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生理学(精选12篇)
人体生理学 篇1
人体生理学是一门研究人体正常功能活动 (循环、呼吸、消化、泌尿等) 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是沟通基础与临床的桥梁, 是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 是医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之一。但是其中很多知识点枯燥乏味, 学生难于理解和记忆, 故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了厌学心理, 降低了学习效果, 这将直接影响到后续相关学科的学习, 因此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就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效果进行初步的探讨。
1 教学初期思想教育
1.1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此可见兴趣在学习的过程中十分重要。首先在生理学绪论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务必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生理学并非枯燥乏味, 而是与我们生活中的许多现象密切相关, 例如我们兴奋时心跳加快, 天热时会出汗, 大量饮水时尿量增加, 饥饿时“肚子会叫”, 害羞时脸会红等等都与人体各系统器官的生理功能有关, 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明确生理学的研究内容, 增加学生的求知欲,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1.2 强调掌握生理学知识的重要性
医学生在入学仪式上已郑重宣誓“健康所系, 性命相托”, 如想要学好临床相关知识, 走上临床工作岗位履行自己的誓言, 则必须从现在开始就打好坚实的基础。人体生理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 只有在掌握了人体正常功能的基础上, 才能正确认识和掌握疾病时人体功能发生的变化及其机制, 才能做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 故在教学伊始就要让学生意识到学习人体生理学的重要性,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2 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提高教学水平
2.1 因材施教, 改革教学内容
现在医学专业分类较多, 教师应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因材施教, 精简或完善教学内容。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 人体生理学的知识飞速发展, 教师应时刻关注本学科的最新进展, 增加教学内容, 开阔学生的视野, 丰富学生的知识内涵, 提高教学质量。如在“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这一节, 教科书中较详尽地介绍了几种跨膜信号传递过程, 这些研究进展对于研究生来讲要求掌握, 但对于本科生来说, 这些知识不应做为重点来讲述, 可以适当鼓励学生将其做为课外知识来学习[1]。
2.2 理论联系实际, 注重实验教学
在理论教学的同时, 不要忽视实验教学。实验室应根据本校实际情况, 完善实验教学设施, 包括硬件和软件的更新及升级, 紧跟理论教材的改革。生理实验课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更能让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理解和消化理论课中学到的知识点, 这样就能将枯燥的知识点在实验过程中变得生动且容易掌握, 不易忘记。比如, 在蛙心灌流实验中观察一些因素对心脏活动的影响, 当在任氏液中加入肾上腺素时, 心脏出现正性变时、变力、变传导的效应;而加入乙酰胆碱时, 心脏表现为负性变时、变力、变传导的效应。通过实验课, 不但巩固了理论知识, 并且对培养学习兴趣, 调动学习积极性均有重要意义[2]。
2.3 采用启发式教学
问题教学法 (Problem Based Learning, PBL) , 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于1969年在加拿大的麦克马斯大学首创, 他强调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提倡以问题为基础的讨论式和启发式的教学模式[3]。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讲授为主, 学生被动接受为辅, 学生不是学习的主体, 处于依赖的被动地位, 大大制约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而PBL教学法, 在教学的过程中由教师设疑提问, 学生思考讨论, 自己寻求答案,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 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4 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 高校教学条件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多媒体教学已在高校中广泛开展[4]。生理学理论性较强, 内容较为枯燥, 传统板书和画图已经不能满足教学要求, 并且容易产生视觉疲劳, 不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活跃课堂气氛。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 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图文并茂的优势并结合动画flash课件, 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 使得原本枯燥乏味的生理学内容变得生动有趣。而将图像、动画、视频和音频等多种信息与教学内容有机地整合在一起, 可以让学生通过多种感官接受知识, 提高对信息的吸收率。例如在讲解心脏的泵血过程时, 就可应用flash动画课件来演示这一抽象复杂的生理过程, 使知识信息的传递更加直接, 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记忆的效果, 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重点和难点。
总之, 作为生理学教师应结合本学科的特点, 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并改进教学方法, 在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 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 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目前生理学的学习, 而且也为他们将来临床医学的学习和实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汪璇, 王军, 张丽娟, 等.重视生理学基本概念的讲述, 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掌握生理学知识[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增刊, 2009:259~260.
[2]王建新, 许存和.生理学实验教学与理论课的联系[J].青海医学院学报, 1994, 15 (3) :43~46.
[3]肖华, 方定志.PBL教学法在医学机能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理论与实践, 2005, 15 (11) :1067.
[4]陈卫民, 吴志虹, 李义泽, 等.计算机辅助教学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的运用[J].海南医学院学报, 2003, 9 (4) :238~239.
人体生理学 篇2
第一章绪论
本章简要讲解人体解抛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及研究方法。
第二章细胞和基本组织
重点讲授细胞的基本形态结构;上皮组织的一般特点、分类及功能;骨骼肌、心肌形态的结构特点;神经原的形态结构;化学性突触光镜、电镜下的结构。简要讲解各种上皮组织的结构特点、主要分布与功能;疏松结啼组织中主要细胞成分的结构特点。一般讲述上皮组织的特殊结构和腺上皮;致密结啼组织、脂肪组织和网状组织;平滑肌的形态结构特点;神经原的分类、神经纤维的分类、神经末梢的分类和功能。
第三章 人体各主要系统的解剖
重点讲授人体标准姿势、轴、面和方位等解剖术语;骨的构造、分类和功能;骨骼的分部与组成;关节的基本结构;消化管的一般结构;肝的位置;胰的位置、分部;呼吸系统的组成;上、下呼吸道的概念;鼻旁窦的名称;左、右主支气管的特点;肺的形态、位置和分叶;胸膜、胸膜腔、纵隔的概念;泌尿系统的组成和功能;肾的形态和位置;肾单位的组织结构;输尿管的走行;膀胱的位置和功能;心血管系统和淋巴系统的组成、功能;体与肺循环的概念;心的形态、位置;心腔的形态结构和瓣膜的功能;神经系统的组成;脊髓的位置和外形;脊神经的组成、成分和分布;脑的分部;硬膜外腔和蛛网膜下腔的概念;交感神经节前和节后神经元泡体的所在部位与其连接方式;副交感神经节前和节后神经元胞体的所在部位;躯干四肢痛、温、触觉传导通路;躯干四肢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传导通路;椎体系的组成和功能。简要讲解消化管各段的解剖和组织特点;肝的大体形态、肝小叶的形态特点及输胆管道;腹膜的概念;心传导系的组成;血管的种类与组织结构;体与肺循环的动、静脉组成;淋巴系统的主要结构;脑神经的名称和序号;脑和脊髓的被膜;脑脊液的循环;脑屏障的概念。一般讲述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特性;躯干骨及其连接;四肢骨及其连接;肌的形态与功能;全身肌的分部;喉的结构;肺的组织结构特点;尿道的形态特点;生殖系统的组成、功能;男性生殖器及女性生殖器的特点;心壁的结构;脊髓的内部结构;脊神经的分布;脑神经的分布;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区别;椎体外系;头面部痛、温、触觉的传导通路;皮肤的组织结构和附属器。
第四章 人体的基本生理功能
重点讲授细胞膜的物质转运方式;刺激、兴奋、刺激阈和兴奋性的概念;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概念及产生机制;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兴奋传递;内环境与稳态的概念;内环境理化性质相对恒定的意义。简要讲解兴奋在同一细胞上的传播;前负荷和后负荷对肌肉收缩的凡响;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方式;反馈的概念。一般讲述细胞膜受体的概念;兴奋的引起和阈电位。
第五章
血液
重点讲授血液的组成及功能 ;血浆渗透压的组成、正常值;血液的pH;三种血细胞的形态、正常值和生理功能;凝血过程;纤维蛋白溶解及其生理意义;ABO血型系统。一般讲述体液分布概况;红细胞生成的调节与破坏;生理性出血;抗凝与促凝的因素;Rh血型系统;输血的原则。
第六章
循环系统生理 重点讲授心动周期的概念;心房和心室的收缩和舒张;血液在心脏内的单方向流动及其原理;心脏瓣膜的活动;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产生及其原理;期前收缩及代偿间歇产生的原理;特殊传导系统的组成;兴奋在心脏中的传导途径;动脉血压的概念、正常值、生理变异、形成原理及影响因素;动脉血压相对恒定及其生理意义;组织液的生成与回流机制及影响因素;心脏的神经支配;血管的神经支配;压力感受性反射;血量;冠状循环的血流特点。简要讲解每搏输出量和每分输出量的概念;前负荷、后负荷、心肌收缩力、心率对心输出量的影响;自动节律性;心电图各波的意义;中心静脉压的概念及影响因素;血流量、血流阻力和血压的关系;静脉血流及影响因素;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作用。一般讲述心率及其对心动周期的影响;心脏作功的概念和心功能储备的概念;窦房结细胞动作电位的特点;各类血管的结构及功能特点;微循环的组成、血流通路和血管内外的物质交换;心血管中枢;化学感受器反射;血量的调节;血—脑脊液屏障、血脑屏障。
第七章
呼吸生理
重点讲授呼吸的概念、意义及基本环节;肺通气的动力;正常呼吸频率;肺活量、用力肺活量、最大通气量及肺泡通气量的概念正常值及意义;肺换气和组织换气的原理及过程;O2和CO2的主要运输形式;脑干呼吸中枢的重要性 ;血液中PCO2升高PO2降低及H+浓度的变化对呼吸运动的影响及其调节途径。简要讲解胸内压的形成及生理意义;肺通气的弹性阻力与顺应性及非弹性阻力的概念;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作用及生理意义;肺容量、每分通气量及无效腔的概念;影响肺换气的主要因素;肺牵张反射的概念及生理意义。一般讲述呼吸运动的概念及特点;胸式呼吸、腹式呼吸的概念;平静呼吸运动中肺内压的周期性变化;肺泡表面张力的概念及作用;气管口径的调节及其与呼吸道阻力的关系;血氧容量、血氧含量及血氧饱和度的概念;呼吸节律的形成及高位中枢的作用;呼吸肌本体感受性反射的概念及意义。
第八章
消化系统生理
重点讲授消化和吸收的概念;胃的运动形式;胃排空及其调节;胃液、胰液、胆汁的成分和作用;小肠在吸收中的重要作用;糖、蛋白质、脂肪的吸收形式和途径。简要讲述胃液、胰液和胆汁分泌的调节。一般讲述消化的方式;消化道平滑肌的特性;消化道的神经与体液调节;咀嚼、吞咽、呕吐;小肠的运动形式;唾液和小肠液的分泌。
第九章
能量代谢与体温
重点讲授基础代谢率的概念。简要讲解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体温调节过程。一般讲述正常体温及其波动范围,产热过程及散热过程。
第十章 尿的生成与排出
重点讲授肾脏的血液循环特征;肾小球的率过机能;肾小管的机能;抗利尿激素和醛固酮的作用和分泌调节。一般讲述肾脏的结构特征;影响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的因素;尿液的浓缩与稀释;排尿反射。
第十一章
神经系统
重点讲授神经递质的概念和种类;中枢神经递质的种类;化学性突触传递的方式及特点;反射的概念和反射弧的组成;特异性投射系统及非特异性投射系统的概念和功能;脊休克
腱反射及肌紧张的形成;植物性神经系统末梢释放的递质及其受体;条件反射的概念、形成和意义;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的概念。一般讲述神经纤维传导特性;神经纤维分类;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中枢兴奋和抑制;大脑皮层的感觉分析功能;牵涉痛的概念及意义。脑干的抑制区和易化区;小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作用;椎体系及椎体外系的功能;脑干对姿式反射的调节;基底神经节对躯体运动的调节;大脑皮层运动区;植物性神经系统的主要功能;各级中枢对内脏活动的调节;脑电图的基本波形。
第十二章
感觉器官
重点讲授眼球壁的分层和特点;眼球内容物的组成及特点;房水形成及循环途径;眼的折光和其异常的纠正;瞳孔调节反射和瞳孔对光反射。一般讲述感受器、感觉器官的定义和分类;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眼的辅助装置;眼折光系统和感光系统的功能;鼓膜的位置、形态;咽鼓管的特点;耳的听觉和平衡觉功能。
第十三章 内分泌
重点讲授内分泌系统的概念及生理功能;激素的概念和化学分类 ;腺垂体分泌的激素;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神经垂体释放的激素;甲状腺激素的作用;糖皮质激素的主要生理功能;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胰岛素的生理作用及分泌调节。简要讲解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的活动及其调节;盐皮质激素的生理作用及分泌调节。一般讲述激素的作用机制;催路素的生理作用;下丘脑—腺垂体系统;甲状腺激素的生物合成、储存、释放、运输与代谢;甲状旁腺激素、降钙素、维生素D的生理作用;肾上腺髓质激素的生理作用及分泌调节;胰高血糖素的生理作用。
第十四章
生殖
水与人体生理 篇3
与空气和阳光一样,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皮肤的呼吸、肾脏的工作、血液的循环、心脏的跳动、细胞的活力……人的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水。
水在人体内的含量
人们常说,女人是水做的。其实,从人体的物质构成上来看,无论男人还是女人,都是水做的。经测定,一个体重70千克左右的成年人,分布在各种组织和骨骼中的水达到45~50千克,约占体重的60%~70%。在人的一生中,随着年龄的增长,体内的含水量也逐渐的减少。胚胎发育到3天时,含水量达97%;发育到3个月时,含水量达91%;刚出生的新生儿,含水量达75%~80%;而一个年迈的老人,含水量仅占50%左右。
水在人体内的分布
水在人体内主要分布于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以及身体的固态支持组织中。细胞内液约为总体水的2/3,约占成人体重的45%,细胞外液约为总体水的1/3。细胞外液又分为血管内液和血管外液(又称细胞间液),血管内液是指血管系统中的所有体液,即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中的体液,约为体重的5%;血管外液指的是细胞周围和细胞之间的体液,负责将营养素运送到细胞并把细胞的代谢废物运送到体外,约占体重的15%。另外,在一些组织中的液体,例如眼球、关节腔等,也属于细胞外液,但这些体液并不经常与通常所说的细胞外液进行交换,称为跨细胞液。
水在人体内的存在形式
人体内不含化学上的纯水(H2O),只含有包括可溶性的类晶体的水或结合到胶体上的水。即在机体内存在有2种状态的水:自由水和结合水。
自由水
又称游离水,是指细胞内能够自由流动的水,即水分子的自由能大于亲水大分子有机物的束缚力的水。自由水是细胞内进行各种生物化学反应的介质,是细胞内的溶剂和运输物质的媒介。许多物质都能溶解在自由水中,进行代谢和行使生理功能。结合水与体内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DNA等相结合存在,参与这些生命物质的生化活动和生理活动。自由水在细胞内的含量与生命活动的旺盛程度呈正相关,生命活动越旺盛,自由水的含量就越高。
结合水
又称束缚水或结晶水,是指胶体体系中与蛋白质、糖及盐类坚固结合,受到束缚的水,或存在于细胞内的水合离子和与纤维分子之间封闭起来的水,不能自由流动。如果细胞中失去了结合水,生物大分子的空间结构就不能维持,原生质遭到破坏,代谢就不能正常进行而导致死亡。
自由水和结合水二者可以通过代谢活动互相转化,生物代谢旺盛,结合水可转化为自由水;当生物代谢缓慢,自由水可转换为结合水。
人体对水的需要量
正常成年人每天从饮食和饮水中摄取的水分大约为2500毫升,与人体每日排出水量平衡。例如,成人每日尿量平均约1500毫升,皮肤和呼吸道排出约800毫升,粪便100~200毫升,总计约2500毫升。因此,正常人每天除吃饭以外还需要喝1500毫升左右的水,才能满足人体新陈代谢的需要。如果人体内的水比正常量减少1%~2%,人就会感到口渴。当体内水分减少5%时,人就会皮肤起皱,口腔干燥,感到乏力、抑郁和无尿,出现明显的脱水征兆。当人失去体内水分的10%,则导致严重代谢紊乱,出现烦躁不安、眼球内陷、皮肤失去弹性、体温升高、脉搏加快和血压下降;当失水大于体重20%而又得不到补充时,就无法进行氧化还原、分解合成等正常活动,进而危及生命。有研究表明,健康人即使不吃食物,只要有水供给,就能维持生命一个月,最长能活59天。相反,如果不供水,只给食物(食物中的水分被除掉),人一般5天即会死亡。
人体水分的补充
人体水分的补充,可通过饮用水、食物水和代谢水三个途径:
饮用水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饮用水主要来源于自来水、瓶装水、纯净水、天然泉水、蒸馏水等。此外,还包括茶、咖啡、汤和其他各种饮料。饮用水占人体水分总来源的一半以上。
食物水许多固体食物中含有大量的水分,可供机体使用。各种食物的含水量相差较悬殊,例如蔬菜、新鲜水果含水量高达80%~95%,奶类多达87%~90%,肉类为60%~80%,粮食为14%~15%,因此,从食物中获取的水分随所摄取的食物的种类、数量的不同而有所不同。食物水占人体水分总来源的30%~40%。
代谢水由营养素在体内氧化反应后生成的。如每100克蛋白质完全氧化产生41毫升水,100克碳水化合物产生55毫升水,100克脂肪产生107毫升水。代谢水约占人体水分总来源的10%。
人体水分的排出
人体对水分有摄取也有排出。排出的渠道主要是肺的呼出、皮肤出汗蒸发以及排尿等。成人每天呼出的气体中,大约有350~400毫升的水分。通过皮肤排出的水分约400~800毫升。通过粪便排出的水分约150毫升。通过尿液排出的水分约1500毫升。
人体水平衡的调节
正常人每日水的来源和排出处于动态平衡,若水的摄入量小于排出量,可引起体内缺水;若摄入量大于排出量,会导致水分过多,甚至发生水中毒。机体水平衡的维持主要依赖两种途径,即通过中枢神经系统控制水的摄入和通过肾控制水的排出。
机体水丢失过多时,细胞外液中的电解质,尤其是钠的浓度增加,使唾液中的水吸收增加,产生口干、口渴和想喝水的感觉。同样,血中钠浓度增加,刺激下丘脑产生一种渴感刺激物,并促进垂体分泌抗利尿激素(简称ADH),ADH可促进肾对水的重吸收,减少通过肾排出的水量,血中钠浓度增加1%即可引起口渴和ADH的分泌。此外,体内水丢失过多时,会引起血液容积和血压下降,血压降低可刺激肾细胞产生肾素,肾素进而激活血液中的血管紧张素原使之形成血管紧张素,血管紧张素是一种很强的血管收缩剂,使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并可刺激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皮质激素,从而减少钠和水的排出。相反,如果人体摄入的水超过需要,则细胞外液中电解质浓度下降,此种情况下不会产生口渴的感觉,同样也不会刺激ADH的分泌,肾对水的重吸收会相应下降,以增加水从尿中的排出。
水的生理功能
由于水的特殊理化性质,它在人体内具有多种重要的生理功能。
参与构成细胞组织
生物体内的水大部分与蛋白质结合形成胶体,这种结合使组织细胞具有一定的形态、硬度和弹性。水是构成细胞胶态原生质的重要成分,失掉了水,细胞的胶态即无法维持,各种代谢就无法进行。
参与新陈代谢
水将吃进的淀粉、蛋白质、脂肪等在各种酶的作用下发生水解,成为可溶性物质,被人体吸收。当食物变成身体容易吸收的营养的时候,便会随着水(血液)运送到身体内的各个组织,氧气也可以随着血液运到全身。各种营养成分经由分解、合成后,便容易被身体吸收、利用。在这个代谢过程中,会不断产生代谢废
nlc202309031520
物。然后,又会随着水,以汗、尿和粪便的形式排出体外。
促进生化反应
人体内几乎所有的生理生化代谢反应都需要在含水的环境中进行。比如细胞中含水多少不仅会影响酶活性和反应速率,还可能改变反应方向。水是生物体内生化反应的原料,又是生化反应的产物。在水解过程中,水是反应底物;在氧化过程中,水是反应的产物。在体内的消化、吸收、分解、合成、氧化还原以及细胞呼吸等过程,都有水的参与。水还参与很多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如水解、水合、氧化还原、有机化合物的合成和细胞的呼吸过程等。动物体内所有聚合、解聚合作用都伴有水的结合或释放。
维持体液平衡
水能稀释细胞内容物和体液,使物质能在细胞内、体液内和消化道内保持相对的自由运动,保持体内矿物质的离子平衡,保持物质在体内的正常代谢。水不仅在消化道内排出大量的不能被消化利用的物质中起着重要作用,而且通过尿液、汗液在排出代谢产物上也起着重要作用。
调节人体温度
水的比热大,热容量大,蒸发热高,热传导强,所以水能贮蓄热能、迅速传递热能和蒸发散失热能,有利于体温的调节。当环境温度低于体温时,体内水分会因缩小的毛孔减少蒸发而保留在体内;环境温度高于体温,水分就会通过扩张的毛细血管呼吸孔排出体外,降低体温。
润滑剂
水的黏度小,可使体内磨擦部位润滑,可以减少体内脏器的摩擦,有效地防止损伤,并可以增加器官运动的灵活性。如泪液有利于眼球的转动和湿润,唾液和消化液有助于食物的吞咽和在胃肠内的消化,黏液有助于为吸入的气体加温加湿。人体关节之间有润滑液,可以减少器官、骨骼之间的摩擦损害。甚至人类繁衍,两性结合,也都离不开水的参与。
小链接
好水的标准
目前,具有国际权威性的饮用水水质标准有:世界卫生组织的《饮用水水质准则》、欧盟的《饮用水水质指令》、美国的《国家饮用水水质标准》。近10多年来,在以上的水质标准不断的修订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国际饮用水水质标准有如下的发展趋势。
微生物指标的安全性
目前饮用水的主要风险主要来源于微生物指标,世界卫生组织的《饮用水水质准则》第三版中明确提出:无论在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与饮用水有关的安全问题大多来自于微生物,并将微生物问题列为首要问题。
关注消毒剂及其副产物的健康影响
世界卫生组织的《饮用水水质准则》中将消毒问题列于第二位,仅次于微生物问题,优先于化学物问题、放射性问题和可接受性问题。在安全饮用水的供应过程中,消毒无疑是很重要的,对杀灭多种病原体,尤其是细菌,作用显著。但是,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在杀灭细菌,保证微生物安全的同时,消毒过程中所产生的副产物会危害人体健康。
扩大指标范围
从各国的标准发展历程不难看出,饮水标准的修订过程也是一个指标数量不断递增的过程。以世界卫生组织的《饮用水水质准则》为例,第一版中仅包括微生物指标2项,确立准则值的具有健康意义的化学指标27项,放射性指标2项,另有感官性状指标12项。第三版中指标数量大增,其中水源性疾病病原体27项;确立准则值的具有健康意义的化学指标93项,放射性指标3项;另有感官性状指标28项。美国的标准更是如此,1914年的标准中仅包括2项细菌学指标,2006年的标准中指标数量已经增加至113项,其中一级饮用水规程中规定项目98项,二级饮水规程中规定项目15项。
好水应该有益人体健康
好的饮用水除了要满足卫生和安全外条件外,还要有益人体健康。好水的最基本要求是:不含有毒、有害及有异味的物质,水硬度(以碳酸钙计)适中,人体所需矿物质含量适中,pH值(酸碱度)适中,水中溶解氧及二氧化碳含量适中;营养生理功能(渗透力、溶解力、代谢力等)强。
决定水“性”的一个根本因素就是水的pH值。根据pH值的大小,可以将现在市面上出售的饮用水分为弱酸性水和弱碱性水两种。前者的pH值一般在5.0~7.0之间,后者的pH值一般在7.0~8.0之间。对于水来说,水中是否含有矿物质与微量元素是决定其酸碱性的关键。大自然中的水,如泉水、湖水等一般都是弱碱性水,因为大自然赋予其丰富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
天然水与地面上或地面下的土壤或矿物质接触,溶解了许多杂质,因此水里通常都含有溶于水的碳酸氢钙、碳酸氢镁和硫酸氢镁等盐类。人们把含碳酸氢钙、碳酸氢镁和硫酸氢镁较多的水称为“硬水”,反之则称为“软水”。国外的生物医学实验已证明,硬水比软水更有利于人体健康。硬水束缚住了有害成分(例如铅、镉、氯和氟),降低了人体对它们的吸收。
人体生理学 篇4
1.目的明确
预设的问题要围绕课堂内容和人才培养目标,或为检测学生对知识掌握情况,或为培养训练学生多方面能力,不可随意发问或为问而问,甚至将发问变成口头禅。预设的问题必须起到激励学生多角度、多侧面思考并回答问题的作用。
2.难易适中
预设问题太浅显,使学生缺少思考即随身附和地回答,不能体现思维的深度;相反,预设问题太深奥,学生会难以捉摸不知所云,很难形成思维的力度。这两种提问不仅达不到教学要求,反而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合理地预设问题,难度要有梯度, 以中等偏上水平的学生经过思考、讨论或稍作提示、点拨能够正确回答为宜。
3.有逻辑性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设计问题, 不仅要考虑纵向的深度,还要考虑横向的跨度,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促进良好思维习惯的养成。
4.有启发性
恰如其分地提问, 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促其知识内化。在PBL教学中,教师怎样引导学生学习,要看课堂提问有没有启发性,即是否体现思维过程。
二、“布鲁姆—特尼”课堂提问模式
广泛应用的课堂提问是由美国教育家特尼创设的“布鲁姆—特尼”六个层次提问模式,不同水平的提问与学生不同类型的思维活动相对应。
1.知识水平提问
知识水平提问也叫回忆水平提问, 学生通过回忆检索已有知识回答问题即可。教科书上有现成答案,学生无需深入思考,只需从记忆中提取材料,就可以做出正确的回答。在《生理学教学》中,此类提问适合检测学生对基本概念的掌握情况比如:“什么是兴奋性? ”由于此类问题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较少,不能体现学生思维的过程,课堂上不宜过多使用。
2.理解水平提问
这类提问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对事实或事件进行叙述,对照、比较事实或事件的异同,把知识由一种形式转变为另外一种形式。比如:“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有哪些?理解水平的提问一般用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是否正确,可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有机的组织,进一步加工学习内容。
3.应用水平提问
要求学生把所学的生理学概念、理论等应用于某些临床问题的解决上。在回答这种提问时,学生要把所学知识迁移到所提问题的情景之中,即理论联系实际。这种提问不仅在生理学课堂经常使用,在其他医学课程教学中也广为应用。例如“用红细胞生成的知识说明临床上常见贫血的类型及特点”它可以用来考查学生对程序性知识的掌握情况, 一般在对课堂新内容的讲授和练习中使用此类提问。
4.分析水平提问
要求学生应用已学过的知识分析新学知识的结构、因素理清事物的关系和前因后果, 如:“糖尿病病人为什么会出现多尿? ”这类提问没有现成答案,学生要根据所学内容分析资料、理解知识结构、找出各种临床现象之间关系,以确定原因,进行推论。此类提问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教师在学生回答这类问题时,应给予鼓励和帮助,使学生分析问题能力不断提高。
5.综合水平提问
这类提问要求学生在记忆中检测到与问题有关的知识,对知识进行整体性的理解, 并将这些知识以一种新的具有创造性的方式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新的联系。比如:“请阐述临床输血原则。”这种提问有利于学生深入思考,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适合在课堂讨论、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活动中应用。在提问后教师应该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另外,教师应重视学生之间的合作与探究,使学生不仅能够利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还能利用学生资源进行知识建构,产生新的想法以解决问题。
6.评价水平提问
这种提问要求学生对给出的材料提出自己的价值判断和选择,是最高水平的提问。它能帮助学生根据一定的标准判断事物的价值,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认识问题、评价事物。比如:在第一个学生回答完问题后, 让第二个学生对第一个学生的答案作出评价,你认为回答得好,好在哪? 你认为回答得不好,不好在什么地方? 学生要对事物进行评价,就必须对相应的知识有深入的理解,并分析综合所学知识,产生新的知识,即自己对某事物的独特看法或观点。
三、讨论
在高职医学教育“理实一体”、“工学结合”理念的指导下,生理学课堂教学活动一改“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观念和方法,采用PBL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强调“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因此,怎样提问是生理学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决定因素。提问不仅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和引导学生进行思维,更应该通过有效的课堂提问,达到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目的。
1.根据提问的时机做不同水平的提问
按照PBL教学法,需要预设一个驱动问题,使学生从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开始学习。此时的提问,宜用“分析水平”的提问,以使每一个学生都进行充分的探究,避免出现千篇一律或无从探究的现象。在进入讨论环节,宜用最高水平的提问“评价水平提问”和“综合水平提问”,使每个学习小组的学生对大家提出的问题的解决方案与思路进行互评, 以集思广益、取长补短。而在课堂结束时的总结阶段,可以用较低水平的“知识水平”和“理解水平”提问 ,以检查和巩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2.根据学生特点做不同水平的提问
人体解剖生理学试题及答案 篇5
绪论
一、名词解释
1、反射: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做出的规律性反应。
2、体液调节:指机体的某些组织、细胞所分泌的特殊的化学物质,通过体液途径作用于靶器官,调节靶器官生理活动。
3、自身调节:环境变化时,器官、组织、细胞不依赖神经或体液调节而产生的适应性反应。
4、负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反的方向改变,称为负反馈。
5、激素:由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分泌的高效生物活性物质,在体内作为信使传递信息,对机体生理过程起调节作用的物质称为激素。
6、内环境:细胞直接接触和生活的环境(细胞外液)。
7、稳态:内环境理化性质维持相对恒定的状态,称为稳态。
8、冠状轴与冠状面:左右平伸与地面平行的轴称冠状轴。延冠状轴所做的将人体分前后两部分的切面称冠状面,也称为额状面。
9、矢状轴与矢状面:前后平伸与地面平行的轴称矢状轴。延矢状轴所指的将人体分为左右两部分切面称矢状面。
二、选择题
1、人体生理功能最主要的调节方式为:A
A、神经调节
B、全身性体液调节
C、局部体液调节
D、自身调节
2、下列各项调节中只有哪项不属于正反馈调节?B
A、血液凝固;
B、减压反射;
C、排尿反射;
D、分娩过程
3、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指:C
A、体液;
B、细胞内液;
C、细胞外液;
D、组织液
4、在生理状态下,维持肾小球血流量恒定的主要调节方式是:C
A、神经调节
B、体液调节
C、自身调节
D、反馈调节
5、下列关于稳态的叙述,错误是:A
A、生物体内环境的理化性质经常保持绝对稳定状态
B、稳态是一种复杂的由机体内部各种调节机制所维持的动态平衡过程
C、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性相对恒定的状态
D、稳态一旦不能维持,生物体的生命将受到威胁
6、你做过的以下实验,哪个属于急性离体实验方法?C
A、反射弧分析
B、期前收缩与代偿间歇
C、神经不应期的测定
D、家兔呼吸运动影响因素
7、以下不属于激素传递方式的是
D
A、远距分泌B、旁分泌C、自分泌
D、突触分泌
8、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
A
A、反射 B、反应
C、反馈
D、兴奋
9、对神经调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D
A、调节幅度小
B、调节的敏感性差
C、作用范围广,而且持久
D、反应迅速、准确和短暂
10、正反馈调节的作用是使
C
A、体内激素水平不致过高
B、人体体液理化特性相对稳定
C、人体活动按某一固定程序进行,到某一特定目标D、人体血压稳定
11、关于反射,下述哪项是错误的?
D
A、是机体在神经中枢参与下发生的反应B、可分为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两种
C、机体通过反射,对外界环境变化作出适应性反应
D、没有大脑,就不能发生反射
12、下列不符合解剖学姿势的是
C
A、身体直立
B、两足并立,足尖向前
C、双手掌心向内侧
D、双上肢垂与躯干两侧
13、以下哪项不属于反射弧的环节
A
A、突触
B、中枢
C、效应器
D、外周神经
14、躯体运动神经属于
C
A、传入神经
B、中枢
C、传出神经
D、效应器
15、关于体液调节,下述哪项是错误的A
A、体液调节不受神经系统的控制
B、通过化学物质来实现
C、激素所作用的细胞称为激素的靶细胞?
D、体液调节不一定都是全身性的16、条件反射的特征是
D
A、种族遗传
B、先天获得
C、数量较少
D、个体在后天生活中形成17、体液调节的特点是
C
A、迅速
B、准确
C、持久
D、短暂
18、排尿反射是
D
A、自身调节
B、负反馈调节
C、体液调节
D、正反馈调节
三、是非题
(错)1、正反馈调节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重要调节方式。
(错)2、冠状切面是与水平面垂直,将人体分成左右两部分的纵切面。
(错)3、神经调节的主要特点之一是当进行某一反射活动时,其作用范围比较广泛。
(错)4、神经调节的较精确,因此其作用比较缓慢。
(错)5、离体实验中,刺激蟾蜍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的神经时,可反射地引起肌肉一
次快速的收缩。
(错)6、正常机体,其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保持绝对恒定的。
四、简答题
1、人体生理机能的调节方式。
(1)神经调节:指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对生物体各组织、器官、系统所进行的调节。特点是准确、迅速、持续时间短暂。
(2)体液调节:体内产生的一些化学物质(激素、代谢产物)通过体液途径(血液、组织液、淋巴液)对机体某些系统、器官、组织或细胞的功能起到调节作用。特点是作用缓慢、持久而弥散。
(3)自身调节:组织和细胞在不依赖于神经和体液调节的情况下,自身对刺激发生的适应性反应过程。特点是调节幅度小。
2、简述负反馈及其生理意义。
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反的方向改变,称为负反馈。负反馈在维持机体各种生理功能的相对稳定中起重要的作用。
3、简述神经调节及其特点。
神经调节是指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通过神经元的联系对机体各部分的调节。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为反射。神经调节的特点是作用较迅速,反应部位比较局限,作用时间较为暂短。
4、体液调节有哪些形式?其特点如何?
指机体的某些组织、细胞所分泌的特殊的化学物质,通过体液途径作用于靶器官,调节靶器官生理活动。
类型:内分泌、旁分泌、自分泌、神经分泌
特点:缓慢、持久、弥散
第一章
人体的基本结构与功能
一、名词解释
1、液态镶嵌模型:膜是以液态的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架,其间镶嵌着许多具有不同结构和功能的蛋白质。
2、被动转运:是指物质或离子顺着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通过细胞膜的扩散过程,其特点是不需要细胞提供能量。
3、主动转运:通过细胞的某种耗能过程,使得物质逆着电化学梯度透过细胞膜的转运方式。
4、易化扩散:难溶于脂质的物质分子在细胞膜上的蛋白质的帮助下顺着电化学差透过细胞
膜的转运方式。
5、单纯扩散:物质由质膜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移动的过程。
属物理现象,无生物学机制参与,无需代谢耗能。
6、组织、器官、系统:由许多结构和功能上有密切联系和相似的细胞通过细胞连接、细胞间质结合在一起形成的结构称为组织。由几种不同类型的组织联合形成的,具有一定的形态特征和一定生理机能的结构称为器官。一些在机能上有密切联系的器官,联合起来完成一定的生理机能即称为系统。
7、神经纤维:由神经元的轴突和长的树突及包绕它的神经胶质细胞构成的纤维状结构。
二、选择题
1、细胞去极化时钠离子进入细胞内属于以下哪种转运方式?
C
A、单纯扩散
B、载体转运
C、易化扩散
D、钠泵活动
2、肌浆中钙离子进入终末池属于:
D
A、单纯扩散
B、载体转运
C、通道转运
D、主动转运
3、对以载体为中介的异化扩散特点的叙述,错误的是:
D
A、有结构特异性
B、有饱和现象C、可发生竞争性抑制
D、不依赖细胞膜上蛋白质
4、液态镶嵌模型中的液态是指细胞膜上的哪种分子?
A
A、脂质分子
B、蛋白质分子
C、糖分子
D、以上都不是
5、关于细胞膜结构与功能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
D
A、细胞膜是具有特殊结构和功能的半透膜
B、细胞膜是细胞接受其他因素影响的门户
C、细胞膜的结构是以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架,镶嵌着具有不同生理功能的蛋白质
D、水溶性物质一般能自由通过细胞膜
6、哪种物质的吸收不需钠泵参与?
此题有误!!
A、NaCl
B、葡萄糖
C、氨基酸
D、水溶性维生素
7、产生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去极化的跨膜离子移动过程属于
C
A、单纯扩散
B、载体中介的易化扩散
C、通道中介的易化扩散
D、主动转运
8、白细胞吞噬细菌是属于
D
A、主动转运
B、易化扩散
C、被动转运
D、入胞作用
9、物质在特殊细胞膜蛋白质帮助下,顺电化学递度通过细胞膜的过程属于
B
A、单纯扩散
B、易化扩散
C、主动转运
D、出胞(胞吐)
10、在一般生理情况下,钠泵每活动一个周期可使
C
A、2个Na+移出膜外
B、2个K+移入膜内
C、3个Na+移出膜外,同时2个K+移入膜内
D、2个Na+移出膜外,同时3个K+移入膜内
11、关于易化扩散的叙述,错误的是
D
A、以载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如葡萄糖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的过程
B、以通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如K+、Na+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的扩散
C、作为载体的膜蛋白质与被转动物质之间有高度的结构特异性
D、通道蛋白质对被转动的物质没有特异性
12、细胞内外正常的Na+和K+浓度差的形成和维持是由于
D
A、膜在安静时对K+通透性大
B、膜在兴奋时Na+的通透性增大
C、膜上ATP的作用
D、膜上钠泵的作用
13、肾小管液中的葡萄糖重吸收进入肾小管上皮细胞是通过
D
A、单纯扩散
B、易化扩散
C、原发性主动转运
D、继发性主动转运
14、肠上皮细胞由肠腔吸收葡萄糖是通过
B
A、原发性主动转运
B、继发性主动转运
C、易化扩散
D、单纯扩散
15、葡萄糖进入红细胞属于
C
A、原发性主动转运
B、继发性主动转运
C、经载体易化扩散
D、经通道易化扩散
16、Na+的跨膜转运方式是
D
A、经载体易化扩散和继发性主动转运
B、经载体易化扩散和原发性主动转运
C、经通道易化扩散和继发性主动转运
D、经通道易化扩散和原发性主动转运
17、人体内O2和CO2跨膜转运的方式是:
A
A、单纯扩散
B、经通道易化扩散
C、经载体易化扩散
D、出胞
18、安静时细胞膜内K+向膜外移动是通过
B
A、单纯扩散
B、经通道易化扩散
C、出胞
D、经载体易化扩散
19、运动神经纤维末梢释放ACh属于
D
A、单纯扩散
B、原发性主动转运
C、入胞
D、出胞
20、关于上皮组织的特点的叙述,错误的是
C
A、细胞数量多
B、细胞间质少
C、细胞种类多
D、无血管
21、分布于内脏和血管壁的肌组织是
C
A、骨骼肌
B、心肌
C、平滑肌
D、随意肌
22、以下哪项不是上皮组织的特点?
C
A、有极性
B、无血管
C、无神经末梢
D、细胞排列紧密
23、以下哪项不属于结缔组织?
D
A、血液
B、骨组织
C、脂肪组织
D、腺组织
24、随意肌是指:
A
A、骨骼肌
B、心肌
C、平滑肌
D、骨骼肌和心肌
三、是非题
(对)1、脂肪组织、血液、软骨组织、骨组织都属于结缔组织。
(错)2、无髓神经纤维的神经轴突外面不被神经胶质细胞包裹。
(对)3、每个神经元只有一个轴突,在轴突末梢有分支。
(错)4、结缔组织的特点之一是无血管、有丰富的神经末梢。
(对)5、钠泵的作用是逆电化学梯度将Na+运出细胞,并将K+运入细胞。
(错)6、抑制细胞膜上钠-钾依赖式ATP酶的活性,对细胞的静息电位无任何影响。
(对)7、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与通道介导的易化扩散都属被动转运,因而转运速率随
细胞内外被转运物质的电化学梯度的增大而增大。
(对)8、Na+泵可以将细胞外的K+转运至细胞内。
四、简答题
1、结缔组织的特点。
(1)、细胞间质多,由细丝状的纤维、基质组成;
(2)、细胞数量少,但种类多,无极性。
2、上皮组织有哪些特点?
上皮组织的特点:(1)C成分多、C间质少;
(2)C有极性,分游离面和基底面;
(3)无血管、神经末梢丰富;
(4)有基膜。
3、简述物质跨膜转运的方式。
(1)单纯扩散:是指一些脂溶性的物质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移动的过程。
(2)易化扩散:是指一些非脂溶性的物质或水溶性强的物质,依靠细胞膜上镶嵌在脂质双分子层中特殊蛋白质的“帮助”,顺电—化学梯度扩散的过程。参与易化扩散的镶嵌蛋白质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载体蛋白质,另一种是通道蛋白质。
(3)主动转运:是指物质依靠膜上“泵蛋白”的作用,由膜的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转运的过程。这是一种耗能过程,所以称为主动转运。
(4)入胞和出胞:一些大分子或物质团块的转运,是通过入胞作用和出胞作用来实现的。
4、比较载体转运与通道转运物质功能的异同。
(1)相同点:A、顺电化学梯度转运;B、靠膜蛋白质协助。
(2)不同点:A、载体的高度特异性,通道的相对特异性;
B、载体有饱和现象,通道无;
C、载体有竞争性抑制,通道无。
第四章
神经肌肉生理
一、名词解释
1、兴奋性与兴奋:细胞受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特性称为兴奋性,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称为兴奋。
2、刺激与阈刺激:能引起机体发生反应的内外环境条件的变化称为刺激。能引起细胞产生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称为阈刺激。
3、静息电位与动作电位:安静状态下,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细胞在受到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一次短暂的、可逆的、可扩布的电位波动,称为动作电位。
4、阈电位:当膜电位去极化达到某一临界值时,膜上的Na﹢通道大量开放,Na﹢大量快速内流而产生动作电位,膜电位的这个临界值称为阈电位。
5、去极化和超极化:膜两侧电位向膜内负值减少的方向变化称去极化。细胞膜内的电位向负值加大的方向变化称超极化。
6、局部电位:阈下刺激导致钠离子通道少量开放,膜发生轻微去极化。
7、“全或无”现象:指动作电位的幅度不随刺激强度和传导距离的改变而改变的现象。
8、阈下总和:2个阈下刺激单独作用时均不能引起兴奋,但当二者同时(空间总和)或相继作用(时间总和)时,则有可引起一次兴奋,称之为阈下总和。
9、绝对不应期:在组织兴奋后的一段时期,不论再受到多大的刺激,都不能再引起兴奋,兴奋性降低到0,称为绝对不应期。
10、终板电位:当运动神经元兴奋时,大量乙酰胆碱释放进入接头间隙,引起终板膜较大幅度的去极化(~50mV),称为终板电位。
11、滑行学说:肌肉收缩时,细肌丝向肌小节中央M线方向滑行,使肌小节缩短。
12、单收缩与强直收缩:肌组织对于一个短促的阈上强度的刺激,发生一次肌肉机械收缩,称为单收缩。单收缩分为3个时期:潜伏期、收缩期和舒张期。当肌肉接受连续刺激时,由于各个刺激间的时间间隔很短,后一个刺激都落在由前一刺激所引起的收缩尚未结束之前,就又引起下一次收缩,因而发生的持续性缩短状态,称强直收缩。
13、兴奋收缩耦联:把肌肉兴奋和收缩两个生理过程联系起来的中间过程,关键因子是Ca2+。
14、肌小节:相邻两条Z线之间的区域,是肌原纤维收缩舒张的基本功能单位。
二、选择题
1、能引起生物体发生反应的的各种环境变化统称为:D
A、反射
B、反应
C、兴奋
D、刺激
2、大多数细胞产生和维持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是
A
A、细胞内高K+浓度和安静时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
B、细胞内高K+浓度和安静时膜主要对Na+有通透性
C、细胞外高K+浓度和安静时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
D、细胞内高Na+浓度和安静时膜主要对Na+有通透性
3、细胞膜在静息情况时,对下列哪种离子通透性最大
A
A、K+
B、Na+
C、Ca2+
D、Cl-
4、静息电位大小接近于
B
A、Na+平衡电位
B、K+平稳衡电位
C、Na+平衡电位与K+平衡电位之和
D、锋电位与超射之差
5、在神经细胞动作电位的去极相,通透性最大的离子是
B
A、K+
B、Na+
C、Ca2+
D、Cl-
6、细胞受刺激而兴奋时,膜内电位负值减少称作
B
A、极化
B、去极化
C、复极化
D、超射
7、安静时膜电位处于内负外正的状态,称为
A
A、极化
B、去极化
C、复极化
D、超极化
8、以下关于细胞膜离子通道的叙述,正确的是
C
A、在静息状态下,Na+、K+通道处于关闭状态
B、细胞接受刺激开始去极化时,就有Na+通道大量开放
C、在动作电位去极相,K+通道也被激活,但出现较慢
D、Na+通道关闭,出现动作电位的复极相
9、动作电位的特点之一是
D
A、阈下刺激,出现低幅度的动作电位
B、阈上刺激,出现较低刺激幅度更大的动作电位
C、动作电位的传导随传导距离的增加而变小
D、各种可兴奋细胞动作电位的幅度和持续时间可以各不相同
10、刺激引起兴奋的基本条件是使跨膜电位达到
B
A、局部电位
B、阈电位
C、锋电位
D、后电位
11、判断组织兴奋性高低最常用的简便指标是
C
A、阈电位
B、时值
C、阈强度
D、强度-时间变化率
12、大多数可兴奋细胞接受刺激发生反应的共有表现是产生
D
A、神经冲动
B、收缩
C、分泌
D、动作电位
13、电紧张性扩布的特点是
C
A、跳跃传导
B、通过局部电流传递
C、随扩布距离的增加而迅速减弱
D、不随扩布距离的增加而衰减
14、关于有髓神经纤维跳跃传导的叙述,错误的是
C
A、以相邻朗飞结间形成局部电流进行传导
B、传导速度比无髓纤维快得多
C、离子跨膜移动总数多,耗能多
D、不衰减扩布
15、肌细胞中的三联管结构指的是
C
A、每个横管及其两侧的肌小节
B、每个纵管及其两侧的横管
C、每个横管及其两侧的终末池
D、横管、纵管和肌浆网
16、骨骼肌中横管的作用是
B
A、Ca2+的贮存库
B、将兴奋传向肌细胞深部
C、Ca2+进出肌纤维的通道
D、营养物质进出肌细胞的通道
17、关于神经不应期的描述,错误的是
D
A、包括绝对不应期和相对不应期;
B、发生原因是钠离子通道失活;
C、绝对不应期位于峰电位期间;
D、神经不应期持续时间比心肌细胞不应期长
18、阻碍横桥和细肌丝结合的是:
B
A、肌钙蛋白
B、原肌球蛋白
C、肌球蛋白
D、肌动蛋白
19、膜两侧电位差增大称为
D
A、去极化
B、反极化
C、复极化
D、超极化
20、每一肌节的明带内含有
B
A、粗肌丝
B、细肌丝
C、粗细两种肌丝
D、粗肌丝和部分细肌丝
21、三联体位于:
A
A、骨骼肌细胞;
B、心肌细胞;
C、平滑肌细胞
;
D、骨骼肌细胞和心肌细胞
22、局部点位的特点
D
A、有不应期
B、全或无
C、不衰减传导
D、可以总和
23、细胞内外正常的Na+和K+浓度差的形成和维持是由于
D
A、膜在安静时对K+通透性大
B、膜在兴奋时Na+的通透性增大
C、膜上ATP的作用
D、膜上钠泵的作用
24、若人工增大细胞外液的钠离子浓度,可使动作电位的幅度发生什么变化?
A
A、增高
B、降低
C、不变
D、先增高后降低
25、以下哪项不是刺激引起兴奋的必要条件?
C
A、刺激强度
B、刺激时间
C、刺激频率
D、强度时间变化速率
26、兴奋收缩耦联的关键因子是:
C
A、钠离子
B、钾离子
C、钙离子
D、氯离子
27、神经元细胞膜内电位由安静时的-70mV变为-90mV的过程称为
A
A、超极化
B、去极化
C、复极化
D、反极化
28、关于局部电位的特点的描述正确的是:
A
A、可传播
B、不会衰减
C、不能叠加
D、“全或无”
29、粗肌丝是由哪种蛋白分子构成的?
C
A、肌动蛋白
B、肌钙蛋白
C、肌球蛋白
D、原肌球蛋白
30、神经细胞兴奋后,出现低常期的原因是:
C
A、细胞发生去极化 B、细胞发生复极化
C、细胞发生超极化
D、细胞发生反极化
31、神经动作电位去极相主要是由于:
A
A、Na+
内流
B、K+
外流
C、Ca++
外流
D、Cl-
外流
32、下列关于神经细胞兴奋传导的表述,哪一项是错误的D
A、动作电位可沿细胞膜传导到整个细胞
B、传导的方式是通过产生局部电流来刺激未兴奋部位,使之出现动作电位
C、有髓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传导速度快
D、动作电位的幅度随着传导距离的增加而衰减
33、钙离子进入终末池属于:
A
A、主动转运
B、单纯扩散
C、易化扩散
D、入胞作用
34、神经末梢上动作电位的幅度取决于:
C
A、刺激的大小
B、传导距离的大小
C、膜内外两侧钠离子浓度差的大小
D、膜内外两侧钙离子浓度差的大小
35、神经纤维中相邻两个锋电位的时间间隔至少应大于其:
A
A、绝对不应期
B、相对不应期
C、超常期和低常期之和
D、绝对不应期与相对不应期之和
36、下列属于骨骼肌兴奋-收缩耦联的过程是
C
A、动作电位通过纵管传向肌细胞深部
B、肌浆网释放Ca2+到肌浆内
C、终池中的Ca2+逆浓度差进入细胞浆内D、横管释放Ca2+到肌细胞浆内
37、在神经肌肉接点处进行信息传递的是:
B
A、动作电位
B、乙酰胆碱
C、局部电位
D、钙离子
38、骨骼肌收缩时,长度不变的是:
B
A、肌小节
B、暗带
C、明带
D、H带
39、神经-肌接头信息传递的方式是
A
A化学性突触传递
B局部电流C
非突触性化学传递
D
电传递
40、产生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去极化的跨膜离子移动过程属于
C
A、单纯扩散
B、载体中介的易化扩散
C、通道中介的易化扩散
D、主动转运
41、下列有关局部反应的叙述,错误的是
D
A、去极化反应随阈下刺激的强度增大而增大
B、可由产生部位向周围作短距离扩布
C、不表现不应期,能引起时间性和空间性总合D、不影响细胞的兴奋性
42、反映组织兴奋性大小的常用指标是
B
A、阈电位
B、阈强度
C、动作电位幅度
D、动作电位去极化速度
43、关于骨骼肌的肌管系统,错误的叙述是:
D
A、横管内液体为细胞外液
B、兴奋时纵管膜上钙通道受动作电位的影响而开放
C、纵管内Ca2+浓度很高
D、横管与纵管彼此沟通,实为一体
44、就单根神经纤维而言,与阈强度相比刺激强度增加一倍时,动作电位的幅度
D
A、增加一倍
B、增加二倍
C、减小一倍
D、保持不变
45、关于骨骼兴奋与收缩的描述,错误的是
B
A、收缩时程远长于兴奋时程
B、动作电位的幅度大小是决定肌肉收缩力量的主要因素
C、肌肉兴奋是收缩的前提
D、强直收缩时肌肉收缩可以融合而动作电位却不能融合46、关于横桥,错误的论述是:
D
A、可与肌动蛋白结合B、具有ATP酶活性
C、可与细肌丝结合D、向Z线摆动
47、神经细胞低常期内兴奋性低于正常是由于此期内膜电位处于那种状态?
B
A、去极化状体
B、超极化状态
C、复极化状体
D、反极化状态
48、在骨骼肌收缩过程中,能与细肌丝结合的是
C
A、Na+
B、K+
C、Ca2+
D、Mg2+
49、当神经细胞发生什么变化可使兴奋性增大?
B
A、极化
B、去极化
C、复极化
D、超极化
50、神经纤维的超常期对应着动作电位的那一时期?
A
A、去极化
B、复极化
C、负后电位
D、正后电位
51、刺激引起兴奋的基本条件是使跨膜电位达到
B
A、局部电位
B、阈电位
C、锋电位
D、后电位
52、在强直收缩中,肌肉的动作电位
A
A、不发生叠加
B、发生叠加
C、幅值变大
D、幅值变小
53、以下关于细胞膜离子通道的叙述,正确的是
C
A、静息状态下Na+、K+通道处于关闭状态B、阈下刺激不会导致Na+通道开放
C、阈刺激会使钠通道大量开放D、Na+通道关闭导致动作电位的复极相的出现
三、是非题
(对)1、阈下刺激因不能激活钠离子通道而无法引起动作电位。
(对)2、生理情况下,只要支配骨骼肌的神经元传来一次兴奋,骨骼肌肯定能够产生一次收缩。
(错)3、细胞膜两侧电位差增大可以提高神经元的兴奋性。
(对)4、当给予骨骼肌连续刺激时,骨骼肌的收缩幅度随着刺激的频率的增加而增高。
(对)5、骨骼肌兴奋收缩耦联的关键离子是钠离子。
(错)6、坐骨神经干复合动作电位的大小不随着刺激的强度的增大而改变。
(错)7、肌肉的收缩过程需要能量,肌肉的舒张过程不需要能量。
(错)8、在骨骼肌强直收缩中,肌肉的动作电位发生融合。
(错)9、骨骼肌细胞内横小管的是细胞内Ca2+储存库。
(错)10、人工增加离体神经纤维浸浴液中K+浓度,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将增大。
(错)11、骨骼肌纤维是指骨骼肌细胞浆中一些平行排列的蛋白细丝。
(对)12、终板膜上是不能产生动作电位的。
(错)13、Ca2+由细胞外进入细胞内需要细胞耗能。
(对)14、细胞外液中K+明显降低时,心肌细胞静息电位绝对值降低。
(错)15、动作电位发生期间钠离子顺着浓度差和电位差扩散进入细胞内的过程不需要
细胞消耗能量,此转运方式称单纯扩散。
(对)16、神经纤维兴奋后产生低常期的原因是膜电位处于超极化状态。
(错)17、单一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幅度不随细胞外Na+浓度的变化而改变
(对)18、单个阈下刺激不会引起钠离子通道的开放,所以不会导致动作电位的产生。
(对)19、Na+泵可以将细胞外的K+转运至细胞内。
(对)20、骨骼肌强直收缩时,肌肉收缩可以融合而动作电位却不能融合。
(错)21、动作电位有不应期、可以总和、可以沿着神经纤维不衰减传导。
(对)22、钠泵的作用是逆电化学梯度将Na+运出细胞,并将K+运入细胞。
(错)23、抑制细胞膜上钠-钾依赖式ATP酶的活性,对可兴奋细胞的静息电位无任何
影响。
(错)24、只要是阈下刺激就不能引起细胞的任何变化。
(错)25、有髓神经纤维与无髓神经纤维都是通过局部电流的机制传导动作电位的,因
此二者兴奋的传导速度相同。
(错)26、阈下刺激可引起可兴奋细胞生产局部反应,局部反应具有“全或无”的特性。
(错)27、局部反应就是细胞膜上出现的较局限的动作电位。
(对)28、局部去极化电紧张电位可以叠加而增大,一旦达到阈电位水平则产生扩布性
兴奋。
(错)29、单一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幅度,在一定范围内随刺激强度的增大而增大。
(错)30、在骨骼肌兴奋收缩过程中,横桥与Ca2+结合,牵动细肌丝向M线滑行。
(对)31、肌肉不完全强直收缩的特点是,每次新收缩的收缩期都出现在前一次收缩的舒张过程中。
四、简答题
1、什么是动作电位?简述其产生机制。
细胞在受到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一次短暂的、可逆的、可扩布的电位波动称为动作电位。
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
(1)去极相:阈上剌激引起膜去极化达到某一临界值(阈电位)时,细胞膜上Na+通道开放,Na+在电位梯度和浓度梯度的作用下大量内流,使细胞膜去极化,构成了动作电位的上升相。
(2)复极相:之后Na+通道失活,K+在电位梯度和浓度梯度的作用下大量外流,使细胞膜复极化,构成了动作电位的下降相。
(3)静息期:钠钾泵活动,恢复细胞内外钠、钾离子的水平。
2、神经肌肉接点处兴奋传递的特点有哪些?
(1)
单向传递;
(2)
突触延搁;
(3)
对受环境变化敏感;
(4)
相对易疲劳;
(5)
1对1的传递。
3、神经冲动传导机制。
局部电流学说:由于神经纤维膜两侧的溶液都是导电的,于是在已兴奋点产生动作电位反极化,膜内为正膜外为负,而与它相邻的未兴奋点静息状态膜外为正膜内为负之间产生局部电流,局部电流刺激未兴奋点,使其达到阈电位产生动作电位。
跳跃式传导:是动作电位沿有髓鞘轴突由一个郎飞氏结传导到下一个郎飞氏结的过程,它能在不增加轴突直径的情况下增加动作电位的神经传导速度。
4、什么是完全强直收缩?为什么骨骼肌能够产生完全强直收缩而心肌不能?
由于骨骼肌细胞一次兴奋后绝对不应期的时间要远短于其收缩时间,当骨骼肌发生快频率的兴奋时,下一次收缩落在前一次收缩的的收缩期内,肌肉持续收缩不发生舒张称为完全强直收缩。心肌细胞有效不应期长,要长于其收缩期,在其收缩期内不能产生新的兴奋,不能发生完全强直收缩。
5、钠离子在神经细胞膜两侧是如何分布的?试述钠离子跨膜转运方式及其特点。
(1)膜外浓度高于膜内。
(2)转运方式及特点:易化扩散(钠离子通道):顺着浓度差进入细胞内,细胞不耗能(被动转运)。主动转运(钠离子泵):逆着浓度差转运到胞外,细胞耗能。
6、兴奋收缩偶联。
把肌细胞膜的电兴奋与肌细胞内部的机械收缩活动连接起来的中介过程,主要由Ca2+介导的,主要包括三个基本步骤:横小管将兴奋传入细胞内部、三联体处信息的传递和终末池Ca2+的释放。
7、试述动作电位和局部电位的产生机制,比较二者的异同。
动作电位:阈刺激或阈上刺激是膜去极化达到阈电位水平导致钠离子通道大量开放直达钠离子平衡电位。局部电位:阈下刺激引起膜去极化未到达阈电位,少量钠离子内流产生的去极化电位。
比较:(1)全或无——等级性;(2)不衰减传导——电紧张性扩布(3)不应期——总和现象。
8、简述神经动作电位传导的原理和坐骨神经干双向动作电位记录方法和原理。
(1)局部电流学说:已兴奋点和未兴奋点产生电位差,刺激未兴奋点产生动作电位。
(2)记录方法:两个电极放在细胞外。
(3)记录原理:第一个电极处兴奋,膜电位倒转(反极化),第二个电极处未兴奋,记录第一相动作地位。第二个电极处兴奋,膜电位倒转(反极化),第一个电极处复极化,记录第二相动作电位(方向相反)。
9、简要说明神经肌肉接点接点处兴奋传递过程。
突触前膜动作电位导致Ca2+内流、Ach量子式释放到突触间隙、Ach与突触后膜上N型Ach门控通道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产生去极化性的终板电位,肌细胞膜产生动作电位。
五、问答题
1、试比较化学性突触传递与神经纤维动作电位传导。
(1)传导是在一个细胞的范围内进行,传递是在两个细胞间进行。
(2)传导是以电信号形式;传递是以电-化学-电的形式。
(2)传导是双向的;传递是单向的。
(3)传导速度快;传递速度慢(有时间延搁)。
(4)传导不易疲劳;传递易疲劳。
2、试述神经肌肉接点的结构、传递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1)结构:突出前膜(突触小泡)、突触间隙、突触后膜(运动终板、受体)。
(2)过程:前膜动作电位
使钙离子内流;
囊泡中神经递质ACh量子释放;
ACh与终板膜特性性受体结合,终板膜离子通道开放,钠离子内流;
终板膜发生去极化形成终板电位;
终板电位达到阈电位则终板膜邻近肌细胞膜爆发动作电位;
乙酰胆碱酯酶水解ACh,作用消除。
(3)影响因素:
A、影响Ca2+内流:低钙或高镁;抑制钙通道:肉毒杆菌毒素。
B
竞争受体:
美洲箭毒、a-银环蛇毒
C、抑制胆碱酯酶:
毒扁豆碱(依色林);有机磷农药(敌百虫、马硫磷、敌敌畏).3、什么是滑行学说,试从分子水平说明骨骼肌纤维的结构和其收缩和舒张的原理。
肌丝滑行学:肌纤维收缩是细肌丝在粗肌丝之间滑行的结果。肌丝滑行使肌节长度缩短,肌原纤维缩短表现为肌纤维收缩。
肌肉收缩:肌纤维处于静息状态时,原肌球蛋白遮盖肌动蛋白上与横桥结合的位点,横桥无法与位点结合。当肌纤维兴奋时,终池内的Ca2+↑进入肌浆,致使肌浆中Ca2+↑浓度升高,Ca2+与肌钙蛋白结合,引起肌钙蛋白构型发生改变,牵拉原肌球蛋白移位,将肌动蛋白上与横桥结合的位点暴露出来,引发横桥与肌动蛋白结合。横桥一旦与肌动蛋白结合,便激活横桥上的ATP酶,使ATP分解释放能量,使横桥发生扭动,牵拉细肌丝向M线肌节中心方向滑行,结果是肌节缩短,肌纤维收缩。
肌肉舒张:当肌浆中Ca2+浓度降低时,肌钙蛋白与Ca2+分离,原肌球蛋白又回归原位将肌动蛋白上的结合点掩盖起来。横桥停止扭动,与肌动蛋白脱离,细肌丝滑出,肌节恢复原长度,表现为肌纤维舒张。
人体生理学 篇6
关键词 人体解剖生理学 实验教学 科学素养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人体解剖及生理学是高等师范院校中生物科学类、科学教育类、医学类等专业中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同时也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人体解剖生理学实验是人体解剖生理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它和理论教学是相辅相成的。通过实验课程的训练,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实验操作能力,巩固和强化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①提高实验教学水平,增强人体解剖生理学实验教学效果和开发学生创造能力,在强调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
1 传统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以往教学中,实验教学仅被当作验证理论的一种手段,其内容大多是理论教学中的理论或定律的验证,或是现象的观察,缺乏实用性。各个实验之间互相分割、相对独立,缺乏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项目,学生的思维也被束缚,局限于相应的理论课程和完成实验报告。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不适应新时期创新能力的培养,只适用于传统基本技能的训练,更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也难以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并轻视实验课程的学习。在以往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体,采用灌入式教学,学生仅仅被动地按照课程要求和实验步骤按部就班地进行,因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与老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很少,缺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启迪学生思维等工作,导致学生实验课兴趣不大,积极性较低。传统实验教学模式下培养的学生循规蹈矩,思维狭隘,缺乏独立观察、分析、组织、探究、综合判断的实事求是的科学实验态度和创新精神,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2 实验教学中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对策
2.1 调整教学方式,重视实验教学过程
随着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和修订,根据相关实验项目内容的特点,充分利用实验课的学时并结合实验材料有的放矢地对实验项目重新整合,增加学生的动手机会,更好地锻炼学生的操作技能,使实验教学质量得到相应提高。在教学中,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注入式教学模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营造富有创新性的互动式教学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实验活动。适时渗透人体解剖生理学前沿知识,整合实验内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好实验的讲解和演示,在示教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操作规范,并且要边演示边向学生介绍每个步骤的要点和注意事项,让学生清楚整个实验过程。
实验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规范的基本操作技术,为深入研究打下牢固的基础。②教师应加强对实验课前预习准备的布置,给学生拟定预习大纲,布置预习内容,把重点、难点告诉学生,使学生在课前预习准备时就能够对所要开展的实验项目目的明确,思考与探究的方向做到心中有数。实验报告的写作是训练学生科学素养的一个重要环节。实验报告不仅是实验过程的承载,也是对理论知识的复习与理论教学的总结。④教师对学生实验报告的书写应提出明确要求,以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实验意识,同时认真讲解实验仪器的操作、实验现象的观察、实验操作的规范、实验结果的记录、实验数据的整理和实验报告书写的要求。加强对实验报告撰写的指导,及时、耐心地进行辅导和启发;引导学生分析,独立思考,推理思维;杜绝窜改、抄袭实验结果等现象,要求学生真实记录实验过程与结果,允许实验失败,实验报告要实事求是,有科学性;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对问题加以说明和讨论,找出解决的方法。
2.2 挖掘实验资源,营造科学教育氛围
人体解剖生理学实验课程教学时间很有限,既包括解剖学部分又涉及生理学实验,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挖掘实验资源,对实验内容进行梳理和整合。在实验教学中人体各类器官组织的组成与形态、发育与功能等基本知识点通过丰富的实体标本和模型标本、实物及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资料,以增强学生的新鲜感,并能收到直观的教学效果。这种直观形象的真实感有利于完成知识传授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对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严谨态度和日后踏实认真的工作作风具有重要作用,可以为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奠定扎实的知识基础。生理学实验往往需要大量的实验动物,实验教学中应根据部分实验内容的相关性和实验动物的一致性进行有机组合。随着社会工业化、现代化、信息化的高速发展,社会的分工越来越细,团结协作精神已经成为人类在社会中生存的基础。同样,实验内容复杂化和多元化的特点,也需同学之间的分工与协作。无论是实验设计,实验操作,还是实验的完善、结论的得出,都需要同学们集思广益,互相完善,团结协作,以求精益求精。通过实验课的培训,可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合作态度。
2.3 更新实验内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能力是一个学生综合运用把握知识的体现,所有的教育如果最后没能提升一个被教育者的能力,这都是失败的。实验教学不仅要教育学生掌握实验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提高实验操作能力,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还要使学生通过实验发现问题,促使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问题,并从实践的探索中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在实验教学中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实验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如设计性实验、开放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在实验教学中,应鼓励教师将自己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验教学内容,这样的实验内容新颖、具有挑战性,也体现了专业较为前沿和先进的内容和方法,又与学生所学专业有紧密联系,具有实用性。学生在进行此类实验之前,通过课前预习、资料查阅、组内讨论等,对实验情况有较为详细的了解。科研成果所转化的实验教学内容往往课本上很难找到现成的操作步骤,需要学生查阅大量的相关研究资料,这样充满挑战性的实验内容往往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产生丰富的联想,激發和调动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热情,积极参与到实验中去,在实验的过程受到科学训练,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提高其科学素养。
3 结语
随着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日益重视素质教育,比以往更加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在人体解剖生理学实验教学中积极探索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具有很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基金项目:台州市教育科学规划研究课题(GG11026;GG12009);台州学院青年基金(2012QN18)
注释
①②汪朝阳,祝凤荣,张向阳等.实验报告在多元化考核与评价中的功能[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8.6(5):119-121.
人体生理学 篇7
1 高职院校人体解剖生理学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
1.1 在相关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模糊
目前, 高职院校中口腔、药学、眼视光、检验等多个专业都开设了人体解剖生理学这门课程, 将其作为一门医学基础公共平台课程来设置。众所周知, 人体解剖生理学是医学基础入门课程, 教学内容偏重于理论知识, 概念繁多, 然而由于高职院校的职业特点, 其教学理念普遍存在着重专业、轻基础, 重操作、轻理论的现象, 因此, 作为一门不直接与工作实践相联系的课程, 人体解剖生理学的地位显得有些尴尬。一些教师和学生甚至认为本门课程作用不大, 可有可无。
1.2 教材建设落后, 教学内容抽象
高职院校人体解剖生理学这门课程脱胎于普通医学院校的人体解剖学和人体生理学两门课程。因而, 在教材建设方面, 目前国内人体解剖生理学教材编写体例多数是将原有人体解剖学和人体生理学教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叠加和删减。由于编写教师在教材内容选择上对高职学生学习能力、相关专业岗位需求等方面缺乏分析和研究, 因而在编写时很难做到将原有两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有机融合在一起。在教学内容选取方面, 与行业企业岗位脱节, 没有突出高职教育的特点, 仍然是以概念、名词等内容为主, 学生动手和动脑的训练较少[1]。
1.3 教学学时压缩严重, 理论实践比例不合理
由于上述原因, 合并后的人体解剖生理学教学学时较人体解剖学和人体生理学总教学学时明显压缩了不少, 有些学校压缩比例甚至高达50%, 其中受影响最大的就是实验教学环节。由于教学学时减少, 为了保证理论教学, 只好将实验教学部分压缩, 采取的办法包括将一部分解剖课理论内容放到实验课上, 将较费时间的动物实验改为计算机模拟实验等。如此一来, 理论课与实验课课时比例严重不平衡, 学生缺乏动手的机会, 实验促进理论学习的作用不能有效发挥, 使学生在学习人体解剖生理学这门课时更觉得困难。
2 如何进行教学改革解决现存的问题
鉴于目前人体解剖生理学的教学状况, 我们认为应该从以下4个方面着手进行人体解剖生理学教学改革。
2.1 明晰岗位需求、确定课程定位
在高职院校, 岗位需求是专业课程设置的必备条件。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相关专业虽然开设人体解剖生理学这门课程, 但是对这门课程的作用其实并不很清楚, 仅仅简单地把它作为一门基础课程来对待, 有的甚至是为了凑专业课程数而设置的。我们认为, 一个专业是否有必要开设人体解剖生理学这门课程应由行业专家与专业教师共同研讨, 充分论证后做出决定。如果觉得这门课程的实际利用价值不大, 还不如干脆不开这门课;如果觉得这门课程十分必要, 可以满足岗位技能培养的需求, 那接下来的工作就是认真做好相应的教材建设, 并且改革教学方法。
2.2 创新教学内容, 编写适用教材
现有的人体解剖生理学教材大部分为多个专业共享教材, 针对面较广, 要适应岗位和专业需求。首先, 我们要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下工夫, 针对具体专业特色选取教学内容, 编写适用教材。例如同样是血液章节, 检验专业的教学内容要侧重于血液组成、性状和各类血细胞特征方面的基础理论与临床之间的联系;药学专业的教学内容则应突出药物在血液中的运输、载脂蛋白以及酸碱度等血液理化性质对药物的影响;而对于眼视光专业则仅需概要介绍本章节即可, 不需深入说明。其次, 在教材建设上, 应注意人体解剖学和人体生理学两门学科的有机结合, 而不是简单叠加, 这就需要创新教学内容, 也是教学改革的难点之一。要想解决这个问题, 需要本专业同仁的共同努力, 召开教材编写研讨会, 反复研讨, 集思广益[2]。
2.3 理论与实践并重, 课内与课外结合
高职院校的学生喜欢操作性强的内容的学习, 抽象思维能力较差, 不喜欢纯理论的课程内容。如果因为学时少而完全放弃实践内容的教学, 本门课程就会变得很枯燥, 学生的学习热情难以持久。因此, 我们认为在有限的学时内还是应做到理论与实践并重, 要给学生适当的动手机会, 例如血压脉搏的测量、血型鉴定和体表骨性肌性标志的触摸这些实验课, 学生就特别感兴趣, 学习积极性也很高。给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 表面看起来是浪费了时间, 但如果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那么花这点时间在操作上还是非常值得的。
此外, 我们还应该把课堂教学与课外自学结合起来, 把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例如, 对于像消化系统这部分学生较为熟悉的内容就可以以自学为主, 开放实验室观察标本和模型, 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查阅资料总结归纳本章节知识点, 对于学生提出的一些问题教师在课堂予以解答。教师还可以围绕每章节的主要内容, 布置适量的课前预习题和课后复习题, 以做题带动学生课外阅读教材, 自主学习。
2.4 重视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改革
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始终是教师应该思考的一个问题。常言说, 要给学生一碗水, 教师自己先得准备好一桶水, 也就是所谓的“功夫在诗外”。教师自己如果没有渊博的知识就很难做到在教学中游刃有余。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时, 要深入钻研教学大纲, 反复推敲教材相关内容, 广泛参考国内外有关的资料, 做到对要讲授的内容深刻理解和把握, 这样在课堂上才能做到融会贯通, 言简意赅[3]。
在教学中还应注意突出重点, 深入浅出。就突出重点而言, 由于教学学时有限, 如果平均分配教学时间, 教师在授课时就难以把主要问题讲透。例如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的生理功能部分不仅十分重要而且较难理解, 教师在教学中就应多花一些时间把知识点分析到位。我们认为在高职教学中应该更重视“浅出”的内涵, 要能够把较为深奥的、难以理解的知识以浅显易懂的方式呈现给学生, 这是一项很难同时也很费心思的工作。例如在讲授神经和神经纤维的时候, 可以先给学生展示一根网线, 从外表上看, 它是一根线, 等同于神经;再把网线的胶皮切开, 露出里面的8条细线, 这等同于神经内的一条条神经纤维, 也就是说一根神经内包含着多条神经纤维, 这样一解释, 学生对人体内神经概念的把握就更容易也更准确了。
摘要:从教学实践出发, 探讨高职院校人体解剖生理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思路和实践, 以促进人体解剖生理学教学发展, 提高教学效果,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体解剖生理学,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郭青龙, 王秋娟.人体解剖生理学教学体会[J].药学教育, 2003, 19 (4) :34-35.
[2]唐静, 蔡正洪.浅议人体解剖生理学教学与药学课程衔接[J].卫生职业教育, 2006, 24 (23) :47-48.
人体生理学 篇8
1 体育专业人体生理学、运动生理学课程概述
新课标要求高校体育专业教育要把培养学生成为知识型、技能型、综合型以及创造型人才作为教学目标, 而人体生理学、运动生理学课程正是实现这一教学目标的重要基础平台课程。人体生理学是生命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它的主要研究方向是人体的生命活动规律, 无论是对医学科学的研究还是对体育科学的研究, 都必须离不开人体生理学;运动生理学则是人体生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 它主要是为了研究人体的运动能力、对运动的反应能力及适应过程, 同时也是体育科学中的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理论学科。总体来说, 体育专业人体生理学、运动生理学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让学生基本认识人体的生命活动规律; (2) 深入探讨体育运动对人体机能影响的规律和机制; (3) 对体育教学及运动训练过程当中的生理学原理进行阐明; (4) 研究不同性别、年龄及训练水平的人群在运动过程中的生理特点。可以说, 人体生理学、运动生理学是高校体育专业进行科学体育教学和学生进行科学运动训练的必要基础。
2 体育专业人体生理学、运动生理学课程教学现状
2.1 教学内容比较浅
体育专业人体生理学、运动生理学课程所涉及的内容面非常广泛, 因此其教学工作也存在着一定的复杂性和特殊性。然而目前很多教师都对人体生理学、运动生理学课程的讲述比较浅显, 并没有深入性地对其中的形态学、物理学、分子生物学、运动生物化学以及病理生理学等知识内容进行剖析, 从而使得学生对其的学习也比较表面化, 因而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2.2 实验教学过于程式化
在体育专业人体生理学、运动生理学课程的教学当中, 实验教学是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对人体生理学、运动生理学课程开展实验教学不但能够检验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 更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综合分析能力以及实践操作能力等。然而目前很多教师都忽视了人体生理学、运动生理学课程中实验教学的重要性, 在实验教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考核方式等各个方面都存在着许多不足, 整个教学过程显得过于程式化。再者, 很多教师对实验教学内容的设置都只是对固有理论进行反复验证和演示, 缺乏比较创新性的内容, 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不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与视野, 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主分析能力。
2.3 考核方式过于单一
目前大多数教师对学生人体生理学、运动生理学课程学习情况的考核方式还停留在传统的试卷考试模式, 这种单一的考核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对学生学习基础、学习方式以及学习过程的评价, 也让学生在学习知识之时仅是对课本中的理论概念死记硬背, 而不去真正深入性地思考与理解知识, 因而造成了学习效果不尽如人意。
3 体育专业人体生理学、运动生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3.1 优化理论教学内容
教师在进行体育专业人体生理学、运动生理学课程教学之时, 应当要遵循实用性、科学性、前沿性以及联系性的原则, 进一步优化其教学内容, 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适宜。具体来说, 实用性原则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要让学生真正学会灵活运用课本中的理论知识, 也即是让理论服务于实践、指导于实践;科学性原则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合理选择教材, 要对教材内容进行科学地删减、调整、提炼和精选, 从而保证教学内容能够更加凸出人体生理学、运动生理学的重点和难点, 同时也更加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前沿性原则就是应当要在选择教学内容之时更加注重一些理论与概念的创新, 要摒弃传统的教学理念, 不断探寻新的成果和目标;联系性原则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将人体生理学、运动生理学的知识内容与其他一些相关学科联系起来, 使其教学内容紧密结合、互相衔接, 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体育专业学科体系。
3.2 改进实验教学方法
实验教学作为体育专业人体生理学、运动生理学课程教学的重要项目之一, 它在实验演示方面不能够过于程式化, 而是应当要具有更加多样化的形式。例如, 对于一些实验难度较大、实验条件比较缺乏的实验内容 (如神经干动作电位观察) 来说, 教师可以通过电教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实验演示, 从而让学生熟悉其实验操作过程、掌握其基本实验原理。
3.3 完善考核评价体系
教师应当要完善考核评价体系, 不能仅采用试卷考试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考核, 也不能够仅仅注重于对学生理论知识掌握程度的考核, 而是应当采用更加多样化的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更加全面的评价。例如, 教师可以多对学生以口头提问的形式进行考核, 这同时也可以促进学生的反应能力;或是多考察一下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及自主分析能力, 而学生的实验报告就是可以是很好的评价参考。教师只有采用更加全面的考核评价方式, 才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更加深入的了解。
4 结语
综上所述, 优化理论教学内容、改进实验教学方法、完善考核评价体系是体育专业人体生理学、运动生理学课程教学的有效改革措施, 教师应当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与实践来更进一步改善其教学工作,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慧, 蔡文丽.体育专业人体生理学、运动生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 20 (3) :69-71.
[2]侯亚彬.体育专业人体生理学、运动生理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学园:教育科研, 2012 (1) :41.
人体生理学 篇9
1 研究对象与教学改革实施
1.1 研究对象
以贵州师范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四年制师范方向生物科学本科2012级学生为研究对象, 共90人。
1.2 教学改革实施
1.2.1 教学手段改革
人体解剖生理学课程专业性强, 有的知识和药理学、免疫学 (师范生不开此类课程) 等医学知识相关联。为了让学生快速、生动、全面地了解专业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除运用传统教学手段外, 还增加了新的教学手段, 例如视频、Flash动画、自制组装教具等, 目的是为了从不同角度深入浅出地向学生传达知识, 增加学生对知识逻辑性的理解, 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及运用知识的能力[6~11]。例如学习“人体胚胎发生和生长发育”章节, 通过视频, 动态地将胚胎的发生、生长过程全方位的展示, 引导学生运用逻辑思维理解学习内容, 增长相关专业知识, 提高学习信心, 降低学习难度。
1.2.2 教学方法改革
(1) 课堂双主体互动式教学法。人体解剖生理学具有抽象性与交叉性特点, 再加上师范专业学生缺乏药理学、免疫学等相应基础知识背景, 因此, 将双主体互动教学法逐渐引入教学中, 可以使学生较快了解学习内容并产生兴趣[12~17]。特别是学生在教学中主导讲授并分析解剖生理学知识的过程, 其主体地位得到了体现, 创新能力得到了提升, 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这体现了现代教育教学思想, 折射出教师艺术地引导学生探究知识的过程, 是师生双主体互动、沟通到反思, 最后提高学生专业知识水平与口才表达能力的过程。
课堂中双主体互动教学又分为两种, 一种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 另一种更重要的是学生之间的互动。例如学习“运动系统”的四肢骨骼时, 在课堂上将学生两人分成一组, 教师讲到哪个骨, 小组学生讨论并在对方身体上找到对应骨。为加强学生对解剖生理学知识的理解, 并达到灵活运用效果, 教师还可在课外指导学生制作“各系统动态模式图”。
上述方法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活跃课堂气氛, 使学生在交流中对学习加深印象, 提高综合素质。
(2) 案例教学法。在课堂中应用大量容易理解的正常生理现象或生理缺陷来解释教学内容, 以消除理论学习的枯燥性, 加深学生对生理学抽象理论的理解和记忆。在人体解剖生理学案例教学法中,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极大地调动, 课堂气氛非常活跃[18~21]。教师应善于控制讨论场面, 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案例教学法会占用大量时间, 应提前设计教学步骤和环节, 对整个教学活动进行有效控制, 把握课堂进度。
案例教学法的开展要求教师熟悉和掌握相关基础知识和临床知识, 不仅能够对教学范围内的知识作出精确解释, 而且要对学科前沿有所了解。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将临床典型案例按章节顺序整理好, 并将其有目的地安排到各章节中。教师要精心设计和创造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情境, 引导学生进行猜想, 让学生对生理学产生兴趣。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拓宽知识面, 更新教学观念, 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和教学技能。与临床相结合是基础医学教学中的重点, 也是增加学生对基础医学课程兴趣的重要方法。案例教学法对教师提出了较高要求, 可促进教师综合教学能力的提高, 对推进素质教育具有积极意义。
(3) 编顺口溜归纳总结与反思法。学生刚接触医学知识会感到陌生,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编顺口溜记忆很多解剖学名词解释。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记忆, 还可活跃课堂气氛, 提高其学习兴趣。如用来记忆12对脑神经歌诀:“1嗅2视3动眼, 4滑5叉6外展, 7面8听9舌咽, 10迷11副12舌下全”。
教师课后还应与学生多交流, 及时获取学生对教学的意见和反馈, 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实践证明, 针对不同教学内容应用不同教学方法, 可以提高教学质量。
(4) 授课中注重理论知识的实用性。因为多数学生毕业后是到镇级中学从事生物教学工作, 因此在教学中, 应降低知识难度, 教学内容以重点、常见、实用为度, 以强化技能为目标, 更多地讲授将来岗位或生活中会遇到的问题及相关知识。
2 结果与分析
2.1 学生对教学改革后教学效果的评价
对90名学生进行不记名问卷调查, 对教学改革后教学效果反馈意见进行整理分析, 结果表明:大多数学生认为教学效果有了提高, 期末闭卷测试成绩平均分比以往历年高10%左右 (见表1) 。
2.2 教师对教学改革后教学效果的评价
通过听课教师及课题组教师对教学改革后教学效果进行反馈, 结果表明:教师一致认为教学效果有了提高 (见表2) 。
3 讨论
上述教学改革取得了良好效果。课堂双主体互动式教学法促进师生课堂交流, 活跃课堂气氛, 学生的基本教学技能有所提高, 增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 提高了学习效率。师生互动使得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
此外, 案例教学法和互动式教学法的开展要求教师必须掌握人体解剖生理学知识, 熟悉病例涉及的医学基础知识和临床知识。教师需要不断拓宽专业知识面, 更新教学观念。所以, 案例教学法可以促进教师综合教学能力的提高, 对督促教师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总之, 在人体解剖生理学教学改革中, 实施课堂双主体互动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编顺口溜归纳总结与反思法, 可以使学生轻松愉快地主动学习知识、提高知识运用分析能力, 学习效率和教学技巧得到提高;同时, 教师的教学效果、专业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也得到了提高。
摘要:针对目前人体解剖生理学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从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两方面进行改革, 以便更好地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
人体生理学 篇10
1. 精炼、合理安排人体解剖生理学的教学内容
由于人体解剖生理学由体解剖学和人体生理学两部分组成,教学内容较多,教师要想面面俱到,是难以完成教学任务的,所以需要认真处理教材,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根据检验专业的需要、学生的特点,同时钻研教学大纲,与后续课程教师沟通后,我们合理分配授课时间,调整教材内容中繁、难、偏、旧的内容,对需要重点掌握的内容进行详细讲解。比如,解剖学里面运动系统的大部分内容由学生自学,只讲解了部分与检验专业密切相关的知识点。对于血细胞的形态、分类、作用等内容,以及血型鉴定的实验,因为后续的专业课血液学检验中要详细讲解,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就没有涉及该部分的内容。在该课程中,细胞基本生理功能、循环系统生理、尿的生成与排出、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生理等章节是重点和难点章节,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对重要概念、生理过程和原理等知识点提炼举要,这样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理解和掌握该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做到条理清晰,心中有数,并帮助学生克服学习的畏难情绪。
2. 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
在过程教学中,可以根据知识点的具体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其易于理解和记忆。
比如,可以充分利用实验课进行教学。有些解剖学内容直观、形象,在理论教学中不介绍,放在实验课上介绍,效果更好。例如:消化系统的教学,理论课不介绍,让学生先带着问题去预习,上实验课时,借助于实验室的标本、模型等教具,以谈话式、提问式等教学方法,直观、形象地向学生介绍消化道及消化腺各器官的位置、形态,这样,既能节省理论课时间,又可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一举两得。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自身活体标志辨认,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人体解剖生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因而每位学习者自己就是最好的“活标本”。通过对自己某些器官的位置、形态、体表标志的观察和触摸,使学生直观地理解和掌握书本中抽象的描述。如讲授扁桃体结构时让学生张口互相观察扁桃体的位置,并告诉他们如何确认扁桃体发炎;讲授舌的结构时提示同学伸舌互相观察舌系带、舌乳头……学生通过自己观察和触摸的体验,交流各自的体会,一方面活跃了课堂气氛,另一方面也使同学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获得了知识,使其学习兴趣明显提高。
而对于比较分散的、容易混淆的内容,可进行列表比较,简明扼要地理清不同内容之间的异同点,使学生就能更好地理解、记忆。如可分别比较三种肌组织的分布、细胞形态、细胞核、横纹、闰盘,从而帮助学生对该知识点有清楚的认识;其他如细胞跨膜物质转运的三种方式、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特异性投射系统和非特异性投射系统等知识点,都可用列表比较的方法使内容一目了然。
同时,授课中还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使知识点具有趣味性。生理学知识虽然抽象,难理解,但每一章节的内容都与人体本身密切相关,各种正常的生理现象学生可以亲身体会到,甚至对某些病理现象也很熟悉,所以只要把生理学知识和学生所熟悉的临床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就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堂所学的基本原理,使理论知识得到进一步的巩固。例如:在讲刺激与反应时,可以结合临床上“两快一慢”的无痛注射法;讲血浆渗透压时,可以结合临床上肝硬化的患者出现水肿、腹腔积液;讲体温时,可以联系临床上高热昏迷的患者利用冰袋、冰帽降温;讲内分泌时可以提出为什么临床上长期大量应用糖皮质激素的患者不能突然停药;在讲神经系统的胆碱能受体时可以结合临床上有机磷中毒,等等。
3. 结合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人体解剖生理学》是解剖、组织、生理学科的浓缩,教学内容多,教学时数少,完成教和学的任务需要采用高效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技术以其独有的直观性、形象性、趣味性和实效性等特点,越来越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关注,是一种先进的现代化教育技术[2]。人体解剖结构复杂,很难口述清楚,而模型或挂图则因体积、版面较小,在学生人数较多的情况下演示效果不太理想,如应用多媒体教学,图解更加清晰和直观,可以更好地展示各部分形态结构及其相互关系,把许多枯燥、抽象的东西变得易于接受,对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学习观察都能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同时,生理学中有很多相当复杂的生理过程,可以利用电脑将抽象的生理过程用立体的动画呈现出来。例如,在讲解细胞膜的物质转运方式时,可以利用动画效果模拟各种物质进出细胞膜的过程,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该知识点,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在进行多媒体化教学时,也应注意输出教学信息的节奏,避免过快,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感知,使教与学达到和谐,形成轻松愉快的教学过程。
4. 及时有效的课后总结
新的课程理念倡导: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而且是反思性的实践者[3]。只有不断进行教学反思,在反思中总结,经验才会得到提炼和升华,才能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提高教学质量,因此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
所谓课后教学反思总结,就是教师在一堂课上完之后,对自己讲过的课进行回顾与评价,仔细分析自己讲课的得失与成败,分析自己的教学是否适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是否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哪些方面有待改进,再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使以后的教学能达到最佳效果。如果教师能够注意积累成功的教学经验,吸取失败的教训,及时改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弥补不足,日积月累,就一定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素质,促进业务水平的提高。
5. 采用多样化的考试考核方法
考试是教育效果测量的主要形式,也是教学达标的重要环节。它具有显示功能、反馈功能和导向功能。考试也是个指挥棒,“考什么”和“怎么考”,直接关系到考试结果及对教学质量的评价,是师生共同关心的核心问题,它直接影响教师如何“教”和学生如何“学”,有什么样的考试内容,考试方法,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教法和学法。针对人体解剖生理学这门课,我们采用了多样化的考试考核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每章节结束,都会采用复习课进行口试考查,不仅使学生明白哪个知识点应该掌握,哪个知识点应该了解,而且使老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了便于考查学生对人体解剖生理学基础知识的识记和理解,期末采用闭卷考试,题型有选择、填空、名词解释、简答和论述题等。通过考试,学生从思想上高度重视,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去掌握人体解剖生理学基础知识,为以后学习、工作奠定基础。在课余时间,我们要求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撰写一篇科研小论文,作为考核的一种方式。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索能力,并为将来的科研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6. 教师能力的培养
首先,要做到备课充分。在课堂教学之前,应将所讲章节中内容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一个科学完整的体系,吃透教材,抓住重点及难点,总结章节、学科间知识中的普遍联系。然后搜集相关文献资料,扩展补充课堂教学内容。其次,要注意语言表达艺术。要具有科学性,再加上语言的幽默、和谐、通俗易懂,语调的抑扬顿挫、缓急有致,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为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最后,要培养出综合素质优秀的药学生,教师素质的提高至关重要。药学学科的发展是长远的,如果仅停留在原来的知识体系,必然落伍,因此要加强知识的更新,还要不断地研究教学方法,掌握现代化教育手段,大胆创新,勇于尝试,同时争取主持科研课题,以科学研究的成果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此外,还应积极参加学术交流,提高业务水平,丰富教学内容,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人体解剖生理学的教学质量。
在人体解剖生理学教学过程中,除了应用上述教学方法外,我们还注意和学生多交流,及时获取学生对教学的意见和反馈,做到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我们将不断努力,增强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探索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积累教学经验。
摘要:在检验专业人体解剖生理学课程教学过程中, 教师在教学内容上要突出重点, 精于归纳, 理论联系实际, 采用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板书结合, 并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如此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高职检验专业,人体解剖生理学,教学改革,六个方面
参考文献
[1]王维洛.人体解剖生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
[2]吕昕.解剖生理教学中多媒体应用的研究与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 2011, (2) :56-60.
浅谈太极拳对人体的生理保健作用 篇11
关键词:太极拳;医学;保健
太极拳是我国源远流长的武术运动项目,是祖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项珍贵文化遗产,它不仅深受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在全世界也有广泛的影响力。太极拳之所以发展速度快,人数多,其主要原因是在太极拳的形成及发展过程中,兼容了传统哲学、古代医学、相象学、拳学、兵学、美学等,特别是与易经八卦学说有着较密切的渊源,结合导引、吐纳,使气与力合,着重内壮,成为整体性和内外统一性的内功拳运动,使意识、呼吸和动作三者密切协调配合,完整一体。因而在逐渐形成独特的拳术运动的同时,融拳、哲、医三理于一身,是具有别具一格的技术、哲理和健身等多重功能的优秀传统运动项目。
一、太极拳对心脏血管系统及呼吸系统的影响
太极拳对心脏血管系统的影响,是在中枢神经活动支配下发生的。就太极拳动作的组成来说,它包括了各组肌肉、关节的活动,也包括了有节律的呼吸运动,特别是横膈运动。因此它能加强血液及淋巴的循环,减少体内的淤血现象,是一种用来消除体内淤血的良好方法。在习练太极拳时的呼吸运动,吸气时胸廓的容积增大,内部的负压增高,导致上下腔静脉的压力减低,静脉回流加速。
经常练习太极拳,能改善血液循环、减轻心脏负担,肢體的运动可以促进全身的血液循环,使身体各组织细胞得到血液提供的较多的氧和营养物质,使人的生理功能得到增强和改善,从而达到增进健康、推迟衰老的目的。同时,练太极拳时,有意识的肌肉放松有助于血液、血液淋巴等物质流通,并使毛细血管得到开放,全身小动脉得到舒张,这对缓解小动脉壁的硬化、降低血压等极为有利。
二、太极拳对关节、骨骼、肌肉的影响
长期坚持练习太极拳对关节、骨骼及肌肉的影响很突出。太极拳运动首先要求外部九个主要关节(颈、脊、胯、腰、腿、踝、肩、肘和腕)先后贯穿,如九曲连珠般运动起来,这种节节贯穿的运动形式对增强肢体关节机能起着重要作用,按太极拳练习要领,在运动时,肢体关节应尽量放松,减小关节周围肌肉、肌腱、韧带对关节的作用。并在意念的作用和肢体自身重量的作用下,牵拉关节,使关节腔隙产生增大的趋势,这样就能使关节松弛,活动范围增大,灵活性提高。
另外在练拳时要求“含胸松腰拔背”“腰脊为第一主宰”等,说明太极拳无论对脊柱的形态和组织结构都有良好作用。据观察,经常打太极拳的老人发生脊柱畸形的比例只有25.8%,而一般老人为47.2%。驼背是典型的老年畸形,是衰老的结果。据观察,经常练习太极拳的老人,驼背的发生率远比一般人少。老年性骨质疏松也是一种衰老的表现,其主要原因是由于骨组织中成骨细胞不活跃,不能产生骨的蛋白基质,致使骨生成少,吸收多,骨质变松。这样就容易产生畸形,关节活动也就不灵活。而练习太极拳要求动作连贯、圆滑、周身节节贯穿,因此长期练习太极拳有一定的延缓衰老的作用。
三、太极拳对消化吸收系统的影响
太极拳要求“气沉丹田”,动作要以“腰为轴”,这就使膈肌不断地上下运动和腹壁肌不断的左右运动,对肝脏、胃肠起到“按摩”作用,从而促进肝内的血液循环,提高了胃肠的蠕动,消化、吸收的能力。所以,练太极拳的人大多胃口好,大便畅通。实践证明,经常练习太极拳对于某些因神经系统机能紊乱而产生的胃肠消化不良、便秘、慢性胃肠炎等疾病有良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另外,练太极拳时要求口唇轻闭,齿轻合、舌头抵住上腭,这样有利于促进口腔唾液的分泌。口腔中的唾液能防止口腔干燥,也有助于消化,唾液中的溶菌酶还具有杀灭细菌的作用。
综上所述,太极拳是一种轻柔徐缓、以柔为主、柔中寓刚的健身运动。它对心脏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消化吸收系统、关节、骨骼、肌肉均有良好的保健和医疗作用,无论是青年人还是老年人如能长期坚持练习太极拳,就能达到祛病健身、修身养性、延年益寿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太极拳运动[J].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
[2]杨永惠.太极拳的健身作用[J].临沂师专学报,1999.
[3]杨军.太极拳健身的生理学原理[J].曲靖师专学报,1997.
人体生理学 篇12
1 结合专业特色与培养目标, 合理设计、优化教学内容
我院药学专业的人体解剖生理学的理论教学学时从最初的72学时调整至目前的60学时, 本着“必需、够用”的原则, 在教材建设、教学内容上进行了如下调整。
1.1 教材建设
目前国内的人体解剖生理学教材众多, 面向专业也各不相同[4]。我院药学专业人体解剖生理学教材更换了多次, 最初选用的是郭少安等主编的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人体解剖生理学》, 该教材在内容上将人体解剖学、组织学和人体生理学的内容进行了合理取舍并有机结合, 教材突出实践性, 根据岗位需要设计内容, 与生产实践、职业资格标准对接, 是一本非常适用于高职高专药学专业的教材[5], 但本教材各系统章节中删掉了调节内容, 如心血管活动的调节、呼吸运动的调节等, 而这些内容对理解药学专业后续课程药理学的外周神经系统药物是非常重要的。目前, 我院选用的是宋悦宁等主编的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人体解剖生理学》教材[1], 此教材的优点是加进了调节的内容。此外, 本教材也注重与药学专业后续课程所需基础知识的联系, 前后呼应, 采用“小贴士”等形式适当拓宽知识面, 课后设置了各种目标测试题, 使学生可以更好地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
1.2 教学内容
人体解剖生理学主要描述了人体各组成部分的形态结构及其生理功能活动两方面, 针对药学专业特点和课程的设置, 应以生理功能的内容为主, 形态结构部分为辅, 通过形态结构阐明生理功能, 将两者有机结合。人体的血液与循环系统、消化系统、能量代谢及体温、泌尿系统与药学专业后续课程药理学的药动学章节、心血管、消化、泌尿系统药物章节及解热镇痛抗炎药物等核心章节联系密切, 应该重点讲解。细胞章节也是人体解剖生理学细胞分子层面的一个重要内容, 所涉及物质跨膜转运方式、膜受体功能及细胞的兴奋性与生物电现象和药物在体内的跨膜转运、药物的作用机制 (尤其是受体机制) 及心律失常药物等知识点的理解密不可分, 也应作为重点。神经与内分泌系统作为机体的调控部门, 也是非常重要的, 而且在人体解剖生理学各版本教材中, 神经系统的篇幅大, 知识点繁多, 是教学最困难、学生最难学的部分, 在简单介绍神经系统的基本组成及其结构后, 将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控, 尤其是神经递质与内脏上相应的受体结合特点以及觉醒与睡眠时相的生理机制作为重点讲解, 因为这些关系到药理学中外周神经系统药物的药理作用及中枢神经系统药物重点章节的理解, 而神经系统对躯体的感觉与运动功能的调控等内容不必讲得过多, 简单描述即可, 以此保证在有限的课堂教学过程中真正做到“必需、够用为度, 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6], 为药学专业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及未来所从事的相应工作岗位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2 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教学手段, 尝试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改革
高职高专教育注重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而人体解剖生理学作为一门不直接与工作实践相联系的课程, 如何培养职业能力、突出应用性, 关键在于教学方法的改革。改变传统教学中重教轻学、重理论轻应用、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此, 笔者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教学手段, 利用图片、3D动画与实物充分展现人体结构方面的知识, 教学中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采用PBL结合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探究式教学及微课与翻转课堂等多种方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2.1 PBL结合启发式教学
PBL是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 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7]。“问题学习”就是把问题引入课堂, 学生围绕问题展开合作讨论, 从讨论的过程中达到获得知识的目的[8]。而启发式教学也是提出令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启发学生主动思考, 然后再逐步引出所讲内容, 让学生带着问题边听课边找答案[9]。这两种教学方法都是将教学内容进行问题设置后展开教学,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 以问题为先导, 突出启发式教学的思想, 结合两者精心设计授课思路。人体解剖生理学的很多基本知识、概念都可以直接设置成相应问题, 但太抽象, 不易被高职高专学生理解, 而且思考的空间也较小, 为此, 笔者利用多媒体工具, 结合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 准备大量的图片、3D动画与视频、模型等资料进行展示, 在学生直接的观察中, 结合相应知识点进行启发或提出疑问。如运动系统骨的形态、数目、分布特点等知识点通过学生的观察来依次回答;正常与先天性心脏病图片与模型比较心脏各腔的结构;消化管各段的图片与模型来指出各器官名称及结构特征。人体很多脏器的生理功能的过程也能借助图片及3D动画演示, 在学生观察中进行启发或设疑, 如渗透压的动画, 引出半透膜与血浆渗透压、胶体与晶体渗透压等知识点;血液循环动画引出大、小循环;心脏特殊传导系统及心脏泵血的动画分析心动周期及其机制;馒头在各段消化管中的变化动画来学习口腔、胃、小肠的机械性与化学性消化生理;肾脏的结构及尿液生成动画演示分析肾单位的结构及尿液生成。上述这些问题, 可以根据问题的难易直接在课堂教学中和学生共同讨论进行回答, 也可以把相关资料、课件及问题交给学生,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资料查找及小组分析讨论之后以课堂汇报的形式进行学习。
2.2 案例教学
人体解剖生理学阐述的是我们人类自身的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的学科, 学生对发生在身边的日常生理现象及常见疾病不陌生, 但缺乏专业认识, 因此, 教师结合这些生理现象及病例进行分析、讨论的互动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习的过程则是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案例资料, 课外进行资料查找及主动学习, 课内进行师生互动, 之后教师进行最终总结。例如, 讲述静脉压与静脉回流时, 提出生理现象“为什么有的人从长时间卧位或蹲位突然站立时会出现头晕、眼发黑的现象”、“为什么足球运动员容易下肢静脉曲张”;学习动脉血压及其影响因素与神经调节时, 引入高血压与抗高血压药物等相关资料;学习胃液的成分、作用及调节时, 引入消化性溃疡等相关疾病。
2.3 探究式教学
探究式教学法是由著名教育家施瓦布 (J.J.Schwab) 等提出的一种以学生为主体, 以学生对问题的主动科学探究活动为主要组织形式的一种教学活动, 其中最主要的方式就是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教学情境, 进行探究实验的设计、实施和总结, 以此来研究客观事物的属性、事物发展的起因和事物内部的联系, 从中找出规律, 形成自己的概念。因此, 探究式教学法实质上是将科学研究领域的探究方法引入课堂, 在这种方式的教学过程中, 学生不仅掌握了所学的理论知识, 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10,11]。人体解剖生理学中的生理学部分是研究人体各部分生命活动规律及其本质的学科, 实验性很强, 很多知识点可以设计成若干个教学情境, 安排学生设计自主实验。例如, 口腔的消化作用设计成探究馒头在口腔的变化, 具体过程为:首先教师创设问题情境, 馒头在口腔中会有什么变化?通过启发学生, 得出馒头在口腔中会变甜、变小;其次提出假设, 这些变化是否是因为口腔中的舌、牙齿及唾液所导致的, 然后提供刀片、玻棒、试管、馒头及碘液等;最后师生共同讨论、总结口腔的消化作用及其特点。
2.4 微课与翻转课堂
微课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 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设计开发的一种视频课程, 供学生自主学习[12]。翻转课堂是把传统的学习过程翻转过来, 教师不再占用课堂的时间来讲授信息, 这些信息需要学生在课外时间完成自主学习, 课堂变成了师生之间互动的场所, 包括答疑解惑、知识的运用等[13]。翻转课堂由美国的学者提出, 之后随着互联网的传播, 到近些年已被众多教师所熟识, 并成为全球教育界关注的教育模式[14]。引导学生通过微课的视频与课件资料完成自主学习, 利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结合现有课程开展教学改革已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笔者在人体解剖生理学的教学中, 也尝试着这种教学方式, 主要安排在简单易理解章节及重点章节复习方面。例如, 能量代谢与体温章节, 准备微课资料:录制视频 (花生种子释放能量的体外实验) , 制作PPT课件, 设计要点问题 (人体活动需要的能源来源?机体散热的方式?机体生病如何退热?) 。指导学生分组, 要求学生课后就教师提供的微课资料, 自己查阅教材与网络、图书馆等相关资源, 进行自主学习, 每一小组选择一个问题在课堂上进行汇报 (汇报方式可以是就某一问题进行口头表达, 也可以是小组组员设计情景剧进行表演等, 方式不限) , 之后师生之间进行讨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