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联系中互动 在互动中提升(双联系工作总结)

2024-10-05

在联系中互动 在互动中提升(双联系工作总结)(共10篇)

在联系中互动 在互动中提升(双联系工作总结) 篇1

在联系中互动

在互动中提升

——鸠江经济开发区在“双联系”工作中焕然一新

自全区“双联系”工作开展以来,开发区积极响应区委、区政府号召,根据“双联系”工作要求,以开发区实际工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入走访,细挖问题,狠抓落实,力谋发展。让开发区整体面貌在“双联系”工作中焕然一新。

一、加强基层联系,务实谋发展

1、联系村居,心联群众谋福祉

自“双联系”工作开展以来,党工委先后组织机关工作人员赴沈巷镇保圩村、清水街道联盟社区两个联系点开展慰问活动10余次,发放慰问金、慰问品近万元。

8月,根据区委推进会精神,党工委对开发区“双联系”工作进行了再动员再部署,并统一调整了联系点联系户。形成了以“书记负总责,一个班子成员负责一个联系组、对接一个联系点”的工作模式,积极推进开发区“双联系”工作的展开。

截至目前,开发区双联系工作组共开展走访村居6次,走访群众20余户次,组织专题座谈会3场,党工委班子成员驻点办公、参加联系点会议累计近10个工作日,帮助联系点理清发展思路、参与联系点重大问题讨论、帮助收集、处理群众反映的重要问题,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促进地方和谐建设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9月28日,在党工委的倡导下,开发区内企业也加入了与“双联系”慰问活动中。企业家们为困难村民送上了1500元的慰问金,并向村委会捐赠了2台柜机空调和1组多功能音响,总价值1万多元,极大地改善了地方的办公条件。

2、联系企业,情系企业务发展

在做好服务基层群众的同时,党工委还将双联系工作拓展到了园区企业。

8月,在区委“双联系”工作推进会精神的指导下,结合开发区工作实际,开发区“政企互动、双联双助”工作在园区全面展开。区委常委、开发区党工委第一书记亲自带领开发区工作人员深入企业一线,详细了解企业经营情况、发展方向和企业需求,问计于企。并要求管委会要全力支持企业发展,帮助企业协调解决困难及问题;对于开发区职能以外的或者不能马上解决的问题,要详细地做好记录,与相关部门做好对接,努力为企业提供一个高效、舒适的经营环境。

截至目前,开发区“政企互动、双联双助”各工作组共深入企业走访200余次,足迹遍及园区140余家企业,梳理问题120余个,收集建议意见5条,目前已解决问题114个,剩下的也在与相关单位进一步协调中,力争尽快解决。

通过“政企互动、双联双助”工作的开展,进一步推动了园区企业的基层党建工作,服务企业经济发展,提升机关服务意识和能力,为企业发展增强了信心,帮助企业加快发展步伐。此后,我们还将把“政企互动、双联双助”作为一项长效机制,力求将此项工作覆盖到园区所有企业,常抓不懈,服务企业,助力发展。

二、加强自身建设,创新促提升

1、完善配套设施建设

开发区地域狭长,园区企业员工出行不便的问题一直困扰着企业和企业员工。此次“双联系”走访活动中,企业反映强烈,管委会收集到信息后立即与市公交总公司联系,要求增加园区T2路公交线。公交总公司已明确表示支持开发区的发展,在开发区内增加公交车辆,增加上、下班时间公交班次,为园区企业员工出行做好服务。同时,考虑到开发区内一些支道公交无法进入,管委会主动与区住建委、市住建委等部门联络,协商在开发区内人员流动量大的支道、员工人数多的企业门口设置公共自行车租赁点。目前已安装10余个公共自行车租赁点投入使用,极大的方便了企业员工的出行。此举得到了园区企业投资者和员工的高度赞扬。

2、创新实施“2、1、6、4、4”工作模式

企业是开发区的生命,一直以来开发区始终坚持“企业满意是我们孜孜不倦的追求”的理念,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力求为企业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

结合“政企互动,双联双助”活动的开展,开发区党工委创新提出了“2、1、6、4、4”的工作模式,即强化两个联系(联系基层、联系企业),通过一个平台(企业服务中心综合服务平台),秉持六个一的服务理念(一个服务窗口、一次性告知、一次性审查、一次性代理、一次性反馈、一次性评价),完成四十七项全程代理服务,最终达到四个工作成效(组织信任、领导放心、企业满意、职工安心)。让机关效能建设在“政企互动,双联双助”活动中提速。开发区党工委“双联系”工作还在不断的深入,服务企业、服务基层的内容也在不断地丰富和拓展。相信通过“双联系”工作的开展,一定能为鸠江经济开发区营造一个“高效”“和谐”的投资发展环境,让组织放心,让企业满意。

在联系中互动 在互动中提升(双联系工作总结) 篇2

一、学生地理学习方面存在的缺陷

(一)对地理学科的特点认识不够

对于文科学生来说,造成地理学科学习障碍,是他们对于学科综合性的特点认识不到位。地理学科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兼具的综合性学科,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理科功底来解决问题,单凭借对文科的爱好不能完成,而需要理科的思维加上文科的基础全面思考方能解决。高中地理学科突出了其地域性特点。它决定了学习高中地理需要转化思维,对地理中的问题要全面认识,多角度去考虑。在学生的实际学习过程中,将地理的学习仅仅局限在文科知识的认识上,对地理知识的学习依靠死记硬背,对地理原理的探究满足于课本上的结论,所以,一遇到考试,遇到综合性的问题就无法应对。

(二)综合分析能力差

地理知识的体系较为完整,综合性强,需要学生的思维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思维有了广度,才能全面认识问题,用综合的观点看待问题。思维有了深度,才会对问题有深刻的认识,抓住地理问题的实质。但是很多学生却将地理中的现象孤立地看,片面地理解生活中的现象,所以一些基本的概念和基本的原理理解不清,认识不全面。比如,学生对光和热的理解,认为一个地方的太阳辐射能强烈,这个地方的热量一定充足。但热量又主要体现在什么地方呢?学生又不太清楚。这就造成了学生在分析一些特殊现象如青藏地区光照充足,但热量不足的现象的时候,往往无法进行正常的思维。这主要是由于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不够造成的。

(三)受思维定势的影响

思维能力的高低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地理学科的特点决定着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地理思维。地理的学习需要学生思维过程清晰,分析问题有条理性,不能违背规律原则,否则就会得出错误的结论。一些学生学习知识往往死记硬背,解决问题往往采用固定的模式,为地理学习带来障碍。很多学生受思维定势的影响,虽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或解决某一问题所有的能力,但依然会错误百出。如对热力环流,有的学生没有充分认识由冷热不均引起的各个环节的先后顺序,而导致对高低气压的产生原因分辨不清,从而产生大气垂直运动是由低压流向高压的错误结论。

二、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地理思维

(一)注重课堂引导,调动地理思维

学生正确思维的形成,教师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教师要为学生的学习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为思维的正确形成创造条件。教师的作用不可忽视,他的引领与指导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思维很重要。教师要重视课堂的指导,对一些疑难问题要逐步深化。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利于学生思考,能够让学生通过调动自己的地理思维实现问题的解决。地理教材中的很多材料都是零散的,对于一个问题的认识,需要学生调动有关的知识对问题进行整合。对于一些重要的问题,教师还要逐步设问引导学生一步步去分析,最后归纳出比较成熟的观点,或得出一般性的结论。

(二)完善知识结构,形成正确思维

任何学科的学习都需要学生形成完善的知识结构。如果知识是零散的,缺乏一个完整的体系,知识的结构残缺,那么学生就不可能顺利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到了高三复习阶段,学生有了一定知识的积累,但是完整的知识结构还没有形成,做起题来还不能以正确的地理思维去解决问题。对此,地理教师要注意运用能够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和逆向思维的试题或教学内容。教师还要对这些内容认真研究,深入思考,调动自己的思维全面考虑,然后用之于教学。对于设计相关学科的内容,教师要注意搜集有关的材料,并请教相关学科的教师,力求使知识结构更完善,思维更加正确。如果教师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就能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这样学生解决问题的道路就会平坦,畅通无阻。如对全球定位系统的卫星数目的分析,即要定位一个物体,需要几颗卫星,就需要和物理中的相关知识配套。

(三)联系生活实际,培养思维能力

地理来源于生活,是生活的再现,与生活密切相关。因此,地理教学不能忽视与生活的联系。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现象,总结生活中的地理知识。教师要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指导学生运用知识之间的联系解决问题。比如,在分析黄淮海平原农业为什么低产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先分析粮食低产的原因有哪些,属于地理原因又有哪些,符合该地区的会有哪些原因,这些原因又是怎么形成的,如何解决等等。生活中孤立的现象,往往又有着内在的联系。教师不能就事论事,孤立看待问题,要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思维,使学生凭借已有的地理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在读写互动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篇3

阅读与写作事实上的缺位和“单打一”的教学现状,既违背了古人“读写同源”的观点,也不符合新课程理念。《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关注学生的语言积累以及语感和思维的发展,帮助学生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的实践中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增强语文应用能力,培养审美能力、探究能力。

写景类作文是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有的学生在阅读写景类文章时,虽然知道文章写得很美,但却不知道它为什么美;有的学生在写作景物类作文时,无法做到抓住其特征描摹状貌,凸显韵致,不能给人以情感的愉悦和心灵的启迪。基于此,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出以写导读、以读促写的“读写互动”方法,并以景物描写作文教学为例,说明如何通过“读写互动”来突破学生的写作瓶颈,在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同时提升语文素养。

一、精读课文范例,深层玩味体悟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教材只是一个“例子”,我们的教学要起于这个“例子”,并发挥“例子”的作用。对此,我们可以从必修教材或选修教材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写景状物文章的片段,让学生诵读欣赏,得其意趣,悟其奥妙。人教版高一语文课文《荷塘月色》中有一处描写景物的经典片段: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玲上奏着的名曲。

精读《荷塘月色》选段后,教师大致可以安排三个教学环节。

第一个环节,请学生自由反复吟诵文段,展开想象,走进作者朱自清所描写的月下荷塘的情境之中,品味其笔下景物之美,感受文本蕴涵的情感。

第二个环节,在学生陶醉于月下荷塘美景之中,并且能够将文字转换为动感画面的时候,教师再进行点拨,引导学生进入审美鉴赏阶段,思考作者是如何表现美的,请学生在语段中的精彩之处做好批注。上面两段文字先写月下荷塘,后写荷塘月色,描写层次井然有序。作者写荷塘也极具层次感,从荷叶到荷花再到荷香、荷波,先是静态描写,然后是静中有动,最后是动态描写。无论是描写荷叶、荷花还是荷香、荷波,作者凭借审美想象,做到了实虚结合,并运用了比喻、拟人、通感、叠词等修辞手法,体现了画面美,彰显了音乐美,还令景物具有情韵美。此外,作者写荷塘月色同样层次分明,先写月光,再写月影,最后将光影结合起来写。写月光,作者以巧妙的比喻赋予月光以质感;写月影,把荷塘中的月色和岸边的树木联系起来,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写灌木黑影和杨柳倩影,这样,光与影相结合,荷塘中既有月光又有月影,再次运用了通感手法,将视觉形象转换为听觉形象,把光影虽斑驳错杂却和谐美妙的韵味表现得细腻生动。

第三个环节,在引领学生进行审美阅读的基础上,教师鼓励学生进行探究,让学生从范例中发现景物描写的技巧。比如,第一,要有明确的写作目的。上文选段是在大革命失败后,作者陷入了苦闷、彷徨、寂寞之中,“心里颇不宁静”,希望寻求精神上的解脱而又无法解脱的情况下出来赏景的,他的月下荷塘涂抹上了“难得偷来片刻逍遥”的淡淡喜悦,而这喜悦又增添了他排遣不开的淡淡哀愁。作者正是借月下荷塘之景委婉地表达了不满现实、幻想超脱现实而又无法超脱的苦闷心理。第二,要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在选段中,作者描写月下荷塘就抓住了它的优美、宁静、和谐与幻境色彩,写荷叶像裙,荷花似星,荷香如歌,荷波若电,流水脉脉,写月光如水,薄雾如纱,花叶如梦,灌木如鬼,柳影如画,光影如曲,这些都是为了突出景物的特点。第三,要理出景物的层次,逐层加以描写。作者对月下荷塘的描写都有很强的层次感,如同展开画轴,画面逐渐变得丰富起来。第四,善于调配丹青。在语段中,作者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描其形,摹其态,凸显其情韵与魅力,传达了自我对生命外物的真切感受。

在探究了景物描写的奥秘之后,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写好景物类文章,平时要养成以审美的眼光观察自然景物的习惯,全方位、多角度地进行观察,调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展开联想和想象,运用多种表现手法进行渲染性描摹,善于将眼前景转换为心中景,将平面景转换为立体景,将静态景转换为动态景,将自然景转换为情感景,使其形态鲜活,情韵飞动。

二、由内而外拓展,广泛萃取范本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不像其他学科那样可以“举一反三”,而要“举三反一”。学生读写素养的形成需要接触大量的典范性语言材料,通过熏陶浸染、积淀涵养、感悟体验、实际运用才能实现。同时,语文也是一门涵养丰富的学科,因此,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绝不能仅限于阅读教材中的课文,而应像新课程所倡导的那样,广泛开发课程资源。教学中,教师可以从报刊杂志挑选景物描写精美的文章,让学生在进一步的阅读品味中体会写景状物的奥秘。这里举一个例子,《教师博览·原创版》有这么一篇散文《享受天籁》,文章表达了作者远离喧嚣、亲近自然、尽享天籁的情感,其主体段落是这样写的:

驻足北阳台,西湖美景尽收眼底:那微风吹拂下的粼粼波纹,那翩然飞动的各色水鸟,那悠然缓移的捕鱼小船。是一幅画?不,再高明的画家也画不出如此十足的动感。这分明是一个巨幅荧屏,播放着清新淡雅生机盎然的自然风景片。伫立东阳台,景物层次分明:近处可见城北大道的景观绿化带,远处能望见稻苗如茵的农田,再远处还可隐隐看到烟笼绿树,那是颇有文化内涵的古代水门塘——今天的水门公园。你的目光由近而远,愈远愈开阔,愈远愈写意,愈远愈朦胧,愈远也愈让你心驰神往,充满神奇的幻想与想像。来到南阳台,城市文明扑面而来:高高低低鳞次栉比的楼房,高悬着明星头像的巨幅广告牌,五彩斑斓闪烁迷离的霓虹灯……料想这是设计者的匠心所在。也许是添加一种诱惑?也许是为了驱走居者的寂寞?也许是担心居室主人会丢失在自然中遁身为隐士?总之,这里似乎成了自然风景与城市文明的联接点。

楼下有一栋小旧楼,不知谁家主人喜欢养鸟。第一天入住,刚到北阳台,我就听到“喂,喂,喂……”的声音,开始还以为是谁在打招呼,细听才知道是鸟叫,也许是八哥,也许是鹦鹉。这“喂喂”声好像是领唱或者试音响,接着便是“嘁喳”“啁啾”“嘁嘁喳喳”“啁啁啾啾”的百鸟大合唱,音量不高,声调和谐,婉转悠扬。一群鸽子也来加入合唱团,扇动着翅膀,盘旋着,落在小楼的房檐边,“咕咕”“咕咕”“咕咕咕咕”,高一声,低一声,可能是在适应大合唱的节拍。几只叫不上名字的小鸟雀,不知从哪儿赶来凑热闹,一边“叽叽叽叽”地叫着,一边忽而掠过院墙,忽而窜向高空,姿势很优美,动态很轻捷,也许它们是在伴舞,也许它们觉得自己就是主角。其实不只是这家主人养鸟,这一片天地本来就是鸟的世界,只要你凝神谛听,盈耳的便是鸟声——大自然的精灵歌唱的声音。有一天早上我打城北大道上班,不禁陶醉在美妙的鸟歌中,停下脚步观望,又不见一只鸟儿的影子。循声寻觅,原来那些鸟雀全在师部宿舍区的树丛中。我轻迈脚步,缓缓而行,生怕惊扰了群歌的鸟儿们。尽情享受这销魂乐曲开始一天新的生活,真的感到神清气爽……

我们可以将这篇课外美文的赏读与课内阅读衔接起来,可以采用自由诵读进入情境、圈点批注审美鉴赏、理性回读探究奥秘等方法进行阅读。通过对文本的赏读,学生能够进一步知道如何由眼中之景写心中之景再写笔下之景。作者以独特的情感和眼光,捕捉新居具有的独特的天籁之美,如北阳台尽收眼底的西湖美景,东阳台由近到远、层次分明的自然景观,南阳台可遥看的城市文明的繁华,还有楼下一座小旧平房主人所养的鸟儿的唱和。其实,其景不奇,其物不殊,关键在于作者以自己的审美眼光来审视这些寻常之物,并以思想情感作墨,细腻描摹,层层渲染,如写鸟声,由一鸟而引起百鸟和鸣,由鸟的合唱到鸟的翩飞之态,呈现出一片鸟的世界,让人凝神谛听这盈耳的“大自然精灵的歌唱”的声音,令人不禁行动轻缓,“生怕惊扰了群歌的鸟儿们”“尽情享受这销魂乐曲开始一天新的生活”,如此巧捕意象,善调丹青,细腻描摹,穷形尽相,寻常之景也就变得鲜活起来了,静美的意境也就变得灵动起来了,自然的情韵也就洋溢全篇。

相对课内赏读而言,课外阅读更为自由灵活,关键在于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典范美文,做到读一文悟出一二“美”点。如散文《享受天籁》突出的美点就是捕捉意象进行细腻描摹,在描写远离喧嚣、亲近自然、尽享天籁的人生之乐后笔锋一转,却说“有一种失落感潜滋暗长,有一种挥之不去的声音在心底萦绕”,原来是自己从教30年来一直居住在校园内,听惯了学生朗朗的读书声,那声音“已经成了生命乐章中跳动的音符”,是真正的“天籁”,“而今,我享受了天籁,却远离了天籁”,巧添这一点睛之笔,令全文百媚生辉。原来,全文所写的一景一物,都在传达着一个教师对教育、对学生“源自心底最深沉的情感”,文章可谓言近而旨远。品出了这一“美”点,学生也就悟出了文章不应是为写景而写景,而是为了传达某种思想情感而写景。课外阅读不回避“取法”美文服务于写作的意图,但是并不追求立竿见影之效,而应注重熏陶渐染、积淀涵养、感悟体验,让学生在阅读中领会景物描写的奥妙。

三、展示同伴作品,互助成长

新课程理论告诉我们,课程资源等同于生活,教材是课程资源,教室是课程资源,学校是课程资源,社区是课程资源,教师是课程资源,学生是课程资源。很多时候,大师与成人的作品往往只会令学生仰视,并产生距离感,对此,我们不妨换一个角度,利用学生这一课程资源,呈现同伴的作品,让大家来看看同伴是如何完成写作的。下面,笔者举一个例子来具体说明。

题目: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作文。

我们都生活在自然界中,大自然在提供给人类以必要的生存空间的同时,也提供给人类必需的物质资源与精神营养。奔腾不息的江河,连绵起伏的高山,一望无际的草原,广袤无边的田野,都会唤起人们的审美情感;四季更替,昼夜变化,潮起潮落,鸟语虫鸣,花树摇落,都会引动人们浮想联翩。阅读多姿多彩、变幻万端的大自然,你一定会有情感的愉悦与心灵的启迪。

请选取自己熟悉的自然景象,以“阅读自然”为话题写一篇写景抒情散文。立意自定,题目自拟,全文不少于800字。

学生柳意樊写了一篇题为《窗外的两棵树》的作文,有层次地描写了老家窗外的两棵树比如:冬天里,它们“光秃秃的”“和灰蒙蒙的天混在一起”;秋天里,“焦黄的有些泛红的样子,和碧蓝碧蓝的天交织在一起”“梧桐的叶子很大,常常会落在脚前。跳上去踩,发出脆生生的响声,那种声音让人感到快乐。树上常常会挂着一些棕黑色的球,扎手,很少有掉落在地上的”“水杉不一样,没有果子,叶子是棕色的也很容易落,起风的日子,一片一片的叶子常常倚在窗前的角落里”“拾起来,顺着叶柄一路捋去,碎裂的叶片就像松松的牙齿一样,轻轻地脱落下来,剩下的只有细小而柔韧的柄”“鸟儿们总喜欢落在那棵梧桐树上,水杉却常常被冷落在一边”“我以为它一定会嫉妒的,就在小蜜罐里装了点米,挂在它的枝上,却总不见有鸟儿来”;我非常焦急,而水杉却“不吱声,立在那儿,看着我”;搬家的那年春天,那水杉先前还是“乌黑得要滴墨的样子”,突然就“蹦出了茸茸的、碧绿的叶子,一片一片,一堆一堆,厚重,半垂在树梢上,甚是可爱”“梧桐的干却没有多大变化,只是有了些淡绿色的小而丰满的稚叶。下雨了,那绿色便浓得要从树尖上溢出来,只要大声说话,就会滚落下来一般”。

这篇作文不是一个写作结果的呈现,而是一个写作动态过程的呈现,它可以让学生们全面地了解一篇优秀的写景文章是如何产生的,示范性很强,能够让学生借助同伴之力,用“他山之石”来攻自我之“玉”。此外,同伴的作文与学生自己的生活更为贴近,语言表达也和自己的差不多,更能够唤起他们的读写情感,激发他们的写作欲望。正因为如此,我们选取的范例最好是学生的同伴,从命题到写作再到作品展示,都要尽可能地在学生的“视频监控”之下,让学生亲眼目睹一篇优秀的写景作文是如何诞生的,最好能够让作者现身说“法”,与同伴互动交流,面对面地体会写景之道,探究写景之谜,感受写作的乐趣。如果说前面的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是“暗助”学生写作的话,那么展示同伴作品这一环节已经很明确地向达成写作目标推进了。

四、借他人金针,绣自我佳品

叶圣陶先生曾说:“阅读是‘吸收’的事情,从阅读,咱们可以领受人家的经验,接触人家的心情;写作是‘发表’的事情,从写作,咱们可以显示自己的经验,吐露自己的心情。”只有阅读与写作互动,才能够实现读与写的双赢。在多层次主题阅读的基础上,我们可以设计一些写景作文主题,要求学生“借他人金针绣自我佳品”。对此,笔者在教学中设计了这样一道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作文。

陶渊明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感受到了自然闲适淡远的魅力,王维在“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中感受到了自然静谧空灵的魅力,李乐薇在“烟雾之中、星光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中感受到了自然纯净安宁的魅力,毛泽东在“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烂漫秋色中感受到了自然生机盎然的魅力……大自然的一山一水、一花一草、朝晖夕阴、春雨秋光,都会让我们感受到别样的魅力。

请以“ 的魅力”为题,写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

要求:1.在题目横线上填写一种自然景物的名称;2.可以借鉴课内外写景美文的写作方法;3.文章内容要体现出自然的独特魅力;4.字数不少于800字。

在这一主题写作过程中,学生可以回读前面的写景美文范例,借鉴他人的写作技法,成文之后,再与读过的范文进行比较赏析,找出文章的优劣,体会写作的得失,进一步悟透景物描写的要义。这一主题的读写互动结束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出一期板报,或在电脑里建一个电子文件夹,一方面展示写作活动的成果,一方面推动新一轮主题活动的开展,以此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最后,笔者想特别指出,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切忌急功近利,在运用“读写互动”这一方法时要处理好“收”与“放”的关系,不可将写作教学的目标定得过高,也不可将写作训练进行得过快,更不可企求毕其功于一役,而应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逐步深入提高。

(作者简介:赵克明,安徽省特级教师,六安市语文学科带头人,全国优秀语文教师,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安徽省中语会常务理事,《语文学习》《教师博览》等杂志通讯员、签约作者,已在国内中文期刊发表教研文章800余篇,著有《中学生个性化作文引路》《赵克明教写作》《取法美文写佳作》《漫话语文高考》《滋润心灵:晨读美文百篇》等。)

在联系中互动 在互动中提升(双联系工作总结) 篇4

习水县结合深入开展“一线工作法”,在全县组织系统开展服务基层一线、服务党员干部、服务基层群众“三服务”活动,引导组工干部走进基层一线、走进党员干部、走进人民群众,在服务中锤炼党性,在服务中整改落实,在服务中践行宗旨,展示组织部门和组工干部的良好形象。

服务基层群众,“面对面”问计于民。一是开展调查研究。围绕组织工作重点难点问题,充分听取各方面意见建议,走访群众近600余人,征集组织工作“金点子”230余个,撰写调研报告23篇,部分成果已转化为改革创新的实际举措。其中,制定煤炭“百千万人才工程”被列为推动习水县打造人才“一县一品”的措施之一,推进干部在线学习被列为有效化解工学矛盾的措施之一。二是总结经验典型。对需要继续探索的做法在一定范围试点,对实践证明成熟的做法在更大范围推广,在全县推广“四事”基层工作法、“一把手”全程晒单、大坡乡村民自治等基层创造的成功经验。三是开展“三大”活动。深入开展“大宣讲、大走访、大解决”活动。组织全体组工干部深入联系户,与联系户同吃同住同劳动,全面掌握联系户的民生民情,掌握他们思想生活动态。35名组工干部联系双龙乡10个村小组35名党员群众,发放民情联系卡35份。

服务党员干部,“心贴心”沟通交流。一是广泛开展谈

心谈话。通过上门访谈、提前约谈、集中座谈等形式,倾听干部诉求,化解心理压力,传递组织关怀,提出工作要求。重点围绕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开展谈心谈话6.2万人次,既充分听取意见建议,又提升干部工作积极性,提升党员干部工作理念。二是积极宣讲组工政策。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向党员干部宣讲党的政策和组织工作政策法规,增进他们对组织工作的理解支持。针对乡镇行政区划调整,积极与乡镇党员干部沟通交流,阐述区划调整的重大意义,协调解决问题,宣传法律法规,确保区划调整前人心不散、工作不断、秩序不乱。三是真心实意为民服务。在习水县经济开发区、各工业园区建成党务服务中心,推动党务服务中心在服务党员职工、促进企业发展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全面落实“一定三有”政策,建立健全村干部报酬待遇正常增长机制,全县村党组织书记年平均报酬达到1.5万元;建立基层工作津补贴制度,对在乡镇党政实职班子成员及聘任在岗的具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人才,每月发放基层工作津贴。

服务基层一线,“实打实”解决问题。一是主动参与信访接待。深入一线化解矛盾,重点排查涉及组织工作的信访老户、疑难信访及久拖不决的信访案件,已带案下访36件、主动接访200余人次,解决信访问题32个。二是尽力解决基层困难。帮助基层协调解决生产生活难题42个,协调各类帮扶资金和物资累计达100余万元。协调县计生妇幼中心专家到双龙乡开展健康讲座、义诊咨询和免费体检活动,为

在联系中互动 在互动中提升(双联系工作总结) 篇5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第六章职业教育中明确提出“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 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 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 促进校企合作制度化。鼓励行业组织、企业举办职业学校, 鼓励委托职业学校进行职工培训。制定优惠政策, 鼓励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实践, 鼓励企业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

随着工业4.0的到来, 未来企业对员工的要求越来越高, 为了适应社会需求, 国家只有加大职业技术院校的发展支持力度, 改革当前教学模式, 来解决未来高素质人才短缺的问题。校企双主体教学模式经实践证明是一种有效地培养人才的教学模式。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把课堂设在企业现场、把企业现场搬进课堂的教学模式。在双主体中, 企业和学校是主体也是参与者, 在汽车维修专业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时, 校企深度融合, 以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 开展校企双主体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实践和探索。一方面, 行业企业为职业学校提供较为充足的实训资源, 职业学校为学生提供优秀的教育资源, 学生毕业后, 为企业提供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另一方面, 职业学校为企业提供人才, 学生为职业学校的发展提供生源, 企业为学生提供就业岗位。而企业则借此机会, 从员工吸收企业文化、职业生涯设计、具有竞争力的薪酬水平、和后勤保障工作等方面适时调整其人力资源策略, 从而达到企业和学校双赢的局面。

2 基于校企双主体培养模式在我校汽车专业中的应用

2.1 建立健全组织机构

学校校长与重庆通用五菱汽车有限公司、重庆力帆乘用车有限公司、重庆上汽依维柯红岩汽车有限公司等企业人力资源部部长组成领导班子, 实行校长负责制, 双方选派优秀的专职人员, 实行层层责任落实制度, 保障课程教学和学生管理各项工作有序完成。开设订单培养班“力帆班”“通用班”“上依红班”等, 校企双方共同进行人才培养方案预订、共同进行课程开发、共同承担实践教学、共同完成顶岗实习就业、实施校企共建共管专业建设。

2.2 加强考核与激励

企业员工根据企业的要求、实际情况定期到学校授课, 教师根据学校和企业的安排, 定期到企业下厂实践, 并分别以企业和学校的考核模式和评价结果进行督促与奖励, 体现教师的双重身份。为了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激励学生勤奋学习、努力进取、立志成才, 力帆乘用车公司、通用汽车、上汽依维柯红岩汽车公司设立了企业奖助学金, 主要用于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和资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

2.3 联合开发课程与教材

学校与企业紧密合作, 共同开展专业建设, 根据行业职业能力要求和企业职业素质要求, 参照相关职业资格标准, 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由学校专业骨干教师与企业管理人员、技术人员联合进行课程开发。专家共同讨论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制定出汽车专业的工作领域, 再根据工作领域一起讨论出相应的工作任务, 然后再根据工作任务制定出职业能力。根据研讨的结果, 再共同编写以项目为引导、以任务为驱动的教材。校企联合开发的课程, 是双方在明确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的基础上进行的, 课程内容与企业岗位技能标准进行有效对接, 实施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 教、学、做一体, 真实满足了企业的实际需要。

2.4 展示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双主体办学模式使校企之间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 以双方共同投入为纽带, 以学生培养为主线, 校企双方统一调度相关资源, 使培养的毕业生增加了生产性顶岗锻炼经历和合作企业文化、理念、岗位意识的培养及熏陶, 具有了与企业接轨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

3 实施和应用校企双主体工学互动模式存在的问题和推广应用的思考

3.1 校企双主体工学互动在汽修专业的教学中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但在实践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1) 教学基础设施设备落后。汽车的发展尤其是在电气设备这一部分非常迅速, 这就要求我们传统的教室也要不断提档升级, 加入多媒体教学手段和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设备, 实训设备设施要跟上发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电子设备, 合作探讨, 需要自己主动学习, 查阅相关资料。

2) 教育教学改革激励机制待完善。任何教学模式的实施效果都取决于教师的投入度, 现在职业教育对教改的激励机制还有待完善, 还无法充分激励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3.2 实施校企双主体工学互动培养模式进一步推广应用的思考

1) 多组织教师参加各类竞赛和各种新技术培训, 增强教师对课堂的驾驭能力, 让教师不断得到发展。

2) 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 增强教研教改能力。提升教师参与教改的热情, 增强教师主动积极性, 提升教师教研教改的能力和水平。

在联系中互动 在互动中提升(双联系工作总结) 篇6

关键词: 初中历史    课堂教学    导言教学    课外活动    互动联系

一、在导言教学中加强课外活动

汤因比说:“历史就是一张海图,有胆量的人能够利用它辨认暗礁,在风浪中勇往直前。”可见学习历史的关键在于一个“用”字。在经过两个世纪跌宕起伏的历史之后的中国,开始从经济、政治、社会生活等方面全方位地追赶世界现代化浪潮。对普通人来说,这是个展示智慧、张扬个性、提高效率、追求公平和倡导道德的时代。而历史教学则应培养一代富有理性,具备宽容精神和能把个人价值和民族利益相统一的新青年,这就首先要使学生领悟到“明确的学习目的,高昂的学习情绪,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学习愿望”,是构成学习最主要的内部动力,即“动机、兴趣、注意”是构成学习最主要的内部动力,即“动机、兴趣、注意”是学好历史的前提条件。

荀子说:“心不在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明确指出了注意的重要性。注意又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两种。无意注意来源于兴趣(被吸引),而有意注意则来源于动机(认为其重要、有用)。如何将动机、兴趣、注意这六个字落实于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中至关重要,而导言在这方面起了重要作用,那就像一部优秀的电影,一般都有一个精彩的开头,其目的在于把刚刚入场的观众迅速带入充满艺术魅力的殿堂,而历史教学中精彩的导言,可以达到异曲同工的效果。

导言可分为三种,即导言课、阶段导言和导入新课,下面介绍导言课和导入新课。针对教材变化重点介绍阶段导言(单元导言)。

(一)导言课

导言课就是“开宗明义”的一课,一般是指学习历史的第一课。

学生是否热爱历史课,同教师对导言课的设计有直接关系。一堂好的导言课,可以影响一个学期、一个学年甚至可以一年,因此,导言课是整个中学历史教学中十分重要的一课。

一般来说导言课中,教师有四项任务:第一,使学生明确“历史”和“历史科学”的概念。第二,使学生明确学习历史的动机。第三,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第四,具体提出学习要求。

(二)导入新课

每节课开始时的导入新课可以多种多样,异彩纷呈,但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而使学生由无意注意转入有意注意,使学生进入学习新知识的最佳状态。所以导入新课是一堂课成功的前提。而导入新课可以选择不同的方式,如:设问导入;诗句、名言导入;图片导入。

(三)阶段导言

阶段导言又称“综观型导言”,是在讲述新课内容前,对某一大的历史阶段的内容进行宏观上的综合概括,其目的在于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阶段导言在新的中学历史课改教材中有非常突出的体现。翻开新的初中历史课改教科书,大家可以发现,课改书同以往旧的教科书有很多不同的地方。

首先以单元为单位编写,且每单元的第一页是导言,其色彩不同于其他页,这能很好地引起初中生的注意。

其次,他用简短的字眼高度概括了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如近代历史(即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导言总标题写道:列强侵略和中国人民的抗争。很明显地点明这一单元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围绕两个问题:(1)列强侵略中国(屈辱史),(2)中国人民的抗争(抗争史),这使学生对本单元的理解首先有一个大方向,同时使学生很想探究列强到底是怎样侵略中国和中国人民到底是怎样反抗外来侵略。

第三,在大的标题下,还有一段简短的导言,介绍本单元要学习的一些主要内容。

第四,新课改教材中的导言还有一个特别之处就是附有插图,这是以往教科书所没有的。还是以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例,导言下面的插图是残破不堪的圆明园一角。在讲到这一单元导言时,这一幅图是不可不讲,那么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我们在讲课时可以以设问来提:图中是什么地方?它为什么残破不堪?在学生好奇心下我们可以作简单介绍。但由于时间有限,若要把这幅画的历史讲清,那么这一单元的第一课两次鸦片战争就无法上完,这就无法完成课时任务。因此为了更好地了解圆明园的历史,我建议大家上网查,在课外搞了一个历史竞赛。通过上网、竞赛,学生对圆明园有了一个更清楚的认识。从新教材中的导言教学我认识到课外实践、课外教学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中学历史课程讲述的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那么很多内容就很浅显地写在课本上,比如每一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等,它不像数、理、化需要学生思考、练习、答题,很多答案不是简单地写在课本上,而要通过学生的理性思考才能得出来,因此历史课很容易被上成死板的教条课:照本宣科多,智力活动少;死记硬背多,鼓励创新少强课外活動,它可以有效弥补导言教学的不足。特别是,智力活动少;死记硬背多,鼓励创新少新课程中的导言教学更是简练、概过强课外活动,它可以有效弥补导言教学的不足。

新时期历史教学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力和特长,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那么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呢?最根本的一条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于是我在教学中以学生的兴趣为切入点:通过教学实践,我就发现生性活泼的中学生对表演节目特别感兴趣,每次听说要表演节目,个个都生龙活虎、跃跃欲试,那么历史课和导言教学所讲的一个个故事,我就改编成剧目,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学生用他们充满智慧的心灵和天真、活泼的表演特性演绎那爱憎分明的历史故事,学生自始至终都是在兴趣中进行学习,学生通过特定有趣的情节吸收了历史信息,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种教学方法经过教学实践运用确实收到了较好成效。

比如在讲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这一导言教学时,我结合第13课抗击侵略的英雄业绩和第17课郑成功收复台湾,组织学生开展了历史剧。学生将郑成功率领的郑氏集团军与荷兰殖民者之间的合战用历史剧的形式展示出来,该剧共分荷兰侵台、郑成功收台、开发宝岛、心系祖国等多个角色。学生在课上用20分钟左右的时间将郑成功收台的战争场面生动地表演出来,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出现在学生面前,整个过程生动有趣。戏剧的编写、排练、服装准备和配乐都由学生完成,极大地开发学生的潜在才能,无论是表演还是观看的学生都表现出极高的热情和兴趣。学生表演后,又引导学生共同讨论郑成功收台的原因和历史意等问题,使学生对史实有生动感受之后,上升为理性知识。这种教学策略一改以往学生受压抑的学习状态,增强学生无可推诿的主体责任心,使学生得到成功的积极心理体验,在很大程度上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让学生从中学会平等交往、互相尊敬、互相学习,在交往的同时锻炼自己,发挥自己的许多内在潜质。

二、从课外活动中加深对导言教学的理解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研究性学习已经成为素质教育的一种重要途径和载体。中共中央1999年6月发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专门指出:“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为重点。”另外教育部教基[2002]3号文件明确指出:“开设综合实践活动旨在让学生联系社会实际,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生学习的能力。学校要从实际出发,具体安排、确定综合实践活动各部分的内容和组织形式。”中学历史的课外实践、教学活动刚好符合这种要求。

历史课外教学活动多种多样,各种课外历史教学活动又都有各自的特点。教师应根据其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活动方式。常采用的历史课外教学活动的方式有:

(一)参观

参观活动一般有参观历史博物馆、有关历史内容的展览会、历史遗址、名胜古迹等。参观的性质则有学习性的和复习性的。

在我国,每个大城市里都有博物馆、革命烈士纪念馆及历史人物纪念馆等。历史遗址、革命纪念地的分布也很广,数量也很多。这些,为我们的参观活动提供了便利。比如,我所在漳州市有一处比较著名革命遗址:漳州红楼,这是1931年毛泽东率红军攻入漳州后的住所,在这里保存了当年毛泽东用过的衣被,以及红军攻入漳州所用的武器和当年的照片等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因此每年讲到中国历史第三册中的土地革命时期,我都会带学生参观红楼,并要求他们写心得。

学生在参观活动中,更加具体地了解和观察历史,更加直接地接触历史的环境。参观扩大学生的见闻,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进一步理解课堂知识,感到历史知识并不那么陌生,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二)报告会

举行历史专题报告会,可以配合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和国内外形势进行。如讲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这一单元时,我举行了一个《介绍五四运动》的报告会,加深了学生对五四运动的理解。

(三)观看电影、戏剧

电影、戏剧是视听艺术,直观性强,学生容易接受,在历史课外教学活动的诸形式中,任何一种形式都不能使学生看到活动中的历史人物和进行中的历史事件;而组织学生观看历史题材的影片和戏剧,却可以使学生看到生动的活的画面。比如每年的暑假都有播放四大名著的影片,那么初一年暑假前我一般都布置學生回去看《三国演义》,下学期初在举行观后感辩论会,教师总结,纠正电视中与史实不相符合的地方,增进学生对三国历史的了解,明确历史科学与影视艺术的不同。

(四)阅读

阅读一些历史课外读物、有利于扩大学生的历史知识领域,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其阅读能力。如课外读物包括历史小丛书《三十六计》,历史故事:《三国演义》、《水浒传》、《成语故事》,历史人物传记如《李大钊传》等,教师指导课外阅读应注意与课内学习的关系、防止喧宾夺主,忽视历史课的正常学习。

(五)编辑墙报

编辑历史墙报是一项经常性的校内活动且我校每三周都有板报评比,并且每两周各备课组有一个墙报,因此我充分利用现有阵地,组织学生自己去收集历史材料,如新学年开始不久是国庆节,我就布置各班学生查找国庆的图片、资料,并进行出板报、墙报,再由学校进行评比、公布名次。这一方面调动各班历史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广泛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推动历史教学活动。

(六)开展历史竞赛

开展历史竞赛是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生成绩的有效手段。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学习动机的激奋水平有直接关系,而竞赛是诱发学生学习动机的良方,因此,每过一段时间,我就会组织学生开展历史基本知识和技能竞赛。如八年级下(中国历史)中有关“民族工作”这一单元,由于中华民族是一个有56个民族的大家庭,各民族有许多灿烂文化、民俗特色,因此我在讲述此内容时以竞赛方式举行,把一个班分成四组,以组为单位,答题分必答题和抢答题、附加题。必答题主要是课文中的知识点,抢答题是在课文基础上有所加深,而附加题则要看学生的知识面。在答题中,每组都想争第一,因此平常不爱上课的学生积极性也很高。竞赛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一次有效的历史课外活动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教育活动的结束,必须及时巩固和深化活动的成果。在这方面,我通过让学生写日记、做作文、开座谈会、办壁报等方式,帮助他们从思想上总结自己的感受。总之要把学生在历史课外活动上引发的感情冲动、形象的感染,上升为历史的反思、理论的思维,逐步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和觉悟程度,达到深化导言教学的根本目的。

综上所述,新一轮课改强调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仅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新时期的历史教师应把导言教学(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活动紧密结合。历史课外活动有效弥补了导言教学(课堂教学)的不足,学生不拘泥于常规,而是以已有知识为基础,结合课外实际活动,独立思考,大胆探索,标新立异,别出心裁,积极地提出自己独特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思路、新方法,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精神;并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从被动地学历史到喜欢历史,学会历史,学到课堂上学不会的知识。所以历史课外活动不仅要开展,而且要开得丰富多彩,它是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必要手段。

参考文献:

[1]于友西.中学历史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87,172.

[2]王斯德.中国历史《初中二年级(八年级)(上)》.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

[3]王斯德.中国历史《初中二年级(八年级)(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4]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中国历史1-4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在课堂中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篇7

现在很多版本的教材都是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选取学生熟悉的、新颖的、感兴趣的故事或活动为题材,引导学生在這些相关联的生活情境中发现并提出一系列问题,形成“问题串”,在解决一连串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知识。

一、领悟生活化的真谛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得学会心理能够蹲下来平视每一个儿童,认真对待每个学生的特质、兴趣和目标。不以成人的生活世界来理解学生的生活世界,允许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有自己的理解,这才是对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关怀。

学生只有在他自己的生活中才能接受教育的引导,我们必须走近学生,学会用学生的眼睛去观察,用学生的心灵去感受,用学生的价值观去理解,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

二、落实生活化的课堂

(一)立足课堂

课堂是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在平时教学中,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既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在教学《找规律》一课我是这样设计的:

师:其实规律就藏在我们的身边,谁能说说在生活中哪些东西的排列是有规律的呢?

生:红绿灯有规律。

生:每个星期也有规律,都是星期一到星期日,再从星期一到星期日……

生:老师穿的衣服的图案有规律,是一条黑的一条白的一直重复。

教师追问:那你觉得老师穿有规律图案的衣服好看吗?(好看)你真会说话,谢谢你。

生……

师:小朋友真棒,找出生活中的规律,现在请你们跟着老师一起来放松一下吧。全班起立,准备。

师:刚才我们的动作有规律吗?那你们能不能自己也编出一组有规律的动作呢?先听着音乐想一想。那我们就跟着音乐开始吧。

学生跟着音乐做有规律的动作(请学生上台表演)

让学生体会到现实生活中的有规律的排列原来包含有数学问题,有利于产生学习和探索数学的动机;还有在学生掌握初步的规律之后,从自己的身边着手,寻找生活中的规律现象,让学生在举例中初步感受到数学的奇妙和无所不在,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并让学生体会到可以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体会数学的美和作用,以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的需要,促使学生主动的学习数学。

(二)接触生活

传统的教学方式根深蒂固,让我们很多教师、很多时候都难以避免的使用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缺少开拓精神,学生在学习中逐渐失去了乐趣。随着课改的推进,新课程的实施,教学由“封闭”走向“开放”已成为一种必然。因此,我们教师需要依据教学内容,把握、寻找与学生生活建立联系的结合点,打破教学场所的限制,让学生去接触身边的现实生活,从而获得真实的生活体验。

《摸球》一课的最后一个环节玩一玩。

设计一:

师:现在如果你是一个企业的老板,想搞一次促销活动,一等奖10万元,二等奖10元,三等奖2元。你想把哪种颜色定为一等奖。

学生先交流。

师:请大家转一转,看一看谁能获得10万元大奖。

(生转转盘,兴趣盎然)

设计二:

课件出示:转盘

师:同学们想玩吗?要玩之前先交5毛钱,你们现在还要玩吗?

几个学生上来转,结果都是输的。

小结:这些都是骗人的,中奖的可能性很小。那你们以后还会去玩吗?希望你们还能用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我努力帮助学生将思维的触角向课外伸展,创造条件让学生回归生活、触摸生活,在体验、感悟、理解中受到教益。我想,这样的学习肯定会在学生的内心留下深刻的记忆,有利于学生知、行的统一。以后相信他们也不会去学校周边的小卖部去玩了。

(三)参与实践

生活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为了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的用处,增强学习数学的目的性的意识。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正因如此,我们的数学教学应注重学生的生活实践,在生活实践中使他们逐步学会自己去解决数学问题,自己去创造生活。

《分类》一课中,我组织学生开展了“整理书包”比赛。要求学生能够按照整齐方便的原则整理书包。师:看谁能最快拿出数学书。然后提问:你们为什么能这么快就找到数学书?学生很快就会回答:“因为我们把小本的书分成一类”这样学生对分类也有很深的认识。这样用学生身边的现象,呈现数学教学内容的现实性和趣味性,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还可以让学生体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快乐。

我在数学教学中力图通过教学时空,把短暂的课堂教学辐射到学生各自实践之中,为学生提供实践的平台,他们个个充满了自豪感,脸上都流露出成功的喜悦,我相信他们会越来越喜欢学数学,感觉数学的用处真的很大。

在联系中互动 在互动中提升(双联系工作总结) 篇8

一、教师引导, 学生附和

小学生处于英语学习的基础阶段, 初步掌握了一些基本单词、短语和语法, 却未能形成完善的英语语言表达体系, 因此, 英语互动交流教学需要教师做引导, 教师应该善于将英语语言融入到学生学习、生活的每一个环节中, 从早上寒暄、课前问好、课堂中教学, 再到课后作业布置与辅导等都要尽量用英语, 使小学生时刻沉浸在英语语言环境中。学生耳濡目染中就会逐渐形成英语语感, 对英语语言的节奏、用法和规律形成一个初步的感觉和印象, 进而大胆地同教师交流。

例如:炎热夏季、艳阳高照, 此时, 教师用简单的语句, 顺便配上扇风的动作说道“:It is so hot!”此时, 小学生能够明白教师的意思, 教师接着说“:What do youwant to do in summer days?”学生感受到热空气来袭的难受, 便会随之附和答道:“I want to eat an ice cream.”另一些学 生则顺势 说出 :“How I want to have asleep!”

学生七嘴八舌地表达出自己的心愿, 自觉进入了互动交流的学习状态。

二、实物引导、营造氛围

小学生喜欢形象的事物、善于形象化思维, 在学习过程中也习惯用形象、简单的想法去认知复杂的关系, 教师必须明确小学生的这一思维特点, 善于利用实物进行语言教学, 使学生能够观实物说话, 达到实物引导交流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学习grape (葡萄) , banana (香蕉) , apple (苹果) , pear (梨子) 等水果一类的单词时, 教师可以准备一个篮子, 将这些水果放置其中, 让学生眼前一亮, 立刻将目光聚焦在这五彩缤纷的水果集锦中, 此时, 教师要积极把握住学生强烈的好奇心, 为学生营造互动交流的氛围。

教师开头:“Which fruit do you like best?”用这样简短的简单句向学生发问, 学生看着水果, 纷纷举手跃跃欲试地回答问题, 一些学生说道“:I like pears best./ I like banana best.”等等。根据学生的答案, 教师可以继续深入发问, “Why?”一些学生顺着教师的问题接着回答道:“Because the apple is very sweet.”另一些学生则说出自己水果喜好的原因, 学生饶有兴致地表达出自己对不同水果的看法, 此时, 教师则可以增加话语, 例如:“How to spell apple/banana?”学生带着热情拼写出自己喜欢的水果的英文写法, 这样就达到了互动交流教学的目的, 也有利于学生高效记忆各种水果的单词写法。

三、组建小组、互动交流

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通过搭建互动交流小组来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 形成同学之间互动交流、协作学习的良好习惯。然而, 需要注意的是任何合作学习的开展都要尽量围绕所学内容展开, 这样才能达到高效教学的效果。

例如:在学习Asking the Way这一章节时, 完全可以采取小组合作互动交流教学模式, 学生每3人一组, 并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图片充当背景材料, 以及常用的问路句型表达:

A: Excuse me, could you please show me theway to...?B: Walk along this road and turn right at the

B: Walk along this road and turn right at thefirst/second crossroad...

小组内成员可以边看图片边对话, 根据图片中不同建筑物的方位以及对方的询问等做出灵活的回答, 小组内成员利用这一句型反复练习, 一方面让学生掌握英语问路方面的日常交流用语, 另一方面也有效锻炼了学生的英语语言互动交流能力, 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 达到了高效教学的效果。

此外, 教师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组织一些小游戏, 让学生在游戏状态下产生积极的探究热情和兴趣, 培养并提升学生的互动交流能力。

总结:

在联系中互动 在互动中提升(双联系工作总结) 篇9

关键词:数学;教学;学习新知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6-0162-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36.106

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能够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那么,在他们的眼里,数学将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数字游戏。这样,学生学起来自然感到亲切、真实,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来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态度和意识。对于学生更好地认识数学、学好数学、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促进综合素质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利用学生生活实际问题引入新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生活现象引入新知,会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而且,也会激起学生探求新知的强烈愿望。

如,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时,我利用多媒体引进一段动画:小明在操场上跑步,他跑了一周的路程是指操场的什么?如果在操场中间铺上草坪,要求铺多大,又是指操场的什么呢?这就是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的“面积和面积单位”。这一动画片段来自于学生的生活,是他们喜闻乐见的导入形式,所以他们很快地就投入到迫切要求学习新知的情境中来。

二、借用学生在生活中熟悉的自然现象学习新知

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充满着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搜集信息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看得见,摸得着,就会对数学消除畏惧感、神秘感,而产生亲近感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如:在教学“可能性”一课时,先让学生观看一段动画,在风和日丽的春天,鸟儿在飞来飞去,突然天阴了下来,鸟儿也飞走了,这一变化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这时老师立刻抛出问题:“天阴了,接下来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呢?”学生就会很自觉地联系他们已有的经验,回答这个问题。

学生说:“可能会下雨”,“可能会打雷、电闪”,“可能会刮风”,“可能会一直阴着天,不再有变化”,“可能一会儿天又晴了”,“还可能会下雪”……

教师接着边说边演示:“同学刚才所说的事情都有可能发生,其中有些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很大,如下雨,有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会很小如下雪……”“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事情可能会发生?哪些事情根本不可能发生?哪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很大呢?”

通过这一创设情境的导入,使学生对“可能性”这一含义有了初步的感觉。

学习“可能性”,关键是要了解事物发生是不确定性,事物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让学生联系自然界中的天气变化现象,为“可能性”的概念教学奠定了基础。

三、淡化抽象的数学,在创设活动中掌握新知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过分强调学生用规范的数学语言复述思考过程,进行所谓的“算理”式分析,而忽视学生已有的生活背景基础,反而会把学生带进“死相同”,使本来容易理解的知识,人为地复杂化,使学生感到数学枯燥无味,深不可测,产生厌学情绪。

如:在教学“元角分的认识”一课中,我首先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母亲节快到了,小明想给妈妈买一件礼物,就把自己攒的1角硬币都拿出来,一数有30个,拿着这么多硬币不方便,于是小明就找隔壁的老爷爷来帮忙想办法,老爷爷说这好办,收了小明的30个1角硬币,又给了小明3张1元钱,小明有点不高兴,觉得有点吃亏。你们说小明拿30个1角硬币换3张1元钱的纸币亏不亏?为什么?

通过借助这些有实际生活背景的问题引入新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深入学生现实生活,应用新知

多年以来,我们的数学教学忽视了数学的实际应用,不注意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与应用能力,偏重于脱离实际的机械训练和题型教学。在学生的练习中存在大量的人为编造的离学生生活现实较远的题材,诸如:糊纸盒、装配机器等等。这样的训练导致了学生思维僵化,不利于学生思维发展。而新的教学大纲指出,学习数学的重要目的在于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每学到一个新的知识,我就要鼓励和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实际,去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比如,在教学完求平均数应用题以后,我要求学生通过社会调查,数据收集和整理来了解某家、某厂或某队日常生活中的用电、用水的平均费用,自己班上同学的平均身高、平均年龄等。

在联系中互动 在互动中提升(双联系工作总结) 篇10

一、深挖生活素材,丰富教材内容

在教学中教师要对教材进行选择、整合、重组,并结合学校学生的实际,挖掘生活资源,进行创新教学。还要善于结合教材内容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采集生活教学实例,通过数学活动,促使他们自觉地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如在教学“千克和克”时,让学生课前观察几件物品的包装,记下所观察物品的重量。然后在课堂进行交流,引导学生发现并解决问题,如,方便面袋上印着总重量:130克,面饼+配料:126克,面饼:90克,从而知道包装袋重4克,配料重36克。不同的方便面厂家,生产的方便面的重量不同,学生提出的问题也各不相同,学习兴趣也一下子高涨起来,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也相应的被调动起来。

二、合理利用教材中的生活素材

教材中有许多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教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加与数学的亲近感,体验用数学的乐趣,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如教学“认识人民币”时,我先请学生看一段购物情境的录像,然后结合实际说一说你对人民币有哪些了解?虽然买东西是学生日常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事情,但是把它放到课堂中来,就大不相同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很快就被调动起来了。如教学“面积与面积单位”时,在认识了什么是面积后,让学生动手用橡皮、树叶、小刀、直尺等大小不同物体的面摆在同样大小的一张长方形的纸上,操作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发现有的要摆21个,有的要摆11个,而有的只要摆6个就可以了,它们的个数各不相同,再组织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发现同样大小的面积,为什么摆的个数相差这么多?这些内容的学习可以使学生联想到生活中各种各样的数,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到数学的价值。所以教师要充分加以利用,使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让数学课堂教学不再枯燥乏味,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创设生活情境,在生活中理解数学

在数学课堂中,创设情境,再现生活,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的数学是无处不在的。因此,教师要明确教材的知识点,寻找联系数学知识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的切入点,发现生活中的一些具有发散性和趣味性的问题,强化感性认识,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观察、操作、交流,感悟数学思想。如教学“角的认识”时,先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角,学生根据教师要求找了许多生活中的例子,如:墙角、书本的角、课桌的角等,通过观察讨论这些角的相同点,用不完全归纳法来归纳概括出数学上的角,学生深切地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这样的情景式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可以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数学的意识,让学生在生活历程中感悟数学,培养了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观察生活的意识,提高了学生以生活经验理解数学的能力。

四、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数学学习是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数学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因此,本人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设计、组织学生参加一些数学课外活动,让学生在实际的生活情境中去感受、去验证、去应用,如在学习圆的相关知识后,组织学生就学校操场进行一次规划设计,在活动中让学生亲自动手分组进行实地测量,然后设计出自己喜欢的操场。通过这样的数学实践活动,不仅可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自觉地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互相帮助、合作交流能力。

上一篇:享受独处散文下一篇:感恩节送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