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标准

2024-09-22

物联网标准(共12篇)

物联网标准 篇1

国际电信联盟日前审议通过了我国提交的“物联网概述”标准草案, 使其成为全球第一个物联网总体性标准。

据悉, 该标准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在2011年5月发起立项, 并作为该标准的编辑人单位, 组织国内相关单位提交了标准文稿。标准涵盖物联网的概念、术语、技术视图、特征、需求、参考模型、商业模式等基本内容, 反映了我国在物联网行业的利益诉求, 有利于转化我国已经形成的相关研究成果, 对于指导和促进全球物联网技术发展、产业进步、成果应用等也具有重要意义。

物联网标准 篇2

中国物联网标准化现状及发展建议报告

物联网已成为发达国家的国家发展战略。美国已将物联网的“智慧地球”战略上升到国家战略;欧盟制定了促进物联网发展的十四点行动计划;日本的U-Japan计划将物联网作为四项重点战略领域之一;韩国的IT839战略将物联网作为三大基础建设重点之一。发达国家一方面加大力度发展RFID(射频识别)、传感器核心芯片、下一代网络技术等物联网核心技术,另一方面加快标准制定进程,谋求在未来物联网的大规模发展及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因此,我国高度重视物联网标准问题,力争主导国际标准的制定。

目前我国的物联网标准研制处于初始阶段,物联网国家标准的制定主要由中国物联网标准联合工作组进行统筹组织,该联合工作组包含全国11个部委及下属的19个标准工作组,其中电子标签标准工作组和传感器网络标准工作组(WGSN)是我国物联网标准研制的核心力量。此外,物联网标准制定方面还有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CCSA)泛在网技术工作委员会(TC10)、中国RFID产业联盟等一批产业联盟和协会,它们积极开展联盟标准的研制工作,推进联盟标准向行业标准、国家标准转化。

《2012-2016年中国物联网市场分析预测与投资方向研究报告》显示:我国处于物联网标准化的初始阶段,现阶段主要任务是进行国内外物联网相关标准全面梳理,开展物联网标准化体系架构建设。物联网标准体系影响着整个物联网发展的规模、内容和形式,体系的全面性、先进性直接影响着物联网产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速度。

我国《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指出“以构建物联网标准化体系为目标,依托各领域标准化组织、行业协会和产业联盟,重点支持共性关键技术标准和行业应用标准的研制,完善标准信息服务、认证、检测体系,推动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标准成为国际标准。”在“十二五”规划的指导下,在不断完善我国物联网标准化体系的同时,推进我国物联网标准化工作,建议如下:(1)把握国际物联网标准发展趋势,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紧跟相关物联网国际标准发展,深入

研究国际物联网标准工作,如参与ISO/IEC JTC1的传感器网络标准工作组、ITU 的SG13工作组的泛在网络标准研究、IEEE 802.15.4工作组的短距离通信标准研究等。结合我国物联网关键技术项目研究以及物联网应用示范项目的开展,制定相应的物联网基础技术标准和应用标准。(2)重点突破,提高我国在物联网国际标准化的影响力。借鉴韩国利用国内移动通信的发展优势为突破口,把RFID和移动通信结合起来主导国际标准的制定的做法。找准我国的物联网技术存在的突破方向,有计划地开展标准研制工作,形成标准体系,提高我国在物联网国际标准化的影响力。

(3)加快共性关键技术标准的建设。加快对物联网标识和解析、应用接口、数据格式、信息安全、网络管理等基础共性标准等基础标准的立项和研制。以标准为纽带,产学研结合,在最大范围内形成合力,推动物联网标准研制和产业发展。

(4)明确我国采用国际标准的存在的专利风险,开展国家标准研制工作。对物联网国际标准开展知识产权分析,通过分析,一方面可以选择合适的技术路线避免不必要的专利技术使用,即进行专利规避设计;另一方面可以评估国外相关专利许可费用将会对我国自主制造相关芯片、设备成本的影响,尽早与各专利权人进行接触,达成妥协,力争使国家标准涉及的专利许可总体费用维持在一个制造厂商可以接受,有利于符合国家标准产品推广应用的水平。

(5)推进联盟标准建设,推动联盟标准向行业标准、国家标准转化。从物联网RFID标准的发展可以看出,各种区域、国家、行业组织制定了与RFID相关的区域、国家及行业组织标准,并通过不同的渠道提升为国际标准。联盟标准既是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补充,又是转化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有效方式。

(6)建立标准技术公共服务平台,为物联网标准化以及标准的应用推广提供保障。公共平台的建设,一方面为标准研制过程中,对各个标准提案中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评估提供技术手段,为标准融合方案和参数的确定提供技术支持,尤其是在物联网设备互联互通的接口协议标准的研制过程中,需要对协议关键技

物联网标准 篇3

又名“传感网”,通过装置在各类物体上的电子标签(RFlD)、传感器、二维码等,经过接口与无线网络相连。从而给物体赋予智能,可以实现人与物体的沟通和对话,也可以实现物体与物体互相间的沟通和对话。这种将物体联接起来的网络被称为“物联网”。

例如,你远赴广州出差时,上网敲击电脑,就可以让重庆家中的电饭锅煮饭。在家电上装传感器,就可以用手机通过网络控制。还有诸如远程抄表、物流运输、移动POS等应用,而结合云计算,“物联网”将可以有更多元的应用。

物联网也被称为“智能地球”,物与物之间实现智能化,相当于遥控。你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设置而“一劳永逸”。

继互联网之后又一高科技市场

传感网在国际上又称为“物联网”,据悉,这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的又一次信息产业浪潮。

奥巴马就职后,美国政府提出了智慧地球的概念,物联网就是这些所谓智慧型基础设施中间的一个概念。

此前,中国移动总裁王建宙在8月24日访台的一次演讲中,也提及“物联网”概念,并系统阐释了物联网对人类生活的重大影响。

有专家预测10年内物联网就可能大规模普及。物联网用途广泛,遍及智能交通、环境保护、政府工作、公共安全、平安家居、智能消防、工业监测、老人护理、个人健康等多个领域。专家预计,这一技术将会发展成为一个上万亿元规模的高科技市场。

产业技术和规模快速增长

具体来说。物联网是指各类传感器和现有的互联网相互衔接的一种新技术。

比如,在“物联网”的构想中,RFlD标签中存储着规范而具有互用性的信息,通过无线数据通信网络把它们自动采集到中央信息系统,实现物品识别,进而通过开放性的计算器网络实现信息交换和共享。实现对物品的“透明”管理。

工信部的一份内部材料也认为,随着传感器、软件、网络等关键技术迅猛发展,传感网产业规模快速增长,应用领域广泛拓展,带来信息产业发展的新机遇。

我国已初步形成传感网标准体系

据悉,我国对物联网的发展也高度重视,并将此称为传感网。

经过长期艰苦努力。我国相关机构和企业攻克了大量关键技术,取得了国际标准制定的重要话语权,传感网发展具备了一定产业基础,在电力、交通、安防等相关领域的应用也初见成效。《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2006-2020年)》和“新一代宽带移动无线通信网”重大专项中均将传感网列入重点研究领域。

目前,我国传感网标准体系已形成初步框架,向国际标准化组织提交的多项标准提案被采纳,传感网标准化工作已经取得积极进展。

物联网标准 篇4

其中, 标准制定专项行动计划的总体目标为:到2015年, 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推进物联网标准化工作的组织架构、协调机制和工作制度;重视自主创新, 按照共性先立、急用先立的原则, 研制一批基础共性、重点应用和关键技术标准;同步推进国际国内标准化工作, 争取在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电工委员会 (IEC) 和国际电信联盟 (ITU) 等国际组织中取得实质性突破。

为此, 该计划确定了七项重点任务: (1) 构建科学合理的标准体系, 梳理现有标准, 研制物联网标准体系, 发布《物联网标准体系规划》。 (2) 加快研制基础共性标准, 开展10项标准化指南、术语、体系结构等急需的总体技术标准, 以及40项安全、标识等领域共性技术标准的研制工作。 (3) 重点突破关键技术标准。主要包括空中接口协议等射频识别领域、组网技术等传感器网络领域、微纳传感器等智能传感器领域的物联网感知关键技术标准;超宽带技术等短距离通信领域、机器到机器 (M2M) 及异构网络融合等网络传输领域的物联网网络关键技术标准;协同信息处理、服务支撑等物联网信息处理关键技术标准。 (4) 优先支持应用急需行业标准。继续推进公安、环保、交通、农业和林业等五个重点应用领域的标准化工作。 (5) 着力提升国际标准影响力和竞争力, 编制《中国物联网国际标准化研究报告》, 引导我国物联网标准国际化工作。 (6) 扎实开展标准验证与服务工作。 (7) 不断完善组织架构。

标准制定专项行动计划还细化推进各个重点任务的具体负责部门和时间进度, 并规定了相应的保障措施。

物联网标准 篇5

班级:***** 姓名:** 学号:**********

物联网在汽车行业的的应用

在我初上大学的时候,好多人问我,物联网是什么。其实他们这么问不无道理,因为虽然物联网已经深入了我们的生活,却没有被我们更多的大众所广泛的认知。

所谓物联网,就是字面上的解释,万物互联,物-联网,也符合现在广泛发展的互联网+的概念,互联网的最后一公里。

物联网的起源:资料来自于百度百科

1990年物联网的实践最早可以追溯到1990年施乐公司的网络可乐贩售机——Networked Coke Machine。

1995年比尔盖茨在《未来之路》一书中也曾提及物联网,但未引起广泛重视。1999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Kevin Ash-ton教授首次提出物联网的概念。[2]

1999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建立了“自动识别中心(Auto-ID)”,提出“万物皆可通过网络互联”,阐明了物联网的基本含义。早期的物联网是依托射频识别(RFID)技术的物流网络,随着技术和应用的发展,物联网的内涵已经发生了较大变化。

2003年美国《技术评论》提出传感网络技术将是未来改变人们生活的十大技术之首。2004年日本总务省(MIC)提出u-Japan计划,该战略力求实现人与人、物与物、人与物之间的连接,希望将日本建设成一个随时、随地、任何物体、任何人均可连接的泛在网络社会。

2005年11月17日,在突尼斯举行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WSIS)上,国际电信联盟(ITU)发布《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引用了“物联网”的概念。物联网的定义和范围已经发生了变化,覆盖范围有了较大的拓展,不再只是指基于RFID技术的物联网。2006年韩国确立了u-Korea计划,该计划旨在建立无所不在的社会(ubiquitous society),在民众的生活环境里建设智能型网络(如IPv6、BcN、USN)和各种新型应用(如DMB、Telematics、RFID),让民众可以随时随地享有科技智慧服务。2009年韩国通信委员会出台了《物联网基础设施构建基本规划》,将物联网确定为新增长动力,提出到2012年实现“通过构建世界最先进的物联网基础实施,打造未来广播通信融合领域超一流信息通信技术强国”的目标。

2008年后,为了促进科技发展,寻找经济新的增长点,各国政府开始重视下一代的技术规划,将目光放在了物联网上。在中国,同年11月在北京大学举行的第二届中国移动政务研讨会“知识社会与创新2.0”提出移动技术、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代表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形成,并带动了经济社会形态、创新形态的变革,推动了面向知识社会的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下一代创新(创新2.0)形态的形成,创新与发展更加关注用户、注重以人为本。而创新2.0形态的形成又进一步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健康发展。

2009年欧盟执委会发表了欧洲物联网行动计划,描绘了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前景,提出欧盟政府要加强对物联网的管理,促进物联网的发展。

2009年1月28日,奥巴马就任美国总统后,与美国工商业领袖举行了一次“圆桌会议”,作为仅有的两名代表之一,IBM首席执行官彭明盛首次提出“智慧地球”这一概念,建议新政府投资新一代的智慧型基础设施。当年,美国将新能源和物联网列为振兴经济的两大重点。2009年2月24日,2009IBM论坛上,IBM大中华区首席执行官钱大群.公布了名为“智慧的地球”的最新策略。此概念一经提出,即得到美国各界的高度关注,甚至有分析认为IBM公司的这一构想极有可能上升至美国的国家战略,并在世界范围内引起轰动。

2009年8月,温家宝“感知中国”的讲话把我国物联网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开发推向了高潮,无锡市率先建立了“感知中国”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运营商、多所大学在无锡建立了物联网研究院,无锡市江南大学还建立了全国首家实体物联网工厂学院。自温总理提出“感知中国”以来,物联网被正式列为国家五大新兴战略性产业之一,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物联网在中国受到了全社会极大的关注,其受关注程度是在美国、欧盟、以及其他各国不可比拟。[3]

物联网的概念已经是一个“中国制造”的概念,它的覆盖范围与时俱进,已经超越了1999年Ashton教授和2005年ITU报告所指的范围,物联网已被贴上“中国式”标签。截至2010年,发改委、工信部等部委正在会同有关部门,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方面开展研究,以形成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一些新政策措施,从而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物联网的实现可以分为多种,大到国内的监控覆盖,实时路况信息采集,小到nfc芯片,那种基于进场通讯的RFID,对于车辆而言首先现在被广泛采用的二维码技术,可以帮助工厂在生产零部件的时候判断其所使配的型号信息,产品批次,产品类型等,也易于自动化部署。

对于车内的媒体中心而言,可以与行车电脑,导航信息,甚至于UHD技术结合,为用户提供一流的驾车体验。

行车电脑可以根据实时路况信息调整车体状况,包括但不限于车轮悬挂系统,制动系统,动力系统,甚至于光照系统。试想一下,某天突然天降暴雨,车辆悬挂系统降低车高,以提高车辆稳定性,制动系统进入监听状态,高灵敏度。动力系统调整至运动模式,光照系统自动打开雾灯,以及提高刹车灯亮度,雨挂器自动根据雨量进行玻璃的清理。这些是一些老司机都容易忽视的小细节。

甚至于在未来的发展中,车辆配备了近程通讯系统,车车互联,引入了自动驾驶的概念,在与前车接近时进行动态调整,在大雾天气中,人眼可见度不足百米的情况下,电子眼却不知道看出了多少千米进行高速运算。

得益于物联网的开发,自动驾驶也更能发展一步,120车辆接近,前面的一排车辆开启了自动避让系统,为抢救提供了更加有效地时间,试想一下,在高速公路上疾驰,司机和乘客谈笑风生,吃着华莱士,比某些手动开车的人不知道高到哪去了,车辆通过rfid或者更高端的技术检测着身边的可识别资源,例如限速牌,险路,道路变窄等有效信息,要比实时需要联网的技术不知道高到哪去了,一旦网络拥堵,依靠自己一身的传感器对周围的物体以及任何有机体无机体进行感知,有效提高安全性与稳定性。

说到这里我要插一嘴,对于自动驾驶等涉及人身安全的物品而言,没有百分之百的保障,那么这个东西的利用率就是0。

在汽车的发展中,首先是机械改变了汽车的工作方式,甚至改变了汽车的工作核心主义,电的引入又改变了汽车的使用方式或者说提高了乘车人的生活方式。

电为一辆汽车带来了灯,带来了音乐,带来了空调,而物联网,也许改变的就是车的使用方式,我们的汽车在发展中不断地改变,创新,只有一个原因——人。

以人为本,万物互联,我们的自行车需要人力来促使它运动,所以我们被瓦特的蒸汽机带入了机械工业时代,从最开始的车发展到现在的多缸多4冲程车辆,核心的原理不变,但是变得更加的方便,更加的省力,更加的方便,快捷。

然后人们觉得不够完美,碰巧又赶上第二次工业革命,为我们带来了电力,有了电力的我们的汽车就如脱缰的野马,车灯,空调,多媒体,坐车的感觉犹如在家一样,但是确是可移动的,既方便,又快捷,还舒适,真的是集各大优点于一身。

所以就这样人们就满足了么,当然不会的,我们人类的聪明总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我们引入了物联网的概念,各类的传感器被引入了汽车。倒车雷达,倒车影像使我们仿佛在身后长了一个脑袋,导航仪与行车多媒体的整合为我们的出行带来了私人秘书一样的体验,轮胎里面的传感器时刻监控着胎压,防止爆胎等事情的发生。

物联网标准 篇6

技术短板:集成电路芯片、高端传感器、超高频RFID

虽然我国已经掌握了传感器、RFID技术等产品的生产能力,但大部分的核心技术,如芯片等仍然依靠进口。国内工业一旦用上“外围芯”将会形成长期依赖,在计算机、互联网以及物联网等方面继续落后。在石油天然气、交通运输、电力、污水处理、制药、化工、矿业等关系国计民生的公共基础设施领域,我国使用的芯片大多被国外芯片垄断。“关键控制数据有可能被篡改或丧失,造成环境灾难,人员伤亡,甚至危及公众生活及国家安全。”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教授缪向水表示,国外芯片制造厂商有可能通过在芯片面板某一程序上植入木马来窃取商业数据或机密,也可以通过病毒、恶意软件来操控工厂控制系统,导致工厂停工,发生安全事故等。

国内众多厂商也渐渐认识到芯片才是核心,如果没有自己的芯片而是依靠进口,就等于在日后的成本、供应等方面埋下了安全隐患。为了占领市场先机,一些敢于“吃螃蟹”的企业家投入血本加码芯片的应用开发,如中航微电子、光迅科技、厦门乃尔电子等一大批内地企业兴起,加上一系列扶持政策的出台,国内集成电路产业崛地而起。

在9月3日召开的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部际建设协凋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上,工信部副部长毛伟明指出,传感器及射频识别(RFID)技术作为物联网的基础与核心,其发展滞后于物联网产业的整体发展,“高端产能不足、低端同质竞争”已成为我国传感器产业的短板。一是传感器尤其是高端传感器自主创新能力还较低。部分多功能、微型化、智能化、网络化的高端传感器依赖进口,多数企业都是引用国外的芯片加工,甚至仅停留在代理国外产品的水平上。二是射频识别(RFID)芯片技术、工艺水平还不高。尤其是在超高频、微波产业链中,目前从事芯片设计的企业为数不多,芯片技术能力、工艺水平与世界先进国家存在较火差距。总的来说,高端传感器制造,以及超高频、微波射频识别(RFID)芯片制造仍是我国物联网发展中的技术短板。

是什么制约了中国物联网?

在日前举办的2014第五届物联网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这样形容物联网:论物联网的发展阶段,目前尚处于婴儿期,从概念炒作到现实至少还需要五年时间。邬贺铨认为,现在的物联网仍有不少问题亟待解决.包括标识问题、体系模型和语音交互、数据挖掘和安全隐私、商业模式、行业的进入门槛对成本的影响等;也有很多技术需要攻克,体系技术软件的服务、硬件等怎么做到低成本,还有数据信号处理,发现与搜索引擎,关系网络,电源与能量存储等等。峰论坛上,中国企联会长王忠禹提到:“2014世界500强中,在IT和高端装备制造两个领域内,我国大企业明显处于弱势,甚至是空白。国内企业要紧紧抓住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带来的发展机遇,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集中精力在高端制造领域抢得先机和实现赶超。”

尽管物联网技术在国外被视为推动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可在国内的应用还处于试验和示范性探索阶段。而阻碍物联网在国内快速发展的障碍,主要是传感器、RFID(无线射频识别)等关键技术。

工信部5月30日发布的新版《物联网白皮书》中提到,我国物联网近几年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2013年整体产业规模达到5000亿元,同比增长36.9%.其中传感器产业突破1200亿元,RFID产业突破300亿元。预计到2015年,我国物联网产业整体规模将超过7000亿元,信息处理和应用服务逐步成为发展重点。

值得注意的是,物联网在带给人们生活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安全威胁。近日,惠普旗下应用安全部门Fortify对10款高人气的物联网设备进行安全审时发现,这些设备竟然存在250个不同程度的安全漏洞,平均每款25个,这些设备包括电视、网络摄像头、自动调温器、遥控电源、喷水灭火器、门锁、家用报警器、体重秤、车库开关以及家用多设备控制器等。

截至2020年接入互联网的物联网设备会有多少? Gartner预测会有260亿个物联网设备,而IDC预测会有2120亿个物联网设备。无论是260亿还是2120亿,随着大量智能设备接入互联网,入侵网络的方式必定会比现在多得多。智能仪表、设备维护与监测传感器、工业机器人、资产追踪系统、智能零售货架、工厂控制系统乃至可穿戴设备等,都有可能成为黑客入侵攻击的对象。

由此看来,除了技术短板,安全问题也是阻碍国内物联网发展的“拦路石”。物联网的安全性不能得到充分保证,那么大数据系统中的个人信息、商业机密甚至国家、军事秘密,都有可能被不法分子窃取利用。不过,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一旦我们能突破技术瓶颈,解决好安全问题,物联网必将给每个人的生活带来大惊喜。

物联网标准发展现状概述 篇7

关键词:物联网,标准,工作组

0、概述

物联网是继互联网之后信息通信技术的又一次重大创新, 物联网为全球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变化和影响将远远超越互联网。物联网将成千上万的物体通过网络基础设施进行连接, 这些物体通过感知周围环境的变化, 积极参与信息获取、处理和交换过程。物联网孕育着巨大的商机。现如今, 物联网已经成为国内外最受关注的技术领域之一。

在物联网发展过程中, 中国与发达国家差距不大。目前, 整个产业仍还没有公认的技术标准。采用什么样的标准, 牵涉到巨大的国家利益。我们应该抓住这个重大历史机遇, 建立属于自己的技术体系, 积极地参与到国际标准的制定中去。

1、物联网发展背景

物联网 (The Internet of things) 的概念早在九十年代已提出, 但限于当时技术条件没有什么进展。目前, 美国和欧盟通常使用"物联网"概念, 日本和韩国则惯用"泛在网络" (Ubiquitous Net) 的概念。它是一种在日益发达的通信技术、信息技术、无线和射频识别技术等新技术的不断催生下, 能够实现人与人、人与物甚至物与物之间直接沟通的泛在网络架构。其目的是实现"提升效率、科学决策、节能环保、节约成本", 从而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1]。各国针对物联网的发展主要有:

·2004年, 日本和韩国提出了"U-Japan"战略和"U-Korea"计划, 目标是建设一个"实现随时、随地、任何物体、任何人均可连接的泛在网络社会"。

·2008年11月, IBM提出"智慧地球"。2009年1月, "智慧地球"成为美国国家战略的一部分。

·2009年6月, 欧盟委员会向欧盟议会、理事会、欧洲经济和社会委员会及地区委员会递交了《欧盟物联网行动计划》。欧盟认为, 物联网的发展应用将为解决现代社会问题带来极大贡献。

·2009年11月, 我国政府提出:"我们要着力突破传感网、物联网的关键技术, 及早部署后IP时代相关技术研发。"2010年3月, "加快物联网的研发应用"第一次写入中国政府工作报告[2]。

2、国际物联网标准制定现状

目前投入物联网相关整体架构研究的国际组织有:欧洲电信标准研究所 (ETSI) 、国际电信联盟 (ITU) , 国际标准化组织/国际电工协会 (ISO/IEC) 等。总的来看, 国际上各个标准组织的物联网标准制定, 目前主要处于架构分析, 需求分析阶段。

欧洲电信标准化协会 (ETSI) 是由欧共体委员会建立的一个非赢利性的电信标准化组织, 其M2M技术委员会 (M2M TC) 主要以研究M2M网络为目标。这个委员会目前的物联网工作计划如下:

2.1 ETSI

阶段1 (需求) :2010年1月需求冻结;

阶段2 (体系) :2010年7月完成;

阶段3 (协议) :2010年12月完成。

目前进展中的工作项有:

2.2 ITU-T

ITU-T在这个领域的研究主要以物联网下属的泛在传感网 (USN) 为目标。SG13、SG16、SG17都参与了相关标准的研究讨论[3]。

目前进展中的工作项有:

SG13 (功能需求与构架)

2.3 ISO/IEC

ISO/IEC数据通信分技术委员会JTC1 SC6于2007年底成立传感网研究组 (SGSN) 。我国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也非常重视这一领域的国际标准化工作, 先后四次组织国内的专家参加SGSN工作会议, 2008年6月, 项目组成员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所和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在上海承办了ISO/IEC JTC1 SGSN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工作会议。同时, 积极参与了SGSN中《传感器网络技术报告》的编写工作, 我国提出的传感器网络标准体系和大量技术文献被该技术报告所采纳。在2009年10月的JTC1全会上, JTC1宣布成立传感器网络工作组 (JTC1WG7) , 正式开展传感器网络的标准化工作。

3、我国物联网标准制定现状

我国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了物联网产业的相关研究和应用试点的探索。但目前我国的物联网发展总体上尚处初创阶段, 无论是国标的自主制定, 还是核心技术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 以及规模化应用示范都还处于起步阶段, 有大量的工作等待我们去做。

目前电子标签、传感器网络等多种与物联网相关的信息技术标准化工作组已经开始工作, 下面先介绍一下这些工作组当前主要的情况。

·电子标签标准工作组是2005年10月份由信息产业部科技司正式发文批准成立的。电子标签标准工作组下设了7个专题组:总体组、标签与读写器组、频率与通信组、数据格式组、信息安全组、应用组和知识产权组。

·传感器网络标准工作组 (WGSN) 成立于2009年9月, 目前开展的六项标准制定工作, 分别由标准体系与系统架构项目组、协同信息处理项目组、通信与信息交互项目组、标识项目组安全项目组和接口项目组负责。2010年第一次全体会议之后又新成立了传感器网络网关标准项目组、无线频谱研究与测试研究项目组、传感器网络设备技术要求和测试规范研究项目组机场围界传感器网络防入侵系统技术要求行业标准项目组、面向大型建筑节能监控的传感器网络系统技术要求行业标准项目组。

·资源共享协同服务标准工作组 (闪联) 成立于2003年。主要负责制定信息设备智能互联与资源共享协议 (简称IGRS) , 其1.0版本已于2005年6月被正式颁布为国家行业推荐性标准此外, 基于闪联标准的各项开发工具和测试认证工具也已经基本完成, 并在逐渐完善和更新中。

·另外, 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 (CCSA) 也已先后启动了《无线泛在网络体系架构》、《无线传感器网络与电信网络相结合的网关设备技术要求》等标准的研究与制定。2010年2月2日, CCSA成立泛在网技术工作委员会TC10。

·从运营商方面看。中国电信开发了M2M平台, 该平台基于开放式架构设计,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标准化问题。中国移动制定了WMMP标准 (企业标准) , 并在网上公开进行M2M的终端认证测试工作。

虽然这些标准组织、工作组或企业已经开始工作, 但相对于物联网发展和应用的需求仍显滞后。物联网应用面广, 其标准涉及方方面面, 绝非任何一个标准化工作组能包打天下的, 因此需要创新标准化工作模式, 各专业标准工作组之间加强沟通与合作。

为加快物联网标准制定工作, 在工信部和国标委的领导和指导下, 由电子标签标准工作组、传感器网络标准工作组等16家相关标准化组织共同组成的"中国物联网标准联合工作组"在2010年6月份正式成立。该联合工作组的成立, 将充分整合物联网相关标准化资源, 协调标准化的整体工作。

4、总结

物联网会造成社会的技术大变革, 出现非常多的新型行业。目前, 物联网具有产业规模小、应用领域杂、开发模式孤立、应用场景差异性大等问题。因此, 标准制定工作应按照"共性平台+应用子集"的产业架构, 分离物联网应用的共性技术特点和差异性, 以利于物联网产业链中各单位实现明确的分工, 在统一的标准体系下推进物联网的研究、开发、集成和应用[4]。

参考文献

[1]AKYILDIZ I F, WANG X.Survey on wireless mesh networks[J].IEEECommunications Magazine, 2005, 43, 23-30.

[2]朱红松, 孙和民.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发展现状[J].中兴通讯技术2009, 5.

[3]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 ITU Inter-net Reports 2005:The Internet of Things.2005.

物联网标准 篇8

摘要:<正>以“物联网助推中国制造”为主题的物联网+中国制造2025高峰论坛近日在江苏省无锡市举行,同期发布了《物联网标准化白皮书》和《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模型白皮书》,旨在推动国内物联网及制造业发展。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林宁书记在致辞中总结了智能制造标准化成果:一是完成了《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15年版)》。明确了智能制造

以“物联网助推中国制造”为主题的物联网+中国制造2025高峰论坛近日在江苏省无锡市举行,同期发布了《物联网标准化白皮书》和《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模型白皮书》,旨在推动国内物联网及制造业发展。

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林宁书记在致辞中总结了智能制造标准化成果:一是完成了《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15年版)》。明确了智能制造标准体系的总体要求,确定了建设思路和实施内容;二是编制了《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15年版)解读》。从产业现状、核心技术和标准化现状与需求三个方面介绍了智能制造在基础共性领域、关键技术领域和重点行业领域的相关情况;三是撰写了《智能制造标准案例集》。搜集整理了13项智能制造领域的标准化案例,全面展示了相关企业开展智能制造探索和实践的具体做法和取得的成效;四是开展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培训活动。邀请了智能制造领域的标准化专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标准化培训和宣贯工作;五是加强基础共性标准的制定;六是在智能制造领域开展国际标准化合作。林忠钦院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杨海成总工程师等嘉宾分别从物联网、工业4.0、大数据、智能制造等角度探讨了中国制造2025发展模式。

物联网标准 篇9

张琪介绍, 截至目前, 无线传感网标准组已成立14个标准项目组, 已正式发布传感网《总则》、《术语》等6项标准意见征求稿;CCSA TC10目前立项58项, 有12项完成报批, 11项标准送审;电子标准工作组已经有31项RFID国家标准立项, 16项电子行业标准立项, 其中已经进入报批阶段的项目有10项, 正式批准发布的项目有4项。

此外, 国家物联网基础标准工作组已经成立总体、标识和信息安全三个项目组, 正在组织标准立项建议工作;行业物联网应用标准工作组以首批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为依托, 正在组织标准项目的立项申报工作, 公共安全行业正在组织的申报也包括公安物联网的标准。而一些行业与物联网相关的标准已实施, 比如智能交通国家标准。

物联网无线通信技术标准对比 篇10

IrDA的不足在于它是一种视距传输, 2个相互通信的设备之间必须对准, 中间不能被其他物体阻隔, 因而只适用于2台 (非多台) 设备之间的连接。

Bluetooth是1998年5月, 东芝、爱立信、IBM、Intel和诺基亚共同提出该技术标准。它能够在10米的半径范围内实现单点对多点的无线数据和声音传输, 数据传输带宽可达1Mbps。Bluetooth工作在全球开放的2.4GHz ISM频段, 使用跳频频谱扩展技术, 通信介质为2.402GHz到2.480GHz的电磁波。一台Bluetooth设备可同时与七台Bluetooth设备建立连接, 在有效范围内可越过障碍物进行连接, 没有特别的通信视角和方向要求。此外, Bluetooth还具备功耗低、通信安全性好、支持语音传输、组网简单等特点。

但Bluetooth同时存在植入成本高、通信对象少、通信速率较低和技术不够成熟的问题, 它的发展与普及尚需经过市场的磨炼, 其自身的技术也有待于不断完善和提高。

802.11Wi-Fi (Wireless Fidelity) 即无线保真技术是另一种目前流行的技术。它使用的是2.4GHz附近的频段。Wi-Fi基于IEEE802.11a、IEEE802.11b、IEEE802.11g和IEEE802.11n。不仅传输的有效距离很长, 而且速率还高达上百兆, 与各种802.11DSSS设备兼容。目前最新的交换机能把Wi-Fi无线网络从接近100米的通信距离扩大到约6.5公里。另外, 使用Wi-Fi的门槛较低。厂商只要在机场、车站、咖啡店、图书馆等人员较密集的地方设置“热点”, 并通过高速线路即可接入因特网。

紫蜂 (Zig Bee) 技术, 新一代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将采用802.15.4 (Zig.Bee) 协议。Zig Bee是一种供廉价的固定、便携或移动设备使用的极低复杂度、成本和功耗的低速率无线连接技术, 主要适合于自动控制和远程控制领域, 可以嵌入在各种设备中, 同时支持地理定位功能。

Zigbee技术的特点主要有:

(1) 低速率

Zig Bee工作在20~250kbps的较低速率, 分别提供250kbps (2.4GHz) 、40kbps (915MHz1) 和20kbps (868MHz) I~原始数据吞吐率, 满足低速率传输数据的应用需求。

(2) 低时延

Zig Bee的响应速度较快, 一般从睡眠转入工作状态只需15ms节点连接进入网络只需30ms, 进一步节省了电能。相比较, 蓝牙需要-10s, Wi—Fi则需要3s。

(3) 低功耗、实现简单

设备可以在电池的驱动下运行数月甚至数年。低功耗意味着较高的可靠性和可维护性, 更适合体积小的大量日常应用。

(4) 低成本

对用户来说, 低成本意味着较低的设备费用、安装费用和维护费用。Zig Bee设备可以在标准电池供电的条件下 (低成本) -r作, 而不需要任何重换电池或充电操作 (低成本、易安装) 。

(5) 网络容量高

Zig Bee通过使用IEEE 802.15.4标准的PHY和MAC层, 支持几乎任意数目的设备, 这对于大规模传感器阵列和控制尤其重要。

Zig Bee技术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 其中包括智能建筑、军事领域、工业自动化、医疗设备、智能家居及各种监察系统等。Zig Bee技术弥补了低成本、低功耗和低速率无线通信市场的空缺, 其成功的关键在于丰富而便捷的应用, 而不是技术本身。

RFID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 即射频识别, 俗称电子标签。它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 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RFID由标签 (Tag) 、解读器 (Reader) 和天线 (Antenna) 三个基本要素组成。其基本工作原理并不复杂, 标签进入磁场后, 接收解读器发出的射频信号, 凭借感应电流所获得的能量发送出存储在芯片中的产品信息 (Passive Tag, 无源标签或被动标签) , 或者主动发送某一频率的信号 (Active Tag, 有源标签或主动标签) 。解读器读取信息并解码后, 送至中央信息系统进行有关数据处理。

RFID可被广泛应用于安全防伪、工商业自动化、财产保护、物流业、车辆跟踪、停车场和高速公路的不停车收费系统等。从行业上讲, RFID将渗透到包括汽车、医药、食品、交通运输、能源、军工、动物管理以及人事管理等各个领域。然而, 由于成本、标准等问题的局限, RFID技术和应用环境还很不成熟。主要表现在:制造技术较为复杂, 智能标签的生产成本相对过高;标准尚未统一, 最大的市场尚无法启动;应用环境和解决方案还不够成熟, 安全性将接受很大考验。

UWB (Ultra Wideband) 即超宽带技术。UWB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末, 此前主要作为军事技术在雷达等通信设备中使用。随着无线通信的飞速发展, 人们对高速无线通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超宽带技术又被重新提出, 并备受关注。与当前流行的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相比, UWB具有巨大的数据传输速率优势, 在无线通信方面的创新性和利益性已引起了全球业界的关注。可以说, 低成本、低功耗、高速率、简单有效的UWB通信正是人类所期望的梦幻般的无线通信方式。

今天互联网,明天物联网? 篇11

内置在自己鞋跟里的东西其实是物联网的一个早期例子,只是Andrew Duncan当时并不知道物联网这个概念。

洛杉矶的技术顾问Duncan 回忆起2010年11月参加一次为老年痴呆症患者募集资金的步行活动时说:“在我步行五英里的过程中,我女友能够在电脑屏幕上监控我的举动。如果电池电量过低,或者穿鞋者走出指定区域,鞋子就会发送文本信息。”

他那双配备全球定位系统功能的鞋子由洛杉矶的GTX公司生产,售价299美元,外加每个月的无线服务费。这是业界普遍预测的物联网的一个例子。在物联网中,凡是有智能的东西(包括机器、道路和楼宇)都将接入到网上,生成的数据有望发挥目前无法想象的用场。业界观察人士只是在我们在物联网这条道路上已走得多远、哪一种科幻场景能最准确地描述将来情形方面意见不一(参阅插文1)。

纽约奥伊斯特贝ABI 研究公司的分析师Sam Lucero说:“凡是有智能的东西都将接入到网上。”

思科的首席未来畅想家Dave Evans认同这一说法。他预测,到2020年将有500亿个联网设备,社交网络将把它们连接起来。他说:“将来,凡是有通断开关的东西都将联网。我预测,这一幕会出现在各行各业和我们的生活中。”

物联网潮流已经开始扑面而来。

伦敦技术咨询公司Analysis Mason的Steve Hilton说:“在几个行业,物联网正开始应用;在另几个行业,物联网还只是幻想。”物联网开始出现在能源、公用事业、汽车、运输、安全和监视等众多行业。他补充说,还“少量地出现在医疗保健行业”。如果你算上Kindle等电子书阅读器,物联网还出现在消费者领域。

他表示,物联网还没有出现在厨房设备等白色家电行业。Hilton说:“厂商们需要物联网,但是我并不认为这会是个很大的市场。要是家用电器贵150美元,你会买吗?在这个情况下,技术走在了市场需求的前面。”

纽约大学的摄影学教授Wafaa Bilal展示了他在2010年12月植入到其后脑的数字相机座架。据Bilal声称,这个研究项目的概念是,客观如实地捕获图像,不受取景器的干扰。来自相机的图像经由互联网传送,但Bilal的身体对于该植入体出现了排斥反应。

IBM研究部门副总裁Katharine Frase想知道:如果洗衣机、恒温器和热水器可以由消费者或第三方实现一起管理,有望设计出什么样的商业模式。她说:“我们发现,如果能得到某种回报,人们还是愿意共享关于他们自己的信息。要是让你知道我在洗澡可以带来一些好处,比如减少电费,那么这也许没什么问题。”

微软Windows嵌入式产品经理Kevin Dallas补充说:“现在已经在进行这方面的投入,”不过他不愿给出具体的例子。“我们看到物联网应用于各行各业;我们会在今后两三年开始看到成效。”

Dallas预测了在不远的将来可能会出现的基于物联网的几个场景:

作为客户忠诚度计划的成员,你将购物清单发送到商店。一到商店,你就领到一张RFID标签,店内的联网数字显示标牌会指引你穿过一个个货架,找到所需要的商品。

在其他商店,你走近标牌时,标牌会根据你的身高和衣着,量出你的身材大小,然后显示应该适合你的促销信息。

在任何商店,数字标牌根据销售量或天气等实时情况,提供促销信息。

你家的冰箱可监控冰箱里面的东西,并给出重新贮备建议。(拥有联网功能的冰箱已经出现在市面上,包括三星推出的一款联网冰箱,不过Hilton认为目前市场缺乏需求。)

使用来自云计算环境的数据,你的汽车就能跟踪它去过哪里、要去哪里,预测接下来开往哪里,如果你想询问最近的加油站在哪里,它随时可以提供建议(丰田和微软已经开发在这样的服务。)

你的汽车还能监控内部功能、提供维护建议,安吉星远程诊断系统已经在为通用汽车公司的汽车提供这样的服务,现在还为其他厂商的汽车提供这项服务。

你汽车的黑匣子数据可以交给保险公司,以便减少费用——假设数据可以作为证明安全驾驶的证据。许多汽车保险公司已经在提供基于使用情况的保单,有时基于装在汽车上的仪器收集的数据,Progressive意外保险公司的Snapshot计划就是这样。

如果你的子女开车时超过一定的速度,或者驶入了指定的“禁区”,汽车就会通知你,目前可以通过某些附加设备来实现这种功能。

其他消息人士预测,将来医院的病床也会装有大量的仪器,因而不需要在患者身上绑上传感器,如这项研究(http://www.smartplanet.com/blog/science-scope/wireless-sensors-detect-if-surgery-patients-stop-breathing/10435)所示。

亚利桑那州斯科茨代尔Compass Intelligence咨询公司的策略师Kneko Burney预测:“三四年后,物联网的应用领域将不仅仅局限于零售业;十年后,我们所有人的生活将有别于现在所能想象的场景。十年后,手机耳塞内置在耳朵中将不足为奇。”

麻省理工学院自动识别中心的Edmund W. Schuster教授特别指出,中国的温家宝总理已将物联网作为国家发展目标。他说:“中国政府将物联网视作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基础部分,特别是由于在人口密集城市,物联网将使得服务更容易协调。”

此外,无锡市政府已宣布有意建造一座基于物联网的主题公园。无锡市官员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预计该主题公园将成为新一代互联网用户的旅游景点、线下精神家园和娱乐中心。”

根源于M2M

亚特兰大M2M无线服务提供商KORE Telematics公司的负责人Alex Brisbourne解释,物联网起源于大概15年前,当时的想法是使用机器至机器(M2M)技术来监控远程资产,主要是通过现已过时的专有网络来监控。

他回忆道,向物联网转变开始出现在2001年,当时“我们开始看到通过蜂窝网络提供互联网协议(IP)。”

波士顿比彻姆研究公司的分析师Bill Ingle 同意这个说法,说“物联网是个稍微新一点的术语,但含义与M2M一样。由于语音市场开始饱和,运营商们在过去两年开始对M2M感兴趣,将其视作另一个收入来源。”

ABI研究公司的Lucero补充说,物联网、M2M、无线射频识别(RFID)、智能量表、各种传感器网络、楼宇与工业控制系统以及家庭自动化之间存在很明显的重叠。

技术发展

Evans表示,至于必要的传感器、传输和处理等技术,“不存在任何重大障碍。”他补充说,不过最好还是完善传感器从周围环境“采集”能源的方法,从而摆脱对电池的依赖。他指出,另一大促进因素将是IPv6的推广,因为这种寻址方案可以提供足够多的互联网地址,足以为地球表面上的每一个原子各自提供一个地址。

Burnery补充说:“不存在什么技术障碍。”限制因素就是微型部件的成本、无线网络的带宽、业务战略以及人们吸收这么多信息的能力。

惠普资深院士兼惠普实验室纳米技术研究部门主管Stan Williams表示,惠普实验室目前在研发用于物联网的纳米技术传感器。到目前为止,他的实验室已研发出了基于微机电系统(MEMS)的设备,用于探测震动和移动。该设备可以感知三个轴线方向的震动和旋转。惠普实验室还在致力于研发基于激光散射技术的味觉和嗅觉传感器。Williams表示,它们的灵敏度可以达到万亿分之一,能够用于识别化学品和生物种。

nlc202309011321

他补充说,这两种传感器都只有约一平方毫米,这意味着大规模生产起来成本非常低。目前公开市场上已经有了全面构建物联网所需要的其他类型的传感器,如压力传感器和光传感器。

明年,惠普实验室将上马其第一个使用物联网技术的大项目:为壳牌石油公司研发的地震成像项目。该项目可以对方圆10平方公里范围内地壳以下20米深的地方进行成像。Williams说:“这项技术已经应用于人体内部成像,我们会将同样这项技术应用于地下勘探。”

三星RSG309液晶冰箱(售价2700美元)在左手门上配备了内置的8英寸液晶触摸屏,可支持Pandora、WeatherBug、推特、Google Calendar、Picasa图像的幻灯片查看器及另外几个应用程序,而更多的应用程序还在开发中。

Williams补充说,但是一旦物联网广泛应用,将来生成的数据量将是今天现有数据量的数千倍,所以处理技术“的功能也要相应提高数千倍。这有可能吗?有可能。”

IBM的Frase问道,处理器的功能也许很强大,但是“我们不知道带宽何时会用光?”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必须以某种方式来过滤信息。IBM正致力于研发流处理技术(使用基本的分析工具提取有用信号),并且在设备层面开展其他的研究工作,以便更有效地利用现有带宽。Frase表示,目的是“让部署设备变得更加经济可行。”

Burney指出,与此同时,与物联网连接的设备需要新的用户界面,这种新界面必须直观,不需要用户学习新的行为。她预测,基本技术、界面、甚至用于初始化新设备的流程需要新的专门化,这离不开行业的广泛合作。

隐私和安全

无论物联网带来什么样的挑战和优势,用户都希望自己的数据保持私密。至于如何确保数据私密,目前似乎还没有现成的解决办法。

麻省理工学院的Schuster说:“我们还没有获得必要的安全环境。基本的电子邮件仍在受到黑客攻击,这种情况已经持续25年了。”

思科的Evans认同这个说法。“我们需要确保已经添加了所有合适的安全措施,这些安全措施必须成为整个架构的一部分,而不是后来添加上去。”

Brisbourne问道:“你能破解电表、通过线路的另一头一路闯入核电站吗?老实说,现在有一些政府性质的项目,就是让人搞这样的模拟攻击,找出实际存在的安全漏洞。”

前联邦贸易委员会官员、现任华盛顿律师事务所McKenna Long & Aldridge LLP策略顾问的Dan Caprio表示,欧盟委员会下面的一个特别工作组已经在研究可能出现的物联网隐私问题。去年,欧盟委员会任命他担任物联网方面的跨大西洋主题专家。

Caprio说:“欧洲和美国都设想我们会有物联网。预计欧盟委员会特别工作组会在2012年或2013年最终确定物联网政策方面的建议。”他预计,这方面的建议将深受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1980年批准的指导方针的影响。这些指导方针基于消费者通知、消费者选择、消费者访问和安全等概念而制定。

他表示,美国无疑会继续采用草根方案,致力于保护关于儿童的敏感信息、医疗保健信息和财务信息。

Caprio特别指出:“欧洲有好多的监管法规,但是缺乏实际行动。在美国,我们没有一些基本的监管法规,但我们的确针对欺骗行为落实了有效的保护措施。”

Burney指出,在美国,广告商可能会发觉物联网采集的数据特别吸引人。再过三五年才能弄清楚怎样可以合法地谨慎使用数据,但“我认为,结果可能很像谢绝来电名单,由用户来控制想与别人共享关于自己的哪些数据。”

但是有了能在合适时间推送来自合适广告商的合适信息的智能语境系统,“接受广告内容几乎将变成愉悦的体验,”她预测。“由于广告对自己有价值,人们可能会喜欢上广告。”

汽车、楼宇、医疗、娱乐、甚至广告,如此看来物联网最终会渗透到我们生活中的几乎方方面面。最终结果会是今天我们无法想像的样子,就像电的发明者本杰明·富兰克林当初想象不到今天的电力网。

附文一:科幻场景大碰撞

如果物联网继续以目前的速度发展下去,接受本文采访的消息人士经常提到的三部科幻作品很可能具有预言性:

《少数派报告》。在汤姆·克鲁斯主演的这部2002年影片中,主人公进入零售店时,自动显示屏会以个性化的信息与他打招呼。

《彩虹尽头》。在Vernor Vinge所著的这部2006年小说中,公共基础设施和大多数人(通过嵌入在衣服中的传感器)都装有仪器;借助内置在隐形眼镜中的显示装置,人们可以与随之形成的增强现实进行交互。

《1984年》。George Orwell所著的这部1948年小说描绘了一个压迫成性的极权主义国家,在这个国家中,无所不在的技术被政府用于随时监视民众。

附文二:让数字来说话

伦敦技术咨询公司Analysis Mason的Steve Hilton预测了物联网将来会有很大的规模。下面是他预测的内容:

在能源行业,Hilton认为到2011年年底会有2200万个联网的民用电表;在今后十年,这个数字有望以每年50%的速度增长。他解释,这些电表将是“智能电网”潮流的一部分,可以通过无线、固线或基于电力线的数据等连接,以近实时的方式报告耗电情况,以便更有效地管理电网。

在运输行业,到时全球会有大约3080万个联网设备,主要用于跟踪卡车位置,每年会以27%的速度增长。在安全和监视行业,会有2060万个联网设备,这包括安装的民用设备和工业设备,每年增长率将达到37%。

在医疗保健行业,到年底会有150万个联网设备,增长率为20%至25%。这些设备通常佩戴在患者身上,以监测慢性疾病,比如建议心脏病患者何时服药的设备。Hilton指出,由于医疗设备必须经过大量的测试,之后才能进入市场销售,物联网在医疗保健行业远未得到广泛应用。

他认为,至于运输行业,一系列广泛的跟踪和维护监控仪器应该很快就会出现在消费汽车市场上。他说:“各大汽车制造商都在关注这个方面,正在确定解决方案。”

物联网标准云服务平台构建研究 篇12

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高度集成和综合运用, 具有渗透性强、带动作用大、综合效益好的特点, 推进物联网的应用和发展, 有利于促进生产生活和社会管理方式向智能化、精细化、网络化方向转变, 对于提高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信息化水平, 提升社会管理和云服务水平, 带动相关学科发展和技术创新能力增强, 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要意义。为此, 我国已将物联网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一项重要组成内容。

目前, 物联网应用除了在少数较为成熟的领域外, 基本上呈现出体系复杂、应用零碎、深度定制等特点, 限制了物联网的规模化发展。从长期来看, 未来物联网产业发展重点在于集成化和规模化。只有实现食品溯源、卫星定位、电子支付、管理软件等应用服务的一体化才能为人们提供更好的服务, 否则各类应用仍然停留于各种孤立的“传感网”状态, 网络不能互通, 信息不能共享, 最终导致使用不便, 为市场所淘汰。而实现各类物联网应用之间的互联互通与信息共享, 关键在于统一所需的各类标准, 标准化可以统一繁多的物联网技术体制, 规范复杂方案的实施, 实现多系统间的互操作, 而如何实现物联网标准的快速提取和广泛使用是推进物联网标准化的关键所在。本文不以标准或标准体系的具体制定为目标, 而在于构建一个囊括了物联网体系不同层面已有标准和应有标准又为物联网未来发展的标准留有空间, 实现标准快速提取和使用的物联网标准云服务平台。

物联网标准云服务平台的构建对国家的物联网技术创新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可以在全社会形成资源共享、共同受益的局面, 大大提高物联网技术资源的配置效率。

2 概述

2.1 物联网

物联网是将物体用各种信息传感设备链接起来的网络, 即通过RFID (射频识别) 装置、传感器、全球定位系统等技术手段来采集物体的信息, 并通过网络将这些信息进行交换和处理, 实现自动的、实时的对物体进行识别、定位、跟踪、管理和监控。

2.2 云服务

Stefan Tai等人提出了云服务工程 (Cloud Service Engineering) 的概念, 将云服务工程定义为一门在底层云计算基础设施基础之上利用系统的方法创造出价值增值服务的学科, 并认为由各种各样的云计算所组成的系统可以使云服务形成一个面向服务的商业网络。

3 云服务平台建设内容

云服务平台是云请求方和云提供方的中介平台, 实现云请求方、云提供方和云服务方三方的共赢和资源的共享。在云服务平台上对客户动态发出的服务请求做出即时响应, 各种虚拟资源必须能够满足客户需求的动态组合与协调运行, 从虚拟资源云池中查找并获取合适的虚拟资源实例。在物联网标准云服务平台上, 虚拟资源实例就是物联网相关标准。

就当前物联网发展来说, 云服务平台提供的标准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3.1 基础标准方面

物联网标准化工作的开展首先必须明确一些基本概念, 也就是物联网的相关术语等。没有标准的术语, 就无法交流。物联网的基础标准包括物联网术语、物联网架构、物联网参考模型标准等主要总体基础标准。

3.2 应用标准方面

在编码体系建设中, 由于应用的场合、应用的范围不同, 可能会存在多种编码方案, 仅应用一种编码方案并不一定能解决所有问题。在应用标准方面侧重于融合业已存在的各种编码标准, 以及实现各种编码方案互联互通的编码解析标准, 包括智能交通标准、智能物流标准、智能家居标准、智能电力标准等标识体系方面的标准。

3.3 技术标准方面

物联网技术标准主要包括标识技术标准、信息采集技术标准、网络传输技术标准和智能处理技术标准。在标识技术标准方面包括EPC编码标准、RFID对象识别标准、短对象标准、数字对象标识符标准、泛在代码标准、IP地址标识标准等;在信息采集技术标准方面包括自动识别技术标准、传感器技术标准等, 其中自动识别技术标准又包括图像识别技术、语音识别技术标准、生物特征识别技术标准、条码标识技术标准等, 传感器技术标准又包括通信与信息交换标准、协同信息处理标准、接口标准和测试标准等;在网络传输技术标准方面包括无线网络技术标准和有限网络技术标准;在智能处理技术标准方面包括云计算标准、云存储技术标准和数据挖掘技术标准等。

3.4 管理标准方面

在管理方面主要围绕着用户安全和隐私问题。用户在采用新兴技术时首先考虑的就是数据和隐私的保护问题。对隐私和数据安全的关注非常广泛, 尤其是当传感器和智能标签能追踪用户的行动、习惯以及正在发展的偏好。为了物联网相关技术的更广泛的采用, 在管理标准方面更要囊括管理基础标准、物联网规划标准、物联网安全标准和物联网环保标准等, 必须保护知情同意原则、数据保密性和安全性。

3.5 服务标准方面

物联网服务标准主要是解决信息采集、传递、存储等数据协议的标准, 主要包括信息采集服务标准、信息传输服务标准、信息存储服务标准和信息认证服务标准等。

4 云服务平台基本框架

实现物联网领域所需基础标准的创建、维护管理、对外应用服务的全流程, 全面覆盖当前物联网所需的所有类型的基础标准, 主要包括信息分类与编码、数据元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 以及应用标准、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服务标准, 实现标准的创建、关联、权限管理、特定服务的接口设计、内容查询等功能。

建立物联网标准云服务的门户系统, 实现标准服务的注册、标准服务的管理以及标准服务的共享和整合, 实现不同机构所制定标准的统一服务。

物联网标准云服务平台基本框架如图1。

4.1 应用系统

物联网标准云服务平台主要分为两个功能模块: (1) 标准服务功能模块。面向客户的标准服务, 为客户提供浏览、下载、咨询、征求意见回复和标准变更请求等服务;面向计算机系统的标准服务主要是提供基础数据标准云服务和基础数据标准符合性测试等服务。 (2) 标准管理功能模块。在标准管理功能模块中, 包含了内部标准管理、外部标准管理和系统管理等功能。内部标准管理包括标准的立项管理、标准制订流程、标准起草工具、工作交流和数据标准动态维护等针对标准内容的管理;外部标准管理包括标准录入、基础数据标准云访问和标准状态管理等针对标准状态的管理;系统管理包括日志管理和用户管理等平台基础管理。

4.2 应用支撑系统

物联网标准云服务平台的搭建分为五个层次。

第—层为感知层, 主要是客户通过智能终端 (PC、IPAD、PAD) 与云服务平台进行信息互通。客户通过云服务平台上的各种基础功能, 实时掌握物联网标准的动态。第二层为设备层, 主要由云服务器群完成标准数据的过滤、整理及后台管理系统的整合。第三层为网络层。为标准数据的采集、传输提供网络支持。第四层为数据管理层, 主要是对存储的标准数据进行访问接口的衔接、下达操作指令以及标准转换等管理活动。第五层为应用层, 主要完成标准的服务和标准的管理等功能。

5 结语

物联网标准云服务平台不仅需要实现基础标准与物联网系统的无缝对接, 而且要求对海量数据进行实时传递和处理。本文将云服务引入物联网标准服务领域, 提出了一种物联网标准云服务平台基本框架, 平台为各类标准制定和使用机构或企业提供全面的物联网标准服务, 通过提供基础标准的数字化服务, 实现标准内容在系统中的直接使用, 形成基础标准与物联网系统的无缝对接。

因此, 基于云技术的物联网标准云服务平台建设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按需自助服务、高效、快捷的物联网标准管理服务, 成为物联网标准服务的发展趋势和方向。

摘要: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高度集成和综合应用, 如何快速精准地提取标准成为提高我国物联网发展水平至关重要的前瞻性问题。本文从物联网标准云服务平台的内容分析入手, 解析了物联网标准云服务平台的基本框架, 主要包括应用系统和应用支撑系统, 并阐述了该平台的实际效用。本文认为, 通过物联网标准云服务平台, 可以有效实现物联网标准的实时获取, 通过共性的物联网解决方案, 可以有效提升企业和企业集群的整体技术水平, 扩大市场规模。

关键词:物联网,标准,云服务

参考文献

[1]Stefan Tai, Nimis Jens, Lenk Alexander, Klems Markus, Cloud serviee engineering[J].Icase, 2010.

[2]刘鹏程.物联网标准体系构建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 2011.

[3]王慧敏.基于物联网及云计算的旅游安全保障平台的设计与搭建[J].科技论坛, 2011 (1) .

[4]赖群, 黄力, 刘静春.借助“物联网”与“云计算”技术构建智慧图书馆[J].新世纪图书馆, 2012 (5) .

上一篇:慢性肺心病患者下一篇:健康促进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