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文化(精选10篇)
人体文化 篇1
21世纪是人体文化全面复兴和逐渐走向辉煌的世纪。西方人体文化复兴的标志,是现代奧林匹克运动的勃兴、芭蕾艺术的成熟和以邓肯为代表的现代派舞蹈的崛起;东方人体文化的复兴则表现在传统技艺的众多领域:首先就是消歇多年的古典舞蹈的再创,民间舞蹈的搜集整理和戏曲艺术的日臻完美,武术与杂技艺术的走向世界和种种修炼养生功法的滥觞;其次则是这些本来是依靠口传身授的、活的、难以保存的人体文化的理论化和典籍化,以及系统的教育、研究机构的建立。特别是杂技、武术等素被视为江湖末流技艺的史论研究的开拓。
一、东方人体文化的流传
在节奏飞快、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里,伴随着人类文明黎明的开始,又曾经沦落为流浪者卖艺求乞的杂耍艺术,终于又恢复它健身益智、自娱娱人的文化功能,这正是人体文化必将重新深入人心的一个象征。
中国有着灿烂的古代杂技艺术,在大汉、盛唐的乐舞百戏中,杂技占有崇高地位。中国戏法中的丸、剑、丹、环系列,不只是世界手技艺术的集成代表,而且闪射着东方哲理智慧的火花。今天,随着世界杂技艺术交流的发展,中国杂技在世界杂坛上放射出夺目的光辉,在历届世界杂技锦标赛和“世界明日杂技马术节”上,不断获得金奖、银奖,中华人民共和国被世界杂技评论家欢呼为世界第一杂技大国。
中国杂技艺术保留着历史最悠久的传统节目,堪称东方人体文化中的活化石。它以无与伦比的精湛技艺,绚丽多姿的传统节目,独特鲜明的民族风格,博得了国内外广大观众的赞赏和喜爱。人们从这项传承数千载,历万劫而不衰的形体表演艺术中,看到了中华民族勤劳、勇敢、智慧、乐观、不断追求超越自身和客观束缚的、向上的民族性格。在原始艺术综合发展的阶段,它与乐舞成为当时文化的主导,或用台湾学者杨锬、李维先生的话说:“为文化的全部阶段。”而在汉代的百戏、唐代的宫廷中,它与乐舞一样,大展华彩、辉煌鼎盛。宋元以降,随着古典舞受轻视,杂技也沦落江湖,被视为下九流的玩艺。但这时出现了一个奇怪的情况,汉唐时代的千古名舞《巴渝》《七盘》《白竚》《霓裳羽衣》等失传了,传统的杂技艺术却依然在民间保留着,一些前朝绝招妙活,依然代代相承,而且精益求精。中国杂技艺术在清末民初,流传海外,继汉唐盛世,在东西丝绸之路上传播乐舞杂技艺术的盛况,远渡重洋,饮誉欧美。
二、中国杂技艺术产生的文化机制及美学价值
弱国衰世的“下流末技”何以在四海传承,同源共荣过的杂技与古典舞何以会出现存亡殊途的不同遭遇?这就要从中国杂技艺术产生的文化机制和独特的历史,以及美学价值进行探求。
舞蹈是艺术之母的惯称,无人质疑;中国杂技艺术在人类文明史上的特色贡献,恐怕知之者就甚少了。杂技史学的研究和美学理论的建立,都是本世纪后叶开始的,特别是贯彻与执行推陈出新、古为今用的文艺方针,为复兴与发展古老的中华杂技艺术,开拓了—条康庄大道。我国自古重视文武全才,孔子的六艺教育“礼、乐、御、射、书、数”前四种皆可称为人体文化的教育。现在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极为重视人体文化的保存和传播。日本把掌握古典舞蹈艺术的大师称“人间国宝”;韩国则称为“活的文化财富的保持者”;美国现代舞一代宗师玛莎·格兰姆也被美国总统称之为“国之瑰宝”;中国是人体文化财富极为丰富的国家,先秦诸子和汉唐名士,都是人体文化与典籍文化同修共重的智者,一些卓越的名典智著,都是在人体文化修持体悟中创造的,如《周易》《道德经》等。然而学术界对这两类文化的血脉情缘却关注甚少。
人类的文明,由于载体和传媒的不同,基本可分两大类:一类是以语言文字为载体传承的文明,称之为“典籍文化”;另一类则是早在语言和文字发明之前的悠久的历程里,人类从蒙昧到文明的漫长岁月里,在不断完美自身和适应自然的拼搏中,依靠四肢百体创造和积累的多姿多彩的人体文化。杂技作为游戏和超越两种人类特有的至高至稚的本能,产生的人体文化,它像自卫本能升华和攻防技术的积累产生的武技同样古老。在各种表演艺术中,它像爱与娱神的需求而产生的舞蹈一样是艺术之母。
中国杂技艺术对中国戏曲独特的表演体系的形成,对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和中华武术等姐妹技艺的发展和传播,都有深远影响。东方人体文化有一个共同的特征——特技绝招的表现性,就是千百年来杂技在艺术长河中的独特影响。
21世纪东方人体文化的复兴和走向辉煌,杂技艺术起到了先声夺人的作用。它不止成为一种独立的剧场艺术,而且成为与世界各国人民交往的文化使者。以战士杂技团为例,数十年来出访演出比赛100多次,足迹遍及亚洲、非洲、欧洲、大洋洲、南类洲50多个国家,杂技为中国人民赢得了国际朋友,对一些尚未建交的国家更起到展示中华民族热爱和平、勤劳勇敢的美好心灵,促进国际友谊的作用。
摘要:东西方有着完全不同系列的杂技艺术。考查中国杂技艺术的文化特征和沿革历史,自然是东方人体文化研究的重要一章。
关键词:杂技,人体文化,产生,发展,美学价值
人体文化 篇2
[关键词]组织出卖人体器官罪;人体器官;人体组织
[中图分类号]D92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007(2012)01-0089-04
[收稿日期]2011-11-06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武汉大学博士生自主科研项目“器官移植的刑法规制”,项目编号:201110601020003。
[作者简介]刘夏,男,武汉大学法学院刑法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刑法学。(武汉430072)
近年来,我们人体器官买卖活动日益猖獗。为了严厉打击这类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犯罪,保障民生,《刑法修正案(八)》将组织他人出卖人体器官的行为规定为犯罪。而在认定组织出卖人体器官罪时,我们所要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本罪对象——人体器官的概念究竟应当怎么理解?
“人体器官”这一概念的准确定性,直接关系到本罪成立与否的界限。根据《人体器官移植条例》(下文简称《条例》)第二条的规定,人体器官是指具有“特定功能的心脏、肺脏、肝脏、肾脏或者胰腺等器官的全部或者部分”,而不包括人体细胞、角膜、骨髓等人体组织。有学者主张直接依照上述规定认定本罪中“人体器官”一词的范围,其理由主要在于:首先,被组织出卖的器官一般都是用于移植,以《条例》来认定器官的范围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其次,角膜、骨髓、皮肤等人体器官,一般不会涉及到人的生命安全,可以不被纳入本罪的调整对象。最后,我国刑法对具体罪名中涉及的专用名词通常采纳单行法律、行政法规、规章等相关规定,这有助于刑法和行政法规的顺利衔接,维护法律的统一性。不过也有不少学者主张,应当对本罪的器官做广义的理解。如张明楷教授认为,应当根据本罪的法益与“器官”可能具有的含义确定本罪器官的范围,“本罪的人体器官既包括《条例》所称的器官,也包括角膜、皮肤、肢体、骨头等器官。”陈家林教授认为:“本罪中人体器官的含义,既应包括《人体器官移植条例》所指的,具有特定功能的心脏、肺脏、肝脏、肾脏或者胰腺等器官的全部或者部分,也应包括角膜等人体组织。”
根据上述争论,关于“人体器官”这一概念的核心分歧在于应否将《条例》中的器官含义直接套用到刑法中去,人体器官是否应当包含人体组织。我们认为,《条例》中所规定的“人体器官”并非一个刑法概念,而应做广义理解,包括部分人体组织在内。理由主要在于以下几点:
一、广义的人体器官概念包括人体组织
根据《辞海》,器官的文字释义为,“生命体内由多种组织构成的能行使一定功能的结构单位”。从生物学的角度出发,构成人体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是细胞。而众多形态相似、功能相近的细胞由细胞间质组合成的细胞群体叫做组织。人体组织一般分为四大类: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和神经组织。其中,人体的皮肤属于上皮组织,指甲、毛发等属于上皮组织的附属物;脂肪、血液、骨骼和软骨均属于结缔组织;肌肉属于肌肉组织。而以一种组织为主体,几种组织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具有一定形态、结构和功能特定的器官。由上述论述可以看出,人体组织其实是人体器官的上位概念,所有的人体器官都是由人体组织组成的,二者的概念有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但是,在日常语言中,甚至在部分法律法规中,器官多采取广义的概念,即包括部分人体组织在内;而狭义的器官则仅指心脏、肺脏、肾脏等不可再生的脏器。
国外很多国家和地区的器官移植法律法规,对器官采取的都是广义的概念。其理由在于就移植而言,二者并无本质差别,没有理由区别对待。如德国《器官移植法》规定,“(1)本法适用于以向他人移植为目的而对人体器官、器官部分或者组织(以下简称‘器官’)进行的捐献和摘取以及器官的移植……(2)本法不适用于血液和骨髓以及胚胎的和胎儿的器官和组织。”日本《有关脏器移植的法律》中的“脏器”,是指人的心脏、肺、肝脏、。肾脏以及其他厚生劳动省规定的内脏以及眼球。韩国《有关脏器等移植的法律》第3条规定,本法所指的器官,是指内脏,以及为了恢复损伤的器官或业已停止机能的器官所必需的组织。并分三目做了详细的说明,具体包括人的肾脏、肝脏、胰脏、心脏、肺;骨髓、角膜;总统令确定的是为了恢复人体机能而摘取、移植的人的内脏或组织。《南非国家卫生法》则指出,器官是人体的一部分,根据其生理结构对人体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包括眼球及其附属物,但不包括皮肤、肌肉、骨骼、体液、血液等。我国台湾地区的《人体器官移植条例》第3条明确规定:“本条例所称器官,包括组织。”并在实施细则中加以具体解释:“依本条例移植之器官,其类目如下:一、泌尿系统之肾脏。二、消化系统之肝脏、胰脏、肠。三、心脏血管系统之心脏。四、呼吸系统之肺脏。五、骨骼肌肉系统之骨骼、肢体。六、感官系统之眼角膜、视网膜。七、其他经中央卫生主管机关依实际需要制定之类目。”而根据澳门2/96/M号法令,器官和组织均被列入了调整对象,包括骨髓、肾脏、角膜等。
罪刑法定原则是刑法解释不可逾越的界限。任何解释如果突破了词语字面含义的边界,超出了国民的预测可能性时,已经不再是扩大解释,而是应当被禁止的类推解释。但是,对器官有广义和狭义的概念,将部分组织,如胰岛、甲状旁腺、角膜等也纳入人体器官的范围并没有超出其可能具有的含义。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人体组织都可以作为本罪的对象,认为人的脂肪、骨骼、皮肤、细胞也属于器官的观点,似乎就有违反罪刑法定原则之嫌。
二、刑法中人体器官概念不具有行政从属性
在起草法律时,“谁又可能完全预见全部的构成事实,它们藏身于无尽多变的生活海洋中,何曾有一次被全部冲上沙滩?”自然,刑法中也存在着大量的抽象概念,人们无法仅凭字面表述就断定其确切含义。就解释而言,这些概念基本上可以分为三大类:一是刑法本身已经对其进行了明确解释,典型即总则第五章的其它规定,如“本法所称首要分子,是指在犯罪集团或者聚众犯罪中起组织、策划、指挥作用的犯罪分子”。分则中也有不少体现。当然,对这一解释我们可能仍需进一步阐明其含义。二是刑法中明确规定了应当依照其他法律法规来认定的概念,这在行政法中体现得尤为突出,如第180条中的“内幕信息、知情人员的范围,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确定”。对于这些概念而言,我们必须严格依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加以认定,没有脱离其进行自由解释的余地。第三类为数最多,是除了前两种以外的其他所有情况。刑法并没有直接加以阐述或指明解释的方向,解释者应当心中充满正义,结合该条款的立法目的、保护范围、时代变迁等因素加以解释——“人们可以这样形象地说:概念就像挂衣钩,不同的时代挂上由时代精神所设计的不同的‘时装’。词语的表面含义(等于挂衣钩)是持久的,那潮流(概念内容)在不断变化”。
nlc202309020925
显然,本条中关于“人体器官”的规定就属于第三种情况,刑法并没有作出类似前两种情况的限制,这就给我们提供了解释的空间。根据下文的论述,由于本条的立法目的与《条例》并不相同,二者对同一概念作出不同的理解,并不会影响法律体系的衔接,从而有损法律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三、本罪和《条例》的设立目的并不相同
不同的法律具有不同的调整范围,其专业术语的概念自然和其调整范围与保护对象息息相关。因此,刑法的用语具有其特殊性,和其他法律法规所规定的相同用语并不必然一一对应,和日常生活中的概念也有所差别。《条例》中只是规定了“从事人体细胞和角膜、骨髓等人体组织移植,不适用本条例”,这不过是厘定了条例的适用范围而已,并不当然意味着人体组织均不属于刑法意义上的人体器官。上述器官以外的人体组织在被移植时,并非不受任何法律法规所规制,只要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就可以被纳入刑法的调整范围。而且,《条例》的目的与刑法中关于本罪规定的目的并不相同,规制的行为方式也有极大的差异。组织出卖人体器官罪的设立,主要不是为了惩罚在器官摘取、移植过程中违反《条例》的行为,而是针对在提供供体器官过程中非法组织他人出卖器官的行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先有本罪的行为提供了可供移植的活体或尸体器官,后有进行器官移植的行为。因此,本罪中“人体器官”的范围,没有必要依照《条例》中的范围进行划定,只要是在原则上可供人体利用、能够在客观上用于移植的器官或人体组织即可,至于其在后续的移植过程中是否为《条例》所调整,则是没有必要考虑的问题。
除了《条例》中规定的心脏、肾脏等器官外,还有某些重要的人体组织同样具有移植的可能性和必要性,虽然其移植程序不受《条例》的规制,但也应被认定为本罪中的人体器官。最典型的代表就是角膜——其实追本溯源,人体器官移植的兴起和发达与角膜移植具有密切的关系。通过对部分国家或地区的相关器官移植法律法规对“人体器官”的定义的分析和比较,我们可以看出,重要的人体组织,尤其是角膜,基本上都被列入了其器官移植法律法规的调整范围,这对我国而言也可以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只要能够在事实上被用于移植的重要组织或器官,如眼角膜、小肠、心瓣膜、血管、气管、肌腱等,因稀缺性导致其可能被买卖,并侵犯本罪所保护的法益,自然应当被纳入本罪的犯罪对象。因此,将角膜等重要的人体组织认定为本罪中的人体器官是合情合理的。
四、应根据保护法益具体认定人体器官的概念
确定刑法中某一概念含义的关键在于厘清该条款的设立目的和保护法益,同时不超出词义的字面范围。那么,如果能够认为组织出卖人体组织的行为具有与组织出卖人体器官的行为相同或相近的法益侵害程度,就具有了将人体组织纳入本罪犯罪对象的基础。因此,首要任务是明确本罪的侵犯法益,以及其与故意伤害、故意杀人罪之间的关系。
关于本罪的法益存在争论,有学者认为是国家器官移植管理秩序和公共卫生,还有学者认为是身体健康。但是结合本罪在刑法分则体系中的排列顺序来看,应当认为其法益与故意伤害罪相同,均为人的身体健康。如果被害人对自己出卖器官这一事实具有真实、有效的承诺,且没有达到导致死亡危险的重伤程度时,基于被害人承诺之法理,可以排除故意伤害罪的成立。但是,由于行为人是基于出卖目的而非捐献目的做出承诺的,且我国法律明文禁止人体器官的买卖,故而组织出卖人体器官对身体健康这一法益的侵害只是相对减少,仍具有可罚性。因此,刑法紧接故意伤害罪规定了本罪,并设置了较前者为低的法定刑。不过,如果该器官的移除仅会对人体造成轻伤以下的行为,则不宜认定为本罪。那么,只要组织出卖其他人体器官或组织,对人体的侵害程度和后果与出卖《条例》中规定的器官对人体所造成的伤害相似,就应当纳入本罪的调整对象。
“法律条文只有当它处于与它有关的所有条文的整体之中才显出其真正的含义,或它所出现的项目会明确该条文的真正含义。有时,把它与其它的条文——统一法令或同一法典的其他条款——加以比较,其含义也就明确了。”除了本罪之外,刑法第95条也出现了“重伤”一词——“本法所称重伤,包括使人丧失听觉、视觉或者其他器官机能”。而根据《人体重伤鉴定标准》,这里的器官应当作广义理解,即不限于《条例》中所规定的范围。我们认为,本罪中的“器官”应当参照该处的“器官”加以理解。仅就伤害程度而言,摘取器官供体的一侧肾脏、部分肺叶等情况将导致该器官机能出现严重障碍,无疑属于重伤。这样一来,对移除器官对人体所造成伤害严重程度的判断,可以以《人体重伤鉴定标准》第四、五、六章为参考。按照这一标准,组织他人出卖角膜的,显然应当构成本罪;组织他人出卖骨髓的,由于其对人体健康的损害程度有限,不应构成本罪;对于组织他人出卖肢体或骨头的,虽然可能对健康的损害非常严重,但还要结合器官的字面含义做出认定;对于组织他人出卖血液的,由于刑法已经明文规定为犯罪,故不能再作为本罪的对象;对于那些基于目前的科技和医学水平尚不能或难以移植的器官,只要移除其会对人体健康产生重大损伤的,也有构成本罪的空间。
可能会有人认为,不少国外及其它地区的刑法典在非法买卖人体器官类犯罪中,在犯罪对象上都明确区分了人体器官与人体组织,可见二者在刑法学意义上的概念和地位并不相同。而我国只规定了组织出卖人体器官罪,并没有规定组织出卖人体组织罪,因此,组织出卖人体其它组织的行为不应该受到刑法处罚。但我们认为,为了实现正义,不应人为地制造法律漏洞,从而将有罪的情况以“罪刑法定”原则这一借口冠冕堂皇地不作为犯罪处理。我们不能想当然地认为,国外刑法规定了同意杀人罪而我们国家没有加以规定,因此我国刑法一概不处罚未得同意而杀人的行为。“我们不能只看文字上的表述与犯罪的名称,而应注重规定某种犯罪的条文在刑法体系中的地位,从而了解相同的用语在不同国家的刑法中可能具有不同的含义。”
以下列国家或地区为例:法国刑法中的“人体器官”虽然不包括人体组织,但法国刑罚还规定了非法买卖、摘取人体组织、细胞或人体所生之物的犯罪。俄罗斯刑法亦同,规定了以移植为目的强制摘取人体器官或组织罪。可以看出,明确区分人体器官和人体组织的立法例,其前提在于该国刑法规定了侵犯人体组织类的犯罪,并不会造成处罚上的疏漏,而这恰恰是我国刑法目前所不具备的。因此,从侵害法益的角度而言,应当认为我国组织出卖人体器官罪的犯罪对象包括除了《条例》规定外的一些重要的人体组织。如果本罪仅规制组织出卖人体器官的行为,那么危害性相当的组织出卖人体组织的行为就无法被刑法所评价,这不是人为地制造“法律漏洞”吗?
因此,如果从实质意义上看,非法组织出卖某种人体组织和出卖人体器官的行为在社会危害程度方面没有本质差别,而且从字面意义而言,该人体组织亦能被广义的人体器官概念所容纳,只要不违反罪刑法定原则的话,就应当承认它能够成为本罪的犯罪对象。
[责任编辑 朱霞]
中西文化中的人体语差异 篇3
在宏观方面, 人体语从以下几点体现出差异性:
一是人体语在两种不同的文化中表达的意思相近。举例子来说:在中国, 饭后, 用手拍肚子就表示吃饱了。而在美国, 把手放在自己的喉头, 手指张开, 手心朝下表示自己吃饱了。
二是指在一种文化中有在另一种中却没有。这些人体语很难被其他文化理解。如, 中国人和日本人遇到困难时的表现不同, 他们往往用手抓头, 伴随着深呼吸发出的声音。美国人等西方人就不会这么做, 因此他们对中国人和日本人的动作很难理解。
三是在不同的文化中, 同一人体语却表示不同的意思。在中国和俄罗斯用竖起大拇指来表达赞成满意之意, 而在西欧表示打车之意。用拇指与食相连形成环形竖起其余三指, 在美国表示“OK”的意思, 而在法国南方是什么都没有的意思。在中国表示“0”, 对日本人来说指的是钱。
二、微观上人体语的差异
(一) 面部表情语的不同
从目光交流的时间来看, 往往西方国家的人比中国人目光交流的时间长一些。西方国家的人认为缺乏目光交流就是缺乏诚意的表现, 有可能是为人不诚实, 也有可能是太害羞的表现。而在中国为了表示礼貌、尊敬, 一般不长时间直视对方, 眼睛常常向下看。
(二) 手势语的不同
在埃及人们一般用“指甲”鼓掌。表示对说话人的蔑视, 是鼓倒掌。中国的掌声既可以表示赞同也可以指讥讽。这要看情况, 一般演讲结束的掌声表示称赞, 而在说话中响起的掌声就是表示嘲笑。在中国翘大拇指是高度表扬的意思, 在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既有“搭车”之意, 还表示对人的侮辱。在希腊则表示要对方“滚蛋”。比如, 美国前总统布什访问澳大利亚的时候, 一切都很圆满。可是就在他走上飞机的时候, 他转身向澳大利亚竖起大姆指。引起骚动, 因为这在美国表示积极的意思, 而在澳大利亚, 则指不好的意思。
(三) 体态语的不同
美国人得坐姿非常随便折让中国人很不习惯也很不喜欢。举例子来说:美国教师讲课时坐在讲台上, 在自己的办公室里领导可以将双脚放在桌子上。中国人对上述美国人的姿势都不适应, 认为是缺乏礼貌的表现。美国人还常坐在地毯上, 站着的姿势也常是松松散散。
中国人和西方人的走姿是不同的, 这是由于二者走路姿势的评判标准不同。英语国家标准姿势是运动员和军人姿势:中国人的标准姿势是学者和平民姿势。
英语国家的人走路时感觉身体周围范围宽阔, 因此行走时就应大摇大摆, 不受约束;中国人走路的样子是由于空间狭小, 行走时应控制自己的活动范围。
(四) 体触语的不同
握手在不同文化中有非常大的差异。在中国, 人们在亲朋好友见面时习惯握手;但在英国很少看到人与人握手。法国人和意大利人见面时经常握手;在美国, 两人通过第三方介绍才握手;在东欧, 人们见面不是握手, 而是相互拥抱;日本人见面时相互鞠躬而不握手。
西方常见的礼节常常是亲吻和拥抱, 表示关系亲密。在中国很少见面时亲吻和拥抱。但是在西方亲吻的部位也因关系的不同而不同。比如, 长辈吻晚辈的面颊, 亲戚吻前额, 朋友在嘴上轻轻一吻, 只有夫妻或恋人之间才完全嘴对嘴亲吻。
(五) 副言语的不同
降低音量, 表示话语结束。在东方文化中, 寂静和沉默有很多积极的意义, 但是在西方文化更多表示消极的意义。在交流过程中, 中国人对不想回答或者难以回答的问题, 往往保持沉默, 而英美人则认为这是对别人的侮辱。对于英美人来说, 即使对方的回答和问题毫不相干, 支支吾吾也表示一种礼貌。
总而言之,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 人体语表达的意义也是有差异的。本论文简单地探讨了不同文化中人体语存在的差异, 目的在于尽量减少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人体语的差异而产生的误解和冲突。但是本论文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仍需要在日后的学习中进行不断的探索。
摘要:人体语在人类的交际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人体语是指人们用自己的肢体动作来表达信息。一般包括目光语、手势语、体态语、面部表情语、副言语等等。由于人们处于不同的文化当中, 所以人体语表达的意思也有所不同。本论文旨在探讨在不同文化中人体语表现出的差异性, 从而减少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人体语的差异而产生的误解和冲突。
关键词:人体语,不同文化,差异
参考文献
[1]许涛.略论体态语与体态语交际[N].武汉科技大学学报, 2000 (3) .
[2]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5.
[3]张焕丽.试论非言语语交际中的人体语的运用[J].读与写杂志, 2009 (7) :1-8.
[4]爱德华.霍尔.无声的语言[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秋天气候与人体 篇4
一、及时、适当地添加衣服
有人认为这个问题不值一提,谁还不会穿衣服!其实不然。有的人对秋天气候多变的特点认识不足特别是有些在野外作业或出远门的人,自认为身体抵得住,不注意多带件衣服,结果受到寒冷突然袭击而生病。我们知道,人体耐受寒冷的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要保持体温的恒定,还是要靠增减衣服来帮忙,应该多备一些秋装,象夹衣,绒衣、春秋衫、薄毛衣等。但是,我国传统习惯往往比较重视冬服和夏服备制,不大重视春、秋服备制,儿童服装更是这样。有的孩子早晨上学时,因气温较低,只好穿上大棉衣,到中午气温高了,再加上活动,往往热汗不止,便只好脱下大棉衣来,结果感冒了。其次,缝制春秋服要选择柔软,轻松、有助于保温和散热的衣料,要做得宽敞一点。紧袖口、小腿裤,不透风的人造夹克等衣服均不适宜,因它们不利于散热。
当然,秋衣也不能穿得太多。有的人怕生病,就一个劲地往身上加衣服,尤其是独生子女的父母,对易患感冒,支气管炎的孩子更是层层严裹,这样做其实有害。1、由于衣着过多,妨碍活动,便削弱了,机体对于适应寒冷的锻炼和适应能力;2、如果稍一活动,则大汗不止,反容易引起感冒。
二、进行耐寒锻炼始于初秋
在气候多变的秋天,为预防疾病,除随时注意适当添加衣服外,更积极的办法是进行耐寒锻炼,增强机体对于适应恶劣气候环境的能力,增强身体素质。耐寒锻炼方式很多,这里介绍有显著功效的几种:
1冷水浴
这种锻炼可培养适应恶劣气候环境的能力,有利于整个健康状况的改善,而且还能培养我们吃苦耐寒、勇敢顽强的意志。根据国内外科学研究,冷水浴对强身、预防疾病有特殊的作用。通过冷水锻炼,周身血管都参加了收缩运动,弹性增加,可预防血管硬化。身体适应寒冷刺激能力提高了,对预防感冒,支气管炎等疾病效果显著。
进行冷水浴宜早开始,先用冷水洗脸、洗脚,继而用冷水擦身,擦背,然后用于毛巾擦干皮肤,至微红,以促使全身温暖,舒适。在锻炼过程中,一定要根据身体具体情况循序渐进,时间由短到长,使身体慢慢适应低温的刺激,这样才能逐渐提高心血管和神经系统的御寒能力。如遇气温突然变化,可适当增减刺激强度,不要任意中断。如果锻炼长期中断,人体对寒冷的抵抗能力下降了,就应从头开始。
2冷空气锻炼
俗话说:“春捂秋冻”,这是符合科学的。进入秋季后,只要健康状况正常,无论大人或小孩都要少穿。“宁可常带三分寒,不可棉裹一身汗”是健身法宝之一。微寒的刺激,可提高大脑的兴奋性,增加皮肤血流量,使皮肤代谢增强,从而有利于保温。秋季天气刚冷,有的家长就给孩子戴上口罩,据说是为了预防感冒。口罩确能过滤空气,防止细菌或病毒的吸入,可是,天天戴口罩,会使鼻腔的防寒能力越来越差,若一时忘了戴口罩,就非患感冒不可。
3按摩操
①擦鼻梁:用两食指摩擦鼻梁两侧至有热感为止;②擦风池:风池穴在颈部项肌两旁的凹窝中,用两手掌心摩擦两侧风池穴30~50次,③擦迎香穴。此穴在鼻唇沟上段对着鼻梁最突出的地方,用食指尖侧面轻轻揉按1~3分钟;④擦胸部:以乳部为中心,在胸部做环形按摩20~30遍。
4体育锻炼
“以动防寒”为众所悉知。有抗寒作用的体育锻炼项目很多,如早操,晨跑、太极拳、散步等,还可结合空气浴,做深呼吸运动,使机体适应外界冷热变化。不同年龄的人,可选择不同的锻炼项目,青年人可爬山、打球或游泳,老年人可慢跑或打拳。随天气渐冷,运动量逐渐加大,当严冬来临时,就会使身体素质有明显的提高,如能在冬季继续坚持锻炼,收益更大。寒冷会使血管收缩,运动又使它扩张,这样会有效地预防动脉硬化和高血压,是延年益寿的重要措施。
人体文化 篇5
一、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德州学院医学系2011级4年制护理学专业共4个班, 156人。上解剖实验课时, 每个班级的学生分成6个小组, 每个小组4~6人, 每个小组为一个讨论学习单位, 设学习组长1名。在解剖学总论实验的基础上, 我们选取了24个学时的人体解剖学各系统实验课, 进行PBL教学模式的实验教学。
2. 实施方法。
PBL教学法将教学过程分为准备、实施和总结评价三个阶段。第一, PBL教学准备阶段。教学前两周向所有学生发放相关章节实验课资料, 要求学生在课外时间内利用各种资源 (图书馆、网络等) 自行查找文献资料, 找出问题;同时, 指导教师进行简单的课前指导。定期开放实验室, 学生课下轮流进入实验室实地演练, 最后自由讨论形成各自小组的观点, 并选出一名发言人在课上阐述自己小组的观点。第二, PBL教学实施阶段。将前期准备阶段的成果进行展示, 抽签决定发言顺序。此时, 学生们热情高涨, 各组学生代表阐述各自观点, 接受其他组员的提问, 并互相打分;指导教师作为列席成员进行必要的提问, 并点评各小组的表现。最后, 由老师查漏补缺, 并总结本次实验课的重点、难点内容, 布置课后作业。第三, PBL教学效果的分析。从指导教师的角度评价PBL教学法, 可由任课老师采用座谈会的形式;而来自学生的评价则采用匿名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
二、评价方法与结果
1. 教师评价结果。
授课教师普遍认为, PBL教学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上课的积极性明显提高, 课堂气氛活跃, 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明显增强, 同时也训练了学生口语表达和人际交流能力, 锻炼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效果令人满意。
2. 本次发放学生调查问卷共156份, 回收156份, 回收率100%。
结果显示:98%的学生表示, PBL教学能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兴趣;92%的学生表示, PBL教学增强了理论理解能力;89%的学生表示, 通过PBL教学主动参与实验的积极性有很大的提高。
三、文化视角的讨论
1. 提高学习兴趣, 激发学习热情。
传统的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模式是, 教师给学生灌输大体标本、模型结构,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认知标本结构和模型。但是, 人体解剖学名词较多, 老师教了一大桶, 学生掌握一小杯。每到考试, 死记硬背, 学生们背得连饭都不想吃, 成绩还是不理想。因此, 学生普遍反映学习较为被动, 学习兴趣不高。在引入PBL教学模式的人体解剖学实验课中, 教师适时进行点拨, 以帮助学生构建正确的知识结构, 同时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课堂气氛相当活跃, 学生上实验课兴趣浓厚, 学生处于教学中心位置, 成为课堂真正的主角。认为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的学生高达98%。这表明, 人体解剖学实验课的PBL教学优于传统解剖学实验教学。
2. 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是学生在一定知识的基础上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 独立进行学习的能力。人体解剖学实验课是学生入学后最初接触的课程。老师两节课讲十多页知识, 内容多不言而喻;而此时多数学生还没有脱离传统的应试学习模式, 面对新奇、复杂的内容不知所措。PBL教学模式的应用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信息管理能力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在理论课学习的基础上, 找出本节实验课的问题所在,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知识、更新知识, 并学会利用多种资源恰当管理所获得的信息, 学会处理在后续课程的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 只有这样才能跟上当代医学领域的飞速进展。因此, 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自学能力, 为临床输送理论扎实的医学人才, 是基础医学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在研究中我们发现, 采用PBL教学法时, 学生更善于运用各种信息资源, 如挂图、模型、多媒体课件和医学网络资源等, 学生自学能力显著增强。调查发现, 有97%的学生认为能提高自学能力。另外, PBL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 使其不断扩大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3. PBL教学法的应用为学生营造了主动参与实验的氛围。
充分剖析PBL教学法的特点和人体解剖学的实验课教学的目的与要求后, 不难发现, PBL教学法的教学理念能为学生营造主动参与实验的氛围, 变被动为主动。第一, 人体解剖学的实验课比重较大, 占总学时的三之一多, 同时上实验课又是小班上课, 每班不超过30人, 利于分组讨论和学习;第二, 人体解剖学是揭示人体各系统器官的形态和结构特征, 各器官、结构间的毗邻和联属, 为进一步学习后续的医学基础课程和临床医学课程奠定基础, 与临床密切联系, 以临床问题为讲课导入语, 既增加了学习兴趣, 活跃课堂气氛, 又符合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要求;第三, 基础医学部拥有自己的课程网站, 有丰富的网络资源, 为学生网上学习、查找资料提供了较好的平台, 同时实验室又配备了较为完善的人体科学馆藏, 为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提供了舞台。认为能增加主动参与实验积极性的学生的比例高达89%。
4. 增强了团队协作能力, 为后续课程及以后走向社会打好基础。
所谓团队协作能力, 是指建立在团队的基础上, 发挥团队精神, 互补互助, 以达到团队最大工作效率的能力。对于团队的成员来说, 不仅要有个人能力, 更要有在不同的位置上各尽所能、与其他成员协调合作的能力。古人云:“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班级学习风气对学生的学习来说十分重要, 如何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 对于每个大学生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PBL教学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这对于大一学生来说显得更加突出。我们发现, 学生在分组研究问题、查找资料、归纳总结问题及选派代表发言的过程中, 都是很认真的。各自为自己的小团队起着一定的作用, 每个学生都为本小组所取得的成绩而感到自豪, 且都想充当答辩能手, 这无形中形成了你追我赶、相互竞争的良好学习氛围, 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同时又为他们搭建良性的竞争平台, 在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方面也是成功的, 为其走向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学实践效果证明了PBL教学法的优越性、实用性和有效性。
综上所述, PBL教学模式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 经过在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各章节的进行初步尝试, 其教学效果是应当肯定的。“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在以问题为中心的启发式教学过程中, 学生更加积极地思考, 学习的主动性增加, 形成了乐学机制, 实现了“从知识中心型”教育向“能力中心型”教育的转变。[3]这种方法同样适用于其他课程的学习, 有助于学生整体素质, 尤其是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提高。我们应当针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及PBL教学的特点, 最大限度地发挥PBL教学法的优势, 大力推进PBL式教学法, 以培养更多适合时代要求的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M C PARLANDM, N OB LE LM, L IVINGSTON G, et al.The effectiven ess of problem b ased learning compared to traditional teach ing in under.graduate psychiatry[J].Med Educ, 2004 (38) :859-867.
[2]陈裕庆, 张文敏.本土化PBL教学法在病理学实验课教学中的运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 2009, 11 (6) :706-708.
人体文化 篇6
舞蹈和武术在形式上没有本质的差异, 他们都是“舞”的成分, 在表现形式上要求有艺术表演的技巧和美的韵律感。武术中的“舞”与舞蹈中的“舞”是有区别的, 舞蹈中的“舞”是没有技击含义的, 武术中的“舞”是有技击含义的, 前者为赏后者为用。
历史上武术又称为“武艺”、“功夫”、“国术”、“挤击”等。武术是一种内外兼修, 术道并重的运动形式, 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重, 广集技击的精华, 摄取养生的精髓, 以深邃莫测的玄机秘法, 开创了较为系统的技术体系和众多门派的中国功夫。中国武术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 蕴涵着中国传统哲理的奥妙, 以其内容广博, 层次纷杂的理论体系在华夏花园中焕发异彩。
作为以形体为表现形式的舞蹈,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它不同的社会功能, 或者兴盛于宫廷, 或者融入于民间, 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文化背景, 都赋予了它不同的表演形式和流派, 它再现了中国文化的不同阶层和不同理念的风俗习惯, 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社会现象。众多的民族民间舞蹈在华夏百花园中闪烁着灿烂的光芒。
幅员辽阔的中华大地, 五十六个民族在这里繁养生息, 从洪荒野蛮的刀耕火种到现代文明的高科技建设。在几千年漫长岁月中, 华夏民族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武术和舞蹈作为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受到民族、地域的生态环境影响, 逐渐形成了符合本民族的意识观念和文化特征的文化现象。武术和舞蹈作为民族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也表现出民族特定生存环境的不同风格特点, 在这些民族民间武术和舞蹈中都有这些民族古代文化的遗存。
武术、舞蹈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 带有浓厚的民族形式, 除了用语言、文字表现外, 主要是用身体语言来表现民族文化的特征。
其实早在原始氏族时期已经出现了一种反映以演习原始人狩猎出征和氏族部落战争为特征的舞蹈。随着人口的繁衍, 氏族部落的不断扩大, 部落间为争夺猎物和狩猎场地时常发生战争。为使自己的氏族部落能够战胜对方, 就必须使氏族部落成员都能够掌握战斗的本领, 因此, 战争前后都有对付战争的演习活动。这类舞蹈形式后来发展成一种特殊的舞蹈门类, 即武舞。这类原始的“武舞”, 在历史书籍中也曾有过一些记载。《山海经·海外西经》:“形天与帝争神, 帝断其首, 葬之常羊之山, 乃以乳为目, 以脐为口, 操干戚以舞。”这虽然是神话, 却透露出远古神话时代的信息。在云南有这样一幅崖画:有不少一手执盾, 一手执矛的人物形象, 他们挺身, 叉腿而立, 姿态雄健, 从周围的画面看, 不像是实战中的人物, 更好似手执武器的舞者。广西花山崖画中, 有人形高大的首领, 腰佩环形刀, 手执环形刀, 作骑马蹲裆势, 张臂而舞的形象。在他的周围有数行排列整齐, 舞蹈动作一致的群舞者, 也许他们是在为欢庆胜利起舞。
还有发展于商周时期的武舞, 是和祭祀等宗教活动结合起来的。如奴隶社会广泛开展的舞蹈活动——“娱神”。他们在祭祀祖先和神祗的时候, 用最好的物品来祭神, 同时跳各种舞蹈让神来享受, 神的娱乐也化作人的娱乐。祭祀不仅决定一个国家民族的生死存亡, 而且还表示一个国家民族的昌盛。能够参加祭祀, 参与让祖先神祗高兴的祭祀舞蹈, 是一件光荣的大事, 从而成了人人争相参加的事了, 所以学习各种舞蹈就成为当时社会普遍开展的活动。当时除了开展祭祀舞蹈外, 各种宴会礼节中也有舞蹈, “舞者, 乐之容, 用之于武事, 则为武舞”。原始的武舞, 对后世的舞蹈发展产生过较大的影响, 历代皇朝都制礼作乐, 继承和创立歌颂其武功的武舞。从历史渊源看, 两者既有区别, 又有联系。
武术原本是为了军事训练的。两军交战前, 举行阅兵式, 士兵手持作战的兵器跳舞;战斗胜利后, 在庆祝活动时, 又把那些在战斗中获胜的经验拿来即兴表演, 以示威武和荣耀, 这就是典型的武舞。
如武舞中的“大武舞”, 不仅有兵器, 还有队形变换和攻防击刺等动作《史记·乐书》中曾记载一段:周武王得取天下的舞蹈, 分为六段, 从周武王兴兵灭商到建立强大国家“盛威于中国”止, 舞蹈者按一定的情节规定“击刺进退”, 这种按情节规定的攻防击刺, 表现了艺术美的动作。此外还有羌族的“铠甲舞”, 景颇族的“刀舞”也都是远古战争舞蹈的形式。
无论是操干戈还是持矛盾, 其动机和直接目的都是为了演练军事技艺的因素, 所有的操练不仅有各种身体活动, 而且练习的动作也多是进攻和防守的内容。无疑, 这些原始的军事技艺, 对后世武术套路的发展有一定影响。以后, 武舞随着“舞”的艺术因素增多, “武”的攻防格斗因素减少, 逐渐被练兵中的军事训练内容所抛弃, 成了专门供人欣赏的宫廷艺术了。但武舞中的套路形式及其丰富的演练技巧却成了以后武术套路技术中的主要内容。
虽然, 原始社会中的打猎、部落间的战争和舞蹈对武术的产生起着直接的促进作用, 但是武术毕竟不等于打猎, 不同于打仗, 也不是舞蹈。武术的形成和成熟还需要更加充分的条件, 还需要更多的时间。任何一种文化形式的成熟都需要比较长的时间, 中国武术把身体与精神、健身娱乐与格斗技术融为和谐的一个整体, 久需要更长的时间, 更为特殊的。幸运的是, 历史慷慨地给了中华民族发展武术所需要的时间和条件。
中国古典舞中的剑舞, 作为历史状态, 可以追溯到上古。剑舞也属于古代武舞的一种。由防身御敌的古老武器, 在掌握剑的练习过程中, 精湛的击剑技艺和各种舞剑的动作姿态被创造出来, 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完整的舞蹈。可见, 剑舞是由武术转化为舞蹈的艺术表现形式。在继承、吸收、提炼和发展过程中, 形成了具有中国文化传统身体语言的共性特征的深厚基础, 且也摆脱了武术的套路化模式, 建立起极具特色的独立的舞蹈表现形式。直至今日, 中国各民族仍保留及其丰富的手执武器而舞的舞蹈, 利用刀、抢、剑、矛等武器起舞, 舞姿雄健, 技艺高超, 特别是武术与舞蹈的巧妙结合, 更体现出技艺融合, 气势浩荡, 丰富多彩。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华各民族的民族精神。
绵延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使中国武术和舞蹈的滋养源源不断, 无比丰富的养料孕育了这二者的形成发展。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 二者有分有合, 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 在不断地分和中相互影响。武术和舞蹈文化中的“形”与“意”的相互交融, 使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人独特的思维方式。透过中国武术和舞蹈, 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人独特的思维方式。透过中国武术和舞蹈, 我们可以观察到中国人的行为规范, 审美观念, 心态模式, 价值取向, 人生观和宇宙观。
它们既是联系的又是区别的。原初的舞蹈与人类生存本能相关, 但从一开始, 它就不是孤立的个人行为, 而是带有影响他人, 维系社会的目的。随着人类的演进, 舞蹈逐步产生了各种实用功能和审美价值, 这一切依然带有明晰的社会性, 它的实用功能和审美价值一般说来并非由个人而是由社会来认可的。舞蹈在不断发展中一部分实用功能渐渐地减弱甚至消失。但它已形成了自身的形态, 并且随着人类审美意识的加强而不断提高着自身的审美价值。无论是在民众中自然传衍的舞蹈, 参与者在特定的环境里尽情宣泄情绪, 把内心的感受和对美的追求传递给共舞者, 力求深刻地反映人生, 并使观者获得赏心悦目的感受……它作为人类有目的的行为, 从人的精神力量出发, 以表现浓缩而升华了的情感为追求目标, 删除了生活动作基于应用性, 随意性而造成的繁琐, 逐步形成了体现人体美的具有韵律感的动作——即舞蹈语言。而这些系统的动作样式是不同民族, 不同地区民众在传承过程中经过相当长时间的积淀, 选择而形成发展起来的, 它是舞者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 因而带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异性。
而武术的民众特异性较为鲜明, 这与舞蹈有类似之处, 但是, 以自卫、健身为主要目的的武术, 其实用功能与舞蹈的差异也是明显的。武术在练功中虽然也有基本套路, 形成了动作系列, 但是在用于防身、克敌时, 仍然要根据对手情况而应变, 其动作带有明显的实用性和一定的随意性, 与舞蹈动作的相对稳定的动作系列和对人体美的追求中所表现出的韵律感和技艺性相比较, 二者之间也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 战争的出现、自然灾害的影响, 迫使原来相对独立、相对单纯居住的民族生息之地乔迁异乡。在各民族交往和杂居中, 形成了民族之间文化意识的相互异乡和融合。由于地域、自然环境的不同和习俗的差异, 产生了各有区别, 特色各异的种类和流派, 这些种类和流派带有着鲜明的地域和民族特点。特别是各个民族之间的不同流派, 不同风格的武术和舞蹈, 体现了各个民族的智慧和知识。
吴晓邦先生85岁高龄时, 在《武术与文化艺术研讨会》上曾感慨地讲到:“中国的舞蹈一半是武术, 研究舞蹈不研究武术是不行的。”可见, 在武术中是蕴藏着丰富的舞蹈素材的。
发展武术和舞蹈文化有利于弘扬中国文化和民族精神。进行武术和舞蹈的不同层面分析和比较, 又可以使双方进行相互的补充和吸收。■
参考文献
[1]向开明.太极文化与东亚舞蹈文化.民族出版社, 2006.
[2]温柔.舞蹈生理学.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4.
[3]周宪.中国当代审美文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
[4]刘晓真.中国世界舞蹈文化.时事出版社, 2009.
向人体极限挑战 篇7
人类最多可以多长时间不睡觉呢?
答案是264个小时,相当于连续十一天不阖眼。这一纪录是由一名叫做兰迪·加德纳的中学生于1965年创下的,在创造纪录的最后几个小时,兰迪其实已经基本进入了意识模糊状态,对周围环境中的一切刺激都没有反应了。
人类天生具有昼夜节律,当夜晚来临时,身体里的生物钟会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令个体感到困意,停止一切活动,进入睡眠状态。若是超过一定的时间不睡觉,就会产生各种生理心理问题,包括脾气暴躁,情绪不稳定,认知能力严重下降,食欲骤降或骤升,思维恍惚,最后甚至产生幻觉。
与不睡觉相比,人类不吃饭的极限就宽松多了。据报道,目前世界上最长的绝食纪录为44天,是由一名叫做大卫·布莱恩的美国魔术师创下的。2003年7月,大卫走入悬挂在英国伦敦泰晤士河上的一个透明玻璃箱内,开始他的绝食挑战之旅。在绝食期间,大卫除了喝水以外,不吃任何东西,以此挑战人体极限。9月5日晚上,当大卫步履不稳、颤颤巍巍地走出玻璃箱时,原本体重95千克的他,已经整整“瘦”到了70千克!这是由于当体内葡萄糖消耗殆尽时,身体将开始分解脂肪、乃至蛋白质以维持生存所需的能量。
同样值得注意的是,在绝食的最后几天,大卫除了精神萎靡以外,心跳也变得不正常,呼吸困难,视力衰退,出现耳鸣,健康严重受损。创造纪录之后,大卫足足休养了半年,才恢复正常水平。
此外,人类不喝水的极限也较短,一个干渴脱水的人,只能坚持一周左右。研究人员表示,这取决于体内水份流失的速度——在没有水份补充的情况下,身体中的血液总量会降低(主要是水份),血液黏稠度增加,进而导致血压降低,血液循环过程变得越来越艰难,身体不得不靠增大心率来补偿,当血液流动停止时,机体各组织的细胞将得不到新陈代谢所需的氧气,人就离死亡不远了。
体育竞技中的人体极限
目前,世界上在水下憋气时间最长纪录的保持者,是一名叫做史蒂格·瑟沃林森的丹麦人,他在水下一共保持了22分钟不呼吸!
正常情况下,一般人在水中能憋气2~3分钟就已经很了不起了,而22分钟简直令人瞠目结舌!事实上,史蒂格能够达到这个水平,是有一些特殊条件支持的:比如说,在开始憋气前,史蒂格首先会排除掉肺里的氮气和二氧化碳,并用纯氧充满(我们知道,空气中有78%成分都是氮气,氧气含量其实很低,只有21%);在憋气时,水池中的水温保持在30℃,以使得史蒂格可以将心率降低到每分钟30次(正常人心率在60~100次/分钟),减少因代谢消耗的氧气;此外,史蒂格还经过特殊的训练,有一套独创的呼吸调节法。
从游泳池中出来,让我们再把眼光投向陆地:人类最快可以跑多快?
以男子100米短跑为例,相信大家一定听到过牙买加运动员尤塞恩·博尔特的鼎鼎大名,在2009年的柏林世界锦标赛上,他以惊人的9.58秒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赢得了“闪电博尔特”的外号。
事实上,过去一百年间,人类不断刷新着短跑的速度极限。相比美国运动员唐纳德·利平柯特在1912年时创下的10.6秒的纪录,一百年后的尤塞恩·博尔特令这个纪录又缩短了1秒钟。这1秒钟,尽管只是表盘上的一小格,却象征了人类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一大步——其中不仅蕴含了人体工学的研究成果,而且包括了运动装备的产业化革新和突破带来的好处。举个例子,科学的肌肉训练、起跑姿势设计、体力分配计划,是从增强运动员的自身素质着手;而现代化橡胶跑道的发明、流线型跑鞋的设计、低风阻专业服装,则从物质环境层面为运动员挑战人类极限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极端环境中的人体极限
在极端高海拔地区,气候恶劣,温度骤减,空气稀薄,对人类来说,无疑是身体与意志的双重挑战。挑战高峰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为攀登珠穆朗玛峰,许多登山者提前很久就需要先在一定海拔地区进行适应性锻炼,等到体内血红细胞水平上升到一定高度了,再进入较高海拔地区继续生活一段时间,经过这样逐级锻炼,才能适应高海拔地区的气候。
人类能够征服的海拔高度也不是无限制的。有研究者提出,人类可到达的最高海拔是9 000米。此外,5 500米以上为极高海拔,在这一高度,人体机能会严重下降,而且有些损害是不可逆的。没有人能够在这个高度长时间居住,即使是长期生活在高海拔地区的藏民和夏尔巴人,一般也都生活在5 500米以下的区域。
人类对于低温条件下生存的挑战,形式更为多样。比如,来自我国黑龙江地区、有“世界第一冰人”之称的金松浩,曾经以赤身埋于冰中1 36分钟的成绩打破了世界纪录;英国探险家、被称为“游泳界的埃德蒙·希拉里”的路易斯·皮尤在北极地区零下1.8℃的冰水中,用18分50秒的时间游了一千米,创造了人类长距离游泳最冷水温的世界纪录;另一项挑战则是一个死里逃生的故事,挪威滑雪运动员安娜·巴根霍姆在一次意外事故中,沉入了冰冷的溪水里,在水中被困80分钟后才获救,被人打捞上来的时候,她的体温已经降到了13.7℃,这样的低温会导致机体停止呼吸和心跳,但恰恰如此,大脑的耗氧量也相应减少,才不至于造成严重的、不可逆的神经系统损伤,接受治疗之后,安娜完全康复了——这个奇迹再一次反映了人类顽强的求生意志和强大的身体潜能!
关于“太空生存”的身体极限挑战,则可以分成两个问题:一是人类在乘坐运载火箭或飞船进入太空时,最大可以承受多少重力加速度?二是在进入太空以后的真空环境之中,人类是否可以存活?
我们知道,地球上的重力加速度为1g,换句话说,一个物体受重力作用,自由下落时的加速度约为9.8米/秒2。重力加速度越大,人体承受的压力也越高,腿部的血液会大量涌向头部,令人产生头晕、恶心的感觉——你在游乐场里坐过过山车时,一定深有体会,过山车俯冲而下时的重力加速度,约为2g~3g;另外,普通航班起飞时,都有一段加速爬升期,这时候的重力加速度约为0.4g,也就是乘客们感到的来自座椅的压迫感。
然而,与驾驶战斗机相比,前两者的重力加速度都是小巫见大巫了。战斗机在垂直状态上升时,重力加速度最高可达9g!飞行员耐受这种条件的能力越强,越能在高压下保持清醒,对空中作战也越有利;同样地,“神州”飞船上天时,宇航员所需承受的最高重力加速度也在8g以上。另外,人类挑战重力加速度的最高纪录,是由美国空军上校约翰·斯塔普创造的,在一次军方的火箭滑车实验中,他成功地经受住了高达46.2g的重力加速度!约翰为此也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实验结束后,他被鉴定为脑震荡、多处肋骨骨折、腕部骨折、牙神经失灵、双眼血管爆裂。
关于第二个问题,在真空环境下,人类能够存活多久?遗憾的是,我们确实知道答案。1 971年,前苏联“联盟”11号宇宙飞船在重返地球大气层前的一刻,由于机械故障,造成飞船内部压力骤减至零,导致3名宇航员不幸罹难。事后调查显示,当突然暴露在真空状态下时,宇航员挣扎了30~40秒后就死亡了,死因主要为缺氧,一是真空中缺乏氧气,二是即使有氧气,也需要通过空气压力才能将氧气送入大脑。
人体结构巧记忆 篇8
1 比喻记忆法
在描述器官形态时, 常用到这种方法。如前列腺的形状像前后稍扁的栗子, 肾形似“豇豆”等等。但教材中的描述过于简单, 我们可以进一步深入, 使其更形象、更贴切, 从而挖掘出一些教材中没有提及的内容。如教材中只是说环状软骨形似戒指, 我们可以继续深入, 像什么样的戒指?是镶有大宝石的戒指, 镶宝石的部位就是后部高宽的环状软骨板, 没镶宝石的部位就是前部低窄的环状软骨弓, 形象易记。再如胸骨, 教材中只是说胸骨可以分为胸骨柄、胸骨体和剑突三部分, 我们可以把胸骨比喻为一把短剑, 短剑的剑柄、剑体和剑尖三部分和胸骨的三部分一一对应, 只要想想宝剑的形状, 就能想起组成胸骨的三部分。
可用这种方法记忆的还有:胆囊像一个带把的鸭梨;主支气管及其各级分支像一棵大树, 会厌软骨像一片树叶, 等等。
2 提纲记忆法
在记忆一些器官的形态时, 可以先概括出一个简洁的提纲, 然后由提纲一一展开, 这样一方面便于记忆, 另一方面不会遗漏结构。如肺的形态可以概括为“一尖一底两面三缘”[2], 展开就是“一尖为肺尖;一底为肺底;两面为肋面和纵隔面;三缘为前缘、后缘和下缘”。
可用这种方法记忆的还有:胃的形态概括为“上下两口, 前后两面和大小两弯”;肩胛骨的形态概括为“三缘三角两面”;心脏的外形概括为“一尖一底两面三缘三沟”, 等等。
3 歌诀记忆法
歌诀朗朗上口, 短小精炼, 便于记忆, 容易被学生接受和应用[3]。关于人体解剖学的歌诀很多, 内容几乎覆盖了所有章节, 有的歌诀长, 有的歌诀短, 有的歌诀只讲结构形态, 有的歌诀还联系到临床知识, 甚至一个结构会有几个歌诀。学习者应该根据自身情况, 有选择地记忆。可以选择短小易记的歌诀, 如记忆腕骨名称的“舟月三角豆, 大小头状钩”, 10个字就记住了8块腕骨的名称和排列位置。对于复杂一点的歌诀, 要选择覆盖内容多、含金量高的, 如“尺神经, 臂丛发, 行至臂中向后下;同名神经沟内过, 同名动脉一起下;前臂屈肌一块半, 手肌基本全管辖;髁上骨折易损伤, 屈腕无力鹰爪抓。”。这首尺神经的歌诀虽然复杂, 但包含了尺神经的发出部位、走行位置、伴行结构、管理区域, 损伤部位和临床表现六方面的内容, 所以值得一背。背诵歌诀时需要仔细鉴别, 以求背诵最少的歌诀, 记忆最多的知识。另外还可以根据个人的记忆习惯, 对歌诀进行修改, 以便更好地记忆。
4 手势记忆法
通过特定的手势可以形象地展示人体器官的形态结构和位置关系, 只要能做出手势, 就能记住结构, 记忆难度低, 记忆效果好。比如在记忆左右主支气管的特点时, 可将右手呈“八字”姿势放于胸前, 手掌朝前, 手指向下 (见图1) 。此时拇指位于右侧, 粗、短、走行垂直, 如右主支气管;示指位于左侧, 细、长、走行水平, 如左主支气管。
可用这种方法记忆的还有面神经的分支 (见图2) , 五个手指的位置正对应着面神经的五大分支的走行和分布。
5 谐音记忆法
谐音记忆, 是通过相近或相同的读音把所记内容与已经掌握的内容联系起来记忆。如“交大附 (副) 小”, 字面的意思是“交通大学附属小学”, 很容易记住, 其中的“附”与“副”同音, 在解剖学上是指交感神经支配使瞳孔扩大的瞳孔开大肌, 副交感神经支配使瞳孔缩小的瞳孔括约肌[4]。区区四个字就能记住调节瞳孔的肌肉的作用及其神经支配。学生再也不用在交感和副交感, 扩大和缩小之间困惑烦恼了。
6 姿势记忆法
一些器官呈特殊的姿势, 记忆起来比较困难, 我们可以结合生活中的姿势, 联想记忆。如子宫正常呈前倾前屈位, 就好像是一个人正在弯腰鞠躬行礼。子宫就像是这个人的上半身, 其中头颈部是子宫底, 胸部是子宫体, 腰部是子宫颈, 而阴道就像是这个人的下半身。此时上半身相对于下半身向前倾斜, 即整个子宫相对于阴道向前倾斜, 即子宫的前倾位;而胸部相对于腰部又形成向前的弯曲, 即子宫体与子宫颈之间形成向前的弯曲, 即子宫的前屈位。
还有一些肌肉收缩时, 表现为生活中常见的姿势, 也可以联想记忆。如一侧胸锁乳突肌收缩时, 表现为头屈向同侧, 面转向对侧, 就像是手托着的腮, 歪着头在思考问题的姿势。所以忘记时, 就用与收缩的肌肉同侧的手托着腮, 歪着头, 思考一下, 就能想起胸锁乳突肌的作用了。
7 故事记忆法
听故事, 记结构, 这是学生喜欢的一种轻松的记忆方法, 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又可以提高教学效果。
如讲翼点结构时, 可以说说“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这个故事学生都知道, 但不知道为什么第三拳打下去, 镇关西就当场毙命了。重点就分析这第三拳所打的位置, 就在翼点上, 因为这里骨质薄, 内面还有脑膜中动脉前支通过, 一拳打下去, 破碎的颅骨刺破了脑膜中动脉前支, 造成颅内大出血, 所以镇关西当场毙命。通过这样的讲解, 学生都能掌握翼点的知识。
再如讲颈丛皮神经时, 可以说说尼克松总统访华时参观的针刺麻醉, 针灸师通过针刺颈丛皮神经, 可以不使用麻醉药进行甲状腺手术。
8 推理记忆法
这种记忆法适用于逻辑性比较强的内容, 同时要求学生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 能从已知推理出未知, 所以只需记忆少量内容, 就可推理出其他内容。其一方面可以减少背诵的内容, 另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改变“死读书, 读死书”的状况。
如学习肌肉时, 可以根据肌肉起止点的定义, 推理出肌纤维走行的方向, 从而确定肌肉的位置;又可以根据肌肉收缩时产生的运动是使止点向起点靠拢, 推理出肌肉收缩时产生的运动轨迹, 即肌肉的作用。所以学习肌肉时, 学生只要记住起止点就可, 肌肉的位置和作用都可以通过推理得出。
再如学生容易混淆的脊柱的4个生理弯曲的方向, 也可以推理得出。因为胸曲前面有胸腔, 为了更好地容纳和保护胸腔内的脏器, 扩大胸腔容积, 所以胸曲的方向应该是凸向后, 同理因为骶曲前面有盆腔, 所以也应该凸向后, 那么余下的颈曲和腰曲就应该凸向前。
9 绘图记忆法
在记忆器官结构时, 可以通过画简图强化记忆。画图时, 首选简单好画的器官, 如胃的形态 (见图3) , 一般学生都可以画出来, 再在上面标出结构名称, 画上两遍, 就都记住了。对于结构稍复杂的器官, 可以只画出重点结构, 忽略其他细微结构, 如椎骨的一般形态 (见图4) 。还有一些学生的绘画水平较高, 就可以画更复杂一些的结构。
1 0 求同寻异记忆法
求同寻异记忆法就是对于一些具有相似结构的器官, 在记忆时, 可以归纳相同点, 比较不同点, 共同记忆。比如说腹膜腔、胸膜腔和心包腔, 共同点是三个腔都是由膜的壁层和脏层相互移行而围成的腔隙, 腔隙里面都有少量液体, 起润滑作用, 以减少摩擦;不同点就是三个腔的位置不同, 构成三个腔的膜的种类也不同, 分别是腹膜、胸膜和浆膜心包。
可用这种方法记忆的还有:出入肝门、肺门和肾门的结构;食管、输尿管和男性尿道的狭窄部位, 等等。
1 1 联系实际记忆法
这是医学生学习中常用的一种促进记忆的方法, 包括两方面的内容:联系生活实际和联系临床实际。
1 1.1 联系生活实际
人体解剖学讲授的是正常的人体结构, 所以与每个人的生活都密切相关。联系生活实际记忆解剖知识, 这种记忆方法因为贴近生活, 看的见, 摸的着, 学生非常熟悉, 所以会感觉比较容易。联系的事物就在身边, 随时可以复习, 便于学生掌握知识。
如运动系统中提及到的体表标志, 每讲一个, 就让学生在自己身上找一找, 找到了, 也就记住了, 比背书、看图谱的记忆效果要好很多。
可用这种方法记忆的还有很多, 如肌肉的位置和作用, 可以摸一摸, 动一动;再如痛觉的传导过程, 可以联想针扎了手, 痛觉是怎样一步步传到大脑的?
1 1.2 联系临床实际
虽然低年级学生并未开设临床课, 但每一名医学生都向往着走向临床的那一天, 对于临床知识都非常感兴趣, 兴趣提高了, 记忆难度就降低了, 同时还可为临床课打好基础。人体解剖学与临床各个学科都密切相关, 故这方面的例子很多。如讲扁骨时可联系临床取骨髓的部位, 讲椎间盘时可联系椎间盘突出症, 讲心脏的体表投影时可联系心脏听诊位置, 讲视器时可联系青光眼、白内障, 等等。
综上所述, 合理的利用记忆方法, 可以使复杂的内容简单化, 难记的内容轻松记, 教师可以利用记忆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降低授课难度, 学生可以利用记忆方法轻松学习, 提高学习效率。古人云:“授人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 本文仅是抛砖引玉, 只要开动脑筋, 发挥想象, 就一定能找到更多更好的记忆方法, 让人体解剖学这门传统的难以记忆的学科, 变成一门易学、易记、易掌握的课程, 为后续医学课程的学习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邵水金.正常人体解剖学[M].第3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2:1.
[2]张殿明.解剖学逻辑记忆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18.
[3]刘尚清, 余永华, 康健, 等.解剖名词的教学方法剖析[J].四川解剖学杂志, 2007, 15 (1) :76-78.
趣话人体蕴香 篇9
上述文艺作品中的描述尽管有夸大其辞、言过其实之嫌,但这些“香妃”、香香公主,历史上的确有其人物原型存在。据清史记载,乾隆皇帝曾在新疆虏获一名倾国倾城的美女,不仅光彩照人、美貌无比,而且具有别人望尘莫及的功能—体内能散发一种奇特芳香。龙颜大悦的乾隆为其赐名“香妃”,引起众多宫妃贵妇竞相探究查秘,发现香妃经常采花为食,并吃下大量杏仁等,因而使身体发出香味来。
古人无法得出人体散香的奥秘。直到现代,人们才发现人体蕴香与饮食密切相关,甚至可通过选择特定食品来酝酿特定的体香。
杏香型体香
无花果、冬瓜子、白杨皮、麦饭石中富含锰,对于美容与人体蕴香有良好效果,经常食用可使精神饱满,肌肤白嫩,体味发香。如采用冬瓜子、无花果、白杨皮共研末,每晚用白开水冲服10克,久之,人体即可有杏香味溢出。
桃香型体香
古代医学认为,桃花入食可“令人好颜色”。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桃花中含有生物甙和植物激素,可促进血液循环。桃花中富含铁质,以其花瓣泡茶饮,或研末做成蜜丸,少女常食之,可使身体散发出春桃香气。
茉莉香型体香
《本草纲目》中记载,茉莉能香肌、润肤、长发。现代药理研究认为,茉莉花含香精油、芳樟醇脂等物质,可抑制皮肤色素形成,活化表皮细胞。茉莉花中含有吲哚,将茉莉花晒干研粉,每次取5克调粥服用,可使体味呈清淡茉莉香型。
据悉,在《还珠格格》续集播完后,反应迅捷的生产厂家已生产出“香身胶囊”,在北京、上海、南京等地市场上销售。据该产品的介绍说,产品是“在中国历代宫廷养颜美容之道及道家、佛家修身、香肌、香肤的秘传配方的基础上,经多年收集、整理、论证,精制而成,其成分为丁香、豆蔻、桂花、香草、白芷等。”看来,人体蕴香或许会成为一种令人追求的时尚。
硒与人体健康 篇10
1 硒的生理作用和吸收代谢途径
1.1 生理作用
(1) 保护红细胞:维持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硒是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GSH-Px) 的重要组成成分 (每摩尔GSH-Px含有4g原子硒) , 在体内特异地催化还原型谷胱甘肽 (GSH) 与过氧化物 (如过氧化氢、超氧阴离子、羟游离基、脂酰游离基) 的氧化还原反应, 从而保护红细胞不受破坏及生物膜免受损害。 (2) 解毒作用:硒与金属有很强的亲和力, 在体内与有害重金属如汞、甲基汞、镉及铅等结合, 形成金属硒蛋白复合物而解毒, 并使金属排出体外。 (3) 抗氧化作用:硒可调节体内氧化还原反应速率, 清除自由基, 影响一些酶的活性和代谢, 调节维生素A、C、E、K在人体内的消耗和吸收[1]。 (4) 保护心血管、维护心肌的健康:动物实验表明硒对心肌纤维、小动脉及微血管的结构及功能有重要作用。许多调查发现, 硒含量高的地区人群心血管患病率低[2]。 (5) 硒还有促进生长、保护视觉器官以及抗肿瘤的作用。此外, 硒能诱导DNA的修复过程, 加强免疫作用, 因而具有抗癌作用。
1.2 吸收与代谢途径
(1) 硒的吸收:在人体内发挥作用的硒主要以离子状态存在, 并且常常与蛋白质结合, 形成硒蛋白。硒被吸收后, 通过与血浆蛋白的结合, 转运至各器官与组织中。 (2) 硒的代谢:代谢后大部分硒经尿液排出, 粪便中的硒绝大多数为未被吸收的食物硒, 有少量随胆汁、胰液、肠液一起分泌到肠内。此外, 硒也可从汗中排出, 当硒摄入量较高时, 还可从肺部排出具有挥发性的二甲基化合物。
2 正常供给量
硒的供给量曾被许多学者根据动物与人群实验结果提出过, 1980年美国科学院FNB曾筛出过成人为每人每天50~200μg。大多数哺乳动物每克干食物中含0.1μg硒, 据此推算每人每天最低安全需要量为50μg。许多国家平衡试验证实, 每人每天需9~80μg。
3 硒缺乏与硒补充
3.1 硒缺乏
当人群对硒的日摄取量低于日推荐摄取量时, 即产生硒缺乏。硒缺乏会影响甲状腺机能, 加速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氧化, 增加血管硬化, 引起心脏扩大, 心脏功能受损, 已被证实缺硒是发生克山病的重要原因。此外, 缺硒与大骨节病也有关, 用亚硒酸钠与维生素E治疗儿童早期大骨节病有显著疗效。
3.2 硒补充
硒缺乏对人体危害甚大, 同时, 硒元素不能在体内合成, 也不能在体内代谢中消失, 每天都有一定量随各种途径排出体外, 因此必须补充。现阶段要解决人群的补硒问题, (1) 用含硒药物来补充, 如亚硒酸钠、二硫化硒等, 但由于价格等种种原因, 难以推广和实用。 (2) 从饮食中来补硒, 如鱼粉、小麦、茶叶、动物肝肾等都是含硒较高的食品, 但食物中硒含量受当地水土中硒含量的影响很大。
4 硒资源的分布
硒在地球上的分布差异很大, 地壳中的含量仅为7×10-5%, 它在自然界一般不形成独立的矿床, 而以杂质状态分散于其他矿物中, 常以微量存在于相应金属硫化物中, 仅有少量与硫磺以单质的形式存在。
目前已知世界上严重缺硒国家达40余个, 1980年我国科学家对1 094个县市的土壤样品的硒含量进行了测定, 结果是我国是一个缺硒国家。但是, 湖北省的恩施自治州地处鄂西山区, 硒资源极为丰富, 有“硒都”的美称。目前已经确认, 恩施州不仅为我国最大的富硒区, 而且也是世界罕见的富硒区, 不仅具有广泛而丰富的有机硒资源, 而且还在世界是首次发现集中分布的大型独立硒矿床。恩施州的每吨黑色岩石硒含量一般都在100~8 000g, 已探明黑色岩石在该州的储量为3.6亿吨, 而且以含硒岩石为母质的富硒土壤分布也十分广泛, 面积达2 000多平方公里, 在这种富硒土壤环境中生长着多种植物, 不同程度的含硒元素, 从而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富硒生物圈[3]。只要积极利用各地丰富的矿产资源, 通过富硒地区食品补给有机硒, 是目前一条较为理想的补硒途径, 方便且安全有效, 积极主张并长期坚持使用富硒食品, 能很好的起到补硒作用, 从而防止和减少诸多有关疾病的发生。
关键词:硒,人体健康
参考文献
[1]陈炳卿.营养与食品卫生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5:33-34.
[2]北京师范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无机化学 (上) [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6: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