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酒店管理专业

2024-06-21

高校酒店管理专业(精选12篇)

高校酒店管理专业 篇1

近年来,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催生了酒店业的蓬勃发展。在发展过程中,自然也存在很多问题。我国酒店业人才需求不足的现状十分突出。一方面是酒店管理人才的紧缺,另一方面是高校培养出来的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达不到酒店对人才的需求,进而出现了尖锐的供需矛盾。本文在充分研究了众多高校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制定并发放了酒店对人才需求的调查问卷,通过沟通交流让不同层次不同规模的酒店管理人员进行问卷填写。通过调查分析,全面掌握到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上存在的不足和问题,了解到供需之间的差异,进而对高校酒店专业人才培养提出改善的方法和建议。

一、现状描述

现如今许多高等学校对于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设置与当代酒店业的需求脱离,滞后于市场需求,更难与国际型酒店接轨。专业设置、学生录取、教学管理、学生就业、适应酒店对人才的需求等缺乏整体的规划,甚至专业老师仅仅具有相关的理论学术背景,但是缺乏酒店行业实战经验,传授知识以课堂理论讲述为主,空有理论而毫无实战经验,缺乏对学生综合职业技能和素质的培养,严重忽视了酒店管理行业的职业特点。所谓的“校企联合”目前还是停留在低水平的合作层次,缺乏长期的、系统的合作。

(一)“双师型”教师缺乏

目前高校中“双师型”的教师很少,不少老师都是照本宣科,学生在课堂上只能接受该专业的理论知识,无法对酒店这个行业形成一个整体深刻的认识。通过我们的问卷调查分析,各大酒店认为高校老师除了应该具备雄厚的专业知识以外,还应该具备酒店业务知识、酒店具体岗位的技术知识等,这样老师在给学生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可以教学生实战经验。

(二)理论和实践缺乏有效结合

目前高校教育主要以理论为主,学生只是学会了酒店管理的理论知识,而高校中的实践活动主要以实习生的形式呈现或者学生利用假期的时间去酒店实习,然而这些课外实践活动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很难全面系统的掌握酒店工作要领。通过我们的调查分析,酒店认为对学生最有利的就业条件是具有良好的实践能力,其次才是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为了更好的适应酒店的需求,高校在进行课程设置的时候要多考虑相关课程的课外实践活动,以此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缺乏专业素质的培养

通过我们的分析调查,超过80%的酒店认为高校课程体系中应该增加专业素质的教学。通常,酒店管理对从业人员的智力要求不是很高,相反,对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情商以及良好的服务意识等要求很高,但是目前大部分高校的教学只注重了专业知识理论的教学,忽视了专业素质的培养。这样培养的学生很容易在酒店里面呈现一种高傲的姿态,很难放下自己的“架子”,这样自然不能很好的为酒店服务,也很容易在酒店工作的时候遇到很多麻烦。因此,高校在培养学生时除了专业理论的教学之外也要重视专业素质的培养。

二、当前酒店行业人才需求特点

(一)对一线工作人员和中层管理人员需求量大

通过我们的分析调查,53.93%的酒店经常空缺的职位是酒店服务类的岗位,有23.6%的酒店经常空缺的职位是酒店策划的岗位,21.35%的酒店急需酒店营销方面的人才,这充分说明酒店对于酒店服务和中层管理人才的需求量很大。酒店服务类岗位简单易学,从业人员只需要进行简单的培训便可以上岗,但是由于心理因素的影响,不少人觉得做酒店服务“低人一等”,并且酒店服务由于工作辛苦而且工资不高,所以很多人不愿意去从事这方面的职业,这也就造成了酒店服务人才缺口较大。而中层管理人员则需要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并且需要良好的沟通能力以及敏捷的思维,另外,随着酒店国际化的发展,中层管理人员还需要掌握良好的外语沟通能力。由于酒店对中层管理人员招聘要求较高,所以招聘难度大,这也就造成了酒店中层管理人员的缺乏。

(二)需具有丰富的学识和人际交往能力

根据我们本次的调查可以看出:酒店管理从业人员对于掌握组织与管理能力、沟通能力和实践能力是十分有必要的,这些能力也是成为一个优秀的酒店从业人员的必备能力。

酒店行业是服务行业,在服务过程中我们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人,具备丰富的学识和基本的礼仪有助于提高服务质量,所以人际交往沟通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在与客户打交道时,酒店人员需要懂得如何与客户进行良好的沟通,作为酒店的代言人为酒店在客户心中留下良好的形象,有助于提高服务质量;在与领导和同事相处时,酒店人员需要具备组织行为学与最基本的企业管理常识;在与业内的同行以及竞争对手交流时,酒店人员需要懂得观察市场发展形势,能够及时根据市场的发展状况来调整自己的经营方式和理念;在与酒店的各类产品打交道时,我们还需要足够的鉴赏能力。

作为中国国内的酒店管理专业的人员,能讲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是与人沟通的基本前提,能够跟客户清楚的表述自己的话语这是十分必要的。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国际友人会来到中国,所以在说好普通话的同时,熟练掌握好英语表述技能也是必不可少的。

(三)酒店注重人才的可持续发展

据统计,我国酒店业的员工流动率高达30%,星级酒店的流动率更是高达45%至50%,而正常的员工流动率应在5%左右。酒店行业如此高的人员流动率对酒店的可持续发展必然带来影响,通过我们的调查,53.93%的酒店最大的困惑就是人才流动较大。而酒店培养一个员工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怎么留住酒店里面的人才以及如何促进酒店的可持续发展是酒店应该思考的问题。

三、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一)当前模式

1、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校企合作。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技术技能,而且将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发挥1+1>2的作用。这种模式下,学校以理论教学为主,同时承担一些研究课题,企业主要承担技能培训和实践。这种模式的最终目的是培养适合企业发展需要的综合应用能力强的人才。但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在现实应用中往往过分关注学校的研究课题,教师因为课题研究任务会顾此失彼,学校和企业的合作流于形式,学生得不到真正的实践锻炼。

2、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我们都知道理论的学习是为了更好的指导实践,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而近几年,我国许多高校为适应企业需求,借鉴一些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经验,进行了“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尝试。所谓“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指通过学校、企业两个教学地点进行教学,学生毕业后直接到用人单位就业的一种产学研结合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这一人才培养模式由于以企业人才需求的岗位与数量为基础,签订订单协议企业的品牌、规模、运营水平和管理的国际化程度,都对学生应获得的知识与能力结构的是否合理有直接影响。且这一模式经常与大学学位教育的要求发生矛盾,弱化了对学生学术水准的要求。在实际操作中,订单的约束力是一个现实问题,很多学校的订单是从学生一入学即签订,经过二年的学习和实践,学生会违背订单的约定,而学校也没有很好的控制手段,企业方会对高校产生信任危机进而对之间的合作产生质疑。

3、双证书制人才培养模式

双证书制,是一些院校为了让学生掌握本专业职业要求的能力,要求毕业生在完成专业学历教育即取得文凭的同时,必须通过与其专业相衔接的国家就业准入资格考试并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这种模式的弊端是我国酒店行业的职业资格证书认定现实问题是没有权威的职业资格认定机构,很多学生认为能够就业就可以,对于拿不拿到职业证书并不感兴趣。

(二)探索新模式

在问卷调查中,关于高校酒店专业教材滞后、课程设置不合理、师资力量缺乏等问题表现的比较突出。应加大专业素质、沟通能力等课程的设置,课程内容与时俱进。聘请理论与实践并举的教师教学,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对学生的指导,让学生在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的同时具备良好的实践能力。高校在设置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上应紧密围绕行业和市场需要,教学过程中时刻立足市场、结合市场的现实需要。例如某高校与一家国际酒店合作,每年的旅游旺季都会有大量的国际游客前来,所以必定对语言能力要求很高,这就是该酒店的实际需要。该高校就该在其专业课程的设置上注重各种小语种的开设。

通过我们本次的调研,在“企业认为对学生就业最有利的条件”这一选项中,有71.91%的被调查者认为,具有良好的实践能力是对学生就业最有利的条件,其次的有利条件是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职业资格证书。

以上述为基础,我们在旧的人才培养模式之上推陈出新,探索新模式。

1、因职施教

在学校成立专业小组,成员主要有酒店行业中的技术能手、专家等,其次专业小组根据酒店行业对人才的需求,确定从事酒店行业所应具备的技能,明确培养方向和目标。接着学校指派相关教师,遵循教学规律,把其中相同、相近的各项能力进行归纳总结,构定教学模块,制定教学大纲,形成具体可行的实施方案,最后学校按此方案循序渐进的组织教学。它与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相比,创造性的突破了公共课、基础课为主导的地位,突出强调以不同酒店职位所需的职业能力为培养核心,有利于职业教育的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这样一来也能解决问卷中反映的教材滞后、课程设置不合理等问题。

2、与时俱进

这种模式要求高度关注行业特点和市场动向,使学校教育适应酒店行业的需求。课程设置上,创新课程,结合当前酒店行业的发展需要,设置实用性强的热门课程;与此同时,对于传统的重要的酒店专业的课程,也要根据国际酒店行业的发展,不断更新内容,推陈出新。在实践教学上,酒店专业的学生在实习期内要接受严格的考核和评估。学校要建立起完备严苛的学生职业品行评分制度和标准。以其规范学生行为,打造其职业素养。关于师资队伍建设,要打破常规,不仅仅是几个职业资格证书就能了事,让教师和学生一样回炉再造,即回到酒店企业,探索发现酒店经营中的新问题,在过程中反思总结,增强教师的专业素质,进一步改善封闭陈旧的教学内容,而不是一味的闭门造车,提升教学效果,让教师的知识也更新换代,从而更好的指导学生。问卷中提到的教学质量、师资力量的缺乏、实践能力的注重都能得以解决。

摘要:近年来,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催生了酒店业的蓬勃发展。在发展过程中,自然也存在很多问题。我国酒店业人才需求不足的现状十分突出。一方面是酒店管理人才的紧缺,另一方面是高校培养出来的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达不到酒店对人才的需求,进而出现了尖锐的供需矛盾。本文在充分研究了众多高校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制定并发放了酒店对人才需求的调查问卷,通过沟通交流让不同层次不同规模的酒店管理人员进行问卷填写。通过调查分析,全面掌握到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上存在的不足和问题,了解到供需之间的差异,进而对高校酒店专业人才培养提出改善的方法和建议。

高校酒店管理专业 篇2

回答时间:2010-11-18

答:

1、北京 北京交通大学 北京邮电大学 北京工商大学 中央财经大学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北京物资学院

2、天津 南开大学 天津冶金职业技术学院 天津交通职业学院 天津大学 天津师范大学 天津理工大学中国民用航空学院

3、上海 上海立达职业技术学院 华东理工大学 上海财经大学 上海水产大学 上海海事大学 上海对外贸易学院 上海交通大学(工商管理类)

4、重庆 重庆工商大学 重庆邮电学院 重庆工学院 重庆交通学院

5、河北 河北农业大学河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河北经贸大学 石家庄铁道学院

6、河南 河南工业大学 郑州轻工业学院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安阳师范学院

7、山东 中国海洋大学 山东经济学院 山东财政学院 山东工商学院

8、山西 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山西财经大学

9、安徽 安徽大学 安徽工业大学 安徽财经大学 安徽工程科技学院 阜阳师范学院

10、江西 南昌大学 江西财经大学 华东交通大学 东华理工学院 井冈山学院

11、江苏 东南大学 盐城师范学院

12、浙江 浙江大学 宁波大学 浙江工商大学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浙江财经学院 浙江万里学院

13、湖北 华中科技大学 武汉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长江大学 江汉大学 武汉科技学院 湖北经济学院

14、湖南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15、广东 中山大学 华南师范大学 广东工业大学 广州大学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广东商学院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惠州学院

16、云南 云南财贸学院

17贵州 贵州大学

18、四川 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 四川天一学院 西南交通大学 成都理工大学 西南石油大学 西南财经大学 西华大学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

19、陕西 长安大学 陕西理工学院 西安邮电学院

20、黑龙江 佳木斯大学 哈尔滨商业大学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1、吉林 吉林大学 长春大学 吉林建筑工程学院 长春税务学院

22、辽宁 大连理工大学 东北财经大学 沈阳工业大学 大连海事大学 大连交通大学

23、内蒙古 内蒙古财经学院

24、福建 闽江学院 福州大学 华侨大学 集美大学 仰恩大学

25、甘肃 兰州交通大学

高校酒店管理专业 篇3

【关键词】酒店管理 人才培养 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F719-4;G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1-0069-01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旅游业近几年的快速发展,酒店行业的发展也越来越快。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高校酒店管理专业要为社会输送综合能力强、素质高的全能型人才,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一、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所面临的问题

人才培养的根源在于教育,要想培养出适应酒店发展的新型人才还要从教育抓起。在酒店行业发展的过程中,高校和酒店都要认清自己的位置,这样才能让酒店行业快速稳定的发展。过去一段时间,由于高校培养人才出现问题,致使整个行业出现了发展缓慢的局面。如果按照这种模式培养人才,那么酒店行业必将永远滞后于其它行业,国内的酒店管理也会大幅度落后于国外。我国的酒店管理行业要有自己的特色,才能使我国酒店行业走到世界的前列。

适应现在酒店行业发展的人才是复合型、应用型的人才,必须具有渊博的知识和扎实的服务技能,并且展现自己的聪明才智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对于新型人才,掌握基本服务技能是必须的但对服务理念的探索对他们更为重要。目前,随着我国的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酒店行业对于人才的要求也需要更高的要求,比如对现代化设备的熟练使用、学生要有较高的外语水平等。当前,学生在这些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还不能满足要求。这些也影响到了高校酒店管理专业的发展。

二、高校酒店管理专业发展策略

学校教育是为了给社会输送更多合格的人才,高校酒店管理专业也不例外。学生未来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为自己的岗位贡献出自己的所学,就是高校教育成功的标志。所以高校酒店管理专业的教育应符合整个社会酒店专业的发展趋势,培养出的学生能在竞争中有自己的优势。培养学生具有更高的素质,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加强教学管理,优化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酒店管理专业的教育一定要符合当前社会的要求,这样学生才能在社会上更有竞争力。高校必须要有一个这样的目标定位,这样一个定位是教学目标、调整教学模式的重要依据。高校酒店管理专业培养的人才要具有多方面的能力,要有专业必备的良好素养、过硬的行业素质和外语水平、对酒店的管理要有充分的了解。高校可以多举办一些活动,给学生提供一个实践的机会来提高自己的实际工作能力。可以根据专业的特色,开设一些训练学生英语水平的活动,使学生的外语能力得到提高,并能提前感受下实际应用英语的情景。也要适当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的能力,毕业后面临现代化的管理不至于束手无策。对于具体课程的学习,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多联系实际,要采用先进的教学设备多给学生做课堂演示。这样把专业的理论教学与实践进行有机结合。这样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就更加深刻,走向工作岗位时应用起来也更加得心应手。

2.配备更专业的教师给学生教学

教师队伍在整个教学中起着关键的作用,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师,应该具备与实际工作者相同甚至更高的素质并且要具有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教师队伍专业化是教师培养、教师教育的过程,而且是未来教师队伍的一个发展趋势。是教师水平提高的一个具体体现。

教师队伍应该由高校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组成。这两者有着各自的特点,也有各自的优势,也都有着不足。高校的专职教师,时间充足,精力充沛,有多年的教学经验,能对学生基本知识的提高和巩固起到很大的帮助,但是指导学生实际工作时,由于缺乏经验,没有太强的针对性。而兼职老师,有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熟悉酒店的业务,但他们没有太多的教学经验,也没有充足的时间对学生进行辅导。如果把两者巧妙地结合起来,各有分工,就能将两者的优势充分的体现。另外,我们还可以与酒店进行合作,让我们高校专职教师去酒店进行培训,这样就积累了工作经验,在指导学生时也能更加得心应手。

3.做好学生就业工作

学生毕业后能找到一个不错的工作使我们教学的根本任务,学生能否长期在酒店行业就业,也是衡量我们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让学生满足大多数酒店对于毕业生的要求。要使学生能很好的就业,单单靠这些是不够的。学校要跟一些需要人才的酒店建立伙伴关系,这样酒店吸纳人才的作用也就得到了具体体现。另外,当前人才市场上信息共享程度较低,毕业生和用人单位都存在“双高”现象。这就要求学生的个人信息要更加完善,这样才能让用人单位更好的了解学生。酒店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学生也都有自己的特长,只要酒店能满足学生的一些基本要求,保证他们的一些权益,酒店管理专业的毕业生还是能很好的做好自己的工作,贡献自己的力量的。

总之,酒店管理专业教育的发展趋势要紧跟酒店行业发展的潮流,并且与现实工作有一个很好的结合。目前,酒店行业发展迅速,这也能很好的促进酒店管理专业教育的发展,只要我们能跟上时代的补发,找对专业发展的方向,酒店管理专业教育一定会有一个灿烂辉煌的明天。

作者简介:

高校酒店管理专业 篇4

2011年,我国出台了最新的高校专业目录文件,酒店管理被正式划分到目录内专业,这是时代发展趋势,也是社会发展所需。酒店行业特别注重从业人员语言水平的高低。据调查,员工晋升的核心条件之一就是外语的掌握程度。近几年地方很多普通高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厦门等国际酒店品牌集团管理的的五星级酒店进行实习,从所在实习、就业酒店反馈的信息显示,学院近几年的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和实习生的教学实践分析,现在酒店涉外业务趋多使得酒店行业越来越重视英语技能人才的招聘和培养。为适应形势发展,不少高校相继开设酒店管理专业并引入双语教学模式。

一、酒店管理专业课堂双语教学的重要性

“理论+实践”是目前众多旅游管理类高校采取的教学模式。对于服务类的专业,实践固然重要,但高校酒店管理专业培养的毕业生毕竟不是普通的服务员,是要能够在酒店上得去,下的来的中高层管理人员,与一般的职业院校还是有一定区别,一般高校采用的方法是三年时间在校学习理论知识,随后分派到各高星级酒店进行为期一年的生产实习。众所周知,酒店管理的相关知识理论与体系很多是建立在国外酒店管理实践发展基础上的,不管是教材还是研究成果表述基本是英文原版。酒店业已加入全球化竞争,这就意味着酒店企业要发展,管理者必须了解国际惯例,具备国际化意识,能够与世界客人进行沟通交流。所以开展专业课堂双语教学,在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提升了英语水平,并且增强了利用语言优势查阅国际前沿的学科知识的能力。可见,酒店管理专业实施双语教学是行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也是酒店从业者自身发展的需要。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在为期三年的理论学习期间,如何让自己的专业知识与国际接轨,培养自身的国际化思维能力,这已然成为高校酒店管理专业课堂双语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

二、普通高校酒店管理专业教学中提升学生英语服务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成立涉外方向教学班进行差异化教学

现在很多高校采取的方法是在新生入校前,依据学生的英语高考成绩分为高级班和普通班,实施大学英语的课程教学。对于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到了大二第二个学期,再依据学生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过级考试成绩,编排相关专业的双语教学班和普通班。大学英语四、六通过了的学生可以进入双语班的学习,开设三到五门专业双语课程,如《前厅服务与管理》、《客房服务与管理》、《客源国概况》等。当然,需同时开设专门用途英语(ESP),比如《饭店英语》,《旅游服务英语》,《酒店商务英语》、《旅游管理英语》等,让学生能初步接触酒店专业的基本专用词汇,培养用英语思维的能力。而没有通过的同学就留在普通班学习,这在对学生刚进校进行入学专业教育时,就跟学生讲清楚,对学生而言,也是一种压力和动力。进行差异化教学,这不仅避免了英语成绩较差的学生因为英语语言的问题而耽误了专业课的学习,当然,对于双语教学班的学生而言,英语听说读写译能力提升的同时,也有助于这部分学生充分利用语言优势,接触到学科最前沿的专业知识,从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达到国际酒店管理人才培养的目的。

(二)课堂内实施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坚持以培养学生的英语能力为中心

无论是双语课堂教学中,根据模块和章节内容采用讲授法、情境教学法、现场教学法、影像教学法和专家讲座法等教学方法,根据内容的难易程度不同使用中、英文两种语言,或以中文为主,在理解中文的基础上适当用英文补充。酒店管理专业课程的实践性较强,这就要求授课教师必须借助一定的教学资源以更好的实现培养学生英语服务能力的教学目的。比如,在讲授《饭店英语》这门课的前厅部、餐饮部、房务部时,可以借助实验室安装的前厅管理、客房部管理、餐饮部管理教学软件系统进行现场讲解。在前厅部从预订、接待到结账离店,使原本抽象的课堂内容以具体的实物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真实的感受酒店的工作环境,激发学生对酒店工作的浓厚兴趣。在餐饮服务中,为客人点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服务技能,强调服务人员与宾客之间的语言沟通,在这个知识点的教学中,直接运用英语来进行教学、训练和情景对话无疑是最好的方法。西餐服务教学中,主要是对西方餐饮服务知识和技能的学习,用英语来进行教学更能达到较好的效果。在房务部,从引客进房,到客房设施的介绍以及各种个性化服务的提供,都要求学生按照真实的情境进行现场模拟。在《客源国概况》这门课程的双语教学中,实行任务驱动化教学,即课前给学生布置关于这个客源国家的学习任务,包括这个客源国家的基本信息的讲解、让学生分小组分工完成这个国家的讲解,包括搜集资料、制作课件、上台讲解、以及在接待过程中的角色扮演。《酒吧管理与服务》对于一些西式点心、外国酒等用英语介绍,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对于酒店服务中的一些礼貌用语可以渗透到平时的课堂教学和与学生的实际交流中,让学生多一些机会接触英语,这不仅顺应了酒店对从业人员的要求,同时也与素质教育接轨。

(三)形成完备的双语教学班课程的评价体系

酒店管理双语课程体系的构建必须要有保障体系的支撑才能将理论化为实践,使学生受益。建立完善的师资队伍和应有的奖惩制度是保障本专业双语课程、专业英语课程顺利建设的硬性条件,而构建良好的教学环境则是保证双语教学班良性开展的后台保障。吉首大学旅游学院学院成立专门的双语教学研究教研室,专门负责学院双语教学教师的教学教研活动,包括教师的培训、教学研讨、双语课程的安排等,形成一整套双语教学的评价体系。

为了配合双语教学模式的改革,健全双语教学评价体系,同时应当采取激励手段,调动师生的教学积极性。对于学生而言,双语课程考核获得优秀、良好、及格等级别的分数可在学分上给予一定系数的奖励;或者可以用该分数抵某些通识类课程的考核学分;考核体系方面,要突破传统的试卷考试模式,对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如《前厅服务与管理》、《客房服务与管理》、《饭店服务英语》等,可以引进酒店直接评价模式。在从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反馈的信息和建议编排修订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等。对教师而言,激励手段如可以在课酬上按课时量的15%予以补助,另外担任双语教学课程的教师在赴海外进修、职称评定等环节给予优先等。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习实践教学 篇5

关键词:旅游管理;旅游产业;实习实践

随着世界旅游产业的不断升温和快速发展,旅游管理人才的需求在质量和数量上都有了新的要求。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人才短缺,尤其是中高级管理人才的缺乏成为制约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瓶颈。旅游产业的实践性要求旅游人才培养必然注重实践教学方法及内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在强调基础旅游管理理论教学的同时,怎样结合实际合理安排实习实践教学成为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研究的重要内容。

一、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实习实践教学面临的主要矛盾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具有明显的行业特点,但目前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出于教学管理以及教学成本的考虑往往偏重理论教学,而对实践教学缺乏必要的安排。这一方面是实习实践教学往往需要学校与旅游产业相关的组织建立良好的沟通及协调;另一方面校内的实习实践往往需要实验室及实验器材的建设和采购。这些要求对教学管理以及教学资金投入都有很高的要求。尽管教学实践者以及教学管理者都了解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但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仍难以实施。

从旅游人力资源市场角度来看,中国目前主要的供需矛盾体现在人力需求组织对高等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期望与学生能力之间的矛盾。近年来,许多高等旅游管理院校通过对用人单位的调研,调整了课程的总体安排,增加了实习实践教学内容。然而,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的需求以及学习动机在总体课程安排过程中仍然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导致学生在实习实践过程中学习动机不强、学习效果不明显,严重影响了教学的效果,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学生能力与用人单位需求间的矛盾。

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实习实践教学的内涵

实践是检验理论的唯一标准。旅游专业实习实践是检验旅游理论教学内容合理性的重要依据,是学生学习与将来工作结合的纽带。

(一)实习实践有助于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和动手能力

学生在实习实践的过程中,能够对旅游企业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并且逐步加深对于旅游相关职业的印象和直观感受。在实习实践过程中,能提升学生的专业操作技能,培养创新能力和独立性,使其能够承担工作责任,树立责任感,适当锻炼其管理组织能力,并有助于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使其学会做人做事的方式方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也为其今后的工作拓宽了就业渠道。总之,为学生真正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实习实践有助于旅游院校提高教学质量,增强竞争力

在学校组织学生实习实践的过程中,学校与企业之间建立了合作意向,逐步形成固定的校企合作模式,有利于学校向企业输送高级旅游人才,并能为企业定向培养所需人才,提高学生就业率。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呈现出的发展最新动态为学校的旅游教学动态调整提供了方向,丰富了教学的方法和内容。同时,与旅游企业的合作能够提升旅游院校教师教学水平,丰富课堂内容,使老师将理论更好的与实践相结合,也为教师在旅游研究上提供了帮助。

(三)实习实践有助于旅游组织节约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实习单位主要从事基层的服务工作,其服务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旅游企业的形象。加强实习实践锻炼有助于提升企业服务质量,提高企业形象,从而获得更多客源,增加经济效益。在实习单位工作期间,学生与员工可以彼此更加深入的了解,相互间学习、探讨,具有较高学历的实习学生能够为企业员工提供参考学习的榜样,有利于促进员工行为的规范化和合理化,提高企业员工的总体素质。

三、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实习实践现状

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实习实践教学本质来看,旅游产业相关组织、旅游院校以及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都会得到相关的收益,都是旅游管理专业实习实践的利益主体。

(一)校外实习环节存在诸多问题

旅游管理专业在安排校外实习过程中往往以用人单位的需求为主导,而不能从高等教育本身的系统性出发总体安排实习内容。尽管近年来旅游管理高等教育在教材建设上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对于校外实习教学环节的教材建设仍然无法满足需求,更难以满足各个高校千差万别的实习要求。实习单位从自身利益角度出发往往把学生当做廉价的劳动力,安排的多数实习岗位对学生没有挑战性,学生的实习热情不足。旅游高等院校在进行旅游实习基地时,往往考虑不够全面,仅仅是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不能真正从学生角度考虑实习基地对学生的培训效果,这也是导致校外实习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

(二)校内的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从校内实践教学来看,实践教学的实验室以及后续的教学实践器材的采购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高等教育质量的评估主要是对科研能力考量,因而实践教学很难得到资金的支持。高等院校更愿意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能够产生更多科研成果的实验室建设中。而旅游实验室建设并不能直接提高教师及学生的科研能力;实践教学需要教师做出大量的繁琐工作,其一方面要作为教学者,另一方面还要作为实践教学的管理者,工作内容复杂。很多有能力的教师从成本角度不愿意开设实践教学课程。

(三)学生对实习过程认识不足

学生在实习前,往往表现出高度的热情,对实习生活充满期待,渴望脱离学校枯燥的理论学习,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但多数学生无法意识到实习实践过程中产生的困难情况。在实习之前,学生往往对实习单位充满期待,过高的估计了实习工作的环境和内容,使其真正从事工作时会产生极大的失落感,并影响实习效果;实习学生的实习工资与企业员工工资存在差距,但实习生往往认为付出了同样的劳动,但报酬水平却存在差距。这种不公平感也会严重影响实习效果。 (四)实习单位提供的实习岗位单一

虽然旅游专业实习可以选择酒店、旅行社、旅游服务公司、旅游企业等,但大多从事的是基础服务工作,岗位在实习期间多数没有变动,这种单一性往往使学生缺乏工作的热情和积极;作为未来旅游行业的管理人员,学生在真正从事工作之前,并没有机会获得管理岗位的实习和观摩机会,教学中大部分的管理类课程设置与实习岗位背离,理论与实践错位现象明显。这一切都会使学生对实习工作产生抵触情绪。

四、提升旅游管理专业实习实践教学的对策

实践教学作为旅游管理专业重要的教学方式,对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企业人力资源储备以及学生能力的提高都有重要意义。

(一)完善实习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实习基地建设

首先,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要完善实习实践教学体系。要通过不断调整实习实践教学体系,将实习实践教学计划、教学流程、教学效果评估规范化、系统化。加强实验室的建设和实践教学教材建设,加强对实验教师的培训,健全教师激励体制。高校应因地制宜,建立和完善客房、餐饮、模拟导游等实验室,加大实践教学仪器的配备;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考虑院校实践教学资源的整合和共享,以解决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

其次,高校也应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要充分考虑所选企业能为学生提供的实习环境、实习薪酬、定期培训和今后的发展空间等内容;固定与企业间的合作,在不断规范的基础上,逐步扩大实习基地的建设;学校在与企业确定实习合作意向时应更多为学生争取实习岗位,给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建立健全学校与实习基地共同对学生实习效果评价的体系。

(二)突出学生的实习实践中心地位,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

帮助学生在实习之前做好心理和思想上的准备,使学生保持对实习工作的热情,树立自信心。在组织学生参加实习实践教学之前,应对学生进行充分的教育和动员,对学生进行实习实践大纲的解释说明,明确实习的目的和实习考核的标准,以便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提高学习的效率。指导教师应在学生实习实践过程中更多关注学生的实习生活,对学生实习实践工作中的压力进行心理疏导,提高学生实习工作的主动性,增强学生工作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为其步入社会,参加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三)强化实习基地的教育功能,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实习基地应对学生进行有效管理,在强调工作规章制度的同时,突出人性化特点。基地不仅要对实习学生提供经常性的指导,还要关注其工作中产生的不良情绪,帮助学生减轻工作压力;提供机会,使基地员工对实习学生一对一的工作指导,从而提高学生的工作信心和效率;基地应制定合理的薪酬,并加强对学生的岗位培训工作强度。实习薪酬对学生工作态度有着重要影响,挫伤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影响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在培训过程中,基地要关注学生个人能力的差异,采取不同的沟通和培训方式,充分发掘学生的个人潜力。

参考文献:

[1] 祁颖.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教学规范与实效研究[J].黑龙江教育,,(4).

[2] 李日欣,张培茵,郑昌江.旅游高等教育实践教学质量提升探讨[J].商业经济,,(12).

[3] 陈聪.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学生专业实习实效性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3).

[3] 高振杰.酒店管理专业实习效果研究[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12).

相关阅读:

浅谈加快本溪旅游产业发展

红色旅游的时代价值及发展对策

应用型旅游管理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改革 篇6

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教学现状

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存在着培养目标不明确,人才模式定位不准确的问题。由于财务管理专业是从会计学、财政学和金融学等专业分离出来的,在培养目标上仍带有相关专业的特点,没有形成自己的特点,在对人才的培养目标上没有十分准确的定位,人才的专业性较差,大大影响了人才的培养质量。

目前高校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比较落后,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企业财务管理是一项非常专业又比较复杂的活动,具有丰富的内容,财务管理的课程应该面向社会,面对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来进行改进。但是,现实却不容乐观,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之间内容交叉重复的比较多,相关的课程内容上关联性不太强,不能根据专业发展的总体需要对其进行统一的安排,这就使教师的工作量比较大,同一方面的内容经常在不同课程中反复讲授,不但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也不利于学生的接受,导致课堂教学的效果比较差,教学效率低下。

目前我国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在教学管理上还是采用比较传统的方式,教学方法也比较落后。在教学管理上,没有将规定性与选择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换汤不换药。在教学方法上,教学内容与现时经济生活脱节,文理知识互不兼容,教师仍然在课堂中占据着主导的位置,学生只能处于被动接受的位置,新型的启发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极少采用,这就造成学生积极性不高,在课堂上未能与教师形成学习的互动,师生之间的交流也比较少,老师无法掌握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不能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也不能根据学生的情况对教学方案进行调整。

另外,由于资金和其他条件的限制导致许多高校未能及时引进现代的教学设备,仍然使用原始的设备进行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电化教学、信息化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十分有限,使教师和学生无法及时得到当前最新的教学信息和专业信息,思维方式比较滞后。最后,目前财务管理专业还存在对实践教学环节重视不够等问题,具体表现为缺乏相应的校内财务管理实践,校外财务管理实践环节比较薄弱,对新的新的财务管理环节未能进行很好的开发与研究,教师本身的的社会实践能力不强等问题。

改革措施

(一)根据当前的社会形势制定合适市场需要的培养计划

一般来说财务管理专业应该是具有会计、管理、法律法规、金融等方面知识,并且要会计知识扎实、知识面广、综合能力强,这样才能胜任财管工作的创新性、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要求,所以,高校应该从当前的市场需要的角度出发,结合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学校自身的情况来制定出适合当前市场需要的财务人员的培养计划。

高校要充分理解财务管理的学科的综合性和复杂性,按照财务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学校的具体发展情况来整合财务相关课程,加强对学生英语能力和计算机使用能力的培养,注重培养创新、实用人才的原则。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来培养高素质、创新性的现代化的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要根据学生的爱好让其自己来选择财务管理专业的公选课程,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学生的知识体系,让其学会用专业的眼光对当前的经济形势作出较为准确的理解和判断,具备独立的思考和分析能力,加强学生计算机的实际操作能力,对计算机相关的办公软件能够进行熟练的操作。

(二)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

精炼而富有新意的教学内容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根本保证,高校课堂教学的内容不应该是闭门造车,而是需要和当前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相结合,在基本的专业知识不变得情况下,不断地输入新的教学内容,顺应当前的社会形势,不断适应当代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要不断地改革实验教学内容,增加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学会做账等基本财务技能的基础上,还要学会对财务进行合理的分析,具备对筹资和投资的分析能力,以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要根据教学的需要选择合适的优秀教材,也可以组织学校的财务相关的教师编写能反映学校特色,反映财务管理实用性和最新科研成果且具有创新的教材。

教师在课堂上不够固守陈旧的教学方法,要学会灵活运用,在教学时,应该尽量的精简教学的内容,减少教师主讲的时间,把更多的课堂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多去思考和练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性,使其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教师应钻研教学课本,吃透教学课本,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精心设计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计划、方法和步骤,使学生更能容易理解课堂讲授的知识。在课堂的教学中可以掺杂一些实际的教学案例,在第一步理论基础上,加强案例方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性,教学案例既是理论的运用和加深,更是以后实践的重要环节,并且现实中的案例比较贴近生活,更利于同学的积极思考,利于学生对新的知识的发掘。另外,教师还可以借助现代的多媒体手段,通过图片以及视频等更直观地将相关的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趣味性,也增加了教学的信息量,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激发其学习热情。

(三)增强教学实践

财务专业的教学仅仅局限于课堂的知识,学生无法得到现实的实践,导致无法将学到的知识很好地运用到现实中,甚至会产生学习无用的消极悲观情绪。高校应该和企业多加联系,多建立一些实习基地,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实际的财务工作中,尽可能地多接触一些真实业务,在具体得实践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加以改进,教师也可以借此总结教学的弊端,根据问题来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高校还可以定期邀请一些企业的优秀的财务管理人员来给学生做一些讲座,讲一些他们在现实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的途径,增加学生的阅历和知识面,也可以减少学生对以后就业的焦虑感。

(四)加强教学评价的执行力,提高教学水平

质量评价有助于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保证在高校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并形成自己的特色,为社会贡献优秀的财管人才。高校的质量评价不能仅仅浮于形式,要切实的发挥其作用。首先从教师自身做起,让高校的教师参照当今财务管理专业相关的发展情况,从适应经济发展需要这个角度出发,结合自身的教学情况来对课堂教学进行真实的评价,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发扬教学中的优点,改进缺点。同时,还要让学生对课堂教学进行评价,学生是课堂的受众,其自身的学习和感受最为直观,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并结合教师实际的教学效果来进行客观的评价,直接反映出教学的优劣。改进不足。教学评价的有力执行可以改进教学中的不足,尽快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及时改进和提高。

结语

总之,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就业压力的逐渐增大,人才国际化的趋势日益明显,这就对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使财务管理专业的大学生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高校就必须对当前的教学进行改革,扩充教学的内容,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加强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掌握最新的会计和财务动态发展方向,能够把所学的知识充分运用到实践中,在以后的实际工作中能够游刃有余,敢于不断创新,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为我国的财物管理领域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高校酒店管理专业 篇7

酒店业是当今世界上发展前景广阔、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的新兴产业之一, 也是我国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我国酒店业持续快速发展需要大量的旅游人才。酒店管理教育和业界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却一直为供需错位问题所困扰, 酒店行业人才供给与需求的结构性矛盾突出, 宾馆饭店业高层次管理人才缺乏, 专业技能人才不足, 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同时, 我国酒店管理高等教育蓬勃发展, 酒店管理教育规模日益扩大。但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 许多酒店管理专业大学生在毕业之后的就业选择上产生了各种各样的问题, 造成了就业与专业错位现象。一方面酒店行业需要大量专业人才, 另一方面, 高校酒店管理专业大学生选择酒店就业的人越来越少。有人没事干、有事没人干是对当前酒店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结构性矛盾的真实写照。这一现象说明, 全国高校酒店管理专业大学生在就业问题上大都改变了学习酒店管理专业的初衷, 在毕业后选择了其他行业。酒店行业对员工需求标准与旅游高校对学生培养目标的不同, 以及大学生对未来理性追求和对现实感性认识间存在的矛盾, 导致了酒店管理专业大学生的“供需错位”。到“十二五”期末, 旅游业直接就业人数将由2010年的1150万人, 增加到1525万人, 每年新增旅游就业70万人。调查显示, 近年来, 酒店行业对酒店管理专业人才需求量呈现逐步上升趋势。据2012年1月中国旅游饭店业协会公布的最新五星级酒店名录显示, 全国五星级酒店已达651家, 各地待建、在建及已竣工的按照五星级标准设计的酒店项目约有500家。预计到2015年, 全国的五星级酒店数量将突破千家。目前我国实际需要旅游 (酒店) 专业人才达800万人, 每年缺口至少200万, 今后还将以每年20万的速度递增。因此, 高校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供需错位现象应引起各界人士的高度关注。

二、酒店管理专业发展前景与市场需求分析

(一) 旅游业发展前景广阔

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旅游业已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中国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提出, 要把旅游业建设成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 这为我国旅游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十一五”期间, 我国国内旅游人数年均增长12%, 入境过境旅游人数年均增长3.5%, 全国旅游业总收入年均增长15%。我国已跃居全球第四大入境旅游接待国。旅游直接就业达1350万人, 旅游业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更加明显。目前, 我国有2.2万家旅行社、1.4万家旅游饭店、30万家住宿机构和2万个规模以上旅游景区。

我国旅游业持续快速发展需要大量旅游人才。《中国旅游业“十二五”人才发展规划》预测, 到2015年, 我国旅游从业人员将达到1.149亿人, 其中直接从业人员为1650万人, 每年新增旅游就业60万人, 间接从业人员为9750万人, 高级人才占从业人员比重进一步提高。预计到2020年, 我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 旅游业能直接创造出1740万个工作岗位, 将占总体就业机会的2.3%。此规划科学预测的就业数量充分反映旅游景区与酒店对酒店管理人才的大量需求, 这为酒店管理专业创造了可持续发展的前景。

(二) 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市场需求旺盛

与旅游业的发展相匹配, 我国酒店业飞速发展。据2010年统计, 我国星级饭店已达18000家, 其中五星级饭店就已经超过600家。我国星级饭店从业人员180万人, 旅游院校毕业生32.7万人, 其中高校16.5万人, 旅游中等职业学校16.2万人。

但从目前情况来看, 我国各大酒店中大专、中专甚至高中学历者仍是酒店从业人员的主体, 具有本科或以上学历的人员较少。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 尤其是国际集团化管理酒店在我国的快速增长, 旅游业对酒店管理人才的需求不仅在数量上不断增加, 而且对具有较高外语水平和国际化酒店管理能力人才的需求也日趋旺盛。这使得酒店业越来越愿意招聘和录用具有酒店管理知识背景的本科毕业生。从全国酒店管理人才市场调查情况来看, 综合素质高、知识结构合理、动手能力强的酒店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非常受业界的欢迎, 但由于国内酒店管理本科生源数量有限, 无法满足酒店用人的需要, 酒店管理人才“卖”方市场特征非常明显。总之, 目前我国酒店管理人才市场存在着需求总量逐年增长、供需缺口较大、供给结构不尽合理等现实问题, 酒店管理人才紧缺的形势特别严峻。

三、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的“ASSIST”对策

解决高校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供需错位问题需要高等院校、社会、学术界、业界以及毕业生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一) 学术界应做的研究 (Academy)

专家学者应高度重视旅游人才培养工作研究。目前, 我国关于酒店管理专业大学生供需状况与就业意向调查的研究较少, 国内学者关于大学生就业的调查研究主要侧重于某特定地区, 并且很少将大学生的特定专业融入到研究的范畴。同时, 关于酒店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调查大都偏重于情商培养等外在就业适应力的研究, 针对酒店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成因分析还有待于作更深层次的探索和研究。旅游专家学者应将研究领域延伸到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动态、就业教育和就业指导等领域, 开展酒店管理专业大学生供需状况和就业现状的调查, 分析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供需错位现象, 并挖掘深层次的原因, 引起更多学者对酒店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问题给予更多的思考和研究, 从而丰富大学生择业、就业、创业等相关问题研究的理论体系, 为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供需状况、就业现状和择业意向研究提供指导。

(二) 毕业生应做的努力 (Student)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也是就业的主体, 要实现更好的有针对性的就业, 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必须了解旅游企业的需求, 珍惜在校的学习时光, 提升就业能力。热爱是干好酒店行业的第一把“利器”。首先, 从主观上加强对酒店行业的认同, 认识到在旅游服务工作中, 可以学到许多知识, 如锻炼人际沟通的技巧、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等。其次, 从行动上主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到知名旅游企业进行认识性实习, 参与教师科研、教改项目, 参加旅游考察调研、旅游策划等活动, 在培养自身旅游组织、策划、公关、创新能力的同时, 增强自身学习旅游、热爱旅游、愿意与酒店业共同成长的决心与信心。尽管酒店管理专业就业前景广阔, 发展空间巨大, 但受传统思想影响, 旅游服务被认为是“伺候人的活”, 因此不被众多学生尤其是家长认可与接受。在当前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的大背景下, 酒店管理专业学生一定要正视现实, 转变观念, 找准理想职业与现实就业的平衡点, 积极寻找机会就业。学生应当针对自身的思想实际, 不断激发自身的职业热情与从业积极性, 更好地投入到旅游服务工作中。

(三) 学校应采取的措施 (School)

美国哈佛大学第21任校长艾略特曾经说过“大学的真正进步必须依赖于教师”。学校应更加重视第二课堂的教育, 对毕业生职业心态进行教育。作为酒店管理专业的毕业生, 首先要从主观上增强对酒店行业的认同。这方面授课教师起着主导作用。教师可以通过丰富的专业知识, 灵活的教学方法, 向学生传授与旅游相关的理论知识, 使学生了解到酒店业是新型的朝阳产业, 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还可以通过与学生进行交流, 改变部分学生心中导游服务、接待服务等工作低人一等的观念, 调整学生的择业心态;此外, 可组织学生开展野外实习、考察等活动, 从培养学生对旅游的兴趣中激发对本专业的热爱。为了增强学生未来的竞争力, 大学教育应有针对性地调整教育内容。在课程设置上, 要适当增大实践教学课时数的比例, 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这方面, 国外院校有许多的经验可供我们参考。例如美国康奈尔大学旅馆管理学院, 校内就设有实习酒店, 充分满足学生动手实践的需要;还可通过辅助性环节完善和补充教学内容, 培养酒店管理专业素质;此外, 要科学安排毕业实习, 提高学生的服务水平和综合素质。这方面学校可与一些旅游企业建立长期的联系, 使之成为毕业生的实习基地。

(四) 行业应采取的对策 (Industry)

星级酒店是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实习、就业的主阵地, 学生在旅游企业能否获得较好的发展直接关系到旅游就业的质量。旅游就业一方面需要有良好的酒店业发展大环境, 另一方面需要各旅游企业为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就业、成长提供一个好的机会。旅游企业要更好地吸引和留住人才, 必须做好内部员工的培训, 提供职业发展的机会。首先, 健全人才培养机制, 实施人力资源开发计划, 其中包括“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人才破格提拔任用制度等, 并为员工设计好发展的“通道”, 建立起旅游企业素质型人力资源的培训体系, 在有条件的情况下, 可为优秀员工提供带薪脱产培训、学习以及境外培训的机会。第二, 构建学习型组织。旅游企业可将组织培训、自我培训、跨地区培训与海外培训结合起来, 鼓励员工自发性参加各种与其工作有关的培训课程, 在旅游企业内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

(五) 社会应采取的策略 (Society)

宏观就业政策的改善将对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本行业就业产生积极作用。提高教育决策的科学性, 确定合理的酒店管理专业招生规模。同时, 改善与毕业生就业直接相关的劳动、人事、户籍制度等就业机制和就业政策, 促使毕业生市场更自由灵活。因此, 政府方面应通过制定鼓励政策、健全人才配置渠道、设置更多的职业指导师等方式, 解决旅游产业发展的人才问题。政府还应积极引导社会广大民众转变对酒店行业的偏见, 正确认识和评价旅游企业大学生员工。要认识到旅游服务工作是社会分工重要的组成部分, 使整个社会更加重视旅游业发展, 以提升旅游企业员工的社会地位, 为酒店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

(六) 旅游管理部门应实施的方案 (Tourism)

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要制定和实施技能人才培训、选拔、职称评定等系列措施, 使酒店、景区、旅行社等方面的从业人员都有相应的职称评定, 如酒店设立高级、中级厨师等职称, 把技能人才筛选出来, 使酒店行业更加具有吸引力。各地要将旅游人才培养工程纳入到当地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之中, 在岗位培训、导游培训、旅游人才信息库建设方面有所突破, 大力培养各类中高级创新型、复合型、实用型旅游人才, 包括酒店经营管理、外语导游、中高级导游、旅游策划、旅游规划设计等领域的人才。鼓励酒店行业培育和引进一批酒店项目策划、产品开发、电子商务、资本运作、市场营销、酒店管理等方面的紧缺人才, 对旅游领军人物给予重点培养, 促使旅游人才队伍整体素质提高。

摘要:当前, 我国酒店业发展与旅游人才就业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 高校酒店管理专业大学生择业观出现了一定的偏差, 普遍存在着“有业不就”的现象, 旅游企业的专业人才流失越来越严重。解决高校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供需错位问题, 需要高校、社会、学术界、业界、毕业生、政府管理部门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采取“ASSIST”对策, 即学术界做好研究 (Academy) 、毕业生做积极努力 (Student) 、学校采取措施 (School) 、行业采取对策 (Industry) 、社会采取策略 (Society) 、旅游管理部门实施方案 (Tourism) 。

关键词:酒店管理专业,就业观念,供需错位

参考文献

[1]李丽, 朱巧芳.酒店管理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 (9) :4-5.

[2]谷慧敏, 牟晓婷.中国饭店高等教育的反思[J].旅游学刊, 2005 (4) :32-33.

高校管理人员专业化分析 篇8

一加强高校管理人员专业化的必要性

1. 高校管理人员专业化的现状

第一, 目前高校的行政制度化影响了高校管理人员的专业化。为了整个高校的运行, 各高校都有一套完整的制度体系。在重视制度化的背景下, 高校对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要求普遍降低了, 反而更加重视行政素养。除此以外, 高校很少对管理人员进行相应的考核选拔。这样不仅不利于教学工作者和管理工作者之间的关系培养, 也挫伤了优秀管理人员的积极性。第二, 高校缺乏对管理人员劳动价值的认可。高校的工作人员, 甚至包括管理人员自身对管理工作都缺乏正确的认识。他们仅仅把管理工作看成一项简单琐碎、机械重复的事情, 认为管理工作只是从属于高校教育的其他工作, 不占据高校工作的主体地位。因而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 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另外, 高校在对管理人员和教师的职称评定上也存在着极大的差异。

2. 高校管理人员专业化的意义

第一, 高校管理人员的专业化有利于提高教育的质量;在一所高校中, 管理的目标和教育的目标应一致。高校管理人员的素质直接决定了管理工作的实效性。高校管理人员只有对高校中各部门都实行专业化的管理, 才能有效地发挥管理工作对教学工作的作用。同时, 管理的专业化也可促进教师教学的专业化。教师在高校教育中处于基础的地位, 与学生的素养、整个学校的综合实力相连。所以, 加强高校管理人员的专业化可以促进教育质量的改善。第二, 高校管理人员的专业化还有利于拓宽管理人员的职位空间。现阶段, 高校对于教师和管理人员的职称评定有很大的不同。高校中的管理人员最多只能争取到专业技术的岗位, 这种做法严重地制约了管理工作人员的发展空间。所以, 加强管理人员专业化可以让管理人员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 从而重视自身的专业化学习, 进而提升自己的职业空间。

二有效实施高校管理人员的专业化发展

1. 重视管理, 树立现代化的管理理念

要想实现高校管理人员工作的专业化, 首先要树立正确的管理理念, 正确处理好以下三个关系: (1) 管理和服务的关系。很多人认为管理和服务是相互矛盾的, 认为既要管理又要服务是不可能的, 两者互相对立。其实管理和服务是相互促进的。有效的管理是为了更好地做好服务工作, 而服务工作如果做得好, 也有利于管理人员的管理工作开展。 (2) 管理专业化和兼顾的关系。纵观高校的发展进程, 不难发现在过去的某一段时期, 高校并不专门地设立管理的岗位, 管理人员大部分都是由一些年长的教师、有较高学术水平的教师兼任。但是, 并不是有较高专业水平就意味着有较强的管理能力。所以设立专门的管理岗位, 聘请专门的管理人员是有必要的。 (3) 经验性和专业性的关系。对于高等院校的管理工作而言, 如果工作人员仅凭自己的管理经验而不进行学习培训是远远不够的。

2. 加强培训, 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

高校管理人员的专业化并不是与生俱来的, 管理人员需要不断地接受培训学习。由此可见, 加强培训是高校管理人员专业化发展的另一个必要途径。

第一, 管理人员的培训要结合工作实际, 提高自身的素质。管理人员需要接受管理知识的再教育, 这种培训只能是根据自身的实际管理工作而进行。高校的管理人员培训是在实际考察管理工作需要的前提下, 由学校的人事部门组织, 管理人员系统地学习高校管理的理论知识、法律法规等。这种培训主要是为了能够解决在管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从而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 增强管理人员的专业化管理素养。第二, 管理人员的培训在学校内举行。校内培训的特点是根据学校工作的实际需要而进行的。能有效地赢得学校的认可, 调动管理人员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更好地为学校服务。第三, 高校管理人员的培训应该是专业化的培训。充分借鉴国内外的经验, 聘请专业老师授课, 学习专业化的管理知识。学校可以积极地和其他高等院校取得联系, 开办管理人员的心得交流会, 更加全面地提升管理素养。

三结束语

高校的管理工作在高校整个运行中至关重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 高校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目前我国各高校的管理工作发展还不成熟, 缺乏专业化的管理, 需要加强高校管理人员的专业化发展。高校相关的工作者不仅要正确认识管理工作, 也要通过培训学习来积极改进管理工作, 全面提高自身的管理素养。高校管理人员专业化发展有利于学校的发展, 也有利于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摘要:在教育现代化发展的背景下, 高校的教育面临新一轮的改革。高校的管理是一项具有专业性质的工作, 相关的工作人员应该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本文首先简要分析了高校管理人员专业化的必要性, 接着对如何加强管理人员专业化提出几点有效的建议。

关键词:高校,管理人员,专业化

参考文献

[1]彭学文.高校管理人员专业化研究述评[J].湘潮, 2013 (1)

[2]魏澄.试论我国高校管理人员专业化问题及对策[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 2013 (6)

高校酒店管理专业 篇9

一、高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很多高校的培养模式以及教学方式都存在一定问题。虽然教学目标明确指出应该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很多院校都只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能力, 而并不注重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和管理意识。而且教师讲授的知识内容也只注重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而不注重学生的道德修养。虽然有的高校会将学生送去酒店进行实习, 但是很多企业都是把学生当成廉价劳动力, 并不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这些问题都导致学生在职业技能、综合素质、职业道德等方面存在一些不足。所以高校应该注重通过合理的教学方式培养出高素质、强技能的酒店管理人才。

二、高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措施

1.明确人才培养目标。高校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目标中明确指出:培养全面掌握酒店的经营管理, 熟悉旅行社业务, 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经营管理中实际问题的一线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高校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依据实际的社会情况, 培养符合国情的专业人才。而且酒店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 应该培养集实践、 公关、外语能力于一身的中高层管理人才。不同岗位对人才有着不同的要求, 所以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应该根据实际的酒店调研结果进行。酒店有酒店前厅部、客房部、餐饮部等一线服务岗位, 也有拓展岗位即酒店公关销售部、人力资源部等职能岗位。这两种岗位对人才的专业技能要求和素质要求有着很大不同, 一线的服务人员不仅要有很强的服务意识, 还应该具有很强的实践能力。而人力资源部、销售部的工作人员必须有很强的专业知识技能。高校在培养酒店管理人才时, 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同时这也是高校酒店管理专业教学目标的具体要求。

2.合理设置教学课程。高校应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能力。其培养课程由专业核心能力培养、岗位专用能力培养、实践教学三部分组成, 三个部分既相互渗透又相互独立。学生经过三年的专业培养后应该具有以下专业素质技能。如一线服务人员, 应该具有酒店服务的职业道德和基本的交流技能, 同时也应该具有吃苦耐劳、刻苦学习的职业精神。而中基层管理者不仅应该有一般员工的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 也应该具有团结合作、职业创新的学习精神。在教学进度上, 酒店管理专业一般都是三年制。无论是哪个教学阶段, 都应该具有相应的人才培养目标。比如说在第一学期应该培养学生的良好职业素养, 具有一定的服务意识。第二学期应该让学生在校园内实践专业技能, 能够正视服务行业也能完成基本的服务工作。第三、四学期应该让学生通过校园实践达到酒店优秀员工的水平并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和职业道德。最后两个学期应该让学生到酒店进行实习, 通过实际的酒店工作提高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高校在培养专业人才的时候一定要重视培养的学生意识, 不要让学生太过看轻酒店服务行业。更重要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 因为酒店的客人来自五湖四海, 不仅具有不同的风俗习惯, 也具有不同的语言习惯, 学生通过三年的学习应该能够接待一些不同文化背景的客人。

3.注重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工学教学模式就是结合学校和企业, 将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有机的结合起来, 从而培养出社会高素质的专业技能人才。目前, 很多职业院校都开始采用这种教学模式。如武汉商业服务学院的酒店管理专业就坚持以就业为指导, 以企业需求为目标, 推行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而且院领导还创新了“循岗导教·2AB”人才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是将学生的三年时间划分成阶段, 并在每个阶段设定一个符合实际情况的教学目标。通过武汉商业服务学院的多年实践表明, 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都得到了有效提高。

三、结语

高校在培养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时候应该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可以通过工学结合等教学模式来切实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 这不仅是高校酒店管理专业教学体系发展的客观需求, 也是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必然结果。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酒店行业的规模也在不断的扩大。但是我国酒店高素质管理人才的培养却跟不上酒店行业快速发展的步伐, 出现了酒店中高层管理人员的断层现象。高校是培养酒店管理人才的主要阵地, 要担起专业人才培养重任,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以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酒店管理专业人才, 满足社会发展需求。

关键词:高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裴沛, 叶颖, 陈念华, 等.探析高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旅游纵览, 2015 (1) .

[2]刘学英.校企合作视角下的酒店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 2014.

高校医药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探析 篇10

一、医药管理专业的特点

高校医药管理专业的与高校一般专业有很大的区别, 其特点就在于医药管理专业是建立在对医药管理人才需求基础上的, 依托医药大学所具有的优势, 积极探索药学、医学与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知识互相融合的途径, 从而培养出既懂医学基础、药学知识, 又精通企业管理与经济贸易的高级复合型人才。在办学指导思想上, 应突出医药学知识和经济管理知识相结合, 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相结合, 管理专业知识和医药管理、经济贸易知识相结合。也就是说医药类管理人才既要动医药的专业知识, 而且还要懂管理类的专业知识, 这样才能够促进医药管理专业的改革发展。

二、医药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对策

(一)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专业的医药管理专业知识文化是教师构建和谐课堂的重要因素之一, 也是医药管理专业改革的基础。教师在学生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象征意义, 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效果能够给学生带来积极的影响。因此, 医药管理类专业的教师不仅要具备基本的教学专业知识, 而且还要具备综合的管理类专业知识。不断引进专业的医药类管理专业的教师, 加强教师的进修与学术交流, 这样能够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同时, 教师要不断加强自己专业知识的学习, 从教学的实际出发, 以教学实践赢得学生的认同和信任。同时, 学生要不断提高教学过程中的情感投入, 用情感去感化教育学生, 从而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效果和作用, 不断提高大学生学习医药专业的积极性和热情。

(二) 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学生的思想道德教学改革是其它教学改革的基础, 只有强硬的思想道德品质, 才能够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发展阶段, 需要大量的医药类管理专业人才, 所以要不断提高医药类管理专业人才的思想道德建设。高校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比较强, 通过阅读自学能够提高其思想道德水平。在课内外教学中, 老师要给予学生更多自由, 要将思想品德课上成一堂理论知识丰富, 又生动的寓教于乐的课程, 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天性得到释放。开放式教学, 要求老师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 思考、活动的主体都应该是学生, 课堂里做的一切努力都应该是为了学生。因此老师在阅读教育工作中应该注重学生思想品质、思维习惯和阅读习惯的全面培养, 只有这样, 成为了学习主体的学生, 才能够真正锻炼提高高校学生的思想道德。

(三) 不断改善专业办学条件

办学条件是教学改革的基础, 只有不断完善高校医药类的办学条件才能够把高校医药类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落到实处。第一, 加强医药类与管理类的书籍购买, 加强电子数据库, 包括清华同方、硕博论文、会议论文、维普、中医药在线、万方外文生物医学文献全文数据库、新东方多媒体学习库的订购。第二, 建立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的校级重点学科, 建立中医药大学医药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 为教师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提供良好的平台。第三, 加强专业教材建设, 医药类管理专业的教材选择要按照选择的程序, 确保教材的难度和质量, 要符合医药类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和实践。雄厚的办学师资条件是促进专业发展的基础, 只有不断完善医药类管理专业的办学条件, 才能够真正促进医药类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

(四) 重视教学管理队伍建设

一是成立教学指导小组, 负责指导本科教学和教务管理, 以及学风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二是完善和落实各项教学管理制度。有关教学管理文件、教学日历、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开课情况、实习计划、学生名册、学生成绩单、试卷、毕业论文等资料均编目存档, 并及时收集、分析、汇总和上报有关教学信息。三是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成立教学督导团, 制定了三级 (院、教研室、教师) 听课制度, 构建了质量监控体系。通过听课、巡视, 对课程教学效果进行评价。

三、结语

医药类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在改革过程中必须要以市场为导向, 以教学为基础, 这样才能够促进教学改革的推进。因此, 教师不仅要形成民主的、和谐的师生关系, 还要不断加强自身知识的学习,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高校更应该把教学改革任务当成一项艰巨的任务, 在实践中不断摸索, 探索出适合我国发展的医药类管理专业人才的发展路径。

参考文献

[1]张旭, 陈立明.高等院校卫生事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问题的探讨[J].重庆医学, 2016 (6) .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创新研究 篇11

[关键词]:高校 旅游管理 创新

随着国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对外交流的不断扩大,我国的旅游产业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发展至今一直呈稳步上升的态势。但与旅游产业飞速发展不相匹配的一个客观事实是高素质的旅游从业人员匮乏,旅游企业一线基层管理人才出现断层。为此,高校的旅游教育與研究也在谋求长足发展,以便为旅游业各部门输送大量专业人才,各个高校都为此做出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也取得了很多不错的成绩。

1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特点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特点是以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为基础的教育体系,其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宗旨,培养既具有一定的旅游管理理论基础,又能熟练掌握现代旅游行业的服务与管理技能,具有一定的外语交流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营销策划能力,具备良好旅游职业道德修养、较强的服务意识和综合职业能力,能适应旅游企业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总体而言,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有以下几个特点:

1.1 专业实践性强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主要涵盖以下几个就业方向:旅行社、酒店、景区、旅游管理部门及其它。专业本身实践性强,它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实操经验和很强的服务意识。

1.2 专业理论体系较完整

旅游管理专业因为建立时间较早,形成了自己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理论体系的建立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完整的掌握旅游管理专业的理论内容,另一方面给实操性强的旅游管理专业带来了一定的瓶颈,很多院校局限于理论体系中而忽略了实操教学或者是偏向于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

1.3 专业要求学生全方位发展

旅游管理专业属于服务行业,不管是酒店管理还是旅行社经营都需要有很广泛的知识面,本专业要求学生全方位发展。

2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现状分析

2.1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现状

旅游管理专业自创办以来就以其与工作岗位相结合著称,各个院校都在实践环节上做出了很多的努力工作,但是因为各个学校师资条件的不同,实践环节也出现了参差不齐的现象。师资雄厚的学校有自己的实训基地,创建了自己的旅行社和酒店,为学生实践建立了完整的实践体系,为旅游管理实践做出了很多尝试。但是大多数院校都存在实训基地不完善,实训环节不完整的问题。

实践教学在教学实施中,具有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且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实现学生应用知识、掌握技能、熟悉未来职业及获得新知识等教育目标的教学形式,也是遵循现代教育基本规律的有效教学手段之一。根据培养目标和专业特色,旅游专业教学一般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部分,其中实践教学在实践中包括:课程见习、阶段岗位实习、旅游旺季实训、毕业实习四个部分。

理论课程与实训环节脱节现象严重:大部分院校在实际操作中往往是理论教学是理论教学,实践统一被安排在最后的毕业实习中。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学生感觉在学校学习的内容空洞与实际工作联系少而缺乏学习积极性,出现了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专业课上心不在焉的状况。

专业教师缺乏实践经验:高校的教师大多是毕业的应届毕业生,尽管有高学历,但缺乏与学生就业岗位相关的工作经验。很多院校不注意对教师的培训,教师在讲课的过程无法把理论与实践结合,只能将空洞的理论,教学缺乏吸引力和实际作用。

评估方式比较单一:学校对学生进行评估往往是通过理论考试进行评分,这样的评估方式单一,也扼杀了学生的动手积极性,只能把学生培养成死读课本的书呆子。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评估单靠考试是无法判断的。

3 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建议

结合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现有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的改革建议:

3.1 课程体系模块化

模块教学是适应现代高校教育的一种全新教学模式,较好地克服了传统教学对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产生的弊端。很多专业有多年模块教学的试点,这种新模式的教学工作取得了实质性成果。旅游管理专业应该引进者以教学模式,在运用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问题:模块的划分、模块教学评估量化细分、教师教学与学生互动。

课程设置要注重以就业为导向,理论课程教学与实践课程教学相互融合,注重突出实践课程的比例。理论教学要精练,注重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旅游管理专业可以划分为市场营销模块、口才。

3.2 实训教育体系化

许多院校在实训这一环节上一直采用固定的“在校学习两年,出去实习一年”的机械做法,的确是减少了许多麻烦,但也使得许多学生完全的丢弃了前两年所学的理论知识。应该打破这一局限,让实训环节灵活化、实用化,将实训分为课程见习、阶段岗位实习、旅游旺季实训、毕业顶岗综合实习。根据不同课程和进度需要,分阶段逐一消化整合。

3.3 学生评估多样化

评估的多样化要求课程设置合理,评估包括对学生理论课程、实践能力、思想品德等多方面的评估,评估应该采取考试、考察、平时成绩评定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方式,从而全面的考查学生的能力。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可以采取理论课程考试与课程实践评估成绩相结合,实践课程评估采取实践操作与工作态度评定相结合等方式。

3.4 教师培训岗位化

安排相应对口方向教师或带队老师在实训基地挂职,参与企业工作,承担企业相应课题研究,并负责实训学生的管理监督和实训成绩的鉴定。对于教师的培训应该有计划的进行,投入时间、金钱花大力气去做,只有优秀的教师队伍才能培养优秀的高校毕业生。

3.5 学生就业订单化

首先,学校设置专业的时间应该以就业为导向,学生只要明确方向,就能更好的在学习中去汲取应该掌握的知识;其次,学校如果可以以实训基地为依托,实现订单化培养就真正解决了学生就业的问题。学生全部订单化比较困难,可以实现每年几人的输送就可以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加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李波.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问题分析及其对策研究[J].理论与研究,2008,(2).

[2]苏苏.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创新模式研究———“三·三·二”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时代经贸,2007,(5).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管理 篇12

随着高校扩招、新增专业,以及新建高校和民办高校的增加,高校学生生源质量逐年下降,教育管理方面存在着许多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有学校的,也有学生、家长和社会等各个方面。主要是在当今社会,青年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些变化也给高校体育专业学生工作管理带来了诸多的挑战。在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管理工作中,应正确认识和对待目前学生出现的问题,认真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采取有效措施,搞好学生的管理工作,以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因此,加强和提高体育教育学生管理工作是学校、系(部)责无旁贷的共同任务。

2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设有体育教育专业的院系、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担任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的教师、班主任或辅导员。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需要,收集了与本课题相关的文献,查阅了教育管理学、高等学校管理学、现代教育论等有关专著及其它的有关文件等。

2.2.2 问卷调查法

调查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向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发放问卷200份,向教师发放问卷60份,回收率为97.5%,有效率93.8%。

2.2.3 访谈法

采用面访、通讯等形式,对专家、学者进行个别访谈;对任课教师及体育专业学生、学生工作管理者进行交谈,就相关内容进行了解。

3 结果与分析

3.1 根据高校体育专业学生情况分析管理

3.1.1 生源素质

目前,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相对以前较差,文化水平偏低,大多数学生专业素质在降低,也有极少数学生专业素质高,但文化课分数较低。近年来,由于高等院校的扩招和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大规模招生使得录取标准相应降低,加上部分省体育专业考试不加试专项,学生经过临时训练就可以过关,学生整体素质下降;教育部取消高考考生年龄和婚姻限制,放宽录取标准,扩大录取范围,致使生源质量下降,造成在校学生的构成趋向复杂。各种年龄及各种思想层次、知识水平层次的学生集聚校园,他们有各自不同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有着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交友原则,这势必给学校的管理带来重大冲击。这些情况对一般地方院校的影响尤为显著,管理难度进一步增大。

3.1.2 在校学习

在对“影响学生的学习规划”的调查中发现:35.4%的人认为是自身问题,54.2%的人认为是社会现象和学校的管理,4.2%的人认为是各方面的原因。原因:首先,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本身不喜欢学习,认为上了大学就解脱了;有些学生是经过多年的训练比赛,来到高校就读,他们多年的紧张压力消失了,造成在校只为课程过关而学习。其次,学校管理制度实施中的不公平,又受社会现象不良信息因素的影响,使学生各方面的提高积极性受到打击,丢失了学习规划,没有了目标和动力,也就丢失了学习的兴趣。

对“对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学习重视程度”的调查显示,学生对专业技能学习比文化学习重视,导致文化知识掌握较差。原因:一是有的学生文化基础太差,对所学内容不能很好理解,在上理论课时精力难以集中,出现睡觉或玩手机,课后又不努力钻研学习,得过且过。二是由于体育专业学生不喜欢学习,加上很多学生受“重实践轻理论”思想的影响,造成学习积极性不高,存在应付心理。对所学课程仅仅停留在如何“混”及格上,因而文化知识掌握很差。三是管理制度不健全和管理不到位。由于没有制度的约束和实施的公平,使学生的学习惰性有增无减。例如:部分学校学生考试成绩不及格,只要补考就过关,挂一门和多门课的结果都一样。

3.1.3 专业思想

专业思想是专门人才在面对专业学习和面临专业工作的特定环境条件下所特有的一种认识、观念、态度和思想。调查表明:虽然大部分学生认为学校体育工作重要,但从事体育教师工作的思想不稳定,存在培养目标与实际差距太大。原因:既有学生入学动机、价值观念等主观因素;也有现实利益、择业方式等有关;主要的是现在体育教师职业竞争上岗难度大,自己又不了解能胜任其他哪种体育岗位,使大部分学生存在毕业后要改行的想法,这在客观程度上对专业学习造成了消极的思想。体育院系应加强引导对学生专业思想教育,让每个专业教师都参与到学生的管理中来,出台可实施的管理制度,提高学生的专业思想和能力。

3.2 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管理现状分析

3.2.1 学风管理

首先,认为院系管理制度好的占56.7%,一般占27.3%,不好的占13.3%。学风管理实施情况认为好的占15.3%,一般的占28.0%,不好的占51.3%。学生的学风情况认为较好的占29.3%,一般的占16.0%,差的占53.3%。

其次,学生考试作弊,在高校非常普遍,教师普遍认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文化课考试作弊现象严重。对于考试作弊,43.8%的学生持谅解、宽容;84.0%的教师持被迫置之不理的态度,无形造成对学生作弊的谅解。“谅解作弊”在某种程度上表达了老师和学生对现实的无奈。这种无奈和不得罪人的所谓的“宽容”,造成学生对错误的麻木,使学生不重视文化知识的学习。

这些说明目前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管理制度基本良好,学校对学生的学风管理很重视。学生在校学习风气较差,是实施情况不太好,对管理制度的实施应该进一步加强,督促各管理人员及每个教师认真负责实施对学生的管理。

3.2.2 社会实践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安排社会实践的主要内容是见习、教育实习和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在管理制度上是个很好的举措,而且部分高校学生见习落到了实处,使学生受益,但是教育实习和实践活动的调查显示:首先,实习效果差。参加教育实习的学生不到三分之一,实习的学生呢?实习基地不给学生参与体育教学实践的机会,只让学生做些批卷、改作业、看自习的事情;再就是学生体育教学实习过程中缺少专业教师的指导。其次,寒暑假的实践活动都是流于形式,没有真正去参加实践活动。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大部分学校没有制定对此现象的应对管理措施,没有制定切实可行的制度来引导、监督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所以管理者及执行者应将管理工作做到细处,给学生创造参与和专业有关的实践活动的机会,达到提高培养质量的效果。

3.2.3 就业问题

就业政策是毕业生就业的指导性文件,了解掌握就业形势、就业信息是毕业生就业的前提。调查可知:多数学生和教师对就业信息的了解甚少,缺少就业信息的来源。针对院系对学生就业指导服务的管理,被调查者认为重视的占10.7%,一般的占54.7%,不重视的占17.3%。对于班主任或辅导员对学生就业指导情况,他们中很少人对学生进行过就业指导。再者,学生对就业观念的认识不足,势必造成就业的盲目性,导致大多数学生在校学习风气差,对就业前景保持低调。同时说明,院系对学生的就业指导管理不到位,应加强对学生的教育,提高从教就业意识,更新就业观念,为学生就业提供优质服务。

4 结论

目前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管理工作总体上是好的,但也存在着不足,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学生的变化,必须与时俱进,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管理制度建设。针对出现的问题,本研究提出应加强“全员育人”的理念,提高普通教师或专业教师教育和管理学生的认识,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同时,完善规章制度,公平合理的执行,抓好落实细节,以规章制度为中心,促进管理的规范化,使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秩序井然。

摘要:本文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来源素质、在校学习、专业思想等现状为切入点,结合对学生的一些管理现状,指出存在的一些问题,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体育专业,学生,现状,问题,管理

参考文献

[1]李碗芳.体育专业学生的专业思想现状调查和管理对策[J].体育与科学,1996,(1).

[2]黎明艳.高校学生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08,(10).

上一篇:二三结合下一篇:多元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