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主体互动教学模式论文

2024-05-11

双主体互动教学模式论文(共12篇)

双主体互动教学模式论文 篇1

当前高中体育教学体系中对学生的身心发展的重视度和关注度越来越高,体育教学不但可以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还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最重要的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就高中体育教学来说,本身是一门趣味性较强的课程,而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因此,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应用“互动双主体”的教学模式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

一、高中体育教学的“互动双主体”的前提

1. 以“互动性”“多元性”为教学目标

为提升高中生对体育知识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要规划好日常的教学方式。例如,互动式教学、轻松式教学或者学生教学等方式,运用这些教学方式来提升高学生学习体育知识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在进行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细心观察发现,学生的真正需要会体现在学习的兴趣上。而要想提高课堂的教学成效,就要引导学生对学习体育知识感兴趣。例如,在进行体育教学时,首先可以对学生感兴趣的体育项目进行调查,并且参考调查结果,依据学生的兴趣而进行双主体教学,调整好教学计划。还可以在课堂实际教学中,把学生作为教学的核心,制造和谐欢快的气氛,使学生在轻松的状态学习体育知识,提高对体育的兴趣。

2. 教师要在实践中“学习”

伴随着时代的进步,学生的性格特点、思维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体育教师的教学理念也要随之变化,并且引入新的教学模式,实施以学生为学习主体、以教师为辅助主体的“互动双主体”的教学模式。为了提升高中体育课程的教学质量,高中体育教师要紧跟时代发展,提升自身的素质和改进教学方式,以此适应社会对于高素质体育教师人才提出的要求。与此同时,在进行体育教学时,教师还要时刻对自身的教学方式进行反省,更好地与学生进行互动,使学生有一次愉悦的体育学习体验。

二、“互动双主体”教学模式的具体措施方法

“互动双主体教学”是需要教师与学生相互配合才完成的体育教学任务,而不是体育教师个人就可以完成的。所以,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大力培养学生参与体育教学的意识。

1. 在高中体育课堂教学中设计一系列的游戏教学

为使“互动双主体”教学模式更好地应用到高中体育教学中,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进行情境设置,以此提高学生对学习体育知识的兴趣。教师可以针对此课程设定虚拟的情景。例如,在进行跳远项目时,教师可以对学生说这是奥运会的比赛现场,能够取得优异成绩的选手可以获得丰厚的奖励。这样具有愉悦性、互动性的体育教学模式可以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体育知识,并且将体育知识融入到实际生活中,保障了教师的课堂教学成果。另外,在体育“互动双主体”的教学模式中,为使教学效果可以更快地提升,在进行一些体育课程教学时,教师可以开展体育竞赛活动,使学生可以自主、自由地参与其中。也正是由于体育竞赛活动限制不大,使得有更多的学生自愿参与其中,提高了他们对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在参与体育竞赛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锻炼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意志,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在体育活动中得到了提升。

2. 在进行“互动双主体”教学前,要做好充分准备

在进行“互动双主体”教学模式前,教师要做好与之相关的准备工作。例如,教师要全面了解“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知识点,还要具备较强体育的应用素质和良好的普通话素质。这就要求高中体育教师具备体育活动的基本素质,要对学生进行篮球技巧指导,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在进行篮球教学课程时,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然后进行分组对抗赛。但是在进行篮球比赛之前,教师首先要把篮球运动的基本知识和运动技巧传授给学生,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对体育知识更容易接受,更感兴趣。而在教师传授篮球知识和运动技巧时,学生认真听讲,就会对教师讲解的知识感兴趣,并且会提出相关的问题。教师要结合当时课堂实际的内容进行讲解,或者找其他学生进行解答。在传授完篮球技巧后,学生就可以按照之前的分组进行篮球对抗赛。在篮球比赛中,教师要及时纠正学生在运球时的错误操作,这样不但可以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效率,还可以增强学生间的团结合作精神,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三、结束语

伴随着新课改进程的不断推进,在高中教学体系中体育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其具有的意义也越来越被社会所重视。因此,开展高中体育教学“互动双主体”模式,要把学生作为主要教学核心,要保障学生训练模块、学习模块的安全。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做好充分的辅助工作,在保证学生安全的基础上,提高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此提高教学质量。

摘要:体育教学在高中教学体系的模式中占有重要位置,可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就目前状况来看,我国高中体育教学体系还存在不足和弊端,这要求相关人员要对其引起重视。而“互动双主体”教学模式的应用,有助于高中体育教师和学生间的沟通,并且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和身体素质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高中体育,互动式教学,双主体,数学模式

参考文献

[1]相玉芹.高中体育教学方法选择依据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4(12).

[2]孙丽琴.高中体育教学的创新性改革模式之我见[J].教育教学论坛,2013(07).

双主体互动教学模式论文 篇2

【关键词】教学模式;主体;互动;探究

【Abstract】Constructs “the main body—interaction—to inquire into” the educational model, must strengthen the sense of participation, manifests student’s main body status and teacher’s leading role, lets the student study in the participation, driving research, independent study, but the teacher only is the instruction which the student studies and the active organizer, lets the student the academic society study in the participation, the academic society innovation and the interaction function and the situation study which exchanges through the teachers and students, achieved independently constructs the knowledge the goal, achieves goal which the student develops on own initiative.【Key words】Educational model;Main body;Interaction;Inquired into

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对知识的主动建构过程,深化教学改革就要打破以讲授灌输为主线的教学模式,构建以学生主动参与、师生互动,探究创新为主线的教学模式,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创造性人才,下面谈谈在构建“主体—互动—探究”的教学模式中的粗浅认识。

1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意义学生主体参与教学就是学生进入教学活动,能动地,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目前,它已成为研究教学的一个热点问题,对优化课堂教学促进学生主体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1学生主体参与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必要的社会性品质。当今的中学生普遍存在两方面的问题:①缺乏积极的探究精神;②缺乏主动交往的意识和行为。学生主体参与教学使学生在教学中自始至终充当着主人的角色,在共同的活动中将学会如何与人相处和合作。

1.2学生主体参与教学可以使课堂充满活力,使教学质量得到提高,使学生智力得到良好的发展。学生主体参与教学会形成多边的教学交流,学生可以获得主动表现的机会,他们的学习热情会被调动起来,他们的自我选择将形成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也会因此不断进行自我的调控,不断反思学习方法,从而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学生主体参与教学可以使学生利用已有的认知结构对外界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推断,一旦学生成为认识过程的主体,他们就不再被动地去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和技能,他们会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智力得到较好的发展。

2“交流—互动”教学模式目前,在学校的课堂教学中。单向的由老师向学生传播知识的这种“注入式”教学模式仍明显存在,这种模式认为教师讲是教学过程的核心,它将学生的学习过程看成被动的“他组织”,而不是主动的“自组织”,而不是质的“建构”过程,明显违反了“教是为了发展”,“ 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教学规律,“注入式”教学模式在短暂的时间内对学生效果明显,涨分较快,但长期来说对学生思维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不利。因此,针对“单向—注入式”教学的种种问题有必要构建“交流—互动”的教学模式。

2.1“问题互动”教学模式。首先是根据学生背景、知识背景和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景,提出全课中心问题,此问题学生马上不能回答,接着设置的系列实验和问题,交叉进行的学生学习活动,逐步解决中心问题。比如高中物理“楞次定律——感应电流的方向”一节先创设情景:让条形磁条插入和拔出线圈,闭合回路中电流的方向不同,让学生看到这一现象。然后再提出问题:如何确定感应电流的方向呢?学生通过做实验,分析实验现象,概括归纳,总结出楞次定律,这一系列活动组成课堂一个又一个新的认知冲突,促进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结构,培养了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2.2“讨论—互动”教学模式。在积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同时,大胆重新分配上课时间,把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去思考、去讨论、去实验、去总结,充分实现师生间、学生间的互动作用,而不是教师一讲到底,讲得很深很细,不给学生思索的空间,学生机械地接受。例如,高中物理的“欧姆定律”,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一边讲新课,一边让学生实验,然后小组讨论,最后得出结论:E=U内+U外。再如,高中物理用“伏安法测电阻”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用电流、电压表、电流表、开关和待测电阻各一次,自己设计测量电阻的电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①测量电路如何选择?②控制电路如何选项择?③电源如何选择等?学生通过小组实验、讨论结果、并进行交流、总结,自行导出规律,自主完成知识的构建。

3探究性学习的实施形式什么是探究性学习?学生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的情景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技能的学习方式,叫做探究学习。它包括科学探究、技术探究、社会探究、学习探究等不同的类型。实施探究性学习的两种形式:

3.1“动手做”学习:在这种方法的学习中,教师通过设置适当。活动和任务,使学生投入到真实的情境中去,在亲自动手操作的实践过程中学习知识,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对科学的积极态度,这一方法的口号是:“听会忘记,看能记住,做才能学会”。

动手做的基本过程是:提出问题—动手实验—观察记录—解释讨论—得出结论—表达陈述。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通过亲自参加活动、实验、讨论而自主构建知识,教师可以提出建议引导学生,而不是替代他们去做。如:高中物理中牛顿第二定律一课,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与物体的质量和物体受到的合外力有什么关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记录数据、讨论分析数据、可得出结论为: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与物体受到的合外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3.2情境探索学习方法“例题+问题+小结”的形式组织学习材料,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釆用这一方法,教职工师不需要通过讲解传授知识而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引导和辅导学生通过考察实例和解决问题,自主地归纳和发现所学的知识。

情境探索学习中的“探索”,即为学生在情境中自主进行的各种学习活动,包括有关思考、资料检索、调查、实验、交流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作为一种学习方法,它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自主获取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它可以有效地转变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使教师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知识探索的导航者。

双主体互动教学模式论文 篇3

关键词:高中体育;互动双主体;教学模式;内涵;实现途径

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高中教育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在巨大的升学压力下,体育教育的作用逐渐凸显,一方面可以让学生适当地放松,缓解学生的压力;另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的体魄,提高学生的免疫力和抗压能力。体育教学是一门趣味性很强的学科,它更加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在高中体育教学中采取师生互动双主体的教学模式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但是,目前我们国家的高中体育教学还存在很多的问题,比如课堂仍然以教师为主体、教育教学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学生的参与度较低等。因此,为了使高中体育教学起到应有的作用、高中体育教学得到更好的发展,我们教师需要开拓思路、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使用互动双主体教学模式。

一、高中体育互动双主体教学模式的内涵

互动性双主体模式在高中体育教学中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互动存在于师生之间,互动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是正确把握主导性主体;(2)师生互动是相互的作用,影响是双向的、循环连续的,不是单向、间断的影响;(3)师生之间的互动是一切相互间的作用,它可能发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非正式游戏中、生活的交流中等,是多种形式、多内容的交往。

二、高中体育互动双主体教学模式的实现途径

1.创设教学情境、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

教师是创设学习情境的主体,是促进学生进行学习、达成学习目标的主体,是提供教育资源的主体,因此,教师在上课之前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校的教育资源以及学生的自身情况等设立科学合理的目标、创设教学情境,迅速集中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形成内在的学习动力,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教师在设计教学和实际教学中还要注意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体育课堂主要的目的就是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增强学生的体魄,因此,教师要注意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彻底放松的同时还能达成学习目标,获得知识和技能。

2.激发学生主动的参与意识,进行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主体,是达成学习目标的主体,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在互动双主体教学活动中,高中体育教师应该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来诱导学生进行有效的互动,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交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在体育教学中可以先让学生自己体会动作要领,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出现问题时教师不要过早地指出问题所在,而是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相互交流意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实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是至关重要的,是完成教学目标的关键。

比如,在教授传统篮球的运球上篮时,教师亲自传授上篮的技巧和要求未免太过死板,应该让学生自己先进行体会,有可能他们直接扣篮、直接上篮或者是我们常见的三步上篮,学生在互动中能体会各式各样的上篮方法,可以让学生掌握更多要领,但是在学生体会上篮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注重动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使高中体育教学效果达到最大化。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体育教学在高中教学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目前,在很多地方,体能的测试已经纳入了许多方面,比如有些地方体育成绩纳入了高考成绩、体能测试纳入了公安系统招录的要求等。师生互动双主体教学模式可以保证高中体育课堂的教学效果,受到了广大教师的青睐,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广大教师能够多加探讨和改革,使互动双主体教学模式适用于高中学生的实际情况,让高中体育教育发挥应有的作用,使得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凯.高中体育教学之“互动双主体”教学模式的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4(1):159.

[2]韦贤华.师生和乐互动教学模式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17):278-295.

[3]朱其颂.谈新课改背景下高中体育互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实践[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3(3):154.

[4]张纯甫.基于高中体育教学的互动教学法作用及实践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3(26):62-63.

双主体互动教学模式论文 篇4

一、预习: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从参与教学过程的主体来看, 互动式课堂教学主要表现为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互动式探究教学的主体和关键是学生, 如果离开了作为主体的学生, 这种教学方式也就成了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在教学中不能为了互动探究而互动, 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前把充分的备课转变成学生上课前充分的预习。对于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来说, 预习这一环节就显得尤为重要。古语所说的“笨鸟先飞”其实就是这个道理。当然, 学生的课前预习并不是“放羊式”的, 而是要求教师预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和开展, 并且要告诉学生这些预习内容是要在教学中进行提问和检查的。这样的预习才能保证学生预习的真实性、目的性和有效性。首先, 如果预习没有了教师的指导和检查, 就会使一部分学生不知道要看什么, 做什么, 甚至遇到难懂的内容还会产生恐惧感和厌学的情绪。其次, 如果让学生感觉预习不预习都没有关系, 时间久了不仅会让教师布置的预习任务大打折扣, 而且也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再次, 在预习过程中要让学生找一些平时自己比较感兴趣的知识。比如在讲述《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工业的地域联系》一节时, 结合2013年春节过后一些企业的招工难问题, 让学生通过看时政杂志报纸或者询问父母等渠道, 引导学生进行课堂预习: (1) 工业为什么会转移? (2) 哪些工业发生了转移? (3) 工业转移与工业集聚有什么关系?

由于我省地方民营中小企业众多, 很多学生的家中就办厂, 通过各种途径可以了解到东部地区劳动力成本上涨, 中小企业招工难已经成为最近一个时期比较普遍的现象, 目前仍没能得到有效改观。首先, 中小企业的用工成本普遍上涨了, 不仅仅是工资在提高, 随着人们维权意识的提高, 不依法缴纳三险一金的做法已经行不通了, 而缴纳各项社会保险也增加了用人成本。其次, 农民工更愿意在家门口工作, 即使家乡的工资低一些。还有就是新生代农民工升级, 他们不愿从事普工工作。再次,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中西部部分地区也开始出现用工荒, 这也是导致东部地区用工荒的原因之一。学生通过查阅一系列的网上资料、报刊资料以及预习, 不但掌握了查找对自己有用资料的方法, 也养成了认真阅读地理素材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同时也使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进一步得到了锻炼, 为下一环节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探究:真正提高学生解决各种地理问题的能力

我们课堂教学的宗旨是: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不论是一些基础知识点的掌握, 还是重点和疑难问题的解决, 都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出来, 当然教师也要给予适当的引导。

1. 学生主体地位的充分显现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充分体现, 要么是独立思考解决一些问题, 要么是学生之间合作进行的问题式探究。在探究过程中要求学生不盲目接受和被动记忆教材或教师传授的知识, 而是主动地进行自我探究, 把学习过程变成一种“再次发现”知识的参与式活动。新课程改革虽然特别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 但由于传统教学观念在众多教师心里根深蒂固, 教师们比较担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会影响课堂效率, 或者会使课堂纪律变差, 从而影响教师的教学成绩, 甚至会影响学生的高考成绩。这样就使得教师不敢放手, 从而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所以, 在大部分的课堂中还是教师一个人在唱“独角戏”, 学生成为观众。当然, 在白天和晚上大课时训练的前提下, 通过教师一遍又一遍的练习和讲解, 教师的教学成绩也不会太差, 甚至他们的学生在高考中还能名列前茅。但在这样的教育方式下, 学生一旦离开了原来的环境到大学中继续深造, 就会“倒下”或迷失方向, 很多学生在大学中完全不知道该如何学习或者为什么学习。要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在课堂中敢于表现自我, 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对教师所提的问题进行层层分析, 讲出个所以然来。教师和学生要形成平等和谐的对话氛围, 这样课堂教学的效率才能得到极大的提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必须放下姿态, 不能使自己高高在上。教师要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 以引导者的姿态出现在课堂当中。教师要学会扮演一个平等的角色, 建立课堂当中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平等对话的良好学习气氛。在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中相互思考、彼此交流和探讨, 实现知识的传授和智慧火花的碰撞。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 学生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就能得到凸现, 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情商也得到了训练, 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状态。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 鼓励学生敢于挑战常规, 敢于挑战权威, 学会批判地对待书本上所学的知识和材料, 形成自己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这才是我们地理课堂教学中所追求的最高目标, 也是我们地理课堂教学中有效性和实用性最本质的表现。

2. 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

新的课程改革精神要求教师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既不能完全替代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满堂灌, 也不能完全任由学生发挥。实施高中地理新课程就要给学生提供必要的科学探究机会, 让学生通过各种方式体验探究过程的曲折和乐趣, 培养科学探究的精神和能力。但探究什么, 如何探究, 却具有较大的选择性。这就要求教师选择的探究内容既要有探究价值, 还要难易适度。太容易的探究内容会使学生丧失兴趣, 没有足够的动力;而内容太难则会使学生兴趣下降, 不利于培养学生对地理这门学科的学习兴趣。在这个环节中, 对于学生在互相合作探究中所得出的答案或者提出的一些非常有特色的见解, 教师应在分析的基础上予以充分的肯定和鼓励, 以此来保护他们积极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

例如, 在学到汽车生产过程中的生产联系这一部分内容时, 笔者请一位平时成绩不大理想但对赛车很感兴趣的学生在课堂中讲讲赛车的一些知识。这位学生很认真生动地讲了很多这方面的知识, 使学生们大开眼界, 大家都给予了赞许的掌声。这种鼓励对学生们来说是非常必要的, 它不但会使发言的学生提高了学习地理的积极性, 也会使一起合作的小组有非常强的满足感。通过这样的方式, 会使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文字整理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 也会增强合作小组和班集体的凝聚力。实践证明, 生动活泼的地理课堂是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 教学效果是非常理想的。

三、拓展:提高学生的地理综合素养

作为地理教师, 自身素质是最为重要的。教师的素质决定其教育教学效果, 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直接而显著的影响。一个能够从思想、政治、道德素质, 科学文化素质, 教育能力素质和心理素质四个方面来提升自己的教师才能够称为教育工作中的行家。以前有教育工作者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要给学生一杯水, 教师要有一桶水。”这样的话在以前的教学探讨中经常提到。但在新课改的理念下, 地理教师更应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及方向, 这也是学生所期望的。

地理教师要不断学习和自我总结, 平时不断积累自己的所见所闻和素材标本等等。如果教师不给自己充电, 教师的知识就会落后于时代的发展。比如我们在学到高一必修Ⅰ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这部分内容时, 教师可以通过用录像机录下前几天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节目或者500百帕气压图, 结合当时的天气情况进行教学。这样不但使大气环境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效果得到提高, 也会使我们地理教师手中的教学素材不断得到积累和补充。通过教师的不断积累, 几年以后就可以成为一个让学生十分佩服的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博学多才的地理教师了。我们也还可以通过制作和寻找一些简单的地理标本来充实课堂教学。比如布置任务让学生去找一些矿物标本, 再回到教室和同学老师一起来分享。这样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探究热情, 也会使我们地理教师的实物标本越来越丰富。

四、检查:了解学情, 验证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提问一是可以检查学生预习的效果;二是可以鼓励学生在预习时有更大的学习积极性, 以提高学生通过阅读获取信息的能力。更多问题的提问应该有拓展性, 让学生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奠定探究未知领域的科研精神。当然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认为的, 方法指导不在于全盘指导, 而在于相机引导。教师多对学生的回答给予正面的肯定、赞美和欣赏, 会使学生产生愉悦感和自豪感、成就感等心理体验。

课堂上善于运用各种形式的提问, 可起到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作用。教师只有从根本上形成对课堂提问的正确观念才能在实践中发挥课堂提问的灵活性与有效性, 从而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

双主体互动教学模式论文 篇5

内容摘要:职业教育院校日益重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但仍有很多职业院校存在着校企合作不紧密、实训条件建设投入不足、学校缺乏办学活力等问题,校企双主体合作办学模式也面临诸多困境,经过研究分析校企之间利益的关联,可以通过制度保障、体制保障、机制保障、成果保障以及明确企业主体地位等手段解决双主体合作办学出现的问题,使学校、企业互惠共赢,促进职业教育更好地健康发展。

关键词:职业教育;双主体;办学模式

在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今天,职业院校仍存在校企合作不紧密、实训条件建设投入不足、学校缺乏办学活力等问题,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办学,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本文将对职业教育校企双主体合作办学所面临的困境与对策进行探索,以期对解决校企合作办学过程中的相关问题有所帮助。

一、校企双主体办学模式的困境

我国的职业教育经历了几次改革之后,职业院校已经非常注重校企合作这项工作,实施了多种有效的校企合作模式。有的学校在企业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在企业师傅的指导下,帮助学生适应课堂到岗位的转换;有的学校将企业引入到校内,共建实训基地,学生的实训课程由企业师傅讲授和指导在校内完成;有的学校与企业签订战略合作伙伴协议,共同搞产品的研发、人才的培养,促进成果转化。但是,经过多年实践之后,学校和企业之间仍有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企业的生产工作时间是分阶段的,有时业务量大且种类多,有时业务量小且种类单一,而且合作的企业也可能每年有变化,学校要想完全适应企业,就需要在教学安排上进行很多调整,有时会影响到师生的积极性,导致对此产生抵触情绪。尤其是原来的排课方式会受到很大冲击,使得教学管理部门工作难度加大,教师的课表更加复杂化。第二,学校办学的目标是为社会和行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服务区域经济建设,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看重的是长期的社会效益;而企业参与办学的目标是以较低的成本生产出较多数量的产品,降低用人成本,在收回投资的同时还要有较好的短期经济回报。[1]第三,企业在办学方面的投入不一定能有较好的产出。企业投资建设的实训室,希望学校多安排实训学生以充分利用,但学校要考虑学生整体的教学任务情况酌情安排;在进行有产品或者业绩的实训时,企业希望学生进行较为单一的实践活动,以提高效率,减少错误的发生,而学校希望学生全面锻炼技能、积累正反经验,将学到的技能和知识更多地进行应用。同时,学生在毕业后可能很快跳槽到其他企业就业,这让一些企业觉得是“为他人做嫁衣裳”,降低了参与办学的热情。第四,学校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第一实施主体,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教学任务的落实、教材的选择、对学生成绩的评价等方面居于主导地位;企业在教学过程中更多的是配合学校的教学安排,而到了顶岗实习环节时,学生在技能、知识、素质方面会暴露出诸多问题,这时,企业就会觉得在教学过程中没有贯彻好企业的培养理念,导致人才质量不完全符合企业的要求,从而对这种合作模式的有效性产生质疑。

二、校企利益的关联与平衡

尽管在双主体合作办学过程中,校企双方会因很多细节问题面临挑战,但实际上,可以通过寻求双方利益的关联性和平衡点来从根本上减少或者避免矛盾的发生。第一,企业通过与学校合作,可以较低的培训成本选拔并培养本企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在家长、学生都认可的情况下,提前获取优质的人才资源;学校通过与企业合作,举办订单班等,可有效地提升学校的社会形象,促进招生,提高知名度。第二,学校利用企业在资金、设备等方面的投入,可以有效地改善实习实训条件,并将企业实际工作情境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增强学生的职业体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掌握熟练技能的信心;企业利用学校的场地和条件,既可以培养在校生,又可以为企业自身或者其他企业培训员工,从而产生额外的收益。第三,企业员工在校内实训室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可以同时完成一些生产任务,既给学生提供了实战的机会,又能创造一定的经济价值;学校与企业合作过程中,教师可以向企业员工学习,了解最新的行业动态,熟悉最新的生产和工作流程,同时,可以与企业员工一起研发新产品或者对原有产品进行改良,提高技术服务的能力,为校企双方创造价值。第四,学校引进企业的实际生产、工作情境,引进行业技能标准,可以使学生学习目标更明确,在“做”中“学”,并以企业标准作为衡量技能水平的依据,更易为企业为接受;企业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生产、工作流程进一步改良,提升标准化、规范化程度,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将企业文化渗透到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对企业的认同感,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也就是为企业培养了优秀的员工。第五,企业希望与学校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既可以减少一些资金、人力、物力的投入,提高回报率,又可以从战略高度优化企业人才的储备和选拔,而且在合作办学的过程中,不断向学生输出企业文化,培养共同的价值观,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就业后对企业的忠诚度,有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学校希望与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既能贯彻实施稳定的教学模式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又能从企业的不断发展中获得持续的知识更新和师资队伍的培养。

三、双主体合作办学共赢之策

(一)国家政策的支持是合作办学的制度保障。在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过程中,各地方政府都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意见,从制度层面鼓励企业主办或者参与职业教育办学,但还需要政府有更具体的实施办法,明确校企双方在办学中的责、权、利,落实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各项优惠政策,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既有约束又有鼓励,使企业安心、热心地投身于职业教育。

(二)成立职业教育集团是合作办学的体制保障。单一的一所院校和单一的一家企业合作显然很难长久,而且存在较大的办学风险。如能由学校或者企业发起成立职业教育集团,邀请多个高等职业院校、中等职业院校、企业参与,成立集团理事会,真正以集团模式运营,将各家院校、企业的利益捆绑起来,组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校企合作共同体,必将使得原本松散的关系改变为共同进退的战略伙伴。[2]

(三)校企共建二级学院是合作办学的机制保障。学校与企业依据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由校企双方或多方共同投资成立几个相关专业的二级学院,形成两个或多个利益主体,实行股份制运作,学校负责项目申报、提供场地及配套设施、招生及日常管理等,企业负责投入经费或设备、企业实践指导教师的配备、学生顶岗实习安排、学生就业推荐等。校企双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建设专业课程体系、开发课程与教材、合作研发产品与技术服务等,二级学院的管理由校企双方共同实施,人才的培养全过程由校企双方共同完成。

(四)基于企业实际的绩效考核是合作办学的成果保障。为了突出人才培养的.职业化水平,在学生学习成果考核方面必须引入企业的标准,既要求学生完成模拟企业实际工作的虚拟任务,又要求学生完成一些真实的企业工作任务,按照企业的绩效考核制度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技能水平,使学生以准员工的身份接受企业检验,这样才能真正地培养出企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五)双主体合作办学模式的关键是明确企业的主体地位。校企双主体合作办学模式是否能够长期稳定地实施的关键还在于明确企业的主体地位。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落实企业的主体地位。

1.企业参与招生过程。在双主体合作办学模式下,招生工作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情,应该让企业积极参与招生过程,尤其是参与单独招生过程,企业可以根据企业的用人基本条件设计面试题目,校企共同实施面试,从中录取现场表现良好的学生,同时也作为企业的准员工。

2.企业参与课程开发的全过程。尽管学校通过多种方式对企业进行调研,依据企业工作情境设计出教学情境,将企业工作任务改造成教学任务,但由于视角的不同,仍然可能存在一些不切实际的情况,所以必须请企业专家全程参与课程开发,从项目、情境、任务到实施的细节,从学习目标的确定到学习内容的取舍,从实践环节的设计到教材的选取,都要由教师和企业专家共同完成,这校才能不偏离企业的培养目标。

3.企业参与实训室建设的全过程。实训室不是由学校提供场地、企业提供资金和设备就可以建好的,必须有企业专家参与实训室的规划设计,工位的摆放、装饰的设计、实训物品的准备等都要以企业专家的意见为主,以便更好地体现实际工作情境,增强学生的现场感、实战感。[3]

4.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应该有效地实施校企人才互聘制度,尤其是实践性越强的课程越应该由企业人员担任授课教师,以学徒模式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地掌握职业技能、培养职业素质,同时也使学生提前经历岗前培训的环节。

5.企业实施对学习成果的考核。企业是学校的用户,学生是学校的产品,所以,学生的培养质量如何必须由企业说了算。考核学生各阶段的学习成果时,应该由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共同进行,并且以企业师傅的意见为主,以保证学生学的内容能达到企业的实际工作要求,学习成果符合实际工作成果的要求。只有让企业更深入地参与,才能让企业切实发挥主体作用。企业参与的越是深入全面,越会促使企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承担更多的责任,越会促进学校培养“适销对路”的合格人才。

四、结语

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处于新的机遇和挑战期,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陆续出台相关政策的支持下,通过对国际上先进职业教育理念的学习,经过职业教育工作者多年的实践探索,国内的职业教育已经得到较好的发展。在更多的企业参与到职业教育办学实践中,发挥办学主体的作用之后,相信我国的职业教育必将更进一步,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更好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沈燕.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制的构建―――基于“5321”模式的探索[J].教育发展研究,2015,7:49~55

[2]李兵.校企“双主体合作一体化培养”模式新探[J].辽宁高职学报,2015,9:7~8,63

“双主体”开发“体验式”教学 篇6

编者按:扑面而来的2014年,向着少先队活动课建设的深处进发。回望探索的历程,凝练宝贵的经验,分享成功的智慧,是少先队活动课践行者的责任。我们,向全国各级少工委的同志们致敬;我们,为每一位兢兢业业的探索者鼓掌;我们,更期待着采撷实验田里最美的鲜花,装点红领巾事业的春天。

上海市少先队活动课互观互检活动启动,由共青团静安区委、区少工委承办的上海市少先队活动课静安专场的研讨活动安排在四所学校举行。

静安区第一中心小学的小公民楼里,队员们上了一堂“all-round小公民行动”之 “膳魔师”少先队活动准备课后,对“小公民楼”小餐厅岗位服务产生浓厚的兴趣,初步明确了不同“小岗位”上的“大职责”。一师附小的队员结合少先队活动课分年级活动建议中的“岗位锻炼”和“学习榜样”等组织生活形式,以小队活动为载体,开展“我奉献 我快乐 我是小小志愿者”活动。静教院附校九二中队全体成员自主开发的队课“倔强的蒲公英”帮助队员感悟随风向前,为梦想拼搏的“蒲公英”精神。市西初级中学“我的午餐我做主”体验活动课打造了一个“食物均衡营养村”,小队分别以蔬菜、鱼肉蛋、五谷根茎等角色身份参与活动,布置各自小队的展示区,进行食物营养成分介绍,动手制作相关的食物等。

来自团市委、市少先队工作学会、市少年儿童研究中心、团区委、区教育局、本区及兄弟区县的50多位少先队工作者代表参加活动。市少先队总辅导员赵国强等专家做了精彩点评,肯定了静安区少先队围绕现代化国际城区建设目标,根据上海市少工委《关于推进上海少先队活动课程建设的通知》的意见和要求,对少先队活动课程与载体建设做的一系列探索和创新。静安少先队的具体做法是:

一、规定动作立足“高站位、高起点、高标准”,夯实少先队活动课程与载体建设之基

(一)高站位统筹,以“自荐+举荐”的模式,确定3所区内“首批全国少先队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试行)试点单位”

2013年上半年,少工委通过学校自荐、教研员举荐等方式,本着“好中选优”、“优中选优”的原则,从区内26所中小学中遴选出少先队工作基础扎实、课程开发能力强、资源载体丰富、学校领导支持力度大的1所中学、2所小学作为“首批全国少先队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试行)试点单位”,先行开展少先队活动课程与载体建设的探索。下半年,在总结试点单位经验与不足的基础上,成立了少先队活动课程与载体建设推进小组,区少先队教研员领衔8名骨干大队辅导员指导各校少先队活动课程内涵建设工作。

(二)高起点谋划,以“制度+科研”的模式扎实做好少先队活动课程的探索与创新

一是制度设计。区少工委积极协调团区委、区教育局联合转发《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转发〈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少先队活动的通知〉的通知》文件,下发全国少工委和市少工委关于推进少先队活动课程相关文件材料,要求辅导员认真学、结合学,领会文件精神,形成了学习制度;将少先队活动课落实在课表上,区教研员不定期“飞行”抽查各校执行每周1课时少先队活动课程情况,形成了监督制度;区少工委定期联系走访少先队活动课程基地,开辟中共二大等活动场所资源;鼓励少先队辅导员报名参加专业学科硕士考试,以适应少先队活动课程建设的需要。

二是科研探索。区少工委推荐辅导员参加全国少先队活动课程培训班,开设静安区少先队活动课程与载体建设专题培训班,邀请市少先队专家作辅导报告,为少先队活动课程与载体建设指明了方向;每逢双周召开少先队活动课程与载体建设研讨会,共同探讨工作难点问题,及时纠正少先队活动课程与载体建设方向上的偏差;积极申报上海市少先队教育科研课题,探索创意教育背景下少先队活动课资源的开发;每月出版一期《静安少先队工作简讯》,推动少先队活动课程学科化建设。

(三)高标准推进,以“活动+评比”的模式积极开发设计深受少先队员喜爱的活动课程

一是开展主题活动。区少工委以“红领巾相约中国梦”为主线、“美丽少年梦”活动为指导、“静安红领巾相约‘中国梦 少年梦 五彩梦’”为抓手,开展了“集结未来的少年梦”梦想征集活动,向少先队员全覆盖地发放梦想卡,搜集孩子们对自己、家庭、学校、队组织、国家等各层面的梦想,拍摄“静安 六一 梦想”主题宣传片;开展“描绘我们的少年梦”梦想交流活动,通过鼓号队表演、情景剧创作表演、知识竞赛、作文比赛、寻访革命圣地、小记者采访、观看儿童影视作品等,教育引导少先队员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开展“坚定成长的中国梦”小雏鹰实践体验活动,小记者巡访团开展1788中心寻访,发挥小社团作用,贴近儿童的语言,面向少先队员宣讲十八大及团中央团代会、市团代会精神和“中国梦”的内涵,其间各校设计出一批优秀的主题中小队活动、队课、队会等少先队活动课程。

二是开展评比展示。2013年5月初,区少工委开展了少先队活动课评比展示活动,得到了各中小学大队部、社区少工委的积极参与,共收集少先队活动课教案140余节。区少工委在市少工委、团区委、区教育局的支持下,组织成立评审小组,邀请市少先队研究专家对教案进行综合评审,评出一等奖6名,二等奖8名,三等奖12名,并出版教案汇编集,形成了具有静安特色的少先队活动课程开发资源包,供全区大队辅导员、中队辅导员借鉴。

二、自选动作凸显儿童需求、区域特色,提升少先队活动课程与载体建设之实

(一)少先队活动课程凸显儿童需求

一是明确少先队活动课程“双主体”开发设计的推进思路。在开发设计少先队活动课程中,辅导员利用队会、与队员面对面交流等机会,深入了解队员所喜欢的少先队活动课程内容,并结合《上海少先队活动课分年级建议(征求意见稿)》中分年级工作内容建议,以少先队教育的基本规律为依托,以少先队教育的基本任务和内容为载体,以少先队员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方式,在活动课上,辅导员注重把“队员放在第一位”,发挥队员的自动性,积极营造“队员有话可说,队员有话能说,队员有话敢说”的氛围,使队员成为了课堂的主人。

nlc202309051157

二是确立少先队活动课程“体验式”开展教学的推进模式。各基层少先队组织为队员创造了体验实践机会。活动课前,让队员通过采访、小调查、搜集资料等方式做一些前期准备工作,以较早地进入课程情景。活动课中,通过组织开展游戏、情景表演、辩论赛等形式,让队员有所收获、有所感悟。活动课后,通过组织社会实践活动,使少先队活动课程能在课外进行延伸和拓展,使队员从认知转化为行为,发挥少先队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三是建立少先队活动课程“雏鹰争章”式的评价考核机制。部分学校将雏鹰争章活动激励机制引入少先队活动课程,通过各类校本章,分年级激励的方式,更好地促进队员快乐成长,得到了队员的欢迎和好评。

(二)少先队活动课程体现区域特色

一是融入多重元素,更新少先队活动课建设理念。静教院附校倡导“绿色升学率”这一理念,同等条件下看重学生参加道德实践、团队活动以及体育成绩等情况,为少先队活动课程顺利开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同济大学附属七一中学、静安区第三中心小学倡导科技理念,把科技请进“课堂”,邀请校科技老师作为少先队活动课程的指导老师,使课程内容更加丰富、课程形式更加多样。育才初级中学倡导公益理念,队员走进静安雕塑公园,将少先队活动课上学到的文明礼仪知识,向过往行人宣传,使队员在课堂内受教育,课堂外获感悟。

二是依托社区少工委力量,拓展少先队活动的时空。社区少工委在区少工委的指导下,将少先队活动课拓展到课堂之外,利用双休日及寒暑假开展了“快乐 环保”科技节、“快乐 表演”艺术节、“快乐 吟诵”故事节、“快乐 健身”体育节、“快乐 阅读”网上读书节等系列大队、中队主题活动,共吸引五万人次的少先队员参与。

三是依托校本资源,优化少先队仪式教育及实践活动。一师附小以年级序列活动为载体,开设少先队活动课程,提倡主题教育系列化、行为规范教育特色化、阵地教育多样化、环境教育人性化、社会资源共享化。一年级开展“儿童团 我为绿领巾添绿”系列课程活动;二年级开展少先队 我为红领巾增光彩系列课程活动;三年级开展“十岁礼仪伴我快乐成长”的争章课程活动;四年级开展“阳刚男生、聪慧女生”系列课程活动;五年级开展“我是光荣的附小毕业生”系列课程活动。静教院附校明确每周四中午开展的“明星闪亮三十分”活动是少先队活动课程,队员以中队为单位,自行设计方案、编排节目、组织观众,开展少先队文艺表演;静安区第一中心小学开设社会文史类、科学活动类、动手创新类、艺术体育类等四类少先队活动课程。

三、今后力求抓重点、破难点、创亮点,探索少先队活动课程与载体建设之魂

一是抓重点,依托辅导员力量,进一步对接少先队需求。在下阶段工作中,静安区将积极鼓励中队辅导员参加少先队活动课程与载体建设专题培训,并借助“未来网”等新媒体载体,使中队辅导员掌握什么是少先队活动课、怎样开展好少先队活动课。同时,要求大队辅导员利用“碎片化时间”对中队辅导员进行培训,组织学习《上海少先队活动课分年级建议(征求意见稿)》、少先队活动课的新理论、新方法,经常交流分享工作经验。

二是破难点,依托社会力量,进一步拓展少先队活动课资源渠道。在下阶段工作中,静安区将进一步发掘、开辟区域内各种资源,布建多层次、多领域的少先队活动课基地,确保更多的少先队活动课能够走向社会、走向实践。

三是创亮点,依托专业团队,进一步打造少先队活动课文化产品。在下阶段工作中,静安区将进一步借助社会组织及家长资源,形成注重音、色、图等文化产品基础元素的时尚表达,进一步丰富少先队活动课程的内容和形式。

双主体互动教学模式论文 篇7

关键词:“双主体互动式”,教学实践,主导,主体

“双主体互动式”教学是针对重教轻学的“教师中心主义”和重学轻教的“学生中心主义”现象而提出的一种教学方式。旨在倡导建立起一种互相尊重、友爱、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 提升教学效益[1]。

1“双主体互动式”的内涵

1.1“双主体互动式”的定义

“双主体互动式”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教师作为教的主体, 通过提高自我, 为学生身心发展、知识的主动获取“主导”作用;二是指学生作为学的主体, 在学习和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发挥“主体”作用;三是指师生作为教学中的互为主体, 同时又互为客体, 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双主体互动式”教学的理论基础是现代教学理论,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单纯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 而是由学生在一定的情景下通过协作、讨论、交流互相帮助 (包括教师提供的指导和帮助) , 并借助必要的信息资源主动建构的。现代教学理论主张:在教学活动中应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理念;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学会学习、探索创新的精神和能力;确立新型的师与生、教与学的关系[2~3]。

1.2“双主体互动式”教学的必要性

(1) “双主体互动式”教学是教学相长内在规律的需要。

教与学是教学环节中不可分离的两个方面, 离开了“教”, 学生的“学”变得毫无目的, 离开了“学”、教师的“教”变得毫无意义。教师的提问、启发对学生是一种促动, 使学生积极思维、深化理解和灵活运用;学生的反问和质疑亦对教师构成促动和挑战, 从而促使教师进一步钻研专业理论, 探索教育规律, 提高教育水平。同时, 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也能从中开拓自己的视野, 毕竟一个人的思维能力是有限的, 有时教师也能从学生的答案中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2) “双主体互动式”教学是改变学生厌学的重要手段。

学生厌学是因为学生没有学习动机, 失去了学习的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并尽可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 是引发、维持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关键。客观的社会生活现实是学生产生学习需要的源泉, 而学生的社会生活实践是各种学习需要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需要,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是教学过程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双主体互动式”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 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师教学设计上要改变过去那种要学生学和灌学生学的做法, 取而代之的是让学生明白为什么学和引导学生学, 进一步是教学生如何学。

2“双主体互动式”教学与实践

2.1 实践背景

以《金属表面处理技术》课程为例, 所有的金属材料都不可避免与环境相接触, 他们在使用过程中都会发生腐蚀、磨损、氧化等, 所有这些都会使金属表面首先发生破坏和实效, 进而引起整个设备或零件的破坏或失效。在就必然对材料表面的耐磨、耐蚀等性能以及表面装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使其为防止产品失效的第一道防线。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 主要采用的是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 即以讲为主, 认为把内容讲的越详细, 越透彻, 讲的越多越好。为了巩固课堂上的教学内容, 每一章都布置了课后作业。自认为理论教学和课后动手练习, 应该会有好的教学效果, 但实际效果却不理想。很多学生认为:“这门课太难, 背很多遍还是记不住”。后来采用了“双主体互动式”教学方法后, 在加强与拓宽基础的前提下, 抓住每篇、每章教材内容的核心和难点, 联系实际, 讲其精华,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变“独奏”为“伴奏”, 变“问学生”为“学生问”, 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这也对培养学生以后的学习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2.2 教学方法与实践

(1)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知识不是被动接受, 而是认知主体积极建构的。学习是学习者个体主动的行为, 是以先前建构的知识为基础的。学习过程不单纯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 而是学习者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传统课堂教育是以课本为中心, 重视教师的教, 轻视学生的学, 课堂气氛比较沉闷, 造成了学习的被动。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教师应抓住时机, 适时提出问题, 积极引导、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促使他们自觉地去发现问题、思考和解决问题。让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以此激发学习兴趣, 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将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 静态教学变为动态教学。如在讲《金属表面处理技术》课程等离子弧堆焊时, 就提了一个问题:什么是等离子体?学生兴趣盎然, 经过一番讨论后得知, 等离子体是被称为除了气、液、固态外的第四态, 即在高温下电离了的“气体”。顺势讲解等离子弧堆焊的原理, 它是用等离子弧为热源, 将焊丝或合金粉末送入等离子弧区进行堆焊的工艺方法, 学生对此领会很快。

(2) 大力推广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 教师的备课方式和教学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以文本教案和黑板讲授为中心的传统模式逐渐被多媒体教学所替代。在当前教学中, 使用多媒体等多种现代技术手段进行教学, 是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改进的最基本的要求。多媒体教学通过演示课件的方法, 使教学变得方便快捷, 其最大优点是能够综合应用文字、图片、动画和视频等资料将一些普通教学手段难以讲清楚的知识、重点、难点, 演绎得直观、形象, 便于理解。随着校园网系统的逐步完善, 创建课程学习网站, 积极有效地将计算机多媒体、信息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引入课堂教学、实习指导、教材建设等, 以加强教学工作的直观性和实践性, 提高课程教学的效果和效率, 是目前各高校进行教学改革的重点所在。如在《金属表面处理技术》课程讲到热喷涂技术时, 通过热喷涂视屏的播放, 使同学们很形象地感受到了整个热喷涂过程, 并很好地掌握了热喷涂层的形成原理, 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和效率。

课程学习网站应当是一个功能齐备、可以为师生提供互动交流的平台。在网络教学环境中, 教师和学生广泛参与, 发挥网络技术的优势, 促进教学改革。通过课程学习网站传递信息, 既可使学生的疑难问题得到适时解答, 又可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 便于因材施教, 体现个性化教育。不同的学习方法能够降低学习的疲劳感, 提高学习效率。

(3) 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理论知识是创新的基础, 实践是创新的源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必须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专业课都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教学中应多让学生参与实践。如在《金属表面处理技术》课程讲到感应淬火时, 找到低碳钢、中碳钢及高碳钢让学生亲自试验, 比较并找出感应淬火最适宜的钢种。学生通过实践, 低碳钢淬火后会降低零件表面淬火层的硬度和耐磨性, 而高碳钢会增加淬硬层脆性, 降低心部塑性和韧性, 并增加淬火开裂倾向。通过实践学生得出最适宜的钢种是中碳钢。

(4) 学生参与式教学。

根据每一章的理论知识学习内容, 有目的、有针对性的设计一个模拟课题。为了锻炼学生的合作精神, 课题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课题尽可能真实地与生产实际相联系, 每一个课题都是从第一手原始资料的整理, 促使学生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等手段查找资料, 从中塞选整合, 过程完全按照科学研究的思路进行, 只不过学生是课题的完成者, 老师是场外指导, 但老师有一个原则, 即关于如何去做不主动发表看法, 除非学生提出问题或走错路。学生把成果制成相关的课件 (幻灯片式) 搬到课堂, 在限定的3~5分钟时间内自行讲解, 将其纳入个人考核体系中, 并选出最优小组。这达到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实现参与式教学的目的。这在很大程度上拓宽了知识面, 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 实现学习过程中的“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现代教学模式。学生也得到了一个展现自我、挑战自我的机会为他们以后顺利进入工作岗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 实施“双主体互动式”教学的看法和建议

“双主体互动式”教学模式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它是主张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实质参与、师生平等互动的教学模式。课程教学环节是学生们参与的主要教学环节, 所以只有实施了“双主体互动式”教学方法的课程教学才能真正实现知识学习和积累。可见鼓励教师, 特别是由丰富教学的教师参与“双主体互动式”非常重要。

笔者认为“双主体互动式”教学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教学内容要与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积累紧密结合, 要以已学习过的理论知识 (但不一定掌握很好) 为基础, 这样才能促使学生在学习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进一步巩固。

第二, 学生要有足够的空间, 通过“双主体互动式”获得的新东西能够使学生有较强的成就感。

第三, 学习内容要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只有通过、利用自己已经学习过的东西和在“双主体互动式”学到的新东西解决了实际问题, 学生才会觉得自己学习的东西是有用的, 才会继续有学习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刘秀伦, 蒋泽.高等院校实施研究型教学皱译[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2]张进, 陈东峰.教学活动中“双主体”关系与学导互动[J].科教论坛, 2009.

双主体互动教学模式论文 篇8

教学模式是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媒体四个要素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的有机整体。构建基于博客互动的“双主体”体验式教学模式是建立在当前高等教育教学环境基础上的。

(一) 媒体和环境的变化

随着电脑的普及和互联网的发展, 高校大学生的学习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最典型的变化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媒体不再局限于课堂, 网络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有调查显示, 大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的途径依次是:网络、课堂 (教师和同学) 、图书报刊、广播电视、其他途径。当前, 博客是大学生的一种信息来源和广受欢迎的网络媒体形式, 是一种以时间倒序方式排列网络文章的网络出版和交流方式。典型的博客可以充分结合图像、文字、声音、动画, 或其他博客或网站链接的媒体。另外, 能够让读者以互动的方式留下意见也是博客的重要特征。

作为一种新媒体, 博客能使教师和学生跨越时空进行交流, 具有许多无可替代的优势。如何让博客进入课程, 发挥新媒体在传统教学中的作用, 或通过引入博客教学改革传统教学模式, 是值得教育工作者思考的一个问题。

(二) 在校大学生的特征

在校大学生的特征值得校方和教师关注。目前的在校大学生多为“90后”, 他们几乎是伴随着网络成长起来的一代。这一代人的特征是习惯依赖网络、喜欢张扬个性、注重展示自我, 当然, 他们的网络知识和网络运用能力也相应较高, 而对网络文化、博客文化他们已广泛接受和参与。目前, 在校大学生是博客群体的主力, 博客满足了他们追求自我、展现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心理。另外, 大学生也乐于找到志趣相投的“博友”, 满足自己社会交往的需要。

校方和教师应客观对待大学生的这些变化, 并从变化中寻找开展教育教学的机会。针对大学生的上述变化, 若教师能巧妙地将博客应用于教学中, 不仅能满足学生的诸多需要, 达到教学目的, 还能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和运用网络和博客。

(三) 师生主体地位的重构

近年来, 国内外教育专家和学者都关注到了一个现象, 即网络背景下师生角色正在逐渐发生改变。以往教师由于资历与阅历的缘故, 掌握和拥有大量的资源, 因此在知识、信息方面处于垄断地位。而当前由于电脑的普及和网络的发展, 教师的资源优势已不再明显, 此时学生完全有可能通过自身查找资料和网络咨询得到某方面的专业知识。因此, 当前师生地位变化概括起来就是教师垄断地位的丧失和学生主体地位的提升。目前状况下, 教师已经从知识的权威逐渐变为平等参与学生的学习和研究, 从知识的传递者演化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学生也一改过去被动接受学习的身份, 正在向主动学习和发展演变。高校教师如果忽视这种变化, 仍然采用以往的“填鸭式”教学模式, 显然就不能适应和满足学生的需要。因此, 如何适应环境变化, 在重视学生需求的前提下, 重新设计和规划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成为当前高职院校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构建基于博客互动的“双主体”体验式教学模式

(一) 基于博客互动的“双主体”体验式教学模式

笔者在充分研究相关文献的基础上, 结合个人教学经验, 提出了基于博客互动的“双主体”体验式教学模式, 并进行了教学实践。基于博客互动的“双主体”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基本观点有三方面:第一, 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居于同等重要的主体地位, 二者都是高校教学的并列双重主体。第二, 以“博客”为代表的网络和以“课堂”为代表的教师是学生学习知识和了解信息的两个重要途径, 博客应当成为一种受重视的教学媒体, 应考虑发挥博客的教育教学功能, 应整合博客和课堂为一体进行专业教学。第三, 针对“90后”在校大学生在学习上表现出的注意力难以集中或难以长时间集中的特点, 教师在教学中应考虑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和方法, 引入体验式教学, 吸引和保持学生的注意力。

通过师生双主体、课堂和博客“双平台”的教学方式, 建立的基于博客互动的“双主体”体验式教学模式, 如图1所示。在图1中, 教师和学生是课程学习的主体, 通过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研讨和学习进行课程教学。在这种教学模式下, 博客成为课堂在网络上的另一种形式, 学生和教师在博客中进行互动和交流, 彼此启发, 相互影响, 共同完成课程教学。同时, 这也是一种典型的体验式教学模式, 例如学生针对某一教学难点展开资料查找、研讨准备, 最终完成课堂研讨, 这样的学习有别于以往仅限于课堂的“填鸭式”教学, 良好的体验能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 明确把握博客与课堂之间的关系

构建基于博客互动的“双主体”体验式教学模式, 首先要明确博客与课堂是什么关系, 博客和课堂在教学中分别承担什么任务, 即划分课堂教学与课程博客所承担的教学任务, 做好新教学模式下的课程教学规划和设计。在笔者的研究实践中, 首先明确博客是课堂的一部分, 博客和课堂是专业教学的双平台。课堂承担的教学任务有重难点问题的研讨、典型案例的分析、综合知识的实践运用。博客承担的教学任务有基础概念与基本理论的学习、课堂重点与难点问题集中讨论的前期准备、答疑解惑。在这种教学模式下, 博客是课堂的前期准备和后期延伸, 课堂是课程的高潮及博客的精华展现。

(三) 课程博客的建立和运行

在教学实践中, 笔者以《营销策划》为实验开展这一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根据这一教学模式构建了该课程的博客, 将其作为该课程课堂教学的一部分, 并进行了教学实践和运用。

在建立课程博客时, 要注意课程博客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博客, 它应体现博客作为课堂的一部分, 要达到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作用。基于博客互动的《营销策划》课程教学中应坚持以下原则。

开放式课程 教师将《营销策划》课程的教学大纲、学习指导和重难点解释、参考资料等放入博客, 由学生进行课前学习和研讨。

研讨式课程 在《营销策划》的课堂上主要完成学习任务的重难点研讨或综合实践运用, 学生根据在博客上所作的准备进行课堂研讨, 教师予以指导和总结。

体验式课程 学生作为教学主体之一主动参与课程准备、教学过程和课程总结, 提升动手能力, 强化学习效果。体验式课程还体现在课程博客的建立和运行过程中。在这一模式下, 课程博客并不是完全由教师建立和运行的, 学生也参与博客的建立并在运行中发挥重要作用。例如, 在“中国企业目标市场营销现状”这一专题的准备和讨论过程中, 学生将自己查找到的资料和观点在博客上发表, 丰富了博客内容, 完善了博客信息, 是博客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实施要点及教学效果评价

(一) 实施要点

基于博客互动的“双主体”体验式教学模式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坚持博客互动, 发挥课堂功能 在新的教学模式下, 除了要明确课堂与博客所承担的教学任务外, 还要注意坚持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博客互动。要切实做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并非易事, 要求教师设计和规划好引导方式和监控手段。另外, 也要重视课堂的功能, 课堂应发挥更高效率, 在解决重难点问题、典型案例研讨和综合实践运用中发挥作用。

重视和遵循师生“双主体”地位 基于博客互动的“双主体”体验式教学模式下, 教师与学生是教学的双重主体, 居于同样重要的地位, 这区别于以往以教师为主体的单向教学模式。新教学模式强调“教与学”, 在教学过程中, 把教师和学生都置于主体地位上, 让师生“双主体”在教学中相互激励、相互协调、相互促进, 充分发挥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作用, 使师生在互动过程中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 这种教学模式突出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从被动学变为主动学, 从机械地听和记变为自觉地探索和思考。在新的教学模式中, 教师应明确自身定位, 这种教学模式下, 教师的定位是参与和引导课堂和博客活动, 做好博客上的引导和启发, 以及课堂上的启发与鉴定。

贯彻体验式教学 贯彻体验式教学要求教师对课程教学做好规划和管理。从创设情境问题, 至最后的总结评价, 教师要能驾驭和引导学生完成学习过程。根据笔者的实践经验, 有如下几点体会。第一, 创设的情境问题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在创设问题情景后, 教师要在课堂和博客上和学生展开互动, 引导学生认识问题,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第二, 在学生准备学习资料阶段, 教师要扮演好引路人的角色, 指导学生浏览哪些网站可以获取信息, 及时跟踪和督促学生学习进度, 为课堂研讨做好准备。第三, 在学生课堂研讨阶段, 教师要做好课堂组织工作, 调动气氛, 创造良好的现场环境。第四, 教师要重视总结评价工作, 体验式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会有体会和收获, 但经过教师的总结、评价后, 这种体会和收获会得到加深和强化, 即教师的总结评价过程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创新课程考核评价方式 基于博客互动的“双主体”体验式教学模式需要对传统课程考核评价方式进行创新。从评价内容上看, 新的课程考核评价成绩组成除了传统的平时分、作业分和考核分之外, 还需纳入博客参与分或博客贡献分, 将博客参与情况作为课程考核的重要指标。从评价者方面看, 除了教师评价之外, 还可以将学生评价纳入评价体系, 给予学生评价分一定的权重, 这也是体验式教学的体现。从评价过程看, 要将过程评价和结果考评相结合, 重视学生在课堂和博客上的参与程度, 监控学生参与的质量, 在课堂上可以要求学生对博客言论进行重述, 登记平时成绩, 全方位做好课程过程和结果考核评价工作。

(二) 教学效果评价

实施基于博客互动的“双主体”体验式教学模式以来, 从学校和学生两方面反应看, 教学效果有了显著提升。首先, 教学督导和教师代表对《营销策划》课程评价有了提高, 量化的评价分提升了3~4个百分点, 同时, 该课程也作为学校观摩课进行了观摩, 受到观摩教师代表和学校督导的一致好评。其次, 学生的教学评价的量化指标也在不断提升, 学生对该课程的评价语有“创造性强、教学手段丰富多彩”、“重难点突出”、“课堂效率高”、“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很好”、“互动性强”等, 由此可见, 基于博客互动的“双主体”体验式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本研究所构建的教学模式具有双主体、双平台的特征, 博客作为教学手段之一, 符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 师生互动的体验式教学模式能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强化学习效果。该教学模式以博客为媒体, 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符合当前高等教育教学模式改革方向;基于博客互动的教学方式, 符合当前大学生的特征, 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师生双主体地位教学模式, 强调了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 有利于教学相长。总之, 基于博客互动的“双主体”体验式教学模式, 变传统的学生在课堂上“听课”为网络媒体下学生“参与和体验”, 真正实现了“做中学”, 能够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摘要:面对在校大学生和教学环境的日益变化, 应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引入新教学媒体。通过开展教学研究和实践, 本文提出了基于博客互动的师生“双主体”、博客和课堂“双平台”的体验式教学模式, 并对该教学模式的实施要点和教学效果评价进行了分析和阐述。在新的教学模式下, 要把握好课堂与博客的关系, 坚持师生同等重要的主体地位, 贯彻体验式教学并创新课程考核评价方式。

关键词:博客互动,双主体,体验式,教学模式,双平台

参考文献

[1]钱东瑶.博客教学与教学博客之我见[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0 (3) .

[2]彭跃君.博客教学:网络时代新的教育方式[J].计算机与网络, 2008 (7) .

[3]李慧芳.博客教学在《电子商务》课程中应用的思考[J].经济师, 2010 (9) .

[4]木斋.博客对于大学课堂教学的意义[OL].[2012-01-24].http://www.literature.org.cn/Article.asp?ID=7291.

[5]杜雪.大学艺术类专业教师博客教学平台的建立与应用[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10 (1) .

[6]程姗姗.基于BLOG的学习策略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 2007.

双主体互动教学模式论文 篇9

一、“双主体互动式”教学模式的由来

传统上的教学方式, “以教师为中心”, 常采用“单向灌输式”教学模式, 如此一来, 学生失去学习的主体地位, 变成了被动地接受知识, 没有了学习的自主性、创造性和能动性。在我们实施素质教育的同时, 我们必须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者, 变被动为主动。但是, 在具体的素质教育教学实践中, 有人把学生的主体性极端化, 把教师置于从属地位, 充分“以学生为中心”;也有人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 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 让学生自主学习, 由此。教学由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其实, 教学活动应该是由师生双方共同参与的活动。只有充分地发挥教师、学生的“双主体”作用, 教学活动的双方才能更主动、更积极地投入到教与学活动中, 参与互动, 才能真正实现新课程标准下的素质教育。

二、“双主体互动式”教学模式

教学内容、学生和教师, 是整个教学活动中的三个自变量, 他们之间互相存在着主体和客体关系。当教师为主体时, 教学内容和学生便是老师教学活动的客体;当学生是主体时, 教学内容和教师便是他学习的客体;如果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 那么教学内容就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公共客体。他们之间的关系应该是这样的:

三、“双主体互动式”教学模式下小学数学教学的策略

1、多元化教学目标的树立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 注重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出发点, 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的问题抽象成为数学模型, 并予以解释和应用的过程, 进而使学生在获得对数学问题理解的同时, 得到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的进步与发展。数学教学, 不仅仅要关注问题的解决, 也要留意数学的思考过程;不仅仅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提升, 也要关注情感与态度的变化。因此,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该从问题的思考、问题的解决、知识与技能、情感与态度等四个方面树立多元化教学目标。

2、互动型师生关系的建立

整个数学教学活动, 是师生互动、交往和共同发展的一个过程。在教学活动过程中, 师生的互动实际上就是教师和学生双方通过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了解对方的一种交流、沟通方式。在传统模式教学活动过程中, 教师的教学目标在于改变学生学习的态度, 培养学生的性格和促进学生技能的发展;学生的学习的任务就是通过学习规定的教材, 尽可能地改变自己, 接受社会化的发展趋势。互动型师生关系的建立, 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更好的交流, 教学活动参与者双方的目标差异的减小, 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只有通过充分交流、目标差异减小, 教学的效果才会有质的飞越。

3、生活化学习情境的引入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 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 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也就是说, 数学的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 把现实世界和学生的直接经验、所掌握的知识作为数学教学活动中的重要资源。

例如, 在上《百分数的意义》时, 可以充分利用本土资源。桂林一位老师是这样处理的, 首先问学生, “我们桂林的三宝大家知道是哪三宝呢?”学生立刻想到了桂林三花酒, “有谁知道它的酒精度数吗?”“38%。”“52%。”由此来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学生自然感到既亲切又自豪, 再从特产联系到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类似的表示方法, 引入自然、亲切而又贴近生活, 为学习新知陈设了一种民主、科学、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

又如, 有老师在《时、分、秒》教学时编了一个故事:钟妈妈有三个宝宝, 大哥时针既胖又矮, 二哥分针的身材中等, 小弟秒针非常挑食, 高高瘦瘦。三兄弟可淘气了, 不停的一直跑, 一直在比赛, 结果怎么样呢?谁赢得了比赛呢?生动、形象的故事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为之后掌握新的学习内容架设了平台。学生们既听了故事, 又学了知识, 初步感知了时针、分针、秒针的特征。

4、多样性教学方法的使用

数学新课标, 强调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与合作者。教师应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入手, 为学生提供多种从事数学活动的平台, 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交流合作的过程中, 能够真正理解、掌握数学的思想和方法、知识与技能。

总之, 教学活动中师生双方互动的过程, 是数学教学取得成功的重要前提。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学习的特点, 要求了教师在数学教学活动中, 更应该改变“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模式, 与学生互动起来, 以生动、直观、活泼的教学方式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思考, 让学生成为真正的课堂“主人”, 使师生互动变成课堂主旋律, 师生得以在互动的过程中更好地教学活动。

参考文献

[1]袁桂林、徐丽英:《现代教育思想专题》,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年。

[2]柳海民:《中学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年。

[3]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 岳麓书社, 2002年。

双主体互动教学模式论文 篇10

双主体互动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理论的指导下, 根据学生实际学习能力、知识结构、授课内容安排, 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安排教师和学生各自主体地位, 充分发挥学生作为“学”的主体和教师作为“教”的主体的能动性, 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双主体之间的互换, 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1]。双主体教学模式的实施主要分为分析、设计和评价三个阶段。评价阶段主要由学生学习效果评价和教师教学效果评价所组成, 其中, 学生学习效果评价是对学生主动学习情况、知识掌握等情况的评价, 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促进学生学习, 发现新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及时调整新教学模式, 使其更适应学生的实际情况, 为学生提供可持续成长的条件。

2 多元化教学评价的设计

多元化教学评价, 顾名思义就是在评价学生学习表现时, 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方式, 而不局限于单一的纸笔测验, 它尚需包括实作评价、档案评价、口头评价等, 而成为多种评价的方式, 较能顾及认知、情意、技能之学习结果。这是李坤崇于1999年对多元化教学评价提出的论述[2]。现今的教学评价大多仍然采用传统的纸笔考试评价, 这样的评级方式虽然能量化的给出学生知识掌握情况, 然而确不利于对于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学生学习进步情况的评价, 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学生为了获得高分死记硬背知识, 动手做实验时应付了事, 极大的伤害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不利于人才的培养。为了更好的完善促进双主体教学模式, 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本文对基于双主体互动教学模式的高频电子线路课程的教学评价方法进行了探索。

2.1 对实验环节效果评价方法进行改革

传统的高频电子线路课程实验都是验证性实验, 学生主要按照实验老师的讲解进行实验, 实验评价基本完全以学生完成实验的完成度作为考核依据, 缺乏对学生能力的考核。为此, 打破实验老师传统的“讲”和“演示”实验的授课方法, 老师在上实验课之前先布置实验目的, 并将实验仪器的使用说明, 模块功能等电子版发到学生邮箱里, 让学生提前了解和掌握所用实验器材, 实验课上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 独立分组完成实验。实验效果考核以问答的形式进行, 按照学生完成实验程度、回答问题准确性、对所学知识的运用程度以及对实验掌握程度给分, 分值权重依次是0.2、0.3、0.3、0.2, 实验成绩占期末总成绩的20%。

2.2 对课堂评价环节进行改革

传统的课堂评价方式基本就是出勤和作业完成度, 该课堂评价方式基本上无法反应学生的学习情况, 也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此, 取消传统课堂评价方式。由于双主体互动教学模式在实施的过程中将更多的课堂时间留给了学生, 每节课基本都设有思考题, 为此, 以随机点名的方式提问, 针对学生思考的努力程度给分, 分值占期末总成绩的20%, 鼓励学生认真思考问题, 同时兼顾学习困难同学。

2.3 对期末考试环节进行改革

目前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状态就是期末考试前等待老师划范围, 划重点考试内容, 临考试前突击学习, 这种学习方式仅仅培养了学生的应付考试的能力, 无法学到受用终身的知识和学习方法。为此增设月考, 在每月初的时候都进行一个考试, 考试的主要内容就是本月所学的知识, 以月考的平均成绩占期末总成绩的30%, 促进学生平时认真学习。

3 结论

笔者从实际出发, 根据我校实际情况以及双主体互动教学模式的需要提出了多元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对课堂学生评价、实验课程评价和试卷评价三方面进行整合和优化, 使得新的学生学习效果评价方法更贴近学生学习的真实情况, 更全面和客观, 同时也能更好的促进学生平时的学习, 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新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使得双主体互动教学模式能更好的服务学生, 更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吕丽.双主体互动式教学模式对普通高校健美操选项课教学效果的影响[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运动科学学院, 2011.

双主体互动教学模式论文 篇11

关键词:高职教育教学企业双主体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

一、教学企业的概念

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探索的重要内容,开展校企合作必然需要建立一定的载体和模式,其中教学企业就是一种。教学企业是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建设,融合双方优势资源和育人环境,将学校的教学活动与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集生产运营、专业教学、实训实战、社会服务等功能于一体,并按市场机制运营的经营实体。教學企业的基本特征包括:

1.学校和企业共建

校企双方共同参与“教学企业”建设,共同投入资金、设备、场地或人员等要素,共同组织实施生产性教学,共同承担生产经营性项目或技术研发项目,共同营造企业化的育人环境,形成有效的校企共赢和利益共享的机制。

2.人才培养任务共担

学校和企业采取“互聘共培”方式共建教师团队,共同承担人才培养任务,其中,专业兼职教师在“教学企业”中应当承担较大比例的教学工作量。

3.教学活动与生产过程共融

在“教学企业”中,教学活动与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教学企业”在整体建设上要尽可能符合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岗位实际,以产品生产、经营管理、产品设计开发等真实项目作为教学载体,学生直接接触企业产品、生产流程、工艺工装、管理规则,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下及在“教、学、做”一体化的过程中,有效提高识具有不可忽视的铺垫作用。比如校内实践训练中,多数课程都采用纸上模拟、上机操作、情景模拟等训练方式进行,在实训过程中就可以结合具体内容培养学生守时、守纪、敬业、认真、合作等工作作风。而第二课堂往往是校内实践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专业课程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且具有相当的真实性,已经不再是模拟状态,所以更应当成为培养学生职业意识的主要途径,让学生眼前在校内有形象,未来在校外有实力。我校是一所新建工科高职院校,由于各方面因素,文秘专业学生的实践环境和实践场所还不完善,所以我们抓住课下一切或大或小的可能锻炼学生的机会,努力探索课下与课上结合的实践教学形式,力争做到“小投入大产出”的实践教学思路,立足课程教学环节来开发符合秘书职业特征要求、有文秘专业教学特点的课下实践活动形式,并将职业意识培养融汇其中,在小事上、在细节中一点一滴地、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比如开展的考察老师办公室、编印《秘苑简报》、文稿纠错比赛等,都在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上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三、文秘专业学生职业意识校内培养实践示例

我们以第二课堂为载体,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指导学生编印以新闻性为主要特点的《秘苑简报》就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1.基本实践环节

(1)采稿。学生对专业、系里和学院近期发生的重要事件进行跟踪采写,通过采稿,一是训练学生的应用写作能力,即以新闻消息的形式报道最新的专业新闻、系部新闻和学院新闻,而这恰恰是学生工作后在办公室经常要做的工作;二是训练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面对众多新近发生的事情,要有敏锐的嗅觉,能够及时捕捉,同时学会分析筛选,知道哪些是简报所需要的。

(2)编稿。简报的编者要对同学们采写的稿件进行选择、修改、编排,通过编稿,一是进一步训练学生的应用写作能力,采稿容易编稿难,选择与修改稿件对学生综合性的应用写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二是训练学生的岗位分析能力,哪些稿件上稿,上稿的稿件怎样编排先后顺序,这些看似简单的工作对于秘书工作而言都蕴含着职业悟性及其训练。

(3)排印。将最后修改确定的稿件进行文稿录入、排版和印制,通过排印,一是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学生学过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与技能及办公软件的使用;二是通过对清样的校对过程来巩固和训练在专业课程上所学习的校对知识与技能;三是训练以打印机为主的办公设备的使用。

(4)发送。将印制完成的《秘苑简报》由学生分别送给校系领导、各系办公室及系内各班级。通过这一环节,有意训练学生的沟通能力,尤其是给校领导和其他部门发送时,锻炼学生如何表达、怎样表达,并适当“推销”自己的“产品”。

2.职业意识训练

如果仅仅完成上述操作性环节还远远不够,我们在指导学生编印《秘苑简报》的过程中更注重引导学生自觉养成职业意识。《秘苑简报》是根据学生在秘书写作课程上学习的应用文种“简报”的应用领域,结合秘书实务课程所学的秘书业务知识与技能而创办的,立足文秘专业,面向全系各班,辐射全院师生,主要以简报的形式快速报道文秘专业、系部及全院近期发生的重要事件,让学生通过采写、编辑、印制、发送等环节,综合提高其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这项很简单的第二课堂活动几乎没有什么投入,完全是学生自力更生,但收获的却是一般专业课程课堂教学所无法达到的效果。在训练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在各个环节融汇职业意识培养,整个操作流程综合融汇了信息意识、严谨意识、沟通意识、合作意识、形象意识、节约意识等秘书工作必需具备的职业意识。《秘苑简报》已连续编印8年,成为了我们训练学生专业技能、培养学生职业意识的重要载体。

参考文献:

[1]徐明友.职业院校应多渠道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J].职教论坛,2010(11).

[2]魏玲.职业意识教育有效途径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探索,2009(7).

[3]韩艳华.论专业课教学中高职生职业意识的培养[J].科教文汇,2009(4).

双主体互动教学模式论文 篇12

一、社会项目融入双主体课堂教学的含义

( 一) 定义

项目教学法的起源是“设计教学法”,这是来自美国的教育学家杜威创立的。这种教学方法是指学生与教师的教学活动是共同完成一项课程项目,这种教学方式有效地将原理知识和实践活动有机结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应对实际情况的能力得到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也得到拓展。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为达成学习任务,在教师恰当的引导下完成既定的项目。期间学生可以充分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经过思考创造持续的探索,将自己的思考过程和心得体会记录下来,在这个过程中,构建优化知识体系,实务操作能力也得到潜移默化的提升。

项目教学法倡导“双主体互动”模式。这里的双主体指的是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双方。师生双方在“双主体”教学模式中都是主体,两者相依相成,缺一不可。“双主体互动”就是在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过程中,师生双方共同参与、相互配合、共同提高,教学过程更加流畅高效,师生双方教与学的兴致更加高涨,这个教学理念是全新的。将社会项目融入“双主体”教学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主体和教师教学主导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项目的教学目标能够高效完成,学生独立思考,挖掘、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在具体的会计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可以根据课程任务和目标,设计具体的项目,例如将编制资产负债表作为一个项目,师生双方各司其职,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教师的引导作用,共同完成课程项目。将项目引入到双主体教学中去,可以达到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效果。

( 二) 特征与意义

理解了项目教学和“双主体”教学,不难看出两者有以下特征和意义:

1. 在项目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

传统的教学过程,教师似乎一人唱着独角戏,在项目教学中,教师成为了一个因势利导的指路人。教师根据课程目标,选取恰当的项目,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学习,在项目实施中进行适当的控制、督导,使得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得到最大程度的锻炼。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进行有效转变,在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过程中,师生双方共同参与、相互配合,教学过程更加流畅高效,教师的授课效率和效果得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会提升。长久以来,教师一直担任知识灌输者的角色,并且我们国家的教育现状也是重视考试成绩轻实践能力培养。对教师来说角色转变存在困难,教师在实施引导时,要有意识地把握引导程度,不能将项目教学演变成单纯灌输知识的另一种形式。

2. 在项目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根据课程目标向学生分派任务,学生根据对会计原理的理解并结合具体项目对原理知识进行加工运用。在实施项目的过程里,学生独立思考,挖掘、探究、解决问题。学生挖掘、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在项目教学法中,将我们所熟悉的传统授课方式即教师单方面在课堂上向学生灌输知识转变成学生与教师共同完成一项课程项目,这种教学方式有效地将原理知识和实践活动有机结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应对实际情况的能力得到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也得到拓展。实施项目时,学生是实施项目的主体,在独立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对原理和实务进行有机地结合,使原理理解能力和实务操作技能得到提升,这一过程也不能缺乏教师恰当适时的引导,从而培养了师生之间的默契度。

3. 始终以社会项目融入 “双主体” 教学为宗旨

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不能割裂社会项目与“双主体”教学。因为两者均是课程教学改革的重大方面,缺少任何一个方面,课程教学都无法实现显著高效的改观。课程项目穿插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并在项目中不断优化课程教学效果。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走出书本的象牙塔,走进项目教学联系实际的广阔世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创造能力,真正越来越靠近授之以渔的教育理念。

二、社会项目融入 “双主体”教学的应用

项目教学法的主要内容就是学生与教师的教学活动是共同完成一项课程项目,这种教学方式有效地将原理知识和实践活动有机结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应对实际情况的能力得到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也得到拓展。在这个“双主体”教学过程中,学生为达成学习任务,在教师恰当的引导下完成既定的项目。项目教学法能够有效调和教多学少的弊端,激励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思考,不断创新。

( 一) 项目选择

1. 选择项目的程序

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选择项目。选择项目的过程大体可以按照以下程序进行:

( 1) 教师利用自己丰富的学识和对学生能力的掌握提出一个或几个项目。

( 2) 让同学了解教学任务以及所选项目的特点。

( 3) 师生双方共同探索,最后定项。

2. 在选择项目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 1) 在确定项目时,应当考虑希望学生提高的技能。为了教学变革而变革是对我们教育初衷的背离。即便是改变教学方法,但是教书育人的宗旨始终不变。

( 2) 如果教师在选择项目方面能力不够,可以寻求专家或者实务人员的帮助。例如聘请实务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组成专家组,利用他们的经验选择恰当的项目。这样能够保证项目的质量以及与教学目标的切合程度。

( 3) 项目的选择应当注意项目与实务的联系程度,应当挑选紧密联系实际的项目。

( 二) 项目实施过程

1. 分解项目任务

在选择了恰当的项目后,首先要分析项目任务。将一个完整的项目有层次的分解,分解成学生易于理解并且好操作的部分。师生共同将项目分析并分解的过程就是对知识认知的巩固和提升,并且通过把项目分解成各个小的部分,利于更多的同学参与到项目当中。例如,可以将一笔完整的销售业务作为一个项目,将之层层分解成各个小任务,如信用审批、原始凭证的填制、记账凭证填制、登记账簿以及此过程的相关内部控制。在此过程中不能割裂会计原理与会计实务,做到会计实务有理有据。

2. 分小组并确定任务

分小组要避免带有主观性,不管是教师协助小组分派还是学生自主分组,都要确保小组能力偏差不大。每个小组都要有一个负责人,统筹整个小组的项目进程。虽然小组的任务不同,但是教师要提供给每个小组相同的材料。在给小组分配了具体任务后,各小组内讨论具体工作的开展,最好明确每个人的职责。

3. 教师在项目教学中提供必要的控制和引导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不断进步,传统的教学方式越来越不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长此以往,我们的教育会在一条低效的路上渐行渐远,教师完成完美的角色转变势在必行。当前的教学背景下,教师不能再只是将知识“填鸭式”的灌输给学生,而应当模拟实务场景,在实践操作中传道授业。学生不能再做接受知识和指令的学习机器,应当积极地参与到知识的接受和再创造当中。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过程中,师生双方共同参与、相互配合、共同提高。教师提供恰当的控制和引导,使学生在不偏离学习正轨的同时自主学习,自由创造。

4. 在所有小组完成项目后,统一汇报成果,交流心得

当各个小组完成小组任务,整个项目也就完成了。教师应当组织所有小组汇报成果,可以通过演讲和PPT展示等途径。教师对各小组任务完成情况进行点评,各小组完成互评。随后,更重要的工作是各小组交流经验心得,因为各个小组的任务各不相同,对知识运用的侧重点不同,心得交流显得尤为重要。通过这个过程,学生对知识得到更全面广泛的掌握。

5. 基于整个项目,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项目完成的优劣

师生共同评价该项目整体的完成情况,评价项目是否与教学目标背道而驰。这个过程能增强学生团队意识。师生双方共同探讨项目中遇到的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对原理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所以,在项目完成之后,必须基于项目整体,师生双方共同探讨项目完成的优劣。

三、关于社会项目融入 “双主体” 教学的建议

将社会项目融入“双主体”教学,形成“寓教于实务场景”的教学模式,激励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思考,不断创新。在现实教学中全面有效地将社会项目引入到“双主体”教学中并非易事。

1. 完善传统教材,理论联系实践

长久以来,教师一直担任知识灌输者的角色,并且我们国家的教育现状也是重视考试成绩轻实践能力培养。很多教师不愿费心费力致力于会计教学的革新。将社会项目融入“双主体”会计教学,对师生双方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由于会计知识体系较复杂,除了传统的财务会计,还有管理会计、成本会计、非盈利组织会计等,各种教材注重理论,与实务联系并不紧密。所以老师教与学生学所依赖的最主要的媒介并不能承担项目教学的指导工作,因此,应注重教材的完善和发掘,更加侧重于实际应用。

2. 改善教学环境,加大教学设备的投入

信息技术的发展给会计工作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传统的人工记账核算等转变成方便高效的会计电算化,但是对于会计教学工作,教学设备并不能满足这一实务操作上的变化,这给项目融入“双主体”教学带来困难。因此,应该加大对教学环境和实施场地的创新投入,适当的时候可以把教学引入到实践操作中,在问题中学习,在学习中解决问题。

3. 加大师资培训,让教师也具备实践能力

我们大多数高校的实际情况是,教师基本上是“从高校到高校”的直接转移,并没有经历过实际工作。另一方面,即使教师有过实习经历,也很难接触到企业完整真实的账目,这无疑加大了实施项目教学的难度。在选择授课教师时,应优先考虑有实践经验的教师来讲授相关课程,并定期将授课教师送到企业、事务所培训,与实务不断接轨。

将社会项目融入“双主体”会计教学的变革是势在必行的。在这条任重道远的路上,学校、师生双方都要付出巨大的努力,以达到为我们的社会建设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的目标。

摘要:阐述了社会项目融入课堂教学的双主体互动教学法的背景含义,对其具体操作方法进行了探讨,并对社会项目如何融入课堂教学进行了思考。

上一篇:颜色词的文化内涵下一篇:压电压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