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主体互动式

2024-11-02

双主体互动式(共12篇)

双主体互动式 篇1

摘要:随着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推进, 课堂教学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本文阐述了“双主体互动式”的定义及必要性。以《金属表面处理技术》课程为例, 从实践背景、教学方法与实践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理论联系实际、学生参与式教学) 讲述了“双主体互动式”的教学与实践。最后对“双主体互动式”教学提出了建议, 指出教学内容要与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积累紧密结合、学生要有足够的空间以及学习内容要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

关键词:“双主体互动式”,教学实践,主导,主体

“双主体互动式”教学是针对重教轻学的“教师中心主义”和重学轻教的“学生中心主义”现象而提出的一种教学方式。旨在倡导建立起一种互相尊重、友爱、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 提升教学效益[1]。

1“双主体互动式”的内涵

1.1“双主体互动式”的定义

“双主体互动式”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教师作为教的主体, 通过提高自我, 为学生身心发展、知识的主动获取“主导”作用;二是指学生作为学的主体, 在学习和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发挥“主体”作用;三是指师生作为教学中的互为主体, 同时又互为客体, 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双主体互动式”教学的理论基础是现代教学理论,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单纯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 而是由学生在一定的情景下通过协作、讨论、交流互相帮助 (包括教师提供的指导和帮助) , 并借助必要的信息资源主动建构的。现代教学理论主张:在教学活动中应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理念;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学会学习、探索创新的精神和能力;确立新型的师与生、教与学的关系[2~3]。

1.2“双主体互动式”教学的必要性

(1) “双主体互动式”教学是教学相长内在规律的需要。

教与学是教学环节中不可分离的两个方面, 离开了“教”, 学生的“学”变得毫无目的, 离开了“学”、教师的“教”变得毫无意义。教师的提问、启发对学生是一种促动, 使学生积极思维、深化理解和灵活运用;学生的反问和质疑亦对教师构成促动和挑战, 从而促使教师进一步钻研专业理论, 探索教育规律, 提高教育水平。同时, 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也能从中开拓自己的视野, 毕竟一个人的思维能力是有限的, 有时教师也能从学生的答案中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2) “双主体互动式”教学是改变学生厌学的重要手段。

学生厌学是因为学生没有学习动机, 失去了学习的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并尽可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 是引发、维持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关键。客观的社会生活现实是学生产生学习需要的源泉, 而学生的社会生活实践是各种学习需要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需要,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是教学过程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双主体互动式”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 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师教学设计上要改变过去那种要学生学和灌学生学的做法, 取而代之的是让学生明白为什么学和引导学生学, 进一步是教学生如何学。

2“双主体互动式”教学与实践

2.1 实践背景

以《金属表面处理技术》课程为例, 所有的金属材料都不可避免与环境相接触, 他们在使用过程中都会发生腐蚀、磨损、氧化等, 所有这些都会使金属表面首先发生破坏和实效, 进而引起整个设备或零件的破坏或失效。在就必然对材料表面的耐磨、耐蚀等性能以及表面装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使其为防止产品失效的第一道防线。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 主要采用的是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 即以讲为主, 认为把内容讲的越详细, 越透彻, 讲的越多越好。为了巩固课堂上的教学内容, 每一章都布置了课后作业。自认为理论教学和课后动手练习, 应该会有好的教学效果, 但实际效果却不理想。很多学生认为:“这门课太难, 背很多遍还是记不住”。后来采用了“双主体互动式”教学方法后, 在加强与拓宽基础的前提下, 抓住每篇、每章教材内容的核心和难点, 联系实际, 讲其精华,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变“独奏”为“伴奏”, 变“问学生”为“学生问”, 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这也对培养学生以后的学习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2.2 教学方法与实践

(1)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知识不是被动接受, 而是认知主体积极建构的。学习是学习者个体主动的行为, 是以先前建构的知识为基础的。学习过程不单纯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 而是学习者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传统课堂教育是以课本为中心, 重视教师的教, 轻视学生的学, 课堂气氛比较沉闷, 造成了学习的被动。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教师应抓住时机, 适时提出问题, 积极引导、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促使他们自觉地去发现问题、思考和解决问题。让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以此激发学习兴趣, 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将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 静态教学变为动态教学。如在讲《金属表面处理技术》课程等离子弧堆焊时, 就提了一个问题:什么是等离子体?学生兴趣盎然, 经过一番讨论后得知, 等离子体是被称为除了气、液、固态外的第四态, 即在高温下电离了的“气体”。顺势讲解等离子弧堆焊的原理, 它是用等离子弧为热源, 将焊丝或合金粉末送入等离子弧区进行堆焊的工艺方法, 学生对此领会很快。

(2) 大力推广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 教师的备课方式和教学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以文本教案和黑板讲授为中心的传统模式逐渐被多媒体教学所替代。在当前教学中, 使用多媒体等多种现代技术手段进行教学, 是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改进的最基本的要求。多媒体教学通过演示课件的方法, 使教学变得方便快捷, 其最大优点是能够综合应用文字、图片、动画和视频等资料将一些普通教学手段难以讲清楚的知识、重点、难点, 演绎得直观、形象, 便于理解。随着校园网系统的逐步完善, 创建课程学习网站, 积极有效地将计算机多媒体、信息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引入课堂教学、实习指导、教材建设等, 以加强教学工作的直观性和实践性, 提高课程教学的效果和效率, 是目前各高校进行教学改革的重点所在。如在《金属表面处理技术》课程讲到热喷涂技术时, 通过热喷涂视屏的播放, 使同学们很形象地感受到了整个热喷涂过程, 并很好地掌握了热喷涂层的形成原理, 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和效率。

课程学习网站应当是一个功能齐备、可以为师生提供互动交流的平台。在网络教学环境中, 教师和学生广泛参与, 发挥网络技术的优势, 促进教学改革。通过课程学习网站传递信息, 既可使学生的疑难问题得到适时解答, 又可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 便于因材施教, 体现个性化教育。不同的学习方法能够降低学习的疲劳感, 提高学习效率。

(3) 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理论知识是创新的基础, 实践是创新的源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必须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专业课都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教学中应多让学生参与实践。如在《金属表面处理技术》课程讲到感应淬火时, 找到低碳钢、中碳钢及高碳钢让学生亲自试验, 比较并找出感应淬火最适宜的钢种。学生通过实践, 低碳钢淬火后会降低零件表面淬火层的硬度和耐磨性, 而高碳钢会增加淬硬层脆性, 降低心部塑性和韧性, 并增加淬火开裂倾向。通过实践学生得出最适宜的钢种是中碳钢。

(4) 学生参与式教学。

根据每一章的理论知识学习内容, 有目的、有针对性的设计一个模拟课题。为了锻炼学生的合作精神, 课题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课题尽可能真实地与生产实际相联系, 每一个课题都是从第一手原始资料的整理, 促使学生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等手段查找资料, 从中塞选整合, 过程完全按照科学研究的思路进行, 只不过学生是课题的完成者, 老师是场外指导, 但老师有一个原则, 即关于如何去做不主动发表看法, 除非学生提出问题或走错路。学生把成果制成相关的课件 (幻灯片式) 搬到课堂, 在限定的3~5分钟时间内自行讲解, 将其纳入个人考核体系中, 并选出最优小组。这达到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实现参与式教学的目的。这在很大程度上拓宽了知识面, 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 实现学习过程中的“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现代教学模式。学生也得到了一个展现自我、挑战自我的机会为他们以后顺利进入工作岗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 实施“双主体互动式”教学的看法和建议

“双主体互动式”教学模式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它是主张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实质参与、师生平等互动的教学模式。课程教学环节是学生们参与的主要教学环节, 所以只有实施了“双主体互动式”教学方法的课程教学才能真正实现知识学习和积累。可见鼓励教师, 特别是由丰富教学的教师参与“双主体互动式”非常重要。

笔者认为“双主体互动式”教学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教学内容要与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积累紧密结合, 要以已学习过的理论知识 (但不一定掌握很好) 为基础, 这样才能促使学生在学习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进一步巩固。

第二, 学生要有足够的空间, 通过“双主体互动式”获得的新东西能够使学生有较强的成就感。

第三, 学习内容要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只有通过、利用自己已经学习过的东西和在“双主体互动式”学到的新东西解决了实际问题, 学生才会觉得自己学习的东西是有用的, 才会继续有学习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刘秀伦, 蒋泽.高等院校实施研究型教学皱译[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2]张进, 陈东峰.教学活动中“双主体”关系与学导互动[J].科教论坛, 2009.

[3]陆彩霞, 张谊和.服务于“双主体”课堂教学的“双主线”教学设计[J].教改前沿, 2010.

双主体互动式 篇2

教学目标:

1、情感价值目标:从整体上把握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明白人类应该与自然和谐发展,应该敬畏自然,爱护自然,培养学生科学的理性精神与人文关怀。

2、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和批评性反思能力。

教学重点:

辨证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看看作者是如何得出“敬畏自然”这一观点的,充分理解“敬畏自然”的内涵。教学内容:

本文谈论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作者认为,人类应该从根本上转变理念,不要再宣称什么“征服自然”,而应该敬畏自然、爱护自然。教学时应该给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情境,引导学生理清论述思路,探究难点,感受并理解“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的观点。

教学方式:

1、多媒体教学

2、自主、合作探究

学法设想:

为了让学生有所收获,贯彻新课程标准上提出的“学生就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对本课的教学设计主要有以下考虑:首先要考虑学习的主体,即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教学内容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告诉他们要“敬畏自然”,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与问答法解决,针对教学重点,可采用情景激励法、投影展示法、分析法、引导法、点拨法等,力求能通过恰当的学习方法来把握重点,突破难点。

教学过程:

本文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重在课文的整体感悟,充分理解“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的观点,整体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保护自然、爱护自然的意识;第二课时重在写作技巧的探究与理解富有哲理性的语言。本课内容为第一课时的教学程序设计。

第一步:创设情景。

以多媒体播放人与自然的片段,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步“整体感知探究阶段:

学生默读课文,圈点勾画,同时投影出阅读中需要解决的思考题,并小声播放音乐,以创设轻松的阅读气氛。

第三步:小组讨论,个案探究

给予学生适当自读的时间后,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尽量解决阅读中出现的问题及投影的思考题,同时注意引导学生理清作者是如何一步步得出“敬畏自然”这一观点的。

第四步:互动探究。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后,将不能解决的问题或对课文中质疑的问题提出来,可以学生回答,可以老师回答。投影示范质疑问题,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句子观点进行探究。

第五步:课堂小结。

第六步:拓展性作业。

1、开展“人定胜天”与“敬畏自然”辩论会,请准备辩论材料。

双主体互动式 篇3

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共同参与、共同分享的过程,离开了教师的教或学生的学,则教学就不成其为教学。师生之间是平等的互为主体的关系,即双主体关系,是一种主体间的对话和“视界融合”。学生与教师一样,都是教学的参与者和相对独立的行为者,都是完整的精神整体,从这个意义上说,师生双方都具有主体属性,他们在教学实践中平等地“参与和分享”。双主体关系下的师生交往活动势必体现为交互式、互动式,而非主客式、主从式、授受式。不能把教师“教”的活动与学生“学”的活动割裂开來,必须通过师生互动彰显师生间的沟通和对话。建构双主体关系下的师生互动模式,应是新型师生关系的本真追求。

一、 平等对话:主体间互动的根本

只有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才能尊重“人”的主体性。而对“人”的主体性的尊重,是师生参与教学、有效互动的动力源泉和根本。对话是师生双方各自的精神敞开和彼此接纳,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精神平等和沟通[1]。教学是在人与人之间展开的,作为主体的人的交往是交互性的,是“我”与“你”的关系,而非“人”与“物”的关系。教学之所以能够存在和继续,就在于师生交往活动本质上是主体间的相依、相融、相促的平等互动。

教学中的平等包含三层含义:一是要“平等地看待学生”[2]。教师对学生要做到公平、公正,一视同仁,不掺杂教师个人的偏见和私欲。二是“与学生平等相处”。不仅师生平等参与教学,更重要的是要有心灵的交融,尊重学生的人格,满足学生的内心需求。三是“以平等的方式爱心施教”。关爱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对学生成长充满期待,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这样,平等不再仅仅局限于“师生处于平等位置”,其范围得到延伸和拓展。

主体间互动所体现的对话是建立在平等这个核心价值基础上的。对话并不仅仅是师生双方狭隘的语言交谈,更重要的是交互下的心灵敞开和精神承领,是相互间的尊重、理解、宽容、接纳。伽达默尔认为:“真正的对话,其结果不是一种拉平,而是要激发一种突变,生成一种新的东西。这种对话是在两个平等的对手之间进行的,但平等不等于相同,而是棋逢对手,在碰撞和交互作用中调动双方最大潜能,从而使对话成为一种活泼的事件。”

二、 智爱兼备:由关注“科学的世界”到关注“精神世界”

教育是“成人”教育,其终极目的是实现学生由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化。学生的自然生长不是教育,教育是一种干预,一种策略性、关怀性的干预。因此,教师必须有智有爱,无智则无力从事教育,无爱则无心从事教育。

师生是一对平等的主体,但不是相同的主体。从对学生施加何种影响、如何影响来看,教师是“教”的主体,从知识、技能自主构建来看,学生是“学”的主体。要建立起教与学之间、教师主体与学生主体之间和谐、融合的关系,必须以教师的智爱兼备为前提。教育之智关注和促进的是“科学的世界”的成长,教给学生科学的知识和方法,使其体验到学的自由和情趣,乐学、会学、愿学。教育之爱则是关注和促进学生精神世界与心灵世界的成长;将智与爱割裂开来,实质上就给教师派定了一个知识追求者身份或监护人身份,教师的主体作用难以发挥出来,同时,学生的知识需求得不到满足,学习方式方法得不到有效指导,学习的主体性发挥也成为一句空话。

策略与关怀、智与爱互为条件。在教育教学中所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来自于教师对学生的爱。教师关怀学生生命个体,对学生人生成长饱含信心和期待,会激发教师产生教育智慧,不仅可以避免因教师的疏忽所带来的教育失误,尤其重要的是能够策略性地对学生施加教育影响,促使学生主动地学、创造性地学、在师生合作中学,从而由教的主体性引发出学的主体性。反过来,当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注和期待,学习的潜能就会充分挖掘出来,配合教师达成预期教学目标。策略是一种智慧,关怀也是一种智慧。教师的主体性体现在学生主体性发挥的程度上,而爱和智则是师生复合主体赖以交互作用的宝贵资源,只有智爱兼备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智爱统一的人。

策略施教,重在建立活动意义上的相动、相促关系。教学是一个活动的进程和变化的过程,教与学同时发生,相互渗透,相互转化。没有学生的学,教师的教只能是个人表演;没有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充其量只能是自学。

爱心施教,重在建立情感意义上的师生相依、相融关系。一方面,情感作为一个完整人的组成部分,当然是教学的目标和期望,学生对教师和教学活动的情感,要在教师的培育下丰富和发展,要在教学中生成和成熟;另一方面,教师与学生作为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交往,不可能也不应该对人的情感置之不理[3]。

三、 教师主导:师生互动交往的必然价值追求

1.主导与主体、主导与互动的内在联系

“主体”是行为者在其行为过程中所处地位的描述或反映;“主导”是行为者功能和作用的描述或反映;“互动”则是对行为者活动的协调性的描述或反映,具体是指具有语言能力和行为能力的两个或两个以上行为者通过语言或其他媒介达到相互理解的协调一致的行为。一方面,教师主导是寻求教师主体与学生主体之间平衡的支撑点。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增强教学的方向性、组织性、简约性,体现出教师作为主体的存在价值,提升学生作为主体的活动效能水平。另一方面,以平等对话为取向的师生互动虽以主体间性关系的确立为背景,但互动的内容、方式、深入性及优势占有方直接取决于教师主导作用发挥的程度,教师主导作用的缺失必然堵塞师生有效交往的可能性,使教与学的行为变成相互封闭的孤立行为,缺乏交互性。

目前,我国教学实践中的一种主流观点是“主导——主体论”,主张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由于主导与主体不是同一范畴的概念,极易模糊二者的区别与联系,导致认识上的偏差:认为教学中学生才是主体,教师只是主导而非主体。其结果是学生的主体性过分张扬,教师的主体性被忽视、弱化,教师的主导也就变成为学生“表演”而存在的“主持”,无论师生关系还是师生交往都被完全异化。

2.现阶段存在的师生交往模式及其互动特点

不同师生关系会形成不同的师生交往模式,师生互动也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控制型。其特点是师生交往过程中地位不对称,教师处于强势高位,教师作为知识“代言人”、真理“拥有者”向学生耳提面命,成为语言与思想的权威。学生在交往中是被动的,丧失语言与思想的自由,极大地弱化了教育的功能。师生虽有交往,但未必是互动和沟通;虽有相互影响,但未必达到理解与融合[4]。

符号型。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使学生更多地依靠表现力强、集成性高的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师生虽在同一教学场所,但实际上处于准分离状态,人与人交往被“人机对话”所代替,教学局限于“科学的世界”,缺乏情感的关注与沟通,教学只有理性而缺乏人性。

服务型。学生主体意识高涨,教师则成为“弱势群体”,教什么、怎么教完全依学生的兴趣和需要而定,学生是太阳,教师是月亮,月亮围绕太阳转,教师围绕学生转。特别是有些教师对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探究、合作学习肤浅化、表面化、形式化理解,无论什么课程内容都要拿出来让学生去探究一番、合作一番,教师则仅仅是学习资料的“供应商”或学习活动程序的“报幕员”。师生间只有交往而无互动,并且这种交往是停留在“服务与被服务”、“供给与接受”的低层次交往。

对话型。其特点是民主、平等、理解、融合,师生双方个性张扬,拥有自由、充分的话语权和表达权,但同时又能够凸显主体间的对话意识,彼此间敞开心扉进行心的交流,由观念碰撞到相互接纳最终达成共识,实现精神整体的人的自觉的理解和沟通。

上述四种师生交往模式中,对话型交往体现了现代教育的本质即师生互主体关系,应成为主体间性哲学语境下实现师生交往互动的应然选择。

参考文献

[1] 王法權.论网络环境下的人性化德育.教学与管理,2008(9).

[2] 余清臣.师生岂能止于平等.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2).

[3] 杨骞,溪海燕.师生关系的现实与理性诉求.教育科学,2008(4).

[4] 张俭民.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对重构师生交往关系的启示.现代教育科学,2007(1).

双主体互动式 篇4

一、预习: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从参与教学过程的主体来看, 互动式课堂教学主要表现为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互动式探究教学的主体和关键是学生, 如果离开了作为主体的学生, 这种教学方式也就成了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在教学中不能为了互动探究而互动, 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前把充分的备课转变成学生上课前充分的预习。对于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来说, 预习这一环节就显得尤为重要。古语所说的“笨鸟先飞”其实就是这个道理。当然, 学生的课前预习并不是“放羊式”的, 而是要求教师预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和开展, 并且要告诉学生这些预习内容是要在教学中进行提问和检查的。这样的预习才能保证学生预习的真实性、目的性和有效性。首先, 如果预习没有了教师的指导和检查, 就会使一部分学生不知道要看什么, 做什么, 甚至遇到难懂的内容还会产生恐惧感和厌学的情绪。其次, 如果让学生感觉预习不预习都没有关系, 时间久了不仅会让教师布置的预习任务大打折扣, 而且也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再次, 在预习过程中要让学生找一些平时自己比较感兴趣的知识。比如在讲述《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工业的地域联系》一节时, 结合2013年春节过后一些企业的招工难问题, 让学生通过看时政杂志报纸或者询问父母等渠道, 引导学生进行课堂预习: (1) 工业为什么会转移? (2) 哪些工业发生了转移? (3) 工业转移与工业集聚有什么关系?

由于我省地方民营中小企业众多, 很多学生的家中就办厂, 通过各种途径可以了解到东部地区劳动力成本上涨, 中小企业招工难已经成为最近一个时期比较普遍的现象, 目前仍没能得到有效改观。首先, 中小企业的用工成本普遍上涨了, 不仅仅是工资在提高, 随着人们维权意识的提高, 不依法缴纳三险一金的做法已经行不通了, 而缴纳各项社会保险也增加了用人成本。其次, 农民工更愿意在家门口工作, 即使家乡的工资低一些。还有就是新生代农民工升级, 他们不愿从事普工工作。再次,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中西部部分地区也开始出现用工荒, 这也是导致东部地区用工荒的原因之一。学生通过查阅一系列的网上资料、报刊资料以及预习, 不但掌握了查找对自己有用资料的方法, 也养成了认真阅读地理素材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同时也使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进一步得到了锻炼, 为下一环节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探究:真正提高学生解决各种地理问题的能力

我们课堂教学的宗旨是: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不论是一些基础知识点的掌握, 还是重点和疑难问题的解决, 都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出来, 当然教师也要给予适当的引导。

1. 学生主体地位的充分显现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充分体现, 要么是独立思考解决一些问题, 要么是学生之间合作进行的问题式探究。在探究过程中要求学生不盲目接受和被动记忆教材或教师传授的知识, 而是主动地进行自我探究, 把学习过程变成一种“再次发现”知识的参与式活动。新课程改革虽然特别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 但由于传统教学观念在众多教师心里根深蒂固, 教师们比较担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会影响课堂效率, 或者会使课堂纪律变差, 从而影响教师的教学成绩, 甚至会影响学生的高考成绩。这样就使得教师不敢放手, 从而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所以, 在大部分的课堂中还是教师一个人在唱“独角戏”, 学生成为观众。当然, 在白天和晚上大课时训练的前提下, 通过教师一遍又一遍的练习和讲解, 教师的教学成绩也不会太差, 甚至他们的学生在高考中还能名列前茅。但在这样的教育方式下, 学生一旦离开了原来的环境到大学中继续深造, 就会“倒下”或迷失方向, 很多学生在大学中完全不知道该如何学习或者为什么学习。要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在课堂中敢于表现自我, 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对教师所提的问题进行层层分析, 讲出个所以然来。教师和学生要形成平等和谐的对话氛围, 这样课堂教学的效率才能得到极大的提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必须放下姿态, 不能使自己高高在上。教师要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 以引导者的姿态出现在课堂当中。教师要学会扮演一个平等的角色, 建立课堂当中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平等对话的良好学习气氛。在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中相互思考、彼此交流和探讨, 实现知识的传授和智慧火花的碰撞。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 学生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就能得到凸现, 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情商也得到了训练, 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状态。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 鼓励学生敢于挑战常规, 敢于挑战权威, 学会批判地对待书本上所学的知识和材料, 形成自己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这才是我们地理课堂教学中所追求的最高目标, 也是我们地理课堂教学中有效性和实用性最本质的表现。

2. 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

新的课程改革精神要求教师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既不能完全替代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满堂灌, 也不能完全任由学生发挥。实施高中地理新课程就要给学生提供必要的科学探究机会, 让学生通过各种方式体验探究过程的曲折和乐趣, 培养科学探究的精神和能力。但探究什么, 如何探究, 却具有较大的选择性。这就要求教师选择的探究内容既要有探究价值, 还要难易适度。太容易的探究内容会使学生丧失兴趣, 没有足够的动力;而内容太难则会使学生兴趣下降, 不利于培养学生对地理这门学科的学习兴趣。在这个环节中, 对于学生在互相合作探究中所得出的答案或者提出的一些非常有特色的见解, 教师应在分析的基础上予以充分的肯定和鼓励, 以此来保护他们积极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

例如, 在学到汽车生产过程中的生产联系这一部分内容时, 笔者请一位平时成绩不大理想但对赛车很感兴趣的学生在课堂中讲讲赛车的一些知识。这位学生很认真生动地讲了很多这方面的知识, 使学生们大开眼界, 大家都给予了赞许的掌声。这种鼓励对学生们来说是非常必要的, 它不但会使发言的学生提高了学习地理的积极性, 也会使一起合作的小组有非常强的满足感。通过这样的方式, 会使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文字整理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 也会增强合作小组和班集体的凝聚力。实践证明, 生动活泼的地理课堂是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 教学效果是非常理想的。

三、拓展:提高学生的地理综合素养

作为地理教师, 自身素质是最为重要的。教师的素质决定其教育教学效果, 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直接而显著的影响。一个能够从思想、政治、道德素质, 科学文化素质, 教育能力素质和心理素质四个方面来提升自己的教师才能够称为教育工作中的行家。以前有教育工作者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要给学生一杯水, 教师要有一桶水。”这样的话在以前的教学探讨中经常提到。但在新课改的理念下, 地理教师更应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及方向, 这也是学生所期望的。

地理教师要不断学习和自我总结, 平时不断积累自己的所见所闻和素材标本等等。如果教师不给自己充电, 教师的知识就会落后于时代的发展。比如我们在学到高一必修Ⅰ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这部分内容时, 教师可以通过用录像机录下前几天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节目或者500百帕气压图, 结合当时的天气情况进行教学。这样不但使大气环境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效果得到提高, 也会使我们地理教师手中的教学素材不断得到积累和补充。通过教师的不断积累, 几年以后就可以成为一个让学生十分佩服的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博学多才的地理教师了。我们也还可以通过制作和寻找一些简单的地理标本来充实课堂教学。比如布置任务让学生去找一些矿物标本, 再回到教室和同学老师一起来分享。这样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探究热情, 也会使我们地理教师的实物标本越来越丰富。

四、检查:了解学情, 验证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提问一是可以检查学生预习的效果;二是可以鼓励学生在预习时有更大的学习积极性, 以提高学生通过阅读获取信息的能力。更多问题的提问应该有拓展性, 让学生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奠定探究未知领域的科研精神。当然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认为的, 方法指导不在于全盘指导, 而在于相机引导。教师多对学生的回答给予正面的肯定、赞美和欣赏, 会使学生产生愉悦感和自豪感、成就感等心理体验。

课堂上善于运用各种形式的提问, 可起到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作用。教师只有从根本上形成对课堂提问的正确观念才能在实践中发挥课堂提问的灵活性与有效性, 从而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

双主体四段六型感悟 篇5

一、在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更应该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

过去我们认为教师讲得越细,学生学得就越容易,课堂教学效率会更高,就像钻山洞一样,老师领着学生钻比学生自己摸索可能更快一些。但是我们没有想到,这样做会养成许多学生不动脑筋的习惯,只是被动地听课,不愿主动地学习。其实书本上大部分知识学生通过自学都能够解决,老师的讲反而更耽误时间。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一般情况下,平时老师需要讲十几分钟的内容,学生自学三、四分钟就可以了。学生自学几分钟就开始做题,不会的再回头看例题或相互讨论,基本就能做练习题了。这个过程是个不断反馈的过程,不是看一遍就全部都会了。这样,学生自学积极性更大,效率更高。因为老师规定学生定向自习后就要汇报、做练习题,学生有一种紧迫感,不认真看就不会做练习题,落在别人后边,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所以目标引路,自主学习比被动地听老师讲课积极得多,这样让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的得到了体现。

当然,学生自主学习绝不是“放羊式”的。具体说就是从上课到下课,学习的主要过程都是让学生自学,教师由讲授者变为组织者。课堂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和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的教材为基本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的设计问题、质疑问题、讨论问题、表达想法的机会,充分发挥小组学习、全班学习的群体作用一种教学模式。在课堂中教师要坚持“少讲多学”,即教师少讲,学生多学。其优点一是教师在课堂上讲得少了,可以抽出更多的时间个别辅导后进生。二是在学生相互讨论的过程中,实际是好学生教后进学生的过程。好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基本上都明白了,而后进生还有一些问题没搞清楚,通过好学生的讲解,自然也就明白了,在这里实际上运用了陶行知的小先生制。后进生光靠老师一个人忙不过来,发动好学生都来帮后进生力量就大了。三是这种做法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一旦自学能力形成了,他们进步的幅度就会加快,而且终身受益。在课堂中教师要坚持

放手原则:凡是学生能读的就让学生读,凡是学生能说的就让学生说,凡是学生能想的就让学生想,凡是学生能讨论的就让学生讨论,凡是学生能写的就让学生写,凡是学生能做的就让学生亲自做。给学生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体验。给学生一点困难,让他们自己去解决。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

有些老师放不开是因为不相信学生,要坚信给学生一个舞台,他们定能跳出优美的舞姿,给学生一片蓝天,他们一定会展翅翱翔。与此同时不能忘记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体地位就像放风筝一样,风筝飞的再高,放风筝的线始应该终拽在手中!

二、正确对待课堂学生的错误,课堂因“错误”而精彩

一节成功的课堂教学应该是精彩的,在师生互动生成的过程中,其中情感的交流,思维的碰撞,创造的迸发„„ 往往会成为课堂教学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不过,我们容易忽略另一种“精彩”——错误。

我们的学生,有着不同的知识背景,不同的情感体验,不同的表达方式,也就有着参差不齐的思维水平,难免会出错。对待错误,许多教师视为洪水猛兽,避之唯恐不及,或“快刀斩乱麻”,以一个“错”字堵上学生的嘴;或亲自“上阵”,把答案“双手奉上”,这样堵住学生迈向“错”的脚步,也就阻断了他们迈向成功的道路。

著名教育家卡尔·威特的教育秘诀之一就是:宽容地、理性地看待学生的一切,包括错误。正因这样,我常微笑着对学生说:“这个问题大家畅所欲言,发表大家的意见,错了没关系,没有谁天生就会,课堂就是出错的地方,如果你们都不出错,还要我干嘛。”其实,这不仅仅是调动学生发言的积极性,还在于我有一个清晰的教育理念:错误也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是的,学生的错误是宝贵的,课堂正是有了错误,才变得更加精彩。我们要让错误美丽起来,只有在“出错”、“纠错”的探究过程中,课堂才是活的,教学才是美的,教师才是称职的。

三、要充分发挥评价的反馈、激励和促进作用

教师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方法评价学生,不断地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对学生而言,不管是教师的评价,还是学生的互评,他们都渴望得到一定的认可,获得成功感,因此,评价应以激励为主。例如,当学生的想法有道理,但表述得不够清楚时,教师千万不可全盘否定,可以说,“你的想法很有道理,老师已经明白了你的意思。如果说得更明确些,那么大家都能明白你的意思了,试试看。”如果学

生的想法完全错误,也应用委婉的口气说:“看得出,你正在积极思考,但这种结论是错误的。没关系,再想想。”如果有的学生的想法出乎教师的意料,但很有道理,教师可以欣喜地说:“好!有创意!老师也从你的想法中长了见识。”当然,激励的语言要注意恰到好处,千万不要言过其实,给人带来虚假的感觉,同时也要注意避免单调枯燥,机械重复一些套语。

四、实施课改的同时教师自身也得到了发展

“双主体四段六型“教学模式其实是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从教师的业务知识方面讲有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师必须深钻教材,在真正吃透教材的前提下,才能设计好前置练习,这样学生的定向自学才能有的放矢、事半功倍。而且思维活跃的学生不知有多少奇谈怪想,这也就要教师有足够丰富的知识去应对。而且还要与时俱进,不但开拓自己的视野,拓宽自己的知识面,这样才会让课堂充满生机。

(二)就教师的驾驭能力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以前的课堂,基本上杜绝了学生个性化的问题,所以一堂课一般都是水波不惊。但实施双主体四段六型教学模式你根本难以预料学生会提什么问题,会碰撞出怎样的思想火花,所以这就要求老师拓展知识面的同时,要有更强的课堂驾驭能力。

(三)实施“双主体四段六型”的课堂,师生关系更融洽了教师是走下讲台与学生近距离接触,有时甚至是零距离接触,这就使得教师的修养、品德、言行等直接影响学生。那么,这就要求教师在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的同时,还有修身,要不断的完善自我,用自己的人格魅力,用自己的言行举止教学生如何做人。

双主体教学初探 篇6

2010年,关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划中提出,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基本方针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在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下,如何培养出企业需要的大量的高素质人才,是每个职业教育从业者所要思考的问题。

一、當前我国职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职业教育,在狭义上专指培养技术工人类人才的特定教育类型,即培养那些不需太多理论知识而主要依靠动手技能和经验技艺,在生产、服务第一线从事现场工作的直接操作者。而高等职业教育的核心内涵,就是使求学者获得某一特定职业或职业群所需的实际能力,提供通向某一职业或职业群的道路。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国职业教育仍然处于初期发展阶段。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首先在立法中明确提出的,在国际上缺乏可借鉴的理论与先例,在专业设置、教学计划制定、教材、教学管理等方面多是沿袭普通高等教育的做法,更使其发展处于“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境地。

1.社会偏见降低了生源质量

我国长期以来是一种选拔式教育,认为只有进入普通本科学校读书才是成才之路,只有被普通本科学校淘汰的学生才会进入职业教育渠道。另外,多数企业在用人时仍然注重高学历、名院校,职业学校毕业生在就业时不具有竞争优势。这种社会偏见、就业压力对职业学校的学生影响甚大,使他们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缺乏自信,再加上文化基础弱,很容易造成厌学情绪,学习效果很差。

2.专业设置与职业脱节

高等职业教育不同于高等普通教育,高等普通教育要求教育对象具有较强的理论基础,它传授诸如历史学、数学等基础科学知识,以达到“具有进入高等研究领域的能力”的要求,或者传授诸如医药学、建筑学等科学技术知识以达到“能进入一个高精技术要求的专门职业”的要求。普通高等教育中的专业实际指某一学科门类或其某一分支,是一种学科分类的概念。高等职业教育中的专业泛指专门人才所从事的特定业务,这样也可以理解为专业就是指社会某一大类职业,是一种社会岗位分类概念。

但是在我国,很多人认为高等职业教育就是高等专业教育,甚至认为,就是普通高等教育的大专层次,在专业设置上沿袭了普通高等学校的设置,缺乏职业针对性。

3.培养方向与企业需求脱节

在制定培养目标、培养方向时,未处理好当前的教育与学生未来就业的关系,缺乏对劳务市场、人才市场的了解,不了解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造成办学的盲目性、随意性,缺乏超前性。培养目标不适应社会需求,培养的学生很难做到“适销对路”。

4.理论知识比重偏大

由于我国职业教育起步较晚,所以在大纲制定、课程设置上大多套用普通高校的内容,与社会需要、培养对象的特点严重不符。理论课包括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多达二十几门,各门课程内容相互重叠;而专业课程,又大多使用大专学校的教材,过于强调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完整性。由于理论知识偏重,缺乏与实际的联系,容易造成理论教学脱离职业岗位实际,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

5.实习环节控制弱

职业学校学生的实习一般有在校课程训练、企业参观认识、校外企业实习等形式。特别是学生在企业的实习,从设计初衷上讲是非常好的,可以让学生在企业中得到锻炼,但是在具体实施时由于时间固定、学生分散等原因,学校教师很难对学生的实际实习情况加以控制,使效果大打折扣。

另外,我国职业教育在法律规范、师资结构、教材、教法等许多方面都亟待改进。

二、双主体教学的实施

高职教育有自己的定位,有自己的教学规律。高职教育的任务就是要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归根结底是服务于企业的需要。高职教育要生存与发展,就必须提高办学质量,要让学生学会技能和本领、成为有用之才。那么,在专业设置、师资建设、课程改革中不但要遵从教育规律,更紧迫的是要引入企业、行业协会的参与,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开放性。

所谓“双主体”教学现在有很多提法,它借鉴了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马树超研究员认为,“双主体”教学就是在普通高等学校教育框架下融入产业、行业、企业、职业等要素,在政府主导下的,学校与企业、行业共同办学。

1.针对企业、行业的需求设置专业

职业教育要为企业服务,与地区经济发展相适应。在专业设置上首先要考察经济和企业的发展需要,突出专业的针对性。要时刻关注劳动力市场,对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进行职业分析。对开设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对从业者在知识、技能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同时还借鉴劳动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颁布的职业资格的技术等级标准,进行细化,使培养目标具体化。

2.以职业领域为导向制订教学大纲

要以实践技能为指导思想,来制定职业教育教学大纲,与实际岗位需求的目标相联系,以此为基础,以职业技能及相关知识为单元模块,再以这些单元模块为基础进行组合,构建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时间统一协调的课程体系。教学大纲与企业培训大纲相互融合,结合行业要求统一规定,由各职业学校和地方教育局负责实施。

3.教学过程中树立“以学生为中心、以行动为导向”的思想和理念

分析学生特点,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 行为导向教学法,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新、学会协作,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责任能力,加强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以适应今后不断变化的工作岗位的需要。

4.学校教育与企业培训并行

学校教育以课堂教学形式进行教学,学生在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也可以到学校寻求理论上的帮助。而企业可以通过专门的培训师指导学生掌握操作技能和相关规定,突出教学的实践性。在学校教育中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加大实训比例,加强实验设备条件建设,侧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5.提高教师素质,更新知识结构

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职业学校要鼓励教师对陈旧的教学计划、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激发教师的创新精神,给教师更多机会进行尝试和摸索,掌握更多的技能。培养一批双师型的教师,对目前我国职业学校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6.采取有效措施,鼓励企业参与

职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企业的参与和支持,可以采用企业与学校合作的方式,企业为学校提供实践教学的场所,解决教学的部分经费;而学校为企业培养有用人才,为学生的就业奠定基础,使职业教育逐渐社会化。

当然,要实现“双主体”教学,必须要建立校企互利共赢的体制机制。通过完善政策法规,明确行业企业和学校在办学中的职责和权益,积极发挥地方政府与行业协会的力量,通过财政支持等经济政策的鼓励,调动企业参与共同办学的积极性,才能不断创新校企合作育人的培养模式。使企业成为办学的主体,才能真正使学生掌握技能,更好地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

高中体育互动双主体教学模式研究 篇7

一、高中体育教学的“互动双主体”的前提

1. 以“互动性”“多元性”为教学目标

为提升高中生对体育知识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要规划好日常的教学方式。例如,互动式教学、轻松式教学或者学生教学等方式,运用这些教学方式来提升高学生学习体育知识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在进行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细心观察发现,学生的真正需要会体现在学习的兴趣上。而要想提高课堂的教学成效,就要引导学生对学习体育知识感兴趣。例如,在进行体育教学时,首先可以对学生感兴趣的体育项目进行调查,并且参考调查结果,依据学生的兴趣而进行双主体教学,调整好教学计划。还可以在课堂实际教学中,把学生作为教学的核心,制造和谐欢快的气氛,使学生在轻松的状态学习体育知识,提高对体育的兴趣。

2. 教师要在实践中“学习”

伴随着时代的进步,学生的性格特点、思维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体育教师的教学理念也要随之变化,并且引入新的教学模式,实施以学生为学习主体、以教师为辅助主体的“互动双主体”的教学模式。为了提升高中体育课程的教学质量,高中体育教师要紧跟时代发展,提升自身的素质和改进教学方式,以此适应社会对于高素质体育教师人才提出的要求。与此同时,在进行体育教学时,教师还要时刻对自身的教学方式进行反省,更好地与学生进行互动,使学生有一次愉悦的体育学习体验。

二、“互动双主体”教学模式的具体措施方法

“互动双主体教学”是需要教师与学生相互配合才完成的体育教学任务,而不是体育教师个人就可以完成的。所以,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大力培养学生参与体育教学的意识。

1. 在高中体育课堂教学中设计一系列的游戏教学

为使“互动双主体”教学模式更好地应用到高中体育教学中,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进行情境设置,以此提高学生对学习体育知识的兴趣。教师可以针对此课程设定虚拟的情景。例如,在进行跳远项目时,教师可以对学生说这是奥运会的比赛现场,能够取得优异成绩的选手可以获得丰厚的奖励。这样具有愉悦性、互动性的体育教学模式可以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体育知识,并且将体育知识融入到实际生活中,保障了教师的课堂教学成果。另外,在体育“互动双主体”的教学模式中,为使教学效果可以更快地提升,在进行一些体育课程教学时,教师可以开展体育竞赛活动,使学生可以自主、自由地参与其中。也正是由于体育竞赛活动限制不大,使得有更多的学生自愿参与其中,提高了他们对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在参与体育竞赛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锻炼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意志,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在体育活动中得到了提升。

2. 在进行“互动双主体”教学前,要做好充分准备

在进行“互动双主体”教学模式前,教师要做好与之相关的准备工作。例如,教师要全面了解“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知识点,还要具备较强体育的应用素质和良好的普通话素质。这就要求高中体育教师具备体育活动的基本素质,要对学生进行篮球技巧指导,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在进行篮球教学课程时,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然后进行分组对抗赛。但是在进行篮球比赛之前,教师首先要把篮球运动的基本知识和运动技巧传授给学生,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对体育知识更容易接受,更感兴趣。而在教师传授篮球知识和运动技巧时,学生认真听讲,就会对教师讲解的知识感兴趣,并且会提出相关的问题。教师要结合当时课堂实际的内容进行讲解,或者找其他学生进行解答。在传授完篮球技巧后,学生就可以按照之前的分组进行篮球对抗赛。在篮球比赛中,教师要及时纠正学生在运球时的错误操作,这样不但可以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效率,还可以增强学生间的团结合作精神,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三、结束语

伴随着新课改进程的不断推进,在高中教学体系中体育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其具有的意义也越来越被社会所重视。因此,开展高中体育教学“互动双主体”模式,要把学生作为主要教学核心,要保障学生训练模块、学习模块的安全。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做好充分的辅助工作,在保证学生安全的基础上,提高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此提高教学质量。

摘要:体育教学在高中教学体系的模式中占有重要位置,可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就目前状况来看,我国高中体育教学体系还存在不足和弊端,这要求相关人员要对其引起重视。而“互动双主体”教学模式的应用,有助于高中体育教师和学生间的沟通,并且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和身体素质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高中体育,互动式教学,双主体,数学模式

参考文献

[1]相玉芹.高中体育教学方法选择依据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4(12).

双主体互动式 篇8

“我听说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领会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美国华盛顿大学校园的这副条幅突出了学生作为主体参与学习的重要性。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做教学活动的主人,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内驱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学习变成学生的内在需求,从根本上促进学生认知、能力,个性的发展,乃至完美人格的形成。本文所指的“双主体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是指课堂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学生自主探究过程中,通过师生之间的合作与互动,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培养学生,从而完成教学目标和任务。其课堂教学模式和基本结构如图1所示:

二、以“双主体互动式”模式构建“二氧化硫”的课堂教学

人教版高一册第六章第二节“二氧化硫”的内容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二氧化硫作为大气污染物对环境的危害日趋严重。我们处于一个信息化的时代,学生可以从多种途径获取信息知识。所以我尝试以“双主体互动式”模式进行教学,在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具体程序见下表:

附表作业设计:

1. SO2的漂白原理与Cl2 (HCl O)、活性炭的漂白原理有何不同?请查资料并填表:

2.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的比较:

3. 请尝试在百度或Google中输入“酸雨”并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酸雨”?

(2)“酸雨”有什么危害?

(3)“酸雨”是如何形成的?

三、课后反思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教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在上述教学过程中,教师用心创设问题情境,建立和谐,引人入胜的课堂环境。学生当老师为朋友,保持良好的心境和愉悦的学习情绪,从而积极思维,大胆想象和猜测,不断产生新的观点。探究来自问题,问题始于质疑,朱熹曾经提出:“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当代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问题是在一定的情境中通过主体的活动产生的。教师通过层层设疑,引导学生从一个“愤悱”状态到另一个“愤悱”状态;学生经过质疑,思考,猜想,验证等一系列活动,做到眼动,脑动,手动,切实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使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积极性得到有机的结合。二氧化硫的重要性质也不再以静态的形式被储存,而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动态地建构在头脑中。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和能力得到了培养,科学的思想和方法也在“润物细无声”中悄然渗透。

在课后作业的设计中,赋予课后作业新的价值使其成为学生巩固知识,激发兴趣,发展个性, 自主学习,积极探索,大胆创新的园地。尝试设计开放性的作业,把学生置于一个动态、开放的学习环境中,让学生借助网络学习,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令学生兴奋不已,将“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双主体互动式 篇9

教学模式是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媒体四个要素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的有机整体。构建基于博客互动的“双主体”体验式教学模式是建立在当前高等教育教学环境基础上的。

(一) 媒体和环境的变化

随着电脑的普及和互联网的发展, 高校大学生的学习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最典型的变化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媒体不再局限于课堂, 网络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有调查显示, 大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的途径依次是:网络、课堂 (教师和同学) 、图书报刊、广播电视、其他途径。当前, 博客是大学生的一种信息来源和广受欢迎的网络媒体形式, 是一种以时间倒序方式排列网络文章的网络出版和交流方式。典型的博客可以充分结合图像、文字、声音、动画, 或其他博客或网站链接的媒体。另外, 能够让读者以互动的方式留下意见也是博客的重要特征。

作为一种新媒体, 博客能使教师和学生跨越时空进行交流, 具有许多无可替代的优势。如何让博客进入课程, 发挥新媒体在传统教学中的作用, 或通过引入博客教学改革传统教学模式, 是值得教育工作者思考的一个问题。

(二) 在校大学生的特征

在校大学生的特征值得校方和教师关注。目前的在校大学生多为“90后”, 他们几乎是伴随着网络成长起来的一代。这一代人的特征是习惯依赖网络、喜欢张扬个性、注重展示自我, 当然, 他们的网络知识和网络运用能力也相应较高, 而对网络文化、博客文化他们已广泛接受和参与。目前, 在校大学生是博客群体的主力, 博客满足了他们追求自我、展现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心理。另外, 大学生也乐于找到志趣相投的“博友”, 满足自己社会交往的需要。

校方和教师应客观对待大学生的这些变化, 并从变化中寻找开展教育教学的机会。针对大学生的上述变化, 若教师能巧妙地将博客应用于教学中, 不仅能满足学生的诸多需要, 达到教学目的, 还能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和运用网络和博客。

(三) 师生主体地位的重构

近年来, 国内外教育专家和学者都关注到了一个现象, 即网络背景下师生角色正在逐渐发生改变。以往教师由于资历与阅历的缘故, 掌握和拥有大量的资源, 因此在知识、信息方面处于垄断地位。而当前由于电脑的普及和网络的发展, 教师的资源优势已不再明显, 此时学生完全有可能通过自身查找资料和网络咨询得到某方面的专业知识。因此, 当前师生地位变化概括起来就是教师垄断地位的丧失和学生主体地位的提升。目前状况下, 教师已经从知识的权威逐渐变为平等参与学生的学习和研究, 从知识的传递者演化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学生也一改过去被动接受学习的身份, 正在向主动学习和发展演变。高校教师如果忽视这种变化, 仍然采用以往的“填鸭式”教学模式, 显然就不能适应和满足学生的需要。因此, 如何适应环境变化, 在重视学生需求的前提下, 重新设计和规划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成为当前高职院校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构建基于博客互动的“双主体”体验式教学模式

(一) 基于博客互动的“双主体”体验式教学模式

笔者在充分研究相关文献的基础上, 结合个人教学经验, 提出了基于博客互动的“双主体”体验式教学模式, 并进行了教学实践。基于博客互动的“双主体”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基本观点有三方面:第一, 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居于同等重要的主体地位, 二者都是高校教学的并列双重主体。第二, 以“博客”为代表的网络和以“课堂”为代表的教师是学生学习知识和了解信息的两个重要途径, 博客应当成为一种受重视的教学媒体, 应考虑发挥博客的教育教学功能, 应整合博客和课堂为一体进行专业教学。第三, 针对“90后”在校大学生在学习上表现出的注意力难以集中或难以长时间集中的特点, 教师在教学中应考虑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和方法, 引入体验式教学, 吸引和保持学生的注意力。

通过师生双主体、课堂和博客“双平台”的教学方式, 建立的基于博客互动的“双主体”体验式教学模式, 如图1所示。在图1中, 教师和学生是课程学习的主体, 通过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研讨和学习进行课程教学。在这种教学模式下, 博客成为课堂在网络上的另一种形式, 学生和教师在博客中进行互动和交流, 彼此启发, 相互影响, 共同完成课程教学。同时, 这也是一种典型的体验式教学模式, 例如学生针对某一教学难点展开资料查找、研讨准备, 最终完成课堂研讨, 这样的学习有别于以往仅限于课堂的“填鸭式”教学, 良好的体验能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 明确把握博客与课堂之间的关系

构建基于博客互动的“双主体”体验式教学模式, 首先要明确博客与课堂是什么关系, 博客和课堂在教学中分别承担什么任务, 即划分课堂教学与课程博客所承担的教学任务, 做好新教学模式下的课程教学规划和设计。在笔者的研究实践中, 首先明确博客是课堂的一部分, 博客和课堂是专业教学的双平台。课堂承担的教学任务有重难点问题的研讨、典型案例的分析、综合知识的实践运用。博客承担的教学任务有基础概念与基本理论的学习、课堂重点与难点问题集中讨论的前期准备、答疑解惑。在这种教学模式下, 博客是课堂的前期准备和后期延伸, 课堂是课程的高潮及博客的精华展现。

(三) 课程博客的建立和运行

在教学实践中, 笔者以《营销策划》为实验开展这一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根据这一教学模式构建了该课程的博客, 将其作为该课程课堂教学的一部分, 并进行了教学实践和运用。

在建立课程博客时, 要注意课程博客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博客, 它应体现博客作为课堂的一部分, 要达到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作用。基于博客互动的《营销策划》课程教学中应坚持以下原则。

开放式课程 教师将《营销策划》课程的教学大纲、学习指导和重难点解释、参考资料等放入博客, 由学生进行课前学习和研讨。

研讨式课程 在《营销策划》的课堂上主要完成学习任务的重难点研讨或综合实践运用, 学生根据在博客上所作的准备进行课堂研讨, 教师予以指导和总结。

体验式课程 学生作为教学主体之一主动参与课程准备、教学过程和课程总结, 提升动手能力, 强化学习效果。体验式课程还体现在课程博客的建立和运行过程中。在这一模式下, 课程博客并不是完全由教师建立和运行的, 学生也参与博客的建立并在运行中发挥重要作用。例如, 在“中国企业目标市场营销现状”这一专题的准备和讨论过程中, 学生将自己查找到的资料和观点在博客上发表, 丰富了博客内容, 完善了博客信息, 是博客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实施要点及教学效果评价

(一) 实施要点

基于博客互动的“双主体”体验式教学模式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坚持博客互动, 发挥课堂功能 在新的教学模式下, 除了要明确课堂与博客所承担的教学任务外, 还要注意坚持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博客互动。要切实做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并非易事, 要求教师设计和规划好引导方式和监控手段。另外, 也要重视课堂的功能, 课堂应发挥更高效率, 在解决重难点问题、典型案例研讨和综合实践运用中发挥作用。

重视和遵循师生“双主体”地位 基于博客互动的“双主体”体验式教学模式下, 教师与学生是教学的双重主体, 居于同样重要的地位, 这区别于以往以教师为主体的单向教学模式。新教学模式强调“教与学”, 在教学过程中, 把教师和学生都置于主体地位上, 让师生“双主体”在教学中相互激励、相互协调、相互促进, 充分发挥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作用, 使师生在互动过程中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 这种教学模式突出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从被动学变为主动学, 从机械地听和记变为自觉地探索和思考。在新的教学模式中, 教师应明确自身定位, 这种教学模式下, 教师的定位是参与和引导课堂和博客活动, 做好博客上的引导和启发, 以及课堂上的启发与鉴定。

贯彻体验式教学 贯彻体验式教学要求教师对课程教学做好规划和管理。从创设情境问题, 至最后的总结评价, 教师要能驾驭和引导学生完成学习过程。根据笔者的实践经验, 有如下几点体会。第一, 创设的情境问题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在创设问题情景后, 教师要在课堂和博客上和学生展开互动, 引导学生认识问题,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第二, 在学生准备学习资料阶段, 教师要扮演好引路人的角色, 指导学生浏览哪些网站可以获取信息, 及时跟踪和督促学生学习进度, 为课堂研讨做好准备。第三, 在学生课堂研讨阶段, 教师要做好课堂组织工作, 调动气氛, 创造良好的现场环境。第四, 教师要重视总结评价工作, 体验式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会有体会和收获, 但经过教师的总结、评价后, 这种体会和收获会得到加深和强化, 即教师的总结评价过程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创新课程考核评价方式 基于博客互动的“双主体”体验式教学模式需要对传统课程考核评价方式进行创新。从评价内容上看, 新的课程考核评价成绩组成除了传统的平时分、作业分和考核分之外, 还需纳入博客参与分或博客贡献分, 将博客参与情况作为课程考核的重要指标。从评价者方面看, 除了教师评价之外, 还可以将学生评价纳入评价体系, 给予学生评价分一定的权重, 这也是体验式教学的体现。从评价过程看, 要将过程评价和结果考评相结合, 重视学生在课堂和博客上的参与程度, 监控学生参与的质量, 在课堂上可以要求学生对博客言论进行重述, 登记平时成绩, 全方位做好课程过程和结果考核评价工作。

(二) 教学效果评价

实施基于博客互动的“双主体”体验式教学模式以来, 从学校和学生两方面反应看, 教学效果有了显著提升。首先, 教学督导和教师代表对《营销策划》课程评价有了提高, 量化的评价分提升了3~4个百分点, 同时, 该课程也作为学校观摩课进行了观摩, 受到观摩教师代表和学校督导的一致好评。其次, 学生的教学评价的量化指标也在不断提升, 学生对该课程的评价语有“创造性强、教学手段丰富多彩”、“重难点突出”、“课堂效率高”、“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很好”、“互动性强”等, 由此可见, 基于博客互动的“双主体”体验式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本研究所构建的教学模式具有双主体、双平台的特征, 博客作为教学手段之一, 符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 师生互动的体验式教学模式能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强化学习效果。该教学模式以博客为媒体, 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符合当前高等教育教学模式改革方向;基于博客互动的教学方式, 符合当前大学生的特征, 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师生双主体地位教学模式, 强调了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 有利于教学相长。总之, 基于博客互动的“双主体”体验式教学模式, 变传统的学生在课堂上“听课”为网络媒体下学生“参与和体验”, 真正实现了“做中学”, 能够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摘要:面对在校大学生和教学环境的日益变化, 应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引入新教学媒体。通过开展教学研究和实践, 本文提出了基于博客互动的师生“双主体”、博客和课堂“双平台”的体验式教学模式, 并对该教学模式的实施要点和教学效果评价进行了分析和阐述。在新的教学模式下, 要把握好课堂与博客的关系, 坚持师生同等重要的主体地位, 贯彻体验式教学并创新课程考核评价方式。

关键词:博客互动,双主体,体验式,教学模式,双平台

参考文献

[1]钱东瑶.博客教学与教学博客之我见[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0 (3) .

[2]彭跃君.博客教学:网络时代新的教育方式[J].计算机与网络, 2008 (7) .

[3]李慧芳.博客教学在《电子商务》课程中应用的思考[J].经济师, 2010 (9) .

[4]木斋.博客对于大学课堂教学的意义[OL].[2012-01-24].http://www.literature.org.cn/Article.asp?ID=7291.

[5]杜雪.大学艺术类专业教师博客教学平台的建立与应用[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10 (1) .

[6]程姗姗.基于BLOG的学习策略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 2007.

双主体互动式 篇10

一、“双主体互动式”教学模式的由来

传统上的教学方式, “以教师为中心”, 常采用“单向灌输式”教学模式, 如此一来, 学生失去学习的主体地位, 变成了被动地接受知识, 没有了学习的自主性、创造性和能动性。在我们实施素质教育的同时, 我们必须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者, 变被动为主动。但是, 在具体的素质教育教学实践中, 有人把学生的主体性极端化, 把教师置于从属地位, 充分“以学生为中心”;也有人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 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 让学生自主学习, 由此。教学由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其实, 教学活动应该是由师生双方共同参与的活动。只有充分地发挥教师、学生的“双主体”作用, 教学活动的双方才能更主动、更积极地投入到教与学活动中, 参与互动, 才能真正实现新课程标准下的素质教育。

二、“双主体互动式”教学模式

教学内容、学生和教师, 是整个教学活动中的三个自变量, 他们之间互相存在着主体和客体关系。当教师为主体时, 教学内容和学生便是老师教学活动的客体;当学生是主体时, 教学内容和教师便是他学习的客体;如果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 那么教学内容就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公共客体。他们之间的关系应该是这样的:

三、“双主体互动式”教学模式下小学数学教学的策略

1、多元化教学目标的树立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 注重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出发点, 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的问题抽象成为数学模型, 并予以解释和应用的过程, 进而使学生在获得对数学问题理解的同时, 得到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的进步与发展。数学教学, 不仅仅要关注问题的解决, 也要留意数学的思考过程;不仅仅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提升, 也要关注情感与态度的变化。因此,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该从问题的思考、问题的解决、知识与技能、情感与态度等四个方面树立多元化教学目标。

2、互动型师生关系的建立

整个数学教学活动, 是师生互动、交往和共同发展的一个过程。在教学活动过程中, 师生的互动实际上就是教师和学生双方通过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了解对方的一种交流、沟通方式。在传统模式教学活动过程中, 教师的教学目标在于改变学生学习的态度, 培养学生的性格和促进学生技能的发展;学生的学习的任务就是通过学习规定的教材, 尽可能地改变自己, 接受社会化的发展趋势。互动型师生关系的建立, 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更好的交流, 教学活动参与者双方的目标差异的减小, 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只有通过充分交流、目标差异减小, 教学的效果才会有质的飞越。

3、生活化学习情境的引入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 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 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也就是说, 数学的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 把现实世界和学生的直接经验、所掌握的知识作为数学教学活动中的重要资源。

例如, 在上《百分数的意义》时, 可以充分利用本土资源。桂林一位老师是这样处理的, 首先问学生, “我们桂林的三宝大家知道是哪三宝呢?”学生立刻想到了桂林三花酒, “有谁知道它的酒精度数吗?”“38%。”“52%。”由此来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学生自然感到既亲切又自豪, 再从特产联系到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类似的表示方法, 引入自然、亲切而又贴近生活, 为学习新知陈设了一种民主、科学、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

又如, 有老师在《时、分、秒》教学时编了一个故事:钟妈妈有三个宝宝, 大哥时针既胖又矮, 二哥分针的身材中等, 小弟秒针非常挑食, 高高瘦瘦。三兄弟可淘气了, 不停的一直跑, 一直在比赛, 结果怎么样呢?谁赢得了比赛呢?生动、形象的故事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为之后掌握新的学习内容架设了平台。学生们既听了故事, 又学了知识, 初步感知了时针、分针、秒针的特征。

4、多样性教学方法的使用

数学新课标, 强调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与合作者。教师应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入手, 为学生提供多种从事数学活动的平台, 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交流合作的过程中, 能够真正理解、掌握数学的思想和方法、知识与技能。

总之, 教学活动中师生双方互动的过程, 是数学教学取得成功的重要前提。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学习的特点, 要求了教师在数学教学活动中, 更应该改变“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模式, 与学生互动起来, 以生动、直观、活泼的教学方式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思考, 让学生成为真正的课堂“主人”, 使师生互动变成课堂主旋律, 师生得以在互动的过程中更好地教学活动。

参考文献

[1]袁桂林、徐丽英:《现代教育思想专题》,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年。

[2]柳海民:《中学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年。

[3]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 岳麓书社, 2002年。

地理课堂教学“双主体模式”初探 篇11

关键词: 地理课堂教学 双主体模式 课堂教学模式

一、关于教学主体的误区

⒈教师中心论

这种观点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居于支配地位,决定教学进程。“教师中心论”主张的教学活动是教师按照教学大纲,采用单向灌输式的模式传授知识和技能,而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所教授的内容。学生受制于教师,失去了学习主体地位,缺乏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是教学主体,而学生则是教学客体。这种教学观念下出现“老三中心”即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

案例1:《美国的农业》,教师A在整个课堂中详细介绍了美国的玉米带、小麦带、乳畜带等农业带,学生在课堂上一直处于听的状态,几乎没有任何思考,消极地接受一大堆显得极为枯燥的知识。

⒉学生中心论

与“教师中心论”相对的观点是“学生中心论”。与教师中心论的“老三中心”相对立,学生中心论提出“新三中心”,即以学生、经验和活动为中心。在实践中有人把学生主体极端化,宣扬“以学生为中心”,他们把学生看做是能够完全决定整个教育过程和结果的主体,而教师只是以协作者的角色帮忙培养学生自主性。结果教学由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案例2:《美国的农业》教师B将整个课堂设计成一个活动,即让学生自己寻找适合美国的农业带。美其名曰,将课堂交给学生。然而,此教师没有给予一定的方法指导,导致学生无从下手,只能直接用课本上的美国农业带图敷衍了事。

二、什么是教学双主体

教学双主体的观念认为教学活动是由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构成的。现在通常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说成是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即主导了学生所要学习的内容、方法及时间和空间。与此同时,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另一主体,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中主要体现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和学生共同作用的客体则是教学内容,三者构成了一个较完整的教学过程。

案例3:《美国的农业》,教师C在跟学生介绍了玉米带选址的方法后让学生思考美国小麦带和乳畜带的位置。学生根据老师对玉米带的讲解,认真思考,归纳出其他农业带的情况。教师介绍方法就是在发挥主体作用,学生思考其他农业带的位置也是在发挥主体作用。

三、如何实现“双主体式”的课堂教学模式

⒈教学氛围更和谐

著名教育家赞可夫曾经说:“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象,使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都能够自由的呼吸。如果不能造成这样的教学气氛,那么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发挥作用。”由此可见教学氛围对教学的重要性。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处于轻松自由的心理状态能更好地发挥好各自的主体作用,实现课堂互动。学生应在教师指导下,积极参与,主动探索,不断提高学习能力。营造设良好的课堂氛围,使教师和学生心灵深处相互接触,从而共同提高。因此,和谐的教学氛围是课堂教学双主体活动探索的前提条件。

⒉教学方法更多样

讨论教学通过讨论、评议、辩论等学生主体间的交往活动,从而创造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的机遇和条件,鼓励自由发言、各抒己见和质难问疑,引导学生学会倾听与评价他人观点,尊重不同意见。讨论教学在挖掘学生创造潜能,开发创造力,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如《巴西》一节,可设计是开发热带雨林还是保护热带雨林的辩论会。

自主学习法通过教师敢于放开手脚,留给学生足够的学习时间,从而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可见学生能否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是非常关键的。在地理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观察、思考和讨论,并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师要尽可能地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中的主体。如复习《中国的气候》一节,可以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在空白的中国地图上描绘出中国的温度带、干湿地区和气候带的范围。因此,多样的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双主体活动探索的主要途径。

⒊教学手段更信息化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已刻不容缓。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信息资源,改善和提高课堂教学的互动效益,开辟主体参与的新天地。然而许多学校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似乎走入一个误区: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传统教学模式。媒体作用应由教师讲解的演示工具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意义建构的认知工具,学生用此查询资料、搜索信息、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因此,信息化的教学手段是课堂教学双主体活动探索的重要媒介。

⒋教学评价更全面

束缚课堂教学改革的枷锁主要是滞后的评价机制,分数的评价模式使课堂教学双主体活动的改革长期处在纸上谈兵的尴尬境地。新的课堂教学评价机制应强调课堂教学活动中师生双主体的“重参与”即师生互动、共同参与,“重氛围”即师生共同创造的和谐氛围,“重思想”即师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融合,“重活动”即师生的合作探究、协同发展,“重延展”即师生在课外对所授知识向广度和深度的延展。以此为评价依据,考察课堂教学是否实现了真实性、丰富性和创造性。因此,全面的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双主体活动探索的根本保证。

双主体互动式 篇12

双主体互动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理论的指导下, 根据学生实际学习能力、知识结构、授课内容安排, 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安排教师和学生各自主体地位, 充分发挥学生作为“学”的主体和教师作为“教”的主体的能动性, 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双主体之间的互换, 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1]。双主体教学模式的实施主要分为分析、设计和评价三个阶段。评价阶段主要由学生学习效果评价和教师教学效果评价所组成, 其中, 学生学习效果评价是对学生主动学习情况、知识掌握等情况的评价, 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促进学生学习, 发现新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及时调整新教学模式, 使其更适应学生的实际情况, 为学生提供可持续成长的条件。

2 多元化教学评价的设计

多元化教学评价, 顾名思义就是在评价学生学习表现时, 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方式, 而不局限于单一的纸笔测验, 它尚需包括实作评价、档案评价、口头评价等, 而成为多种评价的方式, 较能顾及认知、情意、技能之学习结果。这是李坤崇于1999年对多元化教学评价提出的论述[2]。现今的教学评价大多仍然采用传统的纸笔考试评价, 这样的评级方式虽然能量化的给出学生知识掌握情况, 然而确不利于对于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学生学习进步情况的评价, 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学生为了获得高分死记硬背知识, 动手做实验时应付了事, 极大的伤害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不利于人才的培养。为了更好的完善促进双主体教学模式, 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本文对基于双主体互动教学模式的高频电子线路课程的教学评价方法进行了探索。

2.1 对实验环节效果评价方法进行改革

传统的高频电子线路课程实验都是验证性实验, 学生主要按照实验老师的讲解进行实验, 实验评价基本完全以学生完成实验的完成度作为考核依据, 缺乏对学生能力的考核。为此, 打破实验老师传统的“讲”和“演示”实验的授课方法, 老师在上实验课之前先布置实验目的, 并将实验仪器的使用说明, 模块功能等电子版发到学生邮箱里, 让学生提前了解和掌握所用实验器材, 实验课上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 独立分组完成实验。实验效果考核以问答的形式进行, 按照学生完成实验程度、回答问题准确性、对所学知识的运用程度以及对实验掌握程度给分, 分值权重依次是0.2、0.3、0.3、0.2, 实验成绩占期末总成绩的20%。

2.2 对课堂评价环节进行改革

传统的课堂评价方式基本就是出勤和作业完成度, 该课堂评价方式基本上无法反应学生的学习情况, 也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此, 取消传统课堂评价方式。由于双主体互动教学模式在实施的过程中将更多的课堂时间留给了学生, 每节课基本都设有思考题, 为此, 以随机点名的方式提问, 针对学生思考的努力程度给分, 分值占期末总成绩的20%, 鼓励学生认真思考问题, 同时兼顾学习困难同学。

2.3 对期末考试环节进行改革

目前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状态就是期末考试前等待老师划范围, 划重点考试内容, 临考试前突击学习, 这种学习方式仅仅培养了学生的应付考试的能力, 无法学到受用终身的知识和学习方法。为此增设月考, 在每月初的时候都进行一个考试, 考试的主要内容就是本月所学的知识, 以月考的平均成绩占期末总成绩的30%, 促进学生平时认真学习。

3 结论

笔者从实际出发, 根据我校实际情况以及双主体互动教学模式的需要提出了多元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对课堂学生评价、实验课程评价和试卷评价三方面进行整合和优化, 使得新的学生学习效果评价方法更贴近学生学习的真实情况, 更全面和客观, 同时也能更好的促进学生平时的学习, 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新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使得双主体互动教学模式能更好的服务学生, 更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吕丽.双主体互动式教学模式对普通高校健美操选项课教学效果的影响[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运动科学学院, 2011.

上一篇:微课程模式下一篇:后天性脑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