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口出血

2024-12-10

伤口出血(精选3篇)

伤口出血 篇1

由于安全、有效、痛苦轻、并发症少, 经桡动脉穿刺法行冠状动脉介入性诊疗已成为常规术式[1,2]。术后穿刺伤口常规予以普通绷带加压包扎止血。通常冠脉造影 (Coronary angiography, CAG) 组于术后6 h解除加压包扎;介入治疗 (Percutaneous coronary artery interventional therapy, PCI) 组于术后10 h解除加压包扎。本研究对充分加压包扎后仍发生伤口出血的患者进行危险因素分析, 找出其中规律, 从而个体化评估每位术后患者, 制定相应的止血方案, 以进一步减少患者出血并发症, 缩短住院时间。本研究总结了我院842例冠脉介入诊疗病例, 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0年1月~2013年12月住院行CAG及PCI的患者共842例, 排除标准:严重肝肾功能不全, 严重凝血功能障碍, 严重血小板减少症, 出血倾向。其中CAG患者474例, PCI患者368例;男478例, 女364例;年龄51~82岁, 平均 (63.1±4.2) 岁, 其中合并高血压病控制不良318例, 糖尿病控制不良196例, 房颤79例, 吸烟318例, 急诊PCI82例 (术前予以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负荷量) , 择期PCI286例 (术前已用一周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 , 术前12 h内应用低分子肝素207例、术中肝素使用量6000u 22例, 8000u 300例, 10000u 46例, 术中及术后持续使用替罗非班185例。

1.2 方法

患者在局麻下经桡动脉穿刺行冠脉造影或支架植入术, 术后均予以加压包扎。CAG患者于术后6 h、PCI患者10 h解除加压包扎。

1.3 观察指标观察穿刺点出血/血肿发生情况, 统计例数, 计算发生率;分析导致出血的危险因素;同时观察肢体远端是否出现发绀 (指氧饱和度低于90%) 、肿胀、腕管综合征等其他不良反应。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1.5统计软件进行多元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CAG、PCI患者穿刺点出血/血肿发生率

术后经充分压迫仍未能止血的患者共35例, 出血率为4.16%。

2.2 术后穿刺点出血/血肿的危险因素分析

穿刺点出血/血肿的可能危险因素为年龄、性别、合并高血压病控制不良, 糖尿病控制不良, 房颤, 吸烟, 介入性质, 术前12 h内应用低分子肝素、术中肝素用量, 术中及术后使用替罗非班。

2.2.1各可能的危险因素的量化分别对术后穿刺点出血/血肿的可能危险因素进行赋值量化, 见表1。

2.2.2多因素Logistic分析从表2可知, 年龄、性别、高血压病控制不良、择期PCI、术前12h内应用低分子肝素、术中肝素使用量较大、术中及术后使用替罗非班是导致穿刺点出血/血肿 (难以止血) 的重要危险因素 (P<0.05) 。

2讨论

当今社会, 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致死率、致残率已居人类疾病谱首位, 冠心病作为其中最主要的疾病之一, 已成为人类的“头号杀手”。近年随着冠状动脉介入技术的发展, 极大地改善了冠心病患者的预后, 降低了死亡率及伤残率。介入治疗的初期一般选择股动脉为手术径路。目前, 经桡动脉途径行冠脉介入的可行性和优越性逐渐被认同[3]。但若术后止血不当, 可导致穿刺点严重出血、血肿及其他血管并发症[3], 影响手术疗效, 因此, 术后穿刺部位的止血越来越显重要。有研究观察到, 患者的年龄、性别、术前抗血小板治疗强度、吸烟情况、术中及术后使用替罗非班是影响穿刺点出血/血肿相关的危险因素[4,5,6,7]。本研究观察到, 导致穿刺点出血/血肿相关的危险因素为年龄、性别、高血压病控制不良、择期PCI、术前12 h内应用低分子肝素、术中肝素使用量较大、术中及术后使用替罗非班等因素。因此, 在冠脉介入术后的护理过程中, 充分了解患者的一般情况、高血压控制情况、手术情况如属单纯CAG或是PCI、PCI的性质、手术的时间长短、术前及术中肝素使用量、有否使用替罗非班等, 可帮助设定或适当延长伤口压迫时间, 有效避免并发症发生。

当然, 本研究作为单中心、小规模的随机研究, 其结论的意义有限。进一步的工作是进行多中心大规模随机临床试验, 可确定最佳方案, 最大限度地减少术后损失, 带来医患净获益。

摘要:目的 探讨经桡动脉穿刺冠脉造影 (CAG) 及冠脉介入治疗 (PCI) 术后伤口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 冠脉介入术后对伤口予以加压包扎止血。CAG患者于术后6 h解除包扎;PCI患者于术后10 h解除包扎, 记录并分析伤口出血发生率及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冠脉介入术患者842例, 术后伤口出血率4.16%。伤口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为年龄 (OR=1.04, 95%CI=0.981.18, P=0.011) 、性别 (OR=1.93, 95%CI=0.712.48, P=0.027) 、高血压病控制不良 (OR=3.54, 95%CI=2.055.42, P=0.021) 、择期PCI (OR=2.55, 95%CI=1.373.25, P=0.006) 、术前12 h内应用低分子肝素 (OR=1.69, 95%CI=0.753.52, P=0.025) 、术中肝素使用量较大 (OR=1.52, 95%=CI1.191.83, P=0.004) 、术中及术后使用替罗非班 (OR=4.32, 95%CI=2.826.45, P=0.005) 。结论 年龄、性别、高血压病控制不良、择期PCI、术前12 h内应用低分子肝素、术中肝素使用量较大、术中及术后使用替罗非班等因素对穿刺点出血发生率有影响, 应个体化制定止血方案以减少出血并发症。

关键词:桡动脉穿刺,冠脉介入诊疗术,出血

参考文献

[1]Bagger H, Kristensen JH, CHristensen PD, et al.Routin transradial coronary angiography in unselected patients.J Invasive Cardiology, 2005, 17:139-141.

[2]Molinari G, Nicoletti I, De Benedictis M.Safety and efficacy of the percutaneous radial artery approach for coronary angiography and angiography and angioplasty in the elderly.J Invasive Cardiology, 2005, 17:651-654.

[3]黄丽萍, 罗利霞, 吴同果, 等.两种途径行冠脉介入治疗后使用动脉压迫器所致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J].吉林医学, 2013, 34 (13) :2555-2556.

[4]郑宏超, 张奇, 张瑞岩, 等.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严重出血患者临床预后研究[J].介入放射学杂志, 2009, 18:808-811.

[5]徐立, 杨新春, 王乐丰, 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介入治疗联用替罗非班出血情况分析[J].中国循环杂志, 2007, 22:169-171.

[6]蒋学军, 林健, 谭爱梅, 等.应用桡动脉压迫带压迫止血的临床观察与护理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6, 2 (8) :4-6.

[7]张燕, 刘霞, 陈绣.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替罗非班应用与桡动脉穿刺处压迫止血减压时间的临床研究和护理观察[J].血栓与止血学, 2013, 20 (6) :339-343.

伤口出血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在收治的慢性伤口患者60例, 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选入标准:患者均患有慢性伤口, 符合临川的诊断标准。创伤性伤口诊断标准:患者由于物理、化学、生物等因素造成皮肤的完整性受损, 严重伴有功能失调情况, 慢性全层伤口诊断标准:伤口累及至皮肤全层或是皮下组织, 由于内外的因素导致伤口迟迟不能愈合, 事假达到1个月以上可以诊断为慢性伤口。患者中外伤性伤口42例, 手术伤口11例, 压疮性伤口7例。实验组患者中男性患者16例, 女性患者14例, 患者的年龄在25~50岁之间, 对照组患者中男性患者15例, 女性患者15例, 患者的年龄在23~55岁之间, 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患病时间等基线两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处理治疗, 对伤口进行包扎, 定期的更换敷料, 并且急进行抗感染的治疗。

实验组患者采用负压伤口技术治疗[2], 方法如下:采用智能化负压治疗仪进行治疗, 准备伤口的处理用品和材料, 连接管道、吸引管和储液瓶等, 评估伤口的面积和渗透压, 对伤口进行清洗和机械清创, 将伤口处的腐肉和组织碎片清理干净, 擦干伤处周围的皮肤并涂上一层皮肤保护膜, 防止正常皮肤受到渗液的刺激。接通电源, 根据伤口的长度确定吸引管的长度, 用生理盐水纱布对引流管进行包裹, 覆盖2层为宜, 将仪器的管道与吸引管相连接, 将吸引压力调整在-125 mm Hg作用, 询问患者的反映, 及时调整患者的体位, 以患者舒适为宜, 每次治疗时间为2h, 连续治疗20 d。

1.3 治疗效果判定

观察患者的伤处恢复情况[3], 若患者的伤口完全愈合并且没有治疗感染等并发症的出现判定为治疗显著, 患者的伤处愈合较好, 并发症出现的少判定为治疗有效, 若患者的伤处没有较好的恢复或是病情加重判定为治疗无效, 对于治疗无效的患者要采用其他方式治疗, 从而保证患者的病情恢复。

1.4 统计方法

该研究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 (n, %) 表示, 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从数据的统计和分析上看, 实验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3.3%, 对照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3.3%, 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患者, 并且从渗透PH值和温度上看, 实验组患者的情况也要好于对照组, 详细的数据见表1和表2。

注:实验组和对照组, χ2=4.36, P<0.05。

3 讨论

慢性伤口指的是患者的伤口迟迟没有愈合, 或是出现感染等情况影响伤口的愈合, 对于患者正常的生活影响很大, 在临床的治疗中, 负压伤口技术的应用使得慢性伤口得到了很好的治疗[4]。

临床研究发现, 伤口愈合的最佳温度为28~32℃之间, 在进行伤口的清洗时, 虽然会降低伤口感染的情况, 但是会降低伤处的温度, 往往要3 d才能恢复回最佳的温度, 采用红外线照射或是红光照射都能够提升伤口处的温度, 促进伤口的愈合[5]。从该研究发现, 实验组患者的伤口温度明显好于对照组患者, 说明负压技术能够提升伤口处的温度[6], 帮助伤口的愈合。另外实验组患者的渗透PH值也低于对照组患者, 说明负压技术可以减少伤口的血压, 促进血液的循环, 使得伤口更好的恢复[7]。PH降低, 使得病菌无存活, 并且临床研究发现, 弱酸性的环能够促进组织的增殖, 使得伤口愈合的更快。在临床的研究中, 蒋琪霞等[8]的研究发现, 在慢性伤口的治疗中采用负压伤口技术具有更好的治疗效果, 与该研究的研究结果相同, 说明该研究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可以在临床治疗中应用。

在该研究对于慢性伤口的治疗中, 实验组患者采用负压伤口技术,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治疗处理, 实验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3.3%, 对照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3.3%, 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患者, 并且从渗透PH值和温度上看, 实验组患者的情况也要好于对照组。因此采用负压伤口技术治疗慢性伤口具有非常好的临床效果, 患者的伤口温度得到提升, 伤口愈合快, 值得临床治疗的推广和应用。

摘要:目的分析负压伤口治疗技术应用在慢性伤口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该院在2013年6—9月收治的慢性伤口患者60例, 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患者采用负压伤口治疗技术进行治疗,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治疗, 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结果 实验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3.3%, 对照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3.3%, 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患者, 并且从渗透PH值和温度上看, 实验组患者的情况也要好于对照组。结论 采用负压伤口治疗基线技术来处理慢性伤口具有非常好的治疗效果, 患者伤口愈合的快, 不良反应出现的少, 可以在治疗中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负压伤口技术,慢性伤口,效果分析

参考文献

[1]蒋琪霞, 刘云, 王桂玲.负压伤口治疗技术在临床应用的新进展[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7, 24 (8B) :29-31.

[2]蒋琪霞, 胡素琴, 彭青, 等.负压封闭辅助闭合技术用于伤口治疗的流程设计[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9, 26 (1) :1-3, 31.

[3]蒋琪霞, 李晓华, 胡素琴, 等.负压闭合技术在处理慢性伤口中的应用及效果分析[J].医学研究生学报, 2009, 22 (12) :1303-1306.

[4]钱晓玲, 杨雪梅, 张选奋, 等.负压伤口治疗关键技术的研究进展[J].甘肃医药, 2012, 31 (11) :839-842.

[5]解怡洁.含银敷料在慢性伤口治疗中的效果评价[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3.

[6]李娟, 程秀红, 潘锁花, 等.负压伤口治疗技术用于多发性骨折伴大面积软组织缺损一例的护理[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1, 28 (23) :38-40.

[7]蒋琪霞, 刘云, 徐薇, 等.负压伤口治疗关键技术的研究进展[J].医学研究生学报, 2007, 20 (6) :656-659.

肿瘤伤口的护理 篇3

1 肿瘤伤口的特征

具有侵蚀性;与正常组织很难区分;生长速度快;在体表形成隆起包块和皮肤溃疡,常伴有感染、恶臭、易出血;肿瘤手术后残留恶性肿瘤细胞的进一步生长导致组织一场增生、溃破、感染;在手术切口部位,肿瘤的复发或扩散可发展为一个不愈合的外科手术伤口;易出血易感染、渗出多,有特殊的臭味。

2 肿瘤伤口的处理难点

有肿瘤细胞生长,处理时须特别保护周围组织,防止扩散和种植;伤口血管受到肿瘤细胞侵蚀,易出血难以控制,侵蚀动脉可出现致命性出血;多重感染难以控制,引发多器官功能失调或衰竭;渗液和恶臭难以控制;受放化疗影响伤口难愈;常有营养不良影响伤口生长及愈合;心理问题影响伤口生长及愈合;使用抗癌药物影响愈合;局部因素复杂影响愈合。

3 肿瘤伤口的护理

癌症是一种可怕的疾病,特别是见到真菌样或溃疡性皮肤损害时更加可怕,必须有效护理伤口,频繁更换伤口敷料或不能有效处理过度的渗液和气味,均会严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头颈部肿瘤伤口更难处理。

3.1 舒适护理

肿瘤常会引起疼痛,可能由于恶性肿瘤本身引起或更换敷料引起。必须明确疼痛的原因,评估疼痛的程度,报告医生,按医嘱给予止痛药。由恶性肿瘤引起的疼痛可用恰当的药物处理。与敷料更换相关的疼痛必须尽可能降低,必要时更换敷料期间使用止痛剂,动作要轻,并分散患者的注意力,当敷料与伤口粘连时先用盐水湿润或浸泡,待软化后再去除敷料,切忌用力撕揭敷料,否则会引起疼痛加重,还会增加出血的危险。

3.2 出血

恶性肿瘤侵犯毛细血管或大静脉破裂所致的出血对患者是可怕的,可能会威胁生命,保护脆弱周围组织的脆弱血管是很重要的,肿瘤伤口的手术和化学清创受到质疑。痂能保护痂下组织结构,如果去除会增加出血的潜在危险。

护理上如果有出血出现,需要评估出血的来源、出血量和可能出现的结果,少量出血可以采取压迫止血和局部止血措施,可用止血材料和止血粉,止血时会引起暂时的不舒适,在那些有潜在出血危险的伤口患者中,最好建议患者及家属备一块深色的毛巾手绢,必要时吸收出血用。必须使用不粘伤口的保护性敷料,还应建议患者减少摩擦脆弱区域的组织,穿宽松的棉质内衣。对出血量较大的伤口应请外科医生查明原因,并按医嘱局部或全身使用止血药。

3.3 感染

肿瘤伤口由于组织失去活性或腐烂极易感染,然而所有伤口都有细菌定植,一般不提倡全身使用抗生素,除非出现临床感染的症状:红、肿、热、痛、渗液增加、气味增加。感染的全身症状包括:发热、白细胞计数增加、身体不适。

护理上:全身使用抗生素需要根据伤口培养的结果切要有医嘱,伤口局部应小心去除坏死组织、充分引流、用生理盐水或清水温和清洗,使用抗感染敷料有助于控制感染。

3.4 气味

气味难闻或恶臭是肿瘤伤口最令人烦恼的并发症,刺激嗅觉,导致恶心,患者及家属也难以接受,可能导致社交孤独感。气味可来自伤口感染、坏死组织或肠道相通的瘘管形成有关,产生恶臭的细菌常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等。

护理:去除坏死组织可能有助于减轻恶臭,但清创必须非常小心,坚硬的痂有助于包裹住气味不扩散,但会阻碍伤口的愈合。对有可能愈合的伤口应对坏死组织小心清创,敷料选择可使用气味控制剂,局部、全身和在环境中使用,伤口引流和使用造口袋可以引流渗液和隔离气味,使用空气清新剂可改善空气气味。

3.5 渗液

肿瘤伤口血管丰富、血管通透性增加,局部充血和伤口坏死组织成为细菌过度繁殖的培养基,感染或炎症反应会产生过多的渗液,渗液增加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增加其应激反应,容易出现疲乏。

上一篇:fMRI下一篇:过载保护金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