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话语分析

2024-06-27

积极话语分析(共7篇)

积极话语分析 篇1

1. 话语分析简述

话语分析在1952年由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Z.S.Harris首次提出,至今已经走过了五十多年的发展历程。朱永生曾经对话语分析五十年的发展作了较为系统全面的回顾和展望,并将其分成三个阶段:萌芽阶段(1952—1970)、起步阶段(1970—1980)、兴盛阶段(1980—现在),并将话语分析的主要任务概括为以下几种:(一)句子之间的语义联系;(二)语篇的衔接与连贯;(三)会话原则;(四)话语与语境之间的关系;(五)话语的语义结构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六)话语的体裁结构与社会文化传统之间的关系;(七)话语活动与思维模式之间的关系等(朱永生,2006)。

话语分析的出现是人类对语言认识不断发展的必然,体现了语言研究从形式到功能,从静态到动态,从词、句分析到话语、篇章分析,从语言内部到语言外部,从单一领域到跨学科领域的过渡,因此,它显示出蓬勃的生命力。

2. 批评话语分析的探讨

批评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简称CDA)是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自欧洲大陆兴起的一种话语分析方法,作为一种语言研究的方法最早由R.Fowler等人提出。它不仅研究语言是什么,而且研究语言为什么是这样;不仅对话语的意义感兴趣,而且对话语如何产生这种意义感兴趣。它旨在透过表面的语言形式,揭露意识形态对话语的影响、话语对意识形态的反作用,以及两者是如何源于社会结构和权势关系,又是如何为之服务的。

在过去的三十年中,批评话语分析从初创到发展,受到了国内外语言研究学者的广泛关注,一直呈现方兴未艾之势。语言学家积极投入到该领域中,对话语中权力和意识形态等问题进行剖析,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但是,批评话语分析的目的是“消除语言中所存在的不平等现象”,这决定了它“揭露”和“否定”的立场,因此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消极的后果。现实社会中的不平等现象错综复杂,仅凭“批评”或“打倒”是无法解决的。批评话语分析者过于消极的态度既不利于问题解决,也不利于社会发展。现在的问题是能否在批评话语分析的基础上从正面去引导人们,这正是我们需要借用积极话语分析理论去做的事。

3. 积极话语分析对批评话语分析的批评与发展

3.1 积极话语分析概念的提出

1999年举行的伯明翰批评话语分析国际研讨会上,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的J.R.Martin教授在其“Positive Discourse Analysis:Solidarity and Change”一文中首先提出了“积极话语分析(Positive Discourse Analysis,简称PDA)”这一全新的命题。针对批评话语分析理论的种种不足,Martin认为语言分析不但要集中精力去解读那些含有不平等的现象的“坏新闻(bad news)”,而且应以积极的态度和视野去观察那些主张和平平等的“好新闻(good news)”。此后,Martin,White和Wodak等人发表了许多文章,对积极话语分析的动机、内容和方法进行了论述。

3.2 积极话语分析与批评话语分析的共同点

积极话语分析在哲学基础方面与批评话语分析是基本一致的。以Martin为代表的积极话语分析学家们和批评话语分析家们一样,都受到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他们不把语言看作是上层建筑,而把它看作是社会基础。此外,从动机来看,积极话语分析并没有对批评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和分析方法进行全盘否定,而是在其基础上主张用更加积极向上的态度对待各种社会矛盾及各色不平等现象,解决各种社会冲突,并期望通过话语分析构建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从这两层意义上讲,它又可以被看作是对批评话语分析的补充与延伸。同时也不难发现,积极话语分析相对于批评话语分析,在某种意义上来讲更具建构性。

3.3 积极话语分析对批评话语分析的批评

积极话语分析学者认为,批评话语分析过于侧重政治,过于重视批评与解构,以消极的态度影响社会。朱永生(2006)认为,积极话语分析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对批评话语分析进行了反拨。

(1) 动机

批评语言分析对所分析的社会事实一般都采取揭露和批评的态度,对权力因素的分析几乎成了话语分析的全部内容,向人们展示的是一个可怕的世界。而Martin等人主张话语分析应该采取积极友好的态度。这个积极友好,不仅适用于自己和自己一方的人,而且适用于自己的对立一方,其目标在于通过这样的分析,朝着“和平语言学”的远大目标努力,最终建成一个宽松、和解、共处的人类社会。这就是说,积极话语分析家们既研究权力因素对话语的影响,更注重社团精神。“和解”(reconciliation)、“一致”(alignment)和“设计”(design)等词语在他们的论述中出现的频率相当高,就是这个原因。

(2) 语料的选择和分析

在语料方面,积极话语分析特别重视对“地域”(site)的选择。这里所说的“地域”,不是指某个事件发生的地点,而是语篇所涉及的领域(locale of discourse),除了社会冲突外,积极话语分析还关心外交、斡旋、谈判、会议和咨询等语篇。在这些语篇中,最受重视的是那些政治性强、涉及重大社会问题的语篇,如由种族矛盾引起的人权危机等。

在分析方法上,积极话语分析有“三多”的特点,即“多模式”(multimodal):语言与非语言符号系统的意义对意识形态的作用;“多层次”(multistratal):对语言系统的语音、词汇语法和语义等层面作分析;“多功能”(multifunctional):运用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法理论,围绕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展开分析。

4. 结语

应当看到,到目前为止,积极话语分析的理论发展还处在起步阶段,对话语意义起重要作用的许多领域尚未涉及,如隐喻作用、抽象形象作用、礼节和仪式作用等(朱永生,2006)。作为话语分析研究的一个新视角,它的理论和方法还有待进一步阐明和完善。但是由于积极话语分析评价态度友好、分析目标具有建构性,理念积极且与时俱进,更能推动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它已经开始引起我国国内语言研究学者的普遍重视。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积极话语分析在我国的发展前景将更为广阔。

参考文献

[1]Martin,J.R.Positive discourse analysis:Solidarity and change[J].英语研究,2006,(4).

[2]戴炜华,高军.批评语篇分析:理论评述和实例分析[J].外国语,2002,(6).

[3]黄国文.语篇分析概要[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4]黄会健,冷占英,顾月秋.话语分析的建设性转向[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5]刘成科.批评话语分析与积极话语分析:从解构走向建构[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6]辛斌.批评语言学:理论与应用[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7]辛斌.批评话语分析:批评与反思[J].外语学刊,2008,(6).

[8]辛斌.批评性语篇分析:问题与讨论[J].外国语,2004,(5).

[9]朱永生.话语分析五十年:回顾与展望[J].外国语,2003,(3).

[10]朱永生.积极话语分析:对批评话语分析的反拨与补充[J].英语研究,2006,(4).

积极话语分析 篇2

2. 要想成为强乾,决不能绕过挡道的荆棘也不能回避风雨的冲刷。

3. 行动力强弱决定成功快慢。

4. 苦想没盼头,苦干有奔头。

5. 小溪——在生命的长河里,你前进的步伐每时每刻都拨动着大海心中的琴弦。

6. 躺在被窝里的人,并不感到太阳的温暖。

7. 向前吧,荡起生命之舟,不必依 恋和信泊,破浪的船自会一路开放常新的花朵。

8. 再长的路,一步步也能走完,再短的.路,不迈开双脚也无法到达。

9. 庸人费心将是消磨时光,能人费尽心计利用时间。

10. 帆的自豪,是能在风浪中挺起胸膛。

11. 任何为失败找借口的人虽然他的心灵上得到了安慰,但是他将永远的拥有失败。

12. 山路曲折盘旋,但毕竟朝着顶峰延伸。

13. 只有脚踏实地的人,才能够说:路,就在我的脚下。

14. 在你渐渐迷失在你的人生道路上的时候,记得这句话:千万不要因为走的太久,而忘记了我们为什么出发。

15. 行动是治愈恐惧的良药,而犹豫拖延将不断滋养恐惧。

16. 幸福是灵魂的一种香味,是一颗歌唱的心的和声。而灵魂的最美的音乐是慈悲。——罗曼·罗兰

17. 海浪宁可在挡路的礁山上撞得粉碎,也不肯后退一步。

18. 山路不象坦途那样匍匐在人们足下 。

19. 如果把成才比作登天,自学便是成才的天梯。

雪莲积极转型抢占羊绒时尚话语权 篇3

北京雪莲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孟泽表示,“雪莲”品牌创立至今已有50余年,这场发布会预示着“雪莲”将秉承“回归自然质感生活”的品牌定位,针对中国服装市场的发展及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趋势变化进行积极转型。

北京雪莲国际时装有限公司总经理陈笛语说:“长期以来,中国羊绒行业主要依靠贴牌加工赚取微薄利润,内销市场自有品牌相互价格绞杀,成长缺乏后劲。设计方面一直跟随来自西方的国际时装潮流,鲜少发出自己的声音。要提升中国羊绒行业的国际竞争力,设计是灵魂,是由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的关键。”

雪莲发布的羊绒服装流行趋势共有“今时过往、片刻游离、映像觉省、自在天然”四大主题。会上,北京服装学院中国针织服装设计研发中心主任郭瑞萍还讲解了“2016~2017年羊绒服装的流行色与时尚设计趋势”。(赖松)

评价理论与积极话语分析 篇4

评价理论起源于20世纪80和90年代的“写得得体”研究项目。研究中, 与人际意义有关的各方面成为中心问题并触发J.R.Martin等研究者用新的语言学论述来解决其中的问题。伴随着《研究语篇——小句之上的意义》和《评估语言——英语评价系统》的相继出版, 评价理论发展起来并逐渐完善。

评价系统位于语篇语义层面, 是对系统功能语法 (SFL) 在人际意义研究方面的延伸和拓展。 (马伟林, 2007) 他同SFL的联系在于:1.评价理论认为评价是呈韵律状分布的, 这同SFL的认知不谋而合;2.评价理论研究的出发点是SFL的语旨模型;3.评价系统中的资源同SFL的元功能及其情态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他对SFL的拓展体现在态度意义的可协商性、介入系统的引入和级差的系统化, 使SFL对评价的论述更加细化、精密度增强, 具有态度定位, 对话定位, 互文定位和组织语篇的功能。 (Martin, 2004;Martin&White, 2008)

评价理论框架由三个子系统:态度、介入和级差组成。态度系统包括情感、判断和鉴赏;介入系统包括收缩 (包括否认与公告) 和扩展 (包括接纳与归属) ;级差系统包括聚焦和语势 (包括强化和量化) 。在一个语篇里的各类评价资源都对主体间性做出不同的贡献, 实现不同的人际意义。目前国内外学者在不同语域中对评价理论进行了验证和进一步发展, 尤其是批评话语分析, 使评价理论和语篇分析有机地结合, 充满了张力与活力。 (徐玉臣, 2013) 然而, 将评价理论运用到积极话语分析 (PDA) 的研究并不多见。 (Martin, 2006) 本文就将在评价理论的框架下, 对目的语篇进行评价分析, 探究该理论在PDA中的可行性。

二、目的语篇

《比尔·盖茨哈佛大学毕业典礼致辞》 (2007) 是由哈佛大学最闻名的肄业生发表的, 引起了大众的广泛关注。各个媒体争相报道这次毕业典礼上的致辞, 原因有三:一是盖茨当年放弃参加毕业典礼的机会, 如今回来毕业致辞, 颇有争议;二是盖茨的计算机王国富可敌国, 他的演讲中又会如何提及自己的成功?三是盖茨财产超过400亿美元, 迄今为止他已经捐出了超过250亿美元, 而且他的遗嘱中宣布拿出98%给自己创办的以他和妻子名字命名的“比尔和梅林达基金会”, 并多次表示, 只留几百万美元的遗产给自己的孩子, 其他部分将会捐给慈善事业。这次演讲他又会怎么宣传慈善事业呢?经过分析发现, 这个语篇从内容上不仅满足了媒体的好奇心, 而且蕴涵丰富的评价资源、主体间立场多样, 是PDA的典型语料。

三、研究目的、方法和手段

这篇致辞的语类结构和价值取向决定了评价分析的目的, 即通过分析语篇中的各种评价资源来揭示演讲者是如何做出评价, 如何建构听众, 如何协商各种态度, 如何同潜在的或现实的听众联盟、达成一致关系, 并最终实现劝说的目的。对致辞语篇的研究采用的由上至下、质与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多次手动标注评价资源并归类统计, 分析态度、介入和级差资源实现的人际意义。

四、研究发现与讨论

由于篇幅所限, 本文将统计结果省略, 主要探讨各类资源实现的人际意义。在态度系统中, 该致辞主要使用的资源为情感中的焦虑、判断中的才干、鉴赏中的复杂和价值。演讲者本人的焦虑体现出他对听众的情感诉求, 希望通过自己对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贫困、失学、疾病等不平等现象的担忧唤起听众的同情心。为了使之诉求客观化, 演讲者使用大量的隐性情感, 更具震撼力及说服力。才干的评价对象既有演讲者本人又有哈佛师生, 当评价的是比尔本人的才能时, 他使用积极才干与消极才干的强烈对比, 向听众表明他虽事业成功但仍心存遗憾, 即缺乏对社会不平等现象的认识, 借此对比凸显出主题并引起听众的兴趣想一探究竟。当评价的对象是听众时, 演讲者大多使用积极才干对听众的才能做出高度评价, 旨在呼吁他们把聪明才智用在减少不平等现象上。复杂主要指的是消灭不平等现象是艰难曲折的, 几乎所有的复杂资源都是显性的, 更加体现了鉴赏的客观性, 通过正面和负面的对比, 演讲者进一步把问题摆在了听众面前——理想中的可行性办法与实际中困难重重之间的矛盾使主题变得更加凸显, 让听众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与紧迫性。通过对网络技术价值的显性积极鉴赏, 演讲者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带动经济发展, 促使不平等现象得以缓解并最终消失。在对判断和价值的分析中, 语篇的韵律特征得以充分显现, 既有铭刻, 又有引发, 充分体现了语篇的互动本质。

通过探讨级差资源的分布及其引发的态度意义, 研究发现语势的增强和聚焦的锐化占绝大多数, 体现演讲者加大了说服努力劝说听众放弃其他观点和立场而接受他的态度和价值观。对于语势增强的研究是级差分析的主要部分, 从孤立型、注入型和重复型讨论了强化, 从额度、程度和作为量化的强化三方面讨论了量化。

在介入系统中, 致辞语篇从单声介入和多声介入两个方面实现了主体间性。

在单声介入中, 一方面通过演讲者对于“理所当然”和“在研问题”的单纯性断言, 体现出不平等现象存在的客观性、事实性, 另一方面演讲者使用“我们”这一人称指称来拉近与听众的距离, 把他们联盟进来, 成为愿为消除不平等现象而努力并采取实际行动的一份子。在多声介入中, 首先, 态度资源集中的部分也是主体间性得到凸显的部分。其次, 通过分析对话收缩与扩展的各项资源在致辞中的分布, 揭示了演讲者如何定位自己、建构听众、结成联盟、达成一致、实现与听众主体间性的协商并达到演讲的说服目的。在否认中, 否定和反对的使用旨在:1.更正部分听众的错误认识;2.否定第三方的不同意见并结盟听众共同反对他的错误命题。在公告中, 同意和宣告被较多使用, 用以:1.引导读者思考不言自明的问题;2.表明一种不情愿的让步;3.强调话题的重要性, 宣告演讲者的断言, 以进一步反对、排斥不同意见。在接纳中, 情态可以表达多样的人际意义, 如:1. 凸显权威;2.表达不确定性;3.增强演讲者立场的主观化, 激起听众更强烈的反应, 以联盟听众, 达成一致关系;4. 打开协商空间。在归属中, 承认和疏远用来:1.表示谦虚, 给听众一个平易近人的印象, 拉近距离;2.引用权威人士的话语, 证明演讲者观点和立场的正确性及可靠性, 进而联盟这个第三方;3.在隐性态度意义的帮助下, 反对某个第三方的观点并联盟听众一同反对错误的命题;4.通过疏远某个第三方, 拉开演讲者与其的距离, 将演讲者命题与第三方观点相区分, 再通过隐性态度意义表明演讲者反对第三方, 并邀请听众同自己结盟一起反对他的立场和观点。

综上所述, 评价理论是在语篇语义中、词汇语法框架里, 对SFL理论的人际功能的延伸与发展。其理论框架为PDA提供了一个有效、全新的工具, 能揭示该致辞语篇中丰富的态度意义与多样的主体间性。

参考文献

[1]Martin, J.R.English Text:system and structure[M].Beijing: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4.

[2]Martin, J.R.Positive Discourse Analysis:Solidarity and Change[J].The Journal of English Studies, 2006 (4) :31-35.

[3]Martin, J.R.&P.R.R.White.The language of Evaluation:Appraisal in English[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8.

[4]胡壮麟, 朱永生, 张德禄, 李战子.系统功能语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5]马伟林.人及功能的拓展——评价系统述评[J].语学研究, 2007 (6) :142-146.

积极话语分析 篇5

一、研究背景

积极话语分析于1999年由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的马丁教授首次提出, 他认为批评话语分析过多地关注语篇中的权利因素和霸权进而进行解构与反抗, 然而在话语分析中仅是揭露批判的态度是不够的, 还应该采取积极友好的态度解决问题, 因此他倡导积极话语分析的分析视角。

随着科技的发展, 人们发现仅仅语言已经不能够帮助人们深入全面地理解周围的世界, 从而无法理解各种语篇所要表达的真正意义, 因此多模态语篇应运而生。多模态交流已经成为社会交流的主流, 视觉符号以及其他传统习惯中被人们认为是副语言的图像、声音、颜色等符号越来越多地突显出来, 甚至处于优势和中心地位。基于这样的现实因素, 从积极话语分析的视角对多模态语篇进行分析势在必行。

二、理论基础

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的多模态语篇分析理论以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为基础, 认为图像、音乐、颜色等如同语言一样也是社会符号, 它们同样参与语篇意义的生成, 因此可以用韩礼德分析语言的社会符号学的方法来分析图像。克瑞斯和勒文在其著作《阅读图像》中阐述到, 视觉符号系统中单个元素相互组合时也有章可循, 符号之间的“语法”关系不容忽视。克瑞斯和勒文主张图像具有社会符号性:“正如语法决定词如何组成小句、句子和语篇, 视觉语法将描写对象─人物、地点和事物如何组成具有不同复杂程度的视觉陈述。”因此, 克瑞斯和勒文提出了适合多模态语篇分析的理论基础——视觉语法。

三、对《爸爸, 去哪儿》个案的积极话语分析

根据克瑞斯和勒文对图像的分类, 上图是典型的提供类图像。观看者看到的是一对父子的“讨价还价”, 图中的父子俩握在一起的手非常明显地显示出父亲在往里拉而儿子在往外拽, 这也表明了父亲在极力地劝说而儿子则是非常抗拒。图中的父子二人均未与观看者有过眼神接触, 因此, 他们并未向观看者索取, 而是在向观看者提供信息和内容, 这样的表现形式使得图像呈现的内容客观真实, 这正是真人秀节目的特点。

无论是语言还是图像, 都是蕴含着权力的, 都是在意识形态驱动下形成的。换句话说, 图像既不是对事实的完全重现, 也绝不只是形式的, 它们在语义上是非常重要的, 它们在制作、传播和阅读的过程中与图像制作者所代表的社区利益紧密相连。作为一档具有教育意义的明星亲子真人秀电视节目, 在图像的距离和视角方面, 图像的制作者选取了与观看者权势地位关系平等的社会距离和水平视角, 这样的取景拉近了观看者与图像中明星原本很远的社会距离, 让观看者们产生一种明星不再遥不可及的心理, 增进了两者间的情感交流。

马丁曾提出社区的概念, 他认为社区存在着包括性和不包括性两种人际冲突。社区由该群体对事物的观点组建而成, 我们期待社区内的人们对我们的所感移情。移情指构建和谐社区的重要话语实践, 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处境、情感上的理解。从图像中天天向外拽的手以及他摇头的动作可以看出这是一种非常直接的态度表达。图像中左下角的白色文字是父亲说的话, 而图像中更为显眼的文字是幕后图像制作者后期编辑而成的。对于儿子摇头的动作, 字幕只用了非常小字号的字体打出了“摇头”二字, 而“很难被说服的天天”则使用了非常大号的字体并配以三种颜色的形式表现出来, 这样做的目的很明显是为了使这一部分更突出。在选词上, 图像制作者并没有采用“摇头抗拒的天天”这样的字眼, 而是选择了“很难被说服的天天”说明图像中的情况, 这样的表达显然弱化了已有的矛盾, 同时也为后续片段中终于被说服的天天埋下了伏笔。图像制作者的参与设计与布局, 观看者便会很自然地产生移情, 对孩子多些包容, 对家长多些体谅, 有了这样情感上的认同, 社区成员便会产生包容性的心理, 这无疑有利于和谐社区的创建。

四、结束语

本文对多模态语篇进行积极话语分析, 通过对《爸爸, 去哪儿》中的一个片段的语言和视觉图像、符号资源的个案分析阐述了不同符号资源在意义生产过程中的相互作用。从这一分析可以看出, 积极话语分析的目的语篇可以突破文本语篇进而更多元化, 同时, 积极话语分析的语料也可以不再只是针对那些冲突性强的政治语篇、新闻报道语篇、政治演讲等。在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背景下, 电视媒体作为第一大媒体, 通过各种手段给观众以视觉上的影响和情感道德上的介入和移情是十分必要的。

摘要:作为语篇分析方法之一的积极话语分析已经越来越受到语言学习者们的青睐。近年来, 通过对政治语篇、新闻报道语篇、各类演讲语篇中评价资源的使用及其分布数据的研究, 积极话语分析在文本语篇中的研究与应用已然得到了重视和发展。本文试图突破积极话语分析目前只关注文本语篇的瓶颈, 力求对多模态语篇《爸爸, 去哪儿》进行分析。

关键词:积极话语分析,多模态语篇分析,多模态积极话语分析

参考文献

[1]Fairclough, N.Language and Power[M].London:Longman, 1989.

[2]Halliday, M.A.K.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Edward Arnold, 1994.

[3]Kress, G.and Van Leeuwen, T.Reading Images:The Grammar of Visual Design[M].London:Routledge, 2006.

[4]Martin, J.R.Beyond Exchange:APPRAISAL Systems in English.In S.Huston and G.Thompson (eds.) Evaluation in Text:Authorial Stanc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Discours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5]Martin, J.R.and David Rose.Working with Discourse:Meaning Beyond the Clause[M].London:Continuum, 2003.

[6]Martin, J.R.and White, P.R.R.The Language of Evaluation:Appraisal in English[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8.

[7]Martin, J.R.Positive discourse analysis:Solidarity and change[C].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2.

[8]黄会健, 冷占英, 顾秋月.话语分析的建设性转向[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 2007.

[9]刘成科.批评话语分析与积极话语分析:从解构走向建构[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8.

积极话语分析 篇6

1理论依据

1.1评价理论

20世纪90年代, James Martin提出了评价理论 (Appraisal theory) 。它的理论基础是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 而且评价理论就其中的人际意义进行了补充和说明 (周蔷, 王烨, 2013) 。 显而易见, 评价理论就是关于评价的理论, 但是对于具体评价什么以及如何进行评价, 不同的学者持有不同的观点。James Martin的观点是评价理论的焦点是评价话语字面上表达的情感、态度和所运用的表达方式等等, 此外评价理论仍然关注话语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及其话语背后所隐含的意义。也就是说, 评价理论不但关注话语的字面含意, 而且关注话语背后所隐含的意义 (梁娜, 康光明, 2012) 。近年来, 评价理论不断发展, 这就使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人际意义出现了新的研究的热潮。根据Martin和White (2008) , 评价理论包含三大子系统:态度系统、介入系统和级差系统。态度系统是就表达个人情感, 对人品或物值进行评价的子系统。根据研究的侧重点不同, 它又包括三个方面, 即情感方面、判断方面和鉴赏方面。值得注意的是, 态度系统是整个评价理论的核心。就介入系统而言, 它指的是作者参与话语的方式及其协商和话语参与者关系的手段。它根据方式的不同分为自言和借言。所谓级差系统, 即态度的增加和衰减它关注的焦点是对态度介入的程度所进行分级的资源。 级差系统包括两方面:语势和聚焦, 其中语势包含强势和弱势, 聚焦可以分为明显聚焦和模糊聚焦 (Martin & Unsworth, 2000) 。

1.2积极话语分析

积极话语分析产生的背景是批评话语分析存在若干不足之处。鉴于此, 它被认为是对批评话语分析的反拨。但是, 在哲学指导思想和动机两个方面, 积极话语分析被视为与批评话语分析是相通的。就哲学的角度而言, 批评话语分析家们和以James Martin为代表的积极话语分析家们都认为语言不是上层建筑, 而是社会基础。从动机的角度来看, 积极话语分析主张用积极的态度处理社会中的各种矛盾, 但是它并非是指彻底推翻批评话语分析的理论根基, 它所希望的是通过话语分析来倡导和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从这两个方面来讲, 积极话语分析被认为是对批评话语分析的补充与延伸。 (朱永生, 2006)

积极话语分析中的一个重要的分析方法是评价理论, 批评话语分析与积极话语分析互补。一方面, 积极话语分析分析语篇的字面含意义, 另一方面, 它还侧重分析字面含义下所隐含的各种积极的深层意义。值得注意的是, 积极话语分析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语篇的积极的、友好的分析来创建一个民主、公正、诚信、友爱的和谐社会。因此, 评价理论不但分析话语的字面含意, 而且还分析话语字面含义下所隐含的各种积极的寓意 (梁娜, 康光明, 2012) 。

作为一种新的话语分析角度, 评价理论框架下的积极话语分析弥补了批评性话语分析只是分析话语中的批评性话语的不足。积极话语分析与批评话语分析的不同之处是, 积极话语分析不仅摈弃了用破坏式甚至摧毁式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方法, 还提供了用部分改革的方式或者更为完善的方式解决问题, 以期通过积极话语分析, 问题双方最后能够和谐统一。由此可知, 积极话语分析在分析的过程中努力摆脱批评话语分析的消极影响, 试图从消极的解构向具有建设性的建构方向发展, 最终创建一个和谐社会 (郭志明, 2014) 。

本文试图通过运用态度系统对微信朋友圈“晒幸福”进行积极话语分析, 一方面是因为态度系统是评价理论的核心, 另一方面, 同时也是更为重要的一方面是因为通过对近年来微信朋友圈“晒幸福”的分析发现, 朋友圈“晒幸福”的例子中显然涉及态度资源。

2态度系统

所谓态度系统是就表达个人情感, 对人品或物值进行评价的子系统。根据研究的侧重点不同, 它又包括三个方面, 即情感方面、判断方面和鉴赏方面 (梁娜, 康光明, 2012) 。下面, 作者从情感系统、判断系统和鉴赏系统三个方面分析微信朋友圈 “晒幸福”的积极话语分析。

2.1微信朋友圈“晒幸福”中的情感系统

情感系统, 从字面意义上来讲, 指的是话语中所表达的各种感情, 例如开心、痛苦、企盼、焦虑、自豪、惭愧、得意、自责等。情感系统包含两个方面:正面情感和负面情感。例如:

老公一大早起来为我煮的长寿面, 营养丰富, 各种蔬菜。Ps:白菜, 油菜, 金针菇, 木耳, 鸡蛋, 黄瓜, 粉皮。 (正面)

我一个南方人, 天天吃什么面条啊, 无语, 天天吃面条, 天天吃面条, 吃的都要疯掉了, 为什么周末东苑二楼就关门, 难道周末就不用吃饭??今天不还正常上课吗? (负面)

面朝大海, 我们行走在天蓝蓝下。碧海连天, 我们感受沿途好风光。三亚湾海底潜水, 蜈支洲岛私人订制, 看千古情缘, 大小洞天, 手牵手走过天涯。Happy double date! (正面)

这是肿么了?我不想, 我不想, 我不想。。不想长大, 不想工作, 只想玩耍。我要的旅行呢, 迟迟不肯到来。 (负面)

另外, 依据情感是对自己内心情感的直接表达还是对外界事物或者现象等的间接反映, 可以分为两个方面, 即直接情感和间接情感。例如:

还是滨州的冬枣好吃。 (直接)

真是太贤惠了, 根本停不下来, 从早上七点半起床, 一直收拾到现在, 看到太阳就想洗洗晒晒, 累死小公举了, 不过心里挺开心。全新的开始, 美好的心情, 么么哒。 (直接)

祝你们幸福! (间接)

今天是母亲52岁的生日, 祝母亲生日快乐, 身体健康! (间接)

从以上的例子, 我们可以得出:正面情感表达的是积极的、 友好的情感。然而, 实际上, 负面情感一方面表达了负面的情绪, 另一方面也间接地表达了某种美好的愿望和要求。以上所举的例子正是表达了说话者某种美好的愿望和心声。例如, 第二个例子把“累死小公主了”说成“累死小公举了”用押韵的手法表达了某种美好的心声, 映射了某种美好的愿望。

2.2微信朋友圈“晒幸福”中的判断系统

就判断系统而言, 它是根据伦理道德的标准进而来评价语言使用者的行为。根据道德标准的不同, 判断包括两方面:社会评判和社会约束。社会评判是和做事能力、行为举止规范与坚韧不拔的毅力紧密相关的。也就是说, 社会评判主要涉及做事的能力、自身的品质、行为的规范和坚韧不拔的毅力。社会评判有正面含义与负面含义之分。社会约束主要涉及人的言行, 它评价人的言行是否正当、是否真实。社会约束也有正面含义和负面含义之分。表扬性的属于正面含义, 而谴责性的则属于负面含义。同时, 判断也分为两方面, 即正面判断与负面判断。 (梁娜, 康光明, 2012) 例如:

宝宝今天英语考了100分。我对宝宝说:“宝宝, 你真棒!” 宝宝调皮地眨眨眼, 伸出舌头对我说:“老师, 是我太有才了。” (正面)

今天下午去银行办理业务, 在这些办理业务的人当中, 我感觉有个人很会装, 感觉这人很讨厌。于是和我的同伴说了, 她和我说:“这年头, 不会‘装’你就out了。” (负面)

今天, 我和好朋友去西津渡游玩, 看到了一件有趣儿的事。两个小男孩在打架, 其中个子较矮的对个子较高的说:“你敢打我, 我爸是李刚, 看我让我爸怎么收拾你?” (负面)

这个房东真是给脸不要脸, 表面说得像个人话, 办事就是狗屎。这么大岁数, 还真拿自己当玩意啊!你怎么好意思开你那张破嘴。死贱人。 (负面)

今天上午去教育局办点事儿, 真是对他们的办事效率无语了, 难道他们都是天天拿着工资不做事儿的吗? (负面)

上述例子中“我爸是李刚”这句话揭露了当今权力的至高无上。它不仅表达了老百姓对权大于法的不满和愤慨, 还揭示了老百姓希望改变权利的至高无上以及权大于法的现状, 其目标是创建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的和谐社会。上述材料中最后一个例子“拿着工资不做事儿”披露了某些政府工作人员的不作为, 它间接地表达了老百姓希望各级政府真正地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上所举的例子字里行间表达了各种美好的愿望或要求。

2.3微信朋友圈“晒幸福”中的鉴赏系统

所谓鉴赏, 是对某一事件的过程或者是对某一物体的评价。根据侧重点不同, 鉴赏系统主要包含三个方面:对事物本身的鉴赏、对事物构成的鉴赏和对事物价值的鉴赏。鉴赏有正面鉴赏与负面鉴赏之分 (Martin & White, 2008) 。例如:

以前和我班的班长只是泛泛之交, 感觉他人蛮好的。最近因为学习的需要, 和他合作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 才发现班长其实挺雷人的。 (负面)

生物课上, 李老师让小明回答问题, 因为当时小明在睡觉, 同桌把小明叫醒, 小明揉揉眼迷迷糊糊地说:“神马都是浮云”。 (负面)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 在利益的诱惑下, 不少不法分子制作各种各样的山寨产品出售, 使得人们在购买产品时不得不小心翼翼。 (负面)

人生就像茶几, 上面摆满了杯具。 (负面)

鉴赏系统不但通过话语分析进行简单的美学分析, 而且还揭示了话语背后所隐含的深层寓意。“班长挺雷人”的中的“雷人”是出人意料且令人格外震惊, 很无语的意思。雷人, 本义是云层放电时击倒某人。现在, “雷人”一词的意思是针对当前社会上所存在的各种不符合常规甚至是超出人们理解范围之内的行为举止或话语等。“神马都是浮云”中的“神马”是虚无的, 而“浮云”即虚无缥缈, 转瞬即逝。意思是什么都不值得一提, 有抱怨感叹之意, 同样的, 现在也有许多人用于自我安慰。它表达了种种不同的寓意——或是告诫自己不要对不可能实现的事情抱有幻想, 或是一种超然物外的、极高的人生境界。“山寨”通俗地说就是盗版、克隆、仿制等。可以说, 山寨就是仿冒品。所以当人们表述某个事物是山寨品时, 不仅说明该事物是仿冒的, 也表达了人们无奈、不满和气愤的感情。上述材料中最后一个例子“人生就像茶几, 上面摆满了杯具”这句话揭露了对人生变化无常的无可奈何。从上述例子我们可以看出虽然上面的例子都是负面鉴赏, 但是它并没有给人一种极端的感觉。然而恰恰相反, 这些语言间接地表达了希望克服这些消极的情绪、消除这些不和谐的因素, 从而构建一个稳定有序的和谐社会的美好愿望。

3结束语

到目前为止, 积极话语分析的理论发展仍然处于摸索阶段, 许多对话语意义起重要作用的领域还尚未涉及, 如抽象形象作用、隐喻作用、礼节仪式作用等 (朱永生, 2006) 。积极话语分析是话语分析研究的一个新视角, 它的理论和方法仍然有待进一步地完善和发展。目前, 越来越多的学者已经着手用积极话语分析的理论来分析各种语篇。积极话语分析用积极的而且具有建设性的分析态度以及温和的评价态度, 它更加能够促进我国和谐社会的创建, 因而它受到越来越多的国内学者、教育者和语言研究者的重视。这将会为我们的教育研究提供一个全新的研究视角。

经过对上述所举的微信朋友圈“晒幸福”的例子运用评价理论进行积极话语分析可以看出:在微信朋友圈“晒幸福”记录每一个快乐的瞬间, 感染其他人。让人们更加热爱生活, 何乐而不为呢?幸福是由点滴的幸福凝聚成的。被人爱着, 是一种幸福。工作顺利, 是一种幸福。发了年终奖, 是一种幸福。文章发表, 是一种幸福。有空陪父母聊聊天, 是一种幸福…… 通过微信朋友圈“晒幸福”, 人们希望建立一个平等、有序、和谐社会的美好愿望。

摘要:朋友圈和社交有着很大关系。自微信诞生以来, 很是受大家的欢迎。同时, 在朋友圈“晒幸福”越来越成为一种时尚。“微信朋友圈指的是一个由熟人关系链勾勒而成的私密的小圈子, 在这个小圈子里, 用户分享和关注朋友们的点滴生活, 进而加强人们之间的关系”。 (微信官方网提供的定义) 作为一种特殊的现象, 微信朋友圈“晒幸福”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价值。近几年, 人们对这一特殊的群体逐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有各自不同的看法。该文运用系统功能语言学下的评价理论, 对微信朋友圈“晒幸福”这一现象进行了积极话语分析, 以帮助人们认清其背后所隐含的积极含义, 对其形成一个客观而正确的认识, 这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积极的意义。

他玛夺回话语权的积极意义探究 篇7

一、他玛出现前女人们的尴尬处境———谁可以发声?

在《创世纪》时,在那个翻译中用名字来称呼动物的人,不仅是亚当,土地上的人,农夫,而且是在Ishah之前的Ish,女人之前的男人。

除了上帝之外,可以代表上帝给予人类传递福音弥赛亚当中的也鲜见女人担此重任, 男性对女人和动物们有绝对的命名权和隶属权利外,男人们也是被视为权威、赋有领导才能和话语权的,其他人只配被领导。不仅如此,作为历经一千四百多年成书的《圣经》经过差不多四十几人撰写而成,第一个是摩西,最后一个是约翰。在摩西和约翰之间还有历世历代许多阶层、不同背景、不同行业、不同行业的人执笔上帝的灵感动他们,上帝的灵默示他们,在他们中间感染,然后把他们所经历的一切化成上帝要人类共同知道的话语,就成了一本《圣经》。然而这皇皇巨著的编撰者当中却很难觅女人的影子,只有她们被解读、被异化[3]。

在《创世纪》时夏娃作为第一个被创造的女人,首先来自男人的肋骨,这就决定了她只能作为男人的附庸。夏娃的语言集中体现在她为自己食禁果所做的辩解。语言使得夏娃的形象栩栩如生,具有很强的真实感。

例如第3章的夏娃,她跟蛇的对话、自己的思考、她的行动都表现出很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阐释能力, 在转述上帝对亚当不可吃善恶树之果的禁令时,她就不但转述了神的禁令,而且加了自己的理解———“也不可摸”。这充分表现了夏娃这种使用语言的干练和主动性所造成的自信的膨胀, 这也是她要承担堕落的主要责任。

作为对夏娃的惩罚之一, 女人们的身份只能是作为妻子或妾(concubine) ,所做的最 重要的工 作是一次 次的“怀孕 ”(conceive)和大批的生育(bear)。更令人恐惧的是亚伯拉罕妻子萨拉为不能生育而深感愧疚, 并极力鼓动亚伯拉罕纳妾代替她为丈夫完成这一神圣的“工作”。女人自己主动、自觉地承担起这一庄严使命和义务时无疑是女人最大的悲哀。于是,萨拉对亚伯拉罕说:

你看,主不让我为你生孩子,我为你祈祷,你可以纳我的侍女哈格为妾,这样我就可以通过她获得孩子[4]。

如果不是事关紧急,那么萨拉也不会有说话的机会。但作为孩子的母亲, 即使在亚伯拉罕决定要将自己的孩子用作祭奠神灵之时,萨拉却是一无所知。在关键的决策问题上,代表着母亲阶层的萨拉却患了“失语症”。不仅《圣经》,在希腊神话等原初民的传说中的潘多拉也和夏娃类似, 闪米特人视罪孽为女性,正如原罪为女人所犯,女人始终被矮化[5]。

不仅对萨拉等的描写如此,《创世纪》中对那位一出场就光彩照人的利百加的叙述也耐人寻味。亚伯拉罕吩咐老仆人为以撒找一位妻子, 而对这位未来的妻子的选拔标准不可谓不严苛,她必须有持家的艺术,必须会干农活,最要紧的是她必须善良大方。当读者带着期待读到老仆人路遇利百加时顿感她正是如詹姆斯·威廉姆斯所称的“原型母亲” [6]。

利百加这位水井旁的准新娘,出现在罗伯特·艾尔特所命名的求/定婚场景里。她不但容貌俊美,而且是处女———是上帝为男主人公安排好的迎娶对象:

利百加肩头上扛着水瓶出来。利百加是比土利所生的。比土利是亚伯拉罕兄弟拿鹤妻子米迦的儿子。那女子容貌极其俊美,是处女,也未曾有人亲近她。她下到井旁,打满了瓶,又上来。仆人跑上前去迎着她,说,求你将瓶里的水给我一点喝。女子说,我主请喝。

从《启示录》第21章的耶路撒冷也是象征意义上的新娘。“我又看见圣城新耶路撒冷由神那里从天而降 , 预备好了 ,就如新妇妆饰整齐,等候丈夫。”[7]找到了归属的新娘的地位是专为丈夫传宗接代的。巴尔向我们证明了《圣经》是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也是一部意识形态很强的文体。女性的一切都是对父权的服从和支持作为她们的最终价值。这三个女人的发声无疑是处于被动情势的,没有她们的储备,他玛的发声几乎可以断定是无从谈起的, 而他玛的发声则是出于自卫目的的主动行为。

二、《创世纪》中为生存而被迫发声的他玛

自从禁果让亚当、夏娃得到了性的知识,男女关系就变得更为疏离,女人不再是来自男人肋骨的wo-man,而成为堕落过程中主导者的角色, 甚至将耶和华也置于事外可以骄傲地宣布“我在神的帮助下创造了一个人! ”(4:1)

后来者他玛对性的认知更富有传奇色彩。为了生存,他玛对于人类被逐出伊甸园时上帝“增加你怀胎的苦楚”的告诫似乎全然不顾。当然他玛的出现不是突然的。在《创世纪》中,女人那种如今似乎被认为天经地义的创作作用———生育被嫁接到了男人身上,在上帝这个男性神生出来亚当之后,亚当又生了夏娃,实际上是男人生出了女人。那么女人是谁? 长期的基督教传统将女人定义为“撒旦的教士”。但是《圣经》里从故事字面意思看女性也出现了由被动向主动的转变, 由最初夏娃被生到她必须生孩子,萨拉借腹生子,利百加的“我愿意”,还有通过“强奸父亲”罗得而生孩子的两女儿,最后还有胆敢自主出去而受辱的底拿都逐渐表现出了《圣经》中的女人们的变化。到了他玛的故事里,这一转变终于到了一个分水岭,他玛成为《创世纪》乃至整部《圣经》里为数不多的正面女性人物之一。毋庸置疑, 分水岭的标志是他玛对语言积极主动地使用,所产生的作用也是振聋发聩的。长期以来,他玛一直都是被动体,一直是犹大和他的儿子们的施动抑或不施动的对象。但在第11节末尾, 她倒是两个表示依从或退避之意的动词的主语,即离去(go off)和留居(dwell)。为何?

这是她已被逼到墙角,退无可退了。犹大对他玛说:“你去,在你父亲家守寡,等我儿子示拉长大。”他玛知晓她在犹大心里成为致死其两个儿子的元凶了, 如果返回父亲家里再想回来几无可能。这样一直扮演“哑巴”的他玛必须采取行动维护自己的生存权利。

当他玛等到犹大来到城门口时, 他玛一连串机智的话语为自己赢得了主动。他玛说: 你要与我同寝,把什么给我呢,……在未送以先,你愿意给我一个当头吗? ……你的印,你的带子,和你手中的杖。 (38:12-18)

这些富具智慧的提问使得他玛如愿以偿:他玛终于从犹大处怀了孕。说的同时可以看出,在第14节经文里,一连串连珠炮似的 动作也跃 然其间 :她迅速脱 衣 (take off),蒙脸 (cov-er),遮体 (wrap),坐在 (sit down)“战略”要冲之地。而当犹大要将他玛烧死时,他玛从犹大处得到的信物派上了用场[8]。她的质问挽救了自己的生命,她说:

这些东西是谁的,我就是从谁怀的孕。请你认一认,这印和带子并杖都是谁的? (38:25-26)

这些质问不如犹大先前那样简短无情的命令那样只需个位数表达,却一样举足轻重。他玛不但实现了生子的愿望,最后竟然成了耶稣的祖先,她的地位得到了空前提高。

到这里, 似乎他玛的故事和她的语言应该是可以确保她的胜利了,但是米柯·巴尔从来不认为他玛的故事里女人是胜利者。相反,她认为女人是故事的失败者,因为他玛既未得到示拉又未得到犹大。不过,他玛处于目的的正义性,她的行为成为耶和华实现亚伯拉罕家族“后裔多如繁星”的计划的一部分,她勇于维护社会规范、传续后代的责任感使得这一次她的性不再是给男人带来灾祸,相反却被认为是“有义”,成就了一个异族寡妇成为大卫和耶稣祖先的显赫地位而永载史册。

毋庸置疑的是,如保罗在《新约》里多次提到了女人的劣等, 他说:“基督是各人的头, 男人是女人的头, 神圣基督的头。”(哥林多前书11:3)阿奎那认为女人是“死亡之门”,是“魔鬼之门”。后来的尼采也是一脉相承,他曾说:“男人应当训练来战斗,女人应当训练了供战士娱乐。其余一概是愚蠢。”他还提醒去女人那里时别忘了带鞭子。古往今来对女人如此强的鄙视下人们不敢奢望《圣经》里会对女人有全新的阐释,有评论家认为,对于他玛表面的赞美语言实则是对于上帝的赞美,正是上帝的意图的实现才能体现如梅厄·斯滕伯格所说的“真理价值”(truth value)。

三、 结语

作为《圣经》故事里重要的角色,女人被降格为男性的对象物,成为不具备自主选择、自我设计、自我塑造能力的“第二性”[9]。从这个意义上讲,需要夺回话语权的女人是我,是你也可能是他。作为人类文化、文学、宗教之瑰宝的《圣经》故事对于女人的命运的确定使得女人的地位有了其“天然给定”的定义。由于对爱的强调,基督教被称为“爱的宗教”。这里需明确一点,这个爱不仅仅是给予男性教徒的,还应该是爱所有的人,甚至包括那位阁楼上的疯女人。

上一篇:高校文化安全建设下一篇:工作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