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文化安全建设(精选12篇)
高校文化安全建设 篇1
近年来高校学生宿舍的安全事故时有发生,且呈现出上升趋势。加强学生宿舍的安全管理应是宿舍管理工作的核心。高校寝室火灾、不可抗力楼层倒塌、踩踏、醉酒滋事、情绪暴力事件、触电事故、网瘾猝死事故、偷盗案件、环境卫生问题引起的个别或者群体中毒感染事件的频发,要求各高校切实做好寝室安全工作,寝室安全工作实际就是寝室安全文化的建设,寝室安全文化的建设不是某一层面或者某一部门就可以独自完成的,必须从寝室安全文化的物质层、制度层、精神层出发,紧密联系寝室公寓的后期管理部门、学生的自律自我管理协会、学校的安全保卫部门等多个部门,形成合力,达成共识,引入信息化手段,建立高效联动和快速反馈机制,强固寝室的安全文化建设。只有把寝室安全文化建设好了,才能在源头上降低寝室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率,才能确保寝室成员有良好的安全价值观,避免重大的寝室安全事故,保证平安校园的建设,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具有安全意识的高级人才。
1寝室安全文化物质层面建设探究
寝室安全文化的物质层面是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外在表现,是安全文化建设的载体。构建寝室安全物质文化, 要避免寝室公寓楼设施的潜在的风险,包括寝室内的硬件设施、生活卫生环境以及整体布局,保障投入,定期维护,它是寝室物质文化的载体。寝室的物质文化是寝室安全文化建设以及其他形态的文化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1.1寝室环境建设人文化
在功能和结构上要注意整体布局,规划合理,充分考虑学生生活学习、交流的需要; 在整体设计中,突出人文特色,体现优美、有序的建筑特点和布局特色。营造愉悦身心的环境,创造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的高层次的物质文化环境。
1.2寝室公寓公共空间文化建设
在寝室楼公共空间加强安全文化建设。公共空间的寝室安全文化建设主要可以分为两大模块,第一模块是固定的,可以在空旷显眼处喷绘一些积极向上、修身养性的文明警示语。第二模块是动态的,应该引入先进的数字化设备。传统的宣传橱窗、板报、提示牌、张贴宣传画等需要人工实地操作的都应该被淘汰。电子显示屏幕可以根据各高校的实际工作进展情况,调整屏幕宣传语。整个学校的寝室公共电子屏幕统一管理,有重大事项公告的时候也可以上屏,没有事务通知的时候一律宣传安全知识。当然, 其他一些日期、天气预报、国内外时事如果需要添加,可以采取底部滚动的方式,不影响安全知识的宣传。
1.3设立寝室安全会议室
寝室作为居住生活的场所,其实是不适合设立学习室或者其他活动室的。寝室本来就是休息的地方,单独开辟学习室或者活动室是一种对寝室楼空间的浪费,学校有图书馆,需要学习的学生可以去图书馆; 学校有体育馆,需要活动的学生可以去体育馆,而且学习环境更好、更大, 活动空间更好、更大,体育设备也更加齐全。部分高校在学生寝室公寓楼设立所谓的学习室、活动室,尤其是活动室,不利于引导学生走出寝室、走向图书馆、走向操场的大势,而且还会因影响其他学生休息而引发不应该发生的安全事故。设立寝室安全会议室主要有两个目的,一个是防安全; 还有一个是治安全。首先是防安全,在学生当中可以设立寝室安全委员会,给予一定的经济补贴。每个楼层设立学生安全楼层长,整栋楼再评选一位学生安全总负责人,组建学生安全工作小组,定期开展安全例会。例会邀请公寓辅导员,对于可能发生的安全事故进行探讨,形成学生安全工作小组发现问题,师生一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预防模式,从而起到预防安全事故,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率的作用。其次是治安全。寝室是高密度居住区,矛盾总会发生,这个时候就需要每个寝室楼设立一个会议室, 用于调解学生纠纷。因为学生的寝室纠纷往往需要高效、 快速解决。前一天的矛盾如果留到第二天,悲剧或许已经发生了。当矛盾产生的时候,寝室楼管理员、值班辅导员应当把矛盾纠纷当事人请到会议室,大家坐下来,心平气和地开展调解,而不是都站着,学生情绪很激动的时候开展调解。有一个会议室对于治安全有很大的基础作用。
2寝室安全文化制度层面建设探究
制度层面的寝室安全文化介于物质层面的寝室安全文化和精神层面的安全文化之间,是指调控寝室单位成员社会关系的规范准则,寝室公寓内大家共同遵守的管理规章制度。作为安全物质文化和安全精神文化的中间连接体, 在寝室安全文化体系中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制度层面的寝室安全文化维系着寝室成员文化价值的共同认识,从某种程度上约束和引导着寝室单位成员的行为方式。寝室安全文化的规范化、制度化,确保寝室安全文化建设的全面顺利展开。
2.1建立多元化的学生住宿机制,完善寝室公寓日常行为规范
我国高校普遍的住宿模式是以院系、专业、年级为单位统一住宿模式,在某种意义上,这种住宿模式只为后勤服务、寝室公寓统一管理起到一个最基础性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集中住宿模式的更多的优势,尤其是学生发展层面的优势。每一学年的期末,给学生一个寝室调整的机会,或爱好组合寝室、或兴趣组合寝室等。在这种可以打破院校壁垒,打破年级壁垒组合下,管理过程中充分体现了人本思想和育人的理念,以及与时俱进动态发展的理念。因爱好或兴趣相投,学生的融洽度会提升,学生彼此间相互探讨学习得更快,更加有可能产生思想的火花。作为学校寝室管理层,虽然增加了管理的复杂度,但是造就了学生个性化成长发展的需求平台,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对大学的归属感会增强,其他能力和素质会拓展,从而全面发展。
2.2健全管理队伍工作制度,提高寝室管理效率
建立健全寝室管理队伍的工作制度,明确工作职责, 提高寝室管理效率,尤其是提高寝室安全事故的突发事件处置效率,体现保障寝室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加强寝室管理人员的岗位培训,增强寝室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以及安全相关服务技能。在培训的时候,如果条件允许, 也应该把寝室楼层学生安全小组纳入培训范围,切实提高奋斗在一线的学生干部的安全服务技能。管理各方应该排除障碍、齐心合力落实安全责任制,杜绝重大寝室安全事故的发生。目前,部分高校主要依靠专职学生干部来开展寝室楼层管理,或只通过寝室管理阿姨和寝室辅导员来开展寝室楼层管理,造成了管理队伍不齐全,运作不协调的局面。加强寝室安全的文化建设,应该组建整合学生干部、宿管阿姨及寝室公寓辅导员有机结合的队伍,全面提高寝室管理效率。学生干部在学生一线,最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宿管阿姨长期驻扎在寝室公寓,对于寝室楼层片区的情况最了解,寝室公寓辅导员一般都有一定的思想高度,接受过突发事件的培训,最有力量提出寝室安全事故的防治对策,三方结合,通力合作,密切配合,共建一个安全的寝室环境,落实寝室安全相关的制度,寝室缺少任何一方,都有可能弱化寝室安全事故的防治效果。
3寝室安全文化精神层面建设探究
精神层面的寝室安全文化是安全文化的核心,是寝室住宿学生安全价值观的灵魂和源泉,是寝室安全文化的物质层面和制度层面的深度体现。精神层面的寝室安全文化是在长期的寝室管理与发展寝室文化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为广大寝室成员接受的寝室安全价值观, 包括反映寝室成员安全认知过程和成果的思想理论体系、 寝室安全的思维模式。针对寝室安全的常见突发事件采用理论灌输、专题教育、案例教学、模拟演练等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救意识和能力,全面加强学生的安全法律法规教育、生命安全教育、传统和非传统的安全教育,综合提升学生的安全文化的素质。
3.1引导建立和谐人际关系,打造寝室安全文明氛围
一般,寝室文化不健全的寝室,无论是生活还是学业,寝室成员常表现得不如寝室文化良好的寝室。从国内众多的寝室安全事故来看,发生安全事故的寝室或多或少存在着寝室文化缺陷因素,尤其是寝室成员之间的人际关系不是很理想,或孤立其中一位寝室成员、或分小团体、 或集体堕落等,从而引发醉酒暴力、网瘾猝死、突发跳楼、离奇失踪等本可以避免的安全事故。我们在建设寝室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的同时,也应该注重精神文化,尤其是不容易看到的寝室内部文化。加强对寝室成员的引导, 帮助寝室成员形成正确的交际观念,文明的交际原则。
3.2弘扬积极向上的价值理念,全面培养寝室成员的安全素养
寝室安全文化的建设首先应该加强寝室集体意识。集体意识的培养和形成,关键是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尤其是加强自省和自律的引导,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相统一的观念。此外,还可以开展集体活动,逐步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丰富寝室成员的文化生活,促进寝室的安全文明建设。创建平台,给寝室成员改善自己的机会,帮助他们提高自信。及时疏导寝室成员的不良消极情绪,以免影响寝室安全文化的建设。定期开展心理咨询活动,缓解寝室成员心理压力。宿管阿姨、寝室辅导员、班主任以及其他相关管理方,齐心协力,共同推进寝室安全文化的价值观建设,把寝室成员引导到健康向上的追求上来,把普普通通的文娱活动引申到净化心灵、提高综合素质的文化活动中来。
4结论
寝室安全文化是新时期高校实现稳定发展需求的产物,也是高校构建平安校园的重要保证。高校只有深刻领会寝室安全文化的精髓,构建具有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特色寝室安全文化,充分发挥寝室安全文化对寝室成员的引导导向、教育优化、陶冶塑造、凝聚激励、约束规范、调适慰藉等一系列潜在的功能,避免寝室安全事故的发生, 才能确保高校教学活动平安进行,进而为社会培养具有良好职业安全素养的高等人才 。
摘要:从寝室安全文化建设实践探究的主旨出发,分别从物质层面、制度层面、精神层面三个层次展开论述,提出了每个层面的具体建设模块,最后形成不同层面,多个模块的建设方案,对于寝室管理尤其是寝室安全管理建设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高校寝室,安全文化,物质层面建设
高校文化安全建设 篇2
作者:中国电力… 文章来源: 点击数:
【字体:小 大】
湖北安全生产信息网(安全生产资料大全)寻找资料>>
前言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我国一些有识之士开始积极倡导安全文化,提出“把安全生产工作提高到安全文化的高度来认识”的新思路,发布了《中国安全文化发展战略建议书》。受到政府的一些主管领导人对安全文化的建设高度重视,如1994年12月,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李沛瑶就安全文化建设题词:“普及安全文化知识,提高人民安康水平;”1995年七月,吴邦国副总理在全国安全生产工作电话会议上讲话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通过加强安全生产宣传和教育,倡导安全文化等措施,促进全社会的安全生产意识和素质的普遍提高。”当时在全国掀起宣传安全文化知识的新高潮,1995年全国第五次“安全生产宣传周”活动,把“倡导安全文化,提高全民安全意识”列为三大主要内容之一。同时一些行业和企业也纷纷开展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活动,如核电、电力、铁路、石油化工等行业进行了一些试点,取得了明显效果。然而,近几年安全文化活动正逐步在一些企业淡化。究其何原因,笔者认为应重点加强班组安全文化建设。162 更新时间:2007-7-27
一、班组安全文化建设的理念
1.1零原则
任何人都不愿意受到伤害或者患病,而希望安全。如果把这种愿望划作一种精神财富,总结为“大家一起来向零事故挑战”的全体员工的共同意志,就一定能得到企业全体员工的一致拥护。
1.2危险预知原则
必要现实零事故原则,须把岗位一切潜在的危险因素事先辨识出来,加以控制和解决,从根本上防止事故的发生。因而,应在事故发生之前,发现和掌握这些危险因素,同时对那些可能成为事故的危险因素进行预知和预测,并尽力排除。
1.3全员参加原则
全员参加,即大家一起共同,站在每个人的立场与工作岗位角度,主动发掘其所在作业场所中可能发生的一切危险因素,以无事故和无疾病为目标,共同努力做到预先推进安全卫生管理。
二、班组危险预知活动是企业班组安全建设的主要内容
2.1定义
班组危险预知活动是当前安全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该活动地在作业前,在班组长或作业负责主持人下,利用安全活动时间及工前较短时间进行的群众性的危险预测预防活动。这类活动类似于解放军作战前的诸葛亮会,发动群众讨论敌情,研究作战方案,克敌致胜。是控制人为失误,提高职工安全意识和安全技术素质,落实安全操作规程
和岗位责任制,进行岗位安全教育,真正实现“三不伤害”的重要手段。危险预活动分危险预知训练和工前五分钟活动两步骤进行。前一阶段主要是发掘危险因素,制定预防措施,后一阶段重点落实预防措施。
2.2班组危险预知活动的内容
通过危险预知活动,应明确以下几个问题:
1)作业地点、作业人员、作业时间;
2)作业现场状况;
3)原因分析;
4)潜在模式;
5)危险控制措施。
2.3危险预知活动程序
2.4组织班组危险预知训练须注意的问题
(1)加强领导,要求根据危险源辨识的结果,PDCA循环模式拟定预知训练课题计划,分批分期下达到班组开展活动,并将实施结果纳入考评内容。
(2)班组长准备,活动前要求班组长对所进行课题的主要内容进行初步准备,以便活动时心中有数,进行引导性发言,节约活动时间,提高活动质量。
(3)全员参加,充分发挥集体智慧,调动群众积极性,使大家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危险预知活动应在活跃的气氛中进行,不能一言堂;应让所有组员有充分发表意见的机会。危险预知活动分为四个阶段;
a发现问题
b研究重点
c提出措施
d制定对策
(4)训练形式直观,多样化,班组长可结合岗位作业状况,画一些作业示意图,便于大家分析讨论。
(5)抓好危险预知训练记录表的审查和整理。预知训练进行到一定阶段,车间应组织有关人员参加座谈会,对已完成题目进行系统审查、修改和完善,归纳形成标准化的教材,作为工前五分钟活动的依据
2.5工前五分钟活动
浅析高校宿舍文化建设与学风建设 篇3
关键词:宿舍文化;学风建设;学生管理
学风建设是高等学校永恒的主题,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是高等学校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条件,是衡量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良好的学风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巨大而无形的精神力量,时时刻刻都在对学生产生着强烈的熏陶和感染,激励学生奋发努力,健康成长。
宿舍是大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生活、休息和娱乐的重要场所,也是形成良好学风的重要阵地[1]。因此,大学生宿舍文化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学生在学校学习与生活的质量,更关系到整个学校的学风建设,目前已为广大教育者所重视。
一、当前高校宿舍文化的特征与不足
高校宿舍文化是以大学生为主体,以宿舍为主要活动空间,以精神文明建设为核心,以积极向上、健康有益的课余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学生共创和共享的群体文化。宿舍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营造出一种具有时代气息的新生活,使宿舍成为学生美化生活、优化环境、独立人格、健康身心的成长与成才摇篮。宿舍文化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形态,有其独特的功能:融合、凝聚、陶冶塑造、约束规范、心理调适等等[2]。
但大学生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大学是学生离开家庭的庇护步入社会的过渡阶段。这一期间,学生在学习内容加深的同时,生活方式也发生了重大改变[3]。一则,大学生从家庭生活逐步转变到宿舍的集体生活,大学生宿舍是大学生“自我”真实表现的场所。在宿舍中,个体之间的饮食起居、思想矛盾无不发生接触,在高等学校,大学生宿舍是“事故”多发之地,对于这样一个场所,应当纳入学生管理的轨道,予以高度的重视和加强。二则,现在的大学生,年龄一般处于青年前、中期,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望,有群体意识,可塑性强,世界观、人生观处于形成和逐渐成熟阶段,但由于他们社会阅历和自身的缺陷,思想还不定型,行为不稳定,在宿舍生活日积月累的过程中,他们会有意无意地相互影响,甚至在激烈的互动中自发产生无明确目的、无组织的、有悖于大学生行为规范的暂时性狂热行为,如果不及时教育、引导,将会影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校园的稳步发展。再则,宿舍文化在某种程度上会使其成员在心理上养成一种小集体的保护圈;容易形成防备、排斥外界的心理,在与其他同学交往中,总是跳不出宿舍的小圈子;“画地为牢”,把自己的交往限制在一个有限的空间,无论是参加班、系、学校活动,还是上自习、娱乐,都是本宿舍的成员经常在一起。这样,宿舍小群体就成了封闭的群体,久而久之,导致交往面狭窄,缺乏与其他同学的情感交流,同样不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二、当前高校宿舍文化建设的现状与弊端
1.教育信息化的高速发展调动学生主体意识的同时也对宿舍文化建设产生了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近年来网络经济的迅速崛起,延伸到生活的各个角落,上网已成为校园内的一种新时尚和交流方式,网络拓宽了学生了解与沟通的渠道,同样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很多弊端。目前基本上人人都拥有网络工具:电脑、可浏览网页的手机等,学生除了使用网络工具学习之外,还有部分学生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形成了沉迷于网络游戏、网络聊天、在线阅读小说等不良嗜好,与其他人的交流减少,甚至影响着宿舍内的作息规律和正常秩序,影响了其他学生的休息和学习。因此,网络文化无疑正在改变着大学生宿舍学习的生活模式、思想观念以及宿舍中的同学关系,如果学生在接受网络信息时没有正确地引导,就可能发生人生观、价值观及是非趋向的偏差,从而影响学生学业、事业的发展轨迹,这也是对学风建设一个很大的冲击。
2.随着教育主体的改变,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宿舍文化的建设。独生子女家庭逐渐成为社会构成的主流,家长对子女的过度溺爱影响了学生对道德价值取向的认识。父母从孩子幼小时便以物质、经济作为高分数、好名次的奖励,也许在某一时间段调动了孩子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孩子在学习、生活中自主性有所提高,但长远看来,这种学生大多以自我为中心,过分看重权益与经济利益,而缺失了团队精神与协作能力,他们非常需要通过宿舍文化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促进自身团结和协作能力的提高。
3.学生管理工作者对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重视不够。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许多高校仅仅把宿舍文化建设作为宿舍的基础设施与基本环境建设来看待,认为高校的文化活动主要是在宿舍以外的区域进行,学生宿舍的功能就是提供学生住宿与生活。因此,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没能引起相关管理人员足够的重视,从而导致在指导思想、工作安排、资金投入等多个方面弱化了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工作。
三、创建高质量的宿舍文化,提高学风建设的水平
1.重视教育在宿舍文化建设中的作用。长期以来,许多高校过多强调宿舍管理的控制功能以及改善生活、学习条件的物质功能,忽视了大学生宿舍文化所具有的特殊功能。大学生是宿舍文化建设的主体,他们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仅靠大学生这一群体的自身力量,没有学校领导的关心及教师的参与和引导是远远不够的。这就要求我们要把思想统一到这项文化建设上来。要认识到:社会文化、校园文化虽然对宿舍文化有较大影响,但却不能等同于宿舍文化,宿舍文化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相对完整的文化层次,把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放在整体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的大背景下来操作实施,将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与学校的整体校园文化建设统一起来,建设健康的大学生宿舍文化,培养大学生高尚的情操、提高大学生文化修养、丰富大学生业余生活的有效途径。
2.良好宿舍文化的营造,不能空谈,不能盲目,更不能急功近利。这是一个长期而深入的工作环节,同样需要注重细节。我们在安排学生宿舍时,通常采用的是学号等数字排列方式,这种形势是客观的或者说是随机的分配,这种方式对于开展宿舍工作来说是不值得提倡的。没有主观的刻意布置就没有可操控性。问题学生相对来说占学生总量中相当少的部分,在安排学生宿舍过程中,就必须考虑到每个学生的特点、情况,做到有的放矢,做到优秀学生在宿舍中占绝大多数,这样有助于宿舍整体风气朝有利的方向发展。
3.注重学生干部在学生宿舍生活中发挥的重要作用。高校辅导员每人要承担上百甚至几百学生的工作现状,制约了学生工作的开展,往往受到重视的是那些学习优秀或者问题较多的学生。而大部分学生情况得不到深入了解与具体指导,这部分学生也是最容易被引导的。发挥学生干部的带头作用,通过学生活动、班会等多元化的形式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同时通过学生干部及时、客观地了解问题学生发展动向,从而使学生工作的开展情况做到顺利掌控。
总之,大学生宿舍是高校教育的基本单位,宿舍生活是大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宿舍文化是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重要场所,良好的学风应先从良好的宿舍文化做起,我们在学生管理过程中必须重视宿舍文化的建设,只有做到了这一点,才能为学风建设提供好的文化支撑。
参考文献:
[1] 林小艳,周松林,谈军.试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与大学生宿舍管理[J].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3(4):61-63.
[2] 刘燕.浅谈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4):60-64.
试论高校校园安全文化的建设 篇4
一、校园安全文化的概念与层次
校园安全文化并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它是国家安全文化的组成部分,高校校园中学校为了预防和减少各种安全事故的发生,通过多种方式营造一个安全的校园环境。高校校园安全文化有以下几个方面组成:一是物质层面。包括校园的基础设施安全,包括师生和员工的生活、学习硬件设备的安全,学生住宿的房间安全,饮食安全,生活用品安全等。物质层面的安全是保障校园安全文化的基础层面,不能马虎。第二,精神层面。精神层面是针对广大师生员工而言的,精神层面的安全是校园安全文化的关键,包括安全意识、安全标准等,也包括心理健康。第三,行为层面。行为层面的安全主要指校园内的人员行为规范,不蓄意伤害他人。第四,制度层面。制度层面的安全指对校园内师生和工作人员的行为约束制度,包括安全责任制度、安全检查制度等,都是为了减少校园安全事故。这四个层面是统一不可分的有机整体,共同组成了校园安全文化,物质、精神、行为和制度层都是为了预防和减少校园安全事故的发生,建设校园安全文化的意义不言而喻。
根据以上我们对校园安全文化的分析,可以看出它具有一些特点,只有认识清楚校园安全文化的特点,才能对它的建设提出可行性的建议。第一,校园安全文化具有规范性。安全制度规范这校园内师生和工作人员的安全行为,逐步培养起安全行为的文化,对安全氛围产生重要的影响,一旦这种氛围形成,会不自觉地遵守这种规范。第二,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具有继承性。这种继承性体现在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物质层面包括校舍和教学设备等基础设施在一定时期的沿用,精神层面是指校园文化一旦建立积累起来便会有一定的持久性和继承性。第三,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具有社会性。高校与社会紧密相连,高校的学生牵动着每个家庭的心,高校校园安全文化自然备受社会关注。高校学生社会经验少,也容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传染,高校的安全问题反映了很到的社会问题。在认清楚这些特点的基础上,我们应当思考如何营造高校校园安全文化。
二、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校园安全文化建设不仅对校内广大师生和工作人员意义重大,对社会来说同样至关重要。文章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校园安全文化建设:
首先,高校做好校园基础设施安全建设。基础设施安全是校园安全文化的基础,学生的学习、生活等硬件条件的安全才能够保障。这需要学校的资金投入,技术投入,从物质层面保障校园的安全。
其次,管理制度层面上重视安全制度的建立。安全制度能够产生规范的效应,约束不安全行为的发生。健全安全责任制度,树立起安全责任。防止陌生人进入学生的宿舍区域,对学生宿舍的安全检查制度应当完善。同时加强学校的安保系统,安全人员的训练和安全设备的管理都需要重视。
第三,注重安全教育。安全教育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有多种多样的教育形式,例如针对广大师生开展的安全教育讲座,模拟安全事故,不定期给同学们发放安全教育视频,开设安全教育课程,开展安全教育主题讨论活动。安全教育的内容涉及比较广泛:国家安全,消防、交通、自我保护等方面展开。
第四,设立大学生心理咨询室。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大,高校学生也会面临来自学业、就业、经济等方面的压力,为了学生们的心理健康发展,预防不安全行为的发生,应当建立针对大学生的心理咨询服务,主要包括安全咨询。通过开导与咨询,帮助学生克服心理困难。
第五,校园安全立法。校园安全暴力事件对学生造成重要的心里创伤,应加强针对校园暴力事件的校园安全立法,从法律层面保障校园的安全。
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关系重大,每个在校生活学习工作的人员最基本的是人身安全,在人身安全保障的基础上开展各项工作。对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多么重视都不会是资源的浪费,一个良好的安全氛围是高校校园建设的重点之一。因此应该从各方面着手,预防和保障校园安全,建设校园安全文化。
摘要:高校校园是一个人口聚集区域,校园安全影响着广大师生的人身、财产等安全,营造一个健康完善的校园安全环境至关重要。校园安全文化由物质、精神、行为和制度层面组成,应当树立师生和员工的安全意识,完善校园安全设施建设,并在制度层面加以保障。
关键词:校园安全,安全文化,制度,安全意识
参考文献
[1]刘兵.《论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2):26.
[2]邓国林,朱蓉蓉.《试论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江苏教育,2008(2):88.
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篇5
[1]摘要: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而大学作为知识的集中地,是保存、传承、传播和创造先进文化的重要场所。高校校园文化是一种育人文化,同时也是微观组织文化和管理文化,是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的综合表现。校园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是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根基和不竭动力,是学校的精神和灵魂。高品位的校园文化能提升学校的品位与声誉,并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关键词:校园文化、以人为本、精神文化
一、高校校园文化的基本内涵
高校校园文化是高校的精神、校园传统、价值理念和校园作风的综合体现,是高校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校园文化以独具特色的校园物质环境为依托,以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为主导,以全校上下全体师生为参与主体的校园精神、制度准则以及围绕教学科研、学习生活和文化娱乐展开的各种活动的总和。
高校校园文化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可分为如下四个层级,即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第一层是物质文化,它是浅层次的校园文化,主要包括建筑特色、人文景观、体育设施等校园物质环境;第二层是行为文化,主要是师生员工围绕教学科研、学习生活和文化娱乐展开的各种活动;第三层是制度文化,主要指校纪校规、道德准则与行为准则,包括教学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社团活动制度等,它是中层次的校园文化;第四层是精神文化,它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和灵魂所在,主要体现于学风、教风和校风。每个层次都是校园文化中不可或缺的方面,校园文化建设应该紧紧围绕四个层次展开,深入每个层次进行规划和建设。
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要建设既体现高校特色又符合时代特征的高校校园,就必须意识到目前我国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意识到大学精神的缺失、学风、教风等方面的问题:
(一)认识不到位,导致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职能只能局限在学生管理上。目前,部分高校的一个普遍现象就是教师和一些管理干部把校园文化建设等同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业务活动的组织开展,认为校园文化建设与己无关或关系不大。这就在无形中把校园文化建设的职能局限在学生管理层面,而校园文化建设“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学生管理部门的工作。
(二)忽视深层建设,导致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注重物质文化、轻视精神文化。近年来许多高校尽管在校园文化建设上作了不少努力,但往往忽视了深层的文化建设,不能处理好通俗文化与高雅文化的关系,使得媚俗文化、模仿文化、荒诞文化在校园内流传,不同程度上存在着本末倒置和不同步的现象。校园文化建设中,物质文化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挖掘其中的精神文化。
(三)目标不明确,导致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盲目性。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本应以形成学校精神和接受学校精神熏陶为宗旨,要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中发挥作用。但在现实生活中,很多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目标不明确,导致校园文化建设缺乏创造力;导致校园文化建设未能与人文教育教育整合,无法承载人文教育责任;导致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科建设、专业教育脱节。
三、建设高校校园文化的对策
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要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形成优良的校风、学风和教风,大力加强大学生素质文化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艺术和娱乐活动,把教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文
[2]化活动之中。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要从软硬件两个方面着手,硬件方面包括校园的建筑设
计、校园景观和美化绿化等物化形态的东西;软件方面主要指学校的传统等。
(一)硬件方面
1、校园建筑规划和建设
文化是孕育建筑的土壤,正是由于文化土壤的培育,才使建筑有了“记忆中的活力”,而不是那种“瞬间的活力”,文化的自身积淀和发展使建筑的内在精神和外在风格得以延续。因此,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是立体的绘画。校园群体建筑是一个学校文化品位的主要物质载体和历史传统的象征,因而应当具有比其他建筑类型更高的审美价值、人文含量和教育功能。校园主体建筑尤其应当在“文”与“雅”上下功夫,使之具有良好的文化品格,从而鲜明地体现学校的文化品位与人文精神。
2、校园的绿化
校园环境既是学生休憩、活动、学习的场所,也是校园人文精神的体现,反映了校园文化品位及师生的精神面貌。
校园绿化首先要做到全覆盖,不留死角。各种绿化带、花圃、草坪应星罗棋布般分布在校园内,做到从校门口到校园每一个角落,处处绿树环绕,鲜花娇艳,碧草如茵,与校园建筑相映成趣。另外,校园绿化强调植物的合理配置及校园生态的多样性,目的是使绿化空间表现出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做到“远近高低各不同”,“浓妆淡抹总相宜”。
在校园的绿化上,不要急功近利,要秉承“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精神,要选择追求卓越,坚持宁缺毋滥。应尽可能多栽种一些生命期长的名贵树木,若干年后,其本身就是一种历史、一种文化。因为古树以其优美的形态、丰富的人文内涵,被人们尊称为“凝固的诗,动感的画”。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对古树含有一种特殊的情感,人们尊敬它、崇拜它。以古树为题材的神话传说、人物事迹、历史典故、诗歌及绘画作品构成了我国丰富的人文资源,它与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结下了不解之缘,并在中华民族的文明进步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校园绿化还要追求绿化和建筑以及校园雕塑、雕像的完美结合。表现校训、校园文化精神的雕塑、纪念雕像、碑刻等要注重与整体校园建筑风格的配合,并与校园的其他环境因素有机融合、相得益彰,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应该把整体布局与零星点缀协调起来,使实体象征与抽象隐喻相结合,形成一种意象共存、富有人文精神的校园建筑文化。
(二)软件方面
1、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高校发展的总体规划,建设全员参与的高校校园文化。什么样的校园文化塑造什么样的人,校园文化对于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潜移默化的重要影响作用,这种作用是无形的、持久的。因此,高校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在重视硬件建设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以校园文化为核心的“软件”建设。要充分认识到建设好校园文化是始终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具体表现,将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校发展的总体发展战略中去考虑,充分重视校园文化对学校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制定正确的制度政策,调动广大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发挥其主体性,积极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去,真正树立起校园文化全员共建的意识。
2、将办学传统与现代元素相融合,建设个性鲜明、品位高雅的高校校园文化。放眼全球,凡让广大学子心驰神往的高校,都是具有独特魅力的高校,如注重学术的牛津大学、倡导实践的麻省理工大学等。校园文化建设一定要和高校自身特点、办学传统、历史渊源相结合,在此基础上,融入现代文化元素,突出特色,避免千篇一律的趋同建设。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因校制宜,充分挖掘学校现有潜力,不可盲目攀比。要做到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协调发展,在物质文化中突出精神文化,加强学术性、创造性和娱乐性的统一,提高校园文化建设的层次水平。
3、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建设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融合的高校校园文化。科学精神包括求实精神、批判精神、创新精神、独立自由精神、宽容精神、超功利精神等;人文精神包括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心理素养、人生态度、道德修养、爱国情怀、价值观、人生观等。我国高等学校要造就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应该是具有科学精神和人文素质的和谐型人才。高等学校在培养大学生求真、务实、严谨的科学精神的同时,必须重
视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塑造,为大学生才能和智力的发挥提供长久的动力支持。通过将培养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要求纳入专业培养目标、以通识教育课程为基础构建与专业培养目标有关的人文和科学教育课程体系、切实提升教师的人文与科学素养、开设人文方面的课程和讲座等多种途径和形式,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真正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四、高校文化建设的意义
大学校园文化是大学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建设健康的高校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另外,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大学生的实践活动能力、社会竞争能力的提高,对于开发学生智力、扩大学生视野、培养创新型的人才也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一)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对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培养其高尚的道德品质是极为重要的。
当代大学生,他们的社会地位、知识水平及年龄心理特征,都使他们向往高尚的文化生活,寻求高层次的精神享受,形成高雅的文化生活氛围。高尚的文化生活,必然是向上的充满青春活力的,有理想的追求也有时代的气息。因而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把娱乐学生的身心、陶冶其性情、潜移其品性、培养其情操、塑造其灵魂,作为指导思想,在种种校园文化活动中,积极引导学生,逐步孕育一种民族的爱国主义的文化氛围,一种崇尚英雄献身为国的氛围,一种勤俭为民艰苦创业人民利益至上的氛围,使校园内充溢高尚的文化学术气氛,并以之去抗御社会上的不正之风。一所大学,若能把学生的学业与校园文化活动妥善地结合起来,便会有力地推动校园内的精神文明建设。我们的学生,尽管智力爱好性格情趣有异,但共同的文化活动,往往能产生极大的凝聚力与荣誉感,使校园内生活得更为和谐轻松,更为活跃高雅,青春的活力便得以高度发挥,个性爱好也得到发展。校园的文化活动是自发的也是自觉的,是受社会生活影响也受自我心灵主宰的,是无处不在的也是高雅与庸俗不断斗争的,是充满现代意识的也反映大学生复杂心态的,是心灵的自然袒露也充满创造力的,是受着时代文化潮流影响的也是苦乐兼备的。可以说,这文化也是个染色质,会把人的灵魂染成不同的颜色。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学生高尚的品质情操,是刻不容缓的事情。
(二)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能提高学生的活动能力,掌握更多的生存与竞争的本领,更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当今社会,竞争与发展是同步的。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竞争便是知识与本领的竞争。一个大学生对社会的贡献,主要地就是看其竞争能力的大小,促进社会发展的能力如何。在大学期间学的文化科学知识,只是竞争的一个资本,而多种能力的培养就有助于知识的应用。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技能的培养,使理论与实践得以结合。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能发展学生的智力,扩大视野,个人特长得以发展,补充课堂教学的不足。大学校园的文化建设,还能促进身心健康,对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其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校园文化的表现是复杂的,各种意识形态纷呈不已,良莠相杂。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不同的观念与不同的生活形式,表现对文化生活的追求也不同。崇高与卑劣,高雅与庸俗,常常能表现出人的人格,于某些环境也表现出国格。倘若在大学期间形成了错误的观念,在一生中是不易改变的,其影响社会也是长久的。
参考文献:
[1]《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胡锦涛
高校廉洁文化建设研究 篇6
关键词:反腐倡廉;高校;廉洁文化;建设途径
一、引言
近年来,加强廉洁文化建设已经成为加强廉政建设的重要举措。2010年,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一文,国务院特别强调要完善体现教育系统特点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13年,习近平主席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中强调要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低于风险的能力。由此可见,廉洁文化建设在反腐倡廉建设中的重要性。
廉洁文化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形成的有关廉洁的知识、信仰、行为规范和价值取向等,它是我国文化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相结合的产物,是建设和谐校园文化的必然要求。高校廉洁文化是在高校中引导和熏陶学生培养廉洁意识、增强廉洁观念,进而规范其廉洁行为,为大学生走向社会之后,奉行廉洁的思想观念打下基础。
为了响应政府号召,教育部也不断下发与高校廉洁文化相关的报告。在此基础上,2005年,廉政文化建设正式进入校园,并指出要“认真抓好廉政文化进校园工作,促进校园廉政文化建设与学校干部队伍、教师队伍反腐倡廉工作联合互动”。2007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在大中小学全面开展廉洁教育的意见》,提出高校廉洁文化建设的内容、目标及其重大意义。这些都标志着高校廉洁文化建设和高校廉洁教育已经进入纳入我国反腐倡廉的教育格局。
本文通过对高校廉洁文化建设的研究,来揭示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二、高效廉洁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高校廉洁文化建设的现状主要有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一)高校廉洁文化建设已广泛开展。高效廉洁文化教育已经得到了高校的普遍重视并落实到实践中,如在教育方式上,开展了报告讲座、校园文化活动、观看廉政教育视频资料等。在教育内容上,对领导干部加强廉政法律法规教育,突出秉公用权;对高校老师则加强师德师风教育,突出廉洁从教;对在校学生则加强诚信和法制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意识和防腐巨变的品质。在实施对象上,将日常廉洁教育与党校廉洁教育想结合,将学生干部与全体学生廉洁教育相结合,将入学与岗位实习廉洁教育相结合等,使廉洁教育得到广泛的推广和覆盖。
(二)高校廉洁文化的研究机构也逐步增多。高效廉洁文化建设既需要加强实践,也需要理论研究的指导。2000年4月成立的北京大学廉政建设研究中心,是我国高校建立的第一个与廉政建设有关的研究机构。童年11月,清华大学也成立了自己的廉政研究中心。近年来,由高校与地方政府联合打造的廉洁文化研究中心逐步增多,如2007年成立的南通市廉政文化研究中心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这一研究中心的建立为廉政文化建设提供了文化交流平台和实践探索的场所。
多年来,虽然高校廉洁文化建设已得到大力推广,并取得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成效,但在实施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一些困难。主要表现在:
(1)认识不够到位,实施主体单一。高校廉洁文化建设的开展,大多是由各个学院党支书去执行,并且没有设立专门的廉洁文化建设的经费,使得工作无法全面开展,各个学院之间联系少、沟通少。不能形成全校规模的廉洁文化建设交流平台,缺乏整体的规划和实施细节,其影响力和效果也大打折扣。(2)内容不够实际,针对性不强。高校廉洁文化建设应该包括学生、教师和高校管理人员,要求培养学生的廉洁意识、增强教师的廉洁从教和管理人员的廉洁从政。然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一些学生认为现在还未踏入社会,廉洁文化与其自身意识关联不大;一些教师则认为自己只是普通的老师,教好书就行了,反腐倡廉跟自己没多大关系;高校管理人员则未将其作为一项专门的政治理论文化去重视它。(3)方法不够创新,考核机制不强。廉洁文化建设往往过于形式化、条文化,廉洁教育的内容也一成不变,缺乏创新意识。不能分门别类的设计教育方法,甚至出现了照搬照抄、一锅煮的状况。廉洁文化教育没有适应信息化时代和多媒体时代的教育格局。另外,廉洁文化建设缺乏合适的考核标准和考核机制,使得廉洁文化建设成为应付上级检查的形式化工程,并没有真正的落到实处,发挥其应有的效果。
三、高校廉洁文化建设的途径探讨
为了使高校廉洁文化建设取得实效,必须要积极探索新思路、新方法,找准其基本点,将高校廉洁文化建设具体化、规范化,并得到全面推广。为此,高校廉洁文化建设主要从以下几个途径入手:
(一) 提高思想文化,把握高校廉洁文化建设的精神实质。思想文化教育包括价值观念、心理素质和作风建设,因此,要提高思想文化,首先要抓住主题教育。利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的优势,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学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大力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培养良好的理想信念和爱国主义的民主精神,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引导广泛的师生接受反腐倡廉工作,提高自我修养,培养良好的师德,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其次是要进行警示教育,高校应该选择一些具有普遍性、多发性的警示教育进行深入剖析,有的放矢的进行警示教育。同时,也可以组织师生观看警示影片,以反面案例教育大家,达到以案说法的效果。
(二) 提高组织文化,体现高校廉洁文化建设的生机活力。组织文化是指的团队精神、操作规范等方面,以组织文化建设为着力点促进高校廉洁文化建设主要是要加强针对性和执行力度。高校廉洁文化建设需要全校上下进行统筹协调、互相配合、加强沟通交流。为此,高校应该建立专门的廉洁文化建设组织机构,并设立组织经费。从而达到全校师生共同参与、学院和部门之间互相配合、纪检部门组织协调、党委统一领导的一整套完整的高校廉洁文化建设体系。同时要积极探索方法、提出改进意见、活跃廉洁文化建设的氛围,使其又快又好的蓬勃发展。另外,廉洁文化建设不能一锅煮,而是要进行分层次施教。首先要发挥领导干部的表率作用,加强党员干部的思想道德修养,加强思想道德防线;其次,要发挥全体教师的主导作用,推进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将廉洁文化教育融入到教师的师德师风教育中去,从而增加廉洁教育的影响力。最后,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可以通过宣传廉洁知识、表扬廉洁人物等方法创立良好的廉洁教育氛围。
(三)提高行为文化,构建高校廉洁文化建设的主要载体。 行为文化的创立需要全体人员共同支持和参与到廉洁文化建设中来,使其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首先,高校要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并将其与廉洁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作用,严格把控党员发展的各个环节,将廉洁文化教育纳入经常性教育中来。其次,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高校应该把廉洁文化建设纳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来。一是要发挥课堂教学的主要阵地,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二是可以以班级或社会实践活动中心等为载体,开展一些法制教育、廉洁教育等方面的主题活动,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法制意识。
(四)提高制度文化,强化高校廉洁文化建设的约束机制。制度文化是指将学习、教育和管理方面的机制结合在一起,把廉洁文化建设的考核机制和监督制约等环节有机结合起来,形成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的机制链,从而形成全民参与的机制。廉洁文化建设必须要吸引全民参与,要广泛听取民意,尊重民意,决策结果要及时向全民公开,接受全民监督,让权力在阳光下行使。其次要疏导沟通渠道,建立有效的、顺畅的群众参与渠道和意见表达渠道,引导群众合理、合法、有效的表达自己的意见,并妥善处理不同群体的利益关系。最后要建立组织评价和群众监督机制,引导全体员工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监督机制。此外还可以建立信息反馈机制、绩效考核机制等制度,并落到实处。
(五) 提高时代文化,顺应高校廉洁文化建设的时代要求。时代文化就是要把握时代特征、顺应时代潮流,廉洁文化建设要和国家的战略思想和工作部署相互呼应。高校廉洁文化建设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把握好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关键内涵,维护好全体员工共同的利益。此外,高校廉洁文化建设也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引导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利观、政绩观。从而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推动高校廉洁文化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四、总结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基地,它承载着传播文明和先进文化的重任,文化的价值取向决定了高校的办学宗旨和人才培养目标。因此,通过开展高校廉洁文化建设,提高教师的依法执教、廉洁执教的意识,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道德观念、法制意识,树立“廉洁光荣、腐败可耻”的意识。从而抵制不良行为和歪风,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在全体员工中形成清晰、牢固的廉洁文化意识和文化观念。
综上所述,高校廉洁文化建设是面向高校全体员工的思想道德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并且要针对不同的群体分层次实施,使廉洁文化教育与党风廉政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建立有效的组织机构,使廉洁文化建设落到实处,形成相互交流学习、监督约束的机制,营造良好的廉洁之风、和谐的氛围。最后,还要对廉洁文化建设方法提出创新性的意见,从而顺应时代要求,使高校廉洁文化建设取得更加真正落到实处,真正融入到高校全体员工的日常生活中。
参考文献:
[1] 熊雯雯,朱晓东,黄霞. 高效廉洁文化建设实效性工作思路探析 [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8.(6).
[2]李纯成. 关于高校廉洁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文化研究,2010 (2).
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探索与实践 篇7
一、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教育部 (2008年4月) 《2007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07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超过2700万人”,大学生的安全涉及千万个家庭的幸福,为全社会所注目。大学生被骗、被抢、被拐卖的事情屡见报端,财物丢失,人身伤害时有发生,给学生和家庭造成了严重创伤,给社会造成了难以弥补的损失。5.12四川汶川大地震导致北川中学2900名师生中有1000多名学生死亡的惨痛事实,可以看出,同样作为人群密集地区的高等学校加强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有效地消除学校各种安全隐患,增强学生安全意识,提高学生的防范能力的重要性。
二、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现状
安全文化的系统化发展,起源于核能工业,国际原子能机构 (IAEA) 的国际核安全咨询组 (INSAG) 在1986年提出安全文化的概念,并于1991年发表名为《安全文化》的报告 (即INSAG-4) 。在INSAG-4中,安全文化的概念首次被进行了定义。由于核能工业安全问题的重要性,该行业一直是安全文化研究和应用最活跃的领域,其取得的安全文化成果也逐渐向工业领域进而向教育等其他领域渗透形成各具特色的安全文化。
我国高校校园安全文化的探索与实践工作只有短短不足十年的时间,这期间国家和许多高校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一)管理体制:
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高校安全管理体制是高校的保卫处 (科) ,其既是本单位的职能部门,又是公安机关派出的代表机构,行使公安部门授予的权力。1988年4月根据《关于在部分高等学校设立派出所实施办法的通知》文件精神,全国有360多所重点高校的保卫组织组建成高校公安机构。1994年4月,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批转公安部关于企业事业单位公安体制改革意见的通知》,“对企业事业单位设立的公安机构,原则上应予撤销”。高校保卫机构没有了执法权,不再是公安机关的基层组织,只是高校的职能部门。
(二)防范措施:
我国高校安全管理的防范措施主要依靠:人防、物防两种。
人防是指高校通过门卫保安值勤、治保会 (成员主要是学生,是学生自治组织的一种形式)巡逻、干部值班以及安全检查等方式来防范各类事件的发生;
物防是指高校通过安装防盗门、铁栅栏、安防视频监控系统等方式来防范各种违法违纪人员的行为。近年来,有些高校开始加强技术防范系统的投入,但投入力度明显不足,这些防范措施无法适应日益变化和较为严峻高校治安形势。
(三)管理队伍:
我国高校安全管理队伍主要由保卫处 (科) 干部和保安以及学生自治组织等3部分组成,普遍学历低,虽然《保安员国家职业标准(试行)》已于2007年1月1日起实施,但是安保从业人员没有经过职业培训,没有从业资格的现象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因此,他们在政治理论、政策水平以及处理事情的能力等方面的综合素质不高,管理理念落后难以胜任高校安全管理工作。
三、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
(一)树立国家安全观。
(二)进行地震、洪水、台风、飓风等常见破坏性自然灾害的预防、紧急疏散、避险、自保、自救、互救教育。
(三)普及维护校园安全的几个方面。
1.消防安全;
2.交通安全;
3.公共场所安全;
4.交友完全;
5.情感安全;
6.网络安全;
7.事故风险意识;
8.治安形势。
四、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实现途径
(一)完善安全法律体系。
我国现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都没有校园安全方法的条文,笔者对两部法律统计后发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安全一词仅出现一次,而且是规定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不得违反中国法律、不得损害国家主权、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通篇一个安全的词都没有。尽管《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十六条、第二十三条、第二十四条分别对学校建设、周边环境、安全制度和应急机制以及安全教育进行了原则性规定,教育部《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2006]》对校园安全进行了具体的规定,是第一部关于校园安全方面的专门法律(实际上是行政章程,效力排在法律,行政法规之后,其制定的法律依据自称是教育法,如上所述其实际制定依据应该是义务教育法,其粗制滥造程度可见一斑),但高校并不是上述两部法律的法律主体,根本不适用于高等院校,高校校园安全是我国现行法律的盲区,而1990年美国就颁布了《校园安全法》,我国应该加强校园安全法律的研究工作,加快相关法律的制定步伐,给校园安全“扫盲”。
(二)建立、健全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并认真落实
制度对校园安全文化起到了重要的导向作用,必须加强常规管理,建立、健全、完善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安全操作规程,应急预案,并严格执行,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工作有序,临事不乱。
特别指出的是应急预案,由于应急预案主要是应对如传染病、地震等突发事件的预定方案,而对一个高校来讲,发生的几率很小,因此需要定期进行演练,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这次5.12四川汶川地震中的“最牛校长”所在学校四川安县桑枣中学,从2005年开始,坚持每学期在全校组织一次紧急疏散的演习,当地震发生后,仅用1分36秒时间,全校2200多名学生,上百名老师,从不同的教学楼和不同的教室中,全部冲到操场,以班级为组织站好,而无一人伤亡的事实,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
(三)加强保卫干部队伍建设
保卫干部作为校园安全文化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和建设者,其素质的高低及工作作风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校园安全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水平。高校应重视保卫干部专业知识学习,自身素质提高,加大培训力度,尽快使保卫干部取得国家职业资格。
(四)转变保卫处(科)职能
受传统观念影响,许多高校将保卫处视为高校的“准公安”部门,学校、学生、教师的安全是保卫干部的事,职责就是警卫、看门、守夜,忽视其在校园安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高校应改变这种对保卫处工作的片面认识,将校园安全文化建设作为其重要工作,突出其在校园安全文化建设者的角色定位,努力营造校园安全文化氛围,培养学生自我安全意识,从“保我安全”变成“我保安全”。
(五)营造校园安全文化氛围
高校应当通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以安全为主题的文化活动,活动内容应当涵盖国家安全、环境保护、校园稳定、治安形势、消防防范、交通安全、法律法规、防身自保、自救互救、自然灾害、紧急疏散等方面,营造校园安全文化氛围,润物无声,帮助学生树立“平安第一”的现代安全防灾、防害、防险意识,使安全防范意识深入人心,使追求“自我安全”成为广大师生的自觉行动,实现由单一“被保”到以“自保”为主,“自保”、“互保”、“被保”相结合的校园安全理念的转变,从而形成一个由学校和全体师生共同组成的强大的“安全网”、“防火墙”。
高校文化安全建设 篇8
一、高校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一) 增强学生素质
安全素质是大学生综合素质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减少和避免大学生犯罪的强有力措施, 也是社会发展和大学生毕业后立足社会的必然要求。在大学期接受到良好的安全文化建设, 当独立面对突如其来的灾害和社会纷繁复杂的现象时, 走向社会的高校毕业生表现的应该是沉着冷静、机智应对, 而不应该是因为安全知识的匮乏所表现出的无知无奈、无所适从。当前大学生的社会生活经验比较欠缺, 对社会复杂程度缺乏了解, 对安全的认识不足。高校安全文化建设的目的就是要利用安全文化从而更深层次地增强大学生的素质, 影响大学生的观念、态度和行为, 帮助他们形成“关注安全”、“关注生命”的安全观念, 提高他们的安全责任心和使命感, 最终使其行为自觉满足安全健康的要求。
(二) 提升校园和谐
近几年校园安全事件时有发生, 一些危及大学生人身、财产安全的案件以及大学生违法犯罪案件, 在校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了相当大的负面影响, 也对创建平安和谐校园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 反映出了当前高校校园安全问题的严重性。创建平安和谐校园是当今高校的普遍诉求, 和谐校园的建设离不开作为校园主体的大学生, 而大学生安全意识的强弱、防范能力的高低、法律知识的多少、安全素质的优劣等直接影响到平安和谐校园的建设。加强高校的安全文化建设能切实有效地将校园安全事件防患于未然, 是构建平安和谐校园的必要手段和有效措施。
(三) 促进社会稳定
高校是是知识、文化和技术的重要集散地, 高校的稳定对社会的稳定具有非常重要的辐射作用。每一个高校学生背后都有一个充满期待的家庭, 大学生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成长, 涉及亿万家庭的幸福和高校正常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实施。高校的安全文化建设有利于增强学生法纪观念, 增强学生自我保护能力, 减少影响社会稳定的不利因素, 稳定社会状态。大学生良好的安全意识有利于维护社会发展与进步, 将依法治国落到实处, 有利于维护国家安全, 也是社会稳定的重要标志。
二、当前安全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 安全意识问题
高校是大学生接触社会的一个过渡场所, 从封闭性高中走向开放性的高等院校以后, 大学生与社会接触逐渐增多, 但是其思想单纯, 安全防范意识和法律意识薄弱, 如果不及时进行安全文化建设, 就应对不了复杂的社会环境。由于应试教育的导向, 忽视了从小对学生进行安全文化建设培养, 这种安全意识的滞后性和固守性成为大学生轻视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因素。因为长期处于较为安定的校园环境中, 大学生的安全观念陈旧、法纪意识差、自我控制意识差、自救自护意识差和防范意识差。经常发生在高校的盗窃、诈骗、火灾等案件多是由于疏于防范造成的。勤工俭学利益纠纷, 男女恋爱情感纠纷、心理问题等引发的安全问题日益增多, 均与安全意识淡薄有关。尽管近年来高校都逐渐加强了安全文化建设, 但一些师生仍然不够重视。缺乏“大安全观”理念, 存在侥幸心理, 总认为事件不会降临到自己身上。
(二) 安全文化建设系统性问题
安全教育缺少主渠道, 教学体系不健全, 系统性不强, 内容老化, 体现不出时效性。虽然高校普遍开设了安全教育课程, 但很多只以选修课的形式存在, 甚至经常以讲座、报告、宣传板报等替代安全教育课程。由于没有建立起系统的安全教育体系, 缺乏稳定规范的安全教育课程, 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只是为了应急或出现事故后的“亡羊补牢”。
三、安全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提高学习兴趣
针对学生安全意识薄弱, 参与安全教育兴趣不高的问题, 可以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学习兴趣, 让大学生乐于接受安全教育。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 有利于信息的传递和学生对信息的接受, 使教学过程立体化, 能合理分摊整体课堂教学要素之间的比重, 克服教学过程中的随意性, 使学生的心理始终处于悦纳状态。高校要充分发挥网络的宣传教育功能, 把网络建设成安全文化建设的新阵地、新平台。
(二) 创新安全教育方法, 解决师资难题
高校安全教育的创新作用主要体现在高校安全文化建设能够孕育出新的安全理念和新的安全文化建设方法。当前高校安全教育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 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解决, 但是, 通过创新安全教育方法, 可以经过高校学生治安保卫组织和学生社团组织努力加以解决。
(三) 优化安全文化建设系统, 营造安全文化氛围
技术的措施能实现基本安全;管理和法制的措施能实现较高层次的安全;普及安全文化才是最终的出路, 才能实现根本的安全。针对高校安全文化建设系统性不足的问题, 高校在制定安全文化建设规划时, 要从安全文化的顶层设计入手, 大力营造安全文化的氛围。高校安全文化建设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在于使校园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管理活动具有强有力的文化约束和支持, 实现校园安全状况根本好转。从安全文化的角度入手, 把安全文化建设融入到学校的教学、管理、服务中去, 与日常工作结合起来, 营造出浓厚的安全文化氛围。
结束语
高校是否重视安全文化建设, 是衡量高校教育水平的重要标志。高校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文化建设, 通过安全文化建设的渗透作用, 使师生实现“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我会安全”转变。让大学生群体在良好的校园安全文化熏陶下, 树立正确的安全价值观和安全伦理道德, 获得较好的安全防范知识和安全意识, 养成良好的安全行为习惯。
摘要:安全文化建设对于高校具有重要意义, 针对当前高校安全文化建设存在安全意识、师资力量与系统性等方面的问题, 提出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创新安全文化建设方法、优化安全文化建设系统和借鉴外部经验的对策, 提高安全文化建设的实效。
关键词:高校,安全文化建设,对策
参考文献
[1]张涵.加强高校安全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J].学理论, 2011 (12) :282.
[2]郭惠, 张丽芳, 匡德花.高校安全工作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J].淮海工学院学报, 2012 (08) :115.
[3]李成坤, 苏勇.高校安全工作现代化初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07 (12) :167.
高校文化安全建设 篇9
因此, 为了确保高校快速、健康、持续地发展, 我们应该针对高校现阶段的发展特点, 在社会大安全文化建设的背景下, 把高校安全文化提升到一定高度的战略层面, 准确的认识到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对高校发展起到重要的保障意义。
一、安全文化概念及高校安全文化建设现状
( 一) 安全文化概念及含义
安全文化是在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历程中, 在其从事生产、生活乃至实践的一切领域内, 为保障人类身心安全 ( 含健康) 并使其能安全、舒适、高效地从事一切活动, 预防、避免、控制和消除意外事故和灾害 ( 自然的、人为的或天灾人祸的) ; 为建立起安全、可靠、和谐、协调的环境和匹配运行的安全体系; 为使人类变得更加安全、康乐、长寿, 使世界变得友爱、和平、繁荣而创造的安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安全文化”有狭义和广义的区别, 但从其发展和产生的过程来看, 安全文化的深层意义, 仍是“安全修养”、“安全素质”或“安全教养”的范畴。因此, 高校作为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集中地, 完全具备孕育安全文化的条件, 可以通过学习理解最后认可并形成习惯养成, 使广大师生员工具有现代社会所要求的安全价值观、安全情感和安全行为表现的人。
( 二) 现阶段国内高校安全文化建设现状
高校安全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 决定着高校的各项活动和工作能否顺利进行, 国家教育部门、社会和高校普遍意识到校园安全文化的重要性。但现阶段国内各高校的安全管理工作普遍没有提升到安全文化的的层面, 安全管理缺乏系统化的设计。
随着高校快速发展所产生的安全工作新问题和社会整体层面法制意识的提高, 高校安全保卫工作的进步跟不上高校改革发展的节奏, 就有一些新问题的产生, 这样原有的工作机制适应不了, 甚至毫无对策, 现有工作的方式、方法滞后陈旧。安全工作的发展趋势势必要由经验型、事后性的传统管理向依靠科技进步和管理意识的现代安全管理转变。
二、高校具有构建安全文化的有利条件
高校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 具备人员素质高, 传播速度快、影响大, 对创新能力强且可传承等有利条件。高校里人才荟萃, 包含着国家各个专业技术人员, 思想家、教育家等大量的人才, 具有政治敏感、信息密集、影响巨大等特点。是知识传播、应用和创新的主要基地, 是培养创新人才和创新意识的温床, 从科学家到高素质的劳动者大多从这里产生, 在提升创新意识、能力和创新技术成果及传播知识, 甚至对于民族凝聚力的提高等方面, 高等学校都具有特殊的重要的作用。师生作为校园的主人, 是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主体, 由于主体的综合素质高、认知能力强, 可以相对于其他环境安全文化建设上更容取得共识性的认同。所以说高校在构建安全文化。
三、以我校安全工作为视角论高校安全文化构建
( 一) 安全制度文化
校园安全保卫工作要平稳、顺利、健康地发展, 一定要有各种相对应的规章制度来保障。特别是师生员工对安全的重要性和规律性还没有认识到情况下, 规章制度作为手段来规范安全行为, 显得十分必要。在本质上来说, 高校对于安全文化的建设相当于对各种安全管理制度、安全防范措施落实等方面的建设。因为, 制度可以约束人员的行为, 不落实执行, 再好的一个安全制度, 也就相当于不存在。久而长之, 师生员工不讲规矩就将养成习惯, 安全事件、事故就会必然发生。所以, 以完善安全制度做为基础, 加强建设安全制度的机制落实是一项重要举措。
我校制定有各类安全管理工作文件及规章制度近50项, 涉及维稳、反恐、治安综合治理、消防、交通、网络信息、户籍管理、食品安全等各方面, 印刷装订了《吉林大学珠海学院安全保卫文件及规章制度汇编》。在相关制度执行上, 工作台帐管理规范, 记录详实, 涵盖各类法规文件、组织领导机构、管理制度、安全教育、检查整改、预演预练等各方面, 做到事事有记录、宗宗有交待。
( 二) 安全责任文化
当前校园安全文化建设中存在问题, 简单依靠哪一个人或者哪一个职能部门在安全保卫工作上的努力是解决不了的, 一定要在整体校园安全文化构建的体系里, 至上而下明确责任、层层落实, 让每一个人都积极参与到安全工作中去。
我校此项工作中由学校法人与校内各单位一把手签订《责任书》, 明确校内各单位一把手都是本单位安全管理的责任人, 各单位逐级签订, 按照“谁联系、谁负责”的原则将责任落实到人, 各单位组织的活动, 本单位安全管理第一责任人必须了解相关情况, 落实管理措施, 并承担相应责任。全校全体新生入学期间组织参加安全教育课, 每个学生都需签收《安全须知》, 把安全教育落实到每一个学生, 学校的每一个房间都有一个安全管理责任人, 做到名单和联系电话上门框, 有安全问题随时能联系到人。基本做到了纵向到底, 横向到边, 深入人心, 安全管理无死角, 把创平工作的意识传达到每一个末稍, 全员全方位全天侯身体力行践行安全承诺。
( 三) 安全校园文化
在此指的安全校园文化是指以校园内以安全为主线, 开展的各类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校园课外活动。这些活动的形式可以包含文体活动、学术讲座、志愿服务, 既包括有学校职能部门举行的大型群众性活动, 也包含班级等基层组织及个人开展的小型活动。通过校园活动能够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和吸引力, 培养和激发广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安全精神, 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成才。
我校与各级政府及社会组织形成合力, 承办各类大型的校园安全文化活动, 学校内各级学生组织开展的一系列以安全主题的第二课堂活动, 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各类以安全为主题的班会活动。特别是先进的学生团体给广大学生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鼓励了学生积极参与到高校安全文化建设中来, 形成了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良好态势, 为创造“温室”添砖加瓦。
( 四) 安全预防文化
所谓的安全预防文化, 就是在安全事件、事故发生之前, 通过一系列预防性措施, 把安全隐患消除, 或是在安全事件、事故来到来之前准备充分, 既要有思想、组织、制度、物资方面的准备, 以防止事件、事故的扩大, 把损失降到最低。把安全事件、事故发展一般由潜伏期到爆发期再到恢复期三个阶段, 且安全事件、事故的发生前都会有一些征兆, 所以在安全事件、事故发生之前, 要预先判断、分析各方面因素, 在潜伏期把安全事件、事故消灭于萌芽状态。
我校坚持防治结合, 以防为主的方针。如对外来人员采取加强管理、登记造册以及及时了解其活动情况; 对特殊人员采取经常性地跟踪服务, 及时向公安机关通报信息; 其次, 强化值班保卫干部24 小时在岗和巡逻制度, 重点加强夜间的巡查力度, 坚持在寒暑假值班及日常值班期间在校园内及周边巡逻两次, 并要求各岗位保安员签到。严查外来人员及车辆入校情况, 并做好登记。及时掌握学院各要害部位及商业网点情况, 并经常性进行安全检查并做好记录, 对于存在下班后门、窗忘记上锁问题的, 通过打电话方式告知安全责任人, 极大的减少了被盗案件的发生; 对存在安全隐患的地方安装安全警示牌30 余块, 有效防范意外事故的发生; 为师生编写并发放了八篇《安全防范须知》。
( 五) 安全教育文化
安全教育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也是确保师生安全、维护校园平安、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举措。近年来, 各高校对于大学生安全教育高度重视, 采取多种有效措施, 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积极成效。科学、健全、有效的大学生安全教育体系既是大学生安全教育发挥应有作用的重要基础, 也是实现大学生安全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安全教育文化建设工作在我校开展特色较为突出, 形式多样, 广受欢迎。学校开设有法制、安全、心理健康等课程, 教育教学计划、教材、教案齐备。定期开展安全教育课, 对全体新生进行如何保护人身、财产安全, 如何做一名遵纪守法的学生。每年新入职的教师都要参加安全教育学习。聘请法律专家、心理专家, 指导开展法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全方位成系统地开展安全教育活动。在节假日或重点防范时期, 适时发布各类通知通告、温馨提示。每学期面向全体师生员工至少编写并发放《安全保卫信息简报》2 期, 高效、快捷的反映了校园安全信息。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等载体, 开展安全、法制、道德、心理等弘扬正能量的舆论宣传与引导。
( 六) 安全物质文化
是指在校园整个运行活动中所需使用的保护师生员工安全与健康的建筑、防范工具、设施、设备等安全器物。现阶段高校越来越注重科学研究、教育教学职能的发挥, 将有限的经费主要用于仪器设备等科研硬件的购置投入和教育教学之中, 却没有保证科研、教学环境的跟进改善, 使得校园安全得不到必要的保障。建筑结构陈旧、房屋布局不合理、危险品种类和数量繁多、消防设施设备的老化破损不及时更换维修、监控设施不完善等, 是高校在校园工作中存在安全隐患比较集中、突出的方面, 这些都给校园安全造成很大的威胁。
我校在安全物质文化建设中一直都有充分的保障与支持, 校园现有监控摄像头800 余个, 履盖率基本达到了100% 。物防设备齐全, 化学实验室、材料库、财务处等重要区域和重点部位加装有防盗门、报警器、身份识别锁等物防设施, 学院围栏、围墙覆盖率为100% 。图书馆及38 栋学生公寓全部加装有门禁控制系统, 食堂操作间安装有视频监控装置。学校专为安全工作配备汽车2 台、电动巡逻车2台、电动摩托车2 台、对讲机50 部、单反相机1 部及防刺背心、防刺手套、钢盔、抓捕器、钢叉、盾牌等安防器材。
参考文献
[1]李成学, 钟世荣, 孙山.略论高校安全文化的构建[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 2008 (2) .
[2]韦庆辛.关于高校安全文化建设的思考[J].中国公共安全, 2005 (3) .
[3]郭东, 赵玺雅, 戴彬.高校安全工作责任体系研究[J].煤碳高等教育, 2010 (5) .
高校品牌文化与高校内涵建设研究 篇10
“品牌”是一种无形的资产;“品牌”就是知名度,有了知名度就具有凝聚力与扩散力,就会成为其发展的动力。1许多人都仅仅认为所谓的品牌不过是一种商业的特定的标志或者符号,却不知这其实只是冰山的一角,它的作用和价值远远不止于如此。
一所优秀的大学首先要形成独立的个性和独特的灵魂,这独特性便是其独有的品牌,个性和灵魂也就是学院的内涵。高校品牌作为高校在长期教育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并为公众认可、具有特定文化底蕴和识别符号的一种无形资产。从其形式看,品牌是学校建立社会信誉的过程;从社会的角度看,品牌主要表现为对学校的认同度、美誉度和忠诚度;从其内涵看,品牌是学校内在的品质,表现为学校人文精神、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等积淀而成的一种独特的文化;从学校本身看,品牌则是为社会和培养对象提供的并为其所接受的教育服务的独特性、优质性和高层次性,是一所学校的形象标签。2而现如今,信息化时代的冲击以及教育改革的变迁使得高校品牌文化建设越来越成为高校内涵发展水平的重要衡量标志之一。
二、高校内涵建设
高校内涵建设作为一种新21世纪国家教育部提出的新型高校发展模式,是社会进步的产物。它是一种抽象的认知感觉;在高校建设中,它包含了校园的文化建设、人文建设、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教育模式等等方面各项内容。它是一种修养,是主体里的灵魂、气质、个性、精神被我们用情感所创作出来的一切属性的总和。经过数十年的长期实践,我国的高校文化内涵建设收到了明显的成效。特别是在2010年7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党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要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优化教育结构,建立现代大学制度,让教育更加开放、交流合作层次更深。许多高校已经进一步的认识到高校内涵建设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以知识储备及运用为个人素质首要基础的大经济时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迫切的要求高校学生不仅是相对应专业的技术精英,还必须成为个人素质突出的开放式精英。
三、国内高校品牌现状问题分析
目前,我国高校的品牌建设仅仅进入初级阶段,品牌打造的意识相对薄弱。很多高校的办学趋同化多于多样化,没有特色,使得其竞争力和生命力极度缺乏,无法达到知名大学的美誉之称。各高校对实践环节的重视不足使得大部分应届生在走出社会后无法适应社会工作岗位的基本要求,需要很长时间的培训才能任职上岗,这造成了公众们对教学质量的怀疑和不满,对高校的名誉也有所降低。
四、如何使高校品牌文化与高校内涵建设融为一体
1. 提高师资水平
打造名牌大学师资力量,不仅要注重教师知识水平,更要注重讲课方式和风格。学生对教师授课方式的喜爱程度往往决定其对该课程知识的接受程度。很多时候,一个风趣幽默的老师更能引起学生的听课兴趣,从而达到知识的完美传授;而墨守成规的读板式授课方式,大多数学生所回馈的仅仅是昏昏欲睡的感官感受。
2. 学生生活质量水平
在学生生活质量方面,大学一般都是住宿学院制度,所有的学生都将在学院居住长达四年,学院应拥有自己的完善设施,很多高考生在择校时除了选择学校的排名之外,更参考对比了各高校的寝室条件等各类设施。例如耶鲁大学,每个院系都拥有,包括餐厅、图书馆、健身房、艺术工作室、琴房、照相暗室、电脑室、洗衣房、台球乒乓室、学生厨房,大部分学院还拥有自己的电影院或剧院、攀岩室、壁球馆和桑拿房,24小时对本院学生开放;在厦门大学,每个学生宿舍里都配备有空调,免费校园网及宽带网接口,每位学生都配有一台自己的固定电话。学校食堂免费供应米饭,教学楼和图书馆都有提供免费纯净水水,学生医疗只要付4元挂号费,其他的所有费用全额报销。研究生百分之百有奖学金,有高尔夫球练习场,充分体现了学校对学生生活详细、周全、人性化的全面考虑。
3. 加强校内人文建设
⑴在人文气息培养方面,图书馆以及博物馆应该是每所大学必不可少的建筑,作为一所高等学府,图书馆博物馆更能烘托大学的学习氛围。哈佛大学的图书馆中央系统覆盖了80多所不同的博物馆,其馆藏量超过了1600万册,是全美国最大的学术博物馆网络;且哈佛大学还有很多博物馆。
⑵为学生提供各类便利的条件:为早读的学生提供开放自习室或者室外学习场地;为恋爱的学生提供优美的湖泊葡萄藤凉椅;设立免费WIFI区;自习室可以全天24小时开放制等等。
4. 开展校园活动
开展校园活动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体现,独特的活动方式更能传播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一所学校的校园文化活动代表着其独特的精神风貌,是其学生道德情操和文明素养的综合反映。丰富的精神活动能使广大学生在各项方面都能得到发展。
5. 校园环境建设
⑴在学校建筑设施方面,校内应该拥有一座独特的、代表性的建筑,更让人们铭记它。例如胡佛纪念塔便是斯坦福大学的地标性建筑。
⑵以打造“最……的大学”为目标,例如武汉大学便是网友公认的最美丽的大学;厦门大学被称为最浪漫的大学;苏州大学被称为最历史的大学;四川大学是拍婚纱照的圣地等等。
6. 加强高校学科建设
在学科方面,高校应该注重特色和创新,更要注重和培育几个重点学科,打造精品学科。如哈佛大学的商学院便是全美的顶尖商学院,享有极其高的国际声誉。
7. 大数据引入高校内涵建设中
大数据是海量的资料汇总,是各种行为预测的数据支撑。在高校中,无论是学生心理上,校园的学科建设,学校的未来发展都跟数据有很大的关系。大数据可以在根据几届毕业生的数据对在校学生及时调整培养计划;可以根据毕业生的数据指导应届生的就业;根据高三学生的数据知道他们择校的标准和喜好等等。
在大数据时代的今天,互联网的种种也影响到了学生的身心发展。现如今,微博、空间、微信等网络平台已经频繁的渗入到了我们的生活中,这些平台逐渐成为人们在生活中遇到喜悦或者挫折时的一个表达或发泄的地方。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将学生在上网时的点击等信息汇总,海量真实成交数据和移动互联网技术融合,将得到的数据汇总,根据这些数据中得到学生的思想动态,从而合理对应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品牌是高校文化建设的门面,是高校其内涵建设的外在表现,是高校在发展教育理念、办学风格、教育优良和其发展水平等整体实力的重要展现。
注释
11 .品牌建设,MBA智库百科.
浅析高校寝室文化及其建设 篇11
关键字:高校;寝室文化;建设
【分类号】G641
大学生寝室是大学生学习、生活、休息、娱乐、社交等活动的主要场所,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是学生离开父母学会独立生活、交流思想和结交朋友的重要平台。高校寝室文化对当代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起着重要作用,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1]。良好的寝室文化会让同学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寝室同学团结友爱,积极上进,相互监督,相互成长,展现良好的精神面貌。当前高校寝室的同学来自不同的省市,有着不同的生活作息习惯、爱好和性格特点;且“95后”学生从小在父母的照顾下成长,存在独立生活能力较差,心理承受能力弱,在与同学相处过程中不太懂得包容等问题。
1.高校寝室文化建设的意义
1.1高校寝室文化建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
当前高校班级概念逐渐弱化,寝室文化建设和班级文化建设同等重要。由于大学生社会经历少,思想单纯,且同学们在学生寝室可以无拘无束的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在寝室表达、传播一些谣言、错误的观点,容易让同学们形成错误的审美观、价值观,思想产生混乱[2]。思想教育工作者应多深入寝室,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动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对一些不好的寝室风气要及时关注、发现、引导和纠正,提高同学们的政治素养,形成积极健康的精神风貌。
1.2高校寝室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高校寝室文化是校园文化、社会文化和家庭文化的融合。寝室同学在寝室一起学生、生活、交流,相互成长、相互影响,在这个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形成特有的寝室文化。积极健康的寝室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校园文化的投影;良好的寝室文化对校园文化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寝室文化的建设也要依靠良好校园文化,依靠学校的寝室管理制度。良好的寝室文化能帮助同学尽快的适应大学学习生活,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增强学生的纪律性和集体荣誉感。
1.3高校寝室文化建设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保障
高校大学生有一半以上时间都是在学生寝室度过的,良好的寝室学习氛围在室友间相互影响、感染,室友无意识受到影响和激励,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学风。而寝室作为学生放松、休息的主要场所,也是同学温馨的“家”,室友是每天朝夕相处的“亲人”。良好的寝室环境能让同学们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去学习生活,室友间相互关心、帮助,在相处的过程学会相互尊重、包容,在此过程中建立终生友谊。
另外,良好的高校寝室文化对同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力;形成优良的学习风气;建立集体荣誉感;形成健康的人格;帮助大学生全面发展都有极大的影响和作用。
2.1网络时代对高校寝室文化的影响
随着信息网络的快速发展,网络购物、网络社区、及时通讯工具、网络游戏等占据了学生大量时间,寝室同学都在通过网络社区交友,通过及时通讯工具在群里聊天,或者沉溺于网络游戏中,很少与同学交流,寝室的人际关系变得冷漠,造成寝室人际关系紧张。更有部分同学沉溺于网络世界,作息严重不规律,不仅影响自己的学习生活,对寝室的作息规律、和谐稳定都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2.2寝室人际关系紧张对高校寝室文化建设产生巨大冲击
当前高校寝室同学来自不同的省市,有着不同的家庭文化背景,不同的经济条件,生活作息习惯、爱好和性格特点等都差异很大;虽然高校的住宿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但寝室成员间没有相互选择的机会,刚开始都需要较多的时间、精力来熟悉、适应室友;加上“95后”同学多以自我为中心,在相处过程中常因为一些小事情发生寝室矛盾。从马加爵残忍杀害寝室同学、上海复旦大学投毒案到川师学生杀害寝室同学,这些恶性案件给高校寝室文化建设亮起红灯。寝室矛盾产生的原因多元化,且有些矛盾具有隐藏性,随时可能爆发,也给高校寝室管理工作增加难度。
2.3高校寝室干部队伍建设困难是高校寝室文化建设的难点
学生寝室干部(寝室长)是联系老师和同学的重要纽带,在监督同学遵守學校寝室管理规章制度,做好寝室清洁卫生,及时关注掌握学生思想动态,遇到问题及时向老师汇报等发挥关键性作用。而寝室长事务性的工作较少,对工作的认同感较低,集体荣誉感不强,在工作当中遇到问题又怕得罪人,影响和同学关系等顾虑,遇到问题时不能及时汇报给老师,导致寝室文化建设效果不理想。而部分寝室长存在纪律性不强,责任心不够,能力不足等问题,使寝室文化建设更无从谈起。
3.高校寝室文化建设的措施
3.1建立健全寝室管理制度
在高校寝室文化建设过程中,应该建立一套科学、系统的寝室管理规章制度,如寝室卫生考评制度、寝室晚点名制度、寝室安全制度、寝室卫生值日制度、寝室作息制度等[4]。科学规范的寝室管理制度能引导同学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约束不好的行为,养成良好的习惯。建立系统的寝室制度后,辅导员、教导员、寝室管理人员、寝室学生干部等应该严格执行相关管理制度,同时深入寝室了解同学们学习、生活、思想动态,检查并督促相关管理制度落实,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并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寝室管理制度不仅让高校寝室文化建设有了制度保障,更对同学们在制度下相互约束、督促和激励,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3.2加强寝室学生干部队伍建设
论高校会计文化建设 篇12
第一, 会计文化的凝聚功能。会计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 其凝聚力是一般文化凝聚力的特定表达, 会计人员对特定会计文化的认识、赞同和感情依附, 使会计人员在大的文化共同体下形成本群体特定的文化共同体, 会计人员自觉遵守共同体的文化, 维持共同体的团结, 增强共同体成员之间的协调性、整合性, 从而保持共同体的稳定, 促进共同体的发展。长期的会计实践形成的会计行业乃至整个社会共同认可的居于统帅地位的共同会计价值观是会计行业的行为准则和精神归属。这种共同的会计文化, 将所有的会计从业者凝聚在一起, 产生一种强烈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让所有成员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使分散的力量整合, 促进行动目的达成, 促进会计职业和会计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第二, 会计文化的激励功能。马斯洛于1943年提出了著名的“基本需求层次理论”, 该理论指出了人类由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的需求,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从人的需求出发探索如何进行激励。作为一种以会计主体为核心的亚文化, 其目的就是最大限度的鼓励会计人员实现会计目标, 实现会计人员的自身价值, 先进的会计文化通过一种非理性的情感因素维系并达成会计从业者的自我实现, 激励其始终保持一种自信和自豪感, 保持积极和高昂的精神状态, 把工作视为实现自身价值的途径和手段而非仅仅工作本身。
第三, 会计文化的导向功能。会计文化的导向功能, 主要是通过会计文化来引导和规范会计人员的心理、价值观、思想和行动, 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共同的价值理念, 自觉地使个人的行为和价值取向服从和服务于会计事业的总体目标和价值取向。会计文化为会计人员构成一种天然的、宏观的、感性的价值取向, 面对错综复杂的现实世界, 人们通过对优秀的会计文化的法理性认同和依赖, 诱发集体行动, 维护会计事业的良好声誉和发展, 降低机会主义行为发生的概率。
第四, 会计文化的约束功能。有别于会计制度性文化对会计人员的规章或准则性规定, 会计精神性文化是一种非正式的心理契约体系, 从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上对会计人员进行软约束, 它将行业共同的价值观、道德观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内化为会计从业人员个人的价值观、道德观, 使人们在观念上确立一种内在的自我约束的行为标准, 在会计从业者中形成一种大家普遍认同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会计人员的个体需求与经济秩序和会计秩序所需的“角色要求”不可避免的会发生碰撞, 一旦有人的某项行为违背了该准则或规范, 其本人心理上会感到内疚, 并受到共同意识的压力和公共舆论的谴责, 使其不敢触碰这一无形的“带电高压线”, 避免滑向错误的深渊。相对于制度性的约束, 会计文化是一种“不需要管理的管理”。
高校既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场所, 也是传播普遍学问和培养人才的场所, 高校在会计文化建设上应该有自身的特色, 做出自身的贡献。高校建设优秀的会计文化, 应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第一, 营造尊崇共同会计价值观的良好氛围。营造尊崇会计职业道德的良好氛围, 首先要从人员的选聘抓取, 将会计职业道德纳入新入职员工的考核, 对应聘人员进行甄选。其次在新职工的入职培训中加强会计职业道德相关内容的学习, 通过一系列的学习和宣传活动, 使其在新职工中形成深刻的印象。在每年一度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中进一步强化职业道德教育, 使其真正在思想深处打下深深的烙印, 内化到日常具体工作的点点滴滴。最后将职业道德作为会计人员职务晋升考核的内容, 诚信度缺失等不遵守会计职业道德的行为将作为职务晋升的减分项。
第二, 明确目标导向性, 做好定位工作。高校的核心工作就是培养人才和科学研究, 围绕这个中心任务, 会计人员要始终明确高校会计工作的目标就是为教学和科研服务, 以师生员工教学和科研的实际需求为导向, 以提供优质服务为首要职能, 通过完善的服务制度和服务体系为师生员工及其他相关利益者提供高质量服务, 寓管理于服务之中, 突出管理中的服务职能, 摒弃行政本位, 于服务中完成管理的职能。尽管在服务与管理在形式上有差别但二者存在目的的一致性, 管理的目的可以以服务的形式完成, 切忌以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 妥善处理二者的关系。
第三, 重视会计人员的职业理想和地位。受我国几千年“农桑本务, 商贾末业”传统思想的影响, 社会对会计这一职业和会计人员的重视程度不够, 不承认其专业技术资格, 忽略了其在参与学校决策、项目管理、战略规划等领域的重要作用, 对会计人员规定了较多应承担的义务却忽略了应享受的权利, 导致了会计职业较低的社会地位和社会精英投身会计职业队伍的积极性不高。作为人才培养和教育机构, 高校应结合自身的角色定位, 与高校制度和文化建设一道, 纠正对会计职业的偏见和误解, 承认会计执业者的地位, 使其受到应有的支持和重视, 使其才能得到充分信任和发挥, 取得的成绩得到恰当评价和表彰。
【高校文化安全建设】推荐阅读:
高校就业文化建设05-28
高校廉政文化建设06-10
高校质量文化建设08-04
建设高校学生宿舍文化09-21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09-22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10-19
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研究05-15
高校校报校园文化建设06-06
高校机关文化建设刍议06-24
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建设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