《认识除法》课后教学反思(共16篇)
《认识除法》课后教学反思 篇1
《认识除法》是二年级上册课本中学生学习了平均分以后学习的知识,这节课的重难点之一是让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除法运算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模型,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从与之联系紧密的数学知识入手,遵循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经历一个吸纳新知的一个过程,利用动手操作后的结果完善已有的认知结构,从而充分认识除法的意义。
首先,引发学生平均分的需要,让学生自主寻求答案。我一个追问:“每辆车坐2人是什么意思?”给了学生一个思考方向上的提示,这对中等往下的学生更有所帮助,他们可以借助学具去分一分。对于中等往上的学生他们也可以直接在大脑里想分的过程或者联系乘法的意义来寻找答案,平均分和几个几相加本质上就有相通的地方。
其次,暴露学生的思维,在争辩中完善知识结构。出示例题后,我让学生自主寻找答案,可以请身边的圆片帮忙,也可以在大脑里思考,这两种方法都能够找到答案,后者比前者的思维层次要高一些。在组织汇报交流时我沟通了这两种方法相通的地方,“在这道题中是几个几相加是6人呢?”学生出现了意见的分歧,一方认为是3个2相加,一方认为是2个3相加,我让学生举手表决了一下,发现几乎是半对半,随后我说“有理走遍天下”,要说出自己的理由,此时有些学生根据平均分的意义来解释,有些学生知道想乘法来找到答案,但意义解释不清,我引导这部分学生去观察平均分好的圆片,最终是心服口服了,为除法的意义的理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最后,抽象出除法运算,让学生在说中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算式中的3个数分别表示什么意思,整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经历一个“深入浅出”的过程,加强理解。
其实,学生从平均分的角度用圆片去分一分去解释难度不算大,而对于是“几个几人是6?”这是一个从直观形象到完全抽象的一个中间的初步抽象过程,这是突破难点的重要纽带,需要暴露学生的思维,让他们主动地去明晰、完善。
《认识除法》课后教学反思 篇2
“课后反思”也称“课后反馈”“教学反思”“课后总结”等, 它是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后产生的对教学设计、教学效果、教学思想等引发的思考和感悟, 是教师立足实践, 及时整理和记录自身的实践感悟的教育叙事研究方式。它既可以在学校教研活动中由执教者当众陈述, 也可以由教师本人课后记在教案里, 更可以作为教师的教学经验写入教学日记。它是课堂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 也是很多教师尤其是农村小学教师最容易忽视的一个环节。很多教师对课前的准备和设计方面较为重视, 但在课后反思方面却是一片空白。究其原因, 除了客观上的, 比如农村小学教师工作量大, 每周18~24节课外, 主要还是在思想认识上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没有把课后反思作为提高自己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林崇德教授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 可见课后反思是教师自我发展和提高的重要手段。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形势下, 课后反思应当成为每个教师特别是农村小学教师的自觉行为。下面就本人在实际工作中的体会, 谈谈对课后反思的一些认识。
一、为什么要进行课后反思
1. 课后反思可以不断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课后反思能让教师时刻关注自己的教学, 一名教师只有时刻关注自己的教学情况, 注意思考教学过程中的方法和手段、成败与得失, 他才能总结出完美的、正确的教学规律, 尽快形成自己的经验, 使自己以后的教学更具合理性和针对性, 为自己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做好积淀, 打好基础。
2. 课后反思能让教师形成一种学习、研究的意识
学习、研究意识的养成, 是教师成为研究型、学者型人才的基础, 要搞好课后反思, 教师必须不断地学习新知识, 了解新理念, 深入研究教材、教法和学生, 这样写出来的课后反思才有深度和新意, 所以课后反思能不断地培养教师学习、研究的意识。
3. 课后反思能促进教师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促进教学改革
课后反思首先是“课” (即教学活动) , 这是实践的过程, 教师通过教学活动, 认识、熟悉实际工作中的种种现象, 比如成功之举、不足之处、教学机智、学生的闪光点、出现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等;“反思”还是教师运用新知识、新理念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分析、总结, 发现得失成败, 这是教师教学理念提升的过程。教师通过运用理论对教学实际进行分析、总结, 可以不断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这样教学反思便成为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对话, 是理论与实践之间相互沟通的桥梁, 这样的相互作用, 能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为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提供实践和指导依据。
二、课后反思反思什么
1. 反思成功之举
它包括教学过程中达到的预设的教学目的、实现教学高潮的做法, 教学中应变得当的举措, 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 新教学理念的渗透与应用, 教育学、心理学一些基本原理的实践与运用, 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例如, 在教学《揠苗助长》这则寓言故事时,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将学生分成6人小组, 抓住重点词句自学, 了解故事内容, 弄懂故事寓意, 我只做相应的点拨和引导。通过分小组合作学习, 学生同样了解了故事内容, 弄懂了故事寓意———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办事, 不但办不好事情, 有时反而会把事情办糟。这个设计运用了参与式教学的基本理念, 培养了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 这是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2. 反思不足之处
“智者千虑, 必有一失。”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 也难免有疏漏或失误之处, 课后对它进行回顾和梳理, 并对其进行深刻的反思和剖析, 使之成为自己今后在课堂教学上的经验, 不断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例如, 我在教学“整10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中, 在课堂小结时把课题写成“整10数减一位数的减法”。一位学生问我:“老师, 32也是整10数吗?”我发现了自己的失误, 并及时做了纠正。反思诸如此类的失误与教训, 对今后的教学有很好的警示作用。
3. 反思课堂教学机智
在教学过程中, 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 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往往会偶发一些事件或情境, 形成“教学梗阻”, 此时教师会产生瞬间灵感, 化解“梗阻”。这些灵感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的, 教师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 便会因时间过长而遗忘, 如果把它写下来, 就会不断积累教学灵感, 提升自己的教学机智。例如, 我在给学生讲评一道测试题时, 发现很多学生做错了, 讲解时学生还是不理解题意, 难以解答。这时, 我看到自己所拿的粉笔, 于是灵机一动, 就从粉笔盒中分别抽出9枝红色粉笔、11枝绿色粉笔、16枝白色粉笔摆在讲台上, 然后设置问题:用2枝红色粉笔、2枝绿色粉笔、3枝白色粉笔组成一组粉笔, 讲台面上的粉笔最多可以组成几组粉笔?之后抽5个学生到讲台上动手操作演示, 其余学生在座位上演算。学生通过操作演示, 一下子就解决了这道难题。通过“触类旁通”的教学机智, 终于化解了我的“教学梗阻”, 我和学生都得到了收获。
4. 反思学生的“闪光点”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 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 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的见解, 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学生这些难能可贵的“闪光点”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 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 提高教学水平。例如, 我在教学“年、月、日”中, 让学生判断“2009年是不是闰年”时, 绝大部分学生都说“不是”, 只有一位学生说“是”。他的话音刚停, 学生们都把疑惑的目光投向他, 然后又注视着我, 有的还发出了嬉笑声。我也感到不解, 本想批评他“捣乱”, 但转念一想, 何不让他说说理由。于是我叫这位学生说出理由。他接着说:“有人找我爷爷看日子, 想在5月办酒, 我爷爷说5月有两个月, 不如到秋收后再办更好。多一天是闰年, 多一个月也应该是闰年。”原来他说的是农历, 我事先真的没有想到, 于是我表扬他勤动脑子, 注意联系生活实际学习数学, 并号召同学们向他学习。之后再解释公历的闰年与农历的闰月的由来和区别。同学们向他投去了赞许的目光, 我看到了这位同学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光芒。我不仅保护了他的学习积极性, 更给予了他继续勤于思考的鼓励。马克·吐温说过:“只凭一句赞美的话, 我就可以快乐两个月。”我相信, 这位同学不只是快乐两个月, 而是两年、20年, 甚至是一生。
5. 对下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创造性反思
一节课下来, 教师静心寻思, 自己课堂上有哪些创新, 组织教学有何新举措, 对学生的启迪是否得当, 训练是否到位, 重点是否突出, 难点是否突破, 教学目标是否达成, 学生的能力是否得到发展等。及时总结这些得失, 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扬弃, 设计下节课的教学思路和设想, 可以使今后的教学扬长避短、精益求精。
三、课后反思要注意什么
1. 课后反思要及时
只有及时才能把教学中的成败与得失、机智与闪光点、感悟与心得如实地记录下来。否则, 随着时间的推移将会逐渐淡忘。
2. 课后反思要实际
进行课后反思, 不要把它看成是一种形式, 更不能把它当做一种负担, 这点对农村小学教师尤为重要, 我们应该把它视为一种需要、一种乐趣, 反思的内容必须真实, 对今后的教学才有促进作用。
3. 课后反思要深刻
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除了做好记录, 还要结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的不同情况, 结合教育学、心理学等教学理论进行分析, 从而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4. 课后反思内容要灵活
在研讨活动或写教学笔记时反思内容应全面, 重点突出, 主次分明;写在教案后或时间不充裕时, 可选两三点重点写, 其余简略写, 待后再认真整理, 形成教学笔记或心得。
一个教师一生的教学生涯或许有30年, 但如果没有课后反思, 也只是一年经验的30次重复。没有课后反思, 就没有进步和提高;没有课后反思, 就没有飞跃和发展。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今天, 作为教师尤其是农村小学教师只有重视“课后反思”, 做好“课后反思”, 才能使自己的教学方式更具有可行性和创造性, 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不断发展的需要, 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认识除法”教学片段赏析 篇3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12~13页例题1。
教学说明:“认识除法”是“表内除法”的起始课,是学生学习除法初步认识的基础。课本第12页的主题图“春游前的准备活动”是为学生学习第13页例题1中“同样多”进行操作、体验与理解创设的情境,其目的在于让学生认识日常生活中的“同样多”就是“平均分”的结果。教师据此组织开放性的操作活动,加深学生对“同样多”到“平均分”含义的理解,这是学生学习“表内除法”的认知基础,为教学例题2,理解(表内除法)“平均分”方法的多样化做好铺垫,也为掌握用除法解决问题奠定坚实基础。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同样多”的概念,亲历除法“再创造”的过程,建立“平均分”的表象,进而抽象出“平均分”含义。
2.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提高动手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依据自身的生活经验在探索中求知,初步体验知识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感知“同样多”
师:小朋友,在“春游”分物的讨论中,丁丁和当当遇到了与“数”有关的问题,请看!(屏幕出示情境图。)
师:你们能公平地帮他们分一分这些东西吗?
生1:4瓶矿泉水,每人分到2瓶。
生2:2个面包,每人分到1个。
师:那么,怎样帮他们2人公平地分一下蛋糕呢?
生3:把那个蛋糕从正中间切成两半。
师:为什么?
生3:因为刀从正中间切,他们分到的蛋糕才同样多。
师:请同桌轻声说一说是怎样(分别)把这三样东西分成同样多的?
生4:我们是这样分的,4瓶矿泉水每人分到2瓶;2个面包每人分到1个;一个蛋糕每人分到一半,他们都分得同样多。
(板书:同样多)
师:想一想,在生活中你们还遇到过哪些分得“同样多”的情况?
生1:老师分作业本,每人一本。
生2:每个小组都有4个人,每个小组的人数同样多。
生3:老师奖励优秀同学每人2本练习本,优秀同学得到的练习本同样多。
生4:我们分组做游戏,每个组的人数同样多。
生5:为了预防流行性感冒,班主任给每人分发4粒板蓝根片。
师: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分法叫做“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赏析:“联系实际”是数学学习的起点和归宿,也是数学价值的根本体现。变教材为学材,把静止的“文本课程”转化为动态的“体验课程”,让数学课与生活链接,与活动链接,与学生的身心健康以及全面发展链接,拉大了数学课堂的“长度”与“宽度”,真正体现了新课程“以学论教、因人而教、因材施教”的真正内涵。】
二、参与活动,动手实践,构建“平均分”
师(出示情境图):一天,小刚摘来6个桃子,准备分给同伴。他们会怎么分呢?同学们想一想,并且用自己手里的圆片代替桃子,动手摆一摆、分一分。(注意引导学生不要把思维局限在分成两份的一种分法里。)
师:你是怎么摆的?请几个同学介绍他们的分法,大家一起来判断是不是平均分。
生1:○○○ ○○○(是平均分)
生2:○○ ○○ ○○(是平均分)
生3:○○○○ ○○(没有平均分)
师:“生3”的分法怎样改一改就是平均分?为什么?
生4:把左边圆片移一个到右边就是平均分了。
师:请看,王文林是这样摆的(如下图):○○○○○○
他分成6个1,也是平均分吗?(教室里出现了不同的声音。)
教师小结:平均分跟分的份数的多少无关,关键看每份的数目是否相同,只要每份同样多,就是平均分。请判断(屏幕出示情境图)。
1. 9个萝卜分成两堆,一堆3个,一堆6个。这种分法是平均分吗?( )
【赏析:让学生认识除法算式产生的背景,经历数学的探索历程,数与形的结合使探究自然而又亲切。教师放手,在放手的同时,真正放心,相信学生有能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感受、感悟、发现,并有所创新。】
三、汇报交流,巩固提高,深入认识“平均分”
师:对上面的分法,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略)
活动一:原来有6个桃子,又采来2个桃子,一共有几个桃子?(8个桃子。)“8个桃子”是要分的总数。(板书:总数)你想知道什么?
生1:我想知道怎样平均分。
生2:我想知道平均每人分得几个桃子?(教师提示,这就是每份数。)
生3:我想知道分给了几个人?〔教师提示,这就是份数。根据学生发言,板书:8个桃子,每人()个,可以分给()个人。〕
师:请同学们说一说,你准备怎样分8个桃子?(把学生的分法都填在括号里。小组合作具体分一分,看看哪些分法能进行下去。)
汇报交流,整理(板书)如下:
8个桃子,每个人(1)个,可以分给(8)个人。
8个桃子,每个人(2)个,可以分给(4)个人。
8个桃子,每个人(4)个,可以分给(2)个人。
活动二:4个人,要分完8个桃子,用卡片代替桃子分一分。分好后。同桌相互检查是不是分成了4份,每份是不是同样多。讨论:分别给8、4、2一个名称。把结果填在报告单上。
活动三: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15粒豆子把它们平均分成5份。填报告单。
活动四:(练习三第1题)用小棒代替花,动手往3张画有花瓶的纸上放花(小棒)。怎样将“花”放完,又使每个“花瓶”里的“花”同样多。
【赏析:由于整堂课关注的是学生的自主探究、自主发现和自主建构,所以学生兴趣浓厚,学得积极主动,学生在活动中产生思维碰撞,将现实问题与数量关系联系起来建构平均分的意义,这是新课改最需要的。】
四、拓展应用,强化“平均分”
1.明天二(1)班的同学就要去春游了,有5个同学共同买了25颗糖、15个橙子和10个面包,请同学们帮助这5个同学平均分一分。这5个同学平均每人分到几颗糖?几个橙子?几个面包?
2.有14把钢叉,如果每人分2把,可以分给几个人?
3.回家后,学着给家人分一分筷子、水果或其他东西。
【赏析:一系列的活动都紧扣新知的学习和应用,使学生在应用中提升对“平均分”的认识,促进了学生能力的提高。在学生不断完善对平均分知识的认识、理解的建构中,逐步增强应用意识。在操作、体验、应用与拓展中逐步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提升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作者单位 陆良县中枢小学
陆良县芳华镇戚家山学校
《认识除法》教学反思 篇4
通过认真观察挂图,要让学生经历“实际问题——平均分的活动(实物操作或表象操作)——除法算式”这一抽象过程,从而体会除法的实际含义,初步理解把一些物体“每几个一份地分”或“平均分成几份”,都可以用除法计算,再介绍除号、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在本单元应用题方面,部分孩子掌握得不太好,其一,条件和问题分不清,算式中的除数和商会颠倒位置。其二,数量关系分析得不透彻,当乘法和除法题目都出现的时候,分不清什么时候用乘法解决,什么时候用除法解决。针对这两点,我将在练习课上,重点让孩子多对应用题分析条件和问题,并理清每道题的数量关系,使他们熟练掌握及应用本单元知识。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篇5
《除法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已初步了解乘法的意义,会用2—6的乘法口诀计算表内乘法的基础上学习的。这一课时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经历从“任意分”到“平均分”的过程,了解平均分的含义,能根据要求把一些具体物品平均分,并知道每份是多少。通过本课教学,有以下几点体会。
1. 在操作活动中学习数学
二年级的小学生,喜欢动手是他们的天性,具体形象思维是他们认知的特点。数学活动中的操作既可以激发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体验、理解数学的知识。比如通过学生分小棒来理解“平均分”,这样做学生既动手又动脑,在操作中探索规律,建立概念,这样将兴趣激发,思维训练,能力培养融为一体,使知识充满内在活力,充分为学生提供体验经历探索的过程,并敢于把自己想法、做法展现给大家。
2. 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习兴趣
这节课的教学,我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展示给大家10个又红又大的苹果,分给两个小朋友,问有几种分法,然后又提出:要使两个小朋友分得同样多,应怎样分?用小棒来代替苹果分一分吧!学生们很愿意动手来分,这样做,提高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身边问题的能力,从学数学的角度,注意了数学知识的特点。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篇6
“除法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在生活中小学生有分物品的经历,但缺少平均分的实践经验。因此,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实践操作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在头脑中形成平均分的表象,成为本节课的重点,亦是关键所在。在备课时抓住这一关键,从以下几方面来设计教案。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教材因篇幅的限制,提供给学生感知的背景材料极其有限,且信息都处于“静止、储存”状态,不利于学生的感知和抽象概括。因此,在研究教材、学生的知识、技能、心理特点等因素的基础上,发掘教材潜在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经教学法的加工,营造情境氛围。架起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之间,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联系的桥梁.使学生在积极参与、体验,并在已有知识经验的支持下,自主能动地探索,实现数学的再创造。课一开始,通过创设孩子们喜闻乐见的童话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2.重视操作,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教学中,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多次让学生进行操作。把平均分物化成看得见、摸得着的材料。教学一开始,就是学生的操作:把12个竹笋分给4只小熊该怎样分?在这里,未做任何提示,让学生根据已有的认识水平去分,再要根据分的结果写出算式,并学习算式表式的含义。接下来让学生再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在学生交流自己的分法和结果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含义,掌握除法算式的读写法及含义。 3.面向全体,体现差异。在教学过程中把提高与发展每个学生作为素质教育的落脚点,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各自的实际水平基础上主动、充分地发展、提高。在设计活动时,人人动手分学具;在相互交流中,体会多种分法的共同性——每份分得同样多。无论是一个一个地分,还是用除法计算,都给予积极的肯定,并让他们有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使师生能共同体验成功以及成功带来的喜悦。
浅谈课后教学反思 篇7
一、什么是课后教学反思
课后教学反思是教师积极主动地对自己教学活动中具有反思和研究价值的各种经验进行批判性的理解和认识,从而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水平,同时形成自己对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见解,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的一种方法和手段。课后教学反思主要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主动性
课后教学反思是教师个体在内在动机、内在需求的驱动下,自觉自愿进行的。
(二)持续性
课后教学反思的撰写贵在及时,贵在坚持,应有规律地进行。教师可将撰写课后教学反思及时写下,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以写促思,以思促教,长期积累。
(三)侧重性
在实际撰写课后教学反思时,并不是要对所有的教学事件和内容都予以记录,写成面面俱到的“流水账”,而是结合教学实际,针对教学活动中有反思价值和研究价值的某些经验进行选择记录。
(四)批判性
课后教学反思虽是对教学活动中某一具体教学情景的记录,并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批判性的理解和认识。但侧重点不在前者,而在后者。教师必须结合教学实际情况,对其进行理性的、批判性的分析和建设性的思考。内容应深入分析“为什么这样做”、“怎样做更好”等问题。
二、课后教学反思的形式及内容
课后教学反思的撰写没有固定的格式和内容,每个教师可以按照自己喜欢的形式和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撰写,自由展示自己的撰写风格和特点。
(一)课后教学反思的形式
1.点评式。在教案各栏目相对应的地方针对实施教学的实际情况言简意赅地加以批注、评述。2.提纲式。较全面的评价教学上的成败得失,经过分析与综合,提纲挈领地一一列出。3.专项式。抓住教学过程中最突出的问题,进行深入地认识与反思,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与总结。4.随笔式。把教学活动中最典型、最需要探索的教学现象集中起来,对它们进行深入研究、剖析和提炼,教师要反思这点,写出自己的认识、感想和体会。
(二)课后教学反思的内容
1.教师要从根本上反思自己的教学是否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是否体现了课改的要求,是否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2.教师要反思这节课我想教什么?我教了什么?任务是否全部完成?重点是否突出?难点是否突破?同时还有什么收获?3.教师要对自己的能与不能有理智的认识。这节课是否运用了新的教法?是否把握了知识的停靠点,解决了“学会”问题?是否把握了情感激发点,解决了“乐学”问题?是否把握了思维展开点,解决了“会学”问题?是否把握了能力的生长点,解决了“精学”问题?4.课堂教学成效更重要的是看学生学到了多少。因此,教师要反思自己是否关注了自己的教法而忽视了主体?学生是否乐意参与学习知识、技能,情感态度是否得到了升华?课后征求学生意见,以学生为主题进行反思尤为重要。
三、充分发挥课后教学反思应有的作用
(一)教师要在深刻理解课后教学反思的基础上,明确课后反思的形式和内容
这对于那些不习惯写课后教学反思的教师来说尤为重要。在理论方面,不少教育工作者已经对什么是课后教学反思、怎样写课后教学反思等问题,做了积极的探索,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在实践方面,涌现出了许多坚持写课后反思的教师典范。因此,教师写课后教学反思的时候,既要借鉴前人的经验和教训,主动学习他人有关课后教学反思的文章和实践经验,还应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形成适合自身教学需要的课后教学反思撰写形式,反思并改进自己的教学。
(二)教师要细心观察,及时写下教学活动中的经验
教学反思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真正提高教学质量,教师用批判和审视的眼光看自己的思想、观念和行动,并作出理性的判断和选择。反思之后用自己的观点、看法、评价用于自己的实践教学就是改进教学的行动。提高了教师的反思能力,具备了自我监控、教学监控、课堂的组织与管理、言语沟通、评价及教学反思各方面的能力。教师要写好教学反思,课后可以从教学行为是否达到教学目标,是否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学活动是否有了“沟通”和“合作”,教学过程是否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这方面进行反思。
(三)课后教学反思中,在记录教学事件和自身感受的同时更应对其进行批判性的反思、分析和评价
因为教师写课后教学反思中,记录事实并非终极目的,而是要在记录事实过程中,通过对其进行批判性的反思、分析、和评价,来理清思路、提高认识、改进教学。这就要求教师在写课后教学反思过程中,一方面,要及时总结教学活动中的有益经验,尽量使其系统化、理论化、以便更好地指导以后的教学工作;另一方面,针对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应进行深入地分析,找到恰当的方法,以不断改进自身的教学活动。
总之,教师对教学进行反思,是教师对自我教学的重新构建。通过反思发现自身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寻求解决的办法和策略,再监测实施策略的效果,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使自己真正成为教学和教学研究的主人。
认识《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 篇8
教学中我创设了分草莓的情境,让孩子利用学具在分东西的活动中先构成有“剩余”的表象,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余数和有余数除法的概念。平均分东西的时候,可能刚好全部分完,可能剩下一些不够再继续分。在摆的过程中,学生交流中,自己透过操作活动,认识到当平均分有剩余时,需要用一种新的算法来解决,那就是有余数的除法,而剩余的部分就是余数,凸显了有余数除法的的概念与好处,让学生在现实的情景中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好处。我欣喜地看到,整节课孩子们自始至终处于思维的活跃状态,他们被数学问题所吸引,他们为解决问题而思考,课堂教学活动成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活动。整节课,孩子们时而安静地思考、时而踊跃地发言,时而安静地书写、时而大胆地表达。
在认识余数后引出除数比余数大时,不是我告诉学生这规律,而是让学生动手透过摆小棒的操作,总结出了除数比余数大的规律,整节课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真正参与了活动的全过程,借助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构成数学概念。在自主、合作、讨论中学生自己去交流、去沟通、去互动、去思考,使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获得了“余数”概念的表象支撑,为抽象出“余数”概念打下了基础。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用心性,透过这样一次次的自我发现,在概括探索中发现规律,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
《认识除法》课后教学反思 篇9
果然不出所料,一名同学就出现了如下的错误:
每堆6个,分成了(2)堆。
12÷2=6(堆)
我想:这下我可以对症下药,按照教案中的预设进行讲评了。
就在最后一名学生板演完毕的时候,早已回到座位上的王雅婷举手了:“老师,我可以上来修改吗?”
显然,她已经发现了错误。
怎么办?我犹豫了一下说道:“你能认真检查发现自己的错误,这很好!但现在已经晚了,我们能把交上去的试卷拿回来中做吗?希望你下次要在离开之前就要认真检查了。”
在接下去的讲评中,为了不挫伤王雅婷同学的学习积极性,我就让她自己来说说错在哪里,为什么会错。可是,她结结巴巴地说了半天,还是说不清楚。最后,我只得叫另一位同学来说。然后我又从条件跟问题着手,跟学生再说一次应该怎样列式。这样虽然耽误了一些时间,但是我觉得,学生对除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更加清晰了。
做好课后反思 提高教学能力 篇10
关键词:教学反思;课后反思;教学再设计
教学反思是教师自发地对其教学活动进行认知和评价的过程,简单地说,教学反思就是研究自己如何教,如何在教中学,学中教的问题。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方式,教学反思可以激活教师的教学智慧,每一位教师的成长都离不开教学反思,只有反思才能提高。
教学反思的内容很多,它贯穿于教师教学的各个环节和层面,也贯穿于教师教学的各个阶段,而课后反思更是促进教师成长和教学能力提高的最直接最主要的手段。
课后反思就是教师上完课后,对该节课的教学设计及实施情况进行回顾和总结,对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存在的问题,学生的反馈情况等反思,将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记录在教案上,以利于以后教学借鉴。
有人曾提出,如果教师不善于课后反思,那么教师即使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善于在教学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能进步”。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也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的成长模式。
作为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从以下几方面重视和做好课后反思,对提高自己教学能力是大有帮助的。
一、反思课堂上的成功得意之处,促进自身专业化发展和个人教学风格的形成
教师每节课的教学都有成功和独到之处,都有自己感觉满意的地方,如独到别致的教学引入,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有趣的语言,新颖实效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直观形象的演示实验,合理而恰到好处的补充实验,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设计,精准而有效的课堂练习以及适量而恰当的课后作业等,这些都是提高教学效益、促进教学成功的因素,课后将这些成功之处及时反思回顾,整理、总结、记录供以后教学中参考使用,长期以往,不但会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还会逐渐形成自己特有的教学风格。
二、反思课堂上的不足和失误之处并查找原因,提高教学能力
教然后知不足,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和失误之处,一节课留下或多或少的遗憾是在所难免的,贵在及时反思总结这些疏漏和失误之处,并在以后的教学中改进和提高。比如课后可以想想:问题的提出是否适合时机,提出问题后是否给了学生思考的时间,学生的回答是否给予了及时适当的点评,自己的语言表达是否有含混不清的地方,演示实验的操作是否有不规范的地方,课后作业是否有过多过难的问题等等,这些都需要我们课后认真反思。反思是发现问题的源泉,如果课后不及时总结,冷静思考,寻求解决的办法,那么在下次的教学过程中就有可能故态重演,重蹈覆辙。
三、通过师生课后交流,反思学生意见和学生对知识的接收情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学活动是以学生为中心进行的。许多学生极具个性,他们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经常有自己的看法思考和评价,也有自己的感悟,学生也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他们在某个具体问题上有时会有独到的见解,这种见解往往最有价值和意义,是教学反思的好材料。通过课后跟学生的交流,使学生的好思想、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同时也充实了自己今后的课堂教学,丰富了自己的教学手段和内容,也会使自己的教学更接近于学生的实际。
跟学生的课后交流,在从学生那里得到启发,充实自己课堂的同时,要注意了解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接收情况,并通过对学生接收知识情况的了解,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是否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否做到了因人施教,是否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了课堂教学活动中,通过跟学生交流他们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尽量让自己的课堂做到“为了一切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促进全体学生发展。
四、养成及时反思的习惯,进行教学过程的“再设计”,完善课堂教学
教师的成长过程也就是不断反思,重构自己课堂教学的过程,课后反思需要教师自觉及时地进行,需要长期的积累,并坚持养成良好的课后反思习惯。课后反思一定要及时。首先,课后思路最清晰,思维最活跃,是课后自检的最佳时机。此时反思,往往能发现自己备课中的不足、授课中的疏漏,并能及时改正和弥补。其次,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频繁的“撞击”,往往会有一些超常发挥,“灵感”顿生,创新出成功的教例,这些“灵感”由于是突然“冒”出来的,具有稍纵即逝的特点,如不及时地、准确地记录下来,容易飘然而来,飘然而去,难以补救,因此,需要在课堂教学后及时反思,把“灵感”火花捕捉住,对增强课堂教学活力,提高教学技巧是大有裨益的。另外,课后学生的反应更是具体而真实,教师及时地将感受、反馈信息记录在案,能帮助和启发自己进一步修改、完善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通过课后反思,我们清晰地知道了本节课的优点和缺点,继承了教学成功的一面,同时发现了问题,找出原因及解决问题的办法,使存在的问题得到整改,对这些得失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发挥优点和成功之处,同时改进失误和缺陷之处,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设计出更科学、更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过程,写出“再教设计”,使以后的教学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
五、课后反思的点滴记录是教师教研能力成长的沃土
教学中课后反思,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经常的对教学进行检查、分析、反馈、调节,从而使课堂教学日趋优化的过程,这无疑会促进自己关注教学行为,深入地开展教学研究活动,有较浓的教学研究色彩,教师只要坚持课后反思并及时记录反思中的点点滴滴,就会提高自己的教研能力。首先,教学反思的长期积累来自于日常教学,教师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提炼出的课后小结、课后反馈信息为教研积累了第一手素材和宝贵资料,为教学研究和撰写教研论文提供了丰富鲜活的材料。另外,通过课后反思是教师构建个人教育理论和实践创新的必要环节,只要我们能够及时持久地反思下去,相信会有更多地发现。通过教学反思,使自己的教学逐步从经验传承走向理性思辨,使教育行为更多地转化为教育智慧,只要勤于思考、勤于动笔、就会将零碎地反思上升为理论。通过课后反思,教师从中学会教学和教学研究,教师的定位就会发生变化,从职业教师向研究型教师转变。可以说,课后反思就是我们教研能力成长的沃土。
总之,课后反思贵在重视,贵在坚持,课后小结、教学反思札记的积累来自于日常教学,从日常教学反思中,可以审视自己的教学足迹,倾听自己的回声,对其加工整理就是一个个生动的教学案例,教师做好和重视课后反思,在教学中不断积累成功的做法和经验,同时在教学中不断发现教和学的问题,并针对出现的问题设计和调整教学方案,使课堂教学趋于完善,从而不断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有人曾提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难以成为名师,但如果写三年课后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我们只要做有心人,重视和做好课后反思,教学能力就一定会提高。
参考文献:
[1]潘洪建,《教学知识论 》,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4 5。
[2]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6 4。
《认识除法》课后教学反思 篇11
二年级的小学生,喜欢动手是他们的天性,具体形象思维是他们认知的特点。数学活动中的操作既可以激发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体验、理解数学的知识。比如通过学生分小棒来理解“平均分”,这样做学生既动手又动脑,在操作中探索规律,建立概念,这样将兴趣激发,思维训练,能力培养融为一体,使知识充满内在活力,充分为学生提供体验经历探索的过程,并敢于把自己想法、做法展现给大家。因此,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分实物(实物卡片),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且从平均分的过程中清楚、直观地了解除法的含义。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初步的语言表达能力。
本节课有较多的不足:
1、对练习题的正确处理。因此在教学例题后,如果觉得是学生难以把握住的要拿出来先讲,而不是在学生出现问题了再拿出来讲,这样时间就浪费了。
2、要充分让学生说。不会说要领着说,再放开让学生自己说,让学生在说的时候理会计算的过程。并且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教师的激情是带动学生热情的关键。将教师的激情、活力与教材的情感因素相结合,以情动情,让学生饱含着热情去学习。而我这一点做的是远远不够的。
《认识除法》课后教学反思 篇12
本课教材从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物体出发,让学生来初步感知角,并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生活离不开数学。这一节课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引导学生把“生活经验中的角”逐步提升为“数学上的角”。因此,在唤起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动态的过程把这些角抽象出来,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感知数学上的“角”的形象,在抽象出三个角时,同时蕴伏着“锐角、直角、钝角”的概念,拓展了角的外延,为下节课的学习作了必要的准备。我们抽象出来的这些“数学上的角”跟学生“经验中的角”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也会在他们的心理产生一种认知上的冲突,也正是这种冲突将激励着学生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比较与发现中。
二、参与观察讨论,建立角的正确表象
通过一系列活动,学生已经建立了角的初步形象,接着我们安排了及时的观察、对比与发现,组织学生讨论:“这些角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引导学生得出角各部分的名称――顶点、边(边是直直的)。逐步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角的完整表象――有一个顶点和两条直直的边,然后再来指导学生正确的指角的方法,其中是渗透了“角是从一点引出的两条射线”,为以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然后及时完成“判断”练习,通过辩认与说理,再次加深对角的本质特征的认识,通过多种方式的参与体验,引导学生深化对角的本质特征的认识。
三、再次寻找情境中的角,巩固对角的认识
由于学生已经形成了角的正确表象,为了加深对角的特点的认识,我们又安排了“找一找、指一指、说一说”的体验活动,让他们在身边的书本上、三角尺上寻找角,并通过同桌互相指一指、说一说的活动过程,既能加深对角的特征的认识,还能让学生把学到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体验到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性,在全班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再次加深对角的本质特征的认识,也能及时对某些错误的认识进行纠正与弥补。
四、动手做角,加深对角的认识与理解
“动手做一活动角”是本课一个重要的环节,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做一个角,然后再来指一指这一个角,这里巩固了角的各部分的认识,然后再通过引导学生想办法把手里的角做得大一些或变小一些来体会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最后再通过观察生活中的活动角:即扇面(或剪刀)上角的大小与扇子(或剪刀)的打开与合拢有关。
浅谈英语教学课后的反思 篇13
课后反思应从哪几个方面入手,如何来把握这个度,都成为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发现了这样的弊端以后,对现有文本做了及时的调整,即不设定具体的板块让教师们填写,而是建议大家从关注点、情境描述、情境分析、困惑反馈等几个方面进行反思,教师们可以自行设计或发挥,给大家留有充分的自主创造的空间。本文从教学实践出发,对教案进行反思性教学设计,以此来浅谈自己对教案中课后反思的几点看法。
一、反思是教师获得专业发展的必要条件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指教师在其专业素质方面不断成长并追求成熟的过程,是教师专业信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情意等方面不断更新、演进和完善的过程。促进教师的发展,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已成为现代教育领域中的一个热点问题,也成为各国大力发展的共识。时代向教育的挑战不是数量的扩展,原有教育的修补和完善,而是要求教育的重建,要求教师教育素质的提高。从国际教师教育的基本走向看,在职教师教育已逐渐摆明把教师作为一个被动接受者,以封闭的知识,单纯、模式化为内容的脱产进修,代之以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以反思和校本培训为特点的在岗培训。其中“反思被广泛地看作教师职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是肤浅的知识。他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正如考文德希德所言:“成功的有效率的教师,倾向于主动地、创造性地反思。他们事业中的重要事情,包括他们的教育目的,课堂环境,以及他们自己的职业能力。”“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思考,那么即使具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他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因此,反思对教师改进自己的工作有独特作用,是教师获得专业发展的必要条件。
通过课程改革通识培训的学习,我们进一步明白了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而且新课程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因为它会促使教师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
二、通过课后反思形成自己的教学策略
1.学会写反思日记或教学自传
教师要在一天结束后,写下自己的经验,如:教学的背景、效果,上课的具体感受,存在的问题,对课前预定目的和要求的实现程度,反思后的解决办法和设想,以及教育教学中的突发事件,自身价值观,道德观的悸动等,通过以上的对事实的客观叙述,分析积累,使问题得以解决,经验得以提炼和升华,缺陷之处得以完善,更好的为未来的教学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2.从学生身上反思
通过我们学生的眼睛,就像学生观察我们一样来观察我们自己,可以让我们了解自己的行动和假定。通过反思学生帮助我们明确是否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的目标、任务得以完成,是否使学生能够获得他们期望的意义。
3.通过同事来反思
同事的反思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通过与同事的积极的有建设性的交流来看到自身的问题,另一方面通过对同事的教育、教学进行观摩、深思而反观自己,及时调整和矫正自身的问题。
4.通过科学理论的学习掌握来反思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掌握最新的教育教学理论,使理论在实践中应用。对照反思自身的教学经验得以充实发展,澄清在实践中的困惑,把经验与理论探究结合起来,为解决现实的或未来的教学问题打下基础。
三、把反思性教学特征化
1.反思性教学以解决教学问题为基本点,具有较强的创新性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为实践活动,反思性教学的反思不是经验性教师教学后简单回想一下自己的教学情况的反思,而是一种可重复实验的研究意义的反思。二是它用科学和人文统一的方式解决处于教学的决策和技术以及伦理等层面的教学主体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不足之处),千方百计追求“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这使得参与反思性教学的教师获得了创造性思考直至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机会。
2.反思性教学以追求教学实践合理性为动力
教学中教师之所以要反思,主要是为了改进教学,这实质上是向更合理的教学实践努力。许多反思性教学专家认为,反思性教学兴起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人们通常假定,反思在本质上是教学与师范教育的好的和合理的方面,而且教师越能反思,在某种意义上越是好的教师”。“当人们努力追求合理性,并确证观念与行动,以形成对现象的新的理解和欣赏时,就要激励教师进行反思性教学”。
3.反思性教学强调两个“学会”,是全面发展教师的过程
学会学习早已为人们熟悉,其含义也随人们的理解日趋丰富,不仅有技术的意义,而且有人格意义等。学会教学虽是新概念,但其含义与学会学习有类似之处,即要求教师把教学过程作为“学习教学”的过程,不仅学习教学的技术,还要学习教学伦理与道德知识,善于把自己的主体性主体间性融合起来。
4.反思性教学以增强教师的“道德感”为突破口
一般来说,缺乏道德感的教师,除非因教学上的失误迫于外界压力,否则不会自觉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在反思性教学理论家看来,对于大多数有合格师资的学校来说,要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师的道德感似乎比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与能力更为重要。而倡导反思,是增强教师责任感的有效途径之一。
四、从教学中着手反思
1.反思教学现状,发现问题
这方面可采用的方法主要有五种:一是叙事法,参与教师(指参与反思性教学的教师,下同)向别人讲述自己教学的故事,在讲故事过程中发现自己教学的问题或请别人发现自己的问题。二是微型教学,观看自己教学的录像带,在专家或他人的帮助下发现自己的不足(这两种方法主要用于发现教师自己的教学缺陷)。三是观察实况,发现教学中需要改进之处。四是讨论。对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达成共识。五是文献检索,从学生作业、教学计划、教学理论文章等中发现问题(后三种方法主要用于发现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反思性教学小组要对参与教师或其他人发现的问题反复论证,以便准确地把握。这一过程,特别有利于增强参与教师发现问题的本领。
2.进行目的手段分析,提出假说
反思性教学的目的与要解决的教学问题的关系比较复杂。一方面,着手解决的问题不同,达到的目的可能两样。因此,在进行目的--手段分析之前,还需要进一步明确问题。
3.制定教学计划,将假说具体化
反思性教学计划与操作性教学计划有一定的相似性,尤其在形式上。但反思性教学计划实质上是研究计划。
4.实施计划,进行教学
在反思性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按教学计划要求观察教学过程,收集证实或证伪假说的材料。
5.分析和处理材料,得出初步结论,写出反思性日记或论文、实验报告
这是一个相对完整的反思性教学周期。经过若干次循环,教师学会从选题到验证假说以及形成研究结论的全过程,从而成为遇到教学问题能用科学方法解决的学者型教师。
《认识除法》课后教学反思 篇14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主要是我们教师在课后,对整个教学行为过程进行回忆和思考,包括对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学生表现、教学的成功与失败等情况进行分析,找出教学程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的成功和不足之处,研究产生不足的原因,思考今后改进优化的方向,是教师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师学会如何教学和从教学中学会什么的有效途径。
让我们来看看 《除法的初步认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分实物,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且从平均分的过程中清楚、直观地了解除法的含义;
2、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3、培养学生探索知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从目标可以看出,这位老师利用同学们非常熟悉的故事导入,还是非常可取的,学生的积极性的确调动起来了,似乎很符合探究性学习活动的要求。但是,因为一方面准备不足,只备教材,不备学生,忽略了学生的感受。另一方面,提问时用词不当,造成课堂出了意外,没有把学生引到正确轨道上来,这些都值得我反思。
学生讨论,什么情况都可能发生,但是这位老师在发现自己所设计的情景没有把学生引到正确的轨道上来时,并没有对自己的设计进行调整,马上采取补救措施。
其实,老师只要用爱心引导学生,对学生说,不管贡献大小,在一起要和平相处,都要互相包容,最好每人分得一样多,这样,就把话题拉回来了。
由于数学的特殊性,即便我们老师认为好的方法,也不一定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所以,我习惯于在上新内容时,课后常常都要进行反思,我这一节课达到我的教学目标了吗?学生的反应如何,他们能接受我的方法吗?还有没有更好的学生更容易接受的方法?就如前几天,我在教学长方形的周长时,在教学已知长和宽,求周长及周长公式的推导时非常顺利,可是,当学生导出公式后,在教学已知长方形的周长和一边,求另一边的情况下,考虑到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较差的实际,所以,开始,我用学过的周长公式来引导学生,可是,上完课我总感到效果不佳,从作业来看,也确定了我的感觉。所以,课后,我及时进行了认真反思和认真进行揣摩,觉得甩开公式,结合图形,用长方形对边相等的特性来教学可能效果会更好,更有利于学生的认知,也是,我重新引导学生,利用长方形对边相等的特性,先算出已知边及对边的和(不用边长乘以2,一方面是为了学生看图更直观,另一方面,考虑到学生只学过表内乘法),在用已知周长减去,把得到的差除以2(同样是长方形对边相等的特性),这样,就方便地算出了另一条边。
总之,教学中,细节成就完美。这正是我们与名师的差距,也是我们急需提升的教学艺术,及时地进行反思对我们的教学及教师的成长都很有利。
曹政洪
小班社会《认识朋友》课后反思 篇15
小班社会《认识朋友》课后反思
在家里还是一个众星捧月的宝贝,今天就要独立地走向幼儿园生活了。大部分孩子经过了暑假班,能很快地融入到集体生活中,我们老师也积极营造爱的环境,帮助他们愉快地走进幼儿园,说声“幼儿园真好”,让幼儿园在幼儿心目中变得无比可亲可爱。
今天的社会活动——认识朋友。第一环节,引导幼儿说说自己的名字。有的孩子能用普通话流利地大声说出自己的名字,有的孩子则闭着嘴巴不肯说。分析原因,可能是不会说普通话,有的孩子性格比较内向。对这些胆小内向的孩子,还要多加鼓励和帮助。当我问孩子们,你在幼儿园里的这几天,认识了许多小朋友,你知道你的好朋友叫什么名字吗?这个环节,孩子们表现得非常兴奋,像睿睿小朋友,还要走过去和他的好朋友,抱在一起。为了更多的小朋友,都能正确说出自己的名字和好朋友的名字。我利用两个手偶结合儿歌进行表演的形式,让小朋友之间增进友谊,互相认识。“你是我的好朋友,好朋友,好朋友,我们小手碰小手。”一边利用手偶来完成动作。孩子们渐渐地愿意念起了儿歌,边念边做动作。第三环节,邀请表演“你是我的好朋友”,引导小朋友能边说边邀请好朋友,个别害羞的女生在老师的陪伴和引导下,能互相拉着手。感受大家都是好朋友,我们每天在一起做游戏,真快乐!最后,老师总结:引导幼儿知道小一班就是一个大集体,大家在一起做好朋友真好,以后要一起玩玩具,一起做游戏,一起吃饭睡觉。
对话排除法 带你认识Gala 篇16
但是,我失败了。
我接触到了Gala现在的阵容——主唱苏朵、鼓手于政、贝斯石亮、键盘苏伊拉,听了他们近期每隔四天抛出来的一次共计六首的新歌,但我仍无法像预期那样描述这个乐队,因为他们自己都说不出自己到底是咋搞的。所以我换了另一种方式,也许能让你更好地认识Gala,以及他们的音乐,那就是——叮咚~排除法!
高冷?NO!
本刊记者:很多人觉得你们的歌词都是很有意思的,像《出道四年》《北戴河之歌》这些,让人觉得特别生活化。你们在创作时脑袋里装的是什么?
苏朵:我们……这个不能说,说了就不神秘了。
本刊记者:但至少你们没去钻牛角尖,不像一般人觉得做摇滚乐就一定要高冷。
苏朵:音乐嘛,是一种表达方式,我们既然选择这种表达方式就是希望它能表达清楚,所以必然不能高冷。高冷让人去品也没意思,我们就喜欢直来直去的,该咋咋地。
本刊记者:所以不用高冷也能做好摇滚乐队?
苏朵:我们喜欢的摇滚乐队没有一个是高冷的。没有高高在上云里雾里的,全都是跟民族英雄一样,尤其是外国的那些摇滚巨星,都是全民偶像,没有所谓的高冷。
创意?YES!
本刊记者:你们刚才说好多想法是“机密”,那你们平时有没有什么突然冒出来的点子或比较奇葩的想法?
苏朵:奇葩的没什么,就有时候会开玩笑嘛。比如这次在编歌的过程中,因为我们都喜欢美国加州,我们的吉他手王子就问我们“如果你现在看东西只能看到黑白的世界看不到彩色,但条件是你可以变成加州之王,你干不干?”或者说“给你花不完的钱但你这辈子不能离开北京,只能在这个区域内活动,你干不干?”经常有这种不切实际的问题。
本刊记者:你干吗?
苏朵:第一个变加州之王我干,第二个我不干,因为觉得会像犯人嘛。如果一直呆在一个地方,在我眼里就像一个大监狱,肯定是给再多的钱也不会干的。不过我们经常有一些好的创意,有机会就会用到音乐里。比如第二张专辑里面《弄潮儿》的间奏,还有《忧郁的废物》的前奏,就是觉得对气氛的渲染有帮助所以加了。第二张专辑制作周期很充足,有时间去发挥奇思妙想。
本刊记者:你怎么觉得刚好是加到合适了?
苏朵:大家一起听嘛,如果不合适大家就会批评这东西,如果合适大家都挺开心。
本刊记者:然后结果投票产生?
苏朵:辩论、开会、互动……我们排练时定了一个规矩:禁止迟到、禁止……禁止打骂队友(笑)。其实排练最容易产生一些不同的想法,产生争执。
本刊记者:不会真有打骂的时候吧?那你们怎么和解?
苏朵:谁赢了听谁的,胜者为王败者寇嘛。所以功夫很重要。我们特别希望跟哪个乐队在音乐上不服气,可以上擂台,来场自由搏击。
本刊记者:那如果是女生乐队多吃亏啊。
苏朵:女生乐队我们都觉得好。哈哈哈哈哈。
本刊记者:你们自己有没有发自内心想跟谁合作呢?
苏朵:这个没有集中讨论过,可能每个人不大一样吧。偶像级别的没想过跟他们合作,只想瞻仰他们。不过第三张专辑里会有一首我创作的新作品,里面有一段说唱挺想跟李雪健老师合作的。
本刊记者:就是演宋江的那个演员吗?
苏朵:对对对。让他Rap。我觉得他是一个全才的人,干什么都行。我们不认识,可我就是挺喜欢他的表演。
喜剧摇滚教父?NO!
本刊记者:很多人认识你们都是从《Young For You》开始的,那首歌听起来是很西式的一首歌,你们之前有没有什么经历和底子让你们创作这歌的?
苏朵:天赋吧,嘿嘿嘿嘿。就是你们几个凑在一起的化学作用,在音乐上互相激发。比如说举个最近的例子吧,我写了一个歌词,鼓手小于看完特别感动,然后他就决定开始写歌词。我的行为方式影响了他。
本刊记者:你们这次发的新歌里有一首叫《点豆豆》,里面有一个“互换”的概念?
苏朵:因为就想尝试,挑战自己,展现每个人的多才多艺。所以我们互相对调了一下,鼓手吹小号、贝斯手打鼓、主唱弹钢琴、键盘手成了主唱。
本刊记者:这就是你说的四个人凑在一起互相影响?
苏朵:对。不过这首歌推出之前,我们先发行了《被遗忘的名字》和《海盗》两首单曲,没想到反响一片差评,所以我们有种“破罐子破摔”的心态,就是觉得那么认真去把那些歌做的那么牛,结果网上一句“太难听了”“什么鬼神经病”之类的——我们就想,那就瞎闹吧,没准儿闹完了还有人鼓掌,对吧?也许网友也会觉得挺有意思。
本刊记者:也许浅层次的理解你们的时候觉得你们是喜感的。
苏朵:对对对。喜剧还是很有生命力的一种表达方式吧,用喜剧的方式,但其实……
本刊记者:喜剧是讨喜的东西。但我听你刚刚的意思,不依靠喜感,你们其他的歌曲一样是很牛的,一样是很认真在做的。
苏朵:我们都是良心制作。
本刊记者:有人在微博上评论称你们是“喜剧摇滚教父”,你们自己怎么看?
苏朵:我们接不接受已经被这么评价了,无所谓,反正我们肯定是教父,前面是什么都无所谓。现在满大街都是“教父”……这个“朋克教父”,那个“摇滚新教父”,不是教父也不好意思出门。嘿嘿。
自嘲背后的野心?YES!
本刊记者:有人点评你们第二张专辑“里面有审视和思考,也有讥笑和自嘲”,这种说法你们认可吗?
苏朵:我们从小到大都喜欢自嘲。我们一直都很自嘲,对别人嘴损,对自己嘴更损。因为小时候也看周星驰的电影,都很习惯这种方式,讨厌假装高大上的感觉,但没想到现在自嘲成为了主流,成为了被贩卖的商品,所以我觉得很正常啊,可能这个东西是受欢迎的吧,更多人认为它是一个可爱的东西。大家都受够了假装高大上,所以自嘲变成主流了。
本刊记者:但你们也不完全是自嘲啊,这次的新歌《海盗》的歌词里面说“我踌躇满志因波澜四起,我绝不退惧因不可一世”,好像也是有野心的嘛。
苏朵:可以说鸿鹄之志一直在心底面放着呢,永远都没有忘记过,随时都能够调动出来。不会出发了以后忘记为什么出发。这首歌简单说就是想革命嘛。
本刊记者:革命?革什么命?
苏朵:想革这个世界上一切不合理的事情的命。
本刊记者:那你们有什么力量能去对抗这些不合理的事情呢?
苏朵:我们先努力变成越来越有名的人,然后拥有越来越多的受众,再给我们的受众听歌“洗脑”,让他们变成讲礼貌、讲文明、尊老爱幼、用爱面对这个世界的人。
本刊记者:那音乐上呢?你们有什么野心?
苏朵:音乐上就是觉得希望我们的音乐能跨越太平洋,被中国之外,海外的观众也能接受我们的音乐。进军格莱美。
本刊记者:这是开玩笑的还是当真的要做的事情?
苏朵:真的,而且从我们《海盗》在网上推出之后得到的反响来看,虽然网友有很多不好的反响,但让我们对以后冲击格莱美更有信心了。因为我们终于洋气了啊,可能原来太乡土了刚好对了他们的口味,现在不太对,那些所谓的歌迷也接受不了,就说明我们越来越棒了,越来越国际化了。要知道,我们一直都在尝试嘛,之前出的所有歌曲其实也就偶尔歌曲之间有雷同的,大部分都是在音乐方向上完全风马牛不相及的。
任性?YES!
本刊记者:说到新歌,你们最近每隔几天就发行一首新歌,到现在已经六首了。这六首你们要把它做成一个专辑吗?
苏伊拉:这就是单曲,不是专辑,第三张专辑是另外的。
本刊记者:现在很多人这么做是怕一张专辑一整个甩出来,除了主打曲之外的会被忽视。你们是担心这个吗?
苏朵:我们是两个方面考虑,一个是一直承诺歌迷朋友们说我们第三张专辑在做在做,但是一直都没有做,都在欺骗他们,因为一直在前期准备,因为想做的更好,想写更多的歌。但是呢,歌迷又很着急,那正好我们有这几首新歌,就说先把这几首歌做出来给大家听一听。主要是这个考虑。
本刊记者:那接下来杭州和南京的两场演出也是实现对歌迷的承诺?
苏朵:两场自己的演出就是去年在搞的那个“大放异彩”全国巡演,有杭州站和南京站一直没有做,这次给它补上。这次我们会唱之前两张专辑的歌和一些单曲,还有一些翻唱。之后再有的演出才会开始唱新的作品。
本刊记者:现在演出时你们会排斥唱《Young For You》吗?
苏朵:介于中间吧,我们也不排斥唱这种老的成名作,但也不喜欢每次都唱。每次如果不唱歌迷就不开心,有一种被歌迷绑架的感觉。想唱的时候就唱,不大想唱的时候就算了吧。
本刊记者:那你们算是一个任性的乐队吧?
苏朵:这么多年以来……基本是非常任性吧!其实我们在任性之前都会以服务行业从业人员的角度去为歌迷去考虑很多很多了,把能想到的都想好之后,剩下的空间我们就会比较任性。我们觉得自己会能想到很多东西,把想到的这些让大家感受好,其它的就不会了。
自我了解?NO!
本刊记者:直到现在很多人对你们的了解不够多。
苏朵:我这么说吧,我自己都不了解我自己。
本刊记者:其他三个人了解你吗?
苏朵:我们有时候互相都琢磨不透。比如说我们互相商量一件事情,还得互相试探,因为我确实不知道他是怎么回事,他也不会让我知道,就是这样的。
本刊记者:你们除了工作不生活在一起吗?
苏朵:生活在一起也了解不了。因为都有一个保护壳吧。说的好听点叫深藏不漏吧,或者叫君子之交,点到为止。
本刊记者:本来想说很多人不了解你们,那我来帮他们了解你们,结果了解到最后才发现连你们自己都不了解你们。
苏朵:确实是。有时候自己也对自己一些想法特别费解,想不通为什么要这样啊,这样多痛苦啊,但还是要这样。
本刊记者:之前很流行说“我的**是极品”,你们有没有一刻会觉得“我的成员是极品”?
Gala:都是吧。
本刊记者:怎么个极品法?
苏朵:那你还是得跟我们一起生活一段时间。要不然就没法说,我们记不住。而且那种东西发生的时候挺好玩,但说出来就特别没劲,可以理解为我们没办法表现我们的好玩,所以就当我们不好玩吧。
本刊记者:但是在你们彼此的眼里还是能理解对方的?
【《认识除法》课后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10-09
二年级数学下册《除法竖式的认识》教学设计08-17
除法的初步认识评课06-13
《除法的初步认识》练习课教案06-02
除法的初步认识练习课专题09-22
除法竖式的认识教案设计05-12
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除法的教案06-09
《除法的初步认识》优秀说课稿10-04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认识除法教案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