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教学中的四联系

2024-07-05

生理学教学中的四联系(共4篇)

生理学教学中的四联系 篇1

生黑龙江刘艳荣黄庆荣摘要:生理学是

生理学是医学教育中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 具有理论性、实践性、应用性强的特点。不仅是学习病理学、药理学的理论基础, 也是学习临床课程的桥梁。由于是揭示生命活动的规律及其产生原理, 故内容抽象、不易理解, 它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理化基础及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只有在课堂教学中联系实践, 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拓展学生的视野, 提高教学质量, 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一、结构与功能的联系

在学习和研究生理学的过程中, 应该遵循结构和功能密切联系的原则, 即机体的一定组织结构具有一定的生理功能, 而一定的生理功能总是要依赖一定的组织结构的原则。例如, 红细胞无细胞核、无细胞器, 表面光滑, 轻盈, 双凹圆盘状, 胞质内充满大量的血红蛋白, 红细胞的这种形态比球形表面积扩大了20%~30%, 有利于气体交换。决定了红细胞的功能, 运输氧和二氧化碳。正常红细胞的体积约为90μm3, 表面积约为140μm2, 红细胞在血管中流动时, 常要通过口径比它小的毛细血管和血窦孔隙, 即红细胞可塑变形性。红细胞的表面积与体积之比越大, 变形能力越强。由于衰老的红细胞的可塑变形性差, 因而被肝、脾、骨髓等处的巨噬细胞所吞噬, 这便是红细胞的破坏。又如皮质肾单位与髓质肾单位结构上不同的特点就决定其在尿生成过程不同的作用, 皮质肾单位与尿生成有关, 而髓质肾单位与尿的浓缩、稀释有关。生命活动是在一定结构基础上产生的, 只有结构与功能有机地结合, 生命活动的特点就容易理解和记

二、生理学与临床的联系

生理学是学习临床课程的基础, 因为生理学是研究正常生命活动的科学, 只有掌握了正常生命活动的规律, 才能认识疾病, 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密切联系临床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 是生理学理论知识的应用, 在教学活动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例如在血液循环的生理教学中, 密切联系了“原发性高血压”的药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治疗有五类药物:利尿剂、钙拮抗药、β受体阻断剂、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药、血管扩张剂。在讲解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中, 在一定的范围内, 前负荷越大, 搏出量越多, 而利尿剂因排钠利尿使血容量较少, 前负荷减小, 而至血压下降;在讲解心室肌细胞生物电的形成机制中, 平台期的形成机制是Ca2+内流, K+外流, 而心肌细胞的肌浆网不发达, 对细胞外液的Ca2+依赖性大, Ca2+是心肌细胞兴奋-收缩的藕联因子。钙拮抗药通过阻断钙通道, 抑制Ca2+内流, 松弛血管平滑肌, 扩张血管, 使血压下降。在讲解心血管的神经支配中, 心交感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 与心肌细胞膜上的β1受体结合, 产生正性变力、正性变时, 正性变传导的作用, 而β受体阻断剂阻断心肌细胞膜上的β1受体, 抑制心肌的收缩力并减慢心率, 使心排血量减少, 达到降压的目的。在讲解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时, 肾素由肾脏合成和释放, 在肾素的作用下, 血管紧张素原转化为血管紧张素Ⅰ, 血管紧张素Ⅰ在转化酶的作用下转化为血管紧张素Ⅱ, 血管紧张素Ⅱ作用于血管紧张素受体亚型1 (AT1) , 产生收缩血管、促进醛固酮释放、增加血容量、升高血压作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药通过抑制血管紧张素Ⅰ转化酶和阻断AT1受体而发挥降压作用。在讲解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中, 外周阻力越大, 动脉血压越高, 而血管扩张剂能直接松弛血管平滑肌, 扩张血管, 降低外周阻力, 降低血压。

又如讲解渗透性利尿时, 联系糖尿病人“三多一少”的产生原因;讲解甲状腺激素生理功能时分析出甲状腺功能亢进和甲状腺功能减退的临床症状等。这种灵活的联系临床, 学习生理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学生学习生理学更加具有主动性, 最重要的是为学生开启一扇解决问题的智慧之门。

三、生理学与生活的联系

生理学是一门深奥的基础课, 但并不是深不可测。在教学活动中应根据教学内容联系日常生活, 会使学生感到生理学和生活息息相关, 例如, 进入食堂看到食物、闻到饭菜的香味引起的唾液分泌是条件反射, 遇到伤害性刺激引起的防御反射是非条件反射;对于抽象的知识也可以联系生活便于理解, 如讲解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形式时, 将单纯扩散、载体扩散、通道扩散联系为游泳、划船、桥梁。将主动转运联系为上山、上楼, 被动转运联系为下山、下楼。通过联系抽象的理论形象化, 深奥的知识浅显化, 枯燥的问题趣味化、通俗化, 利于学生记忆和掌握, 达到活学活用的目的。

四、生理学与新进展的联系

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 促进着生理学的进展, 我们所使用的教材又往往滞后于学科的发展。作为传授知识的教师, 必须查阅相关的书籍和资料, 了解本学科的国内外发展的动态, 在教学内容中添加临床的新技术、新手段、新治疗方案, 使我们的教学能跟上临床发展的步伐[1]。并增加生理学的发展对医学贡献的内容, 拓宽学生的视野, 逐步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探索精神。如:膜片钳技术、生命科学的新领域———组织工程等。

联系是生理学教学的重要环节, 不仅将深奥的知识讲活了, 教学中的难点变易了, 同时实现了知识的顺利迁移和临床应用。与结构的联系是温故出新, 与临床的联系是应用升华, 与生活的联系是便于理解, 与新进展的联系是培养探索精神, 生理学教学联系无处不在, 教师的引领尤为重要, 联系是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加深知识的理解、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

参考文献

[1]罗昉.谈谈如何设计教学内容[J].卫生职业教育, 2006, 24 (16) :58.

生理学教学中的四联系 篇2

介绍胃肠激素的生理作用之———胃肠激素可以调节其他激素的释放时, 我们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即抑胃肽有强烈的胰岛素刺激作用。这时我们可以联系临床解释为什么口服葡萄糖比静脉注射葡萄糖引起胰岛素的分泌更多。这时因为口服葡萄糖要经过消化系统, 这个过程会刺激到抑胃肽的分泌, 抑胃肽有强烈刺激胰岛素分泌的作用。

食管下括约肌是指在食管和胃之间存在的一个高压区, 其压力比胃内高5~10mm Hg, 类似括约肌。其意义在于阻止胃内容物逆流入食管。可以介绍LES失弛缓症:患者吞咽时, LES不能舒张持续痉挛收缩, 吞咽时食物堆积于食管下括约肌以上, 食管扩张。同时联系LES功能不全:酸性胃内容物返流入食管下段引起“烧心感”和食管炎。

胃酸的分泌机制可以看出运用质子泵的阻断剂, 可以阻断胃酸的分泌, 由此引出临床用药奥美拉唑的作用机理和药理特性。

胃能消化各种食物, 为什么没有将自己给消化掉呢?这是因为胃存在自身保护机制胃粘液—碳酸氢盐屏障。虽然胃有自身保护机制, 但还是有一些因素能破坏胃粘膜。比如消化性溃疡的病人, 当他的病史中有常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时, 应用这一生理学知识, 就能在病人作胃镜之前做出最初的诊断与处理;

胃的容受性舒张是指由进食动作和食物对咽、食管等感受器的刺激反射性地引起胃底和胃体肌肉的舒张使胃容纳大量食物又不明显改变胃内压。其意义在于防止食物过早排空, 有利于食物在胃内的消化。这时我们可以联系临床解释为什么要饭后服药?这是因为头区的胃壁较薄, 收缩力较弱且很少发生收缩。食物入胃后不会很快与消化液混合而是逐层分布于胃的内表面, 先入胃的在外层, 后入胃的在胃的中央, 暂不与胃粘膜接触, 因此饭后服药可减轻药物对胃粘膜的直接刺激。

胃的排空是指食糜由胃进入十二指肠的过程。胃内有促排空的因素而十二指肠有抑排空的因素, 当抑排空的因素被解除时, 进一步排空。由此我们知道胃的排空是间断的, 其与小肠上段的消化和吸收相适应。可以联系临床告诉学生如果胃排空机制发生障碍, 过快引起十二指肠溃疡, 过慢引起胃溃疡。同时向学生提问胃切除或胃空肠吻合患者为什么应少量多餐?如果进食过多因缺乏胃排空机制, 过量胃内容物进入小肠, 超过小肠的吸收速度, 高渗透压引起大量的水分进入肠腔, 引起腹泻, 甚至引起低血容量性休克。

胰液是消化液中最重要的一种, 因为其含有消化三大养素的酶。其中淀粉胰淀粉酶可以将淀粉分解成糊精、麦芽糖和麦芽寡糖。虽然淀粉和纤维素都是重要的多糖。但是因为纤维素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比较稳定, 同时由于体内不含消化纤维素的酶, 所以纤维素较淀粉难水解。由此引出纤维素有促进胃肠运动的作用。

正常时胰液中的蛋白水解酶并不消化胰腺本身, 这是因为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以酶原形式分泌 (肠腔中肠致活酶激活) 。同时胰液中含有胰蛋白酶抑制因子, 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可以失活胰蛋白酶, 抑制糜蛋白酶的活性。这时我们可以联系临床上的急性胰腺炎。急性胰腺炎是指胰腺严重受损或导管阻塞时, 胰蛋白酶抑制因子作用遭到破坏, 酶原迅速激活, 短时间胰腺大部或全部消化。正常时少量的胰消化酶 (胰淀粉酶、胰脂肪酶) 进入血液循环, 但急性胰腺炎时血液中胰酶大大增加, 所以测定血液中胰淀粉酶、胰脂肪酶浓度是急性胰腺炎的有价值指标。

胆汁的有机物成分时包括胆盐、胆固醇、胆色素、卵磷脂。这时可以介绍一下胆结石形成的原因。胆盐、胆固醇、胆色素、卵磷脂之间应该有适当的比例, 这是维持胆固醇呈溶解状态的必要条件, 当胆固醇分泌增多或胆盐 (更主要是卵磷脂) 减少时, 胆固醇可析出形成结晶, 这是形成胆结石的原因之一。

介绍胆汁的作用时, 胆汁虽然是唯一不含消化酶的消化液, 但是胆汁可以促进脂肪的消化和吸收, 由此引出脂肪泻。当胆道阻塞 (结石或肿瘤压迫) 引起胆汁排放困难, 不能进入十二指肠, 影响脂肪的消化和吸收及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 出现脂肪泻。

胆囊有储存胆汁的功能同时可以促进胆汁的排放。虽然胆囊有这些作用, 但胆囊不是我们人体必需的器官, 这是因为胆囊摘除后, 对小肠的消化和吸收无明显的影响, 因为肝胆汁可以直接进入小肠, 虽然胆囊切除甚至能耐受油煎食物, 但一般仍应避免高脂肪饮食。

介绍胆囊收缩素的作用时, 因此临床做胆囊造影时常让受试者食用脂肪和蛋白类的食物, 是由于蛋白质和脂肪消化产物均能引起其释放。

与临床合理链接一直是是基础医学教学中不断强调的一个重点, 如何以教材提供的知识或由教材引发的相关内容与临床相结合是我们作为医学教育工作者所必须思考的, 也是增加学生对基础医学课程兴趣的一个重要方法。因此我们在生理学课程内容里合理地联系临床, 进行讲解和讨论, 培养学生运用生理学理论分析、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当然教师也不应该一味强调结合临床, 对生理学基本理论的讲授应作为重点, 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通过在消化生理联系临床的教学中不断探讨、总结, 使生理学教学迈向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朱大年, 吴博威.生理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132-163.

生理学教学中的四联系 篇3

兴奋 (动作电位) 沿神经纤维的正常传导, 要求神经纤维的结构和功能都是完整的。如果神经纤维被切断, 冲动即不可能通过断口。这时我们可以联系临床:如果神经纤维麻醉或冷冻, 破坏了生理功能的完整性, 就会发生传导阻滞。

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与纤维的直径、髓鞘的厚度及环境温度等密切相关。经测定人上肢的正中神经内的运动神经纤维和感觉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分别为58m/s和65m/s。当周围神经发生病变时, 传导速度减慢。因此, 测定传导速度有助于诊断神经纤维的疾病和估计神经损伤的预后。

神经的营养作用在神经切断变性和再生过程中, 能明显的表现出来。动物实验证明, 切断运动神经后, 肌肉内的糖原合成减慢, 蛋白质分解加速, 肌肉逐渐萎缩, 即为神经营养性作用丧失所致。将切断的神经缝合, 待其再生后, 肌肉的糖原和蛋白质合成又加速, 萎缩的肌肉有恢复到正常的状态。临床实践也证明, 神经具有营养作用, 如脊髓灰质炎患者, 受损的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因病变丧失功能, 其所支配的肌肉便发生萎缩。

多巴胺与躯体运动、精神情绪活动以及内分泌功能的调节有关。临床联系为:震颤麻痹与黑质多巴胺的分泌过少有关, 精神分裂症与脑内的多巴胺能神经元活动过强有关。

乙酰胆碱在突触后膜发挥生理作用后, 主要是被突触后膜或效应器细胞膜上的乙酰胆碱酯酶水解而失活。水解产生的胆碱和乙酸即进入血液, 部分胆碱还可被神经末梢重摄取利用。胆碱酯酶可被有机磷农药选择性加以抑制, 所以有机磷农药中毒的患者将出现乙酰胆碱大量堆积于突触间隙, 出现一系列的副交感神经兴奋过度的表现, 如心率减慢、瞳孔缩小、大汗淋漓、胃肠痉挛等临床表现。

传入侧支性抑制是指神经冲动传入纤维进入脊髓或脑干中, 一方面直接兴奋某一中枢的神经元, 另一方面通过其侧支兴奋另一抑制性中间神经元, 在通过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的活动, 转而抑制另一中枢的神经元。例如, 叩击伸肌的肌腱, 刺激肌梭感受器, 肌梭传入纤维进入中枢后, 直接兴奋支配该伸肌的运动神经元, 导致伸肌收缩而屈肌舒张。

非特异性投射系统, 具有提高大脑皮层兴奋性和维持觉醒的作用。由于这一系统是一个多突触的接替的上行系统, 因此易受药物的影响。例如, 巴比妥类催眠药及一些全身性的麻醉药可能就是首先阻断了上行激活系统传导作用所致。

痛觉是各种伤害性刺激作用于机体引起的一种不愉快的复杂的感觉, 同时伴有情绪活动和防卫反应。疼痛的产生不仅取决于伤害性刺激的强度, 而且受许多因素的影响, 其中很多是精神方面的, 例如, 战士在战场上受伤时不觉的痛。

快痛又叫锐痛、刺痛、急性痛和电击痛, 是一种鲜明、尖锐和定位清楚的痛。例如当针刺入皮肤, 用刀割皮肤、急性烧伤以及皮肤受到电击时可感到这种快痛。

内脏疾患往往引起体表部位产生疼痛或痛觉过敏, 这种现象称为牵涉痛。例如心肌梗死或缺血时, 发生心前区、左肩和左上臂的疼痛;胆囊病变时, 右肩胛区出现疼痛;阑尾炎时, 可有脐周围或上腹部的疼痛。因此牵涉痛有一定的临床诊断价值。

在人类由于锥体束或大脑皮层运动区功能障碍, 脊髓失去了运动区的控制。可出现一些特殊的反射:当用钝物划足底外侧部时, 出现拇趾背屈, 其余四趾向外展如扇形状的反应, 称为巴宾斯基征阳性。从生理角度来说, 其属于屈肌反射, 因随刺激强度加大时, 可伴有踝、膝和髋关节的屈曲。平时脊髓在大脑皮层的调节下, 这一原始的屈肌反射被抑制而不表现出来。正常成人睡觉或处于麻醉状态下以及婴儿锥体系统未发育完全前也可出现巴宾斯基征阳性。

在整体内, 脊髓牵张反射接受高位中枢的调节, 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当腱反射亢进时, 提示病变部位在高级中枢;当腱发射减弱或消失时, 常提示反射弧的传入、传出通路或脊髓反射中枢损伤, 如脊髓灰质炎。因此临床上常用测定腱发射的方法来了解该反射弧的完整性及神经系统的功能状态。

前庭小脑主要与身体的平衡和正常姿势的维持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在第四脑室附近出现肿瘤的患者, 由于肿瘤压迫绒球小结叶, 结果患者站立不稳, 头和躯干摇晃不定, 步态不稳, 没有外物支持不愿行走。

脊髓小脑主要功能为调节肌紧张和协调随意运动。受害的动物或人不能完成精巧的动作, 肢体在完成动作时抖动而把我不住动作的方向, 且越靠近目标时抖动的越厉害, 即意向性震颤。

中脑有瞳孔对光反射的中枢, 因此在患严重疾病时对光反射消失时病变侵害中脑的表现, 是生命垂危的标志。

感觉性记忆是指通过感觉系统获得信息后, 首先在脑的感觉区储存的阶段。这段时间很短, 一般不超过1秒, 如果没有经过注意和处理就会很快地消失。例如, 一辆汽车从你眼前开过, 你尽管也看见了它的车号, 但没有注意, 却记不清它的号码, 就属于这一类记忆。

一侧优势的现象充分的说明人类两侧大脑半球的功能是不对称的。例如, 当你与人谈话时, 左侧半球主要领会说话的内容及其含义, 不能理解音调上的变化的意义, 右侧半球则注意说话者的音调、表情、身体的姿势等。

医学生是未来医务工作者的接班人, 肩负着一个神圣的使命———救死扶伤。医学生的教育也显得尤为重要。一直以来, 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医学课程都采取的是这种“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是令人堪忧的。如何去教学, 是作为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所应该反思的。笔者尝试在生理学的教学过程中采用临床联系法, 与临床合理链接, 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使学生渴望通过新知识的学习, 以便解决临床所提出的实际问题。临床联系法的生理学教学模式很重要, 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尽早的接触临床。总之, 临床联系法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 不断提高生理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朱大年, 吴博威.生理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273-332.

生理学教学中的四联系 篇4

运动心理研究人的心理活动的规律性, 把心理过程当作高级神经活动的过程, 从教学运动中的相互联系来研究人的认知、情感和意志, 感觉和知觉都属心理现象, 是人的心理过程基本之一, 也是认识问题的最高阶段。感觉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 而知觉则是客观事物的整体在人脑中的反映, 任何知识的来源都是由于人的感觉器官对客观外界的感觉, 感知是认识问题的开端, 同时它为其他复杂的认识过程提供了必要的感性材料, 所以说感知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基础, 也是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基础。

体育教学活动和感觉知觉联系着。学生掌握身体练习的过程也是一个认识的过程, 他首先必须通过感觉和知觉来掌握动作特点, 因为体育教学中学生的动作技能的形成, 首先在于教师对所学动作的示范, 通过视分析器听引起的印象, 是学生作出模仿动作的主要环节, 示范是使学生建立定向印象的一种手段活动定向, 即是指学生对所学活动的方式的了解, 在头脑中建立起有关动作的印象过程。如共同科目所列教学中的“向右转”或“向左转”运动的方向既要求同学们的整齐性也要求同学们的统一性。对于教学中的口令问题存在着一个预令与动令关系, 预令是提醒教育者的, 属于运动心理。而动令是命令, 属于运动生理, 预令“向右 (或向左) ”要口令在时间上有拖音, 即“向———右”是让学生心理有所准备, 当听到“向右 (或向左) ”口令后, 学生们都会自然接受, 即刻分清哪边是右哪些是左, 口令“转”字一出口, 学生们便在头脑中建立起这一活动的动作过程, 也能避免了短口令“向右转” (或向左转时) , 学生们由于心理上还没有意识到向右还是向左转的口令, 转起来, 恐怕就是你向你的右边转, 我向我的左边转, 整个队形就显得很不协调, 洋相百出, 达不到教学的目的, 可见运动心理与运动生理的作用在整个体育教学中的重要性。

活动的定向对活动的模仿是必不可少的, 从机制上讲, 定向所建立起来的印象是学生作出模仿动作的调节机制。如果缺乏这种定向印象, 就不能唤起学生相应的动作经验, 也不可能做出有关的机体。动作的定向不仅需要示范, 同时, 也需要有活动的讲解, 讲解能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意识动作的结构及组成要素, 掌握完成整个动作的方法原理, 以便促进动作表现的形成与提高动作的意识水平。

教师的示范与讲解的结合, 可分为以下三种:

1.在教学中, 先示范后讲解

讲解之前的动作能引起学生的注意, 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获得感性经验, 便于抽象概括。

2.动作示范和讲解同时进行

动作示范和讲解同时进行, 不但能保持学生的积极性, 更重要的是能使学生的感性认识迅速上升为理性认识。

3.先讲解后动作示范

讲解后的动作示范则可以进一步使讲解具体化, 加深学生对动作的理解和记忆。

教师示范的动作与讲解相结合, 对学生自然形成一种想练结合的教学方法, 实践中的各项运动都证明了“想练结合”的方法是行之有效的, 也同样证明了实际教学训练与想象训练相等, 或比单独地进行实际教学训练的效果好。想象教学训练的优点是多方面的, 其最主要的有以下几点:

1.想象教学训练与实际教学训练相结合能提高学生学习动作的效率。

2.想象教学训练是一种节省时间的补充教学, 随时都可以进行单独辅导, 更能有效地达到教学目的。

3.当室外天气不良时, 想象教学则是理想的补充技术教学。

4.在进行正规的教学训练时, 不可以进行一些附加的技术教学, 避免受伤或过度教学目的。

在体育教学中, 如果没有正确的肌肉感觉, 就不可能形成正确的运动技能。如投掷标枪, 学生在做投杆动作时, 容易出现在肩后撤的错误动作, 教师在学生正确的肌肉感觉, 使学生认识运动器官的最佳状况及杆出手时的整个身体状态。

在体育教学中, 教师首先还要提出明确的教学目的要求, 综合性地认真分析和指导训练动作的综合动作要点。

通过以上的论述, 只有根据感知活动的规律科学地安排学生进行身体练习, 选择适当的教学和训练方法, 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才能显著提高。不同的运动有不同的知觉, 进行爬山运动时, 要求学生有身体前倾感, 进行篮球训练时要求学生有球感, 而在进行综合运动时, 又要求学生有时间和距离感等。

学生在初练阶段, 难免缺乏良好的情绪, 不能达到自动化程度, 所以必须在没有障碍和情绪高潮的理想条件下, 有意识地运用动作技术, 调节和控制动作, 才能达到理性境界。但有的学生往往遇到困难运动技术的原理就不能实现, 学生对动作掌握得好坏, 对于心理的影响是较大的, 如果正确地掌握动作, 心理上就能产生良好的情绪, 如果失败则会感到垂头丧气, 意志顿时消沉下来。

上一篇:雏鹅病毒性肝炎下一篇:活动中出现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