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工程管理专业

2025-01-21

高校工程管理专业(共12篇)

高校工程管理专业 篇1

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精通工程技术, 具备工程管理有关的经济、法律、管理专业知识, 具备本专业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能够在国内外建筑工程及相关领域从事全过程管理的应用型高级工程管理人才。工程管理专业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那么如何在课堂上做到深入浅出把课本上实践性很强的知识讲活, 是本专业的教师一直思考的问题。作为一名实践类课程的教师, 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学水平:

1 课前充分准备是提高课堂效果的前提

首先, 要提高教学质量应将重点放在备课上。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教学实践证明, 备课环节极其重要, 课下准备不充分, 课没有备好直接影响上课效果,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重要前提, 可以加强课堂教学质量的计划性, 提高学生的课堂积极性。要提前对本教材所有内容进行认真细致地研读, 然后将本节课内容相关的上下节内容熟练地掌握, 只有反复研读教材, 才能在课堂上将所有知识点讲清楚,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基础和首要前提。同时大量查阅相关资料, 加强学习, 不断拓宽知识层面, 丰富自身内涵, 把课讲活。备课时, 要把过去、现实与将来相结合, 关注工程管理领域的重大发现, 用社会现象、生活经验、工程阅历对知识点进行融会贯通这一点尤其重要。比如, 在给学生上《工程项目管理》、《项目风险管理》、《项目质量管理》课程时, 我提前征订一些相关的报纸杂志, 比如《建筑科学》、《工业建筑》《中国铁道建筑报》等杂志, 主要看建筑管理相关栏目, 上课的时候给学生穿插一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时事案例新闻, 并和学生稍作讨论然后再上课, 待讲课结束时将实践经验运用到课程的知识点中进行阐释和发挥, 这样学生就能学以致用, 融会贯通。

其次, 在备好课的同时要认真“备学生”, 就是要了解自己所教的不同班级学生对原有知识的掌握情况, 如果学生对原有知识掌握的不够牢固, 那么教师在备新课的同时就要适当地加入一些学生已学过的知识, 使学生在掌握新知识的同时, 对已学过的知识加以巩固, 温故知新。同时, 更重要的是还要掌握学生的学习态度, 性格特长以及对知识理解和掌握的难易程度等等, 这样才能做到因人施教。再加上如果在备课时, 能把涉及到的内容备进去或根据所搜集资料内容加一些经典的工程实践的案例或故事, 使学生充实自己的学识和阅历。这样既能把课讲得生动活泼, 令学生学起来饶有兴致, 也能使教学质量得到保证和提高。

2 讲课过程中须注重从三个方面提高教学效果

2.1 关注课本教学内容的同时关注学生课堂反应。

学校的老师常常关注教学内容, 而忽略了在课堂上学生的反应, 特别是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是非常直观, 实用性强, 课堂教学要结合实际, 时刻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 适时调整教学方式控制课堂气氛, 以达到良好的效果。高品质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为教学在课堂上根据实际情况提高教学效果, 我们要优化课堂时间,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自主探索的学习;不断联系教材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学应以提高时间配置效率为中心, 让学生有时间去思考。根据不同的教学过程, 调整教学方法, 然后再通过精心设计的练习或讨论, 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前景有一个明确的认识。老师和学生在课堂上要充分地互动, 尤其是重难点部分。课前研究和设计每一个课堂提问, 充分利用课堂时间课堂提问, 加强与学生间的互动, 将设计的问题穿插在讲课过程中, 将每一个问题都作为课堂知识的总结和亮点。所设计的问题及案例既要能保证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 又要涉及本课程知识的实践应用。

2.2 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形成特有的教学风格。

要从教学目的、内容和学生的情况出发, 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方法。重视交流与讨论, 推行自主和交互式学习的教学方法, 重视合作学习。比如在讲授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课程中的“投标方法与技巧”一课时, 可以先让全班同学分成各个小组, 其中有招标方小组有投标方小组, 提前设计好投标方案, 进行模拟投标。同时重视多媒体课件的应用, 工程管理教学需要注意生动、直观、形象、具体,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应特别注重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和制作, 力求做到上面的每一个标题、每一段文字, 每一个注解都字斟句酌;每一张图片, 每一段视频都精挑细选, 甚至连每种字体的颜色、大小、位置都反复考量。比如, 在制作《工程项目质量管理》课中“工程质量事故处理”一课的相关课件时, 应不厌其烦的从各种渠道搜集了大量具有代表性的动态图片、背景音乐以及电影片段, 效果很好。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只需通过看图片、听音乐、观影片就能非常形象直观的理解工程质量事故的多发性、严重性及各种现实处理方案。我们一直倡导的观念是把轻松、愉快的接受知识, 先是感性的直接经验的体会, 接下来再是理论上的渗透, 这样, 学生在理解相关概念的时候就能够轻松灵活, 举一反三。

2.3 将现代创新意识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

平时的教学中就尤其注意给出一些开放性、探索性、研究性的题目, 让学生自主探索, 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增强创新能力。疑问、矛盾、问题都是思维的“启发剂”, 它能使学生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 有力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开放性, 是开启学生创新思维的金钥匙。通过质疑问难, 创设问题情境, 可以让学生在这些问题面前探索思悟。比如在讲到工程项目管理中“赢得值法”的时候, 我并没有直接给出学生什么是“赢得值法”这样一个生硬概念, 而是引导和启发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阅历和感受来表述个人的理解, 于是大家纷纷畅所欲言, 很有创意的说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参加过的实践, 甚至学生之间还围绕相关话题进行了激烈的课堂辩论。尽管学生们的表述或许还不够准确, 甚至有些词不达意, 但重要的是他们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表达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课堂上探索和学习气氛也因此变得热烈而浓厚。重视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是现代教育的重要思想, 也是世界各国教学方法改革的一个重点和趋势。美国的许多高校把“科学研究方法”当作大学生低年级的必修课开设, 以使学生入学不久就能掌握科研的基本知识和方法, 为日后的科学研究打下扎实的基础。许多大学明文规定, 在规定时间内完不成具有创意论文的学生, 不能获取本科毕业证书。同时教师鼓励学生能提出问题, 尤其是提出新的见解。在工程管理实验教学中, 教师安排学生自己从课程设计任务书中去了解实验要点。鼓励学生在合理操作的条件下, 去接触、摸索。让学生敢于自己动手、善于实践, 真正熟悉、掌握教学所要求的东西。这十分有利于学生独立动手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同时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充分发挥。

3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实践教学环节作为工程管理专业重要的教学环节, 是提高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及动手能力和专业素质的关键途径与手段, 它的作用和功能是理论教学所不能替代的。应将实践教学课和实验课作为评价教学效果的重要部分, 使实践和实验教学课在工程管理类课程中真正起到重要的现实指导作用。如何加强本专业的实践教学, 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 使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面向工程, 回归工程, 加强工程意识和实践能力在目前巨大的就业压力的前提下显得十分重要。

当然, 高校工程管理专业教学属于应用本科教学的一分支, 它的不断完善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也是一个互动共长的过程。在今后的工作中, 我们需不断探索教学改革的新思路, 以更加勤奋务实的作风, 更加耐心细致态度, 为培养更多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时代特征的应用型高级工程管理专业人才而尽心献力。

摘要:系统分析了高校工程管理教学的特点, 面向对象, 和当前我国高校工程管理教学中存在的优缺点, 并结合其优缺点和本学科的特点提出了提高高校工程管理专业教学效果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工程管理,教学效果,创新意识,实践环节

参考文献

[1]唐健人.中小建筑企业经营理念[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4.

[2]洪宗训, 马配书.我国中小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现状与培养[J].现代管理科学, 2005.

[3]吕叔春.破解中小建筑企业战略决策风险[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5.

[4]王方华, 吕魏.中小建筑企业战略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5]袁水明.中小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与提升战略[J]管理咨询, 2005 (2) 2:6-27.

[6]Chimay J Anumba.Integrated Systems Con-struction:Challenges for the MillenniumI, nternationnal Con-ference on Constructi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HongKong, 2000.

高校工程管理专业 篇2

从目前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现状来看仍然存在一些人才结构不合理、实践技能不强的现象,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训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本文就现阶段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训教学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对实训教学改革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训教学现状分析

(一)实训教学的目标不够明确

在如今的旅游管理实训教学中,仍有部分高校未将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旅游管理实践技能作为实训教学的根本出发点,而是更为重视大学生的考试通过情况和相关资格证的考取情况。

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容易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产生误导,造成大学生虽然掌握了扎实的旅游管理理论知识,但是却缺乏熟练的实践应用能力,在毕业以后也难以快速达到社会的用人需求。

(二)实训教学方法需要进一步丰富

实训教学方法的不足是影响旅游管理实训效果增强的关键因素。

一方面,高校中旅游管理实训场地、实训器材的缺乏影响了实训教学的正常开展,不利于大学生全面学习实训内容;另一方面,实训教学中忽视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仍然采用教师理论教学为主,辅以部分操作示范的形式,不利于大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探索和掌握旅游管理的实践技能。

与此同时,缺乏扎实的实践技能基础,也是影响大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因此,要想进一步增强实训教学效果,还要重视丰富和完善实训教学方法。

(三)实训教师专业人才比较缺乏

如今的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尚在建设中,大部分教师虽然具备了高水平的旅游管理专业理论知识,但是由于缺乏足够的社会实践经验,在实训教学中难免存在针对性不强、与市场需求脱节、实训效果不佳等现象,制约着实训教学效果的提高和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训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一)树立明确的旅游管理实训教学目标

只有从思想上认识到实训教学的重要性,树立明确的旅游管理实训教学目标,才能从根本上改善实训教学效果。

因此,要明确以培养大学生扎实的.旅游管理理论基础和熟练的操作技能,进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实训教学的根本任务,并以此指导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活动的开展,建立健全理论与实训教学体系,确保实训教学效果不断增强。

(二)创新实训教学体系,完善考核评价制度

在旅游管理实训教学中,要保障教学的效果,必须要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完善相关考核机制。

学校要制定科学详细的旅游管理实训教学计划,在教学方式上要有所突破,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繁琐,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旅游管理实训教学活动,以激发学生的旅游管理专业实训实习的积极性。

在考核评价方式上也需要有所创新和突破。

结合实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学生的实训过程进行动态化的考察,通过过程考核法和结果考核法的結合,对学生的旅游管理实训操作技能和服务能力进行有效的考核。

另外要根据形势发展需要不断完善考核内容,不仅要对学生的旅游管理相关知识技能进行考核,还要对学生职业素养,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进行考核。

(三)重视旅游实训基地的建设和完善

首先,高校要进一步完善校内的实训基地建设。

实训基地是大学生参加实训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实训基地的建设和利用情况直接影响实训教学的开展情况,因此高校要加大对实训基地建设的重视和投入力度,根据高校自身特点和实训教学对场地的需求科学建设和完善实训基地,对每个部分进行明确的分工安排,并增加实训设备的投入,确保提高实训基地的利用率,发挥实训基地的最大效果。

此外,要严格落实实训基地管理制度,重视对实训基地的管理和维护,使训基地能够真正成为打学生参与实训活动和自主学习的场所。

其次,高校要积极促进与政府、企业之间的合作,通过吸引政府和企业的支持和资金投入为建立校外实训基地,而高校借助实训教学可以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旅游专业人才,为社会和企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此外,还可以组织大学生定期到企业进行观摩、实习等活动,在社会实践中得到充分锻炼,提高大学生的操作能力。

(四)加强旅游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高校要逐步培养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不但具备丰富的旅游管理基础知识,还要具备高水平的实训教学能力。

一方面,高校要加强对现有教师的职业培训工作,定期举办旅游管理实训教学研讨会,组织教师分享和交流实训教学心得,还可以安排教师到旅行社或者酒店参加实践培训或者挂职锻炼,便于教师能够深入了解旅游管理实践中一线工作对大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要求,进而在实训教学中可以有所侧重,还能及时了解旅游行业的实际发展情况,为大学生的专业发展提供更加可靠的建议。

另一方面,高校可以聘请旅游企业中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才补充到教师队伍中,引导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训活动,把一些先进的旅游管理专业思想和技能引入到实训课堂中去,快速善高校实训教师人才不足的现状,为高校双师型队伍建设增添活力,促进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三、结语

实训教学是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关键环节,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大学生实践技能以及综合素质的增强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因此高校要进一步加大对实训教学的重视和投入,旅游管理专业教师也要注重自身实训教学能力的提高,结合教学内容和人才培养目标,增强实训教学活动的实效性,从而促进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增强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高校管理队伍专业化建设研究 篇3

关键词:高校;管理队伍;专业化建设

目前,高校管理队伍专业化已经成为了高校发展的必然趋势。高校管理队伍的专业化有利于高校的发展,有利于高校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教育改革的实现。高校管理队伍专业化建设是重要的,但现阶段,高校管理队伍专业化建设的现状不容乐观,其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本文将对高校管理队伍专业化建设的重要性进行阐述,并介绍高校管理队伍专业化建设中存在的不足,同时,将给出改善高校管理队伍专业化建设的有效对策。

一、高校管理队伍专业化建设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高校的发展愈加迅猛,管理难度进一步增加,高校管理队伍专业化建设已经成了必然选择。只有不断提高高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不断改善高校管理队伍专业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才能真正实现高校管理的专业化建设。在全球化的发展环境中,高校管理队伍专业化建设不仅能满足高校发展的需求,还能适应国际化发展的趋势。在国际化的进程中,高校面临着机遇和挑战,高校管理队伍专业化将有助于高校把握机遇,从容面对挑战,逐渐实现高校管理的国际化,并促进高校管理队伍的专业化建设。

二、高校管理队伍专业化建设存在的不足

目前,高校管理队伍专业化建设的现状不容乐观,其中存在诸多问题。其一,高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偏低。高校管理人员的学历偏低,与高校教师的学历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很容易使被管理的教师产生多种负面的情绪,不利于高校内部的团结,不利于高校教学效果的提升;同时,管理人员的专业管理能力不足,不能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不能调动人员的工作热情。其二,高校管理的制度不健全。部分高校的管理制度不明确,管理内容、责任都没有具体的规范,不利于管理工作的开展,各部门互相推诿,不利于管理工作效率的提高。同时,管理制度中对人员的管理没有适当的规章制度,人员的任用、考核、待遇等方面受权力的影响较多,影响管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制约着高校管理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其三,高校管理队伍不稳定。高校管理人员不重视综合能力的提高,影响其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对管理工作的内容不明确,工作的主动性弱;同时,高校管理人员的待遇普遍偏低,在工作中得不到肯定,体现不出工作的价值,管理人员对工作存在怀疑,进而影响了高校管理队伍的稳定性。

三、提高高校管理队伍专业化建设的对策

高校管理队伍专业化是重要的,但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下文将给出促进高校管理队伍专业化建设的有效对策。

1.强化高校管理队伍专业化建设的意识

高校管理队伍专业化一直未能得到广大高校的重视。高校管理队伍专业化建设的实现,首先要求高校在思想上有所转变,强化高校管理队伍专业化建设的意识,了解高校管理队伍专业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到高校管理队伍专业化建设与高校的持续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高校管理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将实现高校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高校的发展,并有助于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2.明确高校管理的工作岗位

高校管理队伍专业化建设,要明确高校管理的工作岗位。岗位的设置要根据学校现有的资源、学校的效益、学校的发展进行科学的安排,以促进学校发展。要以保证管理队伍专业化为目标,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对管理的岗位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才能实现高校管理队伍的专业化建设。

3.提高高校管理的效率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化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高校管理过程中,要适当运用信息化的管理,提高高校管理的效率,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信息化管理要求管理人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通过信息化管理,提高工作效率与管理能力,实现管理的科学化、现代化、信息化。

4.规范高校管理的考核制度

管理制度的规范有利于高校管理队伍的专业化建设。高校要建立健全考核制度,通过考核促进管理人员综合能力的提高,实现管理队伍的专业化,并且通过考核,调动管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其管理水平,促进高校管理队伍的专业化建设,促进高校的发展。

总之,在高校发展过程中,高校管理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已经成为了必然的选择,其不仅能够满足高校发展的需求,还对高校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但目前高校管理队伍专业化建设存在不足,制约着高校的发展。本文对高校管理队伍专业化建设的重要性进行了阐述,并针对高校管理队伍专业化建设中存在的不足,给出了促进高校管理队伍专业化建设的具体对策。相信通过重视管理队伍建设,明确管理的岗位,提高管理效率,规范考核制度等措施,高校管理队伍一定能实现专业化发展。

参考文献:

[1]邓雪琳.高校管理队伍专业化建设之思考[J].大学教育科学,2011,12(3):37-38.

[2]宋乐.高校管理队伍专业化建设的研究[J].科教文化,2013(2):143-145.

高校工程管理专业 篇4

1998年5月, 建设部人事教育劳动司与英国土木工程师学会共同签订了土木工程学士学位专业评估互认协议书。与此同时, 中国注册结构工程师管理委员会与英国结构工程师学会也共同签署了名称和内容相仿的协议书。这两份协议的签订标志着我国大陆地区土木工程专业评估初步实现了国际接轨, 并为我国工程学位获得国际教育界和工程界的认可打开了通道, 为我国工程人才以正式专业执业资格走向世界迈出了重要的一步。高等学校的一项根本任务是培育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需要的人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 (简称《教育规划纲要》) 首次提出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任务。而非211地方高校工科学生基数大、开设工科专业种类丰富, 因此地方高校想要在为数众多的高校群体中谋得一席之地是大有希望的。但这同时要求地方高校充分挖掘自身独特优势, 积极转型为应用型、创新型和技术型大学, 紧密依托行业、积极联系企业, 瞄准用人单位的需求, 牢牢抓住地方高校人才培养发展趋势与社会、行业、企业需求之间的契合点, 主动遵循社会经济发展态势, 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建设, 并以专业认证工作为契机, 以专业为基本单位, 梳理人才培养的关键要素、建立人才培养的保障机制、打通人才培养的主要环节, 提高地方高校的专业建设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但目前高校的学科划分过窄、课程设置单一、教学内容陈旧、工程实践性不强、忽视学生能力培养等问题依然存在。在毕业产出方面, 工程性因为专业不同而存在显著差异, 一些工科毕业生热衷做论文的理论研究或实验仿真而不愿做工程设计, “真刀真枪”的工程设计比例较少, 仅仅通过仿真和模拟来应对毕业设计问题[2], 通过计算机软件模拟仿真做出毕业设计的较多, 而毕业设计的背景既缺乏工程实践环境, 又不能很好地锻炼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导致毕业设计最终在人才培养的“最后一关”上无足轻重。加之现有人才培养方案基本上是在学科导向教育背景下构建的, 因此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十化”倾向, 即培养目标空泛化、知识结构学科化、能力培养片面化、创新教育奢侈化、通识教育常识化、专业教育功利化、实践教育初级化、课程设计知识化、课程配置简单化、第二课堂边缘化[3]。导致了高校培养出的学生千人一面, 不能很好地满足企业和社会的需求, 造成了毕业产出与雇主需求之间存在着巨大鸿沟与严重断层。中国工程院2009年年初发表了题为“走向创新———关于中国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研究”的调研报告, 对国内高等工程教育的现状提出了十分尖锐和中肯的意见: (1) 我国工程教育的规模远胜于水平。 (2) 工程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不强, 重论文、轻设计、缺实践。 (3) 专业目录与课程体系设计落后、学科交叉欠缺, 导致创新与实践双向不足, 得不到产业界的认同和重视。面临着对信息社会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双重不适应, 高校的工科专业或多或少都在努力改变工程教育不适应社会要求的局面, 但效果明显的不多[4]。

据统计截至2013年, 我国共有2100多所普通高校, 设有本科工科专业的普通高校有1077所。而本科工科专业布点数占普通高校全部本科专业布点数的32.2%, 远远高于排在第二位的管理学 (16.8%) 和排在第三位的艺术学 (11.9%) 专业布点数所占比例。在普通高校在校本科生中, 工科学生所占比例接近1/3。其中, 非211高校所占比例为80%, 远远高于985高校 (8%) 和211高校 (12%) , 且普通高校本科工科在校生规模的增长也主要以非211高校为主[5]。因此, 认证工作及其衍生出的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创新对于地方高校在教育新形势下扩大影响力和话语权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理念来引导课程教育改革, 引领专业建设对于地方高校在新一轮的教学改革浪潮中崛起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尤其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专业顶层设计, 构建认证保障体系

高校应引导专业建立符合专业认证标准和行业标准的人才培养模式, 树立培养学生以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为目的的理念, 打破传统学科间的藩篱, 将专业内核心课程知识点和知识单元进行系统性的组合和划分, 规划好专业核心课程的课程群集聚工作, 设立贯穿大学四年的“项目式”教学, 做好专业顶层设计工作。此外, 专业还应就教育部即将开展的“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认真进行专业建设的问题梳理, 对症下药, 并对专业建设和认证工作涉及到的各个方面做好梳理和规划工作。其次, 做好专业建设的各项保障制度与专业认证的对接工作, 出台相关支持政策鼓励教师投身教学、主动教改, 对负责的课程按照认证标准和理念针对各个教学环节进行精心设计。

2搭建认证教学体系, 建立持续改进机制

基于专业认证视角下的教学体系应遵循“知识、能力、素质、情感”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质量观, 在广泛征求代表性行业和社会的人才培养意见后确立具有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 依据专业顶层设计, 完善涉及到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素质培养和情感塑造的各个教学环节, 建立符合专业认证标准和理念的教学体系。此外, 专业应就企业针对教学内容、毕业生反馈的问题、专家提出的建议等方面建立自身的持续改进机制, 形成完善的闭环管理模式, 从内部自身促进专业的健康发展。

3根植专业认证理念, 注重工程教学设计

2013年度中国工程教育质量报告中提及, 在普通高校专任教师中, 工科教师所占比例接近30%, 约80%的工科教师在非211高校中任教。而我国高校大部分教师直接从高校毕业后即到高校任教, 缺乏企业的工程经验和工程理念, 更缺少相应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技巧。因此, 这就要求地方高校加强教师在专业认证理念以及工程实践性的培训力度, 引导教师遵循认证工作理念进行教学设计, 并将认证的标准和理念自觉贯彻到日常的教学环节中, 保证专业的每门课程都严格按照认证的理念进行教学, 加大实践性内容的教学设计比重, 这样也从人才培养最基础的部分保证了专业建设的可靠性和可持续性。

4完善专业实践教学, 丰富校企合作内容

从整体上看, 目前工程教育与工业脱节的现象仍然存在。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国尚未建立起教育界与工业界密切联系的机制, 也在于目前高校过分强调在优秀刊物上发表论文, 过度重视理论研究而忽视了社会和企业需求。因此地方高校应积极打造校企结合的创新实践平台, 强化校内“工程实践示范中心”, 主动走访各企业用人单位, 了解他们的需求, 丰富校企合作内容, 将企业的需求转化为实践性课程项目, 并通过建立校企实践实习基地等手段强化专业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作为专业建设的重要抓手在今后的高校发展博弈中将会扮演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地方高校想要在教育新形势下异军突起, 必须积极应对认证工作所提出的要求和挑战。以专业认证为依托, 积极谋划专业建设, 实践高等教育培养应用型、技能型和创新型人才的目标, 为我国工程教育人才培养工作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本报特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向我们走来[N].中国石油大学报, 2007-10-26 (7) .

[2]顾秉林.大力培育工程性创新性人才[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4, 35 (4) :1-6.

[3]李志义, 朱泓, 刘志军.克服“十化”倾向完善研究型大学本科培养方案[J].中国高等教育, 2012 (7) :25-28.

[4]陈平.专业认证理念推进工科专业建设内涵式发展[J].中国大学教学, 2014 (1) :42—47.

高校工程管理专业 篇5

基于专业个性的地方高校电子信息专业工程素质的培养

根据电子信息专业在国内办学形式和自身专业实际.提出了基于学生的专业个性全程化地培养和提高地方高校电子信息专业学生的工程素质,有效地解决了地方高校电子信息专业在现有条件下和发展中出现的.诸多矛盾,并以其独有的优势迎合了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和社会竞争能力,为尽快提高地方高校电子信息专业的办学水平和质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作 者:蒋冬初 何飞 舒辉球 JANG Dong-chu HE Fei SHU Hui-qiu 作者单位:湖南城市学院物理与电信工程系,湖南,益阳,413000刊 名:高教论坛英文刊名:HIGHER EDUCATION FORUM年,卷(期):“”(12)分类号:G642关键词:电子信息 专业个性 全程化 工程素质 地方高校

高校工程管理专业 篇6

摘要:随着中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工程管理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也越来越紧缺。隶属于交叉学科的工程管理专业是一个多学科相互融合的专业,这对矿业类高校发展工程管理专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矿业类高校工程管理本科专业的培养方案为例,通过分析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要求、课程平台及学分比例和集中实践教学环节,提出完善矿业高校工程管理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的建议。

关键词:工程管理专业;培养方案;矿业高校

作者简介:王一新(1980-),男,河南焦作人,河南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讲师;王伟超(1979-),男,河南新密人,河南理工大学研究生工作部副部长,讲师。(河南?焦作?454000)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0-0039-02

自1998年国家调整本科专业目录,工程管理专业出现在专业目录中,并于1999年正式招收工程管理专业本科生。根据2004年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将“管理科学与工程”设为管理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并下设八个二级学科:工程管理、工业管理、管理科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房地产经营管理、项目管理、产品质量工程和工程造价(八个本科专业)。从全国开设工程管理专业的高校来看,基本上都是以管理学、土木工程等为主干学科,下设有工程项目管理、房地产经营管理、投资与造价管理、国际工程管理和物业管理等五个专业方向。[1]

如何体现具有矿业背景的专业特色、适应工程管理人才的培养和发展需要、不断完善工程管理专业培养方案,是矿业高校工程管理专业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河南理工大学工程管理专业发展介绍

河南理工大学是具有百年办学历史的河南省重点建设的骨干高校,其前身是1909年由英国福公司兴办的焦作路矿学堂,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所矿业高等学府和河南省建立最早的高等学校,历经河南福中矿务学校、福中矿务专门学校、福中矿务大学、私立焦作工学院、西北工学院、国立焦作工学院、焦作矿业学院等重要历史时期,1995年恢复焦作工学院校名,2004年更名为河南理工大学。

2001年,河南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增设工程管理专业并于同年开始招收第一届工程管理专业的本科学生。

1.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具备土木工程技术及与工程管理相关的管理、经济和法律等基本知识,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能在国内外工程建设及相关领域从事投资与造价控制、项目决策和全过程管理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2]

2.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工程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土木工程技术知识;受到工程项目管理方面的基本训练;具备从事工程项目管理的基本能力。毕业生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掌握土木工程技术知识;掌握相关的管理理论和方法;掌握相关的经济理论;掌握与工程项目建设相关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了解国内外工程管理的发展动态;具备运用计算机辅助解决管理问题的能力;具有从事工程项目决策与全过程管理的基本能力;具备阅读专业外语文献的基本能力,基本的专业外语文献翻译写作能力;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2]

3.主要课程

工程管理专业主要设置课程为:管理学原理、经济学、运筹学、工程力学、房屋建筑学、工程结构、土木工程施工、工程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工程合同管理、工程估价、工程项目管理1、工程项目管理2等。[2]

4.就业或发展方向

工程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就业方向为:各类建筑施工企业、房地产企业、工程咨询公司、设计院从事投资与造价管理、工程项目管理、工程规划、工程咨询等方面的工作;各类企业及公司从事项目建设论证、建设规划、建设管理、投资管理工作;政府及有关管理部门从事投资与项目管理的行政管理工作;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从事教学、科研方面的工作。毕业生工作一定年限,具备相应的实践经验,可进行注册造价工程师、注册建造师、注册监理工程师、注册咨询师、注册评估师、注册招标师等考试,取得相应注册执业资格。[2]

5.修业年限及授予学位

修业年限:3~6年弹性学制;授予学位:管理学学士或工学学士。

二、课程平台及学分比例分析

河南理工大学工程管理专业培养方案分别设置了通识教育、专业基础、专业教育、实践教学和素质拓展共五个课程平台,六个课程模块:必修课程、选修课程、专业基础课程、集中实践环节、独立设置的实验课程和创新学分模块,分为必修和选修两种类别。课程平台及学分比例详见表1。

三、工程管理专业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分析

河南理工大学工程管理专业培养方案的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共设置了39个学分,占总学分的20.31%,修读时间从第一学期到第八学期共14个环节。其中设置了工程经济、工程估价和工程项目管理这三门专业主干课程的课程设计,并强化了工程项目管理软件实训、工程算量与计价软件实训、工程招标与投标报价实训,从而更加有效地结合工程管理实践,使学生更好地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工程管理专业集中实践教学环节详细设置见表2。

四、完善矿业高校工程管理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的建议

1.完善课程设置

对于具有矿业背景的高校,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比较偏向工科理论,工程技术类课程的设置偏多,经济、管理、法律方面的课程设置力度不够,而工程管理学科的研究方法是工程技术与管理理论的结合,[1]培养方案应体现出交叉学科的特点。然而,在总学分一定的条件下,通识教育类课程已经占了38.55%的学分,若要强化经、管、法类课程的设置力度,急需更加均衡地设置课程学分比例,适当删减不必要的工程技术理论课程,课程设置侧重体现工程管理专业交叉学科的特点,从而更好地培养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

2.充分体现矿业院校的学科特色

矿业背景高校的工程管理专业的本科教学培养方案要充分体现矿业院校特色。在保留必要的矿业工程技术类课程的基础上,适当增加些矿业企业或矿业工程项目管理部门的教学实践环节,同时,在日常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引入矿业工程项目方面的案例,并编制矿业工程监理和造价管理等方面的教材或者讲义,创建具有矿业特色的精品课程,以体现河南理工大学的矿业特色。

3.全面开展教学实践环节

工程管理专业本科学生普遍动手能力不强、实践能力较弱,[1]因此,应强化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学实践环节。可以通过校企联合或者建立实习基地等方式落实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等实践环节活动,这要求工程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思路有所更新与发展,更应面向工程实际,[3]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组织能力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丁华军.财经类高校工程管理专业本科教学培养方案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1,(16).

[2]河南理工大学工程管理专业培养方案[Z],2010.

[3]瞿焱.对工程管理专业本科实践教学的思考[J].经济师,2008,(3).

当前高校艺术专业人本管理研究 篇7

一、“人本管理”的意义

“人本管理”的理念是由现代主义科学演变出的一种管理概念, 对于此概念的研究就是人本管理学。人本管理理念的核心就是坚持以人为本, 尊重人的权力和关心人的发展, 它对人的关注是非常深切的, 为人提供一个便利的条件以完善人的品格, 增强人的体力, 使人获得全面自由发展, 这是人类社会发展产生的必然结果, 同时也是高校教育的核心理念。高等院校的人本管理是相对于传统的管理角度而言的, 主要是指在管理学生的过程中, 首先把学生因素作为管理的本质和重要因素, 从了解学生的需求、尊重他们意愿的角度出发, 根据当代大学生的自身特点, 为大学生们提供一个适合发展的平台, 进而充分的调动起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激发出学习的热情, 促进大学生们全面的发展。

对我国高校艺术专业的学生实施人本管理, 必须要坚持的就是以人为本的核心, 即针对高校艺术专业的学生进行“管”和“理”。人本管理注重的是管理中的“理”的部分, 是在“理”的前提下进行“管”, 是先“理”然后“管”。我们首先要“理”的很透彻, 要深入的了解所管理的对象, 在了解的基础上进行管理, 以便取得更大的进步。

二、“人本管理”的必然趋势

1、人本化管理是当今大学教育中的现实需求, 更是艺术专业类大学生教育的最迫切需求。

当前的大学生因为受到社会及家庭的影响, 他们有自己的思想和见解, 他们不会向从前一样相信老师的每一句话。在学校对于老师的教育时常出现逆反的心理, 具体表现在:一是对思想教育、规章制度的消极抵抗;二是对一些正面的宣传和榜样具有消极的态度;三是对某些不良的行为会产生情感上的认同, 例如, 逃课、考试作弊、打架等等在部分同学眼里是一种有胆量行为, 与老师及校领导对抗被看作是很有本事的事情, 哥们间的吃吃喝喝被看作是一种正常的朋友交流方式, 而尊重老师、爱护同学、遵守学校纪律则会被学生们嘲笑和讽刺, 等等。特别是艺术专业的学生, 作为与社会接触最广泛的群体, 他们的思想超前意识更为受到人们的关注。面对新的变化, 原有的程式化思想教育工作已经无法适应, 所以必须打破传统的管理模式, 建立新的机制, 开创人本管理的新模式。

2、人本管理是当代艺术专业学生得以健康成长的重要需求。

高等院校的最重要任务是育人, 促进学生们的健康成长。因此, 高校教育必须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贯彻到工作中的各个方面, 着眼于未来的发展。在教学中要想实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就必须做到以主体思想教育为指导, 实施人本化管理, 肯定学生的主体地位, 艺术专业学生的教育更是如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启发出学生们的主体意识, 培养出学生们的主题精神, 促使学生能够自我觉醒, 进行自我的教育、锻炼、监视及自我评价, 进而提高学生自身的文化素质修养。

三、“人本管理”的具体实施方式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对我国高校的教育也提出了高质量的要求, 其中主要表现在教学管理的服务上, 人本教育的实质就是发现人的价值, 挖掘出人的潜能, 展现人的个性。所以, 高校艺术教学中的教学管理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也就是在管理工作中关心、信任、尊重每一个人, 在教学管理中充分的认识到管理的中心是教师和学生, 管理者的教学机制应该是以师生为主体的;教学管理中管理者要相互协调, 尽心的为教学活动服务, 通过对每一个环节的管理, 做好具体的工作, 建立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和谐氛围。

首先, 在教学管理中要为教师建立有序而又宽松的工作氛围。教师完成教学计划的最根本保障就是拥有一个稳定的教学秩序, 这需要依靠完善的制度来实现。因此, 管理者在保证完成正常教学任务的前提下, 应给教师一些自由的时间和活动的空间。

其次, 要尊重的是学生的主体性, 使学生可以得到全面的发展。在经济发达的国家, 已经把如何培养孩子的思想和思维放在首要的位置, 培养孩子在遇到问题时能够独立的解决问题, 自己做出正确的决定。鼓励孩子们用审视的眼光看待一切, 孩子们可以大胆的怀疑。所以在高校艺术教学管理中, 更应该尊重学生、培养学生们的主体意识及自我调节的能力, 从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来培养人, 并且落实在教学管理的各个环节。在教学中要做到充分的尊重学生自身价值, 注重学生间的个体差异性, 采用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四、总结

综上所述, 随着高校艺术生数量的大量提升, 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的难度也在随之增大, 在此基础上, 我们要充分考虑到艺术生的思想及性格特点, 将“人本管理”理念引入高校艺术专业管理工作领域, 将高校艺术专业学生管理向以人为中心的人本管理转变。人本管理的实施, 关键在于为教师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相信在人本管理模式下高校艺术专业管理必将得到有效的改善, 更好的服务于学生的专业教育与一生成长。

参考文献

[1]石义师.人本管理:管理品质提升与价值重建[M].研究出版社, 2011.

[2]王毅.人本主义管理的多元视角与多元形态[M].云南大学出版社, 2009.

[3]亚伯拉罕·哈罗德·马斯洛.人本管理[M].马良诚, 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高校工程管理专业 篇8

石油高校工程管理专业教育面临的问题

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 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了可喜的成就。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 整个经济进入适度快速和相对平稳的发展轨道。当前, 我国正处于经济建设快速发展时期, 许多重大工程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 凸现工程活动的重要地位和工程管理的巨大作用, 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工程时代。[2]随着工程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 我国迫切需求工程管理专业人才, 而我国目前这一学科的发展还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学科本身也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3]。然而, 我国的石油高校工程管理专业教育与现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和社会经济的空前发展却不相适应, 与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进程不相适应。

首先, 石油高校工程管理专业教育应当全面适应现代化建设对各类人才培养的需要。从培养的毕业生数量上讲, 与社会发展要求基本同步, 适度超前;从质量上讲, 不但知识结构, 而且能力素质要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从教育结构上讲, 切实解决近年来石油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中反映出来的人才层次结构不均衡 (现场工程管理型人才供不应求, 研究型人才供过于求) , 学科专业间不均衡 (石油主干专业与其他专业) , 学校 (石油高校与其他院校) 间差距等结构性矛盾。

其次, 应当进一步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目前, 还普遍存在专业口径过窄, 毕业生适应性较差。学校有限的教育资源没有能优化配置, 办学水平较低, 办学效益不高。

石油高校工程管理学科教育的发展趋势

工程管理是一个横跨技术与管理的学科, 相比于工程技术类专业与管理类专业, 其最大的特征是复合型, 其研究对象是探究专门技术 (如土木、水利等) 的管理规律。广义的工程管理 (Engineering Management) 是指对有工程技术成分的活动的计划、组织、资源配置、指挥与控制的艺术与科学, 并不面向特定行业;狭义的工程管理 (Project Management/Construction Management) 则主要面向建设行业。中国工程院工程管理学部定义的工程管理包括四个方面:重大工程建设实施中的管理 (包括规划、论证、勘设、施工、运行管理等) ;重要、复杂的新型产品、设备制造、生产过程中的管理;重大的技术革新、改造、转型、转轨、与国际接轨中的管理;涉及产业、工程、科技的重大布局、战略发展的研究管理。但就目前我国高校的工程管理专业设置情况而言, 主要是建设工程管理, 是一种狭义的工程管理。[4]

国外工程管理专业主要翻译成英文Engineering management、Project management、Construction management。工程管理专业所在院系主要是工程学院 (Engineering) 、设计与环境学院 (Design and Environment) 以及商学院 (College of Business) 等, 其中大部分在工程学院。[5]

从国内外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看, 管理学科的发展主要围绕两个方向进行, 一类是管理学类专业, 主要是以管理科学、管理工程类专业为主。其中, 管理科学类专业一般设在综合性大学的理学院或管理学院, 管理工程类专业则主要设在科技大学 (包括我国单学科性的工科院校) 内。第二类是工商管理类各专业。这类专业在西方一般设在综合性大学和科技大学之中并设立相应的教育管理机构, 如商学院或工商管理学院。在我国近年来也逐渐得到发展。

从国外管理学科高等教育的发展来看, 管理科学与管理工程类专业作为传统的学科其规模已相当稳定。1998年以前, 我国普通高等教育专业设置, 管理学科专业主要分散在工学和经济学两大门类, 并在其下分别设立了管理工程和管理科学两个一级学科, 而其中主要以管理工程类专业为中心。这类专业的创办起始于80年代初期, 主要设置于各工科院校内, 形成了依托一门技术专业学科的各类的具体专业 (或专业方向) 。与我国许多专业的设置一样, 管理工程类专业也在培养目标与模式上存在着专业设置过细、专业领域狭窄、过于追求实用性、知识结构不合理等弊端。1998年, 教育部将管理学科单独列为一个学科门类, 管理学科门类共有5个一级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农业经济管理、图书档案学。其中, 在“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中新设立了“工程管理”专业, 该专业作为管理学门类的新兴专业, 成为我们关注的重要课题。经过认真的分析和深入的调查研究与思考, 我们认为, 该专业的性质是以管理学、经济学为基础, 以工程技术为背景的管理类专业。这符合我国未来管理学科教育和管理人才需求中关于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基本要求。根据石油、石化工业主业的需要, 我们经过调查研究和反复论证, 在“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中建设具有石油、石化特色的“工程管理”专业, 以适应石油、石化工程主业对工程管理人才的需要。

其发展趋势主要体现为两点

其一是:工程管理专业的专业特色培养。根据石油高等院校的特色, 将工程管理专业的专业方向加入石油特色。根据石油、石化工业主业的需要, 在“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中建设具有石油、石化特色的“工程管理”专业, 适应石油、石化工程主业对工程管理人才的需要。

其二是:工程管理专业课程群的建设。工程管理专业前几年的教学改革项目重在强调或重视“教什么”的问题, 在完成了这一基本专业设置命题后, 今后几年的发展趋势是强调“如何教?”的问题, 工程管理专业课程群的建设正好解决了如何教的问题。因此, 其发展的利益趋势是工程管理专业课程群的建设问题。

石油高校工程管理专业教育要将工程技术要素有机融入到管理载体中去

我校自1988年开设管理工程本科专业之初, 就恰恰面临着我国管理学科教育走入低谷的严峻形势, “毕业分配难”成为管理工程专业面对的棘手问题。这也促使我们自90年代初就开始改造管理工程专业的探索, 这些尝试包括对管理工程专业的进一步细分化 (如对92届毕业生按“物资管理”专业方向的培养试点) 和改头换面 (如1993年在管理工程专业中试办国际贸易和金融信息管理等专业方向) 。但是, 由于在一定程度上违背教育规律, 这些尝试的效果不佳, 并影响到了我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和学生知识结构的完整与合理。

作为石油高等院校, 要培养适应我国石油工业需要的人才。为什么我们管理类有的专业“就业难”, 比如“管理工程”这一专业所培养的学生在上世纪80年代曾一度求大于供, 而后来就变得很难就业, 这里面的原因是多种的, 但主要的一个原因, 那就是该专业已很难适应石油、石化工业的发展。那么, 石油、石化工业行业的现场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呢?这个答案也是简单的, 那就是要求我们石油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 一定要培养既懂工程技术专业又熟悉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而石油工业现场需要所培养的经济管理学生具备哪些工程技术专业的知识?也就是说这样一个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什么?哪些岗位需要这样的复合型的人才呢?这些岗位的需求量有多大呢?正是鉴于上述问题, 我们分析:石油、石化工业的主业主要有, 勘查、开发、石油化工、机械、油建等;就管理学科来看, 应当具有管理、经济和工程技术三个方面的基础, 把学科的适应性和石油、石化工业管理的特殊性有机结合, 重要的是要将管理作为载体, 把工程技术的要素融入到管理中去, 拓宽专业、加强基础, 适应21世纪管理人才的素质要求。

结束语

随着国家能源战略基地建设的飞速发展, 石油高校工程管理专业教育面临着前所没有的机遇与挑战。石油高校工程管理专业教育要依托石油、石化企业, 将工程技术要素有机融入到管理载体中去, 克服片面强调唯工程技术或唯管理重要性的观点, 不能将二者分割开来考虑问题;以及要克服将管理作为要素将其融入到工程技术载体中去的专业教育理念, 若不这样考虑专业教育理念, 则只能使得学科发展受到限制。根据石油、石化工业主业的需要, 在“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中建设具有石油、石化特色的“工程管理”专业, 以适应石油、石化工程主业对工程管理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胥卫平.石油高校《工程管理》专业建设的几点思考[J].陕西教育, 2009 (12) :27-28.[1]胥卫平.石油高校《工程管理》专业建设的几点思考[J].陕西教育, 2009 (12) :27-28.

[2]何继善, 王孟钧.工程与工程管理的哲学思考[J].中国工程科学, 2008, 10 (3) :9-12.[2]何继善, 王孟钧.工程与工程管理的哲学思考[J].中国工程科学, 2008, 10 (3) :9-12.

[3]李大庆.专家呼吁我国迫切需求工程管理专业人才[N].科技日报, 2011-7-20:3.[3]李大庆.专家呼吁我国迫切需求工程管理专业人才[N].科技日报, 2011-7-20:3.

[4]王雪青, 杨秋波.中美英工程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的比较及其启示[J].中国大学教育, 2010 (6) :36-39.[4]王雪青, 杨秋波.中美英工程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的比较及其启示[J].中国大学教育, 2010 (6) :36-39.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管理 篇9

随着高校扩招、新增专业,以及新建高校和民办高校的增加,高校学生生源质量逐年下降,教育管理方面存在着许多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有学校的,也有学生、家长和社会等各个方面。主要是在当今社会,青年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些变化也给高校体育专业学生工作管理带来了诸多的挑战。在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管理工作中,应正确认识和对待目前学生出现的问题,认真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采取有效措施,搞好学生的管理工作,以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因此,加强和提高体育教育学生管理工作是学校、系(部)责无旁贷的共同任务。

2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设有体育教育专业的院系、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担任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的教师、班主任或辅导员。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需要,收集了与本课题相关的文献,查阅了教育管理学、高等学校管理学、现代教育论等有关专著及其它的有关文件等。

2.2.2 问卷调查法

调查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向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发放问卷200份,向教师发放问卷60份,回收率为97.5%,有效率93.8%。

2.2.3 访谈法

采用面访、通讯等形式,对专家、学者进行个别访谈;对任课教师及体育专业学生、学生工作管理者进行交谈,就相关内容进行了解。

3 结果与分析

3.1 根据高校体育专业学生情况分析管理

3.1.1 生源素质

目前,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相对以前较差,文化水平偏低,大多数学生专业素质在降低,也有极少数学生专业素质高,但文化课分数较低。近年来,由于高等院校的扩招和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大规模招生使得录取标准相应降低,加上部分省体育专业考试不加试专项,学生经过临时训练就可以过关,学生整体素质下降;教育部取消高考考生年龄和婚姻限制,放宽录取标准,扩大录取范围,致使生源质量下降,造成在校学生的构成趋向复杂。各种年龄及各种思想层次、知识水平层次的学生集聚校园,他们有各自不同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有着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交友原则,这势必给学校的管理带来重大冲击。这些情况对一般地方院校的影响尤为显著,管理难度进一步增大。

3.1.2 在校学习

在对“影响学生的学习规划”的调查中发现:35.4%的人认为是自身问题,54.2%的人认为是社会现象和学校的管理,4.2%的人认为是各方面的原因。原因:首先,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本身不喜欢学习,认为上了大学就解脱了;有些学生是经过多年的训练比赛,来到高校就读,他们多年的紧张压力消失了,造成在校只为课程过关而学习。其次,学校管理制度实施中的不公平,又受社会现象不良信息因素的影响,使学生各方面的提高积极性受到打击,丢失了学习规划,没有了目标和动力,也就丢失了学习的兴趣。

对“对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学习重视程度”的调查显示,学生对专业技能学习比文化学习重视,导致文化知识掌握较差。原因:一是有的学生文化基础太差,对所学内容不能很好理解,在上理论课时精力难以集中,出现睡觉或玩手机,课后又不努力钻研学习,得过且过。二是由于体育专业学生不喜欢学习,加上很多学生受“重实践轻理论”思想的影响,造成学习积极性不高,存在应付心理。对所学课程仅仅停留在如何“混”及格上,因而文化知识掌握很差。三是管理制度不健全和管理不到位。由于没有制度的约束和实施的公平,使学生的学习惰性有增无减。例如:部分学校学生考试成绩不及格,只要补考就过关,挂一门和多门课的结果都一样。

3.1.3 专业思想

专业思想是专门人才在面对专业学习和面临专业工作的特定环境条件下所特有的一种认识、观念、态度和思想。调查表明:虽然大部分学生认为学校体育工作重要,但从事体育教师工作的思想不稳定,存在培养目标与实际差距太大。原因:既有学生入学动机、价值观念等主观因素;也有现实利益、择业方式等有关;主要的是现在体育教师职业竞争上岗难度大,自己又不了解能胜任其他哪种体育岗位,使大部分学生存在毕业后要改行的想法,这在客观程度上对专业学习造成了消极的思想。体育院系应加强引导对学生专业思想教育,让每个专业教师都参与到学生的管理中来,出台可实施的管理制度,提高学生的专业思想和能力。

3.2 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管理现状分析

3.2.1 学风管理

首先,认为院系管理制度好的占56.7%,一般占27.3%,不好的占13.3%。学风管理实施情况认为好的占15.3%,一般的占28.0%,不好的占51.3%。学生的学风情况认为较好的占29.3%,一般的占16.0%,差的占53.3%。

其次,学生考试作弊,在高校非常普遍,教师普遍认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文化课考试作弊现象严重。对于考试作弊,43.8%的学生持谅解、宽容;84.0%的教师持被迫置之不理的态度,无形造成对学生作弊的谅解。“谅解作弊”在某种程度上表达了老师和学生对现实的无奈。这种无奈和不得罪人的所谓的“宽容”,造成学生对错误的麻木,使学生不重视文化知识的学习。

这些说明目前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管理制度基本良好,学校对学生的学风管理很重视。学生在校学习风气较差,是实施情况不太好,对管理制度的实施应该进一步加强,督促各管理人员及每个教师认真负责实施对学生的管理。

3.2.2 社会实践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安排社会实践的主要内容是见习、教育实习和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在管理制度上是个很好的举措,而且部分高校学生见习落到了实处,使学生受益,但是教育实习和实践活动的调查显示:首先,实习效果差。参加教育实习的学生不到三分之一,实习的学生呢?实习基地不给学生参与体育教学实践的机会,只让学生做些批卷、改作业、看自习的事情;再就是学生体育教学实习过程中缺少专业教师的指导。其次,寒暑假的实践活动都是流于形式,没有真正去参加实践活动。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大部分学校没有制定对此现象的应对管理措施,没有制定切实可行的制度来引导、监督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所以管理者及执行者应将管理工作做到细处,给学生创造参与和专业有关的实践活动的机会,达到提高培养质量的效果。

3.2.3 就业问题

就业政策是毕业生就业的指导性文件,了解掌握就业形势、就业信息是毕业生就业的前提。调查可知:多数学生和教师对就业信息的了解甚少,缺少就业信息的来源。针对院系对学生就业指导服务的管理,被调查者认为重视的占10.7%,一般的占54.7%,不重视的占17.3%。对于班主任或辅导员对学生就业指导情况,他们中很少人对学生进行过就业指导。再者,学生对就业观念的认识不足,势必造成就业的盲目性,导致大多数学生在校学习风气差,对就业前景保持低调。同时说明,院系对学生的就业指导管理不到位,应加强对学生的教育,提高从教就业意识,更新就业观念,为学生就业提供优质服务。

4 结论

目前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管理工作总体上是好的,但也存在着不足,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学生的变化,必须与时俱进,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管理制度建设。针对出现的问题,本研究提出应加强“全员育人”的理念,提高普通教师或专业教师教育和管理学生的认识,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同时,完善规章制度,公平合理的执行,抓好落实细节,以规章制度为中心,促进管理的规范化,使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秩序井然。

摘要:本文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来源素质、在校学习、专业思想等现状为切入点,结合对学生的一些管理现状,指出存在的一些问题,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体育专业,学生,现状,问题,管理

参考文献

[1]李碗芳.体育专业学生的专业思想现状调查和管理对策[J].体育与科学,1996,(1).

[2]黎明艳.高校学生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08,(10).

高校专业选修课程教学及管理对策 篇10

关键词:高校,专业选修课,课程教学,管理对策

根据新时期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要求, 本着“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高素质”的教育改革方向, 各高校担负着培养大量知识面广、综合素质高、适应性强、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的重任。近年来, 各专业课程体系中, 选修课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 专业选修课是在专业课的基础上对专业基础知识的外延, 一般专业选修课是本科学生毕业之前的最后课程, 所以专业选修课应该成为连接基础知识和社会实践技能的桥梁。学生在掌握必修专业课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 自主选择专业选修课, 这对于学生个人兴趣和特长的发展, 进一步拓宽他们的知识面, 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科研能力, 造就开拓型、创造型人才, 有着重要的意义。但专业选修课的开设及其教学质量和管理, 目前在我国高等院校课程体系设置和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

一、专业选修课目前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专业选修课存在的主要问题体现在学校教务管理部门、授课教师及学生对专业选修课认识态度上。学校教务管理部门认为高校教学重点应当集中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 而专业选修课只是对专业必修课的补充, 不太重要;授课教师认为选修课是辅课, 不需要受到重视;学生选修专业选修课的目的也多是为了完成学校对专业选修课学分的要求, 而不是为了在所学专业的基础上拓展自身所感兴趣的知识面。

二、专业选修课课程教学对策

1. 改变对专业选修课的认识态度。

针对存在的问题, 学校教务管理部门、授课教师及学生首先应该转变对专业选修课的认识。学校教务管理部门在教学计划的安排过程中, 不应当让专业选修课处于从属于必修课的地位, 而应该具有相同的重视程度;授课教师在专业选修课的教学过程应当和专业必修课教学过程一样严谨;学生应该认识到专业选修课的学习是为完善自身知识结构和满足自身兴趣, 而不是单纯为完成教学计划要求而随意选择的课程。

2. 教务管理部门把好开课关。

目前, 在各高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中, 选修课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 相关教学及管理部门为了实现课程改革体系目标, 计划了相关数量的专业选修课。但是, 在“有数量”的前提下, 如何保证“数量下的质量”, 必须引起教务及教学管理部门的重视。管理部门应该组织相关的教学管理专家队伍, 对“上报”的专业选修课进行严格的审查, “鉴定”是否有必要开相应的课程。

3. 专业学科队伍把好内容关。

开设专业选修课的目的是为了完善学生知识结构和满足学生兴趣, 而不是为了单纯的让学生达到教务管理部门要求的达到多少学分, 所以所开专业选修课要讲什么内容就显得很重要了。目前存在的问题是, 有的老师为了应付主管部门的要求, 随便把专业主干课的内容变通下, 然后以专业选修课的方式讲给学生, 其结果是不仅浪费教学资源, 而且浪费学生的学习时间, 在教学效果上, 由于没有新意, 部分同学已经掌握授课内容, 所以不可能取得相应的教学效果。鉴于此, 所开课程专业系部的相关专业学科专家队伍对所开课程的内容在开课前进行严格把关显得非常有必要。力争实现专业选修课是对专业主干课的过度和补充, 达到“所开有所用”的目的。

4. 授课教师及教学管理部门把好课程宣传关。

学生在决定是否学习某门专业选修课的时候, 他对该课程的内容并不熟悉, 所以如何在学生选课之前让学生更多的了解该课程即将讲授的内容在选课之前宣传给学生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鉴于此, 授课教师可以借助于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 制作简单而全面的课程介绍体系, 以便学生在选课之前自己决定是否去选修该课程, 另外, 还可以在所开课程年级里进行宣传, 通过高年级学生传达低年级学生方式, 达到相应的传达效果, 还可以通过教辅工作者, 借助他们与学生接触多的优势, 较好地宣传所开课程。

三、专业选修课管理对策

1. 完善专业选修课选课管理系统。

目前, 绝大多数高校已开通网上选课及网上教学。高校教务管理部门应该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 完善业选修课选课管理系统, 解决之前遇到的问题。教务管理部门应该通过统计专业选修课的总学分、课程门数、学生人数, 以此来建立学生人数和选修课的平衡点, 设置专业选修课的学生人数限额, 以保证开课效果。更为重要的是, 通过建立完善的专业选修课选课管理系统, 能够保证“所选要所修”, 杜绝之前“随意选”、挑“容易过”的课程的现象出现, 也可避免让有“选得多, 这门不过考其他的课程”思想的同学有机可趁。管理系统应该在体现选修特色的基础上, 保留专业课的基本管理原则, 即考虑到是专业选修课, 可以给予学生稍微自由的空间, 比如在上课两次之后再进行选修课的选课确认, 如果继续确认选该课程, 就应该按照专业主干课的管理原则进行课程管理。

2. 完善专业选修课教学质量监控。

为确保教学质量, 防止教学随意性, 必须制订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包括教师资格审查、学生选修资格审查、报选课程的审查、开设课程的详细计划和所选教材、教学大纲等。既然要开, 就要按照学校教务管理部门的相关文件执行, 按之前所述的“和专业主干课同属地位的态度”进行考核, 并积极开展教学评估, 了解存在的问题, 以便教师不断调整教学内容, 制订出合乎实情的教学目标, 来提高专业选修课的授课质量, 以高品位和高质量的课程吸引学生。

3. 完善专业选修课考核方式。

专业选修课的学习是为了达到完善学生自身知识结构和满足自身兴趣, 拓宽专业知识, 而课程的考核是检验学生是否达到学习目的的最传统、也是最有效的方式。由于学生对专业选修课的认识程度不同, 自我约束能力有限, 很多学生都是存在“上课不学, 考试作弊”的不良学习风气, 在这种背景下, 如何选择专业选修课的考核方式, 将决定不少学生的学习态度。目前, 考核的方式有很多, 如开卷考试、闭卷考试、口试、撰写论文、答辩等形式, 本人在教学过程中认为, 综合考虑学生的出勤情况, 课堂提问及回答问题质量, 再另加上述其中一种考核方式, 按一定比例综合为最佳考核方式。其原因在于:达不到一定的出勤, 就不可能达到学习目的, 即便达到了学习目的, 也违反了学校教务管理规定, 不应该给予其合格的成绩;课堂提问及回答问题质量可以检验部分学生是否存在“出工不出力”的现象;单纯的选择考试, 会使很多“眼力好”的同学有机可趁。另外, 个人认为撰写论文是目前最不可取的考核方式, 原因在于, 在计算机网络技术发达的今天, 学生上网查阅资料非常方便, 简单的复制、粘贴就可以应付老师的任务, 如此的考核方式及效果可能使学习和考核完全脱离, 也就不可能达到学习和考核的目的。

4. 完善专业选修课成绩管理系统。

之所以强调专业选修课成绩管理, 同样是因为学校教务管理部门、授课教师及学生对专业选修课认识态度存在误区, 学校教务管理部门应该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的管理原则管理专业选修课成绩, 一旦没有达到合格的成绩, 必须参加重考乃至重修, 不能再给学生过于宽松的空间, 更不能让有“这门过不了无所谓, 反正选得多”态度的学生有机可趁;授课教师应该严格按选择的考核方式给所选课程的学生进行成绩登记, 并保留好考核证据, 以方便教务管理部门随时进行考核成绩的检查, 防止教师“放水”, 把不好考核关。

改革开放以后, 教育部提出试行学分制以来, 各高校在课程设置上体现了明显的弹性。选修课的设置在高校中也日益普遍, 专业选修课在整个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专业选修课的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 涉及到教学管理、教学资源、课程内容、师资队伍、学生选课等方方面面, 学校教务管理部门、授课教师、学生及整个教育界都应该充分认识到此点。目前, 我国高校应结合不同专业的自身实际情况, 积极稳妥地推进课程体系改革, 摸索适合国情、校情、专业情况的课程改革之路, 以保证专业选修课的教学质量, 做到“学校开到、教师教到, 学生学到”的过程和结果, 最大限度发挥其对学生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杜艳秋.浅谈高校专业选修课的教学[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8, (31) :143.

[2]李胜利.专业选修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几点建议[J].中国地质教育, 2009, (1) :46-48.

[3]张丽娟.高校公共选修课程的缺失与管理对策[J].高校经纬, 2007, (22) :79-80.

[4]吕红浪, 王旭升.高校专业选修课考核方法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成人教育, 2006, (7) :143.

[5]周琼.关于加强高校专业选修课教学的思考[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3, 25 (5) :128-130.

民办高校工业工程专业发展研究 篇11

关键词:工业工程;企业管理;短板

一、学科发展概述

工业工程专业最要起源于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后经多位管理学大师的不断发展,补充,形成了通过优化制造业人、机、料、法、环各要素,以提升效率,降低成本为目的的学科,后经在横向领域的拓展,进入服务业,如餐馆、宾馆、医院、银行等领域,总之,凡是有进有出的领域都有工业工程的用武之地,该学科在我国引入较晚。但发展较快,至今已有一百多所学校开办了工业工程专业。从最早只有外资企业设置工业工程师岗位,到现在国企和少数民企逐渐开始重视引入工业工程作为优化企业管理系统的有力武器,可以说其在国内发展是良好的,健康的。

民办高校兴办工业工程专业也不是新鲜的事,早些年是在公立院校的三本专业设立,后因国家教育政策导向,部分三本院校专制,成为真正的民办高校,民办高校因满足了一部分考试成绩较差,不能进入公立大学的学生及其家长的大学梦,客观上讲,在丰富办学体制,满足不同社会需求上是具有一定社会意义的,但民办高校因没有国家经费支持以及本身的盈利性,同时注重短期效益,在专业的发展中,面临专业特色不明显,招生难,实习条件差,就業难等诸多问题。

二、师资分析

就师资而言,民办高校的师资有以下几个主要来源,一个来源是其它高校临时聘用的教师,这部分老师普遍有以下特点,他们主要是以教学为主,讲课技巧娴熟,但这部分老师很少接触工业现场,很少解决企业实际问题,所以时间比较充裕。这部分老师讲课学生感觉尚好,但实际上离工业现场差异很远,对于工业工程这种实战性非常强的专业,传递的价值有限。第二类老师,是从企业转行到高校任教,对自己从事的行业有较深刻的理解,对常规的企业运营或技术比较娴熟,这类老师对学生理解专业知识非常有帮助,但要让学生真正有竞争力还是很难,因为这些知识,学生到企业一年半载基本上就都清楚了。第三类,是目前考研热导致的研究生就业难,一些硕士、博士只好降低身段,到民办高校任教,从一个校门,到另一个校门。理论水平比较高,与实际脱节严重。如果想把工业工程专业办成高水平的应用为主的专业,必须配备既能做科研又能教学的老师,而且应该以研究为主,少上课,学生也要少听课,多实践。以目前民办高校的办学理念又很难吸收到这样的人才。这是个困局。

三、教学实践

就工业工程而言,它应用的领域非常广泛,仅制造业而言,就有机械,冶金,服装,电子,食品等等,很多行业可以就业,加上目前市场竞争激烈,制造业迫切需要管理升级,工业工程改善是他们最好的选择。然而,我们发现培养的学生,不但基础薄弱,而且几乎没有 任何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方面,从学生角度,这部分学生确实学习能力较弱,有三分之一的学生是好好学习的,有三分之一的学生是迷迷糊糊的,最后三分之一根本不学习,只想混个文凭。这与早期引导不无关系,比如从学生一入校,就开展各种学习竞赛,树立好的学风,同时加强团队合作,商务礼仪,大学语文等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大学首先应教学生做人,然后才是做事。说到底,还是办学理念的问题,要培养高水平的应用人才,什么样的水平是高水平,什么样的人才是应用人才,都没有清晰的定义,只是口号而已,为了达到上述目标应具备什么样的条件,为了达到这些条件,应该干什么具体的事情。现在众多的工业工程院校,培养的毕业生,企业都很满意吗?显然不是,民办工业工程专业是不是可以选择一个突破口,在某些方面满足企业的需求呢。这些都必须想清楚,要办一所百年大学,没有清晰的战略和战术如何能成功。

民办院校的一个特点是从领导到资深的教师都喜欢抓管理,制定一套完善的规章制度,规范教学行为,搞一堆考核指标,老教师喜欢给年轻教师听听课,打打分,提些宝贵意见,当着这些意见对新教师适应当前的教学体制,确实是有些帮助的,但他帮不了这个专业做强,帮不了这个专业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一个木桶能装多少水,一定是由它的最短板决定的,对于长板,无论你做多少努力,做多少亮点,都无助于装更多的水。这样做最大的好处就是大家看起来都非常忙碌,都很敬业。尤其是当一个专业,一个机构非常弱,就越是要聚焦,把有限的精力,财力投入到最需要的地方。比如专业缺乏实践机会,从领导到资深老师都要全力以赴做这个,所有的考核都要倾向这个,而不是等,靠,寄希望于别人。哪个发展中的企业不是企业家亲自抓销售的呢?一个专业越弱,就越需要整合资源,比如工业工程,与机械,与物流,与信管如何协同,资源互补,这些工作不去做。孤军作战,难有发展也不足为奇。领导力就是决定如何把梯子搭在正确的墙上,而管理就是如何确保爬梯子的人不掉下来。方向正确显然比管理更重要。

四、在竞争中求发展

有这样一个故事,在一个小镇旁边有一条公路,公路上过往的车辆比较多,一个犹太人发现了这个商机,在旁边开了个加油站,生意很好,第二个犹太人路过,在旁边开了个超市,第三个犹太人路过,在旁边开了个旅馆,就这样居民区,医院,学校都齐备起来。整个社区繁荣发展。同样的小镇,一个中国人来了,办了一个加油站,第二个中国人来了,看生意好,也办个加油站,第三个中国人来了,还是办个加油站。最后,大家都没生意做,这是个故事,但反映了当前中国办教育的国情。没有什么所谓的好专业没有竞争。一味跟风,最后的结果只能是弱者被淘汰,只有坚定不移的把专业做强,而做强的唯一办法,就是聚焦到短板,创造与竞争对手不一样的价值。一个老专业没有办法做强,一个新的专业又有多少办法能办好呢!

五、结束语

美国高校专业设置的管理及启示 篇12

一、美国高校专业设置的管理权划分

(一) 政府调控管理

美国是典型的分权制国家, 联邦政府对高校并没有直接的管辖权, 因此也不能直接管理高校的专业设置, 联邦政府对高校专业设置的管理主要是通过立法、政策、资金等手段在宏观上进行引导, 并为高校的专业设置提供信息服务。

美国州政府对高校专业设置有管理权, 由州政府设立专门的机构对高校的专业设置进行管理。为确保州内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的平衡和适度发展, 各州政府通过设立高等教育委员会 (或高等教育教育协调委员会) 对州内的公立大学和社区学院的专业设置进行统一规划和管理, 主要是从全州的角度去关注专业设置的合理性和社会发展适切性, 避免专业发展的盲目性和资源的浪费, 保证专业质量。

州高等教育委员会对本州高校专业设置的审批有严格的程序, 各学校在申请新专业时必须按照程序进行。申办新专业的学校首先要在校内进行充分的分析和论证, 才能向州教育委员会提交专业审批申请。专业审批需经过四个阶段:一是准备阶段。学校要以申请表的形式书面告知相关专业部门准备申报新专业。部门工作人员对新专业的社会需求、新专业对学校及其他专业的影响等情况进行细致的分析, 如果专业部门同意申报新专业, 学校方可提交正式审批申请。二是提交正式申请阶段。学校提交的申请要符合专业计划书的形式并符合州专业指南的规定, 专业计划书作为同行评估的依据之一。三是评估阶段。由州教育委员会组织专家对提交的材料进行评估或进行现场评估, 评估专家在30天内给出评估报告。四是反馈阶段。将评估报告返回学校后, 学校根据报告内容提出反馈意见, 然后将评估报告和反馈意见一并提交给教育部长, 最终由教育部长决定是否批准新专业。

各州的高等教育委员会在专业审批过程中往往评估以下内容:专业是否符合该校的使命;专业是否符合本州的需要;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以及教师和资金情况, 等等。当然,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该专业在州内其他高校是否已存在。评估人员除了本校专家外, 还有州内其他高校的专家以及校外的专家和州外的专家。专业审批避免了大学只注重眼前利益, 盲目趋热, 避免了专业的重复建设。

(二) 社会力量间接管理

社会力量对高校专业设置有重要的影响, 可以说社会力量对高校的专业设置进行了间接管理, 主要体现在捐资助学和专业认证方面。美国鼓励社会团体捐资助学, 高校是捐赠的重要对象。社会捐赠作为高校办学经费的重要来源, 不仅解决了高校办学资金缺乏的困难, 捐赠的同时社会也向高校提出了专业设置的具体要求。在不违背宗旨的情况下, 高校一般会根据社会的要求开设新专业或进行专业调整。

美国专业认证机构是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 它是对高校专业质量进行评价和监督的专门组织, 虽然专业认证机构没有直接对高校的专业设置进行干预, 但是评估机构的专业认证有严格的标准, 为了通过专业认证, 高校在进行专业设置时必须考虑标准和专业认证机构的要求, 从而对高校专业设置起到了间接管理的作用。

(三) 高校自主管理

美国高校具有专业设置自主权, 可以根据自身的发展需要自主设置专业。美国高校专业设置自主权主要是在院系层面, 院系的教师集体拥有专业设置权力。院系组织教师及相关人员进行专业设置的具体工作, 如社会需求程度、新专业对学校影响等。虽然院系拥有专业设置的权限, 但并不意味着可以容易的设置新专业, 要经过反复论证, 最后要由教授委员会投票决定是否同意设置新专业。美国大学对学生个人专业的管理也是很严格的, 学生可以从课程中选择某一特定知识领域的课程计划, 由教师专门指导并审批通过后, 再提交给教授委员会或相关委员会讨论, 经过审核后才能开始学习。董事会是高校的最高权力单位, 在高校事务具有最终决定权, 董事会有专门的委员会对专业设置进行适当管理。

虽然美国高校拥有专业设置的自主权, 但是一个新专业的设置也不是随随便便、轻易完成的事情。美国高校要设置新专业一般要经过长时间的调查论证, 甚至需要两三年的时间。社会对专业的需求是否达到一定规模、专业是否符合学校的使命、学校是否有条件开办该专业、该专业对其他已有专业有什么影响、其他学校有没有这个专业等内容都要经过反复论证, 各项条件均符合要求时才能设置新专业。

二、启示

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归根结底在于专业设置, 为了培养富有竞争力的创新型人才, 增强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 改革我国高校专业设置势在必行。

(一) 转变政府职能

我国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对高校的专业设置具有行政审批权。我国自实行市场经济后, 政府在一定程度上下放了管理权, 但是仍然控制着高校的专业设置, 政府的宏观调控没有发挥应有的职能, 管理手段单一, 常以行政命令的方式直接干预, 且缺乏法律法规来规范政府对专业设置的管理行为。

我国政府对高校专业设置的管理应从对微观的具体事务的管理转为宏观调控管理, 明确其职能在于从全国范围内合理调整专业结构, 保证冷热专业均衡发展, 保持高等教育总量平衡发展。政府应改变过去直接的、命令式的管理手段, 利用立法、财政、规划等手段进行宏观调控, 使高校的专业设置自觉的符合国家的要求, 通过科研项目、奖学金等方式为高校提供资金, 将高校的专业设置引导到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国防事业做贡献上来, 实现对高校专业设置的监控。

立法是专业设置与调整规范进行的必要条件, 它标志着国家依法适度而有效地干预高校专业设置与调整。我国应建立健全高等教育法律法规, 明确政府、高校各方的权利和责任, 保证政府和高校按照法律规定行使专业设置的权利, 高校在法定的范围内享有专业设置与调整自主权, 不能受到随意干涉。政府对高校专业设置的管理也应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 不能随意采用强制的行政手段。

(二) 发挥社会中介作用

目前我国专业设置缺乏社会参与机制, 社会间接管理缺失, 导致高校与社会之间的横向联系不足, 也就不能及时、充分地进行信息传递和反馈, 对社会、经济、科技和文化新发展和新变化的反应不灵敏, 造成高校专业设置的主观随意性和脱离社会实际需要的现象发生。

社会参与高校专业设置、对高校专业设置实施间接管理是发展的必然趋势。专业设置时, 高校必须考虑地方工商界和行业团体的要求, 按一定比例和资格让社会各界代表参与专业设置。国家应制定相关政策, 如减免税收、表彰、奖励等, 鼓励社会各界捐资助学、校企联合办学, 一方面, 解决高校办学经费有限的困难;另一方面, 回应社会各界提供经费资助时对高校专业设置提出的直接或间接要求, 使高校及时了解社会各界对专业的要求, 从而促进专业的合理设置。

中介评估机构对高校专业设置的管理作用也是间接。中介机构对高校专业教育质量的评估, 能够反映出专业设置存在的问题, 并通过高校之间的竞争和学生对专业的选择, 促使高校进行合理的专业设置。在我国中介评估机构还是新生事物, 力量还很弱小, 要在逐渐壮大中不断的完善, 只有具备完善的评估制度、严格的评估程序、专业的评估人员以及科学的评估标准才会使我国的专业评估更专业、更科学、更有效, 同时间接管理高校专业设置, 才能对高校专业设置产生有力的影响。中介评估机构不仅需要国家的鼓励和提倡以及政策法规的支持, 同时也要有广大人民群众质量意识的提高和积极的行动, 支持、信任中介评估机构。

(三) 落实高校自主权

我国的《高等教育法》第三十三条规定:高等学校依法自主设置和调整学科、专业, 但是实际上我国高校并没有真正的专业设置自主权。我国政府对高校专业设置的管理经历了从“一抓就死、一死就放、一放就乱、一乱就收”的循环, 计划经济的影响、行政手段的采用, 使我国政府对高校专业设置的管理仍有着实际的掌控权。另外, 高校专业设置行为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很大, 也使得政府不能将专业设置自主权完全赋予高校, 但让高校拥有更大的专业设置自主权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也是高校专业设置合理化的必然趋势。

我国高校专业设置自主权的落实要通过政府和高校双方的努力。首先政府要转变职能, 加强宏观调控, 减少对高校专业设置具体事务的管理, 加强目标性和宏观性管理。如改变专业目录的功能。我国专业目录应该成为一种引导性文件, 为全国范围内专业的均衡分布、调整区域内专业结构发挥积极的指导作用, 解除专业目录对高校专业设置的指令、限制作用, 让高校拥有新专业的设置、名称的确定、学位的授予较大的自主权, 使专业设置具有高度的灵活性, 允许设置特色专业, 促进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发展。

其次, 高校要形成内部的自我约束机制, 要有专门的人员或部门管理专业设置, 使高校真正对自己的专业设置行为负责, 使专业设置既充分满足社会需要, 又符合自身条件, 保证专业设置的合理性。专业设置管理部门负责全校的专业设置管理、协调、监督和评价工作, 对院系提出的专业设置及调整申请要进行充分的论证、分析, 并及时解决, 协调院系之间的关系、评价院系专业设置情况并及时处理出现的问题。

摘要:专业设置是搞好专业教育的前提, 是保证和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基础。美国高校拥有专业设置自主权, 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对高校专业设置进行宏观调控管理, 同时美国社会也通过经费、评估等方式间接管理高校的专业设置, 使美国高校的专业设置独具特色并使专业教育卓有成效。美国高校的专业设置为我国高校的专业设置提供了宝贵经验。针对我国高校专业设置的管理现状, 转变政府职能, 加强宏观调控, 落实高校专业设置自主权, 利用社会干预增强高校专业设置合理化, 至关重要。

注释

1[1]薛天祥.高等教育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2]杨二辉.我国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与调整机制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6:36-41.

3[3]阳荣威.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与调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6:106-110, 143-151

4[4]杨晓波.美国州级高等教育管理机构的形成及其特点[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3, (4) :88.

上一篇:甲状腺微小病变下一篇:功效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