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的网络安全技术(精选12篇)
流行的网络安全技术 篇1
2012年12月初,网友“三峡在线”发布了一篇《2012最经典的十大网络流行语》博文,这十个词是:“你幸福吗?”、“屌丝”;“××style”、“我能说脏话吗?”、“我再也不相信爱情了”、“累了,感觉不会再爱了”、“随时受不了”、“正能量”、“中国好××”、“元芳,你怎么看?”
2012年12月20日,由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商务印书馆、中国网络电视台联合主办的“汉语盘点2012”活动公布结果,入选“2012年度中国媒体十大网络用语”的有:“中国好声音”、“元芳你怎么看”、“高富帅,白富美”、“你幸福吗”、“江南style”、“躺着也中枪”、“屌丝,逆袭”、“舌尖上的中国”、“最炫民族风”、“给跪了”。
2012年12月25日,互动百科联合搜狐微博、语言文字报、中华工商时报、中国移动手机报共同发起的“2012互联网十大热词”评选活动揭晓,“钓鱼岛”、“正能量”、“十八大”、“你幸福吗”、“屌丝”、“江南style”、“莫言”、“辽宁号航母”、“舌尖上的中国”、“2012”入选。
这些评选活动有网友自发评选的,有媒体联合发起的,也有专业研究机构推动评选的;评选结果选出来的词语互有交叉,内容涵盖广泛,从时事政治到百姓生活,从文学到娱乐八卦,清晰记录下时代的发展脉络,折射出当下的公众情绪,关注到亟待解决的社会热点问题。
一、传播内容:折射公众心态,表达诉求复杂
从内容上看,网络流行词语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对一些社会热点事件或现象关注、追逐、质疑、批判或者调侃,如“表叔”、“切糕”等;二是公众宣泄生活中无奈、不满等情绪,如“屌丝”、“高富帅”、“你幸福吗”、“我可以说脏话吗”等;三对某种期盼、向往的积极表达,如“舌尖上的××”、“正能量”、“航母style”等。
网络流行语大多数是网民原创或者经过网民再加工创作,社会热点或者重大新闻事件等都成了这些词语的来源,现实针对性越来越强。即使是“屌丝”这样幽默自嘲式的网络流行语暗含了草根平民对生活压力的一种无奈的情绪,与之相对的“高富帅”却耐人寻味,既有对理想中的美好的向往,也有一种潜意识的嘲讽或者嫉妒的复杂情绪。
社会热点型网络流行语的广泛传播从某种角度体现了公众进行舆论监督和政治参与的渴求,对政治权力腐败和社会不公平现象进行评判、抗争。例如希望探求真相的网民火眼金睛识别“表叔”、“房姐”,与此同时,一旦遇到一些舆论监督不透明不清晰的事件时,网民更多地使用“元芳,你怎么看?”或者“躺着也中枪”以表达质疑心理。公众从网络媒体上获得了相当的话语权力,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传统媒体的议程设置能力及其在社会热点问题上的强大的话语权,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力量中实现了制衡的可能性。
二、传播方式:由下而上,逐渐被传统媒体认可
网络流行语生成的源头是网民对现实社会的关心和各种共同情绪的表达,创造出来以后往往会以超乎想象的速度在论坛、贴吧、QQ、社区、博客、微博中使用,之后引起传统媒体的关注,再到传统媒体逐渐接纳,直至到公众的普遍认可;其传播方式是从下到上的方式。
传统媒体对网络流行语的认可和传播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在新闻标题中使用,例如2012年11月26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以《“航母style”走红祖国强大振奋人心》为题做了一条新闻。第二,直接设立相关的专题,例如2012年2月,凤凰网报道专题《屌丝:一个字头的诞生》,腾讯网紧跟其后发表《屌丝:庶民的文化胜利》。第三,在报道正文或者节目中间使用,例如2012年11月3日,“屌丝”一词登上《人民日报》十八大特刊。
三、传播心理:狂欢中批判,调侃中期待
网络媒体为群体狂欢的形成与汇聚创造了条件,网络受众成千上万,对事物的态度容易向同一方向转化,形成心理暗示,相互传染。在网络流行语的传播过程中,一旦网民娱乐的心态占了上风,网络流行语最初的意义往往就被解构消解了,众多网民就会投入到类似的造词活动中去,于是出现了一个网络流行语的多种版本,通过这种狂欢式的表达来宣泄情绪,戏谑调侃表达对相关现象或问题的态度,直至达到心理宣泄后的愉悦,表现为群体批判和群体狂欢。
“××style”来源于韩国歌手朴载相在2012年7月发布的歌曲《江南style》。歌名“江南style”来自韩国俚语,指首尔富人区——江南区豪华奢靡的生活方式。《江南style》歌曲火爆之后,各种style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出现,直至“航母style”达到高潮。2012年11月25日,中国第一艘航母“辽宁舰”成功起降歼-15舰载机后,舰载机指挥员在起降过程中的手势动作引起了网友的浓厚兴趣,受到了狂热追捧和模仿。网友使用幽默搞笑的模仿方式,在集体狂欢中表现出对国家强大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体现了对国家的关注和信心。
“元芳,你怎么看”本来是电视剧《神探狄仁杰》中的台词,结果一经网友引用,就被迅速跟风,形成了“元芳体”;凡事都可以问元芳,有打趣的,有调侃的,有无厘头跟风的,其实并不需要答案,这只是公众情绪的一种表达方式。
网络流行语一般都很简洁,用如此简洁的词语概括复杂的社会现象所反映的内涵肯定是不全面的;另外网络流行语娱乐调侃的表达方式也会削弱意义的准确表达,同时网络流行语的传播也体现出来公众监督政治权力的局限性。
网络流行语经过网民的不断加工创造,既反映出对现实不良现象的讽刺、人性的质疑,也体现出来对错误的包容,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众多复杂的情绪杂糅在一起,赋予了网络流行语无穷的魅力,让更多的公众参与到传播和再创造中来。在嘲讽和调侃中,网民利用网络流行语,不断修正价值观,积聚社会发展的正能量。
摘要:近年来,网络流行语传播十分广泛,在社会生活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以2012年的网络流行语为研究对象,分析网络流行语在传播内容、传播方式和受众传播心理方面的特征。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传播内容,传播方式,传播心理
流行的网络安全技术 篇2
2) 你漫不经心的走进我,又不动声色的毁了我。
3) 总有些时候,我们不愿忘却,不愿忘却那曾经如虹的梦。总有些时候我们会怀念,怀念那些十八里路上相送的浪漫,总有些时候,我们会悄悄地,把摇曳在寒风中的最后一片红叶,夹进书笺。那不是为了记忆,而是为了永远不再忘却回忆。
4) 每个人的性格中,都有某些无法让人接受的部分,再美好的人也一样。所以不要苛求别人,不要埋怨自己。玫瑰有刺,因为是玫瑰……凡是我相信的,我都做了;凡是我做了的事,都是全身心地投入去做的。
5) 每个人都要成长,这是一条必经的路,也是一条逃避不了的路。不愿成长的人,只能被现实拉扯着跌跌撞撞向前,即使遍体鳞伤、血肉模糊。没人在乎你是否痛了,他们有他们的路要走,他们很忙;也没人能够替你承受,这些都得是自己承担,无可奈何,无可避免。
6) 我只想一辈子都住在他的眼睛里,哪里也不去。
7) 一花凋零荒芜不了整个春天,一次挫折也荒废不了整个人生。
8) 爱着,就是幸福;知遇着,就是温暖。倾一世温柔,暖一场相逢,无论天涯海角,无论沧海桑田,亲爱,只要你懂,我都会于默默里等你,花开花落两不弃,等你,从那辆银白色的火车上跳下来,微笑着,抱走我,连同我的温柔。
9) 估计所有的孩子们都曾试过把冰箱门慢慢地关上,想看看里面的灯究竟是什么时候灭的,这是天真。
10) 这么多年,我一直在学习一件事情,就是不回头。只为自己没有做过的事情后悔,不为自己做过的事情后悔。人生每一步行来,都是需要付出代价的。我得到了我想要的一些,失去了我不想失去的一些。可这世上的芸芸众生,谁又不是这样呢?事无所祈,心有坚毅,尽量的快乐。
11) 你不知道某些时刻,我是有多么难过。你不知道,没有回应的等待,真的让人很累。你不知道,我要鼓起了多大的勇气,才敢念念不忘。又或者,你不是不知道,只是假装不知道。也许,在你的心里,我不过是一个匆匆的过客。
12) 爱情如此使人着迷,是不是正因为它是靠不住的?明知道它是水,是无根的,我们却用一双手和一双脚想要去拦住它。直到一天,当它翻起的波涛差点儿把我们淹没,我们才发现,即使再多出十双手和十双脚,要走的东西,终究是拦不住的。
13) 当你在犹豫的时候,这个世界就很大;若是我会发光,那就不必害怕黑暗。如果我自己是那么美好,那么一切恐惧就可以烟消云散。于是我开始存下了一点希望——如果我能做到,那么我就战胜了寂寞的命运。
14) 有一帘梦,醉在我的青春里。爱情使简单的故事变得复杂起来,这个过程似乎没有我们原来预想的那么简单。用尽全力,刻骨铭心的爱情往往没有好的结果。内心的强大和智慧似乎更能应对情绪的进攻。
15) 拥有了,不一定很开心,因为还可能失去,失去了,不一定要伤心,因为还可能拥有。
16) 年龄,总是如期而来;忧愁,总是不请自来;不幸;总是突如其来;而你,为何,总也不来?年龄,总是聚集不去;忧愁,总是慢慢的离去;不幸,总是劫掠而去;而你,即使来了,又怎会不离去。
17) 我喜欢浪漫,喜欢你牵着我的手,漫步雨中。
18) 时光越老,人心越淡。曾经说好了生死与共的人,到最后老死不相往来。岁月是贼,总是不经意地偷去许多,美好的容颜,真实的情感,幸福的生活。也许我们无法做到视若无睹,但也不必干戈相向。毕竟谁都拥有过花好月圆的时光,那时候,就要做好有一天被洗劫一空的准备。
19) 不懂得拒绝的人,即使把自己累死,也不会得到别人真正的尊重。因为在那些习惯麻烦你的人眼里,你帮别人也都帮了,又不是只帮他一个。
20) 小时候认为流血了就是很严重的事,不管疼不疼,先哭了再说。直到长大后才发觉,其实流泪比流血更疼。
21) 你是月光,不够明亮却足以让我看清方向。
22) 安全感就是:你需要的那个人一直在。
23) 付出真心才能得到真心,却也可能伤得彻底。保持距离也就能保护自己,却也注定永远寂寞。看生活是否完美,就要淡视那些不完美,然后放大那些可能的完美。只要你的心完美,这个世界就完美。所以我们修炼的,就是一颗热爱这个世界的心。
24) 只要两人住进对方心里,死亡也不算分离。
25) 人生最美好的就是,找到那么一个人,虽然知道你所有的缺点、错误和不足,却仍然觉得你魅力四射。
26) 如果说有人说你变了,只是你没有按照他的想法活罢了。
27) 爱是两个人的事,如果你还一个人执著着,纠缠着,原地打滚痛苦地爱着。时过境迁之后你会发现,是自己挖了坑,下面埋葬的全部都是青春。
28) 一个人忽视你时,不要伤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谁都不可能一直陪你。不要对一个人太好,因为你终会发现,这样时间久了,那个人是会习惯的,然后把你做的一切看作是理所应当。其实本来是可以蠢到不计代价不顾回报的,但现实总是让人寒了心。其实你明明知道,最卑贱不过感情,最凉不过是人心。
29) 最怕你一生碌碌无为,还安慰自己平凡可贵。
网络流行语的价值研究 篇3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价值;研究
前言:根据CNNIC发布的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末,我国网名数量达到6.18亿,手机网民达到5亿,互联网的普及率为45.8%。这其中中青年网民数量占据了60%以上,他们成为了网络流行语的创造者和主体使用者。网络流行语源于网络交流,但是却不仅仅局限于网络,已渐渐成为一种语言文化逐渐影响到人们的思想观念以及价值取向。戴维·克里斯蒂尔曾在书中写到:网络语言是一种全新的媒介,我们可以爱他、恨他,但绝不可以忽视它。当下,网络流行语很多时候能够反映出社会中最真实的话语状态,网络流行语能够成为一种网络文化甚至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说明网络流行语具有着自身的存在价值。
一、网络流行语生成机制及现状
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人们的思想逐渐解放,很容易接受新鲜的事物,网络文化作为一种新生文化事物,受到了人们的追捧,尤其是中青年群体,这说明网络流行语不仅是一种文化潮流的新趋势,也是社会文化发展的新方向。从文化的整体结构上看,网络文化被定性为亚文化,属于文化结构的边缘,但是,随着网络文化的迅速发展,网络流行语以铺天盖地之势深入人心,信息很快就会成为文化整体结构的中心。从整个人类文明史中我们可以看出,每当新的文化产生,就会随之产生新的文化语言,每一种文化语言都刻着每一段历史的烙印,都会反映出一个时代的共性特征。网络语言在最近几年一直是文化领域的热点,诞生了很多新的网络流行语,一些是受电影电视等媒体传播的影响,还有些是广大网民因对生活中发生的事情产生“深刻感悟”而自创的,比如:帮汪峰上头条、待我长发及腰,××娶我可好、土豪,我们做朋友吧等等,每一句流行语看似简单,却能反映出在某一段时间内人们关注的热点以及想表达的观点,这就是网络流行语得天独厚的文化优势,它就像文化历史的记录者一样,每当你想起其中的某一词或者某一句话,都会让你记起那段时间内的故事。因此,我们应当使网络流行语肩负起这一责任,并让它在历史文化的长河中,书写出更多的、更加有深刻内涵意义的篇章。
二、网络流行语的类型
(一)网络流行语的谐音体
网络交际也如同现实社会交际一样,都需要共同的语言基础,普通话作为最基本的交际工具在网络交际中使用,经常会被网友利用谐音的方式来表现出来,例如:“驴友”一词,指的是一起旅游的人,这是对背包一族的称呼;“神马都是浮云”,神马一词如同虾米一词一样,意思是“什么”,浮云可以理解成虚无缥缈,不值得一提。这些都是网络语言对谐音体的利用,充分体现出了网络语言的趣味性,因而会红极一时,被广大网友充分的利用在日常交际中。
(二)网络流行语的方言体
由于网友出生地不同,日常生活中,经常会不由自主的使用方言进行交流,致使很多网络流行语也会具有明显的地域性,比如:“给力”一词,这是典型的北方方言,可以理解成给劲、带劲的意思,出自日本漫画西游记中人物—悟空的配音,原句是:“这就是天竺么,不给力啊老湿。”这里的不给力就是与原本所期待的结果相差甚远;在南方的方言中,有“赶脚”一词,这是普通话中“感觉”一词的方言体。这些方言体在网络中的使用度都是非常高的,甚至显现出将普通话同化成方言体的趋势,这也是为什么网络语言会成为一种流行趋势的原因。
(三)网络流行语的外来词体
随着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推进,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言,在我国的教育中很被重视,并已逐渐的普及,在网络语言中,同样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表达形式。去年,网上流行语中给力一词,“gelivable”,虽然听上去是音译词,但事实上属于生造词,但却离不开英文单词“give”一词,所以说生造词的基础是受外来词汇的影响;还有“show”一词,翻译过来是演出、表演、展示的意思,但在网络上最先流行的翻译是“秀”,比如说走秀、秀一下等,都是借助外来词汇的音译和意译创造出的新词汇,这其中很多词汇在现实生活的交际中,已被广泛使用,并被大众所接受。
(四)网络流行语的简体
网络流行语的简体包括字母简体、数字简体、句子简体等,我们经常会在天涯、猫扑中见识到网络流行语的强大的智慧。比如:“LZ”是楼主的简体形式,在网络的贴吧中被广泛应用;十动然拒、人艰不拆等词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红极网络,成为网络以及日常生活交际中使用的重点对象。
(五)网络流行语的仿写体
网络流行语的构造来源于社会新闻热点、名人事件以及播出的电影电视剧等,其中的一些经典事件以及经典语言会瞬间被网友争相模仿。比如“元芳,你怎么看?”在网络上被网友争相模仿成“××,你怎么看?”體;去年电视剧《甄嬛传》的热播,引来”甄嬛体“的热潮,还有最近的演员文章事件,其妻子马伊琍的微博“恋爱虽易,婚姻不易,且行且珍惜。”被网友称为马伊琍体,瞬间占据个娱乐版本的头条,网友争相模仿。
三、网络流行语的价值
(一)网络流行语提高了交际速度,丰富了交际语言
网络流行语言形式简略,内容饱满,方便了网上交流的同时,丰富了交际语言的内容。现代生活完全是快节奏,高压力的状态,人们不仅需要简练的语言来表达情感,也需要从人际交流中获得轻松愉快的心情,网络流行语恰恰就符合了现代生活的需求。同时,随着网络流行语与日俱增的关注度,网络语言逐渐被应用在日常交际中,有效的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中语言上的共鸣,自然而然的就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使网络流行语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比如“清华校长顾秉林的毕业讲话狂飙凡客体,引爆15秒掌声”以及”北大校长周其凤毕业讲话中出现“浮云,伤不起”,这些新闻事件,充分体现出网络流行语的魅力,走进了校园,跨越了师生之间的代沟。网络流行语在学校的教学中时常被使用,这是由于我国的网民年龄大多数属于中青年,而学生群体占据了其中的绝大部分,教师在课堂中使用网络流行语不仅能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还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充分提高课堂效率。但是,教师在课堂中使用网络流行语的时候一定要掌握好度,适时、适量而止。
nlc202309020458
(二)网络流行语发挥了舆论监督的作用
目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由于各方面的利益协调不善,导致了很多的矛盾产生,官员贪污受贿以及滥用职权等,这是我国的政治无法达到公开透明的程度,人民的合法权益也得不到完善的保障。2012年,“表哥”一词轰动网络,陕西省安监局局长杨达才落马,网友在在其身上“搜”出20多款名表,而且全身都是“宝”,引起的相关部门高度重视,杨达才被”双规“接受调查,最后因严重违纪问题被撤职。这一事件就充分说明了网络流行语具有社会监督的作用,不仅使舆论事件得到了完善的解决,还使政府的工作在公正且透明的环境中开展,提高了政府的公信力。同时,培养了社会公民的法制意识,提高了公民的法制素养,促进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近几年,网络流行语也深刻的反映了关于民生的问题,得到了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关于反应物价问题的如:”蒜你狠”、“豆你玩”、“糖高宗”等,关于反映房价问题的“蜗居”一词、反映豆腐渣工程问题的“楼歪歪”一词,都深刻且形象的反映了当下老百姓的心声,同时也是成为了政府了解民生问题的途径。政府通过这些网络流行语,听到老百姓的呼声,确立工作的重点,从而为政府开展解决民生的工作指明了方向,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问题,化解社会存在的矛盾,真正做到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根本,实事求是的为人民群众服务,坚持不懈的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三)网络流行语起到了排忧解压的作用,成为舒缓心灵的“鸡汤”
网络流行语生动形象且充满趣味性的表达方式,符合了现代社会年轻人的心理需求,给使用人群带来了快乐感,给创造者带来了满足感。当下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人们不断凸显出对时尚个性的追求,从而为自己带来满足感和幸福感,网络语言的特点恰好符合了人们的心理需求。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转型期,生活节奏快,生存压力大,各种各样的问题呈现在人们面前,找工作难、买房难、物价飞涨,工资难涨、社会竞争不公等等,每天都给不同的人群带来不同的压力,生活的重担时常压得人们喘不过气。在工作之余,休闲的时间里需要寻找到各种有效的途径来舒缓心理压力,虚拟化的网络世界给人们提供了良好的空间,尤其是近几年,手机网络的出现,使网络沟通更加的方便快捷,人们各投所好,充分利用互联网上的社交软件,在这个没有身份地位差异的虚拟世界,人们可以尽情的表达自己的观点,畅所欲言的说出心里话,把所有的压抑、不公和不满全部都表达出来,通过利用网络流行语风趣幽默的特点进行自嘲、自黑来调节自己的情绪,从中获得心灵上的放松,也为自己的闲暇生活带来了娱乐和笑点。当下,很多娱乐节目的主持人也会利用自嘲、自黑的方式为自己需找笑点,同时也为观众带来了快乐。
(四)网络流行语具有经济价值
由于网络流行语的新颖独特,以及在人群中的传播范围广、影响面积大的特点,被新闻、媒体和商家不断利用在市场营销中,从而实现了网络流行语的经济价值。网络流行语在广告营销方面具有很好的宣传效果,比如:“贾君鹏,你妈喊你回家吃饭”是2009年首个被商家利用在广告宣传中的网络流行语,并得到了意想不到的关注度,这使广告利用网络流行语进行宣传的方式一发不可收拾。聚美优品的广告语“我是陈欧,我为自己代言”,也成为了网络流行语之一,为聚美优品带来了良好的宣传效果,使其收获了巨大经济效益,但是,不同之处是这一网络流行语出自广告宣传,这说明网络流行语来源于生活的每一处角落,只要符合网络流行语的特点,并能反映网友的心声,引起心灵的共鸣,那就会带来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现在,我们经常能在街边路角看见网络流行语的身影,不论是大酒店还是小餐馆,都在利用网络流行语的宣传魅力来吸引顾客的眼球,从而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在网络的电子营销中,那些脍炙人口、诙谐搞笑的流行语经常被商家当做一种营销手段,赚足了顾客的吸引力,比如甄嬛体中那就“臣妾做不到啊”,就被很多商家做成了促销广告语来以说明商品已经折扣到最低价了,不能再低了。网络的日益发达使新闻不在局限于电视和报纸上,我们也可以通过下载电脑和手机的各种新闻客户端,随时随地的查看最新新闻,这就加剧了各传媒媒体之间的竞争,不仅要第一时间获得新闻资源,还要设计足够吸引观众点击的新闻标题,这时,网络流行语就发挥了自身的价值,同时,也为新闻媒体做足了宣传,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结论:网络流行语因其自身的特点广受欢迎,同时,也给社会的各方面带来了深刻影响,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也带来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政府和广大群众应充分并恰当的利用好网络流行语,使其自身的价值发挥到最大化,这样网络流行语才能更好的服务于社会。
参考文献:
[1]刘艳娟.网络语言,一种新的语言媒介—网络语言的特点简析[D].东华大学硕
士学位论文,2004.
[2]杜晓,郑小琼.网络流行语折射的公众权利焦虑应引起政府重视[J].决策探索,2010,11(12):53.
[3]阮丽.英语网络聊天用语的词汇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4]吴太胜,陈业秀.网络语言及网民群体的社会文化心理探析[J].广西社会科学,2007,08(9):173-174.
[5]楊平.现今网络语言流行现状研究[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01,12(2):104.
流行的网络安全技术 篇4
关键词:网络语言,议程设置,舆论引导
网络媒体自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发轫至今不过短短的二、三十年,然其发展势不可挡,尤其是九十年代中期以后万维网和浏览器的推出推动了成千上万网络用户的增加,成为网络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网络媒体不但发展速度之快令人瞠目结舌,其在社会上产生的巨大影响力更是不容忽视。有人将其与报纸、广播、电视三大传统媒体并列而称之为第四媒体,也正是源于网络媒体强大的社会影响力。
网络语言成为社会流行语
媒体性质的差异决定了网络媒体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必然与传统媒体存在很大区别,这种区别体现在很多方面,而不同特点的语言的运用便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网络发展至今,结合其自身特征,逐渐形成了不同于传统媒体的独特语言。这种语言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得到更新和变革,我们在此称其为网络语言。简言之,网络语言就是人们在互联网上交流时使用的语言。这种语言的形成与社会的发展紧密相关,是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中孕育和成长起来的,它主要运用网络思维,属于社会语言的一种。
语言本身就是一定社会环境的产物,它记录着人类生活的变化和社会观念的更新。如上个世纪四、五、六十年代“纸老虎”、“三反五反”、“糖衣炮弹”、“大跃进”、“人民公社”、“红卫兵”、“牛鬼蛇神”、“走资派”等词汇都深深打上时代的烙印。因此,要了解网络语言的特性,就必须结合网络工具的特点及语言使用主体的特征,并将其放在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中考察。进入20世纪九十年代以后,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社会进入高速发展期,城市化进程加快,市场观念深入人心,人口流动越加频繁,传媒渗透到社会的每个角落。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社会进入转型期,新思想、新观念的大量引入,与国外世界的广泛接触,新兴媒体的发达等等,都是网络语言形成的重要社会背景。此外,使用网络语言的群体主要以年轻一代为主,他们最大的特点就是有活力、思维灵活、思想前卫、追逐时尚、崇尚创新、乐于接受新事物、新观念、渴望交流等等。
那么,由时代背景和使用主体所决定的网络语言究竟具有什么样的独特性呢?我们先来看以下两种网络语言现象:一是简单便捷,人们在网络上交流时希望节省时间,因此,在速度上就有特别的追求,出现了下面几种现象:用汉语拼音的缩写代替汉字,如“GG”、“JJ”、“DD”、“MM”分别表示“哥哥”、“姐姐”、“弟弟”、“妹妹”等;英语单词的缩写,如“bf”代表“男朋友”(boyfriend)、“gf”代表“女朋友”(girlfriend)等;纯数字的表达,如“886”代表“再见了”、“520”代表“我爱你”等;几种语言形式的混用,如“到时call你”等等。所有这些形式都是为了达到简便、快捷的目的。二是创新意识,网民在网络中创造了大量富于形象化的新词新句,如“菜鸟”指网络新手,不熟练、差劲的意思;“美眉”代表美女、“恐龙”指丑女,等等。
由以上两种现象可以看出,网络语言在创作和使用过程中的最大特点主要为:一是自由随意性:网民大部分属于年轻人,他们喜欢标新立异,不希望受到传统规矩和条条框框的制约和限制,因此,在网络这一封闭的世界中,他们创造出一套不同于主流社会的语言来彰显他们的个性。二是不规范性:语言在使用过程中若达到一种极随意的状态就会和原有词汇的意义产生冲突,如“天才”在网络语言中被译为“天生的蠢材”、“可爱”被当成“可怜没人爱”、“讨厌”被阐释为“讨人喜欢百看不厌”、“不错”是“长成这样子不是你的错”,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而这些词语和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的意义相距甚远甚至截然相反。
值得警惕的是,这些不规范的“新生词”不仅深受网民喜爱,而且有的已经走出网络,试图向传统媒体渗透并有向整个社会蔓延的趋势。而这正是源于网络媒体的巨大影响力,从传播学的角度讲,是网络媒体议程设置功能的表现。
网络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
“议程设置”作为一种理论假说,最早见于美国传播学家麦库姆斯和肖于1972年发表的论文《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他们认为:“媒介报道什么,受众便注意什么,媒介越重视什么,受众越关心什么。换言之,媒介议程不仅与受众的议程吻合,而且受众的议程就来自媒体的议程。”(1)笔者认为,对于一种语言的使用,也是“议题”的一种。从个人到媒体再到整个社会,使用什么风格和特点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媒体的“议程设置”。从议程设置理论角度讲,媒体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不同程度的显著性设定各种“议题”,从而影响人们对周围世界发生的各类事件重要性的判断。网络媒体语言风靡社会正是网络媒体为社会设置“议题”的结果,它使人们认为这种网络语言正在被社会上的多数所接受,将成为人们交流时使用的一种主要语言。因而,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也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接触它、使用它。
然而,必须看到,“议程设置”理论的提出是建立在传统媒体环境的基础上的。也就是说,在网络媒体出现之前,议程设置的主动权完全掌握在传统的大众媒介手中。那么,当网络媒体以其迅雷不及掩耳之速遍及社会的各个角落时,它对传统媒体带来的冲击是否也会使议程设置的模式受到影响呢?答案是肯定的。网络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为信息传播的载体,其本身即像传统媒体一样通过信息传播向社会大众设置议题,用图示可表示为:事实——网络议程——公共议程;二是网络媒体通过传统媒体向社会大众设置议题,也就是说网络媒体甚至有为传统媒体设置议题的功能,进而向社会设置议题,这个关系可表示为:事实——网络议程——传统媒介议程——公共议程。
实践表明,在网络媒体的影响下,就语言的使用来讲,报刊在语言风格上有了鲜明的改变,在很大程度上有向网络语言靠拢的趋向,诸如简便通俗的用语风格等。最典型的当属报刊媒体吸收并广泛传播了一些原本只在网络上使用的语言,如“美眉”、“大虾”、“恐龙”、“菜鸟”、“灌水”等。《中国青年报》曾用大幅版面连载了60多期的爱情故事《偶和mm》,其中便使用了大量具有网络语言特征的词语,吸引了很多读者,从而使这类语言在社会上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与此同时,近年来,许多传统媒体都在互联网上开辟了自己的网站,如《人民日报》的“强国论坛”、《中国青年报》的“青年论坛”等。在报纸上也经常出现一些论坛中的网络文章,带有明显的网络语言特征。由此,网络媒体成功地引导了传统媒体的议程设置,实现了由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共同为社会大众设置议题的角色合作。
对网络媒体议程设置功能的再认识
由以上论述可知,网络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确实很强大,光是网络语言就能使传统媒体折服,进而影响到整个社会,所以应全面认识网络媒体这种议程设置功能,引导它为社会服务。
一、因具有互动性的优势,网络能及时反映来自受众的意见和事实性信息,有利于受众和媒体的沟通,可以使受众积极地参与到媒体的议程设置过程中来。这也将打破传统媒体由于层层“把关”而造成的议程设置的单一性和垄断性的局面,实现社会议题的设置和传播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例如,在网络上形成的“卖身救母事件”、“虐猫事件”、“黄静案”等许多议题都引起了社会关注。在当今社会条件下,不管某一议程设置最先是来自网络还是传统媒体,其最终都要在媒体环境中成为显著议程而受到公众的较高关注。
二、在网络环境中,网民是网络媒体的主宰者,在这个群体中,年轻一代占了很大一部分比例。而年轻人的特点除了有创新意识、思维灵活等优点外,还有一点不可忽视,那就是有一部分人有种“叛逆心理”或“反抗心理”,应当警惕这部分人在网络上发表一些不负责任的言论,或者别有用心地制造假消息。而由于网络媒体的特性,这些言论或消息很有可能以假乱真,被当作真相予以广泛传播,进而在社会上形成“伪议程”,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
三、在互联网上,信息的发布与传播权泛化到了每个端口。每一个普通的网民既可以是信息的接受者,也可以是信息的发布者,传受关系变得非常模糊。这样就使得“把关”的权利不再像传统媒体那样具有垄断性和权威性,而是几乎完全被大众所分享。这就容易造成议题的失真,同时就会造成舆论引导上的困难。
四、传统媒体在议程设置上的功能不但受到网络媒体的影响,有时还会受到其制约,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随心所欲”地为公众设置议题。如“2006感动中国人物”——带着毫无血缘关系的妹妹上大学的洪战辉的议题设置,在传统媒体上只能看到对他的一片赞美之词,赞扬他的自强自立,赞扬他在生活困难面前乐观积极的态度,而在网络的各论坛上,却出现了大量抨击中国救助制度的完善性的帖子。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在网络媒体上,受众拥有发表各种言论的机会,网民完全可根据自己的价值判断和道德准则建立相应的议程设置,它既可以与传统媒介形成良性互动,也可以形成冲突,这必然会消解、加速或重构传统媒体为公众所设置的议程。
由此可见,网络媒体上的议程设置是一把双刃剑,运用得好可以和传统媒体一道共同发挥舆论的引导作用,提高媒体的公信力;反之,则会误导受众,降低媒体公信力,出现适得其反的效果。因此,只有充分发挥网络议程设置的正效应,才能获得预期的传播效果。
小结
综上所述,网络媒体出现之后,公众议程的设置由少数掌握传统大众媒体的专业人员主宰演变为由网民通过网络与传统媒体共同完成。传统大众媒体必须正确意识到这一点,积极寻求与网络媒体的合作路径,各司其职、充分合作,才能在新时期下更好地发挥舆论引导作用。新旧媒体的共同作用将使议程设置呈现出复杂化、多元化的趋势,进而更加深刻地发挥舆论引导和社会守护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彭兰:《中国网络媒体的第一个十年》,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彭兰:《网络传播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网络流行的逗笑句子 篇5
2. 你不是vip、也不是ip、你只是个p。
3. 你穿的很危险,但是你长的很安全!
4. 我人才,你天才,不就比我多个二。
5. 我臊眉耷眼的走了,正如我挤眉弄眼地来。
6. 我左青龙,右白虎,肩膀纹个米老鼠。
7. 要是在欺负我,我就把你的名字写在内裤上,用屁崩死你。
8. 一闪一闪亮晶晶,满天都是狐狸精。
9. 一失足成千古风流人物。
网络流行语的汉英翻译 篇6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翻译目的论英译策略
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6(a)-0229-02
1 从“给力”翻译说起
2010年最流行的网络流行语恐怕要算“给力”了。给力,中国北方的土话,表示给劲、带劲的意思。“给力”一词最初的火热源于日本搞笑动漫《西游记:旅程的终点》中文配音版中悟空的一句抱怨:“这就是天竺吗,不给力啊老湿。”所谓“不给力”就是形容和预想目标相差甚远,而“给力”一般理解为有帮助、有作用、给面子。在2010年世界杯期间,由于“给力网”的网友对该词的广泛运用,“给力”开始成为网络热门词汇,并在世界杯期间被网友广泛使用。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给力”一词开始从网络世界中跳入现实生活中,并在大江南北迅速走红。2010年11月10日,网络热词“给力”登上《人民日报》头版头条。《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标题《江苏给力“文化强省”》。2010年11月18日,《纽约时报》发表文章介绍“给力”。文章说,在中国网络中象征着“酷”、“真棒”、“爽”的名词“给力”,如今获得了官方的认可。现在的“给力”可谓正值其巅峰时期,人们在谈笑间不经意“给力”便会脱口而出。一些有才的网友更是发明出了ungelivable作为“不给力”的英文翻译。ungelivable这个词看上去是英语,却体现了中西合璧的造词逻辑。前缀“un-”在英语中表示否定,可翻译为“不”;后缀“-able”在英语中表示单词为形容词;而中间的“geli”却是直接音译自中文的“给力(geili)”。根据ungelivable,网友们又造出了“给力”的英文单词“gelivable”。与其他英文单词相比,这一“中式英语”单词基本上符合了英语造词规则,唯一不同之处则在于老外绝对看不懂。英语中现成的单词如:forceful,exciting, fantasitic,cool,awesome,strong,powerful,etc.以及动词词组beef up都是不错的选择;外国媒体在解释这个词的时候还用了直译的giving power这个表达。还有glee[gli:]是快乐、欢欣的意思,而读起来,也与“给力”谐音。那么“给力”一词究竟该如何翻译呢?
2 网络流行语
网络流行语,顾名思义就是在网络上流行的语言,是流传在网民尤其是年轻的网民中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但流传很广,影响很大,并成为一种风尚。黄涛(2003)曾描述网络流行语“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口语,是人们在网上交际时使用的别致、活泼而新鲜的词语”。至于网络流行语的形成,有的是随社会事件而起,有的是随文化交流而生,有的是随着科技进步而形成,还有些是满足网络交流迅捷与新奇需要的产物。网络流行语反映了“网络时代”人类的生存方式和思维状态。笔者尝试从翻译目的论的角度来探析一下网络流行语的汉英翻译,让外国友人了解它们的意义和文化内涵。
3 翻译目的论
翻译目的论是功能派翻译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由德国翻译理论家Vermeer和Reiss创立于20世纪80年代。翻译目的论有三个基本准则:目的准则、连贯准则和忠实准则。目的准则指翻译应能在译语情境文化中,按译语接受者期待的方式发生作用, 决定翻译过程的根本准则是整个翻译活动的目的;而“目的”一词常指译文文本所要达到的交际目的。连贯准则是指译文必须考虑接受者的背景知识和实际情况,最大限度地做到语义连贯,以便译文接受者能够理解其义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忠实准则是指原文和译文中应该存在某种对应关系,并不要求原文和译文在内容上一字不差。(Nord,2001:32-33)。这三条准则的关系是:忠实准则服从于连贯准则,而这二者服从于目的准则。
4 网络流行语的汉英翻译策略分析
根据网络流行语和翻译目的论准则特点,在网络流行语的汉英翻译中应考虑以下因素:一是明确网络流行语汉英翻译的首要目的。它并不是给中国人自己看,而是把汉语网络流行语的意义内涵用英语传递出来,让渴望了解这类语言的外国友人能够领会,实现这一特殊的“交际目的”;二是预判由文化差异所带来的受众反应。应面向目标文化受众,考虑他们的文化背景和表达习惯,以确保实现信息传递目的;三是熟悉源语和目标语语体风格与规范。由此,我们可以窥斑见豹:在网络流行语的汉英翻译中,不可千篇一律,否则会陷入错译、胡译和死译;而应灵活运用翻译策略,摄取原文核心意义内涵,实现转换。下面,笔者以《中国日报》网站评出的2010年中国十大网络流行语为例,就如何以翻译目的论指导网络流行语的汉英翻译策略进行探析,参考译文均来自《中国日报》网站(2010)。
4.1 直译
在不违背英语习惯用法的前提下,有些网络流行语可以将其指称意义用直译的方法翻译出来,既保留汉语的文化特色,又不致产生误解。
例1:胶囊公寓
参考译文:capsule apartment
分析:胶囊公寓源自于日本的胶囊旅馆,多个“胶囊”整齐摞起来,分为上下两层,每个“胶囊”长不过2米,宽和高不过1.5米,里面只容一张单人床,床头可当凳子,在一个小隔板上上网。房内有灯、插头、电视插口和宽带口,电磁炉、锅灶,每个“胶囊”还都装有防盗门。本词语采用保留形象直译的方式,外国人也看得懂,达到了信息传递目的。
例2:团购
参考译文:group purchase/team buying
分析:团购,指的是认识的或者不认识的消费者联合起来,加大与商家的谈判能力,以求得最优价格的一种购物方式。外国人也有团购这个概念,所以可采取直译。
4.2 直譯加注
不少网络流行语都有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因素,如果不加注释,单纯采取直译的方式,外国友人可能不知所云,也就达不到有效传递信息的目的。
例3:富二代
参考译文:the rich second generation/the second-generation rich
分析:富二代,简单地说他们是“富一代”的子女。“富一代”是改革开放后首先富起来的一批民营企业家,他们的子女大多在20世纪80年代出生,生活条件优越,接受过良好的教育,拥有丰富的社会资源。但是外国人未必知道这个社会背景,因此需要在直译的基础上加上背景介绍:Since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up in 1978, there have appeared many private entrepreneurs who are rich through their hard work.The children of those entrepreneurs, who are mostly born in the 1980s and live a wealthy life,are called the rich second generation.
例4:偷菜
参考译文:vegeteal/steal crops from neighbors
偷菜不是现实生活中的偷菜,而是指的一种网络游戏。在这个虚拟的网络中,人们可以像现实中一样经营自己的虚拟农场(virtual farm),种菜、施肥、收获等等,与现实中不同是这里偷菜是容许的,一时间“偷菜”成风,使得这款游戏迅速风靡网络。但是外国朋友不一定知道,所以笔者觉得还是加注一下好:a network game in virtual farm.
4.3 音译加注
例5:给力
参考译文:gelivable
分析:在论文的开头部分笔者提到了给力的翻译是由不给力的译名“ungelivable”转变而来。ungelivable这个词看上去是英语,却体现了中西合璧的造词逻辑。前缀“un-”在英语中表示否定,可翻译为“不”;后缀“-able”在英语中表示单词为形容词;而中间的“geli”却是直接音译自中文的“给力(geili)”。这一“中式英语”单词基本上符合了英语造词规则,唯一不同之处则在于老外绝对看不懂。因此音译后需要加注:gelivable means“giving power”or cool.这样老外才能勉强看懂。笔者认为“给力”的最好译法是意译,即可译为:helpful,powerful or cool.
4.4 意译
有些网络流行语形象生动,富有民族特色,带有口语化特征,还有些反映中国现实社会新事物、新概念,由于文化差异,可能会产生语义空缺,即汉语中所负载的文化内涵在英语文化中缺乏“对等”。这种情况下,不能拘泥于语言符号间的转换,而应采取意译的方式,在准确理解的前提下,考虑外国友人的语言特点和文化背景,处理成他们能接受的语言。
例6:伪娘
参考译文:cross-dresser/newhalf
分析:伪娘,通常指的是具有女性美貌的正常男性角色,常常带有很强的萌属性,有的可能更胜过一般女性角色。伪娘和人妖的区别在于心理的鉴别,人妖在心理上承认自己是女人,而伪娘的萌态是浑然天成,毫无做作的。有说法表示“伪娘”一词来源于日本,根据日语原意可译为newhalf,指拥有女性美貌的男性。外国媒体的报道中基本都使用cross-dresser(异装者)来表示。
例7:裸捐
参考译文:all-out donation
分析:裸捐,指把特定范围的个人资产全部捐出。全球首富比尔?盖茨在宣布退休时,将580亿美元的个人资产全部捐给自己和妻子名下的基金会,创造了“裸捐”之最。由于中西文化不同,如果将裸捐直译为“naked donation”,外国人会一头雾水,莫名其妙。
例8:蜗婚
参考译文:living together apart
分析:“蜗婚”,大体是指夫妻“离婚不离家”的情况。蜗婚族面對房价压力,离婚的“80后”们宁可选择蜗居在一处也不分道扬镳,这类“80后”自嘲为蜗婚族。这是中国特有的现象,因此直译肯定看不懂,所以采用意译。“蜗婚”的英文说法living together apart来源于近几年在国外很流行的living apart together(分开同居)的夫妻生活方式,只不过,蜗婚是“同住分居”而已。
4.5 创新译法
有些网络新词,用上面的几种翻译方法都不适用,不是因为用了上面的方法译语显得累赘冗长,就是因为译出来后外国人看不懂。
例9:秒杀
参考译文:seckilling/instant killing
分析:秒杀,原是电脑游戏中的名词,指在玩家PK或是和怪物打斗时,对方过于强大,在玩家没有还手、逃跑余地的情况下,被“瞬间击杀”。也有把“杀”字去掉直接叫“秒”的。网购中的“秒杀”,是一种网络竞拍的新方式。Seckilling,由second和killing两个词组成,这种办法叫混合,符合英语构词法。instant killing也可以,但没有Seckilling效果好。
例10:围观
参考译文:circusee
分析:围观,网络新兴用语,若某人做出非常醒目的行为就有可能招致围观。在微博里,围观就是关注的意思。我们说某位明星被围观,就是说关注他的人很多,他的粉丝很多。“围观”的英文表达circusee是由circus和see两个单词合成的。Circus是马戏团的意思,大家都知道。然而从字面看来,circus的词根是circ,环形,circus也有圆形广场的意思,暗合了中文中的“围”。
5 结语
网络流行语产生于网民、传播于网络、流行于社会,作为灵活多变、动态演化的一种特殊语言变体,或诙谐、或讽刺、或感慨、或无奈,它鲜活地反映了现代人在这个多元化社会中的千姿百态,具有超越语义特征之外的文化内涵。外国友人渴望了解中国的语言,更渴望了解中国的文化,因此,将翻译目的论引入网络流行语的汉英翻译,应首先考虑以实现目的准则为基础,即传递信息、传播文化这一特殊交际目的;其次,由于不少网络流行语在目的语中很难找到可直接置换的译文版本,因而网络流行语的翻译应当面向目的语文化受众,预判由文化差异所带来的受众反应,符合他们的表达习惯,以确保连贯准则的实现;最后,在满足忠实准则的前提下,可适当运用翻译策略以摄取和传达原文的精髓。
参考文献
[1]http://www.chinadaily.com.cn/language_tips/trans/2010-12/14/content_11700875_3.htm.
[2]http://news.hainan.net/newshtml08/2010w11r26/707641f0.htm.
[3]http://www.foodmate.net/english/xingyexiangguan/162181.html.
[4]Nord,Christiane.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ch Explained [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网络流行词语“水军”的语义泛化 篇7
关键词:网络流行词,水军,语义泛化
一、“水军”:从词典到流行
2010年11月7日晚,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以“揭秘网络推广”为主题的报道,揭开了“水军”这个群体的神秘面纱。从此,“水军”一词成为了公众的热点议题。说到“水军”,我们可能最先会想到水上作战的军队。但是,在网络上也活跃着一群号召力极强的“水军”。然而,此“水军”非彼“水军”。在网络上发帖(一般为无意义的帖子)的行为被称之为“灌水”,而参与发帖的网络人员是以获利为目的,且人员数量庞大,像一支军队训练有素,因此称其为“水军”。
“水军”原本指用于水战的军队(《辞源》,1979)。而今天流行的“水军”一词,其意义已不同于原先词典里的解释,而且也不限于原先所指的军队,它在流行过程中不断泛化并在社会方方面面中得以广泛应用。例如:
1.周星驰的经纪人回应称:“早前已经通过媒体澄清过文章《为什么那么多人黑周星驰》不是我们写的,更不可能买‘水军’,但如果对方一直坚持她的想法,没有什么好回应的。”(2016年3月16日,中国日报中文网)
2 . 楼市“火爆”暗藏看房“水军”:公开招聘“房托儿”工资80元(2016年4月6日,腾讯视频)
3.这个黑客用“水军”操纵了拉美9个国家的民主选举(2016年4月1日,观察者网)
4.我是猴子请来的“水军”(2015年7月13日,天涯论坛:影视评论)
在以上四个例子中,“水军”一词的含义分别泛化成“网络写手”、“房托儿”、“网络黑客及恶意软件”和“影评者”,其意义远不同于词典释义。
二、“水军”的语义泛化
“水军”流行的意义并未完全脱离它的本意,而是“水军”原有意义发生“语义泛化”的结果。刘大为(1997)认为,语义泛化是指词语在保持越来越少的原有语义特征的情况下,不断产生新的使用方式用来囊括更多的指谓对象;流行语的语义泛化表现特别明显,泛化速度也很快;其泛化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语义隐喻、语义抽象以及语义含混。“水军”的流行恰好也经历了此般过程,使用频率不断提高,适用范围不断扩展。
1.第一阶段:隐喻引起的语义泛化。“水军”开始流行时,指的是大批以获利为目的在网络上发帖(一般为无意义的帖子)的网络人员,目的性强、训练有素且不承担责任。由于他们是存在于网络上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制造虚假舆论,降低舆论的可信度,阻碍网络环境的良性发展,因此,“水军”在开始使用的时候带有贬义色彩。2009年这一用法已经见诸报端。例如:
(1)记者采访著名的“网络推手”陈墨、“立二拆四”,其并不讳言他们雇用“水军”操纵舆论的赫赫“战果”。(2009年1月12日,华商报)
(2)现在论坛都有防止灌水的系统,得绞尽脑汁想新内容,又要看起来不像“水军”所为,这工作越来越不好做。(2010年11月26日,腾讯科技)
(3)正是由于他们的精心策划,“水军”们才会在互联网上进行灌水、刷帖,使所推事件在知名网站上得到热炒,进而受到普通网友关注讨论,使事件成为热点,甚至舆论制高点。(2011年1月18日,光明日报)
由于隐喻是建立在两者相似性的基础上,并涉及到语义的转移(束定芳,2000),因此,在词义泛化的第一阶段中,人们在“水上军队”和“网络发帖人员”之间建立隐喻关系,将两者相似之处——“人数多、目的性强、训练有素”凸显出来。这个特点原本是反映“水军”(词典意义)令人产生的联想,现在则成为了“水军”语义中概括两种所指对象的共同的核心特征。因此只要具备“人数多、目的性强、训练有素”这一特征,那么无论是指“水上军队”还是“网络发帖人员”,都可能成为“水军”的所指对象。“水军”指谓范围的扩大为“水军”的语义泛化开辟了空间。
2.第二阶段:语义抽象推动的语义泛化。在语义泛化的第二阶段,“水军”的语义进一步抽象化,由隐喻在网上进行发帖回帖的灌水人员变成各个行业的灌水人员,指谓范围也不再局限于网络。例如:
(1)据龙泉某行销公司负责人杨某介绍,成都的看房“水军”人数至少近万人,天天游走在成都各大楼盘“专业看房”。(2015年12月3日,四川新闻网)
(2)孩子的培训市场“蛋糕”很大,也很诱人,但真正能聘请到名师的却凤毛麟角,有的虽然声称教师具有三年以上的执教经验,实则是刚招进来的大学毕业生。这也给广大家长一个启示,选择业余学校时,不妨实地走走看看,名师是不是真正“师出有名”,课程设置是否过于“噱头”,而不是被“水军”误导。(2011年11月28日,新民晚报)
(3)在记者采访过程中,发现像张晓一样的考研“水军”也有不少。他们中有的是因为求职受困而进“临时起意”,有的是为了家人的希望并非个人意愿……(2014年12月26日,中国考研网)
从“灌水水军”到“看房水军”、“招生水军”、“考研水军”,这些词语与第一阶段相比,“水军”的所指对象从网络灌水者逐渐扩展到房地产、培训学校、和大学生考研等。第二阶段的“水军”开始尝试着跨领域使用,使得语义的边界逐渐模糊,隐喻的特征也淡化了。然而,这一阶段的“水军”依旧带有贬义色彩。
3.第三阶段:语义含混特征下的语义泛化。语义泛化的第三阶段以语义含混为特征。“水军”一词经过隐喻和语义抽象之后,它主要的内涵仅仅表示“人数多”。而前两个阶段的“水军”都有贬义色彩,所以,在第三阶段,它利用“人数多”的特点,越过了自身的贬义色彩,衍生出一种“以义务宣传为模式,以品质说话为保证”的正面舆论效应,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自来水”。“自来水”是指自然而然形成的“水军”,区别于前两个阶段有目的形成的“水军”。第三阶段的“水军”最初是一群义务宣传《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的影民们的自称,后指真正热心为作品发声的观众。例如:
(1)我是猴子请来的水军,我是自来水。(2015年7月13日,天涯论坛)
(2)国产动画《大圣归来》逆袭《小时代4》,催生网络新词“自来水”。((2015年7月14日,中国日报网)
(3)《夏洛特烦恼》成票房黑马,继《大圣归来》后第二波“自来水”。(2015年10月8日,中国青年网:娱乐频道)
(4)《爱的牵绊》及姐妹篇《幸福抉择》由崔贞允、郑成云等人领衔演出,由于收视火爆和广受观众们的追捧,在首播结束后已无缝衔接复播,依旧在江苏卫视。相比于韩版的百集篇幅,国内版进行了重新剪辑和编排,情节更加紧凑和精彩。观众也在网络上当起了“自来水”,掀起了一阵荐剧狂潮,更有人表示自己得了“《幸福抉择》症候群”,在等待剧集更新期间备受煎熬。(2015年10月28日,南京晨报)
综上所述,“水军”一词在流行过程中的语义泛化从建构隐喻开始,依次经历了三个阶段:在第一阶段,“水军”隐喻大批以获利为目的在网络上发帖(一般为无意义的帖子的网络人员。在第二阶段,“水军”的所指对象由网络人员逐渐扩展到其他行业人员。在第三阶段,“水军”摆脱了贬义色彩,成为一个既有贬义又偏中性的流行词。
三、结语
词汇的语义泛化是社会因素作用下的语言发展。赵荣霞(2001)认为,语言变化的途径是语义泛化。“水军”的语义泛化则是网民们在网络平台上相互交流的产物。如果没有网络这一“催化剂”,“水军”也不会产生并得以迅速发展。此外,人们“求新求异”的社会心理也推动了某些流行语的语义泛化,例如,“水军”、“山寨”等。对于流行语的语义泛化研究,不仅可以更好的探究词语语义的变化过程,还能找到其发展的驱动力或是消亡的原因,为网络背景下社会语言现象的发展提供更好的研究依据。
参考文献
[1]辞源[Z].北京: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2]包乌云,董锋.语义泛化研究现状[J].语文学刊,2014(21):14-15
[3]刘大为.流行语的隐喻性语义泛化[J].汉语学习,1997(4):33-37.
[4]缪俊.“山寨”流行中语义泛化与社会文化的共变[J].当代修辞学.2009(1):82-89.
[5]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43-44.
[6]赵荣霞.语义泛化和语用空间的扩展[J].平顶山师专学报,2001,16(1):62-64.
网络流行语的话语分析 篇8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权力,话语分析
一、网络流行语的现状
网络语言是指人们在计算机领域中所使用的自然语言。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以及网民数量的不断增加, 网络语言这一语言形式已经俨然成为社会语言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网络流行语主要由两种类型构成, 一类是反映网络文化与大众文化潮流, 例如2013年流行的“人艰不拆”“喜大普奔”“累觉不爱”等, 2010年流行的“给力”“羡慕嫉妒恨”等。另一类则是和社会热点事件息息相关, 伴随着社会热点事件而产生, 并且随着社会事件的发展而发展, 例如“躲猫猫”等。网络流行语是语言系统对社会现实最敏感的反映, 它不仅是一个独特的语言现象, 还是一个深刻的文化现象。”1正如王英所说, 网络流行语是对社会现实最敏感的反应, 与社会热点事件紧密结合在一起。
网络流行语反映着人们对于社会事件的看法, 也反映着人们参与公共事件热情, 其对话性、权力属性等逐渐也凸显出来。近几年很多网络流行语都是在社会热点事件的影响之下产生, 然后不断发展, 并且影响事件发展进程的这样一个模式之下广为传播的。
二、话语分析基本理论
2 0世纪6 0年代末7 0年代初, 话语分析 (d i s c o u r s e analysis) 逐渐形成, 以巴赫金、福柯、费尔克拉夫为代表的语言学家、思想家是话语理论的集大成者。
关于话语的本质, 巴赫金认为是其对话性。对话性是巴赫金话语思想的核心, 巴赫金认为, “存在就意味着进行对话的交际。对话结束之时, 也是一切终结之日。”2
福柯的话语概念, 却是对索绪尔结构主义语言学的语言与言语二元对立的否定。在他看来, 话语既不是“语言”也不是“言语”, 而是一种实践。福柯更多的是站在社会学的立场上揭示话语, 语言是如何构成社会事物之间的关系, 而物与物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被建构起来的, 又是怎么样在话语的控制下发展演变的, 他把这种社会关系的建构过程称之为“话语实践”。其话语理论的一个重要关注点就是分析人们言谈时的话语、观点和立场等, 分析这些话语认可或预先设定的权力关系。
费尔克拉夫提出了比较实用的话语分析框架。在他看来, 话语是三维的:话语是篇章, 弥散的实践和社会的实践。因此, 他认为任何话语事件的分析都可以从三个向度展开:第一, 注重文本语言分析的文本向度;第二, 阐释文本生产过程和解释过程性质的话语实践向度;最后, 关注社会分析方面的社会实践向度。
三、网络流行语实例分析
关于网络语言文本方面的分析, 前人已经有不少的研究成果, 下面就从话语分析的角度以实例来分析网络流行语言。
3Q体——权力话语的发展与转变
3Q体是指在2010年11月腾讯公司和360公司之间的矛盾, 而产生的一种网络流行语言体裁。其具体发展过程为:2010年11月腾讯发表一封名为“致广大QQ用户的一封信”, 称“将在装有360软件的电脑上停止运行QQ软件”, 其中有一句话为“我们作出了一个非常艰难的决定”, 随着360公司与腾讯公司之间不相兼容的矛盾持续升温, 而最终的受害者却是同时使用这两种软件的广大网民, 各种模仿腾讯公开信中语句的3Q体随即在网络上风靡起来。
在腾讯原文的基础上, 形成了一个3Q体的模板:“亲爱的____用户:当您看到这封信的时候, 我们刚刚作出了一个非常艰难的决定, 在_____停止____之前, 我们决定_______。我们诚恳的向您致歉。_____有幸能陪伴着您成长;未来日子, 我们期待与您继续同行!”在模因作用的影响下, 各种模仿版本相继出现。
从这些各种不同版本的3Q体中, 可以看出网民对于社会事件的批判。网络的匿名性和虚拟性, 使得网民在网络上的言论无所保留, 非常自由的发表自己对于社会不公平事件的看法。腾讯公司的公开信, 实际反应了一种不平等的话语现象。福柯告诉我们, 第一个要思考的问题是:谁在说话?腾讯公司发表公开信是出于自己公司利益的立场在说话, 为了保护自己公司的利益, 挑起和360公司的不兼容之战, 而这里的受害者却是完全没有话语权力的网民。3Q体预设的权力关系, 就是腾讯公司是其话语权力的主体, 而网民在这里丧失了话语的权力。话语作为个人的一种社会行为, 代表个人参与社会交往, 所以肯定会体现说话者的立场、人生观和世界观。
3Q体的发展流行, 实际上转换了一下角色, 是腾讯公开信发表之后没有话语权力的网民为了表示反抗而说话。福柯指出:“所有的话语都是由权力产生的, 但它们并不全都对权力俯首帖耳, 它们也可以被当作抵抗的支点和反抗策略的起点。”3这样一来, 3Q体就成为了网民们反抗腾讯这一不公平行为的支点, 成为广大网民反抗两个公司利益之争而影响网民利益的战略起点。
总的来说, 这是一场拥有话语权者和丧失话语权者之间的斗争。3Q体的整个发展过程可看为:360公司与腾讯公司软件不兼容事件发生→腾讯致用户的公开信“我们做出了一个非常艰难的决定”→万能模板产生→各种版本的模仿体。我们不妨把3Q体看成一种权力话语, 它最初作为一种权力话语从腾讯的公开信中出现, 强制使两种软件同时使用的网民放弃其中一种, 引起网民的不满以及批判, 最后3Q体成为广大网民作为讽刺这一事件的主要武器在网络上传播开来。
四、结语
网络流行语经过发展, 网络流行语的话语力量已经不可小觑。作为对于社会事件最为敏感与直接的反应, 网络流行语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网络空间中小部分网民之间的交际用语。它可以反映社会事件、批判社会现实以及通过广大网民的力量推动某些社会事件的发展。总之, 其公共性、互动性不断增强, 作为一种话语力量反映并影响着社会现实现象。
参考文献
[1]米歇尔·福柯.知识考古学[M]谢强, 马月, 译.上海:三联出版社, 2003.
[2]米歇尔·福柯.权力的眼睛:福柯访谈录[M].严锋, 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7.
[3]包亚明.权力的眼睛——福柯访谈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7.
[4]托多洛夫.巴赫金对话理论及其他[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1.
[5]杨春芳.福柯话语理论的文化解读[J].安康师专学报, 2005.8.
[6]胡东平, 易来宾.话语分析:反思与建构[J].外语学刊, 2009.1.
网络流行语的“模因style” 篇9
本文扩大研究对象, 从对词结构的探讨扩展到对包括短语、单句以及段落在内的近三年热门网络流行语的特点、内涵、复制和传播方式等进行解析, 并研究其语言和社会文化心理层面的多个成因, 以期得到对网络流行语更加完整的认识。
1 模因和语言模因
模因论是基于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来解释人类文化进化规律的一种新理论, 借用生物进化的模式探讨人类社会中事物的普遍联系, 诠释语言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复制、传承和发展的现象。模因论的核心是模因 (meme) 。Meme一词源于希腊词根mimeme, 意为被模仿的事物, 可见模因的本质是一种模仿行为。何自然把该词译为模因[3], 既体现了模因与基因的相似, 又突出了其模仿的核心, 在音、义上都恰到好处。Dawkins认为在人类社会文化中有一种类似于基因的东西, 能够复制和传递文化, 他把它定义为“文化的传递单位”。任何一个信息, 只要能够通过模仿而得到复制传播, 它就可以被称为模因[4]。
自模因论引进中国, 备受语言学者的关注, 出现了与隐喻、翻译、外语教学等的结合研究。模因的核心是模仿, 它靠宿主的复制传播得以生存, 也正是因为语言的模仿和复制产生了不同时期内层出不穷的流行语。因此, 模因论能为流行语的流传与变异研究提供一个较好的理论框架。
模因作为一种文化基因, 靠复制传播得以生存, 语言是它的载体之一。模因促进语言的发展, 而其本身又要依靠人类语言得以复制传播。从模因论角度看, 语言模因揭示了语言传播的规律。除单字以外, 词、短语、成语俗语、句子甚至篇章, 只要通过模仿而得到复制传播, 都有可能成为模因。
2 网络流行语及其传播方式
流行语作为一种词汇现象, 反映了一个国家、地区在一定的时期内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和事物。其本质特征是流行, 一段时间内, 流行语的使用频率要远高于一般词语, 是该时期内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网络流行语, 顾名思义, 是依托互联网作为主要传播媒介的语言形式, 因简洁、生动而得到大量复制和广泛传播。其形式多样, 既有传统的词句, 还有拼音、英文字母、特定意义的谐音数字或象形符号组合及图片。
Blackmore[5]指出模因的传播有两种不同方式:对结果的拷贝和对指令信息的拷贝, 即内容相同形式各异的基因型传播和形式相同内容各异的模因表现性传播。何自然进行了进一步细分, 将模因基因型传播分为相同的信息直接传递和相同的信息以异形传递;模因表现性传播分为同音异义横向嫁接、同形联想嫁接和同构异义横向嫁接。
2.1 模因基因型传播
新模因在复制和传递过程中, 初始信息并未发生改变, 只是换了一种传播形式。网络流行语中基因型传播主要体现为相同信息异形传递, 通常有缩略语、谐音、语码混合和符号等表现形式。
为提高交际效率, 网民常常会使用缩略语, 例如CU (再见) 、IC (我明白了) 等英语缩略语是从See you、I see复制而来。汉语缩略语也有不少, 如LZ=论坛楼主、LS=楼上等。谐音型主要包括汉字谐音型和数字谐音型。汉字谐音往往模仿普通话或某种方言发音, 在网络交际中营造一种诙谐幽默的气氛。如“神马”、“木有”和“鸭梨”分别是“什么”、“没有”和“压力”的发音变体。数字谐音则通常是由10个阿拉伯数字替代相近的汉字发音, 以达到输入便捷的目的, 这类缩写在年轻人中间极为常见, 我们用“9494”代表“就是”, 作为同意对方观点的附和等。语码混合型常见的有中英文混合和英文数字混合等。例如, “I服了U”表示说话人的无奈, “3Q”就是“thank you”。符号型的流行语主要随着输入法的更新而逐渐普及, 这些特殊符号以象形的方式会意, 栩栩如生。如“O (∩_∩) O”、“:-) ”、“ (*^__^*) ”这些表情都是“笑”的模因变体。
2.2 模因表现型传播
有些信息在传播方式上保留基本形式, 但具体内容各不相同, 以“移花接木”的方式复制并传播。
同音异义的横向嫁接形式一般保留语言模因的原始结构, 利用汉语中的同音 (近音) 异义字替代原信息。2009至2010年, “蒜 (算) 你狠”、“豆 (逗) 你玩”、“糖 (唐) 高宗”、“姜 (将) 你军”等表达火遍大江南北, 网友将极其平常的词语表达巧妙地改换同音字, 折射出当年大蒜、绿豆、白糖、生姜等农副产品价格飙升的现象, 诙谐的语言既生动地反映了现实, 又透露出无奈和不满。
同形联想嫁接指语言模因的内容和形式都不变, 但一旦运用在不同场合, 便会引发不同的联想。“给力”一词在中国北方的土话中表示“给劲, 带劲”, 在莆田方言里指勤快, 而淮北方言中“给力”则具有加油的意味。2010年世界杯期间, “给力”开始成为网络热门词汇, 一般理解为很有作用很有面子, “不给力”则用来形容预期和现实相差甚远, 该词甚至作为模因, 产生了“geilivable”和“ungeilivable”这样的英文版。
同构异义的横向嫁接是近年最热门的网络流行语的重要诞生和传播方式, 此时, 语言模因保留原始结构, 但原有信息被新内容代替产生了全新的意义。这种例子不胜枚举:不仅像“被+V.”、“哥+V.+不是XX, 是寂寞”、“让XX飞”等这样的短语或短句会被复制, 连整个段落篇章都有可能被模仿。如“做出一个艰难的决定”出自腾讯公司2010年11月3日《致广大QQ用户的一封信》, 此信一出, 被网友改编出众多各行业竞争对手版本, 让人啼笑皆非。
3 网络流行语的流行原因
模因具有选择性, 不同的模因传播能力各不相同。有些信息更容易被记住从而流传下去, 成为模因;另一些信息的第一次出现也是唯一一次呈现, 成不了模因。在模因进化的过程中存在着巨大的选择压力, 在数量极大的潜在模因中, 能够生存下来的模因数量并不很多, 只有很少一部分模因能够成功地从一个人的头脑拷贝到另一个人的头脑中。如今网络热门语言常常突破传统汉语语法的束缚, 成为在各种现代媒介上广泛传播的强势模因, 其中既有语言层面之外的原因, 又有元语言因素。
3.1 语言外原因
3.1.1 大众传媒的关注和宣传
随着科技水平的进步, 人类生活方式日新月异, 方便快捷的互联网在信息传播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使网络新表达在短时间内迅速扩散成为可能。当下, 基于互联网的各类社交网络、微博、大型论坛使用者不计其数, 除了网民个人, 连政府机构、公司企业以及传统媒体集团都纷纷注册使用这些新平台作为信息发布窗口和互动渠道。
2012年4月, 央视推出了7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 以轻松快捷的叙述节奏和精巧细腻的画面展示了中国的日常饮食变迁, 国人在饮食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千差万别的饮食习惯和独特的味觉审美, 继而上升到生存智慧层面的东方生活价值观。这部纪录片不仅创下收视奇迹、领跑网络热点话题, 更火了“舌尖上的XX”这一短语。一时间只要与美食相关, 全都是“舌尖上的”。
再看入选2012十大网络流行语的“XX Style”。韩国歌手PSY《江南style》视频红遍全球, 让“XX style”成为出现频率最高的话语之一。一时间各种style层出不穷, 甚至说话中的“风格”一词也被网友们统统以“style”替代。11月25日中国首艘航母辽宁舰成功起降歼15舰载机后, 舰载机指挥员在起降过程中代表“允许起飞”的手势动作引起网友们的浓厚兴趣, 受到热烈追捧和模仿。次日, 央视新闻联播播报时直接引用“航母Style”, 更将“XX style”这一短语推向了新的高潮。
3.1.2 群众思想和心理的变迁
人类语言伴随社会发展而变化, 新词出现和旧词消失往往与整个时代背景密不可分, 折射出生活在这个特定年代中的人群的思想和心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持续高速发展, 社会到达一个复杂的转型期, 许多前所未有的现象让人们百感交集, 而一些流行语恰恰帮助广大群众宣泄心中的各类情感。
2009年的“被XX”、2010年的“让XX飞”、2012年初的“那些年体”就是这样的例子。一个“被”字道出人们在强权面前的无奈和委屈, 表达对不公正现象的不满和反抗;而“让房价 (油价) 飞”这类表达充分体现了群众对民生的关注;“那些年, 我们一起V+N”则引发了广大8090后集体怀旧, 体现了这批处在时代变革急浪中的年轻人成长后面对现实的无奈和对逝去美好记忆的深深怀恋。
3.2 元语言因素
3.2.1 流行语的可衍生性
Dawkins认为只有那些适应自己的生存环境, 在保真度、多产性、长寿性三方面都有突出表现的模因才有可能获胜, 其中多产性最重要。一部分网络新词之所以能在竞争中获胜、广为流传, 说明它们相对强势。强势模因可分为两类:内容和形式上的强势模因。纵观近几年的网络流行语, 大多是保留了最特色的模板结构, 通过同词性词替换, 达到无限复制和快速流通。例如“将XX进行到底”、“XX 33天”、“中国好XX”等, 这些从影视作品或娱乐节目衍生而来的表达类似于数学公式, 只需保留基本结构而将某些部分替换, 就可生成新的表达, 形象生动, 既具有很强的概括性又不失语言的活泼俏皮, 倍受喜爱。
3.2.2 流行语的经济性
由于记忆力和理解力的局限, 人类使用语言进行交际, 总希望用最少的语言传递更多的信息以达到事半功倍。语言具有经济性, 流行语自然不例外。一种新表达能够成为流行语, 特别要在网络交际中脱颖而出, 保持生命力, 就要表达简洁、通俗易懂。该文前面提到的这些语言公式化的表达, 它们都形式简洁, 易于理解, 很容易被同化、进入新宿主的记忆。
3.2.3 流行语的内涵性
一种流行语的出现, 或多或少是一个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特征的缩影或折射, 人们借用新兴的语言现象, 生动地表达较为复杂的语义。近年来电子商务的繁荣, 带火了以“亲”为标志的淘宝体;著名的“3Q”大战, 让广大网民跟着“做出一个艰难的决定”;凡客网为了戏谑主流文化, 彰显自身品牌的独特个性, 推出的广告引爆了网友对“凡客体”的无限创造力;网络反腐爆出的“‘表哥”、“房叔”、“楼脆脆”、“桥歪歪”等一系列看似怪诞的词句表达, 实则常常隐藏深刻的语义内涵。
4 结束语
作为新兴的语言现象, 网络流行语正以一种势不可挡的趋势影响着现代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并随着电脑网络的普及展现出日益强大的生命力。在语言模因的作用下, 新鲜词句不断自我复制, 融入最新的社会文化元素, 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 越来越贴切地满足人们日常生活交际需求。模因论为研究许多新的语言现象提供了新的视角, 通过模因论探讨流行语的产生和传播, 对流行语的研究有积极的作用。也许《江南style》这首歌会慢慢离我们远去, 但style的方式还将继续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模因style”也会继续影响着现代语言发展研究。
摘要:流行语作为一种语言模式, 依托互联网的迅速发展, 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语言行为、思维模式甚至生活方式。该文从模因论的视角出发, 分析近年来网络流行语的模因传播现象, 及其传播方式及流行原因等, 说明模因论对当代人类语言发展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模因论,语言模因,网络流行语
参考文献
[1]熊永红, 曾蓉.从模因论的角度解读流行语“被XX”[J].外国语文, 2011 (2) :70-73.
[2]杨永林.千门万门, 同出一门——从美国“水门事件”看文化“模因”现象[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8 (5) :385-389.
[3]何自然, 何雪林.模因论与社会语用[J].现代外语, 2003 (4) :200-209.
[4]Dawkins R.The Selfish Gene:2nd ed[M].Oxford:Oxford Univer sity Press, 1989.
网络流行语变迁的政治意蕴 篇10
一、网络流行语的生成路径及其发展变迁
假设说把传统的规范汉语看做是正体的话, 网络流行语就是一种言语变体, 如“杯具”是“悲剧”的变体, “被就业”是“被说成是就业了”的变体。这种言语变体, 或者是没有改变原有符号的意义, 而制造新的语境, 如“躲猫猫”;或者是直接赋予一种新的含义, 如“打酱油”。而无论怎样, 它都是一种带有显明意图的修辞方式, 凝结在其文化涵义中的是大众的某种社会情感、心理诉求等, 如“杯具”中的自嘲, “被就业”中的无奈等。
网络流行语的首要特征是简洁性, 以“贴标签”的方式, 将复杂信息简单化, 通常由3-6个字符组成, 如“很傻很天真”“打酱油”“给力”等简明扼要;另外还具有时尚性、前卫性、流行性、受众广等特点。
1. 网络流行语的生成路径
陈原先生曾说:现代社会生活的某种特殊情境, 不能使用或不满足于使用传统语言 (有声语言或书写语言) 作为交际工具, 所以常常求助于能直接打动 (刺激) 人的感觉器官的各种各样的符号。在我国, 网络流行语的生成背景就是基于这样一种特殊的社会情境, 其产生及变迁的土壤就是缘于政治发展转型期的激变。
具体来讲, 我国目前处在社会转型期, 一方面, 新事物、新观念等大量涌现, 人们已经形成了某种社会心理或表达诉求, 依靠现有的规范汉语却往往表达不出人们的情感, 语言表达系统呈现“缺位”现象, 于是网络流行语就应运而生了, 如“囧”“给力”“蜗居”等。而另一方面, 在转型期我国政治体制尚不健全, 各种社会矛盾和利益冲突高发, 民众“公民意识”的觉醒同现实权利之间的差距引发信任危机等等, 民众找不到最佳的语言来抒发自己内心压抑的不满, 于是选择具有强烈修辞意味的网络语言来表达自己对现实的态度, 如“被就业”“恨爹不成刚”等。
2. 网络流行语的发展变迁
自十六大以来, 网络日渐成为中国一般民众意见集聚与传播的主要渠道, 民众借助网络, 生产了大量的网络流行语, 下图表格内容是对十六大以来网络语言中影响力较大的网络流行语的简单概括。
回顾网络流行语的演变历程, 不难发现网络流行语的发展的路径和走向:最初网友为交流快捷利用拼音、外语进行简单的造字游戏, 或只是进行单纯的恶搞, 而现在的网络流行语更有赖于热门新闻事件和国计民生重大议题的催生, 并更可能去催生新的事件和议题, 影响事态的发展和解决, 如“俯卧撑”事件引发的贵州“6·28瓮安”事件等;网络流行语不再是网民的专利, 而走向普通民众, 打破了地域的限制及熟人世界的约束, 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不同社会身份、不同地域的人开始不约而同地以积极的姿态参与其中;网络流行语在娱乐调侃大众的同时, 增加了现实关怀, 因为关注现实所以更能走进人心, 产生移情, 引起共鸣。它映照当下社会现实的变迁, 表达公众对自己生存的现实社会的态度和立场, 如“逆袭”“正能量”等。网络流行语不经意间的蜕变, 无疑使之具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 它所折射出的当代中国政治发展前景值得我们深思和研究。
二、变迁下的网络流行语透视出中国政治发展的前景
1. 表征民意舆情, 增强政府的回应力
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民众的网络话语行为, 它的大量出现, 显示了多层面的民众精神结构与意志表征。因此, 网络流行语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民意表达的符号, 看似幽默搞笑, 实则是具有明显的舆论监督作用, 是公民政治参与权的体现, 其折射的民意舆情尤为值得关注。
“我爸是李刚”“躲猫猫”“楼歪歪”“俯卧撑”等网络流行语就涵盖了对现实中负面的抨击, 体现的是一种普遍的民间焦虑倾向, 这种对权利的焦虑与权力逾界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不仅暗示公众对政府公信力的质疑、对公权力的不信任, 而且流露出公众对更多事实真相的渴求。在这里, 网络流行语起到的是“社会泄压阀”的作用。然而, “泄压阀”是有一定“容量”的。这也就是说, 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及时进行舆论引导, 化解社会矛盾, 推进政府政务公开, 增强政府的回应力。
(注:本表格内容主要选自2002—2012各年度网络评选的前十大网络流行语)
现代责任政府要求执政者必须对民众的意见和需求作出积极灵敏的反应, 并给予民众满意的答复。而近年来, 各级政府和官员主动开展“网络问政”, 这一现象的兴起, 不仅适应了“网络时代”到来的变化, 同时也增强了政府的回应力。
总之, 网络流行语是民众言论自由和舆论表达的形式, 而这种形式也是宪法规定的公民舆论监督权利的实现方式;同时, 这种形式也给政府施加了压力, 迫使政府积极向民众做出回复。然而, 需要看到网络流行语的表达常采用委婉和间接的修辞, 类似于一种意见的“曲线表达”, 这无疑不利于网络民意表达渠道的理性建设。因此, 笔者认为, 政府应该提供一个体制性的渠道让公民把不满或看法顺利地表达出来, 保障公民的表达权, 这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2. 拓宽民众话语权, 加快公民社会的生长
20世纪70年代, 福柯在《话语的秩序》一书中首先提出“话语即权力”, 开始把话语和权力联系在一起。话语特权的形成, 其背后是政治权力的介入, 现代民主社会对权力的操纵和社会的控制也越来越依赖话语霸权;而网络开放的、平民的“解构”精神赋予了网民进行话语抵抗、打破话语霸权的权力。
网络媒体多被看做是一种草根媒体;网络世界, 呈现出相对可以自由言说的状态, 每个人都可畅所欲言, 尽情吐露自己的心声, “野百合也有春天, 一个草根也要发言, 也想把自己的想象力发挥出来, 把内心的感受发泄出来”。当无名的大众通过网络集合意见而形成广为传播的流行语言符号时, 它也体现出一种话语权力。
网络流行语的出现, 以或讽刺或诙谐的方式, 从无意到有意、从单纯的解构重构某些语句到关注并积极参与社会热点事件讨论, 突显出网民争取话语权、消解中国威权体系的意识。而随着网络传播, 民间话语渐渐抬升、传统权力话语有衰退之势, 双方的话语对抗并不是目的, 话语和解才能最终推动中国公民社会的生长及成熟, 这就要求当权者能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现实问题, 对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及传播予以包容接纳和规制引导。现实社会中的不少案例也预示着话语和解的倾向:2009年云南省委召开专门的协调会, 针对李荞明一案, 发布题为《关于征集网民和社会各界人士代表参与调查“躲猫猫”舆论事件真相的公告》的公告;2010年, 《人民日报》头版头条使用标题《江苏给力“文化强省”》, 引发媒体和网友舆论强震。不难看出, 官方已采用网民重新建构的热词, 这不仅使得当权者在文化领导权的掌控中得到进一步的巩固, 同时也预示着国家与社会有效沟通的开始。
网络流行语扮演的是“从民间产生, 发出民间的声音”的一种角色, 表达出反权威的批判力量。毕竟在生活节奏加快、各种压力齐聚而体制又不健全的今天, 这不失为一种理想的民众话语权的表达。但应该注意的是, 网络流行语在缺乏监督的网络空间中产生, 必然会有一些违背道德规范的成分, 公众在使用网络流行语表达话语权时还需谨慎。
3. 推动价值观多元化, 活跃当代中国政治文化
德国著名释义学家伽达默尔认为, 语言本身就是一种世界观、价值观, 人因为有了语言, 所以有了一个“世界”, 同“世界”有了一种关系, 对世界有了一种特殊的“态度”。改革开放后, 中国社会由同质社会转变为多元社会, 网络流行语的盛行, 本身既是一种价值观的体现, 同时带有各种情绪的网络语言也反映了民众价值观的多元化。
而网络流行语的大众化趋势, 反映出当下文化的发展类型已经不再是官方文化和民间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简单二元对立, 而是越来越趋向于互动共生的一种状态, 在多元化的今天, 这无疑为政治文化的发展注入了鲜活的力量。
但不可否认的是, 网络流行语也暴露了若干值得警惕的问题, 如“恨爹不成刚”“谈感情伤钱”等, 公众追求权钱的实用型价值观普遍;又如, “BT”“PMP”等不知所云的网络流行语, 对传统价值观的肆意解构和颠覆, 这种求异心理的后现代文化在青年群体中普遍流行, 暗藏着道德和信仰的危机。毕竟, 网络流行语在一定程度上还扮演着影响个体社会化的角色, 这些蕴涵错误价值观的网络流行语应该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和规范, 重在培养受众者独立思考的能力, 培养其正确选择、分析、判断网络流行语的能力。
三、网络流行语的变迁对当今社会的影响
网络流行语的变迁是社会政治发展的结果, 同时也影响着当代政治的发展。
网络流行语扮演着吸引公众注意力的重要作用, 其作用在当今这个“注意力”时代显得尤为重要。它具有“让民众发声”“让观点浮现”“让社会的管理者听到并思考”等作用, 且代表的是一种民意, 在诙谐幽默的同时宣泄减压、推进民主政治建设。
但值得注意的是, 网络流行语要避免因过度娱乐及抹杀传统等带来的消极影响。并且, 网络流行语传达的情绪往往是负面的, 群体中的受众者往往因缺乏理性, 不加考虑的全盘接受, “说理和论证战胜不了一些词语和套话”, 道德和社会机制规范在狂热的群体中完全失去效力。因此, 笔者认为, 网络流行语的传播不应该陷入被动, 相关部门应该积极对之进行正确管控、引导和疏通, 及时矫正失范的话语, 有效引导舆论。
摘要:网络流行语的生成与变迁既是一种独特的语言现象, 也是一种深刻的社会现象;它是语言系统对社会现实最敏感的反映, 是时代的产物。本文侧重于关注变迁下的网络流行语在我国政治生活中扮演的政治角色及其蕴涵的政治意义。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变迁,政治意蕴
参考文献
[1]李明洁.网络流行语为什么能够传达民意?[J].编辑学刊, 2011 (4) .
[2]薛国林, 刘志杰.一种曲线的意见表达:网络流行语折射出的社会态度[J].新闻记者, 2009 (6) .
流行的网络安全技术 篇11
关键词:网络流行文字;文字复兴;创新意识;适度
中图分类号:H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08-0182-01
中国汉字文化博大精深,有丰富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承载着几千年华夏文明,汉字是我们中华儿女都应引以为豪的文化符号。当汉字与网络发生碰撞,会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近来,一些文字在网络上成为了人们语言交流的宠儿,随处可见它们的身影。网络流行文字,顾名思义就是在网络上流行的文字,是网民们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它表现出蓬勃的生机,展现出文字的年轻化和个性化。
然而追溯网络流行文字的根源都不是凭空臆造的,在浩如烟海的文字中仍可以找寻到这些文字的历史根源,这些文字只是被湮没在了汉字文化的演变中而被逐渐的遗忘。这些文字大多都是生僻的古文字,今天大多不再使用或很少使用。现在这些文字在网络上“重现江湖”,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网络流行文字更有利于语言形象化的表达,这是古文字的“复兴”,也将会对汉字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
“偶”
“偶”字《汉语大字典》关于它的解释有15个义项:泥塑或木雕的人像;同辈、同类;匹对、对偶;辅助;相配、比得上;双、双数;中医术语,古指偶方;对,相对;融洽、投合;联结、组合;偶然;遇;用同“隅”;通“寓;姓[1]。但却找不到与网络语言表第一人称的“偶”字相合、能得到恰当解释的义项。许多文字专家和学者对“偶”的根源进行了考释,但都没有定论。于秀和张艳认为“《读曲歌》中的"藕"字是网络上第一人称"偶"字之源。”[2]另一观点称“偶”字是台湾的口语,台湾口语中“偶”就是“我”的意思。
“偶”字的出现,诙谐幽默的替代第一人称“我”,使之具有一种调皮、可爱的文字感情色彩,拉近了人与人之间交流的距离,“偶”字虽然不属于生僻字,但人们赋予它一定的感情色彩,使它不仅仅是单一的文字符号,而是有色彩、有感情的文字化身,使话说更感轻松、亲切、随和。
例如:
偶说此事绝不会发生在姚明身上。(《刘翔的事绝不会发生在姚明身上》,《中国青年报》2004年11月11日)
2004年,偶对于烟草公司是如何以诚意搞掂此单生意的,非常的好奇,忍不住浮想联翩。(同上)
其实,偶很难理解中国国情的特殊性。(同上)
“囧”
“囧”字是最早出现、最受欢迎的网络流行文字,被形容为“21世纪最风行的一个汉字”。“囧”字也不是网友凭空创造的,“囧”读音jiǒng,象形字,古同“冏”,原指光明。“囧”字在古代文献中也能得以考证。 是“囧”字的甲骨文,“八”形似眉目,“口”为嘴,形似面部表情,网络义为郁闷、悲伤、无奈等。《唐韵》《集韵》《韵会》并俱永切,音憬。《说文》窻丽廔闓明,象。又伯囧,人名。周太仆。正本作囧,俗讹作冏。见《书囧命》。又与烱同。《韩愈诗》虫鸣室幽幽,月吐窻囧囧。[3]可见“囧”字在古代文献资料中早已有了记载。
“囧”的出现,人们根据它的形状,赋予了“囧”字新的含义,人们用它来表示郁闷、尴尬、悲伤、无奈、困惑、无语等意思,也指处境困迫,比喻尴尬,为难。同“窘”一样也表示在特殊情况下的一种极为窘迫的心情。“囧”字的出现引领了一种网络潮流,甚至出现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网络流行文字开始于此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槑”
“槑”字是继“囧”字后的又一网络流行文字,读音méi,《康熙字典》【辰集中】【木字部】槑【玉篇】古文梅字。注见七画。“槑”是“梅”的一个异体字。清人龚自珍的《病梅馆记》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名篇,另一种写法就是《病槑馆记》。开封包公祠内的匾额上还有“槑”这个字,匾额上书写的意思为“槑花堂”,也既是“梅花堂”。“槑”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中便可以查到。1955年12月22日文字改革部门发布了《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其中就包括“梅”字的两个异体字——“木某”和“槑”。可见,“槑”其实是 “停止使用”的废字。
人们在众多的废字中寻寻觅觅找到了“槑”字,其形:丑怪惊人能妩媚,断魂只有晓寒知。其神:任他桃李争欢赏,不为繁华易素心。如此来看,槑,实则形神俱呆,怪道古人用此二字组成其名了。字由二呆组成,故成为形容人比呆还呆的意思,于是在网络语言里被用来形容人很天真,很傻。槑,其来源于陕西方言,人们常说:槑怂,槑得很,老槑等等;其实很多时候,这些是大人们对小孩的称呼,是对孩子的喜爱。“槑”字样子形同两个小人手牵着手,因此也用来表示情侣热恋中的状态。可见废字“槑”的出现被人们赋予更多的意义与感情,溢于言表,真实而有内涵,使汉字具有人文气息,表情达意更加丰富。
语言的发展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汉字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网络流行文字作为一种语言变体的产生、发展成为一种新的语言现象。语言也好,文字也好,都是为了方便人们沟通和交流。但有的专家表示网络流行文字违背了文字的本质。我认为不然,古文字的网络流行不必大惊小怪,我们应该正视这一语言现象,发掘它创新意识和人文精神,加以引导和发展,古为今用,大胆创新,不断求索。
网络流行文字大多都是石沉大海废弃不用的古字、生僻字,它的出现引发了人们对古文字的重视与研究,无可厚非这是它重要的价值体现。古老遗失的汉字重新焕发出了时尚魅力,也为当今语言文字学的应用型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只要我们适度利用,善意创新,就是对汉字文化的延伸,网络流行文字蕴含着人文精神与时代精神,展现汉字的亲和力,赋予汉字崭新的魅力。
参考文献:
[1]罗竹风.汉语大词典[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
[2]于秀、张艳.浅析网络“偶”字来源. 科教文汇(下月刊)[J].2008(12)。
[3]康熙字典[Z].北京:中华书局.2004。
网络流行语的等值翻译分析 篇12
1 等值理论
第一个提出等值翻译理论的是前苏联的费道罗夫, 他认为译语和源语是完全对等的。后来, 美国翻译理论家Nida在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一书中提出了新的翻译标准——动态对等。就是指译出语的读者对译语中所包含的信息的反应同源语读者对源语的信息的反应的等同性的程度。[2]简单说, 也就是译语读者与源语读者应该有同样的反应和感受。同时还提出了动态对等的最低标准和最高标准。Minimal standard:the reader of the translated text should be able to comprehend to the point that they can conceive of how the original readers of the text must have understood and appreciated it.所谓最低标准就是“译语读者对于译语的理解和欣赏应该达到源语读者对于源语必须理解和欣赏到的程度”。Max standard:the reader of the translated text should be able to understand and appreciate the work in essentially the same manner as the original readers did.最高标准就是“译语读者能够以源语读者对源语的理解和欣赏的方式对译语的进行理解和欣赏, 并达到相应的程度”。
2 等值理论的相对性
在汉英两种语言中, 存在绝对对等 (perfect equivalence) 和更多的不完全对等 (relative equivalence) 。
2.1 绝对对等 (perfect equivalence)
例1:正能量
参考译文:Positive Energy
分析:“正能量”源于“点燃正能量, 引爆小宇宙, 运气挡不住”, 并迅速蹿红于2012年各大论坛, 成为网络热词。在《正能量》专著中, 作者Richard Wiseman将人体比作是一个能量场, 通过激发人体潜能, 让人们更积极, 更自信、更加充满活力。所有人和事一旦贴上“正能量”的标签, 它就是一个象征意义的符号, 阐释了人们的各种期望。Positive意为积极的, 确定的, 绝对的;Energy精力, 能力, 能量。Positive Energy能完全诠释正能量的涵义。
例2:屌丝
参考译文:Diaos
分析:屌丝指苦2逼青年的自我嘲讽, 但不自暴自弃的人, 也可用于称呼别人。泛指人做了一些无厘头, 不可思议的事情, 说白了就是脸皮厚的人做得出来的事情。典型的“屌丝”, 集自卑、辛酸、自嘲、恶搞于一身。“屌丝”不是有志青年, 更不是精英, 从年龄上看, “屌丝”多是上80后或者90后的刚踏入社会的年轻人或是在校学生, 随着网络的传播, 越来越多人喜欢用屌丝来形容自己。因此直接音译为Diaos。
绝对对等的网络流行语英译例子举不胜数, 如:羡慕嫉妒恨envious, jealous and hateful;犀利哥Brother Sharp;至于你信不信, 反正我是信了。Whether you believe it or not, I am convinced.
2.2 不完全对等 (relative equivalence)
1) 形式对应而内容不对应
例3:你幸福吗?我姓曾。
参考译文:Are you happy with your life?My surname is Zeng.
分析:2012年央视的调查节目“幸福是什么?”让“幸福”成为媒体的热门词汇。“你幸福吗?”, 这个简单的问句背后蕴含着一个普通中国人对于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自然环境等方方面面的感受和体会, 引发当代中国人对幸福的深入思考。由于问题简单而仓促, 很多被采访者的回答让人忍俊不禁。其中一位务工人员的回答是“我姓曾。”如果直接翻译, 会让人觉得答非所问。因此, 不妨考虑直译加注, 如:“Are you happy with your life?”sounds the same with the Chinese question“Is your surname Fu?”So the migrant worker corrected, “No, My surname is Zeng.”
2) 内容对应而形式不对应。
例4:我和我的小伙伴们都惊呆了。
参考译文:We are like WOW.
分析:2013年6月, 一段讲述端午节由来的小学作文内容截图在微博网友中热传。这篇文章, 最早由新浪微博网友“苏隐衡”发表于2011年11月14日。援引其中的一句话“我和小伙伴们都惊呆了”被作为网络流行语迅速传播, 短时间内成为了热门话题。比较正式的翻译为:My Little Good Buddies and I are shocked.但如果当时真的是惊呆了, 不可能想出特别恰当的词语来表达, 可以考虑更地道的译为:We are like WOW.WOW可以根据当时的语气表达出不同的意思。
例5:哥抽的不是烟, 是寂寞!
参考译文:What brother is smoking is not a cigarette, but loneliness!
分析:7月初, 在猫扑大杂烩里突然有人发了一张一名非主流男子吃面的图片, 图片配文“哥吃的不是面, 是寂寞”。之后网友模仿“哥×的不是×, 是寂寞”的句式, 造出各种“寂寞体”, 如:“哥上的不是网, 是寂寞”、“哥爱的不是你, 是寂寞”……感觉世间万物都可以化作“寂寞”, 映射出现当代人需要安抚的脆弱心灵。寂寞是一种病, 我们都在寻找治愈它的药片。
2.3 完全不对应
例6:人生就像茶几, 上面摆满了杯具。
参考译文:Tableware is to the table what tragedy is to life.
分析:直译为“Life is like a tea table, with bitter cups placed all over it.”了无生趣。改译的精妙在于以同音双关将“杯具”取代“悲剧”, 在表达内心无奈的同时又增添了一分自我嘲讽的乐观。即便是直译加注也不能尽情的享受同音双关带来的幽默。
例7:神马都是浮云
参考译文:1.All things are of no consequence just like floating clouds.
2.Everything is nothing.
3.Kamiuma are floating clouds.
分析:“神马都是浮云”源于“小月月”事件, 小月月至今为止被认为是最极品女。遭到网友们的火速膜拜。神马本义可指马之特异美善, 非凡马可比者, 亦可比喻委心随化, 超脱尘世的精神境界。浮云一词为多义词, 基本解释为飘浮在天空中的云彩, 另外, 浮云一词还有其他几种比喻义和引申义。在网络流行语中神马并非一匹马, 而是“什么”的谐音。“浮云”的意思即虚无缥缈, 转瞬即逝。“什么都是浮云”的意思是什么都不值得一提, 有抱怨感叹之意。什么东西都很正常都无所谓了。可试译为:Vanity also was illusion.
3 结束语
当下热衷于网络流行语翻译的原因有二:首先, 英文资料在网络中占的比重大, 为了更好的诠释中国文化底蕴, 必须找到有效的等值的翻译, 势必给翻译带来巨大挑战;其次, 中国的网民数量和网络文化潜在的市场有目共睹。西方世界也开始关注并积极投身于网络流行语的翻译, 在翻译过程中力求最大限度的语用对等。[3]分析语用等值相对性的原因有二:一是客观原因, 由于语言、文化的不同, 包括字形, 发音, 词汇, 句型, 历史渊源, 文化背景, 民族心理, 民族习俗, 语言传统及表达方式;二是主观原因, 基于译者与读者, 一千个观众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There are a thousand Hamlets in a thousand people's eyes.
参考文献
[1]李利娟.翻译中的语用等值[J].社科纵横, 2008 (1) :161-162.
[2]Nida E A.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M].Lei den, EJ Brill, 1964:4-7.
【流行的网络安全技术】推荐阅读:
网络流行的爆笑个性签名07-17
网络流行语的话语分析08-05
网络流行语的汉英翻译09-02
网络最流行的名人经典说说心情短语08-12
网络流行语07-04
网络流行语06-04
网络流行音乐09-22
网络流行文体语言11-06
网络流行语言句子05-29
最新网络流行语言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