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高校管理人员专业化建设论文

2024-08-18

谈高校管理人员专业化建设论文(通用9篇)

谈高校管理人员专业化建设论文 篇1

摘要:目前我国高校的高等教育正处于大发展的势头之下,高校管理工作更要坚持以人为本的观念,树立以学为先的思想,为高校管理系统树立专业化的意识,提升高校管理人员的专业化水平,追求高校管理专业化的氛围。为此,加强高校管理人员的专业化建设已经成为了越来越重要的议题。

关键词:高校管理人员;专业化;高等教育

0前言

当前我国的高校教育正处于快速发展的时期,各个高校之间的竞争也将逐渐加剧,高校管理人员的专业化建设也将逐步成为未来高校拓宽自身发展空间不可回避的议题。为了让高校的人员管理制度适应现代化教育的需要,就必须增强高校管理人员的专业性,在各个方面提升高校管理人员的工作水平和工作质量。

谈高校管理人员专业化建设论文 篇2

(一) “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概念界定

在教育理论研究领域, 对于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界定至今尚未形成统一的定义。一般认为, 在高校职能部门从事教学管理、科研管理等行政管理的工作人员, 包括学校党委书记、校长、各职能部门 (如教务处、科研处、人事处、财务处、国际处等) 以及院系内等从事行政管理的人员, 都属于“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范畴。

从结构上讲, 一般组织都有高层、中层和基层三个管理层次。高层是决策层, 中层是执行层, 基层是操作层。在具体运行实践中即是指以校长为代表的高层管理人员, 以学院机关处室负责人为主体的中层管理人员以及从事具体管理事务的普通工作人员。不同层次不同岗位的管理者在组织运行过程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1]这三个等级的行政人员由于在高校管理体系中的身份地位不同, 因此他们在权利、收入、声望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 看问题的高度、角度、心态上也有很大差别。

(二) 专业化之路

大学行政管理人员的身份和地位是其权利和责任的综合体现。从历史上看, 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 我国大学行政管理人员的身份和地位经历了由“国家干部”身份、教师身份向专业化的“教育职员”过渡的历程。[2]然而, 真正的专业化之路 (仅指身份上) , 是在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颁布以后才得以逐步实现。本文从法律、政策的角度对大学行政管理人员的职业身份定位进行了简单梳理。

另外, 从各层级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产生路径来看, 高层一般都是在某一研究领域颇有造诣的学者, 从教师中来, 是大学行政最高负责人, 其选聘因素较为复杂;中层, 如院长、院党委书记、学校职能部门负责人等, 由两类人员组成:一类是“双肩挑”管理人员, 由学术专家兼任, 具备一定的组织权力和个人的学术影响力;另一类是在管理岗位上工作多年的专职管理人员, 具有丰富的管理经验, 非常熟悉所在学校的办事风格;基层, 如学校部处、学院办公室工作人员, 由于历史原因曾有参差不齐的各类人员进入其中, 但是随着高校的发展, 准入标准日趋严格, 对专业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如四川大学2015年保卫部 (处) 面向校内外公开招聘管理岗位工作人员时, 其学历要求博士, 就曾在社会舆论上引起过“轩然大波”——尽管学校的初衷是招聘能胜任“架构安保体系, 承担课题研究, 安全管理系统的开发运用、校园安全的教育等”的高层次专业人才, 被部分媒体误读为了“招保安需要博士”, 但我们也可以从一个侧面了解到, 高校行政管理人才的准入门槛不断提高, 已是大势所趋。

随着大学从社会的边缘逐渐步入社会的中心, 特别是随着大学的功能和职责进一步丰富, 现代大学被赋予了太多的责任。尽管学术性依然是大学最基本的属性, 学术群体依然是大学最基本的力量, 但是行政权力却往往管控着真实的资源和利益, 如各院系的教师配置、教学经费投入、学科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招生计划制定、职称评定、课题立项等。目前来看, 笔者认为, 部分高校行政管理的专业化程度远未达到应有的要求。由此带来了分工不明确 (致使部分管理人员官僚习气严重, 一旦出现问题, 就通过推诿和扯皮推卸责任) 、部分行政管理人员丧失服务精神, 态度傲慢, 效率低下等一系列问题, 不仅影响教学科研人员的工作热情, 也不利于树立大学自身良好的社会形象。

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审视和探讨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专业化建设问题。

(一) 高层作为决策层, 应努力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水平, 逐渐成为职业化的教育家

高层行政管理人员掌控着大学日常事务运转的核心行政权力, 包括管理岗位的设置、资源的分配等等。如果在这些核心问题上存在纰漏, 就会引发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如部分行政管理岗位职能的重叠、混杂、人员选聘标准不规范等。

在新的发展阶段, 越来越要求大学的行政管理高层必须成为视野开阔、有优秀教育管理才华、对国家、地区的高等教育现状有一定了解并能做出准确判断和预见的教育家。因此, 大学校长的职业化、高层决策的科学化是化解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冲突、构建大学和谐文化的关键所在。如何消除科层制中的官僚主义、建设高效的服务型行政体系, 需要大学管理高层在人事制度设计、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做出引领性的指导和决策。

(二) 中层作为执行层, 应重视自身身份的特殊性, 成为大学教师与行政部门良好沟通的“中间力量”

高校中层管理人员是学校教育资源和辅助教育资源的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和监督者, 他们的素质状况和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着高校教育资源的配置和使用, 并对学校的改革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3]目前, 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专业化程度还不够完善, 还停留在原有的旧行政管理体制上, 传统的管理模式和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当今时代发展的要求。在实际工作中, 教师与行政部门的沟通存在诸多事务和程序的阻碍, 常常难以进行直接顺畅的沟通。中层管理人员应当充分重视自身身份的特殊性, 比如中层中的“双肩挑”人员, 如院长、系主任等, 他们既是学术管理者, 又与行政权力链相连, 一方面应妥善执行本职岗位的行政管理职责, 另一方面应努力促进教师与行政部门的高效沟通, 成为大学教师与行政部门良好沟通的“中间力量”。

(三) 基层作为操作层, 应树立良好的服务意识, 在工作中提高对教育规律的认知

在大学管理体系中, 基层管理是切实对相应决策和要求加以执行的环节。基层管理人员的工作态度和专业能力直接决定了管理的效果, 因此基层行政人员的专业化建设对实现大学行政管理体系的完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认为主要应当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加以改进。

第一, 应改进基层行政人员的选聘、评级、考核以及薪酬标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是造成行政管理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 结合学校现实情况、岗位需求, 设定适当的选聘标准是解决此问题的合理路径。与此同时应完善相应的职务评级、考核标准, 适当提升基层行政人员的薪酬待遇, 有效提高其工作的积极性, 更好地落实上级决策。

第二, 应当加强对基层行政管理人员的培训和思想教育, 促使其树立良好的服务意识。只有不断提高专业能力, 为教师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 才能更好地履行职责, 使教师群体理解行政管理工作的价值、专门性和不可替代性, 为自身工作赢得尊重。

参考文献

[1][3]王文杰.“专家治校”与高校行政管理者的职业化与专业化[J].高校教育管理, 2013 (1) :42.

谈高校管理人员专业化建设论文 篇3

关键词:高校行政人员,专业化

Abstract:University administrative staff to enhance professional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we must establish a scientific and proper management system; must deepen the reform of education Zhiyuan Zhi,strengthening laws and regulations,institutional building,the administrative staff have a clear career orientation. This paper focuses on strengthening the professionalization of the university administration building of the importance and necessity.

Key Words:Administration of University,Profession

随着经济的逐步发展和社会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目前已经取得了很大程度的发展,而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必然又会对高等院校的管理体制及管理机构提出更高要求。因此,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如何使我国的高等教育向普及型教育转变、如何进一步加强高等院校行政管理员工的素质和专业化建设的就显得十分重要[1]

一、加强高校行政管理人员专业化建设的重要性

(1)高等院校的规范化管理以及管理制度的创新需要加强对其管理人员的素质进行专业化建设及加强

高等院校的行政人员及管理人员目前是高等教育资源以及辅助教育资源的组织、调和、监管、使用和控制者。管理人员的素质如何、管理水平如何,将直接影响打破高等院校教育资源的使用及配置,并会对高等院校的进一步改革与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2]。在目前快速发展的时代,信息技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经济国际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大众化教育即将席卷全球,因此,高等院校既要向科学管理的方向转变,又要对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进行深化改革,对管理体制和管理制度进行创新,这必然要求对高等院校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进行专业化建设和加强。

(2)搞效率的高等教育服务需要对其管理人员的素质进行专业化建设及加强

目前,高等院校的教育投资体制已经发生了改革,大学生要求缴费上学,高等院校要根据社会和大学生的具体要求来提供相关的教育服务。因此,大学生既是高等教育的消费者,也是高等教育得产品。高等教育办得是否优秀,主要要看大学生能否在高校里得到高素质的发展,以及大学生对接受高等教育过程的满意程度。因此,随着高等院校教育普及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国家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呈现出复杂化、多样性的趋势,大学生可以自主选择高等院校,高等院校之间的相互竞争也将会呈现越来越激烈的趋势。由此可见,优质的高等教育服务是吸引大学生生源的关键之本,高等院校必须为消费者提供其最高效的高等教育服务,这是高等院校持续发展的最根本途径[3]

(3)高等院校的高效率的“经营”需对其管理员工的素质进行专业化加强

我国颁布的《高等教育法》中明确规定,高等院校具有法人资格,也就是具有面向社会体系依法自主办学的资格。学校作为一个明确的法人实体,必然要对其各个体制进行管理经营化。学会如何经营己经成为目前高等院校的一种重要的趋势[4]。教育经营化,说白了也就是如何运用一些现代的、流行的产业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来进一步加快高等院校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以达到使高等院校的各项建设都是依靠社会的力量、依靠市场的需求,而不是依靠政府的相关推动作用。高等院校就是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学会面向社会,依法走自主办学的道路、走自身不断积累、自身不断发展的道路。

(4)依法治校和依法管理需要加强行政管理人员专业化建设

高等院校是具有独立法人机构的单位体系,它依法享有在行政方面的自主权,实现其在办学进程中对自身的的约束和管理。那么其行政管理工作的法制化,就必然要求高等院校所拟定的每一项规章管理制度都要与国家相关的法律和法规相匹配,这样才能在高等院校办学的过程中充分实现管理机构、管理体制的相容性、不间断性、牢固性,以充分保障高等院校的办学管理秩序、教学管理秩序以及科研管理秩序的正常化维持及开展。以上这些内容,必然对高等院校管理人员的基本素质提出了特别高的要求,因此我们必然要对其行政管理员工的专业化素质进行建设和加强[5]

二、加强高校行政管理人员专业化建设的必要性

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全球化、甚至包括其内部结构的复杂程度,必然要求我们要进一步对高等院校行政管理人员的专业化建设进行加强[6]

(1)高校行政管理人员专业化是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阶段、普及化阶段过渡过程中的必然选择。

(2)高校行政管理人员专业化是高等院校迈进国际化进程的一部分

随着国际经济的迅猛发展,高等教育迈进国际化的进程也势必加快。我国加入国际贸易组织之后,根据总协定(服务贸易总协定)中相关高等教育服务的对应条款,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开放已经是一种不可更改的必然趋势。高等院校的国际化建设对于我国高等院校的发展来说,既是一种难得的机遇,又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在迈进国际化进行的竞争中,高等院校如果综合实力不足够强大的话,这些学校就一定会在迈向国际化的进程当中被淘汰。存在的一个更严重的问题是:由于不同国家高等院校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意识形态存在明显的差异,我国某些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及其它一些相关的工作即将面临严峻的挑战。

(3)高等院校行政人员的专业化建设是实现改革管理体制的必然要求

多年来,国内高等院校全面展开了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首先,是对管理机构的编制进行了大规模的精简,以及在人员转岗分流方面进行了专业化的改革;其次,在用人制度的改革,岗位职责的强化等方面,从整体上消除了由人设岗、浪费资源、耽误效益的问题;三是在分配制度的改革方面,尽量拉开高等院校行政管理人员的收入差距,实行多劳动、多收入、高效率劳动、搞效率回报;四是在高等院校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方面,调整传统的结构体系,促使管理体制的重心下移;五是对后勤社会化方面,通过一系列的有效措施,如政府引导等,使高校后勤领域的管理体制进行规范的分离,逐步实现后勤管理的社会化、市场化以及专业化,从而在根本上高等院校办后勤、高等院校办社会的问题进行深化改革。以上五个方面的问题最终能否得到解决,都必然要求以高等院校管理队伍的专业化建设为基础。

(4)高等院校行政人员加强专业化建设的现状要求

目前的一个现状是:高等院校目前大多把重心放在师资队伍建设上,而不重视其管理队伍的建设,甚至有些学校教学不好就改行做行政的现象比较普遍,虽然也有一些高校意识到这一问题,有的甚至在管理制度上明确了管理人员专业化的要求,而实际情况却远非如此。

三、结语

本文旨在从重要性和必要性两个角度,阐述高校行政人员加强专业化建设的意义,使我们对这一问题拥有更加深入的认识。(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

参考文献:

[1] 贺新,席巧娟. 从角色理论谈高校内部组织管理中权力关系.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61.

[2] 李波波. 社会角色理论及其应用. 桂林市教育学院学报(综合版),1995,(2):41.

[3] 傅文海. 高等学校领导干部双肩挑问题当议. 广东行政学院学报,1994. (3):63.

[4] 黄小华,戴月. 高校“双肩挑”管理干部问题探讨.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3,(1):2.

[5] 赵宏强. 面向21世纪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综述. 高等教育研究,1997,(2):5.

高校管理人员职业化论文 篇4

(二)高校管理人员职业化是提升管理人员素质,提供专业化服务的要求在我国,高校大部分管理人员既没有高等教育管理学历的背景,也没有接受过教育管理知识系统的学习。其人员主要来源于社会其他行业转岗人员,以及部分教职工家属。高校对管理岗位人员的设置随意,造成大学管理部门“行政化”倾向突出,导致管理效率低下,影响服务质量,无法适应高校快速发展的需要。通过高校管理人员的职业化改革,可以提升行政管理人员职业素质,从而为高校教学和科研提供专业化优质服务,促进高校可持续发展。

二、高校管理人员职业化的障碍分析

(一)高校行政权力的越位问题

现代大学是一个复杂的巨型系统,不可能一切事务全由教授学者来承担和治理。因此,聘任专职和专业的行政管理人员,为教授学者解脱“俗务”,并为他们提供更好更优质的服务,成为高校行政管理的必然选择。在任何一所现代大学中,都已经形成学术与行政管理两个系统、两支队伍、两种逻辑,就像“鸟之两翼”、“车之两轮”一样不可或缺。然而,由于受到多场政治运动的冲击,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国知识分子正常的教学与科研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甚至长期受到压制,造成他们处于较低的社会地位,学术权力不仅在大学,甚至在社会上的影响力都比较小。因此许多教学和研究人员即使在今天仍然常常感觉“没有地位”,几乎每一个原本的“服务部门”均变成“权力部门”。在这种状况下,教师如果没有兼任行政职务,往往在职称评审、项目申报等学术资源的分配上居于劣势。而一些学有专长的教师在取得学术成就后,也不愿意仅仅停留在学术岗位上,也想在行政岗位上有所发展,然而,个人精力毕竟有限,过多的行政事务缠身必然使得教师在教学和科研上投入的精力不足。另一方面,对行政权力的趋之若鹜,更进一步加剧了行政权力的影响力,学术权力的发挥空间由此大打折扣。

(二)“双肩挑”人员的岗位设置难题

高校普遍存在“双肩挑”人员,他们承担着日常行政管理工作及教学科研任务。“双肩挑”人员在高校行政管理中发挥着独特的功能,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和应有的价值。然而,“双肩挑”模式也存在着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如权力与信息的优越导致的不公平竞争现象;学术造诣深厚的学者担任行政工作导致人才资源浪费的弊端;管理工作与业务工作难以协调等问题。”此外,“双肩挑”模式基本采用兼职化管理,专业程度低,这是“双肩挑”模式难以回避的问题。在“双肩挑”模式所存在的问题中,尤为突出的是管理工作与业务工作的冲突。在实际工作中,由于教学、科研以及管理工作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难免会导致首尾不能两顾的现象,这种状况必然影响到行政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三)高校职员制的具体制度设计欠完善,实践中难以操作

目前虽然中央部委出台了一些规范性文件,对高校管理人员职业化和岗位设置改革作出了宏观指导和方向指引,但至今没有出台高校职员制改革的具体政策性文件。高校职员制的具体操作仍然由试点高校进行探索和实践。因此,高校职员的聘任与晋级缺乏统一的可操作性标准,从目前情况看,大部分高校仍旧以职员担任的行政职务作为确定职员职级的基础。管理人员享有的待遇仍与行政职务挂钩,这种职务与职级的混合体系,使得职员的晋升通道不明朗,影响高校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在职员的选聘方面,很多学校的公开竞聘流于形式,甚至有不少高校没有签订聘用合同。职员的聘后管理也很不到位,聘期考核过程简单化,考核体系不完善,没有真正发挥考核评价机制的作用。此外,职员制是针对高校管理人员而设置的。但是,高校中的图书馆、网络中心、财务、审计、基建等岗位是实行职员制还是专业技术岗位,各高校往往有不同的看法,导致在实际操作中存在很大的差异。

三、推进高校管理人员职业化的对策和建议

(一)协调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实现权力合理配置

从国外大学的情况看,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各有其行使范围。例如,日本大学中学术权力发挥着特殊的功能,在学校事务的管理、重要岗位负责人的人选的决定等方面,教授具有相当的权力,甚至于还介入学校的财务管理。日本大学的行政人员类似于办事员,在学校事务的决策中权力极为有限。法国大学的教职员属于国家公务员,然而教师却享有很多特权,教授们控制了大学的教学、研究等学术性事务。法国大学的行政体系相对独立,仅在纯粹的行政管理领域发挥作用。德国大学的事务一般区分为“学校自己的事务”及“州的事务”。“学校自己的事务”一般是指教学、研究和考试等事务,这些事务的决策权主要集于教授控制的评议会,换言之,教学和研究这些“学校自己的事务”的权力集中在学者手中,至于系的权力更是集中在教授的手里。“州的事务”才是大学的行政权力发挥作用的重要领域。但在基层单位,行政事务也主要由教授决策。在我国高校,由于“官本位”传统思想以及现实中高校管理体制的设置,从权力的合法性基础和权力的控制力、影响力观之,学术权力均处于弱势地位。因为高校的行政权力拥有法定的基础,掌握着学校的人财物资源,对其掌握的资源的配置和使用具有强制性,而学术权力充其量也就是非法规授权的自然权威,其影响力主要来自于接受者的自觉认可。但是,学术权力是根植于大学的基本属性,不“占有知识优势”的人就不具有对教学和研究事务的发言权,也就难以为被管理者(学术力量)所接受和认可。因此,高校中的学术权力应当受到充分尊重,学术性事务应由学术权力发挥主导作用,纯粹的行政事务则属于行政权力的支配范围。从而实现两者各司其职,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的权力配置格局。

(二)逐步完善高校管理人员职员制和职业化

根据美国学者马丁·特罗的理论,“在高等教育的精英时期,由于学校规模小,因此,学校管理多停留在事务性工作阶段,行政职务多由学术人员兼任;然而,到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阶段,学校规模扩大,职责分工更为明晰,管理工作也应主要由专业管理人员承担。”可见,高校管理人员的职业化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然结果和合理选择。为了探索高校管理队伍建设的新思路和新机制,从2000年初开始,教育部先后在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厦门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5所院校开始了高校职员制试点工作,部分高校在试点的基础上也相继推行了职员制。总体而言,推行高校管理人员职员制有助于淡化行政级别和身份意识,强化岗位管理,促进管理队伍的职业化,有利于精简高校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明确岗位职责,提高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但如上所述,目前高校职员制仍然存在不少有待完善之处。因此,应在充分尊重高校特有的运行规律的基础上,本着优先服务于教学及科研活动的原则,合理设置管理岗位。由于高校行政管理尽管在大学整体运作中起辅助作用,但是其高质量的运行是大学正常运转和有序发展的必要基础,因此高校管理人员的继续教育具有必要性与紧迫性,应当将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培训规划列入高校发展规划之中,将管理人员的培训规范化、长期化。培训目的要明确,培训内容要有广泛性和针对性,培训的形式应兼顾多样化与灵活性,同时还要跟踪测评培训后的效果。与此同时,鼓励管理人员通过自学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积淀自身文化素养,积累工作经验,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并结合高校自身人力资源条件与管理人员整体素质,制定相关政策。

(三)妥善解决“双肩挑”人员问题,培养多元化管理人才

教学人员进入管理岗位参与学校管理工作成为当前我国高校中一个普遍现象,这种现象的产生一般存在两种情况,一是教学人员提拔到管理岗位,是对其工作业绩的认可与鼓励;二是将一些教学业绩欠佳的教师也调配到管理岗位。不同的是,前者保留其教学资格成为“双肩挑”人员,后者一般会使其成为专职的行政管理人员。但是,无论是作为提拔奖励性质还是带有贬谪惩戒味道的教学人员进入管理岗位,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校管理的效能。前者因承担着教学、管理的双重工作任务,不仅在客观精力上受到影响,更会受主观心态、观念影响到管理工作;后者因带有几分惩罚性质容易滋生对抗心理,影响工作质量。因此,对“双肩挑”人员定位的模糊,导致了许多日常工作开展的效果不佳。

谈高校管理人员专业化建设论文 篇5

企业版使用说明

使用前计算机设置........................................................登陆方法................................................................登陆方法................................................................版功能介绍及使用方法....................................................企业版登陆方法..........................................................页面分布简介............................................................系统中各分项操作方法.....................................................1企业提醒...............................................................2、企业基本信息.........................................................3、人员管理.............................................................4、已申请人员...........................................................5、帮助.................................................................6、设置负责人签名.......................................................7、网上在线答疑........................................................前计算机设置

计算机中网页中的相关选项进行设置,以便进行人员照片上传及打印纸制表单的顺利操作。机IE浏览器中的“弹出窗口阻止程序”

rnet”的“安全”设置中的“Activex”全部点为启用

................................................................................返回目方法

黑龙江建设网”——http://edu.hljjs.gov.cn/ 方法

左侧的《黑龙江建设企事业单位专业管理人员系统》

登录界面

................................................................................返回目能介绍及使用方法 登陆方法

业身份验证锁,单击“建筑业企业登录”或“其它企业登录”按钮进入系统。

................................................................................返回目

4.2、页面分布简介

主页面基本分为两栏,页面左侧为企业版导航栏,右侧为页面具体内容。其中导航栏中的各项标左键点击进行切换操作,右侧显示相应项目内容。

................................................................................返回目

4.3、系统中各分项操作方法

4.3.1企业提醒

企业提醒用于提示当前企业人员上报状态信息,便于企业操作。如图所示:

................................................................................返回目

4.3.2、企业基本信息

可对企业的基本信息进行修改(包括:企业类型、组织机构代码、企业性质、传真、联系地址商注册地、联系电话等)。如图所示:

注:企业名称此处不可修改,企业名称由系统自动提取资质系统中内容(房地产企业从诚信档案系................................................................................返回目

4.3.3、人员管理

人员管理具有人员信息维护、报送、状态查看、申请表打印、汇总表导出等功能,人员包括人员列表、初始申请、岗位证书备案登记表三个子菜单,如图所示:

................................................................................返回目

4.3.3.1人员列表菜单

用于企业管理申报人员信息,包括添加、修改、查看、删除人员信息等功能。

单击左侧系统菜单中人员管理下人员列表子菜单,打开人员信息列表,如图所示:

注:初次登录没有人员信息记录,如图所示:

[人员信息添加]

单击人员列表上“新增人员”按钮(上图红色标注),打开人员信息编辑页面,如图所示:

填写相应内容,单击“保存信息”按钮,完成人员基本信息录入,如图所示:

注:人员基本信息保存后方可上传人员照片、身份证扫描件等。

[人员信息修改]

单击人员列表上人员姓名进入人员信息编辑页面,修改相应内容单击“修改信息”按钮即可完成人员信息修改操作。

[人员信息删除]

单击人员列表上人员信息记录后的删除按钮即可删除人员信息。

[人员信息查看]

同修改。

[岗位证书信息添加]

人员基本信息添加后单击“添加岗位证书信息”按钮,打开岗位证书信息编辑页面,如图所示:

填写相应证书信息,单“保存信息”按钮,完成岗位证书信息录入,如图所示:

[岗位证书信息修改]

单击人员信息编辑页面中岗位证书列表记录上的“修改”按钮,打开岗位证书信息编辑页面,修改相应信息单位“修改信息”按钮完成信息修改操作,如图所示:

[岗位证书信息删除]

单击人员信息编辑页面中岗位证书列表记录上的“删除”按钮即可删除相应岗位证书信息。

[岗位证书信息查看]

同修改。

[多岗位证书信息维护]

相同人员多个岗位证书只需在人员信息录入后重复操作“添加岗位证书”即可完成相同人员多个岗位证书录入,不可多次录入人员信息,操作方法见岗位证书信息添加。

................................................................................返回目

4.3.3.2初始申请

单击左侧系统菜单“人员管理”下“初始申请项”打开人员申请状态列表,默认为显示企业全部人员(此处可进行人员状态、审批意见查看、人员申请表打印、汇总表导出、人员上报等操作),如图所示初始申请界面:

[导出汇总表]

单击“申报状态”后的下拉列表,选择“待报”,此时显示全部待报人员信息,如图所示:

单击“导出汇总表”按钮(上图红色标注),打开汇总表导出对话框,如图所示:

单击“保存”按钮,打开保存对话框,选择保存地址,将汇总表保存到本地计算机上。

汇总表样式

[打印申请表]

单击待报人员信息列表上人员信息记录后的“打印申请表”按钮,打印相应人员申请表,如图所示:

待报人员信息列表

请表

”按钮(上图红色标注),输出申请表。”按钮(上图绿色标注),将申请表保存至本地计算机。

员信息列表上信息记录前的复选框选中上报人员,填写单位意见,单击“上报”按钮即可将人员信息完成上报操作,如图所示:

报状态在“待报”状态下,才能进行信息报送;人员信息上报后将不能对其内容进行修改、删除等操理部门联系打回后再进行相应操作。

括:全部、待报、被打回、审核中、已终审五种类型,如图所示:

全部状态人员信息;

已完成添加,未进行上报人员信息;

示经管理部门审批未通过的人员信息,此时可在人员信息列表中修改该人员信息,重新上报。

示已上报到管理部门的人员信息;

示已通过省级管理部门审批的人员信息。

................................................................................返回目位证书备案登记表

单人员管理子菜单下岗位证书备案登记表项,打开岗位证书备案登记表界面,如图所示:

位类别,打开该类别岗位证书备案登记表,如图所示:

................................................................................返回目

钮导出或打印备案登记表(红色标注为打印按钮、绿色标注为导出按钮)。

登记表只提取待报状态下的人员信息,如需打印或导出此表请在人员上报前操作。

书备案登记表同理。

申请人员

申请人员信息列表,目前无此功能。

置负责人签名

谈高校管理人员专业化建设论文 篇6

摘 要:高校的教学管理人员活跃在教学管理工作的一线,工作性质平凡而具体,工作内容繁杂而琐碎,但工作岗位至关重要且必不可少。教学管理人员要忠诚教育事业,有严格的组织纪律观念,具备崇高的敬业精神和高度的责任心,强烈的服务意识、精湛的业务技能以及创新能力。同时,要在实践中不断学习,以提高自己的素质和水平。

关键词:教学管理人员、教学管理、素质

教学管理人员是常规教学管理的重要岗位,教学管理的水平和质量直接关乎教学工作的好坏。优秀的教学管理人员要忠诚教育事业, 要有严格的组织纪律观念,具备崇高的敬业精神和高度的责任心,强烈的服务意识、精湛的业务技能以及创新能力。所以高校要重视对教学管理人员的管理和培养,要让他们在实践中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素质,这样才能提高整体的教学管理水平。

一、教学管理人员的现状

高等学校的教学管理人员活跃在教学管理工作的一线,工作性质平凡而具体,工作内容繁杂而琐碎,但工作岗位至关重要且必不可少。教学管理的工作涵盖了制订教学大纲、落实课程编排及各项教学任务、协助遴选教材、检查教学进度、监控教学质量等教学组织和管理。同时还负责在教学运行过程中的常规教学行政管理,主要包括学籍管理、考务和成绩管理、教学档案管理以及上级部门临时交办的任务和突发性工作。所以教学管理是包括学术管理和行政管理的一门科学,需要长期学习和实践。

二、教学管理人员应具备的思想道德素质

1、较高的思想素质

教学管理人员是高校教务管理制度的执行者,应严格贯彻执行国家的教育方针,熟悉教育法规,把握教学管理的政策、方向,掌握教学管理的文件精神,通晓教学管理各个环节的程序和要求,这样在实际工作中运用起来才能得心应手。要学习基本政治理论和党的方针政策,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教学管理工作,充分理解和认识当前教育体制改革和发展的客观必然性。教务管理的政策性在毕业资格审核工作中体现得尤为突出。在毕业资格审核中,教学管理人员要严格按照应届毕业生从大一到大四每学期执行的教学计划,全面核查每个毕业生的各课程成绩,依照毕业及学士学位的授予条件,审核每个学生的毕业、学位资格,对有特殊情况的学生(如:学籍异动、双学位、转专业、有处分)要根据个人不同情况严格把关,保证其成绩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对于不具备毕业资格和不能授予学位的学生,要实事求是的提出其不能毕业和取得学位的理由,并上报教务处和学位评定委员会,坚决杜绝弄虚作假的行为。

2、严格的组织纪律性

教学管理人员在其职权范围内掌管着一些“秘密”,从新生的入学考试到毕业班的统测,从各个学期末的期末考试到各个学期初的补考、重修考试,同时,还有一些英语、计算机的等级考试贯穿其中,考务工作连续不断,从试卷的编排、审核、印刷到装订,从考试、阅卷到成绩的录入,教学管理人员始终作为主要工作人员参与其中,这就要求教学管理人员要有严格的组织纪律性,强烈的保密意识、要遵纪守法,严于律己,要敢于坚持原则,坚持正义,排除各种干扰,自觉维护学校政策、制度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3、崇高的敬业精神

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繁重而琐碎,但每个环节都很重要且不容忽视,这就需要我们具备细心、耐心和热心。对待课表的编排、试卷的审核、考试的安排等工作要细心;对待教师的问题,学生的疑惑解答要耐心;对待新的教学信息、教学动态传达给师生服务要热心。事物头绪多且工作量繁重,要踏踏实实的工作,能够吃苦耐劳,任劳任怨,乐于为广大师生奉献,实实在在的为师生解决问题,为他们的工作和学习提供便利的条件。比如在期末考试的安排中,不在集中时间安排同一年级的两场考试,以给学生充分的复习时间;在监考的编排中,要考虑到教师的各种各样的因素,尽量安排的人性化、科学化、合理化。这个过程倾注了教学管理人员的心血,同时也体现的教学管理人员高度的敬业精神和服务意识。

4、高度的责任心

高校教学管理人员是教育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管理人员同时也是教育者,必须具备高度的责任心,不能有一丝马虎大意,有时稍有差错,就会造成不良的后果,影响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行。教学管理工作有较强的时效性,如教师的临时停调课,就需要及时通知学生,否则就会造成教学秩序的混乱;又如学生成绩的核算,看似简单,没有什么技术含量,但它为学生的各种奖学金评定以及就业考研提供重要的依据,“分、分,学生的命根”,一分的差错可能就会影响学生今后的前程发展。同时学生的成绩也为教师今后改进教学内容,调整教学进度提供了数据来源,所以一定要认真、严谨、细致,来不得半点马虎。

5、强烈的服务意识

教学管理人员是二级学院教学管理工作的窗口,直接与广大教师和学生打交道,所以一言一行、服务态度、服务水平都会对教师和学生产生影响,影响到教学服务质量。教学管理人员要牢固树立服务意识,以教师为本,以学生为本,热情地为教师和学生服务,耐心解答他们的各种咨询,满足他们的需求,做到教学管理为教学服务,确保教学活动有序地开展。

三、教学管理人员应具备的职业业务素质

1、全面的教学管理能力

要精通教学管理业务,要熟练掌握教学管理流程,要熟悉现代化的管理技术,自如地运用教学管理软件,熟知教务管理的内容、要求、流程,按照教学规律, 每一项工作都要有计划、有步骤、有组织、有举措地开展,这样才能有条不紊。同时教学管理工作头绪多,要掌握其周期性、规律性,遇到问题要善于分析和解决,要会干并且巧干,这样才能卓有成效的完成每件工作。

2、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

教学管理人员作为连接教务部门、教师及学生的纽带,要具备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要具备一定的沟通能力,尤其是遇到突发事件,更要发挥重要的作用,如处理教师的临时停调课或各种原因引起的教师没到岗,学生没来上课,考试安排冲突等情况,教学管理人员要灵活、机智,处理好突发事件,积极采取行之有效的补救措施,保证教学秩序的.正常运行。

3、较强的学习实践能力

教学管理不是专门的学科,没有专门的知识作为指导,所以就要求在干中学,学中干,汲取前辈的经验教训,同时自己摸索前进。教学管理工作已经从传统的手工操作发展为今天的计算机管理、网络系统信息化管理,这就要求教学管理人员要熟练掌握计算机的相关知识,同时面对教师和学生,还要懂教育、懂管理、懂心理,这就给教学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跟得上形势,就需要不断的学习,不能桎梏于以前单一的模式,要全面发展,横向发展,增强校际之间的合作、交流与联系, 取长补短,为学校的教学管理水平上层次添砖加瓦。

四、教学管理人员应具备的开拓创新精神

教学改革在不断深入,教学管理也会随之变化,尤其现在实行学分制、学分预警等新的教学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工作就会更为复杂,这就要求教学管理人员要积极探索新的工作模式,积极思考新的工作方法,积极挑战新的工作思路,同时在当今信息化的形势下,运用好信息化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建立科学的教学管理体系,为教学管理手段的创新提出更好的建议,同时为教学改革的发展献计献策。

教学管理人员的高素质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在组织的悉心培养下,在不断学习和实践中锻炼出来的,这个过程可谓艰辛但有意义。我们不要满足现状,要不断的充实和完善自己,建立终身学习的意识,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为教学管理工作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教学与管理,2008(6)

【2】 教学管理工作十人谈[J].中国大学教育,(6)

谈高校管理人员专业化建设论文 篇7

关键词:高校信息化,专业队伍,建设和管理

随着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教育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全面应用,大大加快了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如今,信息化已经成为各高校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不可或缺的基础平台。然而,学校信息化建设、发展和管理需要有一支精锐的专业化队伍,建设和管理好这支队伍不仅是学校信息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而且也是学校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如何加强高校信息化专业技术队伍建设和管理是一个新的、重要的课题。

一、加强信息化专业队伍建设的必要性

2003年,北京印刷学院对原电教中心、计算中心、网络中心进行了机构重组,构建了信息化综合管理的“教学技术与网络中心”教学辅助新体制,整合了人力资源和硬件设备资源,形成了一支具有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教育技术综合优势与合力的信息化专职技术队伍。这支队伍是以计算机学科专业背景人员为主体,以年轻、精干、充满活力为特征。近年来,这支队伍在学校信息化建设和发展中,充分整合技术力量和资源,避免重复投入,在一些交叉领域取得了成效。随着信息技术发展和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这支队伍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1. 信息化专业队伍承担着重要职能

高校信息化专业队伍承担着学校信息化规划、设计、建设、应用与推广等技术与服务职能。

(1)信息化的引领者和设计者

教学技术与网络中心(信息化技术职能部门)具有信息化建设规划制定和实施的职能。从事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专业技术人员直接参与学校信息化建设规划和专项建设的实施。他们只有不断跟踪信息化发展的最前沿技术和动态,及时将最新的技术引进学校信息化规划设计与实施方案中,才能使学校信息化建设方案最优化、效益最大化。通过开展科研和实践工作研究,对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总结、研究,为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理论的依据和指南,成为教育信息化的引领者和排头兵。

(2)信息化的支撑者和保障者

教学技术与网络中心具有信息化建设日常运行的保障职能。在学校信息化建设和全面应用过程中,一支责任心强、实践技术过硬的信息化专业技术维护队伍,负责排查校园网络、应用系统、多媒体教学设备、公共微机及校园内各终端出现的故障,确保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正常运行和系统数据安全。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领域提供专业技术援助和服务,成为教育信息化的支撑者和保障者。

(3)信息化的指导者和管理者

教学技术与网络中心具有信息化建设、应用的培训、指导和管理职能。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为使广大师生员工利用好信息化工具,一是针对教师培训,帮助和指导教师及时掌握新技术新应用,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机整合,提高教学质量;二是针对全员培训,增强信息安全意识,提高信息素养和能力。教学技术与网络中心作为学校的教辅部门,承担着计算机机房、多媒体教室、校园网和信息安全等管理职责,技术人员不仅懂技术,还要会管理,成为信息化的指导者和管理者。

2. 信息化专业队伍建设是高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人是信息化建设中最本质、最活跃的因素,信息化的决策要靠人,信息化建设要靠人,信息化的应用要靠人。加强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和队伍建设,既是高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高校信息化最终目标得以实现的根本保证。高校信息化专业队伍和高校信息化的发展一样,经历着一个从无到有,从弱到强,逐步发展完善的过程。当前,这支队伍面临着艰巨的任务,也面临着发展中的问题,亟待解决。

(1)观念需要更新

在高校中信息化专业队伍往往被忽视,人们在观念上存在误区,认为信息化部门工作从属于服务性的工作,忽视了其具有的科学性和特殊性。在聘岗、培训、培养等方面缺乏激励政策,致使一些年轻人对职业前景迷茫;还有的因岗位任务重,压力大,服务性工作多且经常得不到理解等原因,而产生了职业倦怠感。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了信息化专业技术队伍的稳定和发展。因此,转变观念,加强信息化专业队伍建设,营造有利于他们职业发展的良好环境,使他们提升自我价值感,将自身发展目标与学校战略发展目标相一致,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2)机制需要创新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信息化应用越来越多,一方面广大师生员工对信息化环境的需求和依赖程度越来越大,近乎达到了日常生活中人们对水、电等基本生存条件的需求程度,对信息化技术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另外,高校普遍存在着多校区办学现状,更加大了信息化建设和管理工作的难度;而另一方面学校教辅人员编制缩紧,人员管理机制僵化,难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怎样让大家在信息化的教学、科研、管理环境中,用得好、用得快、用得安全,是摆在我们面前急待解决的新问题。因此,深化管理机制改革势在必行。

(3)素质需要提升

随着高校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对信息化专业技术队伍素质提出了更新、更高的标准,不仅需要技术人员不断更新知识内容,改善知识结构,增加知识存量,提高业务素质,还要不断提高职业道德素质,强化服务意识。对他们个人而言,来自工作压力、个人发展动力的学习需求也很强烈。不久前,笔者曾在本单位做过一次相关调查,在19份有效答卷中,对培训需求调查表明分别有58%的人选择每年至少一次、31%的人选择每年至少两次专业培训的需求。因此,在队伍建设中良好的个人素质培养和知识更新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

二、加强信息化专业队伍建设和管理的策略

加强高校信息化专业队伍建设和管理,应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优化聘岗、注重培养、分类管理”的指导方针,一要“以人为本”,根据人员个体的资质差异和能力特点合理使用和培养,并创造一个能够吸引、留住和用好人才的内部环境;二要“优化聘岗”,在规定队伍结构比例内,以任务为依据,科学合理设岗和聘岗,做到按需设岗、以岗择人、人事相宜、事职相符;三要“注重培养”,在人员素质建设中,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培养并重,强化服务意识,提升业务能力;四要“分类管理”,根据高校信息化专业工作特点,制定并实施相应的管理制度,构建一个具有制度保障的运行机制。

1. 优化岗位设置和聘任

优化岗位设置和聘任是队伍建设的基础和起点。根据信息化技术特点,对于技术发展快、业务性强的岗位,对学历和业务能力要求较高,其中研发性岗位(如:网络技术)注重选聘发展潜力大的在职或新引进人员;对于技术相对成熟、服务性强的岗位(如:多媒体教室技术维护)则放宽学历要求,以实际技能要求为主,聘任在编人员不足时,可以招聘社会上技术人员或引进专业技术公司驻校服务。在多校区办学,分校区岗位设置既要考虑网络、机房、多媒体教室技术支持等分项工作,又要测算总体工作量,合理设岗;聘岗时,既要求基本岗位任职条件,又要求业务全面,具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以满足分校区岗位的特殊需求。通过合理配置人力资源,使每个人承担最适合自己发挥作用的工作,使每项工作都由最胜任它地人去完成。

2. 加大培养力度

信息化专业队伍的建设与培养,必须从自身的特点出发,制定队伍建设规划。通过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教育培训,提高专业技术人员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

(1)开展道德教育

信息化的工作环境对专业技术人员思想道德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经常开展有针对性的政治思想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塑造个人良好的道德品性,不断培育与增强职业认同感、责任感和事业心。使他们能从自我做起,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做好道德自律,自觉抵制网络不良信息侵蚀和诱惑,成为网络信息安全的守护者。在工作中,奋发向上,积极进取,深入实际,乐于服务,甘于奉献,注重树立个人和部门的良好形象。此外,通过经常组织主题参观、文体竞赛、集体郊游等丰富多彩活动,增强团队协作精神和凝聚力,提高团结、协作的能力。

(2)开展业务培训

根据岗位需要和培训计划,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对信息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培训,系统学习信息技术理论,掌握高校信息技术工作规律和方法,不断拓宽视野,提升业务水平。一是走出去,结合本人岗位业务,分期分批参加行业内具有良好资质和信誉的培训机构举办的技术培训;二是请进来,对有共性需求的培训内容,则聘请相关专家到学校举办培训班,利用学校培训资源,进行集中培训,除专业技术人员外,校内其他感兴趣的教师、学生也可以受益。

(3)参加学术活动

支持技术人员经常参加国内外举办的较高水准的学术活动或业务会议,发表或交流研究成果,了解信息技术发展和高校信息化新应用的前沿信息,加强同兄弟院校、科研单位和企业间的横向交流,汲取经验,启发思路。

(4)鼓励学历培养

在合理安排岗位工作的前提下,鼓励和支持专业技术人员结合所从事的专业参加在职学历继续教育,提升个人业务素质和能力,优化队伍学历结构。

3. 管理机制创新

高校管理机制创新的目标是“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地调动全体教职工的积极性。在高校里,信息化专业技术人员隶属教辅人员,不是办学的主体,不能和教师相提并论,但是,在信息时代,他们对学校的现代化发展至关重要。高校领导和相关职能部门要重视信息化专业技术队伍建设,把学校发展与满足专业技术人员发展的需要紧密结合起来,要关心他们的学习、工作、生活和发展,帮助和指导他们设计好职业生涯,为他们排忧解难。通过建立“以人为本”的柔性管理机制,在高校创造尊重人、信任人、关心人、理解人、开发人的良好氛围和环境,实现“用管理留人”“用感情留人”的目的。

(1)强化岗位管理机制

在技术职务聘任中,一方面提供培训学习条件使他们提高个人素质和能力,适应评聘分离的专业技术职务制度改革,另一方面强化岗位管理,坚持以单位自主聘任为核心,以竞争机制为活力,真正建立起按需设岗、平等竞争、择优上岗、以岗定薪的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通过加强聘后管理,建立以素质、能力和业绩综合有效的考核制度,加大奖惩力度,形成竞争激励机制,进一步调动广大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促进队伍优化。

(2)实施灵活的用人机制

在人员管理过程中,创造一个人才成长、流动的良性机制,除淘汰转岗以外,允许专业技术人员合理流动,特别是允许具备相应任职资格并有志从事教学、科研的技术人员竞聘到相应教师职务系列岗位,实现双向选择,合理流动。在人员聘用环节,积极探索灵活的用人模式,将固定编制与临时编制相结合,社会公开竞聘与校内选拔相结合,逐步实现在编人员与编外人员同岗同酬,将校内外素质过硬的技术人员吸引和充实到信息化专业队伍中,使队伍整体技术水平、人员数量与学校建设相适应。

(3)提供条件保障

高校信息化专业队伍是学校一支重要的人才队伍,应将这支队伍建设纳入到学校人才强校计划中。根据学校发展、队伍建设和功能定位的需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信息化人才选拨、培养和引进工作。在日常管理中,提供人员培训、培养等方面基本经费和制度保障,确保队伍建规划或设计划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张佑祥.高校信息化体系建构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5

浅谈高校管理人员的管理理念 篇8

关键词:管理理念;创新;服务;执行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3-0332-02

高校管理是高校的中枢神经系统,高校管理有别于政府机关、企业单位,有其管理的特殊性。它担负着以教育和科研为中心的各项任务。作为高校的管理人员,如何做好管理工作,提高管理效率,让其教育资源发挥最大化,实现学校的发展战略目标,对其整个高校管理结构有着深远的意义。要有好的管理效果,就要有好的管理理念。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具有创新管理意识

根据社会学的概念定义:“创新是指人们为了发展的需要,运用已知的信息,不断突破常规,发现或产生某种新颖、独特的有社会价值或个人价值的新事物、新思想的活动。创新的本质是突破,即突破旧的思维定势,旧的常规戒律。”[1]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内外部环境的变化,高校的管理理念必然要与时俱进。

第一,观念要创新。社会的日新月异和高校的快速发展,要求管理人员必须解放思想,打破传统的观念,与时俱进。例如:现在的高校管理不再是以行政计划和封闭式的集中决策为管理模式,而是向社会开放的服务机构。高职院校更是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以企业的市场所需,形成了“产学研”的管理模式。再比如:“在大众化背景下,高等教育的需求主体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单一主体变为多元主体,在这种背景下,这种单一的、较少考虑到学生个性和需要的质量管理观已不适应,应向多元的质量观转变。”[2]

第二,工作作风要创新。工作作风是高校管理的重要内容,工作作风建设要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继承是把好的东西作为财富保留、发扬,为我所用。比如在管理工作中,“求实”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关键所在。在日常管理工作中,我们要务实,戒浮躁,要设身处地地为服务对象去着想,去考虑。“求细”是我们管理工作中必须坚持的基本准则,细节决定成败,每一位管理人员都要强化责任意识,在管理中注重每个细节的处理,精细化管理。创新是我们对继承的事物的深刻认识基础上的发展而来的,继承的作风不能停顿,在新的形势下,必须根据变化的情况,破除安于现状的思想,只要是有利于高校管理工作开展的,有利于提高工作效能的,就应大胆实践和探索,不断提出新思路,拿出新举措,使管理工作生机勃勃。

第三,制度要创新。高校管理是一项繁杂而重要的工作,更是各种制度的交汇。良好的制度环境本身就是创新的产物。制度创新的积极意义在于:“创新活动都有赖于制度创新的积淀和持续激励,通过制度创新得以固化,并以制度化的方式持续发挥着自己的作用。”[3]制度创新的直接结果是激发人们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促使不断创造新的知识和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及社会财富源源不断的涌现,最终推动高校教育的进步。

二、以服务理念为核心

服务意识,是在管理过程中所体现出的热情、周到、主动的服务的欲望和意识,即自觉主动做好服务工作的一种观念和愿望,它发自管理人员的内心,是一种本能和习惯。服务意识作为高校管理的第一理念,它是可以通过培养、教育训练形成的。具有服务意识的人,经常表现出以“别人为中心”的倾向。服务意识也是以别人为中心的意识。拥有服务意识的人,经常能想别人之所想,急别人之所急,常常会站在别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

高校是一个大的社会系统,是一个整体的服务系统。高校管理就是要不断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观念,在管理中体现服务,在服务中规范管理,实现服务与管理的有机结合。这个系统里面包含各个层面的服务对象,比如,教学管理人员对教学人员的服务,教师对学生的服务,领导者对被领导者的服务等。而所有服务的派生是以为教育服务为核心的。“服务是一种责任、一种修养、一种境界、一种精神,服务是高校科学管理的第一理念” [4]。

那么作为管理人员,我们应该如何提高我们的服务意识呢?

第一,端正思想,以身作则。在当代社会上,服务是全方位的,服务是无所不在的。我们倡导服务意识,首先强调服务是重要的。作为管理人员,我们对自己的本职工作要树立起神圣感、崇高感和责任感。要特别注意自己的工作态度,特别是在工作繁忙的时候,对教师、对学生更要比平时更注意细节,更加有耐心。教师作为高校家园的守护者,他们是学校的中坚力量。管理人员要为他们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题。为教师竖立一个好的榜样,教育就是服务,教师的工作也是围绕以学生的服务展开的。所谓,上梁正,下梁也正。教师享受了受尊重的服务,他们也将把这样的理念贯穿在平常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中,学生也因此而受益,形成良好的循环。

第二,加强协调沟通。协调,是将各种关系、各种资源、各个环节,各个因素整合起来,使整个组织管理正常运转的纽带。沟通,是人和人之间传达信息的过程。协调需要沟通才能达到目的。高校管理涉及方方面面的内容,对象不仅有教师学生,还有行政各个部门,要想服务到位,提高管理效率,管理人员就一定要善解人意,了解他人的需求。只有了解了他人的需求,你的服务才是有的放矢。而只有通过协调和有效的沟通,管理人员才能做到定位准确。理解服务对象因什么而着急,需要什么样的服务,才能诚心诚意地为对方解决问题,体现高服务的水平。

总之,作为高校管理人员,要不断树立新的服务理念,提升高标准服务理念,不断创造新的服务方法,提高服务效率,多为师生办实事,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把服务落实到教育的各个层面,完善高校的教育管理体制。

三、具备高效、有效的执行力

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家德鲁克提出了一个创新、务实的“有效管理”的理论,他指出:“管理必须有效”,“只有效率才能使题目取得很大的成就。”

所谓“执行力”来源于2002年美国的拉理·博西迪和拉姆·查兰写了一本书《执行力:完成任务的学问》,而在我们国家,最先用执行力概念的是法院。后来,执行力这个概念被普遍用了起来。高校执行力就是高校内各级机构和所有成员的执行力的总和,他们都是学校执行力的体现者。

当前我们的高校教育正面临着深层次的体制变革和教育观念的改革,高校管理的竞争压力日益凸显。竞争力取决于与对手相比相对较强的方面,而执行力是竞争力的核心。如何使“管理必须有效”,最重要的是具备高效、有效的执行力,把高校的办学理念、发展规划、战略决策落到实处,促使高校发展、教职员工成长、学生成才。

那么,什么是高效、有效的执行力?高效、有效的高校管理执行力,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从制度管理、机构管理、人员管理等方面去努力。

第一,合理的执行制度。规范的执行力标准需要规范化的制度来完善。只有这样,执行力的执行者才能按照制度的要求规范行为,避免按各自的理解来做事,提高管理效率。目前的高校管理中,依然存在着管理制度不严谨、朝令夕改,让组织成员无所适从,或者本身制度不合理,缺乏可行性,最终流于形式,使管理的执行力受挫,更谈不上高效率的执行力。因此,高校管理在制定管理制度时,须本着两个原则:实用性和针对性。因地制宜,根据自身高校的特点,不盲目去跟从,制定出适合自身管理特点,利于高校发展的管理制度。

第二,健全的执行机构。目前还存在着高校组织机构设置不健全,有的高校管理岗位、教学系部和后勤部门职责不清,没有清晰的职责范围,缺乏工作分解和汇总的方法,组织成员根本无法完成本职工作。在此基础上,要想有高效的执行力,就要设置健全高效的组织结构。从宏观管理上看,明确高校各个部门的任务、目标和要求,明确各个处室、院系的职责,开展定员定岗定责工作。从微观上看,上至院长下至每个员工,都有明确的职责内容和考核要求。管理的每个决策目标能够细化到每个处室,每个组织成员,目标指向清楚,方案简洁、清晰,从而提高执行质量和执行力。

第三,加强管理人员素质。毛泽东主席曾经说过:“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是决定的因素”。在高校管理里面,管理人员就承担了“干部”的职能,从这个意义上讲,管理人员就成了高校发展的决定因素。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便是有效管理的重中之重。如何加强管理人员队伍建设,如何使管理人员队伍过硬,能经得起大风大浪的考验,那便是高校管理持续、协调、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

那么,提高管理人员素质从哪里着手?提高管理人员素质的途径在于学习。在当今社会,知识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并把每一个人都推向了知识海洋的浪尖上。素质的养成离不开知识的熏陶,素质的养成也不是一朝一夕的,是一个日积月累不懈学习的过程。这里的学习就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此素质是一个人的价值取向问题。作为高校教学管理人员,首先要严格律己,具有奉献精神。管理工作是复杂琐碎的,如果没有强烈的事业心,就无法顺利完成本职工作,因此必须要有敬业爱岗、勇于奉献的思想素质,不计较个人得失,才能认真负责的对待教学管理工作中的每一项活动的实施。第二要提高业务素质。作为高校管理中的教学秘书,每天要面对教师、学生、各系部及各部门的教学管理人员,这就要求教学秘书要有比较高的知识水平,较强的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能够与各方面的管理人员进行有效的沟通,保证工作的顺利展开。还有,随着高校教务网络管理系统的进一步完善,信息化的推广,更要求管理人员具备一定的数据统计知识及计算机的应用能力。以上各方面的顺利开展,就要求管理者,特别是教学秘书要加强自身的学习,做到与时俱进。

第三,要提高文化素质,重视学历教育。学历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定的文化素质。提高文化素质就要讲究“对口”学习。管理岗位中缺少什么知识,就要到对口的院校进修,参加职业培训,讲求学习效果,更好地服务于本岗位。

总之,在高校管理的每个岗位中,作为管理者其中一员,要适时地更新管理理念,做到与时俱进,以服务理念为核心,以高效、有效的执行能力,以创新的管理理念来实现高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创新[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15381.htm

[2]柳清秀,江丽.高等教育大众化 背景下我国高校管理理念的五个转变[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11,31,(2).

[3]黎红.高校组织创新的现状与必要性[J].教学研究,2012,(10).

[4]贺继红,张开祝.体制、机制与服务:提高高校管理效能的三大基本要素[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6).

谈高校管理人员专业化建设论文 篇9

技术人员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工作安排的通知

辽教办[2011]28号

省政府有关厅委,各市教育局,绥中县教育局,省内各高校,厅直各单位:

根据省人社厅《关于印发2011年全省职称工作安排意见的通知》(辽人社发

[2011]8号),经商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同意,现将全省2011年高校教师、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中小学教师以及高校教育管理研究人员、实验技术人员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工作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相关政策说明

1.今年推荐评审上述系列专业技术职务,继续执行职称改革工作正常化以来我省出台的各系列职务资格任职条件的具体要求和相关政策规定。

2.普通本科高等学校继续试行教师职务以聘任代替评审工作。根据《关于在辽宁省普通本科高等学校试行教师岗位聘用制度的通知》(辽人发[2006]6号)要求,各高校成立教师岗位聘用委员会,制定本校本年度教师岗位聘任实施细则并组织实施。辅导员申报教师系列高级职务由省高校教师职务评审委员会统一组织评审,取得任职资格后,由学校聘任。

3.今年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申报上一级专业技术职务需填报《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务任职资格评审表》,并至少与一名学生结对子,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际开设博客,有相应的博文,产生一定的育人效果和积极的社会影响,其他条件按《辽宁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务任职条件具体要求(试行)》(辽教发[2011]13号)执行。高等学校辅导员申报上一级专业技术职务需填报《高等学校辅导员评审教师职务任职资格评审表》,并根据工作需要开设博客,有相应的博文。

4.继续实行按岗位限额申报。申报高等学校教育管理研究系列在人事部门核定的岗位空额内申报;申报高等学校教师、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实验技术系列职务,有空余岗位的单位按空余岗位数额申报,没有空余岗位并有取得任职资格尚未聘任的单位按“退二晋一”申报,即空出两个岗位数额可申报一人,以逐渐解决取得资格人员过多,无岗位聘任的问题。

5.严格掌握学历、资历、进修等基本任职条件。没有副教授任职资历一般不能评定教授职务;没有高级讲师任职资历一般不能评定教授级高级讲师职务。

6.完善评审办法。在教授、副教授评审中,继续试行申报材料量化评审和代表作学术水平鉴定相结合的评价方式,综合评价参评人员的能力和水平。

7.严格申报和审核程序。继续执行个人申报、民主评议、单位推荐、主管部门审核、政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审查的申报方法。参评人员所在单位要对申报人的材料进行认真核实,组织评审,排出顺序,经一周以上公示无异议后,按各系列分别排序推荐上报。主管部门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要认真把关,评委会办事机构认真审查。省属单位上报材料需经省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市属单位上报材料需经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审查同意、民办学校上报材料需经人事档案代理部门审核同意后方可报送。

8.准,并公开出版发行的学术刊物上发表的本专业或相近专业的论文。所提供的获奖证书,是指本专业或相关专业的奖励项目,集体获奖证书要提供个人参与项目程度的相关证明。其他刊物发表、非本专业论文和非本专业奖励不能作为晋升职务的论文和奖励项目对待。

9.关于证书的办理。专业技术人员取得专业技术职务资格后,其所在单位应及时为其办理职务资格证书。高级职务证书由单位统一到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办理。中级及以下职务证书,高等学校由学校自行发证,其他单位到其主管部门办理验证,省教育人才代理的人员由省教师培训交流中心统一到省教育厅办理验证。

10.关于外语和计算机要求。职称外语政策按原省人事厅《关于完善职称外语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辽人发[2007]11号)执行。计算机应用能力,申报高校教师、高校教育管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实验技术系列人员按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统一要求,年1月1日之前,取得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教学人员初级合格证书作为小学高级、中学中级及以上教师专业技术职务晋升的必备条件。2012年1月1日以后,取得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教学人员中级合格证书作为小学高级、中学中级及以上教师专业技术职务晋升的必备条件。

11.申报人员要如实提供本人工作业绩等相关材料。不得弄虚作假,对伪造学历、资历、外语和计算机合格证书、论文、著作、科研成果、获奖证书的,一经发现一律取消其参评资格;已取得专业技术资格予以撤销;已聘任专业技术职务予以解聘,三年内不得晋升上一级别专业技术职务。

二、报送评审材料要求

1.单位填报:《辽宁省报评专业技术职务资格审核表》和《申报评审专业技术职务资格人员名册》(一式两份,同时报电子文档,软件于6月上旬从“辽宁教育人才网”下载)。

2.个人填报:(1)申报相关系列职务的《任职资格申报(评定)表》(一式两份);(2)符合政策规定的论文、著作、教材等原刊(本);(3)教师资格证书、学历(位)证书、职称证书、外语合格证书、计算机合格证书、奖励证书等原件和复印件。复印件经单位和主管部门审查后加盖公章,列目装订成册。原件评委会办事机构审核后返回。

3.申报教授、副教授人员选择代表本人最高学术水平的论文或著作二篇(部)单独装袋,并在此材料袋上注明“代表作”以及姓名、单位、学科、参评职务等。

4.评审材料由单位集中报送,评委会办事机构当场审核,主要对论文数量,证书原件等进行审核,审核后证书原件返回。材料一经审核后,原则上不再接受参评者个人的补充材料以及材料更换等。

三、评审会例会时间

实验技术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委会,拟定于7月下旬例会。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务评委会拟定于8月上旬例会。

高等学校教师职务评委会、普通高校教育管理研究人员职务评委会拟定于8月下旬例会。

四、评审收费

根据《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取消和停止征收220项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的通知》(辽政发[2008]44号)精神,从2009起,在全省统一取消和停止收取专业技术资格工本费,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合格证书工本费,专业技术资格评审费,专业技术资格申报材料费等费用。凡涉及职称工作的表、证、单、书等证照,由同级财政预算解决,个人报送材料自行准备。

五、评审材料报送时间、地点和联系方式

报送时间:7月4日?7月15日

报送地点:辽宁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院内楼505房间,(皇姑区细河街10-1号,北陵公园正门西行100米胡同内,辽宁芭蕾舞团对过)。

职称评审工作联系电话,政策咨询:(024)86902300、(024)26901979;材料报送:(024)26901976。

有关职称评审政策及相关事宜请经常关注辽宁教育人才网(.cn)。职称评审有关材料请到辽宁教育人才网下载。

本文未尽事宜按国家和省其他职称工作政策规定和工作安排执行。

附件:附件.doc

1.辽宁省报评专业技术职务资格审核表

2.申报评审专业技术职务资格人员名册

上一篇:励志的故事300字下一篇:中国梦征文清点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