胼胝体出血

2024-10-21

胼胝体出血(精选7篇)

胼胝体出血 篇1

胼胝体是神经系统重要的解剖结构。胼胝体出血在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较低, 其症状及体征缺少特异性, 相关资料报导也较少, 临床上容易误诊和忽视。对2004年1月至2009年1月在吉林省辽源市中心医院确诊的11例胼胝体出血患者, 对其临床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例胼胝体出血的患者, 男9例, 女2例, 年龄55~71岁, 平均64岁。既往有高血压病史8例, 其中未规律服用降压药7例。糖尿病4例, 吸烟及饮酒史3例, 脑梗死1例;其中2例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继发所致, 余9例均为原发性出血。

1.2 临床表现

11例患者中以精神症状如淡漠、兴奋、欣快、行为异常为突出表现7例;以双下肢活动笨拙为首发症状3例;短暂性记忆力丧失为首发症状1例。有头痛呕吐症状6例;查体有脑膜刺激征8例。其出血量在1.5~8mL。临床诊断全部根据临床表现及经头CT检查确诊, 有3例出血破入脑室, 主要为侧脑室及三脑室。出血部位胼胝体膝部出血7例, 压部出血2例, 干部2例。

1.3 治疗

11例患者均给予内科药物治疗, 降颅压、控制脑水肿 (甘露醇、甘油果糖) , 脑保护 (亚低温) , 同时调整血压、血糖、治疗感染等并发症。

2 结果

按照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评定标准, 11患者中痊愈7例, 显著改善4例, 无死亡病例。

3 讨论

胼胝体形成于胚胎时期。它是颅内最大的白质纤维束, 位于大脑半球纵裂的底部, 由连接两侧半球新皮质的纤维构成, 其是构成半卵圆中心的主要成分。自前向后分为嘴部、膝部、干部及压部。在大脑正中矢状面上呈弯弓状。胼胝体嘴、膝部纤维连接两侧额叶的前部, 干前部连接两侧额叶的后部及顶叶, 干后部和压部连接两侧的颞叶和枕叶。其功能主要是整合、协调、易化两侧半球的信息活动。连接双侧运动性语言中枢、共济运动、运用中枢及双侧视听中枢, 是汇集双侧大脑半球的认知联系通道, 人的认知和情感活动多需要双侧大脑半球的整合。而胼胝体在传递双侧半球已获得的鉴别能力、感觉经验和记忆力方面起重要作用[1]。其供血来源于3个系统:大脑前动脉、前交通动脉及大脑后动脉, 胼胝体前4/5由大脑前动脉、前交通动脉及其A1段供血, 后1/5由大脑后动脉、后脉络膜动脉供血。大脑前动脉是发出的胼周动脉主要供血动脉。胼周动脉在胼胝体沟后行, 沿途发出短的穿支 (又称短胼胝体动脉) 垂直穿入胼胝体, 向后可达胼胝体压部和孟氏孔, 分别称为后胼周动脉和下胼胝体动脉。大脑后动脉发出分支主要供血到胼胝体压部, 并于胼胝体压部的末端与大脑前动脉形成吻合。

胼胝体病变包括胼胝体梗死.胼胝体出血.胼胝体脱髓鞘病变及肿瘤、损伤、中毒等。其中胼胝体血管病变在临床上比较少见, 尤其是出血性疾病, 发病率相对低。一般认为胼胝体出血是由于高血压、动脉硬化或合并脑血管畸形所致[2]。上述病例均发生于中老年, 发病时查体均存在血压增高, 故考虑老年原发性胼胝体出血原因同其它部位脑出血相似, 以高血压动脉硬化多见;亦有报道与动脉瘤破裂及血管畸形有关[3], 11例中有2例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第7天患者出现精神症状复查头CT提示胼胝体膝部出血而确诊可能与上述因素有关。对病因学检查若有条件应行CTA、MRA或DSA检查。

临床上胼胝体出血症状及体征缺少特异性。其病变特点为胼胝体的广泛病变可出现精神症状如淡漠、嗜睡、健忘、反应迟钝。注意力不集中、人格改变及失用症, 大小便障碍等。智能障碍是胼胝体纤维断裂造成的失联系综合征。胼胝体前部病变可出现运动性失语和面舌肌失用。胼胝体中部受损可出现半身失用, 右利手左手失用, 左利手右手失用。后部受损可出现下肢失用及偏盲[4]。又因其解剖关系有关, 胼胝体为横行纤维质地较薄, 而毗邻的侧脑室和蛛网膜下腔相对阻力明显小于胼胝体, 所以出血极易破入其中。而使其临床表现酷似蛛网膜下腔出血或脑室出血, 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2]。但临床症状与其出血量和部位有关。临床多表现为精神行为异常、失用、亦可有智能改变认知功能异常等, 但是以精神行为异常多见。

本文分析病例中精神性症状为首发症状者为7例, 占60%以上;查体存在脑膜刺激征者8例, 易误诊为精神性疾病或蛛网膜下腔出血;而1例患者表现为短暂性遗忘, 而此症状又是后循环TIA的特征表现。因此应提高对此类疾病的认识, 对疑似病例应进行常规头CT检查, 头CT表现为胼胝体区高密度影, 脑室或蛛网膜下腔亦可见高密度影。对确诊病例进行系统治疗, 包括内科治疗及出血量大行外科手术治疗, 同时积极防治并发症, 考虑大部分患者预后良好, 因其与认知功能有关, 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痴呆等后遗症。

关键词:胼胝体出血,临床特征,分析

参考文献

[1]孟然, 陈楠, 贾建平等.矢状轴位胼胝体面积测量与脑脊液p-tau蛋白和Aβ1-42含量对阿尔茨海默病早期诊断的价值[J].中华神经科杂志, 2007, 40 (1) :23-25.

[2]赵春雨, 蒋潇潇.胼胝体病变[J].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07, 34 (6) :534-537

[3]常文广, 刘会萍, 高绚照等.胼胝体出血7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8, 8 (6) :1488-1489.

[4]胡维铭, 王维治.神经内科主治医生700问[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4:148.

胼胝体发育不良1例报告 篇2

1 病例报告

患者,女,30岁,头部间歇性疼痛数年。CT检查表现为两侧侧脑室体部分离,体部正常弧形消失,呈微抱球状。后角相对扩大,第三脑室增宽并上抬,脑实质未见明显异常,诊断为胼胝体发育不良。

2 讨论

胼胝体是神经系统最大的神经束,在胚胎7周~10周,胼胝体终板背侧普遍性增厚产生再联合板,以后其上方再形成联合板,由联合板诱导大脑半球轴突由一侧达另一侧而形成胼胝体,在此期间发生损伤常导致胼胝体发育不良,胼胝体可完全或部分阙如。本病可单独发生也可并发胼胝体脂肪瘤或透明隔阙如,灰质异位,脑小畸形等。胼胝体发育不良主要症状是癫痫和智力低下,有时可无临床症状。

胼胝体发育不良CT表现有:侧脑室额角和体部间距宽大,而且两侧侧脑室平行分离;枕角呈不对称性扩大(憩室);三脑室轻度扩大并抬高,不同程度地延伸至双侧脑室中间位置;Monro区常拉长;冠状位扫描可清楚显示两侧前角呈八字状分离和扩大及上移的三室。增强扫描示两侧大脑内静脉分开居扩张的三室顶,大脑大静脉在压部的弧形走行消失且位置较高,有助于显示侧脑室体部内的脉络丛,测出它们之间的夹角,通常小于35°~40°,正常为45°~70°。并发脂肪瘤常位于胼胝体膝部,表现为纵裂内脂肪密度肿块,有时脂肪瘤壁上有致密的线状钙化,这一征象仅见于胼胝体脂肪瘤,不见于其他部位的脂肪瘤。

脑胼胝体肿瘤病人术后观察及护理 篇3

1临床资料

病人68岁, 入院时神志不清, 右侧肢体活动不灵, 头痛, 于2010年7月31日入院。颅脑CT示:脑胼胝体区肿瘤。入院后做好术前准备, 于8月2日在全麻下行颅内肿瘤切除术, 术后直接送入ICU病房, 于8月3日由ICU转入普通病房。患者呈嗜睡状态, 双侧瞳孔等大等圆, 直径约2.5cm, 光反应灵敏。体温37.2℃, 脉搏80次/分, 血压140/80mmHg, 心电监护示:SPO298%, 右侧肢体肌力0级, 硬膜下引流通畅, 引流出血性液约50ml, 持续吸氧, 流量2L/min, 导尿通畅, 引流出淡黄色尿液。鼻饲流质饮食, 给予胃管内注入高营养、易消化饮食。8月4日10:00病人呈昏迷状态, 即复查CT:脑室内积血。即刻在局麻下行左侧脑室穿刺引流术, 并拔出硬膜下引流管, 并遵医嘱静脉应用脱水剂、抗感染、改善脑细胞代谢药物治疗。8月7日08:00患者体温38℃, 腰椎穿刺脑脊液示:细胞数453×106/L, 考虑颅内感染。遵医嘱静脉应用5%GS 250ml+氯霉素0.75g, 0.9%NS 250ml+泛生舒复2.0g静脉点滴, 并行头部冰敷、冰毯、酒精擦浴等降温措施, 术后第7天, 体温降至正常范围。

2护理措施及病情观察

2.1密切观察病人的瞳孔、意识、肢体功能活动及引流情况

病人神志由昏迷变昏迷状态, 双侧瞳孔等大等圆, 直径约2.5mm, 变化为双侧瞳孔不等大, 左侧直径3.5mm, 右侧直径3.0mm, 光反应消失。右侧肢体无自主活动。硬膜下引流通畅, 引流液颜色新鲜, 量约50ml。综合上述病情, 病人有可能继发脑内出血。即刻通知医师, 并复查颅脑CT示:脑室内积血。因此, 护士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为大夫提供一线临床信息, 为抢救病人生命争取时间。

2.2严密监测生命体征特别是体温变化, 做好高热病人护理

病人术后心电监护示:心率80~100次/分之间, 血压140/100~120/80mmHg。体温术后7天内在38.2~39℃之间波动。脑脊液检查细胞计数高, 考虑颅内感染。除静脉应用易透过血脑屏障的二联抗生素, 护理上给予头部冰敷, 冰敷时避开耳廓等易受损部位, 及时更换冰敷效果不好的冰块, 应用冰毯持续降温, 并给予酒精擦浴大血管等走行处, 多由胃管内注入白开水, 每4h监测体温一次。为预防口腔感染, 行口腔清洁每日2次, 保持口腔清洁, 多饮高营养、高热量清淡饮食, 病室内用“84”消毒液清洁地面, 每日空气通风2次。及时恰当的物理降温措施, 能降低脑细胞耗氧量, 有利于大脑功能恢复。

2.3瘫痪肢体功能康复的护理

病人右侧肢体瘫痪, 肌力0级。时间一长, 会出现患侧肢体肌肉挛缩, 关节强直, 应给予患者肢体功能锻炼, 每日抬高, 按摩肢体4次, 每日30分钟, 动作强度由小到大, 由强到弱, 或配合针灸、推拿, 促进肢体功能恢复。

2.4潜在并发症的临床观察及护理

2.4.1预防坠积性肺炎的发生

病人长期卧床, 无力或不能进行有效咳嗽, 我们应给予每日翻身拍背1次, 拍背时手扣成悬握状, 沿脊椎两侧, 由下向上, 由内向外扣拍, 或遵医嘱给予雾化吸入, 促进痰液排出。

2.4.2预防泌尿系感染的可能

病人长期卧床, 并留置导尿管, 应每日用消毒液棉球擦拭尿道口2次, 每周更换导尿管, 并及时夹闭导尿管, 训练膀胱收缩功能, 并嘱多由胃管内注入白开水, 促进尿液排出, 减少泌尿系感染, 并注意观察尿液的颜色和性质, 如尿液内有沉淀物并颜色发生变化时, 应及时告知医生处理。

2.4.3有消化道出血的可能

胼胝体出血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在该院行产前超声检查的2 328例产妇, 年龄22~44岁, 平均年龄 (28.3±3.5) 岁, 初产妇2093例 (89.91%) , 经产妇235例 (10.09%) , 孕周22~35周, 平均 (31.1±2.3) 周。

1.2 纳入标准

(1) 年龄20~45周岁; (2) 无家族遗传病史; (3) 孕周20~38周; (4) 自愿参与此次研究。

1.3 方法

对2 328例孕妇进行三维超声检查, 超声检查采用的是购自德国西门子公司的超声仪 (型号:ACUSON S2000 ABVS) , 探头频率3.5~13.0 MHz。在3.5 MHz条件下经腹探头和三维容积探头检查。嘱咐受检查的孕妇取仰卧位平躺于检查床上, 先启动二维模式, 对胎儿进行生物学测量, 当在二维模式下怀疑为胼胝体发育不良时, 再开启三维模式, 以胎儿标准双顶径横切面开始三维扫描, 超声探头保持静止, 让受检孕妇屏气, 这样可以避免探头和宫腔间发生移动和空隙, 而造成检查不到位。扫描时间为4~10 s。将超声仪调整为断层超声成像模式, 层间距0.5~1.5 mm之间, 观察仪器屏幕上显示的胎儿胎头矢状面连续图像, 调整坐标轴, 观察胼胝体发育情况。胎头矢状面的连续切面图像保存在硬盘中, 用于后期的分析和对比。

1.4 统计方法

研究所得数据采用SPSS16.0软件统计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超声检查结果

对2 328例产妇进行三维超声检查胎儿的胼胝体后, 诊断为胼胝体发育不良的胎儿为14例, 发生率为0.6%。

2.2 CT以及MRI检查结果

14例孕妇再行CT或MRI检查, 有13例胎儿确诊为胼胝体发育不良, 超声诊断敏感性为92.86%。其中在13例胼胝体发育不良胎儿中, 完全性胼胝体发育不良为3例 (23.08%) , 部分性胼胝体发育不良为10例 (76.92%)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χ2=9.22, P=0.028。在3例完全胼胝体发育不良中, 均是表现为透明隔的缺失。在10例部分性胼胝体发育中, 6例伴透明隔缺失, 3例伴有脑室出血。

3讨论

胼胝体是连接左右两侧大脑半球的横行神经纤维束, 其位于大脑半球纵裂的地步, 也是人体大脑中最大的联合纤维[2]。胼胝体的作用就是想大脑一侧皮层活动传递给另外一侧[3]。当人体的胼胝体出现发育不良时, 就会导致大脑内左右两个半球的联系出现不足, 甚至会影响到智力以及情感的表达。而胼胝体的发育不良有两种, 一种是完全性, 一种是部分性[4], 其中以部分性胼胝体发育不良多见, 这和该次研究中的结果类似。胼胝体的发育一般在怀孕8~10周作用[5,6], 在这个时间段内, 神经终板背侧均会增厚, 从而形成了联合块, 联合块的作用就是诱导对侧的神经纤维束发生交叉, 交叉完成后就变成了最初的胼胝体[7]。若在这个时期内, 胎儿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 联合块诱导神经交叉任务就不能很好完成, 会出现部分神经纤维不发生交叉, 从而使得胼胝体在结构上发生缺如。在孕14~20周期间内, 联合块开始将诱导的交叉神经纤维改为向后发育[8], 因而在影像学中可观察到胼胝体是从头端发育至尾端的, 发育的顺序为嘴、膝、体、压, 若在此阶段内胼胝体的发育受到影响, 会以体部发育缺如多见。

当胼胝体基本发育成形后, 胼胝体即便受到某些因素的影响也不会导致体等部的缺如, 只会发生自身的萎缩、变薄等。有研究发现, 部分病例在超三维超声检查时会发现牛头征像, 这是证明胼胝体发育不良的一个重要指征。呈牛头征像的原因肯能是胼胝体联合块在诱导神经纤维交叉时发生缺如, 在该部位的脑室纤维组织架构消失, 使得胼胝体周围相应的区域的脑沟回重新布置, 在重布过程中形成了脑室内弧形改变[9], 并且胼胝体缺如越严重, 形成的弧形结构也就越清晰。

导致胼胝体发育不良的因素有很多, 这些因素同时还会对其他组织造成损伤, 如神经细胞发生移位, 神经管出现闭合障碍的情况, 因此很多胼胝体发育不良的胎儿、新生儿会并发脑萎缩、孔洞脑、蛛网膜囊肿、透明隔缺如以及前脑无裂畸形等各种异常症状[10]。当在三维超声检查时, 胎儿如有侧脑室的扩大, 但是未能见到透明隔, 应当考虑胎儿胼胝体发育不良情况的可能性。目前国内研究尚在初级阶段, 最早在孕16周观察到了胼胝体, 而国外最早在12周时即能够清晰的辨认出胼胝体的各个部位[11]。然而胎儿在超声检查胼胝体发育情况时, 受到的影响因素较多, 如超声仪器分辨率不够高, 操作者经验不够丰富, 孕妇的体位、体型以及羊水量也都会对结果造成影响。有学者认为, 在现有技术条件下, 在孕22周之前超声诊断胼胝体发育情况是不现实的, 此时的胼胝体尚无法让超声检测到, 然而在实际临床工作中, 还是应当及早的行产前超声检查, 确保胎儿的健康发育。同时也可以在胎儿娩出后数天内对胎儿进行超声筛查, 能进一步的提高胼胝体发育异常的检出率。

对于超声检查有怀疑的病例, 可以通过CT或MRI再次检测, 以提高诊断正确率。MRI及CT的优势在于对软组织敏感性高, 能够多方位高分辨率的成像, 方便医师更清楚的观察胎儿胼胝体发育情况。然而CT、MRI均有较高的辐射, 且成本高, 对胎儿有一定的影响, 因此在临床应用并不广泛。超声则经济、方便、可重复性以及安全等特点, 已经成为了最佳的检查方案, 对产前诊断和临床指导提高了可靠的依据。在该次研究中, 超声敏感性为92.86%, 提示临床超声在检查胼胝体发育不良的诊断中敏感性高, 诊断符合率高, 尽管其诊断符合率不及超声及MRI, 但无电离辐射等损害, 安全高效。

综上所述, 超声检查对胎儿安全可靠、实用快捷, 可有效检出ACC及其伴发的中枢神经系统及中枢神经外畸形, 是产前筛查胎儿ACC的首选方法。

摘要:目的 探讨三维超声诊断胎儿胼胝体发育不良 (ACC) 的临床价值, 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建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2013年2月在该院行产前超声检查的2 328例产妇, 首先超声检查胼胝体发育情况, 对超声诊断哪位胼胝体发育不良的胎儿再行CT及MRI检查。结果 2 328例产妇中, 行超声诊断后由胼胝体发育不良的胎儿为14例, 发生率为0.6%;对14例胎儿再行CT以及MRI检查, 有13例胎儿确诊为胼胝体发育不良, 超声诊断敏感性为92.86%;在13例胼胝体发育不良胎儿中, 完全性胼胝体发育不良为3例 (23.08%) , 部分性胼胝体发育不良为10例 (76.92%)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三维超声能够较为精准的判断胎儿胼胝体发育情况, 对于胼胝体发育不良的胎儿敏感性高, 为临床后续的检查、诊断以及处理提供科学指导, 有着重大意义。

关键词:三维超声,胎儿,胼胝体发育不良

参考文献

[1]郭悦, 关云萍, 项宇识, 等.三维超声在胎儿胼胝体发育不良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现代医生, 2009, 47 (27) :104-105.

[2]Bornstein E, Monteagudo A, Santos R, et al.A systematic technique using 3-dimensional ultrasound provides a simple and reproducible mode to evaluate the corpus callosum.Am J ObstetGynecol, 2010, 202 (2) :201.e1-e5.

[3]Plasencia W, Dagklis T, Boeenstein M, et al.Assessment of the corpus callosum at 20) 24 weeks&apos;gestation by three-dimensional ultrasound examination[J].Ultrasound Obstet Gynecol, 2007, 30 (2) :169-172.

[4]孙建, MA Yu-xiang, 李传亭, 等.高场MRI在超声疑诊胼胝体发育不全胎儿中的应用价值[J].实用放射学杂志, 2008, 24 (7) :877-879.

[5]杜牧, 曹满瑞, 赵弘, 等.快速MRI对胎儿胼胝体发育不全的诊断价值及与超声对照研究[J].放射学实践, 2013, 28 (8) :889-892.

[6]张遇乐, 王娜, 方倩, 等.超声与核磁共振在诊断新生儿胼胝体发育不全中的比较[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2013, 33 (8) :1246-1249.

[7]Cignini P, D&apos;emidio L, Padula F, et al.The role of ultrasonog-raphy in the diagnosis of fetal isolated complete agenesis of the corpus callosum:a long-term prospective study[J].Matern Fetal Neonatal Med, 2010, 23 (12) :1504-1509.

[8]林琪, 范海波, 甘晗靖, 等.产前三维超声TUI技术对胎儿胼胝体发育不全的诊断价值[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2013, 29 (2) :152-154.

[9]魏秋菊, 蔡爱露, 解丽梅, 等.三维超声诊断胎儿胼胝体发育不全[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11, 27 (8) :1663-1667.

[10]龚博, 李胜利, 陈琮瑛, 等.胎儿胼胝体发育不全的产前超声诊断价值[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2008, 17 (3) :224-226.

胼胝体出血 篇5

1 资 料

1.1 一般资料

18例患者均为2008年1月—2010年12月在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胼胝体梗死患者, 其中男10例, 女8例;年龄37岁~75岁, 平均55.5岁;发病时间为18 h~62 h, 平均42.3 h。既往有高血压13例, 糖尿病7例, 血脂异常9例, 脑梗死病史5例, 吸烟嗜酒5例,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 4例。18例患者均呈急性起病, 临床主要表现为昏迷2例, 昏睡4例, 感觉异常4例, 精神行为异常13例, 失语、构音障碍、失读和失用10例, 情感淡漠5例, 认知功能障碍11例, 异己手综合征5例, 偏瘫15例, 步态异常5例, 大小便障碍4例。

1.2 影像学表现

1.2.1 MRI检查

本组患者MRI检查显示为不规则异常信号, T1WI像呈低信号, T2WI及FLAIR序列表现为高信号;DWI亦呈高信号改变。其中单发单侧梗死灶4例, 多发病灶14例 (单纯膝部2例, 单纯体部1例, 膝部和体部联合病灶13例, 单纯压部1例, 以及膝部、体部和压部联合病灶1例) 。同时合并基底节腔隙性梗死14例, 额顶颞叶梗死5例和半卵圆区腔隙梗死12例。附2例胼胝体梗死患者MRI影像学改变 (见图1、图2) 。

1.2.2 血管超声检查

本组共17例患者行双侧颈部动脉血管超声检查, 其中11例有不同程度的颈动脉粥样硬化伴斑块形成, 8例有颈动脉内中膜增厚;有血管狭窄4例, 其中狭窄>60%者1例。

1.3 治疗及预后

所有患者均给予中西医结合对症治疗, 西医予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环、脱水、脑保护、基础疾病治疗及控制危险因素;中医予辨证施治, 辅助针灸、推拿等康复治疗。治疗16 d~30 d。出院时临床痊愈10例, 明显好转6例, 好转2例, 遗留肢体轻偏瘫5例, 但生活可以自理, 不全性失语3例。

2 讨 论

胼胝体位于半球间列的底部, 是连接左右两侧大脑半球的横行神经纤维束, 也是大脑半球中最大的连合纤维在脑正中矢状切面上呈弓状, 它的前端为膝部, 膝向下弯曲成嘴部, 中间大部分为体部, 其后端为压部。Chrysikopoulos等[2]将供应胼胝体的血管分为三部分:前交通动脉、胼周动脉、后胼周动脉。Ture将其细化, 分为5个部分, 供应胼胝体的不同部位, 胼胝体的血供主要来自前后循环的4支血管 (大脑前动脉的胼周动脉、前交通动脉、大脑后动脉、后脉络膜动脉) 重叠血液供应[3], 而Giroud等[4]也将大脑前动脉供血区域进行了详细的划分。而且即使大脑前动脉闭塞还有后循环代偿。

胼胝体梗死的病因主要有以下几种:①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和糖尿病。这是最主要原因;②心脏脱落的赘生物。Suzuki等[5]认为脑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 以及颅外血管壁粥样硬化斑块脱落, 是大脑前动脉供血区梗死的主要原因, 而很少由来源于心脏脱落的赘生物所造成;③外伤性梗死;④Chrysikopoulos等[2]认为胼胝体弥漫性梗死还可继发于心搏停止和癫痫持续状态所致的弥漫性脑缺血。本文胼胝体梗死患者中13例有高血压病史, 推测病因可能为长期高血压未规律服药控制血压, 引起动脉粥样硬化致供应胼胝体的血管闭塞。另有7例患者合并有糖尿病, 上述这些因素作用于血管引起胼胝体梗死。

胼胝体为两侧大脑半球的连接部位, 病变时尽管两半球各自的功能可能会相对完整, 但双侧半球间信息相互交流部分中断, 两侧半球的功能相互调节发生紊乱, 导致临床上出现上述各种复杂表现。胼胝体从前向后分为嘴、膝、体、压部, 梗死主要累及膝部、体部和压部, 很少累及嘴部。胼胝体病变可出现失连接现象, 亦称胼胝体综合征, 临床包括:左侧意向性运动性失用、失写、触觉性命名不能、失读、左陌生手综合征、左侧视觉性命名不能、左侧听觉丧失性失读, 以及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和精神异常, 特别是意识内容改变时, 要考虑到胼胝体梗死的可能。Giroud等[4]报道胼胝体梗死的两个经典的症状为胼胝体离断综合征:失用、失写、触觉命名不能、异己手综合征等[6,7];额叶型步态障碍:额叶性运动困难、步基宽、小步移动、无上肢摆动等[3]。但是在临床实际中很少见到这些典型胼胝体离断综合征的患者。临床上胼胝体梗死只是损害了胼胝体的一部分, 如膝部或体部等, 并没有损害到整个胼胝体, 而且多伴有白质或其他部位的梗死, 这就造成真正典型的胼胝体离断综合征在临床上并不多见, 而是以偏瘫等常见症状为主, 这给临床诊断也带来一定的困难。二便障碍恢复较快, 可能是双侧旁中央小叶血流低灌注所致。Chrysikopoulos等[2]报道胼胝体压部梗死明显多发生于膝部或体部, 他们认为可能是由于大脑后动脉比大脑前动脉更容易发生梗死。David等[6]则报道有胼胝体膝部、体部梗死, 却唯独没有压部梗死, 他们认为这是由于种族差异造成的。国内也证实胼胝体梗死部位以膝部和体部为主, 且前循环狭窄与后循环狭窄的发生率有统计学意义[8]。正是由于前循环的斑块、狭窄发生率明显高于后循环才造成了胼胝体膝部、体部梗死多于压部。本组中1例患者由于胼胝体梗死主要在体部且范围较小, 临床症状不突出, 加上合并有右侧桥脑的梗死, 主要表现为桥脑损害的左下肢无力的临床症状。另有1例是左侧半部胼胝体梗死, 临床上以左侧失用、双手冲突为主要临床表现。同时也证实胼胝体梗死一般不单独发生, 经常伴有白质及其他部位的梗死。

由于胼胝体梗死临床表现复杂, 没有特异性, 故临床很难根据患者表现来进行准确的定位诊断。随着影像技术方法的发展, 特别是颅脑CT和MRI的应用, 有力地帮助了本病的确诊。一般而言, 颅脑CT容易出现假阴性而漏诊, 一是因为病灶较小, 二是因为发病时间窗的关系, 在脑梗死的早期特别是在24 h内很少能发现有除大面积脑梗死外的有价值的影像信息, 但颅脑CT也有其自身优势和价值, 它能较好地早期排除脑出血。颅脑MRI可更早、更好地显示本病的梗死灶部位, 表现为T1WI低信号, T2WI及FLAIR像高信号。在急性期DWI像阳性率较髙, 较常规T2WI和FLAIR像敏感。急性后期DWI显示梗死病灶不如T2WI和FLAIR敏感。因此, 胼胝体梗死除临床表现作为诊断提示线索外, 临床诊断主要依赖影像学诊断。在比较颅脑CT和MRI在本病中的诊断价值后, 不难发现MRI是胼胝体梗死诊断的首选方法, 而DWI是急性胼胝体梗死诊断和鉴别诊断中最敏感、最有效的检查方法, 对确诊和定位具有重要价值。

胼胝体梗死的治疗与脑梗死的治疗类似, 急性期西医主要对症予抗血小板聚集、脱水降颅压、脑保护、清除自由基, 加强基础疾病治疗, 目前没有证据表明抗凝治疗有效。中医予辨证施治, 重点应以活血化瘀、疏通经脉为主, 结合兼证依具体辨证进行加减, 若气虚而致血瘀者, 当益气补虚, 推血运行;热毒瘀阻者, 当解毒化瘀齐头并进;痰浊阻滞, 血脉不通者, 应豁痰化浊以治其本, 活血化瘀以治其流, 标本兼治, 方收疗效[9]。

单纯胼胝体梗死预后较好, 这与胼胝体血供丰富, 侧支循环多, 缺血后能很快代偿有关, 另外胼胝体为弓状白质纤维, 缺血后主要发生脱髓鞘改变, 经治疗缺血改善, 髓鞘再生较快, 症状可快速好转。

参考文献

[1]芮德源, 陈立杰, 主编.临床神经解剖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370-372.

[2]Chrysikopoulos H, Andreou J, Roussakis A, et al.Infarction of thecorpus callosum:Computed tomography and magnetic resonanceimaging[J].Eur J Radiol, 1997, 25 (1) :2-8.

[3]Türe U, Yasargil MG, Krisht AF.The arteries of the corpus callo-sum:A microsurgical anatomic study[J].Neurosurgery, 1996, 36 (6) :1075-1085.

[4]Giroud M, Dumas R.Clinical and topographical range of callosal in-farction:A clinical and radiological correlation study[J].J NeurolNeurosurg Psychiatry, 1995, 59 (3) :238-242.

[5]Suzuki K, Takiguchi Y, Miyamoto T, et al.Extensive callosal in-farction showing difficulty in knitting as an initial symptom[J].In-tern Med, 2008, 47 (15) :1431-1435.

[6]David LK, Sylvie D, Carl B, et al.Corpus callosum infarcts withatypical clinical and radiologic presentations[J].Am J Neuroradiol, 2000, 21 (10) :1876-1880.

[7]Suwanwela NC, Leelacheavasit N.Isolated corpus callosal infarc-tion secondary to pericallosal artery disease presenting as alienhand syndrome[J].J Neurol Neurosurg Psychiatry, 2002, 72 (4) :533-5336.

[8]陈海, 贾建平.胼胝体梗死的临床研究[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6, 14 (6) :421-423.

胼胝体出血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5~2009年我院超声科诊断并经临床证实的11例胼胝体发育不全胎儿, 其中一例为部分性胼胝体发育不全。

1.2 应用仪器

麦迪逊SA Live 800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首先应用腹部探头 (3.5~5.0MHz) , 相继换用经阴道探头 (6.0~9.0MHz) 。

1.3 方法

首先进行胎儿常规检查和测量, 确定胎头方位, 以横切面连续观察, 再寻找冠状切和矢状切面。头位胎儿必要时经阴道超声检查寻找头部冠状切和矢状切面。

2 结果

2.1 10例完全型胼胝体发育不全影像学表现

腹部探头探测时, 胎头横切面显示双侧侧脑室后角及三角区增大, 轻度扩张时侧脑室三角区宽度 (侧脑室三角区内外侧壁间的距离) 达到1.0~1.5cm, 明显扩张时侧脑室后角及三角区宽度达1.5cm以上, 前角窄小, 形似“泪滴状”, 脉络丛可悬垂于脑室中。位于侧脑室前角间的透明隔腔消失, 第三脑室位置上移, 不同程度增宽, 宽度大于0.2cm, 明显增宽时可在中线区显示为囊肿回声, CDFI在内部未探及彩色血流信号。大脑内侧回呈辐射状排列。胎头冠状切和正中矢状切面均不能显示完整胼胝体结构。对胎位为头位的胎儿继而换用经阴道探头, 重点观察胎头正中矢状切面和冠状切面的直接征象, 胎头横切面的间接征象也更明显。

2.2 1例部分型胼胝体发育不全影像学表现

腹部探测时胎头横切面显示第三脑室上移不明显, 但侧脑室后角及三角区明显增大, 前角窄小, 呈“泪滴状”。经阴道探测时胎头冠状切和矢状切面显示胼胝体结构后部缺如。

3 讨论

胼胝体发育不全分为完全型和部分型, 前者胼胝体完全缺如, 后者常为尾部缺如。正常胎儿脑沟回排列规则, 侧脑室后角宽小于1.0cm, 双侧侧脑室前角间见透明隔腔, 双侧丘脑间见第三脑室, 宽度小于0.2cm。矢状切面上胼胝体呈弧形薄带状低回声, 位于透明隔腔上方。以下因素增加了孕期超声检查诊断胎儿胼胝体发育不全的难度:胎儿的体位不佳, 难以显示满意的切面, 特别是冠状切和矢状切面, 难以观察直接征象。胎儿孕周过小, 在22周之前胼胝体发育不完善, 不能诊断。胎儿孕周过大, 晚妊胎儿胎头低, 难以显示满意切面。部分型胼胝体发育不全胎儿透明隔腔消失侧脑室后角扩张等间接征象不明显。

因此, 对胎儿胼胝体发育不全的超声诊断, 应熟悉其特征性超声表现, 选择适当孕周, 必要时多次观察, 力求确诊。

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对胎儿胼胝体发育不全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1例胎儿胼胝体发育不全的超声诊断进行研究分析, 探讨其特征性超声表现及诊断要点。结果超声产前诊断胎儿胼胝体发育不全有有重要临床价值。结论应重视颅内一系列间接及直接征象, 熟悉其阳性胎儿的超声学表现, 以提高检出率。

关键词:胼胝体发育不全,胎儿,超声

参考文献

胼胝体出血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收集2010-02~2013-06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及佳木斯中心医院收治的35例HE患者, 均符合HE的临床诊断标准[2]。纳入标准: (1) 就诊时血糖男性<2.78 mmol/L, 女性<2.50 mmol/L; (2) 临床出现头晕、恶心、呕吐、肢体障碍、精神症状, 癫痫发作、意识模糊、嗜睡、深昏迷等神经系统症状[2], 由主治医师以上神经科医师拟诊为HE。排除MRI或临床诊断为胼胝体变性、脑肿瘤、脑炎、药物中毒、慢性肝病、外伤、脑梗死、多发硬化等导致胼胝体压部病变及伴有严重原发疾病者。其中男20例, 女15例;年龄25~73岁, 平均 (56±2) 岁;35例HE患者均因用降糖药过量、不规律及用药-用餐时间不规律引起, 其中降糖药过量13例, 22例因饮食下降而降糖药未减量导致;临床表现:35例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神经系统症状, 22例以昏迷就诊, 5例出现精神症状、癫痫发作, 2例失语, 8例出现肢体运动障碍。入院时血糖0~2.7 mmol/L, 其中5例患者入院检测血糖值为0 mmol/L。

1.2 仪器与方法

1.2.1 血糖监测

(1) 记录患者发病至就诊时间, 检测首次就诊时全血血糖水平。 (2) 以50%葡萄糖40~100 ml静脉推注, 然后以10%葡萄糖500 ml静脉滴注, 直至患者恢复意识或血糖恢复正常, 并视病情给予脱水降低颅内压、脑保护、营养支持、抗感染和高压氧治疗。 (3) 治疗后1 h, 连续每隔1 h行毛细血管血微量法连续监测血糖水平, 直至患者临床症状恢复至发病前的状态。

1.2.2 MRI检查

采用GE 3.0T HDX、Siemens 1.5T MRI仪, 分别行T1WI、T2WI脂肪抑制及DWI序列扫描。扫描参数:T1WI:TR 300 ms, TE 9.1 ms;T2WI:TR4000 ms, TE 97 ms;DWI TR 3700 ms, TE 100 ms, b值取0、1000 s/mm2;矢状位T2WI TR 4400 ms, TE 107 ms。层厚4.0 mm, 层间距1.0 mm, 视野240 mm×220 mm, 矩阵256×224, 带宽12.60 Hz, 激励次数2。所有患者分别于首诊时及血糖水平正常2次以上行MRI检查, 参数相同。

1.3 图像后处理

选择病灶DWI高信号层面的ADC图, 为避免部分容积效应, 参照DWI图像选取病灶最大层面进行测量, 设置圆形或类圆形感兴趣区 (ROI) , 面积为0.16 cm2, 测量病灶中心区 (ADC中心) ADC值及血糖恢复后相应区域的ADC值, 以同层面正常白质区作为对照, 每个ROI中心区及对照区ADC值测量3次并取平均值, 由2名从事MR诊断5年以上的医师在诊断明确的情况下共同测量, 记录相应区域的ADC值。如治疗后DWI高信号消失, 则测量治疗前相应部位的ADC值。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2.0软件, 病灶DWI高信号区及对照区ADC值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血糖监测

35例患者低血糖持续时间<24 h, 恢复时间4~72 h。5例患者入院血糖0 mmol/L, 及时治疗数天内所有患者临床症状均恢复, 血糖水平恢复至正常或发病前的血糖值。

2.2 DWI特征

DWI显示所有病灶均位于胼胝体压部中线处, 无偏一侧, 面积局限、未累及胼胝体全部;胼胝体压部中线处DWI高信号病灶 (图1C、图2C、图3A) ADC值明显降低 (图2D、图3B) , T2WI呈等信号或稍高信号 (图1A、图2A) , T1WI呈等信号或稍低信号 (图1B、图2B) ;血糖恢复正常后胼胝体压部病灶DWI高信号消失、发生可逆性改变 (图1D、图3C) , ADC值恢复正常, 与对照区ADC值无差异 (图3D) 。

2.3 血糖恢复前后ADC值的变化

首诊MRI显示胼胝体压部局限性DWI高信号区平均ADC值为 (0.28±0.06) ×10-3mm2/s, 显著低于对照区的 (0.88±0.13) ×10-3mm2/s,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ADC值平均降低 (67.05±7.40) %。治疗后病灶区DWI高信号消失, 病灶区ADC值与对照区无差异。

3 讨论

HE患者既往常合并糖尿病、脑血管疾病, 并以昏迷就诊, 临床医师常规为排除急性脑出血而行CT检查, 但头颅CT对HE无特异性表现, 故诊断价值不大[2]。此外, HE患者因昏迷而不能主诉病情, 常导致临床误诊、延误有效治疗, 造成不可逆的损伤、甚至死亡[2]。因此, HE的恢复主要在于早期诊断, MRI在诊断HE方面尤为重要, 尤其是DWI序列[3]。国内对新生儿HE相关研究较多, 但成人HE影像资料不多, 我国东北地区为糖尿病及脑血管病的易发区, 因此对本病的早期诊断及鉴别更显重要。连立飞等[4]对HE患者进行MRI检查, 发现HE病变有很强的区域选择性, 主要侵犯大脑皮层、海马、基底节、胼胝体压部及皮层下白质, 而且胼胝体压部受损者预后较好, 而大脑皮层受损者预后较差。近年随着临床对HE诊断及认识的提高, MRI检查少见侵犯基底节、大脑皮层等较重的患者及胼胝体压部受损者相对多见, 且预后良好。

图1女, 64岁, 低血糖脑病。入院血糖1.1 mmol/L, T2WI呈略高信号 (A) , T1WI呈等信号 (B) , DWI高信号 (C) 于血糖恢复正常43 h后消失 (D) , 就诊时高信号区ADC值为0.28×10-3mm2/s, 血糖恢复后ADC值为0.84×10-3mm2/s

图2女, 36岁, 低血糖脑病。入院血糖0.8 mmol/L, T2WI (A) 及T1WI均呈略长信号 (B) , DWI呈高信号 (C) , 测量ADC值 (D) 为0.23×10-3mm2/s, 血糖恢复后ADC值为0.70×10-3mm2/s

图3男, 47岁, 低血糖脑病。MRI示胼胝体压部DWI呈高信号 (A) , ADC值为0.33×10-3mm2/s (B) ;首次检查55 h后DWI高信号消失 (C) , ADC值为0.87×10-3mm2/s, 与对照区ADC值无差异 (D)

可逆性胼胝体压部病变的病理生理机制是细胞毒性水肿[5], 而MRI技术尤其是DWI和ADC图在诊断细胞毒性水肿方面非常有效, DWI信号增高、ADC值减低, 提示自由水的运动受限[6], 在MRI上表现为DWI高信号和低ADC值。连立飞等[2]采用波谱技术对HE患者进行诊断及预后判断;而本组HE患者首诊时大部分症状不一, 大多数以昏迷就诊, 病灶区DWI高信号的ADC值及差值测量可以更早地发现低血糖脑损害, 并准确地判断病灶的转归, 该方法简单、迅速、实用价值大。

HE的临床表现可因病因、血糖下降程度和速度、个体反应和耐受性不同而表现为多样化[7]。本组病例中, 患者入院时血糖水平差别大 (0~2.7 mmol/L) , 发现时间早晚不一, 昏迷就诊患者均为晚餐进食少、降糖药过量而夜晚发生急性持续性低血糖所致;因用药-用餐时间不规律且白天发作低血糖患者临床常以反复发作为特点, 出现不同程度的精神症状或癫痫发作。因此, 糖尿病患者出现言行异常或昏迷, 均需警惕HE的发生。本组HE患者的DWI高信号可逆性特点为均局限于胼胝体压部中线处, 无其他部位受累;病灶区ADC值明显低于对照区, 在血糖恢复阶段DWI高信号降低而ADC值升高, 通过ADC值的演变过程也可以预测患者的预后。Kim等[8]研究发现, DWI序列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判断预后, 胼胝体压部受损患者预后相对较好。本研究发现, 患者低血糖持续时间<24 h, 即使血糖水平为0, 如能得到及时诊治, 均可能发生完全可逆性改变, 即HE的可逆性改变与低血糖持续时间密切相关。然而低血糖持续时间取决于低血糖水平及治疗效果, 如血糖水平低、患者得不到及时治疗, 将延长持续时间, 加大不可逆损伤的风险。

HE是由于人体血糖过低引起的急性脑功能障碍, 其脑部症状可因发病时间的长短及血糖降低的程度不同而表现各异。此外, 脑组织细胞与其他组织细胞不同, 其本身无糖原贮备, 其能量来源完全依靠血糖。正常血糖水平足够脑组织代谢所需, 并有一定的缓冲能力, 当动脉血中葡萄糖快速下降时, 脑组织的耗氧量也减低, 当达到一定水平时则MRI表现发生异常改变[9]。轻度HE表现为短暂局限于胼胝体压部的高信号, 大脑的不同区域对低血糖的耐受性或易损性差别较大。胼胝体压部的髓鞘中水含量较周围组织多, 其调节水、电解质失衡的自身保护机制可能不足, 因此可能更容易发生细胞毒性水肿[10]。

临床上, 胼胝体变性、药物中毒、慢性肝硬化、低钠、外伤、脑梗死、MS、肿瘤侵犯等均可以表现为胼胝体压部DWI高信号, 因此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资料、病灶是否符合血管分布区等特点进行诊断, 但在胼胝体压部可逆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中, 低血糖是重要的影响因素[11]。

本研究的局限性在于未纳入HE不可逆损伤患者及伴有严重原发疾病的患者, 由于此类患者病情危重、不宜反复进行MRI检查, 临床病例数相对较少, 有待今后积累病例进一步总结研究。

总之, 胼胝体压部是HE可逆性损伤的最好发部位, 病灶DWI高信号区ADC值变化可以准确地评价HE损伤是否可逆, 对临床治疗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临床上应该教育患者及家属认识到低血糖的危害性, 提高监测血糖的主动性, 特别是饮食紊乱、更换降糖药、发热、腹泻时应及时监测血糖水平, 从而避免发生成人HE不可逆损伤。

参考文献

[1]梁潇潇.低血糖脑病误诊为急性脑血管病12例分析.中国临床研究, 2012, 25 (2) :167.

[2]连立飞, 李杜娟, 黄丽娜, 等.低血糖脑病的临床和神经影像学特点.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2010, 23 (1) :21-23.

[3]樊瑞敏, 何蕴, 赵春水, 等.影响低血糖脑病预后因素的临床分析.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3, 16 (18) :57-58.

[4]连立飞, 李杜娟, 孙聚葆, 等.低血糖脑病的影像学特征.卒中与神经疾病, 2009, 16 (6) :331-334, 342.

[5]胡小辉, 姚长江, 汤前军, 等.可逆性胼胝体压部病变的临床分析.华西医学, 2012, 27 (2) :223-225.

[6]解文箐, 尹小花, 尹洪涛, 等.低血糖脑病2例报告及影像学变化.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2, 29 (8) :750-751.

[7]解伟荣.低血糖脑病36例临床分析.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11, 14 (8) :1139-1140.

[8]Kim JH, Choi JY, Koh SB, et al.Reversible splenial abnormality in hypoglycemic encephalopathy.Neuroradiology, 2007, 49 (3) :217-222.

[9]Tait MT, Saadoun S, Bell BA, et al.Water movements in brain:role of aquaporins.Trends in Neurosci, 2008, 31 (1) :37-43.

[10]Maeda M, Tsukahara H, Terada H, et al.Reversible splenial lesion with restricted diffusion in a wide spectrum of diseases and conditions.J Neuroradiol, 2006, 33 (4) :229-236.

上一篇:财务自由论文下一篇:企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