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底骨折护理

2024-10-23

颅底骨折护理(精选7篇)

颅底骨折护理 篇1

我院自2006—06~2009—09共收治颅底骨折合并休克患者56例, 这些病人除原发或继发性脑组织损伤外, 还因颅底骨折导致口、鼻腔及外耳道大出血而出现失血性休克。其病情复杂, 急重多变, 现将其急救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56例中男43例, 女13例, 年龄6~79 (平均39.6岁) 岁。交通事故33例, 坠落伤13例, 挤压伤3例, 打击伤6例, 砸伤1例。伤后至就诊时间:1h之内15例, 1~2h 21例, 2~3h13例, 3h以上7例。其中前颅窝骨折26例, 中颅窝骨折14例, 后颅窝骨折5例, 前颅窝与中颅窝均有骨折11例。其中49例伴有颅盖骨折;45例伴有颧弓或/和上颌骨或/和下颌骨骨折, 41例伴有眶外侧壁骨折, 48例伴有气颅 (经头颅CT证实) 。均有口鼻腔出血, 其中22例伴有耳道出血。本组休克指数均>1.0, 血压12/8~9/7kPa14例;血压9/7~8/5kPa32例;血压8/5kPa以下重7例;血压测不到3例。本组死亡18例 (占32.1%) 。8例死于失血性休克, 4例死于脑疝, 3例死于脑性休克, 3例死于窒息。

2 急救护理

2.1 积极做好抢救准备工作

患者入院后, 积极做好接诊工作, 备好抢救用药、吸痰器、简易呼吸器、呼吸机、吸氧用品、抢救车等等, 查血常规, 出凝血时间, 血型、交叉配血、药物皮试等。

2.2 密切观察病情

测量T、P、R、BP、SpO2, 正确GCS评分, 同时做好记录。注意观察神志, 瞳孔变化及肢体活动情况[1], 若患者由安静状态逐渐转为烦躁不安, 或由躁动状态逐渐转为安静状态, 应警惕颅内血肿增大, 早期脑疝形成, 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2.3 保持呼吸道通畅

保持呼吸道通畅是救治的关键, 迅速清除口咽腔内分泌物及积血, 尽早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 避免因病人出现呼吸危象或呼吸停止时再匆忙手术, 因该类患者口咽腔内积血多, 颌面部肿胀和张口困难, 有造成气管插管困难乃至气管插管失败的可能, 宜尽早行气管切开。因气管切开保留时间长, 易于吸痰及气管内灌洗, 解剖死腔小, 患者能耐受, 防止喉头水肿, 并且气管切开后均用带气囊气管套管, 可防止继续误吸。因患者口鼻腔出血, 人工气道建立后, 呼吸道黏膜干燥, 分泌物黏稠形成血性痰痂, 极易堵塞气道, 因此要充分湿化气道, 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 保证氧供。

2.4 纠正休克

为降低休克情况下灌注压不足导致的脑组织继发性损伤, 对合并休克的颅底骨折病人, 首先应积极抗休克治疗, 迅速恢复有效循环血量, 提高脑灌注压, 以减少病死率。迅速建立至少两条静脉输液通道, 采用粗针头穿刺或静脉切开快速补液, 有条件者可行中心静脉穿刺迅速补液。有伤口出血者应立即加压包扎或缝扎止血。对仍有活动性出血者, 可采用鼻咽腔填塞止血, 同时迅速抗休克治疗。在明确休克病因后, 若暂未能及时配血, 可先输以混合糖电解质溶液和万汶、人血白蛋白及平衡盐溶液等快速静滴, 迅速扩容, 以红悬抗休克。输血严格按照输血常规进行, 必要时可以加压输血。

2.5 脑疝的抢救

迅速有效地抗休克和预防脑疝的形成是提高抢救成功率, 减少病死率的关键。如休克与脑疝时间过长, 可使脑血流量明显减少, 加重脑水肿和颅高压, 病人的预后明显恶化[2,3]。对出现脑疝征象或考虑有颅内血肿和颅高压者, 在休克纠正后即用甘露醇脱水加用地塞米松以降颅压, 不用速尿。应用甘露醇时要注意快速滴注, 并保证药液不外渗。

3 讨论

重型颅脑外伤至颅底骨折患者入院时急救, 应本着医护协调, 通力合作, 争分夺秒, 忙而不乱的原则, 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 查清病因, 控制活动性出血, 纠正休克, 改善颅内压升高, 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此外, 还需强调及早加强抗感染和止血治疗, 加强基础护理, 及时翻身叩背吸痰, 行雾化吸入, 防止颅内、肺部感染等措施, 真正、全面地提高患者生存率及生存质量。

关键词:颅底骨折,休克急救,护理

参考文献

[1]曹玉霞, 李秀英, 李艳玲.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的院前急救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 2003, 9 (7) :512

[2]郭京, 赵雅度.重型颅脑损伤临床治疗的若干问题[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1998, (1) :61-64

[3]邹定辉, 王君宇, 霍雷.重症颅脑损伤后并发精神障碍[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01, 11 (8) :96-97

颅底骨折护理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4月—2011年4月我院脑外科住院颅底骨折病人120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每组60例, 两组病人年龄、病情、病程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整体护理管理模式, 包括心理护理、预防感染、饮食护理、清洁环境等。观察组在整体护理的基础上采用颅底骨折住院病人的临床护理路径管理模式。

1.2.1 临床护理路径管理模式

以严格的时间框架为横轴, 病人护理流程 (内容包括评估、医疗措施、检查化验、护理措施、用药、监护、营养、活动、健康教育等) 为纵轴, 并制订护理目标及护理记录日程表。

1.2.1.1 临床护理路径的制订

临床护理路径是结合我院实际情况, 由脑外科医疗、护理组制订的颅底骨折住院病人的临床护理路径。实施方法[2,3,4,5]:组建临床路径小组, 成员主要为脑外科医护人员。由护理部组织, 脑外科主任和科护士长对所有参加研究的医护人员进行临床路径的理论及操作培训。病人先由外科门诊的医护人员进行评估, 完成各项检查化验及术前准备后住进病房, 由病房责任护士按照临床路径的流程, 向病人详细讲解有关护理内容及所要达到的护理目标, 取得病人的理解和合作, 使病人在最短时间内接受路径中的各项检查、化验, 有关的结果均在规定的时间内报告。紧接着实施治疗与护理、实施健康指导、预防并发症等。这系列的工作, 每班的护士都应按照临床路径的内容, 观察病情变化, 分析病情发展, 实施相应的护理技术操作, 并开展卫生和健康宣传教育等。如果病情平稳, 每日按照路径的方法进行, 未出现变异, 病人满意, 则用“√”标志在相应的内容旁, 如果因病人、陪护人员或护理人员的原因造成路径中推迟或中断, 应查找、分析原因, 及时处理, 并登记于“变异记录单”中, 做到尽量不影响原路径的进行。

1.2.1.2 临床护理路径内容

①入院第1天:介绍科室环境、主管医生、护士、科主任、护士长、住院制度、注意事项等[6]。②入院第2天~术前1 d:护士长和责任护士评估病人的病情;向病人详细讲解有关护理内容及所要达到的护理目标, 取得病人的理解和合作, 使病人在最短时间内接受路径中的各项检查、化验, 有关的结果均在规定的时间内报告。③手术日:完成各项检查化验及术前准备后住进病房。④术后第1天~出院前1 d:护士长每周带领责任护士观察病人意识、瞳孔、脉搏、呼吸、血压变化情况, 如病人意识障碍加重、瞳孔不等大、脉搏缓慢、呼吸深慢、血压升高、呕吐呈喷射性, 表示病情严重, 应立即报告医生;实施健康指导;开展卫生和健康宣传教育;预防颅内感染、颅内积气、低颅压症等并发症。

1.2.2 评价方法

①住院天数:包括入院日和住院日。②健康教育知识掌握:包括入院规则介绍, 治疗、护理知识以及用药知识、营养、休息、出院指导等7个问题掌握情况, 每个问题设知道、部分知道、不知道3种答案, 分别计3分、2分、1分, 出院时由责任护士指导病人填写, 评价病人相关知识掌握情况, 分为优、良、一般、差。③调查病人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采用我院护理部设计的“病人问卷调查表”和医务人员问卷调查表, 分为满意、较满意、不满意。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 讨论

临床护理路径是观察并且记录病人的医疗过程和结果, 可以减少医疗费用, 是维护或促进医疗质量的一种有效的工作方法[7]。临床护理路径将被动护理变为主动护理, 护士不再是盲目地执行医嘱, 而是有计划、有预见性地去做护理工作, 从而培养了护士的自主性、自律性, 增强成就感[8,9,10]。依据临床护理路径进行健康教育, 可避免低年资护士因工作经验不足所造成的低效性宣传, 保证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实施临床护理路径是整体护理的深入和发展, 有效地促进了护士对护理程序的运用, 是“以病人为中心”观念更深层次的体现。

本研究显示, 观察组病人疾病相关知识掌握情况优于对照组, 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 术后住院时间低于对照组。总之, 在颅底骨折病人的护理工作中应用临床护理路径, 减少了医疗费用, 缩短病人的住院时间, 提高了护理质量和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冯雁.临床路径应用于护理程序探讨[J].卫生软科学, 2006, 20 (2) :82-83.

[2]陈慧丽.护理程序在颈椎骨折手术中的应用[J].局解手术学杂志, 2007, 16 (3) :210.

[3]郭方.颅底骨折耳鼻出血及脑脊液漏116例分析[J].郧阳医学院学报, 2001, 20 (4) :232-233.

[4]张福生.介入栓塞颌内动脉治疗颅底骨折合并难治的鼻出血18例报告[J].山东医药, 2007, 47 (24) :84.

[5]贺彼芬, 熊雪红.颅底骨折鼻大出血的紧急救护[J].当代护士, 2003, 9 (1) :15-17.

[6]蒋争鸣, 曹乐胜, 姚力芝, 等.后鼻孔鼻腔填塞治疗前颅底骨折鼻大出血[J].创伤外科杂志, 2002, 4 (4) :213.

[7]陆以佳.外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318.

[8]庄翠芳.临床护理路径在临床护理中的实施与效果[J].护理研究, 2009, 23 (增刊1) :105-107.

[9]车欢娥, 冯育.临床护理路径在颈椎病手术病人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 2007, 21 (11C) :3044-3046.

颅底骨折护理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科2004年1月—2007年1月共抢救颅底骨折合并鼻腔大出血病人16例, 男13例, 女3例;年龄15岁~56岁, 平均36.2岁;致伤原因为车祸11例, 高处坠落伤3例, 工伤事故2例。

1.2 方法 采用一次性无菌气囊导尿管 (16F) , 先用注射器向气囊内充气10 mL检查气囊是否漏气, 用无菌生理盐水冲洗气囊, 用镊子将其推入鼻腔, 经鼻腔、后鼻孔至咽部后, 分2次注入生理盐水 (注入气体容易逸出不能保持持久的压力) , 总量不超过10 mL, 第1次注水后将部分水囊按原方向拉入鼻腔, 再次注水使水囊与后鼻孔结合得更为紧密, 止血效果较好[1], 同法另一侧鼻腔置入同型号导尿管, 尾部向外牵拉, 保持一定牵引力, 固定于鼻小柱, 固定点垫纱条保护, 再用碘仿纱条进行鼻腔堵塞, 堵塞时间一般在48 h~72 h, 取出时只需将生理盐水抽出, 并从前鼻孔抽出碘仿纱条及气囊导尿管即可。

1.3 结果 抢救成功13例, 2例因特重度颅脑损伤、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 1例因压迫及填塞止血后仍出血不止, 死于失血性休克。

3 护理

3.1 保持呼吸道通畅, 有效预防窒息

3.1.1 体位 松解病人颈部及胸部衣扣, 血压正常时, 清醒病人取半坐卧位, 可借助脑的重力作用压闭颅底漏口[2], 减少脑脊液或血液的流出;意识不清者抬高床头15°~30°, 头偏向一侧, 便于血液或分泌物流出, 防误吸;有休克症状时, 取去枕平卧位。

3.1.2 严密观察气道情况 颅底骨折鼻腔大出血时易在口、咽部部形成血凝块, 易引起窒息。窒息的前驱症状有:烦躁不安, 鼻翼翕动;吸气期长于呼气期;严重时出现发绀、血氧饱和度进行性下降、“三凹征”, 窒息如不能尽快解除, 病人会很快死亡。因此, 及时评估气道情况非常重要。

3.1.3 尽快清除口、咽部异物 清醒病人可嘱其将血凝块及其他异物吐出, 意识不清者用缠裹纱布的手指迅速掏出口腔异物, 用吸引器吸尽口、咽部血液及分泌物、呕吐物, 如舌后坠引起的窒息可用舌钳迅速牵出后坠舌体, 必要时放置口咽通气管。

3.1.4 积极应用气管插管术, 正确把握气管切开适应证, 有效开放气道 对意识不清的病人或清醒但出血量多且来不及将血液、分泌物排出口腔者, 在清除口、咽部异物的同时, 马上选择气管插管, 以预防窒息的发生, 禁忌经鼻气管插管, 对各种原因导致的无法经口插管, 或能预见气管插管有困难, 或一次插管失败后, 则必须立即采取紧急气管切开术开放呼吸道, 情况危急时必须先行环甲膜穿刺术, 暂时解除窒息后再尽快施行气管切开术。

3.1.5 给予有效供氧 由于鼻腔填塞后阻断了鼻腔的正常呼吸和通气功能, 可导致血氧分压降低和二氧化碳分压升高, 病人常出现头昏、头痛、胸闷、气紧等, 鼻腔填塞病人采用鼻导管经口给氧方式, 可直接改善鼻腔填塞后因通气模式改变而引起的缺氧状况。

3.2 保持有效循环 应用静脉置管针迅速建立多条静脉通道, 快速补充晶体液, 推注巴曲酶等止血药物, 同时配血、做好输血准备。积极有效的抢救不仅为进一步的检查或手术作准备, 同时也能够防止病人因低血容量性休克而出现生命危险。

3.3 操作中密切配合 配合医生将气囊导尿管的气囊置于后鼻孔注水, 气囊注水既要完全填塞后鼻孔达到治疗的目的, 又要避免将其撑破, 要确保气囊在有效的状态下达到止血目的。

3.4 密切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 若发生休克还要注意观察意识、瞳孔、尿量及末梢循环等;观察呼吸频率、节律、呼吸困难的严重程度及呼吸状态;观察吞咽情况, 若病人频繁吞咽, 要注意检查气囊是否漏气或脱落, 嘱其将口腔分泌物, 血液轻轻吐出勿咽下, 以便了解止血情况;观察气囊导尿管的固定情况, 有无松动、滑脱, 意识不清、烦躁的病人应有专人看护, 必要时予约束上肢, 防止自行拔出;还应观察前鼻孔碘仿纱条填塞是否严密、渗血。同时做好口腔护理。

4 讨论

颅底骨折原则上不应予压迫、填塞止血, 但由于出血量大, 如不及时止血则死于休克, 失去抢救时机。我科应用了双侧鼻腔导尿管气囊压迫+碘仿纱条填塞止血, 导尿管水囊可塑性好, 注水后易形成与后鼻孔解剖相适应的水囊形态, 且分2次注水, 第1次注水后将部分水囊拉入鼻腔, 再次注水使水囊与后鼻孔结合的更为紧密, 止血效果较好。另外, 导尿管还具备通气的功用, 而大大降低了病人的窒息感。我们用此治疗方法48 h~72 h后鼻出血均停止, 但填塞后可能造成逆行性颅内感染, 故早期预防感染。

颅底骨折合并鼻腔大出血时因出血凶猛, 早期如不及时抢救死亡率高, 我们在急诊黄金时间里, 及时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抗休克, 应用双侧鼻腔气囊压迫+碘仿纱条填塞进行有效的止血, 疗效是肯定的, 为后期治疗争取了时间。

摘要:[目的]探讨气囊压迫止血法在颅底骨折合并鼻腔大出血病人中的应用效果与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我院急诊近3年来收治的16例颅底骨折合并鼻腔大出血的急诊抢救效果。[结果]治愈13例, 死亡3例。[结论]气囊导尿管止血压迫法止血疗效明显, 积极有效的护理配合是提高疗效的保证。

关键词:气囊导尿管,颅底骨折,鼻腔大出血

参考文献

[1]张宏强.双腔导尿管治疗鼻出血42例[J].人民军医, 2005, 48 (3) :161-162.

颅底骨折护理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颅底骨折并发迟发性面瘫患者12例, 男8例, 女4例;年龄20~72岁, 平均46岁。致伤原因均为外伤:车祸伤7例, 高处坠落伤3例, 打击伤2例。本组患者均为颅底骨折, 入院时均无周围性面瘫表现, 但均有脑脊液耳漏, 其中左耳漏6例, 右耳漏4例, 双耳漏2例。入院后3~7 d出现迟发性面瘫, 均表现为一侧面瘫, 面瘫同侧伴有不同程度的听力下降, 面瘫的表现均为周围性面瘫, 即同侧额纹、鼻唇沟变浅或消失, 嘴角歪向健侧、口角下垂、眼睑不能闭合或闭合不全等。

1.2 诊断标准

患侧额纹、鼻唇沟变浅或消失, 嘴角歪向健侧, 口角下垂, 眼睑不能闭合或闭合不全。

1.3 治疗方法

1.3.1 药物治疗

1.3.1. 1 中药治疗

全蝎10 g, 僵蚕10 g, 百附子10 g, 地龙10 g, 蜈蚣1条, 桃仁10 g, 红花5 g, 甘草6 g, 柴胡6 g, 每天1剂, 两次分服, 10 d为1个疗程。

1.3.1. 2 西药治疗

入院时即给予抗生素常规抗感染, 止血、营养脑细胞治疗, 在治疗过程中出现迟发性面瘫表现后立即加用脱水剂、血管扩张剂、激素、神经生长因子、维生素B族等药物治疗。

1.3.2 针灸治疗

取地仓透颊车、承浆透大赢、阳白透鱼腰、四百透迎香、太阳透上关、翳风、攒竹、下关、牵正、风池、太冲、曲池、合谷、足三里等穴, 每次取主穴4~6个, 配穴根据症状每次选3~4个, 急性期每次针刺得气后留针30 min, 隔5 min行针1次, 1次/d, 7 d为1个疗程;恢复期针刺得气后, 接华佗牌SDZ-Ⅱ型电子针疗仪, 采用连续波, 开始刺激量宜轻, 以后逐渐加强, 以患者感到舒适, 面部肌肉微见跳动为度, 通电20 min, 每日1次, 连续10 d为1个疗程。

1.3.3 穴位敷贴治疗

本科使用云南普洱金利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穴位敷贴治疗贴, 选太阳、阳白、地仓、颊车、下关, 贴于穴位处, 每日按摩3~5次, 每次3~5 min, 24 h后更换。穴位贴敷治疗方法简便, 无毒副作用, 易被患者接受。贴敷法可使药物持续刺激穴位, 可疏通经络, 调节脏腑功能, 达到急则治其标, 缓则治其本的效果。

1.4 疗效评定标准

痊愈: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 面部所有区域功能恢复正常;显效: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 面部静止时外观正常, 运动时有轻微的功能障碍;有效:面部运动功能部分恢复, 口角轻度不对称;无效:症状和体征无明显变化。

1.5 结果

治疗后进行评价, 本组痊愈3例, 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 面部所有区域功能恢复正常;显效7例, 仔细观察可看出轻微的功能减退, 面部静止时对称, 张力正常, 眼睛轻用力可完全闭合, 口角轻度不对称;有效2例, 有明显的功能减退但双侧无损害性不对称, 面部静止时张力正常, 眼睛轻用力可完全闭合, 口角轻度不对称。总有效率为100%。

2 护理

2.1 颅底骨折并发脑脊液漏护理

2.1.1 病室环境

保持病房空气新鲜, 将患者安排在单人房间, 同时限制、减少探视及陪护人员, 病房要早晚开窗通风, 定期进行空气消毒。

2.1.2 正确卧位

要求患者绝对卧床休息, 为促进漏口早日闭合及脑脊液外漏时要维持特定的体位, 其目的是借助重力作用使脑组织移向颅底硬膜破损处, 有助于使局部粘连而封闭[2]。清醒者给予半坐卧位, 意识不清者给予抬高床头15~30°, 减少脑脊液漏出。忌取健侧卧位, 以免流出的脑脊液或血液逆流入颅内, 引起逆行感染, 维持特定的体位致脑脊液漏停止后3 d, 患者于伤后1周漏口均自行愈合。

2.1.3 遵医嘱使用抗生素

遵医嘱给予使用抗生素常规抗感染。严禁为脑脊液患者从鼻腔吸氧或置胃管, 禁止做耳鼻滴药、冲洗、填塞, 并注意观察脑脊液的颜色和量。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做好记录, 高度警惕颅内感染的发生。

2.1.4 神经损伤患者治疗

颅底骨折引起视神经、面神经、听神经损伤, 应早发现、早处理, 争取挽救患者神经功能, 提高生存质量。

2.2 迟发性面瘫护理

2.2.1 眼部护理

患者因眼睑闭合不全或不能闭合, 使角膜长期外露, 易发生感染、损害角膜, 因此, 应加强眼部护理, 减少用眼;指导患者注意用眼卫生, 当眼干涩时可滴滴眼液或睡前涂眼膏, 睡觉时可戴眼罩或盖纱布保护, 并用抗生素眼膏涂眼以保护角膜及预防结膜炎[3]。

2.2.2 面部护理

(1) 用温湿毛巾热敷面部, 患侧做环形按摩, 按压人中、阳白、四白、地仓、颊车、听会等穴, 3次/d, 每次10min, 并于早、中、晚自行按摩患侧。 (2) 指导患者锻炼面部肌群运动功能, 如鼓气、咬牙、蹙额、抬眉、示齿、吹哨、闭眼, 每日可做数次, 每日以不感觉疲劳为宜, 要持之以恒, 这样对防止麻痹肌肉的萎缩及促进健康非常重要。

2.2.3 饮食护理

根据病情给予清淡、易消化的半流质饮食或普食, 如瘦肉、鱼类、豆类等, 多食新鲜水果、蔬菜, 避免辛辣、酸、干、硬、粗糙等刺激性强的食物, 应细嚼慢咽, 少量多餐。餐后加强口腔护理, 可给予漱口液漱口, 防止口腔溃疡。

2.2.4 针灸护理

做好解释工作, 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保持病室环境舒适安静, 避免对流风。保证用物齐全, 电针机器性能完好及电源充足。遵医嘱准确取穴, 正确运用进针方法, 进针角度和深度, 刺激深度因人而异, 治疗中密切观察患者面部肌肉颤动情况, 发现过强或过弱应做调节。注意听取患者主诉, 如是否出现面部肌肉疼痛、头晕等, 发现异常及时汇报医生并协助处理。妥善固定好电针线, 指导患者闭目休息, 放松心情。加强巡视, 多与患者沟通、关心患者, 消除患者的焦虑和恐惧心理。起针时用无菌干棉签压针孔3~5 min, 防止出血, 结束后检查针数以防止遗漏。

2.2.5 情志护理

本病的症状全部表现在面部, 患者担心治疗效果不佳, 留下后遗症, 影响美观和形象, 因此情绪低落, 表现为负面心理, 如忧愁、焦虑。焦虑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 包含了生理、心理、行为三方面的反应[4]。特别是女性患者会因为容貌改变而自卑烦躁。针对以上心理症状, 护理人员以真诚的态度, 和蔼可亲的语言, 多解释、多疏导, 向患者讲解发病原因及疗效, 介绍治疗效果好的病例, 使患者消除怀疑、恐惧心理, 从而积极主动配合治疗,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促进康复。

3 小结

颅底骨折致迟发性面瘫有典型的临床表现, 诊断并不难, 且经过治疗后的疗效满意。颅底骨折并发脑脊液漏本身无需特殊处理, 主要是加强护理措施, 合理的卧位, 遵医嘱适当使用抗生素, 目的在于促进耳鼻漏早日停止及预防颅内感染。我们认为在治疗颅底骨折患者特别是合并脑脊液漏的患者时, 要时刻注意迟发性面瘫的出现, 一旦出现立即给予正规治疗, 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以中医治疗如针灸、穴位敷贴并辅以中药内服, 可提高神经兴奋性, 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和营养代谢, 加强局部肌肉神经功能的恢复。因此, 颅底骨折并发迟发性面瘫患者, 早期治疗是关键[5], 而在早期治疗过程中, 加强眼部、面部、饮食、情志等全面的中西医护理, 对缩短疗程、提高治愈率及避免或减少后遗症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474.

[2] 段杰.神经外科护理[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1:85.

[3] 缪彩娟, 任学娟, 张玉琴.护理干预联合高压氧治疗对颅脑损伤后迟发型面瘫的效果观察[J].当代护士 (下旬刊) , 2014, 2:109-111.

[4] 朴松花, 李春玉.焦虑的概念研究[J].吉林医学, 2007, 28 (2) :181-182.

颅底骨折护理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05年9月至2009年6月外二科收治的颅底骨折患者90例作为观察对象, 其中男54例, 女36例, 年龄16~64岁, 平均 (35.7±10.3) 岁, 受伤原因:交通事故伤55例, 高空坠落伤18例, 撞击伤17例, 打击伤10例。骨折部位:额部骨折45例, 颞部30例, 顶枕部15例。所有患者均经过CT扫描证实确诊, 视神经管骨折52例, 眼眶内侧壁骨折35例, 球后血肿压迫视神经42例, 视神经单纯水肿25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瞳孔散大, 直接或间接对光反射消失, 视乳头苍白、视神经萎缩。

1.2 治疗方法

90例均采用手术治疗, 患者平卧位, 头部转向健侧, 颧弓置于最高点, 全麻下, 经额入路开颅, 通过打开视神经管上壁、外侧壁及部分眶上壁, 切开视神经鞘膜、总腱环, 清理颅底骨折碎片和血肿, 对受压的视神经充分加压。术后给予神经营养性药物、血管扩张剂、激素、维生素、低分子右旋糖酐及丹参等药物治疗。术后随访6个月。

1.3 观察指标

1.3.1 临床疗效评价标准

以国际标准视力表检查视力, 视力以患者受伤前原视力为准。显效:视力达1.0以上或恢复伤前视力;有效:视力提高了3行以上;无效:视力无改善或仅提高1~2行者。

1.3.2 生活质量评分的测定

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中的64个条目, 代表15个因子, 反映躯体、心理和生活功能总体评价。由调查者判断患者回答是否正确, 全部回答错误或回答“不清楚”为“不了解”, 答对1~2个为“部分了解”, 答对3~4个为“了解”, 全部回答正确为“非常了解”。将“不了解”赋值为“0分”, “部分了解”赋值为“1分”, “了解”赋值为“2分”, “非常了解”赋值为“3分”, 并将所得分值转换为百分计, 得分≥80分为优, 70~79分为良, 60~69分为中, 50~59为差, <50分为极差。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2.0建立数据库, 通过t检验分析治疗后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情况和卡方检验分析手术治疗后及治疗后6个月疗效情况,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90例患者治疗后和治疗后6个月临床疗效的比较 (如表1) 。

2.2 90例患者治疗后和治疗后6个月生活质量评分的比较 (如表2) 。

3 讨论

颅底骨折一般由于外力或颅骨骨折延伸到颅底骨折, 颅底多为空道结构, 是脑神经出入颅腔的重要通道, 颅底骨折后骨折块、 血肿常会压迫各类脑神经, 造成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障碍, 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甚至威胁生命[2]。一般情况下颅底骨折常会造成嗅神经、视神经、动眼神经、滑车神经、三叉神经、外展神经、面神经、听神经等损伤[3]。当眶顶、蝶骨小翼骨折延伸到视神经管, 骨管破裂、畸形、骨片嵌顿, 使得视神经挫裂损伤、嵌压、缺血、缺氧, 严重者坏死。患者出现视力下降或失明, 瞳孔对光反射消失或迟钝。本研究通过手术治疗对视神经损伤进行修复, 对于骨片、血肿压迫及时清除, 改善患者视力。本研究通过治疗后和治疗后6个月临床疗效进行分析, 治疗后6个月视力恢复情况明显优于治疗后, P<0.05。另外通过对患者治疗后和治疗后6个月生活质量评分进行比较, 治疗后6个月生活质量优良率有明显提高, P<0.05,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综上所述, 颅底骨折并发视神经损伤患者临床疗效良好, 生活质量改善效果明显,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志华, 靳怀明.颅脑损伤后颅底骨折并发脑神经损伤临床分析.河南外科学杂志, 2006, 12 (4) :29-30.

[2]魏新亭, 保建基, 孙红卫, 等.前颅窝底骨折合并视神经损伤的治疗.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07, 23 (4) :261-263.

前颅底外伤性粉碎骨折的临床分析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80例, 男55例, 女25例, 年龄7~55岁, 平均34.7岁。骨折原因:坠落伤12例, 交通意外伤48例, 重物砸伤8例, 尖金属物击伤并存留7, 其他5例。入院时对患者行格拉斯哥昏迷等级评分 (GCS) 8例为3~5分, 45例6~8分, 27例9~12分。颅眶区皮肤裂伤并与骨折线相通42例, 额颧面部皮肤裂伤与骨折线相通30例, 皮肤挫伤8例, 其中眼球脱出1例, 视神经离断1例, 眶内侧壁骨折45例, 脑组织外溢22例, 眼球旋转移位8例, 眼球贯通伤3例。临床表现:本组80例患者经头颅CT检查显示, 颅内异物8例, 骨窗位显示额骨粉碎凹陷性骨折52例, 额颞粉碎凹陷骨折20例。患者均有筛窦积血。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 2组在姓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与非手手指征

手术指征: (1) 前颅底粉碎性骨折行CT扫描伴硬脑膜缺损或裂口; (2) 伴有颅内血肿在20~30mL以上, 伴有额颞骨凹陷骨折, 或有开放伤口伴脑组织外溢; (3) 伴眶骨或额骨粉碎骨折; (4) 前颅底缺损伴眶上下壁缺损; (5) 眶内侧壁骨折伴视神经断离、视神经损伤及眼球毁坏性损伤。非手术指征:前颅底粉碎性骨折合并双额或单额骨粉碎性骨折, 畸形不明显, 视力障碍进行好转、脑脊液能自愈者列为非手术指征。

1.3 手术方法

2组患者均行全身静吸复合麻醉。患者大部分 (观察组38例, 对照组36例) 采用冠状切口开颅, 行单侧额颞顶标准大骨瓣开颅6例 (观察组2例, 对照组4例) 。观察组主要为硬脑膜重建和骨性颅底重建两步手术操作过程。骨性颅底重建过程为:先将术野的异物、骨碎片或硬膜外血肿等在双侧额颞瓣开颅后清除。如硬膜已破, 硬膜张力较高, 术前CT检查发现有脑挫裂伤或硬膜下血肿, 则将硬膜剪开探查, 将硬膜下严重挫伤失活的脑组织及血肿清除、止血, 在最大限度的对颅内压降低后, 向前颅穿底方向沿额部硬膜探查, 对前颅窝底的眶板、硬脑膜及筛板等损伤部位大小及是否与鼻腔、眼眶相通做仔细检查。清除粉碎的骨碎片后, 将锐利的骨缘进行适当修整、止血, 并仔细消毒。在额、颞骨处的外板或内板取一块做适当的朔形, 使之吻合于缺损部位, 若颅骨均不合适, 可取在颅骨修补时用的钛骨进行代替。取一侧大小足够的额骨骨膜瓣在颅底平铺, 在颅底骨缺损部位覆盖, 用EC胶固定粘合, 再将朔形好的颞骨、额骨的外板和内板、钛网在缺损部位覆盖, 再次用EC胶行固定粘合, 同时加2~4枚钛钉作固定。然后在颅骨或钛网上用对侧大小合适的额骨骨膜瓣进行平铺, 再用EC胶固定粘合, 成“三明治”式修补, 对严密程度行冲水检查粘合。前颅窝底硬脑膜重建过程为:可直接缝合硬脑膜小的缺损或线形裂伤。缺损较大直接缝合不能进行时, 常选择皮瓣的帽状腱膜, 后为颞肌筋膜。如患者为严重的头皮挫裂伤, 不易取材, 可行人工硬脑膜修补术治疗。

注: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 计量资料行χ2检验,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术中探察前颅窝底缺损直径观察组为2~6.2cm, 平均为3.4cm。对照组2.2~6.3cm, 平均3.3cm, 2组无明显差异, 具有可比性 (P>0.05) 。观察组3例患者, 对照组6例患者因病情较为严重, 在短期内发生死亡。2组患者各失访1例。对其他患者行6个月~1年的随访, 包括体格检查, 病情询问, 头颅MRI或CT检查。结果为:观察组36例存活患者中, 仅1例发生轻度脑脊液漏1例, 经治疗后痊愈;对照组33例中, 并发颅内感染4例, 脑脊液漏6例, 脑膜脑膨出5例。2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3 讨论

前颅窝底创伤性严重粉碎性骨折通常为前额或 (和) 额颞部因巨大的暴力直接作用所致, 造成额、颞骨发生粉碎性骨折, 外力沿筛板及眶板传导, 因两处骨折均较薄, 易使筛板和眶板发生变形破裂[3]。同时, 颅底部硬脑膜紧密连接颅骨, 故比较容易造成硬脑膜撕裂缺损或前颅窝底骨折缺损。对在手术过程中是否实施骨性颅底重建, 临床仍有争议。颅底重建的重点部分学者认为在于颅底硬脑膜结构的修复, 可不必行骨性颅底重建, 通常不会发生脑脊液口鼻漏及脑膜脑膨出等[4]。另有学者认为, 因前颅底与鼻腔、眼眶、鼻、筛窦相邻, 蛛网膜下腔在骨折后极易与外界相通, 造成内开放性骨折形成, 若不行骨性颅底重建, 则易发生脑脊液漏, 进而诱发颅内感染, 使致残率和致死率增加[5]。且有较大缺损面积时, 脑膜脑膨出易发生。本次研究对骨性颅底重建的疗效进行观察, 结果表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总并发症发生率 (P<0.05) 。提示颅底骨性重建具有较高临床价值。

在对前颅底外伤性粉碎骨折患者进行治疗时, 如何使手术疗效提高是广大医疗工作者面对的问题[6]。具体包括: (1) 修复颅底骨缺损:其中对颅底骨缺损严密修复是重要的环节, 防止开放的颅腔造成鼻腔、口咽部与外界相通, 利于颅内逆行感染的预防。 (2) 修复前颅窝底硬脑膜:避免发生脑脊液漏, 进而发生颅内感染。 (3) 预先准备好颞筋膜或带蒂额骨骨膜瓣在颅底缺损处平铺, 避免开放性异常造成感染; (4) 血管蒂均不能扭曲、受压, 以免影响血供。 (5) 术后积极抗感染治疗; (6) 对骨性颅底重建材料需严格选择和消毒, 共包括人体自身材料和人工和合成材料, 其中需优先考虑自身材料, 有利于颅底重建成功完成。综上所述, 前颅底外伤性粉碎骨折的患者使用骨膜带蒂瓣进行颅底骨性重建时效果确切、简单易于操作、并发症发生率低, 具有较好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杨建雄, 肖新才, 刘胜初, 等.创伤性前颅窝底粉碎性骨折患者术中的颅底重建[J].广东医学, 2004, 25 (10) :1188~1189.

[2]Pusic AL, Chen CM, Patel S, et al.Microvascular reconstruction of the skull base[J].A clinical approach to surgical defect classifica-tion and flap selection Skull Base, 2007, 17:5~15.

[3]王忠诚.神经外科手术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0:418~422.

[4]Rodrigues M, O, maller BW Jr, Stsecker H, et al.Extended pericranial flap and bone graft reconstruction in anterior skull base surgery[J].Otolaryngo Head Neek Surg, 2004, 131:69~76.

[5]Gil Z, Fliss DM.Pericranial wrapping of the frontal bone after an-terior skull base tumor resection[J].Plast Reconstr Surg, 2005, 116:395~398.

颅底骨折护理 篇7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5~7月的56例行鼻内镜辅助颅底肿瘤切除术患者,其中男35例,女21例,年龄11~60岁,平均年龄43.25岁,经影像学与病理学确诊:尤文比肿瘤2例,纤维血管肿瘤2例,嗅神经细胞肿瘤4例,颅咽管瘤4例,骨化纤维瘤5例,脊索瘤18例,垂体瘤21例;临床症状有头痛50例,视力下降6例,颜面部肿胀3例,颌面部麻木3例。

1.2 方法

1.2.1 术前准备:

在术前Id探访患者,根据患者的文化程度、心理状态、性别等因素专业的介绍手术环境、手术方式的优点、麻醉情况以及患者的配合要求,解答患者疑问。态度要和蔼、热情,语气温柔,赢得患者信任,减轻患者的紧张、焦虑等情绪,使患者最大程度的配合手术。术晨巡回护士核对患者的信息,按要求做好术前准备,如出凝血酶原时间、禁食、配血等。无误后将患者送进手术室,并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医师和患者准备相关器械和消毒措施。

1.2.2 术中护理:

及时导尿,协助麻醉师全麻,平卧位,两侧小沙袋固定,消毒铺巾,清点器械、物品和纱条。注意监测患者的情况和手术的进展,包括患者的出血量、血氧饱和度、心率变化、血压等,根据医师的需要行手术配合工作,随时提供病情信息,根据情况决定是否输血、止血等。术毕开启照明灯,关闭仪器,计算出血量,填写术中护理记录,带齐患者资料,与麻醉师将患者送至麻醉复苏室,做好交班工作。

1.2.3 术后护理:

麻醉术后护理注意患者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监测呼吸情况。清醒后患者取半卧位,抬高床头45°,引出术腔渗出液[1]。在术后72h内,着重行颅内状况的监察和护理,注意患者的意识状况、神经系统体征、血压、视力、肢体状况、颅内高压状况等。观察鼻腔内分泌物的性质和量,如有活动性出血,及时向医师汇报。术后2~3d逐次拔出鼻腔内填塞物,观测鼻腔内液体渗出性质和量。术后24h测量患者尿量、电解质,定期测尿比重。术后5~7d为感染高发期,注意监测患者体温变化。每日2次口腔护理,食物采用高热量、易消化、高蛋白及高维生素的食物。出院前指导患者健康护理,叮嘱复查。

2 结果

56例患者全部康复,其中2例出现并发症,1例术后单眼视力极具下降至光感,抽取鼻腔填塞物,采用急速冲击治疗,28h后视力恢复。1例出现尿崩症,行内科治疗后恢复。

3 讨论

鼻内镜辅助颅底肿瘤切除术手术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已经被广大患者接受。随着医学的发展,治疗的重点不断向围手术期的护理倾斜,患病者的并发症状况和身体恢复状态成为痊愈的重要因素,这对护理的要求很高。

在术前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和评估可以有效地缓解应激反应和并发症状况。在术中,减少出血,及时进行止血措施,减少术后胰岛素抵抗,为患者术后康复打下基础。护士要对各种仪器的操作熟练,掌握仪器性能,还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行为习惯,保持精力的充沛。

术后护理是患者康复的重要方面,护士要掌握颅底疾病手术可能引起的颅内外并发症的病症及处理方式,如尿崩症、视神经障碍、垂体卒中、蛛网膜下腔出血基底静脉丛出血、脑脊液鼻漏颅内感染等。要求医护人员专业知识掌握扎实,并具备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对于每例患者,护理人员都应该与医师共同制定相关的治疗方案,护理人员要熟悉患者的病变特点、手术方式,术后反应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2]。

术前的护理重点是赢得患者的信任,缓解患者出现的紧张、焦虑心理,这需要护理人员展现自身的专业性和亲和力,介绍可能出现的临床反应,建立患者的心理预期。实施这一手段,可以加强患者对手术及护理的配合。在术中,着重注意与医师的配合与患者的状况。术后24h,为血肿高发期,72h为创伤组织水肿期,术后1周是脑水肿期。对患者行颅内症状、鼻腔分泌物、体温、水、电解质的观察和护理可以有效地缓解并发症所造成的危害。本次护理正是因为护理人员的细心,才避免更大的事故。

所以,我们应该从各方面提高医院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提高鼻内镜辅助颅底肿瘤切除术的护理水平。

参考文献

[1]本刊编辑部.鼻内镜外科技术分级和准入制度及培训体系[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5,40(10):10-18.

上一篇:微课程视频下一篇:小学数学文化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