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酒店

2024-09-04

高校酒店(共10篇)

高校酒店 篇1

自古以来, 高校都是不参与市场经济竞争的, 是作为教育的神圣之地, 与市场经济无关。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 对人才的需求匮乏, 而且国民素质的提高, 大大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但是, 高校因国家的财政实力不足, 而限制了高校的基础建设, 难以满足日益增多的学生的需求。国家号召高校自办企业, 自给自足, 通过国家拨一点, 自己创一点, 学生收一点, 来维持高校的发展, 同时增加了国家的税收, 促进了社会就业, 同时, 还可以作为学生的实习基地。高校在一般人心中, 具有环境优雅, 高度文明, 到处是博学多才的人, 而且每年来校学习、观摩的人员及单位增加, 同时, 为解决前来校学习人员的后顾之忧, 高校酒店应运而生, 住店的人感受高校的文化与文明, 回归学校时代, 同时环境安静优雅, 不用走很多的路, 更能集中精力全力以赴学习, 而学校也可获得收益补偿财政不足, 是一种双赢的项目。但是, 由于学校以产、学、研为主, 对校办酒店的财务管理比较松散, 加上这是参与市场经济的新的挑战, 学校想要达到目的, 最要做好的不是市场开发, 而是财务管理。

一、目前所有高校酒店财务管理的现状

自从高校的酒店开办以来, 前来学校参观、学习的人增多, 高校同时也获得一定的收入。但在最近的审计过程中, 发现许多酒店存在管理松散, 缺乏积极性, 财务管理混乱, 经营效益低下等问题。

(一) 财务管理不规范

从集团层面上来看, 高校酒店存在双重管理, 高校是不以营利为目的国有单位, 同时酒店属于企业性质的单位, 虽是企业独立法人, 但基本属于挂靠性质, 向学校上交管理费的性质, 学校主要是学习, 对酒店的管理松散, 基础设施投入不足, 许多酒店如江西财大的酒店, 还是一个招待所, 只接待校内规定的人员, 导致财政收入低, 常年不饱和, 财务经营收益不高, 不利于酒店的发展。另一方面, 学校向酒店收取一定的管理费, 使酒店税前应税利润额较低, 甚至处于亏损状态, 而为了财税检查, 又缴一些所得税。酒店的财务管理不真实, 财务方面不能正确核算成本费用。

(二) 会计核算不规范

企业集团未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政策, 校办酒店的各种消费支出直接冲抵集团应收的上交款, 按差额上交, 坐支现金严重, 虽是企业法人, 但只是账上处理通过, 部分收入、支出未入账, 甚至有的单位是承包给承包人, 承包人只交利润, 对税务也是由集团统一对外, 酒店账务处在这种空隙之中。这种躲在学校大树下的企业, 一方面容易滋生腐败, 另一方面导致学校的账务失真。学校不是经营酒店的主业, 对账务管理也没细入深管, 所有的资产一律挂学校, 未与酒店进行交接, 酒店与学校之间就是承包费收付关系, 房产税等一概由学校承担。这样导致账务失实, 学校在检查之后一般是单边调账, 导致学校利益受损, 酒店除了承包金之外独立账务核算, 账务出现账不符实的情况, 收入和成本费用核算不真实, 学校的资产长期挂账, 或其它应付款长期挂账, 违反《企业会计制度》规定, 将收入挂应付款, 将收入直接冲抵费用等, 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三) 未对投资及投资收益进行核算

学校未对酒店资产进行有效的管理。酒店属于学校的资产, 酒店借助于学校的资源, 自收自支, 特别对酒店产权的转让, 废旧的处置, 其它财务处理, 都是自行核算, 所得款项由酒店开支。学校对资产的贬值, 资产的清理管理甚少, 在学校账务上, 长期挂着的资产实际上不一定实际存在。学校对承包费与资产的损耗费之间未测算, 极有可能导致学校不但没收益, 甚至减值, 更谈不上回报。对酒店业是否合法, 合规经营, 政策管理都基本上处于茫然状态。这样缺乏对酒店业的指导, 酒店的经营处于不健康状态。

二、酒店财务管理的方案

(一) 明确投资地位、投资主体、投资法人的责任与义务

为改变现在高校法人只收利润, 不管管理的现状, 首先就明确高校是酒店的投资法人, 明确酒店为其子公司, 对酒店实行投资式授权管理, 即从以三个方面来实施控制。

一是在组织架构上, 财务经理由集团统一委派, 财务人员及财务体系纳入高校集团统一管理, 并实行监事会对酒店的财务的监督与考核, 使高校法人对酒店保持最终控制权。对酒店法人严格按集团选拔方式进行委派, 使酒店的法人受高校直控, 酒店负责人受高校集团的统一管理, 在其财权及收支上受到集团的监控, 财务管理从纵向上与集团管理保持一致。

二是保留决策权、重大财务决策权、收益分配权、考核权, 保证酒店的经营管理受集团控制, 即在重大问题的决策上必须通过高校集团董事会, 如酒店的合并分立、增资减资、资产转让、股权转让、股票发行、重大人事变更及其它重大事项由高校统一决策, 不得擅自决策, 并按集团高校的内部控制方案进行管理。

三是在原则范围内, 由酒店自行经营, 不再承包经营, 实行重大费用审批制度, 既受高校集团的约束, 同时存在一定的灵活性, 在一定范围内由酒店自行审批, 采购和经营方面有一定的自主权。

(二) 转变财务经营模式

以前酒店的财务都是挂靠模式, 虽是法人独立核算, 但与集团财务管理脱节, 导致上缴利润少, 企业资产支出与之不成正比, 成本核算未明确。为了规范财务管理, 酒店必须实行企业式、纵向式的财务管理方案, 具体从以下三个方面控制。

一是对全部资产进行盘点, 高校集团应组织人员对酒店进行清产核资, 并总体评估, 全面了解、掌握酒店资产负债状况, 并界定产权, 明晰哪些资产属于酒店经营中增加的, 哪些资产仍挂靠在集团高校的, 并将高校资产进行剥离, 并按在酒店的比例作为投资入股, 以公允价值方式计入酒店的实收资本, 资产不再挂在高校的账务上, 全部列作长期股权投资, 明确股份。调整酒店账务, 使其更加合理, 符合事实。

二是对酒店财务实行预决算审批制度, 酒店的预算、决算通过集团审批。审批的内容应包括:审批酒店财务的中长期计划及财务管理的目标规划, 审批酒店的年度报告及中期报告, 并将财务规划体现在相关预算中, 酒店应实行预算, 对资产要进行折旧等形式计入费用, 预算利润报集团财务审批, 决算由集团统一审计, 统一分配。核算资产收益率, 将财务状况明晰化交集团审核, 方可进行下一步经营。

三是对资金往来的管理必须以法人之间的借贷方式管理, 不再以划拨和补贴的方式进行管理, 必须参照银行的借款利率进行资金占用费的核算。主要是集团之间资金的拆借、归还, 按期计息。业务往来必须签定酒店的合同, 参照关联方交易实行议价管理。

四是对企业法人的经营签定财务管理责任书, 包括工商、银行、税务由酒店进行交涉, 但涉及税收政策, 税务检查, 工商检查, 由商校的财务总监进行指导监督, 酒店负责财务政策的制定与管理。

五是集团高校应设定一些管理的指标, 对酒店相应的财务指标进行考核, 并重点选取一些指标与收入或财务管理人员的工资挂钩, 并实行绩效管理。特别对各种比率的审查, 如经营效果比率、资产的安全比率、计划目标的完成率、费用的比率, 确保学校资产的保值增值。

(三) 对酒店的管理人及财务管理团队实施激励政策

为了使酒店在集团监控下能提高积极性, 应对酒店的经营者实施激励机制。

一是产权激励, 经营分红的方式。目前, 许多外国的大学已经有许多成功经验, 证明产权激励机制是调动管理人员积极性的最有效的制度, 建立绩效激励制度是学校作为投资主体行使其权利的一种表现, 也是一种义务。在全国如东北大学、上海医科大学、重庆大学都有这种经验, 应在全国酒店应用。这也是对高校集团投入的资产的一种保障。

二是在考核与评价上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 定性主要是对经营者及团队的综合素质的考评, 定量对收入等实质量化的指标进行考核, 实施年薪制, 给予经营者以奖金、在职消费的方式进行多渠道激励, 使酒店的经营者对学校集团形成利益共同体, 才会努力经营, 确保目标的实现。

三、小结

综上所述, 高校酒店的财务管理方案主要是集团高校要以监督、约束等控制手段参与酒店的财务管理, 明确产权, 经营分开, 资产分开, 集中调控, 使其财务信息真实、合理、合法, 使集团高校作为法人有其监控权。

摘要:高校可以通过创办酒店等方式增加收入, 改善办学条件。文章指出了高校酒店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改进高校酒店财务管理的方案。

关键词:高校酒店,财务管理,方案

高校酒店 篇2

目前,我国酒店业迎来了空前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一方面为酒店专业人才提供了充分的就业机会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也对酒店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将是几年以后酒店业的主力军,因此,职业素养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高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职业素养的现状着手,参考大量国内外相关领域的文献资料,针对问题从高校、学生、酒店三方面提出解决方案,力求使高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职业素养培养符合酒店业发展的需求。近40年来,中国酒店业无论是在规模上还是在质量上,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国际酒店品牌纷纷进军中国市场。国际品牌在中国的快速发展,在给我们带来强大竞争压力的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充足的就业机会和广阔的发展空间。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是酒店未来发展的主力军,面对这样的发展机遇,职业素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提高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有着深远的意义。

一、高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职业素养存在的问题

(一)职业道德欠缺

职业道德主要体现为职业精神和职业情感。职业精神是指一个人对职业的态度和价值的取向,其外在表现形式是一个人的行为、习惯和对待职业的理解。职业情感贯穿于工作的始终,它可以从实际效果或业绩中得到检验。部分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职业理想模糊,从事酒店工作的使命感、职业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意识不强,职业道德水准有待提高。本文以对某高校的46名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访谈调查为例.有的学生过于偏重个人前途、待遇,事业心和奉献精神欠缺。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对职业精神认识模糊,在职业情感和奉献精神方面的问题很严重。

(二)服务意识薄弱

由于对服务业缺乏足够的认识,导致酒店管理专业存在一定偏见,认为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就应该从事管理工作,不理解酒店工作由基层到高层循序渐进的发展规律。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在择业时可能出现好高骛远、心态不端正、心理落差大,服务角色转变慢等情况,这将很难适应一线工作,服务意识更无从谈起。在职业素养的研究中发现,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服务意识薄弱是一个普遍的问题,这种现象导致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缺乏工作责任感和忠诚度。在对客服务中,不能摆正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难以尽心尽力地为客人服务,对高水平的消费产生不平衡心理,进入职业角色的过渡期长。

二、职业素养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高校培养的酒店人才与酒店需求出现错位

酒店管理专业人才良好职业素养的形成,是在高校的教与学过程中形成的,因此,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职业素养出现问题,与高校这个环节是分不开的。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在校期间没有受到浓厚的职业素养培养的熏陶,在教学过程中,高校对于职业素养培养这一薄弱环节,没有做到潜移默化、一点点地渗透到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中,使他们拥有提高职业素养的意识,为酒店管理专业人才提供积极的、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高校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现象,与酒店业没有形成统一的节奏和找到最佳的结合点,以培养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高校培养的专业人才与酒店需求的专业人才出现“供需错位”的现象。

(二)酒店疏于培训职业素养

酒店这一方没有重视高校酒店管理人才的职业素养培养,更多的企业认为能力才是最重要的,以业绩来衡量管理人才的能力。酒店业没有重视,职业素养的意识就会慢慢淡化,会形成一种误区,他们会认为职业素养在和工作能力、业绩水平比较起来,没有那么重要。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氛围会造就成功的管理人才,一个成功的酒店管理人员是魅力型的领导,魅力型领导就是他的人格魅力,职业素养是提升人格魅力非常重要的因素。酒店业对于高校毕业的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是有职业素养要求的,但在进入正式的工作阶段之前没有着重培养,在以后的.工作阶段中专门培训职业素养的课程也很少。

(三)酒店管理专业人才自身要求不高,满足现状

高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自我职业素养的提高是最有效的一个环节。职业素养存在问题,从内因说,是由于在学习和生活中没有严格的要求自己,潜意识里不注重职业素养,而是把学习文化知识放在第一位,认为只要学习成绩好,其他方面也是优秀的,这样的想法是片面的。同时,自己对职业素养的关注不够,容易满足现状,认为自身具备的职业素养良好。其实不然,更有甚者,连酒店管理专业的职业素养是什么都不知道。学生的知识文化水平和职业素养的外在表现不成正比,在酒店业看来就会造成误区,会认为即使高校毕业的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其职业素养也是一般。

三、高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职业素养的培养

(一)高校提升专业人才职业素养的措施

1.指导设计职业生涯规划,培养学生的职业理想大学期间,酒店管理专业学生首先应进行客观的自我评估,明确自己的个性特征(包括性格、气质和能力),以及个性倾向(包括动机、需要、兴趣、价值观等);然后进行自我定位,确定职业目标;最后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参加有益的社会实践,以便更好地实现职业生涯的设计目标。高校应针对各年级学生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方式,帮助酒店管理专业人才构建合理的职业目标和规划,并积极地为他们创造学习环境和实践机会,培养他们从事酒店服务和管理工作的基本专业能力和职业修养,使他们初步完成向职业过程的转化。这一过程应贯穿于整个大学学习阶段,也是学校开展职业素养教育与学生自我教育相结合的有效模式。2.将企业文化引进学校,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将酒店文化多渠道、多途径地引入高校,营造良好的培养环境,潜移默化地促进酒店管理专业人才职业素养的提升。高校可邀请酒店精英或专业人士走进校园,分享成长心得、宣传酒店文化。通过与成功人士面对面的沟通、交流和探讨,把行业要求与职业素养教育紧密结合;从而促使学生自觉提高个人修养,强化职业意识。学校也可以根据合作企业的实际情况,开设类似该酒店新员工培训的课程或讲座,如酒店历史及愿景、员工手册、酒店礼仪、基本服务技能等,这里面很多内容都涉及员工忠诚度、责任感、团队精神等培养,让学生与酒店文化无缝对接。3.建构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体系,提升专业技能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对以后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高校应推行“理论学习—实践操作—理论升华”的“三明治”式的教育模式。理论学习的重要性体现于,在实践中进行对比和总结,继而升华理论知识,以便更好地指导实践。这样才能真正地让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从学习和实践的相互交融中不断收获和提升。

(二)酒店提升专业人才职业素养的措施

1.重视学生培训,发挥学生价值酒店要重视对学生的培训,尤其是顶岗实习过程中的在职培训,力求做到持续、系统和规范。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本职工作的兴趣,树立职业忠诚度。由于学生在酒店的身份特殊,往往比较容易对酒店做出客观和准确的评价。酒店相关部门应定期召开座谈会,交流实习心得。一方面了解学生在部门实习的情况,掌握学生表现;另一方面鼓励学生给酒店找问题,对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建议积极落实和改进,并给予一定表扬。同时,酒店也能从学生中发现人才,为以后培养为正式员工创造条件。随着顶岗实习的深入开展,酒店应根据实习时间的长短定期轮岗,增加学生的实习环节;实习学生应随着工作熟练程度的提高,逐步增加劳动报酬。2.职务见习制,储备管理人才酒店通过实习期的磨合与观察,可择优选拔并着重培养一批优秀的实习生,为酒店储备人才,延续梯队。酒店应为他们做出职业生涯规划,实行轮岗制和职务见习制,为其提供发展空间。这不仅可以锻炼高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管理能力,提高职业素养,也可以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增强他们毕业后留下工作的信心。3.积极配合学校完成顶岗实习首先,酒店应该将实习生看成酒店的“学生员工”。“学生员工”与“实习生”并非只是称谓的不同,两者在意义和内涵上有本质区别。“学生员工”赋予实习学生两重身份:一是酒店的员工,其享有与酒店正式员工一样的权利、责任和义务,并能得到培养、锻炼、发展和提高;二是学生,是具有学生身份的员工。要让实习的学生真正将自己看作酒店的一分子,激发其对酒店工作的热爱和责任心,就应该将他们当作酒店的一员,给予他们和正式员工一样的待遇,包括工资、福利、住宿、培训等。其次,根据学生的个性和特点安排合适的实习岗位。在分配工作时,应对其进行综合考察分析,岗位的安排不是“一刀切”,也不是哪里缺人就将实习生安排到哪里。调动工作积极性的岗位分配,不仅可以使实习的酒店管理专业人才能够愉快地接受,还可以使他们的优势在工作岗位上得到了充分发挥,达到人力资源管理的最佳效果。另外,实习期间安排部门内部轮岗,并根据其表现适当给予优秀者晋升基层管理者的机会,以更好地调动实习的积极性,使实习生真正感受到被认同、被尊重、被重视,对酒店的忠诚感也由然而生。

(三)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自我提升

高校酒店 篇3

关键词:国外高校;人才培养;启示借鉴

一、对国外高等院校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借鉴

(一)学以致用的教学传统。康奈尔模式与洛桑模式广泛影响着世界各国的酒店教育,在人才培养、教育理念、人才培训方面有着自己的独到之处。这两种模式都提倡学以致用、产教结合,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利用学校、行业、企业三者的资源和环境,集教学、生产、科研为一体,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利益共享,为行业、企业培养出大批应用型人才。洛桑和康奈尔酒店管理学院都自设有酒店,实现校店合一或前店后校,既为学生提供教学场地,又为学生提供就餐和服务,但是所经营的酒店不对外开放。学以致用和产教结合,不仅仅是校企合作,主要是办学理念。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围绕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样的一个主题展开,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程设置等都联系实践,根据行业发展需要不断进行更新。洛桑酒店管理学院在校生每年有半数以上都在世界各地酒店实习,实践技能相当强,从学校毕业直接可以到各国星级酒店任职,一般可以任职部门经理或助理,不需要实习或者岗前培训。

(二)求是创新的发展意识。求是创新的发展意识已经渗透到康奈尔酒店管理学院和洛桑酒店管理学院教学的各个环节。首先,在聘用教师方面,应聘教师必须具备行业背景和专业素质,同时还要要求教师每隔三到五年回到企业中去,不断丰富教师新的经营信息,避免与酒店业发展相脱节。其次,求是的精神与创新发展意识直接经验来源就是立足与酒店经验现状,这为实践教学活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团结敬业的职业精神。康奈尔和洛桑酒店管理学院特别注重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而且职业精神培养作为考察学生的重要指标,高于职业技能的培养。团结敬业是康奈尔和洛桑一直传承的优良传统。康奈尔酒店管理专业教师具有很高的职业道德,非常敬业,对学校和学生充满热情,有着很高的归属感、责任感和成就感,把培养出杰出的酒店管理人才作为自我社会价值、追求人生理想和目标的实现。处处维护学校形象,为学校的发展尽心竭力。师生之间和睦相处、以诚相待、相互团结。洛桑非常注重学生的职业精神,首先在新生入学时严格把关,取消千篇一律的笔试,而是对申请者的各项能力、心理素质、举止仪态等实际表现进行测试。新生入学后,培养他们劳动意识,在酒店基本功锻炼18个周,主要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尊重劳动、尊重员工。

(四)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模式。瑞士和美国属于发达国家之列,经济快速发展,作为经济与教育相结合的产学研办学模式,已经在美国和瑞士两国完善并且形成模式。美国是产学研的发祥地,产学研结合模式在促进企业和学校双方发展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经过近百年的发展,瑞士和美国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法规,促进产学研合作教育发展,鼓励校企合作、规范双方行为,保障了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实施。

二、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的原则

(一)系统性原则。系统性原则也被称之为整体性原则,高等院校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必须以系统整体为目标,协调系统中各个分系统的相互关系,使系统完整平衡。人才培养模式包括培养目标、教学制度、教学内容、师资水准、教学方法、手段、办学方式、教学评价等。遵循系统性原则就是要从整体上对以上几方面进行优化,把握各个部分之间的规律性联系,依据规律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优化。

(二)市场导向性原则。随着我国酒店业由服务接待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变,酒店业对酒店管理人才有了更高的要求。培养的人才需要具备解决酒店业经营和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实际能力,较高的职业素养,这需要根据市场的实际需要,有计划、有目的的培养人才,使得培养出来的人才符合企业的需要,促进我国酒店业长期、稳定、健康发展。

(三)产学研相结合原则。我国高等院校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必须遵循产学研相结合原则,酒店管理专业是一个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培养的人才需要很强的实践能力,人才的培养不单单是教学,而是教学、生产、科研三者的有机结合,利用社会和学校两种教育资源,合理安排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使得人才培养更贴近人才培养目标。

三、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的措施

(一)明确培养目标。我国高校酒店管理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需要产生了脱节,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在解决酒店经营与管理实际问题能力方面有所欠缺,社会各方对酒店管理毕业生质量的关注以及质疑也就在情理之中。改变目前现状,必须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根据企业的需求和变化,动态的调整培养目标。酒店管理人才培养目标要以就业为导向,学生能力为本位,以岗位需求和职业标准为依据。根据社会的需求来调节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师资队伍等,使学校教育适应酒店行业的需求,将学生的实践能力作为学校培养的重点,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书本知识与实践操作紧密联系。其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始终走在酒店发展的最前沿,使学生真正成为具有稳定的职业思想、宽厚的文化基础、扎实的专业知识、熟练的专业技能,能在酒店业中从事酒店经营、管理的工作,成为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中高层酒店管理型人才。

(二)优化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是教学内容的体现,教学内容的优化主要是课程体系的优化。首先,优化我国高等院校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应以市场需要为导向,合理设置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同时还应根据教学计划对课程体系进行完善,课程设置既体现酒店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又要体现酒店管理专业的自身特点和办学特色;其次,课程设置中,大量的增加选修课和扩展知识课的比例,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再次,课程内容上要不断更新和优化,与时俱进。优化后的课程体系能及时反映行业发展最新态势,新的科研成果能及时传递给学生,根据酒店业的最新动态和理论,推出一些内容新、实用性强的热门课程,让学生能接受到本专业最前沿的知识和信息;还有,充分考虑与行业的适宜性和连续性,加强专业教学的实践环节,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三)加强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酒店管理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我国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供需错位现象,要增加实践教学中教学活动中的比例,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切实提高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首先,修改酒店管理专业教学计划,突出并优化实践教学方案,围绕酒店管理专业构建起具有本专业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设计好实践教学环节和项目,更新实践教学内容,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其次,对于应用性和操作性比较强的课程,制定出相关的实践教学方案;再次,合理安排好实习时间、内容、场地等,将实践教学贯穿到认识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三大部分中去。通过实践教学对企业和相关单位以及将来所从事的专业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以及对所学知识进一步理解和掌握,锻炼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达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教师作为实践教学的主体,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校也要为实践教学提供实践教学基地,同时拓展社会资源,积极建立校外实习基地。

参考文献:

[1] 方向红.中美实习生差距启示录[J].酒店现代化,2005,(10)

高校酒店 篇4

一、现状描述

现如今许多高等学校对于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设置与当代酒店业的需求脱离,滞后于市场需求,更难与国际型酒店接轨。专业设置、学生录取、教学管理、学生就业、适应酒店对人才的需求等缺乏整体的规划,甚至专业老师仅仅具有相关的理论学术背景,但是缺乏酒店行业实战经验,传授知识以课堂理论讲述为主,空有理论而毫无实战经验,缺乏对学生综合职业技能和素质的培养,严重忽视了酒店管理行业的职业特点。所谓的“校企联合”目前还是停留在低水平的合作层次,缺乏长期的、系统的合作。

(一)“双师型”教师缺乏

目前高校中“双师型”的教师很少,不少老师都是照本宣科,学生在课堂上只能接受该专业的理论知识,无法对酒店这个行业形成一个整体深刻的认识。通过我们的问卷调查分析,各大酒店认为高校老师除了应该具备雄厚的专业知识以外,还应该具备酒店业务知识、酒店具体岗位的技术知识等,这样老师在给学生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可以教学生实战经验。

(二)理论和实践缺乏有效结合

目前高校教育主要以理论为主,学生只是学会了酒店管理的理论知识,而高校中的实践活动主要以实习生的形式呈现或者学生利用假期的时间去酒店实习,然而这些课外实践活动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很难全面系统的掌握酒店工作要领。通过我们的调查分析,酒店认为对学生最有利的就业条件是具有良好的实践能力,其次才是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为了更好的适应酒店的需求,高校在进行课程设置的时候要多考虑相关课程的课外实践活动,以此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缺乏专业素质的培养

通过我们的分析调查,超过80%的酒店认为高校课程体系中应该增加专业素质的教学。通常,酒店管理对从业人员的智力要求不是很高,相反,对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情商以及良好的服务意识等要求很高,但是目前大部分高校的教学只注重了专业知识理论的教学,忽视了专业素质的培养。这样培养的学生很容易在酒店里面呈现一种高傲的姿态,很难放下自己的“架子”,这样自然不能很好的为酒店服务,也很容易在酒店工作的时候遇到很多麻烦。因此,高校在培养学生时除了专业理论的教学之外也要重视专业素质的培养。

二、当前酒店行业人才需求特点

(一)对一线工作人员和中层管理人员需求量大

通过我们的分析调查,53.93%的酒店经常空缺的职位是酒店服务类的岗位,有23.6%的酒店经常空缺的职位是酒店策划的岗位,21.35%的酒店急需酒店营销方面的人才,这充分说明酒店对于酒店服务和中层管理人才的需求量很大。酒店服务类岗位简单易学,从业人员只需要进行简单的培训便可以上岗,但是由于心理因素的影响,不少人觉得做酒店服务“低人一等”,并且酒店服务由于工作辛苦而且工资不高,所以很多人不愿意去从事这方面的职业,这也就造成了酒店服务人才缺口较大。而中层管理人员则需要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并且需要良好的沟通能力以及敏捷的思维,另外,随着酒店国际化的发展,中层管理人员还需要掌握良好的外语沟通能力。由于酒店对中层管理人员招聘要求较高,所以招聘难度大,这也就造成了酒店中层管理人员的缺乏。

(二)需具有丰富的学识和人际交往能力

根据我们本次的调查可以看出:酒店管理从业人员对于掌握组织与管理能力、沟通能力和实践能力是十分有必要的,这些能力也是成为一个优秀的酒店从业人员的必备能力。

酒店行业是服务行业,在服务过程中我们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人,具备丰富的学识和基本的礼仪有助于提高服务质量,所以人际交往沟通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在与客户打交道时,酒店人员需要懂得如何与客户进行良好的沟通,作为酒店的代言人为酒店在客户心中留下良好的形象,有助于提高服务质量;在与领导和同事相处时,酒店人员需要具备组织行为学与最基本的企业管理常识;在与业内的同行以及竞争对手交流时,酒店人员需要懂得观察市场发展形势,能够及时根据市场的发展状况来调整自己的经营方式和理念;在与酒店的各类产品打交道时,我们还需要足够的鉴赏能力。

作为中国国内的酒店管理专业的人员,能讲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是与人沟通的基本前提,能够跟客户清楚的表述自己的话语这是十分必要的。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国际友人会来到中国,所以在说好普通话的同时,熟练掌握好英语表述技能也是必不可少的。

(三)酒店注重人才的可持续发展

据统计,我国酒店业的员工流动率高达30%,星级酒店的流动率更是高达45%至50%,而正常的员工流动率应在5%左右。酒店行业如此高的人员流动率对酒店的可持续发展必然带来影响,通过我们的调查,53.93%的酒店最大的困惑就是人才流动较大。而酒店培养一个员工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怎么留住酒店里面的人才以及如何促进酒店的可持续发展是酒店应该思考的问题。

三、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一)当前模式

1、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校企合作。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技术技能,而且将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发挥1+1>2的作用。这种模式下,学校以理论教学为主,同时承担一些研究课题,企业主要承担技能培训和实践。这种模式的最终目的是培养适合企业发展需要的综合应用能力强的人才。但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在现实应用中往往过分关注学校的研究课题,教师因为课题研究任务会顾此失彼,学校和企业的合作流于形式,学生得不到真正的实践锻炼。

2、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我们都知道理论的学习是为了更好的指导实践,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而近几年,我国许多高校为适应企业需求,借鉴一些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经验,进行了“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尝试。所谓“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指通过学校、企业两个教学地点进行教学,学生毕业后直接到用人单位就业的一种产学研结合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这一人才培养模式由于以企业人才需求的岗位与数量为基础,签订订单协议企业的品牌、规模、运营水平和管理的国际化程度,都对学生应获得的知识与能力结构的是否合理有直接影响。且这一模式经常与大学学位教育的要求发生矛盾,弱化了对学生学术水准的要求。在实际操作中,订单的约束力是一个现实问题,很多学校的订单是从学生一入学即签订,经过二年的学习和实践,学生会违背订单的约定,而学校也没有很好的控制手段,企业方会对高校产生信任危机进而对之间的合作产生质疑。

3、双证书制人才培养模式

双证书制,是一些院校为了让学生掌握本专业职业要求的能力,要求毕业生在完成专业学历教育即取得文凭的同时,必须通过与其专业相衔接的国家就业准入资格考试并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这种模式的弊端是我国酒店行业的职业资格证书认定现实问题是没有权威的职业资格认定机构,很多学生认为能够就业就可以,对于拿不拿到职业证书并不感兴趣。

(二)探索新模式

在问卷调查中,关于高校酒店专业教材滞后、课程设置不合理、师资力量缺乏等问题表现的比较突出。应加大专业素质、沟通能力等课程的设置,课程内容与时俱进。聘请理论与实践并举的教师教学,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对学生的指导,让学生在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的同时具备良好的实践能力。高校在设置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上应紧密围绕行业和市场需要,教学过程中时刻立足市场、结合市场的现实需要。例如某高校与一家国际酒店合作,每年的旅游旺季都会有大量的国际游客前来,所以必定对语言能力要求很高,这就是该酒店的实际需要。该高校就该在其专业课程的设置上注重各种小语种的开设。

通过我们本次的调研,在“企业认为对学生就业最有利的条件”这一选项中,有71.91%的被调查者认为,具有良好的实践能力是对学生就业最有利的条件,其次的有利条件是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职业资格证书。

以上述为基础,我们在旧的人才培养模式之上推陈出新,探索新模式。

1、因职施教

在学校成立专业小组,成员主要有酒店行业中的技术能手、专家等,其次专业小组根据酒店行业对人才的需求,确定从事酒店行业所应具备的技能,明确培养方向和目标。接着学校指派相关教师,遵循教学规律,把其中相同、相近的各项能力进行归纳总结,构定教学模块,制定教学大纲,形成具体可行的实施方案,最后学校按此方案循序渐进的组织教学。它与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相比,创造性的突破了公共课、基础课为主导的地位,突出强调以不同酒店职位所需的职业能力为培养核心,有利于职业教育的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这样一来也能解决问卷中反映的教材滞后、课程设置不合理等问题。

2、与时俱进

这种模式要求高度关注行业特点和市场动向,使学校教育适应酒店行业的需求。课程设置上,创新课程,结合当前酒店行业的发展需要,设置实用性强的热门课程;与此同时,对于传统的重要的酒店专业的课程,也要根据国际酒店行业的发展,不断更新内容,推陈出新。在实践教学上,酒店专业的学生在实习期内要接受严格的考核和评估。学校要建立起完备严苛的学生职业品行评分制度和标准。以其规范学生行为,打造其职业素养。关于师资队伍建设,要打破常规,不仅仅是几个职业资格证书就能了事,让教师和学生一样回炉再造,即回到酒店企业,探索发现酒店经营中的新问题,在过程中反思总结,增强教师的专业素质,进一步改善封闭陈旧的教学内容,而不是一味的闭门造车,提升教学效果,让教师的知识也更新换代,从而更好的指导学生。问卷中提到的教学质量、师资力量的缺乏、实践能力的注重都能得以解决。

高校酒店 篇5

[关键词]高校酒店管理专业;创新人才培养

地方高校酒店管理专业在区域招生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需要与地方特色教育深度对接,即三个基于:一,基于生源情况;二,基于酒店行业的特点;三,基于学校自身条件。地方高校的学生大多是来自本地和周边地区的90后娇生养惯独生子女,难以适应酒店繁忙而无固定休息时间的工作,而酒店基层岗位需求大、进入门槛比较低,操作技能要求高、服务意识比较强的职业特点加剧了酒店管理专业人才供需之间的矛盾,导致许多酒店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不愿从事酒店工作,转向其他行业发展。因此,地方高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既要有利于学生专业理论素质的养成和专业服务技能的提高,还要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服务意识和敬业精神,也就是立德与树人相结合。

一、创新师资配备

1.通过安排教师到旅游企业挂职锻炼、到实习基地进行科研与生产实践,使教师的实践工作和管理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2.通过引进企业经验丰富的高层人才改进教师队伍结构,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3.通过校企合作了解旅游业的最新发展动态。可以聘请酒店管理专家面对面地和旅游管理专业的师生进行交流和沟通,介绍酒店行业的最新动态与人才需求信息。

4.通过国内外校际合作实现与国际接轨,了解国际化办学动态,实施“引进来,走出去”的发展战略。

二、创新课程设置

在课程设置上,要体现出学科体系的系统化和完整性,对教学课程和技能体系进行合理的规划,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竞争优势。应根据市场对高校人才的要求,按照岗位能力要求确定实践教学内容,围绕实践教学开展理论教学,以服务岗位和管理岗位的实际要求编排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顺序。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紧密结合,使学生真正获得企业需要的素质和能力。

在理论教学课程设置上,要科学合理地划分基础理论课、专业限选课和专业选修课。基础理论课程要能解决学生对学科专业的认识问题:专业课程设置要涵盖酒店业各主要部门,以利于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培养和提高:专业选修课程要能拓展学生的专业见识,使学生能够了解酒店业发展与研究的前沿理论。教师在理论教学时应突出重点,多运用案例教学与启发式教学,注重师生双向互动交流,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来看,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在酒店工作时一般从服务员做起,经历服务操作层一基层管理层一中高管理层一决策层。鉴于此,在校期间可在加强理论教学的同时,突出实训内容,以缩短服务操作层的时间,从而加速步入管理层。也是因此,在实践教学课程设置上,应对酒店职业中的技能进行进一步的细分,使学生掌握全面的专业技能,以及根据酒店对人才的要求设置相应的特色实践课程:

1.认知实习。在学生进行专业课程学习前带学生到当地的高星级饭店进行参观学习,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专业意识,提高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兴趣。

2.课程见习。在学生学完相应的专业课程之后带学生到当地的高星级饭店见习,使学生对相关理论课程和服务操作有一个直观的认识,为校内模拟实训做准备。

3.模拟实训。通过酒店实验室进行必要的操作练习。酒店实验室包括酒水操作训练区、模拟客房操作区、餐饮服务技能训练区、礼仪训练区、烹饪操作区等,通过反复演练,使学生掌握基本操作规程和操作技能。

4.服务实习。在高星级酒店内进行服务岗位实习,从事接待服务和对客服务等一线服务工作,让学生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专业本领,查漏补缺,使学生系统地了解和熟悉饭店的运作。

5.管理实习。通过酒店管理实习,加深学生对旅游企业的管理、运行和工作标准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决策能力、管理能力,学会独立解决管理中遇到的难题。

三、创新专业培训

1.认证培训。

近年来,国家通过对一些酒店岗位(如前厅服务员、客房服务员、餐饮服务员、调酒师、茶艺师、咖啡师、花艺师等)实行岗位认证等手段来规范旅游人才市场,酒店招聘时也更加强调人才的行业经验,使得酒店的就业门槛不断提高。为了使我们培养的学生真正得到酒店的认可,地方高校应与社会权威认证部门的合作,帮助学生在毕业前通过相关认证,扫除就业的政策障碍。

2.素质培训。

酒店从业人员除了应具备娴熟的服务技能以外,还应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良好的形象,掌握语言表达和商务沟通技巧。地方高校可以结合课程建设开展以下培训工作:

(1)道德培训。目前相当一部分地方高校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职业道德问题,比如缺少职业理想,缺少专业学习动力,不愿艰苦创业,不愿意到基层工作,不规范的、缺乏诚信的“跳槽”等,企业对此反响较大,都有“道德比文凭重要”的感叹。地方高校可以采取知识竞赛、讲座、案例分析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培训,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激发学生对酒店工作的热爱。

(2)礼仪培训。地方高校可以通过化妆技巧、形体训练、礼貌礼节、色彩选择与服装搭配、插花艺术等礼仪修养培训来锻炼学生的胆量、美化学生的形体、培养学生的气质,提高学生对美的鉴赏力,使学生掌握服务从业人员的礼貌礼仪和行为规范,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3)英语培训。随着饭店业竞争愈演愈烈以及外国客人入住率的提高,酒店服务中英语口语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部分涉外高星级酒店甚至将应届毕业生招聘对象由旅游系转向外语系。因此,地方高校应通过多种形式的英语培训(英语角、酒店英语情景剧编导、英语公文写作)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4)沟通培训。酒店员工与顾客交流时需要掌握一些方法和技巧,使顾客对酒店的服务达到满意。因此,地方高校应通过沟通培训使学生掌握接电话、谈判、促销、投诉处理等技巧,了解形象及身体语言在服务中的重要作用,掌握解决顾客投诉的方法,提升人际交往中的自信心与沟通能力。

四、创新社会活动

高校酒店 篇6

2011年,我国出台了最新的高校专业目录文件,酒店管理被正式划分到目录内专业,这是时代发展趋势,也是社会发展所需。酒店行业特别注重从业人员语言水平的高低。据调查,员工晋升的核心条件之一就是外语的掌握程度。近几年地方很多普通高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厦门等国际酒店品牌集团管理的的五星级酒店进行实习,从所在实习、就业酒店反馈的信息显示,学院近几年的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和实习生的教学实践分析,现在酒店涉外业务趋多使得酒店行业越来越重视英语技能人才的招聘和培养。为适应形势发展,不少高校相继开设酒店管理专业并引入双语教学模式。

一、酒店管理专业课堂双语教学的重要性

“理论+实践”是目前众多旅游管理类高校采取的教学模式。对于服务类的专业,实践固然重要,但高校酒店管理专业培养的毕业生毕竟不是普通的服务员,是要能够在酒店上得去,下的来的中高层管理人员,与一般的职业院校还是有一定区别,一般高校采用的方法是三年时间在校学习理论知识,随后分派到各高星级酒店进行为期一年的生产实习。众所周知,酒店管理的相关知识理论与体系很多是建立在国外酒店管理实践发展基础上的,不管是教材还是研究成果表述基本是英文原版。酒店业已加入全球化竞争,这就意味着酒店企业要发展,管理者必须了解国际惯例,具备国际化意识,能够与世界客人进行沟通交流。所以开展专业课堂双语教学,在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提升了英语水平,并且增强了利用语言优势查阅国际前沿的学科知识的能力。可见,酒店管理专业实施双语教学是行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也是酒店从业者自身发展的需要。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在为期三年的理论学习期间,如何让自己的专业知识与国际接轨,培养自身的国际化思维能力,这已然成为高校酒店管理专业课堂双语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

二、普通高校酒店管理专业教学中提升学生英语服务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成立涉外方向教学班进行差异化教学

现在很多高校采取的方法是在新生入校前,依据学生的英语高考成绩分为高级班和普通班,实施大学英语的课程教学。对于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到了大二第二个学期,再依据学生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过级考试成绩,编排相关专业的双语教学班和普通班。大学英语四、六通过了的学生可以进入双语班的学习,开设三到五门专业双语课程,如《前厅服务与管理》、《客房服务与管理》、《客源国概况》等。当然,需同时开设专门用途英语(ESP),比如《饭店英语》,《旅游服务英语》,《酒店商务英语》、《旅游管理英语》等,让学生能初步接触酒店专业的基本专用词汇,培养用英语思维的能力。而没有通过的同学就留在普通班学习,这在对学生刚进校进行入学专业教育时,就跟学生讲清楚,对学生而言,也是一种压力和动力。进行差异化教学,这不仅避免了英语成绩较差的学生因为英语语言的问题而耽误了专业课的学习,当然,对于双语教学班的学生而言,英语听说读写译能力提升的同时,也有助于这部分学生充分利用语言优势,接触到学科最前沿的专业知识,从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达到国际酒店管理人才培养的目的。

(二)课堂内实施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坚持以培养学生的英语能力为中心

无论是双语课堂教学中,根据模块和章节内容采用讲授法、情境教学法、现场教学法、影像教学法和专家讲座法等教学方法,根据内容的难易程度不同使用中、英文两种语言,或以中文为主,在理解中文的基础上适当用英文补充。酒店管理专业课程的实践性较强,这就要求授课教师必须借助一定的教学资源以更好的实现培养学生英语服务能力的教学目的。比如,在讲授《饭店英语》这门课的前厅部、餐饮部、房务部时,可以借助实验室安装的前厅管理、客房部管理、餐饮部管理教学软件系统进行现场讲解。在前厅部从预订、接待到结账离店,使原本抽象的课堂内容以具体的实物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真实的感受酒店的工作环境,激发学生对酒店工作的浓厚兴趣。在餐饮服务中,为客人点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服务技能,强调服务人员与宾客之间的语言沟通,在这个知识点的教学中,直接运用英语来进行教学、训练和情景对话无疑是最好的方法。西餐服务教学中,主要是对西方餐饮服务知识和技能的学习,用英语来进行教学更能达到较好的效果。在房务部,从引客进房,到客房设施的介绍以及各种个性化服务的提供,都要求学生按照真实的情境进行现场模拟。在《客源国概况》这门课程的双语教学中,实行任务驱动化教学,即课前给学生布置关于这个客源国家的学习任务,包括这个客源国家的基本信息的讲解、让学生分小组分工完成这个国家的讲解,包括搜集资料、制作课件、上台讲解、以及在接待过程中的角色扮演。《酒吧管理与服务》对于一些西式点心、外国酒等用英语介绍,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对于酒店服务中的一些礼貌用语可以渗透到平时的课堂教学和与学生的实际交流中,让学生多一些机会接触英语,这不仅顺应了酒店对从业人员的要求,同时也与素质教育接轨。

(三)形成完备的双语教学班课程的评价体系

酒店管理双语课程体系的构建必须要有保障体系的支撑才能将理论化为实践,使学生受益。建立完善的师资队伍和应有的奖惩制度是保障本专业双语课程、专业英语课程顺利建设的硬性条件,而构建良好的教学环境则是保证双语教学班良性开展的后台保障。吉首大学旅游学院学院成立专门的双语教学研究教研室,专门负责学院双语教学教师的教学教研活动,包括教师的培训、教学研讨、双语课程的安排等,形成一整套双语教学的评价体系。

为了配合双语教学模式的改革,健全双语教学评价体系,同时应当采取激励手段,调动师生的教学积极性。对于学生而言,双语课程考核获得优秀、良好、及格等级别的分数可在学分上给予一定系数的奖励;或者可以用该分数抵某些通识类课程的考核学分;考核体系方面,要突破传统的试卷考试模式,对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如《前厅服务与管理》、《客房服务与管理》、《饭店服务英语》等,可以引进酒店直接评价模式。在从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反馈的信息和建议编排修订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等。对教师而言,激励手段如可以在课酬上按课时量的15%予以补助,另外担任双语教学课程的教师在赴海外进修、职称评定等环节给予优先等。

高校酒店 篇7

关键词:高校酒店管理专业,专业发展,问题,对策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第三产业蓬勃发展更加迅猛,其中旅游酒店业发展,急需大批具有较高的理论基础、实践性、追求工作的规范和标准化的专业人才,高校设置酒店管理相关专业目的是培养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又具有专业操作能力的实用性人才。

1. 目前高校酒店管理专业面临的问题

随着中国加入WTO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旅游业在全国迅速发展,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中一个新的增长点。据世界贸易组织预测,到2020年底我国将成为第一旅游大国。这就使高校酒店管理专业的发展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近几年,旅游及其相关专业的迅猛增多、学生就业时的巨大压力、非旅游专业学生对酒店管理行业的竞争、现代化管理设备的引进使学生不能很快适应和掌握、学生外语能力较差不适应入世后要求大学生外语水平较高的需要、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适应性差等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高校酒店管理专业的发展。

2. 高校酒店管理专业发展的对策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将合格的学生送入社会。用人市场对学生的接受程度、学生未来个人发展的竞争能力便是学校教育成功与否的标志。所以,酒店管理专业应从学生在就业市场的挑战中寻找专业发展的方向。就高校酒店管理专业来讲,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调整发展方向。

2.1 强化教学管理,课程体系优化,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酒店管理专业的教育目标必须与社会对酒店管理人才的总体要求相一致,要建立明确的、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定位。明确的定位是确定教学目标、调整教学方式、如何引导学生成长的核心和依据。高校酒店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从事酒店管理专业必备的良好的文化道德修养、行业心理素质和外语水平,熟练掌握旅游饭店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通过教学和实践实习,熟练掌握酒店服务技能的高级应用型管理人才。高校可通过如建立学习兴趣小组、组织班级, 以及专业各种技能比赛和外出实践活动等,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各类实践训练,提高实际工作能力;可以根据专业特色,适当设置外语角、外语演讲比赛、模拟饭店情景等强化外语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的能力;提高学生计算机操作水平,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及应用计算机,毕业以后能够更快地适应现代酒店管理———电脑化、智能化管理。对于专业课程体系优化,学校可通过利用CAI课件、VCD光盘、录像片、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方法和课堂模拟、教学观摩、实验演示等多种直观、动态教学手段,使课堂教学内容与酒店情景教学内容、常规教学方式与特殊教学手段、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技能课课程程等等有有机机地地结结合合起起来来。。

2.2加强教育和管理, 抓好毕业实习。

酒店管理专业的毕业实习一般安排在毕业前半年或一年, 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一环, 是对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知识、技能的全面检验和升华, 也是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的过渡, 实习的效果如何对学生素质的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校期间学校应注重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操作技能、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针对酒店管理与学校管理的不同,将酒店管理思想与学生的日常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加强学生实习期间的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建设,坚持不懈地长抓“三观”和“三德”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认真做好实习总结工作,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好的经验要大力宣传。

2.3 坚持校企结合、产学相结合的办学方向。

目前,中国酒店经营管理发展呈现8大趋势:全球化趋势、集团化趋势、专业化趋势、信息化趋势、品牌化趋势、创新化趋势、生态化趋势、多元化趋势。这种趋势促使我们相信,坚持校企结合、产学相结合的办学方向是酒店企业在竞争中增强发展后劲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学校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专业人才的必然选择。对学校而言,坚持校企结合、产学相结合的办学方向主要可实现三个目标:一是通过实践使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得以巩固;二是通过实践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锻炼;三是通过实际的顶岗工作实践,使学生的专业素质获得全面提高。酒店企业与从事相关教育的大专院校进行校企联合,对于学校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2.3.1 有利于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

对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参与实践操作是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职业素养的关键。以往由于教育缺乏针对性,酒店感到学生的培养和自身发展无关,学生实习成了酒店的一种负担,酒店往往不愿接受学生的实习任务,影响了实习教学效果。而通过坚持校企结合、产学相结合的办学方向,学校与企业的利益趋同了,学生培养的针对性得以加强,更多的酒店把学生实习作为企业培养人才、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当成是企业人才培养的一部分。这样,学生参与专业实习的机会大大增加了,实习效果也越来越好。

2.3.2 有利于专业教学改革和专业设置优化。

专业教学计划是否符合社会岗位对人才规格的要求,学生实习效果是最为直接的检验手段。学校通过校企联合教学实践的信息反馈,可以不断发现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的不足和缺点,从而修订并完善教学计划,改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专业教学更能体现面向市场的特色。同时,通过校企结合,学校对社会人才需求的信息掌握得更加准确,有利于根据市场人才需求的变化调整专业设置。虽然专业设置的不断调整,会给教学组织带来了诸多困难,但这也是学校教育适应市场需要的具体表现。

2.3.3 有利于拓宽学生就业渠道。

大学生就业率目前已成为衡量高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标准。走校企联合之路,对毕业生就业工作具有独特的作用,许多同学就是通过毕业实习而被实习单位录用的。通过校企联合,加深了酒店与高校之间的了解,在毕业生接收工作中,酒店不仅愿意接收酒店管理专业学生,也愿意接收高校其它专业的学生。而且,学生通过有效的校企联合教育,在掌握知识技能和塑造完善人格方面更具优势,增强了学生自身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高校以行业为依托,建立长期稳定、岗位清晰、定位准确的校内外实习基地,可以充分利用实习基地的特点和功能,强化教学与实践的结合,最大限度地拓宽人才培养的空间。我们还应该看到,建立长期稳定的教学实习基地,可以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使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和行业发展的动向及时地反馈到学校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旅游行业的管理水平、服务意识及服务内容都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实习基地就成为我们观察行业动态的窗口、获取行业信息重要途径。据此,我们可以及时地进行教学调整,使我们的专业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能够最大限度地接近旅游市场,并及时准确地反映和适应旅游业的实际发展。

进入新世纪,旅游产业迎来了发展的大好时机,已经成为中国四大新兴支柱产业之一。行业的迅猛发展给酒店企业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也使高校酒店管理专业教育呈现兴旺景象,发展前景一片光明。为此,我们希望酒店管理专业尽快寻找出专业发展的方向,将合格的学生送入社会,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服务于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和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浅谈旅游专业教学实习方法[M].饭店世界, 1998, (6) .

[2]鲁琳雯.关于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探索[J].论坛, 2009, (1) .

[3]邹晓慧.提高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服务意识[J].管理观察, 2009, (1) .

[4]张凤琴.酒店管理专业高等职业教育校外实践教学探索和研究[J].价值工程, 2009, (2) .

[5]葸小慧, 王中伟.旅游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现代商贸工业, 2009, (3) .

[6]谌莲莲, 齐炜.浅议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J].池州学院学报第, 2008, (12) .

高校酒店 篇8

教育实习是巩固学校教学成果,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实现教育培养目标,使学生毕业后能尽快适应实际工作需要的重要教学环节。中国酒店行业发展的速度非常之快,高校每年都会有大批的学生到酒店实习。但学生在酒店实习适应期间,会出现大量的问题。作为高校来说,正确认识这些问题,理解到酒店实习的作用,科学地组织与指导实习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学生酒店实习适应期的问题探析

目前,中国有很多高校都开设有旅游管理和酒店管理专业,而这些专业一般都会安排学生到酒店实习。专业实习的开展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专业技能与社会适应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理应受到学校与学生的重视。但是万事开头难,学生从学校到酒店的第一阶段即适应期阶段会面临着诸多的问题与挑战。

(一)学生的转型与适应问题

高校学生酒店实习适应期的第一个问题是学生的转型与适应问题。从酒店实习的头几个月看,学生普遍存在由“学校学生”向“酒店员工”角色转变困难的问题。许多学生在大学里的生活相当轻松,比较自由,既没有精神也没有体力上的压力。而在酒店里工作有时候一站就是8个小时以上,劳动强度非常大,生活节奏非常快,酒店管理者往往对待学生和普通员工一视同仁,有的要求甚严。同学们过惯了象牙塔里的生活,无法适应这种高强度的转变,更有甚者认为这是“非人的生活”。下面(图1)是某学院学生酒店实习适应情况分析图:

由上图可见,只有8%的学生完全适应酒店里的生活,绝大部分学生不能很好地适应新角色的转变。因此,学校和学生都应该加强对酒店实习适应期的重视,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思路,平时多引入学习纪律、工作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以及体力与耐力等方面的训练环节,在组织实习之前就做好充分的铺垫和准备工作等等。

(二)学生的离职与管理问题

从高校学生酒店实习的过程来看,实习适应期中最大的问题莫过于学生中途离职与管理问题。许多学校在酒店实习的学生中途离职率比较高,学生的实习因此中断,这既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也不利于酒店的管理,因此对于学校和酒店来说,都不愿意看到学生实习期中途离职。分析离职原因,主要集中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学生自身的意志和品质薄弱。许多学生在家被父母宠着,在外有亲戚朋友爱着,而老师给予的也多是关怀。所以他们平时没吃过什么苦或经历什么风浪,他们的意志和品质显得比较脆弱,在酒店的严格管理和劳动强度下显示出对社会的不适应。在挫折下面,一部分同学选择的是逃避和回家,而不是战胜困难,适应环境。更有甚者,在老师和同事反复做思想工作下,还是不惜冒着被酒店开除,拿不到实习学分的风险执意离开。与此相反的是,一部分平时从事过社会实践或在家吃过苦的学生,不需要多做什么思想工作,也能坚持下来。可见,平时教学中注意磨练学生的意志和品质,增强其韧性,是教育学生适应社会的重要一环。

第二是学校对实习生的管理制度不完善。有些学校酒店顶岗实习刚刚起步,经验不足,实习生的管理制度也不健全。部分学生违反实习纪律,没有完成实习任务,擅自离职,学校没有相应的制度跟上,不能及时有效的做出处理,致使影响恶劣,离职出现连锁反应,管理困难。因此,不仅要从思想层面努力,还要从制度层面下功夫,要深化校企合作,不断完善实习管理制度,包括实习指导机制、实习沟通机制、实习奖惩机制等等,只有这样才能保障实习工作的圆满完成。

第三是与顶岗实习的企业本身工作环境有关系。有些酒店工作环境相对宽松,工作强度相对较小,且能保障必要的节假日休息,离职的学生较少,且基本上是因为身体等客观原因;而有些酒店缺乏人文关怀,忽视实习生本身的特性,再加上生活条件与人际关系差、竞争压力大、工作劳动强等原因,离职的学生就多。这说明工作环境的好坏对实习生的离职选择影响很大,因此学校在选择酒店作为实习点时,要深入考查,多方了解,权衡利弊,找到合适的合作伙伴,非常重要。

第四是与学生身边人的支持与否有关系。有些学生的家长一听说自己的孩子在外面吃了什么苦受了什么委屈,就心疼的不得了,反复打电话,甚至出面横加交涉,恨不得马上要孩子回家,而忽略了这是学校安排的学习和锻炼,这对于学生的离职选择无疑是一种强烈的刺激因素。相反,有些家长知道自己的孩子在外受苦受委屈,采取的是一种鼓励的态度,给其做思想工作,要求其继续在外磨练,这样家庭的孩子就更容易坚持下来,完成实习。另外,亲戚朋友以及酒店同事和上司的支持与否也会影响到实习生的离职选择。所以在学生实习适应期,要尽可能地寻求实习各方的支持与配合。

(三)各方的沟通与协调问题

高校学生酒店实习适应期的另一个问题是实习各关联方的沟通与协调问题,包括校方与实习生的沟通与协调问题,校方与酒店方的沟通与协调问题,实习生与酒店方的沟通与协调问题以及实习生与其亲戚朋友的沟通与协调问题等。作为第一次全面深入地走进社会的舞台、远离熟悉的家乡和学校,许多在酒店实习的高校学生实习适应期间会有着诸多的困惑和不适应。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工作的辛苦与劳累,缺乏关怀与支持,人情冷暖,心灵空虚等等,如果没有有效的沟通与疏导,实习生们会倍感挫折,缺乏坚持下去的信心和动力,进而影响实习的过程和效果。因此形成多通道的沟通主体,建立有效的沟通与协调机制,是帮助酒店实习生渡过实习适应期的重要环节。我们可以以实习生为核心,引导他们与酒店、学校和亲戚朋友建立紧密的联系,确保沟通渠道的畅通和沟通方式的正确,同时加强酒店实习生各关联方彼此间的沟通与协调,形成一个多通道、多途径、层次分明的有机沟通体系。如下图(图2)所示:

目前,有些高校在组织学生到酒店实习时做了很多工作,比如说派驻实习带队老师,安排实习指导老师,定期到酒店看望学生,经常性地与酒店沟通,不定期地与家长沟通,推动酒店员工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等等。这些都会有助于帮助学生渡过实习适应期。

二、高校学生酒店实习的意义与收获

组织学生到酒店实习,是高校旅游管理与酒店管理专业培养学生的必要环节,是学生理论学习的必要补充,可以帮助学生学以致用,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与动手能力,也有助于实现学生由学校到社会的过度,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与社会适应能力。下面站在学校的立场来分析高校学生酒店实习的意义与收获。

(一)对于学生的意义和收获

高校学生酒店实习可以培养学生的素质,锻炼他们的能力,让他们将来能够适应社会,找到理想的工作,这是许多学校实行顶岗实习的根本。通过实习,学生的主要收获有:一,从实践环节学习专业技能,巩固和加深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理解,使他们能够在毕业后更快的从事本行业的工作。二,深入社会,了解现实,学到许多学校里学不到的知识。比如说如何处理酒店中复杂的人际关系,如何在一个企业中求生存,如何独立应对外面碰到的人和事。经过实习期间的锻炼,同学们在为人处世方面明显成熟了许多,有的同学还说,打电话回家,爸爸妈妈说自己像变了个人,懂事了很多。三,在一个经济发达城市的高星级酒店学到先进的东西。许多学校的实习点往往选在经济发达城市的高星级酒店,在这里学生能够学到先进的酒店管理理念和优秀的企业文化,有些同学抓住了机会,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四,创造不错的就业机遇。一些做得好的同学在实习结束后可以直接留在酒店继续工作,有些同学更是脱颖而出,初步步入管理层。一些没有留在酒店的同学也可以就近在经济发达地区找工作,毕竟经济发达地区的机会还是要多一些,相信这也是学校、学生以及学生家长三方都愿意看到的事情。

(二)对于老师的意义和收获

高校组织学生到酒店实习,往往会与实习的酒店建立合作伙伴关系,这将为专业老师提供交流学习的平台,也为很多老师提供了挂职锻炼的机会。特别是实习基地的带队老师,一方面,因为能够亲临企业第一线,所以有条件更深刻的理解和掌握酒店的专业知识,反思平时的教学方法与内容,从而更好的指导今后的教学实践和科学研究。另一方面,从学校到外面社会的大舞台,为专业老师开阔了眼界,知道外面社会有什么、需要什么,而我们的学生缺什么,老师们自己又缺什么,这种思想层面的认识,有利于老师在将来的教书育人过程中明确方向,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三)对于学校的意义和收获

如前所述,高校学生酒店实习不仅培养了学生,也锻炼了老师。同时,通过酒店实习基地的建设和利用,与酒店共享教学资源等,大大提高了学校现有资源的利用效率,节省了资金投入和成本。例如,学校专业老师可以到酒店开展专业讲座,也可以聘请经验丰富的酒店管理者到学校授课;学校可以利用酒店高档昂贵的设备条件开展教学,而无需自己花费大量的资金建设高规格的仿真实训室。另外,由于酒店作为实习基地建设具有“辐射性”,不仅能辐射到其周边经济发达地区,也可辐射到学校的其他相关专业,这对于推动学校的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是非常有意义的。

三、结语

高校酒店 篇9

一、校企合作下高校酒店专业实习生管理现状

酒店专业的校企合作是以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酒店管理人才为目标, 通过充分利用学校与酒店资源进行教学与管理, 以实现工学结合、理论与实践相长的人才培养方式。此培养方式的核心在于学校和酒店共同制定酒店专业学生的培养计划, 将合作渗透到教学计划、体系、方法和过程的每一方面, 充分实现学生、学校、酒店三方参与, 互惠共赢。

实习生的“学生”和“员工”双重身份, 以及合作的三方参与, 决定了校企合作下的实习生管理具有一定的复杂性。目前, 校企合作下高校酒店专业实习生的管理仍存在一定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校企双方配合度欠佳

校企合作在酒店专业学生的培养上, 采用的模式不同, 培养的效果也存在差异。许多高校的校企合作双方配合度不高, 其合作主要停留在学生的毕业实习接收上, 在学校将学生送至酒店参与顶岗实习后, 学校就较少地参与学生的管理与教育, 实习生管理主要由酒店进行。在实习期间, 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工作问题无处诉说, 感觉被学校遗忘, 酒店无人搭理, 问题积累时间过长, 就会导致实习生工作积极性不高, 实习收获较少。

(二) 酒店的实习生管理制度不健全

实习生是尚未毕业而到企业参加工作实践的学生。因学生实习时间较短, 且实习结束后是否留任酒店未知, 酒店通常不会制定较为健全的实习生管理制度。在实习生招聘和岗位分配方面, 忽视学生的能力培养和兴趣专长, 根据酒店岗位用工需求进行分配;在实习生培训上, 较少针对岗位及实习生个人素质进行针对性培训, 且缺少有计划的阶段性培训;在实习生考核和激励方面, 大部分岗位考核标准和正式员工一致, 但却未能享有正式员工的福利及奖励。

(三) 酒店与学生对实习存在认知偏差

酒店将实习作为填补岗位空缺的一个途径, 将实习生视为酒店的普通员工, 并按正式员工进行工作要求。实习生将实习视为进行实践操作、提高专业素质的一个专业学习阶段, 认为自己的角色仍是学生, 应以学习为主, 工作为辅, 更多地获得指导、支持和谅解。由于二者存在认知偏差, 酒店重视实习生的工作贡献, 而实习生重视自我成长和专业收获, 会导致酒店与实习生之间产生矛盾, 实习生工作积极性不高、工作倦怠、工作满意度较低, 酒店部门效益下降、顾客投诉增加、管理困难。

(四) 实习生综合素质不高

实习生的心理素质、适应能力、专业技能、学习能力、问题处理能力在实习管理中非常重要。首先, 实习生的角色转换不及时, 会产生心理落差, 进而出现消极怠工、对酒店和学校产生厌恶感;其次, 实习生的专业技能不过关, 不能独立完成岗位工作, 需通过一段时间的在岗学习, 才能逐步融入工作团队, 学生的学习能力决定了此进程的速度;再次, 实习生的适应能力和问题处理能力较差, 出现问题或受到批评, 不能客观进行处理, 多反映在主观抱怨上, 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也增加了管理的难度。

二、优化校企合作下高校酒店专业实习生管理的对策

为解决校企合作下高校酒店专业实习生管理问题, 本文将从学校、酒店和学生三个利益主体出发, 探索优化校企合作下实习生管理的对策。

(一) 学校———全方位参与实习管理

学校对实习生的管理要分实习前、实习中和实习后三个阶段, 学校应该全面参与。在实习前, 一方面, 学校要与酒店签订详尽的学生实习协议, 并建立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 针对学生实习管理工作开展定期沟通与交流。另一方面, 学校要做好实习动员工作, 从思想和行为上对学生进行指导和说明, 让学生对实习做好各方面准备;在实习中, 实行双导师制, 学校方面的导师宜选择辅导员或者酒店专业教师担任, 在实习的整个过程中进行跟踪管理, 对学生的思想上进行及时辅导, 并负责与酒店导师及管理人员进行沟通, 及时解决实习生问题;在实习后, 学校要对学生的实习成果进行验收, 对实习优秀的学生进行表彰, 并且根据教学计划安排相应的教学内容, 如案例分享等, 进一步强化实习效果。

(二) 酒店———健全实习生管理制度

酒店应结合自身的岗位需求和学校的学生培养计划, 建立一套针对校企合作的实习生管理制度。在岗位分配方面, 尽量按照实习生的特长和兴趣进行岗位分配, 并且适当提供轮岗的机会;在培训上, 要定期针对岗位及实习生个人素质状况进行考核和相应的能力提升培训;在考核和激励方面, 制定合理的劳动强度和薪酬制度, 对实习生的劳动配额应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 实习生表现突出应得到和正式员工同样的奖励, 而且应该设立一些针对实习生的奖励政策, 以达到激励的作用。

(三) 学生———提高综合素养

在实习前, 学生应该做好心理准备, 正确认知自己的角色转变。在学校期间, 除了要掌握基本的酒店管理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 对于礼仪、抗压、沟通等素质学习也应予以重视。在实习中, 要虚心学习岗位所需技能,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自我管理能力, 以职业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在工作中出现问题时, 应理智地寻找酒店部门负责人解决, 并在问题和挫折中吸取教训, 总结经验, 实现自我提升。

摘要:本文以校企合作为研究视角, 高校酒店专业的学生为研究对象, 实习生管理为研究内容。在梳理校企合作内涵的基础上, 对高校酒店专业校企合作的实习生管理现状进行分析, 进而提出优化校企合作中实习生管理的对策。

关键词:校企合作,酒店专业,实习生管理,对策

参考文献

[1]李晓冬.加强星级酒店实习生管理的若干意见——以内蒙古财经大学职业学院为例山东省高职院校酒店专业实习管理改革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3.

[2]谢宝田.人力资源管理视角下的酒店实习生管理[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13.

高校酒店 篇10

一、引言

由于国际、国内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使得国内经济总体运行状态尚属平稳,但其发展速度已明显变缓。面对我国经济增速减缓的新形势,各行业对于用工的需求整体下降,进而使这几年的就行形势严峻,其中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最为突出,这就要求高校教育需针对学生的专业能力素质、就业技能等进行强化培训,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旅游管理专业相较于生物、科学、建筑等相关专业来说其专业性并不强,所以学科理论知识体系相对简单且操作性强。如何在实习过程中进行创新,以实习带动就业,成为旅游管理专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研究课题。

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实习面临的困难

从学生自身来讲,实习阶段高校学生大学生活的关键时期,是将学校教育中掌握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的一个难能可贵的机会,但同时也是学生告别学校跨入社会的缓冲阶段。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式,大学生必然有一定的心理压力,从而存在一些心理问题。

从学校方面来讲实习基地的选择与确定,实习管理制度的落实,其中要涉及到实习经费、实习时间等问题的合理解决。

(一)实习生的心理问题

学校与社会相比较是个相对宽松舒适的环境,学生对学校有一定的依赖心理,进入社会后会产生畏惧、胆怯和对未来不确定等恐慌心理。企业是追求利益的,是具有盈利为目的存在,而且酒店作为服务行业,工作岗位对相貌、身高等外在条件要求较多,对实习生的工作能力和内在素养要求都有一定的限制。旅游行业属于服务性很强的行业,对工作者的服务意识要求很高,对高校实习生的心理素质、独立意识、为人处世的能力等提出挑战,实习阶段部分学生容易出现烦躁、抱怨等情绪而影响实习效果。在整个实习阶段结束后,学生对酒店有了进一步认识,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自身的金钱观、价值观,使得下一步就业的选择进入纠结的状态之中。

(二)实习基地的选择问题

实习基地的选择要建立在满足学生的实习要求的基础之上,不能仅仅是为了完成高校培训义务。实习基地需要具备系统的培训知识,有其自身的酒店管理服务理念。酒店的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需要同时满足实习要求,坚决不能将学生安排到不规范、不够规格的酒店进行实习。不合理的实习基地无法让实习生真正学到知识技能,一定程度上还会造成学生对工作的偏差认识。

(三)实习管理制度问题

刚刚走出校门的实习生自身缺乏严格的职业意识,在进入酒店实习的过程中,酒店是否有一套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有针对性的对实习生进行管理,将奖惩措施落到实处,严格执行制度与要求,是实习生良好职业习惯形成的必要前提。要让实习生在酒店工作过程中产生管理意识,按规章制度办事而不再依靠自身习惯、个性、想法等主观的处理事情,这些都需要有严格制度管理和措施控制。

三、酒店实习的通常模式

一般情况下学校都是有合作酒店的,学校与一些酒店签署了学生实习的相关协议。每到毕业季学校就会安排学生到指定的酒店进行实习,时间一般是三个月到半年不等。实习过程中学校几乎是完全脱离出来,学生的培训管理工作全部落到酒店头上,学校仅仅是负责一些前期的协调辅助工作,如安排学生到位或指定一名实习老师不定期对实习生在酒店的实习情况进行巡视。

然而在实际情况中,酒店对于实习生往往没有专门的培训机制,就和普通的新员工入职一样,仅仅有介绍性的短暂岗前培训和技能培训,在领班的带领下直接上岗。学生在酒店中的实习岗位往往都是基层的、对专业知识水平要求较低的岗位,实习期间很少有其他任何培训和岗位变动,主要原因还是酒店为了利益的最大化而省去培训时间和培训成本,某种程度上实习生成了缓解酒店因基层员工流动率大而产生的劳动力不足现象的救命稻草。酒店的运营性质决定了他对实习生的培训态度,酒店对人才的重视程度不够造成实习生在实习阶段得不到足够的提高。

四、酒店实习的创新模式

(一)借助行业优势,实现工学一体化教学

旅游管理专业的可操作性强,学校教育的基础理论到实践活动的开展其实现途径简单,我们既可以选择让高级酒店中的高级管理人才走进校园授课,也可以让高校专业老师带着学生走进酒店教学。学生在掌握技能课程的同时,对于本专业有直观的教学体验,将校园与职场的分割线淡化,使学生走出校园后更容易融入职场氛围。酒店教育资源的引进应全面包含多个分支专业,因为理论的丰富性与实践的多样性应该是相匹配的。工学一体式的教学理念应该深入广大教职员工的脑海,使专业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科学合理的进行有机结合,从而达到促进人才的可持续发展,校企合作稳就业的最终目标。

(二)导师管理精细化,实现校企合作育苗

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中的人才培养方案主要由校内教师与企业导师共同保障,前期教育工作主要是校内教师完成的,包括旅游管理专业的基础理论课、专业课、操作课及实训教学等主要内容;后期专业技能水平的提升主要依赖企业导师完成,包括配合教学老师完成专业实习教学任务,辅导学生完成顶岗实习,最终还要参与对学生的综合成绩进行评定和考核工作。企业与学校合作后,学校可以针对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调整人才培养计划,企业导师的存在将学校与企业的距离拉近,为学校的教学目标提供导向作用,也为专业凝练办学、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有效的平台。

(三)遵循专业特点,实现实习进程的科学指导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酒店实习期主要包括四个阶段,即实习准备阶段、岗前培训阶段、顶岗前期阶段与顶岗中后期阶段,在不同的阶段,教师的引导与酒店的管理措施应该做相应的调整,已达到科学的指导实习进程。

(四)注重实习培训,顺利搭乘就业直通车

完成专业知识及酒店管理系统知识的培养后,使得一些学生在实习阶段脱颖而出,顺利搭乘就业直通车,最后成为企业的优秀员工和管理者。学校本着旅游经济发展的办学思路,系统组织开展旅游企业的先进管理经验与服务理念,让学生对未来工作的实体有本质上的认识,再运用到实习工作中,得到企业的肯定与认可,最终成为企业的一员,这是实习的最佳效果体现。

五、结语

上一篇:体验主题下一篇:公示语汉英翻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