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口护理的误区

2024-08-19

伤口护理的误区(共10篇)

伤口护理的误区 篇1

肿瘤伤口的护理是一个挑战,因为肿瘤伤口很难处理并且会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肿瘤伤口可能源于皮肤或者由局部或原车肿瘤转移而来。癌瘤生长入皮肤组织可导致皮肤完整性丧失、功能丧失或肿瘤变形,肿瘤伤口常常以溃疡或真菌样肿瘤的形式出现。

1 肿瘤伤口的特征

具有侵蚀性;与正常组织很难区分;生长速度快;在体表形成隆起包块和皮肤溃疡,常伴有感染、恶臭、易出血;肿瘤手术后残留恶性肿瘤细胞的进一步生长导致组织一场增生、溃破、感染;在手术切口部位,肿瘤的复发或扩散可发展为一个不愈合的外科手术伤口;易出血易感染、渗出多,有特殊的臭味。

2 肿瘤伤口的处理难点

有肿瘤细胞生长,处理时须特别保护周围组织,防止扩散和种植;伤口血管受到肿瘤细胞侵蚀,易出血难以控制,侵蚀动脉可出现致命性出血;多重感染难以控制,引发多器官功能失调或衰竭;渗液和恶臭难以控制;受放化疗影响伤口难愈;常有营养不良影响伤口生长及愈合;心理问题影响伤口生长及愈合;使用抗癌药物影响愈合;局部因素复杂影响愈合。

3 肿瘤伤口的护理

癌症是一种可怕的疾病,特别是见到真菌样或溃疡性皮肤损害时更加可怕,必须有效护理伤口,频繁更换伤口敷料或不能有效处理过度的渗液和气味,均会严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头颈部肿瘤伤口更难处理。

3.1 舒适护理

肿瘤常会引起疼痛,可能由于恶性肿瘤本身引起或更换敷料引起。必须明确疼痛的原因,评估疼痛的程度,报告医生,按医嘱给予止痛药。由恶性肿瘤引起的疼痛可用恰当的药物处理。与敷料更换相关的疼痛必须尽可能降低,必要时更换敷料期间使用止痛剂,动作要轻,并分散患者的注意力,当敷料与伤口粘连时先用盐水湿润或浸泡,待软化后再去除敷料,切忌用力撕揭敷料,否则会引起疼痛加重,还会增加出血的危险。

3.2 出血

恶性肿瘤侵犯毛细血管或大静脉破裂所致的出血对患者是可怕的,可能会威胁生命,保护脆弱周围组织的脆弱血管是很重要的,肿瘤伤口的手术和化学清创受到质疑。痂能保护痂下组织结构,如果去除会增加出血的潜在危险。

护理上如果有出血出现,需要评估出血的来源、出血量和可能出现的结果,少量出血可以采取压迫止血和局部止血措施,可用止血材料和止血粉,止血时会引起暂时的不舒适,在那些有潜在出血危险的伤口患者中,最好建议患者及家属备一块深色的毛巾手绢,必要时吸收出血用。必须使用不粘伤口的保护性敷料,还应建议患者减少摩擦脆弱区域的组织,穿宽松的棉质内衣。对出血量较大的伤口应请外科医生查明原因,并按医嘱局部或全身使用止血药。

3.3 感染

肿瘤伤口由于组织失去活性或腐烂极易感染,然而所有伤口都有细菌定植,一般不提倡全身使用抗生素,除非出现临床感染的症状:红、肿、热、痛、渗液增加、气味增加。感染的全身症状包括:发热、白细胞计数增加、身体不适。

护理上:全身使用抗生素需要根据伤口培养的结果切要有医嘱,伤口局部应小心去除坏死组织、充分引流、用生理盐水或清水温和清洗,使用抗感染敷料有助于控制感染。

3.4 气味

气味难闻或恶臭是肿瘤伤口最令人烦恼的并发症,刺激嗅觉,导致恶心,患者及家属也难以接受,可能导致社交孤独感。气味可来自伤口感染、坏死组织或肠道相通的瘘管形成有关,产生恶臭的细菌常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等。

护理:去除坏死组织可能有助于减轻恶臭,但清创必须非常小心,坚硬的痂有助于包裹住气味不扩散,但会阻碍伤口的愈合。对有可能愈合的伤口应对坏死组织小心清创,敷料选择可使用气味控制剂,局部、全身和在环境中使用,伤口引流和使用造口袋可以引流渗液和隔离气味,使用空气清新剂可改善空气气味。

3.5 渗液

肿瘤伤口血管丰富、血管通透性增加,局部充血和伤口坏死组织成为细菌过度繁殖的培养基,感染或炎症反应会产生过多的渗液,渗液增加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增加其应激反应,容易出现疲乏。

护理:伤口引流和使用造口袋对控制此问题和减少更换敷料的频率是经济有效的办法。需要选择恰当的适应证,在不能使用造口袋的伤口中,考虑使用伤口填充敷料或高吸收性敷料等。

压疮伤口的护理技术 篇2

【关键词】压疮;敷料; 药物治疗; 物理疗法; 负压伤治疗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1)11-1947-01

压疮是身体局部组织长期受压,血液循环障碍,局部组织持续缺血缺氧,营养乏只是皮肤失去正常功能,而引起的组织破损和坏死 [1] 。护理人员只有意识到压疮的危害性,掌握其防治技术,才能自觉有创造地做好防治工作。

1 敷料的种类有

1.1 水凝胶敷料,如,德湿舒、多爱肽、康尔、德湿平等;

1.2 薄膜类敷料,安舒妥、透明伤口薄膜等;

1.3 藻酸盐类敷料,如德湿康、藻酸钙、藻酸盐等;

1.4 泡沫类敷料,这些新一代敷料与传统局部换药敷料比较,均可减少换药次数,但价格昂贵,對于老年患者应用新一代敷料效果不佳。

2 局部药物治疗

常规的药物治疗分西药治疗、中药治疗、联合用药3种[2]。目前国内有碘伏、碘胺嘧啶银、庆大霉素、甲硝唑以及普通胰岛素、金固肽、湿润烧伤膏、龙血竭等治疗压疮的报道[3]。临床常规的是联合用药,有研究采用湿润烧伤膏和生肌粉换药联合[4],另有研究 ,采用碘伏加凡士林纱布外敷治疗Ⅱ——Ⅲ期压疮[5],也有研究用黄胺嘧啶银联合生肌橡皮膏治疗Ⅲ期压疮[6],有研究对32例压疮患者采用金固肽喷剂局部喷湿治疗,有效率达83.3%[7],有研究用藻酸钙钠盐敷料和金固肽联合治疗Ⅱ——Ⅲ期老年压疮,明显优于单一使用藻酸钙钠盐敷料治疗,具有治愈率高,伤口愈合快等优势[8]。疮面有感染时,可用无菌盐水或1:5000呋喃西林溶液清洗疮面,再用无菌凡士林纱布及敷料包扎,1—2天更换敷料一次。还可采用甲硝唑湿敷或用生理盐水清洗疮面后涂以碘胺嘧啶银、呋喃西林等治疗。对于溃疡较深、

引流不畅者,应用3%过氧化氢溶液冲洗,以抑制厌氧菌生长。感染的疮面应定期采集分泌物做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每周一次,根据检查结果选用治疗药物。

3 局部物理疗法

常采用空气隔绝后局部持续吹氧法,其原因是利用纯氧抑制疮面厌氧菌生长,提高疮面组织供养,改善局部组织有氧代谢,并通过吹氧使疮面干燥,促进结痂,有利于愈合。方法是敷料袋罩住疮面并固定四周,通过一小孔白袋内吹氧、氧流量为5——6L/㏕,每日2次,每次15分钟。治疗完毕后,疮面用无菌纱布覆盖或暴露均可。对分泌物较多的疮面,可在湿化瓶内加75%乙醇,使氧气通过湿化瓶时带出一部分乙醇,抑制细菌生长,减少分泌物,起到加速疮面愈合的作用。也可电磁疗法,氦一管液光局部照射等,电磁疗法是通过放置电板于接到伤口处产生电磁场进行治疗,电磁疗法可缩小压疮面积,缩短治愈时间,提高治愈率。

4 负压伤治疗

国内负压辅助闭合伤口(VAC)治疗压疮有最新研究结果,使用(VAC)治疗Ⅲ——Ⅳ期压疮将有助于清创,控制渗液,减少细菌和促进肉芽组织生长目前

治疗压疮的方法很多,但临床护理师发现一过溃疡期压疮的愈合时间过长,寻求一种效果显著,操作简便,经济适用的护理技术是我们护理工作者的追求。

参考文献

[1] 李小寒、尚小梅,基础护理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81—87

[2] 王玲、压疮的管理(三)中国护理管理 2006,6(3),61—62

[3] 刘兆艳 栾玉民、于丽华 龙血竭粉治疗Ⅱ期,压疮患者的疗效观察,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7,23,(7A):13

[4] 秦莹,吴宝勃,湿润烧伤膏和生肌粉治疗Ⅲ期压疮的疗效观察与护理,护士进修杂志,2008,23(3):562—563

[5] 龚勇,邹喜军,碘伏加凡士林纱布治疗压疮24例临床观察 山西医药杂志,2004,33(6):541—542

[6] 金秀英,璜胺嘧啶联合生肌橡皮膏治疗Ⅲ期压疮的效果观察,护理学杂志,2006,21(23):34—35

[7] 杨花,金固肽治疗压疮的疗效观察,现代护理,2007,13,(3):44

[8] 吴嘉,藻酸钙钠盐敷料和金固肽联合治疗老年Ⅱ——Ⅲ期压疮的疗效观察,现代临床护理,2007,6(5):18—19

(接第1946页)

4 讨论

侵蚀性葡萄胎是继发于良性葡萄胎之后,具有恶性肿瘤的嫌疑,是危害妇女的常见病之一。治疗以静脉给药化疗为主,治愈率可达100%[3]。由于本病化疗过程长,经济负担重,营养消耗多,化疗药物毒副反应大,胃肠道反应导致食欲明显下降、脱发及皮肤色素沉着,使患者的形象受到严重影响,患者易产生不同程度的焦虑情绪甚至绝望心理,对治疗护理不予配合,或因为经济及情感方面原因中断化疗影响治疗。随着对医学模式转变的深入认识,对侵蚀性葡萄胎化疗患者进行护理干预,愈来愈受人们重视。全程的护理干预是侵袭性葡萄胎化疗患者重要的治疗措施,为化疗患者提供专业知识帮助的同时,更要了解患者的心态、个性和情绪的变化,竭力动员家庭内外源性的各种社会支持,使患者化疗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4]。31例侵蚀性葡萄胎病人住院期间,通过全程规范化、个性化的护理干预,缩短了化疗疗程,提高了治愈率,降低了复发率,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乐杰.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95-299.

[2] 范裕如,刘志鹏.滋养细胞肿瘤诊疗进展[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8,29(18):2246~2249.

[3] 吕华,高燕敏.护理干预对侵蚀性葡萄胎化疗患者社会支持状况与焦虑状态的影响[J].中国性科学,2011 ,20(7 ):12.

难愈性伤口163例的临床护理 篇3

关键词:伤口,难愈性,换药,护理

目前, 通常将伤口按其颜色由重到轻分为黑色期、黄色期、红色期和粉红色期[1]。科学规范的伤口换药是保证伤口能按期愈合的前提和基础, 但对于一些经久不愈的伤口如难愈性伤口, 常规护理换药方法往往效果不太理想, 而不同时期的伤口其治疗和护理方法也有所不同[2]。近年来笔者根据创伤湿润疗法理论, 对163例难愈性黑色伤口进行了科学规范的分期护理, 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均来源于我院门诊外科换药室于2010年3月—2014年9月收治的门诊患者, 共163例, 男61例, 女102例, 年龄分布9岁~73岁, 平均年龄 (43.09±12.65) 岁。其中车祸擦挂伤所致44例、烧烫伤36例、乳腺癌术后放疗所致26例、下肢静脉曲张所致20例、腋臭等术后伤口12例、跌挫伤10例、电击伤9例、化学伤4例、其他2例;伤口最大面积为13 cm×15 cm, 最小为2 cm×3 cm。就诊时所有患者均在其他医院或诊所多次治疗而长期不愈, 其伤口因缺乏血液供应呈黑褐色, 渗出液少甚至无, 结痂或软或硬。

2 伤口各期的护理

2.1 黑色期的护理

此期伤口护理的目标是使伤口颜色尽快由黑色转变为黄色。护理方法: (1) 用碘伏将伤口及周围3 cm范围内反复彻底消毒, 为防止有毛发者粘连撕扯毛发引起疼痛, 应将伤口外周的毛发剃刮干净。 (2) 将具有抗菌消炎作用的莫匹罗星软膏软膏 (商品名:百多邦, 国药准字H10930064, 中美天津史克制药有限公司生产) 用温水温热软化后均匀涂抹在黑色伤口及其周围1 cm~2 cm, 厚度以1 cm为宜, 剪取大小合适的无菌敷贴覆盖伤口, 其中活动部位须绷带包扎固定。由于敷贴能保持抗菌消炎止痛软膏的湿度, 从而增强其清创效果。 (3) 24 h后取下敷贴, 此时可见有大量脓性分泌物、痂皮以及坏死腐烂的组织溶于软膏中随敷贴脱落。若伤口宽大深而溶痂不彻底者可结合外科清创术, 以便彻底清除坏死组织, 改善伤口局部微循环, 从而使伤口能获得更多的血液供应而加速向下一期转化[3]。 (4) 伤口分泌物须做药敏试验以指导抗生素的使用。

2.2 黄色期的护理

此期伤口护理的目标是继续清除局部的脓性分泌液和 (或) 腐烂组织, 同时选取敏感的抗菌药物以控制并预防伤口感染, 以创造良好条件促进伤口肉芽组织生长。护理方法: (1) 首先用双氧水洗净残留软膏和脓性分泌物, 再用生理盐水冲洗伤口, 最后以碘伏由伤口中心至外缘依次消毒。 (2) 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取相应的抗菌药物行伤口治疗和护理, 无菌伤口则可常规使用呋喃西林溶液护理。 (3) 伤口外敷无菌敷贴, 每日更换1次, 5 d~7 d后视伤口渗出情况调整更换频率, 直到伤口感染得到控制为止。此期护理操作时应注意, 双氧水消毒清洗后须先用生理盐水冲洗, 再用碘伏消毒, 以避免发生不良反应[4]。若发生纱布粘住伤口, 可先用生理盐水浸润, 再缓慢轻柔取下, 尽可能避免伤及新生细嫩的肉芽组织, 减轻患者更换敷料时的疼痛反应。此外, 护理过程中还应细致观察伤口分泌物的气味、性质以及量的多少, 以便及时调整药物和敷料更换频率[4]。

2.3 红色期和粉红色期的护理

此期伤口护理的目标是保持伤口清洁湿润, 加速新生肉芽组织生长, 促进皮肤上皮化进程。护理方法: (1) 先行伤口碘伏消毒, 再以无菌干棉球擦干擦净伤口, 将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外用凝胶 (商品名:贝复新, 国药准字S20040001, 珠海亿胜生物制药有限公司生产) 适量涂于创面后用无菌敷贴覆盖包扎, 视伤口情况每隔1 d~3 d更换1次。 (2) 创面上皮化后则消毒后直接敷贴无菌纱布, 至粉红色期者可嘱患者自行在家更换。此期伤口护理的要点是仔细观察肉芽组织的生长情况, 有无异常增生、肉芽水肿或高低不平等[5]。

2.4 伤口护理操作注意事项

(1) 换药室要保持整齐清洁, 定期消毒, 防止发生医院感染。 (2) 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 保持衣帽整洁, 每处理完1例患者应按六步法洗手。 (3) 换下的医用垃圾应专门放置并交医院统一处理, 以防医院患者交叉感染或污染环境。 (4) 多与患者交流沟通, 耐心交代换药注意事项, 换药过程中应充分尊重患者的隐私权和知情权。

3 结果

经过前述方法的耐心、细致和科学规范的伤口护理, 163例难以愈合的黑色伤口均获痊愈, 其中时间最短者仅7 d, 最长者1个半月, 护患双方均感满意。

4 体会

伤口愈合的前提是确保伤口组织的清洁, 因此难愈性黑色伤口临床护理的第一步是彻底清除坏死腐烂组织[6]。以往多采用的是外科清创术, 但因其有一定的损伤性, 且需要多次进行, 不仅影响了伤口的愈合进程, 同时还会给患者带来较大的痛苦。近年来笔者采用抗菌消炎软膏对难以愈合的伤口首先进行浸润清创, 一方面可保持创面湿润进而软化伤口坏死腐烂的组织并促进其自身溶解;另一方面还因其内聚性能优越, 吸附坏死组织的力量强, 对正常皮肤组织无副作用且不浸渍, 能加速伤口的愈合进程。从而使得这种清创术表现为无痛苦, 操作简单, 价格低廉, 容易被广大患者尤其是怕痛的小儿患者接受[7]。

临床护理中仔细了解病史有助于对伤口的综合情况进行正确判断, 从而可决定最优的换药护理方法。此外, 经久不愈的感染伤口对多数抗生素耐药, 因此取伤口分泌物做药敏试验尤为重要, 这样可根据试验结果有针对性地选用药物进行伤口创面护理, 以便及时控制伤口感染, 提供良好条件促进肉芽组织生长[8]。本组163例患者中有112例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 后依据药敏试验有选择性地用药, 结果无1例患者发生发继发性伤口感染。

在伤口感染得到有效控制, 创面进入红色期和或粉红色期时, 可配合使用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外用凝胶, 因其有较好的促进表皮细胞生长作用, 可加速伤口肉芽组织生长并上皮化, 从而缩短创面的愈合时间[9]。实践表明, 与传统护理换药方法相比, 本文所采用的方法疗效更优, 伤口愈合更快, 可有效减少换药次数并减轻患者的痛苦, 值得在难愈性伤口的临床护理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何汶霞, 谭惠仪, 叶雪梅, 等.实施专科护理会诊对术后慢性伤口愈合效果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4, 11 (3) :14-15.

[2]刘春娟, 钱丽蓉, 文曰, 等.湿性愈合模式在P-J综合征外科术后感染伤口护理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 2014, 29 (15) :1379-1381.

[3]卢圣爱, 李华, 赵文兴.标准化伤口处理流程在慢性伤口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 2014, 9 (20) :203-204.

[4]林桂兰.普外科伤口感染相关因素及护理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14, 9 (21) :226-227.

[5]郭柳波.护理干预在预防手术室外科伤口感染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现代医生, 2014, 52 (21) :77-79.

[6]吴玉, 吴彩玉, 叶国辉, 等.1例外伤性难愈性伤口患者的护理[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4, 35 (9) :1397-1398.

[7]姜丽英, 孙剑梅, 盛丽琴, 等.急性伤口延迟愈合的原因及护理对策[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4, 31 (10) :50-52.

[8]马静, 母晓凤, 刁勇.伤口清洗循证护理相关技术进展[J].中国医药科学, 2014, 4 (9) :56-59.

侧切伤口护理 篇4

伤口多久能愈合

会阴部位的血液循环很好,血流量很充足,所以伤口愈合的能力非常强,一般不太严重的侧切伤口约3—4天就不会痛了,只要没有被细菌感染,大约一星期左右伤口就可以愈合了。

护理要点:

1勤换卫生巾,保持伤口干燥有利早日恢复。

2最好在半个月后再吃鸽子、火腿这些高蛋白食物,有利于伤口平整。

3因为手术时一般都是左切,新妈妈坐着时身体重心要偏右一点,以防伤口受压切口表皮错开。

4如果术后1—2小时内伤口出现疼痛,并且越来越厉害,应马上联系医生,很可能早缝合前止血不够而形成血肿。

Tip:巧用孕产妇舒缓坐垫

新妈妈可在椅子上垫上孕产妇舒缓坐垫,这样能有效减轻伤口的疼痛。等伤口愈合后,也可以在喂奶时把垫子绕在肚子上,给手臂支撑,缓解哺乳带来的疲劳。

如厕怎么办

如果没有造成严重撕裂伤,产妇可以正常如厕,只是前几天伤口会疼痛,要稍加忍耐,并且要留意清洁问题,以避免细菌感染。如果撕裂程度已经影响到尿道(伤口向上撕裂),造成排尿上的不便,就可能需要插导尿管了。

护理要点:

1冲洗会阴:每次解便后最好用温水冲洗会阴部位,并且要像用卫生纸擦拭一般,由前往后冲洗,才能避免感染。

2保持伤口干燥:如厕、洗完澡后,可用面巾纸轻轻拍打会阴部,以保持伤口的干燥与清洁。

3防止便秘:不要总躺在床上,尽量多下地走动走动,多喝水,多吃高纤食物,防止便秘发生。

自制冲淋小道具

1取一个干净的矿泉水瓶子,撕掉外包装。用火烧一下针头,作为消毒。

2在瓶盖上钻几个洞,注意洞口尺寸、边缘要光滑。

3消毒后,在瓶内灌上温开水。轻轻一挤,就像一个花洒一样。方便新妈妈如厕后冲洗会阴,既省力又方便。

出院后注意什么

侧切手术现在多采用能被人体吸收的缝线,新妈妈不必经历拆线这一过程就可以出院了。

护理要点:

1到药店买包PP粉(高锰酸钾粉),早晚两次用PP粉水冲洗伤口,坚持数天,有利于伤口的消毒和愈合。

2平时可多做提肛运动,躺着、坐着,随时随地都可以做。这样一方面有助于促进扩约肌的收缩,另一方面也能早日恢复阴道的紧致。

3避免做下蹲动作。在解便时,要先收敛会阴和臀部,然后再慢慢坐到马桶上。万一发生便秘情况,不要太用力,可暂时使用开塞露。

Tip:

一例血栓外痔术后伤口水肿的护理 篇5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 58 岁, 痔疮病史30 年, 肛周坠胀疼痛逐渐加重1天于2015 年9 月21日门诊就医。病历记录肛周6 点方向有0.8cm *0.7cm血栓外痔, 检查血常规和心电图无异常, 在局部麻醉下实施血栓剥脱术。术中剥除血栓约0.7*0.7 大小, 生理盐水冲洗伤口后, 油纱条填塞腔内止血, 纱布敷料外层固定。嘱回家卧床休息, 大便后清洁肛周并到门诊换药。

次日晨患者起床后感觉肛周坠胀明显、疼痛难忍, 不敢如厕, 急诊来院治疗。检查肛门处纱布敷料完整, 中心部位有1cm *1cm大小的陈旧渗血, 揭除敷料见肛门口痔疮脱出, 约3cm *3cm大小, 水肿明显, 油纱条还在创面腔内, 外露部分有陈旧血迹。对伤口部位实施清洁, 给予马应龙痔疮膏涂抹, 并指导患者合理的生活习惯及大便后的局部处理方法, 疼痛缓解明显, 水肿在3 天后消失, 后期随访中指导患者看专科医生根治痔疮防止疾病复发。

2 护理评估

患者身高160cm , 体重62kg, 体重指数24.2, 血常规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均在正常范围。肛门处见痔疮脱出, 水肿明显, 约3cm *3cm大小, 6 点方向有引流纱条, 取出纱条, 无新鲜的渗血渗液, 患者诉肛周坠胀疼痛, 使用数字法疼痛评分为10 分。

3 护理措施

3.1伤口处理

伤口处理原则:尽快缓解局部水肿解决疼痛问题、促进痔疮还纳避免嵌顿过久引起的组织坏死。具体操作方法:生理盐水棉球清洁创面及肛周黏膜血迹和污渍 (操作时动作轻柔, 忌来回涂擦) , 纱布轻轻拭干创面, 涂以马应龙痔疮膏, 在包装口套上专用帽体, 逐渐缓慢插入肛门内, 边进入边挤入痔疮膏, 借助膏体的润滑作用减轻对创面刺激, 缓解疼痛, 最后在创面敷以油纱, 外加纱布3~4 块固定。

3.2 健康教育

回家后卧床休息, 内裤垫卫生巾以固定纱布敷料防止脱落, 每日饮水1500~2000m l, 饮食清淡, 减少豆类、辛辣及萝卜等产气食物, 进食蔬菜要精细, 避免大便时刺激创面引起出血和疼痛, 如有便意要及时排便, 便后清洗肛周, 再用1:5000 高锰酸钾温水坐浴15 分钟, 擦干, 涂抹痔疮膏, 更换洁净卫生巾, 到医院换药。

3.3 愈合情况

患者次日就诊, 诉前一日换药后疼痛逐渐缓解, 约两小时后疼痛消失, 当日晚排便顺利, 晨起后又大便一次, 1:5000 高锰酸钾温水坐浴后涂抹痔疮膏来诊。检查肛周, 水肿约0.5cm *0.3cm大小, 可看到部分膏体类药物附着。生理盐水棉球擦拭药物, 检查创面无渗血, 涂抹痔疮膏并告知患者继续目前治疗, 三日后门诊复查见肛周水肿完全消失, 跟踪10 天无不良反应。

4 小结

血栓性外痔是较常见的外痔之一。如果肿块较大, 疼痛明显可在局部浸润麻醉下手术治疗, 切开皮肤, 显露血栓并取出[2]。手术剥除血栓作是保守治疗无效的一个补救方案。但术后易并发水肿、疼痛、出血等症状[3]。在临床治疗并发症方面, 中药熏蒸、微波理疗等等疗法各有其独到之处。其中, 中医外治疗法在处理并发症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取得了较好的疗效[4]。该患者局部疼痛主要是痔疮脱出后的水肿和炎症所致, 治疗方案要从病因分析以消炎、消肿为主要手段, 必要时配合止疼药物的使用。高锰酸钾是强的氧化剂, 具有消炎作用。

术后第二天敞开伤口, 开始用1:5000 高锰酸钾液坐浴[5], 马应龙痔疮膏主要有人工牛黄、珍珠、硼砂及冰片组成, 具有凉血消肿、清热解毒、去腐生肌的作用, 对水肿和炎症有双重治疗效果。使用时注意先在外侧水肿部位涂抹, 2~3 分钟后再挤入肛内, 使用膏剂时“先外后内”“逐渐给药”的方法充分利用膏剂本身的润滑作用, 尽量减少对肛周黏膜的损伤, 在操作时患者无明显疼痛。使用痔疮膏, 取材方便, 可在短时间内解决患者痛苦, 相比中药熏蒸或微波治疗等方法费用低, 安全有效, 尤其在患者饱受疼痛不适的情况下更体现其治疗的人性化。但在此建议如果水肿及疼痛症状不能在数小时内缓解, 要及时改用其它治疗方案。

另外, 伤口护理要重视健康教育对治疗的配合作用, 卧床休息可减少局部水肿的发生, 清淡饮食、限制辣椒、豆类及萝卜等食物摄入可减少便秘发生, 避免产气过多对创面的刺激。同时要考虑患者有内痔的存在, 和患者沟通时建议一周后伤口修复看肛肠科医生, 必要时行内痔的根治手术避免再次复发。

参考文献

[1]万华, 张雅明, 李咏梅等主编, 跟名医做临床外科难病.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9.

[2]扬升, 孙艳君, 马殿信主编, 临床常用诊疗护理技术.赤峰: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9.

[3]周风军, 张志勇, 李玉生.肛舒洗剂配合微波治疗混合痔术后临床观察[J].河北中医, 2013.

[4]任宝书, 胡涛, 贾晨霄, 等.中药熏洗促进肛肠病术后恢复400例疗效观察[J].河北中医, 2008.

慢性伤口病人出院后的延续护理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6月—2010年6月我院出院的慢性伤口未愈合病人27例,男12例,女15 例;年龄23岁~90岁;其中3期、4期压疮5例,术后脂肪液化5例,术后切口感染5例,糖尿病足8例,咽瘘2例,药物渗漏致局部组织坏死1例,皮瓣移植术后皮瓣坏死1例;出院时伤口均未愈合。

1.2 方法

1.2.1 人员组成

我院现有获得国际造口治疗师协会认可的造口治疗师2名,由造口治疗师负责全院大部分的压疮等慢性伤口处理。由于采用先进的湿性愈合换药方法,效果优于传统换药,得到医护人员及病人、家属的认可。

1.2.2 换药方法

自1962年Winter提出湿性愈合理论,近50年来湿性愈合在全球范围得到广泛应用。蒋琪霞等[5]总结其核心是应用“湿性愈合环境理论”指导实践中使用各种活性敷料促进坏死组软化、溶解、清除和营造有利于愈合的微环境,即适度湿润、微酸(接近于皮肤pH值)、低氧或无氧及接近体温的伤口温度。我们按照湿性愈合理论的原则选择活性敷料为病人换药。

1.2.3 延续护理的实施

住院期间,造口治疗师与慢性伤口病人及家属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病人准备出院时经管医生提前通知造口治疗师,由造口治疗师对病人做出院指导。部分病人依赖造口治疗师换药,希望出院后仍由熟悉病人情况的造口治疗师换药,利于伤口处理方法的前后一致。然而我们并无人力上门为病人换药,所以在出院时就与病人预约时间由造口治疗师在我院造口伤口门诊为病人换药。但是慢性伤口病人,尤其是压疮病人多数卧床行动不便,有的病人家住偏远山区,交通不便,不能按时到医院换药。对于行动不便或路途遥远的病人要求他们1周~2周到医院复查1次,或由家属带伤口照片到医院复诊,造口治疗师根据伤口评估情况给出合理的处理方案,采取口头交代、书面材料、电话指导等多种形式提供,病人可以到就近的医疗机构按照造口师的方案换药,甚至由家属换药。病人住院期间建立的“慢性伤口评估及处理记录单”出院后可继续使用,将病人的伤口评估、清洗方法、选用的敷料、健康教育等情况详细记录,留取资料,便于查阅。

2 结果

24例病人经造口治疗师指导换药2周~11周后伤口愈合,1例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人长期服用激素,伤口未愈合,2例病人伤口缩小、变浅后失访,未跟踪到最后的结果。

3 讨论

3.1 出院延续护理的优点

出院延续护理可以实地考察,避免盲目性[6]。而社区护理的不完善及医院护理人员不足,限制了护理人员亲自上门家访指导[7]。我们也面临病人需求与人员不足的矛盾。采取病人间断来医院复查或由家属带照片到医院复诊的方式,基本解决了人员不足的矛盾,提高了病人的遵医性,不仅使病人的伤口得到很好的治疗,也给病人提供康复和治疗的心理支持,提高医院的病床周转率,节约有限的医疗资源,降低病人的医疗费用。但仍存在不少问题,我们也做了一些思考。

3.2 存在的问题

3.2.1 照片拍摄失真

家属并不是专业的医务人员,对于拍摄照片的要求缺乏了解,往往由于拍摄角度、光线等问题导致照片失真,或者每次拍摄时相机距伤口的距离不同,导致照片所反映的伤口大小前后不一致。

3.2.2 病人来院不便

在急性期治疗出院后,大多数病人只能通过回院复诊来延续治疗和获取相关的康复信息,健康需求有时难以得到及时满足[8]。慢性伤口病人普遍存在这个问题,而且相当数量的病人行动不便,甚至瘫痪在床,有的病人家住偏远山区距我院几百公里,交通不便。但目前我们省的基层医疗机构没有造口治疗师,1周~2周来医院复查1次给病人及家属带来极大的困难。

3.2.3 技术问题

造口治疗师制订出换药方法后交由家属带病人找就近医院处理,但病人所就诊的医疗机构医护人员及病人家属并未掌握湿性愈合的理念和方法,在使用敷料过程中若出现问题无法判断、处理。尤其是有的病人由家属处理伤口还存在物品消毒不合格的问题。

3.3 思考

发达国家利用网络进行远程医疗咨询服务和健康教育已成为普遍手段,利用方便经济的通讯工具延伸护理服务不但节省了大量的时间,还节省了人力资源[9]。使用网络远程会诊,可以减少病人及家属路途的奔波,造口治疗师可以以网络为平台与当地医护人员交流,随时反馈病人的情况和治疗结果,适时调整换药的方法,选用合适的敷料。

由于照片反映的伤口与实际情况有一定的差距,有的病人确实需要造口治疗师实际评估、观察伤口情况,而病人行动不方便,可以由造口治疗师到病人所在地的医疗机构会诊。这样既可以让造口师查看伤口并指导换药,又减少了对病人的搬动及路途的艰辛,真正做到以病人为中心,解决病人及家属的实际困难。

通过发放资料、组织学习等方式,加强对基层医疗机构及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医护人员的培训,使他们了解湿性愈合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更好地配合造口师开展出院慢性伤口病人的延续护理,出现问题时能及时发现和处理。综上所述,对出院的慢性伤口病人实施延续护理,确实解决了病人及家属的后顾之忧。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采取更多、更好的措施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方便病人,使延续护理服务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俞桃英.护士对出院病人实施电话随访的体会[J].中华护理杂志,2006,41(3):246-247.

[2]雷丁,陶白江,李桂水,等.烧伤科慢性伤口的治疗[J].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2007,2(3):179-180.

[3]蔡新中,蔡新民,张美娟,等.最新伤口护理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14.

[4]张清,魏力,韩洪秋,等.造口伤口临床护理实践[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180.

[5]蒋琪霞,李晓华.湿性愈合理念及方法在压疮治疗中的应用进展[J].护理研究,2009,23(10A):2635.

[6]刘晓琴,赵新莲,蔡国梅,等.出院延续护理服务对腹膜透析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06,41(8):710-712.

[7]崔玉洁,樊桂莲,段玉莲,等.电话回访在髋关节置换病人延续护理中的应用体会[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5(8):49-50.

[8]王少玲,黄金月,周家仪.建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延续护理的循证实践[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5)431-434.

伤口护理教学设计 篇7

外科护理学是护理学的一门主干专业课程, 是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和现代护理观的指导下研究外科领域对人实施整体护理的一门重要的临床护理学科。其主要内容包括外科护理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树立“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护理理念;能运用护理程序实施对外科患者的整体护理, 为护理对象提供减轻痛苦、促进康复、保持健康的服务。

本课内容为第十章“伤口护理”, 教学大纲的教学要求是:学生能了解换药护理概述;熟悉换药室的设备和管理;熟悉对伤口的评估;熟悉换药的有关原则;熟练掌握换药的步骤和方法;掌握不同伤口的处理方法。

本课内容介绍的是外科术后患者均需要的针对切口的护理, 也是每名合格的护士应掌握的基本外科护理技能, 是外科护理学, 尤其是围手术期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学内容中的重点是换药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是外科护士的基本功, 每名学生都应完全掌握;难点是对不同伤口的处理, 需要学生在对伤口观察评估的基础上, 进一步形成正确的判断, 进而采取合适的措施进行处理, 对综合分析能力要求较高。

2教学目标设计

设计课时是4学时, 其中理论学习1学时, 实训3学时, 分为两次课。第一次课内容为换药室的设备和管理、伤口评估;第二次课内容为换药的原则和方法。

第一次课的教学目标为: (1) 知识目标:了解伤口护理的目的和要求;熟悉换药室的环境布置与管理 (常用药品) ;熟悉对伤口的评估。 (2) 技能目标:熟悉清创室的环境布置与管理。 (3) 情感目标:在学习中, 注意培养和强化无菌观念, 将爱伤观念渗透在护理操作的每一个细节之中。

第二次课的教学目标为: (1) 知识目标:熟悉换药的基本原则;熟练掌握换药的步骤和方法;掌握对不同伤口的处理方法。 (2) 技能目标:通过实训操作练习, 熟练掌握对伤口的换药准备、操作及换药后护理。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爱伤观念, 在护理过程中提供细致周到的服务, 减轻患者的痛苦, 强化学生的无菌观念。

3学情分析

(1) 从初中阶段进入我校的学生, 年龄较小, 心智普遍不太成熟, 学习的主动性还有一定的欠缺。 (2) 医学基础课的学习已经结束, 学生虽然已经可以运用专业基础课的知识来解决专业课的相关问题, 但是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的知识衔接还有一定的问题, 举一反三、应变能力不强。 (3) 本届学生的基本素质普遍不错, 若给予适当的督促和指导, 学生能顺利甚至比较出色地完成日常的学习任务。 (4) 有些学生下了很大的功夫, 但是因为没有找到有效的学习方法, 所以最后能理解的内容深浅也不一样。 (5) 有些学生纯粹是为了考试而学习, 学习时不用心, 考试前“抱佛脚”。 (6) 大多数学生操作能力较强, 并渴望得到鼓励和表扬。

通过以上分析, 大多数学生学习本课内容应较为顺利, 特别是换药的操作方法, 应能较好地掌握, 主要难点集中在利用所学知识对伤口进行评估判断、选择合适的处理方法上。为使每名学生都能很好地掌握知识, 可以采取分组合作的方法带动后进学生, 增加操作动手机会, 通过课堂评分、考核、加分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4教学过程及评价

理论教学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方法和手段进行, 实训教学主要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模拟临床护理的情境模拟教学和采用课堂与实训室一体化的教学、理论与实践同步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第一次课: (1) 回顾已学的外科手术室护理原则, 让学生复习外科操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重点是让学生注意无菌原则。 (2) 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向学生展示获得南丁格尔奖的换药室护士李琦的事迹, 激发学生对换药室工作的兴趣, 然后通过展示1例手术后患者的病例, 请学生回答术后护理最应关注的问题, 引出所学内容的学习目标。 (3) 提出问题:为什么要换药?学生回答, 汇总出换药的作用和目的。 (4) 观看由多媒体视频和PPT资料展示的换药室设备和环境, 结合书本知识, 参观实训中心换药室, 向学生解说实物, 时间控制在15分钟内。 (5) 返回课堂, 提出重点, 进行讲授。 (6) 自主学习, 分组讨论。利用已学的外科手术室知识, 讨论换药室应如何管理、如何体现对患者的关心爱护。汇总意见, 由代表发言, 教师总结、评价、打分, 时间控制在15分钟内。 (7) 病例展示, 引入知识点:向学生展示几个不同的手术病例, 让学生观察判断这些伤口有何不同, 引入伤口评估内容。 (8) 讲授伤口评估的几个方面: (1) 缝合伤口; (2) 浅表肉芽伤口; (3) 脓腔伤口。均从正常和异常两方面进行对比, 可请学生列表比较。 (9) 协作学习, 进行病例分析。结合以上病例, 分配问题至各小组, 分组讨论愈合记录、拆线时间等。由代表发言, 教师评价、打分。这部分较简单, 时间控制在5分钟内。 (10) 布置作业:结合病例预习换药的原则和方法, 分组讨论本组伤口应如何处理, 形成报告或PPT。

第二次课: (1) 提问、回顾上次课所学内容, 注重复习伤口评估。 (2) 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再次展示前次课术后病例, 导入新的内容:换药的原则和方法。 (3) 学生自主学习成果展示。各小组代表结合前次课所分配任务进行小组报告, 展示复习和预习成果, 教师总结, 小组互评, 时间控制在15分钟内。 (4) 观看多媒体视频和PPT资料。教师解说, 系统展示伤口换药的原则和方法, 尤其侧重于无菌原则和爱伤观念等细节。 (5) 教师示教操作程序。 (6) 教师展示不同伤口的处理方案, 结合学生的分组报告进行小结。以上几项时间不宜过长, 控制在20分钟内, 以免学生疲劳。 (7) 分组练习, 分工合作。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结合所分配病例进行换药操作练习, 并在操作中研究讨论如何体现无菌原则和爱伤观念, 教师从旁指导、纠错、答疑。时间不宜过长, 注意维持秩序。 (8) 展示成果及评价。学生按小组配合演练: (1) 对伤口进行评估; (2) 伤口药物的选择; (3) 伤口换药的次数; (4) 换药操作过程; (5) 回答换药室如何管理。 (9) 布置作业:各小组结合以往所学外科围手术期护理内容, 针对病例的伤口类型书写术后伤口护理计划, 形成报告。

5教学效果评价

伤口评估、药物选择、换药次数、操作过程和换药室管理这5项内容由组长安排分配, 每人负责一项, 结果由教师评价, 小组互评打分, 每项分数为20分, 满分为100分, 5项分数合计后进行排名。

6教学反思

在本课内容的教学中, 通过模拟情境、分组合作、案例分析等方法, 活跃了课堂气氛, 增强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使学生端正了学习态度, 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 后进学生通过与他人的交流而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 提高了学习兴趣。另外, 通过任务驱动, 激发了学生自主思考、解决问题的动力。从课堂发言和最后的教学评价结果来看, 基本达到了教学目标, 学生熟练掌握了换药步骤和方法, 对不同伤口的处理也有了一定的认知, 效果不错。

(1) 问题: (1) 从基础知识来看, 学生掌握不错, 但在结合病例进行综合分析上, 学生之间存在差距, 对于较灵活的问题, 基础较差的学生还存在不足。 (2) 在教学评价中, 考评内容不够细化, 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现实临床意义。

(2) 分析与措施: (1) 分组的教学方式虽然充分培养了学生作为医务人员的团队意识, 但是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个人学习水平的差异, 学生往往会避开自己的弱项而选择强项, 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注重此方面的改变, 注重对学生个人学习的引导, 可以考虑由组长配合, 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2) 类似换药这样临床实用技能的学习, 可以向医院相关科室借鉴, 引用有关的面试、出科考试等实践技能考核标准, 丰富考核手段和内容。

伤口护理的误区 篇8

资料与方法

2012年1月-2013年9月收治进行外科治疗并出现伤口感染的30例患者, 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女17例, 男33例, 患者年龄9~87周岁, 平均 (52.8±5.6) 岁。所有患者均经临床确诊, 符合研究条件, 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手术伤口浅部组织有脓性混浊液体渗出, 伤口局部肿胀、发红发热, 患者有明显痛感, 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痛感加剧。

方法: (1) 易感因素分析:a.操作无菌性:手术人员由于操作经验不足以及理论知识相对欠缺等原因导致其在手术操作过程中没有对手术伤口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 导致患者伤口受到肠液、脓性液体或者渗出液的污染。手术进行过程中没有及时清除坏死组织、异物、缝线以及血肿等残留物, 导致细菌性污染对伤口内组织的侵袭性增加, 从而加大手术伤口感染发生率。手术完成后操作人员没有能够及时充分地冲洗以及关闭伤口, 或者在进行伤口冲洗及关闭时没有对使用过的器械或者其他医疗用品进行消毒和冲洗, 使伤口发生二次感染[1]。本组资料显示, 手术过程中未进行无菌操作感染者25例, 手术过程中进行无菌操作感染者5例。b.手术操作技巧欠佳:操作人员操作手法不娴熟、缺乏科学合理的操作技巧, 未对手术伤口进行恰当的处理以及对伤口进行过度或者粗暴的牵拉、分离等均能够引发伤口感染。此外, 频繁使用电刀、对大块组织进行结扎均易加大伤口内组织的变性坏死几率。手术伤口过长、手术时间过长、延长手术伤口开放时间等均会加大伤口感染的发生率[2]。本组资料显示, 手术进行过程中操作不规范感染者26例, 手术进行过程中操作规范感染者4例。c.患者自身因素:患者自身免疫力以及抵抗力较差, 会相应加大手术伤口感染的发生几率。肥胖、大量使用激素类药物、罹患恶性肿瘤、糖尿病以及恶性消耗性疾病、营养不良、低蛋白血症等出现伤口感染的几率要明显高于具备较强抵抗力和免疫力的患者[3]。本组患者的资料中, 肥胖、年龄较大以及罹患慢性病的患者出现手术伤口感染者25例, 其他患者出现手术伤口感染者5例。d.手术室条件:资料显示, 30例出现伤口感染的患者中, 在层流手术室接受治疗5例, 在非层流手术室接受治疗25例, 因此, 在层流手术室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发生伤口感染的几率要明显低于在非层流手术接受治疗的患者。e.季节因素:由于气温高、细菌大量繁殖, 会加大手术伤口的感染发生率。本组抽查的感染患者中, 热天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出现伤口感染24例, 非热天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出现伤口感染6例。f.术前准备不充分:手术进行前未做好充分准备, 如没有进行备皮工作、未对患者原发病进行积极治疗、没有合理进行抗菌药物的应用, 及未对低蛋白血症、贫血、水和电解质失衡等进行纠正等都会引发手术伤口感染。本组调查中, 手术进行前准备不充分感染者23例, 手术进行前准备充分者感染7例。 (2) 预防及护理措施:a.保证术前准备的充分性:做好手术区备皮等术前准备工作能够推动手术过程的顺利进行, 降低手术伤口感染发生率。手术进行前, 护理人员需对患者皮肤进行观察, 若出现破损或者炎性反应需要进行对症治疗, 同时对患者原发病进行积极治疗。采用剃毛法进行备皮, 并对手术区皮肤进行消毒, 完成备皮工作后应尽快进行手术治疗。此外, 还需要对手术用品以及手术器械进行严格消毒, 确保达到灭菌水平[4]。b.手术进行前合理应用抗生素:在进行急救手术等可能会对伤口造成污染的手术前需要对患者伤口受到污染的几率进行预计和推测并适量应用抗生素。相关研究结果表明, 与手术前2周应用抗生素相比, 手术前2小时应用抗生素能够显著降低手术伤口感染的发生率[5]。c.保证手术操作的规范性:手术进行过程中必须减少人员流动;确保手术用品以及手术器械的合理应用;若手术持续时间较长或者患者失血量过大应该适量增加抗菌药物, 操作过程中动作应轻柔, 避免对组织造成损害;确保手术部位的坏死组织得到彻底清除, 防止形成死腔;手术进行过程中需对患者体温变化进行密切观察, 避免出现体温异常现象。d.保证患者营养成分的充足摄入:鼓励患者多食富含热量、维生素、蛋白质以及低脂肪的食物, 保证各种营养成分的均衡和充足摄入, 若患者消化功能不良或者进食困难, 护理人员应协助患者进食半流质或者流质食物。e.临床医生不断丰富操作经验, 完善操作技巧:临床医生在进行手术操作时必须保证操作的无菌性, 首先对患者伤口进行彻底清洁后再行操作, 尽量减少侵袭性操作;手术人员应明确分工, 避免浪费手术时间;进行伤口缝合时张力不可过大, 完成缝合后应使用生理盐水对伤口进行冲洗。若手术完成后发现皮肤覆盖不完整、皮肤组织坏死以及死腔等问题需要立即进行处理[6]。f.术后护理:对伤口敷料进行更换时必须保证操作的无菌性, 护理人员需密切观察患者的伤口恢复情况, 若有分泌物出现需要进行微生物培养, 并结合患者手术情况和微生物报告及时进行感染诊治。

统计学处理:本次研究中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的专业性软件为SPSS11.0, 采用t检测计量资料, 采用χ2检验计数资料,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易感因素的分析结果, 见表1。

讨论

为了降低外科手术伤口感染的发生率, 有效改善和优化患者的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 必须在对伤口感染易感因素进行科学分析的前提下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护理措施。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降低手术后切口感染只有通过医患双方等的共同参与和协作才能够完成, 如患者具备较好的治疗积极性和配合度, 手术操作人员不断完善其专业技能并丰富其临床操作经验, 保证抗生素的护理应用, 手术完成后对患者不良反应以及伤口愈合效果进行密切观察等。作为常见的医院感染, 手术切口感染发病率较高, 为了取得理想的控制效果, 必须对各项感染控制措施及时进行监控, 一旦发现问题需要立即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本次研究显示, 只有对伤口感染的易感因素进行研究分析, 制定了具有针对性预防、护理管理措施, 才能将感染率控制在最低水平。本试验进一步验证了以上研究中易感因素的重要性, 充分明确了外科手术中引起伤口感染的易感因素, 这对感染的预防及护理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但本组研究所选病例有限, 对于其他易感因素还需日后进一步探讨。

成立专门的科室感染管理和控制小组, 主要负责医院各项预防感染、各项指标的监测以及消毒隔离制度的落实, 定期召开临床会议, 探讨和总结手术伤口感染易感因素并积极寻找控制和解决办法, 将控制与监测完美结合, 不断提高医护人员的责任意识, 不断降低手术伤口感染发生率, 从而缓解和减轻患者的痛苦, 优化和改善患者的身体素质。

参考文献

[1] 汪亚琴.外科手术伤口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对策[J].健康大视野, 2013, 4 (20) :605-606.

[2] 谢士达.基层医院普通外科手术术后伤口感染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健康必读杂志, 2011, 9 (30) :295-296.

[3] 刘瑜.普外科手术伤口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策略[J].西部医学, 2012, 25 (23) :1343-1344.

[4] 茅一萍.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及其危险因素研究[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2012, 11 (20) :279-280.

[5] 魏全珍, 等.腹部手术伤口感染的调查与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合子, 2011, 8 (21) :151-152.

会阴侧切伤口感染的护理措施探析 篇9

【关键词】会阴侧切;切口感染;护理措施;护理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01313-01

会阴切开术是产科常用手术方式,应用十分广泛,尤其是会阴侧切术。临床实践证明,会阴侧切术可缩短第二产程[1],降低生产危险性,该术式作为一种临床急救措施,应用价值极高。但是,该术式临床应用过程中会伴有多种并发症,其中切口感染并发症最为多发,对母体健康影响较大。本文选取40例会阴侧切术后切口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着重分析探讨了会阴侧切伤口感染的护理措施及效果,现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到2013年12月于我院生产并发生会阴侧切伤口感染的4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初产妇30例,经产妇10例,年龄为21~34岁,平均年龄为(25.6±3.4)岁,臂位助产6例,胎头吸引分娩3例,贫血患者4例,合并阴道炎患者3例,部分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第二产程延长,少数患者生产过程中发生胎儿窘迫、巨大儿、早产等。

1.2 护理措施

1.2.1 一般护理 术后针对高热患者考虑切口感染的可能性,针对切口感染患者进行及时降温护理,并给予体液补充,保证患者机体水电解质平衡,生命体征正常。

1.2.2 体位护理 指导会阴左侧切口术患者采取右侧卧体位或仰卧体位,会阴右侧切口术患者采取左侧卧体位或仰卧体位,以免恶露继续污染切口,加重病情。针对切口感染肿胀的患者可以使用酒精或相应浓度硫酸镁棉纱擦拭消毒,并定时清洗外阴(24小时内冲洗2次),指导患者及时更换卫生巾以保证外阴干净、干燥。指导患者大小便后及时清洗会阴部位,便后擦拭时保持从前向后的顺序,以免污染伤口。切口康复期间指导患者及时进行肛缩锻炼,以加快产道、会阴组织及盆底组织恢复[2]。

1.2.3 感染伤口护理 轻度感染患者可以会伴有红肿、疼痛、周围硬结症状,可以1/5000PP粉液或浓度为0.9%的生理盐水冲洗伤口,并给予患者0.2mg丁胺卡那肌注,每日用药两次,直至痊愈。伤口感染较重患者会伴有红肿、疼痛、灼热、硬结波动、流脓等症状,给予拆线清创治疗,并行全身用药消炎,局部可以使用1/5000PP粉坐浴,每日治疗3次,期间保持伤口干燥,一周后痊愈。伤口裂开患者给予清创后行二次缝合,并行大剂量抗菌药物治疗,连续用药一周。

1.2.4 心理护理 针对外阴侧切伤口感染患者需要先进行感染并发症宣教,帮助患者了解切口感染并发症,消除或缓解患者恐惧情绪;讲解感染治疗与护理期间清洁工作的必要性,并向患者展示会阴、外阴清洁方法,启发患者自觉配合感染护理与治疗工作,并帮助患者树立康复信心,引导患者保持向上的心态。

1.2.5 健康教育 感染治疗与护理过程中患者应该以食用清淡、易消化食物为主,以免刺激切口皮肤;针对二次缝合产妇需要讲解缝合的基本要点,尤其要讲解缝合线的可吸收性;产妇康复出院后告知其出院后2个月内禁止房事,日常生活注意清洁。

2 结果

本组40例会阴侧切伤口感染患者经系统的护理干预,患者切口感染病症明显缓解,产期过后患者顺利出院,期间并未发生其它严重的并发症。

3 讨论

临床研究发现,会阴侧切术作为产科常用助产方法之一,临床应用价值较高,但是术后极易发生切口感染并发症,对产妇产后恢复影响较大。基于并发症影响因素分析,针对会阴侧切术产妇进行及时、有效的护理防控可以大大降低术后切口感染并发症发生率,这对于产妇术后康复及生活质量的提升至关重要。

会阴侧切术临床应用过程中消毒程度、分娩方式、助产医师术中处理技术、母体自身因素及产妇术后体位等因素均是影响发生会阴侧切术后感染[3]。会阴侧切术临床应用前先结合产妇情况做好因素评估,并于术前做好会阴清洁工作,保证术中缝合等处理手法科学,可以大大降低术后切口感染并发症的发生率,并为术后感染护理工作的难度降低提供便利。本文40例切口感染患者中有4例产妇生产时发生胎儿窘迫,宫口全开,为了保证母婴安全,加快生产进程,术前消毒工作未做到位直接引发了切口感染,另有2例产妇因缝合处理不当直接引起切口红肿感染,其它切口感染并发症的发生均与分娩时切口污染、术后产妇体位不当等因素有关。基于会阴侧切伤口感染发生诱发因素进行及时、全面的防控可以切实起到预防伤口感染并发症的作用[4]。会阴侧切伤口感染预防可以从术前消毒、术中缝合处理及术后体位等环节开展。

本文针对40例会阴切口感染患者进行常规护理、体位护理、切口护理、健康教育、心理护理后患者康复效果良好。本文护理研究结果提示,会阴侧切伤口感染护理重点在于防控,可以在会阴侧切术临床应用过程中进行感染因素评估、分析,指导提升手术操作的科学度,减少术后切口感染发生诱因,可降低术后感染护理难度,为患者术后感染防控护理提供便利。此外,会阴侧切伤口感染护理工作应该着重围绕感染对症护理、体位护理两大护理要点实施,以切实推进感染病症缓解,推进产妇产后康复进程。

参考文献:

[1]陈丽君,沈艳萍,陈丽贞.会阴侧切分娩产妇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措施[J].中华全科医学,2013,22(07):1133-1134.

[2]冯俊珍,高玉清.30例会阴侧切伤口感染的临床观察及护理体会[J].内蒙古中医药,2010,19(15):22-22.

[3]李建好.会阴侧切伤口感染的原因及防治措施[J].中外妇儿健康,2011,34(07):81-81.

癌性伤口护理及进展 篇10

1 相关理论

英国哥伦比亚肿瘤机构 (2001) 关于恶性皮肤溃烂伤口的定义[4]:侵及皮肤的开放性和/或有渗出的癌性伤口可以是原发癌、局部或远处肿瘤转移到皮肤后导致的结果。表现为腔洞、皮肤表面开放性伤口、皮肤结节或从皮肤表面生长扩散出的结节。癌性伤口多呈蕈状或菜花状, 或呈溃疡型, 进一步可发展为瘘或瘘管[5]。5%~10%有肿瘤转移的病人可出现癌性伤口, 常发生在其生命的最后6个月~12个月[6]。癌性伤口大约62%来源于乳癌[7], 但可来自身体的任何部位, 包括胃肠道、卵巢、头颈部、泌尿生殖系统, 或者是其他还不清楚的来源[8,9,10,11,12]。

发生癌性伤口的病因有很多[13]。主要的有癌细胞通过淋巴和血液进行的皮肤转移;直接来自于原发伤口;肿瘤复发;诊断或手术过程中发生的机械性种植;与某些肿瘤的治疗措施有关, 如化疗渗出和放疗造成的急性或迁延性反应等。某些慢性伤口也有发生癌变的可能, 伤口恶变的确切机理仍不清楚。已报道的有几种不同的机理来解释其发生, 慢性刺激和感染被认为是导致伤口恶性复制和恶变的主要因素[13]。

恶性皮肤伤口可以是肿瘤的首发症状, 也可以是疾病过程中后期转移的结果, 主要是晚期结果[13,14]。只有3%的恶性肿瘤一开始表现为溃疡, 因此早期常不能及时诊断[13,15]。

2 常见的相关症状

由于同时存在局部侵犯和转移, 癌性伤口的静脉和淋巴回流发生变化导致水肿、渗出和组织坏死[16,17]。常见的相关症状有渗出、臭味、出血和疼痛, 这些症状和伤口的大小无关[14]。

2.1 渗出

肿瘤组织血管通透性的增加和肿瘤细胞血管通透性因子的分泌是大量渗出液产生的原因, 感染也会增加渗出量[18]。癌性伤口产生的大量渗出液常难以管理, 大量的渗液从敷料中渗出, 污染病人的衣物, 增加病人及其护理者的心理负担。通过有效的伤口渗出液管理可提高病人自信心和舒适度。

2.2 恶臭

大多数时间伤口和渗液隐藏在敷料下面, 不易被其他人察觉, 而伤口臭味常很难隐藏和掩盖。对病人来说, 这可能是有关癌性伤口最难处理的问题之一, 也是导致他们生理和心理压力产生的主要原因[19]。持续散发的使人恶心欲呕的恶臭使家属和护理人员感到难受, 使病人产生尴尬、抑郁, 觉得受人厌恶而逐渐自我封闭, 与社会隔离[19]。癌性伤口的臭味与坏死组织的存在、细菌定植和感染以及浸满渗液的敷料有关[19,20,21,22]: (1) 组织坏死会产生臭味:组织缺少氧和营养后就失去了活性, 导致伤口中出现坏死组织。坏死组织中的蛋白质最终产物是产生臭味的缘由。 (2) 厌氧菌感染:排放腐臭气味是厌氧菌感染的症状之一。在坏死组织中积聚的厌氧菌会使伤口产生气味。 (3) 浸透渗液的脏敷料, 其中含有感染后产物或坏死的渗出液。 (4) 也可能与肿瘤本身有关。

2.3 出血

癌性伤口有丰富的血供, 由于肿瘤细胞侵袭到血管, 并加剧降低了肿瘤内血小板功能, 使出血成为癌性伤口常见的症状。在为脆弱组织更换敷料时有可能会加剧出血[23]。肿瘤对微血管的侵蚀可能发生大量的自发性出血[24], 这使病人及其照顾者常痛苦不堪。2.4疼痛肿瘤压迫神经和血管会使癌性伤口产生疼痛。病人常出现疼痛面容。伤口的疼痛程度取决于伤口的部位, 侵犯组织的深度和破坏程度, 有无神经侵犯, 暴露神经末梢中存在的活性组织的比例, 以及病人对疼痛的忍耐度和镇痛剂的使用[25]。疼痛的种类包括与病程有关的深部疼痛、神经性疼痛和表面疼痛等。不恰当的伤口清洗、去除粘连在伤口上的敷料等换药操作都会使病人产生疼痛感或加剧疼痛。

3 对病人的影响

癌性伤口相关性症状几乎影响到病人生活的每个方面[26]。在癌性伤口过程中通常伴随病人某些部分的丧失, 尤其是身体形象的丧失, 自尊和希望的丢失, 失去了正常的生活[7]。由于社交耻辱而有意识地逃避正常社会, 进行自我封闭[7]。终末护理中良好的症状控制是非常重要的[27,28]。症状控制不仅对生理健康重要, 更能改善个人的自尊、恢复对人生目标的一些感觉[29]。

4 管理措施

与其他伤口不同, 癌性伤口护理更注重的是症状管理而不是伤口治愈[21,22]。癌性伤口病人的护理总目标是提高病人的舒适度、自信心和身体健康, 减少孤独感, 维持或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

4.1 评估

评估是对病人现存健康问题进行定义的一个交互式过程。在处理伤口时, 护士首先要做的是对癌性伤口进行评估。完整全面的评估对建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治疗方案是非常有必要的[5,30]。

4.1.1 伤口的评估

主要评估伤口的部位、大小、外观、渗出、臭味、周围皮肤情况和其他有关的症状, 通过评估来指导局部治疗和护理。如在评估伤口位置时应评估病人活动性是否受到限制?伤口是否容易掩盖而不被人发现?伤口周围的皮肤是否平坦或是有皱褶?通过评估结果可以为治疗和护理提供依据, 以选择合适的敷料和护理[18]。

4.1.2 病人的评估

评估病人的整体情况, 不仅要收集客观资料更要收集病人的主观资料, 尤其是心理社会方面的资料。如可通过询问病人伤口的什么问题对他们困扰最大来评估伤口对其日常生活和自我形象是否有影响及程度。同时应评估病人对整个疾病的过程和预后的期望, 尤其是对伤口护理方面的要求以便实施相应的符合病人要求的治疗和护理[21]。

由于肿瘤的侵袭和一些治疗措施, 包括外科治疗、放疗或化疗, 会使伤口不断发生变化, 因此对伤口的评估应是动态的。通过动态评估使治疗计划适合病人及伤口现存的状况是非常重要的。而在对伤口全面评估和记录的过程中, 应及时制订对伤口的最佳护理计划以便及早实施。

4.2 治疗原发病

恶性肿瘤是癌性伤口产生的主要原因。对原发肿瘤的治疗可缩小伤口、控制及改善伤口症状。治疗方法取决于肿瘤的类型、分期以及病人的身体状况等。常见的有放疗、化疗、激素治疗和手术。通过对原发肿瘤的治疗虽然可以缩小伤口的大小但大多不能达到完全治愈, 这使得以提高病人的舒适度和生活质量而进行的伤口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4.3 症状管理

根据癌性伤口病人舒适护理目标的要求完善治疗计划来减轻伤口症状对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包括:控制恶臭、渗液、出血, 减轻疼痛, 防止感染, 使病人和家属的生理和心理健康达到最佳状态[18]。

4.3.1 渗液管理

敷料在癌性伤口渗液管理中是必不可少的, 各种敷料对伤口渗液有不同的效果[18]。当渗液量少时, 可使用吸收功能较小的敷料, 防止创面过干, 如亲水性、半透膜和低吸水性敷料, 要注意防止敷料太干时黏住伤口基底部。中等或大量的渗液需要使用适用于高渗液量的敷料来吸收渗液并保持湿润的伤口环境, 如藻酸盐敷料、泡沫敷料、非黏性伤口敷料等。对于高渗出性的瘘管可采用造口袋或伤口引流袋进行渗液收集。敷料可根据伤口渗液量和臭味情况进行更换, 一般每天1次或2次。由于非粘性敷料能减少更换敷料引起的伤口创伤, 是伤口接触层的最佳选择。建议非粘性接触层[31], 如凡士林纱布, 作为伤口床的第1层敷料, 再覆盖柔软的吸收性敷料, 如纱布或吸收垫, 作为吸收渗液的第2层敷料。

保护伤口周围皮肤是伤口渗液管理的另一个目的。及时更换敷料和使用密闭性敷料可防止伤口渗液接触周围皮肤, 皮肤保护膜和隔离剂可防止或减少渗液对周围皮肤的浸渍和感染, 保持皮肤完整舒适。

4.3.2 恶臭管理

清除坏死组织、控制感染是去除癌性伤口臭味的基础步骤。通过伤口的清洗和清创及使用局部抗生素对局部细菌的滋生进行处理以控制感染和臭味。伤口清洗可减少残留坏死组织和细菌数目来减少臭味[22]。如果伤口组织不脆弱, 病人身体可以承受的话可通过沐浴来清洗伤口。指导病人用花洒直接冲洗伤口皮肤使其清洁, 这不仅可以达到局部清洁也可以增加病人心理上的舒适感。如果伤口组织比较脆弱或病人身体不能耐受, 护理者可用温盐水或伤口清洗液轻轻灌洗伤口[22]。有些清洗液, 如Dakin’s溶液或Carra Klenz伤口及皮肤清洁剂水凝胶 (含有乙酰化甘露聚糖) 可用来清除臭味[32]。

坏死组织产生的臭味可考虑进行伤口清创。一般简单的伤口清洗可清除或去除部分松散的坏死组织, 余下的部分需采用相应的清创方法以达到效果。考虑到机械清创会使癌性创面受损, 导致疼痛, 增加出血, 因此不建议使用。首选自溶性清创和生物酶清创[31]。水凝胶敷料是一种轻柔的清创技术, 可加快坏死组织从伤口上分离。酶制剂通过消化和溶解坏死组织及腐肉而产生效用, 且对正常组织没有影响。外科医生对坏死组织可采用外科或快速清创, 但由于癌性伤口容易出血, 这种类型的清创不易使用。

常规抗生素的使用可以减少细菌定植和臭味。对厌氧菌有杀灭作用的甲硝唑被广泛用来控制伤口臭味[33,34,35,36]。常用的方法是将甲硝唑片溶解在无菌水中, 形成0.5%溶液或1.0%溶液[33,34,35], 可用做伤口灌洗, 或浸湿纱布后填塞腔隙。注意不要使塞入的纱布过干而黏住伤口导致出血和疼痛。甲硝唑凝胶外用制剂 (如Metrotop含甲硝唑0.8%, Anabact含甲硝唑0.75%) 用于清洗伤口既可消除臭味也能控制感染[36]。使用时涂抹在全部伤口的所有表面, 外层用敷料覆盖, 每日1次~2次, 5d~7d为1个疗程, 根据需要重复使用。如伤口没有被凝胶完全覆盖住, 臭味还会存在。局部使用甲硝唑凝胶的局限性在于价格贵。口服或局部使用抗生素 (常用甲硝唑) 有助于抗感染, 减少恶臭。

含有除臭剂敷料的使用可减少臭味, 如含活性炭的敷料。但由于活性炭吸附饱和后就会失去效用, 不再有除臭效果[24], 应根据情况勤于更换。普通敷料采用完全包扎法并及时更换污敷料也可达到减少臭味的效用。

4.3.3 控制出血

癌性伤口的组织非常脆弱, 很小的损伤都会引起出血, 控制出血最佳的措施就是预防。使用非黏性敷料, 保持湿性伤口环境, 清洗伤口时选择冲洗而不是擦洗可减少创面损伤和出血的危险[37]。

一旦出现出血, 直接压迫10min~15min和冰敷是常用的止血方法[6]。但同时应考虑周围皮肤和组织对压力的承受情况。止血海绵能达到迅速止血的效果。藻酸盐敷料可用于少量出血的伤口, 小的出血点可用硝酸银棒烧灼以达到止血效果[19]。在医生的指导下可口服止血药或外用肾上腺素或氨甲环酸, 但应注意肾上腺素对血管的收缩作用可能会引起局部缺血性坏死。不要频繁更换敷料。只要其他情况不影响到伤口护理, 如渗液、臭味或感染, 敷料可在伤口一直保留48h[24]。如果敷料粘住了伤口, 在去除敷料时应用生理盐水浸湿敷料以防止对伤口产生损伤。在更换敷料的过程中动作要非常轻柔, 尽量减少因更换敷料对伤口产生的不良影响。

4.3.4 止痛

选择合适的药物镇痛方法。与肿瘤相关的疼痛可采用世界卫生组织 (WHO) 推荐的三阶梯疗法来控制, 其原则是:按药效的强弱依阶梯方式顺序使用;使用口服药;按时服药;用药剂量个体化。采用非黏性敷料, 因粘附性敷料和胶布会加重伤口疼痛。保持伤口处于一个湿性的环境可以减少敷料的粘连并保护裸露的神经末梢, 减少疼痛的产生。

减少更换敷料频率。如果不能避免由更换敷料产生的疼痛, 可以选用更换次数少的敷料。用温盐水冲洗而不是用纱布拭子擦洗, 在一定程度下可以减轻疼痛。根据情况在换药前或换药时选用适当的镇痛方法止痛, 阿片类药物可用于局部止痛。有报道[38,39,40]吗啡与水凝胶 (1mg的吗啡和1g的水凝胶混合成0.08%~0.10%) 用于止痛, 每日1次。

4.4 癌性伤口护理中的美学

癌性伤口的外观通常比较恐怖, 伤口的位置常常是病人尴尬或痛苦的主要原因之一, 如在乳房、生殖器, 或比较明显的头面部等位置, 因此适当的敷料包扎遮盖会使外观得到改善, 使病人的自尊和情绪得到缓解[21]。在能够控制伤口伴随症状的情况下, 尽可能减少敷料的使用量, 选择合适的外固定物, 粘贴整齐, 控制渗液、异味及保持身体的对称完整。

5 小结

专业护士的介入能在病人生活的晚期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19]。而大多数护理人员对癌性伤口和病人缺乏相关的护理知识和技能, 注重给予常规护理而缺乏心理支持, 只关注伤口的治疗而缺乏对病人生活中问题的倾听[7]。

由于目前对此类病人的关注和研究还不是很够, 癌性伤口方面可利用的文献也不多。多数研究是关于病人身体症状, 如恶臭、渗出、疼痛、水肿和出血的描述性报道;对伤口渗出或臭味相关的害怕和焦虑等心理情绪方面问题及由此导致的社会性逃避和自我封闭, 与家庭成员间的相处困难等问题的探讨。很多研究是个案研究或是病人的经历, 没有形成统一有效的护理标准, 而关于最佳护理方案的临床研究也较少。

上一篇:企业的起源下一篇:软煤层大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