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外科难愈性伤口(共3篇)
手足外科难愈性伤口 篇1
手足外科难愈性伤口给患者自身带来疾病痛苦, 而且还给患者的家庭造成沉重的负担, 为此, 需要探讨一些有效治疗方案来帮助患者尽快恢复难愈性伤口, 从而为患者的家庭减轻负担[1]。因此, 本研究选2013年12月至2014年3月来我院接受治疗手足外科难愈性伤口患者90例作为本研究对象, 探讨常规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 (VSD) 、改良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 (改良VSD) 、VSD联合金因肽等不同治疗方案应用于手足外科难愈性伤口临床治疗活动的疗效,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2月至2014年3月来我院接受治疗手足外科难愈性伤口患者90例作为本研究对象, 由于这些患者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因此, 将这些患者进行随机分组, 按照不同治疗方案而为这些小组命名, 即VSD组 (20例) , 改良VSD组 (30例) , 改良VSD组患者的年龄为19~49岁, 平均年龄为 (3.11±1.01) 岁;VSD联合金因肽组 (40例) 。VSD组患者的年龄为18~48岁, 平均年龄为 (30.45±1.22) 岁;SD联合金因肽组患者的年龄为19~50岁, 平均年龄为 (30.12±1.18) 岁。通过对比分析三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得知, 他们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 因此, 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P>0.05。1.2方法:对VSD组患者给予常规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来进行治疗;而对改良VSD组患者给予改良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来进行治疗;对VSD联合金因肽组患者给予VSD联合金因肽技术来进行治疗, 对比分析三组患者采用不同治疗方案应用于手足外科难愈性伤口临床治疗活动的疗效[2]。
1.3 观察指标:
对三组患者进行给予不同治疗方案治疗后, 观察三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总有效率为痊愈+有效, 同时, 观察三组患者的愈合时间、创面愈合率、引流液细菌培养阳性率等临床指标。
1.4 统计学意义:
对三组患者的差异数据均采用SPSS15.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卡方检验比较。P<0.05, 则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通过对三组患者给予不同治疗方案进行治疗后, 三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70%、90%、90%, 因此, 改良VSD组患者与VSD联合金因肽组组患者之间的临床疗效不存在差异性差异, 则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另外, VSD联合金因肽组患者的临床指标情况均优于另外两组的临床指标情况, 见表1、2。
3 讨论
通过研究结果表明, 三组患者在不同治疗方案背景下, 患者的临床总有效分别为70%、90%、90%, 由此可以看出, 改良VSD组与VSD联合金因肽组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 则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而VSD组患者与其他两组患者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另外, 通过本研究结果得知, VSD联合金因肽组患者接受治疗后, 其临床指标情况由于其他两组患者的情况, 因此, VSD联合金因肽的治疗方案值得在临床活动中推广与应用[3]。
参考文献
[1]韦昌南, 罗洪斌, 钱爱莲.常规VSD与改良VSD治疗手足外科难愈性伤口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 2012, 8 (33) :45-47.
[2]邹晓防, 蒋玉洁, 曹卫红, 等.可冲洗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复杂性创面修复中的应用[J].创伤外科杂志, 2011, 7 (1) :89-91.
[3]姚占川, 凌坤, 马克, 等.VSD复合对流冲洗治疗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实验研究[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2011, 9 (6) :46-48.
手足外科难愈性伤口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4年10月64例手足外科难愈性伤口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1例,女23例;年龄32岁~66岁,平均年龄(45.10±5.61)岁;均为创伤所致慢性伤口,且超过1个月未愈合;皮肤创面均超过3 cm×3 cm,治疗前未接受VSD治疗,常规换药治疗超过7 d未有改善。以抽签法将上述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2例,2组性别、年龄等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2组均行常规抗感染治疗,并加强营养支持,对基础病进行针对性治疗。观察组采取VSD联合金因肽治疗,对创面进行常规清理后,待皮肤干燥喷上金因肽,1 min后修剪、拼接出与创面大小相适应的VSD敷料,使敷料与创面完全贴合。使用薄膜粘贴对创面进行密封处理,贴膜应至少达创面外3 cm以上,引流管与负压装置连通后,将压力设定为-250 mm Hg,引流管多时使用多个三通接头将引流管串联至1~2个负压源。7 d~10 d后根据创面肉芽生长情况开始2次清创或肌皮瓣转移,创面缺损感染严重的患者需更换1~2次,若引流管发生堵塞,需行再通,无法再通更换VSD。改良型VSD是在覆盖VSD前将3~5孔对流冲洗管放置进去,另外使用生理盐水进行冲洗,冲洗液速度前72 h为480~600 m L/h。后240~360 m L/h。覆盖约7 h~10 h后等待创面干燥、无渗液与水肿后开始植皮以及肌皮瓣的转移。对照组VSD操作同上,期间不给予金因肽。
1.3 观察指标
(1)观察2组创面开始上皮化时间、创面愈合时间、创面愈合率、换药次数、伤口疼痛评分(采用VAS评分)、住院费用。(2)观察2组创面修复情况,分为痊愈、显效、有效、无效,痊愈:结痂脱落,皮肤颜色恢复正常;显效:创面面积减少80%以上,上皮组织与肉芽生长情况良好;有效:创面缩小至50%,创面边缘有新肉芽组织生长,边缘有少量渗液;无效:创面无变化或加重。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康复指标对比
观察组创面开始上皮化时间、创面愈合时间、换药次数、伤口疼痛评分及住院费用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2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87.5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9.3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难愈性伤口指创面在正常时间内未能愈合或无愈合倾向,此病的发生机制复杂,治疗耗时长、费用高,是手足外科中治疗难度较大的疾病之一。伤口愈合的病理生理过程为修复、重建、再生,最终完成缺损处的修复,而上述三个环节互相影响[3]。以往针对此病主要采取保守治疗、截肢术或植皮术等,治疗效果差,疗程长,且后期容易反复发作[4]。
VSD为临床新型技术,其通过负压吸引装置与特殊创面敷料相连,在创面形成持续或间断性的低气压,吸出引流区渗出物、坏死组织,可加快组织水肿的消退,加快肉芽生长速度,并对局部微循环有改善作用,最终使创面愈合速度加快[5]。其具有较广的适应证,可促进创面愈合,加快组织修复,节约供皮,缓解患者疼痛。但VSD仍存在一定的问题,最主要的是堵塞问题,有研究显示VSD发生率最高的并发症为管道堵塞[6],其发生机制为持续负压吸引使管道塌陷,另创面感染分泌物堆积,伤口处还存在较多的坏死组织,可粘连发生滞留,加上引流管宽度不足,引出物无法顺利通过,因而沉积于管壁中,导致堵塞发生。VSD材料和引流管一旦出现堵塞则难以消除,同时可能导致堵塞面积扩大,对此建议另外安置冲洗装置进行疏通。
金因肽为外用型表皮生长因子,当患者体内内源性生长因素匮乏时其可补充,使受体表达上升。临床中已开始广泛应用基因重组技术合成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不仅可加快人皮肤表皮细胞、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等细胞的生长增殖,还可加快创面上皮化进程。
本文采取金因肽联合改良型VSD的观察组创面上皮化时间、愈合时间、换药次数、伤口VAS评分及住院花费均低于仅行改良VSD的对照组,且创面愈合率与创面修复效果显著高于对照组,表明金因肽联合改良VSD治疗可进一步提高疗效,具有可行性。
综上所述,金因肽联合改良VSD治疗手足外科难愈性伤口效果显著,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韦昌南,罗洪斌,钱爱莲,等.不同方案治疗手足外科难愈性伤口的疗效评价[J].海南医学,2013,24(16):2365-2367.
[2]罗洪斌,韦昌南,钱爱莲,等.VSD联合金因肽治疗手足外科难愈性伤口的临床研究[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4,14(7):1312-1314.
[3]姚力,邢国利,冯建书,等.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在手足外科中的应用及护理[J].河北医药,2010,32(4):492-493.
[4]陈学英,管学妹.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在软组织损伤治疗中的应用及护理体会[J].中国美容医学,2012,21(9):1418-1419.
[5]李盾.复合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和常规VSD治疗普外科难愈性伤口对比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2013,29(12):1975-1976.
手足外科难愈性伤口 篇3
关键词:常规VSD,改良VSD,手足外科,难愈性伤口
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创面治疗新技术,最早主要运用于骨科领域治疗软组织缺损和感染性创面,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急、慢性创面,是骨科和外科领域的革命[1]。手及足部皮肤缺损及糖尿病足等所致难愈性伤口或创面是手足外科面临的难题,有研究表明,VSD虽能有效治疗手足外科难愈性伤口或创面,但仍存在并发症,如难以应用外用药物、堵塞问题等。为有效解决VSD运用过程中存在的堵塞问题,笔者采用改良VSD(常规VSD+对流冲洗)治疗本病,并与常规VSD对照,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手足外科门诊和住院部2010年4月-2012年3月难愈性伤口患者共计70例。纳入标准:(1)因各种外伤导致的慢性皮肤伤口持续1个月以上,久治不愈,伤口情况无好转或者持续恶化,皮肤创面最小直径大于3 cm;(2)未应用VSD治疗;(3)本科门诊或住院常规清创换药7 d,创面仍未改善者;(4)创面污染较重,有的甚至经常规换药后无效,无法行一期闭合创面的处理。7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治疗组男21例,女14例,年龄31~65岁,平均(47.22±4.65)岁;对照组男19例,年龄女16例,年龄32~68岁,平均(46.89±4.23)岁。两组性别、年龄等资料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材料
(1)VSD:由武汉维斯第公司生产,规格:15 cm×10 cm×1 cm及5 cm×10 cm×1 cm两种,内置多侧孔硬质硅胶引流管,可根据需要修剪;(2)生物透性黏贴薄膜:英国施乐辉有限公司生产,尺寸:15 cm×20 cm,主要成分为丙烯酸和聚氨酯;(3)对流冲洗管:普通输血器硅胶管(河南飘安卫生材料公司生产);(4)冲洗液:0.9%生理盐水(四川科伦药业公司生产);(5)负压源:均使用中央负压吸引器持续吸引。
1.3 方法
两组在常规抗感染治疗基础上,加强营养支持。针对基础疾病,采取对症治疗,或与相关专科医生制定诊疗方案。
1.3.1 对照组采用常规VSD治疗
(1)常规清创,彻底清除创面的坏死组织和异物。(2)根据创面大小和形状修剪、拼接VSD敷料。(3)使VSD敷料与创面充分接触,保证密封薄膜密封性,有骨外露者可在外露骨打孔致孔洞有新鲜渗血,以期毛细血管从孔道长出,形成肉芽组织。(4)薄膜黏贴密封创面,贴膜至少达创面外3 cm以上。(5)将引流管接通负压装置,压力设定为-250 mm Hg,如果引流管较多,可用多个三通接头将引流管串接至1~2个负压源。医用海绵块明显瘪陷、薄膜下无积液,可见引流管管型为负压有效。(6)7~10 d后根据创面肉芽生长情况二次清创植皮或行肌皮瓣转移,对创面缺损感染严重者一般需更换1~2次。引流管堵塞者行再通,无法再通者更换VSD。
1.3.2 治疗组采用改良VSD治疗
覆盖前VSD下放置一个3~5孔对流冲洗管,其他方法及步骤同常规VSD组。使用普通生理盐水冲洗,冲洗液速度设为前72 h 480~600 ml/h,以后为240~360 ml/h。VSD覆盖7~10 d后,待创面干燥、无水肿及渗液,肉芽组织新鲜,触之易出血后行植皮或肌、皮瓣转移。
1.4 观察指标
创面愈合时间:分别在皮肤伤口治疗前1天,换药时观察创缘色泽、渗出物、创缘周围皮肤改变,测量创面直径,以mm为单位,观察创面愈合时间(治疗开始至创面完全上皮化)并记录;此外记录治疗期间引流液细菌培养阳性率和引流管堵塞率,引流液细菌培养出院内感染细菌(非污染菌群)计为阳性。引流管堵塞率:引流管不通超过1 h,负压吸引失效为发生堵塞。
1.5 评价标准
创面修复观察,愈合:结痂脱落或皮肤肤色正常;显效:创面缩小80%以上,肉芽及上皮组织生长良好;好转:创面缩小达50%,创面边缘有新的肉芽组织生长,但边缘有少量渗液;无效:治疗前后创面无变化或恶化。创面愈合率=(初始创面面积-未愈合创面面积)/初始创面面积×100%,采用摄像方格法计算创面愈合率[2]。
1.6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2.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疗效比较见表1。
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2.2治疗组上皮化时间、愈合时间分别为(3.98±1.36)d和(3.94±1.69)d,对照组分别为(5.81±1.22)d和(6.54±1.28)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两组引流液细菌培养阳性率、引流管堵塞率、创面愈合率比较见表2。治疗组引流液细菌培养阳性率、引流管堵塞率较对照组降低,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例(%)
3 讨论
难愈性伤口或创面是指一类与创伤部位和宿主有关,创面在期望的时间内不能正常愈合[3]。本病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且病程长、涉及学科多、治疗难度大、费用高,是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尤其是手足外科治疗的难点。有研究表明,伤口愈合是局部组织通过再生、修复、重建进行修补的一系列病理生理过程,这3个时期是可以相互重叠发生的。近年来,促进慢性难愈性伤口的修复是研究的热点之一,目前治疗方法主要以保守治疗、植皮或皮瓣移植手术,甚至截肢术治疗为主,但皆有一定弊端。VSD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创面治疗新技术,其原理是利用负压吸引装置与特殊创面敷料连接,间歇地或持续地在创面处产生低于大气压的压力,将引流区内的渗出物和坏死组织及时清除,同时有利于局部微循环的改善和组织水肿的消退,刺激肉芽组织的生长,加快组织的修复[4]。VSD具有广泛的适应证,且能促进创面愈合,缩小创面,节约供皮,减轻伤病员痛苦等优势。但VSD堵塞问题是VSD临床应用中不可避免的问题。研究证实,管道堵塞是肢体VSD使用中的第一并发症,其原因是持续负压吸引可能会引起管道塌陷,且开放性损伤创面感染分泌物多且粘稠,或伤口处有大量坏死组织,粘滞性大,加上引流管管径较小,致使引出物容易凝固沉积于管壁,最终将引流管堵塞[5]。VSD材料及引流管一旦形成堵塞,采用常规方法很难将其清除,且会加重伤口堵塞范围和程度,影响治疗效果或重新采取手术治疗。国内外文献研究显示,VSD堵塞发生率可达到12.7%左右[6,7],建议增设冲洗装置以疏通引流管堵塞[8,9],能明显提高其伤口愈合率,且伤口愈合时间缩短,减轻患者的痛苦[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