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热流行病学分析

2024-10-26

出血热流行病学分析(共11篇)

出血热流行病学分析 篇1

流行性出血热是由病毒引起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是以发热、出血倾向及肾脏损害为主要临床特征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被《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为乙类传染病。2005年5月28日~6月9日吉林省抚松县露水河鹤大公路23公里施工路段外来民工中发生6例发热、无力、恶心、呕吐、头痛、面红、颈红、腰疼为主要症状的疑似出血热病例,经临床、流行病学和病原学、血清学确认为一起流行性出血热爆发。

1 自然情况

露水河位于吉林省抚松县东北部,属高寒山区、林区,南与泉阳相邻、北是沿江和敦化、西面是北岗、东与安图县二道白河相邻。露水河鹤大公路施工路段地处露水河镇北部边界处,与沿江乡滩头村及敦化市沿江村相邻。露水河施工路段全长约40公里,鹤大公路是国家重点路桥建设项目,施工路段总长100米,雇用民工两批总人数36人,第一批民工来自辽宁盖洲23人,多数人于2005年4月9~15日到达施工地,共同居住在同一帐篷内(1号帐篷)。第二批民工来自吉林省德惠、九台和泉阳镇共13人,于2005年5月15日~20日入驻施工地2号帐篷,相距1号帐篷约15米,两帐篷外来施工人员在野外简易帐篷宿营,同吃、同住、饮用未经消毒的山泉水。施工队野外宿营,周边2公里无其他住户,帐篷内卫生差及通风不良,宿营地周围为林地,野鼠较多,未采取任何防护措施。5月份抚松地区气温较常年低且多雨,为出血热高发地区,施工队入驻露水河地区前未与当地疾控机构联系,未在入驻前进行灭鼠、防鼠和注射流行性出血热疫苗。

1 流行病学调查

2.1 调查对象

露水河鹤大公路23公里施工路段外来民工36人;男35人,女1人,全部为汉族;年龄25~50之间;职业全部为民工。

2.2 调查方法

询问患者病史及流行病学接触史、症状、体征、发病时间和个人防护情况;根据1990年8月卫生部颁布的《规定管理的传染病诊断标准(试行)》流行性出血热的诊断标准中临床和实验室病例诊断标准。

3 调查结果

3.1 感染流行性出血热情况

露水河鹤大公路23公里施工路段外来民工36人,共发生病例6例,罹患率13.33%。其中男性5例,女性1例,男女之比为5:1。

3.2 时间分布

流行性出血热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一年有两个发病高峰,4~7月份和11月份~次年的1月份,本次疫情爆发发生在5~6月份,首例在5月28日,发病至未例6月9日发病,疫情持续了11天。

3.3 人群分布

报告6例出血热中1例为女性,其余均为男性,发病者年龄在25~50之间,发病者均为辽宁盖洲人。

3.4 接触史

吉林省抚松县为流行性出血热的自然疫源地,露水河鹤大公路23公里施工路段周围15公里内无村屯,施工路段外来民工生活在2个帐篷内,周围为林地,入住前未进行灭鼠、防鼠措施,发病均在1号帐篷,2号帐篷内无发病,1号帐篷搭建的早,民工房间直接于外界相通,又在低温多雨期,且多来自辽宁盖洲,对当地疾病流行状况不了解,个人防护意识差,不接受当地疾控机构推荐的出血热疫苗,而且发病者多住下铺;2号帐篷搭建的晚,民工房间不直接于外间相通,多为本省人,有5人接种过出血热疫苗,1号帐篷和2号帐篷共同饮用同一水源的水,1号发病,2号不发病,证明不是经水传播,由以上推测是由鼠入室污染用品而造成接触传播或螨媒传播为此次爆发的主要原因。

4 控制措施

根据本次爆发特点,在当地政府的支持和配合下,采取以下控制措施:营地周围选择药物灭鼠及灭螨;工地人员均饮用开水,加强个人防护,尽量避免与鼠类及排泄物或分泌物接触,搞好个人卫生,晾晒被褥、衣服,不吃生冷食物;工地易感者接种出血热疫苗;利用媒体宣传防病知识,提高居民防病意识,掌握防病方法;继续在全县范围推广出血热疫苗接种;对县内其他水利、农林、矿产、桥梁等大型野外作业工地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疫源地监测,了解野外施工情况,指导防病;全县加大灭鼠力度将野鼠密度降到3%以下,家鼠密度降到1%以下。

5 讨论

本次爆发主要是接触了被鼠分泌物及排泄物污染的物品或食物引起的,采取灭鼠及灭螨,搞好个人卫生,晾晒被褥、衣服,不吃生冷食物,接种出血热疫苗后,爆发终止。爆发季节主要集中在4~7月份,发病以工棚民工为主。

健全疫情报告制度,及时上报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采取相应措施,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坚持“谁用工、谁教育、谁负责”的原则,疫区作业“先灭鼠,后入住”,穿好“三紧防护服”;加强对外来民工的卫生管理和教育工作;改善民工居住条件,注射出血热疫苗;提高广大群众自我保健意识和防病能力是控制和预防疾病爆发的关键所在。

摘要:目的 探讨控制流行性出血热的策略和防治措施。方法 用描述流行病学的方法对2005年5月28日~6月9日吉林省抚松县露水河鹤大公路23公里施工路段外来民工流行性出血热发病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流行性出血热爆发在5~6月份属于流行性出血热的发病高峰期,爆发原因主要是接触了被鼠分泌物及排泄物污染的物品或食物引起的,采取灭鼠及灭螨,搞好个人卫生,晾晒被褥、衣服,不吃生冷食物,接种出血热疫苗后,爆发终止。结论 健全疫情报告制度,及时上报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采取相应措施,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坚持“谁用工、谁教育、谁负责”的原则,疫区作业“先灭鼠,后入住”,穿好“三紧防护服;”加强对外来民工的卫生管理和教育工作;改善民工居住条件,注射出血热疫苗;提高广大群众自我保健意识和防病能力是控制和预防疾病爆发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流行性出血热,流行病学,爆发

出血热流行病学分析 篇2

培训工作总结

为了加强应对肾综合症出血热的防治工作,我院医务科组织相关科室技术骨干参加了Xx市卫生局出血热培训会议,又根据上级的要求于2012-1-4日和2012-1-5日对我院全院工作人员分两批进行了专题培训。

医院分管院长Xx到会并重申相关规章制度,就目前肾综合症出血热的防治工作提出了四点要求:一要切实提高对肾综合症出血热的认识;二要认真落实相关的防控措施措施;三要切实做好与疫情相关的各项工作;四要加强对各类传染病的防治工作。

我院内科主任Xx

详细讲解了卫生部制定的“流行性出血热诊疗方案”及国家疾控中心制定的《流行性出血热诊疗要点》。Xx结合几十年的临床经验及院感经验,强调了流行性出血热的临床诊断、救治要点,让院内所有工作人员熟练掌握流行性出血热的定义、流行概况、流行病学、病原学,以及流行性出血热的预防与控制知识,诊断治疗和消毒隔离知识。培训结束后当场进行考试,成绩记入考核。

通过此次培训,提高了认识,强化了防控措施,为我院防治流行性出血热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Xx市中医医院医务科

流行性出血热病人的护理体会 篇3

[关键词] 出血热;护理;体会;并发症先兆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4.03.359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495-01

流行性出血热病主要是老鼠传播的一种病毒引起的自然疫原性传染病。好发季节为秋冬季节,农村、山区好发,死亡率较高。临床上将病程分为五期:即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我院自从2010至2013年收治了9例流行性出血热病人,除1例死亡外,均治疗康复。

1 临床资料

本组9例病人均成年人,除1例69岁外,均30到50岁之间的中壮年,其中1例病人出现肾功能衰竭尿毒症后死亡。3例出现了低血压休克来院,经抢救成功康复出院。2例发生出血倾向,3例轻型来院治疗及时而很快治愈。

2 护 理

流行性出血热病人的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和护理是控制病情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减少低血压期致休克发生的机率。从而减少肾功能衰竭和其他并发症的发生。护士应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扎实的理论知识。及时发现和能正确估计病情变化。

2.1 高热期护理 在发热期,密切观察体温变化及热程的长短,这是估计病情轻重的标准之一。绝对卧床休息,防止劳累。给予营养丰富碳水化合物、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高热病人,给予物理降温,一般不用强退热药。注意出汗情况,防止大汗、虚脱而诱发休克,此时要监测血压、脉搏,以便及早发现低血压。注意胃肠道中毒症状与出血倾向,补充充足体液和电解质,预防低血压。

2.2 低血压休克期护理 此期病人表现体温下降,血压下降,脉压差缩小,脉搏细数,全身症状加重,微循环障碍,组织器官供血不足,内脏严重受损,并有出血的倾向。尤其肾脏损伤严重。若发现病人异常惊觉、烦躁不安,脉细弱,提示病人进入休克,要按休克病人护理,绝对卧床休息,禁止搬动,给予保暖,保证输液通畅,注意心肺功能。详细准确记录液体出入量。如进食、水果严格按照含水量计算,及早发现少尿倾向,严重病人有少尿、無尿时给予留置尿管,以便更准确观察和记录尿量。如果病人每小时尿量大于3毫升,提示组织灌注量良好,休克改善。

2.3 少尿期护理 准确记录液体出入量,同时认真观察尿的形状颜色,随时检查膀胱充盈情况。观察出血倾向,出血是本病的特征,虽然出血各期都可以出现,但以少尿期多见。由于尿量的减少,体内代谢产物堆积,水钠潴留,循环血量增加,可使血压升高。若病人出现抽搐、昏迷、提示脑出血的可能。出血倾向伴有凝血机制障碍,可引起消化道胃肠大出血的可能。所以此时要做好抢救的思想准备和物品准备。在我们收治的一位32岁男性患者入院时血压60/50毫米汞柱,尿少,血尿素氮升高,随着尿量逐渐减少至无尿,病人进入少尿期,血尿素氮异常升高,血钾升高,全身水肿,心功能不全,有消化道溃疡病史,所以重点观察大便颜色,粪便化验室镜检,发现有红细胞2加号,无呕吐,给予止血处理,按消化道出血给予治疗,出现消化道出血,便血和大量呕血,虽然进行了竭力抢救,病人最终死亡。对并发症出现先兆具有预知能力,密切观察血压、脉搏、呼吸的改变,密切观察神志的变化,严格记录尿量、细心观察尿的形状颜色的变化。严格遵照医嘱控制入量,饮食上指导其进食高热量、高维生素低蛋白低钾的饮食。此期的重点是病情变化的观察和各种并发症的观察。

2.4 多尿期 虽然经历了严重的少尿期后,进入多尿期,记录液体出入量还不能忽视,液体的补充以口服为佳,可给予多糖多汁富含钾的水果、食物。

2.5 恢复期的护理 出血热病程长,大约3周左右,病情重,过多的体力消耗。营养消耗,导致抵抗力下降,易感染或发生其他疾病。所以特别是在恢复期,可给予保护性隔离,注意休息,补充营养,逐步恢复体力活动。

出血热流行病学分析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流行性出血热疫情资料来源于“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人口资料来自溧阳市统计局。

1.2 方法

利用Excel 2007软件进行数据整理,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流行概况

2011-2015年溧阳市共报告流行性出血热病例69例,年均报告发病率1.75/10万,死亡1例,病死率1.45%。各年报告发病率分别为1.66/10万(13例)、1.27/10万(10例)、2.66/10万(21例)、2.53/10万(20例)、0.63/10万(5例)。

2.2 时间分布

发病呈明显的季节性分布特征,各月均有发病,发病高峰在2-7月份,共计55例,占全年发病数的79.71%,8-10月份发病数明显下降,11-12月份发病数略有回升。见图1。

2.3 地区分布

病例分布在全市7个镇(区),其中社渚、上兴和南渡3个丘陵地区病例数最多,分别为17例、15例和10例,占全市发病总数的60.87%。农村发病高于城区。

2.4 人群分布

在报告的69例病例中,男性54例,发病率2.71/10万;女性15例,发病率0.77/10万;男性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10,P<0.01)。年龄最大77岁,最小21岁,其中40~60岁病例数最多,共有45例,占全部病例的65.22%,见表1。职业以农民为主,共有55例,占总数的79.71%,见表2。

3 讨论

溧阳市2011-2015年流行性出血热年均发病率为1.75/10万,高于有关报道中全国平均水平[1],略低于省内其他地区报道[2],但仍高于1/10万,防控形势不容松懈。流行性出血热发病与鼠类活跃程度和人类生产活动密切相关[3],发病呈季节性分布;我市各月均有病例,发病高峰在春夏季,秋季发病数下降,冬季发病数略有回升,春夏季发病高峰与我市流行鼠种褐家鼠活跃期相一致,冬季发病数回升则主要是由野鼠引起[3]。

溧阳市流行性出血热具有明显的职业、年龄和性别分布特征;职业以农民为主,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40~60岁,男性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说明我市中年男性农民为流行性出血热发病高危人群,可能与该人群经常下田耕作,接触老鼠排泄物及其分泌物的机会较多有关[4]。

溧阳市位于苏浙皖交界处的丘陵地区,鼠类活动频繁,社渚、上兴和南渡三个丘陵地区病例数最多说明丘陵山区是流行性出血热高发地区,王国强等关于2004-2010年溧阳市流行性出血热流行特征分析[5]中发病率最高的地区也是这3个乡镇,说明我市在流行性出血热防控方面的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针对我市流行性出血热的流行特征,在今后的工作中需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1)进一步加强卫生宣教,采取电视、广播、报纸、横幅、现场讲座、发放宣传单等多种渠道普及出血热防病知识,使广大人民群众对出血热有更充分的认识,积极主动做好自身防护。(2)在全市范围,特别是针对高危人群、高发丘陵山区积极开展出血热疫苗的预防接种工作,提高人群免疫水平,努力形成免疫屏障。(3)各级政府部门继续加大力度开展灭鼠工作,搞好环境卫生,清除鼠类栖息地,降低鼠密度。(4)加强各级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出血热防治知识培训,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治疗,降低病死率,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摘要:目的:分析溧阳市流行性出血热(HFRS)流行病学特征,为HFRS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溧阳市2011-2015年流行性出血热网络直报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溧阳市2011-2015年共报告流行性出血热病例69例,年均报告发病率1.75/10万。2-7月为发病高峰期,农村发病率高于城区,男性高于女性,4060岁年龄组发病最高,职业分布以农民为主。结论:溧阳市位于丘陵地区,流行性出血热发病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防控工作不容松懈。提示需加强对高危人群和高发地区的宣传教育、预防接种、防鼠灭鼠及防治知识培训工作。

关键词:流行性出血热,流行特征,发病率

参考文献

[1]李青华,王利亚,李亚楠,等.2008-2012年中国流行性出血热流行病学分析[J].军事医学,2013,37(12):895-897.

[2]汪春玲.连云港市海州区2010-2014年流行性出血热疫情分析[J].江苏预防医学,2015,26(6):78-79.

[3]李宏,洪荣涛,黄文龙,等.2004-2007年福建省流行性出血热流行特征分析[J].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09,25(1):59-62.

[4]吴雪娟,裴广军,陈磊,等.象山县2005-2011年流行性出血热流行趋势[J].浙江预防医学,2013,25(3):40-41.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流行病学调查表 篇5

国标码口口口口口口病例编码口口口口 1.一般情况

1.1姓名:家长姓名联系电话

1.2性别(1)男(2)女口 1.3年龄(岁)

1.4职业:(1)托幼儿童(2)散居儿童(3)学生(4)教师(5)保育员及保姆(6)餐饮服务业(7)商业服务(8)医务人员(9)工人(10)民工(11)农民(12)干部职员(13)离退人员(14)家务及待业(15)其他(16)不详口口 1.5家庭住址:

1.6工作单位(学校):1.7联系电话:1.8家庭人数:1.9患病人数:2.发病情况

2.1发病日期:年月日 2.2就诊日期:年月日 2.3就诊单位:

2.4诊断(1)临床诊断(2)病原学诊断2.5病程:(天)

3.临床资料病人有无下列症状(“1”表示有 “0”表示无)

3.1眼刺瘅3.2眼睑沉重3.3畏光流泪3.4灼热3.5视物不清3.6肿胀3.7黏液分泌物3.8脓性分泌物3.9眼结膜充血3.10发热(℃)3.11四肢酸痛3.12乏力4.流行因素调查(调查病前2天内情况)

4.1接触红眼病人(1)是(2)否与患者关系:

4.2家庭内毛巾(1)分开(2)不分开4.3家庭内脸盆(1)分开(2)不分开4.4游泳(1)有(2)无4.5乘坐公交车(1)有(2)无次数:,主要乘坐几路车:

4.6乘坐出租车(1)有(2)无次数: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

口 口 口 口

口口

4.7发病期间在家隔离(1)是(2)否口

4.8 回家是否洗手(1)是(2)否口

4.9是否打电话(1)是(2)否口

使用电话(1)公用(2)私用(3)两种均有口

4.10是否使用电脑(1)是(2)否口

使用电脑(1)公用(2)私用(3)两种均有口

4.11公共场所乘坐电梯(1)是(2)否口

大约次数:

4.12饭店就餐(1)是(2)否口

次数:

4.13舞厅或街头跳舞(1)是(2)否口

次数:

4.14去过网吧(1)是(2)否口

次数:

4.15打保龄球(1)是(2)否口

:次数

4.16去其他公共场所(1)是(2)否口

次数:

主要有哪些场所:

5.调查小结:

调查者单位:调查者:

审查者:调查时间:年月日

表3:传染病疫点消毒工作记录表

编号:20120302024 患者姓名:黄建鑫

传染病诊断名称: 手足口病 确诊日期: 2012年02月29日 转移类型: 住院转院迁居痊愈死亡

消毒地点: 周矶办事处永丰11组患者家中

通知消毒单位: 周矶办事处卫生院公共卫生科

联系人: 黄行茂 电话:***

通知消毒时间: 2012年3月01日09时21分

完成消毒时间: 2012年3月01日17时53分

消毒对象 消毒因子(min)作用浓度或强度 作用时间 消毒方法 衣物、物表 有效氯 1:100 30 喷洒、浸泡

玩具 有效氯 1:100 30 擦拭

备注:

1、消毒剂名称有效成份含量生产日期应用浓度的配制 劲康消毒泡腾片201108031:100

执行消毒单位:周矶卫生院公共卫生科填 表 人:江城

出血热流行病学分析 篇6

流行性出血热(EHF)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传染病,是一种以发热、出血、低血压、肾损害为主要特征,同时可导致多脏器损伤的古老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本病起病急,病情复杂多变,治疗护理难度大,因而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采取及时有效的护理措施,对提高治愈率尤为重要。我院自2001年11月~2008年12月收治了37例EHF患者,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37例EHF患者中男26例,女11例,年龄13~54岁。发病到入院1~10天均有典型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主要包括:发热、头痛、腰痛、出血、血小板减少、肾损害等。本组病例均根据流行病学特征、典型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确诊,37例病人流行性出血热抗体均为阳性反应。

2 护理

2.1 一般护理:保持床铺清洁、平整、发热出汗病人及时更换床单、内衣;给予高热量、流质或半流质、清淡、细软、富含维生素的饮食,每日给予口腔护理,少尿期限制液体量,钠盐及蛋白质的摄入,多尿期注意液体量及钾盐等的补充,消化道出血的患者给予禁食;定时通风,保持病室空气新鲜保暖、保持一定的温度(15℃~18℃);安静。发病初期绝对卧床休息,不宜随意搬动,尤其是发热期及低血压期病人,以免加重组织脏器出血,恢复期仍需要注意休息,逐渐增加如活动量;生命体征的监测,通过T、P、R、BP 的监测及时了解发现病情,及时与医生取得联系。

2.2 对症护理

2.2.1 发热期护理:发热是本病特有的症状,10%病人有此症状。“三痛”和“三红”为本期的典型表现。体温常在39℃~40℃之间,以稽留热多见。因病人的皮肤及粘膜出血点,膳食应去渣。密切观察体温变化,定时测量,精确绘制,高热时可用物理降温,注意本病有“热退病重”之特点。因此,体温下降不要盲目、乐观,更不能掉以轻心。疼痛剧烈时遵医嘱给予口眼镇静止痛药物。

2.2.2 低血压休克期的护理:多数病人在发热末期或热退同时出现血压下降。其特点为热退后其他症状反而加重。开始表面为面色潮红,四肢温暖,之后则转为面色苍白、口唇青紫、四肢厥凉等。此期应分秒必争,积极做好扩容抗休克的准备。早期扩容要快速做到“一早、二快、三适量”,尽快使血压回升。主要补充血容量,胶体晶体并用,必要时用血管活性药物。应选用大血管细心穿刺,严格掌握输液速度,防止血压高低流动。严密观察病情,注意病人神志、血压、脉搏及尿量,定时检测,详细记录。做好保暖及皮肤护理。

2.2.3 少尿期护理:进入少尿期主要是由于肾功能的急性损害而产生氮质血症,酸中毒及水电解质紊乱。严重者可无尿。水平衡是本期的护理要点,精确记录出入量,严格控制每日的补液量和补液速度。全天进液量原则是“量出为入,宁少勿多”。一般掌握入量=尿量+500~700ml,24小时入量不宜超过1000ml,监测体重,密切观察电解质变化,纠正缺氧和酸中毒,禁止摄入含钾较高的食物,如香蕉、牛奶等,备好治疗高血钾的常用药物,如50%葡萄糖、5%碳酸氢钠、胰岛素等。必要时给予透析治疗。透析过程中密切监护生合体征,观察局部有无出血。

2.2.4 多尿期护理:由于此期新生的肾小管吸收功能尚未完善,因而肾的浓缩功能差,加之体内贮留的尿素氮等物质的渗透性利尿作用,尿量开始逐渐增加,预示着病人的肾功能有一定恢复,但内环境紊乱仍然较严重,此期护理必按少尿期的要求进行。密切观察电解质变化,卧床休息,预防感染。遵医嘱给予抗生素,每日尿量达3000ml以上者,酌情给予优质蛋白和适量钾盐。

2.2.5 恢复期护理:此期尿量逐渐减少至正常(2000ml/d以下)精神、食欲基本恢复正常。但病人由于体力消耗很大,需要有一个较长时期的康复阶段,特别要注意补充营养,可适当增加蛋白的饮食,以加重体内修复过程,适时增加活动,使机体早日康复。

3 心理护理

由于病情重或缺乏疾病的有关知识,往往使家属及清醒病人产生紧张,焦虑,恐惧等心理反应,所以护理服务应热情周到,及时满足其合理需要,介绍其对康复的信心,给予心理支持,减少或消除紧张、焦虑、恐惧心理。

4 出院指导和健康教育

部分病人肝肾功能未完全恢复即出院,因此做好出院指导和健康教育极为重要。嘱患者注意休息,每两周查肝肾功能一次,禁用影响肝肾功能的药物,出院后宜休息1~3个月,同时注意保暖,避免受凉,防止肺部再感染。加强营养,定期复查肾功能,以了解恢复情况,住院期间,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使每例患者懂得相应的疾病知识,自觉建立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好个人防护和卫生。如灭鼠灭螨,改善居住环境,勤洗浴,勤更衣、勤晒被褥,不饮生水等。在野外工作或旅游时,要穿袜子,扎紧裤腿,袖口,以免螨虫叮咬,劳动时防止皮肤破溃,破损后要及时包扎。

参考文献

[1] 丁红旗,王新嫣,尹毅.类白血病型肾综合征出血热临床特点分析 [J].临床医学,2005年03期

[2] 刘为民,宋干,张全福,李德新,杭长寿.流行性出血热细胞培养灭活疫苗灭活方法的比较 [J].病毒学报,1992年02期

[3] 王庆奎,张云,董秋良,张振宇,李中典,朱进.革螨自然感染HFRS病毒的分子生物学检测 [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01年02期 

[4] 詹发先,宋干,杭长寿,李德新,黄永成.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感染鼠的细胞毒T细胞功能中性红比色分析法 [J]. 病毒学报,1992年03期

[5] 刘自远,王天玖,易发超,刘登权.肾综合征出血热危害情况调查研究 [J].地方病通报,1996年02期

[6] 宋丹华,刘旭业,孙志杰,刘伟.黄河三角洲流行性出血热流行病学调查 [J].滨州医学院学报,1995年06期

[7] 孙黎. 汉坦病毒及其所致的疾病 [J].地方病通报,2005年04期

[8] 李沛,褚红梅,王雅格.Intima在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输液中的应用 [J].护士进修杂志,2000年07期

[9] 诸葛武,姚楚铮.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感染小鼠脾脏中的细胞毒因子 [J].病毒学报,1993年01期

作者单位:154100 黑龙江省鹤岗矿业集团肿瘤医院

出血热流行病学分析 篇7

关键词:流行性出血热,流行特征,调查,防治措施

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 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急性、地方性、自然疫源性传染病, 病情危急, 并发症多, 病死率高[1], 是铜川市印台区重点防治的传染病之一。2005年—2012年, 我区累计报告发病103例, 近年来发病范围不断扩大, 到2012年印台区所有乡镇街办均有病例发生, 并从以前的主要在农村和矿区人群发病为主, 到现在的农村和城镇发病没有明显差别。现对印台区2005年—2012年流行性出血热疫情资料进行分析, 探讨其流行规律, 提出干预措施, 制订适合的综合性防治规划, 降低发病率, 为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资料来自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 即由医疗机构和疾病控制机构通过网络直报的印台区2005年—2012年流行性出血热报告卡, 病例分类包括实验室诊断病例和临床诊断病例。人口资料来自印台区统计局历年发布的人口资料。

1.2 方法

利用Excel导出大疫情的统计资料、分类汇总, 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

2 结果

2.1 流行概况

2005年—2012年我区流行性出血热发病呈常态散发水平, 累计报告发病103例;2005年发病15例, 发病率为6.80/10万, 形成一个小高峰, 之后发病率下降并保持较低的发病率;但到2012年发病人数明显增多, 发病36例, 发病率达16.55/10万, 有重新抬头趋势。全区死亡病例7例, 分别是:2006年流行性出血热死亡3例, 2007年死亡2例, 2008年和2012年分别死亡1例, 总病死率为6.80%。见图1。

2.2 流行特征

2.2.1 地区分布

2005年—2012年印台区所有7镇3个街道办均有流行性出血热病例报告, 流行性出血热疫情呈散发, 发病主要分布在红土镇、广阳镇、金锁关镇, 发病人数51例, 占全部病例的49.52%, 有死亡病例的乡镇分别是红土镇3例, 印台镇2例, 阿庄镇1例, 三里洞街办1例。其中红土镇和印台镇死亡5例, 占全部死亡病例的71.43%。见图2。

2.2.2 时间分布

2005年—2012年流行性出血热发病虽然呈常态散发水平, 但是2005年和2012年发病人数较多, 特别是2012年发病人数明显增多, 共发病36例。2005年—2012年流行性出血热死亡病例共7例, 2006年较高共死亡3例, 2007年死亡2例, 2008年和2012年死亡分别是1例。虽然这几年出血热发病人数不多, 但是死亡病例较多。从2008年以后死亡病例在逐步减少, 但2012年出血热发病人数显著增多, 发病有抬头趋势。2005年—2012年流行性出血热发病数季节分布呈单峰, 除8月份外, 全年其他月份均有发病, 表现为冬季流行, 主要集中在10, 11, 12月份, 2005年—2012年这3个月发病人数累计78例, 占发病总数的75.73%。见图3。

2.2.3 人群分布

印台区流行性出血热病例以青壮年发病为主, 发病主要分布于25岁~65岁, 2005年—2012年25岁~65岁发病人数累计88例, 占发病总数的85.42%, 最小发病年龄为9岁, 发病1例, 最大发病年龄为75岁以上, 发病2例。发病数最多的是45岁~年龄组, 其次是35岁~年龄组、40岁~年龄组、50岁~年龄组, 发病数最低的是0岁~9岁年龄组, 基本上没有发病, 见图4。男性发病80例, 女性发病23例, 男性明显高于女性, 男女比为3.48∶1, 见图5。发病人群中职业主要为农民, 发病人数50例, 占发病总数的48.54%, 其次是工人, 发病人数21例, 占发病总数的20.39%。见图6。

2.3 流行性出血热疫苗接种情况

2006年接种出血热疫苗5 320人, 2008年接种出血热疫苗3 580人, 2012年接种出血热疫苗13 716人, 累计接种出血热疫苗29 616人。

3 讨论

铜川市印台区位居陕西省腹地, 关中盆地与陕北黄土高原的交接地带, 地势北高南低, 平均海拔1 175米。全区耕地面积17.5万亩, 宜牧草地19.4万亩, 林地面积26万亩, 水域面积近万亩, 木材蓄积量41万立方米。由于气候温和, 土层深厚, 光照时间长, 昼夜温差大, 是全国苹果最佳适生区之一, 所以务农、经营果园、种植经济林的人员较多, 其常年在农田、果园、树林中耕作, 有时在果子成熟期还要居住在果园中进行管护;加之农村环境卫生差, 室内外鼠患较重, 导致在生活、生产中与鼠及其污染物接触的机会增多, 从而导致农民 (果农) 发病的机会较多。同时印台区辖区内有铜川矿务局的8个煤矿, 乡镇和矿区交织在一起, 矿区环境卫生差, 职工居住条件简陋, 人口流动大等原因, 是造成工人发病人数较多的原因。充分说明出血热的发病与人们的生产生活环境有着密切联系, 与其他文献报道一致[2,3]。

印台区流行性出血热年发病率波动在2.74/10万~16.55/10万之间, 2005年—2012年流行性出血热发病呈常态散发水平, 但各年发病率高于全市发病率水平, 病死率为6.80%也明显高于全市水平。2006年和2007年出血热死亡病例较多以后, 区政府及时组织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大搞环境卫生的整治, 消除鼠类栖息、繁殖和活动的条件, 采取集中灭鼠与经常灭鼠相结合的办法进行灭鼠, 有效降低鼠密度, 切断流行性出血热的传播途径。同时组织了16岁~60岁人群进行疫苗接种, 并加大了流行性出血热的宣教力度, 提高了居民的个人防护意识, 加强对全体乡村医生及辖区诊所人员的培训, 提高基层医务人员出血热的防控能力和诊疗水平。通过采取以上综合防控措施, 加上近年来我区对农村移民搬迁工作和矿区棚户区改造力度的加大, 使人民群众的居住条件有了明显改善, 从而使流行性出血热疫情从2007年以后发病人数和死亡病例明显下降。但是由于2012年全省鼠带毒率的回升, 加上全区出血热疫苗接种率太低, 易感人群较多, 所以导致2012年我区出血热疫情有重新抬头的趋势。

建议:①继续加大灭鼠力度, 使鼠密度降至1%以下。②继续对疫苗接种适应人群进行预防接种, 减少易感人群, 促使免疫屏障形成。③结合创建国家级卫生城的契机, 加大环境整治力度, 清理垃圾, 消除鼠类栖息、活动的隐蔽场所, 从而控制和消除传染源。④开展人间和鼠间疫情监测, 建立完善的长效机制。⑤继续利用广播电视、宣传单、板报、讲座等多种形式宣传普及流行性出血热防控知识, 提高人民群众的个人防护意识。

参考文献

[1]杨为松.肾综合征出血热[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9:124-126.

[2]阮英才.西安市长安区2003年—2008年流行性出血热趋势分析[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 2009, 12 (6) :89-92.

吉林省流行性出血热疫情分析 篇8

1内容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出血热疫情资料来源于《吉林省疫情资料汇编》(1950-1987年、1988-2003年)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2004-2010年)。

1.2 分析方法

对相关数据资料采用Excel 200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 流行概况

1955-2010年本省出血热累计报告发病43 227例(不详地址除外),发病率为0.07~9.33/10万,见图1。每7~10年出现1个流行高峰,1999-2010年,本省发病率一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05年达到最高峰;发病率为9.33/10万,死亡1 838例。死亡率为0.02/10万~0.68/10万,见图2;自80年代以来,死亡率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持平,为0.23%~47.83%,见图3;自1990年代以来,病死率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持平,为0.23%~3.56%。

2.2 三间分布

2.2.1 时间分布

本省1988-2010年出血热月份分布情况,全年均有病例发生,出现两个高峰,大高峰从10月份开始至次年2月,11月份达到顶峰,12月份开始下降;小高峰从3月开始,5月份达到顶峰,6月份开始下降;8-9月份相对平稳,见图4。

2.2.2 人群分布

分析本省1988-2010年出血热发病职业构成情况,不同人群均有病例发生,职业以农民(占65.72%)、工人(占11.11%)为主,占总病例数的76.83%;家务待业占4.95%、学生占3.9%、公务人员及职员占3.72%、农民工占1.65%、其他占8.95%;2000-2010年,不同年龄组均有病例发生,主要集中在16~60周岁年龄组,占总发病数的91.30%,男女性别比约为4∶1,见图5,年龄组发病有向16周岁以下和60周岁以上发展的趋势。

2.2.3 地区分布

1955-2010年,病例主要集中在东部山区和中部半山区、丘陵地带(其中延边州19 119例、吉林7 957例、通化6 222例、长春4 412例、白山2 710例、四平1 593例、辽源653例),占总病例数的98.70%,西部平原发病较少(白城396例、松原165例),占总病例数的1.30%。截止于2005年11月,本省60个县(区)均有出血热病例报告。本省1955-2010年累计发病率依次为延边州992.4/10万、通化239/10万、吉林207.58/10万、白山182.9/10万、长春63.53/10万、辽源51.39/10万、四平48.03/10万、白城12.7/10万和松原5.51/10万。

2.3 实验室病例诊断情况

本省2005-2010年出血热实验室确诊病例占总报告病例数依次为9.77%、10.58%、15.15%、14.09%、15.38%和20.65%,平均百分比为14.27%。

3讨论

出血热为法定管理的乙类传染病[6],具有病死率高、危害重的特点。近几年,本省加大了对出血热的防控力度,省政府先后两次专题下发加强出血热防控工作文件,使发病率稳中有降,但发病水平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今年,省政府将重点传染病防控纳入工作目标考核,出血热列为本省三个重点防控传染病之一。

依据本省7~10年出现一次流行高峰预测,下一个高峰即将在3年内来临,近两年内,一定要采取强有力措施延缓、控制高峰的到来,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切实落实以疫苗接种、宣传教育、灭鼠、防鼠为主的综合性防控措施。

通过对本省多年出血热疫情监测数据分析表明:为了做到安全接种、有效接种、尽量减少偶合病例发生,最佳接种时间为8~9月份;目标接种人群为16~60周岁,根据需要可扩展到10~15周岁和61~70周岁人群;重点防控县区(或乡镇)的重点职业(农民、工人)特别是男性人群疫苗全程接种率应达到70%以上,高危人群(采伐工人、猎人、野菜野果采摘人员、林区野外作业人员、从事农业活动和农产品加工人员、接触鼠类污染食物果蔬人员、饲养及研究实验动物人员、从事现场调查处置和灭鼠人员)疫苗全程接种率应达到100%才能有效控制出血热疫情。

建议:(1)应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结合爱国卫生运动,指导协助爱卫会、农业、林业、和卫生等相关部门,开展经常灭鼠、科学灭鼠,做好灭鼠前后鼠密度监测工作,提倡推广生态控鼠战略,从源头上降低鼠密度,最大限度降低传染源的感染几率。(2)宣传教育对出血热防控工作起到关键性作用,充分利用各种媒体空间,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进行宣传。要注意宣传效果,做到宣教结合,可以采取病人现身说法的方式进行正面宣传。除现代宣传媒体外,要将宣传册、单、挂图等送到家家户户,全面提高群众预防出血热的知识水平和能力,争取出血热防控工作做到群防群控。(3)应针对本省出血热实验室诊断率较低的情况,大幅提高出血热实验室诊断率。尽早做出诊断,尽早确诊、尽早救治患者,最大限度地减轻患家疾病负担,降低全省出血热病例漏报率和提高实验室确诊病例诊断水平。(4)应根据本省流行性出血热的流行动态、发病趋势、各项监测结果(如人间隐性感染情况、病例实验室诊断情况、宿主动物密度、携带病毒率等)等情况,及时进行疫情分析,及时、准确、科学地做出预测、预警、预报,为当地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做好参谋,有效地防控出血热疫情。

参考文献

(1)宋干.汉坦病毒感染的病原学研究及展望(J).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1997,8(2):1-2.

(2)Khaiboullina SF,Morzunov SP,St Jeor SC.Hantaviruses:molecu-larbiology,evolution and pathogenesis(J).Curr Mol Med,2005,5:773-790.

(3)Plyusnin A,Morzunov SP.Virus evolution and genetic diversity ofhantaviruses and their rodent hosts(J).Curr Top Microbiol Immu-nol,2001,256:47-75.

(4)嫣燕贞,姚来顺,扈光伟,等.吉林省汉城型汉坦病毒基因分型研究(J).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06,4:324-326.

(5)姚来顺,白光大,付尧,等.吉林省出血热宿主动物汉坦病毒型别分析(J).中国卫生工程学,2009,2(1):60-62.

出血热流行病学分析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利用传染病预防控制系统, 收集吉林省德惠市2005年至2009年流行性出血热发病情况资料。

1.2 方法

对收集得到的资料计算发病率以及三间分布的构成比, 得出相关结论。

2 结果

2.1 5年间流行性出血热发病情况

2 0 0 5年至2 0 0 9年德惠市共发生出血热1 7 4例, 平均发病率为18.25/10万, 各年度发病人数依次为55、54、32、13和20人, 2005年至2008年发病率呈下降趋势, 2009年比2008年稍有上升。

2.2 人群分布

2.2.1 性别分布

174例患者中, 以男性多见 (138例) , 女性仅为36例, 男女性别之比为3.83∶1。

2.2.2 年龄分布

由表1看出, 病例主要集中在20~60岁之间的青壮年, 占总发病数的75.86%。

2.2.3 职业分布

见表2。发病以农民为主, 占总发病数的79.31%, 其次为其他职业。

2.3 时间分布

5年间, 1~12月份发病人数分别为14、18、28、25、28、23、12、4、6、2、6、8例。由图1看出, 发病集中在3~6月份, 占总发病数的59.78%。

2.4 地区分布

病例主要集中在农村, 发病前五位的乡镇为五台乡、岔路口镇、杨树、大房身镇、米沙子, 占总发病数的42.53%, 见图2。

3 讨论

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 发病时间以3月~6月高发, 职业以农民为主, 年龄多集中在20~60岁。所以, 德惠市出血热发病类型以家鼠型为主, 其季节性、职业、年龄表现为与鼠类繁殖、活动及与人的活动接触有关。因此, 提出如下防控建议。

3.1 开展健康教育活动

应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条幅、现场讲座、发放宣传单等方式, 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 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进行健康教育活动, 改变不良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全面提高群众预防流行性出血热的知识水平和能力。

3.2 预防的根本措施是灭鼠

鼠密度在5%以下, 可控制出血热流行;鼠密度在1%左右, 就能控制出血热发病。因此, 在疫区应大面积投放鼠药, 采取各种办法开展灭鼠活动;搞好环境卫生和室内卫生, 清除垃圾, 消灭老鼠的栖息场所;做好食品保管工作, 严防鼠类污染食物;做好个人防护, 切忌玩鼠, 被打死的老鼠要烧掉或埋掉;不要在野外草地睡觉。

3.3 疾病监测

人间疫情监测包括及时掌握疫情, 分析疫情动态和发展趋势, 为及时采取预防措施提供依据, 每个病例进行个案调查。有条件的情况下, 要进行鼠间疫情监测, 要对宿主动物的种类、分布、密度和带毒率进行动态调查。

3.4 灭鼠、防鼠

是预防本病关键的措施。灭鼠以药物毒杀为主, 应在鼠类繁殖季节 (3~5月) 与本病流行季节前进行, 采用毒鼠、捕鼠、堵鼠洞等综合措施, 组织几次大面积的灭鼠。挖防鼠沟, 野营, 工地应搭高铺, 不宜睡上铺;保存好粮食及食物;整顿环境, 以免鼠类窝藏。出血热病毒对一般消毒剂十分敏感, 加热56℃30min或煮沸1min即可杀灭, 因此, 饮用水应煮沸, 剩菜剩饭应加热。

3.5 灭螨、防螨

在秋季灭鼠可同时用杀虫剂进行灭螨, 主要杀灭部队经常活动地区的游离螨与鼠洞内螨。防螨应注意: (1) 不坐卧于稻草堆上; (2) 保持室内清洁, 曝晒与拍打铺草; (3) 清除室内外草堆、柴堆、经常铲除周围杂草, 以减少螨类孳生所和叮咬机会; (4) 亦可用5‰敌敌畏溶液喷晒衣服开口处, 有效时间约半日。

3.6 疫苗应用

流行性出血热疫苗是预防该病的主要手段之一, 其保护率可达90%左右。接种对象为疫区居民及进入疫区人员, 主要对象为16~60岁的高危人群。通过宣传流行性出血热的危害, 使人们自愿接种疫苗, 疫区的目标人群最好达到普遍接种, 这样才能有效地降低发病率, 在实际接种工作中可适当扩展到10~15岁和61~70岁。

参考文献

出血热流行病学分析 篇10

1 临床资料

本组23例, 男18例, 女5例, 年龄21~69岁, 诊断依据按1981年全国“流行性出血热防治方案”的诊断、分型、分期标准。本组资料符合上述诊断依据, 误诊范围:急性肾炎5例, 上消化道出血2例, 上呼吸道感染5例, 急腹症2例, 神经系统疾病2例, 病毒性肝炎1例, 感染性休克3例, 过敏性紫癜1例, 急性胃肠炎1例, 急性酒精中毒1例。

2 误诊类型与分析

2.1 误诊为上呼吸道感染

EHF的早期常表现为胃寒发热、鼻塞、咽痛, 部分伴有全身酸痛;精神萎靡、恶心、腹痛、腹泻、周围白细胞正常或偏低, 中性粒细胞降低, 淋巴细胞增多, 酷似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左竹叶[1]曾报道1例以上呼吸道感染为突出症状, 按上呼吸道感染治疗无效, 于病程第4天出现结膜充血, 胸部皮肤出血点, 肾区叩击痛, 周围血液淋巴细胞增多伴异型淋巴细胞, 尿蛋白 (+++) , 而确诊为EHF。

2.2 误诊为急腹症或急性胆囊炎

EHF以发热、腹痛为首发症状, 腹腔内大量血浆外渗时, 对腹膜有刺激, 可导致急腹症表现, 造成误诊。

2.3 误诊为胃肠疾病

发热期出现发热、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及低血压, 极易误诊为急性胃肠炎伴休克。少尿期误诊上消化道出血2例, 其中1例有胃病史, 有上腹饥饿痛伴嗳气, 呕吐3~4年病史, 柏油样便而误诊为溃疡出血。因此在临床中遇到有恶心、呕吐、腹痛、便血等症状难以用胃肠疾病解释者, 应想到本病的可能, 进行全面检查, 注意皮下出血点及“三红”胃区叩击痛等体征。

2.4 误诊为泌尿系统疾病

少尿期5例因少尿、浮肿、高血压、尿蛋白 (++~+++) 、红细胞少、白细胞 (+~++) 、氮质血症误诊为急性肾炎, 其中还误诊为急进型肾小球肾炎。谢云秋 [2] 报道1例, 因发热、尿少、睑面水肿、尿常规异常, 被误诊为急性肾炎, 后病情进一步恶化, 发现血小板减少, 尿有膜状物, 查EHF特异性抗体阳性, 而确诊为EHF。

2.8 误诊为感染性休克

占误诊总数的2.5%。在发热后期, 由于血浆外渗、血管麻痹、DIC、心肌损害等原因, 有30%~60%的患者可发生低血压, 3%~10%者可出现休克, 若对此认识不清, 观察患者不细致, 可误诊为感染性休克。

3 误诊原因分析

3.1 EHF临床表现复杂

尤其是早期典型症状尚未表现出来之前, 常以一项症状或体征为突出表现, 为此, 来我院就诊前治疗紊乱给诊断治疗带来困难。

3.2 忽略了流行性出血热流行病学特点

EHF有地区和季节性, 今年来疫区散发不断扩大, 非流行季节也可发病。本组病例大部分散发于非流行性季节, 病员多来自疫区边缘, 因此较易误诊。

3.3 对本病临床特点认识不足

我院处于非流行性区与流行区之间, 发病率并不太高, 对其往往只认识本病的典型的临床表现, 而对特殊类型如上消化道出血、急性胃肠炎等则易误诊。

3.4 分析不全面

对某些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所见诊断本病, 存在一些矛盾时, 缺乏全面分析又是造成误诊的原因之一。邓盛 [3] 报道1例, 尽管以高热、咯血发病, 体检面、颈部潮红, 结膜充血, 双侧肾区有叩击痛, 尿检明显异常, 由于缺乏全面分析和整体观念, 片面相信X线胸片, 对肺部阴影不能综合分析, 导致误诊为肺结核。

3.5 体检不全面、不细致、遗漏重要体征

谭永兰[4]报道1例, 以高热、头痛呕吐咖啡色物, 排柏油样便, 因体检不细致, 将已有的皮肤出血点、结膜水肿漏掉, 导致误诊为出血性胃炎。

4 防止误诊的对策

4.1 结合流行病学资料, 全面分析

应充分认识EHF临床表现的多样性, 结合流行病学资料, 全面分析病情及有关的实验室检查, 方可减少误诊。重视流行性资料, 对病情全面分析, 在EHF疫区流行季节, 凡发热>1周, 伴有消化道症状者应考虑本病, 同时要详细询问病史, 注意皮肤黏膜出血征检查, 并动态观察病情。

4.2 认真检查, 鉴别诊断

克服粗俗作风, 认真进行检查, 特别是注意易被忽视环节。如轻度和中度结膜冻状水肿, 皮肤黏膜出血, 鼻出血、腹腔积液等多系统、多脏器改变, 避免遗漏重要体征。同时要注意个别体征的细微之处, 认真与其他疾病进行鉴别。如出血点, EHF患者常多表现为索状、抓痕状, 而流脑患者则常表现为三角、星芒状等。

4.3 重视血、尿常规检查

EHF患者尿蛋白出现早、变化快, 是判断本病肾损害的重要依据, 对可疑病例应做到查尿。EHF中白细胞、血小板异型淋巴细胞都有重要的辅助诊断价值;如能做EHF的特异性抗体检测, EHF的误诊将显著降低。

参考文献

[1]左竹叶.流行性出血热误诊原因分析.医师进修杂志, 1987, 10 (4) :52.

[2]谢云秋.儿童流行性出血热34例误诊分析.新医学, 1990, 21 (10) :530.

[3]邓盛.1例流行性出血热误诊为肺结核致死的教训.新医学, 1992, 23 (12) :645.

出血热流行病学分析 篇11

流行性出血热是哈尔滨市重点防制的传染病之一。自2004年哈尔滨市流行性出血热疫情呈持续上升趋势, 特别是2006年为我市报告流行性出血热病例数最多的年份, 全年报告发病589例, 死亡5例, 报告发病率为6.04/10万较2005年上升了35.12%, 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健康, 也使许多农民家庭因病返贫。为了控制出血热疫情的上升势头, 保护人民群众健康, 2006年年末, 由政府出资在我市出血热发病较高的19个乡镇的重点人群中, 开展出血热疫苗免费预防接种, 以建立有效免疫屏障, 降低出血热发病水平, 取得了显著效果, 现将此次免费接种情况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哈尔滨市所辖发病率较高的9个区、县所辖的19个重点乡镇中有出血热疫点的村屯中20~50岁的高危人群, 以村为单位实行普种。

1.2 方法

(1) 经费由哈尔滨市财政和当地财政各承担50.00%。 (2) 疫苗及程序。根据我市混合型疫区的性质, 选择杭州天元公司的出血热双价灭活疫苗, 基础免疫2针, 加强免疫1针。 (3) 接种时间。2006年12月份之前完成基础免疫, 间隔6个月进行加强免疫。 (4) 组织发动与实施。严格按照《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和要求, 由卫生行政部门统一部署, 免费提供的出血热疫苗由政府统一招标采购, 市疾控中心储存、运输和分发。对开展接种地区的防疫人员进行统一培训, 接种时填写统一表格;同时加强面向公众的宣传和健康教育工作。发生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按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的要求及时处理。

2 结果

2.1 按照接种方案的要求, 本次应接种31 498人, 实际接种20 055人, 接种率为63.67%。接种率达到70.00%以上的有4个县, 最高为依兰县, 接种率为92.60%, 其余5个区、县均未达到70.00%, 最低为五常市, 仅有42.94%。

2.2 9个区、县中只有双城市、方正县和依兰县地方财政下拨了配套经费, 阿城市疾控中心自己垫付另一半经费, 其余5个区、县地方财政没有下拨配套经费。

2.3 2007年哈尔滨市报告出血热病例364例 (2006年报告589例) , 与2006年比较报告病例数减少225例, 发病率下降了38.20%。

2.4 开展免费接种的19个乡镇累计报告出血热病例43例 (2006年累计报告147例) , 与2006年比较报告病例数减少105例, 发病率下降了69.08% (χ2=70.23, P<0.01) , 所减少病例占全市减少病例的46.67%。发病数下降最多的为双城市的东官镇, 全年仅报告1例出血热病例, 与2006年比较报告病例减少16例, 有2个乡镇全年无病例报告, 见图1。

2.5 截至目前, 开展免费接种的乡镇无一例异常反应病例报告, 在免疫人群中也没有病例报告。

3 讨论

3.1 本次免费接种应接种31 498人, 实际接种20 055人, 接种率为63.67%。主要原因是个别地区的配套经费没有落实, 只是完成了市疾控中心下拨疫苗的接种工作, 影响了整个接种率。

3.2 2007年哈尔滨市流行性出血热发病与2006年比较下降了38.20%, 开展免费接种的乡镇与2006年比较发病数减少105例, 占全年减少病例的46.67%, 而其他乡镇疫情下降不很明显。说明哈市疫情下降主要是由于19个疫苗免费接种地区疫情下降所引起的。另据笔者调查, 在市级医院治愈1例中型出血热患者平均医疗费大约7 000元 (最高近20 000元, 最低4 000元) , 省级医院医疗费会更高。根据既往调查, 每年有近50.00%的出血热病例在市级以上医院住院治疗。通过接种疫苗, 可使农民免于疾病的困扰, 并减少他们的经济损失, 说明预防接种是控制出血热既经济又有效的措施。

3.3 作为卫生部门, 在开展疫苗免费接种工作中应加强督导, 及时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随时解决问题, 从而提高免费接种工作的质量。另外, 各级卫生防疫部门也应加强信息反馈, 及时沟通, 最后向政府递交一份较满意的答卷, 以得到政府今后更大的支持。

3.4 尽管由政府出资为农民进行免费接种疫苗可以减轻农民的经济负担, 但是, 由于目前很多地区的防疫业务经费不足, 疫苗的有偿服务成为这些地区业务经费补充的渠道之一, 使他们免费接种的积极性不是很高, 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免费接种工作的开展, 而对于非免费接种地区, 有等靠和攀比现象, 疫苗接种率较低。因此,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3.5 由政府出资对非计划免疫疫苗实行免费接种在我市还是第一次, 因此在操作过程中无论是基层防保部门, 还是各级疾控中心, 乃至于卫生行政部门, 对此项工作都难免会存在一些不足, 在今后的工作中如何去完善, 计划免疫工作是否可以借鉴, 如何科学准确地评估免疫效果, 采取何种方式才能让群众更愿意接受, 今后怎样才能获得政府更好的支持等等都是我们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根据外地的成功经验, 由政府出资开展疫苗免费接种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因此, 我们应该总结经验, 借鉴外地成功的经验, 不仅开展出血热疫苗免费接种, 在其他传染病防治上也能够争取政府支持, 以取得更好的防治效果。

上一篇:公共广播系统下一篇:财经类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