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5”工程高校(精选10篇)
“985”工程高校 篇1
摘要:“211工程”和“985工程”项目档案在高校发展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是学校宝贵的财富。文章探讨了高校“211工程”和“985工程”项目档案的特点、内容, 提出了加强高校“211工程”、“985工程”项目档案管理的对策。
关键词:“211工程”,“985工程”,项目档案管理,特点,对策
“211工程”是建国以来国家在高等教育领域进行的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重点建设工程, “985工程”也是高等教育事业的系统改革工程, 对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建设起到重大推动作用。对于进入“211工程”、“985工程”建设行列的每个高校而言, 都是高校发展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 因此, “211工程”“985工程”建设项目档案, 对高校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高校“211工程”和“985工程”项目档案的重要性
“211工程”是建国以来国家正式立项, 在高等教育领域进行的规模最大的重点建设工程, 是国家“九五”期间提出的高等教育发展工程, 即国家分期分批地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专业。“211工程”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学校整体条件、重点学科和高等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三大部分, 自1990年酝酿, 从“八五”开始, 到“十二五”, 国家已经投资建设了四期。“211工程”的实施, 为我国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世界一流学科发挥了重要作用, 有力地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和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通过这些重点建设项目的实施, 我国高水平大学建设成效显著。
1998年12月24日, 教育部制订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明确提出要“创建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和一批一流学科”, 简称“985工程”。“985工程”是我国政府为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而实施的高等教育建设工程, 自1999年起, 教育部分别与部分省、市地方政府签订合作协议, 将国内知名高校分批列人国家跨世纪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名单, 由国家、地方以及相关部委共同出资建设。截至2011年年末, 985工程共有39所高校。985工程主要内容包括机制创新、队伍建设、平台和基地建设、条件支撑和国际交流与合作五个方面。
所以“211工程”、“985工程”设项目是国家投资大、建设周期长, 对于一所高等学校来讲具有发展历程碑作用, 战略意义重大。这就决定了“211工程”、“985工程”建设项目档案的特殊重要性, 主要是指从建设项目的提出、立项、审批、建设到项目竣工验收的全过程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件材料, 是工程项目建设的真实记录和原始凭证, 是检查、验收工程建设项目的重要依据, 也是代表了学校建设发展的重要档案。
二、高校“211工程”、“985工程”建设项目档案的特点
“211工程”、“985工程”建设项目的中心任务是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和办学效益, 它不同于一般性的基建工程项目、科研项目, 由于“211工程”、“985工程”建设的重要意义和特殊性, 决定了其产生的档案及其管理也具有一定的特点。
(一) 项目实施涉及部门多, 立卷部门分散
工程项目在建设中涉及很多部门, 产生的文件资料也比较分散, 主要有“211工程”“985工程”办公室、基建处、资产处、财务处、研究生院学科办、科技处、审计处等职能部门, 同时还涉及子项目建设单位和子项目负责人, 他们要负责本项目建设文件材料的收集整理, 及时报办公室, 由“211工程”“985工程”办公室整理、组卷后向档案馆移交。档案馆在工作中要负责学校“211工程”建设项目档案工作的管理、监督与指导, 并按国家有关规定进行科学管理。
(二) 项目建设周期长, 需阶段性归档
一个大的工程项目需要几年建设时间, 但其分解的分项目、子项目是阶段性完成的, 国家也定期进行阶段性检查和验收。如果按照以往的项目档案管理办法, 要等整个项目验收之后才归档, 这势必造成档案收集归档不集中。为了解决这一矛盾, 可以按照子项目阶段性验收归档, 完成一项, 验收一项, 归档一项, 不至于造成材料遗失不全, 保证整个项目档案材料的系统性、完整性。
(三) 项目档案类别较多, 内容丰富
涉及内容不是单一的, 它包括教学、科研、学科、实验室、学科建设及管理工作的各方面。是反映学校的整体建设水平。一个项目建设往往要分解成若干个分项目, 分项目下可能再分子项目, 层层落实。这些都决定了产生的工程档案类别较多, 涉及行政类、科研类、基建类、仪器设备类、财会类等各方面。
三、“211工程”、“985工程”项目档案的主要内容
1.行政类:上级机关有关“211工程”、“985工程”建设的指导性、管理性、规定性文件, 学校的整体建设规划、申报立项、项目审定、实施管理以及项目检查、评估、总结、验收等工作中形成的文件材料, 以及制定的相关规章制度等;项目建设中期和终了的审计及日常抽查工作文件材料等。2.基建类:项目的请示批复、可行性研究报告、建设总体设计、合同、施工文件、竣工图、验收材料等等。3.设备类:项目建设仪器设备招标、购置、使用的有关管理和服务工作文件材料。4.科研类:项目建设科研成果文件材料等。5.教学类:项目学科建设有关文件材料。6.财务类:项目建设专项资金的财务管理、使用情况文件材料。
四、加强高校“211工程”、“985工程”项目档案管理的对策
(一) 依法管理, 制度把关
对“211工程”、“985工程”项目档案的管理, 必须纳入法制化轨道, 严格遵照《档案法》及国家关于重点工程项目档案管理的有关规定, 同时结合高校档案管理的特点, 按照《高等学校档案实体分类》, 制定本校的项目档案管理办法, 明确工程办公室、科技处、基建处、设备处、财务处、档案馆等相关单位及项目负责人在“211工程”、“985工程”项目档案形成、积累、立卷、归档过程中的责任, 明确各类档案的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 使之成为指导本校项目档案管理的规范性指导文件, 使项目档案管理有章可循, 有法可依。
(二) 保持一个项目的系统性、整体性
对于高校“211工程”、“985工程”项目档案管理, 目前在高校主要有两种管理方法。一种是按照高校实体分类法, 将项目档案分门别类地归入不同类别档案, 如行政、科研、基建、设备、财会、声像等等, 由于类别比较分散, 对于此类项目可以建立一个高校“211工程”、“985工程”项目档案是专题索引。便于查找利用, 这样既体现档案实体分类, 又建立了关联性, 便于使用。另一种是单独设立一个类目“211工程”项目类或者“985工程”项目类, 在此大类下再分设行政、科研、设备等二级类目, 这样的优点是便于项目工程档案的系统性、完整性, 但是这种分类法适宜以件保管, 如果以卷保管, 薄卷很多。
(三) 动态管理, 做好平时跟踪立卷
“211工程”、“985工程”项目投资历时较长, 按照项目管理要求, 项目需要阶段性验收、中期检查、完成验收等, 涉及部门多, 周期长, 因此, 作为档案部门要及时与有关部门沟通, 跟踪了解相关动态, 督促归档部门及时归档, 保证项目材料的齐全完整。
参考文献
[1]陈晓芳.“211工程”档案管理工作研究[J].科技视界, 2012 (23) :14-15.
[2]翟素萍.关于“211工程”建设档案管理的若干问题的思考[J].兰台内外, 2006 (1) :20-21.
“985”工程高校 篇2
http://.cn2011年03月31日 15:49 新浪教育
“985工程”介绍:
1998年5月4日,江泽民总书记在庆祝北大建校100周年大会上向全社会宣告:“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为贯彻落实党中央科教兴国的战略和江泽民同志的号召,教育部决定在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重点支持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部分高等学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简称“985”工程。本名单来源于教育部网站,截止到2011年3月31日,全国共有39所高校。高校名单:“211”工程大学名单(112所)“985”工程大学名单(截止到2011年3月31日)
一期(34所)
清华大学微博
南京大学微博
浙江大学微博
东南大学微博
山东大学微博
吉林大学微博
四川大学
兰州大学微博
哈尔滨工业大学微博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微博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微
博
二期(5所)
中国农业大学微博
“985”工程高校 篇3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985”高校
【作者单位】 周兵,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
【基金项目】2015年度CALIS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献信息服务中心预研项目(课题编号:CALISGX201507)。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6年1月22日发布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网民规模达到6.88亿,2015年新增网民3951万,增长率为6.1% [1],手机网民规模达6.20亿,90.1%的网民通过手机上网。微信 (WeChat) 是腾讯公司2011年1月21日推出的一个为智能终端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2]。2012年8月23日,微信公众平台上线,借助网络能快速发送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实现个体与特定群体的全面沟通[3]。随着微信在政府部门、新闻、教育、医疗和商业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国内众多高校图书馆纷纷注册微信公众号,在微信平台上开展移动信息服务。调查图书馆微信平台现状,对扩大图书馆影响力、拓展图书馆服务模式和提升图书馆信息服务能力大有裨益。
一、985高校图书馆微信平台使用现状调查
1.调查方法
本文根据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中“中国大学”栏目的“985工程大学”学校名单,对“985工程”高校图书馆的微信平台进行调查。笔者使用Android5.0.2操作系统和6.3.13版微信的智能手机,以39所“985”高校图书馆的全称,如“兰州大学图书馆”为关键词,在微信平台 “添加朋友—搜索公众号”进行搜索,利用百度、谷歌搜索各个图书馆开通微信平台的有关情况,有34所“985”高校图书馆开通微信公众账号,见表1。调查时间截止到2016年3月31日。
2.现状分析
(1)开通情况。从表1看, 985高校中已有34所高校图书馆开通了微信公众号,32所已开展服务,中央民族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两所图书馆虽开通了微信号,但未在微信平台上开展图书馆服务。30所高校图书馆的微信号进行了认证,4所高校图书馆微信号未认证。中国农业大学、中南大学、国防科技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这5所高校图书馆尚未开通微信公众账号。
(2) 微信账号的外部特征。微信公众账号的外部因素有账号头像、微信平台名称、微信号和微信功能介绍等。在账号头像设置上,以图书馆建筑为头像的有8 所,如北京理工大学图书馆;以“图书馆馆微+名称”为头像的有16 所,如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在微信平台名称上,以“院校全称+图书馆”命名的有28所,如天津大学图书馆等;以“学校简称+图书馆”命名的有6所,如北航图书馆、哈工大图书馆等;以其他方式命名的如“华电小图、华图小微”。在微信号设置上,采用“英文简称+lib”,如“Thu-lib、sysulib”;采用“学校汉语拼音+ lib”的有“tongjilib,”;用“学校汉语拼音+tsg”的有“rmdxtsg”。微信功能介绍,有总体介绍,如“方便读者使用图书馆,享受随时随地的资源服务”;也有偏重图书馆功能定位的,如“读者服务、宣传推广”。
(3)微信发布数量。 从表1我们可以看出,2016年1-3月微信的发布数量。山东大学57条、中国科学技术大学48条、湖南大学47条位列前三甲,这三所高校图书馆充分利用了订阅号每天可群发1条信息的权限,为用户们带来了大量宝贵的信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3条、北京理工大学4条、华中科技大学5条、西北工业大学6条和大连理工大学6条,这5所高校图书馆没有利用好服务号每月可群发4条信息的权限。
(4)微信平台的服务形式。在“985”高校图书馆的微信公众平台上,服务形式主要有“信息推送”“菜单导航”“命令查询”“人工答复”等一种或几种类型组合[4]。“信息推送”是最基本的服务形式,上海交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和南开大学这3所高校图书馆的微信公众号未认证,只能将“信息推送”作为唯一的服务形式。“命令查询”是用户按照服务内容指令,输入系统设定的字母、数字后,系统则回复用户的咨询信息。西北工业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等11所高校图书馆提供“命令查询”服务。“菜单导航”位于微信平台界面的底端,便于引导用户了解所提供的服务项目,其中29所高校图书馆提供“菜单导航”, 5所高校图书馆未提供“菜单导航”服务。“人工答复”是有专人关注用户信息并给予答复。笔者提出“学校图书馆何时开通微信平台”问题,先后有10所高校图书馆在平台上给予明确回复。
(5)微信平台的服务内容。 “985”高校图书馆通过微信平台提供的服务类型有:用户信息、资源检索、信息快递、参考咨询、资源推荐、宣传推广、服务指南和特色服务等,见表2。信息快递、资源检索和培训讲座是高校图书馆普遍开展的服务,而深层次的学术活动、云阅读和微服务也在逐步开展。极少数图书馆尝试为读者提供特色服务,例如,北京大学图书馆推出“人图微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图书馆的“校车时刻表、天气、快递” 信息可谓别具一格;同济大学图书馆推出的“同心云·图书馆”则为国内高校首例。
(6)微信平台的宣传推广。由于微信公众平台不能主动加好友,只能让用户被动加关注,所以微信平台的宣传和推广则显得特别重要。笔者通过对34所高校图书馆的网页进行调查,各馆网页上发布微信公众账号的方式主要是:公告(通知)、首页显示微信账号二维码和移动图书馆链接。为了进一步了解各高校图书馆开展微信推广活动的情况,笔者进行了专项调查,17所高校图书馆举办了丰富多彩的宣传推广活动。例如,同济大学图书馆的“搜索吧,达人!”检索大赛活动;重庆大学图书馆的关注微信“挑战不可能任务,羸千元大奖”活动等。
nlc202309082330
3.存在问题
(1) 微信公众号功能介绍不准确。微信公众号功能介绍是在用户关注时需要展现的信息,是对公众号的功能、内容和资质的大体介绍。笔者发现,10所图书馆的功能介绍模糊,如天津大学的“欢迎关注图书馆”, 清华大学的“百年文化,源远流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官方服务号”,厦门大学的“南强学府,卷帙飘香”,中国海洋大学的“图书馆的订阅号”。这些功能介绍太过笼统,不能明确地表现微信公众账号所提供的服务项目。读者扫描微信二维码或添加图书馆微信后,最感兴趣的是功能介绍。微信功能介绍要准确、清晰,才能使读者不由自主地关注微信。
(2) 信息发布频率不稳定。微信公众号分为订阅号和服务号。订阅号每日可群发1条信息,服务号每月可群发4条信息。“985”高校图书馆中,采用订阅号的微信公众账号有22所,采用服务号的微信公众账号有12所。从2016年1-3月中所发信息情况看,山东大学、浙江大学和湖南大学等15所高校达到了订阅号或服务号所规定的发送信息量要求,其余19所高校则没有达到,这说明信息发布频率极不稳定。中央民族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两所高校图书馆自开通公众号后没有发布1条信息,形同虚设。
(3) 服务形式和内容单一。笔者逐一查看34所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账号的历史信息,推送内容最多的是通知公告、新书介绍和专题讲座等。图书馆将微信平台简单地当作发送通知公告的工具,没有充分发挥微信平台的多样化、综合性功能,服务形式以发布文字和图片的信息为主,音频、视频信息不多,缺乏地域特色。微信发布信息有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等多种形式。高校图书馆的微信公众号只有发布信息形式多样化,推送的内容精彩纷呈,才能在众多的微信平台中脱颖而出。在内容为王的微时代中,高校图书馆如果忽视微信内容建设,势必降低读者黏度,致使公众平台逐渐失去对用户的吸引力,直至被取消关注。
(4)不同的服务形式之间缺乏协作。根据调查结果,34所开通微信平台的高校图书馆中,有34所提供“信息推送”;29所提供“菜单导航”;11所提供“命令查询”,10所提供“人工答复”。这表明大多数图书馆微信平台都采用单一服务形式,不能根据用户需求进行不同服务形式间的合理组合。从调查情况看出,在微信平台提供有实质意义的“人工答复”服务的图书馆为数不多。换言之,微信平台上的“人工答复”服务形式与其他服务形式结合不多。
4.创新微信服务的研究
(1)准确定位平台服务功能。笔者发现,985高校图书馆微信平台的服务功能,普遍存在着服务内容单一、含糊不清的问题,探究其原因是这些图书馆在开通微信平台账号前,对图书馆的性质、任务、服务对象和服务内容缺乏深入的调研,即使开通了微信账号,也对其服务功能把握不准。微信平台的服务功能对平台的经营建设和宣传推广具有导向性的作用。我们只有科学、准确定位微信平台服务功能,才能提高微信服务质量,减少重复性劳动,给用户提供良好的微服务体验。
(2)了解微用户需求,提供精准服务。不管是实体的图书馆服务,还是网络图书馆的微信服务,都要履行图书馆“一切为了用户”的服务理念。在微时代下,大学生作为高校图书馆的主要用户,利用微媒体中的微博、微信和QQ来获取信息是他们的喜好。图书馆在开展微服务的实践中,应了解大学生用户需求,对加入到微信平台中的用户,可按年龄、专业、性别和爱好等特征进行分组,有针对性地推送信息,使每个用户都能接收到感兴趣的信息,以便达到精准的信息传播,切实提高馆藏资源利用率和服务质量。
(3)完善平台的运营管理机制。高校图书馆微信平台所提供的各项服务,基本包含了实体图书馆的各项服务。微信平台服务是实体图书馆服务的“升级版”。微信平台上的各项工作需要图书馆办公室、采编、流通、咨询和网络等部门协同参与。一些高校图书馆微信平台的运营管理不尽如人意,平台开通后没人打理,内容更新很慢,形成僵尸账户。图书馆必须建立微信平台服务的业务规范及运营管理考核机制,做到微信公众账号运营流程标准化,明确各部门职责、人员分工,促使平台的运营管理与服务水平迈向良性轨道。
(4)加大平台宣传力度,吸引用户广泛关注。微信是大众化的社交网络工具,用户使用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能够快速、便捷地了解到图书馆的各种信息,给自身带来更多、更全面的服务体验。用户关注度的高低是检验微信平台服务效能的试金石。图书馆微信公众号只有吸引更多用户成为平台的粉丝,才能把微信品牌做大做强。高校图书馆应采取各种方式和途径加大微信平台的宣传力度:开展线上线下活动,让读者了解图书馆各项服务;将二维码植入图书馆官网首页及学校其他相关部门的网页中,在读者证和馆藏新书上印制二维码,还可以运用微博、人人网和移动图书馆等新媒体进行推广。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 http://cnnic.cn/gywm/xwzx/rdxw/2015/201601/t20160122_53283.htm.
[2]姜力维,张东东. 微广告传播初探[J]. 出版广角,2016(2).
[3]郭军.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985”高校图书馆服务现状调查与分析[J]. 图书馆学研究,2015(4) .
[4]唐海萍. 新媒体微信在高校图书馆微服务中的角色研究[J]. 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15(4) .
“985”工程高校 篇4
一、相关文献回顾
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TFP)是指“生产活动在一定时间内的效率”,即总产量与全部要素投入量之比,通过将其分解成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率,可进行生产力增长原因、程度和趋势分析。全要素生产率的经典评价方法是Malmquist指数分析法,这种方法最初与DEA(Date Envelopment Analysis,数据包络分析)相结合用于不同产业/区域/行业的生产效率研究[1]。2000年之后,国内部分学者开始将Malmquist指数用于高等学校/高等教育生产率研究。如,我国学者潘海生和周志刚(2007)、周伟和李全生(2009)、韩海彬和李全生(2010)、郭峻和熊世权(2010)、杨文举(2011)、姜彤彤(2012)、冯光娣等(2012)将Malmquist指数方法用于我国不同省份高校的整体/科研生产率评价,相应决策单元是31个省市的高等学校(将每省的高等学校看作一个整体),但笔者关注的是高等学校本身的科研生产率,决策单元要求是高校或者院系,两类研究差异很大。以高校本身作为研究对象的代表性文献如表1所示。
可以看出,国内外相关文献在研究时限上都较为久远,研究对象是高校整体生产率或者是合并前后科研生产率,缺乏对近期代表性高校科研生产率的测算和评价,这已经不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背景下高校科研活动的重要地位。笔者借鉴国内外经典文献和评价方法,将投入/产出指标体系和我国高等学校实际情况相结合,基于Malmquist指数分析方法测度高校科研活动生产率,并分析其增长原因、变动趋势和区域差异。
二、模型、变量和数据
(一)基于DEA的Malmquist指数分析方法
DEA模型只能输入截面数据来横向测算决策单元的效率[8,9],而在利用面板数据分析科研动态生产率时必须采用新的工具。Malmquist指数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这一指数最初用来构造消费指数[10],Caves等(1982)[11]将其范围拓展到生产效率的测算。Fare构建了基于DEA的Malmquist指数,Ray和Desli对Fare的模型进行修正。后来,Lovell(2003)[12]研究并总结了Malmquist指数的分解。这样,Malmquist指数从理论指数变成了实证指数,成为一种有效测算全要素生产率(TFP)变化的非参数生产前沿方法。
构造距离函数基础上,基于t和t+1期参照技术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分别为:
为避免随意选择时期导致的差异,Caves等(1982)[11]用M与Mt+1的几何平均作为衡量从t期到t+1时期生产率变化的Malmquist指数:
在规模报酬不变(CRS)假设下,可以将全要素生产率分解为技术效率变动(EFFCH)和技术进步变动(TECH)两部分:??
在规模报酬可变(VRS)假设下,技术效率变动可以进一步分解为纯技术效率(PECH)和规模效率(SECH)之积:
这样,全要素生产率就被分解为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和技术进步率。所有效率取值都是>1,效率提高;=1,效率不变;<1,效率降低。具体指标分解情况及含义见表2所示。
(二)投入产出指标的选择
选取投入产出指标,需考虑其完备性、独立性和可得性。指标选取的完备性,是指不能遗漏重要的、提供有价值信息的指标,否则提供的信息不完整、不全面;指标之间的独立性,指投入指标之间、产出指标之间不能具有高度的相关关系,指标间提供的信息高度重复会影响评价结果;指标的可得性,是指原始数据可以通过适当的方式取得,而且能够保证该数据的客观公正。有的指标非常理想,但如果在目前情况下难以获得公开数据,就无法纳入指标体系。数据的可得性在科学研究中非常重要。英国的Johnes[13]、澳大利亚的Abbott和Doucouliagos[2]等人利用的数据都是该国教育管理机构通过统计调查等方式获取的,保证了数据的客观公正。
大学科研活动投入有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产出包括论文著作等各类出版物、科研奖励和知识产权(专利)等。具体设计时,重点考虑科研投入的数量和分布,科研产出的质量,如表3所示。
注:根据《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的统计口径及概念界定,高水平学术论文数为国外及全国性学术刊物发表论文,高水平科研项目为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高水平科研奖励为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
(三)数据来源及计算
考虑到科研投入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有效果,并结合2003/2004年相关的统计资料汇编中没有提供具体高校数据的现实情况,本研究的时间跨度为2005-2010年。所有数据都来源于《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具体的分析软件是DEAP2.1。决策单元为36所“985工程”高校,未入围的3所“985工程”高校是国防科技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其中,前两所高校由于保密性和学科性质原因统计资料缺失。而中国人民大学作为以传统文科为主的高校,科技投入产出数据偏低,与其他“985工程”高校差距很大。说明其科技活动规模较小,不符合DEA方法要求决策单元的同质性,因此将其去除。上述处理与国内相关研究一致。相应的指标描述统计数据详见表4所示。
三、基于Malmquist指数的高校科研全要素生产率研究
(一)不同年份高校科研全要素生产率评价及分析
将我国36所“985工程”高校6年的面板数据输入DEAP2.1软件,测算每年平均的科研活动全要素生产率,并将其分解为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率等指标,见表5所示。
从时间上来看,我国高校科研活动全要素生产率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年均增长达到2.9%。5个年度中前两年生产率上升非常迅速,均超过6%,第三、四年比较平稳处于稳步提升,只有最后一年出现了明显的下降趋势。比较巧合的是,5年间科研生产率的增长幅度逐年递减,直至最后一年下降为负数,即生产率与前一年相比不升反降。其中,技术效率年均上升1.9%,原因是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同时增加,分别提高1.9%和0.1%,显然规模效率的变动程度非常小。技术进步率年均增长1%,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起到和纯技术效率同等重要的作用。综合来看,纯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率的提升导致了高校科研活动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规模效率影响极为微弱。
结合图1进一步分析高校科研活动生产率上升的幅度和原因。很明显,技术效率和纯技术效率的变动趋势基本一致,两者最终累计提升的结果也大体相当,波动具有一定趋同性。两者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均起到较为重要的作用。而规模效率基本都在1上下浮动,所以累计规模效率的提升只有0.1%,对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贡献较小。技术进步率的波动性非常明显,综合促进生产率上升,但相邻两年的技术进步率上下波动,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趋势影响较大。6年间,全要素生产率整体上升,但最后一年由于技术进步率下降导致整体下降幅度明显。这充分说明,我国高校科研活动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主要是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导致的,即大部分高校距离生产前沿面更近了,追赶效应明显存在;与此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高校科研活动生产前沿面向上移动,增长效应也存在。
(二)不同高校科研全要素生产率评价及分析
1. 如表6所示,2005-2010年我国36所“985工程”高校科研活动全要素生产率为1.029,平均增长率2.9%。具体来说,科研活动生产率排在前5位的高校是:电子科技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东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增长率在11.2%-24.3%之间。科研活动生产率最低的5所高校分别是:华东师范大学、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下降率在7.5%-12.8%之间。有11所高校在6年间科研生产率下降,其他25所高校上升。36所高校中有6所高校科研活动技术效率下降,另外30所高校提高或者不变,且这些高校中绝大部分技术效率5年间变动的幅度都没超过5%。也就是说,追赶效应还是存在的,大多数高校与生产前沿面更为接近,年度平均增长1.9%。主要原因在于技术效率受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共同影响,两者在几年间都有上升,但纯技术效率上升幅度大大超过规模效率。从技术进步率的变动看,有19所高校不同幅度提升,其中电子科技大学、东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的上升幅度都超过8%,另外17所高校有较小比例的下降。上述数据说明:我国高校科研活动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主要由于技术效率的上升,同时技术进步抬升作用也很明显。
2. 图2列示了36所“985工程”高校科研活动全要素生产率及构成,横坐标是不同的“985工程”高校,顺序与表6第一列次序一致,横坐标的最后一项表示高校整体平均。可以看出,大部分高校科研活动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表现出明显波动性,与技术进步率的变动比较接近。而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和技术效率指数的变动较为复杂,无明显的规律和一致性。技术效率变动趋势和其他高校明显不同的有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科技大学、重庆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复旦大学、大连理工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个别高校纯技术效率提升得比较明显,如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的规模效率和技术进步率较高,导致整体科研活动全要素生产率明显提高;而华东师范大学几个指数都较低,须找到问题的根源,有针对性地提升其科研生产率。
(三)不同区域高校科研全要素生产率评价及对比
1.根据表7,2005-2010年西部地区高校平均科研生产率高于中部和东部,3个区域生产率都是大于1的,均处于整体上升的阶段。技术效率、技术进步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测算结果也基本一致,都是西部地区最高,中东部次之。可见,我国不同区域高校科研生产率确实有显著的差别,在科研生产技术、管理流程设计和整体生产效率上都有所体现,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没有缩小的迹象,仍十分明显。可以理解为,西部地区“985工程”高校科研活动平均规模和静态效率起点较低,反而有更大的上升空间,随着时间的推移,生产率上升趋势更明显、速度更快。
注: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西部地区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内蒙古、广西;36所“985工程”高校中有22所位于东部地区,西部和中部各有7所。
2.结合图3可进一步分析。从指标上看,因受其他几个指标共同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取值最高,依次是纯技术效率或技术效率、技术进步率和规模效率。规模效率接近1,对整体生产率的影响不如其他两个指标显著。从区域上看,不论哪项指标西部地区都是最高的,中东部较为接近。这和很多人的预想有所不同,主要原因是东部地区的传统优势导致发展后劲不足。不同区域科研生产率差异体现了高校科研活动的真实对比,需引起高等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通过政策调整实现不同区域的均衡发展。
四、结论和对策建议
本文采用基于DEA的Malmquist指数分析方法,对我国36所“985工程”高校科研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内在动因、变动趋势和区域差异进行评价和分析。结论如下:我国高校科研活动生产率保持了较快的发展态势,年均上升幅度2.9%。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率是高校科研生产率提高的主要原因和推动力,年均增长分别达到1.9%和1%,增长效应和追赶效应都较为明显。随着时间的推移,“985工程”高校科研活动生产率呈波动性;不同高校科研生产率相差很大;西部地区“985工程”高校平均科研生产率高于中部和东部。
显而易见,我国高校科研活动生产率增速较快但不稳定、不平衡。为促进高校科研生产率的持续、稳定、均衡增长,提出建议如下:
1.近几年,高校科研活动规模急剧增加,仅通过国家科研拨款及常规性课题经费投入远不能满足其需要,高校必须打破传统体制下以拨款为主要经费来源的局面,通过多渠道筹措科研资金,如积极申请国家、部委、地方各类基金和各种横向联合课题,开展各类科技咨询服务等,保证科研经费满足需要,实现高校科学研究活动的健康有序发展。
2.高校应合理制定科研活动目标,采用各种手段提升技术水平和管理效率,改善科研管理环境,实现生产率的稳步提升。如:有针对性地引进新技术与高能设备,促进科研生产和创新技术的进步;制定高效的科研管理策略,优化科研管理流程,改进科研管理体制;建设高校和地方政府、企业相联合的产学研合作创新平台和研究基地,通过合作、交流启发科研人员与时俱进的创新思维,促进高校融入本地经济发展,推动科技成果顺利转化。
3.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重要资源。当今社会,高等学校综合实力的竞争突出表现为人力和智力资源的竞争。高校需强化人才队伍建设,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如:制定有助于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和能动性的激励机制,通过制度创新、管理改进提高资源利用率和人才使用效率;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各类高水平人才,做好后勤保障工作,使他们无任何后顾之忧,可以安心努力工作;建立培养高技术人才的长效机制,做好长期规划,保证各项人才政策的持续、高效实施。
985工程大学简介 篇5
985第一档: 两牛校: 清华大学、北京大学
六名校:
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京大学
985第二档: 理工类:
同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天津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东南大学
综合类:
南开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
专属类:
北京师范大学、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985第三档: 综合类:
吉林大学、四川大学 湖南大学、山东大学
理工类:
中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重庆大学、电子科技大学
985第四档: 综合类: 兰州大学、东北大学 专属类: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国海洋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央民族大学。
具有自主招生资格的试点高校名单
北京(19所)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北京化工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北京邮电大学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语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中医药大学 中国政法大学 中国传媒大学 中央财经大学 华北电力大学
江苏(10所)
南京大学
苏州大学 东南大学
河海大学 江南大学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南京理工大学
中国矿业大学
南京农业大学
中国药科大学
上海(8所)
上海交通大学
复旦大学
同济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上海外国语大学
上海财经大学
东华大学
华东理工大学
湖北(7所)
武汉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武汉理工大学
华中农业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陕西(6所)
西安交通大学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西北工业大学
长安大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陕西师范大学四川(4所)四川大学
电子科技大学 西南交通大学
西南财经大学
山东(3所)山东大学
中国海洋大学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辽宁(3所)大连理工大学
大连海事大学 东北大学 黑龙江(2所)哈尔滨工业大学
哈尔滨工程大学
安徽(2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合肥工业大学
吉林(2所)吉林大学 东北师范大学
重庆(2所)重庆大学 西南大学
天津(2所)南开大学 天津大学 湖南(2所)湖南大学 中南大学 广东(2所)中山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 浙江(1所)浙江大学
福建(1所)厦门大学
甘肃(1所)兰州大学
(18省市77全国)
“985”工程高校 篇6
本研究以教育部直属的32所“985工程”高校作为研究对象, 使用DEA模型完成各高校“985工程” (2010-2013年) 资金使用的绩效评价, 为资金绩效的理论研究提供定量化的实证结果。通过进一步展开关于资金结构的相关性研究, 力图完成我国高等教育资源“985工程”配置状况的现实性解析。
一、问题分析
高等教育资源是一切以开展高等教育活动为目的而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要素。而教育资源配置的目的是通过组织制度安排和管理运作协调来提高高等教育资源的效用, 提高高等教育的服务水平[1]。
目前对“985工程”开展的实施绩效分析, 大部分是以高校的投入或产出的绝对量为标准进行, 高校的投入或产出越多, 评价值就越高, 排名就越靠前。这种绝对评价的方法存在如下三个主要问题:一是高校的粗放式发展, 规模越大, 占有的资源越多, 同时追求科研成果的数量增长, 不计投入与成本, 容易造成资源的浪费;二是形成评价的“马太效应”, 高校产出高, 评价结果就好, 获取的资源就多, 反之亦然, 长期这样下去, 就会挫伤高校的办学积极性;三是加重“资源聚集效应”, 高校的资源并不是依靠竞争获得, 特别是不能动态、准确地反映大学实际的投入产出效率。用绝对量评价的方法可能会加重“资源聚集效应”的惯性, 资源往往被评价值高的高校获得, 评价值低的高校很难获得国家较大力度的资源支持。
二、研究思路
鉴于绝对评价存在的问题, 本研究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和使用DEA模型, 展开“投入相对产出”的综合评价。基于相对评价, 可以引导高校既关注办学的绝对“成绩”和“效果”, 更关注办学的相对“效益”或“效率”, 关注“做事与花钱”的匹配性, 也可以引导政府考察有限资源的利用率, 促使政府把资源向效率高的高校配置, 同时改进资源配置结构, 使资源的结构与学校的建设目标、建设内容相关联;对高校而言, 可以了解自身的资源使用情况, 从而改进管理进一步提高资源利用的效率, 将有限的资源用于发展的目标。
(一) DEA理论模型
数据包络分析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DEA) 由Charnes、Cooper、Rhodes三位著名运筹学家于1978年首先提出[2]。DEA方法的核心思想是“相对效率评价”, 评价内容综合了“投入-产出”两个端口, 可以有效克服绝对量评价的片面性。DEA方法的实用性源于方法本身所具备的性质。首先, 它能够适应多输入、多输出的评价体系, 这是进行复杂系统多因素综合评价的基础。第二, 允许不同输入或输出指标间的量纲差异, 即对原始数据的标准化并不成为DEA方法的硬性约束。第三, 不要求指定权重, 这在一定程度上可回避先验偏误。作为绩效研究的成熟方法, DEA的本质是在待评价对象集合中确定最优效率前沿, 以处于效率前沿面的决策单元作为参照标杆, 不仅可以获知各决策单元的合理排序, 还能基于效率前沿面的投影量化非DEA有效单元的效率改进空间。
传统的CCR-DEA方法一般会得到多个同时处于效率前沿面的决策单元, 由于此时决策单元的DEA效率值均为100%, 因此无法进行比较和排序。为进一步细化DEA有效单元的排序问题, Andersen和Petersen (1993) 提出了DEA超效率 (Superefficiency) 模型[3], 使用超效率模型可以对DEA有效单元给出一个合理排序。以数学形式, CCR-DEA和超效率DEA模型可分别表述如下。
假设现有n个待评价单元DMUj (j=1, 2, …, n) , 根据设立的评价指标体系, 有m种投入和s种产出, 那么对于第j个待评价单元, 记投入向量Xj= (x1j, x2j, …xmj) T, 产出向量Yj= (y1j, y2j, …ysj) T。经过对偶变换后, 固定规模报酬 (Constant Returns to Scale, CRS) 框架下的经典CCR-DEA模型为如下的线性规划 (1) 。其中参数θ表示DMU0的相对效率值, 取值范围介于0和1之间, θ等于1表示待评价单元为DEA有效, θ小于1则表示待评价单元为非DEA有效, 即与有效单元相比, 可保持产出不变而减少投入, 或保持投入不变而增加产出。超效率DEA模型与传统DEA模型的不同在于, 其计算效率值的参考集不包括被评价的决策单元本身。也正是因为这种做法, 每个传统DEA模型的有效决策单元均不会出现在超效率DEA模型的效率前沿面上, 而是要超出效率前沿面, 即有效决策单元的DEA超效率值会大于1, 从而就可以解决有效决策单元间的排序问题。与此同时, 超效率DEA模型不会改变非有效决策单元的效率值。对被评价的决策单元DMUj0, 记Xj0=X0, Yj0=Y0, 设J0=J{j0}, 从而超效率DEA模型的线性规划表达式如 (2) 所示。
(二)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对“985工程” (2010-2013年) 进行绩效评价, 首先需要确立“投入—产出”式评价指标体系。一般而言, 高校的投入可以划分成“人、财、物”三个主要方面, 本研究分别选择教职工人数、“985工程”资金与学校总经费、馆藏图书册数来予以反映。对于产出端口, 则需要根据“985工程” (2010-2013年) 的建设目标来设立。按照《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加快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意见》 (教重[2010]2号) 文件[4], “985工程” (2010-2013年) 建设的主要任务有5个, 即学科建设、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学术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建设、自主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国际交流与合作。为了能够合理表征上述任务的具体建设成效, 本研究以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2012年学科评估》[5]的评分结果为产出指标, 依据在于:首先, 教育部是我国教育事业的最高行政机构, 《2012年学科评估》具有权威性与全面性;其次, 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曾分别于2004、2009年公布过学科评估结果, 且都取得了较高的社会认可度和公信力, 从而使评估结果的中立客观性能够具有较高的保障;最后, 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的2012年学科评估指标体系与“985工程” (2010-2013年) 建设的五个任务高度契合, 其中2012年学科评估指标体系的四个一级指标设定①分别相应于“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团队建设、自主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这四个任务, 而且学科评估的二级指标也能够贴切地反映出“国际交流与合作”任务。有鉴于此, 直接采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的《2012年学科评估》结果无疑是一个较好的现实选择。
关于指标体系的确定, 需要说明以下两点:第一, 对于“教职工人数”和“馆藏图书册数”指标均使用2012年的时点数, 对于“‘985工程’资金与学校总经费”指标使用2010-2012年的三年加总数。第二, 我国高等教育“985工程”资金支持的科学意义体现在对重点高校的扶持与拉动作用上, “985工程”建设资金作为高校建设的动力引擎和高效“催化剂”, 一方面实际推动着我国重点高校建设的大步迈进, 另一方面通过撬动教育资源的规模效应和加速教育资源的成果转化力促我国重点高校建设的跨越式发展。因此, “985工程”资金是我国高校整体投入的一个部分, 其对于高校建设所产生的实际贡献难以实现合理拆分, 而为了突出“985工程” (2010-2013年) 的实施绩效, 本研究考虑使用“985工程”建设经费与“国家和地方教育经费总拨款对‘985工程’经费的倍数”这两个指标, 以前者来单独反映“985工程”, 后者则在此基础上体现学校总经费。
注:具体数据主要来源于《教育部直属高校基本情况统计资料汇编》 (2010-2012) 、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2012年学科评估》。
三、“985工程” (2010-2013年) 的绩效评价及分析
基于表1给出的指标体系, 使用CCR-DEA模型, 以教育部直属的32所“985工程”高校作为决策单元, 展开对“985工程” (2010-2013年) 绩效的综合评价。借助DEA分析软件EMS (Efficiency Measurement System) 1.3.0, 得到了教育部直属32所高校的“985工程” (2010-2013年) 绩效评价值 (见表2) 。按照DEA效率值的大小进行排名, 可把32所“985工程”高校区分成三个梯队:第一梯队由绩效最优的6所高校组成, 它们的DEA效率值均为100%, 处于DEA效率前沿面;第二梯队由绩效较好的3所高校组成, 它们的DEA效率值在80%以上, 但未达到有效;剩下的23所高校相应划入第三梯队, 与第一、第二梯队相比, 第三梯队的资金绩效不够理想。
根据表2, 不难发现第一和第二梯队中的高校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差别。在第一梯队中, 有4所北京市的高校、2所东部沿海地区的高校, 没有地处中西部地区的高校。在第二梯队中, 有1所中西部地区的高校以及2所东部沿海地区的高校。因此, 对于9所绩效较优的高校来说, 共有8所高校位处北京市或者东部沿海地区, 只有1所位处中西部地区。这一结果表明, “985工程” (2010-2013年) 资金绩效的确表现出了地域差异。相较中西部地区, 北京市以及东部沿海省市具有更高的经济发展水平、更完备的市场化程度、以及更开阔的全球化视野, 这些有利因素可能间接地影响并促进了高校对于教育资源的优化利用。
四、“985工程” (2010-2013年) 资金配置的结构化分析
为了切实推进我国“985工程”建设, 需要优化配置“985工程”教育资源, 因此有必要通过探寻985资金的内部结构来深入挖掘潜在的资源配置“红利”, 为提升下一轮“985工程”的建设成效提供科学依据。因此, 本部分将在“985工程” (2010-2013年) 绩效综合评价的基础上, 进一步展开DEA效率与“985工程”建设资金结构的相关性分析。
根据“985工程” (2010-2013年) 建设所设定的五个任务, “985工程”建设资金在下拨至各高校时相应划分成了五个子块———学科建设经费、人才培养经费、队伍建设经费、社会服务及自主创新经费、国际交流经费。上述五个子块资金对应的是五个任务的不同侧重点, 以反映出各高校对于五类建设任务的实际投入。2013年下旬, 39所“985工程”高校关于2010-2013年工程实施的验收报告已形成具体成果, 作为一种历史总结与先期展望的宝贵素材共享于“985工程”信息平台。在验收报告中, 教育部直属的“985工程”高校中有31所高校①详细说明了“985工程” (2010-2013年) 资金的分配结构 (见图1) , 这就为本部分拟开展的结构化相关分析提供了必要的基础。基于计算得到的相关系数, 可以把握资金结构与资金绩效之间的深层次关系。
“985工程” (2010-2013年) 建设的五个任务既各有侧重互相补充、又交相耦合协同共生。由图1可见, 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以及队伍建设三块经费的比重在各高校中均表现出明显的主导地位。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以及队伍建设这三大任务以提升高校的综合实力为共同点, 而社会服务及自主创新更强调高校的研发与应用, 国际交流则主要定位在培育高校的国际竞争力水平。要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 核心是以雄厚的综合实力作为“硬通货”, 基础是研究开发与应用的创新型自主知识, 环境是能够彰显学术影响力的国际“大舞台”。“核心-基础-环境”三位一体式分析框架有益于整体性把握“985工程” (2010-2013年) 的结构性实施效益, 也能够为下一步深入开展比较式实证研究奠定基础。
根据已经得到的教育部直属“985工程”高校的DEA效率值, 再结合相应高校对于五个主要任务上的资金配置结构, 可以计算二者的线性相关系数并进行Pearson相关性假设检验。需要说明的是, 传统DEA模型以“并列第一”的方式表述那些同时处于效率前沿面的决策单元, 而无法给出DEA有效的单元的合理排序。有鉴于此, 本研究为了充分利用DEA效率信息, 在计算相关系数时, 第一梯队的6所高校采用DEA超效率值 (Super-efficiency) , 其余梯队的高校仍保持传统DEA效率值。
根据表3和图2, 学科、人才及队伍三项经费与DEA效率值的相关性最高, 相关系数值为0.6692, 说明“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以及队伍建设”三大任务与“985工程” (2010-2013年) 绩效的关系最密切, 即随着三项经费规模的提高, “985资金”的整体绩效也会相应提高, 且幅度最大。国际交流经费与DEA效率值的相关系数是0.6233, 能够在某个角度上体现出“985工程” (2010-2013年) 为提升高校国际竞争力所起到的积极作用。社会服务及自主创新经费与DEA效率值的相关系数显著异于0, 且为正值, 说明社会服务及自主创新经费规模的增加与“985工程”资金使用绩效的提升存在较明显的正向线性关系。上述相关分析结果表明“985工程” (2010-2013年) 的结构化成效显著, 以综合实力、自主创新、国际竞争力作为建设目标的资金支持与资金的整体使用绩效间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其中以“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以及队伍建设”核心任务表现出了最高的相关性。
注:括号内为单侧Pearson相关检验的p值。
为进一步探索核心中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队伍建设”与DEA效率值的相关关系, 本研究秉承“优中选优”的原则首先确定“985工程”高校中的优势集团作为我国高校的示范性代表, 再展开具体分析研究, 以更好地定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长期趋势。为提高分析结果的稳健性, 本研究依据三种标准从不同角度来确定我国“985工程”高校中的优势集团。第一, 根据“985工程” (2010-2013年) 的绩效式产出, 即以表2给出的DEA评价结果中的第一梯队 (DEA有效) 和第二梯队 (DEA效率值高于80) 来确定“985工程”高校优势集团, 具体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武汉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9所高校。第二, 以“985工程” (2010-2013年) 的绝对产出为标准, 即选择2012年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学科评估总分排位在前1/4的高校, 具体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8所高校。第三, 选择中国“九校联盟” (C9) 成员, 即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7所高校。在此基础上, 分别计算“学科建设、人才培养、队伍建设”三大任务与DEA效率值的相关系数, 结果如图3所示。
通过上述分析结果, 可以从“985工程” (2010-2013年) 建设实践中抽取出以下经验性结论。第一, 绝大多数“985工程”高校在“学科、人才以及队伍”三大建设任务上的资金配置具有主导性。第二, 对于“学科、人才以及队伍”的倾斜性资金配置与“985工程”资金整体绩效的关系最为密切, 二者的相关系数最高, 也从另一个侧面表明了“985工程”建设仍然是以综合实力的提升作为核心。第三, 国际交流经费、社会服务及自主创新经费与“985工程”资金的整体绩效均存在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 并表现出较强的线性相关度;其中社会服务及自主创新经费与整体绩效的相关系数稍低, 仅为0.5255, 说明强调研发与应用相融合的协同创新型自主知识建设还有比较大的提升空间, 应进一步加强研究开发至实际应用之间的纽带联系, 促进科研建设与资金绩效的更强关联。第四, 在不同标准确定的我国“985工程”高校优势集团中, 三大核心任务都以“人才培养”经费与整体绩效的相关程度最高, 表现为强相关, 而“学科建设”经费与整体绩效的相关程度则最低, 相关系数仅徘徊在0.6上下;人力资源作为研究开发、创新实践的本质载体, 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不仅是高等教育工作的重头戏, 也有利于“985工程”建设绩效的进一步提升;一种关于“学科建设”经费与整体绩效相关度偏低的可能解释为, “学科建设”的目标定位过于宽泛, 与其他建设目标的交叉性过大而互补性不足, 说明不够明确的目标定位并不易于资源的集中与配置的优化。
五、结论
从整体来看, “985工程” (2010-2013年) 资金的实施绩效表现出十分明显的地域化差异。根据表2中的第一、第二梯队, 9所高校中只有武汉大学位处中西部地区, 其余高校都集中在北京市和东部沿海地区。据此说明, 区域的经济发展、市场化程度、国际化水平会对高等教育资源的结构配置与动态优化产生影响。
基于对“985工程” (2010-2013年) 资金配置的结构化分析, 可以得知“985工程”存在有资金配置的结构“红利”。“核心-基础-环境”的分析结果表明, 应以“学科、人才、队伍”建设的综合实力为核心, 依托创新型自主知识作基础, 通过提升国际竞争力创造软环境, 集中资源、坚持跨越式发展, 力促“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大学建设。
根据“985工程” (2010-2013年) 建设的实际经验, 资金配置的结构红利可以挖掘。通过选择我国高等教育中优势集团定位教育发展的长期趋势, 发现“人才培养”经费与整体绩效相关度最高, 而“学科建设”经费因定位模糊弱化了与整体绩效的相互关系。
由于Pearson相关系数只适用于度量线性的相关关系, 而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过程是一个复杂活动, “985工程”资金的结构化配置效率很可能存在有非线性的相关关系, 因此, 这是下一步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赵祥, 胡支军.DEA模型在高等教育资源配置评价中的应用[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9 (10) .
[2]A Charnes, W W Cooper and E Rhodes.Measuring Efficiency of Decision Making Units[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s Research, 1978 (02) .
[3]Andersen P, Petersen NC.Aprocedure for ranking efficient units in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J].Management Science, 1993, 39 (10) .
[4]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加快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意见[Z].2010-06-07.
“985”工程高校 篇7
科技期刊是科学技术传播和交流的媒体, 它承担着传播先进科技成果的重任, 对推动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科技进步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现有科技期刊4 900余种, 数量已成为世界第二[1], 其中高校所办期刊有2 500多种, 约占科技期刊总数的51%[2]。
高校学报是高等院校主办的, 以反映本校教学和科研成果为主的学术性期刊, 是我国科技期刊发展史上特有的一种出版形式, 在我国的学术研究、科技发展、知识传播及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3]。在期刊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 如何界定“在国家基础学科和前沿学科中具有领先水平, 能代表国家学术水准的重点学术期刊”, 如何客观、全面地评价高校学报在科技期刊中所处的地位非常重要。本文选择以建设世界知名研究型大学为目标的“985工程”高校学报自然科学版为研究对象, 对其在不同数据库中的评价指标进行统计分析, 比较它们在这些数据库中的不同表现, 以期为期刊读者、作者、办刊人全面客观地认识期刊、正确看待期刊在不同数据库中的排名和各项指标, 为高校学报的改革提供参考依据。
2 统计分析的对象及数据来源
2.1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985工程”高校主办并冠以校名的自然科学及工程类学报共44种 (均为核心期刊) , 其中, 自然科学版学报共20种 (以下简称“20种学报”) , 本文选择这20种学报作为研究对象, 其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注:1) 综合影响因子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2) (自) 代表自然科学版
由表1可知, 20种学报中, EI收录的有8种, 无一被SCI收录。这20种学报中, 获得教育部颁发的“首届中国高校精品期刊奖”的有12种, 获得“第二届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奖”的有14种, 获得“第三届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奖”的有14种。这说明“985工程”高校学报基本上代表了我国高校学报的最高水平。20种学报中, 有9种学报为月刊, 11种为双月刊, 相对而言, 期刊出版周期较长, 不利于提高期刊的竞争力和学术影响力。由表1可知, 这20种学报中, 一半的学报不分专业栏目, 栏目特色不够明显。
2.2 统计源数据库
目前, 国内影响力较大的期刊数据库有: (1) 国家知识基础设施系列数据库之一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知网, 该库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连续动态更新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收录国内9 783种期刊 (2012年8月26日数据) 。中国知网可实现的统计指标包括:引文统计、引用期刊排名、被引期刊排名、作者统计、基金论文统计、被引统计、发文量、下载量、H指数及其他经典指标, 包括Price指数、影响因子、扩散因子、即年指标等。 (2) 万方数据资源系统的“万方数据———中国数字化期刊群”数据库, 简称“万方”。根据万方数据库中6 000余种期刊的指标集成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的指标, 包括年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即年指标、他引率、引用刊数、扩散因子、学科影响指标、学科扩散指标、被引半衰期等。 (3) 重庆维普资讯的“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简称“维普”。维普的中文科技期刊评价报告以8 000余种期刊作为来源期刊, 评价指标包括期刊的被引次数、影响因子、立即指数、发文量、被引半衰期、期刊他引率、平均引文率等。通过使用以上数据库, 可进行科学评价、文章价值评价、期刊间比较等工作。
2.3 分析指标的选择
科技期刊出版内容的质量和学术影响力的评价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多年来, 国际国内的学者和办刊人一直在不断探讨如何科学地建立期刊评价体系, 如何正确看待期刊的各项评价指标, 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4,5]。科技期刊的目标是社会影响力, 表现为其刊载论文的科研成果对社会发展、行业发展及科研人员带来的积极作用, 因此, 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是评价科技期刊的重要指标, 利用这两个国际通行评价指标对期刊进行评价, 可确定该期刊在同类期刊中所处的位置, 从而对该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和学科地位进行评价和评估[6]。关卫屏等选择2008年“精品期刊”评价指标进行调查, 结果显示, 学术质量评价指标中, 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的认可度最高, 分别为74.6%和70.4%;其次是他引总引比 (即他引率) , 其认可度为47.9%[7]。因此, 本文选择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和他引率作为统计指标, 对20种学报在维普和万方数据库中2008—2010年的指标进行统计, 结果如表2和表3所示。
3 不同数据库中统计指标的对比分析
3.1 影响因子
影响因子是E·加菲尔德提出的国际上通用的期刊评价指标, 通常期刊的影响因子越大, 它的学术影响力和作用也越大。由表2和表3可知:
2008年, 维普和万方数据库中影响因子前5位的学报中, 有4种是相同的, 分别为南京大学学报 (自) 、厦门大学学报 (自) 、中南大学学报 (自) 和中国海洋大学学报 (自) 。在维普中排名第5位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 (自) 在万方中排名第8位, 但在万方中排名第1位的北京大学学报 (自) 在维普中排名为第8位, 差别较大;同时, 两数据库中影响因子排名差别在3位以上的还有:东南大学学报 (自) 在维普中排名第16位, 在万方中排名为第12位;四川大学学报 (自) 在维普中排名第15位, 在万方中排名为第19位。
2009年, 维普和万方数据库中影响因子前5位的学报中, 有4种是相同的, 分别为中南大学学报 (自) 、北京大学学报 (自) 、南京大学学报 (自) 和东南大学学报 (自) 。维普中排名第4位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 (自) 在万方中的排名为第6位, 但在万方中排名第4位的中山大学学报 (自) 在维普网中排名为第8位, 差别较大。同时, 影响因子排名差别在3位以上的还有:清华大学学报 (自) 在维普中排名第13位, 在万方中排名为第9位。
2010年, 维普和万方数据库中影响因子前5位的学报中, 有3种是相同的, 分别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 (自) 、中南大学学报 (自) 和中山大学学报 (自) 。维普中排名第4位的清华大学学报 (自) 在万方中排名为第7位;维普中排名第5位的北京大学学报 (自) 在万方中排名为第8位;而在万方中排名第3位的兰州大学学报 (自) 在维普中排名为第8位, 差别较大。同时, 影响因子排名差别在3位以上的还有:东南大学学报 (自) 在维普中排名第12位, 而在万方中排名为第6位;湖南大学学报 (自) 在维普中排名第9位, 而在万方中的排名为第13位;同济大学学报 (自) 在维普中排名第7位, 而在万方中的排名为第11位;厦门大学学报 (自) 在维普中排名第15位, 而在万方中的排名为第9位。
中国知网引入了综合影响因子, 遴选科技与人文社科类期刊作为科技期刊的统计源, 以反映科技期刊对跨学科研究的影响, 20种学报2010年的综合影响因子见表1。维普和万方数据库中的影响因子和中国知网统计的综合影响因子的排名相比也有出入, 以2010年影响因子的数据为例:兰州大学学报 (自) 在维普中排名第8位, 而在中国知网中的排名为第3位;中山大学学报 (自) 在维普中排名第3位, 而在中国知网中的排名为第7位;北京大学学报 (自) 在万方中排名第8位, 而在中国知网中的排名为第4位;东南大学学报 (自) 在万方中排名第6位, 而在中国知网中的排名为第11位;厦门大学学报 (自) 在万方中排名第9位, 而在中国知网中的排名为第16位。
3.2 被引频次
被引频次是某期刊创刊以来所登载的全部论文在统计当年被引用的总次数, 该评价指标能客观、实际地体现期刊被使用和受重视的程度, 以及在科学交流中的作用和地位。期刊的被引频次与发文量、半衰期以及刊发论文所属学科规模有关。由表2和表3可知:
2008—2010年, 维普和万方数据库中, 被引频次前5位的学报中, 有4种是相同的, 分别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 (自) 、清华大学学报 (自)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自) 和同济大学学报 (自) 。
2008年, 在维普中排名第5位的东北大学学报 (自) 在万方中的排名为第7位;在万方中排名第5位的中山大学学报 (自) 在维普中排第8位。被引频次排名差别在3位以上的只有东南大学学报 (自) , 其被引频次在维普中排名第13位, 而在万方中排名为第9位。
2009年, 在维普中排名第5位的华南理工大学学报 (自) 在万方中排名为第8位, 在万方中排名第5位的中山大学学报 (自) 在维普中排名为第9位, 差别较大。被引频次排名差别在3位以上的还有东南大学学报 (自) , 其被引频次在维普中的排名为第11位, 而在万方中的排名为第6位。
2010年, 维普中排名第5位的东北大学学报 (自) 在万方中的排名为第6位, 差别不大;在万方中排名第5位的中山大学学报 (自) , 其被引频次在维普中的排名为第10位, 差别较大。
3.3 他引率
他引率是指期刊全部被引次数中, 被其他期刊引用所占的比例。2008—2010年, 维普和万方数据库中, 期刊他引率排在后几位的期刊基本相同。
2008年, 他引率排名差别在3位以上的学报有3种:北京大学学报 (自) 在维普中排名第7位, 在万方中的排名为第2位;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自) 在维普中排名第14位, 在万方中的排名为第7位;南京大学学报 (自) 在维普中排名第13位, 在万方中的排名为第18位。
2009年, 他引率排名差别在3位以上的有2种: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自) 在维普中排名第8位, 在万方中的排名为第1位;南开大学学报 (自) 在维普中排名第11位, 而在万方中的排名为第1位。
2010年, 他引率排名差别在3位以上的有3种: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自) 在维普中排名第11位, 在万方中的排名为第7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 (自) 在维普中排名第3位, 在万方中的排名为第10位;厦门大学学报 (自) 在维普中排名第9位, 在万方中的排名为第4位。
郭建顺等对2006年、2007年影响因子和被引频次前20位的我国科技期刊的自引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 结果表明, 这些期刊的自引率明显高于我国科技期刊的平均自引率[8]。一般认为, 一个成熟的期刊自引率超过20%就可能存在不合理引用的现象。由表2和表3可知, 2008—2010年, 维普中他引率在0.8以下的期刊分别有3种、4种和1种, 万方中2009年和2010年各有1种期刊他引率在0.8以下, 他引率低于0.8的几种期刊中, 影响因子排在靠前的不少。期刊自引是一个正常现象, 因为学科的发展存在连续性和继承性, 但过度的自引会使一些评价指标的客观性大打折扣。
3.4 统计指标分析
由统计结果可知, 维普和万方数据库中, 按影响因子、被引频次和他引率这3个指标统计的排名结果有较大差别。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某统计源计算期刊统计相关指标时, 是以该统计源收录的期刊引用情况为准, 所以期刊的各项指标实际上反映的是该期刊在某统计源范围内被关注的程度。由于各统计源中收录期刊的数量和类型不同, 所以统计源的差别有可能使评价结果不能真正反映某一期刊在同类期刊中的学术地位和作用。
从统计结果来看, 与影响因子相比, 维普和万方数据库中, 20种学报被引频次及他引率排名的差别相对较小, 这可能是因为这两个统计指标是一绝对值, 而影响因子是采用科学计量学的方法计算出来的相对值, 虽然它可以克服因载文量不同而带来的偏差, 但其值会受到如自引率、刊期、出版时滞等因素的影响。
4 结论与启示
目前, 以引文分析评价体系作为期刊质量评价标准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因为这些指标取决于引文数据库中的数据是否完整, 引用是否客观、真实。近年来, 我国的科技期刊一方面呈现出多重数字化的现象且呈快速发展态势, 造成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 某些期刊与数据库签署独家期刊数据库合作协议, 使得其他数据库无法收录这些期刊或造成其他数据库更新严重滞后的局面, 从而影响了各数据库中的评价指标。
利用引文分析评价体系对科技期刊进行评价时, 必须科学地选择统计源。数据库中统计源期刊数目是否齐全、学科分类是否合理、每个指标的权重设置是否得当等, 都会影响到期刊的评价结果。目前国内还没有哪一个数据库能收录全部的期刊, 这就使得不同数据库的评价指标不可能完全相同、准确, 因此, 各级管理部门在对期刊进行评价或评奖时, 应科学、客观地看待数据库中的评价指标;同时, 期刊管理部门应协调、鼓励数据库运营商之间相互合作, 使得期刊资源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 真正为读者做好服务。
虽然“985工程”高校学报基本代表了高校学报的最高水平, 但这些期刊在所有科技期刊中各项指标的排名并不靠前。郭建顺等列出了2007年影响因子和总被引频次前20位的期刊, 无一高校学报[8]。2010年, 中国知网的高被引期刊中, 高校学报中排名第1位的清华大学学报 (自) 名列第47位。这说明, 高校学报出版周期长、专业特色不明显的特点, 使得作者和读者更认可行业知名度高的期刊, 这对高校学报是不利的。高校学报的特殊性, 使得其内容综合性强, 在专业性上难以与专业期刊相比, 但杜秀杰等的研究表明, 网络传播环境中, 高校学报发表论文大综合、内容大杂烩的劣势淡化了, 单篇文章的内容和质量是影响学术信息传播的重要因素, 且期刊的品牌效应还发挥一定的作用[9]。“985工程”高校作为我国高校实力和名望的代名词, 在人才、信息、经费、基础设施等方面均处于领先地位, 我们期望这些学报能做大做强, 起到应有的表率作用。
参考文献
[1]张亘稼.略论科技期刊论文中统计方法的误用[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2, 23 (3) :413-415
[2]李东东.高校学术期刊要集约化规模化发展[EB/OL]. (2009-12-23) [2012-07-09].http://www.china.com.cn/news/edu/2009-12/23/content_19117714.htm
[3]杨勇.深化高校学报改革走内涵式发展之路[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2, 23 (3) :354-357
[4]刘冰, 游苏宁.理性看待评价指标优质发展科技期刊[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1, 22 (5) :663-667
[5]孙玉玲, 杨克魁.我国科技期刊质量评价指标的局限性与建议[J].科技管理研究, 2008, 28 (12) :157-158
[6]陈翔.科技期刊构建核心竞争力中作者队伍的组建原则与措施[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1, 22 (4) :498-501
[7]关卫平, 游苏宁, 石朝云, 等.我国科技学术期刊分级评价及管理机制的探讨[J].编辑学报, 2012, 23 (2) :103-107
[8]郭建顺, 张学东, 李文红, 等.我国科技期刊的高自引率及其不合理自引的甄别[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0, 21 (4) :455-458
“985”工程高校 篇8
一、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2014年教育部公布的《高等学校信息公开事项清单》第七项第18条, 高校需要通过门户网站信息公开专栏公开“仪器设备、图书、药品等物资设备采购和重大基建工程的招投标”等信息, 考虑到不同高校发展实际、机构设置、职能分工和内部管理情况, 本文着重了解基本建设和实验设备招投标信息公开的情况。
“985工程”共有39所高校, 代表了中国教育的最高水平, 也是社会各界人士关注的焦点, 由于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属于军事院校, 具有一定保密性, 故本文调研对象以除国防科技大学外的38所“985工程”高校为样本。依据2010年《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办法》, 高等学校可以通过学校网站公开应公开的内容, 故本文通过高校门户网站查询了解相关情况。
二、查询指标设计
参照国家及相关部门的法律法规, 解决招标方、 投标方和监督方存在的问题, 结合上级文件精神、要求和“985工程”高校招投标工作实际, 本文针对“985工程”高校基本建设和实验设备招投标两大领域, 招投标信息公开的基本要求、公平公正性、评判合理性、 曝光惩戒和查询便捷性五个方面的问题、八个具体信息公开指标进行查询。就关键环节和公众重点关心的、能起到监督作用的信息进行了解。
查询指标分别用J代表基本建设, S代表实验设备, 1到8分别代表招标公告、中标公告 (仅中标单位) 、 参标单位、最终报价或商分 (仅中标单位) 、评分标准、 评委、曝光惩戒、招标公告与中标公示是否关联。
三、“985工程”高校基本建设和实验设备招投标信息公开现状
38所“985工程”高校基本建设和试验设备招投标信息公开情况见表1。
四、“985工程”高校基本建设和实验设备招投标信息公开评价
1. 招标信息发布和中标结果公示有待进一步提高。依据《政府采购信息公告管理办法》和《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办法》, 应公开招标信息和中标结果。而查询结果却显示:基本建设招投标信息公开方面, 只有76.32%的高校公布了招标信息, 65.79%的高校公布了中标结果;实验设备招投标信息公开方面, 76.32%的高校公布了招标信息, 68.42%的高校公布了中标结果。个别高校只能查询到招标信息, 而没有中标结果。
2.参与投标单位情况应予以公开。参与投标单位的公开主要分为两种形式, 一是邀请招标资格预审时公告邀标单位, 二是招投标评标后在结果公示中公布参标单位。查询结果显示, 基本建设招投标信息公开方面只有7所高校公开了参标单位, 而实验设备招投标信息公开方面只有2所高校公开了参标单位。参与投标单位的公开, 可以从一定程度上避免投标单位围标、串标、卖标的情况。
3.招标文件中评分细则公开严重缺失。《政府采购信息公告管理办法》第八条第二项提出需要公开“招标数额标准”。查询结果显示, 只有一所高校在部分基建项目中的招标文件公布了“最低投标价法”的评标原则, 其他高校招标信息公开中都没有提及具体的评分细则。或以“综合评分法”笼统概述, 或以“不承诺最低价中标”规避后续可能出现的问题。
4.最终报价或商分的公开需进一步推进。《政府采购信息公告管理办法》第十二条第五项指出中标公告应该包括“中标金额”。查询结果显示, 大部分高校未公开中标单位的最终报价或商分。基本建设招投标信息公开方面已经4所高校公布了所有参标单位最终报价或商分;实验设备招投标信息公开方面则有1所高校。参标单位的最终报价或商分应公之于众, 置之于群众的监督中。
5.评委的公开方式可以进一步探究。《政府采购信息公告管理办法》第十二条第六项要求公开“评标委员会成员名单”。查询结果显示, 基本建设招投标信息公开方面有2所高校公布了评标评委姓名, 实验设备招投标信息公开方面仅1所高校公布了评标评委姓名。评委的公开能进一步提高招投标评审的公平、公正、合理性。
6.曝光惩戒公开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政府采购信息公告管理办法》第八条第七项要求公开“采购代理机构、供应商不良行为记录名单”。查询结果显示只有3所高校建立曝光惩戒公开机制, 包括了违规企业名称、违规内容和惩罚办法等信息。没有惩戒就形成不了威慑, 没有曝光就树立不起一把尺子执纪到底的决心, 曝光惩戒的机制应该在各个高校的招投标工作中得到推广, 有效威慑并坚决抵制违规违纪的行为发生。
7.进一步提高招投标信息公开的可查询性。现有 “985工程”高校招投标信息公开的平台, 基本上都分为“招标信息”、“中标信息”两个板块, 如果需要了解一个项目的整体情况, 需要先到“招标信息”中找到招标文件, 再到“中标信息”中查询中标结果。这样的模式, 降低了项目查询的效率和公众查询的体验感, 无形中增加了公众了解并监督招投标工作的障碍。招投标信息公开可以不同领域如基本建设、试验设备等分类, 以招投标项目编号和名称为模块, 对一个招投标项目进行全过程的公开。
五、结论与展望
“985工程”高校基本建设和实验设备招投标信息公开现呈现了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注重结果公开而忽视过程公开, 二是公开不会引起公众反响的客观信息而忽视关键环节和公众关心的重点内容公开。随着高校招投标工作的深入和公众对于信息公开需求的持续增长, 为让招投标工作更加公开、公平、公正、透明, 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不但需要弛而不息、锲而不舍的改革, 更需要坚决抵制腐败的勇气和决心。后续研究可以参照2014年教育部公布《高等学校信息公开事项清单》, 设计不同领域招投标信息公开清单, 推进试点, 不断创新、摸索、改进, 形成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招投标信息公开机制、模板。同时根据清单制定
科学详细的评价体系, 对各高校招投标信息公开工作进行更为详尽的评估。
摘要:基于高校招投标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关键环节和公众重点关心的信息, 本文针对“985工程”高校, 就基本建设和实验设备两大领域、招投标信息公开的基本要求、公平公正性、评判合理性、曝光惩戒和公开查询便捷性五个方面的八个具体指标进行了调研和评估, 结合上级精神和文件提出适合高校实际的招投标信息公开建议, 从而有效遏制招投标中的腐败发生。
关键词:“985工程”高校,基本建设,实验设备,招投标,信息公开
参考文献
[1]张军凤.高校招投标工作的现状分析与对策探究[Z].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 13 (4) :11-13.
[2]袁俊.高校招投标存在的问题及监管对策[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 2007, 15 (4) :83-86.
[3]高国民.高校建设工程材料设备招投标工作诌议[J].林业建设, 2004 (2) :38-40.
[4]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招标投标法[Z].1999-08-30.
[5]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公布《高等学校信息公开事项清单》的通知[Z].2014-07-25.
[6]教育部.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办法[Z].2010-03-30.
[7]财政部.关于做好政府采购信息公开工作的通知[Z].2015-07-17.
“985”工程高校 篇9
为了提高“985工程”项目建设效益,确保建设目标的实现,吉林大学根据“实时监督、动态管理、阶段评价、滚动支持、绩效激励”的原则,结合“985工程”建设中期检查,首次开展了“985工程”项目绩效评估工作,即依据学校项目管理办法的规定,每年将项目预算经费的20%作为绩效经费,与项目的建设绩效挂钩。
一、构建校内“985工程”项目建设质量保障体系的动因
(一)开展项目绩效评估工作既是一种发展趋势,也是一种内在需求
经过“985工程”十余年的全面建设,“985工程”各项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与进步。但新一轮“985工程”建设仍面临着各种严峻的挑战。如何在新一轮“985工程”建设中把握机遇,提高项目建设质量,是学校“985工程”建设面临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这种形势下,在国家下放管理权限的同时,学校应当加强自我约束,将绩效评估的管理监督效进一步转化成巩固成果,提高项目建设质量的推动力。
(二)开展项目绩效评估工作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机遇
绩效评估工作牵涉到每一个项目的每一个建设单位,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使这样一项工作高效完成,复杂程度较高、工作量大,对于学校是一种挑战,也是对各项目单位日常工作和学校管理工作的一次考验。因此,在开展绩效评估工作前期,不能把评估当成形式,而应把把评估当成一种总结建设经验,进一步凝练研究方向,进一步剖析学校“985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提高项目建设水平的发展机遇。
二、构建校内“985工程”项目建设质量保障体系的原则
(一)分类指导与规范性相结合
分类指导是在开展绩效评估指标导向上,学校鼓励根据各自学科的特色和优势,形成不同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体现分类指导的思想。学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根据学科建设项目的学科性质分别划分为科技创新学科建设项目、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建设项目、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交叉学科建设项目三类。虽然在评估中是用相同的一级指标体系来评价所有项目,但考虑到项目类型不同、涉及学科属性不同,绩效评估的二、三级指标与各指标的分配比例各有不同。具体项目名称见表2-1。具体评分体系见表2-2、表2-3。
(科技创新学科建设项目)
说明:以上成果统计均应为新一轮“985工程”建设期内成果。
(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建设项目)
说明:以上成果统计均应为新一轮“985工程”建设期内成果。
规范性是对学校“985工程”建设绩效评估工作的一个基本要求,所有项目评估的重点都须以“三个符合度”为依据。具体来说,第一个符合度是考察项目的阶段完成情况(包括研究方向、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科学研究、国际合作与交流)是否符合学校“985工程”建设的目标定位和发展方向要求;第二个符合度是考察项目的日常管理(包括项目建设创新思路、仪器设备使用效益及管理、项目预算执行进度等)是否符合学校的整体要求;第三个符合度是考察项目的各项建设成效(包括人才培养成果、科研项目成效、科研成果、学科平台建设、队伍建设成果)是否能够保证实现项目预期目标。
(二)定性评估与定量评估相结合
学校绩效评估采取定量评估与定性评估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绩效评估中,学校既考虑项目建设成果产出,也着重考察项目建设工作创新性。定量评估结果与定性评估结果各占最终评估结果的50%。定性评估工作由学校“985工程”办公室组织相关领域专家依据评估办法进行,重点考察项目执行情况,具体包括:项目建设目标阶段完成情况、项目建设创新思路与举措、仪器设备使用效益及管理情况、经费预算执行进度等。专家评分等级分为A(优秀)、B(通过)、C(暂缓通过)三档。具体评分办法见表2-4。
定量评估重点考察学科建设项目投入产出情况,其一级指标包括人才培养成果、队伍建设成果、获得科研项目情况、科学研究成果、学科平台建设成果等。按照项目属性、导向政策侧重不同,评价的权重有所不同。具体评分体系见表2-2、表2-3。
(三)项目自评与专家评审相结合
开展项目绩效评估工作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所以采取项目自评与专家评审相结合的评估办法,能够有效地保证评估工作的信度和效度。评估工作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各“985工程”项目的持续健康发展,需要调动各项目积极地参与到评估中来,通过自我审视查找问题,进一步明确建设方向。在自评的基础上,学校邀请专家对各项目进行评审,这是对项目建设情况的过程诊断,也是对自评结果的进一步评价和认定。项目自评与专家评审的有机结合,有效增强了评估工作的科学性和权威性。
三、构建校内“985工程”项目建设质量保障体系的过程
根据吉林大学“985工程”学科建设项目绩效评估办法要求,评估工作主要分为定量评估、定性评估、结果处理三个阶段。
(一)定量评估阶段
定量评估按照数据采集与自查、数据整理与核查等步骤进行。各参评项目根据评估要求和不同的指标体系统计相关指标数据。校学科建设办公室通过不同形式,协助参评项目开展自评工作,做好数据整理与核查,并组织相关单位人员对上报材料和数据进行核实,对重点数据、有疑问的数据进行核查和修正。
(二)定性评估阶段
学校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召开了“985工程”学科建设项目评估会,组织各项目负责单位进行项目建设情况汇报。评估专家依据绩效评估办法要求,对照各项目上报的定量统计数据及项目绩效评估自评报告进行项目评定。
(三)结果处理阶段
绩效评估结果是学校评价学科建设项目的依据。学校“985工程”建设领导小组根据定量评估与定性评估数据的统计结果确定最后评估等级,评估等级分为“优秀”“通过”“暂缓通过”3个等级。依据学校项目管理办法的规定,将每年项目建设经费的20%作为绩效经费,与建设绩效挂钩。对评估结果优秀的项目,学校将给予奖励;对评估结果暂缓通过的项目,学校将提出整改建议与改进时限,并调整项目绩效经费。
四、构建校内“985工程”项目建设质量保障体系的机制保障
(一)认识到位、筹划得当是做好绩效评估工作的前提
自新一轮“985工程”项目启动伊始,学校就将绩效评估工作作为提高学校“985工程”建设质量,促进学校“985工程”项目建设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措施。学校先后多次召开专门会议,校领导和分管领导在各种会议上多次强调开展绩效评估工作的重要性。为使绩效评估工作更具操作性和符合学校实际,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加快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意见》,财政部、教育部《“985工程”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以及学校“985工程”建设的总体思路与具体要求,学校专门制定了《吉林大学“985工程”学科建设项目绩效评估办法》,就开展绩效评估工作的组织管理、评估方式及程序、评估结果处理以及专家评估指标体系和各类项目评估指标体系进行了明确规定。
(二)明确职责、上下联动是做好绩效评估工作的基础
做好绩效评估工作,必须责任明确,任务到人。学校认真制定了评估工作方案,确定了定性评估与定量评估相结合,分三个阶段逐步实施的工作思路,并在此基础上,对每一阶段的工作任务进行了分解,学校与各项目在评估工作中分别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学校“985工程”建设领导小组负责绩效评估工作的管理、指导、协调和监督,其主要职责是:负责对各学科建设项目绩效评估工作的宏观指导;确定绩效评估工作指标体系;检查督导学科建设项目开展绩效评估工作情况;依据最终绩效评估结果,做出相应管理决策。学校“985工程”办公室在学校“985工程”领导小组的领导下,负责绩效评估工作的具体组织实施。其主要职责是:按照学校“985工程”建设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制定绩效评估工作计划、工作细则并组织实施;承担各学科建设项目绩效评估工作的指导、数据材料的审核、整理等;配合并协助学校“985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做好对学科建设项目绩效评估工作的过程监督检查;负责对绩效评估结果进行数据汇总、结果统计、公示等;负责绩效评估工作的总结、评估结果的反馈。各学科建设项目责任小组组长组织本项目绩效评估工作,负责数据填报、核查等工作。
(三)程序规范、严格标准是做好绩效评估工作的保证
在定性评估阶段,学校组成了由校领导、校学术委员会委员、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的评估专家组。专家组本着实事求是、对项目建设负责的态度,坚持严格掌握标准,通过听取项目汇报、查阅材料等形式,对项目的实际建设工作和自评状况进行了评估。专家组认真细致、规范化的工作,保证了绩效评估的公开与公平,达到了对建设项目“把脉诊治”的效果。
“985”工程高校 篇10
随着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已成为个体和组织获取、发布和交流信息的重要平台。人们对网络的依赖越来越大,网络成为社会生活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学不得不认真思考自己在网络空间中的存在。实际上,网络空间已存在大学创造、生成的大量信息资源,供学术界及广大网民利用,使社会大众受惠。随着开放获取(open access)运动和开放教育资源(open educational resources)运动在世界范围的不断推进,以及社交媒体(social media)的蓬勃发展,使得大学在网络空间中分享的信息资源数量更多、速度更快、范围更大、受众更广、效果更好。与此同时,也使得网络成为大学彰显其影响力的重要场域。对网络空间的充分利用,成为当代大学保持或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战略选择。
大学评价对大学发展有一定的导向影响。鉴于网络在社会生活中重要性的日益增长,对大学网络影响力的评价也越来越受到关注。狭义上,大学网络影响力指大学官方网站的网络影响因子。广义上,大学网络影响力是指大学作为一个社会组织,在网络空间中体现出来的整体影响力,包含但不局限于大学自身网站所体现的影响力[1]。已有大学网络影响力评价对大学自身网站的影响力有较大关注,但对大学在网络空间中的整体影响力的关注不够,对学术资源的可公开获取性强调不够,未充分反映大学在科研、教学和社会参与等多方面的学术表现。鉴于此,本研究基于广义学术观和学术资源的网络可公开获取性,构建了社会开放取向的大学学术网络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对“985工程”高校进行了实际评价,对评价体系的可行性进行了验证。
二、评价原则
评价原则为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确定宗旨、设定基调、指明方向、提供规范。除科学性、可靠性、全面性、代表性、实用性等基本评价原则外,本评价还以如下重要原则为指引:
1.基于广义学术观。大学是一种学术型组织,学术事务是大学的核心事务。学术影响力是大学在网络空间影响力的核心。已有大学网络影响力评价均涉及了大学的学术网络影响力,但不够系统和深入。社会开放取向的大学学术网络影响力评价将紧紧围绕“学术”这一核心,对大学在网络空间中的学术表现进行综合性、全面性的评价,即基于广义学术观进行评价。所谓广义学术观,是指将高深学问和先进文化的创新、传播、应用和服务等行为均纳入学术活动范畴的思想和观点。1990年,博耶(Boyer)将“学术”的传统涵义进行了有意的扩展,将学术分为四个相互关联的部分:发现的学术、整合的学术、应用的学术和教学的学术[2]。1996年,博耶又提出了参与的学术(The Scholarship of Engagement)[3]。在综合博耶的学术分类观点以及对大学职能的一般分类基础上,本研究将学术分为:研究学术、教学学术和社会参与学术三种,并将此作为大学学术网络影响力评价的概念框架。
2.基于学术资源的网络可公开获取性。网络学术资源是大学学术在网络空间的重要载体,也是大学学术网络影响力评价的基础。目前并不是所有的网络学术资源都可免费公开获取到,很多资源的获取还存在种种壁垒和障碍,尤其是对科研机构外的社会群体而言。学术成果的社会影响越来越被政府、基金组织关注和重视,让社会大众可免费公开获取到这些学术成果是增强学术成果社会影响的基础举措。开放获取运动和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的蓬勃发展有力地推动了科研、教学等学术成果的可公开获取性,提升了大学学术资源在网络空间的影响力。西班牙国家研究理事会网络计量实验室(Cybermetrics Lab)进行的大学网络影响力评价的最初目的也在于推动网络学术资源的可公开获取[4]。本评价将社会大众可公开获取的网络学术资源作为评价大学学术网络影响力的核心基础,重点考察大学在开放获取资源、开放教育资源及开放性社交网络中的学术资源贡献,这也正是“社会开放取向”中社会开放的意旨。
3.促进国内大学在中文网络空间积极发挥学术影响力。评价的目的并不在于简单地给大学排出次序和高低,而在于推动大学朝向有益的方向发展。本评价的宗旨在于为国内大学评价自身的学术网络影响力提供有利的分析工具,促进国内大学以开放的姿态在中文网络空间中积极、有效地发挥学术影响力,为社会大众贡献更多更好的研究学术、教学学术和社会参与学术资源,使大学更好地促进社会发展。
三、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一)一级评价指标设计
1. 研究学术网络影响力。
研究学术即通常意义上的科学研究,包括单学科研究,也包括跨学科的研究;包括基础性研究,也包括基础应用性研究、应用性研究等多种类型和层次的科学研究。论文、著作、专利、标准等是研究学术的重要表现形式和载体。网络为社会大众公开获取这些研究学术成果提供了可能和极大便利,也使这些资源成为大学发挥学术网络影响力的重要介质[1]。
2. 教学学术网络影响力。
教学学术是指通过咨询或教学来传播知识的学术。教材、课件、课程等是教学学术的重要表现形式和载体。网络环境下,教学学术能够以更直观形象、丰富多样的形式呈现在社会大众面前,是大学发挥学术网络影响力的重要体现[5]。
3. 社会参与学术网络影响力。
社会参与学术在这里是指将专业知识进行一定的“转化”,以更直接的方式与社会大众进行“对话”“交流”,服务于社会大众的学术行为和活动。社会参与学术特别强调对社会问题的直接关注、参与和影响,科普作品、普及读物、大众文章、博客网文等是社会参与学术的重要表现形式和载体。网络特别是社交网络为专家学者和社会大众之间的对话和交流提供了更加便利的环境和工具,成为大学发挥社会参与学术网络影响力的重要途径[6]。
4. 网络综合影响力。
这一指标用来对大学在网络空间的综合影响进行评价,是对已有大学网络影响力评价指标[4,7]的主要借鉴。一方面,网络中的很多资源往往是多种学术成果的混合,具有综合性;另一方面,很多网络资源,比如大学自身网站中的内容也是其学术成果的重要表现,但并不是完全的、充分的表现;此外,网络中可公开获取的学术资源和不可公开获取的学术资源有时混合在一起难以区分,不可公开获取的资源也产生一定影响力。基于此,本评价设置网络综合影响力这一指标,试图将大学在上述情景下的学术网络影响力也充分反映出来。
(二)二级评价指标设计
一级评价指标设计主要是在概念层面上对大学学术网络影响力进行分解,是对大学学术网络影响力的基本概括。在此基础上对概念性的指标进行具体化,即设计二级评价指标。
1. 二级评价指标的设计考虑了二级指标对一级指标的代表性,即是否是一级指标的科学、可靠的反映。
以面向社会开放为价值趋向,本评价以网络空间中各类学术成果的可公开获取形态为基础,进行研究学术网络影响力、教学学术网络影响力和社会参与学术网络影响力这三个一级指标的二级评价指标设计。在参考已有大学网络影响力评价指标基础上,根据本评价的评价宗旨进行网络综合影响力的二级评价指标设计。完成初步设计后,邀请9名专家对初步设计的二级评价指标进行认可度评判,根据专家意见删除了代表性不强的指标。
2. 二级评价指标的设计考虑了二级指标的可度量性,即是否有具体的、可操作的数据度量方法。
为此,根据中国网络环境的实际情况和中国大学目前的网络实践现状,删除了难以收集到数据进行度量的指标。最终确定的二级评价指标如表1所示。
研究学术网络影响力一级指标包含OA(open access)期刊论文、机构知识库论文、预印本(Preprint)论文、专利文献共4个二级指标。(1)“OA期刊论文”即发表在OA期刊上的论文。OA期刊是指在期刊发行的同时或延时一定时间后,将所刊论文面向公众开放,供免费浏览、下载的期刊。将论文发表于OA期刊上是大学在网络空间发挥研究学术影响力的重要途径。(2)“机构知识库(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论文”即存储在大学自身构建的知识库中的论文。构建机构知识库,将师生的期刊论文、学位论文、会议论文、研究报告等多种类型的论文汇集在一起,并面向社会大众开放,可使大学研究学术网络影响力得以充分发挥。(3)“预印本论文”即存放在预印本系统或平台上的可公开获取的论文。研究者可将尚未正式发表的研究成果率先在预印本系统中公开,这种方式不仅可加快成果的流通,还可确保成果的首发权,也是发挥研究学术网络影响力的重要途径。(4)“专利文献”也是科研成果的重要表现形式,且本身具有公开性。网络使专利文献的获取变得更加便捷,同时也成为大学研究学术网络影响力的一种表现[1]。
教学学术网络影响力一级指标包含精品课程、网络公开课、MOOC共3个二级指标。(1)“精品课程”是指在我国开展的精品课程项目中建设生成的开放式课件、课程,一般包括讲义、授课PPT、作业等教学资源,是大学在网络空间发挥教学学术影响力的重要形式。(2)“网络公开课”是指以网络视频为主要形式进行传播的开放式课程,以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项目和中国大学资源共享课项目为代表,是我国大学发挥教学学术网络影响力的重要途径。(3)“MOOC”即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是开放课程的最新发展。除了公开发布教学资源,MOOC还十分重视对学习者学习过程的引导和管理,属于目前大学教学学术网络影响力的高端表现[5]。
社会参与学术网络影响力一级指标包含网络版报纸、博客/微博、大学博物馆网站共3个二级指标。(1)“网络版报纸”指标代表发表在供社会大众参阅的报纸上的文章。与学术期刊上的论文相比,报纸上的文章更便于大众阅读和理解,是对专业知识进行一定转换后的成果,是社会参与学术网络影响力的重要体现。(2)“博客/微博”指标代表通过博客、微博形式分享的专业知识,博客、微博是专家学者与社会大众进行交流与互动的重要形式,也成为发挥社会参与学术网络影响力的重要途径。(3)“大学博物馆网站”是大学面向社会大众传播科学和学术的重要窗口,其内容往往兼具科学权威性和大众可读性,是大学社会参与学术网络影响力的重要体现[6]。
网络综合影响力一级指标包含大学自身网站被链接数、学术搜索、学术型论坛搜索、网站网页收录共4个二级指标。(1)“大学自身网站被链接数”指外部网络指向大学自身网站的链接数,反映大学自身网站被关注的程度,是大学网络影响力的一种综合体现。(2)“学术搜索”指标代表大学在学术资源搜索(Google Scholar)中的显示度,搜索结果往往是可公开获取资源和非公开获取资源的混合。(3)“学术型论坛搜索”指标代表大学在常见学术型论坛平台中的显示度,是大学网络影响力的一种间接体现。(4)“网站网页收录”指标代表被常见搜索引擎收录的大学网站的网页数量,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大学的网络影响力。
(三)指标度量方法和权重
各二级指标的具体度量方法参见表1。评价指标的度量方法以中文网络环境为重点考量,突出中文形式的网络学术资源,这一点与国内大学应主要面向国内社会大众开放学术资源的思想相一致。
借助层次分析法确定一级指标及二级指标的权重。邀请6位专家对同一级指标的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构建判断矩阵,并进行一致性检验。由通过一致性检验的判断矩阵计算相对权重,取各专家的均值,并将计算得到的指标权重进行取整处理,得到各一级指标的权重和二级指标的权重(参见表1中各指标后圆括号内的值)。
四、对“985工程”高校的实际评价
对我国38所“985工程”高校(除国防科技大学外)的大学学术网络影响力进行实际评价,一方面用来验证评价指标体系的可行性,一方面了解这些高校在网络空间中的学术影响力现状。“985工程”高校在可公开获取的学术资源建设方面有一定的积累,同时认为这些高校也应该通过可公开获取的学术资源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表1 社会开放取向的大学学术网络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
(一)评价过程
评价过程分如下4个步骤。(1)原始数据收集。按照表1中所示各评价指标的度量方法进行原始数据收集。所有数据均由网络公开检索得来,以保证评价的透明性。数据收集工作在2015年1月进行。(2)原始数据的归一化处理。将所有二级指标的原始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即将原始数据归一到0.1~0.9之间,目的在于消除各指标原始数据单位和数量级不同的影响,使之具有可加性。(3)计算各一级指标的得分。按照表一中所示二级指标的权重,对二级指标归一化之后的数据进行加权求和,得到各一级指标的得分。(4)计算总得分。按照表一中所示一级指标的权重,对一级指标的得分进行加权求和,得到某高校学术网络影响力的总得分。(5)按照总得分对高校进行排序。
(二)评价结果
38所“985工程”高校学术网络影响力的评价结果如表2所示。表2同时给出各高校的加权得分和不加权总分,排序则依据加权得分进行。
1. 研究学术网络影响力评价结果。
在研究学术网络影响力方面,浙江大学在OA期刊论文、机构知识库和专利等多方面优势明显,得分领先。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东南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位列2~5位,其中东南大学在预印本论文方面的表现突出。
表2“985工程”高校学术网络影响力评价结果
2. 教学学术网络影响力评价结果。
在教学学术网络影响力方面,清华大学凭借其综合表现,特别是在MOOC方面的绝对优势,得分领先,位列第一。武汉大学在网络公开课方面有较大领先优势,华中科技大学在精品课方面位列第一。
3. 社会参与学术网络影响力评价结果。
在社会参与学术网络影响力方面,北京大学在知名博客/微博博主方面的优势较大,位列第一,得分领先。中国人民大学凭借其综合表现,特别是在报纸文章方面的优势,位列第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大学博物馆网站方面具有绝对领先优势。
4. 网络综合影响力评价结果。
在网络综合影响力方面,清华大学位列第一,但领先优势并不大。清华大学在网站被链接和小木虫论坛搜索方面表现很不错,但在谷歌学术搜索和百度网站网页收录方面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天津大学在谷歌学术搜索方面表现突出,上海交通大学在百度网站网页收录方面遥遥领先其他高校。
5. 大学学术网络影响力的总体评价结果。
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大学位列总体评价得分前三,表现出比较明显的领先。武汉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位列第四、第五,也有一定领先。整体上可以认为前五名高校是学术网络影响力相对比较大的大学。
五、讨论与分析
(一)大学学术网络影响力分布特征
不管是从总得分来看,还是从一级指标得分来看,大学学术网络影响力的分布呈现显著的“两端差异大,中间差异小”的特征。如在总体评价上,位列前三的高校(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大学)的表现比较突出,与后续高校相比表现出一定的领先,位列最后两位的高校与其他高校相比表现出比较明显的差距,而中间位置的大部分大学差异不很明显,得分从高到低的跳跃很小。在研究学术网络影响力方面,浙江大学领先其他大学的优势十分明显,清华大学也有比较大的领先,位列最后的两所大学的研究学术网络影响力相对较弱,且与其他大学表现出较明显的差距,而中间位置大部分大学的得分差异很小。在教学学术网络影响力、社会学术网络影响力和网络综合影响力方面,也表现出类似的分布特征。“985工程”高校学术网络影响力的这种分布特征说明,个别高校的学术网络影响力表现相对突出,大部分高校的影响力差异不大,少数高校的影响力相对较弱。
(二)高校学术网络影响力发展的均衡性
从特定高校在研究学术、教学学术、社会参与学术和网络综合四方面发展的均衡性来看,存在不同的情形。其一,不少高校在四方面的发展并不均衡。如排列第二的浙江大学,在研究学术网络影响力方面名列第一,在教学学术和网络综合影响力方面也进入前十,但在社会参与学术网络影响力仅列16位。其二,一些高校在四方面的发展比较均衡。如北京大学在四个方面的表现都在前3名内,表现出很好的均衡性。总体排序靠后的高校在四个方面也比较均衡,也就是说这些高校往往在四个方面表现都相对较弱。
本研究的目的并不是给高校排出顺序,而是希望能够为高校学术网络影响力的提升提供参考和指导。高校学术网络影响力的均衡性分析有助于帮助高校发现自己的问题,进而制定相应发展规划,这对发展不均衡的高校而言尤为有价值。
(三)与大学综合性评价的比较
本研究重点考察可公开获取的网络学术资源所体现的大学影响力,这一点与大学综合性评价有很大不同。大学综合性评价较高的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在本研究中位于中游位置,说明这些高校在开放获取、开放教育资源等方面的表现还有较大提升空间。本研究中评价较高的东南大学在大学综合性评价中并不是很突出,说明该校相对来说十分重视可公开获取的网络学术资源方面的建设。但总体来看,传统名牌高校在学术网络影响力方面的表现往往也会比较突出,这些高校无论是在传统意义上,还是在网络意义上,都保持着相对领先的优势地位。这一点也与邱均平等人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即“综合实力表现较好的学校其网络表现不会很落后,且有相当一部分顶尖大学的网络排名亦表现很好”[8]。
六、结语
作为创新、传播和应用高深学问的重要组织,大学应重视其在网络空间中学术影响力的发挥。本研究以面向社会开放为重要价值取向,将社会大众可公开获取的各类网络学术资源作为基础,对大学在网络空间的学术影响力进行了综合性的评价。对“985工程”高校的评价结果显示,个别高校的学术网络影响力相对比较突出,大部分高校的网络影响力差异不大,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鉴于此,就大学学术网络影响力的提升提出如下建议。(1)高校应鼓励教师在OA期刊上发表论文,或将发表的论文存储于机构知识库或公共文档库中。建设高校机构知识库不仅有利于学校保存其成员的学术成果,还为校内外人员获取和使用本校的研究成果提供了便利,是提升大学研究学术网络影响力的有效途径。(2)高校应重视教学类网络开放资源的建设。网络使大学教学突破了传统的时空局限,可供更大范围的社会大众使用和评论,对大学在网络空间的影响力发挥有重要意义,大学应以开放共享的精神面向社会大众提供更多优质的教学资源。(3)高校应通过多种形式发挥其在网络空间的社会参与学术影响力,包括鼓励师生通过报刊文章、科普作品、普及读物、博客网文等与社会大众进行更直接的对话和交流。同时,高校应将专业博物馆网站作为服务社会的重要窗口,贡献更多的普及性的网络教育资源。(4)继续加强学校自身网站建设,丰富和优化网站内容,提高网站的可访问性,增大网页被收录的规模。
本研究目前的评价指标更多从“量”的一面对大学学术网络影响力进行评价,而对其“质”的一面的考虑不多。未来研究可增加更多反映大学网络表现质量的指标,借鉴更多网络计量学研究成果,以进一步提高大学学术网络影响力评价的可用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樊文强,刘庆慧.开放存取视角的大学科研成果网络影响力评价研究——以“985”高校为对象[J].情报杂志,2014(04).
[2]Boyer E L.Scholarship Reconsidered:Priorities of the Professoriate[M].New York:John Wiley and Sons,1990:15-25.
[3]Boyer E L.The Scholarship of Engagement[J].Public Service and outreach,1996(01).
[4]Cybermetrics Lab.Methodology[EB/OL].[2014-01-01]http://www.webometrics.info/en/Methodology.
[5]樊文强,刘庆慧.大学教学学术网络影响力评价研究——以“985”高校为评价对象[J].情报资料工作,2014(06).
[6]樊文强,刘庆慧.论网络空间的大学社会参与学术及作用[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04).
[7]邱均平,程妮.中国重点大学的网络影响力评价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