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程知识

2024-11-11

微课程知识(共12篇)

微课程知识 篇1

一、建设背景及依据

随着信息与通迅技术快速发展,与当前广泛应用的众多社会性工具软件(如博客、微博)一样,微课也将具有十分广阔的教育应用前景。作为旅游、酒店等专业的核心课程,茶艺课程表演性、操作性强,适合制作成微课视频以供学习,把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变成若干个“不超过10分钟”的“片段化”视频,并分别标明知识点内容,配以辅助性教学资源,便于学生有选择地进行个性化学习。同时,《茶艺基础知识》微课视频的直观性、趣味性、将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二、建设可行性分析

面对新课程标准和教学实践要求,教师的工作已经不是局限于把书本上的知识内容讲授给学生,而是要在教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茶艺基础知识》微课,我们可以把各重要知识点制作成微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学习。

比如过去我们的各类茶叶的鉴赏课程一般是先讲各类茶叶的色、香、味、形,然后带学生去茶艺室分组了看茶叶,学了一个学期的茶叶理论知识到期末还是分不清各种茶叶。有了微课以后,学生们就可以先观看讲授理论的微课视频,茶叶是如何让制作?不同类型茶叶的制作工艺是什么?然后找到相应的茶叶制作视频或者动画视频来学习,再拿茶叶来鉴赏,这样使学生能更直观的了解和认识茶叶,同时增加学习的乐趣性。

三、项目实施方案要点

《茶艺基础知识》微课程开发与运用由规划微课程、设计与制作微课视频、应用微课三个环节构成。

(一)微课规划:根据《茶艺基础知识》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标准、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进行完整的教学设计、归纳出课程的重点和难点。(二)微课设计:“微课”具有教学时间较短、教学内容较少、资源容量较小、资源使用方便等特点。所以在本门微课的视频制作中,会结合教学目标,充实视频内容,丰富知识的传授方式,做到教学视频的“短少而精”。(三)应用微课:以“湖南微课网”、“世界大学城”为载体进行系统微课建设,微课内容应涵盖本门课程相应领域的核心知识、典型案例、主要技能等,资源类型应包括微课视频、教学素材、教辅资料、训练作业、测试试题等。课程课时量为46学时左右,并依托平台为校内外学习者提供在线辅导答疑、在线研讨、在线测试和成绩评定等。

四、实施方案

(一)建设目标

以微课的方式,建设《茶艺基础知识》学习资源库,以“湖南微课网”、“世界大学城”等为平台,为广大学习者提供教学服务。

(二)任务

本项目拟建设微课视频46个,其中讲授类微课14个、表演类微课12个、练习类微课10个、演示类微课6个、讨论类微课2个、问答类微课2个,训练作业10份、测试试题2份、实训指导书1份、实训项目卡10份、理论教学大纲1份,实训教学大纲1份。

(三)建设内容

1、讲授类微课:

(1)茶文化基本知识:茶叶的起源与传播、茶文化的起源与发展、茶行业的发展现状、茶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探讨茶类基本知识:绿茶基本知识、红茶基本知识、黄茶基本知识、白茶基本知识、黑茶基本知识、乌龙茶基本知识。(2)茶具知识:紫砂壶基本知识、茶具的分类及选用。(3)其他理论知识:泡茶用水、茶席设计

2、表演类微课:

(1)茶艺表演:西湖龙井茶艺、正山小种茶艺、铁观音茶艺、大红袍茶艺、千两茶茶艺、普洱茶茶艺、白毫银针茶艺、君山银针茶艺、花茶茶艺。(2)生活茶艺表演:绿茶玻璃杯泡法、红茶盖碗泡法、调饮茶冲泡。

3、练习类微课:

西湖龙井茶艺、正山小种茶艺、铁观音茶艺、大红袍茶艺、千两茶茶艺、普洱茶茶艺、白毫银针茶艺、君山银针茶艺的练习、绿茶玻璃杯泡法、红茶盖碗泡法练习

4、演示类微课:

视频演示绿茶、红茶、白茶、黄茶、黑茶、乌龙茶茶叶的制作

5、讨论类微课:

泡茶前要洗茶吗?绿茶要不要洗茶?如何重振雄风,恢复世界茶贸易大国地位?

6、问答类微课:

茶叶知识问答:隔夜茶到底能不能喝?孕产妇能不能喝茶?

五、效益及风险分析

(一)社会经济效益分析;

《茶艺基础知识》微课可以帮助社会上酒店、旅游、以及茶行业的从业人员进行从业基础知识培训、资格证书培训、在线服务、技术服务等。学习者通过登录微课网站,注册账号进行免费观看,这可以帮助他们节省高昂的培训费用和大量的培训时间。通过若干个微课的授课视频,进行网络进行教学,也使得课程的教学不受教师时间、空间的限制,这也极大的节省了授课教师的时间和教学成本。

(二)存在的风险及应对措施。

1、存在的风险:并不是所有课程都可以通过拆分成许多微小的教学片段的方式来进行教学,把完整的一部分知识组块以微小模块的形式展现,可能会影响知识间的衔接;同时,为适合大众口味,课时时长短小,可能会使各课时涉及的知识深度不够。

2、应对措施:重视微课互动环节的设置,加强微课的课程评价体系建设,通过不断获取学生、同行的反馈意见,不断改进微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六、结论

《茶艺基础知识》微课程只将教学重点、难点、考点、疑点等精彩片段录制下来提供给学生,而且不超过10分钟,50M左右大小的简短视频,也方便学生随时随地通过网络下载或点播,能重复使用,利用率高,较好的满足师生的个性化教学和个性化学习需求。

摘要:《茶艺基础知识》是酒店、旅游、茶行业等的专业基础课程,单一的教学方式不能满足年轻的“90后”、“00后”的需求,《茶艺基础知识》微课程以视频为主要载体,建立教学多维空间,用图像、动画、视频、音频等信息的集成,生动直观地表达教学内容,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效果显著。

微课程知识 篇2

SAC曲线呈U形是由于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引起的。即在产量达到一定数量前,每增加一单位可变要素所增加的产量大于前一单位可变要素所增加的产量,所以平均成本递减,但是达到一定产量后,随着每单位可变要素的增加,所带来的产量递减。LAC曲线呈U形的原因是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因为在企业长期发展初期,要扩大生产规模,使经济效益提高,这是达到规模经济,但是生产到一定规模后,厂商继续扩大生产规模会使经济效益下降,这时是规模不经济。

2、TC = aH + bScHS ,那么TC(H,0)=aH,TC(0,S)=bS所以TC(H,0)+TC(0,S)=aH+bS>TC(H,C)所以是范围经济的.3、卡特尔不稳定的原因

第一、市场力量的大小(The size of market forces)

卡特尔市场力量越大,越有可能从提价中获取超额利润,欺骗的动力就越小。在进出壁垒很低时,协议的高价格带来的高利润将吸引新厂商进入,或者是成员偷偷削价争夺市场,结果导致供过于求,卡特尔的市场力量就会下降,面临的剩余需求曲线在长期弹性很大,不稳定性也较大。

第二、内部成员的欺骗动机(Internal members’deceptive motivation)

这是一个典型的“囚徒困境”。给定其他企业的生产数量和价格都不变,那么一个成员企业偷偷地增加产量将会获得额外的巨大好处,这会激励成员企业偷偷增加产量,如果每个成员企业都偷偷增加产量,显然市场总供给大量增加,市场价格必然下降,卡特尔限产提价的努力将瓦解

第三、组织成本的大小(The size of organizational costs)

卡特尔组织成本越低,稳定性就越强。厂商数量很少,行业高度集中,各厂商产品差异性不大,组织成本就会较低。关于最后一点,如果产品差异很大,确定价格时就难以达成一致,随着产品改进又要修订价格,增加调查鉴定和协商等费用。另外,自律组织如商业协会的存在,有助于规范成员行为,形成有效的协调机制,减少沟通成本,也就有利于保持卡特尔的稳定。

第四、国际反垄断法(International Antitrust Law)

随着各国政府反垄断法的实施,卡特尔也可能因为违反了政府法律而被迫解体,也正因为如此,许多卡特尔都是国际性卡特尔,以规避国内的反垄断法。

4、形成卡特尔的条件

第一,卡特尔必须具有提高行业价格的能力。只有在预计卡特尔会提高价格并将其维持在高水平的情况下,企业才会有加入的积极性。这种能力的大小,与卡特尔面临的需求价格弹性有关,弹性越小,卡特尔提价的能力越强。

第二,卡特尔成员被政府惩罚的预期较低。只有当成员预期不会被政府抓住并遭到严厉惩罚时,卡特尔才会形成,因为巨额预期罚金将使得卡特尔的预期价值下降。

第三,设定和执行卡特尔协定的组织成本必须较低。使组织成本保持在低水平的因素有:a.涉及的厂商数目较少;b.行业高度集中;

c.所有的厂商生产几乎完全相同的产品;d.行业协会的存在。

a、b两因素降低了卡特尔的谈判和协调成本,同时,高度集中使少数几家厂商就能控制整个市场,从而才能使价格保持较高水平。d因素行业协会的作用主要是为市场上主要厂商的会面、协调、谈判提供更多的合法机会。为什么需要有c因素即产品同质呢?如果卡特尔成员产品之间差异较大,那么为了反映这种差异,价格必然会有所差异,这样使成员之间为达成统一价格增加了障碍;而且即使达成协定,成员厂商的欺骗行为也不易察觉,因为成员厂商可以把自己的降价归因于自己的产品与其它产品的差异上,或者提高产品差别,虽仍保持价格不变,但实际上吸引了更多顾客是一种变相降价。反之,如果产品几乎同质,厂商之间就很容易形成一个单一价格,而且成员的欺骗行为也较容易察觉。‘

5、导致市场失灵的因素

1、公共产品。经济社会生产的产品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私人物品,一类是公共物品。简单地讲,私人物品是只能供个人享用的物品,例如食品、住宅、服装等。而公共物品是可供社会成员共同享用的物品。严格意义上的公共物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非竞争性是指一个人对公共物品的享用并不影响另一个人的享用,非排他性是指对公共物品的享用无需付费。例如国防就是公共物品。它带给人民安全,公民甲享用国家安全时一点都不会影响公民乙对国家安全的享用,并且人们也无需花钱就能享用这种安全。

2、垄断。对市场某种程度的(如寡头)和完全的垄断可能使得资源的配置缺乏效率。对这种情况的纠正需要依靠政府的力量。政府主要通过对市场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的干预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率。这方面的干预属于政府的产业结构政策。

3、外部影响。市场经济活动是以互惠的交易为基础,因此市场中人们的利益关系实质上是同金钱有联系的利益关系。例如,甲为乙提供了物品或服务,甲就有权向乙索取补偿。当人们从事这种需要支付或获取金钱的经济活动时,还可能对其他人产生一些其他的影响,这些影响对于他人可以是有益的,也可以是有害的。然而,无论有益还是有害,都不属于交易关系。这些处于交易关系之外的对他人的影响被为外部影响,也被称为经济活动的外在性。例如,建在河边的工厂排出的废水污染了河流对他人造成损害。工厂排废水是为了生产产品赚钱,工厂同购买它的产品的顾客之间的关系是金钱交换关系,但工厂由此造成的对他人的损害却可能无需向他人支付任何赔偿费。这种影响就是工厂生产的外部影响。当这种影响对他人有害时,就称之为外部不经济。当这种影响对他人有益时就称之为外部经济。比如你摆在阳台上的鲜花可能给路过这里的人带来外部经济。

4、非对称信息。由于经济活动的参与人具有的信息是不同的,一些人可以利用信息优势进行欺诈,这会损害正当的交易。当人们对欺诈的担心严重影响交易活动时,市场的正常作用就会丧失,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也就失灵了。此时市场一般不能完全自行解决问题,为了保证市场的正常运转,政府需要制定一些法规来约束和制止欺诈行为。

6、为什么我国航空客运的需求弹性大而铁路客运的需求弹性小?

答:需求价格弹性是指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除以价格变化的百分比。

影响市场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可替代性、价格占需求者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商品的用途广泛性、商品对消费者生活的重要程度等)

航空和铁路的弹性分析:

a.运输需求上的可替代性大小

航空客运替代性大,铁路客运代性小。

b.运输价格占需求者可支配收入的比重

价格占的比重越大,弹性越大,比重越小,弹性越小,航空客运弹性大,铁路客运弹性小。

c.运输需求者的单位时间价值

航空客运单位时间小产生的价值大,铁路客运单位时间大产生的价值小。

综上所述可知,我国航空客运的需求弹性大而铁路客运的需求弹性小。

7、非春运期间的火车票价适度降低能否增加客运收入?

答:弹性大于1 的富有弹性的商品,降低价格会增加厂商的销售收入,相反,提高价格会减少厂商的销售收入,即商品的价格与厂商的销售收入成反方向变动。

弹性小于1 的缺乏弹性的商品,降低价格会增加厂商的销售收入,相反,提高价格会减少厂商的销售收入,即商品的价格与厂商的销售收入成反方向变动。

铁路客运由于价格弹性小于1,所以降价不能增加客运收入。

8、政府实行农业产品的最低支持价格与补贴,哪种措施耗费最少?

微课程知识 篇3

【关键词】微课程;教学设计;开发

【中图分类号】G712

校园传统课堂教学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经历了漫长的岁月,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智能终端的迅速普及,人们的生活、学习方式也得到了扩展,除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外,终身学习、移动学习的理论逐渐走进大家的视野,更是成为当下以年轻人为代表的新型学习方式,科技在各个领域带来的影响使教育信息化成为必由之路。

微课程作为一种新型学习方式中的网络课程,其开放、共享和短小精悍的特点为学习者提供了灵活、高效的学习,学生在传统的课堂教学外,可以通过微课程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自由选择,它不受时间、空间和专业的限制,完全出于学习者的兴趣爱好,受到许多好评。

学习模式的改变意味着对我们的教学模式提出了改革,如何有效的进行教学设计,充分发挥微课程的优势,这对教师来说也是一种新的挑战。

一、微课程的设计

我们都知道,要想开发一门好的课程离不开教学设计的指导,微课程资源开发一般要经过选题设计、教学策略设计、课程拍摄、后期加工、在线发布实施、评价反馈等环节,才能确保其质量。[1]它作为一种碎片化移动学习的微型网络课程,其教学设计的关注点有别于传统教学方式的教学设计,相比课堂教学中关注教师的板书、用语、知识传递方式等,微课程的教学设计则还应包含多样化的教学环境和媒体工具等技术应用的设计,而对于微课程的选题、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学习起点、认知风格等前期分析更是不可或缺,通过系统的教学设计以实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虽然微课程是以知识点来实现“微”的,但教师在设计时不能仅仅只关注它碎片化的特点,教学设计还是要从整体上来把握,能够将零散的微课程联系起来,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从而为学习者提供更高的学习价值,从知识元的理论来说,就是将单个的知识元链接起来成为完整的知识链,催生新知识,创造更大的价值,[2]实现能够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微课程。

第一,要对微课程进行选题分析,并不是所有的课程都能以微课程的形式设计,这步初始判断是微课程最终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

第二,需要确定此门微课程的整体风格和教学策略,例如微课程中视频、文字、图像和动画等要素的风格,知识的传递策略等,思考如何设计安排达到最佳的效果。

第三,对每一个微课程进行合理的知识元的萃取,根据相应的内容确定其名称和表现形式,并针对微课程表现形式设计出相应的技术开发方案。

二、微课程的开发

微课程的开发主要包括脚本开发、资源开发和内容整合三个方面。

脚本是对微课程的基本信息和具体程序进行描述。名称、专题编号、教学目标、知识元描述、适用对象、平台等是微课程的基本信息,更是日后对知识元微课程进行搜索管理等操作的重要依据,所以在给微课程命名时,应该把它的名称和知识元联系起来,按照专题为其编号,各项信息要在脚本中全面、准确的表述清楚,并对微课程的架构流程进行具体的设计安排,使微课程内容开发的每一步都有据可依,保障接下来的开发能够顺利实施。

微课程的资源开发是对微课素材的收集和处理。资源主要包括视频、音频、文本、动画、多媒体等形式,根据不同的微课程形式,可通过不同开发方式来获取资源,如视频可通过录制、拍摄的方法来获取,文本用word、记事本编写,图片可自己拍摄,也可使用photoshop等软件来制作,动画则可通过MAYA、3DMAX软件来制作二维、三维的动画,这些微课程资源的获取途径十分广泛,除了原创制作外,当然还可以是通过网络共享来获得。

微课程的内容开发完成后,需要进行内容整合,按照相应的脚本设计,使用软件工具实现不同元素间的结合,最终形成完整的学习课程。

三、微课程的发布

在完成微课程测试后,对其修改完善形成应用版本。选择好发布平台将微课程应用版发布上线,实现微课程的共享开放,上线后需对其进行测试,保证相关链接的正确性。目前国外最有影响力的的平台是可汗学院,我国国内还没有比较统一的微课程平台,主要使用的平台有中国微课网、大中小学优秀微课作品展播平台等[3],而对于知识元微课程的应用,如今也还处于教学设计的理论阶段,相关知识元平台的设计开发还需专家学者的后续研究。

微课程的设计和开发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经历 “修改,反馈,再修改,再反馈”的不断完善的过程,并且,它作为适合终身学习理念的新型学习方式,离大众学习者也越来越近,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微课程不仅仅对大学生,年轻人,它将成为各个年龄段学习者非正式学习的首选方式,而微课程的推广与微课程的研究相比,我国目前还处在起步阶段,各方面的研究还需继续深入完善。

参考文献:

[1]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

[2]百度百科:知识元[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359786.htm

微世界微课程微体会 篇4

那么,我们该怎么去运用微课这一教学手段呢?微课会不会像其他一些教育改革中的措施一样,流行一段时间就无人问津了呢?说实话,最开始接触微课的时候,是在一些教学交流的活动和比赛中,那个时候对于微课就是一知半解,做过的微课现在看来充其量是个“山寨版”微课,我当时对微课的感受是“这是新鲜事物,新鲜几天罢了”。但是,随着对微课的深入了解,我越来越被这种教学模式吸引,也有越来越多的教学灵感迸发出来。我首先明白的就是“微课”不是“微课程”,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微课”只是“微课程”众多环节中的一环。微课程不是说录一个视频这么简单。如果想要让微课发挥最大的作用的话,那么就要注意到整个微课程的整体设计甚至是翻转课堂的整体设计。在这个过程中,我从最初的被动接受发展到主动学习研究。如何在传统教学中运用好微课程,这是我在翻转课堂的实践中迈出的第一步。下面就几个我自己的教学案例来谈谈我的一些尝试和体会。

首先,微课程可以是传统课堂教学的一个铺垫,能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预习是高效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按传统教学的模式,应该是让学生自己预习教材的知识,但是对学生来说,教材预习大多是走马观花,积极性不高。微课较传统预习方法而言,它重点突出、时间短,可以促进学生有效地预习,为真正实现课堂的有效性打下基础。例如我在讲杜甫《登高》一课中,有一个教学目标是知人论世,对于这个教学目标,传统的教学方式是用PPT课件展示杜甫生平并作背景介绍,让学生来完成知人论世的任务。但是从课堂效果来看,真正掌握的学生不足一半,因此这样的教学方式不能够关照到每一个学生。于是,我利用微课程做了如下调整:课前,给学生布置“任务单”,任务单包括三个问题:你学过杜甫的哪些作品?杜甫的一生分几个阶段?分析一下你学过的杜甫作品分别是杜甫哪一人生阶段的作品?任务单布置后,让学生自己观看微课视频《杜甫的人生轨迹》,考虑到这个视频的设计学生可能会觉得枯燥,所以设计课件的时候是以地图加上足迹的图片形式展示的,看起来直观有趣,一目了然。学生看视频的时候会觉得有趣、简练。做完这些工作后,学生其实已经完成了课前预习的工作,这也为课堂中知人论世这一部分教学提供了有力的铺垫。学生经过预习再去听讲,上课时的积极性和目的性往往比没有预习要强。课堂上,首先我会让学生展示自己的自学成果,学生通过自学能够了解杜甫的人生分为少年优游、仕途不顺、战乱流离、为官时期和西南漂泊几个重要阶段。学生学过的作品有《望岳》(少年优游)、《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仕途不顺)、《春望》(战乱流离)、“三吏三别”(为官时期)、《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西南漂泊)。学生也能准确地对号入座并能归纳出杜甫各个时期作品的不同特色。必要的铺垫完成后,我在课堂上对于《登高》的讲解就会顺畅很多,通过一些适当的指点,学生很容易体会到作者晚期作品中的沉郁厚重的情感。最后,在微课视频后附一首与《登高》同时期的作品让学生强化课堂所学,让预习更有针对性和自主性,满足了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自由地进行复习的要求。

其次,微课程可以对传统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巩固,能夯实学生课上所学的知识点。如何巩固课堂上老师讲授的知识点一直是困扰我的问题,而且学生不可能一直全神贯注地听课,总有一部分学生有知识漏听或没有听懂的现象。由于时间以及精力的限制,这些问题老师很难课后一一答疑。留作业,有些学生马马虎虎应付了事。考试的话学校时间有限不能总是及时考查。所以,我在讲授诗歌中的艺术手法和文言文基础知识的时候就想到了微课程这一教学手段。以文言文教学为例,其实我感觉文言文知识点的教学特别适合做微课视频,因为它的知识点很多,而且也不需要太长时间去讲解。我们完全可以把文言文知识点分类后进行讲解。例如文言文中特殊句式“定语后置句”这一知识点,我首先布置任务:首先思考现代汉语中定语的位置。其次思考古文和现代汉语定语位置的区别。微课视频中我格外注意PPT的顺序的设计,首先我展示的是现代汉语“求取可以出使回复秦国的人”让学生划分语法成分。然后展示古代汉语“求人可使报秦者”,让学生按现代汉语一一对应地去找语法成分并且进行古今对比,学生很容易发现定语位置的变化,从而总结出古代汉语定语后置的规律。最重要的是掌握规律后的熟练应用,所以我会从初高中的教材中精选出几个包含定语后置句的文言文语段,让学生自己根据所掌握的知识找出定语后置句。微课可以重复播放,接受能力弱一点的学生可以多次观看,有针对性地根据自己掌握知识的程度去有效理解课本知识,突破学习难点,达到查漏补缺的作用。当然,因为这一类知识点相对来说比较枯燥,PPT课件的设计一定要简练清晰,视频时间一定要控制在5分钟以内,内容也一定要深入浅出。否则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会难以集中精力。

最后,微课程也可以实现对传统教学内容的拓展延伸,促进学生合作学习和创新精神。语文学科本身就有开放性和多样性的特点,语文的课堂,上下数千年,纵横数万里,这一特点决定着学生课上所学远远不够,语文的教学也远远不仅限于课堂。语文的课外活动是对传统课堂的必要补充。例如一些文化现象的归纳,一些文化规律的把握,往往要通过学生对教材的内容掌握扎实后去进行延伸。举一个例子,我在讲戴望舒《雨巷》一课时,文中的丁香意象是一个联系古典诗词和现代诗歌的纽带,在高考考察中,意象的理解也是一个重要的考察点,我就希望能通过《雨巷》的学习让学生体会意象的传承性这一特色,所以在课后我给学生布置了两个任务:一是收集与丁香有关的图片,体会丁香花的特点。二是在古典诗词中寻找一些花的意象,体会这些意象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同时让学生观看微课视频《中国诗歌以花喻人的文化传统》,进一步对“以花喻人”这一文化现象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学习的热情。同时,这一内容的学习也可以拓展到古代散文的学习中去。屈原的“香草美人”用得好,周敦颐的《爱莲说》也好,都是古典文化中的精华。微课的问题聚集,主题突出,这很适合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这次课前我让学生自由分组,小组人数不多,方便学生相互交流,所以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在表达的过程中,他们的自我价值得到实现,在学习中可以获得更大的乐趣与学习动力。通过这些工作的积累,我最后会通过诗歌测试的方式来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我选择的诗歌是李商隐的《代赠》和李璟的《浣溪沙》,学生通过学习,体会到了丁香淡雅、美丽、忧愁的特征,也体会到了这一意象在诗歌中表达情感的强化作用。从而总结出一定的文化规律,并将这些规律运用到其他诗歌鉴赏中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完成了知识的延伸。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培养了自信心,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得到锻炼,小组合作的形式也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团队精神,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不论在学习中还是在工作中,我都渐渐体会到了时代的进步、教育的进步,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作为一名一线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学会合理利用这些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其认知主体的作用。应该时刻关注学生的变化,都说“有教无类”,我们的教学目标就是有效教学,并且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需求。要完成这些目标,教学方法的灵活是必要的。那么对于我们教师来说就一定要发现这些变化,在变化中去探索一种高效的教学方法,而不是忽视这些变化,变成一个固步自封、因循守旧的老师。不过,虽然我们在教学中最经常听到的词就是改革、创新,但我希望能用一种踏踏实实的心态去认真研究、琢磨,而不是流于形式的模仿。当然,这些体会也仅仅是我的一些粗浅的认识,我还应该多读书多学习,增强自己的理论水平,勤实践、亲探索,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萨尔曼·可汗.翻转课堂的可汗学院:互联时代的教育革命[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

[2]金陵.翻转课堂与微课程教学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3]刘万辉.微课开发与技术制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纪律知识微考堂小结 篇5

今年是自治区“纪律教育年”,自治区纪委监察厅网站举办了“纪律知识微考堂”网络答题活动。3月28日,巩留县发改委党委组织党员干部参与了答题活动。参与人数25人,参与率98%。大家通过登录自治区纪委监察厅网站、天山网在线答题,还有的通过手机登录“最后一公里”微信公众平台和扫描二维码进行在线答题。

“微考堂”答题内容选自《习近平关于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论述摘编》、《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党内法规中筛选整理出作为党员基本底线和基本遵循的典型条文,在线每答一题后,网上测试系统会给出正确答案,最后在线评分。

此次网络答题活动效果很好,党员干部主动学习党章党规,增强纪律和规矩意识,提高了党员干部的政治素养,进一步促进党员干部时刻牢记《准则》“高标准”,明白《条例》纪律“底线”,把党规党纪刻印在每位党员心上。大家纷纷表示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将严格要求自己,规范自己的行为,为巩留的建设贡献力量。

巩留县发改委

微课程知识 篇6

随后两个小时里,赵文哲副教授在家一边用手机发送语音、一边用电脑网页版的微信补充图文数据,详细介绍土地出让行为的相关内容并引发大家思考。与此同时,学生们无论在自习、在宿舍,还是在路上,只要能用微信,都可以在线听课。微信课堂穿插着几个互动环节,学生可以向老师提问交流,虚拟课堂热闹而有序。

这是自2014年秋季入学微信课堂首讲以来,这一新鲜网络教学方式的第17次授课,已面向中财大两校区、本硕博三个层次近500位学生在线直播,内容涉及经济学各领域学术热点问题。

解放 “村民”,走近90后

为什么要办微信课堂?用最朴实的话来讲,微信课堂就是为了“解放‘大洼村民’,走近“90后”群体”。

世纪之交,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和跨越式发展阶段,学生规模扩增与高校资源特别是办学空间受限的矛盾日趋激烈,中央财大也如此,由于校园面积过小,严重制约着学校发展。经过多年努力,中财在北六环原昌平区大洼村新建的沙河校区于2009年启用,但因地理位置偏远,校区建设未全部完工,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学生调侃自称为驻守六环的“大洼村民”。

“村民”的调侃道出了中财沙河新校区学生教育教学面临的困境——多校区办学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使用效率偏低。受制于两校区办学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经常“铃声响、老师急赶车”,学生苦于与喜爱的“男神、女神”老师交流时间太短。两校区间往返需要两三个小时,舟车劳顿更是增加了教师的负担,这对教师课堂之外教育教学的积极性造成一定影响。

而沙河校区主要是低年级90后本科生,思维活跃,个性张扬,传统教育教学对其吸引力在减弱,不乏有台上讲、台下低头刷朋友圈的现象,也确实存在学院办讲座,教师费心准备,上座率却不理想的情况。如何解决学术讲座、学业交流等资源匹配相对滞后,重复低效的问题?

当发现连80岁的博导都在使用微信后,受翻转课堂、慕课等教育方式启发,经济学院便敏锐地将目光投向了人手必备的微信——把课堂搬进微信里。

将近两个学期的讲座后大家发现,除了空间上解放了师生,微信课堂让学生的时间安排也更加自由。如果当时有别的课程,学生可以等有空的时候再听,不懂的地方还能反复听。“大洼90后村民”不再受困于北六环,可以尽情享受移动互联网时代可存储、可反刍的知识福利。

点赞朋友圈,亲师信道

传统课堂上,一个讲台无形中划分出了长幼有序、师生有别,而在同一个微信群里,在一个虚拟的课堂中,学生尤其有些腼腆的学生更能容易敞开心扉、从心理上易于接受与微信群里这个 “教师”角色的群成员交流。

微信课堂开讲之后,越来越多的学生添加了喜爱教师的微信,通过朋友圈、微信语音等了解教师教学之外的全方位形象:“高冷”的女海归孙菁蔚老师也有戏谑逗趣的时候,研究金融和贸易的初春莉老师居然是个“萌娃”,雷厉风行的于爱芝老师对于自己的宝贝儿子精心培育让人感动……给鲜活、生动的教师形象点赞,融入细腻的感情交流,这就是教育的一种载体。同时,教师朋友圈涌现的90后学生,也让教师们更加直观地了解学生真实的成长环境和心理世界。这样的师生互动是逐步亲近、互相了解、彼此信任、共同成长的过程。

除意外收获“另类”师生情,通过朋友圈融入彼此日常学习生活,学生还能收获潜移默化的成长和感悟。教师通过自己朋友圈分享学术动态、观点剖析等内容,润物细无声般影响学生做人做事,这本身就是教育多种形式之一。

微信课堂不仅仅是经济学院移动互联网平台上一时兴起搭建的教育平台,更是其育人体系“经济学家梦工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梦工场”是中央财大14个德育示范基地之一,是为了帮助全校本科生打下厚重的经济学基础以及提升经济学素养,而构建的专业教育和德育工作共融相促的实践育人体系。

“梦工场”主要是通过开放式课程辅导、一对一面授答疑、科研助理招募培养等多种方式开展活动:每月不低于6课时的专业辅导与知识拓展,每学期不低于2场的经济学前沿理论与热点问题讲座,每学期末1次课程核心知识框架串讲与梳理,每月不低于8课时一对一答疑等,每学期1次的科研助理招募培养。这些安排在学期初就会通过各种平台向全校学生公布,只要学生愿意去,就会有老师“恭候”。

尝鲜个中滋味

“梦工场”不同于大批量流水线生产的“工厂”,它强调被培养的人是有思想、有创造力的个体,需要教师们投注精力、思想和情感来培养精品,更需要新技术与传统教育教学有机融合,相互补充。但将微信这网络沟通技术与教育教学相结合时,其运行过程定不是一开始就完美的,有时甚至有困难的。

在微信课堂授课中,部分老师手持移动电话,面向网络中看不见摸不着的听课学生时,不能像课堂面授中得到学生及时、直观的信息反馈,势必对其教学激情和授课思路造成一定影响;部分老师不愿过多暴露个人私生活,对于用微信教学持有保留意见;还有部分老师因微信课堂的网络公开性,无形中由于知识准确性、易接受性带来一定压力……所以教师适应性和观念调整也需要相关支持工作。同时,因为是启发式自主学习形式,不像课堂教学一般强制要求学生按时、按质参与学习讨论,所以微信课堂直播过程中有效学生听众覆盖率、课后反刍学习覆盖率还有待调研分析。

运用微信这一网络技术,是教育教学的大胆尝试,但是毕竟微信是社交化沟通工具,不是专业教育平台。目前微信课堂采取的是以语音授课为主、文字图片传输为辅的授课模式,能够有效解决上课中的信息传递问题,并在线上课程结束后进行文字稿整理和公布,但面对一些实践操作性环节,如影音播放、软件操作等,就望之莫及了。对此,经济学院也进行过思考和讨论,也对“微课堂”作出清晰的界定,微信课堂是应对两校区办学资源相对匮乏且分配不均的客观现实,借鉴互联网优势对传统课堂的有益补充,但绝不是、也不可能是传统课堂的替代产品。

传统教育教学中,重点在于言传身教,即通过察言观色、望闻问切、探讨交流达到知识传播的目的,而网络时代繁多的技术工具,只是教育教学中锦上添花式的补充,不能完全代替传统实体课堂。经济学院微信课堂在实际运行中,也遵循了这个原则,微信课堂以其独特的技术特色主要开办学术兴趣培养类的讲座,因为板书和面对面交流的限制,暂未涉及太过专业的课程教学和学术研究。

微信课堂,补充而非替代

德国哲学家雅思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这本著作中,阐述只有导向教育的自我强迫,才会对教育产生效用,而其他所有外在的强迫都不具有教育作用,相反对学生精神害处极大。微信课堂正式体现如此的理念,通过学生易于接受的教学方式,通过启发式诱导,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当教师不再仅仅利用课堂的时间来讲授信息,还能够通过移动互联网来满足学生的需要和促成他们的个性化自助学习,这本身就是启发新思维的一种方式。微课堂不是万能的,运行中还有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也会利用新媒体教学技术进行网络语音课堂、慕课、翻转课堂等等的尝试,但微课堂是教育教学方法和技术上新的尝试,它从“尝鲜”开始,开启了我们对于高等教育教学新思维的探索——在创新中求发展,在发展中再创新,教书育人,以心育人。

微课程在“微时代”的思索 篇7

一、我对微课概念的理解

微课,顾名思义就是微型的课。一般在3~8分钟。作为一种新兴的学习方式,它主要讲解的是一课中的重点、难点或疑点等。但需要注意的是它并不是将一节课的实录截取部分而成为微课。它也应区别于某些团体或个人开发的微型课程,也就是把一节课的视频分解成若干个环节来进行研究的课程。这是很多人理解微课的误区。所谓微课应该是将知识点精心设计和制做的微型视频课程。微课的使用对象一般是一对一的师生而不是面对全体学生的授课方式。

微课与翻转课堂是天生一对,准确地说微课是翻转课堂后知识的载体。对于翻转课堂大家可能并不陌生,就是我们常说的先学后教,将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内化知识转移到了课外。为了让学生掌握要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或者说孩子理解起来有困难的内容需要扎实掌握的疑点等,教师应在让学生掌握的知识点和难点上下功夫以便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领会。

二、微课制作的方法浅析

我个人认为微课的设计思路应优于微课的制作手段。制作微课设计的内容应尽可能吸引学生注意,甚至让他们看完一遍还想看第二遍。当然这非常难,特别对制作者有特别高的要求,要么你的微课内容做得特别有趣,比如,用流行歌曲重新填词并唱出来,利用已有流行歌曲大家都耳熟能详的特点帮助学生记忆。

但我还是那句话,手段只是为目的而服务的。目前最容易掌握的微课制作方法有以下几种:

1.手机录制小视频,针对人物讲解或者实物演示。

优点:方向随意,地点随意。

缺点:画面不稳,有点抖。要进行后期处理导入电脑。

2.高拍仪录制小视频。针对桌面讲解适合讲解简单知识点特别适合数学分析、英语语法等。

优点:录制内容清楚,稳定性强。直接导入电脑。

缺点:画面固定不能移动,只能录制桌面内容,画幅较小。

3.屏幕录制小视频。针对已有的素材录制,特别适合PPT制作微课程。

优点:简单易掌握,直接录制可成,不用二次制作。

缺点:内容比较固定较难突破,除非后期处理。

4.软件制作微课如Flash等直接生成微课。

优点:画面生动、优美、流畅,看起来较专业。

缺点:制作难度大,费时,制作一节微课往往占用很多时间。

三、微课制作中应注意的事项

1.微课一般在3~8分钟内比较合适,这是根据一般人大脑的有意注意时间定的。

2.微课属于视频作品,需要有画面的切换或动态变化,最好十秒钟内画面能变化一次,免得观看者由于视觉疲劳而失去兴趣。

3.画面变化切换频率不能太快,不要让观众目不暇接,影响学习效果。

4.可以直接使用PPT翻页切换,也可以是PPT内容逐行呈现,还可以是线条、画框或文字特效的变化等,配上自己语言也能生成非常优秀的作品。

5.微课不能只传授知识还要引发学生思考,教师应在微课中提出问题给学生空间思考这个反馈,最好让学生把反馈带回到课堂。

6.微课也要注意因材施教,因为学生面对的是电脑所以教师要考虑到部分孩子的接受能力布置任务要分层,给一些孩子能够得着的任务。或者是让一部分孩子有更多的拓展空间去操作和思考。

四、我对微课程应用的思索

小微课大作用。微课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从在国内出现就一直饱受热议。有的人非常认可,有的人表示怀疑,有的人在努力实践有的人还在观望。微课是将“老师”请回家。可以反复观看的特点,也更加便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提高。可以说微课的出现使课堂翻转更具有可行性,使学生的课前预习变得更加简单高效,课后巩固复习重难点突出有章可循。这也是我一直觉得微课在现代教育中可行并一定能行的依据。

改革在继续而我们必须前行,我们是正处在改革风口上的人,我觉得与其在风中凌乱不如随风起舞。

摘要: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微课”“翻转课堂”等成为教育界热议的话题。“微课”作为我国基础教育阶段信息化发展的热点,人们开始从认识阶段逐步走向实践阶段。作为一种教与学的新方式,它有待人们在实践中完善。而信息技术学科因为学科特点与“微课”有着最近的“亲缘”关系。做为信息技术教师的我们就更应该与时俱进成为教育改革的先锋。

关键词:“微时代”,小视频,切换频率

参考文献

中国知识分子与媒体关系微探 篇8

而笔者试图将中国知识分子与媒体的相互关系放在一个历史的纬度考察, 寻找历史传统在现在这场讨论中的身影。

一、王韬与“文人立言”

“文人立言”传统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战国时期, 百家争鸣。昨日默默无闻一小卒, 一旦向诸侯进言而被采纳, 则立刻官拜卿相, 便能指点江山, 实现自己的政治理念。因此“无怪战国一代, 在中国史上, 最为后代学者所慕而乐于称道之。”“我们明白了这一点, 可知中国学者何以始终不走西方自然科学的道路, 何以看轻了像天文、算数、医学、音乐这一类知识, 只当是一技一艺, 不肯潜心深究。这些, 在中国学者间, 只当是一种博闻之学, 只在其从事更大的活动, 预计对社会人生可有更广泛贡献之外, 聪明心力偶有余裕, 泛滥旁及。” (1)

言政, 舒展自己的政论抱负自此开始成为中国知识分子的重要传统。因此, 当报刊从西方由传教士带入后, 中国的知识分子经过最初的蔑视排外, 至王韬一代, 已经开始将其纳入自己的传统中, 开拓“立言”的新阵地, 开创了“政论报”的传统。对王韬的推崇, 恐怕也是反映了中国知识分子至今仍有的“轻一技一艺”而重“立言”与“社会人生”的思想。正因为对“立言”的看重, 对政治功能、社会影响的重视, 才在报刊功能定位中将“政论”排在了传播新闻知识之前, 才将中国新闻事业思想史的源头追溯到了王韬。

在《自由的历险———中国自由主义新闻思想史》 (2) 中, 张育仁将王韬归为中国最早的报刊自由主义大师。笔者以为不然。自由主义强调的个体自由、权利的至上, 而王韬虽然在中国知识分子中较早地游历了西方并进行了一番考察, 但他仍是将西方的一套东西放到“天地君臣父子”的传统中去思维的。

如王韬在其晚期文集《韬园文录外编》中《重民》一文提出:“天下之治, 以民为先……勿以民为弱, 民盖至弱而不可犯也;勿以民为贱, 民盖至贱而不可虐也;勿以民为愚, 民盖至愚而不可欺也……苟得君主于上, 而民主于下, 则上下之交固, 君民之亲矣……”文虽提到了“民主”, 但民仍是“下”, 虽然不可“犯”、“虐”、“欺”, 但仍是“弱”、“贱”、“愚”的, 是在君王之下的。这又哪有一丝自由主义的色彩呢?真正将西方精神借鉴到中国实践中的, 要到康梁时代。

二、梁启超与“舆论”

与西方知识分子不同, 中国知识分子的视野从来便是落在公共的领域之内。 (因此鲜有现在所指称的那种“专业知识分子”。) 但这种公共的领域与现下的批判性公共领域有以下几方面不同:其一, 所指不同:中国的传统乡绅阶级触角所及是公共事物部分, 如赈灾放粮等, 而非批判朝廷;其二, 立足点是知识分子的社会人文情怀、个人价值观, 而非真正的民众代言者;其三, 途径单一, 通过上书一环, 企图影响朝廷来达成理想。

因此, 在中国传统的公共的领域中, 知识分子的最高力量也无非体现在将棺柩停在菜市口后, 上书奏折。更深入下去, 是传统知识分子的社会身份的双重矛盾与尴尬:一则心系生命而又将自己划出民众之外;再则依靠政治而又天然具有对政治的排斥性与反抗性。从社会的两极, 中国知识分子都无从获得最根本的生存力量。

这种双重身份体现在中国知识分子最初对报刊的认识上, 便是非常直观的两条:“上通”和“开启民智”。之前邸报的功能是“下达”, 而报纸的出现让中国知识分子惊喜到, 除奏折外, 还有另外一条途径来让“上”知道自己想表达的东西;另一方面, 由于报刊的速度快、发行量广, 知识分子又觉得报刊可以和学堂等一起, 用来开启民智。至康有为, 对报刊功能的认识无有突破这两条者。

而梁启超, 则是第一个强调报刊“舆论”功能的中国知识分子。作为一个中国自由主义先驱, 梁启超不但提出“此三大自由者 (思想自由、言论自由、出版自由) , 实唯一切文明之母”, 更在其“民史观”和“新民观”基础上, 直接提出了在中国体现这三大自由的途径———报刊的舆论。 (3) “舆论”的提出代表着, 中国知识分子开始重视民众, 梁启超甚至在《舆论之母与舆论之仆》中, 开宗明义提出:“凡欲为国民有所尽力者, 苟反抗于舆论, 必不足以成事。”为国民有所尽力, 是传统知识分子的从来理想;但将舆论作为达成政治目的 (为国民尽力) 的手段, 更进一步将报刊视为影响舆论的工具, 是梁启超的大突破。虽然梁启超“舆论之敌———舆论之母———舆论之子”的起点仍是知识分子要比民众智慧 (比民众早认识真理, 因此始为敌;后又能教化民众, 又为母;最后能操纵民众, 是为子) , 但却意识到即使知识分子水平再高, 没有舆论、没有民众, 就一无用处。

舆论与中国知识分子而言, 并不新鲜。“历代的中国士大夫, 总是力图在皇朝的体制内外, 建立自己的舆论中心, 从东汉的太学到明末的东林书院, 形成了中国士大夫独特的清议传统。” (4) 但事实上, 这种尝试并不成功。

而梁启超对“新民”的肯定, 对报刊舆论功能的重视, 开始了西方定义中中国短暂却非常重要的“公共领域”时代。“这种批判性的公共领域, 以1896年梁启超在上海主持《时务报》开始, 随着各种具有时论功能的报纸、杂志以及知识分子社团、沙龙的涌现, 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有过一个类似欧洲那样的生产公共舆论的公共领域……具有现代意识和救世情怀的全国性士大夫或知识分子, 他们通过公共媒体、政治集会和全国通电, 形成了颇为壮观的公共舆论, 对当时的国内政治产生了相当的影响。” (5)

通过报纸、媒体来影响舆论甚至主宰舆论, 进而监督政府、批判政府, 成为中国知识分子与媒体在之后错综复杂的关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三、“五四”时代与“职业记者”

记者最初在中国被称为“访员”, 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地位十分低下, 被认为是“下流文人的勾当”。报人身份的变化是随着对报纸功能的深入了解开始的。从王韬到康梁, 报刊功能不出为知识分子的救国利器, 上奏君王, 下启民智。报人、主笔地位崇高是因其政治功能, 但作为一个专门职业有何要求, 却都语焉不详。报人只是政治活动中的一个暂时角色, 并非一个可专业化的职业。

直到“五四”运动前后, 徐宝璜、邵漂萍、戈公振等一批职业报人涌现, 中国新闻职业教育在北京出现, 中国新闻学术团体兴起, 知识分子成为职业报人才成为了一个事实。

1922年, 在黄天鹏等人发起下, 在北京成立中国新闻学会;1923年, 北京平民大学创立新闻系, 著名新闻学者徐宝璜任系主任, 首创本科四年学制;之后, 一批理论及实用新闻学著作也相继出现, 如徐宝璜的《新闻学》 (1919) 、孙壹衣的《新闻平议》 (1920) 、邵飘萍的《实际应用新闻学》 (1923) 等。 (6)

如果说西学进入的一个标志是, 中国知识分子放弃了“君子不器”的传统, 开始了向“专业知识分子”的分化。那么新闻成学、报刊回归新闻本位, 反映了中国知识分子与报刊关系的一次重大转变。从此, 知识分子进入媒体, 成为职业报人, 真正将报纸本身作为了追求的事业。但与现在的新闻从业者不同的是, 这代报人是将报纸的社会功能定位为“社会公共机关” (7) , 因此自我定位就是职业的公共知识分子。

四、断裂与新构

1951年6月, 紧接着轰轰烈烈的电影《武训传》批判, 中国开始了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紧接着长达数十年的知识分子浩劫使漫长岁月里积淀的中国知识分子与媒体的关系模式被彻底倾覆。在这样的大背景下, 报刊不仅成为了无情攻击知识分子的场所, 更被策划成了“中国最优秀的知识分子自我贬责到集体自辱” (8) 的舞台。

一方面, 知识分子成为坚决打倒的对象, 在报刊上以兼职政论者的方式出现不成其为可能;另一方面, 知识分子被彻底清扫出党的宣传队伍, 成为对立面、反动派。舆论不再是知识分子手里的武器, 而是钉上其手足的铁钉———通过展示受辱与自辱来成为“舆论之子”。

知识分子这次与媒体关系的根本断裂是非常值得注意的。从这个意义上说, 记者开始真正成为一种专门化职业。在今天我们讨论今日之记者为何不能继承梁启超、黄远生、邵漂萍的衣钵, 成为自由精神的象征、社会的守望者时, 必须认清今日的记者与当初的新闻人根本不能被放在同一纬度进行比较:前人是混杂着中国传统与西方经典精神的知识分子, 而今人不过是这个行业的专门从业者而已。先不论体制问题, 在精神传承上, 断裂已久。

80年代, 随着“尊重知识”的口号提出, 知识分子又在中国红火了一阵, 然而尚未形成气候, 又被商品经济、娱乐经济冲刷到了一个尴尬的边缘地位。而随着媒体市场化的步伐, 知识分子与媒体间也建立起了一些新的关系:如“电视知识分子”、“学术超男”、“学术超女”等。非常有意思的是, 对这类现象最猛烈的抨击和否定, 恰恰也是来自知识界学术界。从目前的批评中似乎没有看到易中天、于丹在没有进入媒体之前学术上的劣迹, 恐怕学者们揪着不放的, 还是他们与媒体的关系与他们在媒体中呈现的知识分子的形象。

中国知识分子与媒体, 传统的三大关系:立言、制造舆论、投身媒体成为社会公共机关掌门人, 虽然被遏断已久, 目前仍旧遭遇着体制及商品化娱乐化的双重冲击, 但笔者认为, 这三大传统在新机遇下已渐渐恢复。这个机遇, 就是网络时代。在各大网站、论坛、博客中, 已经不乏知识分子开始立言论说, 成千上万的网民正受其影响形成新的舆论形式, 同时, 又有知识分子自觉投入到网络公共平台的维护、搭建中。天涯、燕南、天益众多学者型网站的涌现, 知识分子个人博客的热闹, 已论证了这个观点。同时, 在部分管制较松的媒体和领域, 知识分子的言说也通过网络影响了传统媒体, 进而造成更大影响。笔者认为知识分子重归媒体的时代已经到来。但所面临的最大危机便是:娱乐性知识分子 (电视知识分子) 的大规模涌现。当这些“电视知识分子”的意见成为媒体上的主流, 吸引了大众的目光从而固定了大众对知识分子、对知识分子言说的思维时, 知识分子群体的合法性将面临重新定位。而到那时, “立言”、“舆论”、“公共社区”都不再可能, 知识分子只能成为娱乐的工具。■

摘要:本文通过以下四个视角, 试图梳理中国知识分子与媒体关系自清末起变化的几个要素:1.将报刊作为“文人立言”传统的继承发展;2.报刊舆论功能的强调, 试图通过影响舆论来建立影响;3.五四前后出现职业新闻人, 知识分子进入媒体内部;4.在党报原则下, 知识分子与媒体在融合。而笔者认为, 随着媒体环境的改善、网络的出现, 中国公共领域的复苏成为可能, 前三个要素将渐渐回归到知识分子与媒体的主要关系中。而面临的最大危机, 是娱乐化的“电视知识分子”的出现。

关键词:知识分子,立言,舆论,职业报人,公共领域

参考文献

[1].钱穆:《国史新论》, 三联书店出版, 2003年3月第4次印刷

[2].许纪霖:《近代中国的公共领域:形态、功能与自我理解——以上海为例》, 《史林》2003年第2期

[3].许纪霖:《都市空间视野中的知识分子研究》, 《天津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

[4].《中国新闻史文集》, 复旦大学新闻系新闻史教研室编

[5].徐培汀、裘正义:《中国新闻传播学说史》, 重庆出版社1994年版

[6].笑蜀:《天马的终结——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说微》, 天益社区, http://blog.tecn.cn/data/detail.php-id=2961

微课程知识 篇9

微课具有主题突出、指向明确、资源多样、情境真实、使用方便等特点。对微课而言, 信息技术课堂有着“天然”的生长土壤。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应用“微课”, 可以兼顾学生信息素养的差异, 减少教师重复操作讲解的步骤, 腾出更多时间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然而, 正所谓“成也萧何, 败也萧何”。微课短小精悍的特点, 既是其优点, 也是其缺点。单个的、孤立的微课将知识进行切割, 形成信息孤岛, 容易导致无法达到知识连通和整合创新的目的, 无法解决让学生将知识融会贯通的问题。很多信息技术教师在使用微课时发现, 把某一课程全部制作成微课, 虽然突出了内容的关键点和关键步骤, 但内容与内容之间的联系越来越淡化, 有些知识点孤立成篇, 前后衔接生硬, 不利于学生对于知识内容的迁移和拓展。微课导致的知识碎片化现象比较严重。例如, 微课的基本时长为5~10分钟, 而实际教学中, 要把某些内容讲透彻, 需要更多时间, 怎么办?碎片化处理。我们会将其切割成几个片断, 逐一呈现, 犹如播放连续剧。学生在大量内容冲击下, 必然会引起注意力匮乏, 难以进行复杂深入的思考, 所学知识缺少贯通。

面对这些问题, 笔者查阅了很多资料, 进行了一些实践和思考, 发现微课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产生的知识碎片化现象是可控的。我们认为, 通过科学地、有意识地规划运用, 不仅能发挥微课的优势, 也能保证学生所学知识不被碎片化。结合教学实践, 笔者谈谈应对策略。

精准切割:分解课程知识点

知识体系是由一个个知识点组成的, 一个知识点孤独地留在大脑中, 便成了碎片。在信息技术教学中, 教师制作微课往往随心所欲, 把自认为重要的、学生学习起来困难大的或有趣的做成微课;而对于简单的或不重要的, 则随堂带过。这样, 学生在学的过程中会出现知识跳跃、断裂、缺失现象, 形成碎片化的知识。因此, 在开展教学前, 我们应按照一定的顺序和原则, 将某个专题、某个单元的核心知识点依次列出, 围绕这些核心知识点创作一个专题、一门课程的系列微课, 那么孤立的微课就能被关联化和体系化, 即由一个专题、一个单元的微课组成微课程。例如, 在教学浙摄版《小学信息技术》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电子作文”时, 可以根据单元目标, 把知识切割成“认识Word”“文字删改”“字体设置”“段落设置”“背景设置”“艺术字插入”“图片插入”“文本框插入”等节点, 制作成系列微课进行教学, 使学生能比较全面地掌握Word各个操作要点, 为制作一串完美的“珍珠项链”准备好所有素材。再如, 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网络与生活”, 可以将单元内容切割出“网上学习”“网上阅读”“网络工具”“网上购物”“网上旅行”等知识节点制作微课 (如图1) , 比较完整地列出了网络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几个应用, 形成了网络应用系列微课程。

及时梳理:构建完整知识网

我们所说的知识, 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知识点, 二是联系。知识点就如一张网上的一个个结点, 联系则是把这些结点连接起来的线。它们所构成的网络, 就是我们的知识结构。知识点决定了学生的知识广度, 联系决定了学生的知识深度。如果学生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 那么即使学生只知道一二三, 他也可以根据这三者的内在逻辑, 得出四和五, 甚至六, 这个过程就叫作思考。但如果学生不了解它们的内在逻辑, 即使他知道了一二三四五, 也是没办法得出六的。因为学生不知道需要把它们放在一起, 更不知道放在一起之后它们能够呈现出怎样的内在逻辑关系。所以, 每单元教学结束后, 教师要组织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梳理, 以便明确单元知识点间的联系, 构建知识框架结构。在操作上, 可用思维导图或树状图等工具, 指导学生进行整理, 将每个知识碎片变成一个网点, 结成一张彼此联系的知识网。如“电子作文”这一单元, 可在学完所有知识点后, 对知识进行梳理。如图2所示, 把“Word的应用”分为字、图、打开、保存四个模块, 每个模块下又分解成具体几个知识点, 通过对模块直观地学习, 所有知识点都找到了相应的位置, 网状知识框架逐渐形成。

综合运用:融会贯通知识点

每节微课所传授的知识点, 就像一块块积木交给了学生, 学生能不能将这些积木搭成一个美丽的建筑, 是我们教学成败的关键。我们不能只停留在让学生了解手中每块积木的形状、颜色, 激发学生搭建手中积木的欲望并搭建出美丽建筑才是我们教学的目的所在。通过布置有趣的综合性任务, 可促进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 达到对知识片断的融会贯通。在教学“电子作文”这一单元时, 作为综合练习, 我们安排了设计文集封面和汇编作文集两个综合性任务。其中“设计文集封面”检验的是“图”这一模块的知识运用, 涉及艺术字的插入、图片的插入、文本框的插入等技能, 同时综合了美学能力的培养;而“汇编作文集”主要检验的是“字”这一模块的技能, 涉及文字录入删改、字体设置、段落的设置等, 也有适当穿插“图”模板的技能。通知综合性任务的练习, 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促进了学生头脑中碎片化知识的有序积累, 形成系统性知识结构。再如, 五年级上册“多媒体世界”一单元, 通过微课学习如何采集声音、管理我的数码图片、进行图片剪辑、轻松调节图片、MIDI音乐变化多等一系列内容后, 安排了“制作电子相册”的综合性学习任务, 给暂存在学生头脑中的知识来一次集训, 促进这些碎片化的知识的快速整合。

因材施教:灵活选用教学手段

微课 (这里指非课堂实录型微课) 目标比较明确, 指向比较单一, 能清晰地呈现教学内容, 快速教会学生某一知识技能, 减轻教师重复机械的劳动负担, 提高教学效率。于是, 一些信息技术教师在课堂上把微课呈现或发给学生观看后, 马上让学生开展实践操作, 再也不愿多作讲解。这也导致了学生所获得知识的碎片化。他们只会依样操作, 却不知为何要如此操作。学生们都依样画葫芦地完成了作品, 但一遇上实践操作, 需要让学生自己用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去解决问题时, 却不知道如何解决。微课虽好, 却也不是万能的。因此, 如果教师能根据不同的场合和需要, 恰当地混合使用微课与课堂实录等教学方法, 就能扬长避短, 获得统合综效的结果。例如, 在需要呈现某个知识点的内容时, 可以采用微课的形式;而需要记录师生的行为时, 则可以通过课堂实录来实现。比较而言, 微课聚焦内容, 更适合在说课、课前预习、课中突破难点、课后巩固扩展等场合下使用。课堂实录和教学视频切片则更适合在教研室集体磨课、评课、课后反思和教学诊断等场合下使用。

微课程之综述 篇10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 “微”既有“细小, 轻微”的意思, 又有“精深奥妙”的解释。

不得不说, “微博”、“微信”、“微视频”……大行其道的今天, 早已经被打上了“微时代”的标签。“微”这个字所代表的意义, 必然不是微不足道、微乎其微, 而更代表了“微言大义”。微时代下的诸多微功能, 不仅给传统的互联网应用带来了革命性的冲击, 更在教育领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教师, 首当其冲地成为各种功能的探路先锋。

不超过140字的微博, 给了不喜欢长篇大论的草根们更多的发挥空间, 并相继衍生出了微小说、微刊、微访谈等功能, 曾经风光一时的博客不免显得“垂垂老矣”;在教育领域, 许多教师也从博客的早期追随者和践行者, 转而开始尝试应用微博来支持德育, 甚至辅助教学。

对于相当一部分的智能手机使用者来说, 已经有20年历史的、曾经不可或缺的短信功能也逐渐地“风光不在”, 微信因为其语音即时通信功能占用流量少、不用输入文字等优势, 正成为年轻人的新宠;在教育领域, 微信成了家校互通的重要渠道, 它让教师和家长之间的沟通更加迅速、便捷。

随着流媒体技术的发展、视频网站的兴起, 制作成本低、周期短、播放时长短 (短则30秒、长不过20分钟) 的微视频、微电影使“人人都成为生活的导演”, 草根民众成为媒介的创造者和传播者;在教育领域, 来自一线的教师开始尝试以数字故事的方式制作自己的微视频课程, 某些网校的行动更为迅速, 他们早已经推出称之为“微课程”的、时长定义不尽相同的学习视频, 供没有大段时间学习的学习者实现无时无处不在的学习。

●关于“微课程”的争鸣

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中, 微课程的界定还不够明晰, 在基础教育领域、高等教育研究领域、e-Learning业界的定义和理解都各有不同。

1.国外的研究及实践现状

在国外的研究中, 与“微课程”有关的名词有Minicourse、Microlecture、Microlesson等, 但其对“微型课程”的研究取向不完全相同。如美国阿依华大学附属学校于1960年首先提出微型课程 (Minicourse) , 也可称为短期课程或课程单元;新加坡教育部于1998年实施的Micro LESSONS研究项目, 涉及多门课程领域, 其主要目的是培训教师可以构建微型课程, 其课程一般为30分钟至1个小时, 教学目标单纯集中, 重视学习情境、资源、活动的创设, 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支架, 同时也为教师提供一系列支架帮助其进行具体的教学设计;2004年7月, 英国启动教师电视频道 (www.teacher.tv) , 每个节目视频时长15分钟, 频道开播后得到教师的普遍认可, 资源的积累达到35万分钟的微课视频节目;2008年秋, 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一分钟教授”戴维·彭罗斯 (David Penrose) 因首创了影响广泛的“一分钟的微视频”的“微课程” (Microlecture) 而声名远播, 其核心理念是要求教师把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紧密地联系起来, 以产生一种“更加聚焦的学习体验”。可以看出:国外越来越重视“微课程”、“微视频”的研究, 但其核心组成资源不统一, 有的是教案式, 有的是视频式;课程结构较为松散, 主要用于学习及培训等方面, 应用领域有待扩充;课程资源的自我生长、扩充性不够。

2.国内的主要研究观点

国内, 有高校学者、区域教育研究者、一线教师等对微课程进行了研究或实施, 有“微型课程”、“微课程”、“微课”等不同提法;即使是名称相同, 其界定的范围、资源组织模式也不尽相同。

广州大学教育学院的田秋华副教授基于对微型课程的内涵及实践分析, 将其定义为:基于学校资源、教师能力与学生兴趣, 以主题模块组织起来的相对独立与完整的小规模课程, 具有“短”、“小”、“精”、“活”的特点, 适用于学校教育的各个阶段及各种课程类型。田秋华老师与上海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刘素芹均提出, 微课程是校本课程的重要形式, 应将其纳入学校的课程体系中。

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最为系统的是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教育信息网络中心的胡铁生老师, 他率先提出了“微课”的概念:微课是根据新课程标准和课堂教学实践, 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呈现方式, 反映教师在针对某个知识点或环节的教学活动中所运用和生成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结合体。

他认为, 微课最初是“微型教学视频课例”的简称, 以微型教学视频为核心, 包含与教学相配套的微教案、微课件、微练习、微反思、微点评等支持性和扩展性资源, 从而形成一个半结构化、网页化、开放性、情景化的资源动态生成与交互教学应用环境。而微课程是“微型网络课程”的简称, 除了相关的资源外, 还包括相应的教学活动, 是某门学科知识点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微课”的高级阶段或发展趋势, 应该是走向“微课程”。

另有研究者认为, 微课是国内研究者对微课程这一术语的新解读, 使其更加本土化, 更为国内教育教学所接受, 同时, 其资源组织方式也满足了随时、随地进行移动学习的需求。

当然, 最为广大一线教师所广泛接受的认识是:微课程是一线教师自行开发、时间在五分钟左右的微小课程, 源于教师的教育教学实际, 为教师所需, 为教师所用, 解决了工作中的棘手问题;微课程不仅是一种工具, 更是一种教师成长的新范式。这种理解体现了一线教师对这一概念理解的实践性一面, 也是微课程得到关注和广泛应用的重要原因。

●国内“微课程”的开展现状及成效

在不同的理解和定义下, 我国多个地区的教学研究人员、一线教师, 勇于实践, 不断思考反思, 不断归纳总结, 在实践中成长, 也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课程和案例。

广东省于2010年建设了“广东省名师网络课堂”, 在认真分析教师、学生应用名师课堂的需求、现实可行性以及应用模式后, 确定“名师网络课堂”建设的内容框架为:以重难点、特色理念的微型课为主 (15分钟以内) , 完整课例为辅, 使名师课例在时间上更容易被教师和学生接受;以精品专题为主要呈现方式, 推出“信息化教学专题”“精彩导入”“合作学习”“情境探究教学”等专题, 突出资源的针对性, 辅以学科系列化的资源呈现, 增强资源的应用效益和辐射效应。

佛山市率先启动“微课”建设, 现已征集超过3000节优质微课;参与教师超过2000人;覆盖“小、初、高”各学科的重点和难点, 点播数超过100万人次, 深受师生欢迎。胡铁生老师主持的研究课题《中小学“微课”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与应用研究》被立项为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也将“微课”纳入第四届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应用”优秀教学案例评选活动中。

深圳市自2010年开始, 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优质课例视频资源的征集及在线展播活动, 取得了明显成效。逐步搭建起了覆盖全市中小学各学段学科、与教材同步、成系列化的优质课例视频资源库, 其中特别强调课例视频建设要逐步向精品化、微型化发展, 要求征集的30%~50%为“微课”课例视频。

2010年, 天津市普通高中选修课程“空中课堂”项目实现了向小学拓展。其中《习字与书法》网络微课程时长在15分钟左右, 符合学生学习心理, 既适用于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又有利于基于班级授课模式下的集体学习和巩固练习。2010年秋季至2012年春季, 天津市小学阶段《习字与书法》网络微课程成功录制、上线发布、推广应用, 有效弥补了小学书法师资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的问题, 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张宝君老师主持的《天津市小学“习字与书法”网络微课程资源的建设与应用研究》被立项为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专项课题。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东胜区教研中心的李玉平老师长期坚持教学研究, 他带领许多地方的中小学教师开展教学策略的深层次研究, 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微课程”设计, 他在博客中提供了很多样例, 设计了微课程的开发指南, 其中对不同类型微课程的课程结构、评价标准、设计策略、开发步骤进行了定义, 并提供了相应的设计模版, 对于推动中小学教师通过微课程进行教学和研究起到了重要的导向和引领作用。

●结语

目前, 各级机构对于微课程的研究、征集、评选活动, 体现了微课程正在逐步成为构建学校、区域资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相信在未来两三年内, 必将形成一批系统化的、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覆盖主要知识点的微型课例资源。

从不同层面、不同区域的研究与实践可以看出, 微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不仅在新的网络技术环境下、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 对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资源开发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更实现了对教师“教”的资源和学生“学”的资源的有效补充, 提供了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有效实现模式, 也成为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重要途径。当然, “微课程”这一理念还有待于进一步界定和梳理, 内容建设还有待于进一步系统化、规范化, 这将依赖于研究者和一线教师更深入的研究和更广泛的实践。

微课程,大智慧 篇11

关键词:微课;理念;课程资源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黎加厚说:“微课程”的实施要坚持先学后教;微课程一定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课程;微课程要整体设计,把它和课堂教学的整个环节放在一起考虑。因此笔者认为微课要体现“微”,要体现先学后教的“学”,要体现自主学习的“自”,要体现为课堂服务的“用”。笔者以小学英语4上Unit 5 Our new home为例,设计制作了微课。

一、巧用新颖理念,合理定位

本教材是译林版小学英语4上Unit 5 Our new home。本单元主要介绍房间类词汇及物品所在房间的位置,涉及的句型是Where be,对于该句型,学生早在三年级Where is the bird?一课中学习过。从单数向复数句型的转变,学生有知识的关联和语言支架,很容易理解和把握。而对于房间类词汇,他们几乎没有接触过,因此,理解整个语篇的障碍主要在于房间类词汇。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让学生先通过微视频的学习,突破这一难点,以便节省大量时间,进而在课堂上进行语篇的学习和语言的运用。另外,对于接受能力较弱的学生,还可以通过观看微视频,反复学习。

二、重组课程资源,优化英语教学

本节微课的学习过程为:(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2)学习新知,合理建构。(3)巩固内化,形成能力。(4)结合生活,学以致用。(5)评价总结,凝练提升。微课一开始,学生就沉浸在优美生动的歌曲视频中,通过Bobby的歌曲,参观Bobby的新家,学习四个新单词。之后教师巧妙过渡“Bobby has some things.They are in the room. Where are they?”将单词放入句子中操练,巧妙地将词句结合。在接下来的Lets design环节,构建简单文本,学生说文本、写文本,巧妙地重组了课程资源。学生从感知单词音、形、义,到巩固操练,再到灵活运用经历了学习的全过程。学习者在自主、自发、独立的氛围中,切实有效地获取了知识。

三、活用精巧细节,呈现易学微课

1.首尾呼应,提高语言复现率

教学是由细节组成的,教学细节最能体现一个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关注细节,英语课堂才有新的生长点。本节微课在新授单词环节,设计者有意图地让学生带着问题先听歌曲,初步感知所学,在学习时,设计者始终围绕Bobby展开教学,询问物品位置,这个问题与课堂伊始的歌曲相呼应。充分体现歌曲的作用,不仅仅能愉悦气氛,更能有效帮助学生降低学习难度,促进有效教学的展开。

2.形式多样,激发自学兴趣点

精心打造教学细节,依赖于教师对教学文本、学生、教学环境的深入把握和对各种有效资源的充分利用。整节微课选择了一个充满童趣的卡通形象Bobby,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微课的学习中来。微课结合情景创设法、合作学习法、说唱法、任务教学法等多种方法;与微课配套的学习任务单等资源,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为课堂学习进行了有效的补充和延伸。在微课学习的过程中,从扶到半扶半放,再到完全开放,逐步引导学生突破难点。在学习任务单的设计上,笔者力求让学生经历自我反思的过程,设计了对应的“自我评价表”和“自我检测题”,进一步促使学生能针对没有掌握的部分进行重复学习。这节微课中,学生谈论的是他们感兴趣的话题,真正是学习的主人,学生乐学爱说,在不经意间将重构的单词和句型有效整合。

四、巧用资源,实现效益最优

在微课程制作中,笔者充分利用了教材资源、网络视频资源、学生生活资源。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笔者运用图片编辑软件,对图片进行了背景透明、组合、剪切;运用录屏软件抓取视频内容;将Powerpoint录制为视频材料,最后运用绘声绘影软件将所有内容

综合一体,形成完整的作品。

无论是动画的播放,还是微视频的交互应用,都充分体现了技术与英语学习的高度融合。课始,用小动画模拟老师上课情景,并播放歌曲,激发学生兴趣,吸引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在复习巩固4个词汇的时候,使用Guessing game,再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学习任务单上匹配图片,巩固运用词汇。笔者还利用虚拟网页设置了单词检测的交互,学生可以利用网页在网络环境下播放学习,也可以直接播放MP4格式的微视频学习,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最后,笔者再次利用动画,模拟老师下课情景,把整个微课的录制定位在带领学生开启一段快乐的学习旅程,易于被学生接受。各种视、听媒体的充分使用,让这节微课锦上添花。

微课既有别于传统单一资源类型的教学课例、教学课件等教学资源,又是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微课的应用能够优化传统教学模式。教师角色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向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进行转变;由传统的静态知识占有者向动态的研究者、学习者转变。微课有积少成多、聚沙成塔的作用,通过不断的微知识、微学习,从而达到大道理、大智慧。英语教师要善于借力微课,实现课内外学习效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语文微课程的价值 篇12

1.敞亮生命历程, 提升生命质量———生命的价值。语文微课程往往从一个细小的角度关注儿童的语文生活, 因而会选择并组织极其微小的、经过精心加工的教学内容, 这样的教学内容能够直达学生的生命内核, 产生“脉冲效应”, 让学生迅速产生共鸣, 并引起生命的自我反思, 产生热爱生命、积极参与生活和语文学习的浪漫情怀。与此同时, 作为微课程的倡导者和执教者, 教师自己也享受着生命成长的快乐。一方面微课程的教学内容首先一定是教师自己所喜欢、所被感动的,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自己一定也会陶醉其中;另一方面, 许多微课程教学内容需要教师自主设计, 在设计过程中, 教师会感到一种才情的发挥和生命的充实, 当自己设计的内容能为学生所接受时, 那份喜悦是无法言说的。

2.感受母语润泽, 提升语言素养———语言的价值。语文微课程一定是指向母语、指向语言的。《语文课程标准》将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语言素养作为核心要求提了出来。语文微课程也不例外, 将课程目标指向了对语言文字的运用。有的语文微课程十分注重萃取优秀的文学文本, 这些优秀的文本在语言文字运用方面匠心独运, 每一个文本都展现了高超的“语言游戏”能力, 很适合儿童进行阅读, 很多学生几乎每堂课都感受着母语的润泽, 惊讶于母语的魅力。

3.完善语文课程, 丰富课程理论———课程的价值。长期以来, 语文课程效益不佳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其原因有很多, 其中之一便是语文课程的单一性, 最显著的标志就是“一本书”现象。既然是“一本书”, 又要包罗语文学习的方方面面, 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是在所难免的。在语文界, 对教材问题的口诛笔伐从来就没有间断过, 但一时间却也提不出有效的解决方案。语文微课程的开发, 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语文课程“一本书”的缺陷。当下, 许多语文微课程的创建者已经建立了一套完备的理论体系, 并实现了其与语文课程理论的兼容。

上一篇:盈亏问题下一篇:天然气田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