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物联网专业

2024-09-27

高校物联网专业(精选12篇)

高校物联网专业 篇1

1 概述

自2009年以来,一场关于物联网的风暴席卷了全球。年初,美国总统奥巴马提出了“智慧地球”概念,将“新能源”和“物联网”列为振兴经济的两大武器;6月,欧盟委员会递交了《欧盟物联网行动计划》;7月,日本IT战略本部颁布了日本新一代的信息化战略——“U-Japan”战略;8月,温家宝总理视察无锡的中科院物联网技术研发中心时,提出把无锡建设成“感知中国”中心,2011年国家制定发布了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物联网”的研究、开发和应用等进入了高潮[1]。

物联网是从英文“The Internet of things”,可以理解为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2010年温家宝总理在第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对物联网定义为:物联网是指通过信息传感设备,按照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上的一种网络。说简单点,就是把虚拟的网络世界与现实中的物质世界有机结合在一起,做到物质网络化,让每一个物质在网络中都有个身份,便于管理和维护[2]。

物联网技术和产业的发展将引发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涵盖了大量现有的专业门类和技术体系,需要高校培养教育应用型技术型人才。自2010年3月教育部号召高校建立物联网专业学科,各高校纷纷提交了专业申请。目前,全国开设物联网专业的高校很多,但大多处在探索阶段,没有完整的标准和体系,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从专业的教学目标、课程体系规划、实训室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来探讨与研究该专业的建设。

2 物联网专业的教学目标

物联网专业是研究信息感知、传输、处理和应用的基础理论与关键共性技术的综合性、跨学科、跨领域的新型学科[3],涉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控制以及软件工程、管理工程等多个专业,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在计算机系的软件与网络专业发展的基础上,增设物联网专业,协同其它专业发展。

物联网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素养,知识结构合理,具备扎实的电子技术、网络通信原理、现代传感器技术及物联网相关理论知识,具备在物联网领域跟踪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以及较强的创新实践能力,能从事物联网领域的系统设计、系统分析与科技开发及研究方面的高素质物联网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1],突出体现“口径宽、基础实、重实践、强能力”的培养理念。

3 物联网专业的课程体系

根据教学目标与我校的实际情况,该专业课程体系由六个模块组成:公共基础模块、学科基础模块、专业基础模块、专业组选模块、专业选修模块、专项实践模块。

1)公共基础模块: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人文和科学素质及身心素质,具体包括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学英语和体育等课程。

2)学科基础模块:对学生进行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训练,具体包括计算机导论、高等数学、C语言程序设计、电路基础、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原理及应用等课程。

3)专业基础模块:培养学生掌握物联网的基础理论知识,具体包括传感器技术与RFID、单片机技术基础、嵌入式系统、无线传感器网络,物联网应用层设计等课程。

4)专业组选模块:根据物联网的感知层、网络层及应用层三层结构体系,分为不同的发展方向,开设了不同的课程,学生可选择自己的发展方向进行学习,具体包括Java程序设计、Android系统开发、数据通信与交换技术、GPS技术、物联网控制基础等课程。

5)专业选修模块:以学生的学习兴趣来进行选择学习,具体包括云计算、物联网综合应用、数据挖掘等课程。

6)专项实践模块:侧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具体包括基础实践、专业实践和应用创新实践三个层次。其中基础实践是嵌入到课程中,体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专业实践则是每学期末安排两周左右时间,根据课程进行应用创新;应用创新实践是安排学生利用假期时间深入到企业去或参加大型的比赛,独立完成一个实际的物联网相关的项目,将理论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

4 物联网实训室建设

高校开设物联网专业,除了有合理的知识教学,还要建设相关的实训室。由于我校已经有自己的网络实训室和嵌入式实训室,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建立物联网基础教学实训室,用来完成物联网基础课程实验,培养学生所需掌握的电子、计算机、通讯等领域内的专业能力;另外我校与许多的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如武汉创维特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共建物联网综合演示实训室,用于构建完整的通用物联网小系统,集传感层、网络层、应用层的综合应用系统,采用校企合作的模式可以使教学信息与市场要求同步,符合专业人才培养需要。

我校所建立的物联网实训室,包括硬件设备、软件资源两大部分。硬件设备主要包括单片机、ARM9实验平台、各种传感器、RFID等。软件资源主要包括嵌入式操作系统Linux、嵌入式网关软件、无线传感器网络软件等。

根据我校物联网专业培养目标及专业课程体系,实训内容包括单片机开发平台基础实验、嵌入式ARM9平台基础实验、各种传感器实验、Zig Bee/Wi Fi/3G/蓝牙网络通讯实验等。以项目驱动为主,案例教学,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在做中学,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实践能力,突出培养“技能型、应用型、实践型”的人才。

5 师资队伍建设

物联网专业是个新兴的、多学科交叉的、强调实践应用的学科,目前我校本专业拥有一支老、中、青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其中高级职称的12位,占65%,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位)教师15位,占85%。但是这些教师都不是物联网专业毕业的,而且都不具有物联网行业相关企业的从业经历,缺乏物联网的实践经验,因此需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我校坚持“引聘名师、培养骨干”的原则,积极拓宽师资队伍的来源渠道,优化教师队伍,实行激励与制约相结合,健全管理机制,采取“引、聘、送、下、带”等措施,致力于“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拟采取以下主要措施:1)直接引进物联网行业相关企业的人才或聘请行业专家到学校任教;2)对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进行重点扶持和培养,送他们去物联网相关培训机构参加培训,学习和提高物联网相关理论;3)以老带新,实施“传帮带”,以老教授、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作为导师,指导中青年教师,定期对中青年教师进行实习、实训、课程建设等方面的培训,以提高中青年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4)校企合作,派教师到物联网相关企业开发一线,如武汉创维特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企业帮助培养实用技术型师资;5)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参与或申报物联网相关的科研项目,以教学促进科研,以科研指导教学,进一步将理论与实际需求相结合。

6 小结

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应抓住物联网的发展机遇,以就业为导向,突出体现“口径宽、基础实、重实践、强能力”的培养理念,加强校企合作,培养面向广东、服务东莞的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目前物联网专业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这方面经验还非常缺乏,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孙珊珊,赵健飞,王晓菊.高校开设物联网专业的思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2(8).

[2]王晴.物联网发展与高职教育之探讨[J].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

[3]谢秋丽,黄刚.基于物联网人才培养与教学实践的研究[J].软件导刊,2011(3).

高校物联网专业 篇2

1.物联中国大讲堂

《物联中国大讲堂》是一个科普公益性节目,由中国物联网第一门户物联中国创建,联合各大专业物联网媒体、物联网产业会员单位等,该节目实现深化认识“物联网”丰富的产业内涵,旨在解读广大会员与受众对“物联网”行业的困惑和疑问,拨开外界评论物联网的不实之词,还原发展物联网产业的核心本质。以讲坛的形式,为您打造一个纯粹的“物联网”知识课堂,栏目内容分为“学术讲堂”、“物联网和互联网的关系”、“物联网产业发展”、“中国物联网现存的问题”等主题版块。

物联中国是与物联网产业紧密联系的互联网领先媒体平台。拥有政府部门给予的产业信息资源,同时与高新企业一直保持着良好的业务合作关系。目前,物联中国注册会员近10万,网友活跃,互动性高。是中国物联网行业整合信息、科谱教育、时事播报的基础平台。

在本次物联网专业见习中,我们一共看了五段视频,这五段视频从各个方面讲了物联网的定义,基本原理,核心技术,发展远景以及物联网的发展对经济的影响。我们从这五段视频中学到了很多东西,让我们对物联网有了更深层的认识,更加的激发了我们学习物联网是兴趣,明确了学习物联网的方向,以下是对这五段视频的简单认识。1.1物联中国大讲堂第一期

本期视频是由南开大学计算机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吴功宜讲的,他的主题是:从互联网到物联网,对物联网发展背景特征和趋势的分析。主要讲了如何认识物联网技术发展的必然性?如何认识物联网与互联网的区别与联系?如何认识物联网发展的方向与趋势?

我从这期视频中学到了很多东西,认识到了物联网技术发展的必然性以及物联网发展的方向与趋势,弄明白了物联网和互联网的区别与联系,物联网是互联网的延伸,可以说是互联网的一种应用。互联网的出现极大的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对促进社会信息化,实现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主要是针对人与人这个特定的领域并且是虚拟的。而物联网是通过各种感知设备,如射频识别、传感器、红外等,将信息传送到接收器,再通过互联网传 送,通过高层应用进行信息处理,达到“感知”的目的。它解决了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交流,它的提出和使用让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有效通信成为可能,这不仅可以降低管理的成本,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大大提高物品和各种自然资源使用的效率,是实现社会信息化的重要举措。互联网和物联网的融合将会带来更多意想不到的有益效果,最终实现整个生态系统高度的智能特性和智慧地球的美好愿望。

1.2物联中国大讲堂第二期 本期视频是由工信部软件与集成电路促进中心战略研究处处长王威信讲的,他主要讲了物联网的基本概念、物联网的发展现状、物联网的发展阶段分析、物联网的工作重点和建议。通过本期视频学习,我认识到了物联网的发展现状以及整体发展过程,当前,全球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均十分重视物联网的研究并纷纷抛出与物联网相关的信息化战略。世界各国的物联网基本都处在技术研发与试验阶段,美、日、韩、欧盟等都投入巨资深入研究探索物联网,并相继推出区域战略规划。我国在物联网领域的布局较早,中科院早在十年前就启动了传感网研究。在物联网这个全新的产业中,我国技术研发水平处于世界前列,中国与德国、美国、韩国一起,成为国际标准制定的四个发起国和主导国之一,其影响力举足轻重。

2009年8月,温家宝总理在无锡视察时指出,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迅速建立中国的传感信息中心或“感知中国”中心。物联网被正式列为国家五大新兴战略性产业之一,并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2009年11月,总投资超过2.76亿元的11个物联网项目在无锡成功签约。2010年工信部和发改委出台了系列政策支持物联网产业化发展,到2020年之前我国已经规划了3.86万亿元的资金用于物联网产业的发展。

当前,中国“十二五”规划已经明确提出,发展宽带融合安全的下一代国家基础设施,推进物联网的应用。物联网将会在智能电网、智能交通、智能物流、智能家居、环境与安全检测、工业与自动化控制、医疗健康、精细农牧业、金融与服务业、国防军事十大领域重点部署。但目前我国物联网还处在零散应用的产业启动期,距离大规模产业化推广还存在很大差距。

从物联网的产业来讲,物联网是一个超大规模的产业。“从现在起到2020年的10年 里,中国物联网产业将经历应用创新、技术创新、服务创新三个关键 的发展阶段,成长为 一个超过5万亿规模的巨大产业。1.3物联中国大讲堂第三期

本期视频是由科大讯飞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江涛来讲的,主题是:智能语音技术与语音云。主要讲了什么是智能语音技术?现在语音技术发展到什么程度,都在什么地方应用?现在最火的云计算平台上的语音技术是什么样的?

通过本次视频学习我对智能语音技术有了深刻的认识,了解了语音识别和语音合成技术以及云计算的发展现状。智能语音,作为三种人机交互技术之一,在云计算时代获得了更多关注,伴随着社会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语音技术的应用可以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几乎所有行业。物联网时代,语音技术将使人机交互进入新时代。1.4物联中国大讲堂第四期

本期视频是由中国嵌入式系统产业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柏斯维来讲的他的主题是:用嵌入式概念解读物联网。主要讲了如何诠释物联网、物体上网用什么计算机、什么是嵌入式技术、M2M概念的物联网、嵌入式概念定义物联网、无线互联网和信息家电。

通过本期视频学习,我对嵌入式有了深刻的认识,了解了嵌入式技术的特点及应用,对物联网有了新的看法。嵌入式是一个物联网项目中物体端嵌入的专用计算机技术,是一个可裁减、低功耗、高可靠性、按需定制的计算机。我们可以用嵌入式概念这样定义物联网:它是基于互联网的嵌入式系统。嵌入式系统就是计算机应用的一种形式,赋予物体嵌入式系统,它才具备上网的条件。物联网=嵌入式系统+互联网。这让我对嵌入式、物联网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有了清楚的认识,对我将来学习物联网有了很大的帮助。

1.5物联中国大讲堂第五期

本期视频是由通信技术专家项有建来讲的,它的主题是:中美认识物联网比较。主要讲了物联网的基本概念、物联网的核心技术、印刷技术与媒体、物联网的本质、在中国谁控制了物联网、智能电网的三个层面、实现智能电网的要素、开放才能共享、合作与封闭、形式与内涵以及长尾理论。

通过本期视频学习,我认识到物联网的核心是整合四大技术:传感技术、网络技术、信息决策技术和执行体系。在中国传感专家控制了物联网,也就是说物联网的核心技术是主要是传感技术,传感器属于物联网的神经末梢,成为人类 全面感知自然的最核心元件,各类传感器的大规模部署和应用是构成物联网不可或缺的基本条件。在以后的物联网技术学习中,我会更加关注传感技术,从而更好的掌握物联网技术。

2.专家讲座报告会

在专业见习期间,老师为了丰富我们的见识、开阔我们的眼界以及让我们早点了解物联网行业的发展现状和就业要求,请来了海同教育ICEP金牌讲师植强、郑州轻工业学院习广永博士、亚嵌科技首席运营官汪刘芳来给我们做讲座,下面就简单谈谈我在这三场讲座报告中的心得体会。2.1嵌入式技术与职业发展--植强

本次讲座请来了上海海同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植强,他在教育培训行业中已教学10年,拥有丰富的项目实践经验,他主要讲了嵌入式技术与职业发展。讲座中,他强调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核心是嵌入式技术,他分别从嵌入式行业的发展和技术要求、如何进入嵌入式领域、嵌入式系统统计三方面向我们解释嵌入式的定义和运用空间。他分析嵌入式人才的需求,结合3G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以及中国在本领域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向我们阐述了嵌入式行业的就业形式和发展前景。讲座结束后,他回答了现场同学的提问。

通过本次讲座,我对嵌入式技术以及我们将来的就业形势有了一定的认识,认识到目前在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嵌入式这些方面有很大的人才缺口,我们在学校期间要利用好身边的教育资源,努力学习,掌握好关键技术,争取将来毕业后可以投身到物联网行业,为社会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2.2物联网定位技术--席广永

本次讲座是由我们学校的席广永博士讲的,他讲的主题是物联网定位技术。主要讲了GPS系统的组成和发展历史以及应用、蜂窝基站定位、无线室内环境定位、A-GPS定位、物联网环境下定位技术的新挑战和发展前景。

从物联网的三个目标来看,要实现任何时间、任何事物、任何地点之间的连接其中必须有定位技术的支持,而且在任何地方的连接里面本身就包含着物体之间的位置信息。可见定位技术是物联网中的一个重要技术,从老师的讲解中,我对定位技术有了一定的认识,希望将来有一天能够“一切皆可感知,一切皆可定位”,我会为此努力着。

2.3如何走进华为三星联想暨嵌入式开发就业指导专题报告会--汪刘芳 本次报告会是由亚嵌科技首席运营官汪刘芳讲的,他的主题是:如何走进华为三星联想暨嵌入式开发就业指导专题报告会。他首先讲了知名软件公司招聘流程等问题作了详细介绍,并具体结合面试过程给予我们相关的就业指导。随后,他基于一些高端手机的研发过程对Linux系统进行深入解读,他首先为大家剖析了手机操作系统和Linux系统之间的传承性、Linux系统的开源性、嵌入式系统与3G及物联网的关系紧密性等特点,并针对这些特点介绍了嵌入式系统在通讯设备、仪器仪表、交通电子、军工等方面的广泛应用。在分析了嵌入式系统所需的专业技能后,他强调,嵌入式系统广阔的应用前景,决定了嵌入式系统必将引领中国未来软件产业的发展方向。而其软硬兼备的技能要求,则造成嵌入式系统人才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将长期处于紧缺态势,这对尚未毕业的软件行业学子是挑战也是机遇,呼吁大家积极面对困难和挑战,扎实深入学习C语言及嵌入式系统等基础知识,为更好的融入社会,最大程度发挥自己专业所学打牢基础。

这次讲座不仅丰富了我们的专业知识,在就业择业等方面给予我们详细的指导,同时,对我们进一步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转变就业观念,明确就业方向,树立良好的职业观具有积极地促进作用。

3.感悟

高校物联网专业 篇3

【摘要】近几年来中国各大高校争相开设物联网工程专业,但由于专业开设时间还不长,各高校均处探索建设期,所以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存在差异。本文结合调查分析比较皖台高校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异同,力图找出各自优势与特色,取长补短,为有关高校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提供参考。

【关键词】物联网 人才培养模式 差异性 调查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1-0027-02

物联网是指通过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实时采集和处理需要监控、连接、互动的物体等的连续的重要的传感信息,与互联网结合,实现强大功能的一种科技技术。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和信息科技的发展,近几年来中国各大高校争相开设物联网工程专业。由于物联网专业开设的时间还不长,各高校在物联网专业建设方面都尚处探索、建设期,所以导致各高校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存在差异。本文结合“皖台物联网研究中心”框架下的安徽、台湾高校物联网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情况的调查,分析比较皖台高校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异同,找出各自的优势与特色,取长补短,为有关高校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提供参考。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我们选择安徽省及台湾地区部分高校进行了实地的走访与问卷调查。调研团队成员来自安徽滁州学院,与安徽其他高校均有着良好的交流与合作。2015年暑期,团队成员先后参访了台湾淡江大学、真理大学、东海大学、阳明大学、台湾大学,并与学生进行了座谈交流。通过网络问卷,同步调查了皖台高校物联网相关专业学子,就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模式、实践教学等意见建议进行了收集整理;实地参加了台湾物联网专业学生暑期学校(实践教学小学期)的学习,切身感受了台湾高校教学方式和互联网专业教学内容;参观考察了台北物联网应用展示体验中心、程曦资讯整合股份有限公司总部,亲身体验了物联网技术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变化与便捷。网络调查问卷有效回收样本133份,本文相关数据分析,均基于此样本。

二、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第一,在开设物联网专业的学校性质方面,物联网专业现已经在各大高校开展,其中普通本科类院校别所占比重最大,约为66.92%,其次是211,985类的高等院校,约为,部分职业技术学院类院校也开设类似课程,不过数量相对较少。

第二,在课程的安排方面,以理论和实践相互结合的方式安排专业课程的院校占多数,约为39.85%,而一些院校以理论知识为重点,约为23.31%。

第三,在高校物联网相关实验室的开设方面,91.73%的高校设备齐全,并且有28.57%的高校实验室开放程度很高,学生可以根据需要随时使用,但仍然存在8.27%的高校实验室设备不齐全,开放程度低等现象。

第四,在各高校培养物联网人才方向的调查数据统计中显示,软件编程类的占绝大多数,约为63.16%,而在硬件方向和网络构建方向所占人数偏少,分别为28.57%和8.27%。

第五,在统计各大高校物联网专业学生将来就业方向的数据中我们发现,高科技企业为毕业学子们首选的就业单位;事业单位紧随其后,也是学子们毕业就业的一个主要方向;研发机构排名第三;此外,部分学生也会选择去机关寻求工作机遇。

第六,通过比较各大高校实验室情况以及对同学们对物联网人才需求认知方面数据的统计和分析中我们得出,211,985类的重点院校实验室设备开放程度最高;而普通本科和高职等职业技术学校中实验室设备开放程度不是很高;此外,在普通类的本科院校中还存在实验室设备不齐全的情况。而从学生对从将来的毕业需求的认识来看,应用开发层将是一大热点。

三、意见与建议

根据以上皖台高校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调查,我们可以看出,物联网是一个新兴的信息科技产业,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想要做好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工作,涉及到多个对象、多个层面、多个方面去共同努力。

第一,要及时修订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信息科学更是只争朝夕。高校要结合物联网专业技术的发展前沿、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最新进展,与时俱进地进行修订和完善,争取把最新的知识、最佳的技能传授给学生。

第二,要搭建先进的实验实训平台。计算机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离不开高水平实验室和实训中心,物联网工程专业更是如此,要把具有感知功能的信息化手段融入实习实训平台建设,让物联网实验实训中心更加信息化、更加物联化、更加科学化。在这样的环境中开展情景模拟实训和实践教学,效果自然要好得多了。

高校物联网工程专业设置的思考 篇4

因此,物联网被认为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的第三次信息时代大革命。作为一项战略性新兴产业,越来越多的企业把目光投向先进的物联网技术,物联网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培养,[3]每一个行业都需要专业的人才,物联网产业也不例外。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培养物联网人才已经成了时代的迫切需要。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对高校适应市场技术需求,为培养能服务于市场需求的物联网专门人才而开设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必要性、当前高校开设的情况、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市场需求和设置物联网专业的培养方案做了一些讨论。由于物联网专业还是一个新生的专业,没有统一的一个标准,本文讨论的一些观点只能算是一个抛砖引玉。

1 高校增设物联网工程专业的需要

1.1 国家信息工业发展战略的需要

历史罕见的国际金融危机使世界经济遭受严重冲击,同时在客观上推动了全球进入一个创新密集和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时代。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一个国家要实现持续发展,就必须有重点地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为迎接新科技革命的到来做好产业准备。目前,许多国家都在对未来经济发展进行战略谋划,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提出本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战略,并制定促进措施[2]。比如,美国正在加快实施“智慧地球”科技战略;欧盟制定了“物联网行动计划”;日本发挥政府引导示范与企业研发推广的合力,启动了物联网的应用;等等。可以说,物联网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已在世界范围展开。这对我国来讲,既是挑战,也是机遇。这就要求我们应把握机遇、顺势而为、尽早谋划,抓紧突破关键技术,努力使物联网这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尽快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因此,培养物联网专业人才,开设物联网专业是国家信息工业发展战略的需要。

1.2 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符合国家经济发展需求

物联网工程专业是教育部为服务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而开办的新型专业,覆盖计算机、控制、通信技术(3C技术)和电子、信息安全、系统工程等多个领域,该专业已被列为国家级特色专业,重点培养能够运用嵌入式智能技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等,进行信息感知、无线传输、数据存储和处理及应用等方面知识能力的系统工程型和创新性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这不但是国家和政府大力发展物联网产业的巨大体现,也是国家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作出及时反映的重大举措,培养物联网专业人才符合国家经济发展需求。

1.3 信息专业调整的需要

由于整个信息领域可以划分为三个部分:信息获取、信息传输和信息处理,这三个部分也构成了信息产业的三大支柱。而电子信息科学、通信工程和计算机技术及应用这三个专业正好对应了物联网三大支柱领域。现在的技术发展不再像以前只是对技术做单一的要求,需要对相关的行业和技术做统一有机的结合。物联网专业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产生的。

开设物联网专业,是对以往的电子、通信、计算机等专业的一个方向调整或者是整合,对优化学科,培养出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技术应用型人才[5]。

2 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市场需求和就业前景

在人才需求方面,各地政府纷纷上马物联网项目,急需大量的物联网人才,而且非常奇缺。例如,无锡到2015年总投资40亿元,建成引领中国传感网技术发展和标准制订的中国物联网产业研究院,集聚各类传感网企业500家,实现产值500亿,需要引进和培养高级物联网人才5000名,集聚从业人员5万人。仅仅无锡就需要5000名高级物联网人才,全国需要的物联网人才数量可想而知。

从产业角度来讲,目前已有交通、物流、水电等产业开始应用,产业发展面临非常广阔的前景。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作政府报告中明确表示,要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物联网的研发应用。其中的依据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背后是对物联网专业人才的巨大需求。目前国内无论是物联网还是云计算专业的人才都处于炙手可热的状态。企业的信息化,制造装备和生产过程的自动化与信息化,制造产品的信息化与智能化等技术的发展,都离不开物联网工程技术,而这其中,人才是关键[4]。企业急需物联网工程方面的专门技术人才,高等教育则是培养专门技术人才的主要途径,实验/实践教学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工程素质与能力高素质人才不可缺少的手段。

3 目前高校设置物联网工程专业的情况

“物联网工程”本科专业在国内近两年才开始,与物联网工程相关或相近的专业有“传感网技术”专业。在2010年8月,教育部公布了通过审批的140个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本科新专业。据统计首批设立“物联网工程”、“传感网技术”本科专业的高校有35所,分别是:北京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大连海事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天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大学等。另外,全国有将近20所高职、高专院校以及独立学院开设了物联网专业。总共有50多所本专科院校开设了物联网工程或相关专业。

4 人才培养方案讨论

4.1 物联网核心技术及物联网工程专业的支持学科

信息获取、信息传输和信息处理,这三个部分也构成了信息产业的三大支柱,也正是物联网产业的三个组成部分。电子信息科学、通信工程和计算机技术及应用这三个专业正好对应了物联网三大支柱领域[5]。因此,一般来讲,高校开设物联网专业,最好要事先有这个三个专业的开设基础。

4.2 物联网专业学生培养办学定位

通过该专业的学习,使学生能掌握物联网技术基础理论、物理信息系统标识与感知、计算机网络理论与技术和数据分析与信息处理技术等知识,具备通信技术、网络技术、传感技术等信息领域宽广专业知识,具备独立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从而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物联网行业的人才供给保障。

4.3 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国家现代化与信息化建设需要,具备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理论基础雄厚、知识面宽广、实验技能强、勇于创新的综合型人才,能够使学生系统扎实地掌握物联网技术基础理论、物理信息系统标识与感知、计算机网络理论与技术和数据分析与信息处理技术等知识,具备通信技术、网络技术、传感技术等信息领域宽广专业知识和国际竞争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通过本专业学习,具备独立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

4.4 课程设置

目前普遍的认识是,物联网可以是个“专业”,而不一定必须是一个“学科”。虽然还有些定位模糊的问题,但只要是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尤其是跨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就应该是可以设置的。就像以前的“电子商务”专业遇到的类似的情况那样,不必拘泥于究竟是属于哪个现有的“学科”中。本文这里列出了高校物联网专业课程设置的初步建议,算是一个抛砖引玉。

主要课程可以有,物联网概论、通信原理、计算机网络、现代通信网、传感器原理、RFID技术、M2M技术、嵌入式系统设计、无线通信原理、无线传感器网络、近距无线传输技术、物联网组网技术、物联网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高级程序设计语言、算法分析与设计、数据库理论、软件工程、3G/4G通信网络等[6,7]。

5 结论

物联网作为信息技术发展得第三次浪潮,对高校培养符合社会发展的技术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对高校如何适应市场技术需求,为培养能服务于市场需求的物联网专门人才进行了抛砖引玉的探讨,分析了开设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必要性、当前高校开设的情况、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市场需求和设置物联网专业的培养方案等一些基本问题。由于物联网专业还是一个新生的专业,没有统一的一个标准,如何规范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也是本文关心和继续研究的方向[8]。

摘要:物联网作为信息技术发展的第三次浪潮,对高校培养符合社会发展的技术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文中作者对高校如何适应市场技术需求,为培养能服务于市场需求的物联网专门人才进行了抛砖引玉的探讨,分析了开设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必要性,当前高校开设的情况、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市场需求就业前景及设置物联网专业的培养方案等一些基本问题。

关键词:物联网工程专业,必要性,培养方案,信息技术,高校

参考文献

[1]吴功宜.对物联网工程专业教学体系建设的思考[J].计算机教育,2010(21):26-29.

[2]申明.物联网离我们是近还是远?[N].科技日报,2009-10-14(4).

[3]吴玉征.物联网来了[N].计算机世界,2009-11-16(38).

[4]赵达.物联网要产业化[N].光明日报,2011-03-12(6).

[5]沈苏彬,范曲立.物联网的体系结构与相关技术研究[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9(6):1-11.

[6]崔艳荣,陈勇.物联网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探究[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7(2):373-374.

[7]张光会,余晃晶.试论物联网工程专业的人才素质和培养目标[J].科技信息,2011(11):216-217.

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应用 篇5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概念于提出,其本意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物联网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物联网”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业内专家认为,物联网一方面可以提高经济效益,大大节约成本;另一方面可以为全球经济的复苏提供技术动力。

物联网技术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国家“十二五”规划中对此进行了重点部署,目前物联网技术已被广泛应用在智能物流、智能交通、智能家居、生产监控、智能农业、环境监控、远程医疗、定位导航等领域。预计到,中国物联网产业的整体产值将超过五万亿规模。

二、物联网行业前景及人才需求分析

1 物联网应用前景分析

“十二五”物联网重点包括如下领域:

(1)智能交通(车联网);

(2)智能物流(现代物流与智能仓储);

(3)智能电网;

(4)智能医疗(公共卫生与远程医疗/医护管理与社区服务);

(5)智能工业(过程管理与自动化控制);

(6)智能农业(精细化农牧业/有机农业/食品安全/生态观光农业/外向型都市农业);

(7)环境监控与灾害预警;

(8)智能家居(楼宇自动化/现代物业管理);

(9)公共安全(信息安全管理);

(10)社会公共事业(弱势群体管理);

(11)金融(电子商务)与服务业;

(12)智慧城市。在以上每一个智能应用领域中,都会涉及到传感、RFID、电子、通信、自动化控制及GPS或GPRS,这些技术一整合将最终构成一个基本的智能传输及分析系统,多个单个智能系统的整合将构成智能物联网。物联网的应用并不是单一的,而是一个智能整合过程。

2 物联网行业人才需求分析

物联网技术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国家“十二五”规划中对此进行了重点部署,目前物联网技术已被广泛应用在物流调度、智能家居、生产监控、大棚监控、环境监控、远程医疗、定位导航等领域。预计到20,中国物联网产业的整体产值将超过五万亿规模。随着物联网市场的爆发性扩张,预计物联网行业,会有30万以上人才缺口,而且未来,每年会以20%的缺口递增,物联网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前景广阔。

物联网背后的技术包括RFID(无线射频识别)、传感器和智能手机。物联网的发展是应用驱动的,渗透性很强,会渗透到经济的各个领域,生活的方面方方面面。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催生应用需求,给物联网带来新的产业机遇。物联网业务的另外一个特点是产业链长,涉及通信网络、信息系统集成、自动控制多个领域,需要系统配合。正是因为如此其带动性强,会带动微电子、软件、信息技术的诸多领域发展。从发展看,会带动成千上万亿产业的发展。物联网广阔的发展前景,需要相关行业的大量人才。12月,易观国际发布《中国物联网白皮书》,其中讲到,无线传感器网络产业规模在未来两年内将增长15倍,在20达到200亿元市场规模。工信部的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物联网产业规模正在快速增长,国内市场对物联网相关产品的需求增长明显。物联网将成为继互联网之后的又一高科技市场,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据国家相关部门统计预测,在智能交通方面,汽车产业从产前、产中到产后的车联网人才需求未来5年约有20万的市场需求;在智能物流(现代物流与智能仓储)方面,至全国现代物流与智能仓储方面的技术管理人才缺口在20万人以上;智能电网方面,未来5-10年智能电网与新能源电力产业人才将达到百万人;智能医疗方面,包括智能医疗设备支持与技术服务、智能医护管理在内的专业技术人才市场需求将超出百万;智能工业方面,智能工业过程管理与自动化控制的岗位专业人才需求目前缺口约需50万人;智能农业方面,在“十二五”中的缺口将近1000万人;环境监测与灾害预警方面,未来五年缺口是30万人;智能家居方面,未来五年人才需求近百万。

综观甘肃省和兰州市地域特点,省市出台物联网产业相关扶持政策,兰州新区大力发展高新技术,省市建设“车联网”、“数字城市”、“智慧城市”,甘肃省大力发展“智能农业”,都需要大量的物联网工程设计、管理及安装维护和物联网设备及智能电子产品开发、测试维修与技术服务等方面专业化技术性人才。

三、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建设情况

电子与信息工程系计算机专业创办于1983年,被教育部、信息产业部确定为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紧缺型人才培养基地,同年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级示范型专业。我系现已形成以电子和信息技术为行业背景,电子和计算机应用技术两大专业群为龙头发展格局。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开始招生。我系于开始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的前期学习考察和准备工作,计算机网络技术教研室积极开展物联网技术的学习、专业可行性的调查工作,取得了一定的专业建设心得和经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申报已通过省教育厅批准,教育部已备案,将于年开始招生,招生人数60人。

1.专业建设情况

(1)年开始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开设《物联网技术导论》课程,开展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调研申报工作。

(2)到的普高招生中,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开设物联网应用技术方向,为物联网专业的设置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3)20我系教师陈天超、徐少军等申报了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物联网技术与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发展模式探讨》,该课题于20顺利结题。课题研究了高职院校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专业建设、人才需求、专业定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等内容,给我院开设物联网专业奠定了理论基础。

(4)20我系选派教师毛敬玉、蔚治国参加教育部高教司主办的物联网专业技术培训,返回后给网络教研室全体教师讲座,了解了物联网最新技术和发展。

(5)年3月,我系前往甘肃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进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学术调研,就学生培养、实验室建设、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建设、专业群发展及校企合作模式进行了深入细致的交流和探讨。

(6)2014年4月,计算机网络教研室全体教师参观了甘肃省物联网工程研究中心,并与中心教师开展座谈,探讨了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7)2014年5月5日,我系教师前往苏州职业技术大学,考察了计算机工程学院和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的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建设情况,参观了物联网专业实验室和应用展示厅,并就专业建设、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实习实训和校企合作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学习。

(8)2014年5月7日,我系教师前往中国农业大学考察学习智能农业应用情况,并参观了中国农业大学智能农业温室大棚和物联网控制中心。

(9)2014年5月8日,我系教师前往大唐电信集团公司参观考察,参观了大唐电信物联网国家级实验室、物联网智能家居展示厅和物联网教学实验设备,并就物联网专业实验室建设和校企合作事宜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交流,达成了合作共识。

(10)2014年7月7日,我系教师赵治斌、杨政安等受邀参加第二十届兰洽会,参观物联网应用体验馆,并就物联网应用、核心技术、发展现状、人才需求、校企合作等方面与参展企业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并与甘肃万华金慧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共建实习实训基地达成了初步共识。

(11)2014年暑期我系选派李想、尚云、何雪妮老师参加教育部高教司主办的物联网专业技术顶岗培训,加强了我系物联网师资力量。

(12)2014年12月中旬,张国权主任带领杨海娟、杨政安、杨健老师参加成都高校物联网专业建设培训研讨会,为专业建设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

(13)2014年12月22日,电子与信息工程系举行“物联网专业建设及项目建设研讨会”。本次研讨会由系主任张国权教授主持并作专题讲座,全系四十多名教师参加了此次研讨会议。此次研讨会议不仅让教师们了解了物联网相关技术的发展状况,而且鼓励每位教师积极参与到物联网专业建设及课题研究中来,旨在推进我系物联网专业建设、实验室建设、科研项目团队建设等工作的顺利进行。

(14)2014年12月25日网络教研室组织我系9名教师参加由兰州理工大学和深圳市国泰安教育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举办的“2014甘青省物联网教学与专业建设研讨会”,研讨会上甘肃省各院校教师围绕物联网专业建设和课程设置进行了充分交流和研讨,彼此分享了各高校专业建设的成功经验。

2.专业师资情况

我系现有教师59名,其中正教授1名,副教授及高级工程师21人,讲师33人,具有博士学历3人,硕士学历34人,双师型教师36人,师资结构合理,教学实力雄厚。我系现已形成以电子和信息技术为行业背景,电子和计算机应用技术两大专业群为龙头的发展格局,物联网专业基础课程师资充裕。2014年5月,我系于大唐电信集团公司初步达成共识,专业核心课程由大唐电信选派讲师讲授,大唐电信在两年内逐步培训我系物联网专业教师,解决师资问题。我系于年、2014年积极选派专业教师参加教育部物联网技术培训,使教师完全能胜任教学工作。

3.实验实训建设

电子与信息工程系非常重视实验实训室建设,先后与国内、外知名大型企业“微软”、“惠普网络”、“大唐电信”、“思科网络”、“神州数码”、“锐捷网络”、“索尼电子”、“兰州大方电子”等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建设了“微软培训基地”、“惠普网络实验室”、“神州数码网络实训室”、“苹果软件实训室”、“3D数字仿真实训室”、“网络综合布线实训室”、“表面贴装(SMT)实训中心”、“电子控制与仿真实验室”、“微机组装与维护实训室”、“微机原理实训室”、“计算机组成原理实训室”、“电子技术实训室”、“程序设计实训室”和“网站设计与开发实训室”。2014年5月,电子与信息工程系和大唐电信集团公司初步达成共识,共建物联网应用技术实验室和应用展示厅,共建实习实训基地。

4.校企合作情况

近年来,电子与信息工程系先后与国内、外知名大型企业“微软”、“惠普网络”、“大唐电信”、“思科网络”、“神州数码”、“锐捷网络”、“索尼电子”、“兰州大方电子”等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2014年5月,我系和大唐电信集团公司初步达成共识,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建设进行校企合作。

大唐电信科技产业集团(简称大唐电信集团),是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管理的一家专门从事电子信息系统装备开发、生产和销售的大型高科技中央企业,总资产规模近500亿元人民币,总部位于北京,在上海、天津、成都、西安、重庆、深圳等主要经济发达城市设有研发与生产基地。大唐电信集团以自主创新为驱动,掌握了电子信息关键领域的核心技术,拥有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技术创新和突破,尤其在TD-SCDMA第三代移动通信、无线接入、集成电路、特种通信、物联网和云计算等领域的技术产业水平居国内、国际领先水平。

与大唐电信集团公司校企合作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电子与信息工程系与大唐电信集团公司共同设置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展课程体系建设,学院和大唐电信共同对教学质量全程监控和评估;

(2)大唐电信集团公司选派讲师讲授专业核心课程,大唐电信在两年内逐步培训我系物联网专业教师,解决专业师资问题;

(3)电子与信息工程系和大唐电信集团公司共建物联网应用技术实验室和应用展示厅;

(4)电子与信息工程系和大唐电信集团公司共建物联网应用技术实习实训基地;

(5)大唐电信集团公司推荐毕业生到相关物联网技术企业工作就业。

四、专业培养目标

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培养掌握计算机传感信息处理技术及互联网技术和技能,从事物联网工程项目的规划、施工管理;从事物联网设备安装、调试与维护;物联网项目售后服务、维保与管理;物联网智能终端产品的生产制造与辅助设计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五、专业主干课程

物联网技术导论、C语言程序设计、传感器技术、嵌入式系统应用开发、无线传感网络技术、手机应用开发、网络设备管理与维护、RFID技术与应用、Linux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与应用、弱电工程综合项目实训、典型物联网系统项目综合实训等。

六、就业方向及岗位

本专业毕业生可以到企事业、物联网企业、IT企业以及物联网相关行业等单位从事物联网工程设计、管理及安装维护工作;物联网设备及智能电子产品开发、测试维修与技术服务;也可在各类企事业单位从事计算机系统管理与维护、网络工程建设与管理、数据库管理以及技术咨询、培训、销售等工作。

就业面向以下岗位:

1.物联网(局域网)系统的设计开发人员

2.物联网系统的安装、测试人员

3.物联网系统的管理、维护人员

4.物联网企业营销人员

5.物联网系统中相关产品的生产、测试人员

6.安全技术防范行业--设计、管理、施工、监理、维护、营销人员。

七、物联网相关技术介绍

1.物联网体系架构

2.物联网四大支撑技术

1、射频识别(RFID)技术:RFID是一种非接触式自动识别技术,可以快速读写、长期跟踪管理,有着非常好的发展前景。

2、无线传感网络(WSN/ZigBee):WSN/ZigBee的特点是短距离、低功耗,这为搭建无处不在的物联网提供了可能。

3、传感器技术:以MEMS为代表的传感技术,拉近了人与自然世界的距离。

4、M2M技术:利用手机进行对物体的数据采集、远程控制技术。

高职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篇6

关键词:高职;物联网;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专业定位

中图分类号:TN929.5-4;TP391.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2) 18-0094-01

物联网是把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物联网的应用广泛,遍及智能交通、环境保护、公共安全、平安家居、工业监测、个人健康等多个领域。物联网技术将会发展成为上万亿元规模的高科技市场。因此,社会对物联网技术方面的人才需求巨大。

一、高职物联网专业建设基本思路

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专业培养模式日趋成熟。高职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已经逐步符合市场,并着重培养面向技能、重在应用、适应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通过对市场需求的调研,我们认为要以职业生涯为目标,确定人才培养方向;以工作过程为主线,构建课程体系模式;以职业岗位为依据,确定课程设置方案。最终达到社会对物联网人才的供给。

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分析

(一)高职物联网专业定位

1.行业前景分析。通过对从事物联网产品研发、设计、生产及系统集成公司的调研,我们明确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的主要就业岗位:(1)物联网项目的规划、施工管理;(2)物联网设备安装、调试和维护;(3)物联网感知层与传输层产品的设计、制造;(4)物联网应用层控制程序设计。

2.物联网专业定位。物联网产业发展需要研究型、技术型、综合型、工程型等不同层次的人才,本科院校较为适合培养物联网技术应用的高层次人才,而高等职业院校适合培养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物联网应用领域包括交通、安防、电力、金融、物流零售、环保、医疗等。物联网的市场潜力给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带来了无穷机会,物联网领域的开发和应用为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敞开了宽广的大门。随着物联网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物联网企业需要与之相关的工程技术人才。这正吻合我们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

根据对物联网产业链的分析,我们主要是培养技艺、操作并举的高级技术人才;再结合高职院校的特色学生定位为:主要从事面向物联网产业相关企业及物联网技术应用等企业的物联网系统集成、技术支持物联网物流运营维护等基础性岗位。

(二)岗位群分析

通过对物联网专业人才相关岗位群的调研分析,得出适合高职学生典型的物联网方面的岗位有:物流运营技术员、产品技术支持工程师、系统集成工程师等。

1.物联网物流运营技术员:熟悉物流运营流程、实施管理物联网平台的物流运营、维护、更新、统计汇总等。2.物联网技术支持工程师:负责物联网应用相关的方案制定及售前支持工作,物联网产品等售后技术支持,物联网工程项目服务等。3.物联网集成工程师:根据图纸、投标文档资料进行物联网项目的实施,负责系统集成项目的跟进、组织管理与项目实施。

(三)专业职业能力分析

根据物联网专业人才典型岗位工作任务分析,毕业生必须有良好的沟通与团队协作的职业素养;掌握物联网技术的基本理论,具备构建、运行、维护物联网的职业基本能力;能进行感知设备的集成,物联网项目方案设计与实施,以及物联网平台运营与维护等专业核心能力。

(四)课程体系设计

物联网工程专业应该是集合计算机、通信、电子、自动化等各个专业的一个交叉学科,它涉及到多个行业、多个领域,每个学校的专业背景和学科特色都不一样,因此各自依托的背景学科都不甚相同,因此课程体系上会有差别。有的学校物联网专业归属计算机学科,因此学生毕业之后的升本、就业将围绕着计算机这一学科背景展开。

课程体系的设计以岗位的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市场需求为起点,以岗位群职责、工作任务为依据,实现专业课程的开发与设计的创新。分析上述的适合高职学生的岗位群,可以得出岗位相关课程。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的行动领域课程体系,成为统一的课程体系。

(五)专业教材建设

物联网是新专业,在教材的选用上要费一番功夫,同时它是一个综合类专业,每个学校开设都有自己的倾向性。所以目前在专业教材的选择与建设上可从以下三方面考虑:1.选择国家级、省级规划教材、精品教材,这些教材在各方面都具备一定的权威性、参考性;2.组织有实力的教师,在已有课程讲义与技术研究的基础之上,结合本校实际编写符合本校实际的校本教材;3.开发物联网技术发展和市场需求的校企合作教材。

三、专业实验实训室建设

(一)实验室建设目的。通过建立物联网实验室,为教學提供实验、实训平台,使学生在“实战”中系统的了解物联网知识体系的构成,引导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从而提升教学效果,进而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与就业质量。

(二)实验室主要功能。实验室以学生生活中最为熟悉的“学生宿舍”和“图书馆”为背景环境,搭建智能宿舍与智能图书馆两个系统,系统将实现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的综合运用,可配套实现对无线传感、无线组网、射频识别等物联网核心知识点的教学工作。

(三)实验室主要特点。系统性: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搭建的物联网综合应用系统。透明性:系统及主要实验设备实现“透明化”设计,让学生能够对相关设备具有直观的了解和认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开放性:系统的设计具有充分的开放性,提供强大的扩展功能,在教学中可以鼓励和引导学生对系统进行改造和创新应用。丰富性:针对实验室系统,配套丰富的实验案例以辅助教学。

四、结束语

物联网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从技术角度看,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物联网工程专业方向,通过广泛的调研,制定尽可能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并整合其他相关专业的软硬件资源,为社会培养物联网复合型人才是可行的。

参考文献:

[1]李坡,吴彤,匡兴华.物联网技术及其应用[J].国防科技,2011,(01):18-22.

[2]王天奡.中兴通讯云计算抢滩物联网时代[N].人民政协报,2011,4(29).

[3]吴功宜.对物联网工程专业教学体系建设的思考[J].计算机教育,2010,(21):26-29.

[4]桂小林.物联网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探索[J].计算机教育,2010(16).

[5]杨从亚.高职物联网专业建设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0(35).

高校物联网专业 篇7

关键词:地方高校,物联网,应用型人才,培养

物联网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 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 世界各国均将物联网上升为国家战略。随着中国由“互联网时代”向“物联网时代”的过渡, 随着“感知中国”计划到“互联网+”计划的快速推进, 物联网的广阔前景引起了产业链上各行各业的青睐。作为物联网产业发展根本要素的人才培养不仅是新兴产业培育的需要, 更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需要。但物联网技术涉及电子、自动控制、网络通信、计算机等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 知识面广, 应用领域更广泛到智能家居、智能交通、智能物流、工业与自动化控制、精细农牧业、环境与安全监测、医疗健康、金融与服务等方方面面, 应用性很强。

作为近年来新办的物联网专业, 很多学校的专业定位、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等都处于探索阶段, 每个学校对物联网的切入点也不一样。在地方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背景下, 结合地方经济特色和产业发展需要,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目的, 大力加强物联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尤显重要。

一、地方高校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人才培养目标规定了人才培养的方向和层次, 是人才培养规格的主要依据。物联网专业是跨学科专业, 知识体系比较复杂, 应用性强, 产业领域广, 不少地方高校的专业定位和培养方向不够明确, 学校的专业特色、地域经济特色在人才培养目标中没有体现出来, 导致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缺乏就业竞争优势。

2.专业教学和市场需求不相适应

物联网专业课程体系比较复杂, 不少学校的实践、实训条件有限, 所开设理论课程较多, 实践性、应用性课程不够。尤其针对专业方向的模块课程往往由于师资和硬件设施的限制, 无法做到充分考虑市场对专业技能的需求状况, 必然造成培养出来的人才实践能力缺失、不能满足社会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3.实训实习基地不足

物联网专业相比传统专业具有更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 因此物联网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是专业建设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然而建设实训实习基地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多数地方高校由于经济实力的限制, 实训实习基地比较薄弱, 不能充分满足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二、地方高校物联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策略

1.明确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

物联网技术应用领域广、产业链长, 地方高校必须充分理解和把握物联网的概念和内涵、深入调研物联网产业的人才需求状况, 根据所服务区域、行业的发展需求, 明确物联网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

“一带一路”战略使郑州成为重要的物流枢纽, 商贸物流业成为河南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新常态、新变化, 必然要求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要有新理念、新举措。河南牧业经济学院积极投身转型发展, 主动服务区域经济人才需求。在我校区域性、行业性、开放型、应用型的办学定位和农牧生产、食品加工、商贸流通等行业的服务面向定位的前提下, 物联网专业主要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掌握传感器、射频识别、单片机、短距离无线通信等技术, 具有一定的物联网设备的安装和调试、无线传感网络的工程设计和组建、物联网应用系统的维护和管理能力, 能够分析和解决物联网应用技术实际问题、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专业服务面向领域主要为智能家居、智能物流和食品溯源, 并逐步扩展到精细农牧业。

2.构建基于行业应用的课程体系

物联网体系架构大致可分为三层, 即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感知层主要是利用各种传感设备进行数据的采集和处理, 涉及传感器、RFID、WSN、嵌入式等技术;网络层对感知层获取的数据进行接入与传输, 涉及各种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和网络传输技术;应用层根据实际应用需求, 进行信息处理和人机交互, 主要涉及数据处理和软件开发技术。所以, 物联网涉及的技术非常广泛, 很难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全面扎实地掌握各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应用技能。但在物联网涉及的众多技术中, 必须把握传感器、WSN/Zigbee、RFID、M2M四大核心支撑技术, 由核心支撑技术引领构建物联网专业的课程体系。

我校物联网专业是在电子信息工程技术、计算机网络、软件工程、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具有扎实的硬件和软件基础。第一, 人才培养模式按照“平台+模块+方向”进行, 专业模块部分的课程设置涵盖物联网技术的三个层次。第二, 围绕人才培养模式和物联网产业对人才的需求驱动课程体系的构建, 整合相关的专业基础课、主干课、核心课、专业技能应用和实验实践课, 比如, 整合传感器技术、RFID、单片机, 培养学生掌握如何使用单片机进行传感器和射频卡进行数据的采集与处理, 而不需要深入分析传感器的制造工艺、结构、原理等。第三, 每门课程的内容选取方面, 结合专业培养目标与学生自身的特点, 以就业为导向, 按照“保证理论基础、密切联系实际、突出实际应用”的原则, 合理选用教材和教学内容。第四, 在专业课全部学完之后, 进入综合实训阶段, 综合实训按照产业领域方向分为:智能家居、智能物流、食品溯源三个方向,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取其中的两个方向进行系统性的实训, 更加专注培养学生的技术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

3.加强实验实训基地建设

为了避免重复建设、合理利用资源、降低建设成本, 物联网实验室训室的建设要围绕物联网的三个技术层次进行。我校按照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要求, 根据生产、服务的现场技术和流程构建物联网专业的技术技能训练体系和实验实训实习环境, 注重实验实训设备的先进性、成熟性和可升级扩展性。

感知层, 改造原有单片机实验室, 增加RFID技术和传感器技术实验设备;网络层, 新建无线传感器网络实验室, 涵盖所有物联网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和传输技术;应用层, 通过选择一些企业开发完成的具体应用案例建设综合应用实训室, 智能家居实训室、智能物流实训室等。实训室的建设是分阶段进行的, 初期以搭建传感网及传输网络框架及基础实验模块为主, 中期在硬件设备完成建设的情况下, 基于教学科研、面向实际需求, 拓展和细化现有实验实训设备的功能, 比如, 智能家居实训室的物联网综合实验箱, 底层的各种传感器模块经过适当改造, 可以做传感器实验、Zigbee无线组网实验、WIFI通信实验、蓝牙技术实验、RFID技术实验等, 这样, 学生在进行智能家居实训时, 更容易理解感知层的数据采集与传输。

4.开展多元校企合作, 探索“校+”办学模式

物联网专业的人才培养, 必须面向工程实际, 密切结合物联网产业发展需求。我校物联网专业在实践教学过程中, 以企业项目为依托, 以工程技术为主线, 建立多元化的校企合作, 注重把人才培养的空间扩展到社会, 使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实践教学中。

首先, 建立“校内外实训基地”, 引进企业开发项目作为载体, 将不同课程中的知识点进行串接, 将离散的知识进行综合, 形成专业与企业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实际项目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动手能力, 我校物联网专业自2013 年招生以来, 先后在郑州新锐达物联网科技有限公司等9 家物联网企业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其次, 在专业人才培养、技术应用领域研发和技术攻关, 寻找校企契合点, 探索长效的校企合作机制, 探索“校+”办学模式, 开展灵活多样的校企合作, 我校与山东微分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建立校企合作关系以来, 微分电子的工程师定期带着项目与相关设备到校为师生演示与讲解;每年的寒假与暑假, 学校会派若干名教师到微分电子进行实际项目的研发与工程实施, 共同进行一些项目的技术攻关。再次, 完善实训基地的教学运行模式, 制订一套实训室闭环调控管理机制和动态配置实践教学考核标准, 对课内外实训、技能竞赛、创新创业活动、暑期实习等环节进行有效的管理。

5.创新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是创新的源泉, 创新离不开实践。首先, 针对每门课程的专业地位, 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为目的, 组织骨干教师编写实践教学大纲和实验实训指导书及实践考核标准, 明确实践教学的教学目标, 避免出现多门课程实验重复或者知识脱节的现象;其次, 结合学科特点与社会需求, 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 尽可能增加独立开设的创新实践课, 比如, 为鼓励学生充分利用业余时间进行自主创新, 增加独立于理论课之外的“物联网创新设计”等选修课程;最后, 从实践教学内容的安排上, 应注重教学内容的纵向联系和横向发展, 注重多知识点的融合, 充分体现阶段性、综合性与创新性, 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另外, 依托物联网专业技能大赛、项目挑战赛、创意竞赛等平台, 创造各种条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挖掘有潜质的学生、大力培养感兴趣的学生, 再用少数带动多数的办法, 促进学生整体水平的提高。毕业设计也是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要求学生在实习中与企业合作, 选取实际工程项目作为毕业设计, 切实起到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目的。

6.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培养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先锋队伍始终是教师。地方高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教师不但要做满足基本要求的“双师型”教师, 更要做既有理论教学能力, 又有实践教学能力的“双能型”教师。所谓实践教学能力不仅仅是能熟练应用实验实训设备进行实践课的教学, 还应具有能够将学科专业知识转化为产业的能力、具备创造应用成果的能力。物联网专业的特点决定了培养“双能型”教师已经成为地方院校物联网专业建设的重要工作。

我校进行物联网专业“双能型”教师培养的途径是, 安排教师到相关校企合作企业进行6 个月的技术研发和生产活动, 为适应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 教师深入企业两年轮训一遍, 对于由于时间的限制无法做到每个专业教师及时全面提升的, 通过“传帮带”方式在校内进行业务培训。目的在于, 首先, 保证所有教师的课堂教学和企业零距离对接;其次, 让每个教师了解物联网专业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 从而有的放矢地把握自己所教课程的内容和重点, 明晰本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的位置, 让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各门课之间有更好的衔接和各自的重点;再次, 使所有老师的专业知识多样化, 尽量能从整个专业角度来把握教学。

物联网技术应用领域广, 物联网专业可以和很多专业结合, 从中找出创新点, 学校应拿出专项资金, 鼓励教师进行项目开发和课题研究, 通过实际项目提高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和实践操作技能, 从而提高教师的理论教学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另外, 可从校企合作企业聘请专业技术工程师作为兼职教师, 改变师资专业结构, 提高工作现场教学的效果。

三、结束语

物联网专业作为新兴专业, 地方高校物联网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各高校根据自己的办学定位和实际资源情况、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现实需要, 按照地方性、应用型、差异性和开放性的原则, 把服务地方与推动自身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突出地域特色, 使学校成为区域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为地方物联网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赵巧.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2 (4) :49-22.

[2]罗书克, 张元敏.地方高校工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许昌学院学报, 2015 (3) :149-151.

[3]吴房胜, 李如平.高校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5 (11) :181-183.

高校物联网专业 篇8

自2010年初, 教育部下达了高校设置物联网专业申报通知后, 全国已有百余所高校陆续设置了物联网专业。物联网技术发展快, 涉及的产业广泛, 技术繁杂, 培养的学生是否适应与满足产业对人才的需求, 毕业生最终是否顺利就业, 成为高校人才培养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本着以就业为向导的理念, 依据我国物联网产业需求特点, 本文就高校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如何与产业需求对接进行探讨, 以供借鉴。

1. 抓住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的契机

(1) 物联网产业发展提供新的就业机会。

我国物联网产业的发展, 不仅能使生产确保质量, 流通实现有序高效, 资源配置更加合理, 消费安全指数大大提高, 而且将催生新兴产业, 新的就业岗位和职业门类, 为就业提供了大量机会。

(2) 物联网产业急需的相关人才短缺。

虽然物联网的发展潜力和市场巨大, 但相比国外一些发达国家, 我国物联网发展尚存在不少制约因素, 如缺乏核心技术、缺少行业标准规范、产品研发能力不强、信息安全保护方面还存在隐患等。归根结底是相关专业人才的缺乏。从物联网技术领域需要的人才每年在百万人数这个量来看, 足以显示人才短缺已经成为制约产业快速发展的一个瓶颈。

(3) 高校物联网专业人才的培养优势。

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 企业、培训机构及职业学校等纷纷对物联网专业人才展开培养, 但企业内训以需定产, 数量质量适可而止, 难出高层次人才;行业、协会、社会化培训点到为止, 急功近利, 知识结构偏窄, 基础往往不够牢固;人才引进成本高昂且容易水土不服。职校培养普通的应用和维护技术人员, 无法满足产业发展的需求[1]。相比之下, 高校拥有优质的学生资源, 富有教学经验的师资队伍, 配套的教学设施和设备, 易于建立完整的学科培养体系, 是大规模人才培养的最有效和最经济的途径, 将成为物联网人才培养的主战场。

我国物联网人才培养还处于初级阶段, 因此, 在相关人才培养上既面临挑战, 也拥有广阔的前景。因此, 高校要把握机遇, 依托自身优势, 应对产业发展需求, 开发以物联网为代表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

2. 充分认识物联网发展趋势及产业需求

(1) 我国物联网发展方向。

物联网虽然是全球性的新兴产业, 但我国与国外相比, 尚存在着发展差异, 技术差异和模式差异。当下, 物联网在发达市场 (如欧洲) 呈现出了法规—政策—标准—技术—应用的发展思路。这个发展规律的一个重要基础就是企业研发力量足够, 从而技术不会成为其行业进步的一个阻碍。而我国在高端技术方面存在一定的劣势, 故往往要求技术的研发到了一定层次后其他各部分才会相应得到发展。从而现阶段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状况是注重技术突破, 关注试点应用, 呈现技术--应用--标准--政策--法律的发展思路[2]。中国的核心还将是“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的进一步深化, 并寻求在此基础上进入新的高度和实现新的跨越, 将尤其侧重于基础设施、制造业、环保等方面。因此, 在专业人才培养上要充分依据我国国情, 不能跟风模仿, 偏离产业真正的需求。

(2) 我国物联网产业人才需求现状。

“十二五”物联网产业重点领域包括智能交通、智能物流、智能电网、智能医疗、智能工业、智能农业、环境监控与灾害预警、智能家居、公共安全、社会公共事业、金融与服务业、智慧城市、国防与军事等。据教育部信息中心相关数据显示, 智能医疗市场需求超出百万人, 智能农业的各类专业人才缺口1000万人以上。而公共安全中相关弱势群体管理与服务的专业人才在我国为“0”。整个物联网产业人才需求不仅缺口大, 其专业人才在各个行业上分布不均衡。

高校在人才培养上, 要重视对产业人才需求的调研和分析, 避免人才培养上的盲从性, 专业设置上的单一性和培养模式上的千篇一律, 合理制定招生计划, 最大限度地保证培养出来的人才被市场充分吸收。

3. 确立以就业为向导的人才培养理念

(1) 依托学科优势, 明确专业方向。

物联网专业是多学科交叉的专业, 一个学生要在四年的时间里很好地掌握物联网所涉及到的感知、网络通信、应用三大方面的知识内容是非常困难的。因此, 高校在专业设置上要避免追求大而全, 应依托本校专业学科优势, 突出专业重点与特色, 增强毕业生就业的竞争优势。

例如, 辽宁工业大学电信学院具有电子信息、通信工程、计算机技术、网络工程、嵌入式技术专业, 该院具备物联网感知层与网络层方向的专业建设优势;电气学院具有电力系统自动化、工业控制网络、测控技术专业, 该院具备物联网应用层方向的专业优势。依据该校自身专业设置特点, 无论从现有专业设置和教师专业水平, 还是实验室建设等资源上, 完全具备建设具有电力系统、工业控制网络和测控技术方向的工业智能物联网专业的能力与资源。该校可利用现有专业和应用背景优势, 确立工业智能物联网专业[3]。

再如, 南京邮电大学坚持走邮电通信行业做专做精、面向信息化社会做大做强的信息特色发展之路, 开设“物联网工程”专业。面向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信息网络, 着重对学生进行物联网产品与应用系统研发、运营支撑以及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以网络技术为主线, 结合相关支撑学科, 突出网络技术与网络应用研发的特色, 培养拥有通信技术、通信系统、网络工程和网络管理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系统专业知识, 能在物联网与传感网技术等相关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应用开发、产品设计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

(2) 设置学以致用、协调发展的课程体系。

物联网专业培养不单是技术方面的问题, 人才符合社会需要, 并能适应社会, 还将涉及到相关的管理、协调、合作、社会服务等方面的诸多问题。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与传统的人才培养最主要的不同之处在于物联网专业更强调学生的创新、实践、自主学习与协作复合能力的提升[4]。

以实践方面的培养为例, 物联网技术的掌握就需要大量的实践环节来学习。很多企业在用人上更注重实际的技能应用。从毕业生自身看来, 他们最欠缺的也是相关工作或实习的经验。此外, “对社会缺乏了解”也是困扰大学生求职的首要因素。在此方面可以借鉴南京邮电大学物联网学院的经验。该学院不仅设有教育部和江苏省重点实验室、中央与地方共建的专业实验室, 也有与通信运营商联合共建的创新实验室, 并依托与中兴通讯南京研究所、镇江金钛软件有限公司、南京需求响应节能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 促进高校与行业的深度合作, 创立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 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体系, 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提供了优良的教学实验平台。

因此, 高校在课程体系设置上要侧重与产业需求对接, 将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以及选修课程、实训课程等, 进行科学构建, 充分依据市场需求, 针对不同就业岗位要求, 进行教学与实践的有机融合, 给学生打下良好的综合素质基础, 不仅学有所长、业能专精, 更能学以致用, 培养有物联网专业知识, 兼具行业知识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4. 搭建专业人才与产业需求之间的桥梁

(1) 毕业生就业选择与物联网产业需求间的差异。

我国物联网产业的发展, 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但由于人才在行业领域的数量及专业分布上的不均衡, 产业人才需求缺口大, 专业人才就业难的问题仍然存在。其中毕业生就业选择与产业需求之间的差异是主要原因。对于毕业生来说, 行业招聘如今不再是他们唯一的选择, 就业上也不一定选择对口专业。此外, 毕业生更倾向选择发达地区、高薪企业、知名品牌企业、国有大企业等。对企业而言, 青睐具有实际工作经验, 具备沟通协调能力, 解决问题能力的成熟型应用人才, 对应届大学生提供的薪酬与大学生期望得到的薪酬存在一定差距。就业选择与产业需求的吻合度低, 不仅造成高校在人才培养上的资源浪费, 也会对产业的健康发展带来影响。

(2) 重视就业指导, 培养正确的就业观念。

专业知识的教育、技术技能的训练, 只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部分。人才要最终服务于社会, 切合行业发展需求才能实现培养的目标。尤其是物联网产业和物联网专业都是新兴产物, 学生对自我发展前景抱有很高的期待而对所要从事的行业并不十分了解, 导致在就业选择时产生很大的落差。高校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 帮助学生充分认识物联网产业及产业的发展需求, 客观地分析自身具备的条件, 帮助他们调整就业心态, 从长远的人生职业规划出发, 从社会需要出发, 致力于发展物联网事业。

(3) 搭建校企沟通平台, 把握就业主动权。

要实现人才与产业需求之间的对接, 高校要变被动为主动, 积极向企业推送人才, 发展校企合作, 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到企业见习, 参与企业物联网项目的实践, 让学生体验专业环境, 对行业加深了解。同时, 学校要主动联合企业, 积极开展行业宣传, 包括企业的人才需求情况、人才培养计划、个人发展前景等。此外, 学校应注意收集分析企业反馈的人才需求及使用情况, 对教学进行及时调整与完善, 使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得到可持续地发展。

5. 结语

物联网的发展给产业开拓了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 也增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高校在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方面要抓住这个机遇, 正确分析产业发展需求, 依托学科专业优势, 以就业为向导, 制定专业培养计划, 培养知识、能力和素质兼具的创新人才, 提升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的优才率, 提高人才的市场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 充分实现高校物联网专业才人培养与产业需求的对接, 这对于全球化金融危机背景下提高毕业生就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胜英, 王烟军.物联网产业人才瓶颈及应对[J].中国经贸导刊, 2012 (7) :77.

[2]陈海滢, 刘昭.物联网应用启示录[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1.

[3]杜详岭, 刘加宁.构建高校物联网专业实训中心探析[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8) :120.

高校物联网专业 篇9

1物联网专业课程特点

物联网专业包括了物联网传感技术、物联网接入技术、物联网网络技术、物联网安全技术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基础课程包括: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组成原理、模拟与数字电子技术、 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单片机与接口技术等[1]。专业核心课程包括:嵌入式系统原理与应用、RFID原理及应用、传感器技术、高级嵌入式技术(A8+linux应用开发)、ZIGBEE技术应用及无线网络、物联网信息安全、Linux系统开发、云计算、嵌入式Linux系统应用开发、物联网应用系统设计与开发等[1]。

物联网专业核心课程涵盖了嵌入式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多方面的软硬件课程。这些课程涉及面广、实操性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目标决定通过教学必须使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熟练的实际操作能力。传统的教学方法重理论轻实践,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抑制了学生的发展。“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符合应用型本科培养技术型人才的要求,是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有效手段。

2物联网专业课教学现状分析

物联网是新兴产业,物联网专业的创建时间短,涉及多个学科,物联网专业教学也处于摸索阶段,对本院物联网专业教学现状进行分析,还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 教学目标模糊,教学内容偏重理论

应用型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输送具有一定理论基础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但是,很多老师并没有充分理解这一培养目标,没有围绕这一目标开展教学活动,同时由于惯性思维和自身能力的限制,仍然按照过去传统的教学方法安排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教师以讲授理论知识为主,而不重视学生实际动手操作,学生也习惯于死记硬背而不善于应用,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培养的学生,只注重对知识被动机械地记忆存储,不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差,走出校门也只是“半成品”。

2) 教学过程单向

由于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很多教师授课时只注重理论的讲解,比如程序设计类课程,大多数教师都是按照程序设计语言的语法体系来开展教学,重点讲解语法、概念、规则,这些内容多抽象,难以理解,多数学生不能及时消化,而教师为了赶进度,只能按部就班的继续讲解新的知识,学生累积的问题越来越多,却得不到解决,久而久之,学生对学习自然失去了兴趣。

3) 理论与实践错位

目前很多院校理论课和实践课是分开的,在授课过程中基本都是先讲理论,后安排实践,且由于实验设备不足,实践课时远低于理论课时,理论讲解与实践操作间隔时间也比较长,学生上实践课的时候,很多知识都已经模糊甚至遗忘了,教学效果当然差。

4) 实践环节相对薄弱

理论课堂上教师主要对基本理论知识进行讲解,很少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学生理论课没有动手操作的时间和机会, 比如嵌入式类课程中,多数要用到单片机、开发板之类的硬件设备,很多教师讲解的时候都是纯讲理论,而不会现场实物演示,学生听得一知半解,更别提动手操作了。

3“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构思

1)“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实质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是由我国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的, 他指出“教、学、做”在教学过程中是一体的,“做”是核心,教学都要围绕“做”来开展[2]。简单地说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合在一起,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其实质就是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增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能力为重点,整合教学资源,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能够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真正的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紧密结合,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效地解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的问题,有利于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

2)“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构建

要很好的实施“教学做一体化”,需要以下几个条件:配套的教学场所、高技能的教师队伍和比较详实的教学实施计划[3]。“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要打破原有教学模式的束缚,保证新的教学模式能够使学生获得职业所需必要技能[2]。

1建立适合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

应用型大学以服务地方为宗旨,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它的教学指导思想是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各种教学手段,培养生产服务于一线的高素质技术人才, 这就要求应用型大学的课程体系必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重视实践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结合物联网的知识体系和学院人才培养方案,物联网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具有设计、开发、维护物联网应用系统的能力,包括物联网节点能力、网关能力、传输网络能力和数据中心能力,在课程设置方面集中体现在培养这些核心能力,可以分为三个模块: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实践实训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为:C语言程序设计、单片机应用、电路基础、数据库管理,专业核心课程包括:物联网概论、传感器技术、物联网网络技术(无线通讯)、物联网上位机开发、RFID技术应用、物联网中间件技术、智能设备应用开发(基于Android平台)、物联网产品管理与维护,实践实训课程包括:物联网认知实习、感知层组建综合实训、物联网上位机开发实训、智能设备应用开发实训、无线传感网组建实训、物联网项目综合布线、 物联网技术综合实训、毕业设计、顶岗实习等。

其中,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需要专业基础课程知识作为支撑,因此,依据专业核心课程来设置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包括了物联网应用层、通信层和感知层三个层次,关键技术涵盖传感技术、接入技术、网络技术、应用技术和安全技术的主干课程,结合实践实训课程可以有效地使学生掌握物联网工程项目的核心技能,比如专业核心课程中传感器技术、物联网网络技术(无线通讯)、RFID技术应用等课程的学习,以及实践实训课程感知层组建综合实训,能使学生初步掌握物联网工程项目中数据采集层(感知层)设备的使用和调试;通过物联网网络技术(无线通讯)与物联网项目综合布线课程的学习,能使学生初步掌握物联网工程项目中数据传输层设备的使用和调试。 实践实训课程模块是根据物联网技术发展方向和特点,以“岗位驱动”的模式建立相关的核心课程、实训项目,以项目实训入手,让学生们快速地进入角色,在校企合作的实践中可以直接进入实践岗位。

2提高教师队伍专业实践能力

教师的理论与实践能力直接决定了课堂教学的质量。在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中,理论课和实践课的分界线逐渐淡化,课堂教学既包含理论,又融合了实践操作,对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要求较高,培养或引进理论与实践双结合的教师是“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中一个重要的环节。

物联网专业建立时间晚,对口的专业教师少,尤其需要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因此,应用型高校应该完善教师培训制度,增加教师培训渠道,如:(1)校内培训,对缺乏物联网专业知识的对口教师进行集中培训;(2)国培省培,委派教师参加全国全省各地物联网专业教师集体培训,了解物联网技术发展趋势,交流物联网专业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3)校企合作培训,专业教师定期到企业进行交流学习,了解企业的实时需求、 运作模式和新兴技术,参与企业研发,提高自身业务能力。这一系列的措施,可以提高专任教师专业素质,使他们既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和教学功底,又有过硬的专业实践操作能力。

3安排理论实践结合的教学活动

“教学做一体化”模式强调理论教育以实用和够用为原则, 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动手实操的能力,在教学形式和内容上都需要有所转变,首先教学内容应该有的放矢,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理论不能脱离实践,理论知识的安排必须围绕实践技能展开,突出专业技能培养的重点,强化实践操作能力的训练。其次教学形式应该从理论课偏多转变为理论实践结合,打破理论课、实验课的界限,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融合在一起, 教师可以边讲边演示,学生也可以边听边操作,用实际操作强化所学到的理论知识[4]。

“教学做一体化”模式改变了过去理论与实践分离的状态, 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够连贯、自然地衔接起来,教学、演示和训练同步进行,教学方式灵活,课堂生动,突出了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领会消化理论知识,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同时,开放性的教学环境,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因材施教。

4设计多层次的实训教学体系

“教学做一体化”模式中的做还体现在安排与课程配套的实训环节。分析物联网专业的课程特点,优化整合其实验实践教学环节,确立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基础实验实践、 综合实训实践和创新设计实践,每个实践层次都有各自的实践环节,如:课内实验、课程设计、实习实训、大学生创新项目、物联网设计大赛和毕业设计等操作。

5创建灵活适宜的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是检测教学成果的重要手段,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考核强调对教学实施的全过程的考核。对每个学生在教学做过程中的学习态度、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进行实时跟踪,突出技能训练的过程控制。同时,不拘泥于传统笔试的考试形式, 增加考试内容和方法的灵活性,考核以实际动手操作方式为主,更客观、更全面地衡量每个同学的综合技能及学习效果。

4总结

通过对物联网专业教学特点进行分析,以培养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为准则,研究适合于物联网专业的打破传统教学观念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理论结合实践,可以提高学生综合技能,从而实现应用型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摘要:对物联网专业教学特点进行分析,研究适合于物联网专业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提高学生专业综合技能,从而实现应用型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关键词:物联网,一体化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廖丽嵘.应用型高校物联网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现代计算机,2015(9):67-71.

[2]朱大虎,王晓平.高职高专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J].理论观察,2011(3):11-132.

[3]冯秀彦,任晓鹏,张红瑞.基于CBE理论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2):17-21.

高校物联网专业 篇10

关键词:物联网,实验室资源,信息管理系统

● 引言

近年来,随着社会对技能型人才需求量的不断提升,各高校投入大笔资金建设专业实验室,并加大实验教学的课时量,因而实验室及设备的使用频率不断提高,设备的借出和归还手续繁杂,加大了实验室管理人员的工作量。 因此,如何运用信息技术对高校实验室资源进行信息化管理成为高校实验室管理人员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

目前,物联网技术为高校实验室资源进行信息化管理提供了契机。它是以互联网为基础,把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特点,高校实验室资源可在设备管理、实验室管理、 预约管理等方面开展信息化管理,并运用实验室管理的理念及物联网技术, 构建信息管理系统。

● 需求分析

本研究以数字传媒类专业为例,设计该专业的实验室资源信息管理系统。该系统包括预约管理功能、设备管理功能和实验室管理功能等,它的设计主要基于以下四方面的需求。

第一,顺应信息时代的发展趋势, 实现实验室资源的数字化管理。目前,高校对实验设备借还及实验室借用,基本都依靠纸质表格或实验室使用日志进行管理,这种传统的管理方式既加大了实验室管理人员的工作量,又容易导致工作失误。而利用信息管理系统则能明显提高实验室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

第二,合理安排专业实验教学设备和场所。在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数字传媒类专业重在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实验教学是培养该能力的最佳途径。因而,学校为这一类专业的实验教学配备了若干实验室,并采购了摄像机、 苹果一体机等设备。而利用信息管理系统则可使这些实验场所和设备更好地为师生的实验教学和课外创作服务。

第三,使实验室资源管理走向科学化与规范化。数字传媒类专业实验室造价高,各种设备价格昂贵,因此,我们应该进行信息化管理,发挥实验室资源的实际价值。

第四,为师生、管理员提供一个互动交流空间。教师可利用互动交流空间指导学生开展实验教学,为学生解答实验教学中的问题。同时,教师和学生可向管理员提出有关实验室建设和应用的建议,共同把实验室建设成开展实验教学的平台。

● 功能模块设计

基于物联网的高校实验室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包含预约管理模块、设备管理模块、实验室管理模块和互动交流模块。物联网为该系统提供了多方面的技术支持,使信息管理系统更加智能化和便捷。

1.预约管理模块

预约管理模块针对学生/教师、管理员两种身份设计了不同的子模块。针对学生/教师身份,设计了预约设备、预约实验室两个子模块。针对管理员身份,设计了审核预约信息、分配借用权限两个子模块。在分配借用权限这一子模块中包含了生成二维码的功能, 该功能是运用物联网RFID标签技术, 所生成的二维码与设备上的RFID标签相关联,且能用于标记设备或实验室的借用状态(如图1)。

2.设备管理模块

设备管理模块主要完成对单反相机、摄像机、三脚架、摄影灯具等实验器材的借还手续办理及设备位置跟踪。拿到设备借用权限的学生/教师登录信息管理系统,并下载由系统自动生成的借用申请表。管理员通过扫描申请表上的二维码便可了解学生/教师需要借用的设备名称、序列号,并在信息管理系统中标记借出的状态。该模块针对学生/教师、管理员两种身份设计了不同的子模块。利用学生/教师身份登录该模块,可点击下载由系统自动生成带二维码的借用申请表。利用管理员身份登录该模块,可进行设备基本信息录入、设备库存查看、设备位置跟踪等操作。

在进行设备基本信息录入时,管理员可采用扫描器技术,通过扫描贴在设备上的RFID标签,将设备的名称、序列号、价格、购置日期、性能参数等信息扫入系统中进行存储。在设备库存查看模块中,管理员可实时了解设备借出的数量、现有的数量等情况,方便设备的调度、保管等工作。在设备位置跟踪模块中,管理员还可应用系统定位技术,判断贴有RFID标签的设备当前所处的位置,并利用该模块了解设备使用的场所,扩展管理范围,有利于保证设备安全(如图2)。

3.实验室管理模块

实验室管理模块主要是对专业实验室的课程安排及借用进行管理。该模块针对学生/教师和管理员两种身份分别设置了子模块(如图3)。针对学生/ 教师身份的子模块具有生成带二维码的借用申请表的功能,通过扫描该二维码,系统可以显示学生/教师所借用的实验室名称和编号,还能够记录实验室的借用状态。针对管理员身份的子模块设置了实验室基本信息录入、实验课程安排、当前使用状态三个子模块。其中,实验室基本信息录入子模块利用了扫描器技术,可以将实验室的RFID标签扫描后, 把实验室的名称、编号、室内设备、容纳人数、主要用途、造价、建成日期等信息自动录入计算机,从而方便管理人员了解每间实验室的大致情况。实验课程安排子模块则显示了所有实验室在不同时间段的使用状态,当前使用状态子模块则显示了所有实验室在当前的时间段内是否被使用,这两个子模块对管理员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如果遇到没有课程安排且无人使用的实验室则优先予以安排。

4.互动交流模块

互动交流模块用于学生和教师之间交流实验教学的心得和体会,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实验技能,是一个学生与教师开展实验教学的在线互动平台。同时,该模块还可为管理员提供一个收集实验室建设与应用建议的平台。该模块针对学生/教师、管理员两种身份分别设置了子模块(如下页图4)。利用学生/教师身份登录平台,可以针对实验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或实验教学中的心得和体会,以帖子形式进行互动交流。 利用管理员身份登录平台,可通过扫描学生证和教师工作证上的二维码获取相关个人信息,并录入信息管理系统, 实现用户注册。随后,学生/教师便可利用个人编号登录到各个模块中。管理员可对帖子进行发布、查看、删除等操作。

● 数据库设计

数据库是信息管理系统的核心和基础。它把信息管理系统中大量的数据按一定的模型组织起来,提供存储、维护、检索数据的功能,使信息管理系统可以方便、及时、准确地从数据库中获得所需的信息。[1]基于物联网的高校实验室资源信息管理系统中的数据库包含设备、实验室的静态数据以及其状态的动态数据。通过需求分析和系统功能模块分析,笔者得出的各模块所包含的数据项和数据结构如下。

1预约管理模块:因该模块对学生/教师而言,需要查看设备库存数量和实验室借用状态,对管理员而言,需要根据设备库存数量和借用状态以及实验室的借用状态和课程安排,分配借用权限,所以它应包含三张数据表, 即用户(姓名、学号、工号、密码),设备(设备名称、序列号、库存数量、借用状态),实验室(实验室名称、编号、室内设备、借用状态、课程安排)。

2设备管理模块:该模块主要针对管理员而开发的,它不仅能帮助管理员了解设备的一些基本静态信息、库存数量、借出的数量,而且还能让管理员实时了解设备的位置,加强管理强度。因此, 它对应的数据表为设备管理(名称、序列号、价格、购置日期、 性能参数、库存数量、 借出数量、借用状态、 设备位置跟踪)。

3实验室管理模块:该模块也是针对管理员而开发的,它可以让管理员全面了解实验室的一些基本情况和目前的借用情况以及课程安排情况,方便管理员分配实验室给学生使用。其对应的数据表为实验室管理(实验室名称、编号、室内设备、 容纳人数、主要用途、造价、建成日期、 借用状态、课程安排)。

4互动交流模块:该模块可让学生/教师、管理员以帖子形式开展讨论与交流,对学生/教师而言可进行发布、查看帖子,对管理员而言可对学生/ 教师用户进行管理,以及对帖子进行管理。该模块包含两张数据表,即用户管理(姓名、性别、年级、学号、工号),帖子管理(标题、内容、发表日期、姓名、性别、 年级、学号、工号)。

为充分反映用户要求,笔者还构造了一个数据库E-R模型图,其特点: 第一,能真实、充分地反映现实世界及其事物与事物之间的联系;第二,易于被用户理解;第三,易于修改和扩充;第四,易于向关系、网状、层次等其他数据模型转换。[2]

为减少数据的冗余性,笔者将上述所列举的各功能模块对应的数据表进行简化和综合,得出4张数据表:一是用户(姓名、性别、年级、学号、工号、 密码),二是设备(设备名称、序列号、价格、购置日期、性能参数、库存数量、 借出数量、借用状态、设备位置跟踪), 三是实验室(实验室名称、编号、室内设备、容纳人数、主要用途、造价、建成日期、借用状态、课程安排),四是帖子(标题、内容、发表日期)。

笔者采用E-R图进行数据库的概念结构设计,明确表达了用户与设备、 实验室、帖子之间的关系,如图5所示。

● 系统安全性分析

数据库安全就是保证数据库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一致性和可用性。当数据库被使用时,应确保合法用户得到数据的正确性,同时要保护数据免受威胁。[3]该信息管理系统采用了身份验证技术和配置网络端口的方式来保障数据库的安全。

第一,身份验证技术。基于物联网的高校实验室资源信息管理系统不允许未经身份验证的用户登录并对数据库进行操作。该系统使用Session对象记录用户的用户名和密码,当用户将浏览器关闭后,所建立的会话链接自动断开,从而保证用户信息的安全。

第二,配置网络端口。基于物联网的高校实验室资源信息管理系统的数据库属于端口型数据库,因此非常有必要进行网络端口的安全配置,以防止黑客攻击。该系统安装后将在TCP/IP筛选的选项卡里设置只允许在TCP端口80和443上分别进行HTTP和HTTPS连接。

● 总结

物联网工程在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 篇11

关键词:物联网;专业建设;二次辅助开发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6-0037-01

一、物联网的概念

物联网英文名为The Internet of things。“物联网概念”是在“互联网概念”的基础上,将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的一种网络概念。这个概念最早由麻省理工的Auto-ID中心在1999年提出,其基本思路是将RFID和其它传感器架构成分布式网络。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一个基于Internet延伸和扩展的网络,任何物品都可以实现互相通信和信息沟通。因此,物联网的定义是通过无线路由器、超高频RFID、Zigbee模块、红外感应器、网络摄像机、全球定位系统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连接到互联网,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对物体智能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二、物联网的特点

物联网是互联网的延伸,它包括互联网及互联网上所有的资源,兼容互联网所有的应用,但物联网中所有的元素(所有的设备、资源及通信等)都是个性化和私有化,因此物联网有其鲜明的特征。

首先,它被广泛地应用于各种感测技术。物联网上部署了大规模的在线类型的传感器,每个传感器都是一个信息源头,不同的信息内容和不同类别的信息由传感器捕捉的格式的来源不同。实时获得传感器数据,根据定期收集得信息,不断更新数据。

其次,由于物联网物品的特性,它被广泛地应用于各种测感技术。大量部署的有线和无线的传感器作为网络媒介的采集端,不同類别的信息内容被传感器以不同格式信息捕获收集。在定期实时收集传感器数据的基础上,不断更新数据。

再次,它是基于一个无处不在的因特网络上。它的承载基础和核心技术仍然是互联网,但由于终端设备的种类丰富,而且它的数量庞大,会形成一个无以计量而且种类纷繁的信息数据网,因此为了保证数据传输不会由于协议信息不同造成信息的丢失,必须要求传输网络可以适应各种异构网络和协议。

另外,物联网本身不仅提供了各种传感器,其本身所具有智能连接处理能力,就可以实现对象的智能控制。

三、物联网的知识体系

明晰了物联网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以后,可以为物联网的知识体系建立一个层次结构的概念模型。物联网的体系结构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泛在化末端感知网络、融合化网络通信基础设施与普适化应用服务支撑体系。人们也经常将它们称为感知层、网络层、应用层。

1.感知层。采集信息,监控目标区域与突发事件。主要通过传感器来获取物理世界中的感知数据以及相关联的信息。在这个过程中兼具与外部设备局部的互动性,它需要一定的运算和存储能力。感知层需要大量的软硬件的人才来搭建一个信息采集的模块。既要保证采集信息的高效性和准确性还要保证模块维护的可执行性。

2.网络层。应急联动指令。通过有线网络或无线网络的方式实现人与物、物与物透明,无缝,安全访问,并提供编码,应急联动指令,认知,计费,认证等管理。网络层由各种私有网络、互联网、电信网、卫星网、广电网、移动通讯等组成。

3.应用层。数据处理,异常分析。物联网的应用层主要完成数据的管理和数据的处理,并将这些数据与各行业应用相结合,将这些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并得出一个结论。从物理世界中提取的数据等信息,在应用层实现了服务的应用。如智能农业,智能城市,智能操控、安防、电力抄表等。应用层主要的作用在于“数据挖掘”、“数据处理”,最重要的技术就是数学模型技术,要明白数据计算的意义。

四、探讨物联网工程的专业建设

物联网可以是一个“专业”,但不一定是一个“学科”。国内有些专家反对设置“物联网专业”,因为定位不清,一个学校往往有好几个院系争夺“物联网专业“的申报,又不是一个明确的学科,难以培养出真正的专业人才,培养出来的人可能是“万精油”,懂得多但是不精。在实际物联网工程的专业建设的时候,是不可能形成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全面的讲解,注重培养学生专技能的同时,知识点永远是权衡发展的。我认为,在课程开发和学生能力培养方面,要注意把握以下两个方面:

1.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主要是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强的多元化人才,能动手操作是培养的重中之重,并且要做到培养的体系和实践相结合,开设特色实践性课程,以项目为引导,将开设相关特色课程作为物联网专业的依托。有了项目和实践的依托物联网专业毕业高职高专学生就业前景会更加乐观同时也更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和时代的发展。

2.高职院校的物联网专业发展和学生培养发展要与职业教育现有计算学科区分,要有特色,物联网专业的学生应是培养以应用型、维护型为准绳,同时具备二次辅助开发设计的高素质实用型人才。要具备最新典型设备的使用和二次辅助开发能力,体现出一个“新”。

参考文献:

[1]刘云浩. 物联网导论.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1年3月.

[2]石志国,王志良,丁大伟.物联网技术与应用.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2年8月.

[3]《高等学校物联网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与规范(试行)》(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年7月).

作者简介:肖山,男,(1976年12月--)民族:汉,专业: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高校后勤物联网管理的建设研究 篇12

1.1 物联网的特征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那与进步,物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应运而生,通俗来讲,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物联网技术的实现原理是按约定协议,利用红外感应器、激光扫描器、射频识别(RFID)、全球定位系统等信息传感设备,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实现各种物品与互联网的连接,从而能够通过该技术对物品进行智能化识别、跟踪、定位、监控和管理。物联网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点 :

一是实现了智能处理,在云计算,模糊识别等各种智能计算技术的基础上,对物体实施智能化的控制,对海量的信息进行数据和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 ;

二是全面感知,通过传感器、RFID、二维码等获取物体信息,不受时间与地域的限制 ;

三是能够进行可靠传递,利用各种电信网络与互联网的融合,将物体的信息及时准确地传递出去。

1.2 物联网的快速发展

物联网被誉为信息技术领域的第三次革命,未来几年将是中国物联网相关产业及应用迅猛发展的时期! 2010年10月份通过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物联网被确定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明确了物联网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发展的重点方向、主要任务和扶持政策。为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扶持作用,财政部2011年设立物联网发展专项基金,“十二五”期间将累计发放50亿元。预计中央今后将继续加大支持力度,直至2020年之前,中国规划投入38600亿元的资金用于物联网产业发展。未来植入物联网技术的智能家居、智能交通、智能医疗、智能电网、智能物流、智能农业、智能电力、智能工业、质量追溯等新兴行业与我们如影随形。

从产业规模看,我国物联网近年增长迅速。2013年,物联网产业整体规模达到5000亿元,同比增长36.9 %,预计到2015年,整体产业 规模超过7000亿元。环顾世界,美、欧、日、韩等都投巨资深入研究探索物联网,并启动了以物联网为基础的“智慧地球”、“物联网行动计划”、“U-Japan”、“U-Korea”等国家性区域战略规划。

1.3 高校后勤管理的物联网应用

高校后勤是高校正常运行的物质保障,管理的对象是各种实物,服务的对象是高校师生。高校后勤管理的物联网应用是“智慧校园”建设的一部分,使物尽其用,资源高效利用,能显著提高高校后勤管理的水平。

2 建设方案

2.1 功能定位

⑴实现对管理对象的实时监控。高效后勤管理以水、电为主,学习区域、生活区域、办公区域的水、电是否正常,直接影响高校的教学生活秩序。通过监测这些目标区域的水压、电压等参数,就能知道供水供电有不有问题。

⑵实现对管理对象的及时报修。后勤管理的一大痼疾就是水、电维修不及时,哪个设备出了故障不能及时发现,造成故障设备长期趴窝。应用物联网技术,通过检测设备的实时工作状态参数,判断设备有无故障,给出故障声光报警提示,并自动拨打维修电话报修。

⑶实现对管理对象的节能管理。随着资源要素对社会发展的制约作用日益加剧,以及环保问题的益发突出,近年来,节能大潮席卷全球,各种节能技术应运而生。

全国有近2000所高校,在节能降耗过程中承担着重要责任。高校应借助于节能技术改造,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加强资源的循环利用,实现能源综合利用。同时,还应使用智能控制等技术、设备和器具,以更好的完成节能降耗目标。此外,节能技术本身的不足是造成能源供需不合理的重要原因,能耗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出现增加的情况。比如冬季学校供暖问题,因为学生与教师的活动时间与范围的固定性比较强,不同楼宇的供暖时间应该相对集中才能更好的实现节能目标,但是由于受限于供暖技术,还不能实现分时供暖、按流量计费等服务 ;人离灯不熄的长明灯、人走水还流的长流水、房空继续运行的长空调等现象随处可见,能源浪费严重。通过监测环境参数,如温度、光照度,依靠校园物联网,科学节约使用水电设备,建设节能型校园。

2.2 传感器设置

物联网典型体系架构分为3层,自下而上分别是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感知层实现物联网全面感知的核心能力,是表1物联网中关键技术、标准化、产业化方面亟需突破的部分,通过传感网络,可以采集所需的信息。采集环境信息,比如温度、亮度、人员等参数决定风扇、灯具、空调等设备是否运行 ;采集设备工作参数,判断设备是否正常。

2.3 信号传输方式

物联网通过传感器采集所需的各种环境、设备信号,通过各种无线和 / 或有线的长距离和 / 或短距离通讯网络实现互联互通(M2M),高校校园可选择利用电力载波进行信号的有线传输。电力网是高校覆盖面积最大、最为广泛的网络资源,电力网非常大的优势就是 , 电力载波通讯是建立在现有电力网上的一项技术,信号传输成本低。电力载波通讯是指利用现有电力线 , 通过载波方式将模拟或数字信号进行高速传输的技术 , 将电力载波通讯应用到物联网中能够实现信息的高速传输。高校后勤管理终端主要是一些电器设备,如空调、电风扇、电视、电梯以及电灯等 , 这些终端都可以通过电力载波技术纳入到互联网 , 进而实现信息的通信以及控制过程。

高校后勤管理物联网的网络类型有 :以太网 / 宽带、GPRS/CDMA无线、WLAN无线网络、ADSL/MODEM,它们各有优缺点(如表1)。

以上几种网络类型优缺点对比分析及数据流量 :

综合考虑,以太网 / 宽带比较适合高校后勤管理物联网。

2.4 后勤物联网建设框架

后勤管理物联网结构图

摘要:物联网技术将虚、实两个空间完美地融合起来,实现对实物的控制和状态监视,具有方便、快捷和实时性的独特优势。其在各行各业的快速推广应用,展示了她的巨大生命力和广阔的市场前景。本文探讨了利用物联网技术优化改造高校后勤管理的建设方案。

上一篇:职业性接触性皮炎论文下一篇:厚钢板焊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