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胚胎(共5篇)
人体胚胎 篇1
建国初期将组织学和人体胚胎学合并为一门学科,称为组织学与胚胎学。由于多种因素的限制,胚胎学的教学长期处于附属地位。然而胚胎学是一门具有自身规律和相对独立性的基础医学课程,通过对人体正常发育过程的学习,学生可从发生上对人体解剖学和组织学的内容加深理解。在胚胎发育过程中,有时由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胚胎发育背离正常轨道,而造成局部或整体的结构变异、缺陷或者畸形。因此,胚胎学和病理学、外科学、儿科学等都有密切关系。胚胎学还研究胎儿与母体的联系,如胎膜的变化、胎盘的形成和功能等。因此,胚胎学也是产科学的主要基础。胚胎学还研究受精和植入的条件,如果人为地干扰或改变这些条件,则可达到计划生育的目的。此外,掌握胚胎发育的关键时期可以防止胎儿畸形的发生,故胚胎学与优生学具有重要的关系。随着科学的发展与进步,胚胎学已经从简单地描述胚胎学拓展到了发育生物学,试管婴儿、克隆动物、转基因动物器官移植等正在不断地充实着现代医学就是证明。由此可见,加强胚胎学教学已经迫在眉睫。
胚胎学的发育是连续的发展过程,在胚胎发育的各个阶段都发生着量和质的变化。因此,在学习胚胎学时,学生除应注意形态结构形成的连续性以外,还应注意胚胎各部分发育变化的时间和空间的相互关系,以不断发展、变化的观点联系解剖学的人体构造知识,发挥思维的想象能力,建立起动态的立体观念。传统的胚胎学教学以课堂讲述、结合二维平面图形和三维模型为主,但对于胚胎发育中时间和空间的结构变化,学生普遍反映内容抽象,难以理解和掌握,但能把握好各系统器官的发育、演化与其结构功能之间的关系。现在应用比较多的多媒体课件,如胚胎学课件,包括:生殖细胞与受精;卵裂、胚泡形成与植人;胚层形成与胚层分化;胎膜与胎盘;胚胎各期外形特征与胚胎龄的推算;双胎、多胎与联胎;先天性畸形与优生等七个部分。课件以文字、图像和动画把较为抽象的胚胎时期人体形态变化生动形象地在计算机上表现出来,它集图、文、声、像为一体,具有交互式,形象生动和信息量大等优势,可使教学内容生动活泼,更能满足基础医学教学对直观性的要求。教师一方面有效利用多媒体课件,另一方面以往使用的、简单而行之有效的手段,如教学模型、三维立体、形象直观,有不理解的地方学生可以多角度地进行观察,通过实际的观察和触摸,很容易建立立体结构的印象,达到理解、掌握的目的。
在教学中,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1. 为医学本科学生开设胚胎学必修课,重点讲授胚胎学概述、人体胚胎的早期发生、重要器官系统的发生、畸形学概述等。由于课时限制,我们对理论教材内容进行了调整,把畸形学概述提前到胚胎学绪论中介绍,把咽囊的发生提前到颜面部的发生前面讲授。而有的章节由于学时所限,改采用学生课后自学,教师课外答疑的方式教学。一般的课时比例总论和各论为4比6。胚胎学的学习将直接关系到同学们以后的临床学科的学习和科研、临床工作的开展。
2. 在教学中应用多媒体课件,在理论课讲授的过程中应用多媒体课件,将抽象的理论知识以生动形象的多媒体形式在计算机上表现出来,这样既能增强胚胎学教学的直观性,有利于学生理解,又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受精过程、胚胎的早期发生和各个系统器官的发生过程,其形态结构变化的内容讲授起来非常抽象,而且不容易表达清楚,学生理解起来也非常费劲,但是一旦通过多媒体演示,这些枯燥的内容就会变得生动直观且富有趣味性,能很好地理解且便于记忆。教师也可以根据教学计划和学时安排对多媒体课件进行适当的取舍和选择,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3 在理论课和实验课中展示大量三维立体模型,从而方便学生多角度、直观地观察和触摸,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内容。在多媒体应用不是很广泛的时期,胚胎学教学主要依赖图谱和三维模型,而多媒体的广泛应用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教学手段,而且具有很多传统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优势。但若过度依赖多媒体则容易给教学带来不利影响,比如学生反映授课速度太快,信息量太大而无暇记笔记,缺乏完整的笔记,课后很容易抓不住重点,大量的信息更给学生的复习带来困难。这些实践提示我们,只强调多媒体的先进性和直观性,而忽略传统教学手段是不可取的。比如适当的板书、实物模型和标本的应用是多媒体不可取代的。教师将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有机地结合,发挥各自的优势,能达到最理想的教学效果。
4. 实验课安排学生观察标本、模型和图谱,以及放映幻灯片、录像和电影等,以便学生直观地获得感性认识,强化理性认识。正常的胚胎标本和各种先天畸形的标本很难收集,限制了学生实验观察内容,而利用网络等技术收集加工标本图片则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
总之,胚胎学的内容较为抽象,在教学实践中往往需要将传统方法与现代多媒体技术有机地结合,取长补短,不断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其特点是理论性与实践性较强,名词、概念多,形态描述困难,理论知识抽象。组织学与胚胎学历年来被学生认为是难学的基础课,这给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在教研室的统一安排下,教师课前充分准备,做到启发、引导、讲授、答疑解惑。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想方设法地提高学生的识记能力,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学习潜能、潜力充分发挥,从而在学习中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兰, 郑慧媛, 赵璇等.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建设的实践和体会[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5.5:58-59.
[2]流平, 张韶宝, 陈泳宏等.全程CAI教学在组织胚胎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医学信息, 2001.14, (14) :629-630.
人体胚胎 篇2
解剖学及组织胚胎学是一门形态学学科,是研究正常人体结构和相关功能的科学,这几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要讲好这门课,要从以下这几个方面着手。
1、要重视实验教学
人体上有些骨性标志是摸得到看得见的,如枕外隆凸、下颌角、喉结、胸骨角等这些结构,我们可以在体表进行触摸辨认。但有些骨性结构是摸不到的,如肩胛骨的关节盂,椎骨之间的椎间盘,股骨上的股骨头和股骨颈等结构,我们就应该用实验标本来观察,让同学们动手触摸标本,从而使这些结构在脑海里留下印象,那么同学们就比较容易记下来了。有些肌肉结构也是看得见摸得到的,如胸锁乳突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三角肌、胸大肌、背阔肌、斜方肌和股四头肌等,我们也可以在体表进行直接的触摸辨认,但有些肌性结构是看不见摸不到的,如膈肌、髂腰肌、腰方肌和梨状肌等,像这些我们可以带领同学们去解剖实验室,利用实验标本来观察讲解,帮助同学们记忆。
人体有些器官是直接可以看到的,如眼、耳、鼻等,由于非常直观,所以它们的形态特点也就很容易掌握,但有一些器官位于体腔内,是看不见摸不到的,学生们学起来很吃力,如果在实验课上逐个把这些器官(心、肝、脾、肺、肾、胆囊、胰、胃等)的位置形态利用挂图、画图及标本的方式演(展)示给学生们,他们也就有了更加深刻的印象,就能较好的掌握了;还有些神经的走行,如坐骨神经、尺神经、正中神经、桡神经等,大血管的走行,如颈总动脉、肱动脉、股动脉、下腔静脉等,也是在体表无法看到的,我们可以在实验室的标本上亲自去触摸辨认,去感受,从而达到加深记忆的效果。
2、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1)、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有有利于增强记忆
兴趣分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直接兴趣是对事物本身感到需要而引起的兴趣,如同我们肚子饿了,然后对食物产生兴趣一样;间接兴趣是对事物或活动的将来结果感到需要,对事物本身并无兴趣。有些学生对解剖学中的枯燥内容不感兴趣,我们就要善于引导与培养学生的兴趣,使同学们懂得学习解剖学知识的重要性;如在讲课时我经常把书上的内容举成简单的与我们日常生活有关的小例子,或把它与临床知识和科普知识联系在一起,如讲感觉器的时候,眼球与眼副器,我把它与汽车联系在一起,眼球相当于汽车前面的风挡玻璃,眼副器好比清洁玻璃的辅助装置,(眼睑好比雨刷,眼睑腺的分泌物好比汽车前面的喷水装置喷出的水)当汽车玻璃脏了,雨刷与喷水装置共同作用,来不断冲刷一样。
如讲血液、淋巴,我会把他与AIDS联系在一起,讲骨的化学成分时,可以与青枝骨折与老年人的骨折做比较,讲大脑的时候,我会提到我们的大脑约有140亿细胞,储存的信息量超过全世界图书馆的信息量。这样把知识性、科学性与趣味性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从中悟到学习的乐趣,学习中会产生一种愉快的情绪体验,使记忆力产生良好的效果。
(2)、通过口诀形式让学生背诵,对增进记忆大有改善
口诀以诗歌形式出现,简洁明快,顺口押韵,有利于记忆,‘如12对脑神经’,一嗅二视三动眼
四滑五叉六外展
七面八庭九舌咽
迷走副神舌下全
‘全身各部骨的数目’
各骨数目分开记
记住位置就容易
脑面颅骨二十三
躯干总共五十一
四肢一百二十六
全身骨头基本齐
还有六块体积小
藏在中耳鼓室里
‘牙齿的萌出’
生后六月始萌发
一岁左右已有八
三岁以前要出齐
六到八岁换恒压
‘食管的狭窄及意义’
食管全长三处狭
异物肿瘤最好发
首在食管起始处
次于左支相交叉
三过食管裂孔处
测算距离到切牙
前两十五二十五
最末四十才到达
毕业后的学生仍可随口背诵,可见口诀对增强记忆的作用。
通过加强实验教学,培养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提高了本学科的教学质量,完成教学任务,为学习其他相关学科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010—1—13
人体胚胎 篇3
重庆第三军医大学副校长张绍祥教授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欢迎词。刘青副主任对审定工作提出了总体要求,并向参加此项工作的全体人员颁发了聘书。中国解剖学会副理事长席焕久教授表示,学会非常重视名词审定工作,并已作好了周密安排。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名词委高英茂主任委员提出:名词审定和定义工作事关本学科专业名词的称谓及其基本概念的斧正和统一,关系学科的发展、教学及科研水平的提高,是一项十分严肃、意义重大的工作。本次名词审定工作分为名词审定和释义两个方面,分4组进行,即人体解剖学组、神经解剖学组、人体组织学组和人体胚胎学组。审定工作完成后,整合为人体解剖学、人体组织学和人体胚胎学3个独立的三级学科名词,合订为人体解剖学、人体组织胚胎学2册,报请全国科技名词委公布出版。高教授还对名词收集、定名的原则、名词定义的原则、名词的编排以及工作的进度都作了详细的说明和安排。
人体胚胎 篇4
1 传授科学知识,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知识在教学中的主要载体是教材。同时, 教学的基本功能是向学生传授系统的文化知识。学生德、智、体等的全面发展都以学习科学文化基础知识为基本, 且各因素间又相互促进。
(1) 大学教学规律认为, 品德发展与知识传授是相互依存的。一个有德行的人, 必须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与政治思想、高尚的品德。它们从何而来?一是德育课, 二是道德实践, 三是挖掘各科知识中蕴含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可见, 品德教育有赖于知识教育。
上人体胚胎早期发育实验课时, 除了采用多媒体教学外, 同样少不了标本和模型。浓烈的甲醛气味使学生感到难以忍受, 鉴于这种情况, 实验课时, 抽几分钟时间给学生讲述维萨里 (近代人体解剖学创始人) 的故事。维萨里经过解剖学的研究终于完成了按骨骼、肌腱、神经等几大系统描述的巨著《人体机构》。以启发学生勇于探索, 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
另外, 上实验课时有少数男学生拿教学模型玩, 不但影响自己和周围同学的学习, 还破坏了模型。对于此类学生, 笔者利用实验休息时间, 走近他们, 在与他们建立情感基础的同时, 跟他们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修身”列在首位说明良好的个人修养是成就事业的前提。应正身立己, 从小事做起, 提高自我、完善自我, 做一个德才兼备的大学生。
(2) 大学教学规律认为, 智力发展与知识传授是相互依存的。知识是智力发展的基础, 而智力发展水平不断制约着掌握知识的广度、深度、速度及其灵活性。苏霍姆林斯基说:最完善的教学是发展智力和智能的教学。列宁说:我们不要死记硬背, 要把所学到的全部知识融会贯通。
人体胚胎早期发育教学中, 知识传授与智力培养是不可分割的, 智力活动要渗透到知识传授的过程中, 让学生在思考中掌握知识, 在掌握知识中发展智力。人体胚胎早期发育内容的特点是理论抽象, 概念多, 形态描述困难, 对于初学者来说, 常常产生畏难情绪。笔者认为, 授课时以教学大纲为依据, 突出重点, 讲透难点。抽象的内容采用多媒体教学, 简单、了解的内容让学生自学。本节的重点在于受精部位、植入过程、胚盘、三胚层形成及分化、蜕膜、胎膜、胎盘与胎盘屏障, 授课时要讲深。受精过程、三胚层演变过程、胎盘的血液循环等很抽象, 应在教学中应用Flash课件, 既生动又形象,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质量。对于卵裂讲清定义即可, 胚泡讲清形成过程即可, 生殖细胞内容让学生自学 (中学已学过) 。另外, 双胎、多胎和联体双胎、胚胎各期外形演变、先天畸形, 在课外以讲座的形式传授, 既省课时, 又能开阔学生视野。使学生知道哪些是主要知识点, 哪些是次要知识点。
讲课时一定要结合临床, 让学生结合临床实际融会贯通, 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例如, 受精的地点多发生于何处?为什么宫外孕位置多在此?植入的过程如何?植入的必要条件包括哪些?目前临床应用的各种宫内避孕器是干扰什么的?胎盘能分泌哪些激素?为什么临床常在月经超过1周时做早孕检查?教会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分析、解决问题, 而不是死记硬背书本知识。
(3) 大学教学规律认为, 体质发展与知识传授是相互依存的。知识的传授为体质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同时健康的体魄、旺盛的精力为知识传授的有效进行提供了保证。因此, 笔者在讲解受精过程时, 让学生了解青春期性保健、子宫附件炎、睾丸炎、隐睾症、不孕不育症等;讲解植入时, 让学生了解宫内避孕、节育环使用方法等;讲解三胚层形成及分化时, 让学生了解胚胎早期发育注意事项, 哪些药致畸、哪些药不致畸等;讲解胎盘时, 让学生了解怎样发现早孕、怎样使用早孕反应试纸等。
2 教与学辩证统一, 重心由教转向学
大学教学规律认为, 教师是信息的供体, 学生是信息的受体。供体除具有较强的信息优势之外, 还要使自己处于一种“激发态”;受体一般处于低信息量状态, 但又在外界的激发下处于较高的“感受态”, 即具有主动学习的欲望。因此, 受体并不是照单全收供体提供的信息, 而是根据自己的某种标准进行选择、接受、排斥。所以, 教师应激发学生达到最佳的感受状态。
在授课时, 力求简明扼要、形象生动, 特别要加强直观教学, 同时利用录像、板图、挂图、模型、标本等, 反复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 使学生处于较高的感受状态, 激发学生主动获取新知识。另外, 学生有不同的见解, 教师不急着下结论, 而是把矛盾和问题抛给学生, 让他们思考、辩论、验证等。例如, 说明受精的过程和意义。根据对模型的观察综述受精卵从卵裂开始发育至胚泡的变化过程。根据对模型的观察综述植入的部位、过程和蜕膜的形成。在两胚层时期与三胚层时期各有哪些主要结构?胎膜包括哪些结构?各是什么时期产生的?各有何功能。综述胎盘的结构与功能?让学生自己讨论。他们热情很高, 争相发表自己的观点, 课后踊跃到图书馆和网上查找相关资料分析、解决问题。过几天把答案收上来, 及时批改, 并将学生分析的优点和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既培养了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求知识、独立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也培养了学生语言表达及文字描述能力。
3 教学内容由间接知识向直接知识转变
大学教学规律认为, 学生以学习间接知识为主, 并逐渐向学习直接知识过渡。间接知识是指他人认识的成果, 即他人通过实践获得的理性认识, 大多表现为书本知识;直接知识是指学生通过亲身实践, 接触外界事物获得的感性认识。笔者每学期组织兴趣小组, 课外时间带学生到计划生育及妇科门诊、化验室等地方见习, 参观性专科病房, 了解患者的病情及治疗情况, 有助于学生获取直接知识, 并把直接知识与间接知识结合起来。同时, 介绍国内、外知名专家、教授关于本节尚未定论的问题及观点, 介绍各种派别以及各类有待探讨的疑难问题, 引导学生站在科学的前沿, 通过学习努力探求真理。蒉
人体胚胎 篇5
1 课程教学改革方法
1.1 修订教学大纲, 调整教学内容
由于人体解剖学学时少, 而授课内容多, 如运动系统和神经系统等, 若按教材编排进行授课, 不但无法完成教学任务, 而且学生会厌烦, 影响教学效果。根据教学大纲和其他基础学科、临床学科之间的联系, 对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调整, 如在讲授“运动系统”的“肌学”时, 对主要肌的名称、位置、起止点及作用进行讲授, 其余深层次的一些细小的肌和上、下肢肌的筋膜等由学生自学, 重视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先进性。
1.2 根据临床常用护理技术指导学生学习解剖学知识
拓展与解剖学知识相关的临床常用护理技术知识。如在运动系统解剖学教学中, 讲授“骨的构造”时结合常用护理技术———骨髓穿刺, 为学生讲解骨髓穿刺的常用部位和体位, 当取胸骨和髂前上棘作为穿刺点时, 病人体位为仰卧位, 采用胸骨穿刺点时还需用枕头垫于背部, 以使胸部稍突出;当取髂后上棘作为穿刺点时, 病人体位为俯卧位或侧卧位;当取腰椎棘凸作为穿刺点时, 病人体位为坐位或侧卧位。骨髓穿刺的目的是进行细胞学、原虫和细菌学等方面的检查和诊断[1]。结合基础护理学、卫生部《护理技术规范操作项目》及《临床护理指南》, 将肌肉注射、皮内注射、皮下注射、浅静脉穿刺术、胃肠减压术、洗胃术、灌肠术、腹腔穿刺术、鼻饲术、胸腔穿刺术、气管切开术、环甲膜穿刺术、导尿术、人工呼吸术、心内注射术、胸外心按摩术、指压止血术、血压测量术、颈内静脉穿刺术、股静脉穿刺术、桡动脉穿刺术、股动脉穿刺术、泪道冲洗术、腰椎穿刺术等护理常用操作技术与解剖学知识结合[2], 让学生记住常用骨性标志及常用肌性标志。将人体解剖学知识融入临床常用护理技术学习中, 体现了“早临床”的教学理念, 增强了学生学习解剖学的兴趣, 树立了专业思想。
1.3 多媒体教学法
多媒体教学能较好地解决教学信息量大、教学时数少的问题。多媒体课件集文字、声音、图片、动画于一体, 表现形式多样, 能清晰、直观、形象生动地展示教学内容,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对提高教学质量起到积极的作用。如讲授“脉管系统的血液循环途径和心传导系”时, 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动画, 学生可直观看到血液流到全身又返回心脏的途径和心传导系如何传导, 画面直观, 学生容易理解、印象深刻, 既缓解了内容多、课时少的矛盾, 又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和教师的课堂负荷。
1.4 感悟式教学法[3]
教师注重开发学生的“灵性”与“悟性”, 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 动眼、动口、动手、联想、想象, 让学生深入理解每项操作步骤的深层内涵。如“男性导尿术”在插入尿管时要求“提起阴茎与腹部呈6 0°角”, 教师寻问原因, 以发散学生思维, 使其深入领悟, 潜心思索。从男性尿道的解剖结构说起, 男性尿道有3个狭窄即尿道内口、膜部、尿道外口;两个弯曲即耻骨下弯、耻骨前弯, 耻骨下弯固定不变, 耻骨前弯则随阴茎位置不同而变化, 如将阴茎向上提起, 耻骨前弯就会消失。这样既达到强化学生操作技能训练的要求, 又达到增强学生心智技能的目的, 还能使学生在短期内较快地掌握操作要领, 提高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
1.5 直观教学法
直观教学法指借助实物、图片、模型、标本、动作语言等进行具体形象教学的方法。它能让抽象的理论形象化, 由静变动,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加深理解和记忆, 增强直观效果。
1.6 以问题为基础学习 (P B L) 教学法
P B L教学过程包括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资料、论证假设、小组总结5个阶段, 该法是一种以提出问题为切入点, 然后展开问题、解决问题并进一步引申出相关问题的教学方法[4]。如讲授“心血管系统”一章时, 先提出一个问题:慢性阑尾炎病人左手背静脉网滴注青霉素治疗, 试问药物经哪些途径到达阑尾?教师带着这样的问题讲授具体内容, 让学生思考, 使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 学生既学习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 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1.7 行动导向教学法
行动导向教学法[5]是指学习是个体的行动, 学生是学习的行动者, 教师是学习行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咨询者。通过护理操作项目、病例、角色扮演、歌诀记忆、多媒体等行动导向教学法将护理操作与解剖学知识紧密结合, 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口语表达、团队协作等能力[6]。
1.8 考核方法
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是一门形态学科, 实验课在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考核采用闭卷考试+标本考试的方法, 能促进教学改革,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7]。
1.9 知识竞赛
组织学生参加比赛, 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1.1 0开放实验室
学生在自习时间结合标本学习, 提高学习效率[8]。1.1 1观看视频
学生利用图书馆资源、网络资源观看常用护理技术视频, 加深印象。
2 教学改革成效
(1) 通过对2 0 0 3~2 0 1 1级学生进行教学改革, 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不仅掌握了基本知识, 基本技能, 而且为护理专业课程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2) 本教学改革效果明显, 可以在护理专业中推广, 并同其他兄弟院校进行交流。通过教学改革, 极大地提高了教师教学水平, 提升了学生学习的信心及成就感。
(3) 本教学改革贴近临床实际, 使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这门基础课真正体现其重要性。学生在医院实习中得到了带教教师的好评, 实现了基础知识与临床应用的完美结合。
(4) 满足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新大纲的要求, 我校学生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达9 5%以上。
(5) 满足全省医学类招聘考试的要求, 近3年我校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达8 6%, 在全省同类院校中名列前茅。
3 讨论
3.1 教材内容的取舍
根据护理专业培养计划, 结合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课程特点, 修订教学大纲, 根据教学计划, 突出重点和难点, 在内容深度、广度上力求反映最新进展。将临床护理常用技术贯穿于该课程教学各章节, 贴近临床,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9]。
3.2 教学手段的改革
3.2.1 改革教学模式
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 以学生为主体”的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 以护理专业解剖学知识应用为重点”的教学模式。
3.2.2 采用多种教学法
多媒体教学法、直观教学法、P B L教学法、感悟式教学法、行动导向教学法等。
3.2.3 改革考核方法
考核采用闭卷考试+标本考试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临床思维和实践能力。
3.3 解剖学知识与临床护理技术结合
以护理专业所涉及器官的位置、形态、结构和毗邻关系为基础, 突出解剖学知识在常用护理技术中的应用, 把解剖学知识与常用护理技术的相关内容紧密结合起来[10], 使解剖学内容“链接”护理常用诊疗技术, 突出对学生解剖学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和学习方法的指导, 培养高素质实用型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小萍.基础护理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
[2]楼蓉蓉.专科护理技术[M].2版.北京:科技出版社, 2008.
[3]孔玉涛.《基础护理学》精品课程创新建设与实践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 2011, 29 (5) :132-133.
[4]梁红英.浅议在解剖学教学中应用P B L教学法[J].解剖学杂志, 2006 (3) :395-397.
[5]王彩丽.浅谈行动导向教学法在护理专业教学中的体会[J].科技信息, 2011 (8) :207.
[6]李东.护理专业解剖学教学中的行动导向教学法[J].内江科技, 2011 (3) :8 8.
[7]刘爱生.关于人体解剖标本操作考试及相关问题的调查与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 2008, 26 (16) :104-105.
[8]田金玉.解剖组胚实验室开放的体会[J].卫生职业教育, 2008, 26 (17) :100-101.
[9]王策.浅谈高专护理专业解剖学教学与临床护理技术操作的结合[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2, 25 (4) :484-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