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物联网

2024-09-15

移动物联网(精选12篇)

移动物联网 篇1

1 物联网与移动互联网各自的发展现状、 政府政策

移动互联网是移动通信技术与互联网的结合体, 可以运用移动无线通信方式, 通过移动智能终端获取业务和服务。伴随着宽带无线接入技术和移动终端技术的飞速发展, 移动互联网的诞生, 满足了人们可以随时随地的从互联网中获取信息的需求。 许多以前只能在台式机或笔记本才能实现的功能, 现在已经越来越多地在智能移动终端上实现了。 而与传统的PC互联网相比, 移动互联网的便携性强, 使用灵活,因此近几年的发展十分迅猛。 2006 年至2012 年, 我国的移动互联网市场以84.2%的速度飞速增长, 截至2014 年4 月,我国的移动互联网用户总数达到8.48 亿人, 手机网民规模达到5 亿, 占总网民数的八成多, 手机保持第一大上网终端地位。 但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智能手机的市场占有率仅为20%, 欧美发达国家均高于50%, 相比之下, 我国的移动互联网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3G、 4G网络的推广, 必将给移动互联网带来新的发展契机[1]。

物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 通过信息传感设备, 将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 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 从而实现智能化识别、 定位、 跟踪、 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具体的来说, 就是实现物体与物体之间、 环境以及状态的信息实时共享及智能化的收集、 传递、 处理、 执行[2]。这一系列的过程都是系统自动处理的, 免去了大量的人工劳动, 且收集处理的信息及时, 物体的动态变化均可检测到,与人工相比, 物联网的效率更高, 检测更加准确, 信息处理更加及时。

物联网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 就已经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认可, 普遍认为物联网是信息产业领域未来竞争的至高点和产业升级的核心驱动力, 物联网技术必将成为国家和企业未来发展的重点。 早在2009 年, 温家宝总理就提出了“ 感知中国” 的概念, 要建立中国的传感中心, 引领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 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提高国家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可持续竞争力, 物联网正式被列为国家五大新兴战略性产业之一。 2011 年, 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了 《 物联网“ 十二五” 发展规划》 来加快物联网的发展, 培育和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除了中央政府的大力扶持外, 各个地方政府都出台了有关物联网发展的相关规划, 物联网的试点项目也在如火如荼的进行当中。 其中上海、 重庆、 江苏、 广东、 陕西、 辽宁等省市都将物联网列为智能电网3~5 年发展规划中的重点发展领域[3]。

物联网的发展在全球范围内均处于发展初期, 各国的发展水平比较接近, 因此, 加快我国物联网的建设和发展是增强国家实力的必然选择。 我国目前物联网的发展在技术、 产业和应用推广方面都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但随着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 加快建设物联网标准体系和物联网技术研发仍将成为国家和企业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的研究重点。

2 物联网与移动互联网的融合需求

互联网自20 世纪90 年代以来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为人们的工作、 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改变, 互联网已经迅速渗透到了全球经济与社会活动的各个领域, 推动了全球信息化的进程, 拉近了世界各地的距离。 然而互联网在经过几十年的飞速增长后, 用户的增长速度减缓, 各领域的市场接近饱和, 迫切的需要一项新的应用给其带来新的发展活力。 物联网概念的产生给互联网的发展指引了一条新的发展道路。 而物联网的产生和发展依赖于互联网, 离开了互联网的物联网就犹如一个空壳, 网络内部的物体与物体之间的连接失去了传输通道, 连接就失去了活性, 不能及时有效地传递物体的实时信息, 连接就失去了价值。 因而, 物联网的发展离不开互联网, 它是在互联网信息传播的基础上的一种延伸和发展。 互联网和物联网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物联网给互联网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 而互联网为物联网提供了通信载体, 二者相融合, 带来的社会经济效益才是最大的。

物联网的发展与互联网相比, 尚处于起步阶段, 尚未建成一个标准化的网络体系, 而互联网技术相对比较成熟, 尤其近几年, 4G时代的开启以及各种移动终端设备的研发使得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尤为迅猛。 移动互联网的智能终端和信息交换技术对物联网所需要的数据信息的采集工作带来了福音。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 企业可以通过数据来分析企业的经营状态、 用户的行为轨迹等, 尤其在物联网的建设过程中,物体与物体的连接就是通过无数的数据组合在一起的, 更具体一点, 物流企业在运营过程中的运输、 储存、 包装等过程, 都需要很多数据支持, 如: 商品库存数量、 仓库库存空间、 运输车辆数、 道路实时路况等, 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出现使得这些数据的收集工作变得简单方便, 且数据更新快, 实时性高。 移动智能终端简化了信息的采集过程, 移动互联网的普遍覆盖使得信息的传输变得及时而便捷, 数据采集好后就可以直接通过移动互联网上传至云端, 方便其他用户获取该物品的最新信息。 移动互联网与传统的互联网相比, 带来最大的好处就是数据更新速度变快, 这一点对于物联网的发展来说尤为重要, 它保证了物体信息的实时性, 从而有效消除了管理和执行的延迟, 最终提高了企业的反应速度和竞争力。

3 二者融合对物流企业的发展启示

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融合给社会的各行各业都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在物流行业表现的尤为明显。 物流是将产品从供应地向接受地实现运输、 储存、 流通加工、 配送等功能的实体流动的过程。 在物流过程中有效地收集产品的市场信息、 企业内部的资源利用情况等, 是企业提高自身效率和经济效益的关键。 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融合大大提高了信息采集和整理的速度和效率, 在信息化时代中, 企业如果能将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融合到日常的经营活动中的话, 在提高企业自身经营效率的同时, 必将提高企业在行业中的竞争力; 若没有重视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带来的优势, 不重视企业内部物联网络的建设, 从长期来看, 企业会渐渐失去行业竞争力, 被时代所淘汰。

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融合会给物流企业带来转型的动力, 带动企业从传统的分散的物流活动向更加集中、 更加智能的现代物流转变。 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在物流企业的应用主要有两方面:

( 1) 面向消费者, 打造专业的物流app, 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 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使得用户对手机等智能终端的依赖加深, 相比于传统的电话通讯方式, 消费者更倾向于使用app, 且app提供给消费者的功能更加丰富。 物流企业的用户主要分为两类: 个人用户和企业用户。 针对不同用户的不同需求, 物流app提供的功能侧重点不同。 对于个人用户来说, 对物流配送的要求主要有两点: 配送时间和产品是否有损坏。 目前已有的物流app提供的功能主要有下单、 物流最新动态的查询、 一键转寄等功能, 减少了传统的手工录入的环节, 用户可以透过app预约取件时间, 定位到附近的合作点区间, 完成线上与线下的对接, 既方便了快递员的配送工作, 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时间, 也方便了用户的生活,取件、 寄件时间更加灵活。 但目前物流app已有的功能其对应的服务还跟不上, 用户在app客户端下单后, 快递员上门收件的时间较长, 快件不能及时送出, 且物流最新动态更新不及时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这也与物流企业内部信息建设有关。 目前已有的物流app其开发的功能主要都是针对个人用户的, 因为企业用户与物流公司建立合作关系, 涉及的方面较多, 如仓储、 配送、 流通加工等, 一般企业用户在查询信息时都是通过电脑终端实现, 但还是要重视物流app的开发,根据与不同企业用户的合作项目, 分别提供个性化的app功能, 更加便捷地满足企业用户的独特需求。 在这个“ 以人为本” 的现代社会里, 提供个性化服务, 抓住用户在各行各业都是竞争的关键, 但目前物流app只提供了一些基础功能,个性化服务还不明显, 信息沟通不对称, 企业还需加大技术投资, 实现方便快捷的物流移动营销。

( 2) 面对企业内部, 建设基于GPS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 在当今物流业迅速发展的同时, 各个物流企业也面临激烈地竞争, 车货安全、 运期延误、 空载率高、 服务投诉等,这些都是物流企业最为头疼的问题, 在这种背景下, 基于GPS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正在悄然兴起。 对企业内部, 建设移动互联车队管理。 面向物流企业运输管理的“ e物流”, 将为用户提供实时准确的货况信息、 车辆跟踪定位、 运输路径选择、 物流网络设计与优化等服务, 大大提升物流企业综合竞争能力。

4 潜在的安全隐患

物联网在人与物、 物与物之间建立起了沟通的桥梁, 用户只需要下达一个指令, 就可以透过物联网使物体运转起来, 节省了大量的时间以及人力成本。 用户可以通过物联网了解物品详细的实时的信息, 但随之而来的就是信息安全问题[4]。

人们的日常生活在不知不觉中被网络记录下来, 对人们的隐私安全保护产生极大的威胁; 另一方面, 未经授权的用户非法取得内部信息并加以篡改、 删除等, 会造成难以想象的后果。 信息安全问题根据影响对象的不同, 造成的后果也有区别。

而从国家的层面来看, 物联网广泛覆盖到了民生、 经济、 军事国防的各个领域, 铁路、 油气管道等关乎国家基础的社会建设, 国防科研、 卫星通信等国家科技领域的发展都进入到了信息化、 数字化的阶段, 这些信息的安全工作尤为重要。

摘要:物联网被称为世界信息产业革命的第三次浪潮,它将对人们的生活及工作产生深远的影响;移动互联网,伴随智能手机的出现,与人们生活联系的越发紧密。文章对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现状、政府政策进行分析,二者融合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进而对物流企业提出发展建议。

关键词:物联网,移动互联网,融合

参考文献

[1]李均,周兰.物联网搭上移动互联网创新快车[N].人民邮电报,2014-04-25(006).

[2]陈柳钦.物联网:现状·动向·瓶颈[J].新经济导刊,2010(9):77-93.

[3]佚名.《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解读[J].中国新通信,2012(4):14-17.

[4]沈斌,刘渊.物联网应用的安全与隐私问题审视[J].自然辩证法通讯,2011(6):77-83,127-128.

移动物联网 篇2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通信管理局,相关企业:

建设广覆盖、大连接、低功耗移动物联网(NB-IoT)基础设施、发展基于NB-IoT技术的应用,有助于推进网络强国和制造强国建设、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互联网+”发展。为进一步夯实物联网应用基础设施,推进NB-IoT网络部署和拓展行业应用,加快NB-IoT的创新和发展,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加强NB-IoT标准与技术研究,打造完整产业体系

(一)引领国际标准研究,加快NB-IoT标准在国内落地。加强NB-IoT技术的研究与创新,加快国际和国内标准的研究制定工作。在已完成的NB-IoT 3GPP国际标准基础上,结合国内NB-IoT网络部署规划、应用策略和行业需求,加快完成国内NB-IoT设备、模组等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标准制定。加强NB-IoT增强和演进技术研究,与5G海量物联网技术有序衔接,保障NB-IoT持续演进。

(二)开展关键技术研究,增强NB-IoT服务能力。针对不同垂直行业应用需求,对定位功能、移动性管理、节电、安全机制以及在不同应用环境和业务需求下的传输性能优化等关键技术进行研究,保障NB-IoT系统能够在不同环境下为不同业务提供可靠服务。加快eSIM/软SIM在NB-IoT网络中的应用方案研究。

(三)促进产业全面发展,健全NB-IoT完整产业链。相关企业在NB-IoT专用芯片、模组、网络设备、物联应用产品和服务平台等方面要加快产品研发,加强各环节协同创新,突破模组等薄弱环节,构建贯穿NB-IoT产品各环节的完整产业链,提供满足市场需求的多样化产品和应用系统。

(四)加快推进网络部署,构建NB-IoT网络基础设施。基础电信企业要加大NB-IoT网络部署力度,提供良好的网络覆盖和服务质量,全面增强NB-IoT接入支撑能力。到末,实现NB-IoT网络覆盖直辖市、省会城市等主要城市,基站规模达到40万个。到,NB-IoT网络实现全国普遍覆盖,面向室内、交通路网、地下管网等应用场景实现深度覆盖,基站规模达到150万个。加强物联网平台能力建设,支持海量终端接入,提升大数据运营能力。

二、推广NB-IoT在细分领域的应用,逐步形成规模应用体系

(五)开展NB-IoT应用试点示范工程,促进技术产业成熟。鼓励各地因地制宜,结合城市管理和产业发展需求,拓展基于NB-IoT技术的`新应用、新模式和新业态,开展NB-IoT试点示范,并逐步扩大应用行业和领域范围。通过试点示范,进一步明确NB-IoT技术的适用场景,加强不同供应商产品的互操作性,促进NB-IoT技术和产业健康发展。20实现基于NB-IoT的M2M(机器与机器)连接超过万,20总连接数超过6亿。

(六)推广NB-IoT在公共服务领域的应用,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以水、电、气表智能计量、公共停车管理、环保监测等领域为切入点,结合智慧城市建设,加快发展NB-IoT在城市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中的应用,助力公共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七)推动NB-IoT在个人生活领域的应用,促进信息消费发展。加快NB-IoT技术在智能家居、可穿戴设备、儿童及老人照看、宠物追踪及消费电子等产品中的应用,加强商业模式创新,增强消费类NB-IoT产品供给能力,服务人民多彩生活,促进信息消费。

(八)探索NB-IoT在工业制造领域的应用,服务制造强国建设。探索NB-IoT技术与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相结合的应用场景,推动融合创新,利用NB-IoT技术实现对生产制造过程的监控和控制,拓展NB-IoT技术在物流运输、农业生产等领域的应用,助力制造强国建设。

(九)鼓励NB-IoT在新技术新业务中的应用,助力创新创业。鼓励共享单车、智能硬件等“双创”企业应用NB-IoT技术开展技术和业务创新。基础电信企业在接入、安全、计费、业务QoS保证、云平台及大数据处理等方面做好能力开放和服务,降低中小企业和创业人员的使用成本,助力“互联网+”和“双创”发展。

三、优化NB-IoT应用政策环境,创造良好可持续发展条件

(十)合理配置NB-IoT系统工作频率,统筹规划码号资源分配。统筹考虑3G、4G及未来5G网络需求,面向基于NB-IoT的业务场景需求,合理配置NB-IoT系统工作频段。根据NB-IoT业务发展规模和需求,做好码号资源统筹规划、科学分配和调整。

(十一)建立健全NB-IoT网络和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提升安全保护能力。推动建立NB-IoT网络安全管理机制,明确运营企业、产品和服务提供商等不同主体的安全责任和义务,加强NB-IoT设备管理。建立覆盖感知层、传输层和应用层的网络安全体系。建立健全相关机制,加强用户信息、个人隐私和重要数据保护。

(十二)积极引导融合创新,营造良好发展环境。鼓励各地结合智慧城市、“互联网+”和“双创”推进工作,加强信息行业与垂直行业融合创新,积极支持NB-IoT发展,建立有利于NB-IoT应用推广、创新激励、有序竞争的政策体系,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十三)组织建立产业联盟,建设NB-IoT公共服务平台。支持研究机构、基础电信企业、芯片、模组及设备制造企业、业务运营企业等产业链相关单位组建产业联盟,强化NB-IoT相关研究、测试验证和产业推进等公共服务,总结试点示范优秀案例经验,为NB-IoT大规模商用提供技术支撑。

(十四)完善数据统计机制,跟踪NB-IoT产业发展基本情况。基础电信企业、试点示范所在的地方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和产业联盟要完善相关数据统计和信息采集机制,及时跟踪了解NB-IoT产业发展动态。

特此通知。

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

移动终端丰富物联网应用 篇3

在物联网大众消费领域,纵观各种物联网应用,无论是即将或已经推向市场的,还是未来潜在的应用,大多数是以移动终端为载体,或增加其近场通信、物体识别功能,或实现其远程控制功能,抑或实现智能数据处理功能。毫无疑问,移动终端不断普及,功能日益增多,将极大地丰富物联网在大众消费领域的应用。

移动终端在物联网

应用中扮演重要角色

业界普遍认为,物联网将是千亿元级的产业,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的第三次信息产业革命。我国政府已经把物联网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转型升级的助推器,全国各地掀起了物联网产业园建设的热潮。

现阶段,我国的物联网虽然在政策和产业等方面有很大优势,但总体仍处于起步阶段。物联网具有广阔的行业应用需求,如交通运输、供应链管理、产品设备监控、环保及灾控、能源管理等行业都将成为物联网行业应用的重点领域。目前,用户对物联网应用的认知度仍然较低。结合我国国情,物联网产业需要充分挖掘大众消费领域的潜力。大众消费应用的特点是与百姓生活相关,拥有较多用户群,因此用户认知度较高。发展物联网大众消费应用,能够提高用户对物联网产业的认知度,进而促进物联网行业应用的发展。

随着通信、计算机、微电子、集成电路和软件等技术的飞速发展,移动终端正在从简单的通话工具变为一个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与此同时,我国移动通信技术正在步入全新的3G时代,移动电话用户已突破8亿,移动通信产业持续高速发展。这些都为物联网应用进入大众消费市场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与原动力。此外,随着低功耗、低成本的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如蓝牙、NFC、ZigBee、UWB等)的成熟,移动终端与周围物联网基础设施的直接交互成为可能,为移动用户提供丰富的物联网应用。

作为物联网关键技术之一的射频识别技术(RFID),能完成智能身份标识,已经基本成熟并应用于工业/商业自动化、交通运输控制管理等众多领域。将RFID芯片内置在移动终端或其智能卡(SIM/UIM)中,在用户的RFID智能卡中存放个人的身份标识以及相关信息,便实现移动终端与RFID功能的集成,这在一定程度上扩展了移动终端使用的范围。

另外,在移动终端上集成标签读取功能,如集成RFID读卡器通过手机摄像头智能读取商品条码等,可以大大方便和改变人们的生活,再加上随着传感器技术的不断发展,在不久的将来,移动终端将会内置各种新型传感器,那时移动终端将成为无处不在的移动传感器节点。在泛在传感器网络环境下,移动用户将可以通过移动终端的传感器数据收集,直接与周围传感器网络交互,还可以作为收集传感信息的移动汇聚节点,构成移动传感器网络。

以移动终端为载体的物联网应用开始蔓延

目前,物联网大众消费应用的热潮已经开始蔓延,相关厂商纷纷采取诸多举措布局物联网大众消费产业,挖掘移动终端在物联网应用中的潜力,抢占未来商机。然而,移动终端物联网应用仍处于起步阶段,相对来讲较为简单且易于实现。如目前市场上的“物联网手机”主要是将手机集成RFID芯片,扩展手机的使用范围。

例如移动支付,允许用户使用移动终端对所消费的商品或服务进行账务支付,通过和金融、公交、民生等多个行业的RFID应用相结合,可替代传统的银行卡在超市、商场、餐饮、娱乐、加油站等场所进行刷卡消费、实现金融服务,也可以乘坐公交车、地铁,甚至可缴纳水费、电费。移动支付的优势在于为用户提供了一个便捷的支付方式,拥有庞大的潜在市场规模。有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移动支付市场整体规模达到202.5亿元,同比增长31.1%;预计2011年移动支付市场将强劲增长,2012年移动支付交易规模将超过1000亿元。

目前,商品条码已经成为商品进入超市的必备条件,并且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与条形码相比,二维码承载的信息容量更丰富且有较强的保密性,我国二维码市场应用趋向成熟,将逐渐取代条形码。

未来,RFID电子标签将有望作为商品辨认。通过集成标签读取功能,移动终端用户在购物时随手拿起一件商品,对准商品条码,商品相关信息即可显示在手机屏幕上。结合地理位置服务,用户还可以实时查询周围各大超市相关商品的价格及促销等信息。

伴随着物联网概念的热潮,家电厂商纷纷推出各种“物联网家电”设备,将家电设备接入网络,增加智能控制等功能。智能家居可以通过移动终端控制热水器、空调,煤气泄漏,或者当管道漏水时可以通过手机短信及时自动报警,甚至可以让冰箱自动从超市定购所需食物。这种应用既可以通过短距离通信接口控制各种“物联网家电”设备,也可以通过接入Internet 并登录到智能家居控制系统中,进行信息交互,实现远程监控和控制。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一些潜在物联网大众消费应用将会走进人们的生活。当物联网发展到一定阶段,传感器数据查询与收集将适用于大规模部署的低成本传感器节点,同时还将作为物联网的神经末梢,完全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之中。

不过,移动终端在物联网应用中仍需解决多种技术问题。传感器技术在物联网应用中,获取感知数据是其中最基础的环节,同时也是目前物联网发展中最薄弱的环节,目前在物联网应用中适用于大规模部署的低成本传感器节点尚未成熟。

物联网建设下的移动医疗 篇4

关键词:物联网,移动医疗,无线射频识别,无线局域网

2011年11月28日,工信部发布了《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指出物联网已成为当前世界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战略制高点之一,发展物联网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规划》以无线射频识别、传感器、公共通信网和互联网以及庞大的机器到机器(PFID)终端市场为产业基础,对物联网的发展全面做了规划,其中智能医疗成为其重点支持的行业之一,在标准化推进工程、重点领域应用示范工程中被专门强调。

智能医疗是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医疗领域,借助数字化、可视化模式,将有限的医疗资源让更多人共享,并实现患者与医务人员、医疗机构、医疗设备之间的互动,逐步达到信息化,未来医疗将融入更多的人工智能、传感技术等高科技,使医疗服务走向真正意义的智能化。条码化患者身份管理、诊疗体征自动录入、移动医嘱、移动检验标本管理、移动药物管理、移动病案管理等为医疗服务机构带来的不仅是管理的方便和效率的提升,更是医疗差错、医疗纠纷的减少和患者满意度的提高。

2011年2月,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允许医生使用i Pad和i Phone等查看医疗图像和做出诊断,这是FDA首次允许使用移动设备作为医疗影像诊断的辅助工具。欧洲移动医疗影像诊断服务在英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普及度比较高,医生可以带着移动超声设备看病,这对活动不便的患者带来了很大的方便。快捷、方便、易于患者访问是引进移动医疗的主要原因,也是其最大优势。对于医疗服务提供者来说,节约成本是其采用移动应用程序的关键诱因,医疗机构的战略核心都在于如何不断以更低的成本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医疗机构的成本主要包括原材料和劳动力,而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医疗服务机构同时面临着很大的扩容压力,因此优化工作流程,使用能够提供高效、便捷、无差错服务的医疗产品将有助于优化信息服务,提高劳动效率,最终降低组织资源的负担。本文探讨物联网技术特点,尤其是其在移动医疗中的成熟应用,并对现有的移动医疗产品优缺点给出自己的看法。

1 物联网产业基础及移动医疗应用

1.1 无线射频识别

无线射频识别(RFID)即无线射频识别技术,是当前移动医疗领域热门技术之一。它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利用空间电磁感应或者电磁传播进行通信,在通信链路内根据时序关系实现能量传递和数据传输,从而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信息。识别工作无须人工干预,可在各种恶劣环境下工作。随着无线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无线传感网技术、GPRS技术和RFID走向融合,并辅之相应的软件,应用前景十分广阔。基于RFID技术的医疗急救系统正是这一融合的产物,对于推动移动医疗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使用RFID的优点主要有:监视、跟踪进入高危区域的人员;紧急情况下可以推动限制措施的执行;采用RFID技术的腕带存储了患者的相关信息,包括个人基本资料以及药物过敏史等,允许医院管理员对部分数据进行加密,RFID电子标签上的电子编码可对应到数据库中,医护人员可以对患者尤其是交流困难的患者进行身份的确认,随时随地掌握每一位患者的准确信息;RFID在母婴识别上可以防止母亲抱错婴儿以及在现有管理软件中增加RFID技术,包括腕带、手持读写器、门禁系统等可有效防止婴儿被盗等问题。在药物管理和药品溯源上,可有效记录药物的使用情况,防止药品的管理使用混乱。

1.2 传感器

传感器是物联网应用中的一项关键技术。它是一种检测装置,能感受到被测量的信息,并能将检测感受到的信息,按一定规律变换成为电信号或其他所需形式的信息输出,以满足信息的传输、处理、存储、显示、记录和控制等要求。它是实现自动检测和自动控制的首要环节。

传感器的种类很多,压力、拉力、温度、湿度、重量、流量、转速、光敏、红外传感器等,应用在医学上的传感技术无处不在。使用传感器,可以自动获得患者的体温、心跳、脉搏、呼吸等数据,自动监测患者健康状况并发出预警。个人健康监护方面,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压力加大和人口老龄化趋势爆发出的种种社会问题使得人们尤其关注独居老人或无人照顾的患者的实时监测,家用医学传感设备近年来得到了发展。传感器应用在饮水机以监测老人的活动情况;应用在床铺下以监测人的呼吸和心跳等生命体征;应用在佩戴在身上的求助装置,进行紧急情况的呼叫。

1.3 二维码

二维码是用特定的几何图形按一定规律在平面(二维方向上)分布的黑白相间的矩形方阵记录数据符号信息的新一代条码技术。二维码与一维条形码相比,具有信息量大、纠错能力强、识读速度快、全方位识读等优点。将需要访问、使用的信息编码到二维码中,通过图像输入设备或光电扫描设备自动识读,实现信息自动处理。二维码技术融合物联网技术和云计算技术,可实现如药物溯源和防伪、用药提醒、远程医疗和实时监护等功能。随着智能手机终端的普及,二维码应用场景多样化趋势愈发明显。

1.4 无线和移动技术

无线技术使得设计、开发和部署不同性质的移动无线网络成为可能。据统计,全世界仅对无线手持设备交易税收收入就已超越30亿[1]。在未来的几年,无线和移动技术将会实现基于行业特点、位置定位、用户喜好、上下环境等不同因素展开应用,也会被集成到人们的衣物、器械装置、交通工具、库存管理以至于书本、眼镜等繁多的物品中。基于以上应用,无线网络必然在未来的无线健康监护和医疗照护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同时,也对无线和移动网络的多样化发展提出了要求[2,3,4,5]。

在医疗或其他领域中,无线移动网络按照范围从小到大,可分为:无线个人区域网络,如Bluetooth、Zig Bee,RFID等;无线局域网(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WLAN);还有范围更广的无线网如celluar/3G和卫星通信网等。这些网络在频率、协议、带宽、接收装置等表现出了不同的特征,由于建筑物或障碍物的存在,会使得不同的网络信号具有不同的衰减度。同样,无线链接方面也面临不同的问题,如信号稀疏、快慢衰落、多径传输干扰等,这些问题将影响信号收发质量,单位数据量等内容[6]。

WLAN可支持小范围的移动计算,利用射频技术,为有线网络提供了灵活有效的延伸。通过无线网络,利用电脑或PDA随时随地进行生命体征数据采集、医护数据查询与录入、医生查房、呼叫通信、床边护理、护理监控、患者标识码识别、药物配送以及基于WLAN语音多媒体应用等,支持高速、突发数据业务,充分发挥医疗信息系统的效能,有效突出数字化医院的优势。

WLAN的特点使其在家庭健康监护和护理、生活协助等显得非常适合。首先,WLAN能够覆盖多个房间甚至整层楼房;第二,现有的大量接入点支持,使得WLAN安装方便;第三,无需二次收费,价格低廉;最后,能够支持危险生命体征数据的优先传送。当然,在很多情况下,WLAN也会与其他无线网如cellular/3G网络结合,此时,WLAN被应用于前端监测设施,cellular/3G网络可以连接后台多个卫生保健专家,实现健康监护咨询等[6]。医院使用附WLAN的电子产品取得实时信息,可有效避免对伤患救治的延迟,不必要的人工书写和录入,单据循环的延迟和误诊等。但无线信号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信号干扰的问题,会影响某些医疗仪器的正常工作,在设计和部署时要特别注意。

WLAN与通信协议、RFID、传感器、二维码等物联网技术的融合,是移动医疗平台的基础。未来医院HIS、EMR、PACS、OA、分诊系统、互联网接入系统、药品管理、人员定位、设备定位、视频监控、IP语音通信、远程医疗和数据采集、交流培训、教育通知等系统的移动互联必将成为数字化医院和智能医疗发展的主题。

2 医院常见产品分析

国内广泛推广移动医疗的医院并不多,解放军第306医院、浙江邵逸夫医院等是近几年全院性使用移动医疗较好的医院,但对大多数医院来说,推行移动医疗仅初步解决了有和无的问题,规模使用较少。

移动医疗推车、MCA、PDA、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移动医疗应用均处于发展阶段(图1)。PDA在执行医嘱、输入入院评估单、生命体征如体温单等方面体现出了方便和快捷等优势,但受屏幕大小所限,不可能大范围使用。移动医疗推车在很多医院中也有使用,进行移动查房,但大体积使其方便性大打折扣。MCA实用价值不高,至今未引起重视。

随着全球的一场“苹果风暴”,IPAD也进入了移动医疗领域,并随着用户的增多和公司不断推陈出新,未来在移动医疗领域一定大有可为。但其在表现出超炫移动应用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弊端:价格偏贵,对于国内很多医院来说“配不起”;很多应用“只读”,输入新信息困难;相对封闭,与其他平台的兼容性差,扩展或推行电子签名等不方便;IPAD诸多应用程序的使用容易让医生在工作中分心;尺寸偏大,不适合放在一个标准的白大褂口袋中;安全性问题和无线信号干扰问题。

Android系统的开放性使其在平板电脑领域同样具有竞争优势。开放性使其准入门槛或费用偏低,如果业内出现一支龙头企业或规范标准健全的情况下,能迅速带动行业的兴起。但其同样面临安全性等问题,目前扫描和条码识别是其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3 制约因素

虽然移动信息化已经走进了部分医院,但仍然存在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核心技术和高端产品与国外差距较大,高端综合集成服务能力不强,缺乏骨干龙头企业,运作模式不成熟,应用水平较低,规模化程度不高,此外还面临成本过高、安全性及隐私问题[7,8,9,10]。相对于国内来说,国外智能医疗发展水平及层次较高,电子处方、免费数字手持设备、较高的医疗保险金,均值得国内借鉴和学习。

4 小结

移动医疗对运营商提出了很大的技术挑战,包括大量原始数据要实时通过移动网络传输;稳定可靠、无处不在的网络覆盖以及医疗产品对网络的要求;移动医疗设备之间互操作性的要求;如何避免移动设备对医疗设备产生的干扰等[11]。智能移动医疗解决方案应对网络的架构、协议的标准、用户接入安全、工程部署、平台管理等多个方面进行考虑,围绕智能医疗应用需求做出最佳的选择。

移动物联网 篇5

物联网就是把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

物联网把新一代IT技术充分运用在各行各业之中,具体地说,就是把感应器嵌入和装备到各种物体中,然后将“物联网”与现有的互联网整合起来,实现人类社会与物理系统的整合,在这个整合的网络当中,存在能力超级强大的中心计算机群,能够对整合网络内的人员、机器、设备和基础设施实施实时的管理和控制,在此基础上,人类可以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生产和生活,达到“智慧”状态,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产力水平,改善人与自然间的关系。

中国移动秉承开放共赢的原则,在物联网的体系架构、无线设备管理协议(WMMP)标准、物联网运营管理平台和物联网模块等诸多方面开展工作,努力促成物联网产业链上下游紧密合作,推动形成从物联网应用研发、物联网平台建设、物联网芯片和模块研发生产的完整的产业链,降低物联网产业规模化的成本,突破产业规模化发展的瓶颈。

“用TD网络连接世间万物”,则是浙江移动对物联网新的诠释。物联网应用伴随着移动信息化,已经融入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智能楼宇、二维码验证应用、生产控制、智能交通、农业应用等方方面面加快推进TD与传感网融合,为这一创新大省精心打造智慧生活。

亮点一:智能农业——全国首个大型畜牧业管理智能

物联网与移动网络协同发展的研究 篇6

【关键词】 物联网 移动网 全业务运营

物联网是通过在物品上嵌入电子标签、条形码等能够存储物体信息的标识,通过无线网络的方式将其即时信息发送到后台信息处理系统,而各大信息系统可互联形成一个庞大的网络,从而达到对物品进行实施跟踪、监控等智能化管理的目的。通俗来讲物联网可实现人与物之间的信息沟通。

1.物联网的体系架构

要构成一个巨大的感知网络,需要把所有具备信息传感功能的设备或物体互联,从而形成一个巨大的传感器智能网,最终达到全面感知、可靠传送、智能处理的综合功能。无线传感器网络作为终端感知网络,与移动通信网络相结合,将形成物与物,人与人,物与人的互联网络。跟据物联网的形成过程,可分为以下四个部分,分别为传感层、网络层、服务层、应用层。

1.1传感层

传感器负责联网信息的采集,是实现对现实世界感知的基础,是物联网服务和应用的基础。传感器是指那些对被测对象的某一确定的信息具有感受与检出功能,并按照一定规律转换成与之对应的有用信号的元器件或装置,通常由敏感元件和转换元件组成。

传感器种类及品种繁多,原理也各式各样。根据被测量的性质,可分为物理传感器、化学传感器和生物传感器三大类,还可以按照用途、材料、输出信号类型、制造工艺等方式进行分类。随着纳米技术和微机电系统(MEMS)技术的应用,传感器尺寸的减小和精度的提高,也大大拓展了传感器的应用领域。物联网中的传感器节点通常由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数据传输和电源构成。

近年来,随着生物科学、信息科学和材料科学的发展,传感器技术飞速发展。由于微电子技术和微机械加工技术发展,传感器有向微型化、多功能化,智能化和网络化方向发展的趋势。

1.2网络层

传感器的网络通信技术为物联网数据提供传送通道,网络层以无线或有线方式将传感层采集数据传到指定地点。网络层也是和移动网络紧密联系的部分。随着3G、4G无线技术的应用,传输带宽的丰富,加快了物联网的发展,也是物联网发展的必要基础。

目前移动运营商已经部署了覆盖广泛的无线和有线网络。无线网络包括2G的GPRS、EDGE。3G的WCDMA网络、TD-SCDMA及CDMA2000,4G的LTE网络。有线网络目前有XPON,PTN,IP-RAN,OTN等。无线网络的连续覆盖保证了物联网的接入,有线网络的覆盖保证了物联网数据的高速传输。

1.3服务层

物联网体系中服务层定义为一个统一的业务平台,由该层向上层的所有应用提供服务。服务层应具备如下特性:(1) 自主自治;(2) 自适应;(3) 智能感知;(4) 安全可信。根据以上特性要求,我们得到的物联网服务层架构如下图:

物联网服务层包括三大部分:业务接入和部署提供、业务管理支撑、业务平台门户。

1.3.1业务接入和部署提供

业务引擎层负责提取物联网中接入网络和终端的能力,再将这些基本业务能力封装成为独立的业务引擎向上层提供标准接口,以便进行二次开发和集成。物联网中典型的业务引擎包括电信网络中的基础数据业务和语音业务,无线传感网络提供的数据采集和位置服务等新型业务。

业务适配层根据用户特性对业务的内容、提供方式以及展现形式进行智能的动态自适应的改变,以匹配用户在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特定场合、特定身份下的个性化需求。本层由多种智能的控制和决策的能力模块组成,如数据融合、上下文感知、服务质量管理等。

业务部署层基于部署工具和部署机制,负责建立业务原型、部署业务。为应用提供商的业务软件或业务逻辑分配基础能力引擎资源,确保用户能够最大限度的享受具体业务提供的服务,同时提供资源管理来帮助运营管理分布网上已部署的各种业务。

1.3.2业务管理支撑

业务管理支撑部分为整个业务平台的正常运转提供管理和运维能力。向最终用户提供业务运营和认证计费管理;向应用提供商提供业务统计管理;向第三方运营支持系统/商业支持系统提供开放接口和供能划分,以实现不同系统的整合,避免了重复建设。

1.3.3业务平台门户

业务平台门户是整个平台面向应用层和物联网运营商的唯一界面。为应用提供商提供业务信息查看和部署操作界面,为平台维护人员提供操作维护界面。

1.4 应用层

应用层包含各个领域里的各种应用需求和服务,可对不同的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如平安城市、远程医疗、智能交通等。

2.物联网应用案例

数字家庭是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基础,包括各类消费电子产品、通信产品、信息家电及智能家居等,通过不同的互连方式进行通信及数据交换,实现家庭网络中各类电子产品之间的“互联互通”的一种服务。

数字家庭中有3個组成部分,家庭成员(人),家(包含住宅、家用电器、电脑等),交通工具,物联网(连接人、家、车的网络)。

应用1:智能监控,家庭成员可以通过网络监控住宅中的每个角落和家用电器,并能够摇控家电的运行,切断电源,并使用家庭电脑,完成数据传输。遥控开门等。需要在家用电器和门禁系统上安装智能传感器,家庭成员通过移动终端或计算机通过物联网触发智能传感器,完成操作。通过住宅中已安装的摄像头,监控住宅中的画面。并将家电的全部遥控装置合并,统一遥控。各种电器不需人员看守,可以智能服务。举例在用户下班之前使用移动终端通过运营商网络触发住宅中的热水器,烧水,并放水至浴缸,并通过水位监控和控制,在到家时可以使用。

应用2:交通工具的智能定位,便于家庭成员在需要的情况下了解其他成员的动态位置。

此应用中,用户仅需要提出应用层服务的个性化定制需求。其他部分由运营商通过个性化定制部署传感层,通过统一的网络层、服务层为用户提供个性化应用的服务。将人、物、网联系起来。

3.物联网建设的协同发展

移动公司利用现有的有线和无线传输网络完成物联网服务层的建设,如通过3G/4G的网络和有线网络,构成网络传输层,实现感知信息的上传以及应用信息的下达,结合移动运营商的业务运营支撑环境,构成物联网的网络层。运营商通过建设通一的服务层,通过“云计算”技术,建立一个庞大计算机共享网络,提供应用服务,即服务层。结合第三章的应用实例,移动公司利用现有的移动网络,提供短信触发的功能,利用现有移动网络的有限传输网,小区宽带,与统一的服务层连接,移动用户通过现有的无线网络与服务层对接。完成人、物、网有机结合。

无线移动通信以及物联网应用浅析 篇7

新时期, 无线移动通信网络已发展至第三代, 即全面迎来了3G时代, 不但可提供传统语音业务, 还可实现高效的分组多媒体服务。其框架结构包含核心网、无线终端以及接入网络等。当前无线终端设备包括计算机以及手机等,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 无线终端还会呈现出多重化的嵌入芯片智能应用设备。

无线移动通信网络经历LTE持久的演进过程, 直至4G技术的诞生, 由传统单一的语音通信服务发展至今天的交互多媒体以及视频业务。由广义层面来讲, 其在未来将体现出更为明显的特点, 即高度的便利性、快速性以及统一性的无线接入, 同时可支持多重制式网络环境, 兼容多重传输资源以及移动模式。在IP路由分配下将支持更多元化的多媒体业务, 且资源应用效率将更高, 业务容量将成倍增长。伴随现代化技术的不断更新, 网络融合将成为必然发展趋势, 由传输网以及业务网直至当前的三网融合, 均是下一代网络系统发展的必然方向。然而, 网络融合牵涉到具体的业务市场, 还包括较多技术以及体制监督管理问题, 因而势必需要经历漫长的探索过程。

2 物联网发展

物联网系统需要针对物体进行感知与识别, 并发挥控制作用。基于该目标设计采用的物联网应体现下述特征。即首先应对物体进行整体全面的感知, 通过RFID技术、二维码扫描技术等实施获得并动态监督管控物体的相关信息。同时, 应完成远端识别, 通过可靠安全的传输, 利用各类网络系统以及巨联网完成融合, 使物体重要信息第一时间精准的传输出去。可控制性即是需要针对物体做出精准的分析以及综合处理, 因此需要发挥智能识别功能, 并采取计算机系统针对信息数据做出全面的实时分析以及综合处理。依据以上要求, 当前行业之中普遍认可的包括三类层次。其中第一个层次即采用RFID等现代化传感装置运行的感知层, 而第二个层次则需要对各类信息数据做可靠的传输, 也就是网络层。第三个层次是面向用户满足其方便使用的应用层。其中, 感知层也就是物联网的核心基础, 采用传感器装置完成各类设备信息数据的采集, 并利用射频识别手段在相应的距离范围内完成发射以及最终的识别处理, 该层次包含感应节点以及接入网关。感应节点位置设置识别装置针对各类物体完成识别检索, 然而远端用户想要对感应节点信息进行监控时则可接入网关实现目标。网关将汇总收集得到的数据信息利用传输层完成后台分析处理, 直至最终面向用户提供应用。

网络层则针对传感器装置获取到的信息做安全精准的传输, 同时针对信息展开综合分析处理, 最终将结果上报至应用层。该层次结构需要完成数据库的应用储存, 安全的进行信息数据传输, 还应发挥良好的网络管理功能。底层网络则是针对感知数据进行管控处理的手段, 具体涵盖传感器获取信息的存储、数据查询、相互对比以及分析、综合挖掘以及智能化处理。如果将物联网比喻成一个人, 则网络层便是整体物联网系统的腰, 其是物联网系统实现物与物相互连接的核心组成单元, 不仅要识别分析数据信息, 还应完成智能化的处理分析, 创建形成多功能的可靠系统平台。

应用层面向用户提供了更为多元化、人性化的服务功能, 广大用户可利用智能终端设备位于应用层定制所需的个性化服务信息, 例如搜索想要的信息, 对数据进行监督、管控各类信息等。伴随物联网系统技术的快速发展, 应用层将会不断扩充至众多行业之中, 为人们提供实实在在的便利。

3 引入无线移动通信技术, 扩充无线物联网应用

为了获得更大的便利, 人们通常习惯采用无线移动方法完成网络连接, 即令无线终端设备借助无线移动网络连接到物联网之中完成对各类物体的分析识别、监督管理以及调控功能。该环境下的物联网也就叫做无线物联网。当前, 物联网系统通常广泛应用于展会区, 利用在相应方位布设射频识别装置, 完成该范围内的智能化应用。由此可见, 无线物联网技术仍旧没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广泛应用。今后的无线物联网应用中, 我们将采用手机终端设备登录物联网数据库, 实现目标信息的有针对性搜寻。例如, 通过手机登录相应的网站, 完成身份校验后, 录入产品相应的电子标签便可查阅购买超市产品的具体信息。还可将无线物联网技术应用于智能监控领域, 即通过手机终端设备利用网络传输视频查看相关目标范围内的交通状况, 从而选择更为便捷的途径与路线。另外, 我们还可将该技术引申到较多领域之中, 例如医疗行业、仓库物流业务等, 通过智能化远程控制完成高效管理。再者, 我们可借助无线物联网通过手机终端调控配备有电子标签的各类家用电器。例如, 事先设定空调系统启动的时间以及温度, 数字电视启动设置等。

依据上述系统功能, 我们可创立形成相应的无线互联网系统模型。即互联网位于中心位置, 而外围的大圈即是物联网, 终端设备利用核心网完成连接。在物联网之中包含较多网络节点, 例如智能监督管控、数据查询等。该类节点配置智能传感装置, 可动态采集目标对象物体的相关信息, 并利用网络层完成传输处理, 为广大用户提供所需的信息。由此可见, 为令无线物联网实现真正的高效与畅通, 我们应确保移动终端智能化接入功能、便捷高效的带宽, 可靠的网络节点, 并设置在相应的区域之中。利用该类节点, 可令人们动态对具体目标物体完成监督管控。最终还需要无处不在的网络系统, 其是实现物联网技术的重要核心, 各类物体均需要借助互联网实现连接, 并完成远程监督管控以及综合处理, 进而真正的实现智能化发展。

4 结语

总之, 信息时代, 针对无线移动通信结构特征与发展趋势, 我们应充分了解物联网内涵, 促进无线移动通信技术在物联网之中的广泛应用, 方能真正实现智能化发展, 为大众提供更为便利的生活条件, 提升实践工作质量与效率。

参考文献

[1]马洁琪试论物联网技术发展及应用前景的探索与实践[J].数字技术与应用, 2011 (08) .

[2]司凯.臧亮物联网在农业中的应用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1 (08) .

[3]吴浩.无线移动通信与物联网应用分析[J].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0 (19) .

移动物联网 篇8

各高校目前已建立起成熟的万兆校园网络,各种光纤到楼宇,千兆到桌面已不在是目标,有线网络应用系统已经全面普及,构建了稳定的数字化校园应用,在此建设的基础上,引入物联网并逐步规划建设,将终端引向移动,将服务引向“以角色为中心”,将“被动应用”转向“决策分析”,让“数字化校园”向“智慧校园”全面过渡,是十二五期间各高校的主要任务。

1 物联网

物联网已经成为今后“人、物、事”管理和流通的重要载体。物联网的构成主要取决于三项技术:传感技术、通信技术、数据处理技术(RFID)。当前,随着高校校园扩建、区域分段、规模迅速增长,手机、移动终端的普及、一卡通的实施,校园应用的不断推广,各种应用之间不断需要互嵌互通,形成了对校园应用整体整合的巨大需求,以RFID为研究基础的物联网将可以有效的整合集成异地校区、多种服务、一卡通行等利于校园高效管理、智能服务的众多校园功能,构建全方位的智慧校园。

智慧校园:以物联网技术为基础,构建教学、科研、管理、校园生活为一体的新型智能化环境,智慧校园不在是前期数字化校园的被动管理,更体现了主动管理,被动管理在于数据集中处理、发布、给出分析结论,主动管理在于随时数据分析处理、发布、提醒,比如专业建设数据采集平台,还停留在被动管理的数据统计,而水电缴费管理的信息提醒已实现主动管理,今后图书、教室、教师、学生、决策、资产等都可在智慧校园平台实现主动管理,为学院决策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移动服务:笔记本电脑与智慧手机已经成为人们日常工作与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利用移动终端展现智慧校园已经成为可能,随着新校区的WLAN与Wi-FI、CDMA/GSM等的全面覆盖,搭建智慧校园移动服务是今后五年逐步要实现的重要任务。

2 移动服务构建思路

(1)基于移动电脑平台的移动服务构建思路

在保证WLAN完全覆盖的前提下,移动电脑平台的移动服务可以直接移植局域网应用服务,在应用服务之上构建统一信息门户网站(WEB),作为学院对内对外的窗口,以浏览器的方式向用户展现智慧校园的应用信息,但需要对不同的用户分配不同的权限,划分不同的服务资源,比如不同用户群:教师、学生、管理者、领导等,门户将人员整合、应用整合后,提供统一的SSO入口,用户只需一个账号,就可以访问个人角色允许访问的应用与信息。

(2)基于手机平台的移动服务构建思路

基于手机平台的智慧校园移动服务必须充分考虑手机浏览模式,个人信息门户构建统一的SSO入口,基于手机WAP浏览模式,使得WEB服务学生和老师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通过手机访问到,教师可以随时随地办公,学生可以随时查询个人一卡通、教务、图书馆等信息。

3 基于物联网的智慧校园移动服务构建方案

3.1智慧校园物联网构建

3.1.1构建思路

校园物联网是在万兆校园网络通信基础、完整的无线网络通信基础上来构建,构建思路以应用为核心,以逐步实现为目标,在门禁、水电控制、温度、教室多媒体控制、安防监控、财产管理、宿舍管理、计算机机房、图书馆等方面利用二维条码、RFID、传感器等实现数据输入与输出,智慧校园物联网构建框架如图1。

其中:水电控、门禁、图书馆、宿舍控制、考勤、多媒体设备控制、车载、定位等以RFID为中心建设,温控、安防监控以传感器为中心建设,图书资源、物产管理、计算机房控制以二维条码、RFID相结合模式建设。

3.1.2构建方式

(1)以RFID为媒介

目前,高校的M1卡和CPU校园卡已经普遍采用,两种卡是RFID控制的媒介,依托RFID技术开发的系统已经在水电控、门禁、图书馆、宿舍控制、考勤、多媒体设备控制、车载、定位等应用中成熟应用,RFID网络构建图如图2所示。

以RFID为应用的网络框架直接搭建在现有校园网络平台上,用户通过校园门户、移动PC、手机、一卡通等访问和使用各类应用,输入输出数据均通过卡的媒介传输,校园卡与手机卡可以集成,形成校园手机一卡通,消费、查询、认证可在三个平台实现:校园网络门户、手机门户、校园查询机。

(2)以传感器为媒介

温度控制、多媒体设备控制、安防监控等物联网以传感器为媒介建设,利用逐渐兴起的Zig Bee技术构建近距离无线传感器网络,中距离及核心传输利用已建设的万兆校园网路、WIFI网络等布点构建,构建如图3。

整体物联网平台形成了感知网,校园中各种网关、传感器、摄像机等终端通过Zigbee接入到这个平台,然后通过3G、Wi-Fi接入互联网。用户可以直接用手机通过Wi-Fi连到网关,去控制传感器终端,远程时可通过登录感知网门户用手机或电脑轻松查看和控制校园各种传感器终端。

所有安防传感器,包括门磁、遥控器、红外探测器、烟雾探测器、煤气探测器都可以通过Zig Bee无线方式接入到网关,报警信号会马上被传送到控制部分启动应急措施。对于智能教室功能,教室里的灯光控制器、开关面板、电源插座等都可通过Zigbee接入网关,管理者可远程打开或者关闭电源、空调等。

(3)以二维条码为媒介

二维条码在智慧校园中主要用于图书资源管理、校园物产管理、计算机机房设备管理等。二维条码网络构建图如图4。

图4中,图书资源集中在图书馆楼;校园资产发布在全校范围,分布广;计算机机房大多在同一栋楼内。针对二维码的分散编码的问题,数据采集基站N的值需要根据物品存在房间大小、楼层距离、楼宇距离等确定数量及技术指标。

二维条码在以上应用中主要包括四个环节。第一,入库管理:入库时识读财产上的二维条码标签,同时录入财产的存放信息,将财产的特性信息及存放信息一同存入数据库,存储时进行检查,看是否是重复录入。第二,出库管理:财产出库时,扫描财产上的二维条码,对出库财产的信息进行确认,同时更改其库存状态。第三,仓库内部管理:在库存

校园资源中心:建设以校数字图书馆、远程教学系统、教学支撑系统、多媒体视频直播/点播系统、视频会议系统为基础,集成各系统现有数字资源,同时充分共享校外网络数字资源,建设资源索引系统、资源检索系统,以资源中心门户形式综合展现现有资源。

校园管理中心:采用平台化、组件化和工具化的开发模式,通过统一的业务系统快速构建平台构建学校核心管理应用系统。

校园服务中心:以校园一卡通、基于平台的上层应用及网络基础服务系统为核心,给全校师生提供方便快捷的网上生活、社区服务等个性化的信息服务。

校园安全中心:以GPS、视频监控、红外安防、进出人员管理为核心,给校园提供各类安全防范、管理的信息服务。

4 总结

物联网建设迅速兴起,作为高校基于物联网的智慧校园建设也已经成为工作重点,本文解决了物联网在RFID为核心、传感器为核心、二维条码为核心时物连网络的构建模式;提出了移动应用的4个主要服务:身份识别、校园管理、信息服务、校内支付;同时,对移动校园网安全运行提出了五大业务中心,给出了基于物联网的智慧校园移动服务构建从网络框架—移动服务—保障运行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郑和喜.WSN RFID物联网原理与应用.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

[2]彭力.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冶金工业出版社.2011.

移动物联网 篇9

随着物联网时代的开启, 当人与物、物与物之间建立起广泛的信息沟通网络后, 可以说那时的城市生活将无时无刻不在享受着信息带来的便捷。

移动信息化开物联网先河

究其概念, 物联网=传感网+通信网+应用系统, 移动通信网以其可移动性、信号无处不在等特点, 成为了连接“物与物、人与物”的最佳网络选择, 而各种移动终端 (手机、笔记本) 正是实现物联网应用的平台, 3G移动通信网乃至正在建设中的TD-LTE准4G网络, 还将为物联网的应用提供更大的无线带宽和更丰富的移动终端, 可以说, 移动通信在物联网发展中占足了先机。

“以优质网络连接世间万物”是中国移动对物联网新的诠释。在物联网的三项要素中, 占据了网络和终端优势的中国移动, 早在2006年就开始了物联网的研究和推广, 当年就建成了全国M 2M (机器与机器通信) 平台, 并在江苏实现了电力、交通、警务、市政公用、金融等行业的信息化应用。

智能交通让出行畅通无阻

“越是着急越是打不到车”是每个打车人都会遇到的难题, 但是如今, 中国移动在无锡全市95%以上的出租车装上了智能定位管理系统, 每辆车的位置都清晰地显示在中央平台上。市民一个电话就能在最短时间内叫来临近的出租车。系统还有同时防盗报警、定位查车、轨迹回放、发布广告信息等多项功能。不仅保障了司机的安全, 更大大方便了乘客。如果哪天乘客不小心把随声物品忘在了出租车上, 而又不记得具体车牌号码了, 别急, 该平台的“查询历史车辆”功能将能根据轨迹回放的方式帮住查出相关的出租车车牌号。

中国移动助力打造的“智能公交”平台将能“感知”车辆位置、运行状况, 并实现智能调度。它让车辆调度员足不出户就可以知道车辆行驶到什么位置了, 车内是否出现过度拥挤了, 哪条线路需要增派车辆了。同时车辆行驶的信息也将及时显示在候车厅上, 让等侯的乘客不再焦急, 甚至可通过手机查看车辆位置信息, 踩准到站时间, 将公交车变成您带司机的私家车, 真正体现市民优先。

医疗信息化化解看病难题

中国移动与医院积极打造的医患通系统, 搭建起医患沟通的感知平台, 实现了手机预约挂号, 较好地促进了“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的改善和解决。“手机远程会诊”更极大地拉近了医患距离, 无论医生专家出差、度假或远隔一方, 借助TD手机, 总能方便地“聚在一起”, 共享医学检验图片, 实现远程移动会诊。“婴儿标志识别系统”, 通过婴儿佩戴R FID标志环, 帮助妇幼医院较好地解决了初生婴儿身份识别、婴儿错领和冒领偷盗问题。随着TD与物联网的融合, 数字健康工程将为人们带来更多意想不到的惊喜, 这些应用将推动着未来的医疗信息化向系统网络化、信息移动化、服务远程化的方向迈进。

编织“平安网”关爱弱势人群

面对老人独居日益普遍的现象, 老年人、残疾人、孤儿等社会弱势群体大多行动不便、存在认知障碍, 所以对他们安全的保障更需关注。最近, 中国移动与消防支队紧密合作, 在江苏部分地市孤寡独居老人家中试点安装了一个名为“点的孝子情怀。

智能环保:通过在各个监测点部署监控设备及使用在线监测仪器监测污染源数据信息、空气质量数据信息、噪声数据信息, 并通过宽带和3G网络, 将其采集到的数据信息传输至监控中心, 进行分析、计提升物流行业的工作效率。以高质量的网络和特有的G PSone定位技术, 满足物流客户对车辆定位及安全监控的需求;搭建物流信息管理平台, 为物流客户有效降低车辆空驶率, 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 降低成本;完善客户服务体系, 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

智能金融:手机移动支付是全新的个人移动金融服务, 将客户的手机号码式火灾报警和远程社会特殊救助系统”, 老人家中发生火灾或是遭遇危险, 系统都能把收集到的求救信号传送到物业管理中心或控制中心, 最短时间保障独居老人们的安全。同时, 老人们的孩子也随时能通过短信等了解到老人的异常状况, 从而更加安心地工作。这样的系统还能作为防盗门禁, 通过声光告警震慑不法分子, 同时自动连线社区安保报案, 对老人居家安全增添了一份保障。

电动车防盗切断小偷“发财路”

当前, 国内电动车存量市场超过1.4亿台, 每年销量逾2000万台, 江苏省是国内电动车三大生产基地之一。电动车智能防盗业务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 可在全省乃至全国复制推广。

中国移动推出的电动车智能防盗业务是针对目前电动车盗窃案件频发, 失窃后难以找回的现状一项信息化解决方案。一旦车辆发生振动、位移、电瓶断开等异常情况, 安装在电动车内的定位防盗终端传感器就会将报警短信发送到车主的手机终端, 便于车主及时赶赴现场。即便偷盗者将电动车开走, 车主也可以编辑短信“dw”发送到车卫士平台代码10657006, 依托G PS卫星+G SM基站双模定位, 在全国范围内精确锁定失窃车辆的位置 (精确范围在20米以内) ;同时还可通过手机或互联网登录“G PS电动车安全监控系统” (www.cheweishi.cn) 监控失窃车辆运行轨迹, 可大幅提升警方破案的效率和成功率。

定位遥控让“危险”走开

近年来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侧翻、碰撞、泄漏和爆炸等事故时有发生, 中国移动提供的危险品车辆定位服务, 通过安装G PS定位系统, 有力地加强了对危险品车辆运行状况的跟踪监控, 从而对有关车辆进行着有效的监督和保护。中国移动也将车辆定位和物联网技术成功运用于金融车辆的押运工作中。监控中心能控制每一辆安装了感知设备的车辆运行状况, 如发生异常情况, 中心能借助TD网, 对车辆实施遥控熄火, 全方位锁定, 有效保障人员和金融财产安全。

瞄准充满活力的移动和物联网市场 篇10

扩大无人机应用范围

半导体产品可以通过与物联网和移动电子产品密切协同以扩大无人机应用范围。意法半导体大中华与南亚区消费类机器人和智能城市战略业务开发总监Xavier Baraton表示,移动设备与无人机拥有相似的需求,面临相似的挑战,如转速和控制、巡航和稳定性、视觉导航、功耗与电池、更高画质、联网与定位精度,STM32是品种最齐全的32位微控制器,是一款高性价比的产品。ST提供整套的无人机半导体组件及开发工具,具有高集成度、高能效、稳健性、先进算法的优势。总之,利用我们在物联网和智能驾驶技方面的优势,为无人机和机器人市场提供全套产品;无人机产品和移动产品有很多共同之处,根据无人机市场的特定需求调整我们的移动产品和解决方案。

Xavier Baraton介绍说,本次展出的消费类无人机导航解决方案,基于意法半导体的STM32F7微控制器、LSM6 DS33 6轴惯性传感器模块、LIS3MDL 3轴磁强计、LPS 22 HB压力传感器、VL53L0X To F测距传感器和STA8090 GPS模块。基于飞行时间(To F)原理的Flight Sense传感器(VL53L0)能够进行高精确度的绝对距离测量,应用覆盖面非常广泛,例如最新智能手机自动对焦辅助功能,机器人避障,平板电脑阅读距离管理,物联网硬件节能功能,在连接STM32微控制器的开发工具内实现的1D和轻扫手势控制功能。

作为Lo Ra联盟会员,意法半导体还现身Lo Ra联盟展台,展示意法半导体最新的Lo Ra传感器节点和各种STM32 Nucleo开发板。

展示产品惊艳展会

意法半导体(ST)在本次大会上展出的最新的移动、可穿戴和物联网产品和技术吸引了络绎不绝的专业观众参观。内置意法半导体的运动传感器、触摸传感器和环境传感器的各种智能硬件,包括智能手机、无人机和自平衡机器人;五套不同的STM32 Nucleo开发工具,让设计人员能够利用低能耗蓝牙、传感器、模拟器件、MEMS麦克风和1GHz以下无线通信快速开发应用设计。

意法半导体亚太区IOT战略业务开发总监Kenji TAN说,STM 32人机接口和穿戴设备图形用户界面(GUI)解决方案,基于STem Win和Touch GFXembedded软件,运行在高性能STM32F4和STM32F7 Discovery开发板上。ST25TA02K-P NFC Forum Type 4电子标签芯片可以将蓝牙耳机简单快速地连接到NFC手机;集成在一块智能手表内的M24SR Dynamic NFC/RFID标签,使手表设置变得简单快捷,并能够与NFC手机同步数据。内置M24SR的其他展品还包括NFC电扇、NFC温度记录器、智能家庭网关和智能LED驱动器解决方案。

基于意法半导体ST54 Secure NFC平台的智能手机、穿戴设备、联网产品安全移动支付和公共交通解决方案;手机和移动设备无线充电器芯片,智能天线调节解决方案;手机软件和无线蓝牙开关控制的基于蓝牙的智能家居照明系统,集成环境控制和无线开关的完整的网格网络照明系统。

物联网:对中国移动的意义和挑战 篇11

“物联网”被世界公认为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的世界信息产业第三次浪潮。目前正处于物联网关键技术研发和规模化应用的初始阶段,多个国家都在花巨资深入研究,中国在该技术领域走在世界前列,而且是国际标准制定方之一。快速突破规模产业化的瓶颈技术,抢占制高点,是最紧要的。物联网业的发展对于中国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其发展有助于保障国家信息安全和国土安全,可以进一步促进我国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有助于我国抢占信息产业第三次浪潮的制高点。

物联网与未来移动通信

物联网发展的基础主要在于社会基础与技术基础。一方面,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为物联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物联网的形成和发展必须依靠信息技术进步,包括信息收集技术(RFID、传感器等)、信息传输技术(有线、无线、互联网)、信息处理技术(云计算等),物联网的发展又必须具备信息收集处理、业务开发整合、运营支撑能力的平台。

企业参与物联网是推动其发展的坚实力量,同时企业也可以从中获得经济效益。中国移动作为世界500强企业之一,不管是出于社会责任还是企业责任都要大力推动物联网的建设与发展。

物联网的发展更是推广具有战略意义的TD技术的重大契机。物联网已正式列为国家战略,并补纳入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而TD-SCDMA作为我国自主创新的成果,其作为第三代移动通信的国际标准,不但使人际通信更上一层楼,也为物体之间的对话即物联网创造了条件。物联网和TD-SCDMA的结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温家宝总理在江苏无锡调研物联网的发展时提出明确要求,要把传感系统和3G中的TD技术结合起来。在今年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移动总裁王建宙提出了《关于发展物联网、推进信息化提案》的提案。提出加速推动物联网应用规模化产业化,并且要用TD-SCDMA发展推动物联网产业化。而如果未来在制定物联网标准以及末梢传感标准的时候与TD相结合形成系列完整的标准,那么对于中国的发展将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物联网的出现扩展了通信的服务范围。现在的通信已超越了电话、手机、电脑这些传统的IT类电子产品,拓展到电冰箱、空调、电饭煲等过去在人们看来几乎与通信不沾边的生活用品和设备。我们现在的通信网络主要是解决人与人的通信,互联网是解决人与机器的通信,未来的互联网是要解决人与人、人与机器、人与物的通信。现在欧美等国家有很多应用是对数据的读取和生产流程的控制,从电话网、互联网到物联网,这应该是未来移动通信可以循序发展的领域。未来的移动通信会向移动商务发展,会向多功能的个人身份认证和多功能的个人终端去发展。比如说对家庭的监控,门禁的开门,还有手机支付等。所以,移动通信业未来的前途是十分广阔的。

物联网的发展将会给中国移动的发展带来一片蓝海,成为新的又一轮驱动力;物联网业务范围也将深入到各行各业,扩大中国移动的影响力,增强客户粘性。

中国移动物联网发展的优势

先让我们来回顾一下中国移动物联网发展的关键举措。

中国移动在短短一年的时间,实现了TD建设运营超常规发展方式,通过创造性实施“三不三新三融合”举措,将TD-SCDMA从局部性实验网发展为覆盖全国70%地市的3G商用网络,为物联网应用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网络基础。2009年11月,中国移动在江苏省无锡市相继建立了物联网研究院和物联网数据中心,重点开展TD-SCDMA与物联网融合的技术研究和应用开发,支撑物联网的相关业务,并将与当地政府合作,在工业、农业、公共服务等各个领域开展形式多样的应用示范工程建设。2010年2月,中国移动与苏州市政府签订合作协议,双方将在苏州建立中国移动苏州城市物联网应用中心,重点开展TD-SCDMA与物联网融合的应用开发和推广,并在政务公开、城市管理、民生工程、工农业、服务业等领域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开展应用合作。同时,中国移动开发的一整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机器到机器通信解决方案,成为我国物联网应用的主要形式,已在智能楼宇、路灯监控、动物溯源、手机钱包、环境监测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厦门“TD无线城市”的成功运营,有效聚合了多种产业元素,极大地带动当地相关设备、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更好地促进经济增长,初步突显了物联网规划应用的巨大魅力,对推动物联网规模化应用开创了一个蓝本。

结合这些实例来作进一步分析,中国移动发展物联网的关键优势还是比较明显的。

首先,中国移动已经在M2M产品方面取得显著成果,积累了一定经验。自2004年,中国移动的“机器”(M2M物物终端)客户数每年以倍数的方式增长,由10万、22.1万到2008年底已达217万,占总体客户数量的0.6%。

其次,中国移动在移动通信领域具备的领先优势(网络、计费结算和服务等),与物联网发展高度匹配,其整体实力将为物联网的发展奠定基础。

最重要的也是上文多次提到的,TD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3G技术,物联网和TD结合有利于加快民族自主科技创新。

中国移动物联网发展的挑战

中国移动发展物联网所面临的内外挑战也不容忽视。

内部挑战:

前面提到,物联网的发展将会给中国移动的发展带来一片蓝海,但“蓝海”有不可预知性,这决定了中国移动发展物联网必将面临极大的挑战。我们分别从产业、产品、社会、技术四个方面来看这些内部挑战(见下图)。

外部挑战:

其一,物联网业务应用广泛,能满足不同行业客户的多种需要(“市场很大”);但同时每个特定需求的最终用户和收入规模有限,单独产品无法跟大众产品比较(“市场很小”)。因此发展物联网业务必须要做到需求快速反映(如:新产品上线速度)、应用储备丰富;

其二,物联网业务涉及社会各行各业的各个环节,每个行业每个客户都有特殊之处,必须深入了解到各行业的特征,做精做细,才能真正满足客户实际需求。正如中国移动通信研究院业务研究所项目经理刘玮所表示的:行业融合是物联网发展面对的深层次问题,在物联网发展中进行多行业的融合难度较大。

随着传感网技术的发展与成熟,未来传感网将和目前的互联网、通信网组成一个更加庞大、复杂的网络,那时候我们的生活方式也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革。随着越来越多的设备和物质加入移动通信网络,无处不在的泛在网络将初见雏形,并将逐步壮大。最终人与自然之间的沟通交流将更加智能化。物联网的发展最终将向个人、家庭应用扩张。引用王建宙总经理的话来讲:“第一,让无线网络无处不在。第二,让手机无所不能。”

移动网与物联网融合要点浅析 篇12

1 物联网技术简介

物联网 (Internet of things) 的概念是在1999年由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提出的, 就目前来说, 业界仍没有明确和统一的对其定义。早期的物联网是涵盖射频识别 (RFID) 技术的也物流网络为主的技术, 然而随着技术以及应用的不断发展, 物联网的内涵也逐渐的发生了转变。

物联网一般情况下指的是把RFID、红外感应器、GPS、激光扫描器等传感技术嵌入到物理设备中去, 并且按照一定的协议在网络上进行信息的传输、协同以及处理, 从而达到物与物、物与人之间的信息通信和控制, 最终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监控以及管理的技术。

物联网传感技术、通信技术以及计算技术的一个集合。物联网包括传感设备层、网络层以及应用层。传感层的主要任务是信息的采集;网络层的主要功能是实现网络的连接管理以及数据管理, 目的是将信息送到应用层;最后应用层运用现代的信息技术来对信息进行处理最终实现识别、控制、监测等功能。而对于通信运营商来说, 物联网的网络层将是关键的控制点。网络层主要是为了确保网络的连通性, 必须能够支撑英特网协议, 还能够为语音以及数据提供低费率、高效传输的通道。因此能与物理网相融合的网络必须有如下的特性: (1) 可控性; (2) 安全性; (3) 可扩展性。

2 移动网与物联网融汇

2.1 物联网业务对移动网业务的影响

移动通信网在物联网的影响下将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即管道阶段, 这个阶段是物联网业务发展的初级阶段, 其接入的终端不多, 终端主要依靠数据的采集来开展应用, 其服务的对象一般为比较专业的行业。这个阶段属于较小规模设备的联网阶段, 使用现有的网络基础就能够满足其信息传输的要求与质量, 移动通信网没有必要去区分人与物之间不同的通信需求, 所以网络不用感知设备, 物联的应用对电信网络不会产生影响, 电信网络的基础设施只是为其提供信息传输的通道。

第二阶段:网络的增强阶段, 此阶段的很多应用将得到扩展, 将从行业业务扩展到个人的业务。随着联网设备不断增加, 已有的网络设施已不达不到要求, 此时通信网就应当为联网的设备进行相对的优化, 就需要感知设备, 再按照设备的能力以及要求去提供相应的网络需求。

第三阶段:融合的阶段, 此阶段的特点是增加了人与物、物与物的通信功能, 运用数据的监测、远程控制以及数据获得等各种的组合形式的应用将大量的出现, 这就需要更大规模的联网设备来达到人与人、人与物以及物与物之间的融合通信以及应用的要求。

目前移动网与物理网的融合正处于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过渡的时期。

2.2 业务融合中存在的问题

(1) 需求的问题。

由于物联网的发展在国内仍在初级导入的阶段, 国家也刚对其引起重视。国内的客户对与物联网的了解和接受的程度仍然比较低。不仅如此, 目前物联网的需求还处于比较零散的状态, 客户对其还存在缺乏信任的问题。

(2) 产业的问题。

就目前而言, 物联网的市场仍没形成产业化;产业链的各成员的专业化的程度还需要提高, 不仅如此, 产业链成员之间仍缺乏协同性。最为重要的是通信网、传感网、互联网等运营网络之间的产业壁垒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物联网的发展。

(3) 技术的问题。

物联网技术目前所面临的最大的问题莫过于统一性的问题。物联网中用于信息采集的传感网就是非标准化的网络, 它是一个多网络、多设备、多应用并且相互融合的大的网络, 包括计算机、传感器和通信网络, 这要求针对通信网络的规划都要发生变化。所以, 制定出统一的接口、标准以及通信协议是必经之路。除此之外, 物联网终端的地址问题也是有待解决的比较重要的问题。物联网的中每个物品都必须有个相应的地址用来寻址。就从目前的状况来看, 运用IP地址来做物联网终端址是最佳的选择。

2.3 计费方法研究

物联网与移动网的融合将面临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 即计费方法的问题。网络的融合要求机器类型通信 (MTC) 在上下文中的标识需要得到扩展, 不仅如此, 网络还需要有识别M2M设备组的标识的功能, 可以采用OMADM的机制对M2M终端进行远程的管理, 对软件进行远程更新, 对M2M终端的初始化参数进行配置等。因此, MTC的计费方式需要得到优化, 以避免大规模M2M终端在进行数据通信的过程中产生的CDR对网络的冲击。新的计费方式也可以考虑按组来进行计费, 为属于同一组的M2M设备提供更简单的计费机制, 或采用某种策略不生成设备的计费话单等各类灵活的计费方式。除此之外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计费。

(1) 针对连接数的计费方式, 这种计费方式要求网络的运营商通过对M2M用户下的连接数统计, 根据连接数来进行相应的计费。

(2) 针对信令的计费方式, 这种计费的方式是要求网络的运营商通过对M2M用户下的M2M设备所发起的信令数的统计, 根据信令的数量来进行计费。

(3) 针对群组的计费方式, 该计费方式是网络的运营商通过对M2M用户下的所有的M 2 M的设备流量以及接入时长进行统计, 在根据其统计到的流量以及时长来计费。

3 发展展望

在下面的发展中, 中国移动将凭借其TD的发展优势以及M2M的优势, 做好与物理网的融合。做好网络的融合中国移动将从三点出发。首先, 中国移动将针对目前的行业用户已经建立的专用无线传感器网, 将其接入到现有的移动通信网络中去。其次, 将逐渐的由专业的应用向公众的网络应用过度, 提供多行业多用户的公众应用, 而且能够在局端对物联网的终端状态进行实时的监控。最后, 中国移动可以建立物联网的应用平台, 为更多用户提供增值业务。

4 结语

总而言之, 物联网所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的方向, 必将成为新的促进世界范围内经济发展的驱动力。物联网与移动网的融合也是对中国移动当前面临的非常重要的机遇和挑战, 相信两个网络融合的应用一定能够得到用户的认可和支持。

摘要:随着物联网应用的不断增多, 物联网已经逐渐从概念转向实际运用, 它将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大的变化。中国移动凭借其M2M的技术优势, 移动网将成为与物联网融合的最合适的网络。本文将结合物联网技术的要点来分析移动网与物联网融合的要点及难点。

关键词:移动网,物联网,M2M

参考文献

[1]解冲锋, 孙颖, 高歆雅.物联网与电信网融合策略探讨[J].电信科学, 2009 (12) :9~12.

[2]李刚, 柳艳梅.物联网, 通信企业发展的新机遇[J].通信管理与技术, 2009 (6) :19~20.

上一篇:微生物处理技术下一篇:儿童预防接种全程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