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流行语的话语分析

2024-08-05

网络流行语的话语分析(共10篇)

网络流行语的话语分析 篇1

摘要:近年来, 网络语言不断发展, 从当初小部分网民之间的交际用语, 已经发展成为对话性、公共性不断增强的话语力量。本文通过网络语言的现状、话语分析的基本理论以及网络流行语的实例分析, 来探讨网络流行语与社会热点事件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权力,话语分析

一、网络流行语的现状

网络语言是指人们在计算机领域中所使用的自然语言。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以及网民数量的不断增加, 网络语言这一语言形式已经俨然成为社会语言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网络流行语主要由两种类型构成, 一类是反映网络文化与大众文化潮流, 例如2013年流行的“人艰不拆”“喜大普奔”“累觉不爱”等, 2010年流行的“给力”“羡慕嫉妒恨”等。另一类则是和社会热点事件息息相关, 伴随着社会热点事件而产生, 并且随着社会事件的发展而发展, 例如“躲猫猫”等。网络流行语是语言系统对社会现实最敏感的反映, 它不仅是一个独特的语言现象, 还是一个深刻的文化现象。”1正如王英所说, 网络流行语是对社会现实最敏感的反应, 与社会热点事件紧密结合在一起。

网络流行语反映着人们对于社会事件的看法, 也反映着人们参与公共事件热情, 其对话性、权力属性等逐渐也凸显出来。近几年很多网络流行语都是在社会热点事件的影响之下产生, 然后不断发展, 并且影响事件发展进程的这样一个模式之下广为传播的。

二、话语分析基本理论

2 0世纪6 0年代末7 0年代初, 话语分析 (d i s c o u r s e analysis) 逐渐形成, 以巴赫金、福柯、费尔克拉夫为代表的语言学家、思想家是话语理论的集大成者。

关于话语的本质, 巴赫金认为是其对话性。对话性是巴赫金话语思想的核心, 巴赫金认为, “存在就意味着进行对话的交际。对话结束之时, 也是一切终结之日。”2

福柯的话语概念, 却是对索绪尔结构主义语言学的语言与言语二元对立的否定。在他看来, 话语既不是“语言”也不是“言语”, 而是一种实践。福柯更多的是站在社会学的立场上揭示话语, 语言是如何构成社会事物之间的关系, 而物与物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被建构起来的, 又是怎么样在话语的控制下发展演变的, 他把这种社会关系的建构过程称之为“话语实践”。其话语理论的一个重要关注点就是分析人们言谈时的话语、观点和立场等, 分析这些话语认可或预先设定的权力关系。

费尔克拉夫提出了比较实用的话语分析框架。在他看来, 话语是三维的:话语是篇章, 弥散的实践和社会的实践。因此, 他认为任何话语事件的分析都可以从三个向度展开:第一, 注重文本语言分析的文本向度;第二, 阐释文本生产过程和解释过程性质的话语实践向度;最后, 关注社会分析方面的社会实践向度。

三、网络流行语实例分析

关于网络语言文本方面的分析, 前人已经有不少的研究成果, 下面就从话语分析的角度以实例来分析网络流行语言。

3Q体——权力话语的发展与转变

3Q体是指在2010年11月腾讯公司和360公司之间的矛盾, 而产生的一种网络流行语言体裁。其具体发展过程为:2010年11月腾讯发表一封名为“致广大QQ用户的一封信”, 称“将在装有360软件的电脑上停止运行QQ软件”, 其中有一句话为“我们作出了一个非常艰难的决定”, 随着360公司与腾讯公司之间不相兼容的矛盾持续升温, 而最终的受害者却是同时使用这两种软件的广大网民, 各种模仿腾讯公开信中语句的3Q体随即在网络上风靡起来。

在腾讯原文的基础上, 形成了一个3Q体的模板:“亲爱的____用户:当您看到这封信的时候, 我们刚刚作出了一个非常艰难的决定, 在_____停止____之前, 我们决定_______。我们诚恳的向您致歉。_____有幸能陪伴着您成长;未来日子, 我们期待与您继续同行!”在模因作用的影响下, 各种模仿版本相继出现。

从这些各种不同版本的3Q体中, 可以看出网民对于社会事件的批判。网络的匿名性和虚拟性, 使得网民在网络上的言论无所保留, 非常自由的发表自己对于社会不公平事件的看法。腾讯公司的公开信, 实际反应了一种不平等的话语现象。福柯告诉我们, 第一个要思考的问题是:谁在说话?腾讯公司发表公开信是出于自己公司利益的立场在说话, 为了保护自己公司的利益, 挑起和360公司的不兼容之战, 而这里的受害者却是完全没有话语权力的网民。3Q体预设的权力关系, 就是腾讯公司是其话语权力的主体, 而网民在这里丧失了话语的权力。话语作为个人的一种社会行为, 代表个人参与社会交往, 所以肯定会体现说话者的立场、人生观和世界观。

3Q体的发展流行, 实际上转换了一下角色, 是腾讯公开信发表之后没有话语权力的网民为了表示反抗而说话。福柯指出:“所有的话语都是由权力产生的, 但它们并不全都对权力俯首帖耳, 它们也可以被当作抵抗的支点和反抗策略的起点。”3这样一来, 3Q体就成为了网民们反抗腾讯这一不公平行为的支点, 成为广大网民反抗两个公司利益之争而影响网民利益的战略起点。

总的来说, 这是一场拥有话语权者和丧失话语权者之间的斗争。3Q体的整个发展过程可看为:360公司与腾讯公司软件不兼容事件发生→腾讯致用户的公开信“我们做出了一个非常艰难的决定”→万能模板产生→各种版本的模仿体。我们不妨把3Q体看成一种权力话语, 它最初作为一种权力话语从腾讯的公开信中出现, 强制使两种软件同时使用的网民放弃其中一种, 引起网民的不满以及批判, 最后3Q体成为广大网民作为讽刺这一事件的主要武器在网络上传播开来。

四、结语

网络流行语经过发展, 网络流行语的话语力量已经不可小觑。作为对于社会事件最为敏感与直接的反应, 网络流行语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网络空间中小部分网民之间的交际用语。它可以反映社会事件、批判社会现实以及通过广大网民的力量推动某些社会事件的发展。总之, 其公共性、互动性不断增强, 作为一种话语力量反映并影响着社会现实现象。

参考文献

[1]米歇尔·福柯.知识考古学[M]谢强, 马月, 译.上海:三联出版社, 2003.

[2]米歇尔·福柯.权力的眼睛:福柯访谈录[M].严锋, 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7.

[3]包亚明.权力的眼睛——福柯访谈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7.

[4]托多洛夫.巴赫金对话理论及其他[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1.

[5]杨春芳.福柯话语理论的文化解读[J].安康师专学报, 2005.8.

[6]胡东平, 易来宾.话语分析:反思与建构[J].外语学刊, 2009.1.

[7]李军林.浅析话语理论的基本内涵及作用.传媒观察, 2008.08.

网络流行语的话语分析 篇2

过错,是短暂的遗憾;错过,是永久的遗憾。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除了爱情的力量。

男人在穷的时候,女人在长的丑的时候爱情承诺是可靠的。

你能看到我留在屏幕上的字,你看不到我流在键盘上的眼泪。

人生的大部分时间里,承诺同义词是束缚,奈何我们向往束缚

双眼凝固了画面,双手冰冷在瞬间,双唇闻不到迩旳脸,双脚一寸也遥远。

消逝的黑夜,请你带走我偏执的想念。

太窒息的爱,就像紧紧捆在一起的两只刺猬,保持被对方的刺,却扎得鲜血直流。

撕裂旳心扉,看清迩旳虚伪,受了伤却如此卑微。

想想曾经,迩是莪旳唯一,当莪离开了迩,那种痛无法呼吸。

那颗早已破碎的心。零落不堪。

下辈子、做一株向日葵,在阳光的掌心里。

说好不回头,却在别离时紧紧抓住不愿松手。

说好不哭,却在你离开时眼泪再也止不住

爱你的人如果没有按你所希望的方式来爱你,那并不代表他们没有全心全意地爱你。

不要你给我太多,不要你的任何承诺,也不要你的任何牵挂。

不要因为结束而哭泣,微笑吧,为你的曾经拥有。

如果全世界背叛了你,我愿为你背叛全世界。

生活中有太多无可奈何的选择。社会就像江湖,总是让人身不由己,言不由衷。

我们都是远视眼,模糊了离我们最近的幸福。

我一生中最幸运的两件事,一件,是时间终于将我对你的爱消耗殆尽,一件,是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天,我遇见你。

许多人在重组自己的偏见时,还以为自己是在思考。

因为有了你,其他人都成为了将就。

有些事,经不起再一次。

原来喜欢不可以伪装,原来快乐不可以假装,原来永远和瞬间一样。

网络流行语的话语分析 篇3

关键词:英语网络流行语;语境;合作原则

一、英语网络流行语(Catchwords)的概念

英语网络流行语属于一种词汇,它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间范围内人们普遍关注的文化现象,有很强的地域性和时代性。它既是一种语言符号,又从特定角度表达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文化心态。

在《麦克米伦高阶英语词典》中,流行语的定义是:A word used for representing a particular idea,usually one that is popular for a short time.该定义指出:流行语代表了一个特定的概念,通常只在短时间内流行。《韦氏美语学习词典》对流行语的解释是:A well-known and effective word or phrase repeated so often that it becomes a slogan.该定义强调流行语的两个特点,一是重复频率很高,二是逐渐变成了一种口号和标语。在《牛津英语大词典》中,流行语是“时兴流行、反复使用,特别是和政治或其他组织有关的词语”,如:X generation(未知的一代),multipolar(多极的):而英国当代流行语研究专家帕特利奇认为:流行语是一种时兴流行、公众喜闻乐见的俗语,如newbie(菜鸟),mini-skirt(迷你裙)等。英语语言交际者在交际过程中会根据交流的意图和环境采取合作的态度,在交际过程中遵循一定的原则,即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合作原则具体包括四个具体的准则:数量准则(maxim of quantity)、质量准则(maxim of quality)、关联准则(maxim of relation)、方式准则(maxim of manner)。在日常生活中,在不同的语境下,如果交际一方不遵守合作原则,可能会产生两种不同的结果,听话人就要考虑说话人的意图,正确理解其真正含义,以便使交际继续进行下去。

二、英语网络流行语在不同语境下的分析

1.在知道答案的前提下听到对方给出了错误的信息,但是并不想直接否定对方的,或者对对方的话表示怀疑的语境下。

如:A:I learned to swim by myself.

B:I dont have much education,dont try to fool me.

此例中,A对B说他自学的游泳,而B的回答是“我读书少,你不要骗我”。表明他并不相信A是自学的游泳,对A的话表示怀疑。

2.在说话人由于不愿意合作而不遵守合作原则的语境下。

如:A:Can you tell us something you see?

B:Im just passing by.

此例中,假设情景是某一事故现场,A为警察,B是群众,A想从B处得到一些信息,但是B的回答是“我只是打酱油的”,表明他并不想合作透露信息。

3.在说话人故意不遵守合作原则,而且有意让听话人知道,不是因为说话人不合作或者有意欺骗听话人,而是让听话人自己去寻思其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的语境下。

如:A:How did the math exam go today?

B:Its all fleeting cloud.

A问B考试考得怎么样,B的回答是“神马都是浮云”,他没有直接说考得好坏,而是通过一句话让听话人去听弦外之音。

如:A:How is my new haircut?

B:It goes without saying that.

A新理了发,向B询问他的看法,而B并没有直接表达自己的看法,而是用“你懂的”这句话来回复A,让A来自己寻思其言外之意。

4.在通过网络进行交流的情况下,人们通常会用简单的字母来代替复杂的词或者句子,在聊天结束的时候,人们通常会用CU来代替“see you”。在表示惊讶的情况下,会用“OMG”来代替“oh my god”。

5.在为了突出语气或者表达某种情绪的时候,人们在网络交流的时候会用到英文和拼音杂糅型。

如:A:I was punished by my math teacher yesterday for breaking the windows.

B:No zuo no die.

A 说因为打碎了窗户被老师惩罚了,B的回答是“No zuo no die”译为“不作就不会死”表达其无奈及同情。

如:A:Do you know who is the most popular person in the world?

B:Chinese dama.

此例中,A问B他认为谁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人是谁,B的回答是“Chinese dama”,而不是“Chinese old woman”,更为突出了中国大妈的影响力。

6.为了突出幽默的效果的语境下,人们会选择中式英语在网络上进行交流。

如:A:Do you want to fight with me?

B:I will give you some color to see see.

此例中,A挑衅B说要打一架吗,B的回答是“I will give you some color to see see”。译为“我要给你点颜色看看”,突出了幽默的气氛。

随着知识的不断更新,语言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有的经历新陈代谢逐渐消亡,而有的历经磨练,成为了经典。英语网络流行语的出现,使得英语的表达方式更加丰富,更加贴近生活。在不同语境下使用恰当的英语网络流行语可以帮助人们更多地了解语言的使用,甚至是各地以及各国的语言文化。作为文化信息的载体,通过研究与学习英语网络流行语及在不同语境下的分析与使用可以帮助了解英语的最新发展动态,同时还可以了解与掌握英语流行语背后所折射的社会文化,有助于提高英交际及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 徐赳赳,许家金,网上实时聊天的篇章分析

[2] 李俏,阅读中句子语境的研究 [J].中文信息学报,2000,03

[3] 曹进,2008,网络语言传播的“模仿”与“复制” [D],中国传媒大学第二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4] 柴磊,2005,网络交际中的语言变异及其理据分析 [J],《山东外语教学》,(2)

网络流行语中民众网络话语权研究 篇4

一、网络话语权产生的内在机理需求

( 一) 网络新媒体的出现与发展

所谓网络新媒体,是有别于报纸、杂志、广播与电视四大传统媒体的新生事物。相对存在于印刷产业的报纸、杂志,以及依托电子产业的广播与电视,新媒体是在网络和数字技术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网络广播、手机彩信、网站、桌面视窗、网络电视、数字影院、触摸媒体等。国外学界给出新媒体的五大特征,即:( 1) digital( 数字性) ;( 2)interactive( 交互性);( 3)hypertextual( 超文本性);( 4) virtual( 虚拟性) ;( 5) networked( 网络化工作) 。

网络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与大众之间不再是单向的信息传输,而是以交互地方式传递各类数字信息,信息消费者同时也是信息生产者。以微博、论坛为例,民众既可以作为观众,在微博和论坛中浏览感兴趣的信息;也可以作为发布者,在其中上发布各种个性化数字信息供别人浏览。网络新媒体的互动性使得信息生产不再处于传统媒体的垄断式状态,因为在媒介中民众拥有充分的话语权,他们可以成为信息的“传播者”,可以说,新媒体的出现与发展为网络话语权播种提供了良好的土壤。

( 二) 反沉默螺旋

“沉默的螺旋”法则最早由德国著名政治学家Elisabeth Noelle- Neumann( 伊丽莎白·诺艾尔—诺依曼) 于1974年在《传播学刊》(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上的《沉默的螺旋 : 一种大众观点理论》一文中所提出,并在1980年出版的《The Spiral of Silence :Public Opinion———Our Social Skin》一书中 完善。纽曼认为,社会以孤立的方式来对待那些与大多数人意见不同的少数人群,对孤立的恐惧感导致个体在发表观点时都会先行评估周围的“意见气候”。这导致公众的行为会受 到民意评估的影响[1]。

网络新媒体伴随网络技术的迅速成长而崛起,几乎是在一夜之间瓦解了传统媒体的“舆论垄断”。在网络平台中,人们采用虚拟身份形式进行信息的互动,无需公布现实世界姓名和有效住址,不再直接指向现实身份,加上网络空间信息量的庞大和信息传播的高速,使监管的难度大大增加,网民可以文本符号的方式轻易隐匿或者转换社会属性。正是由于网络新媒体的这些特点,使得传统媒体“舆论垄断”在网络平台中难以形成,网络身份的虚拟性使得民众在发表观点时无须评估“意见气候”,从某方面可以看作一种独特的保护机制。信息生产逐步的平民化,打破了传统媒体对信息产生渠道的垄断,改变了信息来源途径单一化的情形,形成多元、立体的信息源。每个公民都可以通过网络途径,获得属于自己的话语权。

二、网络流行语中网络话语权的表现

( 一) 网络空间的参政、议事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普通民众参政议政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本质内容。但目前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拥有世界五分之一的庞大人口基数。正是由于巨大的人口压力和发展中的经济形势,导致我国经济现状还无法负担起十三亿全体公民的参政成本。致使公民参政议政的渠道狭窄,无法满足大众参政议事的积极性,阻碍了政治社会化进程。

然而随着网络新媒体的崛起, 参政议事的成本大大降低,无需庞大的财政支出也能满足民众日益增长的参政议事的需求。而网络空间的虚拟性为公民参政议事与提供了一个 更加开放 的空间 ,在一定程 度上摆脱 了现实身 份、规范与利益的限制,降低了参政议事的社会风险成本,提高了效能收益。

2012年1月9日,河南刘武秀夫妇在京溪一带路边叫卖塑料花被城管殴打,在经过网络曝光后,京溪城管部门表示: 打人者是一名城管辅助队员,即临时工,素质“有点欠缺”,属于个人行为,与街道无关。所以在网络中,“临时工”这一网络流行语,代表大众对少数职权部门找代罪羔羊的无情嘲讽[2]。这类推卸责任的行为既损害了政府形象,也不利于问题的解决,更难以推动社会进步。

( 二) 网络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协作

虽然传统媒体不具备网络新媒体的无限延伸性和高速即时性,但传统媒体在对传播信息进行严格的识别,然后纳入认知类别,最后进行包装,这样能够更加严谨且有效地将信息呈献给大众[3]。传统媒体在进行信息传递的过程中严格遵守着“框架理论”:以完善且系统的方法去采集、筛选、强调、处理大量的信息,再通过信息反过来对事实进行建构。这种通过解释性分析、选择与重组建构信息的方法,使得传统媒体可以深入调研较为复杂的热点事件,了解、求证事情的细节,发表权威的评论,对大众舆论进行正确且客观实际的引导,提供权威信息。综合来看,新旧媒体之间并非替代性关系,而是融合共生关系,

三、网络流行语传播的应对机制

( 一) 创建网络话语绿色通道

在我国目前的政治生态背景下,推动人民政协与网络参政议事的有机结合,是实现中国梦民主政治建设的必然选择。各级行政部门通过网络广开言路听取民意问情于民,集思广益问计于民,寻求监督问政于民。

由于网络的开放性与互动性冲破了政治结构对信息传播的过滤,将所有信息置于公共领域之中。公众掌握了网络话语权,无疑对负有社会管理责任人手中的公权力形成巨大的舆论压力。控制系统主要包含四大要素:自愿服从、标的确定、监督和制裁[4]。网络监督通过给予执政者外在压力,全面推动“人治型”问责向“法制型”问责转变,让制度性问责更加公平正义。

( 二) 建立网络舆情应对机制

目前我国相关部门在处理网络舆情的过程中处于“网络流行语传播———无事件不处理———小事件发生———基层反应迟钝———事件升级———基层无力控制———震惊社会———高层应急处理———事态稳定”这一怪圈之中[5],事前忽视网络流行语的存在,事件发生时反应迟钝,未能把握最佳处理时机,事后通告、解释的力度与透明度不高,未能形成可操作的应对体系。

想要对网络舆情做出正确的应对措施,必须要正确了解信息在网络新媒体的传播模式( 如图1所示) :

网络新媒体根据来源获得信息,经过有目的的“编码”再通过网络进行“传播”,在传播的过程序中,大众根据自身理解能力去“解码”信息,“行动”则是在舆情达到一定程度以后的反应。在这过程中,信息是时刻互动和互相影响的。

所以说,建立正确的舆情机制的关键就在于即时性,具体模型( 如图2所示) :

政府机关通过技术手段,对于网络平台的语暴力、散布谣言、虚假信息等网络不良行为进行监督与审核。对网络流行语主动解码,识别其中表征的民意民情与潜在议题尤为重要,问题越早被发现,越有利于解决,第一时间采取应对措施。当网络流行语开始传播,舆情开始累计,相关部门应在事态扩大前做出应对,加强沟通与协商,公布事件的最新信息, 最大限度满足公众知情权,积极有效地引导舆论向正确的方向发展[6],以免爆发网络群体事件。在事件解决后,要估量和预测事件再次出现的可能性,在事件的管理、评估中累计经验。

( 三) 推进网络平台法制化建设

民众网络话语权纳入法制轨道。政府应以公平正义为指导原则,完善民众网络话语权的法规保障,将民众网络话语权的保护纳入法制轨道,使得民众的利益诉求都得以有序的表达,减少网络话语权表达的体制障碍。另一方面,健全网络话语表达的回应机制。政府不仅要维护网络话语权,还必须健全网络话语表达的回应机制,对网络话语做出及时、有效的回应,相关部门还应进行行动回应,在明确的时间段内通过实际行动解决网络话语中反映的利益诉求问题,满足民众应有的利益需求[7]。

四、结语

网络流行语表征这当下现实生活,大众通过网络流行语争取网络话语权,在我党全面实施社会科学化管理的今天,党政机关相关部门如果能认真研究网络流行语中蕴含的大众舆情,并加以正确引导和积极、科学应对,相信会对社会科学管理体系的完善有所助益。

摘要:网络流行语作为网络文化的产物,映射当下现代文明的各类现状。通过挖掘网络流行语内在起因、情境和心理,以反沉默螺旋法则为理论依据,研究当代民众网络话语权的产生、表达方式和表达心态以及相关应对机制。希望通过本研究对我国社会行政管理科学化进程有所助益。

网络流行语现象及其语言文化分析 篇5

摘要:在网络环境下,出现了网络流行语这种变体,网络流行语的形式比较新颖,具有简洁的形象,可以非常迅速的传播,因为这些特点,受到网民的青睐。网络流行语使语言的一部分,可以复制,具有可传播性,不仅在虚拟的网络空间当中应用,在现实生活中也得到广泛的应用,将自身的社会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网络流行语具有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其中包含着社会变革和文化发展。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现象;语言文化

中图分类号:H0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1-0209-01

语言是人类交际的主要手段,人们利用语言,可以获得思想上的交流,也可以传递文化。网络流行语属于语言新现象,网民在网络上进行交流的时候,就会利用这种时尚手段,网络流行语的应用具有必然性,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文化价值。本文主要对网络流行语现象以及语言文化进行论述,对于相关的研究可以提供出理论基础。

一、网络流行语现象

(一)网络流行语积极的社会表征意义。

可以将情绪进行宣泄,实现自我解压。网络流行语属于一种通俗易懂的大众文化,符合人们的审美需求和心理需求,使人们感受到精神上的安慰。网络流行语的语言表达方式比较夸张和幽默,可以将复杂的大众情绪进行表达,缓解生活中的压力,获得网友共鸣,进行传播。利用网络流行语,可以更好的扩散和记忆,使事件的传播和影响力得到扩大。

网络流行语可以将社会民情生态进行折射。很多的流行语都是极度浓缩了丰富的事物,间网民的心声传达出来,通过网络流行语,可以看到当今社会的民情生态。不断凝练的网络流行语,是现实生活中的镜子,将当今社会阶级的民意和情绪进行代表,可以看出当今社会存在的问题。

网络流行语创新了传统语言。网络流行语创新了中国的传统语言,一方面,变异了已有的词语变异,创造了新词和新语。另一个方面突破了常规的语法。网络流行语当中很多的词汇都是固有的语言,利用比喻和拟人等方法,从而构成新的词语。

(二)网络流行语传播的负面影响。在当今的网络时代,人们可以参与网络流行语的创作,年轻人思维比较活跃,对于新事物具有好奇心,对于网络流行语进行创造和使用。但是网络流行语衰变的速度比较快,很少部分的流行语可以被长期的使用,很多的网络流行语已经不符合当前的语言意义和语境,甚至阻碍了人们的交流。

网络流行语的应用冲击了传统媒体语言。近些年新媒体不断发展,为了迎合新媒体的冲击,传统媒体在语言风格方面不断进行创新,在新闻报道的时候会大量應用网络流行语,从而吸引读者的兴趣。但是很多的网络流行语缺乏严肃性和严谨性,只是随意的套用和滥用,很难形成效果,还会形成失范行为。

网络语言具有随意性和滥用性,在推广和使用标准语言的时候,形成阻碍。当前很多热门的网络流行语的实践引用中,频率仍旧比较低。网民主要的表达手段仍旧是汉语和语法,如果网络流行语长期不符合语法逻辑和语言规则,那么这就是一种语言污染对于语言的正常交际功能会形成影响,影响到语言承载的文化。

二、网络流行语的语言文化分析

(一)网络流行语的焦点问题。

相关学者热衷于讨论网络流行语的特点,对于网络流行语特点的结论也具有很大的差异。在当前的语言学领域当中,网络流行具有新奇性和流行性以及不规范性等各种特点。社会学和心理学领域认为流行语具有反传统性,可以减压宣泄,可以更好的彰显个性。广大学生关注的还包括网络流行语的使用寿命,属于一种特殊和新鲜的语言现象,传播速度非常快,具有很高的被复制率,但是缺乏规范性。很多人开始讨论网络流行语的语言形式,流行语需要重视规范性,这样才会保留下来。当前属于网络信息时代,在日常生活中也开始普及流行语,使用没有限制,具有很多的表现手法,可以将主体的个性进行彰显,使语言具有很多的创新性和多样性,但是网络流行语的表达具有多样性和随意性,这样就会降低网络语言的规范性和公信度。

(二)网络流行语的语言价值。当前网络流行语主要利用的构词法就是谐音和合成以及象形等方法,形成网络新词。旧词也可以获得新的词语含义,例如“恐龙”表示就是很丑的女生。网络上的外借词主要来源于英语,例如cool谐音就是酷,表达的意思就是时髦的,VIP代表的就是重要任务等。还有另外一个方面,在某一个领域中,在世界范围内引领新潮流的国家的词语也被得到应用,例如日本动漫中出现的词语也得到推崇,成为流行语,例如“萌”和“宅”等。

网络流行语当中的相似性原则也是具有依据的。从依据上看,网络流行语主要依据就是拟声理据和语义理据以及逻辑理据等。拟声理据针对音和义,产生联想,可以获得一定的意义。在语言当中存在象声词,例如汉语当中的“叮咚”,英语当中的“buzz”(嗡嗡)等。很多旧词也会增添新的意义,例如88被赋予了新的词义,就是再见的意思。产生网络语流行语的过程中,显示了人的认知模式,可以产生诱发性联想,利用象似性原则,使各种事物和词语得到联系,结合名称和意义,创新出一个新词,表达一种事物和意义。

(三)网络流行语的文化意义。例如AIDS和SARS这种网络流行语,在网络上进行传播,折射出当今医学知识的增加,表示者社会在不断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自身健康。看有关环境方面的网络流行语也得到更多的关注,例如“沙尘暴”、“海啸”等,显示出人们对于环境问题的深刻认识,也反映出人们对于环境问题的担心。

结束语:

在互联网的环境下,产生网络流行语,既可以用来表达情感和思想,也可以将文化内容进行传递,网络流行语要结合语言规则,这样才会得到长久的发展,否则就会被替换和淘汰,需要加强引导,出现更多规范化的网络流行语,可以更好的弘扬文化传统,使其可以更加合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斌. 身体化的网络流行语:何为与为何—一个青年亚文化的社会学解读[J]. 中国青年研究,2014,03:69-73+63.

[2]曹志勇. 从跨文化传播视角述评新闻语言中的网络流行语现象[J]. 传播与版权,2016,08:9-10.

[3]李明洁. 网络时代的语言变异与文学转型——浅议流行语现象对当代文学转型的标志意义[J]. 文艺理论研究,2011,01:136-140+129.

[4]周妮,王小红. 网络流行语的特点及发展动因初探——以中英网络流行语为例[J].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14,06:83-87+114.

[5]武月锋,王川. 网络流行语的理论基础:理解阈限、文化属性与研究维度[J].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3:52-55.

网络流行语的等值翻译分析 篇6

1 等值理论

第一个提出等值翻译理论的是前苏联的费道罗夫, 他认为译语和源语是完全对等的。后来, 美国翻译理论家Nida在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一书中提出了新的翻译标准——动态对等。就是指译出语的读者对译语中所包含的信息的反应同源语读者对源语的信息的反应的等同性的程度。[2]简单说, 也就是译语读者与源语读者应该有同样的反应和感受。同时还提出了动态对等的最低标准和最高标准。Minimal standard:the reader of the translated text should be able to comprehend to the point that they can conceive of how the original readers of the text must have understood and appreciated it.所谓最低标准就是“译语读者对于译语的理解和欣赏应该达到源语读者对于源语必须理解和欣赏到的程度”。Max standard:the reader of the translated text should be able to understand and appreciate the work in essentially the same manner as the original readers did.最高标准就是“译语读者能够以源语读者对源语的理解和欣赏的方式对译语的进行理解和欣赏, 并达到相应的程度”。

2 等值理论的相对性

在汉英两种语言中, 存在绝对对等 (perfect equivalence) 和更多的不完全对等 (relative equivalence) 。

2.1 绝对对等 (perfect equivalence)

例1:正能量

参考译文:Positive Energy

分析:“正能量”源于“点燃正能量, 引爆小宇宙, 运气挡不住”, 并迅速蹿红于2012年各大论坛, 成为网络热词。在《正能量》专著中, 作者Richard Wiseman将人体比作是一个能量场, 通过激发人体潜能, 让人们更积极, 更自信、更加充满活力。所有人和事一旦贴上“正能量”的标签, 它就是一个象征意义的符号, 阐释了人们的各种期望。Positive意为积极的, 确定的, 绝对的;Energy精力, 能力, 能量。Positive Energy能完全诠释正能量的涵义。

例2:屌丝

参考译文:Diaos

分析:屌丝指苦2逼青年的自我嘲讽, 但不自暴自弃的人, 也可用于称呼别人。泛指人做了一些无厘头, 不可思议的事情, 说白了就是脸皮厚的人做得出来的事情。典型的“屌丝”, 集自卑、辛酸、自嘲、恶搞于一身。“屌丝”不是有志青年, 更不是精英, 从年龄上看, “屌丝”多是上80后或者90后的刚踏入社会的年轻人或是在校学生, 随着网络的传播, 越来越多人喜欢用屌丝来形容自己。因此直接音译为Diaos。

绝对对等的网络流行语英译例子举不胜数, 如:羡慕嫉妒恨envious, jealous and hateful;犀利哥Brother Sharp;至于你信不信, 反正我是信了。Whether you believe it or not, I am convinced.

2.2 不完全对等 (relative equivalence)

1) 形式对应而内容不对应

例3:你幸福吗?我姓曾。

参考译文:Are you happy with your life?My surname is Zeng.

分析:2012年央视的调查节目“幸福是什么?”让“幸福”成为媒体的热门词汇。“你幸福吗?”, 这个简单的问句背后蕴含着一个普通中国人对于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自然环境等方方面面的感受和体会, 引发当代中国人对幸福的深入思考。由于问题简单而仓促, 很多被采访者的回答让人忍俊不禁。其中一位务工人员的回答是“我姓曾。”如果直接翻译, 会让人觉得答非所问。因此, 不妨考虑直译加注, 如:“Are you happy with your life?”sounds the same with the Chinese question“Is your surname Fu?”So the migrant worker corrected, “No, My surname is Zeng.”

2) 内容对应而形式不对应。

例4:我和我的小伙伴们都惊呆了。

参考译文:We are like WOW.

分析:2013年6月, 一段讲述端午节由来的小学作文内容截图在微博网友中热传。这篇文章, 最早由新浪微博网友“苏隐衡”发表于2011年11月14日。援引其中的一句话“我和小伙伴们都惊呆了”被作为网络流行语迅速传播, 短时间内成为了热门话题。比较正式的翻译为:My Little Good Buddies and I are shocked.但如果当时真的是惊呆了, 不可能想出特别恰当的词语来表达, 可以考虑更地道的译为:We are like WOW.WOW可以根据当时的语气表达出不同的意思。

例5:哥抽的不是烟, 是寂寞!

参考译文:What brother is smoking is not a cigarette, but loneliness!

分析:7月初, 在猫扑大杂烩里突然有人发了一张一名非主流男子吃面的图片, 图片配文“哥吃的不是面, 是寂寞”。之后网友模仿“哥×的不是×, 是寂寞”的句式, 造出各种“寂寞体”, 如:“哥上的不是网, 是寂寞”、“哥爱的不是你, 是寂寞”……感觉世间万物都可以化作“寂寞”, 映射出现当代人需要安抚的脆弱心灵。寂寞是一种病, 我们都在寻找治愈它的药片。

2.3 完全不对应

例6:人生就像茶几, 上面摆满了杯具。

参考译文:Tableware is to the table what tragedy is to life.

分析:直译为“Life is like a tea table, with bitter cups placed all over it.”了无生趣。改译的精妙在于以同音双关将“杯具”取代“悲剧”, 在表达内心无奈的同时又增添了一分自我嘲讽的乐观。即便是直译加注也不能尽情的享受同音双关带来的幽默。

例7:神马都是浮云

参考译文:1.All things are of no consequence just like floating clouds.

2.Everything is nothing.

3.Kamiuma are floating clouds.

分析:“神马都是浮云”源于“小月月”事件, 小月月至今为止被认为是最极品女。遭到网友们的火速膜拜。神马本义可指马之特异美善, 非凡马可比者, 亦可比喻委心随化, 超脱尘世的精神境界。浮云一词为多义词, 基本解释为飘浮在天空中的云彩, 另外, 浮云一词还有其他几种比喻义和引申义。在网络流行语中神马并非一匹马, 而是“什么”的谐音。“浮云”的意思即虚无缥缈, 转瞬即逝。“什么都是浮云”的意思是什么都不值得一提, 有抱怨感叹之意。什么东西都很正常都无所谓了。可试译为:Vanity also was illusion.

3 结束语

当下热衷于网络流行语翻译的原因有二:首先, 英文资料在网络中占的比重大, 为了更好的诠释中国文化底蕴, 必须找到有效的等值的翻译, 势必给翻译带来巨大挑战;其次, 中国的网民数量和网络文化潜在的市场有目共睹。西方世界也开始关注并积极投身于网络流行语的翻译, 在翻译过程中力求最大限度的语用对等。[3]分析语用等值相对性的原因有二:一是客观原因, 由于语言、文化的不同, 包括字形, 发音, 词汇, 句型, 历史渊源, 文化背景, 民族心理, 民族习俗, 语言传统及表达方式;二是主观原因, 基于译者与读者, 一千个观众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There are a thousand Hamlets in a thousand people's eyes.

参考文献

[1]李利娟.翻译中的语用等值[J].社科纵横, 2008 (1) :161-162.

[2]Nida E A.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M].Lei den, EJ Brill, 1964:4-7.

网络流行语的优选论分析 篇7

自计算机诞生以来, 随着网络的产生以及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 人类快速进入了信息时代。互联网成为了人们生活、学习、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人们通过QQ聊天, 参加BBS论坛, 写博客, MSN交流, 参加社区等, 进行各种各样的网络交流与活动。因此在这些过程中产生了我们现在所说的网络语言。网络语言的渗透体现了它旺盛的生命力。而其中的网络流行语则反映了我们现代年轻人的价值观、思想态度、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变化。网络的普及使得网络上的流行语具备了独特的魅力, 如简洁性、内涵性、可接受性以及流传性等。此前已有很多学者对网络流行语进行了研究。邹晓玲 (2009) 语法和语义角度分析了新兴的网络词汇的特征, 包括语法上的自由化特征和词义上的转移、延伸、抽象等特征。李东伟、何永生 (2005) 通过对具体的网络语言现象阐述了网络语言有哪些分类、哪些特点及哪些构成方式。张颖炜 (2009) 则从语言学本体层面和文化语言学层面对网络变异用语进行了解析和审视, 发现其具有特殊的人文性, 同时也存在着传播的局限性和功能的缺失性。本文试图利用Grice提出的合作原则和经济原则, 在优选论的理论框架下对近年的网络流行语进行分析, 帮助读者解读这些流行语的语言和社会含义, 促进有效沟通。

2 理论背景

2.1 优选论的理论框架

优选论 (Optimality Theory, 简称OT) 最先是由音系学家Alan Prince和认知科学家Paul Smolensky于90年代初提出的一种语言学理论。虽然OT最初产生于音系学领域, 但在其诞生后的短短几年, 它已被广泛应用于语言研究的各个方面。优选论的理论核心是制约条件和制约条件的层级排列。OT认为制约条件是普遍性的, 而且都是可以违反的。OT认为实际的语言形式是两种相互冲突的力量交互作用的结果, 这两种力量在OT中体现为标记性制约条件 (Markedness constraints) 和忠实性制约条件 (Faithfulness constraints) 。标记性制约条件触发变化, 而忠实性制约条件阻止变化。OT的语法操作过程可以图示为:

生成器 (输入项) → (候选项1, 候选项2……候选项n)

评估器 (候选项1, 候选项2……候选项n) →输出项

在这个过程中, 生成器 (Generator) 为特定的输入项生成无限个候选项, 评估器则从中选取一个最优的输出项。评估器 (Evaluator) 是OT语法的核心, 它由若干个有层级排列的制约条件组成, 称为制约条件层级体系, 最低限度违反 (或最大限度满足) 制约条件等级体系的候选项便是最优的输出项。

2.2 合作原则

美国哲学家Grice于1967年在哈佛大学做了三次演讲。他指出, 为了保证会话等言语交际的顺利进行, 说话人和听话人双方必须共同遵守一些基本的原则, 特别是“合作原则 (cooperative principle) ”。不管说话人和听话人的文化背景如何, 他们都要遵守“合作原则”这一基本原则, “根据会话目的或交流方向, 提供交际所需的话语或信息” (Grice, 1975:307-308) 。合作原则是语用学的一个重要理论, 其内容包括以下四条准则:

(1) 质量准则 (Maxim of quality) :所提供的信息应该是真实的。

1) 不要说自知是虚假的话;

2) 不要说缺乏足够证据的话。

(2) 数量准则 (Maxim of quantity) :所提供的信息应是交际所需的, 既不多也不少

1) 所提供的话语应包含交际目的所需要的信息

2) 所提供的话语不应超出所需要的信息

(3) 关系准则 (Maxim of relevance) :所提供的信息要关联或相关

(4) 方式准则 (Maxim of manner) :提供信息时要清楚明白

1) 避免晦涩

2) 避免歧义

3) 要简练 (避免啰嗦)

4) 要井井有条

2.3 经济原则

语言的经济原则 (Economic principle) 最早是由法国语言学家Martinet提出的。他认为言语活动中存在着从内部促使语言运动发展的力量, 这种力量可以归结为人的交际和表达的需要与人在生理上 (体力上) 和精神上 (智力上) 的自然惰性之间的基本冲突。后有许多学者对经济原则作了研究。如, 美国信息经济学的开拓者Jacob Marschak于1956年在《行为科学》 (Behavioral Science) 上以“语言的经济学 (Economics of language) 为题发表了一篇文章, 他认为语言除了作为获取信息、交流信息的工具和媒介外, 还具有和其他资源一样的经济特性, 即价值 (value) 、效用 (utility) 、费用 (cost) 、和效益 (benefi t) 。Leech (1983) 指出加工能力 (processability) , 明晰 (clarity) , 经济 (economy) , 和表达度 (expressivity) 四原则影响言语的表达和交流, 从语音和句法两个方面将语言经济学原则理解为“快捷 (be quick and easy) ”。陈新仁 (1994) 在Leech的基础上将语言经济进一步扩展为“逻辑缩约”、“语法省略”和“语音简略”。

3 制约条件的确定

本文选择合作原则中的质量准则和方式准则作为忠实性制约条件, 以经济原则作为标记性制约条件, 来分析网络流行语。根据优选论理论, 生成器在为一个输入项生成输出项的过程中会遵循一定的理论或原则, 那么相应地评估器中的制约条件也就与这些理论或原则是密切相关的。

3.1 质量准则 (Maxim of quality)

Grice提出的会话合作原则中包含4个准则, 其中之一为质量准则。质量准则的核心是努力使你说的话是真实的, 不要说自知是虚假的话, 且你说的话是有证可循的。本文在此将这一准则确定为制约条件之一:QUALITY

3.2 方式准则 (Maxim of manner)

另一个合作原则四准则之一为方式准则。方式准则要求提供信息时要清楚明白, 要做到直接明了、言简意赅。会话过程中要避免晦涩和歧义, 要简明扼要、井井有条、明白清楚。这一准则便可确定为本文的制约条件之二:MANNER

3.3 经济原则 (The principle of economy)

虽然语言经济学的学者为数不多, 但在这方面的研究已有不少面世。大多数学者提出的经济原则的观点虽然说法不同, 但是其在本质上是异曲同工的。经济即要求会话尽可能地采用最简洁的话语, 同时又能表达出会话的含意。经济性就是本文的制约条件之三:ECONOMY

网络流行语的优选论分析

本文以近期较具代表性、流传度较高的网络流行语为例, 利用优选论原理分析网络流行语的语言和社会效果。

(1) 我爸是李刚

(2) 神马都是浮云

(3) 鸭梨山大

(4) 非常艰难的决定

本文根据这四个流行语在三个制约条件下被违反的的次数推出了其制约条件的等级排列顺序。哪一个条件被违反的次数越多, 则它的制约程度越低;反之, 哪个条件被违反的次数越少, 则它的制约程度越高。因此, 经分析发现, 上述三个制约条件分别被违反的情况为:质量准则被违反4次, 方式准则被违反1次, 经济原则被违反3次。由于经济原则被违反的次数最多, 因此它在等级排列中应该排在最后。同样的我们得出, 方式准则应排在第一位。于是本文得出的网络流行语的制约条件等级排列为:MANNER>QUALITY>ECONOMY。如下表所示:

下面本文将对不同程度违反制约条件的的流行语进行分析:

“我爸是李刚”被媒体评为2010年10大网络流行语之首, 语出2010年10月16日晚发生在河北保定的一起交通事故, 肇事者高喊:“有本事你们告去, 我爸是李刚!”这条流行语有意违反了质量准则, 达到借物言他的效果。而“我爸”和“李刚”, 虽然符合经济原则, 却违反了方式准则, 在表达的时候不能准确传达所指。“我爸是李刚”在最低程度上违反了几项制约条件, 因此, 相对于另外两个选项来说更突显了其优选功能。这句话带来强烈的社会反响, 成了“仗势欺人、骄横跋扈”的符号语言, 引起了媒体和社会的持续、广泛关注。

“神马都是浮云”源于国庆期间红遍网络的“小月月”事件, 是“什么都是浮云”的谐音, 意思是什么都不值得一提。这里网友故意用“神马”来代替“什么”, 因为神马并不是“什么”, 违反了质量准则, 但这并不是不可行的, 因为它使用了夸张的手法, 使话语印象更深刻。对于网民来说, 这是可以理解的。而单独使用“神马”、“浮云”会产生歧义, 不能传达所指, 违反了避免歧义的方式准则, “神马都是浮云”较为容易地被网友们流传, 是优选项。

“鸭梨”是“压力”的谐音。对于网络上的网民来说, 很容易理解这个词, 但是对于很少接触网络的人来说, 理解起来就会出现问题, 以为是在说鸭梨这种水果。因此它违反了方式准则的要求, 引起歧义。但是同时, 鸭梨一词却体现了几分娱乐特质。另外, 山大表明压力很大, 显然是使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但不够简洁, 因此违反了质量准则。相比较“压力像山一样大”这个冗长句, “鸭梨山大”更易于上口。

“非常艰难的决定”出自于11月初的3Q大战, 《致广大QQ用户的一封信》, 信中最经典台词便是“我们作出了一个非常艰难的决定”, 令广大网民啼笑皆非。之后, 网民便开始模仿QQ体, 把自己做的任何决定都说成“非常艰难的决定”, 即使是芝麻绿豆大的小事, 从中可以看出夸张的成分。本文认为它违反了质量准则即不说虚假的话。另外, 相比较“决定”和“艰难”, “非常艰难的决定”也违反了经济准则。且“艰难”一词如果没有一定的语境, 读者很难理解;仅仅“决定”也不能体现腾讯对360行为做出选择的艰难程度;这两个选项一定程度上违反了方式准则。因此, “非常艰难的决定”最低限度违反了制约条件, 是优选项。

4 结语

本文尝试在优选论的理论框架内对网络流行语进行分析, 并结合了经济原则和合作原则中的质量原则、方式原则作为制约条件, 分析发现这些原则在网络流行语中也存在不同等级的层级排列。随着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的不断发展, 更多新奇的网络流行语会不断涌现, 用优选论来分析这些流行语, 能有效解读网络流行语的语言和社会意义, 了解流行语的社会背景, 提高人与人之间的有效交际。

参考文献

[1]Jacob Marschak.Economics of Language, Behavioral Science[M].Californi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1965:8-12.

[2]Rene Kager.Optimality Theory[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3]陈新仁.试探“经济原则”在言语交际中的运行[J].外语学刊, 1994 (1) :37.

[4]何自然, 冉永平.新编语用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5]李东伟, 何永生.浅析网络交际语[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2005 (21) :43-46.

[6]骆裴娅.经济语言学视域下的广告语言[J].重庆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 , 2009 (4) :142-145.

[7]张发祥, 康立新, 赵文超.An Introduction to Discourse Analysis[M].科学出版社, 2009.

[8]张颖炜.网络文化中流行的变异用语解析[J].扬州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9 (13) :106-110.

[9]周绍珩.马丁内的语言功能观和语言经济原则[J].国外语言学, 1980 (4) :4-12.

网络流行语的话语分析 篇8

网络流行语的形成有诸多因素,涉及的面非常广,本文仅就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研究:

1)来自于事件本身

“hold住”一词最初来源于台湾综艺节目《大学生了没》。在2011年8月9日的《大学生了没》中,一位真名叫谢依霖的网友以夸张另类的造型、一口做作的英语、扭捏妖娆的姿态向大学生们介绍什么是Fashion。其极度夸张搞笑的表演震撼了所有观众,她的口头禅是“整个场面我要Hold住”。表演结束后,她自信地说了一句“就算我搞错party,整个场面我要Hold住!”由于她在表演时把比基尼穿在了衣服外面,加之其各种搞笑技艺让人笑到疯狂,整个画面十分喜感,她便被网友称作是“hold住姐”,“Hold住”也因此走红。

2)来自于语义的丰富性

在英文中,Hold一词的本意有拿、抱、握住、顶住、控制、掌控等意思。“hold住”就是指面对各种状况都要临危不惧、处变不惊、从容淡定应对一切。对“hold住”最直接的理解便是“控制住”“镇得住”、“坚持住”,“hold住姐”在那场节目中显然把场内场外的观众“镇住”了。“hold住”一词已经正式取代给力和伤不起成为最热门的网络流行语。“要hold住”也有给力、加油的意思,而“hold不住”则等于“伤不起”。如果你现在还在用“给力”和“伤不起”来表达激动和无奈的情绪,那你就“out”了!时下最流行的网络用语是什么?“hold住”,绝对是“hold住”!当网友“Miss lin”在《大学生了没》里高喊“整个场面我要Hold住”时,曾经的“给力”和“伤不起”早已成为浮云。

“hold住”作为网络流行语,既有一般网络流行语得以流行的一般条件,也具备其适合自身发展,流行和演化的过程。

吴东英(2001)认为由于汉语在词法方面出现了拉丁字母化现象,从而促使英语借词成为可能,例如现在被年轻人广泛使用的“feel到、hold住、够pop”等流行语,分别用以代指“感觉到、坚持住、够流行”。网络语言“hold住”在模因理论和顺应论的共同推动作用下,通过广泛使用的互联网一夜之间就能“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般壮观地传播开来。

鉴于此,笔者试图借助模因理论和顺应理论从认知语用角度分析其形成机制。模因理论和顺应理论各有优缺点,两者的完美结合为hold住的解读提供了一种新的解读模型。hold住的广泛传播离不开交流语境和语言使用者,以及三个“世界”(心理世界,物理世界,社交世界)这两方面,这也是本研究的重点所在。

1 模因论对“Hold住”迅速传播的贡献

模因(meme)这个术语在Richard Dawkins所著的The Selfish Gene中首次出现。基于达尔文进化论观点来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模因论(memetics)的研究讨论,正在西方学术界如火如荼地开展。自从我国学者何自然教授于2003年将模因论引入中国(何自然、何雪林2003)以来,我们的语用学界已经对这种理论进行了各方面的探讨。解释语言的产生与消亡都可以通过模因论来实现,语言研究者以模因为切入点,从全新角度出发来完善语言学理论。从广义上说,模仿是模因复制的方式。模因复制的四个阶段分别为同化、记忆、表达和传输,完成并不断重复这四个阶段就形成了模因的传播复制周期。在模因生命周期的每一阶段,都存在着某些模因被淘汰或被保存。“hold住姐”创造的新词“hold住”,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成为公众广泛使用的词汇呢?在这个个体词语社会化的过程中究竟是什么样的力量在起作用?

语言的“感染”现象是模因的主要表现之一。如今我们在互联网上能观察到模因信息的感染和复制过程。正是由于互联网的存在给模因创造大量构成信息感染的条件。比如,现在非常流行的各种微博、论坛等上,任何文字和图片都可以被转发和分享。经常在各大网站上会看到这样的广告标题“你的人生hold住了吗?”,还有一些网购宣传标语如“能hold住才是王道,你hold住了吗?”、“感恩节全场,你hold住吗?”看过这些广告的人觉得这些确实很有趣,顺便通过网络等就转发给其他朋友看,这些朋友看后又转发他们所认识的人,于是这个含“hold住”词的标题就被所有的网民看到并使用了,典型的模因感染在这些广告用语中发挥了很大作用。

如今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互联网上的语言感染现象也屡见不鲜,所谓网络语言,其形成离不开模因之力,比如“给力”、“杯具”(悲剧)、“洗具”(喜剧)、“神马”(什么)、“鸭梨”(压力)等热门网络新词。互联网的语言模因特色不仅可以通过这种复制创造新词语,而且每一次的个人创新也将通过模仿方式传递。

2 顺应论对“Hold住”广泛使用的贡献

Verschueren在Understanding Pragmatics(2000)一书中指出,语言的使用是语言使用者基于语言内外部的原因,在意识程度不同的情况下进行语言选择的过程。人类之所以能在语言使用过程中进行语言选择,是因为语言具有变异性(variability)、商讨性(negotiabilitv)和顺应性(adaptability)。变异性指语言具有一系列可供选择的可能性;商讨性指语言选择是非机械性的,而是在高度灵活的语用原则和语用策略的指导下完成的;顺应性则指语言使用者能从可供选择的不同语言项目中做出灵活的选择,从而尽量满足交际的需要。Verschueren(2000)指出,关于顺应论,我们可以从四个角度来进行分析讨论:语境关系顺应、语言结构顺应、动态顺应和顺应过程中的意识程度。

从语境关系顺应角度分析探讨交际中hold住的选择使用模式。根据语境关系顺应理论,人们在交际中进行的有意识或无意识的选择都是对相应语境做出的顺应。语境包括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语言语境即上下文。交际语境包括语言使用者、社交世界、心理世界和物理世界等因素(Verschueren,2000)。也就是说,hold住的使用过程可以看作是为了满足语言使用者的交际目的并获得交际成功而对各种交际语境因素(语言使用者、社交世界、心理世界和物理世界)作出顺应性选择的动态过程。

今年8月9日播出的台湾综艺节目《大学生了没》中有关于“hold住”的这样一段视频:

假设你在海滩度假,有人邀请你参加一个比基尼party,而你又是个fashion lady,兴高采烈地赴约,结果却发现去了一个清朝主题party,你会怎么办?如果你陷入慌乱纠结,面皮发烫、落荒而逃,那你估计也就和我一样是个普通人。但如果你瞬间把比基尼反过来,一把罩在头上变身清朝格格,继而紫薇附体,对着全场狂热地喊“尔康,尔康”,同时骄傲地说,“不管这衣服怎么样,我最fashion。在fashion圈,大家都要listen to me!整个场面我能hold住!”那你不红,天理不容。(选自台湾综艺节目《大学生了没》)

开场就是中英语混用,很显然是港澳当地说话习惯原因(香港话有所变异的粤方言是汉语七大方言中最洋化的方言。大量英文词语的借用或人侵便是强有力的例证),为了顺应当时的气氛和语言环境(对物理世界、社交世界、心智世界的顺应),hold住姐便说出“不管这衣服怎么样,我最fashion。在fashion圈,大家都要listen to me!整个场面我能hold住!”。“hold住”是对交际语境的顺应,即顺应受众的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这样一来,“hold住”成了网络上传播最快、最流行的词汇。平时生活中几乎每个相似的语境下,每个人都在问“你能hold住吗?”,这样以来时下最流行的网络用语就是这种hold住体。

3 结束语

本研究借助模因理论和顺应论对网络流行语“hold住”进行认知语用分析,试图提出一个新的认知模型,即“hold住”的广泛使用是人们在模因作用下顺应交流语境,顺应语言使用者,以及顺应网络语言使用者的“心理、物理,社交世界”的一个结果,它是人们对现实话语环境的一种高度逼真模仿。正确运用网络语言hold住体,可以传达出比较复杂的观点,可以使交际效果达到生动有趣的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Dawkins R.The Selfish Gene[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6.

[2]Dawkins R.The Selfish Gene[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

[3]理查德·道金斯.自私的基因[M].卢允中,张岱云,王兵,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

[4]Verschueren J.Understanding Pragmatic[M].London:Edward Ar nold Publishers Ltd,1999.

[5]何自然,何雪林.模因论与社会语用[J].现代外语,2003(2):200-209.

[6]刘颖.语用学的新视角——语用综观与顺应[J].哈尔滨商业大学报,2005(1):118-120.

[7]吴东英.再论英语借词对现代汉语词法的影响[J].当代语言学,2001(2):81-89.

时政类网络流行语的修辞学分析 篇9

近年来, 一些衍生于时政新闻与社会热点问题的流行语正在以迅猛的态势流行开来, 成为网络空间与现实社会十分关注的话题。这些词汇多与热点新闻事件相关, 例如来自“瓮安事件”警方调查报告的“俯卧撑”, “杭州飙车案”中网民对警方的“车速七十码”的鉴定创造的“欺实马”, 以及来自“艳照门事件”街头采访的“打酱油”等等。这一现实反映了广大网民对于新闻事件的关注, 也体现了网络在公民表达关注、交流意见中的重要作用。

一、政治语言修辞学对时政网络语言的忽略与滞后

目前, 国内学界有关网络语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网络语言形成的社会心理分析、网络语言的词语特点及形成原因、网络语言对于汉语及其教学的冲击和影响、网络语言发展的问题与规范、网络词汇的整理以及从认识论的角度研究网络语言的影响等方面, 在研究过程中也综合地运用了社会学、心理学等交叉学科的分析框架与研究视角。而对网络时政类热点词汇的现象尚无很多讨论。

国内学界有关中国政治修辞的讨论中, 主要采取的是政治学与语言学的两大研究视角。田海龙从逻辑上区分了“研究语言的政治问题”和“研究政治的语言问题”[2], 这两大研究方向都有大量的文献, 例如曾文武从批判性话语的分析方法, 研究了政治语言中的修辞手法;[3]刘文科则分析了政治权力运作中的修辞作用, 指出政治修辞是政治合法化的重要途径, 在权力运作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4];而肖安法、刘文科则讨论了政治修辞的基本要素与语言风格;刘静敏讨论了不同时代政治修辞与社会心理之间的关系;胡亚云讨论了政治修辞与政治传播之间的关系, 认为政治修辞服务于政治传播的价值基础, 是政治传播的关键条件[5]。

政治语言与政治修辞的内涵与外延较难界定, 根据胡亚云的研究, 政治语言有五大特征: (1) 政治语言是含有政治信息的语言, 而对其进行的修饰即政治修辞; (2) 政治语言的使用者主要是政治主体, 政治主体有公民、政党政府、政治家等。政治主体在交流政治思想、传播政治信息的过程中必然要运用政治语言; (3) 政治语言的运用场合主要是涉及政治权力关系的场合, 如选举、立法等等; (4) 政治语言的功能是交流政治信息, 具有权力工具性, 政治家通过复杂的政治语言活动传达或明或暗的政治信息, 从而达到获取、巩固、扩大自己政治权力的目的; (5) 政治语言包括语文语言与非语文语言。[6]

笔者认为, 网络中有关时政的讨论以及时政流行语亦属于政治语言范畴。因为首先, 这些词语之中包含了对有关事件的政治信息, 例如“瓮安事件”中网民对于警方报告的态度;其次, 时政流行语的使用者为广大在网络上参与讨论的公民, 针对者为相关部门, 皆属于政治主体;再次, 以更大的广度深度来考察, 这一现象背后隐含公民权利、法制建设、制约公权和权力合法性等与权力、政治相关的论题;最后, 网络流行语是对于官方政治修辞的一种回应。因此, 在本文的讨论中, 网络流行语将包含在政治修辞的讨论框架之内。此外, “网络流行语”这一名词所指代的并非严格意义上的“词语”范畴, 短语、成语等等也包含在网络流行语的所指范围内。

本文对这一国内尚无文献讨论的现象的源起、形态以及影响进行分析, 旨在揭示其背后的修辞规律与社会政治变化, 讨论其可能带来的影响。研究选取2008-2009年流行于网络空间的、与时政及社会热点相关的代表性流行语为样本, 从修辞学的角度与方法分析网络流行语的修辞特点及语言建构方式, 然后探讨其背后的社会心理与制度根源, 继而研究这一现象对于官方政治修辞乃至中国政治、社会的影响, 并在最后得出简要的结论。

二、时政类网络流行语的修辞学分类解读

中国传统的修辞演变是以社会制度为基础的, 因此缺乏公共演说与公共表达的修辞教育[7]与使用传统。伴随着网络社会的兴起, 公民获得了表达意见的公共空间, 时政类网络流行语的兴起, 正是与这一趋势相伴而生的一种另类而有趣的现象。这些幽默智慧的网络流行语背后, 体现了公民意识的觉醒和时代的特色。

从修辞手段及修辞方法的角度来看, 网络流行语充分体现了词语语音、语义及形式的修辞手段。网络流行语的出现和产生, 实际上是一种利用修辞方法的语言建构过程。依照修辞方法对其来源进一步细分, 大致可分为如下几类:

(一) 用谐音类词汇实现委婉表达

谐音是网络流行语中较常见的一类修辞方法, 它充分利用汉语作为一种有声调语言, 存在大量同音词或近音词的特点[8]。具体到网络流行语的应用之中, 比较常见的方法是利用谐音将某些抽象词语转化为形象生动的实体, 达到讽刺等修辞效果。其中最典型的例证就是由俗语中侮辱性的语言谐音结合动物形象所创造的“草泥马”, 以及来自“和谐”的谐音的词语“河蟹”等等。

(二) 用当事人原话中的词句进行借代表达情感态度

这类词语多来自于当事人, 并对其进行直接使用, 但是本着反讽的修辞目的, 在语用过程中对其含义有所改变。这一类修辞手法在时政类网络流行语中最为常见, 例如“俯卧撑”即来自“瓮安事件”中警方的死亡鉴定, “躲猫猫”来自云南看守所犯人死亡案件中警方给出的死因解释, “打酱油”来自“艳照门事件”事后的街头采访, 而“杭州飙车案”中的“欺实马”则是对“车速七十码”这一警方说法综合运用谐音与借代手法创造的词汇。

(三) 用借代方法浓缩事件及相关人物特点

这类流行语多由新闻事件提炼出来, 代指与此类似的同类做法。其形成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与成语有相似之处:都是从典故而来, 且对类似现象有指代作用, 而这类流行语也多以成语的形式出现, 如针对余秋雨汶川地震后作态的“秋雨含泪”, 由山东省作协副主席王兆山引发网友愤怒的词作《江城子——废墟下的自述》浓缩而成的“兆山羡鬼”, 由华南虎事件产生的“正龙拍虎”等等。此外, 一些事件中的相关人物与机构也成为了网络流行语的借代来源, 例如“范跑跑”、“郭跳跳”、“楼脆脆”、“CNN”等。

(四) 用带有时代印记的惯用修辞达到幽默效果

同样是对原话的改变性语用, 这一类来源与上述第二类中的流行语区别在于此类之中的修辞多为惯常使用, 且多具有时代印记。其典型的例证是对各类报道中频繁使用的“别有用心的一小撮”、“城市无业闲散人员”等词的讽刺性运用。

(五) 用明显违背语法与逻辑结构的词语组合达到讽刺效果

典型例证是2009年最为流行的“被”。在明显需要主动完成的动作, 如“自杀”、“就业”等前面加上表被动语态的“被”, 用“被就业”、“被自杀”等词揭示相关事件的荒唐与当事人的无奈, 用词句的不合逻辑映衬现实的荒谬;从以上的简单分类可以看出, 网络流行语是网友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的智慧创造, 巧妙而风趣地表达了词语背后所蕴含的意见和诉求。总的说来, 这些词汇语言风格幽默、简洁、尖锐, 符合网络文化的特质与网络表达所需的生动形象、引人注意的特点。为了更好地理解与把握这一语言现象, 我们需要对这些流行语产生的制度环境、社会心理进行分析。

三、网络流行语形成的条件及创意来源

网络流行语的建构过程, 可以从网络作为传播媒介的独特特点、网民所体现的公民意识的觉醒、中国转型期的社会现实以及政府的执政能力等方面进行解析。

首先, 网络的发展为公民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表达渠道与空间。它以其覆盖范围的广泛、信息传播的速度、进入成本的低廉大大提升了个人获取信息与表达意见的能力。而随着网民人数的不断扩展, 网络信息的来源渠道也得到几何级数式的扩展, 网络具有传播媒介的交互性与共享性, 成为网民进行讨论建言的良好平台。迅速的信息发布和便捷的意见交流, 网络之上得以形成约翰·弥尔顿 (John Milton) 所说的“观点的自由市场”, 而网络流行语则正是伴随这一过程, 在这一平台生长出来的语言现象。

网络流行语的另外一个重要的诞生条件是中国社会公民意识的觉醒与中国转型期的社会现实。中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集权专制转向民主法治、全能国家转向公民社会的多重转轨时期, 各种社会矛盾复杂, 也诞生了大量的新闻事件。在这一社会问题多发时期, 公众需要渠道来参政议政, 而网络则成了一个最好的选择。伴随着教育的普及和眼界的开拓, 中国公民的自主意识和独立精神不断增强, 许多新闻事件也引发了他们的关注和参与, 而正如上所言, 网络为其提供了言说与关注的空间。网络热点词的出现正体现了网民自觉发挥舆论的监督作用, 行使宪法所赋予的公众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关注现实社会, 参与公共事件的公民精神。

然而, 需要看到有些时政类网络流行语多以讽刺调侃为主, 表达也多采取委婉和间接的修辞, 类似于一种意见的“曲线表达”[9]。这无疑不利于网络民意表达渠道的理性建设性发展。

而从时政类网络流行语的来源的角度分析, 不难发现有关部门所给出的报告与报告中的修辞成为网络流行语“汲取灵感”的重要渠道。这也体现了有关部门作为中的严重不足与政治修辞的僵化与落后。从前一个角度来说, “俯卧撑”、“躲猫猫”、“欺实马”等网络流行语, 首先来自于有关部门对于热点事件的处理之中存在的严重令人质疑的不足和公信力的丧失。这也要求地方政府重视网络民意, 改善治理水平。而从政治修辞的角度来说, 传统政治修辞的僵化、落后也是网络流行语出现的原因之一。典型的例证即为“不明真相的群众”、“一小撮”、“别有用心的”以及“社会无业人员”等用词与说法。这些说法明显带有文革时期阶级斗争文风的残存, 其共同特点是对于公民进行了先入为主的价值判断甚至道义谴责, 而这无疑将遭到网民的嘲讽与反击。时政类网络流行语在这个角度上是对传统政治修辞的一种回应, 而正因如此, 其话语空间的公共性, 言说论题的时政性, 有必要对其与传统政治修辞之间可能的互动关系以及这种互动对于中国政治修辞民主化方向的改善进行讨论。

四、网络流行语与传统政治修辞的互动及影响

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 网络流行语并不属于政治修辞的范畴。但它作为中国互联网时代公民社会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现象, 以及其作为一种对传统政治修辞回应的形态, 值得将其置于政治修辞的论域内进行讨论。

政治修辞是权力运作的必要组成部分, 也是一国政府贯彻其政策法规、实行管理的必要渠道。这是因为政治修辞关乎政治信息的传达效率与接收效果, 是一国政府统治能力的重要来源。根据《牛津英语辞典》的定义, 修辞即“用语言劝说和说服别人的艺术”。[10]具体到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国情, 无论是在思想政治教育, 宣传和政府文件之中, 都形成了一套自成体系的修辞系统。然而这种成体系的语言系统, 并没有实时地应对时间变化而进行革新, 反而存在着僵化的现象, 网上流传的“官场套话”即是对这一现象的讽刺, 其中例如“高举……”、“在……的领导之下”之类的官场套话, 不仅空洞无物, 而且处处可见, 这种僵化刻板、“假大空”、冗长拖沓、华而不实等等[11]的文风与民间和网络通行的语言相去甚远。“官语”与“民语”的过大差别, 将会导致官方话语或社会主流的意识形态不能反映社会心理与大众情绪, 不能实际地整合与提升人民的精神、思想与情绪。

随着时代的进步, “官语”与“民语”两种语言之间必然经历一场碰撞与融合的过程。其中的一个体现即是前文所述的网络流行语对于官话套话的调侃与讽刺。在政治修辞的基本组成要素之中, 论证的过程、对受众的感召是达到预期修辞效果的关键。[12]而如今官方政治修辞在这两方面无疑都是存在较大缺陷。因此, 为维护政府的稳定, 实现网络时代官民良好互动, 官方修辞的改变正当其时。以网络流行语为浓缩的民意代表, 应该成为政府改革的着眼点。如云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伍皓在“躲猫猫”事件中对网民意见的重视, 以及对“别有用心”、“一小撮”等词的慎重使用, 可视为这一方向的有益尝试。这一过程之中并非单纯的语言转变, 其背后从根本上是政府从“家长”到“公仆”角色定位的转变。从虚浮自大、一成不变的官方语言转变为灵活诚挚、富有时代气息的民众喜闻乐见的话语, 理应成为这一社会变迁途径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五、结语

总之, 时政类网络流行语作为网络公民空间兴起的在语言方面的集中体现, 使得公民获得表达自己声音的渠道, 也体现了勃兴之中的公民精神。但它不是也不应成为民意的主流表达方式。政府应该针对网络时代的新形势, 提升自己的执政能力, 通过重构政治修辞获得民众的信服与认同, 重建公信力, 推动社会转型的平稳进行。

摘要:近年来, 一些衍生于时政新闻与社会热点问题的流行语以迅猛的态势流行开来, 成为网络空间与现实社会十分关注的话题。本文以2008-2009年流行于网络空间、与时政及社会热点相关的代表性流行语为样本, 分析、讨论网络流行语现象的源起、形态以及影响, 旨在揭示其背后的修辞规律, 揭橥社会政治变化的某些密码。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政治修辞,话语建构,修辞

参考文献

[1]李军, 刘峰.网络语体:一种新兴的语体类型探析[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 (2) .

[2]田海龙.政治语言研究[J].评述与思考.外语教学, 2002 (1) .

[3]曾文武.从批评性话语分析看政治语篇中修辞手法的运用[J].湖北第二师范大学学报, 2008 (6) .

[4]刘文科.政治权力运作中的政治修辞—必要性、普遍性和功能分析[J].学习与探索, 2008 (4.)

[5]胡亚云.论政治修辞与政治传播[J].河南社会科学, 2001 (9) .

[6]胡亚云.政治语言的涵义与特征初探[J].天中学刊, 2002 (3) .

[7]陈汝东.论全球化时代的东亚修辞学教育[J].韩中语言文化研究, 2010 (2.)

[8]陈汝东.汉语修辞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70.

[9][10]薛国林, 刘志杰.一种曲线的意见表达——网络流行语折射出的社会态度[J].新闻记者, 2009 (6) .

[11]陈培忠.改进我们的文风[N].中国青年报, 2003-10-23.

网络流行语的话语分析 篇10

关键词 大学生 网络购物 原因分析 建议

随着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和普及,网络购物逐渐成为一种大众化的购物方式。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到3.02亿人,网络购物使用率提升至48.9%,相比2012年增长6.0个百分点。在这庞大的网民规模中,接受能力很强的大学生更是极具代表性的一个群体。切实的了解大学生的网购特点,不仅有助于大学生更好地理性消费,同时也为商家提供很好的参考。

一、大学生网购的现状

根据夏海燕对大学生网络购物的调查显示,基本上每个大学生对网络购物都有些了解,除了一些资深的网民,当然也有一些还没有过网购经验的同学,但也至少从身边的同学了解些。大学生在网上最常购买的物品主要是衣服饰品、书籍、电子产品、和化妆品等。大多数的学生选择的主要购物网站主要是淘宝、天猫、当当网、亚马逊、凡客诚品等。对于大学生网络购物中的付款方式,目前比较流行的是电子支付方式有网上银行、U盾、淘宝的支付宝、拍拍的财付通等。这些支付方式通过第三方进行,保证了消费者的利益,增加了网络购物的安全性,减少了大学生网上购物的后顾之忧。

二、大学生网购流行的原因分析

(一)网上物品物美价廉

商品物美价廉是我们每个理性消费者追求的目标。在实体店,我们可以享受很好的服务,但是往往价格和商品的质量是成正比的。如果购买一件品牌的衣服,可能需要我们节省很多其它开支。那么网上商品的物美价廉,对于大学生这个纯消费的群体来说,更具有吸引力。根据宋朝阳对大学生的调查显示,学生比较关注的几种商品,服饰是折扣最大的,能达到50%以上;其次是电子产品,平均折扣在40%;折扣最小的是书籍,一般只便宜20%~30%。

(二)大学生的从众心理

从众,通俗的讲,就是“随大流”的意思。大学生是个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很强的群体,他们对于身边的新奇事物接受的很快并且能够掌握它。作为一名大学生,很容易受到周边人的影响。当别人在晒自己在网上淘到的宝贝的时候,很容易被他吸引,甚至自己也去尝试做这样的事。此外,由于网上购物,消费者无法直接判断商品的质量,因此很多同学在选择网购商品时,人气越高、购买者越多的商品,被选中的概率就越大。

(三)高效便捷的物流服务

省时快捷是网络购物的一大特点。网络购物在给大家提供琳琅满目的商品的同时,也给我们提供了高效的物流服务。当然,高效的物流源于国内比较大的快递公司的迅猛发展,申通快递、圆通快递、天天快递等成为大家选择的主要配送方式。许多快递公司可以在几天之内就把商品送到客户手中,网购也因此突破了地域的限制,甚至可以在网上买到外国的商品。

(四)商家层出不穷的销售手段

为了扩大购买量,商家推出了各种各样的活动,比如说包邮,甚至有些商家线上和线下互动,提升了大家的购买体验。很多同学会在实体店选好商品后,到网上购买,这样既保证了买到了自己喜欢的商品,也节约了花费。另外,网络促销,激发了大家的购买欲望,有些甚至现在不需要的东西,也提前购买了。特别是“双十一”,这个对电子商务行业影响巨大的节日。以淘宝为例,2009年—2013年,淘宝在双十一的销售额分别是1亿元、9.36亿元、52亿元、191亿元、359.19亿元。仅仅5年时间,就增长了300多倍,由此观之,商家的促销活动影响不可小觑。

(五)智能手机的发展和普及

由于近几年,智能手机的发展和普及,促使移动支付、移动购物数量激增。根据中国信息中心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网民数量是6.18亿,而手机网民数量达5亿,是总网民数量的80.91%。对于对电子产品非常热衷的大学生来说,智能手机已经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移动工具,随时都可以拿出手机,逛各种网店,选中商品,进行支付。这无疑弥补了只能在电脑端购物的缺陷,使得购物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三、对大学网上购物的建议

作为当代大学生,肩负着祖国未来的发展,我们要学会全面看待网上购物。网上购物虽然给我们带来了很好的体验,可以足不出户就买到我们需要的商品,但是网上购物也同时存在着许多问题,比如说卖家的诚信问题、网络安全问题、退货机制不完善等的问题。所以,在进行网上购物的时候,要保持一定的警惕性,尽量选择一些信用度比较高的网站,不要被不良商家欺骗。同时网上购物在一定程度上同样体现着“一分价钱一分货”的原则,不要被商家的低价所诱惑。另外,大学生在网上支付时,尽量选择第三方支付,这样可以充分保证大学生消费者的权益,同时要注意自己的支付宝账号、网银密码,避免泄露给自己造成损失。最后,现在是法治社会,大学生更应该提高自己的维权意识,当遇到问题时,找到恰当的维权方式,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四、结语

目前,网络购物在大学生中是一种很流行的购物方式,网购的优势显而易见,在未来也存在着很大的发展空间。然而作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新生力量,大学生应该认识到网络购物还处在初级阶段,还有许多地方需要完善,补充。政府也需要不断的完善法律制度和监管体制,以保证网络购物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江平,刘素娜.大学生网购状况及其性别差异[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 2011(3):333-336.

[2]刘敬龙,张汉玉.大学生网购心理和消费行为特征的调查分析[J].济宁学院学报,2012(5):62—65.

上一篇:交通信号管理下一篇:次生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