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程模式

2024-11-02

微课程模式(精选12篇)

微课程模式 篇1

以往, 教师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总会频频碰壁, 花了很多时间备课, 并在课堂上对信息技术的知识进行讲解, 却收不到什么效果。“微课程”这一概念所提出的时间并不长, 但是却是“微信文化”的一种体现, 也是有效提升教学效率的途径之一。教师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不妨利用“微课程”这种方式进行课程讲解, 通过使用微视频和教学课件进行讲解, 促进学生的学习。小学生正处于好奇心比较旺盛的年龄段, 他们对于微课程这种充满趣味性的教学方式一定会充满兴趣。本文以“微课程”为例, 主要从三个方面对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模式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希望可以对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一、结合微课程进行教学, 使教学方式得以丰富

信息技术并非是一门文化课, 其课程设置和实践内容相互结合。以往, 教师在教学中通常习惯于口头讲解, 课堂讲解内容主要局限于信息技术教材, 很少结合电脑进行直观教学, 这样就使得学生只是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 对于该如何使用信息技术和操作电脑一窍不通。很显然, 这样的教学方式阻碍了学生的学习。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将微课程融入到整体的课程教学中,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为直观地掌握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

如在进行苏教版小学信息技术 ( 上册) 第11 课“漂亮的电子邮件”的知识点的学习的时候, 教师可以结合微课程进行教学。该课程涉及到“发送电子邮件”以及“利用信纸美化邮件”等学习内容。要是教师对这些内容挨个加以讲述, 就可能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才能够帮助学生弄明白电子邮件的注意事项。而对于很多学生而言, 由于年纪尚小, 很少用到电子邮件, 所以对电子邮件的概念也不太了解。这样学生就需要花较长的时间对电子邮件的知识进行学习, 然后在讲解发送电子邮件的格式和方法。相比之下, 微课程以其高度的概括和总结使学生能够较为直观地学会电子邮件的内涵、电子邮件和普通邮件之间的区别、电子邮件的使用方法等知识。

二、灵活设计微课程,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微课程资源较为丰富, 通常是事先录制好的精彩教学片断。以往, 教师的课堂讲述往往局限于课本知识, 他们在课堂上会讲解所有的知识, 但是有很多讲述却较为空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很难把握住课程目标和其他内容。针对这一情况, 教师可以通过微视频和微技术等展开教学, 让学生充分把握所学知识。教师应该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对信息微课程进行设计, 并在事先录制好微课程, 或者直接从网上找到那些精品的微课程, 使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得到提高。

如在进行小学信息技术 ( 上册) 第4 课“我的电脑窗口”的知识点的学习的时候, 该课程涉及到如何操作电脑窗口、电脑窗口操作中需要注意的事项以及电脑窗口的组成等内容。在教学时, 教师可以事先对该部分内容进行总结, 并在电脑上进行相应的操作, 然后将操作步骤用电脑录制软件录制成微课程课件。学生在视频中可以直观地看到教师的操作和讲解, 并模仿教师的方式进行操作, 从而学习相关的计算机知识, 最终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三、根据微课程的特点进行教学,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微课程的特点就是时间较短, 课程容量较小。一般而言, 一个微课程通常为5 - 10 分钟, 但是其中涉及到的内容较为丰富, 并且对很多知识点进行概述和总结, 使学生可以一目了然地就能抓住学习的重点。以往,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灌鸭式”的教学方式, 教师负责讲, 学生负责听, 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 这种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的学习。新课标明确提出, 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翁, 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所以, 在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

如在进行小学信息技术 ( 上册) 第9 课“填充颜色”的知识点的学习的时候, 教师可以根据微课程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该课的内容涉及到如何填充颜色以及如何使用“放大镜”功能, 教师应该在微课程视频中涉及相关问题, 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比如, 教师在微课程课件中向学生展示两幅动物园的图片: 其中一幅已经着色, 而另一幅图片没有着色。这时候, 教师给图片中的苹果涂上红色, 然后将剩下的任务交给学生, 学生就会根据另一幅图片的参照主动使用对应的颜色进行着色, 完成学习任务。

综上所述, “微课程”具有很大的优势, 能适应新课改的相关要求以及学生的发展需要。传统的教学方式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不利于学生的学习。针对这一情况, 教师应该采取以下方式促进信息技术课程的开展: 首先, 教师应该结合微课程进行教学, 使教学方式得以丰富; 其次, 教师应该灵活设计信息微课程,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最后, 教师要根据微课程的特点进行教学,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微课程模式 篇2

摘 要: 当今翻转课堂越来越受到高校的重视,它是一种可以很好地将知识在课堂和课外有机结合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新型创新模式,翻转课堂实施的关键核心是微课程,它是新型教学模式蓬勃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本文通过对翻转课堂和微课程的基本概念和意义做更深层次的探究,搭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以微课程为核心,为翻转课堂更深化的发展做铺垫。

关键词:翻转课堂 高职语文 微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11-0168-01

一、引言

翻转课堂独特新颖,学生可以坐在家中或者利用课外时间来观看教师精心创建的视频,来学习各种知识,做好笔记,回到课堂的时候,老师再答疑学生不理解的知识点,从而消化所学知识,这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学习各种知识点,学生可以制定适合自身的学习计划,提高了学习效率,体现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翻转课堂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而且还拉近了老师和学生家长之间的关系。翻转课堂随着教学的深入,也暴露了它自身的一些缺陷,它为教学选取的教学视频促使学生们自主学习,但是怎么能延续视频的目的性、怎么能把现有课程和现有资源有利相结合、怎么能在这种模式下确保教师的作用等等,这些问题应该加以重视。与此同时,微课程所特有的课程属性、资源属性恰恰可以解决翻转课堂自身的弊端,它不仅可以为学生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刻的掌握和理解所学知识。翻转课堂和微课程可以互相弥补自身的不足,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新学习模式的发展。

二、翻转课堂中高职语文微课程教学的设计模式

探究高职语文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和实施过程,可以发现该教学设计模式包含教学目的、教学策略、教学内容、媒体等等基本要素,这些基本的教学要素构建了一个完全的高职语文教育设计模式体系。微课程的主体是学生,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所以该文参照以学为主的高职语文教学系统设计模式,以构建主义学习为理论,从教学目标、学习者特征、学习策略、学习内容、微课程的设计和制作、微课程设计的原则、等等这些方面来进行深入的研究,为翻转课堂提出一个得体的教学设计模式。

1.高职语文教学目标

高职语文教学目标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整个教学的核心。学生是否达到了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进行教学目标分析的前提,接下来还是对教学内容的深刻探究。归类分析法、层次分析法、ISM分析法和信息加工分析法是教学目标分析的最常用的几种分析方法。对教学目标的深刻分析,可以使教师制作规范的微课程标准、使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还可以促使学生和老师之间和睦相处和交流。

2.高职语文学习者特征

翻转课堂对学习者的分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认知能力特征、认知结构、学习动机、学习风格、学习者的特点、学习者的学习态度、计算机技能、网络环境,从以上几个方面深入分析,能够使微课程更加贴合教学,更能促进翻转课堂的发展。

3.高职语文学习内容

设计和开发微课程要重点对学习内容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定位学习的难度和深度,这样才能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掌握学习方法,选择的内容要有特色,把学习内容微型细化,设计一个内容少但是非常有意义的课程,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让学生在内容吸收上有一个质的飞跃;与此同时,微课程的教学设计也应该充分重视选用的媒体类型,这对微课程的设计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4.高职语文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的含义是指在学习过程中有效的学习规则、方法、技巧以及调控方式的总和,提高学习的效果,它有三种层次分类: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答理策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翻转课堂的基础,学生主动完成对知识的建构是翻转课堂的目的,因此,微课程教学设计的核心策略是学生自动学习,这样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还可以促使在翻转课堂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和睦相处,有利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升。

5.高职语文微课程的设计与制作

翻转课堂迅速发展的前提是要设计和制作一个好的微课程。设计好的微课程的必要元素有: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主题鲜明要用系统的方法和观点进行整体设计,质量高的微课程要从选题、时间、教学过程结构、资源、教学语言等方面进行多方面设计。微课程制作具有难度大、技术高的特点,微视频是微课程的主体,翻转课堂快速发展的前提要有高质量的微课程。

6.高职语文微课程设计的原则

与传统课程相比,微课程有自己独特的特性和新颖的教学原则,它是和翻转课堂相结合,以学习者为中心,学生为主体,课程简单易懂,以整体设计和问题设计为原则。

7.高职语文教学效果评价与反馈

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是微课程教学效果的评判,在翻转课堂中,学生主动积极的接受新知识,成为了知识意义建构的主体。在上完微课程以后,教师就会在翻转课堂中,和学生积极交流互动,对学生不理解的进行答疑解惑,进行全班辅导或者对个别几个学生进行单独辅导,充分把握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情况,老师就会对接下来的课程进行客观地修改,让学生有一个积极的学习态度。

三、小结

综上,本文探究的教学模式体现了以学为主的宗旨,在当今信息化时代,该教学模式还不够成熟,只要体现在:微课程内容不够细致、微课程难以满足当今社会的实情、缺乏大量高水平的教师等等,这就要求每一位教育从业者要善于总结自己的不足,汲取经验,努力创造一种创新而且高质量的的教学模式。高职语文教学设计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提升教师的教学设计技能,改革创新教育理念,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必将推动我国教育改革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胡铁生,黄明燕,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5(04)

[2]陈敏,胜泉.“微课”设计[J].中国教育网络.2016(06)

[3]焦建利.微课及其应用与影响[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4(04)

[4]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04)

[5]梁乐明,曹俏俏,张宝辉.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5(01)

微课程模式 篇3

摘 要:微课近几年发展非常迅速,国内各类微课大赛更促使微课热不断升温。但很多教师对微课的应用注重比赛层面,轻教学实践,原因之一是缺少一种低门槛的微课平台。文章首先使用观察法和总结法调研微信支持下的15个优秀微课平台的运行情况,从内容呈现和配套资源两方面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基于知识树的微信资源组织模型。然后通过文献查阅,在已有的微课开发模式基础上,结合微信具有的功能和特性,建构基于微信平台的微课程开发模式,模式中引入知识树资源组织模型和知识地图导航。该模式为教师设计微信平台支持下的微课程提供理论依据和模式参考。

关键词:微信;微课开发模式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22-0075-04

一、引言

微课因“主题突出、短小精悍、交互性好、应用面广”等特点在教育领域被广泛认可[1]。比较著名的案例,国外有可汗学院和TEDEd等为代表的在线微课程资源平台,国内有中国微课网以及各级教育部门举办的微课大赛网站。无论在中小学校,还是在高等教育领域,都在探索微课开发和应用实践。

目前微课发展看似红红火火,教学应用层面的落实却不甚理想。一些教育机构和学校出台措施,鼓励教师开发微课程参加各类比赛,从反馈情况来看,参赛教师对微课的应用停留在单纯比赛层面的较多,围绕微课开展的同行交流及教学活动较少[1]。很多制作精良,花费大量资金和心血的微课没有应用于教学,实在是一种很大的浪费。微课缺少教学应用,很大原因是没有一种简单易用的平台运行微课程,没有平台支撑,微课就不能有效地辅助教学,从而失去微课制作的意义。

微信具有点对点通讯功能和自媒体平台化功能,其便捷性、移动性、即时性非常适合加载微课程,它的出现为微课程提供了良好的运行平台,主要表现为下述几个方面:①有良好的用户黏性,成本低,交互性好,支持碎片化移动学习;②能加载微视频、图片、文字、声音等信息,满足微课程各种资源类型运行的需求;③有群发推送、自动回复、1对1交流等交互功能,以及微信群、朋友圈互动社区,满足微课程相关的教学支持和教学互动需求;④微信是一种低门槛的应用软件,任何个人或单位只要提供相应资料,就能免费注册成为微信公众自媒体平台的运营者,不需要懂很多技术就能建立课程平台。微信平台这些优越的性能为开发微课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本研究在文献查阅和实践调研基础上,尝试设计一种基于微信平台的微课程开发模式,帮助教师在微信平台支持下开发微课程,从而让微课程真正应用于教学中。

二、微信平台的微课程调研分析

为了调研微信公众平台微课建设与应用状况,笔者以课程、微课、微课程为关键词搜索公众号,剔除不活跃的、与教学无关的公众号,最后保留15个优秀微课公众号,包括白涛物理、微课中心、小学数学微课辅导、微课进行时、呆瓜微课工作室等,这些公众号运行人有培训机构、教师个人、品牌网站微信端和学校,面向不同层次的教学对象,包括中小学、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等。我们用观察法和总结法对这些微课平台进行研究,重点关注微课公众号的历史信息,菜单展示以及定期发送的微课,经过一段时间研究和分析了解到,这些微课平台能充分发挥微信的功能,在视频制作、教学支持、互动社区有出色表现,但还有一些设计和制作上的欠缺。下面分别从内容呈现、配套资源两方面进行阐述。

1.内容呈现

微信平台中的微课比一般的微课粒度都小,一般以3-5分钟为宜,优秀的微课往往以一个知识点为核心,每个知识点结构设计非常紧凑,简易明了,非常容易进入学习状态,并能在很短时间学习几个知识点,符合随时随地学习的需求。另外优秀的微课非常重视学生个性化体验和情感化设计,设计的微课适合青年学生学习风格,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同时在媒体呈现和互动设计方面,微信平台也能做得非常出色。

但很多微课平台在内容结构化设计上存在缺陷,微课平台会隔一段时间发送一些微课,也可以通过查阅历史信息和微信菜单来观看微课,但教学内容的系统性、整体性还有欠缺。在微信平台上学习微课是一种不受时空限制随时随地的学习,这样的设计会导致所学内容支离破碎,学生不能很好的对知识点进行融会贯通。

2.配套资源

所调研的微课平台都提供微课相关的微教案、微课件以及微课内容介绍,这些资源与微课相结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同时微信是一个社交平台,可以通过微信群、朋友圈、自动回复等功能进行互动。为了扩展微信功能,建立练习测试和互动社区,有些微课平台采用链接到第三方网页的形式制作微练习和微社区,无论是制作还是使用都比较简单,师生之间能即时进行有效互动。

配套资源在支持微课用于教学辅助的各个环节方面,这些优秀平台都做得非常出色。但在调研中发现,很少有平台制作微课知识地图,知识地图会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起到学习向导作用,没有知识地图的微课平台,学生在学习微课时会无所适从,不清楚从哪个内容开始学习,学生有问题也很难检索到需要的资源。

三、基于知识树的微信资源组织模型

知识树本质上是一个层级式知识图,它表达了为实现某一组织目标的所有相关组织知识间的因果关系或从属关系,知识树包括父结点(上级结点)、子结点(下级结点)和关系三个属性,其中关系是父结点与子结点关联的方式[2]。针对微信平台的微课知识粒度比较小的,教学内容系统性不足的缺陷,为提高微课资源的易用性,我们设计了如图1所示的基于知识树的微信资源组织模型。

基于知识树资源的划分标准,不是按常规的课程章节顺序进行,而是以知识关联为标准进行划分,通过层层分解,最后形成适合微课制作的知识点。这些知识点之间是相对独立的,与父结点是联合关系,即父结点的目标与功能由子结点联合完成。这种资源组织方式适合基于微信平台的移动学习方式,首先它能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学生在碎片化时间学习中,会随机选择知识点进行学习,无论从哪一个知识点开始学习,都不会影响学习效果,只要学完所有的知识,就能掌握整个课程内容,其次还可以让每个知识点既相对独立,又是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每个知识点不再是离散的个体,虽是碎片化时间学习,却能获取完整的系统化知识。知识树模型还可以转化成知识地图,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随时随地进行检索,解决学习难题,还可以起到知识导航作用,给学生学习知识提供路径指导。

该模型还提供了每一层级的配套资源设计方案,最高层的课程内容有教学计划、知识地图资源,提供学习任务、学习计划和学习向导支持。第二层次的每一知识模块层有学习目标、练习测试题、学习素材库资源,以确定学习目标,支持学习过程,评估学习结果。第三层次的知识小块提供课件、小测试、拓展性知识,帮助学习者更好的理解教学内容,提升自我认识,为学习拓展性知识打下基础。第四层次的知识点有内容介绍和知识总结资源,起到知识引领和知识概括作用。

四、基于微信的微课程开发模式

关于微课的开发模式,已有学者建立了不同的模型。胡铁生提出微课程设计采用ADDIE模式,所谓ADDIE模式是指微课开发需经历分析、设计、开发、实施、评估五个阶段,并认为这五个阶段具有系统性和针对性,可以避免片面性和盲目性,可能对各个环节进行及时有效的评估,以保障微课的质量[3]。余胜泉认为微课不单纯是学习资源,它是微型资源基础上附加教学服务的小型化课程,基本结构包括微型资源、学习活动、学习评价和认证服务四部分[4]。梁乐明对国内外有代表性的可汗学院、TEDed、佛山微课三个微课平台的开发模式进行比较,认为微课开发模式包括前端分析、微课要素与设计、评价反馈三个阶段,其中“微课要素与设计”这一阶段除了微视频,还需要教学支持服务,在“课程评估”阶段需要学习分析、教师反馈,资源协作架构与再生辅助教学资源[5]。

三位学者分别从微课开发时间视角、结构视角以及时间结构混合视角来构建微课开发模式,使微课开发有一套规范的模型,为教师设计微课提供了开发范式和模式指导。上述学者的开发模式适用于常规的微课程开发,在微信平台上开发微课程需要在原来模式基础上,设计一套适合微信平台运行的微课开发模式。为提升学生的学习进入和学习体验,还需加入知识导航和资源组织方式等教学支持。

基于微信的微课程适用于很多学习情境,既能用于课堂环境辅助学习,又是课余自主学习资源,也可以为翻转式课堂和混合式教学提供教学资源和互动工具,并能无缝联结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我们结合微信平台已有的功能和特性,详细调研了基于微信的微课程平台,查阅文献中学者关于微课程开发模式的阐述,以时间结构混合角度设计了一种基于微信的微课程开发模式(如图2),主要包括分析、设计、制作、调试4个阶段,每个阶段紧密结合微信平台的功能和特点来设计微课,前面阐述的基于知识树的微信资源组织模型是微课程开发模式的重要环节,另外在教学支持中增加了知识地图学习导航资源。

1.分析阶段

(1)需求分析

需求分析主要从三方面展开,首先通过个别访谈和问卷调查对师生进行需求分析,明确同一门课程的教师对微课平台的不同要求,不同类型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其次是课程的分析,常见的微课类型包括理论讲述类、实践操作类和理实一体化,每一种微课程的制作方式也不同,要根据课程需要选用合适的微课制作方式。最后,结合前面对优秀微信平台上的微课进行调研分析,确定微课的功能和定位。

(2)内容分析

课程内容根据知识层次和关联性进行分析,以知识模块为核心进行梳理,结合微信平台的实际,对内容进行挑选、扩展和整理,在分析课程标准基础上,确定每个知识模块的目标,列出重点、难点内容,同时对比较抽象的、课堂难以表述的内容重点标注,为设计阶段的内容分解作准备。

(3)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习者特征分析主要从起点水平、认知结构、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学习风格五个方面进行分析[6],以了解学习者的一般特征、入门知识水平和可持续学习能力,同时调研学习者使用微信平台习惯,以上分析通过观察法、访谈法和态度量表法等方式进行。

2.设计阶段

(1)内容分解。内容分解时首先进行核心知识模块提炼,把课程内容分解成若干知识模块,然后根据知识树资源组织模型分解成适合制作微课的知识点。分解时要注意知识模块的大目标也要分解成小目标,并在各个知识点中实现。考虑到微信平台容量小、屏幕小以及流量原因,核心内容除了微视频资源,也可以是图文、动画信息,设计要清晰易懂,帮助学生更好理解微课内容。

(2)教学支持。教学支持功能设计,需设计知识树资源模型中每一层级的配套资源,这些资源既对微课程起到支持作用,也要适合加载于微信平台,设计时需要考虑周全。并使用知识树资源组织模型图作为知识地图,有知识地图引导,整个学习体验会显得碎而不乱,比较有系统性。练习测试和互动答疑社区除了使用朋友圈、微信群功能,还可以链接的第三方网页形式来实现更多功能。

3.制作阶段

(1)资源制作。一般微课程的核心内容是微视频,视频制作方法可以是录屏软件+PPT、手机+白纸、录屏软件+手写板+画图工具、便携视频工具简单拍摄等。根据我们对微信+微课平台几个优秀案例调研发现,很多微课制作还可以是图文、语音等信息,运用第三方平台编辑的图文微课具有美观大方、展示速度、流量耗费少的特点。另外还可以采用动画、动画与真人结合等不同方式,微课呈现生动活泼,非常能吸引人。无论微课程还是支持性资源,要简洁易懂,色彩和大小要适合手机观看。

(2)资源发布。资源发布以微信群发方式或菜单链接形式发送给学习者。资源发布的时间节奏与课堂教学要求结合起来,以便学生根据教学进程需要进行自主学习。微信个人订阅号一天能发一次信息,在发信息时要根据教学安排,对微课内容和支持性资源同步发布。微信菜单最多支持三个菜单,每个菜单展开后最多支持五个子菜单,微信页面支持链接第三方网页。资源发布、菜单展示、第三方网页需要综合布局,以达到更好的发布效果。

4.调试阶段

把微课程与现实教学结合起来,在不同的教学场合使用,通过线上和线下两条路径实施微课程调试和教学实验,线上通过微信群、填写问卷调查表、在线练习,线下通过课堂观察、个别访谈、笔试,从而观察教学反应,倾听师生心声, 总结教学效果,并对前面各个环节的微课程,包括分析阶段、设计阶段、制作阶段进行调整修改。

五、结束语

基于微信平台的微课程开发模式,因微信平台功能限制,适用于建立单个课程学习平台。这样建立的课程平台出入非常自由,不需要注册登录,也不需要选择学科专业等繁琐的手续,只要关注微信公众号进入课程平台,就可以直接观看课程资源,无论是学习还是交流都比较方便,也有利于建立用户学习习惯,增强用户黏性。

在微信平台上开发微课时,还应注重与教学有机结合[7],微课可以在教学中承担有不同的功能,作为课堂的辅助学习资源,课后的自主学习材料,遇到问题时的检索资源库,实践操作时的演示视频,还能运用微课平台进行练习测试,交流互动。这些功能需要在教学设计时充分考虑,使微课能适用于多个特定的场景。

随着微时代的到来,在各级各类学校,教学理念、教育手段及教育方法将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微课作为新的教学资源,将成为教学日常需求,融入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如何开展基于微课的教学,怎样整合具体的应用场景,以及微课程的管理,有效性学习评价等问题需要更深入的研究来解答。

参考文献:

[1]胡铁生,周晓清.高校微课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24(2):5-13.

[2]包振强,王宁生.基于知识树的组织管理初探[J].科研管理,2012,23(1):58-62.

[3]胡铁生.微课程教学设计的依据:ADDIE模式http://blog.sina.com.cn/s/blog_73b64be60101bicj.html[DB/OL].

[4]余胜泉.基于学习元平台的微课设计[J].开放教育研究,2014,20(1):100-110.

[5]梁乐明,曹俏俏,张宝辉. 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3,19(1):65-73.

[6]北京小辉.学习者特征分析的主要内容,进行学习者特征分析的意义[DB/OL].http://blog.163.com/k_d_x 2006@126/blog/static/1378071002010026112244507.

[7]杨芬红,张世波,柯海萍等.微信支持下理实一体化课程混合式教学实证研究——《以高级办公自动化》课程为例[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6,369(6):50-53.

微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 篇4

近年来, 信息技术迅猛发展, 因特网快速普及, 互联网正在广泛而深刻地改变着人类传统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 同样也渗透到了教育领域的方方面面。基于网络平台的微课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微课短小精干, 内容覆盖各学科的教学重点、难点和特色内容, 通过合理地运用现代教学技术和网络, 形式丰富、类型多样, 体现了一种现代教学思想, 具有科学性、先进性的特点, 能够最大限度的提高教学水平。

1 微课简介

对于“微课”的理解, 关键在于“微”, “微”字的含义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微课的内容数量。一段微课视频所讲授的内容只一门课程的某个知识点或某一教学环节, 这是区别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最基本的方面;二是微课的内容性质。微课所讲授的内容是一门课程中非常关键或重要的部分, 是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有帮助的重要知识点或教学环节, 这是微课的设计原则;三是微课的过程完整性。微课的容量是“微小”的, 但微课的整个教学过程环节应该是完整的。在设计微课的时候必须考虑教学过程的设计问题, 包括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方式或手段的选择、教学时间的控制、教学内容的选取、教学过程的交互及教学效果的保证。

微课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 可以更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自主学习能力, 从而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

2 微课程模式的构建

2.1 微课程模式的分类

微课程虽然核心在“微”, 但它必须是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 因此从内容上应该包括以下几方面: (1) 讲授式微课。此类微课以单独的一个知识点为单元进行讲解, 所选知识点应该是课程的重点或难点内容。 (2) 答疑式微课。此微课内容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普遍性问题进行答疑式讲解。 (3) 讨论式微课。对于可扩展性知识可以组织师生进行小规模讨论并制作成微课, 对于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进行培养。 (4) 关联式微课。此类微课主要针对相关知识点进行关联式讲解, 理清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与脉络, 便于学生进行系统性学习。 (5) 作业式微课。把学生完成作业和练习的过程制作成微视频供大家互评和老师点评。

为了保证学习的系统性, 可以根据不同专业的培养方案要求, 按一定的比例对微课进行必修微课和选修微课的分类, 这样既可以保证学习的系统性, 又能保证学习的灵活性, 构建个性化知识体系。

2.2 微课程模式的设计

微课程不仅仅是一段教学视频, 它要将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扩展学生的视野, 实现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双主教学模式。作为一种网络教学资源, 其教学模式主要由网络教学环境、课程教学主体内容和课程评价系统等多个模块组成。但教师仍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 在进行教学目标设计、课程教学时, 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模式,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因此, 一个成功的微课程教学模式应包含以下几部分。

一.师生角色的定位。微课模式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探究、发现、收集、分析、归纳各种信息, 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在网络教学环境中, 师生的角色需要发生变换从而适应新的教学方式。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 而学生是实施者。教师应熟练掌握现代教学技术, 根据教学目标, 寻找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资料, 引导学生自己主动收集、整理各种资料, 然后通过思考、分析和总结不断提高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多媒体课件的元素构成。虽然多媒体课件已成为当前普遍应用的教学手段, 但仍然存在欠缺之处。良好的课件不仅呈现所要讲的知识点, 还应该能够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结构层次, 课件的制作应尽量选用框架形式, 将课件中的不同成分进行分离。形式应该包括文字、框架、图表, 字体的颜色和背景应形成鲜明对比, 引用的图片应清晰, 动画效果应简短、形象;对于需要强调的部分应以特别的色彩或动画进行突出。好的多媒体素材的呈现应让学生既能够对所学知识点清晰明了, 又有一种视觉上的舒适感。

三.视频内容的选取。微课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因此每个微视频都附有相应的课程说明, 包含所讲知识的背景与该视频将要解决的问题, 能够在观看视频前告知学习者清晰的学习目标。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的能力把这些知识点进行融汇贯通、举一反三, 从而掌握本课程的精髓。

四.视频后期制作。内容的讲解要与画面紧密结合, 语言要清晰、准确、形象, 视频画面的窗口数量要合适, 画面切换速度要合理, 教学内容要清晰、准确、完善地呈现给学生。

3 微课程模式的发展趋势

一.系统化。微课不仅仅是一个个孤立的知识点的视频化, 它仍然要组成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 应该包括讲授、讨论、答疑、扩展及作业。

二.网络化。将微课视频放在网络平台上供学生选择与学习;微课可以利用手机等移动终端点击播放;每个微课后附有微作业和微测验, 可让学生在线完成和提交;完成了微作业和通过了微测验的学生可以获得微学分;当学分积累到一定的总数的时候, 即可以获得参加毕业考试、论文答辩和/或作品报告的资格, 学分、考试、论文、作品均符合要求后即可毕业并颁发证书。

三.社会化。目前微课教学模式主要限

于学校教学, 面向对象为学生。但因其具有网络化和碎片化的特点, 不受特定时间和地点的限制, 今后微课将会进入社会教育, 学习对象为社会上各行各业, 各个年龄层次的人员。

4 微课程模式研究存在的问题

微课程模式作为一种以多媒体技术为载体的新兴的教学模式, 有其独特的优势和发展前景。但今后能否成为一种长期的成功的教学模式,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方式是否改变以及微视频的制作。如果微课的制作还停留在上个世纪的‘积件’的思路上, 即将课堂录制的完整视频切片, 做成一个个教学片断来辅助教学, 那么微课模式不仅不能够提高教学效果, 反而会因为失去传统教学的现场互动性使得学生学习效果更差。因此, 微课不能仅仅作为配合教师上课的教学资源而存在, 而应该从根本上改变“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方式”,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对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进行合理的开发、设计、利用和管理, 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果。

另外, 微课的制作不能只由一线老师完成, 还要与微课模式研究者、教育管理者与技术开发人员建立一定时期的固定合作关系, 共同设计课程、开发平台、实施效果评估及反馈, 不断修正、完善, 使微课程教学模式最终发展成为一种成熟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梁乐明.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 2013, 19 (1) .

[2]岑健林, 胡铁生.微课:数字化教学资源新形式[J].教育信息技术, 2013 (4) .

微课程观摩随笔 篇5

微课的基本资源构成可以用“非常4+1”来概括。“1”是指微课的核心资源:微型教学视频(微视频,中小学微课一般为为5-8分钟,高校微课在15分钟左右),“4”是指与微课教学主题相对应的教学设计(微教案/微学案)、教学课件(微课件/微学件及相关拓展资料)、练习测试(微练习/试题/思考题等)、反思与评论(教师的微课教学反思、使用建议及微课发布后用户的观后留言、评论等)。值得说明的是,微课并不是上述资源的无序“堆砌”或简单组合,而是以一定的结构关系和呈现方式形成一个半开放的、情景化的、动态生成的虚拟在线学习与交流环境。

“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视频一般为5至10分钟。“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课例片段),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助性教学资源,它们以一定的组织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式的资源单元应用“小环境”。因此,“微课”既有别于传统单一资源类型的教学课例、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教学资源,又是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

特点

(1)教学时间较短:教学视频是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根据中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微课”的时长一般为5—8分钟左右,最长不宜超过10分钟。因此,相对于传统的40或45分钟的一节课的教学课例来说,“微课”可以称之为“课例片段”或“微课例”。

(2)教学内容较少:相对于较宽泛的传统课堂,“微课”的问题聚集,主题突出,更适合教师的需要:“微课”主要是为了突出课堂教学中某个学科知识点(如教学中重点、难点、疑点内容)的教学,或是反映课堂中某个教学环节、教学主题的教与学活动,相对于传统一节课要完成的复杂众多的教学内容,“微课”的内容更加精简,因此又可以称为“微课堂”。

(3)资源容量较小:从大小上来说,“微课”视频及配套辅助资源的总容量一般在几十兆左右,视频格式须是支持网络在线播放的流媒体格式(如

rm,wmv,flv等),师生可流畅地在线观摩课例,查看教案、课件等辅助资源;也可灵活方便地将其下载保存到终端设备(如笔记本电脑、手机、MP4等)上实现移动学习、“泛在学习”,非常适合于教师的观摩、评课、反思和研究。

(4)资源组成/结构/构成“情景化”:资源使用方便。“微课”选取的教学内容一般要求主题突出、指向明确、相对完整。它以教学视频片段为主线“统整”教学设计(包括教案或学案)、课堂教学时使用到的多媒体素材和课件、教师课后的教学反思、学生的反馈意见及学科专家的文字点评等相关教学资源,构成了一个主题鲜明、类型多样、结构紧凑的“主题单元资源包”,营造了一个真实的“微教学资源环境”。这使得“微课”资源具有视频教学案例的特征。

微课程模式 篇6

关键词:微时代;开放教育教学;微课程设计

[HJ1.1mm]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得大学生能够随时随地地在网络上获取所需的信息,然而网络上的学习资源并不连贯,往往呈现“碎片化”的形式,这很好地迎合了当代人的生活方式。面对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人们在空闲时间往往只对“快餐式”的知识感兴趣,不知不觉中就进入了“微时代”。在此背景下,长春广播电视大学巧妙地利用微课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使学生能够更熟练地掌握所学的知识。

一、微时代的基本特征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在网络上获取信息变得越来越方便,这大大地扩宽了信息的传播渠道。在这种趋势下,我们周围逐渐出现了以“微”冠名的事物,例如,微博、微信等。相较于课本而言,微时代的信息内容经过简化变得片段化,这使人们能够在短时间内掌握一篇课文的要点。虽然精简过的信息为人们节约了大量时间,但这些信息往往较为浅显,人们无法通过这些“碎片化”的信息体会原著的思想深度。例如,对于《红楼梦》,人们可通过概况了解里面人物的一些重要事例,但却无法真正体会书中人物的情感。为了更好地开展教育工作,长春广播电视大学应根据大学生的行为特征更新教育方式,使学生更容易接受书本知识。

除精简之外,微时代还具有瞬时性。网络信息更新速度十分快,因此,学生能够在网络上获取到最新的信息,始终与时代接轨。然而,网络上的信息好坏不一,我国许多大学在资源建设中由于只关注信息的数量而忽略了信息的质量,导致学生在校园网上往往搜到许多雷同的信息,这大大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微时代”对于教师教学最大的帮助应属它的交互性,学生能够随时随地在网络上向教师提出自己的问题,而教师也能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明白学生的欠缺之处,进而上课时,着重强调大部分学生提出的问题,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

二、微时代背景下开放教育中微课程设计需注意的要点

在微时代背景下,微课程设计已经步入我国高校课堂。长春广播电视大学也必须紧抓历史机遇,加强微课程设计,进而最大限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为学生今后实现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1.区别不同学科

不同年级、不同学科所要求的认知能力是不同的,因此,各高校在设计微课程时应根据学生的年级以及学科分别设计微课程,使学生能够快速找到所需要的信息。根据皮亚杰的理论,长春广播电视大学在设计微课程时,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及能力水平设置相应的微课程,使学生能够轻松掌握微课程中的知识。虽然不同学科之间相似的地方较大,但它们之间的差距也较大,因此,在编排微课程时,教师应根据不同学科的内容及逻辑体系来设计微课程,使学生能够系统地學习。

2.注重内容的连贯性

由于长春广播电视大学对微课程的研究较浅,因此,目前长春广播电视大学设计的微课程往往只将课本中的重难点与考点罗列出来,使学生能够根据微课程中的内容进行复习。然而,由于微课程通常是单独讲述课文的重点,而忽略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与课本内容的连贯性,导致学生在观看微课时,难以系统地将知识点联系起来。因此,长春广播电视大学在设计微课时,采用树图的形式将各个知识点的关系展示给学生,使学生能够明白课文各单元之间的联系,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注重层次性

由于学生的能力水平有一定差距,因此,有的学生认为学校的微课内容过于简单,而有的则认为微课的内容有些难。由此可见,在设计微课时应注意设计“分层微课”。所谓“分层微课”,是指设计不同难度的微课,使一般程度的学生能够满足了解课文的需求,而对于程度较高的学生而言,能够接触到更多的拓展知识,使学生能够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为此,教师应加强与学生的交流,清楚地掌握学生的学习程度,进而设计出更适合学生的微课。

三、结束语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各高校逐渐意识到网络对高校教育的重要性。网上教学资源具有时效性、交互性以及拓展性等特点,但网络上的信息良莠不齐,因此,长春广播电视大学在设计微课时应根据课程的要求寻找高质量的信息资源。除此之外,还应注意避免信息的重复性,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利用校园网络信息资源来进行学习。

参考文献:

[1]王同聚.基于“创客空间”的创客教育推进策略与实践[J].中国电化教育,2016(6).

微视频课程的教育传播模式分析 篇7

关键词:微视频课程,微视频资源,教育传播模式

1引言

信息化时代,媒介技术改革为教育传播研究提供了新的课题,其中,微型媒介技术与微型学习方式成为研究的热点。他们改变着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学习变得越来越片段化、个性化和智慧化。微视频课程作为微型学习的一种媒介,以其时间短、碎片化、多媒介等特征在教育传播过程中日益突显。如今,在教育部的组织下,微课程的教学模式已经被推广至全国,很多中、小学乃至高等院校都在教学实践中运用并检验着微视频课程的教育传播效果。事实上,微视频课程这一媒介技术并不能主动改善教学效果,需要教育者有效利用才能发挥优势。将其置于教育传播过程中,与其它教育传播要素相互协作,建构一个有利于微视频发挥作用的教育传播模式是本文研究的目的。

2微视频课程资源

现今正处于一个无“微”不至的时代,微博、微信、微电影等微时代的信息技术不断渗透人们的日常生活,人们渐渐离不开这些“微”技术带来的便捷、高效的生活感受。移动技术、智能终端、微型移动互联的发展,带给移动学习无限可能,也给微视频资源带来蓬勃生机。微视频是指“播放时长介于3-5分钟的视频,兼顾新闻性、评论性与娱乐性,且更加方便在多媒体融合时代,满足网民使用横跨互联网、手机、移动终端等多种形式来观看节目的需求”[1]。微视频课程则强调其教育功能以及在教学中的运用,是指“在微型学习理论指导下,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呈现方式,围绕核心知识点讲授、实验操作、疑难问题解答等环节展开的教与学的过程和相关资源的有机结合体”[2]。将两种定义结合起来,笔者认为,微视频课程是指时长介于2-15分钟,围绕知识重点和难点进行讲解的教学视频资源,且方便学习者随时随地运用移动终端设备进行个性化自主学习,能满足碎片化时代的学习需求。

基于微视频资源的学习能够充分挖掘声、画、文字、图片等素材所包含隐性教育功能。作为新型的网络数字化阅读方式,微视频课程在教学传播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尤其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目标的大学课堂。教师逐渐从主导地位转变为引导,受教育者需要更加自主地定义自己的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学习不再局限于课堂,课后的碎片化学习也越来越受欢迎。微视频课程资源的教育传播已经成为当前教育技术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

3微视频课程的教育传播模式分析

众所周知,技术本身并不能自动改进教学,如何有效地利用技术使其发挥优势,才是学者们需要研究的重点。“模式”研究就是其中的一座“桥梁”。教学模式是联接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媒介,这一研究对于教育传播效果起到关键作用,所以需要全面、综合地考虑各项因素,择其适者。

微视频课程资源的教育传播遵循教育传播的一般规律,本文试图从传播的基本模式出发,借助基本的教育传播模式,结合其他学者的研究,总结出微视频课程的教育传播模式,从而为微视频资源的教学实践深化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

3.1教育传播基本模式

早期著名的传播模式有很多,其中最早提出带有反馈系统的双向传播模式的是香农—韦弗(Shannon-Weaver),这一模式虽然存在“非人类”的缺陷,但却成为后来许多传播模式的基础。贝罗的S-M-C-R传播模式把研究对象从“物”转向人类活动,揭示了教育传播的规律。虽然缺少反馈环节和干扰因素,但是整个模式包含了传播过程中的各个要素,说明在传播过程中,影响传播效果的因素有很多,要优化传播效能,必须综合考虑各个方面的各个要素。

教育传播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至今没有一个权威的万能模式能适合所有的教育传播过程。南国农先生在《教育传播学》一书中提出的教育传播的基本模式为我们建构了一个总体框架,成为其他教育传播模式发展的基础。该模式指出教育传播过程有四个主要要素:教育者、教育信息、教育媒体以及受教育者。同时,教育环境也对传播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另外,还需要一个反馈环节,这样才是一个完整的行之有效的教育传播过程[3]。

3.2信息化时代的教育传播模式

信息化时代,教育媒介技术的发展是教育传播模式中最重要的变化。教学媒体的多样化导致了师生关系的多样化以及受教育者反馈方式的多样化。学者胡钦太[4]指出,信息时代的教育传播呈现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多元化、混合式、双向互动的发展模式。数字媒介技术的发展应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胡钦太[5]认为信息时代的教育传播模式是一个编码与解码的过程。教育者依据教育目的将教育信息进行编码,通过黑板、幻灯片、电视、网络和新媒体等媒介技术进行解码,呈现给学习者群体进行自主学习或者合作学习。传播媒介的多样化发展使传播模式发生相应改变,受众进行反馈的形式更多样;受众的范围也拓展了,“自学者”也变成受教育者的一部分。传播要素、内涵的不断发展影响着教育传播模式的建构和实践。

3.3微视频课程资源的教育传播模式

在微视频资源的教育传播模式方面,学者杨九民[6]尝试建构了“基于微视频资源的翻转课堂实验教学模式”,将整个教育传播过程分为“课前”和“课中”两部分,具体流程分为四个步骤:课前准备、微视频实验资源学习、实做测评以及完成作品。其中前两个步骤属于课前内容,后两个属于课中活动。在这个传播过程中,课前准备是指教师录制并发布微视频资源,后三个步骤是可以双向循环活动的,例如学习者课前学习了微视频资源,在实做评测或者完成作品的时候,有任何疑问或问题,都可以回到前一个步骤再次进行学习。这一模式表现了微视频教学过程的总体框架,但是忽略了反馈机制与干扰因素,显得不够完整。

李小刚[2]等学者提出的“微课程教学应用模式”借鉴了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提倡课前进行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且提供给学生进行课前自学,课堂时间则用来提问答疑,内化知识点。当然,教师在课堂活动结束后要进行反思,以便改善微课程内容。这一模式展现的是一个循环完整的教学过程,但是没有考虑教育环境,也忽略了干扰因素。

本文试图结合教育传播的基本模式以及前辈学者对于微视频资源教学模式的探讨,构建一个更加完整的微视频课程的教育传播模式,如图1所示。

①这一模式将教育传播过程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课前、课中以及课后,并且每个部分对应着相关的教育环境。课前的准备工作主要是在网络教学管理平台上完成的。网络平台能够满足教师和学生的交流互动需求,方便教师上传资料以及学生随时随地观看教学资料。课中主要是指传统课堂,由于课前做好了准备工作,课堂成为教育者与受教者交流协作、答疑解惑的地方。通过前两个阶段的学习,回归校园、走进社会,学习者和教育者都继续完成自己的任务。

②在此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分别有各自的任务和职责。教育者主要负责课前的微视频制作和发布,课中为受教育者指导、答疑,以及最后还要在课后根据前期的所有反应判断微视频的效果,并且进一步完善微视频资源,为下一次微视频课程的制作做好准备。而受教育者则需要在课前进行微视频课程的学习,并且准备问题,在课堂中可以相互交流,寻求问题的答案,在课后,根据所学的知识,实际操作并且完成作品。当然,在此过程中,受教育者的任何一个环节都是双向可逆的,在交流的过程中有任何问题可以再次进行微视频学习,在实际操作的时候遇到问题也可以重新交流学习,直至最终完成作品。课后,学习者的实际操作能力以及作品完成情况也是教育者判断微视频效果以及完善微视频的重要依据。

③根据对之前各种(教育)传播模式的研究比较,笔者在此模式中加入了反馈环节以及干扰因素,教育者根据自己本身的感受以及学习者的反应对微视频课程资源进行评估,并且判断教育传播效果,从而进一步完善微视频课程资源。这一反馈机制为建设更普适、全面的微视频课程资源提供了依据,也使整个教育传播过程更加完整科学。干扰因素一直存在于每个传播过程中,微视频的教育传播过程也不例外,例如,网络平台的稳定性,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等等,每个环节都有可能受到干扰,从而影响整个教育传播效果。

4结语

教学模式是联接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桥梁,所以教学模式研究对于教学实践的深化和教学理论的建构都十分重要[7]。微视频课程的教育模式研究对微视频课程建设提供参考,更重要的是为微视频课程在教育传播过程中的实践应用提供了框架思路。如今,微课程在教学中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微视频的制作和应用却良莠不齐。研究其教育传播模式能够为微视频课程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并且以此为基础,进行更加深入细致的微视频课程研究。

参考文献

[1]王觅,贺斌,祝智庭.微视频课程:演变、定位与应用领域[J].中国电化教育,2013(04):88-94.

[2]李小刚,王运武,马德俊,靳素丽.微型学习视野下的微课程设计及教学应用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3(10):31-35.

[3]南国农,李运林.教育传播学[M].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胡钦太.论信息时代的教育传播研究范式[J].电化教育研究.2010(12):5.

[5]胡钦太,唐小旋.论信息时代教育传播研究的新内涵[J].电化教育研究,2011(11):28-32.

[6]杨九民,邵明杰,黄磊.基于微视频资源的翻转课堂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程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13(10):36-40.

微课程模式 篇8

《数据结构》是计算机应用技术、信息管理等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必修课程,主要探讨在面对实际应用问题求解时数据的逻辑组织、计算机内的物理实现及相关操作的实现算法。在计算机科学中,数据结构不仅是一般程序设计的基础,还是设计和实现编译程序、操作系统、数据系统及其它系统程序和大型应用程序的重要基础[1]。通过课程系统学习,使学生掌握实际问题求解过程中组织、存储及处理数据的基本方法。对于即将从事程序设计和软件开发工作的学生,该课程的学习效果将直接影响其对专业的兴趣及对后续课程的理解和掌握能力。

由于课程概念抽象、算法繁多,不少学生反映课程学习难度大,不易理解和掌握。如何在学生学习基础薄弱、教学课时有限、课程教学难度大等约束条件下获取最优教学质量,并使学生程序设计能力和计算思维能力得到提升和发展值得思考。本文从分析《数据结构》课程存在的问题出发,结合教师多年的授课经验,通过以微课程为核心的新型教学模式实践探索,总结出其适用于信息化教育环境的实施方案。

1《数据结构》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课堂理论教学枯燥晦涩,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的课堂教学一般以教材为依据、教师为主体、讲授为主要教学方式,教师期望通过灌输将知识“塞”进学生脑袋,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接收消化知识的能力。此外,由于整个教学过程需要按照预先编写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工作计划表组织,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教师仅仅通过简单的课堂问答和作业练习无法准确了解学生真实学习效果。随着学习进度的深入,学生的学习兴趣减弱,课堂听讲专注度下降,作业敷衍了事,教学效率低。

将多媒体教学引入课堂后,《数据结构》课程教学方法稍有改变,PPT课件结合板书的教学使得教学效率得到提升,但部分算法仅靠教师讲解代码分析,缺乏动态变化的直观性效果,且多媒体授课存在信息量大、学生听课期间认知负荷重、理解困难等问题,阻碍了对知识的建构学习,严重影响了学习者的学习效率。

1.2 上机实验教学流于形式,效率较低

目前,《数据结构》课程上机实验教学流程为:①教师布置实验任务,课堂上利用少量时间进行介绍,学生动手编码调试,教师巡回进行答疑指导。实验任务设计一般以课本教材为主,与现实问题结合较少,难以吸引学生兴趣;②由于学生在先修的程序设计课程中所处理的问题较为简单,当面临数据结构多个功能函数调用的算法要求时,大部分学生缺乏分析问题并设计算法解决问题的能力;③实验课时有限,而部分的实验内容是相互关联、层层递进的,需要花大量的课余时间来研究分析,学生没有做到这点,造成问题堆积。

同时,由于每次实验教师仅靠学生提交的实验报告和算法编码进行成绩评定,没有很好的监管机制,少数学生在自身无法完成程序设计及任务调试时,就复制或“借鉴”他人的报告或代码,企图蒙混过关;还有一部分学生虽然态度认真,但因为细节原因调试程序失败,学习积极性受到影响,自我放弃,程序设计能力难以得到提升。

2 基于微课程的《数据结构》教学探索

2.1 微课程概念与特点

微课程又名迷你课程或微型课程,是将原有学科课程内容运用建构主义方法进行分化,结合学生学习规律,分解成对应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微型系列化课程体系。微课程的雏形最早见于美国北爱荷华大学Leroy A McGrew教授1993年所提出的60秒课程[2]。2008年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David Penrose提出了“Micro-Lecture”的概念[3],从而引发了国内外学者对微课程的全面系统化研究。李玉平教师组织的微课程培训、胡铁生教师倡导的微课理念、可汗学院的微教学视频等,促使微课程成为“微时代”网络化课程中崭新的一员。

目前对微课程的定义很多,不同学者有自己的解读。刘明卓等[4]认为:微课程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余胜泉等[5]研究者定义微课程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在线教学视频。无论何种定义都强调了微课程的几个特征:信息技术成为首要的载体选择,移动终端成为学习的主要平台;微型的碎片化学习内容设计;多种学习情境的灵活应用等。

2.2 微课程研究理论基础

研究微课程教学模式过程中,主要理论基础有: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在合适的条件下,每个人具有的学习、发现、经验的潜能是能够释放出来的。学习者可以通过自主学习去激发自身潜能,求得自身充分的发展[6]。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掘自身优势融入学习。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7]。学生在自身原有的经验基础之上理解新信息,从而完成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教师开展教学时应提供充分的学习资源,创设与学生契合的学习情境,并提供多元化的交流协作平台。

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强调在现有的教学环境下,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各项教学要素,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有效的监控,使相关教师和学习者消耗最少的必要劳动时间,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3《数据结构》微课程设计基本思路

微课程设计包括4个阶段:选题、教学设计、课件制作、拍摄录制及后期制作。

3.1 选题阶段

微课制作时需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角度看问题。因此在备课期间,教师需要充分了解学习者的基本情况(包括知识及技能起点、学习风格和态度等),从而合理设定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选择适合微课的知识点。如《数据结构》课程绪论章的知识点分析如表1所示。

在进行选题时需遵循宜小不宜大、宜少不宜多的原则,教师要在众多知识点中进行分析筛选,如基本概念中的“数据”、“数据项”等知识点,课堂教学中就可以讲解清楚;而介绍数据结构的作用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案例分析,鼓励学生采用猜想与验证、迁移与类比、交流与辨析的思想来完成,无须做成微课。

通过对数据结构教学内容和学习者的分析,绪论章适合制作成微课的内容总结如表2所示。

3.2 教学设计阶段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做到:教学对象分析深入细致;教学目标清晰可见;教学内容制作充实严谨,深入浅出;教学过程的组织和安排符合学习者的认知规律,脉络清晰,重点突出;灵活运用教学策略,详尽和有趣地诠释知识,激发学习者兴趣和思考。

数据结构的理论概念比较抽象,教学时应与具体生活实例相结合,通过案例分析、问题引导等方式进行讲授,如队列的知识可以结合日常生活的排队现象,图的遍历可以结合对当地的旅游路线设计等进行讲授,便于学生理解;而算法设计部分则可以通过流程图分析、动态演示系统、Flash动画积件等方式,让学生有直观化的学习体验。

3.3 课件制作阶段

微课制作方法有多种,但大都需要有良好的课件支持。制作课件的常用工具是PowerPoint,制作时应遵循以下原则:精选美观大方的设计模板进行制作;文字大小适宜,方便学习者辨认阅读;每张幻灯片突出一个主题,对关键字进行精炼标示,方便学生记忆;选用合适的图片,提供直观视觉感受和体验,丰富讲述事实和内容;通过自定义动画和幻灯片切换功能设置动画效果,动静结合,给予学习者动态感、空间感的美。

3.4 微课拍摄录制及后期制作阶段

在微课视频制作之前,需要进行慎重的媒体分析,选择最优化的媒体组合。微课视频可选用PPT演示加配音的形式来表现,设计时结合动画演示,教学效果较好。当然,拍摄时还要适度考虑艺术设计,如场景布置、教师的衣着打扮、镜头表现等。

脚本设计是制作微课程的重要环节。以“头插法创建单链表”这节微课为例,其脚本设计和教学过程分别如表3和表4所示。

经过上述过程的设计、录制、剪辑与包装后,微课已初具雏形,经过教师同行、学生观看评价后,在讨论交流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修改后将资源组合后上传到网络学习平台,供学习者课余时间学习使用。

4《数据结构》微课程教学效果

教师利用学习博客及QQ群将学习材料(微课视频、课件、大纲、Flash积件等)共享给学生自学,通过作业、答疑、讨论等各种辅助学习活动启发学习者思维,加深理解,解决知识难点。微博、QQ群聊天及短信等交流平台的使用,使师生、生生关系日益融洽,学生的学习变得积极、温馨和人性化。

经过两个学期的课堂实践,微课程既实现了传统教学的有益补充,又开辟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新场所。相对于传统教学,学生对于一些课堂理解不够深入的内容得到了重新学习的机会,上机实践也可以通过相关微课程提前学习,能有的放矢地进行程序设计,编程水平有所提高,学习效果有了较大改善。

5 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数据结构》课程教学而言,微课程的引入必将革新传统的教学与教研方式,突破教师传统的听评课模式。对于学生而言,微课程的应用实现了线上资源与线下活动的连续统一,是一种真正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堂结构,能更好地实现因材施教,按需学习。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在未来教育中,基于微课程的移动学习、泛在学习将得到更好的普及推广。

摘要:微课程是具有泛在性、可视性、关联性等特点的一种新型学习资源,它给信息技术和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带来了新的挑战。在深入理解微课程内涵及应用的基础上,结合计算机专业核心课程《数据结构》的教学要求,就相关知识点进行微课程设计,以促进该课程教学改革。

关键词:微课程,数据结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杨厚群.数据结构(C语言描述)[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

[2]梁乐明,曹俏俏,张宝辉.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3(1):65-73.

[3]李汾娟.基于微课程的“三维建模技术应用”教学设计[J].武汉职业学院学报,2016(3):67-70

[4]刘名卓,祝智庭.微课程的设计分析与模型构建[J].中国电化教育,2013(12):127-131.

[5]余胜泉,陈敏.基于学习元平台的微课设计[J].开放教育研究,2014(1):100-110.

[6]李真.运用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进行教育技术学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09(14):98-99

微课程模式 篇9

微型课程这个术语最初出现在美国教育文献中, 是由美国依阿华大学附属学校于1960年提出的。从其内涵及其实践的发展来看, 它最初主要是作为学科课程的“补丁”在中、高等教育阶段发挥其独特作用的, 但随着课程多样化趋势的日益彰显, 特别是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普及, 它已冲破学科微型课程的局限, 并以基于信息技术的、更加多样化的内容与形式广泛运用于从初等教育到高等教育乃至教师培训的各个阶段与各个领域, 成为现代课程体系中的一种新的课程形态。

我们主张开发和实施的微课程是一种在线教学视频文件, 主要针对教师专业发展, 内容直接指向具体问题, 关注“小现象、小故事、小策略”, 主题突出, 一课一事, 层层剖析。由文字、音乐、画面三部分组成, 它没有解说的声音, 在优美的轻音乐中, 静静地阅读文字, 欣赏画面, 进而引发思考。一集微课程长度在5分钟左右, 所谓“5分钟完成一次学习, 300秒经历一次思考”, 可最大限度地利用零碎时间学习。微课程利用了网络传送的便捷与录影重复利用成本低的特性, 同时它的使用方便, 除了网上学习, 还可利用手机、微博等方式学习, 也可以用于学校例会、研讨会观看或讨论。微课程每一集内容相对独立, 它可独立使用, 也可嵌入学校任何课题, 还可以独立成系统, 综合使用。微课程是以主题模块组织起来的相对独立与完整的小规模课程, 主要包括策略方法类、故事类、现象类和影视类等。

●“三微”研究模式——基于微问题的教师成长新范式

1.“三微”研究模式的内涵和特征

一般认为“科研引领、自我反思”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 但对于大多数一线教师而言, 课题研究门槛太高, 自我反思缺少载体。为了真正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我们在教师培训中, 创造性地提出了“三微”研究模式——针对微问题, 开展微研究, 形成微成果, 以此来促进教师的成长。微问题是指在研究内容上强调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有价值的细小问题;微研究不需要高深的理论作支撑, 而是遵循发现小问题—想办法—解决—梳理的过程, 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微成果则以微课程为主要表现形式。

2.“三微”研究模式的实践与解析

一节美术课, 老师布置完绘画任务后, 要求学生30分钟完成。当时间到了的时候, 教师让学生上台展示自己小组的作品, 于是便出现了问题:展示的同学在上面讲, 下面却没有多少人在认真听讲, 他们为什么没听讲?怎么办?

这种课堂现象是典型的“微问题”。

在教师培训时, 针对刚才提出的美术课堂上出现的现象, 许多老师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学生不注意倾听、发言学生声音小、讲课的人语言不生动不吸引人、听讲的人没有参与进来等。随着实践和研究的深入, 老师们思考问题也变得有深度起来, 就有许多老师提出了新问题:学生没有按时画完, 说明时间管理还不行, 缺少时间概念, 做事前松后紧, 教师没有注意这个问题, 把问题推给学生是不对的,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时间管理意识。研究不能只关注表问题, 而且更要注重背后的真问题!感觉又深了一步, 老师们继续在实践中研究。当再次把这个问题拿出来讨论时, 老师们有了更高层次的认识:学生缺乏时间管理, 教师要教会学生管理时间。

微研究正经历着“研究—实践—反思—再研究—再实践—再反思”的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过程。教师们的研究水平和能力也在不断地成长。同时, 做微研究不但要“做得好”, 还要“写得好”, 如何把老师们在实践中提炼出的好经验、好策略进行归纳、汇总和传播, 让更多的教师受益?显然, 作为“草根化”研究, 成果表现形式不能让老师们写长篇的报告和专业论文, 利用PPT, 把教师们的微策略、微故事以叙述分析、配以音乐的方式呈现出来, 将这些成果“课程化”, “微课程”就产生了。

微课程是一种供教师学习的“课程”, 一个借以成长的工具, 更是一种教师自发的“草根”的教研方式, 因为, 微课程的提供者正是一线教师自己, 这里没有多少高深的理论, 不用依靠“专家”, 每个教师都是学习的主人, 都可以通过简单的培训而转变为微课程的开发者, 让自己的作品为同行提供借鉴和启发。

●构建微学习生态系统——基于微课程的教师培训新模式

有效的培训应该是双方互动式的, 要符合信息化时代成人的学习方式。在培训过程中, 要满足教师学习的碎片性和交互性, 就要构建即时互动的学习社区, 方便学员实时在线交流, 实现信息沟通, 构建学习共同体。因此, 我们在“三微”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微学习生态系统”。

1.微学习生态系统的构成

微学习生态系统主要是通过项目合作, 由我们区教师进修学校建设起一个“微课程远程学习平台”, 通过专家团队的引领, 使教师既是微课程的消费者, 也是生产者, 形成了生产与消费双向循环、开放性发展的“微学习生态系统” (如下图) 。

在微学习生态系统中, 学习者 (全区教师) 受惠于微课程远程学习平台上的学习资源, 获得知识增长——学习者获取、吸纳、内化学习资源中的知识营养, 作为学习资源的消费者, 从而形成自身的知识能力和学习体验。学习者 (全区教师) 通过参加相关培训活动逐渐成长为骨干教师, 他们在引领者 (专家团队) 的指导下, 结合自身教学实践, 开发出有针对性的微课程, 不断创新和丰富微课程远程学习平台上的学习资源。在这个过程中, 学习者成为知识资源的生产者, 众多学习者共同反哺学习资源, 从而优化学习资源。

2. 微学习生态系统的特征

第一, 互动性。我们建立的微学习生态系统为参与学习共同体的教师们提供了一个自我表达的空间, 一个和专家获得连接的空间, 一个讨论和对话的空间, 营造了相互尊重、信任、民主的互动环境, 从而建构了一个能够激发、保护学习者自主性、能动性的学习氛围。通过交互使全区教师获得自己兴趣领域里更多的资源连接、人际连接, 使他们反思和确认自己对知识、对教学的理解, 从而使学习更有效的发生。

第二, 开放性。我们创建的微学习生态系统同生物生态系统一样都是开放系统, 这个系统与外界每天都进行着信息的输入和输出。在微学习生态系统中, 知识创新不是教育专家或者研究者的专利, 而是一种学习方式, 我们区的每位老师都是知识的创造者。

自“三微”研究和微学习生态系统的概念提出以来, 我们建立了学习共同体下的微学习:一是教育教学小策略飞信共享平台, 每天由一名学员自主奉献出一条比较有效的教育教学策略通过飞信发给全体学员共享学习;二是专题小组QQ群研讨平台, 不同的班级、不同的案例组、不同的学科组组建不同的专题QQ群研讨平台;三是网络专题式研讨平台, 新教师开展每月一个主题的网络自主研修。主题是根据新教师走上岗位后的适应情况来设计的, 每月由一名学员提供案例, 全体学员进行跟帖, 探讨解决策略和方法, 结束后每个学员就研究的情况做一个案例作业上交到区教师进修学校, 进修学校派专家进行指导点评。这种“三微”研究模式, 让教师从习惯的细节中寻找追问、思考、发现、变革, 由学习者变为开发者和创造者, 在简单、有趣、好玩中享受成长, 成为基于微问题的教师成长新范式。“微学习生态系统”的建构, 有效推动了我区教师的专业发展, 可以说是一种基于微课程的教师培训新模式。

微课程模式 篇10

教学环境一定是围绕着职业素质和岗位能力培养而展开的, 而计算机基础课程所涵盖的内容, 也能满足中职学生信息化办公能力的形成之需。

基于以上所述, 笔者将就文章主题展开讨论。

1. 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职能定位

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所涵盖的内容十分广泛, 这里以“WORD文档”教学为例, 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进行教学职能定位。

(1) 培养学生基本的应用能力。WORD文档操作属于当前办公信息化中的基本应用能力, 其中关于文档的编排、字体大小、字号的选择, 以及调整上下文之间的间距等, 都构成了最为常用、也最为重要的文档应用能力。因此, 在有限的课程教学时间内和章节教学时限中, 需要着力突出以上几个方面的基本应用能力, 通过“热炒热卖”来使学生能在总括层面掌握WORD文档的正确使用方法。

(2) 形成学生必要的拓展能力。从中职学生的就业去向来看, 不少学生进入到了文字编辑岗位工作, 如印刷单位、报刊出版单位等。由于他们处于生产一线, 所以还需要拓展其对WORD文档的应用能力。然而, 这里的能力拓展并无法完全依靠课堂教学来实施, 而只能借助不同形式的教学手段来给予实现。

以上从两个方面所做的教学职能定位, 便为“微课程”教学模式应用提供了目的导向, 即“微课程”需要在培养学生基本应用能力和拓展他们的应用能力上, 发挥自身的功能优势。

2. 定位驱动下的“微课程”教学模式构建

(1) 确立“微课程”的功能定位。前面已经提到了中职计算机教学的两大职能, 结合本文主题这里主要指:培养学生基本的应用操作能力。与任何应用学科的教学一样,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也需要遵循其内在的规定性, 这种规定性便要求对WORD文档的教学应从“最常用”的技能入手来进行讲授。

(2) 确定“微课程”的内容板块。众所周知, “微课程”存在着这样几个特点: (1) 课程时间较短, 一般在20分钟左右; (2) 课程展示借助多媒体来实现; (3) 课程内容应形成相对完整的板块。为此, 针对WORD文档编辑这一章节的教学, 在确定“微课程”的内容板块上应遵循上述三点要求。

(3) 选择“微课程”的教学环节。这里需要强调, “微课程”只是辅助课堂教学的一种新式, 它不能替代正常的课堂教学。因此, 便需要合理选择“微课程”的教学环节, 即它在课堂教学中的哪个时段出现较为适宜。根据WORD文档编辑一章的教学内容来看, 可以将其放在新知识点讲授完毕之后, 即借助“微课程”来演示真实工作环境下的文档编辑相关技能操作。

(4) 实施“微课程”的效果评价。在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中运用“微课程”教学模式, 这本身就属于新鲜事物。因此, 在确保教学模式不偏离课程教学目标的前提下, 应建立起“微课程”的效果评价机制。

3. 实证讨论

以下结合“微课程”开发的误区进行实证讨论:把“微课程”方案理解成一节课的教案, 目标太大, 难以到达。

问题剖析:比如笔者一开始想完成的是“调查问卷的设计”, 后来发现这个选题太大, 用10分钟讲不完。于是缩小为“调查问题的设计”, 因为调查问题设计是问卷设计中的难点。聚焦难点的突破。

解决方法:突破45分钟的设计惯性, 一次聚焦解决一个知识点。目标的清晰很重要, 内容围着目标转, 评价检测目标达成度。目标是灯塔, 评价是导航仪, 评价导向目标有意义的达成。

4. 小结

本文通过对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职能进行定位之后认为, “微课程”教学模式应从确立“微课程”的功能定位、确定“微课程”的内容板块、选择“微课程”的教学环节、实施“微课程”的效果评价等四个方面展开构建。

参考文献

[1]陈建军.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搭建微博教学平台初探[J].职业, 2014 (15) .

微课程模式 篇11

关键词:微课程 中职英语 翻转课堂 应用

微课把视频当作教学的媒介,把老师在教學中对重点内容实施讲述的过程利用视频记载起来。微课是非常具有经济使用价值的,它可以在比较少的时间里对知识进行完全的讲解,这也是它基础的特点。利用微课帮学生完成学习,处理课本的难点。而微课程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的运用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不同,在翻转课堂教学中,运用微课程使课堂更加地开放,也能够将知识体系阶段细节化的进行学习。

一、微课程的主要特点

1.资源丰富,选择范围广

在微课程的教学中,教学的内容十分广泛,并且微课程可以就某个知识点来进行课堂设计,而后选择与本节课堂的主题相关的素材丰富教材资源,利用思考问答和练习测试等方式来补充教学,从而展开教学活动,将信息技术工具应用到课堂中,营造出主题式的小环境。微课程甚至可以利用维信这一开放的平台或者是QQ等视频播放器来传播。

比如,在中职英语的课堂教学当中,老师利用多媒体实施辅助性教学,然后利用学生的表演,以及PPT中展现的图片,视频教导等,这样,单词就会突显出来,而老师对单词进行讲解时,利用丰富多彩的图片画面,以及视频内有趣的单词含义解释来抓住学生的眼球,进而提升老师的教学质量。

2.结构多样,形式内容灵活

微课程的形式一直是多变的,结构也是不断变化的,大多是根据知识点来改变的。教师要考虑教学的实际情况,以学生的需要作为依据来制作教学视频,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来适当的调整教学时间。

比如,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老师对自己的教学模式做具体的改善,鼓励学生主动学习,让学生学会对知识点进行课前预习,对不了解的知识点进行标注。在中职英语的课本上,我们总是会看到有关于时间状语的分类,由before,after等引导,但是老师总是发现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掌握并不够透彻,因此需要老师对这一知识点做一个归纳总结,在此进程中,老师充分了解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并加以解说,代表转折的连词可以是however、after all等,它们总是表现出前后的对比,后面所跟的短语也总是较为重要的,像前面这些能够贯穿全文的单词,老师需要对此做重点分析,做出适当的调整后,改善学生的英语学习质量。

二、翻转课堂实施的原因和意义

1.新课改促进了翻转课堂的实施

新课程改革的出台,表明了要摒弃那些机械学习的现状,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主动去探究知识,锻炼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而翻转课堂就是根据新课程的要求产生的,为我国的教育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2.实现教育的机会平等

在翻转课堂中,一般使用的教学视频都是十分优秀的,是国内的优秀教师录制而成的,为全国的学生谋福利,在课堂上可以将实际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由权威的专家进行研发,推广教学,让所有的学生受到平等的学习待遇。

3.加强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互动性

在课下观看学习视频是翻转课堂的一大特色,学生可以提前学习知识,然后在课上解决不理解的问题,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更是使学生与家长、教师间的互动性增加。

4.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翻转课堂将以往的传统教学方式彻底颠覆,在课堂上鼓励学生积极开动大脑,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更加锻炼了学生的胆量,促进学生的沟通表达。

5.教师的专业技能也要得到加强提升

微课程的制作虽然不复杂,但是需要教师有丰富的知识,对专业知识有独特的见解,并且也要熟悉如何使用现代科技信息技术,因此,教师要加强专业技能的提升,不断地拓宽自己的视野,制作出优秀的微课程。

三、微课程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的运用

微课程的诞生,使教师可以预先授课,在课前就可以将要教授的内容录制给学生,让学生自主进行学习,准备好在课堂上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对自主学习中遇到的某些重点难点着重进行讲解,学生才能有效的学习知识点,理解的更加透彻。而这种教学模式是微课程与反正课堂教学模式的结合,也是现代教学技术与教学活动的结合,影响了整个教学的环境,更为学生营造出更有利的学习氛围。只有二者合二为一,才能对学生产生影响。

四、微课程在中职英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的运用

在中职英语翻转课堂中,主要是分为两个环节:首先,是创建有效的教学视频。教师要将自己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明确化,这样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应该多从学生的角度来考虑教学内容,根据不同学生的接收知识的能力以及每个学生间的个体差异,来把控整个教学视频中知识点的难度。其次,是组织学习活动。依照微课程的特点,教学的内容在课前就传授给了学生,课堂上教师可以节约绝大部分的实践讲解知识点,教师在课堂上需要做到的就是对学生多加引导,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挑出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点,重点解释,最后才进行视频内的知识点总结。

比如,在某中职英语的课本中有关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内容,内容主要是罗密欧与朱丽叶之间的对话,在课前,老师在了解该内容的发生背景之后,将故事大概录制成视频,对其中的对话片段进行播放,让学生自主学习。在有一定的了解之后,在课堂上让男女同学之间自由组合,主动进行对话演示,进而培养学生的口头英语表述能力。在学生进行演示的时候,邀请专业的口语英语老师,并共同演示。而学生在欣赏后,知道自己的英语表述不准的地方,找教师寻求帮助,教师给予一定的建议,纠正学生的错误,使学生的英语水平更上一层楼。

五、结束语

微课程在中职英语翻转课堂教学中不只是起着用视频教学代替教师的作用,也不是单独让学生自主地利用网络进行独立的学习,而是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来进行混合型的学习。中职英语的学习,更应该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加主动地学习英语,并且发挥出自己的特性进行研讨式的学习,也要充分利用课外的一切条件进行自主地学习,提升自己的英语水平。微课程的利用,使中职英语教师的教学理念得到更新,使教师的专业知识技能得到了有效提升,意识到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性,从而主动研究微课程和翻转课堂间的关联,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张金萍.促进翻转课堂中学生能力提升的策略[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36):111-112.

[2]R.M.加涅.教学设计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微课程模式 篇12

关键词: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微课程,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快速发展, 给我国教育事业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这种挑战不仅包括教学内容方面, 还包括教学方式方面。所以, 在现代高校的教学过程中, 一定要转变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 充分发挥先进技术的作用, 将“微课程”教学模式应用到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实践教学中, 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基于此, 本文详细分析了“微课程”教学模式在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应用, 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分析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 学生对高校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有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的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 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几点。首先, 学生之间存在差异, 不能采用统一的教学模式。高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计算机技术方面的基础知识和相关概念, 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知识处理相关问题的能力[1]。但是, 学生在进入高校之前, 他们的信息化水平不尽相同, 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如果仍然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 会阻碍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其次, 课程容量和课时分配不合理。目前, 计算机技术已在各行各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高校增加了计算机的知识点和课程容量。现阶段计算机基础课程主要分为理论知识和上机实践两个方面, 但是因为课时分配不合理, 导致学生没有充分掌握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相关知识, 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

2 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微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

2.1 学习内容导读中“微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

在“微课程”教学模式中, 微视频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 它起到了引导课程、知识导读、实际演练等作用。高校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 学习内容导读的作用非常显著, 它能够细化学习内容,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在这个过程中应用“微课程”教学模式, 就能清晰呈现出其中的知识点, 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另外, 在“微课程”网络平台中还能详细设置学习内容, 使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和目标, 在学习过程中自主探究, 切实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2]。比如, 教师在进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时, 可以将自己要传授给学生的相关内容制作成微视频, 也可以在网络上面搜索相应的视频, 然后下载, 围绕学生学习兴趣和课程教学目标对视频进行针对性的处理, 从而充分发挥“微课程”教学模式在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作用。

2.2 学习任务和问题中“微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

在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中, 为了能够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教师可以在教学时应用“微课程”教学模式中的微视频、PPT以及HTML网页等, 在任务驱动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对于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重要知识点, 要设计相应的问题, 巩固学生所学知识点。另外, 在设计问题和任务时, 一定要考虑到学生认知能力, 难易得当, 确保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 从而起到增加学生自信心的作用。

2.3 学习活动中“微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

在学习活动的过程中, “微课程”教学模式起到了关键的协助作用, 教师可以将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重点知识点以及典型习题等制作成相应的微视频, 认真讲解每一个步骤, 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 并且能够按照微视频中的步骤和流程一步一步操作。另外, 在教学过程中设计问题情境也是非常必要的, 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索欲, 还能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 进而解决问题[3]。教师还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 探讨解决问题时用到的技巧和方法, 学生之间还可以互相评价, 虚心接受其他学生的批评, 在以后的学习中改进, 提升自身的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

2.4 综合评价测试中“微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

教师可以在网络教学平台中设置多层次的、难易程度多样化的实践练习, 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练习相关知识点, 从而掌握相应的知识点, 及时认识到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不足, 在以后的学习中改进。教师也可以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对其进行公平的考核。另外, 在解决相应的问题时, 也可以寻求其他同学和教师的帮助。学生还可以创建课外学习小组, 将自己的问题提出来, 全组学生共同讨论, 进而促进小组学生的共同进步。

3 结语

综上所述, “微课程”教学模式在现代教育领域中属于一个全新的教学方式, 它只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补充, 并不能代替传统教学方式。在教学中应用“微课程”教学模式, 能够切实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钟琦, 武志勇.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微课程”教学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 2014 (2) :26-33.

[2]高杨.浅谈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微课程”教学模式[J].知识经济, 2014 (15) :152.

上一篇:形成途径下一篇:双主体互动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