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骨骨折的护理

2024-07-22

鼻骨骨折的护理(精选9篇)

鼻骨骨折的护理 篇1

鼻骨骨折是一种常见的面部鼻外伤。鼻骨突出于面部中央部位,非常容易受到外力的撞击而引发鼻骨骨折。常见原因一般多是由于跌碰、运动意外产生的外伤、车祸等所导致的。最常见的症状一般是鼻部出血、局部有疼痛感,鼻梁上端产生塌陷或有偏斜[1]。发生鼻骨骨折后,通常会导致鼻部塌陷甚至畸形,这种情况一般需要通过手术的方式进行复位。骨折在确诊后应尽早进行复位手术。本文将随机选取62例鼻骨骨折行鼻骨复位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人性化护理干预对患者满意度的影响,现将其护理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于2011年6月-2013年8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鼻骨骨折行鼻骨复位术的患者62例为研究对象。将患者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1例,观察组中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11例,患者年龄10-58岁,平均年龄(30.2±2.3)岁;对照组中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9例,年龄12-60岁,平均年龄(32.5±2.5)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方面不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故两组间比较具有可行性。所有患者均知悉本组研究的目的和方法,自愿参加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智力障碍和精神病患者。

1.2 方法

给予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护理基础上进行人性化护理干预。具体护理方式如下:

1.2.1 常规护理

对患者进行血常规、尿常规、心电图等的辅助检查,为患者拍鼻侧位X光片,鼻窦冠状位CT,以及时了解患者鼻骨、中隔以及鼻窦的恢复情况[2]。术前,为患者减除双侧鼻腔内的鼻毛,使用蘸取生理盐水的消毒棉签为患者清洁鼻腔,以利于手术的进行。男性患者必须提前剔除胡须。由于术后患者需要填塞鼻腔,因此,术前应教导患者学会用口呼吸,以减轻患者术后的不适反应。

1.2.2 人性化护理

①生理方面的人性化护理:在口腔护理方面,术后患者只能用嘴呼吸,容易使患者口腔干燥,继而引发上呼吸道疾病,因此应增加室内空气湿度,鼓励患者少量多次饮水;在卧床指导方面,协助患者采取半卧位姿势恢复,使患者头部与背部与上下肢能够有足够的支撑,处于放松的状态,增加患者的舒适度:在饮食指导方面,由于术后患者的吞咽功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减少了食欲,应鼓励患者进食,尽量做到少吃多餐,保证充足的营养。②心理方面的人性化护理:鼻骨骨折患者由于突然引发的外伤以及疼痛刺激很容易产生不良的心理情绪,例如心理恐惧,焦虑,紧张。在患者就诊后,应及时给予患者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缓解患者的焦虑、紧张。由于患者对鼻骨骨折行鼻骨复位术相关知识的不了解,医护人员应耐心细致的向患者及其家属解释鼻骨骨折以及鼻骨复位术的相关知识,并及时解答患者的种种疑虑。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为患者制定详细的治疗与护理方案。同时,可以为患者介绍成功的案例,提高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1.3 观察指标

主要采用本院自制的问卷调查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调查内容包括服务态度、护理质量,鼻腔舒适度等。满分为100分,分为非常满意(90-100分)、满意(70-89分)、不满意(69以下)非常满意+满意=总满意率。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经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对比,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调查显示观察组非常满意者28例,满意度占比90.3%满意者3例,满意度占比9.7%;不满意者仅0例;满意率达到100%。对照组非常满意者20例,满意度占比64.5%满意者6例,满意度占比19.4%;不满意者5例,占比16.1%;满意率仅达到83.9%。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总满意率100%明显高于对照组83.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鼻骨骨折是耳鼻喉科中最常见的一种鼻外伤疾病。患者通常分为两类,一类是鼻骨骨折但没有发生移位,这个只需常规护理就可以使其复原;另一类是鼻骨骨折并有移位,这一类患者,通常都需要手术进行复位护理[3]。常规护理一般是指给予患者术前术后的常规检查以及准备工作。而人性化护理一般分为患者生理方面的护理以及心理方面的护理两方面。在生理护理方面,可以针对性对患者的口腔、卧床以及饮食方面进行指导,有效缓解患者的不适程度;而在心理护理方面,通过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医护关系的方式,使患者产生极大的满足感与安全感。由此可见,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对患者实施人性化护理,有效的缓解了患者的不适感,减轻了患者的痛苦,让患者有归属感与安全感,对护理满意度的提高有很大的作用。

在本次研究中,我们对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了人性化护理干预,与进行常规护理的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总体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将人性化护理应用于鼻骨骨折行鼻骨复位术的患者的日常护理工作中,可以有效的提高患者对于护理工作的满意率,同时也提升了患者的舒适度。因此,人性化护理在临床上有极大的意义,值得大力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黄桂珍.护理干预对鼻内镜下外伤性鼻骨骨折复位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11,08(10):123-124

[2]卢润萍.鼻骨骨折行鼻骨复位术病人的护理[J].全科护理,2013,11(20):66-67

[3]黄桂珍.护理干预对鼻内镜下外伤性鼻骨骨折复位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11,8(10):101-102

激烈运动时慎防鼻骨骨折 篇2

据门诊部耳鼻喉科医疗志愿者、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主任医师赖荷介绍,鼻骨骨折可大可小,如不及时就医,会有致畸的可能性。那么,鼻骨骨折应如何预防?万一发生了,应如何妥善、及时地处理?赖荷主任给出了专业的解答。

鼻骨骨折 最好立刻“冷处理”

赖荷说,鼻骨骨折会出现鼻梁局部疼痛、肿胀,如果鼻骨向下凹陷移位,就会出现鼻梁偏歪和塌陷;如果鼻骨的断面刺破鼻黏膜,就会出现鼻出血;如果伴有鼻中隔骨头的骨折移位,会造成一侧或双侧鼻塞,使患者只好张开口呼吸。

鼻外伤的患者可以立即用冰敷以减少局部出血和肿胀,同时还能减轻疼痛,另外应该尽快到医院的耳鼻喉科就诊,让医生检查受伤的部位以明确受伤的程度,给予适当的治疗。

鼻骨骨折如不及时治疗的话,移位的骨头就不能回到原来的位置,会出现鼻梁的偏歪和塌陷,影响面容;如果鼻梁有伤口不及时缝合,会留下更大的疤痕,同样影响面容。

如果同时伴有鼻中隔移位和骨折没有处理,以后可能会出现一侧和双侧鼻塞,影响鼻部的通气功能,也容易引起鼻炎,影响睡眠,甚至可以导致阻塞性呼吸暂停综合征,使睡眠时血氧饱和度下降,影响全身的各个系统和器官的功能。

如何预防鼻骨的骨折

顺鼻骨位CT扫描法诊断鼻骨骨折 篇3

关键词:顺鼻骨位,CT扫描,鼻骨骨折

鼻骨处于面部突出位置, 其外伤临床常见。常规采用X线平片容易造成漏诊。随着CT的广泛应用, 横断位CT扫描为临床提供了准确的诊断依据。近年来很多医院开展了顺鼻骨位CT扫描发现, 更有利于鼻骨骨折的全面诊断。本研究对51例鼻骨外伤患者分别进行X线平片, 横断位及顺鼻骨位CT扫描对比, 评估其诊断价值。

1 材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所选病例为2003年8月以来鼻部外伤先进行X线平片检查怀疑鼻骨骨折的51例, 其中, 男41例, 女10例, 年龄12~63岁, 平均38岁, 95%为青壮年。受伤原因:车祸12例, 碰伤5例, 暴力、欧打30例, 摔伤4例。临床表现均有不同原因的鼻部或颜面部外伤史, 伴有鼻部或颜面部的肿胀、软组织擦伤、疼痛及触痛, 部分患者有鼻出血、鼻部不对称、塌陷变形等。患者受伤后至CT检查最短时间为1小时, 最长为8天。

1.2 方法

鼻部X线侧位片采用俯卧头部标准侧位像, 并常规摄取双侧位像。横断位CT扫描:患者仰卧, 以听眶下线为基线扫描, 层厚和层间距均为2mm。顺鼻骨位CT扫描为:患者取俯卧位, 以下颌部枕于扫描头架上, 或仰卧于头架上, 以鼻梁的走向于床面垂直。先扫定位像, 根据患者鼻骨的前斜角度为基线, 如果鼻骨走向角度于床面不够垂直, 可根据鼻骨的高低适当调整角度, 起于鼻骨前缘处, 根据损伤情况, 可向后最终止于上颌窦的后壁 (以便观察鼻腔内及鼻窦内损伤与积血情况) [1]。均使用PICK IQ全身CT机, 层厚、层间距均为2mm。120kV, 45mA, 3s。窗宽:1000~1200, 窗位:200~300。

2 结果

51例X线疑似鼻骨鼻折 (图1~3) 常规横断位CT扫描检出鼻骨骨折35例 (68.6%) , 4例 (0.08%) 可疑鼻骨骨折, 12例 (23.5%) 未发现鼻骨骨折征象。顺鼻骨位CT扫描后, 42例 (82.4%) 诊断为鼻骨骨折, 9例 (17.6%) 未发现骨折征象。42例鼻骨骨折中, 线形骨折 (图4) 19例 (45.2%) , 粉碎性骨折 (图5, 6) 15例 (35.7%) , 凹陷性骨折 (图6) 5例 (11.9%) , 混合性骨折 (图6) 3例 (7.1%) 。单侧骨折 (图4) 24例 (57.1%) , 双侧骨折 (图5, 6) 18例 (42.9%) 。其中累及上颌窦额突骨折者8例 (19.0%) , 合并副鼻窦积液者6例 (14.3%) 。

3 讨论

3.1 鼻骨的解剖结构

鼻骨占外鼻的上1/2, 主要构成鼻腔的前壁, 鼻下部为软骨及软组织结构。正常鼻骨为左右各一的长方形薄骨片, 上窄下宽, 构成鼻骨的基础。成人的鼻骨呈弯曲凸面甚薄, 左右对称, 接近鼻额缝最厚[2,3,4]。其上缘、外侧缘、下缘分别与额骨、上颌骨额突、鼻外侧软骨上缘连接, 鼻骨后面的鼻骨嵴与额嵴筛骨垂直板和鼻中隔连接。CT示鼻骨的长短, 宽窄变异很大[2]。鼻部明显突出于面部, 是面部外伤中最常见的。

3.2 正常和骨折鼻骨的X线征象

鼻骨侧位像表现为由鼻额缝起呈细长的尖刀状致密影, 前缘光整。鼻骨外伤时, 鼻梁 (指侧位投影上的鼻骨前缘) 的不完整或断裂、移位往往很容易观察, 但由于左右鼻骨的重叠, 鼻骨内部骨折表现的细线状, 不规则状透亮线, 条带状, 三角形或不规则形透亮区以及局部密度的不均匀在实际工作中常易漏诊或诊断不明确。还应注意鼻额缝、鼻上颌缝及鼻骨内面血管沟纹影, 易误诊为骨折。

3.3 顺鼻骨位CT扫描诊断鼻骨骨折

顺鼻骨CT扫描法能最大限度的显示鼻骨, 对鼻骨骨折能明确诊断, 能很清楚显示骨折的类型、错位的程度以及骨缝的分离 (图4~6) 。根据鼻骨骨折的形态可分为: (1) 线形鼻骨骨折, 即一侧鼻骨或双侧鼻骨横行, 纵行或斜行透亮影; (2) 粉碎性鼻骨骨折, 鼻骨见多条透亮线影或多个碎骨片, 伴或不伴移位; (3) 凹陷性骨折, 部分鼻骨向内侧陷入; (4) 混合性鼻骨骨折, 即合并有多种类型的骨折。

3.4 鼻骨骨折的X线与CT对照分析

由于鼻骨两侧对称, 普通X线检查对鼻骨骨折漏、误诊率较高, 多见于一侧鼻骨骨折且骨折处无塌陷者, 由于健侧鼻骨挺直, 遮住患侧骨折线, 加之普通X线密度分辨力低, 投照条件差, 患者鼻骨自身发育因素都直接影响了普通X线诊断鼻骨骨折的准确性。即使普通X线侧位片发现骨折也可因骨折部位的显像欠准确, 欠具体而对多处骨折极易造成漏诊[5]。常规CT扫描, 扫描基线与听眶线垂直。由于鼻骨大小、高低不同因人而异, 而鼻骨向前向外斜至少为30°, 其越向外 (越末端) 的骨质宽度及厚度均变小, 由于角度太大或非螺旋扫描时层面太薄均能影响其检出率。而顺鼻骨位CT扫描法是沿鼻骨走向, 无论骨折的形式如何, 均未能影响其检出率[1]。能够全面地观察鼻骨及其周围组织的结构关系, 准确判断有无鼻骨骨折和骨折的位置、部位、类型、范围、程度以及有无合并邻近组织损伤, 特别是鼻区复合骨折, 避免了漏误诊, 使鼻骨骨折的诊断准确率显著提高。较轴位扫描有以下几个优点: (1) 图像和解剖相似, 立体感强且逼真; (2) 显示骨折全面清晰无重叠遮盖; (3) 对复杂部位显示较好; (4) 充分地显示了骨折线, 提高了隐性骨折的诊断[2]。

图1~3 鼻骨侧位片疑鼻骨不同部位骨折。

综上所述, 本研究提示常规X线检查鼻骨很容易造成对鼻骨骨折的诊断不明确和漏诊, 横断位CT扫描对鼻骨骨折的检出率大大提高, 但顺鼻骨位CT扫描更优于横断位CT扫描, 对鼻骨骨折有更大的诊断价值。

参考文献

[1]何文通, 林娜, 王荣靖.鼻骨骨折的CT扫描.放射学实践, 2003, 18 (7) :485

[2]吉征, 丁冠军.冠状位HRCT扫描对鼻骨骨折的诊断价值.实用放射学杂志, 2004, 20 (10) :954

[3]张朝佑.人体解剖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8, 71

[4]上海第一医学院《X线诊断学》编写组.X线诊断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78, 462

鼻骨骨折的护理 篇4

【摘要】目的对16排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鼻骨骨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进行探究。方法采用随机的方式选取我院在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期间收治的48例经X线和二维扫描确诊为鼻骨骨折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对所有患者进行16排螺旋CT扫描,随后进行三维重建,通过影像图片观察诊断的精确性,并与二维扫描的图像进行对比。结果16排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与X线二维扫描相比,能够更准确地显示骨折的位置、形态、程度等。结论16排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应用于鼻骨骨折的诊断中能够准确地反映患者的骨折状态,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关键词】鼻骨;骨折;16排螺旋CT;三维重建

【中图分类号】R562.2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5)01-00041-01

前言

鼻骨骨折大多由于受到突然的外力作用所致,由于鼻部具有突出于面部的特点,因此容易在撞击等外力作用下导致鼻骨骨折[1]。骨折的程度因外力的方向与类型而异也各不相同,需进行确切的诊断来对患者病情进行全面明确的了解。在以往,传统的X线和二维扫描在鼻骨骨折的临床诊断中应用较为广泛,该方法虽能对鼻骨骨折做出大致的诊断,但由于受到鼻骨位置特殊、二维扫描不够精确等因素的限制,容易造成漏诊、误诊等现象的发生[2]。为使患者病情得到更为精确的诊断,我院特对16排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应用于鼻骨骨折的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做出了探究。现将取得的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时间范围内,以随机抽选的形式选取我院48例经X线和二维扫描确诊为鼻骨骨折的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具有鼻部畸形、肿胀、出血以及鼻腔阻塞等临床症状。患者中共有男性28例,女性20例;患者年齡最小为14岁,最大为72岁,平均年龄(36.43±4.71)岁;所有患者病情均由外力作用引起。为进一步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准确的观察,在患者自愿的情况下对所有患者实施16排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诊断。

1.2方法

扫描采用西门子16排螺旋CT进行。首先让患者处于仰卧状态,将下颌略微收起,于患者的眶上缘至硬腭范围采用螺旋容积扫描,扫描层厚为1.25mm。以电流135~160mAs、电压120kv为具体扫描参数,扫描后分别进行VR(容积重建)和MPR(多平面重建)以及MIP(最大密度投影),通过3D扫描重建从多个角度观察患者的鼻中隔、上颌骨、鼻窦等组织的大体结构,以及骨折位移的位置、程度、形态等,并与二维扫描所成的进行对比,全面了解患者鼻骨骨折的情况。

2.结果

根据CT图像显示,接受诊断的48例患者中,20例属于单纯性骨折,9例属于鼻中隔断裂,10例属于合并上颌骨额突骨折,9例属于筛骨纸样板骨折。CT图像将所有患者的骨折线都清晰地显示出来,患者的骨折情况均得到了具体的反映。与二维扫描图像相比,16排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更清晰且准确将患者骨折的性质、形态、位置反映在图像中,可见16排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鼻骨骨折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3.讨论

鼻骨骨折在面部外伤中属于较为常见的一种创伤类型,这是由于鼻部骨质较为单薄且结构相对复杂,同时外鼻突出于面部的特点也使鼻部在面部外伤中受创几率增加[3]。根据鼻骨骨折性质的不同可将鼻骨骨折划分为3种类型,分别为:(1)单纯性鼻骨骨折。表现为鼻骨一侧或两侧发生骨折;(2)骨折伴骨缝分离。表现为额颌缝、鼻颌缝、鼻额缝、鼻骨间缝等部位出现分离现象;(3)复合性骨折。表现为伴发筛骨纸样板骨折、上颌骨额突骨折、鼻中隔断裂、或是眶壁骨折。由于鼻骨位置和结构具有特殊性,采用穿X线进行检查时时常难以将鼻骨位移的情况及骨折的全貌完整地扫描出来,容易导致诊断陷入误区,造成漏诊、误诊等现象的发生[4]。三维立体图像能够通过容积重建、多平面重建以及最大密度投影等形式对鼻骨骨折情况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观察,从而准确地诊断出患者鼻骨的塌陷程度、移位旋转以及骨折线的立体定位情况。三维重建技术的原理即是表面成像技术,利用容积重建、多平面重建以及最大密度投影使图像呈立体感,同时能够自由调节窗宽和窗位,取最好的视角完整地观察患者鼻骨骨折的情况,也完善了二维扫描图像存在的弊端,也有助于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全面性[5]。

综上所述,16排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是一种基于二维扫描的基础上进行改进的新型诊断方式,能够通过对数据的处理与重建,达到显示患者骨折类型、形态、位置的目的,且作为一种无创性的检查方法,不会给患者带来任何痛苦,是一种有效性与安全性较高的诊断方式,在临床上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董保霞,李九月,董俊红,张玉祥.多排螺旋CT三维重建在鼻骨外伤骨折诊断中的准确性及临床应用价值[J].中国美容医学,2012,21(z2):335.

[2]王洪顺.鼻骨骨折多层螺旋CT诊断的价值[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3,13(13):247.

[3]陈祖荣,季立标.鼻骨骨折患者应用多排螺旋CT的诊断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4,35(02):229-230.

[4]靳冬生.X线平片与CT检查技术在诊断鼻骨骨折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4,5(19):1-2.

1例鼻骨骨折误诊病例报告 篇5

关键词:鼻骨,骨折,诊断,误诊,伪影

不伴位移性鼻骨骨折临床特点不明显, 影像学表现与鼻骨骨缝、鼻骨孔等解剖学结构及运动性伪影一致。我院收治1例被误诊为不伴位移性鼻骨骨折病例, 现报告如下。

1 病例摘要

患者, 男性, 4 7岁, 2 0 1 5年1 1月2 8日因头面部外伤到我院急诊科就诊, 患者既往体健。查体:痛苦表情, 神清、语利, 头颅形态及大小正常, 眉毛无脱落, 眼睑无浮肿, 结膜无苍白, 眼球运动正常, 巩膜无黄染, 双侧瞳孔等大等圆, 直径2.5 m m, 对光反射灵敏, 调节反射存在, 鼻部疼痛伴鼻塞、鼻骨未见塌陷或偏斜、外鼻肿胀、皮肤无破损、皮下少量淤血。行多排螺旋C T及三维重建检查, 采用1 6排螺旋C T机进行扫查, 扫描参数:电流8 0 m A、电压1 2 0 k V, 准直0.7 5 m m。从眼眶上缘向下平扫至上颌下缘, 扫描后, 对获取的数据进行重建, 层距0.5 m m、层厚0.7 5m m, 传送重建数据至S e n s a t i o n 1 6工作站, 采用容积再现法三维重建 (V R T) 、多层面重组 (M P R) 技术进行三维图像重建, 然后三维图像进行观察、分析。检查示:左鼻骨骨折, 左侧上颌骨额突形态欠规则, 给予患者保守治疗。初诊C T片及三维图像, 见图1。1周后, 患者复查鼻部C T及三维重建示:鼻骨未见明显骨折征象。再次阅患者受伤当日鼻骨C T扫描及三维重建片, 发现患者在第1次检查时有不明显轻微头部摆动, 三维重建及V R容积再现都显示左侧鼻骨的骨质连续性中断。复诊C T片及三维图像, 见图2。修正诊断:鼻骨未见明显骨折。

2 讨论

2.1 误诊原因分析

2.1.1 患者配合性差, 图像出现伪影

当患者配合不佳, 移动或生理运动可产生扫描物体并不存在, 而出现于C T图像上的假性阴影, 即运动性伪影[1]。此时, 若放射科医生阅片经验不足或查阅不够仔细, 常易造成误诊。本例初诊片骨质及软组织双边运动伪影不明显, 初诊放射科医师未鉴别出存在细微的运动伪影, C T及三维重建V R清晰可见除左侧鼻骨线状影外, 在双侧眼眶及颞骨近眶下水平亦可见横行低密度显影, 初诊为不伴移位鼻骨骨折, 导致误诊。

2.1.2 鼻骨解剖学特点

鼻骨为成对不规则骨板, 位于两侧上颌骨额突之间, 位于面部突出的浅表部位, 且后面借鼻骨嵴与筛骨板相接, 上缘与额骨鼻突相连形成鼻额缝, 下缘以软组织与鼻外侧软骨相接形成游离端, 上部窄厚, 下部宽薄, 因此骨折多发生于下三分之一部分[2]。本病例导致误诊的伪影产生部位恰好为鼻骨骨折常发部位, 得出貌似合理的错误结论。鼻区结构复杂且骨板较薄, 外伤后容易骨折, 鼻部骨折占外伤后面部骨折的5 9.3%[3]。本例患者外伤入院, 鼻部可见肿胀、淤血, 考虑鼻骨骨折。此外, 鼻骨与其他骨之间骨性连接形成骨缝, 外伤时易出现缝分离错位。鼻骨上有小静脉穿行其中的鼻骨孔, 内面有纵行和斜行的筛前神经和血管压迹, 在图像上重叠形成现状透亮影, X线及C T易将其误诊为骨折。

2.2 防范误诊对策

2.2.1 避免运动伪影的产生

规范化放射科技师操作流程, 提高图像拍摄质量。增加与患者的沟通交流, 使患者了解拍摄时注意事项, 达到良好的配合效果。对于不能很好配合诊治的患者可用C T床板上头颅固定带固定头部, 避免运动伪影的产生。

2.2.2 提高阅片能力

放射科医师熟练掌握解剖学结构, 增长阅片经验, 提高对鼻部正常细微结构鉴别诊断能力。鼻骨结构复杂且质薄、易发生骨折, 骨缝、鼻骨孔及鼻骨内面压迹等鼻区正常结构均可在影像图像上显示为形状不一的低密度显影, 混淆骨折的诊断[4]。鼻骨远侧游离端发育异常影像表现也与不伴移位鼻骨骨折的表现相同, 放射科医生应着重鉴别诊断。骨缝的宽度和形态各异, 横轴C T图像上表现为纵行或斜形线样低密度影、边缘光滑。鼻骨孔的透亮影较局限、不连续, 边缘硬化光滑。C T横轴图像空间局限易导致对骨折线的走形及骨折程度不准确, 采用多层面重组和三维图像重建两种方法, 结合观察骨折走行位置、形态、严重程度, 可以较准确的诊断不伴移位鼻骨骨折[5,6,7]。

2.2.3 建立健全随诊制度及报告审核制度

部分考虑鼻骨骨折的疑难病例可在随访复诊中明确诊断, 鼻骨骨折的漏诊或误诊会导致患者得不到及时适当的治疗。影像学检查的诊断采取初诊和终审制度, 多名医生联合分析诊断。不伴移位鼻骨骨折属于轻微伤, 在人体损伤鉴定中涉及医疗纠纷和法医鉴定量刑的鼻部外伤等敏感问题[8]。医师应综合分析初诊和复诊影像学资料, 明确诊断。

参考文献

[1]陈红.C T成像质量影响因素[J].中国卫生产业, 2014 (4) :197-198.

[2]王雪珍.普通X线和C T检查对鼻骨骨折诊断的比较[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5 (8) :1097-1098.

[3]Bass C R, Yoganandan N.Skull and Facial Bone Injury Biomechanics[M]//Accidental Injury.Springer New York, 2015:203-220.

[4]仲纪刚, 王金勇, 牛志科.鼻骨微细骨折误诊分析[J].中国误诊学, 2008, 8 (18) :4330-4331.

[5]马春忠, 王维平.高分辨CT扫描在诊断鼻骨骨折中误诊原因分析[J].实用放射学, 2009, 25 (8) :1120-1122.

[6]王西建, 马光臣.40例鼻骨骨折的CT诊断分析[J].中国保健, 2009, 17 (19) :830-831.

[7]叶冠峰, 黄银山, 任为端.28例鼻骨骨折的X线平片和CT联合诊断的影像学价值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 2011, 49 (31) :99-100.

鼻骨骨折的护理 篇6

资料与方法

2011年12月-2014年12月收治鼻骨骨折患者38例, 入院时主要症状表现为鼻腔出血、面部皮肤擦伤、局部软组织瘀血及鼻骨畸形等, 损伤部位存在明显压痛, 并伴随鼻中隔偏曲。其中男20例, 女18例, 年龄9~62岁, 平均 (25.2±4.9) 岁, 损伤至入院时间2 h~7 d, 平均 (1.4±0.9) d, 损伤原因中交通事故17例, 外物击伤13例, 跌伤8例。

方法:本组患者均分别开展X线平片与多层螺旋CT诊断方式。X线检查时选取Philips SRO33100 X线机, 取俯卧头颅侧位, 逐一获取双侧位摄片, 再由院内影响医师进行评估。多层螺旋CT检查中应用Philips Brilliance CT 64排螺旋CT机, 选择听眦线作为扫面基线, 将鼻尖向上至眼眶上缘作为具体扫面范围。参数设置为120 Kv/300 m A, 层厚设置为25 mm, 依次完成横轴位、冠状位扫描与重建, 获取原始数据后上传至配套工作站软件中完成容积再现 (VR) 与多平面重组 (MPR) 三维重建, 经由相同医师完成影像诊断。

观察指标:分别总结两种检查方式的诊断结果, 相应计算其临床诊断符合率, 再将两种检查方式所诊断的具体骨折类型进行总结, 统计单线性骨折、复合型骨折与粉碎性骨折的发生几率, 经统计学处理评估多排螺旋CT诊断价值。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种检查方式诊断符合率比较:本组患者经64排螺旋CT检查的诊断符合率100.0%, 而X线平片检查的诊断符合率仅73.7%, 组间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两种检查方式中不同类型鼻骨骨折诊断结果比较。本组患者经64层螺旋CT三维重建诊断表现19例 (50.0%) 患者为线性骨折, 其中一侧骨折6例, 伴随成角与移位13例;10例 (26.3%) 患者为复合性骨折, 其中合并鼻中隔骨折2例, 眼眶壁骨折2例, 上颌突骨折6例;另9例 (23.7%) 患者均为粉碎性骨折。64层螺旋CT在骨折类型诊断中显著好于X线平片,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讨论

鼻骨主要位于面部两侧上颌骨额突间, 向上同额骨鼻突连接构成鼻额缝, 左右侧相连组成鼻骨间缝, 具有上段窄厚、下端宽薄的骨质特征[3]。由于该部位在面部中相对突出, 且骨质较为脆弱, 已成为颜面部骨折中的最常见类型[4]。早期准确诊断是鼻骨骨折患者良好改善的基础保障, 以往临床医师多应用X线平片开展诊断, 在影像学不断进步后, 多层螺旋CT已获得广泛认可程度, 其局部骨骼损伤表现更为立体、客观[5]。

本研究中针对38例患者依次开展了上述两种检查方式, 结果表现为64层螺旋CT的诊断总符合率100.0%, 显著高于常规X线平片诊断结果, 提示多层螺旋CT诊断准确程度更为满意。鼻骨骨折类型的准确评估也是临床治疗效果的基本保障。当前临床主要将其划分为线性骨折、复合性骨折与粉碎性骨折, 其中线性骨折仅存在一条骨折线表现, 复合性骨折为伴发鼻周围骨折, 粉碎性骨折则指骨折线≥2条。本组患者通过64层螺旋CT检查后被确诊为单纯线性骨折19例 (50.0%) , 复合型骨折10例 (26.3%) , 粉碎性骨折9例 (23.7%) , 其分型准确程度亦显著高于常规X线平片, 进一步证实多层螺旋CT在鼻骨骨折分型中也具有显著临床作用, 从而良好地保障了继行针对性治疗措施的合理性。

综上所述, 多层螺旋CT诊断鼻骨骨折时可更为客观地表现局部病变状况, 对骨折确诊与分型均具良好价值, 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鼻骨骨折患者采用多层螺旋CT诊断的临床效果。方法:收治鼻骨骨折患者38例, 分别采用X线平片与64层螺旋CT检查, 通过临床诊断符合率与各骨折类型诊断准确率评估多层螺旋CT诊断价值。结果:本组患者经64排螺旋CT检查的诊断总符合率100.0%, 显著高于X线平片 (P<0.05) ;经CT诊断后表现单纯线性骨折19例 (50.0%) , 复合型骨折10例 (26.3%) , 粉碎性骨折9例 (23.7%) , 其骨折类型辨别效果亦明显好于X线平片 (P<0.05) 。结论:多层螺旋CT诊断鼻骨骨折时可更为客观地表现局部病变状况, 对骨折确诊与分型均具良好价值。

关键词:多层螺旋CT,鼻骨骨折,临床诊断

参考文献

[1]袁祥军, 刘明秀, 胡必富.鼻骨骨折DR与64层螺旋CT扫描结果对比[J].河北医药, 2013, 35 (19) :2977-2978.

[2]吴莉芳.鼻骨侧位片及多层螺旋CT诊断鼻骨骨折的价值比较[J].基层医学论坛, 2013, 17 (29) :3894-3895.

[3]张贵宾.探讨比较DR和多层螺旋CT检查在鼻骨骨折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 (7) :212-213.

[4]渐楠, 毕万利.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在鼻骨骨折中的临床应用[J].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2, 12 (2) :268-270.

鼻骨骨折螺旋CT鉴别诊断研究 篇7

关键词:鼻骨骨折,CT诊断,鉴别

1 临床资料

对2005年1月至2009年2月至湖北省孝感市大悟县芳畈医院就诊的200例患者行鼻骨、副鼻窦CT扫描。其中行鼻窦、副鼻窦扫描无外伤史的成人患者 (18岁以上, 含18岁) 100例 (男性56例, 年龄18~70岁, 平均年龄36.5岁;女性44例, 年龄18~74岁, 平均年龄41.2岁) , 未成年人患者 (18岁以下) 50例, 年龄4~17岁, 平均年龄13岁。至山东省医学影像所就诊外伤性鼻骨骨折病人50例, 年龄6~60岁, 平均年龄39岁。

2 方法

采用SIEMENS 16层螺旋CT扫描机和WIZARD工作站进行扫描和图像后处理。对150例无外伤史病例, 行多层螺旋CT扫描, 取得原始图像, 采用骨、软组织两种算法及以上步骤中优选出的后处理参数组合进行图像后处理。使用MPR和INS以CE后处理技术显示鼻骨结构, 必要时调整显示闭值, 直至清晰显示骨质。比较不同后处理技术显示鼻骨孔结构图像质量的差别。评分方法及标准:由两位高年资影像科医生对各组内两类图像分别进行双盲打分, 如两人打分结果不一致时, 协商取得一致意见。图像质量以锐利度为主要考察标准。不能正常显示鼻骨结构, 无法应用于诊断的为l分;图像有明显阶梯状伪影的为2分;图像较清晰, 无伪影, 但不能全面显示鼻骨细微结构的或不能显示其正常断层结构的为3分;图像清晰, 能正确显示鼻骨孔结构分布、走行规律, 可以应用于诊断的为4分;图像细腻, 边缘锐利, 能准确显示鼻骨孔结构的结构特点、分布、走行规律和比邻关系, 易于识别, 适合于诊断的为5分。统计方法:对评分结果做配对t检验, 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

以干颅标本和临床资料为研究对象, 采用以上优选出的多层CT的扫描参数、后处理参数和技术, 显示鼻骨及鼻骨孔。通过测量鼻骨长度及鼻骨孔与周围鼻骨结构 (鼻额缝、鼻骨间缝、鼻上领缝) 的距离, 探讨鼻骨孔在鼻骨骨板上的分布规律;观察鼻骨孔在多层CT轴位断层图像上的影像学表现;探讨鼻骨孔的变异情况。鼻骨长度、鼻骨孔与毗邻鼻骨结构距离的测量方法:鼻骨长度是指鼻根点与鼻背点二者间的直线距离。鼻根点是鼻额缝和正中矢状面的交点。鼻背点是鼻骨骨性部分在正中矢状面的最下缘。鼻骨孔与毗邻鼻骨结构距离是指鼻骨孔与周围毗邻鼻骨结构的垂直距离。

3 结果

3.1 采用各向同性扫描, CT普通轴位断层图像与轴位MPR重建图像在显示鼻骨细微结构图像质量无显著性差异

采用临床常用扫描、后处理参数, 获得的后处理图像所显示鼻骨孔的效果与干颅标本实际观察效果无显著性差异, 可以满足临床显示鼻骨结构、诊断鼻骨骨折的要求。

3.2 鼻骨是成对不规则菲薄骨板, 鼻骨的大小、形状很不一致, 其中男性鼻骨多显长窄, 女性鼻骨略显短宽

鼻骨孔结构在CT轴位断层图像上可表现为线形骨质中断影, 鼻骨孔变异情况复杂, 双侧多不对称出现。

3.3 鼻骨骨折线与鼻骨孔及鼻骨下边缘的鉴别诊断要点

(1) 与鼻骨骨折线相比较, 鼻骨孔结构体积较小, 在CT断层图像上, 鼻骨孔于CT横断图像上一般只连续出现在3~5个层面内, 而鼻骨骨折线多走行范围较长; (2) 与鼻骨骨折线相比, 在CT图像上鼻骨孔结构走行自然, 边缘模糊、欠锐利, 而鼻骨骨折线走行僵硬, 边缘锐利; (3) 鼻骨骨折线断端多伴有明显有明显的成角错位, 而鼻骨孔结构两侧边缘较规整。鼻骨下边缘可表现为局部骨质缺失及骨质的中断, 连续层面观察, 表现为骨的逐渐靠近至接合。

3.4 鼻骨骨折检出率

轴位横断图像、MPR、INSPACE、MPR+INSPACE重组图像分别为:70% (35/50) 、86% (43/50) 、82% (41/50) 、100% (50/50) 。

4 讨论

医学影像学作为临床重要的检查手段之一, 在临床各系统的检查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骨关节系统在CT图像上有极好的密度分辨率, 多层螺旋CT越来越多应用于结构复杂、位置隐蔽及结构微小的骨骼的外伤检查中, 多层螺旋CT在显示鼻骨结构、诊断鼻骨骨折的方面有着不可比拟的技术优势。鼻骨结构的影像学显示及鼻骨骨折的影像学诊断, 大体经历了一个从X线摄影非螺旋CT单层螺旋CT到多层螺旋CT的发展过程。

对于鼻骨骨折的检出, CT后处理图像优于普通CT轴位断层图像;联合使用MPR、INS队CE重组图像优于单独使用INSPACE图像效果;多向调节MPR像与联合使用MPR、取SPACE重组图像检出率无显著性差异。

非螺旋CT轴位断层图像显示鼻骨结构角度固定单一, 呈线形骨质中断影的鼻骨孔结构容易与鼻骨骨折线相混淆。而多层螺旋CT后处理图像显示角度多样、灵活, 有利于整体显示鼻骨结构。在显示鼻骨结构, 诊断鼻骨骨折的应用中, 除鼻骨孔结构与鼻骨骨折线二者影像学表现不同进行鉴别的方法外, 多层CT后处理图像在技术上提供了二者鉴别的手段, 多向调节MPR图像显示鼻骨结构角度自由灵活, 可以提供鼻骨孔结构的横、矢、冠及任意斜面图像。如以直角穿越鼻骨骨板的鼻骨孔, 在轴位、矢状位断层图像上表现为线形骨质中断影, 但在多向调节MPR的冠状或斜冠状位图像上则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小孔影, 依此对鼻骨孔与鼻骨骨折线做出明确鉴别。

参考文献

[1]刘海博.鼻骨骨折中螺旋CT较普通X线片的诊断优势分析[J].长春医学, 2006 (3) .

鼻骨骨折的护理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1月—2011年1月随机选取鼻骨骨折患者100例, 将其分为2组, 其中试验组50例, 男29例, 女21例, 18岁~30岁29例, 31岁~50岁21例;对照组50例, 男27例, 女23例, 18岁~30岁27例, 31岁~50岁23例。2组患者均能客观地回答疼痛程度。2组患者性别及年龄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1%地卡因棉片行鼻腔表面麻醉3次, 每次约5 min, 麻醉后用鼻骨复位钳从患侧鼻腔进入, 将凹陷骨片向上挑起直至鼻骨复位, 用凡士林纱条填塞鼻腔。

1.2.2 试验组

1%地卡因棉片行鼻腔表面麻醉3次, 每次约5 min.将5 m L注射器针头距针尖约0.5 cm处向上折成直角, 前鼻镜撑开鼻腔, 针尖向上进入鼻腔, 在凹陷骨片处黏膜下注射1%~2%利多卡因约2 m L.复位方法同对照组。

1.3 疼痛程度评估方法

按照米吉尔疼痛问答法, 将疼痛程度区分为0~5级, 即0级:无痛;1级:有疼痛感, 但不严重;2级:轻微疼痛, 患者不舒服;3级:疼痛, 患者痛苦;4级:疼痛较剧, 有恐惧感;5级:剧痛。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见表1.

无疼痛率比较试验组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1) , 同时在重度疼痛的比例上较对照组显著降低。

3 讨论

3.1 为了减轻鼻骨骨折闭合性复位时给患者带来的痛苦, 有不少医生选择全身静脉麻醉或筛前神经阻滞麻醉, 但这两种麻醉方式风险相对较大, 比如全身静脉麻醉可能因为鼻骨骨折复位后鼻腔出血引起误吸, 严重时可导致窒息;筛前神经麻醉定位较困难, 同时有引起眶内出血的危险。同这两种麻醉相比, 表面麻醉联合局部浸润麻醉具有风险小、操作简单、费用低的特点,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3.2 地卡因是一种酯类局麻药, 其麻醉效能为普鲁卡因的10倍, 其离解常数 (pKa) 高, 在生理pH范围呈非离解状态, 故其扩散和穿透力强, 是其用于表面麻醉的药理基础, 但地卡因的表面麻醉只能渗透至黏膜, 对黏膜以下组织多无明显麻醉作用。鼻骨骨折闭合性复位时, 鼻骨复位钳力量较大, 经常穿透鼻顶部黏膜至鼻骨表面, 故单纯表面麻醉效果较差, 患者有恐惧感, 难以接受。利多卡因起效快、弥散广、穿透性强、无明显扩张血管作用, 且在体内不形成半抗原, 很少引起变态反应。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可注射至黏膜下及骨膜下, 故麻醉效果较好, 加上地卡因的鼻腔黏膜表面麻醉, 使鼻腔填塞的不适感亦随之减轻, 故患者较易接受。

摘要:目的 了解表面麻醉+局部浸润麻醉在鼻骨骨折复位中的镇痛效果。方法 选取2009年1月—2011年1月鼻骨骨折患者100例, 随机分为2组, 试验组50例, 采用地卡因表面麻醉+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对照组50例, 单纯使用地卡因表面麻醉。2组患者均能客观地回答疼痛程度, 按照米吉尔疼痛问答法, 比较患者在复位时的疼痛程度。结果 无疼痛率比较试验组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1) , 同时在重度疼痛的比例上较对照组显著降低。结论 表面麻醉+局部浸润麻醉在鼻骨骨折复位中镇痛效果好, 患者易于接受,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鼻骨骨折的护理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鼻骨骨折患者57例, 男38例, 女19例, 年龄15~60 (37.5±6.3) 岁;因车祸导致骨折30例, 因打斗导致骨折27例。

1.2 影像学诊断手段

本次研究患者均依次接受X线及CT辅助诊断;其中X线检查采用日本东芝公司X线摄片机, 参数选择为40~50kV, 100mA, 双侧摄片;CT检查采用美国飞利浦公司螺旋CT摄片机, 参数选择为层厚2~3mm, 120kV, 200mA, 行横断位及冠状位扫描, 后期三维重组处理。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临床确诊率

全部患者X线检查判定鼻骨骨折27例, 临床确诊率为47.4%, 而CT检查判定鼻骨骨折57例, 临床确诊率为100.0%。2组临床确诊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X线比较, *P<0.05

2.2 不同类型鼻骨骨折诊断阳性率

57例患者中单纯鼻骨骨折12例, 鼻中隔骨折39例, 复合鼻骨骨折6例, X线诊断阳性率分别为41.7% (5/12) 、46.2% (18/39) 、100% (6/6) , CT诊断阳性率均为100%, 2种检查方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 论

鼻骨骨折临床较为常见, 这可能与鼻骨突出于颌面部, 且骨质较薄, 属于空腔骨质等有关[4,5];研究显示鼻骨正面抗击打能力较强, 故鼻骨骨折多因侧面冲击所致;鼻骨与额突、眼眶等部位骨质联系紧密, 故鼻骨骨折常合并这些部位骨质断裂或移位。以往临床鼻骨骨折辅助诊断多采用X线, 其具有操作简便、费用低及基层普及率高等优势;但是X线骨折不易透过鼻骨周围骨质探明一侧骨折线, 且成像效果不佳, 因此临床误诊漏诊率较高。CT即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 与X线相比具有更好的分辨率, 且还可进行后期三维重组成像, 能够清晰探明骨折损伤、移位及软组织改变情况, 从而有效提高临床确诊率。

本研究显示, CT检查判定鼻骨骨折临床确诊率为100.0%, 高于X线检查的47.4% (P<0.05) ;CT检查对单纯鼻骨骨折、鼻中隔骨折、复合鼻骨骨折诊断阳性率均高于X线检查 (P<0.05) 。综上所述, CT诊断鼻骨骨折较X线诊断更为精确。

摘要:目的 比较CT与X线诊断鼻骨骨折的临床价值。方法 分析鼻骨骨折患者57例CT及X线影像学资料, 比较2种影像学检查方式的临床确诊率及不同类型鼻骨骨折诊断阳性率。结果 CT对鼻骨骨折临床确诊率为100%, 高于X线检查的47.4%;CT对不同类型鼻骨骨折诊断阳性率均高于X线检查,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CT诊断鼻骨骨折较X线诊断更为精确。

关键词:CT,X线,鼻骨骨折,诊断,临床价值,比较

参考文献

[1]邱创嘉, 郭炜, 潘寿岩, 等.鼻骨骨折螺旋CT3D成像与X线片对比研究[J].中国法医学杂志, 2004, 19 (S1) :11-12.

[2]于凡.鼻骨骨折多层螺旋CT诊断与鉴别诊断[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2010, 30 (11) :2605-2606.

[3]樊治钦.普通X线和CT检查在鼻骨骨折诊断价值上的比较[J].当代医学, 2009, 15 (13) :8-9.

[4]杨敏芹, 吕剑波, 李勃.计算机X线摄影系统对鼻骨骨折的诊断价值[J].实用医药杂志, 2008, 25 (2) :182.

上一篇:女性主体意识的探寻下一篇:民主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