髋部骨折后的家庭护理

2024-08-12

髋部骨折后的家庭护理(精选10篇)

髋部骨折后的家庭护理 篇1

随着骨质疏松症的日益增多, 髋部骨折的发生率也逐年上升, 已成为常见的创伤性疾病之一。我科2009年7月—2010年12月收治股骨颈、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76例, 在进行躯体疾病治疗的同时, 掌握患者心理变化特点, 使其处于接受治疗的最佳心身状态, 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76例髋部骨折患者, 男27例 (占35.5%) , 女49例 (占64.5%) , 年龄45岁~80岁, 手术治疗58例, 非手术治疗18例。住院期间, 通过访谈式调查及临床护理观察发现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见表1。

2 心理分析

2.1 恐惧心理

恐惧是患者特有的心理状态, 在骨折创伤以后显得较为突出[1]。患者多由于不慎创伤或车祸等意外原因造成, 突然从行动自如到卧床不起, 从健康人到患者的角色转变, 以及对疾病缺乏正确认识等一系列原因, 都易使患者产生对疾病、死亡的紧张恐惧心理。另外, 对医院陌生环境, 对骨折伤痛的特殊处置, 手术及预后都怀有恐惧感, 容易产生强烈的心理应激反应。他们感到孤独, 怕疼痛、怕伤残、怕死亡、怕亲属嫌弃, 思想波动大, 容易产生抑郁、愤怒、对外界冷漠等异常心理反应, 所以常产生不愿与医护人员合作的行为, 给治疗和护理带来困难。

2.2 焦虑心理

髋部骨折由于病程较长, 不能在短时间内下地行走, 自我实现的需要受到抑制, 意志被消沉, 极易出现焦虑、急躁、易怒等。此外, 产生焦虑的原因还有生活不能自理、骨折处的疼痛、住院时间长、药费多但疗效不明显, 加之医院内生活单调使患者感到无聊, 觉得时间过得很慢, 产生焦急、焦虑心理等。

2.3 伤感自怜心理

患者对自己的疾病有时认识不足, 或预后不佳时, 想到今后不能像以前一样行动自如, 需要在别人帮助下才能生活, 自尊心受挫, 往往表现出自卑、自怜的情绪。有时无缘无故地大发脾气, 或向医护人员和家属发泄内心的怨恨。

2.4 喜怒无常心理

住院患者由于各自的家庭环境、经济条件、社会经历、文化程度、性情性格的不同, 其心理变化也不一样, 面部表情也喜怒无常, 一会儿阴云密布, 一会儿雨过天晴。有时情感脆弱、幼稚, 耍小孩子脾气, 遇到不顺心的小事而哭泣;有时却以家长的身份自居, 因某处照顾不周而大发脾气, 训斥他人。

2.5 孤独无助心理

由于患者因体力和脑力劳动减少, 社会活动范围变窄, 余暇时间增多, 加之生活方式刻板, 看问题固执己见, 结果使自己陷入狭小的以我为中心的闭塞世界中, 很难用开阔的视野去观察事物。加之对现状的不满, 家庭的矛盾冲突以及对疾病、死亡的恐惧等多种重叠刺激, 使患者形成沉重的心理负担, 影响康复[2]。

3 护理措施

3.1 对患者实施全身心的整体护理

针对患者的心理和生理特点, 护理人员实施“以病人为中心”的全方位整体护理, 以和蔼可亲的态度关心安慰他们。首先, 在患者产生恐惧心理之前, 向其介绍情况, 使他们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例如, 股骨颈骨折的患者住院后, 一般要行牵引术, 首先向患者介绍牵引的目的和牵引对骨折的康复起着很大作用。其次, 给患者以积极的暗示, 告诉他们有关牵引的注意事项, 牵引刚开始时比较疼痛, 随着牵引时间的延长会逐渐减轻。第三, 护理人员要以积极的态度对待患者, 主动与患者谈心, 掌握其思想变化, 对住进医院有一种安全感。第四, 处置操作要准确、娴熟、动作轻, 尽量减轻患者的痛苦, 缓解心理压力, 消除恐惧心理。

3.2 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

护理人员要从每名患者的具体情况出发, 有针对性地做好心理疏导工作, 帮助他们尽快适应环境, 结识病友, 听戏曲音乐, 让亲人陪伴等。对有文化知识的患者, 在不影响病情的情况下, 让其阅读报刊杂志, 采用多种方法帮助他们丰富生活, 调节心态, 分散注意力, 减轻心理负担, 以促进疾病的早日康复。

3.3 做好心理安慰, 使患者树立生活的勇气

护理人员要谅解、宽容患者, 真诚相待, 努力改变患者的消极心理, 激发患者的能动性, 转换不良心境。处处体贴关心患者, 让患者尽量往好的方面想, 当患者看到医护人员以实际行动向自己所期待的方向努力, 病情确实向既定的目标转化时, 与疾病做斗争的勇气和信心会得到鼓励和加强。另外还要做好家属的工作, 说服家属不要计较患者的言行, 多给患者以家庭的温暖, 这对解除患者的失助自怜心理也非常重要。

3.4 稳定患者情绪

护理人员应以冷静的态度对待患者的情绪变化, 顺应他们的心态, 尽量满足其心理需求, 促进早日康复。

3.5 关心体贴患者, 使其树立自信

护理人员要从言谈举止和服务质量入手, 理解患者特殊心理, 尊重他们的人格, 对他们的称呼须有尊敬之意, 谈话要找他们有兴趣的话题。听患者说话时要专心, 回答问题语速要慢。患者一般都盼望亲人来访, 护理人员要有意识地告诉家属多来看望, 带些患者喜欢吃的食物等。对丧偶或无儿女的老年患者, 护理人员应加倍关心, 格外照顾。老年患者一般都有不同程度的健忘、耳聋和眼花, 护理人员要勤快、细心、耐心、周到、不怕麻烦。除治疗饮食的需要外, 还要尽量照顾他们的日常习惯。

总之, 针对髋部骨折患者的心理状态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可以使患者消除恐惧, 解除顾虑, 充满信心, 正确面对疾病, 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有利于疾病的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邵延婷.老年髋部骨折及并发症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 2003, 18 (5) :452.

[2]杜克, 王守志.骨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5:163.

老年髋部骨折的护理对策 篇2

髋部骨折包括股骨颈骨折和股骨粗隆骨折,是老年人较常见的骨折。患者由于年龄偏高,卧床时间长,若缺乏精心的护理容易出现肺部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褥疮等并发症,严重影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为此,我们采取行之有效的护理对策,以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1 临床资料

本组67例,股骨颈骨折45例,股骨粗隆骨折22例。男26例,女41例,年龄60~90岁,平均66岁。住院时间15~50天,平均28天。手术治疗55例,牵引治疗12例。

2 护理对策

2.1心理护理 因突然的损伤,长期的卧床,为老年患者带来了沉重思想压力。对此,要耐心细致地照顾患者,告诉他们情绪对疾病的影响。多与患者交谈,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

2.2失眠护理 (1)疼痛是影响睡眠最主要原因。医护人员应认真倾听患者的主诉,细致地观察患者的反应,及时准确地进行疼痛评估。如果疼痛影响睡眠,即予心理疏导,对疼痛性质明显,原因清楚的创伤疼痛,应采取预防性用药,定时给药,而不是待疼痛难以忍受时再给药。(2)不适应体位是影响睡眠的又一原因。在患者病情允许的前提下尽量为患者取得舒适的体位、听轻音乐等转移患者的注意力。(3)环境因素:加强病房管理,病房温度、湿度、光线应适宜,夜间治疗护理操作过程做到“四轻”,并尽量集中完成,巡视病房开地灯,不可随便惊醒熟睡的患者。

2.3便秘护理 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由于长期卧床,胃肠功能减弱,尤其是采用牵引治疗,牵引时需抬高床尾来维持反牵引力。这种头低脚高位及卧床排便是便秘高发的主要因素。患者宜清淡味鲜、易消化流质或软食,多食蔬菜、粗粮等含纤维的食物和香蕉、芝麻、蜂蜜等具有通便作用的水果和饮料。按摩患者腹部,促进肠蠕动,改善肠管血流循环,也有利于大便排出。必要时使用润肠通便药物。

2.4呼吸道护理 长期卧床易并发呼吸道感染,应鼓励患者进行深呼吸及有效咳嗽训练。还可采用预防性雾化吸入,有效清除隐匿的呼吸道炎症,稀释痰液,促进痰液排出。控制减少探视人员,定时开窗流通空气,减少院内交叉感染,合理使用抗生素。

2.5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和护理 髋部手术患者因手术中刺激损伤深静脉,术后卧床时间较久、局部组织水肿积血压迫和老年人血流慢、血黏度高等原因,致使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升高。护理措施:早期肌肉舒缩锻炼和下肢被动活动,下肢采用分级加压衬套,间隙充气,对高危患者要及时检测血液流变学的有关指标,预防性使用低分子肝素和低分子右旋糖酐。

2.6泌尿系統护理 老年患者因膀胱逼尿肌松弛,长时间卧床,麻醉影响,容易发生尿潴留、尿路感染。术后男性患者可使用接尿袋,女性患者可自制接尿器具,如将空塑料瓶剪成45°斜口,边缘用胶布包裹即成,接尿效果好。留置导尿时间不应过长,每天用呋喃西林液冲洗膀胱2次,会阴1次,4h放尿1次,每周更换导尿管,定期尿培养,鼓励患者多饮开水,如有感染应及时使用敏感抗生素。

2.7褥疮的预防和护理 病情许可时应定时翻身,叩背并加强皮肤护理,保持床单平整、干燥、清洁,骨隆突部位的皮肤清洁、干燥并定时清洗及按摩,局部红外线、频谱理疗等。可采用气圈软垫保持,尽可能使用气垫床。

2.8功能锻炼 尽早合理有效的康复锻炼是防止关节肿胀、僵硬、强直、韧带挛缩等后遗症的有利保证。患者因疼痛,害怕骨折移位,经常不愿主动活动,这时应做好心理护理,消除其顾虑,根据医嘱制订康复锻炼计划,循序渐进定时活动,并给予患者家属适当的护理指导。

3 体会

髋部骨折手术后疼痛的护理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98例中, 股骨颈骨折47例, 股骨干骨折51例, 平均年龄62岁, 均治愈出院。

1.2 方法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9例。治疗组术后经硬膜外导管镇痛泵持续给药, 给药速度为2 mL/h, 药物为:吗啡5 mg+氟哌利多5 mg+0.75%丁哌卡因20 mL+生理盐水100 mL, 按压追加用药1次2 mL, 锁定时间30 min, 切口疼痛基本消失后终止用药。对照组病人单用沙菲0.4 g舌下含化或哌替啶50 mg肌肉注射镇痛。

1.3 疼痛判定标准

0级:无痛;Ⅰ级:轻度疼痛, 能耐受;Ⅱ级:中度疼痛, 尚能忍受;Ⅲ级:重度疼痛, 难以忍受; Ⅳ级:极度疼痛, 不能忍受。

2 结果 (见表1)

3 护理

3.1 心理护理

创伤引起疼痛和正常生理功能障碍使病人产生强烈的心理反应。有些病人对手术治疗缺乏了解, 担心术后疼痛和并发症, 多有惧怕、焦虑、依赖心理。护理人员应多与病人沟通、交流, 尽量多陪伴病人, 用心体贴病人, 并转移其对疼痛的注意力, 学习一些预防及减轻疼痛的技巧。

3.2 病情观察

应用镇痛药物期间每1 h 测脉搏、呼吸、血压、意识瞳孔并记录, 发现呼吸减慢或增快、瞳孔缩小、烦躁不安等情况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并加强对患肢的观察, 观察患肢末梢感觉及运动情况, 注意疼痛和切口敷料有无渗出, 且有无红肿、感染, 观察引流管是否通畅、引流液颜色及量, 观察术前术后体温变化, 判断是吸收热还是炎性反应, 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3.3 增加舒适

增加病人舒适度已成为整体护理工作的一项主要内容。术后病人疼痛是疾病本身和手术造成组织损伤的一种复杂的生理反应。疼痛一直被认为是术后影响舒适的主要原因。支持病人术后使用自控镇痛泵 (PCA) , 既可明显减轻术后疼痛, 又不影响机体功能的恢复, 且安全无成瘾性。

3.4 创造良好的环境

保持适宜的环境温度18 ℃~20 ℃, 湿度50%左右, 空气流通, 减少噪音, 保持病室安静、整洁、舒适, 让病人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治疗休息环境中, 也可减轻术后疼痛。

3.5 合适的体位

术后帮助病人摆好舒适体位, 保持患肢正确位置, 患肢呈伸直膝关节功能位, 外展20°~30°。一般术后疼痛多在麻醉清醒后2 h~16 h 最剧烈, 24 h~72 h 逐渐减轻。若病人持续疼痛, 应寻找原因, 及时处理。

3.6 良好的睡眠

尽量将治疗、护理集中在适宜的时间段进行, 避免对睡眠时间的干扰, 以促进病人较好的入睡, 减轻术后疼痛。

3.7 加强宣教, 预防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髋部骨折多出现在老年病人身上, 且预后欠佳, 易引起各种并发症。①坠积性肺炎:老年人随着年龄增加, 呼吸道的防御功能下降, 病人担心骨折错位, 惧怕疼痛, 不敢咳嗽, 加之麻醉的影响, 呼吸道分泌物多、黏稠易致排痰困难。有效咳嗽, 则呼吸道通畅, 舒适度提高, 疼痛减轻。术后早期被动咳嗽, 协助病人翻身叩背, 深吸气, 浅咳嗽, 掌握正确咳嗽方法, 鼓励自行排痰, 2 h~3 h叩背1次, 叩背时手指并拢稍合掌, 由外向内, 由上向下, 必要时行超声雾化吸入, 以稀释痰液, 利于排出。②便秘:便秘是老年人手术后的常见症状, 应鼓励病人多饮水, 食用纤维素丰富的蔬菜、水果, 配合腹部按摩。③感染:应尽快拔出尿管, 术后留置尿管应定期开放, 24 h后拔除, 最佳时机是在膀胱充盈的时候, 病人有排尿要求, 即可借助已建立的排尿反射拔除尿管, 又可减轻病人的痛苦。

4 讨论

现在临床上的镇痛方法主要应用麻醉药物, 而麻醉药物的使用可能引起呼吸抑制或药物依赖甚至上瘾。这样, 医生保守使用麻醉剂、护士延长用药间隔时间、家属及病人呼吁少用或不用, 导致临床上能够用足麻醉剂, 达到有效镇痛效果的病人极少。综上所述, 对病人运用多种方法实施舒适护理达到减轻术后疼痛的效果, 能够提高病人术后的休息质量, 使病人情绪稳定、家属心情愉快, 对良好护患关系的建立有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赵宝昌.疼痛学[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 2000:341-342.

髋部骨折后的家庭护理 篇4

方法:选取2010年1月到2012年10月我院老年髋部骨折患者76例,分成两组,每组各38例,对照组采用皮牵引术治疗,观察组采用皮牵引术治疗的基础上进行护理干预。

结果:观察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38例,30例痊愈,6例好转,2例迁延不愈合,治愈率94.74%。平均住院(28.7±6.2)d,3个月~0.5年随访,骨折愈合良好,对照组治愈率78.95%。

结论:动静结合,指导患者早期活动对疾病的恢复非常有效。从多方面,全方位做好皮牵引患者的护理对骨折尽早的愈合,患者早日康复非常重要。

关键词:髋部骨折皮牵引术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243-02

髋关节的活动范围大,能做屈伸、内收、外旋、内旋、外旋、环转等动作。髋臼窝内富有移动性脂肪组织,随着关节内的压力改变而时出时入,以维持关节内压力的平衡。髋关节周围的肌肉和韧带比较坚实稳固,故伤筋的发生率比较低,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髋部骨折后,通常按骨折的移位程度和骨折类型采用非手术治疗(皮牵引)或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适用于不完全性或嵌顿性骨折,此类骨折相对较稳定,可通过下肢皮牵引或穿丁字鞋维持骨折的原始位置,等待愈合。选取2010年1月到2012年10月以来我院老年髋部骨折患者76例,采用皮牵引术,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1月到2012年10月以来我院老年髋部骨折患者76例,男40例,女36例,年龄60~78岁。

1.2治疗方法。首先用棉垫包裹患肢大腿及小腿部,包裹时棉垫的起点从腿的上部开始,先将边缘反折向上,以防牵引套边缘棱角对皮肤的压迫,在粘牵引套时,牵引套的松紧度以患者感到舒适但不下滑为宜,以足背动脉搏动有力为准,粘牵引套时应从远心端向近心端粘,以防过紧造成患肢端血液回流受阻、导致肿胀不适,粘贴后将露出牵引套的棉垫反折,也利于观察周边皮肤。外展型无明显移位或有嵌插的髋部骨折,用持续皮肤牵引及对症治疗。用药原则:髋部骨折的患者,早期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中期活血生新、接骨续骨,后期滋补肝肾强壮筋骨。

1.3疗效评价痊愈。骨折对位对线良好,骨折已愈合,功能完全恢复。好转:骨折对位固定良好,位置满意,未愈:骨折对位对线差,骨的不愈合影响关节功能。

2结果

观察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38例,30例痊愈,6例好转,2例迁延不愈合,治愈率94.74%。平均住院(28.7±6.2)d,3个月~0.5年随访,骨折愈合良好,对照组治愈率78.95%,两者对比显著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0.05。

3讨论

病因骨质疏松是引起髋部骨折的重要因素,由于老年人多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而女性由于生理代谢的原因骨质疏松发生较早,活动相对较男性少,故即便创伤较轻微,也会发生骨折。骨质疏松的程度对于骨折的粉碎情况(特别是股骨颈后外侧粉碎)及内固定的牢固与否有直接影响。年轻人髋部骨折多为严重创伤所致,造成髋部骨折的暴力多较大,暴力沿股骨干直接向上传导,常伴软组织损伤,骨折也常发生粉碎[2]。

骨折分型根据骨折发生机制分型:①外展型骨折:股骨颈外展型骨折是在股骨干急骤外展及内收肌的牵引下发生的。股骨头多在外展位。骨折线自内下斜向外上。骨折多比较稳定,是无移位的线状骨折或移位很少的嵌插骨折。关节囊血运破坏较少,愈合率较高,预后较好。②内收型骨折:股骨颈内收型骨折是在股骨干急骤内收及外展肌群(臀中肌、臀小肌)牵引下发生的。股骨头呈内收,或先内收以后因远骨折端向上移位时牵拉而外展。骨折线自内上斜向外下。骨折断端极少嵌插。骨折远段因外展肌群收缩牵引多向上移位,又因下肢重量而外旋,故关节囊血运破坏较大。因而愈合率比外展型骨折低,股骨头坏死率较高。对于骨折的治疗,中医讲究早期行气活血、化瘀生新,后期补益肝肾、强筋壮骨。而这些过激的情志变化,可使人体气机逆乱,气血失调,可使本已筋伤骨折的血瘀气滞程度加重,气血运行不畅,筋骨失于濡养,延缓骨折愈合。局部肿胀疼痛等症状不易消除,还可降低患者对治疗的信心,导致依从性下降,影响骨折治疗的延续性,甚至中断治疗,同时,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常同时患有严重的内科疾病。持续牵引复位,一般多采用骨牵引,儿童少年病人或体弱病人,也可采用皮牵引。一般先在麻醉下做患肢胫骨结节骨牵引,根据病人年龄,体重和肌力等具体情况,决定牵引重量,一般为4~8公斤。患肢牵引方向,也应对准股骨头的方向。牵引2~3天后,拍X线正侧位片,如骨折远段已降下,则将牵引改为中立位或外展位,使患肢外旋改为内旋,纠正骨折向前成角,使复位的骨折断端紧紧相扣。当还没有牵引复位时,则应调整牵引的角度和重量,直到复位满意为止,一般绝大多数可在一周内获得满意复位[3]。皮牵引治疗是老年髋部骨折常用的保守治疗方法之一,因患肢皮牵引痛苦较小,患者容易接受,但行牵引术后,由于老年人年龄较大,生活不能自理,又加多数合并糖尿病、高血压动脉硬化、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而延长牵引术治疗时间及效果。同时应主动或被动活动未被固定的关节,防止关节粘连、关节囊挛缩等,使受伤肢体的功能尽快恢复到骨折前的正常状态。解除牵引后,全面锻炼关节和肌肉,逐渐下床活动。注意锻炼应循序渐进,力度由小到大,量力而行,以不感到疲劳为原则[4]。指导患者功能锻炼实际上就是指导老年人运动,因为过度的静止反而使患者恢复慢、身体活动能力差、思维能力低下,动静结合,指导患者早期活动对疾病的恢复非常有效。从多方面,全方位做好皮牵引患者的护理对骨折尽早的愈合,患者早日康复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1]方秀统,张新,王博,丰景斌,高鹏.老年人髋部骨折术后死亡分析[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4.07:112-113

[2]陆晓生,彭昊.高龄髋部骨折围手术期治療[J].中国临床医学,2008.01:80-82

[3]张妍.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常见并发症原因及预防对策[J].江苏医药,2007.11:102-103

老年髋部骨折手术患者的护理 篇5

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84例, 男40例, 女44例;年龄55岁~88岁, 平均年龄72岁。股骨粗隆间骨折44例, 股骨颈骨折40例;跌伤74例, 车祸伤10例。30例股骨颈骨折行人工关节置换术, 10例螺钉内固定;粗隆间骨折14例行人工关节置换, 16例行钢板固定, 14例行动力髋螺钉内固定。84例患者在伤前均合并各种不同程度的内科疾病, 依次是:高血压、冠心病、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糖尿病、中风后遗症、慢性肝肾功能不全、前列腺肥大、贫血及营养不良等。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术前健康状况评估

老年髋部骨折除局部因素以外, 多伴有心脑血管疾病, 骨折只是外在表现, 所以术前要对患者健康状况作准确评估, 监测血压、血糖及心、肺、肾功能, 在选择手术最佳时机的同时, 控制并发症。对于糖尿病患者, 要密切注意血糖的变化, 适时调整胰岛素用量, 须控制血糖在10 m m ol/L以下。对于老年高血压患者, 应密切注意血压的变化, 除合理应用降压药物外, 还应减少外界刺激, 避免因情绪波动而引起血压升高。此外, 要协助医生做好术前的常规检查, 以便做好正确评估。

2.1.2 心理护理

老年患者在住院期间易出现多种心理异常。第一种情况是老年患者反应能力下降, 往往对治疗和护理缺乏正确的理解和配合, 如术后不敢活动, 担心切口裂开、出血、关节脱位、疼痛。护理人员应及时给予耐心细致的解释和安慰, 注重观察患者的心理反应, 用鼓励性语言对患者的每一个动作都给予指导和肯定, 使其树立信心, 自觉地进行练习。第二种情况是老年患者由于创伤、住院、手术等重大应激易出现惧怕及退行性心理, 表现为行为异常、过度兴奋、多疑等症状。对于这类患者应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爱护, 尊重患者, 护理操作尽量集中进行。第三种情况是老年患者思想负担较重, 担心拖累家庭, 易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护理人员应注重观察患者的情绪反应, 尊重并理解患者的感受, 多与患者交谈, 特别是让患者了解手术的必要性、现代假体技术的优劣和特点及以往的手术成功率, 讲解麻醉效果, 与家属一起给予鼓励和支持, 以解除老人的心头之忧, 使手术方案顺利实施。

2.1.3 专科护理

患者入院后, 在完善各种术前检查及调整各脏器功能期间, 为促进骨折复位及减轻疼痛, 常给予患者行皮牵引或骨牵引。要维持牵引的有效性, 首先要保持患肢悬空, 经常检查牵引力线是否正常;其次要注意患者足背动脉的搏动情况, 经常调整下肢牵引带的高度, 防止滑脱造成对足背压伤。正确翻身、叩背, 保持床铺平整、干燥;睡气垫, 防止压疮和肺部感染的发生;卧床期间易消化不良, 应嘱患者多吃富含纤维素、易消化的食物。主动或被动活动踝关节。

2.2 术后护理

2.2.1 术后24 h内密切监测生命体征的变化及切口疼痛

情况, 必要时给予镇痛剂。保持引流通畅, 防止医源性感染;密切观察伤口出血情况及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及量, 若引流量超过300 m L/d, 色呈鲜红或在短时间引流量较多、伴血压下降时, 应立即报告医生。保持切口敷料的清洁干燥, 及时更换或加盖无菌敷料。术后为预防感染, 给予有效的抗生素治疗, 但输液过程中要注意滴速, 不可过快, 以免引起左心衰竭或肺水肿。

2.2.2 患肢的观察与处理。术后保持患肢外展中立位, 穿

“丁”字鞋, 患肢臀部抬高15°, 以防止后脱位, 便于静脉回流。注意观察患肢末梢血液循环、感觉、温度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 如患肢末梢有麻木、疼痛及血液循环不好, 应及时通知医生。鼓励患者做患肢的足背伸、跖屈动作及股四头肌的等长收缩活动, 促进血液循环。

2.2.3 饮食的护理。由于老年人肠道吸收功能差, 加之术

后为了减少麻烦, 节制饮食减少大小便次数, 极易引起低蛋白、低维生素及贫血。营养不良又可以导致骨折愈合缓慢甚至不愈合, 因此护士应鼓励患者多进高蛋白、高热量、易消化并富含维生素的食物, 多吃青菜、水果, 多饮水, 以保持大便通畅, 增强机体抵抗力, 促进伤口愈合。护士一定要落实患者的饮食量, 食入量过少, 应适当增加静脉补液量。

2.2.4 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 (1) 预防肺部感染。老年患者

因长期卧床、肢体制动, 极易发生各种并发症, 因此要加强基础护理。术前指导患者做深呼吸及有效咳痰, 劝其戒烟, 术后定时叩背咳痰。术后48 h可将床头抬高15°以利呼吸, 防止坠积性肺炎, 必要时给予雾化吸入稀释痰液。 (2) 防止压疮的发生。让患者卧气垫床, 2 h~3 h翻身1次, 避免局部受压, 定时按摩, 预防压疮的发生。 (3) 防止泌尿系感染, 保持会阴部清洁。嘱患者多饮水, 对留置导尿管者, 间歇放尿, 并进行膀胱冲洗, 每日2次用碘伏棉球擦洗尿道口, 翻身时需夹紧或返折尿管, 避免因抬高换1次。 (4) 预防深静脉血栓发生[2]。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要注意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髋关节置换术对患者创伤相对较大, 失血较多, 老年患者对失血又特别敏感, 因此术后要补充患者的血容量。术后1 d~4 d为深静脉血栓的高发期, 应严密观察肢体的肿胀程度、颜色及静脉回流状况, 有无浅静脉充盈、皮肤张力增大等。

3 功能锻炼

功能锻炼是老年骨折治疗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要帮助患者充分认识到适时正确的功能锻炼对保持关节的灵活性, 促进全身神经和肌肉系统的功能恢复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3]。

3.1 摒弃“静养”观念

老年人大都受民间流传“伤筋动骨一百天”、骨伤病“三分治七分养”等观念影响, 片面理解“养”为静卧、不活动, 骨折自然会好。而科学的康复理念需要我们护士不断进行灌输, 主动耐心讲解康复锻炼的目的、重要性以及对预后的影响, 让患者理解良好的功能来自于及时适当的功能练习, 过度静养只能加重伤病肢体的肌肉萎缩, 造成关节粘连、压疮、深静脉血栓、静脉炎、本体感觉下降、肺炎、尿路感染等并发症及造成全身脏器功能衰退进而加重基础疾病。

3.2 树立早期康复观念

功能的缺失和衰退是从伤病发生后马上开始的, 因此必须把握早期良好的锻炼时机, 争取在各项功能还没有减退时就开始练习, 并达到一定时间、强度、次数等, 这对避免和减少并发症及后遗症发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锻炼前向患者耐心细致地讲解骨折术后功能锻炼的目的、意义、注意事项, 让患者了解功能锻炼的重要性, 主动参与到自己的治疗护理中来, 由被动接受锻炼变为主动进行锻炼。

4 出院宣教

出院前向患者及家属讲解利于骨折恢复的知识, 合理饮食, 补充营养和钙剂, 继续进行功能锻炼, 3周~4周后在床上起坐, 活动膝、踝关节, 6周~8周后扶双拐下地不负重活动, 骨愈合后可弃拐负重行走。对于人工股骨头置换或全髋关节置换术者2周后扶双拐下地不负重活动, 6周内不要交叉双腿, 不要坐低凳, 避免大腿过度屈曲内收, 促进患肢功能早日恢复。

综上所述, 老年髋部骨折围术期的护理在整个康复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需要护士与患者、家属之间的密切配合, 从心理、生活、功能锻炼各方面给予正确的指导和精心护理, 只有这样, 才能使骨折早日愈合。通过及时正确有效的康复功能练习及综合运用各种手段, 能够促进损伤肢体和躯干的功能尽快恢复, 使患者身心健康, 减少并发症发生, 降低骨折后伤残率,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吴在德.外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795-800.

[2]殷晓红.预防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 2001, 36 (5) :330.

高龄髋部骨折患者的护理对策 篇6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36例, 男53例, 女83 例, 年龄70~90岁, 平均年龄75岁。其中股骨颈骨折75例, 股骨转子间骨折61例。合并症:高血压85例, 心脏病65例, 糖尿病48 例, 其他合并症17例, 21例有脑血管意外病史。治疗方法采用牵引后正复固定, 住院时间最短3 d, 最长30 d, 平均9.6 d。住院期间患者无褥疮、肺炎等护理并发症发生。

1.2 结果

经康复护理措施, 出院后经0.5~2.0年随访, 按评定标准[1]:107例 (79 %) 评为优, 能恢复伤前工作能力和日常活动能力, 无疼痛, 各关节活动能力正常;20例 (15 %) 评为良, 基本恢复伤前部分工作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 无疼痛, 关节活动能力有轻度障碍;4例 (3 %) 评为较差, 部分日常生活能力恢复, 丧失工作能力, 关节活动能力中度障碍;4例 (3 %) 评为差, 丧失日常生活能力和工作能力, 疼痛严重, 各关节功能严重障碍。

2护理对策

患者入院时由责任护士热情接待, 患者入院后应尽快对患者全身情况进行评估。在充分掌握骨科情况之后, 全面了解受伤前患者身体状况、曾患哪些疾病、患病程度、治疗情况以及目前病情。认真细致做好全身各项检查, 做到心中有数, 进行全面护理评估, 在医生指导下制定周密的术前和术后全方位护理计划。由责任护士向患者及家属说明以取得配合并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

2.1 术前护理

2.1.1 肌体应激训练

入院评估后如无其他禁忌证即可进行床上应激训练。利用双上肢、健侧下肢、床上器械做小范围的活动。如双手握紧床上支架手把, 或双手支撑床边, 用力使上身离床, 连续10~20 次;健侧下肢抬高、伸屈数次;患肢股四头肌等长收缩数次;上述运动4 次/d, 每次10~20 min。

2.1.2 术后适应性训练

便器的使用:因骨折恢复需要较长时间卧床休息, 应训练老人习惯于床上排便。使用便器时, 协助老人用上肢的力量抬起臀部, 迅速置入便器, 给必要的遮挡, 冬天先用热水把便器烫暧。教会老人正确的深呼吸和有效排痰方法:嘱老人慢慢深吸气, 吸足气后暂屏气片刻, 然后咳嗽、咯痰, 连续5~10次为1组, 每天进行3~4组深呼吸和排痰, 如疼痛剧烈者, 在进行深呼吸、咳嗽前30 min按医嘱给止痛剂。

2.1.3 牵引制动护理

术前术后经皮牵引并制动, 患肢保持外展中立15°~20°, 避免内收外旋, 改变体位时必须由护士协助完成。向患者及家属说明不能随意改变体位和增减牵引重量。

2.2 术后护理

2.2.1 早期护理

更新观念主动止痛:护士在术后48 h内患者疼痛较剧时, 给予有效止痛。按医嘱定时足量给吗啡类止痛剂, 有条件的患者用自控镇痛泵 (PCA) 。术后3 d仍疼痛较剧者, 注意体位的变换和牵引的调整, 保持正确、舒适的体位, 抬高患肢。结合体温的变化, 注意伤口有无感染情况。术后体位:肢体的功能位置应既可固定关节又利于减轻切口张力、减轻疼痛, 方便肢体活动和肿胀消退。患肢保持中段外展20°~30°, 避免内收、内外旋髋关节90°, 使身体在同一直线上。可给平卧、健侧卧、半坐卧, 禁卧术侧, 每隔2~3 h由护士协助翻身。

2.2.2 功能恢复训练

循序渐进、量力而行、以患者不疲劳为度。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由易到难。麻醉清醒, 生命体征正常后, 鼓励患者做深呼吸和有效排痰, 开始行健肢的自主运动。术后1~3 d, 术口旁用多功能治疗仪照射及轻按摩2次/d。对复位、固定牢固者开始行患部肌肉静止收缩, 同时鼓励行患肢小腿、踝部的主动运动。术后4~7 d使用下肢功能锻炼器行患肢关节的被动活动, 同时鼓励行髋部大腿部位的肌肉舒缩活动, 方法:嘱患者半坐位或平卧位, 双手支撑床面, 伸直膝关节将肢体抬离床面, 持续5~10 s, 重复练习10~20次, 2 次/d。下肢肌肉舒缩运动, 嘱患者仰卧, 下肢伸直, 足趾伸屈, 四周环绕, 每日多次。患者在床上进行直腿抬高训练, 允许患者翻身, 翻身时两腿之间放1软枕, 患肢不可向上。

3讨论

高龄老人由于年老体弱, 脏器衰竭, 且多合并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多种疾病, 受伤后由于疼痛、手术、骨折复位等因素刺激, 常加重原有病情, 出现心脑血管意外, 导致原有疾病病情加重甚至卒死。应做到: (1) 全面评估病情: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对有合并症的患者, 应做为重点观察对象, 认真交接病情, 按时巡视病房, 外出检查应有工作人员陪同, 骨折复位治疗时配备专职护理人员, 携带或治疗室配备抢救药品和器材, 随时做好处理突发意外的准备。让患者在住院期间了解和掌握骨科患者饮食调护、功能锻炼、手术前后配合、髋部损伤特有的治疗护理要求以及原有疾病的护理等诸多健康教育内容。减少髋部骨折并发症:褥疮, 诱发坠积性肺炎;尿路逆行感染;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便秘[1]。 (2) 重视心理康复[2]:患者住院后, 往往出现矛盾心理, 希望得到良好的医治, 又怕从经济、生活、工作上连累子女。为此, 常有患者拒绝治疗或提前出院。做好心理护理, 老年人各有不同的生活历史背景, 往往比较固执, 对疾病普遍报消极态度。要根据不同的对象, 进行心理调护, 克服患者怕麻烦别人、给子女增加负担的心理, 向患者及子女讲明良好的医治可以提高患者出院后的生活质量。 (3) 进行康复训练:术前经皮牵引并制动, 目的在于防止骨折端因活动而加重组织损伤出血、水肿等不利手术进行, 造成术后组织粘连, 挛缩。术后及时采取有效的止痛措施不应等到老人疼痛难忍时才给予处理, 能防止引起并发病或加重已有疾病, 如血压升高、心率增快, 甚至胸闷、气促等。早期功能训练的目的是恢复健肢的肌肉力量及灵活性, 为早期扶床活动做准备。促进患肢血液循环、促进术区水肿的吸收, 防止静脉血栓形成, 有利于患肢的康复[3] 。在行早期功能锻炼前, 应用止痛药, 也可减轻活动引起的疼痛。本组患者经耐心解释均能愉快接受手术并进行康复训练。关心患者, 与患者多交流, 尽量满足患者的需求避免情绪过于激动, 使之保持心情愉快以乐观的态度配合治疗。 (4) 切实做好基础护理。

总之, 高龄髋部骨折的患者存在着由于多种疾病并存、长期卧床所带来的一系列护理问题, 护理人员必须在全面了解病情的基础上加强责任心, 落实预见性护理措施从而达到预防并发症、促进患者康复的目的。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髋部骨折护理对其日后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患者入院时即开始护理, 术前行肌体应激训练、术后机能适应性训练、牵引期训练;术后行术后早期护理, 术后功能恢复训练。结果:随访0.52年, 功能恢复优者占79%。结论:护理使患者具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和良好的机体条件, 防止可能发生的并发症, 尽快恢复生理功能。

关键词:髋部骨折,护理,高龄

参考文献

[1]毛军奇, 秦绳, 韩敏燕, 等.高龄老人髋部骨折的有关问题探讨[J].中国全科医学杂志, 2001, 4 (12) :984.

[2]伊丽安, 唐晓春, 李艳.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整体康复护理[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1997.4 (3) :252.

髋部骨折围术期的护理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5—2007年实施髋部骨折手术患者56例。其中男31例,女25例;年龄58~82岁,平均70岁。致伤原因:骑车摔伤4例,交通事故伤7例,余均为跌倒伤,无病理性骨折。合并内科疾病38例,包括高血压、陈旧性脑梗死、糖尿病、冠心病、慢性支气管炎、肺心病、老年性痴呆、心律失常、慢性肾功能不全等。

1.2 手术方法

采用全麻32例,硬膜外麻醉22例。应用PFN固定32例,DHS固定18例,亚洲型宽动力系统固定4例,髋部解剖型钢板固定2例。

2 术前护理

2.1 心理护理

由于手术大,创伤重,而且患者大多为老年人,心理承受能力差,身体素质差,合并症多,对手术相关知识了解少,患者受伤后精神处于高度紧张、焦虑、恐惧、烦躁不安的状态中,甚至不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和护理。因此,护士要主动热情与患者沟通。首先,通过收集患者基本资料,根据病情及患者的实际情况,如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等个体差异,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蔼可亲的态度,给患者讲解手术的必要性及其优点,介绍相关知识,及术者的特点特长,成功病历,讲解康复训练计划,消除患者的不良心理。其次,耐心倾听患者主诉,缓解压力,使术前患者的紧张心情得以松弛。安慰和鼓励患者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现实,使其增强信心,建立良好的医患信任关系,积极配合治疗,争取手术成功。

2.2 常规准备

术前常规化验检查,纠正血压血糖异常,纠正营养失衡和低蛋白血症,术前训练患者床上大小便,对于吸烟者讲解吸烟对手术的危害性,劝导戒烟,练习吹气球和吹气泡,训练深呼吸,教会患者咳嗽方法,进行有效排痰,以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肺部感染。术前常规禁食12h,禁水4h。根据情况术前晚给予镇静剂。

2.3 皮肤准备

感染是导致手术失败最严重的并发症。常规术前3d备皮,反复清洗,术前1d刮除手术区域汗毛,用碘酒酒精消毒后,无菌敷料包扎。

2.4 增强肌力训练

根据病情,制定合理训练计划,如双侧踝关节的背伸、跖屈、旋转交替运动;双侧股四头肌的舒缩运动;健侧膝关节的屈伸运动;健侧下肢直腿抬高运动等,以增强患者手术耐受力,也提前让患者熟悉术后应进行的训练,了解训练过程。护士每天督促2~3次,耐心指导,及时纠正,多多鼓励,并加以表扬患者,使其坚持训练。在训练过程中要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3 术后护理

3.1 一般护理

患者安置在安静整洁温度适宜的病房,术后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发现异常及时处理。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纤维素饮食,防止便秘。加强营养,促进伤口愈合,有利于患者早日恢复健康。

3.2 预防并发症

术后体位受限,伤口疼痛,卧床时间长,活动少,机体抵抗力下降,易导致压疮,呼吸道和泌尿道感染。所以除术前术中应用抗生素预防治疗外,术后应做到:(1)严密观察全身及伤口情况。如敷料有渗血应及时更换,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仔细观察术后各种引流装置是否通畅,避免局部血液淤滞引起感染。认真记录引流液的颜色、性状、引流量,为医生提供及时的病情资料。(2)鼓励患者多做深呼吸,进行有效咳嗽,排出痰液,以防坠积性肺炎。(3)鼓励患者多饮水,注意会阴部卫生,防止泌尿系感染。(4)必要时将患者安置于气垫床上,做到勤翻身、勤拍背、勤按摩、勤擦洗,促进血液循环,避免局部受压时间过长,保持皮肤清洁,防止压疮的发生。(5)下肢静脉血栓也是常见的并发症,术后护士要严密观察末梢血运,仔细询问感觉是否正常,有无麻木、疼痛等不良感觉,反复触摸足背动脉是否搏动,以及皮肤温度是否正常,如出现不良反应立即报告医生,及时处理。指导患者早期正确的康复训练,按摩患肢,可有效预防静脉血栓。也可应用下肢静脉泵,及必要的抗凝药物。

3.3 专科护理

术后应取平卧位,保持患肢外展并防止外旋。两腿间可用厚垫防止患肢内收,或用牵引法,也可给患者穿丁字鞋。抬动患者时,须将髋关节和整个患肢抬起,避免过度疼痛。注意不要盘腿,防止过度内收外旋。

3.4 功能锻炼

术后早期进行关节活动度锻炼可防止关节粘连、僵硬、肌肉萎缩。所以早期功能锻炼非常重要,但是由于患者年龄大,刚经历了大手术,体力差,加之对疼痛的恐惧,所以早期训练患者不太配合,护士要耐心解释早期功能锻炼的目的及重要性,然后根据病情,结合患者自身情况,遵循量由小到大,循序渐进的原则,以患者可耐受为宜,制定术后训练计划,必要时训练前给予镇痛剂。术后第一天指导患者床上行股四头肌,臀肌舒缩训练,足趾伸曲运动,及踝关节的背伸、跖屈、旋转运动训练;术后四天开始使用下肢功能康复器,行髋、膝、踝关节被动运动;1周后根据骨折及内固定牢固程度行膝关节,髋关节保护下功能锻炼,避免患肢负重;术后3~4周可扶拐做部分负重练习;然后逐步训练至无疼痛时方可弃拐。

4 出院指导

嘱患者出院后不能盘腿坐位,睡觉时要健侧翻身侧卧,活动时小心摔倒,防止再次受伤,2~3个月复查,X线拍片确定骨折愈合后,方可负重行走。

参考文献

[1]王萍.老年病人心理特点及护理对策[J].中国医药导报,2007,4(30):42.

髋部骨折后的家庭护理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共43例, 男19例, 女24例, 年龄62岁~84岁。其中, 股骨颈骨折17例, 股骨转子间骨折26例;合并糖尿病6例, 原发性高血压或其他心血管疾病11例, 慢性支气管炎8例;摔伤36例, 交通事故伤7例。行髋关节置换术11例, 股骨近端髓内钉19例, 动力髋螺钉 (DHS) 内固定13例。

1.2 护理方法

1.2.1 术前护理

(1) 所有患者入院后常规监测生命体征, 重点监测脱氧及吸氧状态下的脉搏血氧饱和度 (Sp O2) 。患肢抬高, 协助实施骨牵引25例, 皮牵引13例, 并行相应护理。根据医嘱完善各种检验标本采集及心脏、下肢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等辅助检查。嘱咐有烟酒嗜好患者戒烟酒。8例合并慢性支气管炎者行超声雾化吸入。 (2) 协助翻身每4 h 1次, 指导陪护人员对依从性较差的17例患者行双下肢间歇按摩、被动伸曲及旋转足踝每0.5 h 1次, 指导依从性良好26例患者主动下肢等长收缩及伸曲踝关节锻炼, 并指导行床上深呼吸, 以胸式呼吸为主, 主动咳嗽咳痰。 (3) 肩背部、骶尾部及足跟等压疮好发部位行按摩每2 h 1次。足跟部垫自制软垫圈, 2例出现Ⅰ度压疮及时局部用药外敷。 (4) 予低盐、低脂、低胆固醇的饮食, 多食含维生素较多的新鲜蔬菜和水果, 指导患者多饮水, 每天不少于2 000 m L。遵医嘱静脉补液, 给患者补充足够的液体, 纠正脱水,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防止血液浓缩。预防性使用一些抗凝药物, 14例口服肠溶阿司匹林直至术前1周停用, 21例预计入院后1周内手术者未服用, 其余病例因服药后不适停用。

1.2.2 术后护理

除监测生命体征、根据医嘱使用预防感染、抗骨质疏松、抗血栓药物外, 主要围绕预防并发症展开相关护理。本组患者术后返回病房后根据手术情况及医嘱行下肢功能锻炼, 其中21例行持续被动运动 (CPM) 机锻炼每4 h 1次, 麻醉清醒后带镇痛泵行CPM锻炼与主动伸曲锻炼交替进行。全部关节置换及9例内固定牢固者术后即行被动锻炼, 24 h后开始主动锻炼, 72 h后在助行器辅助下下床活动, 部分负重或全负重。对于23例内固定不够牢固或骨质疏松严重者上述锻炼适当延迟1周~2周。重点监测肺部及泌尿系感染, 只要生命体征平稳, 术后24 h要求患者坐起, 卧床期间加强翻身每4 h 1次。8例既往有慢性支气管炎病史者行体位引流, 嘱患者主动深呼吸及咳嗽排痰, 超声雾化吸入抗过敏化痰药物q 8 h。根据《中国骨科大手术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指南》[1], 本组病例术后常规应用低分子肝素34例, 服用利伐沙班7例。经严密观察, 出现轻度皮肤瘀斑2例, 未行特殊处理;未见呼吸道或消化道出血等现象。除勤翻身外加强压疮易发部位监测, 局部用药, 足跟、骶尾部等行自制软垫圈保护。7例需术后维持皮牵引患者注意牵引力量监测。32例内固定手术患者术后仰卧位时均行两腿间以三角垫隔开, 侧卧位时以棉被垫高维持患肢外展位。

2 结果

43例患者切口均甲级愈合出院, 住院时间最短11 d, 最长23 d, 平均住院13.5 d。2例出现Ⅰ度压疮, 外敷及按摩痊愈, 未发生有明显临床体征或症状的深静脉血栓 (DVT) 及感染, 未出现合并症复发或加重。术后随访6个月~18个月, 术后1年髋部骨折后行动能力评分 (Parker评分) [2]9分9例, 8分7例, 7分13例, 6分6例, 6分以下8例。

3 讨论

髋部骨折患者大多为高龄, 合并症多, 依从性较差, 存在较高的病死率, 尤其基层医院由于硬件条件所限在护理方面有很多挑战。根据现代理念, 所有髋部骨折只要无绝对手术禁忌证均首选手术治疗, 通过分析本组病例笔者发现只要能充分利用现有条件, 针对容易发生的压疮、肺部及泌尿系感染、DVT等并发症实施积极预防和主动干预, 可达到良好的康复效果。

3.1 术前准确评估, 针对高危患者积极干预。

部分基层医院可能无法检测肺功能, 可通过检测脱氧及吸氧状态下的Sp O2进行评估。将高龄、肥胖、激素替代治疗、恶性肿瘤、吸烟、糖尿病、心功能不全、既往有静脉血栓史的患者作为极高危的重点护理对象, 要求患者戒烟戒酒, 避免高胆固醇饮食, 给予低脂低胆固醇、富含纤维素饮食, 足量饮水, 保持大便通畅, 必要时术前晚清洁灌肠, 根据医嘱控制血糖、血压等在适宜范围。护士要对病房内的高危人群做到心中有数, 加强健康教育和巡视。

3.2

加强卧床期间深呼吸及主动咳嗽咳痰, 避免痰液淤滞, 减少肺部感染概率, 对既往有吸烟史或者慢性支气管炎病史者有效, 超声雾化吸入有助于稀释排痰。部分患者起初不习惯床上排尿, 可采用各种诱导法, 多饮水有助清洁尿道预防感染, 术后常规保持导尿管不超过72 h, 至于是否行膀胱冲洗目前尚有争议。

3.3

针对髋部骨折患者并发DVT的研究及相关报道较多[3], 一致认为由DVT导致的肺栓塞是患者主要致死原因, 所以防治DVT越来越受到临床的重视。DVT的发生机制为血管壁损伤、血流减慢和血液凝固性增高, 诸多文献报道, 加强术前评估, 积极采取预防措施, 加强临床观察, 对于减少和早期发现DVT非常重要。我院由于条件所限目前尚未配备静脉泵等设施, 主要采取主动或被动伸屈患侧足踝[4], 股四头肌、小腿三头肌等长收缩锻炼, 预防性应用预防血栓药物, 多饮水等措施。由于基层医院条件所限无法行溶栓及介入放置滤网治疗, 建议发现DVT可能即应立刻转送上级医院救治, 避免耽误。我们常规对所有髋部骨折患者入院后即行口服肠溶阿司匹林等药物预防血栓, 术后应用低分子肝素, 用药期间须严密观察有无皮下瘀斑、内脏出血表现。口服利伐沙班安全高效, 无需监测凝血功能, 适合基层医院, 但价格昂贵受到一定限制。

3.4

髋部骨折行内固定手术后较易出现内固定失效髋内翻, 我们对所有内固定术后患者均行维持患肢外展位, 既可减轻骨折部位剪切力, 又有利于术中损伤的外展肌群修复。我院用自制的三角形软垫隔开两腿, 未出现1例髋内翻, 值得基层医院推广。

3.5

压疮是卧床患者的常见并发症, 尤其在高龄患者多发。本组病例入院即开始给予预防压疮的针对性护理, 术后仅出现Ⅰ度压疮2例, 经及时处理均得到愈合。重在翻身, 勤于局部按摩, 结合温水擦浴或局部用药有效。

3.6

关于功能锻炼, 由于每名患者骨折类型不同, 骨质情况及内固定牢固程度迥异, 应采取个体化锻炼。对行髓内钉内固定或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应尽可能早地下地活动, 可根据内固定牢固及骨质疏松情况决定患肢负重或部分负重时间。本组病例最早术后24 h即下地活动, 对骨质疏松比较严重且依从性差者或DHS内固定不够牢固的病例, 建议术后1周以床上功能锻炼为主, 1周后下地患肢不负重或部分负重行走, 完全负重需待复查X线片见有明显骨痂生长。

参考文献

[1]邱贵兴.中国骨科大手术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指南[J].中华骨科杂志, 2009, 29 (6) :6.

[2]蒋协远, 王大伟.骨科临床疗效评价标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259-260.

[3]中华骨科杂志编委会.预防骨科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的专家建议——深静脉血栓预防座谈会纪要[J].中华骨科杂志, 2005, 25 (10) :636-640.

髋部骨折后的家庭护理 篇9

关键词:高龄患者;髋部骨折;围手术期;血栓性疾病;预防;护理

【中图分类号】R27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6-0348-01

为了探讨高龄患者髋部骨折围手术期血栓性疾病的预防护理相关问题,本文主要选取我院收治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180例进行相关分析和相关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文研究相关资料主要来源于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180例,主要包括女性患者100例,男性患者80例,患者年龄在60-86岁之间,患者平均年龄为(65.4±10.2)岁。股骨患者主要有两种,一种骨折在患者粗隆部位,一种骨折在患者胫骨部位,对应的患者例数分别是92例和88例。主要对患者进行置换手术治疗,置换手术作用的部位主要在患者的髋关节部位和患者的股骨头部位,另外还为患者实施复位固定手术,对应的患者例数分别是30例、50例和100例。患者在骨折之前进行了相关疾病的有效合并,合并的疾病种类主要有糖尿病、冠心病、房颤疾病、高血压疾病以及动脉硬化疾病,对应的患者例数分别是40例、60例、10例、80例和42例[1]。

1.2 方法 高龄患者髋部骨折围手术期血栓性疾病的预防护理方法主要包括六大方面,详细如下。

1.2.1 早期情况综合评估 在患者入院治疗之前,护理人员要了解患者的实际情况和具体疾病史,对于那些自身存在相关危险因素的患者,要重点进行病情有效评估,要为患者讲解关于围手术期并发血栓性疾病的相关知识,包括并发原因和并发风险因素等,提升患者对疾病预防工作的重视程度,使得患者了解后期功能锻炼的必要性,获取患者的信任和支持,引导患者进行康复锻炼。还要对患者进行心电图以及血常规等相关项目时间确定。要引导患者养成良好的日常生活习惯,避免降低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要禁止患者吸烟,多为患者服用含纤维素量较高的食物,要保证患者用水充足,提升患者大便通畅性,防止患者出现便秘问题,以及出现静脉回流相关问题。

1.2.2 对患者病情变化情况进行详细观察 在髋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当中,要对患者病情变化和体征变化情况进行有效观察,要观察患者是否存在肢体疼痛等情况,患者肢体肤色是否正常、是否出现坏死现象,还要观察患者一系列内科表现,观察患者呼吸是否正常、语言是否流利等[2]。还要重点对患者相关脏器进行定期专业诊断和检查,避免患者出现脑部梗死以及肺梗死等症状。要观察患者下肢是否出现肿胀情况,患者是否出现咳嗽、胸闷等症状,对于出现相关症状的患者来说,要及时对其采取相应有效的临床治疗措施。

1.2.3 加强对患肢的护理管理 对于患者患肢来说,要为患者提供舒适的软枕,要引导患者进行关节适当弯曲。要给予患者专业弹力袜,有利于患者下肢静脉血液正常回流,降低患者静脉血栓疾病产生率。在患者手术实施结束之后,要加大对患者伤肢的情况观察,给予患者负压吸引有效措施,提升患者血液流动通畅性,避免产生引流管堵塞和血肿等相关问题。还要加大对患者伤肢情况和脉搏变化情况的有效观察。要引导患者进行相关功能有效锻炼,不仅要采取有效的踝关节旋转措施,還要进行拓曲运动,使得腿部肌肉良好收缩和良好放松[3]。针对那些无法主动锻炼的患者来说,要对其进行适当按摩。

1.2.4 给予患者有效的体位护理管理 等到麻醉作用小时之后,护理人员要引导病人作深呼吸,每隔一段时间就要进行一次体位变换,要为患者适当拍背,帮助患者有效咳痰,要帮助患者作适当的抬臀动作。引导患者进行相关关节运动,促进患者血液正常流动。

1.2.5 给予患者有效的疼痛护理管理 护理人员要及时确定患者的疼痛位置和具体情况,采取相应有效的护理管理方法,可以为患者注射适量的镇痛药剂进行止疼,常见的止痛药剂主要有杜冷丁等,在镇痛治疗过程中对患者呼吸情况进行严密观察。

1.2.6 给予患者有效的血管护理管理 护理人员要给予患者血管有效保护,不要在患者下肢静脉当中进行药物注射和穿刺治疗,防止患者静脉受到损伤,当完成临床输液之后,要进行正压封管,还要防止患者血管内皮受到损伤。

1.3 观察项目和指标 患者围手术期血栓性疾病的预防护理效果。

1.4 统计学方法 主要选择SPSS40.0软件作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主要选择t进行检验,而计数资料主要选择χ2进行检验,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2结果

180例患者围手术期血栓性疾病的预防护理效果 对患者进行疾病预防护理之后,并发动脉栓塞症状的患者例数为1例,并发率为0.56%,并发静脉血栓症状的患者例数为5例,并发率为3.09%,并发肺部栓塞症状的患者例数为2例,并发率为1.11%。

3讨论

近年来,血栓性疾病患者发病率越来越高,尤其是在老年群体当中,导致患者患上血栓性疾病的主要原因就是血液成分成为血凝块,最终促进血栓形成[4]。对于那些高龄患者髋部骨折患者来说,如果不提前做好预防的话,在后期围手术期当中,患者是可能并发血栓性相关疾病的。由于患者血栓形成位置存在差异性,所以血栓患者不仅包括动脉血栓疾病患者,还包括静脉血栓疾病患者。随着人们年龄的不断增大,其发病几率是增高的[5]。通过本文研究表明,在患者早期治疗和患者围手术期当中加强对患者围手术期血栓性疾病的预防护理是十分有效的,明显降低了患者后期并发症发生率[6]。

参考文献

[1] 任海涛.高龄患者髋部骨折围手术期血栓性疾病的预防护理[J].中外医疗,2010,29(27):7-8,10.

[2] 余金珍.高龄患者髋部骨折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的预防[J].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2014,21(3):210-211.

[3] 徐雅玲,冷楠楠,朱冬梅等.护理对老年髋部骨折围手术期LDVT的预防作用[J].河北医药,2011,33(24):3820-3821.

[4] 张晓慧.96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J].中国医疗前沿(上半月),2009,04(23):93-93.

[5] 王志华,王俊灵.高龄髋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下半月),2014,17(11):101-102.

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围术期护理 篇10

1 临床资料

本组54例患者中男34例, 女20例;年龄60岁~70岁32例, 71岁~80岁17例, 81岁以上5例。合并症有原发性高血压10例, 糖尿病6例, 冠心病12例, 慢性支气管炎7例。骨折类型:股骨颈骨折33例, 股骨粗隆间骨折21例。

2 护理方法

2.1 术前护理

2.1.1 一般护理

老年人生理储备能力有限, 对手术的耐受力与年龄呈反比关系[1], 术前应完善各项常规实验室检查, 全面了解患者的全身情况。对高血压患者要监测血压, 将血压控制在适当水平;对糖尿病患者, 将血糖控制在空腹血糖6~10 mmol/L, 餐后2 h血糖8~10 mmol/L[2], 对心脏病患者密切观察脉搏、心率的变化, 并观察有无胸闷、气闭症状。

2.1.2 心理护理

患者意外受伤后对髋关节置换术缺乏了解, 担心自身不能耐受手术, 且惧怕伤肢留有残疾, 肢体活动受限, 生活不能自理。顾虑重重会使老人产生焦虑、悲伤等心理上的变化, 以致睡眠不安、不思饮食, 甚至拒绝手术及术前检查。因此护理中我们应主动接近患者, 有效沟通, 避免过多宣讲手术危险性, 选择成功的手术患者现身讲解, 消除其顾虑。对其病情变化、治疗、住院费用心中有数, 做到多问候、多帮助、多与家属沟通, 少提及用钱多少, 少提及病情的严重性, 少谈论病房内其他危重患者病情。使患者能消除恐惧感, 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顺利合作。

2.1.3 牵引的护理

多数患者术前需行骨牵引或皮牵引术, 牵引时位置正确与否与肢体功能恢复关系密切, 因此牵引时将患肢置于轻度外展15°~20°中立位, 防止内收, 同时指导健侧下肢及上肢行屈伸活动, 双侧踝关节行背伸和屈曲交替运动。牵引重量掌握在体重的1/10~1/7, 牵引锤必须悬空, 牵引绳与患肢长轴平衡, 防止断裂或滑脱。保持牵引有效的同时应观察局部皮肤的颜色、温度、感觉, 定期按摩, 防止水疱及压疮发生, 还应鼓励患者做力所能及的活动以促进血液循环, 保持肌力及关节的正常活动度。

2.1.4 术前准备

(1) 评估患者机体营养状况及全身状态, 训练患者床上排便, 预防术后因不习惯床上排便而引起尿潴留和便秘。术前1 d术区备皮, 并彻底清洁手术部位, 减少术中、术后感染。 (2) 完成常规检查:三大常规、肝肾功能、血电解质、血糖血脂、凝血功能、胸部X线摄片、心电图检查等。 (3) 心肺功能锻炼:深呼吸及扩胸运动, 每日4~5组, 每组10次;能够活动的关节主动伸屈运动。 (4) 手术方法选择:70岁以上股骨颈骨折GardenⅢ、Ⅳ型, 采用人工关节置换;70岁以下股骨颈骨折GardenⅠ、Ⅱ型采用经皮双头空心加压螺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全部采用DSH.

2.2 术后护理

2.2.1 密切观察

术后要严密观察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及切口渗血情况, 如切口渗血、渗液较多时, 及时更换敷料, 保持敷料清洁干燥, 预防切口感染。术后48 h~72 h心电监护, 密切观察意识、心率、心律、血压、SpO2变化及伤口渗血情况, 对伴有心律失常的患者及时采取措施, 给予强心、利尿纠正心力衰竭;若血压持续下降, 警惕术后切口出血的可能;心率增快, 可能为疼痛刺激、补液不足或发热引起, 同时应密切观察切口是否有红、肿、热、痛及凹陷性水肿等早期感染的征象。

2.2.2 引流管护理

妥善固定各引流管, 保持引流通畅, 定时挤压, 观察引流液的性质、量、颜色并记录。留置导尿管者, 给予0.05%碘伏抹洗会阴每日2次, 引流袋隔日更换1次, 定时夹管, 每2 h开放1次, 并鼓励患者多饮水, 达到自然冲洗膀胱作用。

2.2.3 饮食护理

术后6 h后, 指导患者吃低盐、低脂、清淡、味鲜易消化的半流质饮食, 要少食多餐, 如西红柿、动物内脏、绿色蔬菜、鸡蛋瘦肉等做成的米粥汤菜等。术后康复期指导患者可服食排骨汤、鸡汤、新鲜蔬菜、水果等高蛋白、高热量、高钙、高维生素饮食。对同时患有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疾患的患者, 必须兼顾患者不同情况制订合理的膳食谱。膳食结构以多样化为主, 增强患者食欲, 提高机体免疫力。

2.2.4 并发症的预防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髋关节置换术后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伤后的老年患者由于疼痛, 体位限制, 患肢制动、活动少, 血液回流不畅, 以及骨折手术的失血、血液浓缩, 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易引起深静脉血栓形成。因此, 我科在术后12 h即给予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4 100 IU, 尽量不使用凝血药或止血药。并注意观察患肢皮温、颜色、肢体肿胀程度等, 术后6 h即鼓励患者进行踝关节的背伸跖屈运动, 术后第2天使用下肢空气压力波, 有利于改善伤肢血液循环, 促进静脉回流, 防止深静脉血栓形成。保持床铺清洁、干燥、平整, 每2 h翻身或变换肢体位置, 以减少局部受压避免压疮。鼓励患者深呼吸、指导患者有效咳嗽, 定期协助翻身叩背, 必要时进行雾化吸入预防坠积性肺炎。对留置尿管的患者, 应夹闭尿管, 定时开放, 锻炼膀胱功能, 应鼓励患者多饮水, 并做好会阴部清洁, 尿袋每日更换, 每日2次用碘伏棉球消毒尿道口, 及时拔除尿管预防泌尿系感染。

2.2.5 功能锻炼

保持正确体位, 督促指导功能锻炼。术后指导患者保持患肢的外展中立位, “三不一防”即:不盘腿、不负重、不侧卧, 防足下垂。24 h后在切口不疼痛的情况下可嘱患者行患肢股四头肌、腘绳肌的等长收缩练习, 每2 h 1次, 每次5 min~10 min.术后3 d即指导患者练习膝关节、髋关节功能活动及直腿抬高练习, 予下肢持续被动活动 (CPM) 机做髋、膝关节的持续被动活动, 每天2次, 每次1 h.术后1周, 练习床上起坐, 嘱患者双手拉住拴在床尾的皮带练习床上坐起, 每日3次, 每次3 min~5 min, 活动幅度不断增加, 使髋关节屈曲超过90°, 踝关节背伸达90°时, 可开始扶患者下床。下床方法:患者先移至健侧床边, 健侧先离床, 脚着地, 患肢外展屈髋<30°, 协助其抬起上身, 使患肢离床, 脚着地, 扶双拐站起。上床时, 按相反方向进行。循序渐进, 视个人体力而定, 第1天, 站立5 min~10 min, 上、下午各1次;第2天, 站立10 min~15 min.第3天, 可离床扶双拐行走, 时间、距离逐渐延长, 旁边有护士或家属跟随, 以免跌伤。

2.2.6 基础护理

病房宜安静清洁、空气新鲜、阳光充足, 优雅的环境可以使人心情舒畅, 以良好的精神状态接受治疗和护理, 迅速恢复健康。恢复期应大力倡导患者户外活动, 每天鼓励患者到户外晒太阳1 h.功能锻炼同时注意劳逸结合, 避免劳累。

2.2.7 出院指导

出院后锻炼要循序渐进, 不能用力过猛, 以免影响骨折端固定的稳定性, 卧床时采取平卧。6周内不可交叉盘腿, 不可坐沙发或椅子, 坐位时, 不可前倾, 不可弯腰拿东西, 3个月内避免侧卧, 6个月内患肢不负重。

3 体会

上一篇:火灾危险下一篇:我国媒介发展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