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程视频

2024-10-23

微课程视频(精选12篇)

微课程视频 篇1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提出, 越来越多的学校加快了教育改革的步伐。信息化也是衡量一个学校对教育发展和管理的现代化手段最重要方面。从小学到大学, 都将电视视频搬进了课堂, 也大大吸引了学生,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与此同时, MOOC及微课程的建设成为了老师们的工作重点与难点。一位好老师就要将所授课程中的每个知识点让学生用自己能接受的方式理解掌握, 并综合应用到工作学习中。每个知识点用什么最明了的方式使学生理解掌握是关键。这个是制作微课程的关键。下面我想对微课程的制作谈谈个人的几点看法。

1 微课程的选材

我们大家都看过电视剧的《红楼梦》, 也看过电影的《红楼梦》, 为什么对于欧阳奋强饰演的贾宝玉记忆犹新呢?就是因为电影《红楼梦》将一本120章回的名著缩减成2小时的电影, 让人感觉没头没脑, 还未理清人物关系, 电影就结束了。而电视剧《红楼梦》是将原著的内容精选出有代表性的, 用50集的电视剧展示给观众, 让人慢慢回味, 并且每天放几集, 勾起对下一集内容的期待, 也就培养了与它的感情。我们制作微课程也是这个道理, 在讲解知识点时, 也不要将一个45分钟课堂的内容都制作成微课, 只需将其中重点、难点或应用性强的知识点选出制作即可。一个微课程只需要5~10分钟最好。

2 课堂组织形式

我们都知道一个吸引学生的课堂, 不是简单的由老师讲、学生听就能做到的。课堂组织形式多样化, 才能吸引学生的眼球, 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课堂组织形式有很多, 如:先讲后练、先练后讲、分组讨论、学生先学习后抢答、翻转课堂等。但哪一种形式合适哪一种课程呢?这是我们专业老师要考虑好的问题, 并不是每一种都可以试用于我们。例如分组讨论就适合文科类的课程, 对于专业性操作性强的课程就不适合。专业性操作性强的可采用先讲后练、先练后讲等形式。

微课程设计中如果还是以对照PPT讲授的形式录制视频, 效果明显是不受学生欢迎的。如果说学生在课堂中都不愿听, 如何能期待他课前课后会主动看授课视频呢。只有将传统的课堂内的授课转移到课堂外, 转移到生活中, 才能吸引学生。

我们可以利用生活工作中问题的提出, 如何解决来吸引学生, 达到课堂教学的目的。有的知识点内容, 我们也可以直接利用生活工作中提取的视频, 引用到微课程教学中, 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3 学会利用已有的网络资源

微课程的制作是个繁琐而艰巨的工作。如果所有的知识点都一一要教师自己录取成视频, 并剪辑成完整的微课程不太可取。首先, 教师不是专业人员, 录取效果不佳, 给后期的制作工作带来大量麻烦;第二, 教师不是视频编辑专业人员, 对视频编辑不熟练也会增加大量的工作量;第三, 教师还有其他很多教学工作要做, 人无全能。人的精力是有限的, 如果在一个事件上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那么其他事情肯定会受影响。目前网络发达, 互联网上已经有了很多相关视频, 我们应该学会利用已有的视频, 只要对微课程有用的, 就可以将它引用到课程视频中。如:行星运动、太阳的运动轨迹、细胞的形成等, 这些视频非教师可以录取或制作成的。如果利用现有的视频, 既省事, 视频的效果好, 何乐而不为呢?

4 视频处理中的技术

4.1 视频处理软件的运行环境

进行视频编辑处理的软件很多, 本人认为Adobe公司开发的Premiere视频编辑软件是最易学、高效、精确的视频剪辑软件。Premiere提供了素材采集、视频剪辑和调色、音频美化、字幕添加、影片输出、DVD刻录的一整套流程, 并和其他Adobe软件高效集成, 可实现生成高质量作品。但使用Premiere软件首先要满足软件的运行环境, 否则无法安装或安装后无法正常使用。

以Premiere CS6为例, 在64位Win7操作系统下:需要支持64位Intel Core2 Duo或AMD Phenom II处理器;4 GB的RAM (建议分配8 GB) ;用于安装的4 GB可用硬盘空间;安装过程中需要其它可用空间 (不能安装在移动闪存存储设备上) ;预览文件和其它工作文件所需的其它磁盘空间 (建议分配10GB) ;1280x900显示器;支持Open GL 2.0的系统;7200 RPM硬盘 (建议使用多个快速磁盘驱动器, 首选配置了RAID 0的硬盘) ;符合ASIO协议或Microsoft Windows Driver Model的声卡。为了视频编辑工作能正常完成, 至少按照以上的参数标准配置电脑。

4.2 视频镜头的表现手法

如果我们每天都是吃同一种菜, 会吃厌的, 甚至再也不想吃了。所以我们在录制视频或处理视频时不能从头到尾采用一种形式, 需要一些技巧, 镜头的处理也是很重要的。视频中我们应该适当的利用镜头的变化, 让学生感到视觉的跳跃变化, 来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推镜头:主要利用摄像机前移或变焦来完成, 逐渐靠近要表现的主体对象, 使人感觉一步一步走进要观察的事物。当制作有关化学实验的视频, 对于实验中的某个操作细节要提醒学生注意时, 我们可能将镜头推进到操作手的部位, 重点介绍手部动作或化学反应。这样让学生观察得更仔细。

移镜头:它是把摄像机固定在移动的物体上作各个方向的移动来拍摄静止的物体, 使静止的物体产生运动效果。当我们要说明一个内容的大体部分时, 可以使用移镜头。如:做实验时准备了哪些材料, 我们可以用移镜头的方法, 将各材料做一个说明视频。

跟镜头:在拍摄过程中找到兴趣点, 然后跟随进行拍摄。在展示一个内容的过程时, 为了抓住运动物体的兴趣点时, 可以使用跟镜头。如我们要展示小球的碰撞运动时, 可以将镜头设定到小球上, 跟随着小球一起展示变化。

拉镜头:它与推镜头正好相反, 它主要是利用摄像机后移或变焦来完成, 逐渐远离要表现的主体对象, 使人感觉正一步一步远离主体的事物, 远距离观看整个物体。如果要从细节到整体展示内容时, 就要使用拉镜头。如录制人物离开时, 从人物的脸部到全身的视频。

镜头的变换手法是根据教学内容展示需要来进行调整的, 但非专业人员且没有专业的录制设备很难实现。即使是用专业设备录制, 也会出现晃动, 造成视频不清晰。我们可以在编辑视频时, 通过视频的特效处理来实现镜头变换。如:推镜头, 就是将视频显示区域内容由远到近, 由整体到局部变化。

4.3 视频中的添加字幕

我们去参观画展时、花展时, 美丽的画面看完后, 我们都会有意地注意画的作者或花的名称, 这就是文字说明的重要性。同样我们的视频中, 也要在相应的地方加上相应的说明文字, 以吸引大家注意, 对于重点难点内容, 可以突出显示, 引起引起学生注意的作用。

4.4 视频中的声音处理

没有声音, 世界就黯然失色。教学视频也是如此, 如果没有声音, 学生就不知道视频中播放的是什么, 无法理解。在视频中要添加讲解的声音, 一般在室外录制的声音效果会很差。我们可以将视频先录制好。重新在室内录制讲解的声音, 然后利用视频处理软件将声音合成进去。在后期声音合成时, 加上有效的文字说明, 并在适当的位置添加动听的音乐, 更能使微课内容增添吸引力。

4.5 视频清晰度的控制

微课程是网络课堂, 那么就要求我们的微课程视频有较高的清晰度。只有制作好一个高质量高清晰度的视频才能保证网络上的资源的视觉效果。

目前支持网络微课程的视频格式是.flv格式。因为目前我国支持的电视制式是PAL制的, 标准尺寸是720像素×576像素, 采用25fps或24fps。我们在剪辑处理视频的过程可能要导入各种素材, 那么就要注意, 这些素材的参数也要与视频支持的制式参数保持一致。如果不一致, 将导致视频清晰度下降。

在视频编辑后, 导出影片时, 我们采用的视频编辑软件生成的影片格式有很多种:如:Gif、aiv、Quick Time等视频格式文件。常用的是“.avi”文件, 它可以在很多多媒体播放软件中播放。大学城空间中上传微课视频不支持“.avi”文件, 所以编辑视频导出时要选择“.flv”格式。如果以后格式方面有问题, 可以使用“格式工厂”软件, 将“.aiv”文件格式转换成“.flv”格式或其他目标格式, 但是清楚度会下降了。

5 结语

微课程是刚刚兴起教学改革, 也是对教学课堂的革命, 对教师是严峻的考验, 我们还需要在这个教学改革过程中不断尝试, 不断收集经验, 找到更多更好的方法, 让微课堂发挥出惊人的效果。

摘要:文章论述了本人对微课程视频编辑制作过程中发现微课程的选材范围、微课程课堂组织形式、网络资源的利用及视频编辑处理等问题提出了个人观点及处理办法。主要阐述视频处理中根据选用的视频处理软件Premiere如何配置电脑和选择操作系统、如何通过处理镜头的表现手法突出展示视频、如何添加注释字幕和讲解声音及如何提高视频清晰度等问题的处理办法。希望通过本文能与正在为微课程视频编辑处理感到困惑的教师们一起探讨处理办法。

关键词:视频处理,镜头,合成

参考文献

[1]王红卫.安全掌握Premiere Pro CS5超级手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1:3.

[2]刘惠芳.数字媒体技术应用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195.

微课程视频 篇2

为了响应“感恩学校”的这个主题,我们编辑部拍了一段微视频来感恩学校。

首先,我部先开会来讨论这次视频的内容,探讨微视频拍摄的流程、地点、内容、人物。

其次,部长就具体事项安排到个人。包括写流程摄像机的租借,写采访稿。还有后期的制定。

作为编辑部的一名干事,我知道感恩微视频的拍摄工作需要部门里每个人的协作,密切的配合才会把视频拍好。虽说是微视频,但是需要部门里每个人的积极配合,在这次拍摄过程中投入十分的热情。在拍摄的过程中,遇到了许多的困难。比如:我们到达了选定的地点但是制定拍摄的人却还没有到达。这就需要我们打电话联系且在选定地点等待。这样就会浪费我们的大量时间,以至于我们没办法按规定时间完成规定的拍摄工作。

我们在下次的工作中,要提前做好所有的工作。把人通知到位,以免在不必要的事情上浪费时间。希望我们不利的人员能提高相互配合的能力。在这次的拍摄的工作中,整体工作完成的还是不错。

微视频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应用 篇3

【关键词】微视频 翻转课堂 计算机应用基础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6C-0137-03

一、研究背景

微视频是指短则30秒,长则不超过20分钟,内容广泛,形态多样,可通过PC、手机、摄像头、DV、DC、MP4等多种视频终端摄录或播放的视频短片。计算机应用基础是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计算机的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然而,该课程存在学生学习个体差异大,学习效果不够明显的问题。近几年,微视频应用于教育受到广泛关注,尝试把微视频应用于高职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构建基于微视频支持的教学模式。

二、研究思路

本研究分为五个阶段:理论研究阶段、教学设计和视频开发阶段、应用研究阶段、效果评价阶段和总结反思阶段。

理论学习阶段,通过研究相关文献了解并分析微视频在国内外发展的现状,确立本论文研究的相关理论。在研读这些论文的过程中,思考微视频教学方式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可行性和操作方法。

教学设计和视频开发阶段。把微视频应用于我院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分析了学院的生源特点、课程性质、教学内容与目标、课程教材、授课现状的基础上,将微视频运用于课程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包括:教学内容设计、课前和课堂教学流程设计、评价指标设计。最后,再根据调整的教学内容使用录屏软件录制教学视频,并制作学习任务单。

应用研究阶段,把设计出来的方案运用于实际教学,并在实践过程中根据效果不断调整教学方案。在研究中,笔者从授课班级中挑选两个班级作为研究对象,一个作为本研究的实验班,在授课过程中使用微视频;一个作为对照班,应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在实施过程中按教学设计认真授课,并记录和保存各项数据,作为分析、总结、反思和调整的依据。

效果评价阶段,通过对实验班与对照班的学生学习过程、期末成绩、调查问卷、访谈记录等进行分析,评价微视频运用于我院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效果。

总结反思阶段,对本研究进行全面的分析、总结和反思,找出研究中的不足。

三、微视频开发

(一)微视频内容设计

1.细化知识点

课程内容要制作成微视频提供给学生学习,为保持学生注意力持续集中,每个微视频的时间需控制在10分钟以内,因此每个微视频承载的内容有限。在进行教学内容设计时,要把内容细化成一个个的知识点,并给每个知识点定义名称,以方便学生在查找视频时根据名称能快速找到所需内容。

2.设计任务

学生通过微视频掌握各知识点,但仅仅如此会使学生无法把握知识点的相互联系,这就需要在教师的帮助下,在课堂上把知识点融会贯通。根据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教师把每次课的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个任务,即创设一个个的情境,在情境中学习相关知识点。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能理解知识点之间的不同作用和相互联系。

(二)微视频录制

本研究根据本院学生特点与计算机课程的特点,使用软件自行录制微视频。微视频制作的工具有:录屏软件Camtasia Studio、智能手机、手机支架,视频格式为MP4或FLV。

四、微视频教学的实践研究

前测后测控制组实践研究从2014年9月开始实施。新生入学后,从授课班级里进行选择。通过分析班级的数据后,选取2014级新生中的药学3班作为实施微视频教学的班级,即实验班。选取2014级药学1班作为研究的对照班,对照班在授课过程不采用微视频。这两个班的总人数、男女生比例、授课教师及辅教教师职称基本一致。

实施本研究的目标为:验证微视频应用于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效果;建构微视频应用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模式;制作的大量微视频可充实课程资源库。

研究实施时间为:2014年9月至2014年12月。

(一)学情分析

研究实施,首先通过以下三项工作了解学情:以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实验班学生与对照班学生的基本情况;通过摸底测试了解学生现有的操作水平;通过访谈与调查分析,确定运用QQ软件作为实践研究的网络学习平台。

经过调查问卷和个别访谈及摸底测试,得出以下结论:

本研究对象的选取科学、合理。通过分析调查问卷和前测成绩,可知实验班和对照班除基本情况基本一致外,两个班在学习态度、学前计算机水平、平时使用计算机和网络的情况、拥有个人电脑的数量这几个方面的情况也相似,因此把这两个班作为研究对象具有可比性。

学习环境小结:本调查显示,每个班都有半数学生可在家里使用电脑,但只有极少数学生把电脑带到宿舍(药学1401班有0台,药学1403班有4台),而我院学生长期住校,因此,绝大部分学生无法在课余时间在宿舍使用电脑,这给实施微视频教学提出了一定难度。

解决策略:我院计算机房在星期一至星期五的18:00—21:00开放,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在工作日的8:00—17:30开放,学生可在开放时间到计算机房或电子阅览室使用计算机。除此之外,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学生已是人手一部智能手机,学生也可通过智能手机浏览学习资料或与同学、老师交流。

学习者特征小结:学习者学习特征分析如表1。

学习动机问卷、访谈随着计算机在各个领域的普及,学生们知道计算机在学习、生活及以后的就业中的作用,因此,绝大部分学生对计算机课程都表现出兴趣,也有少数学生表示无所谓或不感兴趣。但学生学习动机属外部动机,即通过计算机等级考试或为今后学习和就业打基础,而“很感兴趣,希望深入学习”的学生在每个班中所占比例均不到一半,即学习来自内部动机的学生相对较少。

学习偏好问卷、访谈学生们平时使用计算机的目的主要是娱乐,如聊天、观看视频、听音乐等,有50%以上的学生也会应用网络来查询资料,这表明学生有利用网络帮助学习的意识。

自主学习能力问卷、访谈学生们获取知识的方式主要是通过老师的传授,自己主动学习仍占少数,这表明,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不高。

群体特征前测、问卷、访谈学生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对计算机课程的学习目标明确,但自主学习能力较差。

(二)教学流程

为充分利用微视频资源,本研究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方式,教学流程设计为课前活动与课中活动。

1.课前活动

课前,教师把微视频、学习任务单、学习资料上传到网络平台,注意观察学生在平台上的留言、在线讨论内容,或与学生约定网上交流的时间,通过观看学生讨论的过程或解答学生的问题,教师对教学重点和难点的把握将更为准确,之后再根据实际情况对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进行调整。

学生在线接收到学习任务单后,按学习任务单的要求自主学习。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来安排和控制自己的学习节奏。在观看微视频进行学习时,节奏快慢由自己掌握。已掌握的内容可快进跳过,学习困难处可反复观看或暂停思考。对于自己无法解决的难题,可在线与其他学生讨论或向教师提问。

2.课堂活动

经过课前的自主学习,学生对教学内容已有了初步的认识,课堂就变成了答疑解惑、巩固知识、扩大视野的时间。课堂上,教师布置练习任务,通常练习题要准备多份,难度也逐渐加大,以满足不同学习水平学生的需求。使“吃不好”的学生在练习中掌握基础知识,使“吃不饱”的学生有更多的挑战面对。学生因为有了课前的准备,在课堂上将有更多的时间做练习来强化和深入了解所学内容,教师也有更多的时间“一对一”辅导学习能力差的学生。

五、实践结果

(一)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是对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动态评价,也是对教师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组织形式的评价。形成性评价指课堂表现评价,实验班的课堂表现评价包括:自学情况评价、课堂出勤率、课堂实训完成质量;对照班的课堂表现评价包括:课堂出勤率、课堂实训完成质量。一个学期以来,实验班药学1403班与对照班药学1401班课堂表现记录如表2。

两个班的形成性评价结论如下:

1.自学情况评价

研究开展初期,药学1403班学生利用学习平台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原因有以下几点:

学生的学习动机属于外部动机,而开学初,还没有考试的压力,在学生们还没意识到考试或是就业的压力时,就会缺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差,获取知识的习惯还停留在老师面对面讲课的方式。

宿舍计算机台数少甚至有的宿舍一台都没有,课余很少有机会在宿舍使用电脑,而使用智能手机消耗流量太快且无法练习。

开学初,计算机实训室还未在课余时间开放。电子阅览室只在工作时间开放,而此段时间是学生的上课时间,这使很多学生无法在课前登陆网络平台进行自学。

这些客观和主观的条件使翻转课堂在开始之初举步维艰。除少数学生进行课前自学外,大部分学生难以课前自主学习。采取的策略是:在课堂上播放教学视频,学生观看完视频后完成相应练习。这么做的目的是让学生们逐渐熟悉并形成利用教学视频进行学习的习惯。随着计算机实训室的课余开放,实验班的自学情况有了明显进步。学生们按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在课前按学习单要求下载视频观看,并完成相应习题。课堂上学生有更多时间完成实训。

2.课堂实训完成质量

数据表明,对照班药学1401班实训完成的质量更好。除两个班学生在学习风格和学习态度上存在差异的原因,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笔者在教学设计和教学组织形式上存在不足,如教学设计不够仔细以至于对课堂的掌握能力不足,出现学生完成练习后不再继续练习难度更大的习题或是上网浏览网页。这个时候,教学经验上更为成熟的传统教学法就有了更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微视频教学需要在实践应用中不断调整。

(二)总结性评价

总结性评价以本课程的期末考试为依据。本课程的期末考试分为理论考和操作考。考试结果如表3、表4所示。

数据表明,实验班的期考考试结果更好,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经过一段时间的不断调整,随着对课堂的掌控能力不断成熟,使微视频教学顺利进行;实验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鼓励下,逐渐培养起主动自学的习惯,做到课前自学,课中就有更多时间进行练习巩固知识,因此,最终的学习效果优于对照班。

表3中,对照班与实验班的期考理论考试结果显示,两个班均在60-79这个分数段所占人数多(对照班有49人,实验班43人在此分数段),说明在对照班和实验班中,学生之间理论成绩相差不大。表4中期考操作考试结果显示,实验班在“90分以上”的分数段所占人数较多;而对照班在“80-89分”和“90分以上”两个分数段上所占人数较多,说明实验班学生的操作能力个体差异不大,对照班学生的操作能力个体差异相对较大。这是因为两个班的理论知识均是通过教师在课堂上讲授和学生考前复习的方式获取,所以教学效果差不多。而在微视频教学实施过程中,由于实验班进行了课前学习,课中就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操作练习,教师也有更多时间辅导学习能力差的学生,所以在操作能力上,实验班学生的个体差异小,说明微视频教学能缩小学生之间的差距。

六、实践研究总结

(一)微视频应用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具有优势

1.微视频有效解决学习差异性

学生在进入学院之前,由于各地教育条件和水平的不同,以及各中学对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同,导致高职院校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微视频应用于计算机课程,只要学习资源充足,教学设计思路清晰,学习者就能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和认知风格在课前选择知识点,自主学习。微视频使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节奏。在自学时,如果学生能够轻松理解了一个概念,就可以加快节奏,学习下一个内容。如果某个知识点非常难,学生可以按下暂停键或回放复习,尽可能多做练习。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不再因跟不上节奏而感到难堪,也不会因课堂节奏太慢而失去热情。

2.微视频促进学生主动自学

在实施过程中,自学功课做得充分的学生,在课堂上能很快完成教师下达的一个个任务,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感受到了自我探索的乐趣和自己解决问题的成就感,进而对计算机课程也更热情。后测的调查问卷也说明,相对于采用传统教学形式的对照班,更多实验班的学生喜欢自学,并开始习惯“自己学,老师在课堂上指导”的方式。

3.微视频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微视频教学鼓励学生在课外自学。在自学过程中,学生经常需要搜索相关资料或与同学交流来解决问题,这有利于培养学生们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协作能力。课堂上,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讨论问题和制作作品,对他们的协作和创新能力有促进作用。

(二)微视频应用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有局限性

1.微视频需要硬件条件支持

学生在课余时间用计算机观看微视频,往往还需要连接外网。在此研究中,“没有计算机进行自学”成了实施微视频最大的障碍。因此,在实施微视频教学之前,需调查清楚硬件条件是否符合,以免影响教学效果。如果学院要大规模实施微视频教学,则需在课余时间开放学校机房,还需配置高性能服务器,增大网络带宽的接入量。

2.微视频教学要考虑学校的作息时间

从期末的调查问卷可知,“课余时间有限,没有时间自学”是实施微视频教学的一大阻力。笔者在开学初查看了此研究中两个班的课程表,发现从早上8点到下午5点,两个班都几乎安排满课程。通过访谈,也了解到学院要求学生到教室上晚自习。为了学生能有时间观看教学视频和完成针对性练习,而不占用他们休息的时间,允许学生用晚自习时间到开放机房自学。因此,在实施翻转课堂时,教师要了解学生的课程安排;制作的视频力求简短,设计的针对性练习量要少,避免给学生增加学习压力。

3.微视频教学对教师和学习者有要求

对教师有较高要求。本研究中,笔者根据本院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学习特点,自己制作教学视频,深刻体会到制作教学视频和设计练习题需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即使不是自行开发而直接使用他人开发的学习资源,也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才能搜索到足够的高质量学习资源。此外,还要求老师在课堂上具备组织、管理、控制研讨的能力,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完成对知识的理解。微视频教学促使教师角色发生了变化,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变成了学生自学的引导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学习资源的开发者,对教师的知识面和综合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对学习者的要求。微视频教学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在课前做好时间管理,挤出时间观看视频和完成练习,才能在课上深化知识。学生遇到问题,基本上都在网上查询相关资料,因此要求学生需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熟练掌握鼠标操作、汉字输入、网上搜索、收发电子邮件等基础操作。

【参考文献】

[1]桑海翎.微视频教学模式在计算机类课程中的应用[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3)

[2]李晓伟.微视频教学资源在《医药数据库技术》课程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4(12)

微课程视频 篇4

一、课程目标

“守护生命”校本课程按照年段设置了不同的主题和内容,并进行针对性的评价,以此让学生在实践体验和理解中,懂得珍爱生命,从而实现守护生命的目的。课程目标包括以下几点:一是让学生在学习和实践操作训练中掌握“自救和他救”的正确措施和方法;二是以切身体验来理解和增强生命保护的重要性,懂得为了自己的安全、家庭的幸福、社会的文明,要从自己做起;三是能用自己的所学知识,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人,奉献社会,承担起一个小公民的社会责任。

二、课程实施经验

1. 组建课程开发团队,实现生命安全教育资源的集约化

在生命安全教育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我们充分感受到科学、生命科学、地理、思想品德、信息、社会、体育等学科知识是学生理解知识、掌握技能必不可少的。所以,“守护生命”校本课程必须与基础型课程相结合。

由于此前我校“基于微视频的初中生命安全教育的实践与研究”的课题已经成功申报为市级科研课题,因此我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课题小组,并形成由地理、科学、信息、体育、德育等多门学科教师共同参与的教研模式。教师们个个使出浑身解数,通过网络查找授课资料,仔细甄别教学内容,大量海选、下载视频,认真撰写教案、课件。我们把课题研究、《公共安全行为指南》初中教育试点学校的工作、学校行为规范教育中的安全教育等方面结合起来,并整合师资力量,形成课程开发的团队,先行先试,把零散的活动汇集起来,使之常态化、生活化、集约化。

2. 利用微视频新媒体手段,实现生命安全教育课程的效益化

我校发挥新媒体的优势,将微视频的形式应用于生命安全教育中。微视频具有生动、直观、形象等特点,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和震撼力,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情绪,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世界。微视频使教师更容易创设教学情境,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益上,发挥着其他手段和教学资源无法替代的作用。

3. 注重知与行的统一,实现生命安全教育的技能化

生命安全教育的本质与核心就是学校在促进学生知识增长的同时引导学生的生命成长。我校大力推进生命安全教育,开设“守护生命”校本课程,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应知应会的安全知识,更要使他们掌握一技之长,能够自护、自救,使学生能够摆脱生命困顿,在危急之中,能够从容不迫,临危不乱,妥善处置,获得健康的成长、快乐的生活与幸福成功的人生。

4. 注重学生的实践与体验,使生命安全教育的实效性真正落到实处

我们首先在全校各年级的学生及家长中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对生命安全知识的需求,这样就避免了教师在内容安排上的盲目性和一厢情愿,使教学安排更加科学合理,也更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

微视频的简单制作 篇5

一些优秀的微课我们通常会将它保存下来,我们以前大都采用记笔记的方法将他保存到纸质载体上来。如今,随着信息技术在校园内的越来越普遍应用,我们已经可以将这些优秀的课通过视频录制的方法将它以微视频的形式记录下来。以便能够更加直观地去学习这些优秀的微课案例。下面我从四个方面来谈谈微视频的制作。

一、微视频制作的要求

1、无知识性错误,是微视频录制的底线性要求,知识性错误包括讲解错误(不规范)或者是书写错误(不规范)。

2、视频学习需要学生观看,只有界面简洁、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相符合的微视频,才更有利于学生学习。

3、微视频学习只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并非是教学过程的全部。制作者要抓住“知识点”这一最基础的部分,而不要试图解决学生学习的全部问题。

二、微视频制作易出现的问题

1.内容过多。有的教师在制作微视频时,将课堂上40分钟要讲解的内容压缩成15分钟内的视频讲解。

2.节奏过快。教师急着赶进度,学生思维跟不上教师讲解的节奏,影响学习效果。3.太过正式。微视频的讲解强调教师语言亲和、和蔼,是一对一辅导或者指导的风格。

4.呈现不清。一是内容呈现不清楚,屏幕上内容过多,学生看不清楚;二是呈现

的思路不清,教学步骤应一步步地呈现,而不能瞬间呈现几个步骤,造成思维的跳跃。

5.讲解不明。一是讲述的冗余信息多,不利于学生抓住学习要点;二是录制声音过小,学生听起来费力。

6.分散注意。视频的制作,一切要从有利于学生知识学习的角度来考虑,避免可能分散学生注意力的因素。

三、微视频制作的原则

1.知识点明确。制作微视频时,尽可能细化各知识点,短小精悍,讲解清楚,让学生循序渐进掌握每个知识点。

2.即时反馈原则。在学习微视频的过程中或一个微视频学完之后,要让学生完成与该知识点相关的进阶作业,监测和矫正学生学习的情况。

3.指导而非教导。教师在微视频中讲解学习内容时,其身份是“学生身边的指导者”,语言要生动、有亲和力。

4.留有余地的原则。一方面,教师要给学生的思考留有余地;另一方面,教师要给自己在课堂讨论上留有余地。

5.考虑学科特点。数学,重在展示思路;英语和语文,重在语法讲解、词汇识记;理化生,重在实验演示、原理讲解以及绘图、图片;体音美书法,演示与讲解相结合。

6.积极反应原则。可以设计“满十进一”的程序,让学生处于挑战自我的积极学习状态。

7.关注整体的原则。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的掌握,还必须关注学生身心发展可能受到的其他影响。

四、视频制作的简单方法。

(一)、采用视频录制软件进行录制

采用这种方式拍摄微课,需要用到的工具主要包括:电脑、耳麦(稍微注意一下,耳麦和耳机是有区别,耳麦不单可以听,还应带有麦克风)、视频录制软件(在这里我们以常用的Youcam软件来举例)、教学内容呈现界面,被拍摄对象主要是可以在电脑屏幕上显示出来的界面,例如四年级课程当中的电子邮箱的申请和收发邮件、演示文稿的制作、简单的画图操作,以及其他一些和教学内容相关的软件界面。

下面以“录屏软件录制PPT演示界面”为例来进行说明:(1)制作准备:电脑、耳麦(附带话筒)、视频录像软件CyberLink YouCam和我们常用的office。

(2)录制对象:ppt演示界面(3)制作方法:

第一步,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搜集相关的媒体资料,如图片、音频和视频资料等。

第二步,在电脑屏幕上同时打开视频录制软件CyberLink YouCam和教学PPT,执教者带好耳麦,调整好话筒的位置和音量,并调整好PPT界面和录屏界面的位置后,单击“捕捉”按钮,开始录制,(我们来看一下这个录制软件的界面。)执教者一边演示一边讲解,可以配合标记工具或其他多媒体软件或素材,尽量使教学过程生动有趣。

第三步,对录制完成后的教学视频进行必要的处理和美化。(4)示例:

下面我们来看一个简单的ppt演示文稿教学的视频录制示例。

(二)、视频设备拍摄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便携式录像机、手机、DV机、数码像机、视频摄像头等工具已经进入到我们的生活当中,尤其是手机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必须品,我们随时随地都可以用手机进行拍照、录像等,我们也同样可以运用手机来进行微视频的制作。我们可以拍摄的对象包括:课堂、白纸、黑板、游戏活动、表演、幻灯片、交互电子白板等各种类型的教学活动。下面挑选几种典型的微课制作类型进行介绍。手机/DV+白纸

(1)工具:可进行视频摄像的手机、一打白纸、几只不同颜色的笔、相关主题的教案

(2)对象:纸笔结合演算、书写的可视化教学过程

(3)制作过程:第一步,针对微课主题,进行详细的教学设计,形成教案;第二步,用笔在白纸上展现出教学过程,可以是画图、书写、标记等行为,在他人的帮助下,用手机将教学过程拍摄下来。尽量保证语音清晰、画面稳定、演算过程逻辑性强,解答或教授过程明了易懂。第三步,可以进行必要的编辑和美化。这里我们可以利用现在应用得比较广泛的《会声会影》来进行编辑和美化。(4)样例:

下面我们来看一个视频制作的示例。DV录像机+黑板演示

(1)制作准备:DV录像机、黑板、粉笔、其他教学演示工具(2)录制对象:整个微课教学实施过程

(3)制作过程:

第一步,针对微课主题,进行详细的教学设计,形成教案;第二步,利用黑板展开教学过程,利用便携式录像机将整个过程拍摄下来;第三步,对视频进行简单的后期制作,可以进行必要的编辑和美化。这里就不再一一列举示例了。

(三)、传统课件类

具备一定多媒体课件制作技能的执教者可以利用Flash等软件制作多媒体交互式课件,课件的格式可以是.swf或.flv等,这种方式制作的课件具有视频一样的教学功能。这样同样能够有效的呈现某个教学问题,有时所起到的作用比真正意义上的视频效果还要好。

(四)、其他方式

其他符合微课内涵和要求的类型,不拘泥于形式,鼓励创新。

微课程视频 篇6

关键词 小学品德与社会;新闻;微视频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13-0138-02

1 前言

品德与社会课程作为小学教育中一门重要的德育课程,担负着使学生养成良好品德,实现社会化发展的重任。但是该门课程被长期当作小学教学的一门“副科”,加之教学方法不当,课程教学效果不理想。德育教育重点在于体验,这与学生的生活具有紧密的联系。因此,教师必须时时关注社会发展,将新闻事件合理地导入课程教学中,从而不断提升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2 转变教学观念,重视新闻导入

品德和社会这门德育课程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工具,要彻底摒弃传统小学教学过程中将该课程作为“副科”的教学观念,充分重视教学的重要性。学生道德的提升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与他们的生活经历具有紧密联系。但是当前小学教师常常忽视课堂教学内容同学生社会生活实践之间的结合,只按照教材中的有关步骤和内容来开展授课。这种按部就班的教学方式极大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不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更无法切实提升他们的品德素质。因此,教师必须及时转变传统的授课观念,充分重视该门课程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并要结合学生的学习特征和认知特点来为学生合理导入一些社会生活实例,比如新闻等,这些都是有用的教学资源。

随着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发展,为教师授课提供了丰富的教学手段和工具,尤其是当前的“微”技术的推广、普及和应用,在小学教学中出现“微课”“微视频”等众多“微”事物,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相关方面知识的兴趣,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教师可以借助这些科学技术的合理运用,将新闻等教学资源以微视频的形式展示给学生,从而不断增强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如在讲解“喜迎院士到田头”这部分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先借助多媒体来展示一个5分钟时长的“科技兴农”的新闻发布会,对学生进行农业科技教育,接着让学生来进行讨论,并可以适当引入一些生活中的其他类似的新闻实例,切实使学生意识到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如此一来,就可以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对于社会生产和发展的重要性,增强他们的科学意识。

3 联系社会生活,捕捉新闻资源

新闻就是近期发生在社会生活中的各种重要事件和现象。对于学生而言,他们更愿意了解家庭、校内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新闻,所以新闻事件的引入要具有鲜活性、趣味性和针对性,以确保在教学中的适宜性。通常而言,社会处于动态变化中,动态的社会生活会提供丰富的新闻资源,所以教师要借助课程教材,联系学生的实际,尽可能多地收集适合用于教学的新闻资料,以便为后续的新闻微视频准备素材。一方面,教师要拓展范围,平时要留心为学生捕捉和积累一些恰当的新闻事件,尤其是关乎学生的时事新闻;另一方面要合理筛选新闻事件,以确保所用新闻资源对于学生的适用性,否则难免会影响学生学习的效果,甚至可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压力,制约学生思维能力的拓展,更无法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品德。因此,教师必须联系社会生活来为学生捕捉新闻资源,并借此来开拓学生的眼界,使他们了解到更多书本教材中所不具备的知识[1]。

如教学“马路修到家门口”,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来展示松溪高速贯通等新闻,使学生充分意识到交通和他们生活之间联系的紧密性;教学“节日大关”,除了教材中阐述的斗牛士节日活动外,还可以借助微视频来展示一些当前社会生活中我国各个民族的多样化节日庆祝方式,从而深化学生对多样化节庆习俗的了解,增强学习效果。如此授课,效果要远比教师的阐述好很多[2]。

4 结合教材案例,整合新闻资源

为了确保新闻视频资源导入课堂教学的质量,就必须充分结合思品与社会这门课程中的案例等内容,强化所用的新闻微视频具有足够的教学针对性,从而增强课程教学的效果。而就具体的方法而言,一方面,教师要详细地挖掘教材中的内容,确定课程教学的目标。虽然说新闻事件的合理导入可以增强教学效果,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不再需要依靠教材,所以必须要加强教材中各种案例和新闻事件之间的整合。如“2008 我们的奥运”这一课的教学重在激励学生,建立自信,以便帮助学生增强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的能力。因此,只要导入合理的新闻事件,其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会有很大提升。

另一方面,要为学生挑选一些富有趣味性和启发性的新闻事件来加强教学同生活间的联系,增强教学的亲近感和现实性,以全面发展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认知能力。如“走进奥运”课程的教学,其重点是通过奥运会使学生了解奥运会的故事,感受奥运精神。教师可以从众多体现奥林匹克精神的新闻事件中挑选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教学内容,充分吸引学生的听课注意力,提高教学质量。

5 依托社会实践,增强关注体验

小学生道德和品质的培养和提升的根源在于他们同实际道德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也就是要求让学生多体验和感受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事物。通过引导学生关注新闻事件,依托社会实践来不断增强实践体验。对新闻事件资源而言,教师不可仅仅局限于身边,而应该拓展到更广大的范围,当前互联网技术和现代化媒介视听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信息搜集平台,教师要在课下通过广播、电视或者网络来为学生多搜集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新闻资源,并将他们整合成微视频来展示给学生,以更好地帮助他们学习。

如在讲解“走进奥运”时,教师可以将历届奥运会的各种精彩镜头制作成一个简单的宣传短视频,比如中外运动员拼搏的事例等,以使学生通过简短视频的展示来充分了解奥运会的具体内容,从而直观地感受有关奥运方面的内容。如此一来,借助新闻微视频的引入,不仅可以丰富课堂教学的信息量,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更好的教学氛围。

6 结语

总之,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实践要求是品德与社会这门德育课程教学的基础,也是这门课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条件。因此,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因地制宜,尽量多为学生选择一些贴合生活实际的新闻事件,并借助多媒体等设备来将其以微视频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就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切实提升课程教学有效性,从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参考文献

[1]丁万寿.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策略探析[J].学周刊,2011,11(26):129-130.

微课程视频 篇7

1 微课程的概念与应用

1.1 微课程的概念

关于微课程(microlecture)的的概念,由美国人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在2008年首先提出,国内则由胡铁生最早进行释义。至今微课程的概念仍然没有明确权威的解释,通常情况下,微课程指一个独立的教学单元,它包括明确的教学目标和完整的教学设计,目的在于产生一种更加聚焦的学习体验。在本文中,微课程以视频作为载体,时间不超过10分钟,能快速有效的进行某一个知识点的教学。

1.2 微课程的应用

微课程体积小巧,形式灵活,特别适合于网络在线学习和移动学习,其碎片化的教学结构,可以让学习者在短时间内迅速掌握某个知识点或技能。在课堂教学领域,微课程也很适合于进行“颠倒课堂”的教学形式,教师利用微课程可以将课堂教学变得更加个性生动,以弥补传统课堂教学方式的不足。

2 CamtasiaStudio 简介

CamtasiaStudio是美国TechSmith公司出品 的屏幕录 像及编辑 的软件套装。软 件提供了 强大的屏 幕录像(Camtasia Recorder)、视频剪辑 和编辑(Camtasi Studio)、视频菜单制作(Camtasia Menu Maker)、视频剧场(Camtasi Theater)和视频播放功能(Camtasia Player)等。用户可以方便地进行屏幕操作的录制和配音、视频的剪辑和过场动画、添加说明字幕和水印、制作视频封面和菜单、视频压缩和播放。它输出格式多样、兼容性好,在微课程视频制作过程中,还可配备高质量摄像头、麦克风及静音环境。

3 CamtasiaStudio 制作微课程视频的过程

3.1 准备阶段

首先,确认系统环境是否符合需求,计算机硬件配置、操作系统、应用软件及外部I/O设备是否齐全。仔细检查所需要录制的PPT,内容是否正确,动画是否完整,配色是否恰当。

其次, 将PPT分辨率设置成为与屏幕分辨率一致的尺寸,以避免微课程的视频画面变形。设置屏幕录制区域,可以选择全屏幕录制或自定义尺寸,再设置好音频音量、摄像机位置及鼠标光标位置。

3.2 录制阶段

打开CamtasiaStudio软件和准备好的PPT课件,就可以点击 "rec( 录制 )" 按钮或“F9”开始录制。录制过程中需要注意录音时麦克风需要保持在适当的位置,避免喷麦造成的破音。鼠标光标始终跟随讲解内容。假如有摄像机同步录制教师时,教师眼睛应注视摄像机。

录制结束后可以利用“save and edit”按钮或者“F10”进行素材保存。

3.3 编辑阶段

后期制作通常是微课程视频质量的关键,利用非线性编辑技术,可以对录制的内容进行删减、美化、特效处理,使得其更加精致实用。素材如果保存的是通用视频文件(*.avi),可以使用其他软件进行加工处理,如果保存的是Camtasia专CamtasiaStudio进行播放处理。有录像文件(*.camrec)的话,则只能使用Camtasia Studio进行播放处理。

将各种视 音频素材 放入Camtasia Studio主界面下方的轨道中,就可以对其进行编辑加工了。对于音频素材,可以进行降噪、音量调整,背景配乐,淡入淡出特效等操作。对于视频素材,可以进行剪辑、标注、变化焦距,添加过渡及转场效果等操作。对于视频整体,还可以添加片头片尾及字幕。经过全面编辑之后的素材,可以根据教师的实际需求,进行更加有效的教学。

3.4 生成阶段

编辑阶段结束后,需要将微课程视频进行生成输出,这里比较重要的工作是需要注意输出的格式。Camtasia Studio可以支持的输出格式很多,有Avi、Mp4、Gif、Wmv、Mov等等。

如何选择输出格式主要取决于两方面 :第一,课程是否会进行网络发布。由于大部分微课需要考虑兼容移动终端的用户,因此,视频格式一般选择“Mp4/Flv/Swf-Flash输出”,待自动渲染完成即可得到文件。第二,课程中是否添加有测试题。如果有测试题,则需要选择“自定义生成设置”—“Swf格式”,这样播放时才不会影响出行测试题。

一般来说,CamtasiaStudio生成的视频清晰可靠,对空间要求也较低。

4 结束语

高校微视频课程的设计与应用研究 篇8

传统课堂受时间地点限制, 知识点多、内容冗长, 存在教学方法单一、脱离实际、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强等弊端。微课是依托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结合的全新教学方式, 以教学视频为主, 也叫微型课堂, 可以随时随地通过互联网观看学习, 微课具备短小精炼、主题明确、针对性强等优点。

2 微课的特点

微型化是微课的主要特点, “微”字是其核心特征。包括时间缩短化、类型多样化、容量缩小化、内容具体化、创作趣味化、传播多样化和反馈及时化。

(1) 时间缩短化:微课视频的时长一般控制在5至8分钟, 相比传统课堂的教学时间大大缩减。一节微课讲解的知识点1至2个, 这样不仅照顾了微课时长, 也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和避免时间冗长而缺乏学习耐心。

(2) 类型多样化:微课视频的教学方法和类型按讲授方法区分常用的有:讲授类、启发类、演示类、练习类、实验类、合作学习类、探究学习类等。教学方法和类型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习效果来选择。值得注意的是, 一节微课作品一般只对应于某一种微课类型, 其分类不是唯一的, 需保留一定的开放性。同时, 由于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的不断发展,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不断创新, 微课类型也不断的在发展, 我们需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和完善。

(3) 容量缩小化:微课视频的传播和应用平台主要通过互联网或下载到终端设备播放。为了流畅和便于存储, 在兼顾画质的前提下微课的视频文件及相关资源需要控制文件的容量大小, 一般二百兆以内。

(4) 内容具体化:微课的内容设计要围绕主题开展, 通过案例学习、过程分析、演示实验等方法, 具体讲解一个理论观点、一个仪器使用、一个实验流程、一种学习方法等。总之, 微课主题鲜明内容精炼, 使学生易于掌握重点、难点及学习策略、学习方法等。

(5) 创作趣味化:微课的设计与开发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 微课创作涉及到诸多专业知识和设备技术。人人可以参与创作, 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可以把自己熟悉的内容做成微课的形式与大家分享, 微课的设计与创作经验和相关技术水平有着紧密的联系。

(6) 传播多样化:微课文件的格式和传播形式多样, 视频可以是mp4、flv、wmv等格式;利用网络平台和设备终端进行访问学习, 包括MOOC平台、计算机和移动通讯终端、实时通讯软件、微博等。

(7) 反馈及时化:微课传播途径主要通过互联网, 学习不受空间时间的限制, 并且能即时的讨论交流, 包括微课质量的意见反馈和学习心得。

3 微视频课程的设计与制作方法

(1) 建立高水平的制作团队。微课的设计制作, 不是一个部门或个人轻易完成的。包括政策的扶持、资金的投入;网络及相关设备的建设;教学单位要精心组织实施, 建立和培养一支以学科骨干教师为核心、兼具创新力和执行力的专业人才为主体的优秀团队, 这是微课创作的基础条件。

(2) 微课制作的准备工作。微课制作需要硬件和软件的支持。硬件包括性能优良的计算机、录音设备、摄像器材、拍摄场地等。软件包括premiere、Photoshop、Flash等。创作人员应进行严格的培训, 能熟练使用硬件和软件。

(3) 微课设计与制作。首先、微课视频教程设计前应明确教学主题和教学目的。系列微课程的制作更要整体构思, 重视教学内容的科学编排, 遵循教学规律, 精炼明确。制作前要详细编写微课教案和制作脚本, 坚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意在笔先的原则, 这是微视频课程的创作核心。

其次、选择合适的微课类型和教学方法。微课的制作类型和教学方法要依据教学内容和学习效果确定, 内容形式简单明了, 便于学生理解掌握。微课的设计思路是讲解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教师要熟悉教学内容、课程标准, 并结合平时的教学经验, 站在学生的角度用好的创意和策略去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第三、重视制作过程及质量。微课的创作要严格按照总体设计执行, 积极统筹协调创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任何问题, 从顶层设计到人员培训、从制作过程到后期编辑、从意见反馈到修改完善, 每个环节都要严控质量。

4 微课的应用及评价原则

教学效果和用户的正确评价是评判微课建设质量的唯一标准, 所以注重应用和完善评价标准具有重要的意义。从设计制作到应用实践的各阶段都要做好评测工作, 微课开发初期可制作样品给专家、学生评测审查, 避免出现教学内容和方法严重偏失的问题, 做好意见反馈和分析并及时修改完善, 包括内容设计的科学性、学习效果与感受、设计与创新程度、画质音效等等。不同类型的微课, 应建立相应的评价指标, 科学的评价是促进微课质量建设的重要手段。

5 结语

微课的发展不仅是教育方式的创新和学习体验的变革, 我国优质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 在一定程度上微课也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公平利用和信息共享。微课的目的是讲授知识和创新学习方法, 其制作水平得益于大量的创作实践。微课的建设应重在内涵, 形式语言是外化手段, 要遵循形式与内容相统一的原则, 提高微课的设计和创作水平是推动高校微课建设的核心课题。

摘要:微课是“互联网+教育”的主要实践方式。高校微课建设的理论研究成果丰硕, 但实际制作水平参差不齐, 微课的创作水平决定了教学效果和质量。本文源于微视频课程的创作实践, 经过整理和分析, 研究微课的基本特征、设计思路、应用和评价原则, 探索微课在课堂教与学创新应用中的有效模式和方法, 推动微课技术创新应用。

关键词:微视频,设计,应用

参考文献

[1]彭莹.基于知识体系的多媒体网络课程及工具研究[D].武汉大学, 2010.

[2]王靖主编.数字视频创意设计与实现[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3]陈敏, 胜泉.“微课”设计》[J].中国教育网络, 2013 (06) .

微课程视频 篇9

“微课程(micro-course)”在国外经历了由线下到线上的发展历程。最初,传统课程按授课时长被划分形成一系列独立的微型课程。2008年,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David Penrose提出了“一分钟的微视频” 的微课程(Microlecture)。2011年以后,线上MOOC环境中微课程在国外形成一定的规模,并逐步进入媒体和大众的视界。

我国微课程的研究起步较晚,目前诸多学者对微课程的概念、含义、特征等进行了探讨,在微课程概念研究方面,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教育信息网络中心的胡铁生老师提出,微课是“微型教学视频课例”的简称,而“微课程”是“微课”的高级阶段或发展趋势。在微课程实施方面,2010年广东省建设了以重难点、特色理念的微视频为主的“广东省名师网络课堂”。另外,在微课程的设计与制作[1,2]、设计模式[3]、翻转课堂[4,5]及具体课程中的应用[6,7,8]方面也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并取得了较好成果。但是,国内微课程的研究目前主要用于基础教育阶段辅助一线教师教学活动, 高等院校的微课程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针对工科本科生专业课的微课程研究更显匮乏。

一、地下工程重大灾害微视频建设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中国的地下工程建设进入21世纪以来迅速发展, 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如三峡水利枢纽、越江跨海隧道、青藏铁路、南水北调、西气东输、深部采矿等。随着复杂而巨大的地下工程开采深度的增加,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越来越复杂,各种工程灾害不断涌现, 如岩爆、突水突泥、塌方、大变形等,严重影响了工程的正常建设。因此,掌握地下工程设计与施工基本理论和原理,利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对预防工程灾害、保障地下工程的安全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土木工程专业许多专业主干课都是以工程实践为基础的,如“地下工程设计与施工”课程中的第5篇———矿山法、“隧道工程”课程中的第6章———施工方法、“岩石力学”课程中的第5章———岩石地下工程等,必须结合工程案例才能讲得生动、有趣。通过微视频的形式,可以让学生以一种轻松、愉快的方式认识各种灾害的发生机理和处治方法,对提升地下工程等课程的课堂教学效果,加深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进行地下工程重大灾害案例分析的微课程视频建设迫在眉睫。

二、中国矿业大学微课程建设现状分析

中国矿业大学一直重视本科生教育质量和教学研究。近年来,学校采取了切实有力的措施,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支持,积极提倡教师开展各种形式的教学改革活动。“微课程”作为一个新生事物, 在我校的研究才刚刚开始。

土木工程专业是我校的王牌专业之一,其许多专业主干课都和工程实践联系密切,如岩石力学、地下工程设计与施工、隧道工程等,这些课程只有结合工程案例才能讲得生动、透彻。近年来,学校已重视对工科课堂教学方法的研究,并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成果。 但是教学方法的改革只是提升教学质量的一方面,要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必须改变教育教学模式。因此,针对我校本科生的工科专业课特点,开展微课程建设,最终形成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是我校教学改革研究的重要方向。

三、微课程的概念及主要特征

(一)概念

微课程是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主要目的,针对某教学专题而设计的一系列学习内容和教学活动的总和,突出教学大纲中关键的概念、主题和活动,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这个强大的工具,根据所提供的资源和活动,捕获自己需要的知识。

(二)微课程的主要特征

微课程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以视频为载体;二是体现在“微”。“微”是指微小、碎片化,能让学习者利用网络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学习。“微” 作为微课程的灵魂,具体包括内容精、时间短、情景化和效率高四个方面。

四、地下工程重大灾害微课程视频建设思路

1.微视频素材的搜集与筛选。收集不同领域的工程灾害案例,包括工程概况、灾害发生过程、原始视频等,进行归类整理,形成微视频素材的原始材料。然后,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筛选出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素材,确定视频案例的背景图片、音乐、案例制作过程中用到的外部插件以及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背景资料。

2.微视频的加工与合成。采用先进的图像及视频处理技术对微视频素材进行编辑,制作成10分钟左右,格式为flv、avi的视频片段,且视频具有规范性的字幕和标准普通话配音。同时,在微视频的加工过程中, 达到模块化要求,即能够达到可移值、可扩展。

3.微视频案例的课堂实施。采用地下工程重大灾害微视频案例进行课堂教学活动,设计合理的课堂实施流程,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双向和多向互动,积极参与,平等对话和研讨,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微视频案例的课后应用。将制作的微视频案例放到自主开发的地下工程重大灾害案例网络资源平台上实现共享,开展基于微视频的随时随地的短时学习,通过学生的反馈与讨论,提高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同时,结合学生的反馈意见,对微视频案例进行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

五、具体实施方案

1.文献检索。利用互联网搜索,查阅国内外微课程建设方面的最新文献,学习前人的研究思路与经验, 了解微课程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2.素材收集。针对当前地下工程各种重大灾害,如岩爆、冲击地压、大变形、塌方、突水突泥等,进行野外调研,获取第一手现场资料。

3.场景拍摄。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工程现场,准备好必要的拍摄器材,到现场进行取景、录像,准备原始视频资料。

4.制作加工。将微视频素材按照教学目标的要求进行合成,制作满足时间、格式要求的微视频案例,并对其进行美化,达到赏心悦目的效果。

5.课堂实施。按照案例导入、学生分析、教师示范、 总结拓展四个基本环节实施,实现翻转式课堂教学,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6.网络共享。完善已初步建设的地下工程案例资源网络平台,将制作的微视频案例和课堂实施情况放到该平台上,实现校内局域网内共享,便于学生自学与讨论。

7.修改完善。在网络平台上建立必要的练习、评价及反馈系统,针对学生的学习和反馈情况,对微视频案例进行修改完善,拓展学生的思维。

六、结语

微课是以视频为主要载体,将建设成功的地下工程重大灾害微视频引入到地下工程设计与施工、岩石力学、隧道工程等课程的教学中,以更为直观形象的方式来讲解理论性比较强的问题和工程实践问题,将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需要指出的是,深部地下工程重大灾害微课程视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微视频的建设决非是一个简单的视频拍摄和堆积过程,而需要结合课程教学大纲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进行深入的案例剖析。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通过对微视频的建设和网络共享,将会实现“处处皆学、时时皆学”的学习愿景。

参考文献

[1]张琛.微课程的设计与制作[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35):29-32,46.

[2]黄建军,郭绍青.论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J].现代教育技术,2013,23(5):31-35.

[3]梁乐明,曹俏俏,张宝辉.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3,19(1):65-73.

[4]李爱红.翻转课堂的微课程改革在实训课程教学中的实证研究——以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实训课程为例[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27(6):61-64.

[5]黄燕青.翻转课堂中微课程教学设计模式研究[J].软件导刊,2013,12(6):157-159.

[6]桑海翎.微视频教学模式在计算机类课程中的应用[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3):49-52.

[7]张崎静,刘亚栋,王波.基于微课程的高职英语教学做评一体化教学模式研究——以外事实务课程为例[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3,26(12):117-118.

微课程视频 篇10

1 微视频:打造移动学习环境中的“微课程”

移动学习和多终端学习相伴而生。移动学习是指学习者在笔记本、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便携终端上随时随地获取教育信息、资源与服务的一种学习形式。这样的学习形式首先需要借助便携可移动的终端,知识的获取往往不受地域限制,而且可利用学习者的零碎时间来完成。提升学习者的效率,充分利用好空闲时间。其次,移动学习还需要依赖互联互通的网络,学习者既能从网络上下载或在线观看学习内容,而且可以凭借云计算、大数据等平台保存学习进度,做到同一平台、同一内容多终端学习。

开放、共享已成为今天人类实现信息共享和知识创新的共同理念,尤其是在教育、文化领域,网络资源成为全球学习者自由获取学习素材的重要途径。网络存储及传播技术的日新月异,移动学习本身也在寻找着栖息于主流平台的新方式。互联网经过Web1.0至Web2.0的发展,到如今社会化媒体大行其道,MOOC,微课等平台成为网络用户接受在线教育的新方式。

作为课程教学资源的建设者需要开启思路,建立适应移动学习环境的教学资源和教学内容,由此提高学习者对网络教育资源的学习兴趣并保持专注。在当前的教学资源中,视频或FLASH是常见的内容形式。但碍于网络流量以及移动学习的条件限制,长度在5-20分钟的微视频深受中国的学习者欢迎。

针对这一变化,国外的教育者提出了微型学习的观点。Theo Hug是较早界定微型学习概念的学者之一,他认为“微型学习是处理比较小的学习单元并且聚焦于时间较短的学习活动”。[1]林德纳(Lindner)将微型学习表述为一种指向存在于新媒介生态系统中,基于微型内容和微型媒体的新型学习。[2]

微型学习的出现与前述媒介终端的变化和学习内容的微细化都有密切关系。随着微型学习提出和发展,微视频这一学习者喜闻乐见的内容形式成为教育者们关注的重要对象。

微视频的内容短小精悍常以创设情境、形象生动、短小精悍的内容取材吸引受众。“微”字意味着容量小,却同时强调了制作细致、内容隽永。微视频的内容涉及要求定位准确,思想价值高,且要采取合理的叙事结构。微视频的制作则可通过PC、手机、DV等多种视频终端摄录,此外,Camtasia Studio,Snagit,Cyber-Link You Cam,屏幕录像专家等软件,均可以帮助教师方便快捷地录制、编辑视频。

将微视频作为教学形式可追溯至教师随堂灵活运用的插片、片断性内容的教学录像短片。2005年,随着美国视频网站Youtube的出现,可以使微视频搭载网络进行共享和传播,用户可任意下载、观看及分享视频短片,这一新的内容分享方式迅速风靡全球。之后,针对微视频形式的教学应用和教学创新研究兴起,2007年,非营利性的可汗学院网站创立,这一网站率先把中小学不同科目内容的教学微视频上传到网站上,供学生学习和交流,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之后,内容形象生动、制作方法简便的微视频引起了国内外教育研究者以及一线教师的广泛关注,并被迅速应用于教育教学之中。微视频的内容形式和传播方式对教育的革新作用开始深入影响人类传播和吸收知识技能的路径。

2 微课程:善用优化教学内容与方式的微视频

在国外,以可汗学院与TED教育为代表的微型网络教学视频的出现进一步触发了教育研究者对微视频运用于教学的可行性探究。由此微课程成为以微视频为主要内容,以微型学习理念为理念的新型课程。2008年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David Penrose提出建设网络“微课程”五步骤:(1)树立课程内容核心概念;(2)为核心概念提供10~15秒的介绍或总结;(3)围绕核心概念录制1-3分钟时间音频或视频;(4)设计微课课后拓展练习;(5)上传微课至网络教学平台。[3]在学术界,亦有学者将“微课程”出现的雏形追溯至1993年由美国Leroy A.Mc Grew教授所提出的60秒课程(60-Second Course)及1995年英国T.P.Kee教授提出的一分钟演讲(The One Minute Leture,OML)。[4]但这两种形式都没有搭载网络平台,没有将授课内容进行共享和广泛传播。

当前的微课程,更多地体现为依托云计算,以微视频为核心教学资源的网络课程。作为新型课程类型,微课程即可独立于常规课程,也可于常规课程深度融合,适应更多正式或非正式的学习资源。在自媒体繁荣的环境中,微课程资源的制作和使用者是多元化的,专业教师、学生、教育爱好者、社会公共服务机构都可以参与制作或是接受培训。

与常规教学课程融合时,微课程的建设是体系化和结构化的。微课程可以将原有课程按学生学习规律分解成为一系列具有目标、任务、方法、资源、作业、互动与反思等在内的微型课程体系。但从更广义的角度理解,“微课程”是强调课程改革与信息化进程中的学习资源创新,倡导优质的学习内容与灵活的学习方式,在社会化媒体中只要是体系化、结构化、知识点内容完整度高的微视频集合都可以视为微课程教育。

在信息技术革新和网络传播技术的不断发展中,大学计算机教育一直应需而变,因势而生,计算机教育不仅成为各类素质教育的试验田,而且作为信息技术产业的重要学科支撑,计算机基础学科知识成为各类网络课程和教育平台资源建设的重要内容。

3 以微课程创新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育的教育模式

从微课程教育的设施条件上来看,我国部分省市从中学起便开展了电子书包、1对1项目、云计算辅助教育等教学资源建设和教育改革实验,促使社会关注网络时代学习方式变化。在每个学生都拥有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终端设备后,传授知识和接受知识的方式发生了改变。网络所具有的内容海量、互动性强、反馈及时等特点意味着我们需要思考如何从过去灌输式、被动式、以知识的传递和考试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向新型的个性化教育方式。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微视频成为完成教与学模式创新的试验田。

3.1 以微课程提升大学生的学习兴趣

设计精良的微视频重视学习情境、资源和课后延展。学习情境可由问题出发或是现实生活中的计算机应用实景出发,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如何制作PPT为例,在学习制作PPT之前用30秒左右的时间介绍PPT对于未来学习工作帮助,能很的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善于情境,使视频富有感染力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吸收微视频内容的重要方式。

3.2 以微课程实现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因材施教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和中学的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相近,有些学生在中学时代便打下良好的基础,微课程的学习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将知识点拆分成微内容时,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知识掌握情况抓住重点,有的放矢。同时,教师则需要引导学生勾连知识点,引导不同层次学习者运用资源,担当好导师的角色。

3.3 以微视频组合形成自主学习资源库

大学阶段课程设置种类多,专业课的学习针对性强,基础课程则事关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的基本能力素质。随着大学生日常使用网络频率加快,搜索引擎、手机阅读、在线课程成为大学生进行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的重要方式,随时随地学习成为优秀大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的好习惯。一云多端,方便学员可根据自己的需求,筛选自己需要的知识,形成自己的待学库和已学库。体系化的微课程使学生自行拟定学习计划,存储学习重点,提前学完所有课程。

3.4 以微课程教育促进计算机基础教师专业发展

微课不再局限于课堂教育,转而要求基础课程教师建立或选择教育资源,网络平台使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师更易结成共同体,相互交流,取长补短。从众多的网络“微课”中,教师可以受到启发。有些可以迁移到自己的教育教学之中。教师利用微课的形式记录和呈现这一问题发现、分析和解决的过程从本质上讲是教师反思和总结的过程,能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一个成功的微课制作中,必定要求教师灵活运用文字、音频和视频等多种媒体手段。

3.5 以微课实现师生的良好互动

教师可以根据大学生的实际状况和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设计制作章节中的重点、难点和疑点,上传至个人自媒体或专业学习平台,学生在学习时可以留言等待教师解答,或实现学习互助由其他学生帮助解答,教师则在课堂上集中精力介绍知识难点。在判断学生的自学水平后,教师也可以将拓展性的学习素材制作成丰富的微视频。

介于大学计算机课程实用性和操作性强的特点,善用微课这一教育形式,不仅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而且可以将课程教学从课堂内延展至课堂外,使学生利用好碎片化时间。作为一种互动性和参与性强、主题精悍、目标明确的新型教学技术,微课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应用值得广泛使用和借鉴。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则需要教师在构建教育平台、微视频制作、设计任务、引导启发等方面精心设计,提升学习者的参与感和学习动力。

摘要:该文从移动媒体环境中的微视频教育应用背景与传播特点出发,论述了“微视频”、“微课”基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育意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以微课程优化教育资源、提升教育水平、实现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目标的方式。

关键词:微视频,微课程,计算机,基础教育,效果优化

参考文献

[1]Theo Hug.Microlearning:A New Pedagogical Challenge(Intro-ductory Note)[A].Microlearning Conference 2005[C].Austra-lia,Innsbruck:Innsbruck University Press,2006(7):12.

[2]Martin Lindner,Peter A.Bruck.Micromedia and CorporateLearning:Proceedings of the 3rd International Microlearning2007 Conference[M].Innsbruck:Innsbruck University Press,2007.

[3]胡铁生,黄明燕,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4):36.

掘金网络微视频 篇11

上传视频1339个,访问量6975973次,获得收入42005.93元——网友“酷溜宝贝”去年9月15日注册为“酷6网”(www.ku6.com)用户,8个月里收获不菲。

2006年被人们称为视频元年,国内视频网站从年初的30余家激增至250余家,更多草根加入到微视频的制作和传播中。有关机构监测,2006年在中国有超过5000万互联网用户访问过微视频网站,已经占到中国宽带用户总数的60%。

令互联网业界瞩目的是,曾任搜狐公司高级副总裁、总编辑的李善友,去年4月宣布离开搜狐,6月又自投200万元人民币,成立酷6网(北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任酷6网董事长兼CEO。放弃高薪,重新创业,李善友为何如此雄心勃勃?5月25日,一直低调的李善友在上海接受了《新民周刊》的采访。

有钱大家赚

“我看好这个行业,2000年刚到搜狐时,我听比尔·盖茨讲过一句话。‘5年以后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人看电视了,大家都会坐在电脑前面看视频’。”李善友说。

5年过去了,人们还在看电视,但视频的载体开始迅速转向网络。这一变化基于网络硬软件的发展:中国的宽带用户在2005年首次超过窄带,而美国视频网络巨头YouTube发明的视频格式FLV,可以使用无所不在的flash作为播放器,使得单个视频占用的资源大大下降。

“有了这样的外部环境,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职业前途。”李善友说,“我是学数学的,先后在摩托罗拉、美国铝业集团、博士伦做人力资源工作,进入搜狐后不久又改行做总编辑。我把自己的人生分成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做人力资源工作的时候,我称为职业经理人,帮别人成功;第二个阶段,自己做总编辑,我称为事业经理人;现在做酷6网董事长兼CEO,这个阶段应该叫创业者;我的人生还有一个最高理想,就是做讲师。我在搜狐已经几乎做到了顶点。在我接手之前,搜狐的广告额是新浪的25%,后来到了新浪的90%,形成双雄并立的局面。后来,我又帮助搜狐拿下了奥运会的官方网站。我离开搜狐前的最后一件事情就是把2006年世界杯视频门户独家拿了下来。第二天我就和张朝阳讲,我想辞职了。所有人都没有想到我会在这时辞职,但我清楚确实该走了,去走向我事业的下一个阶段。

离开搜狐,李善友带着“酷6”草创团队住进北京西山脚下一座两层楼的别墅,一楼住宿,每屋住上七八个人,二楼办公,年租金15万元。“很艰苦,但我就这200万元投入,要省着花啊。”李善友说。

有些成本是省不了的。首先是买带宽,通过朋友介绍,李善友拿到一个优惠价格,1G的带宽1年120万元。“我拿不起啊,我需要好多个G呢!”李善友感觉眼前一黑。最后,李善友南下北上,把多年来全部的人脉关系都用上了,终于找到了物美价廉的“高速公路”。

“酷6”可以上网了,但是面对先入行的“优酷”、“56”、“土豆”、“六间房”等微视频共享网站,李善友开始琢磨如何把网民拉过来。他打出了别人未有的旗帜——有钱一起赚。在网友上传的视频后插入视频广告,学习百度按点击收费的付费模式,从广告客户那里按点击量收费,再按点击量将广告收入的10%到50%分给视频作者。

去年7月酷6网试上线,8月分成模式的商务流程开发成功。“有钱一起赚”使得上传量猛涨,网友实实在在从中尝到甜头。一位网友将作品《赚钱啦》上传15天后赚到了酷6网开通后的第一笔5000元分成。“实实在在的例子真的证明了这个模式是可行的。”李善友笑着说。目前,酷6网每天的上传量是2万个,其中原创作品就有三四千个。

“赚钱的动力让网友把酷6网真正当成了自己的地盘来经营。”李善友说,某个网友上传作品上来,想赚钱就希望点击量高,因此就会利用博客、QQ、MSN、身边的好友圈去推广作品,酷6的流量也就上去了。上传作者既是内容的提供者,又是义务推广员。“从经济学角度看,我节约了原材料采购成本,节约了编辑人工成本,节约了市场费用,发给上传者的不是市场费用,而是销售收入,有广告我分,没广告我不分。这个模式现在看是非常成功的。4月有个叫‘酷溜一族’的网友一个月上传了4400多个作品,相当于每天近150个,我到哪里能找到这样好的员工!”

“要分钱,需要有钱可分,可是我没钱啊,我还需要钱呢!”为了弄到给网友的分成,李善友又动起了网友的脑筋。

李善友看好的是植入广告,广告与视频内容本身是一体的,内容就是广告,广告就是内容。《手机》、《天下无贼》、《大腕》以及一些小品等等都有这种植入广告,“我找来一些客户尝试,其中就有伊利,我们开展伊利优酸乳视频大赛,让用户把优酸乳的形象植入所编的故事里。12月收集了上万个作品,其中516个比较有质量。经广告客户确认后,我们在中间植入广告代码,通过点击量收广告费,再给作者分成。有个叫“天生就爱调侃”的网友拍了很多作品参赛,其中‘美女偷乳’这个作品目前已经为他赚到了7000多元,加上其他作品,这个网友在酷6上已经赚了2.3万元。”

李善友把这种模式称为“创意大家做”。这种与众不同的商业模式,对许多年轻人来说,不仅是一个赚钱的机会,更是一个出名与成功的平台。“我特别骄傲的是,酷6网从正式上线的第一天就有收入,到去年底,我虽然投入了200万元人民币,却得到了600万元的广告收入,在整个行业里遥遥领先,实现了收支平衡。”

执照、版权与色情

5月18日,酷6网在北京召开了媒体见面会,宣布美国著名风险投资公司DFJ的投资已经就位。并且,酷6网与中文搜索巨头百度公司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会上李善友笑着说:“我们从第一次和风险投资见面,到签订投资协议,只用了13天。我相信,投资商一眼就在‘酷6’看到了信心。”

DFJ与多家视频网站洽谈之后选择投资酷6网,中国首席代表张希女士如此解释:“健康的商业模式、良好的成长性,是我们风险投资公司尤其关注的,在这几个方面酷6网做得都很好。”

问题是,视频网站同样遇到了一些发展瓶颈。3月16日,拥有网络主持人、网络记者并自办节目的“中国国际中文电视台”网络电视台被广电总局查封。这是2007年以来第八个被查封的视频网站,查封的原因,一是“自设记者从事新闻采访活动”,二是不具备广电总局颁发的《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后一条,几乎涉及目前国内2/3以上的视频网站。

对此,李善友倒不担心,他说,“目前多数视频网站都拿不到广电总局的执照,但都有其他的执照。‘酷6’就有北京地方广电局的执照。总会有路走的,重要的是现在要健康发展。”

健康发展,李善友很清楚这四个字的分量。

在面临政策限制的同时,视频网站正在应付越来越多的版权官司。2007年春节联欢晚会之后,央视向多家未获得授权的视频网站发出侵权警告。

在美国,Youtube也受到传统电视媒体的集体反攻。今年3月,继CBS向其提出10亿美元的侵权诉讼之后,新闻集团和NBC直接联合推出同类型网站与之竞争,这三家电视传媒集团在美国均位列前四名。

据一位业内人士透露,目前国内80%以上的网络视频内容都是未经正版授权的。

“版权问题,突出指的是P2P和下载,P2P直接把电视信号播放过来,版权问题是很突出的。”李善友说,“但是,现在中国微视频的版权问题还不是目前的焦点所在,毕竟只是短到10秒,长的也不过10分钟20分钟。尽管如此也必须解决这一问题,要增加原创内容,我们现在签了很多原创合约;此外还可以与影视机构合作,收入共享。

2006年11月,优酷网播放张钰录像带之后掀起了网络视频的小高潮,优酷网获得3家基金共120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业界许多人一边羡慕,一边提出疑问:微视频网站的吸引力是否仅仅来自于低级、恶搞、暴力和色情等内容?

微课程视频 篇12

移动学习是移动计算机技术和E-learning的交点,它能够为学习者带来一种随时随地的学习体验[1]。也就是说,移动学习应该能够使学习者通过移动电话或是掌上电脑随时随地享受一个受教育的片断。简而言之,移动学习就是学习者利用移动便携设备,随时随地的学习。

目前,智能手机的普及,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都为移动学习奠定了基础。学生可以用智能手机连接到网络上学习,也可以把内容下载到智能手机上学习,内容下载下来之后可以随时随地重复观看,这样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知识掌握情况自由控制。我国关于移动学习的研究太偏重理论,并且很多研究成果都是借鉴国外的,很多这样的研究用处不大,我们需要根据学习者的实际情况,设计出合适的方案。微视频可以作为课堂教学的导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成为课堂后的辅助资料,引导学生自主学习[2]。采用微视频作为计算机操作类课程教学的辅助,能够使教学内容更加灵活丰富,满足不同计算机水平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教学效果。

一、现有计算机操作类课程教学模式的分析

目前我院计算机操作类课程主要采用的是一边讲一边练的教学模式。教师根据课堂内容按部就班的演示,学生按照老师的演示一步步练习,老师根据学生操作情况再次演示,学生继续练习,如此反复,直到学生完成的操作要求。此种教学模式的课堂效果是学生“课上照猫画虎,课后忘得一点不剩”,究其原因是学生只是模仿,无法形成个人的知识构架。另外一个问题是,现在都是合班上课,班容量大,学生水平差异大,如果部分学生跟不上进度,就会导致无法完成教学内容。而且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只是一味等待教师讲授和演示,不自己思考,不能很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计算机操作类课程,如计算机基础、Photoshop等应用软件课程更强调连贯性和操作性。如果教师能够将知识点的操作过程录制成视频,学生可以重复观看教学微视频,操作的过程中遇到问题继续观看视频,能够在遇到问题时找到方法,并且总结出经验。这样学生能够牢靠的掌握知识点,培养自己的独立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

二、微视频引导学生自学的实现

讲授计算机操作类课程的教师都有很强的计算机技术能力,有丰富的音视频制作和Power Point制作经验,能够完成学习资源的组织、微视频的制作工作。其次,大部分大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能够熟练的使用计算机操作系统或安卓手机系统登录网络,下载和观看多媒体资源。另外,计算机操作类课程有很强的目的性,如果可以设计合理有趣的实验案例,便可以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即使少部分学生自觉性差,经过同学和老师的帮助,和课堂上教师的讲授也能够完成大部分知识点的学习。

屏幕录制软件和手机录制功能都方便了教师录制教学小视频。但是如果教师没有选择性的将所有内容都录制成视频,则会产生较大的文件。文件太大会为文件的上传和下载造成负担,另外,文件太大知识量也会过大,时间太长,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就会失去兴趣,这种方式和课堂授课的方式差别不大,容易引起学生的倦怠情绪,效果不明显[3]。因此,教师需要有选择性将单个或者多个重点录制成一个独立的小视频,在后期制作的过程中标记注释性的文字,并将小视频的名字命名成相对应的知识点,这样学生可以随时观看视频,有效地掌握知识的重难点[4]。微视频的时间长度一般不超过10分钟,视频的主题简明,内容扼要。

以office办公软件中的Smart Art为例,如果学生在制作Smart Art的过程中想将几个图片作为Smart Art中的对象,但是不知道怎么做,可以搜索“Smart Art中插入图片”的微视频,在简短的视频中快速找到解决问题的相应知识点。在word和Power Point中都能用到Smart Art甚至其他相同或相似功能,学生在遇到类似的问题时可以通过查看视频来解决问题。

微视频引导学生自学的体系可以分为三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课前阶段,这个阶段主要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需要设计出教学目标,教学难点,教学重点以及教学手段。录制微视频之前首先要了解面向学生的实际情况,明确学生需要掌握的主要内容,需要着重解决的重难点,通过认真分析才能得到切合学生实际的微视频目标体系,制作的微视频才更有针对性,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另外,微视频的内容要具有完整性,有效性,且与教学目标的相关性[5]。微视频之间要具有相应的关联,但是也要注重模块化,这样既能保证整个课程内容的整体性,又能方便学生按照功能模块查找视频资源。

教师将制作好的微视频和课前导入任务文件通过QQ群上传到群文件,QQ群功能为大家提供了强大的完全免费的交互平台,教师和学生都能够熟练运用。学生通过手机终端下载微视频观看来达到预习的目的,并通过课前导入任务来做独立思考。

第二阶段是课上阶段,教师首先对课前导入任务做简单介绍,然后监督学生实现任务。学生课前已经对导入任务做了简单了解,教师在介绍任务的过程中学生就可以有针对性的理解,这样学生学习更有兴趣。即使部分学生课前没有预习任务,通过老师对任务的介绍也能大致理解[6]。在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教师随时解答学生的问题。随后,教师作总结性讲解,对于普遍存在的问题作集中讲解,并针对某个特殊问题作出重点强调。

第三阶段是课后阶段,本阶段的主体是学生。学生此阶段可以观看教师上传的微视频,总结练习,以达到知识的熟练掌握。学生还可以在QQ群中提出问题,与老师和同学探讨,也可以单独向老师发起会话请教问题。

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比传统的教师讲学生练得教学方法有更好的效果。其次,教师在录制视频的过程中或者观看自己所制作视频的过程中,会发现平时讲课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讲课方式,充实讲课内容。这些都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操作水平。最后,通过教师和学生互动,可以促进师生感情。

结束语

手机现在的功能已经不再是简单的通话功能,他强大的音视频功能的无线网络功能已经是他成为了现代大学生的主要娱乐工具,手机占用了学生太多的课余时间。但是,手机的这些功能也为学生的移动学习创造了条件。针对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端,微视频的出现为大家带来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微视频与智能手机的结合是一种现代化的教学过程,它可以刺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实现移动学习。在2015年一年的实验教学中,学生表现出了很高的学习兴趣,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摘要:微视频的内容简短,主题鲜明,学生可重复观看。智能手机的普及为学生使用手机观看简短的学习视频创造了有利条件。计算机操作类课程对动手能力要求较高,课堂上时间有限,课上不能很好掌握知识的同学可以在课下反复观看微视频来巩固学习内容。计算机老师具有很好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可以很好的掌握录制微视频的工具。

关键词:微视频,智能手机,移动学习

参考文献

[1]叶成.移动学习及其理论基础[J].开放教育研究,2004,(3):23-26.

[2]陈维维,李艺.移动微型学习的内涵和结构[J].中国电化教育,2008(9):16-19.

[3]谢晓华.操作演示的微视频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探析[f].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12).

[4]苏玲玲.移动通信环境下的微学习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1.

[5]马秀麟等.大学信息技术公共课翻转课堂教学的实证研究[f].远程教育杂志,2013,(1):79-85.

上一篇:XML索引下一篇:颅底骨折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