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胚胎学教学

2024-09-29

人体胚胎学教学(精选5篇)

人体胚胎学教学 篇1

建国初期将组织学和人体胚胎学合并为一门学科,称为组织学与胚胎学。由于多种因素的限制,胚胎学的教学长期处于附属地位。然而胚胎学是一门具有自身规律和相对独立性的基础医学课程,通过对人体正常发育过程的学习,学生可从发生上对人体解剖学和组织学的内容加深理解。在胚胎发育过程中,有时由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胚胎发育背离正常轨道,而造成局部或整体的结构变异、缺陷或者畸形。因此,胚胎学和病理学、外科学、儿科学等都有密切关系。胚胎学还研究胎儿与母体的联系,如胎膜的变化、胎盘的形成和功能等。因此,胚胎学也是产科学的主要基础。胚胎学还研究受精和植入的条件,如果人为地干扰或改变这些条件,则可达到计划生育的目的。此外,掌握胚胎发育的关键时期可以防止胎儿畸形的发生,故胚胎学与优生学具有重要的关系。随着科学的发展与进步,胚胎学已经从简单地描述胚胎学拓展到了发育生物学,试管婴儿、克隆动物、转基因动物器官移植等正在不断地充实着现代医学就是证明。由此可见,加强胚胎学教学已经迫在眉睫。

胚胎学的发育是连续的发展过程,在胚胎发育的各个阶段都发生着量和质的变化。因此,在学习胚胎学时,学生除应注意形态结构形成的连续性以外,还应注意胚胎各部分发育变化的时间和空间的相互关系,以不断发展、变化的观点联系解剖学的人体构造知识,发挥思维的想象能力,建立起动态的立体观念。传统的胚胎学教学以课堂讲述、结合二维平面图形和三维模型为主,但对于胚胎发育中时间和空间的结构变化,学生普遍反映内容抽象,难以理解和掌握,但能把握好各系统器官的发育、演化与其结构功能之间的关系。现在应用比较多的多媒体课件,如胚胎学课件,包括:生殖细胞与受精;卵裂、胚泡形成与植人;胚层形成与胚层分化;胎膜与胎盘;胚胎各期外形特征与胚胎龄的推算;双胎、多胎与联胎;先天性畸形与优生等七个部分。课件以文字、图像和动画把较为抽象的胚胎时期人体形态变化生动形象地在计算机上表现出来,它集图、文、声、像为一体,具有交互式,形象生动和信息量大等优势,可使教学内容生动活泼,更能满足基础医学教学对直观性的要求。教师一方面有效利用多媒体课件,另一方面以往使用的、简单而行之有效的手段,如教学模型、三维立体、形象直观,有不理解的地方学生可以多角度地进行观察,通过实际的观察和触摸,很容易建立立体结构的印象,达到理解、掌握的目的。

在教学中,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1. 为医学本科学生开设胚胎学必修课,重点讲授胚胎学概述、人体胚胎的早期发生、重要器官系统的发生、畸形学概述等。由于课时限制,我们对理论教材内容进行了调整,把畸形学概述提前到胚胎学绪论中介绍,把咽囊的发生提前到颜面部的发生前面讲授。而有的章节由于学时所限,改采用学生课后自学,教师课外答疑的方式教学。一般的课时比例总论和各论为4比6。胚胎学的学习将直接关系到同学们以后的临床学科的学习和科研、临床工作的开展。

2. 在教学中应用多媒体课件,在理论课讲授的过程中应用多媒体课件,将抽象的理论知识以生动形象的多媒体形式在计算机上表现出来,这样既能增强胚胎学教学的直观性,有利于学生理解,又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受精过程、胚胎的早期发生和各个系统器官的发生过程,其形态结构变化的内容讲授起来非常抽象,而且不容易表达清楚,学生理解起来也非常费劲,但是一旦通过多媒体演示,这些枯燥的内容就会变得生动直观且富有趣味性,能很好地理解且便于记忆。教师也可以根据教学计划和学时安排对多媒体课件进行适当的取舍和选择,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3 在理论课和实验课中展示大量三维立体模型,从而方便学生多角度、直观地观察和触摸,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内容。在多媒体应用不是很广泛的时期,胚胎学教学主要依赖图谱和三维模型,而多媒体的广泛应用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教学手段,而且具有很多传统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优势。但若过度依赖多媒体则容易给教学带来不利影响,比如学生反映授课速度太快,信息量太大而无暇记笔记,缺乏完整的笔记,课后很容易抓不住重点,大量的信息更给学生的复习带来困难。这些实践提示我们,只强调多媒体的先进性和直观性,而忽略传统教学手段是不可取的。比如适当的板书、实物模型和标本的应用是多媒体不可取代的。教师将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有机地结合,发挥各自的优势,能达到最理想的教学效果。

4. 实验课安排学生观察标本、模型和图谱,以及放映幻灯片、录像和电影等,以便学生直观地获得感性认识,强化理性认识。正常的胚胎标本和各种先天畸形的标本很难收集,限制了学生实验观察内容,而利用网络等技术收集加工标本图片则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

总之,胚胎学的内容较为抽象,在教学实践中往往需要将传统方法与现代多媒体技术有机地结合,取长补短,不断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其特点是理论性与实践性较强,名词、概念多,形态描述困难,理论知识抽象。组织学与胚胎学历年来被学生认为是难学的基础课,这给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在教研室的统一安排下,教师课前充分准备,做到启发、引导、讲授、答疑解惑。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想方设法地提高学生的识记能力,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学习潜能、潜力充分发挥,从而在学习中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兰, 郑慧媛, 赵璇等.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建设的实践和体会[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5.5:58-59.

[2]流平, 张韶宝, 陈泳宏等.全程CAI教学在组织胚胎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医学信息, 2001.14, (14) :629-630.

人体胚胎学教学 篇2

人体组织学与胚胎学教案

人体组织学与胚胎学辅导教案

前 言

人体组织学与胚胎学属于医学基础课。组织学主要介绍人体四种基本组织及各系统、器官的光学显微镜下的微细结构、电子显微镜下的超微结构及这些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胚胎学是研究个体发生的科学,主要介绍人胚早期(受精后前8周)发育及各器官、系统的发育过程,其内容包括:受精、卵裂、三胚层的形成和分化;胎膜、胎盘的形成;双胎、多胎、联胎、胚胎龄的推算;颜面、颈部、四肢的发生;消化、呼吸、泌尿、生殖、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眼、耳的发生以及在上述发生过程中常见的先天性畸形及其临床意义。另外,简要介绍某些胚胎分化机理及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生殖克隆等现代胚胎学的研究成就。本门学科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获得关于人体这两门科学的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并得到有关的基本技能的训练,从而为学习其它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辅导教案根据临床医学7年制全国统编教材及7年制教学大纲编写,介绍了本课程教学的基本范围及大致的广度和深度。教案共分27章,每章包括2部分。“目的要求”部分指出了本章中要求掌握与了解的内容,“主要教学内容”介绍的是课堂讲授的具体内容,包括基本概念及每章的重点和难点。该教案可供临床医学7年制、6年制及5年制临床医学、预防、口腔、护理专业学生复习及自学所用。各章节理论与实验课学时数分配见下表:

各章节理论课与实验课学时数分配表:

章 节 名 称 理论课学时数实验课学时数

第一章 组织学绪论 0.5 0.5

第二章

上皮组织 2.5 2.5第三章 结缔组织 2.5 2.5

第四章 软骨和骨 2.5 2

第五章 血液、淋巴和血细胞发生 3 2.5

第六章 肌肉组织 2.5 2

第七章 神经组织 2 第八章 神经系统 2

第九章 循环系统 2.5 2.5

第十章 免疫系统 3 3

第十一章 皮肤 1 1

第十二章 内分泌系统 2.5 2

第十三章 消化管 3 2

第十四章 消化腺 3

2第十五章 呼吸系统 2 2 第十六章 眼和耳 2 2

第十七章 泌尿系统 2 2

第十八章 男性生殖系统 2 2

第十九章 女性生殖系统 3 3

第二十章 胚胎学绪论 0.5

第二十一章 人胚发生和早期发育 6.5 3

第二十三章 颜面、颈和四肢的发生 1.5 1

第二十四章 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的发生 2 2

第二十六章 泌尿系统和生殖系统的发生 2 2

第二十七章 心血管系统的发生 3 2.5

第二十八章 神经系统的发生 1.5 1

第二十九章 眼和耳的发生 1.5 0.5 总 计 63 51

第1章 绪论

一. 目的要求

● 了解组织学与胚胎学的定义、研究内容及其在医学课程中的地位。● 了解组织学与胚胎学的常用研究技术,作为学习以后各章的基础。● 了解结构的立体形态与其不同断面间的关系。二.主要教学内容

● 组织学与胚胎学的定义、研究内容及其在医学中的地位 组织学是研究人体微细结构及相关功能的一门科学,内容包括细胞、基本组织、器官组织。● 研究组织学与胚胎学的常用技术:

组织切片标本制作的基本原理。

苏木精-伊红染色(简称H-E染色):苏木精为碱性染料,能将细胞核染成蓝色,这种结构称嗜碱性;伊红为酸性染料,可将细胞质染成淡红色,这种结构称嗜酸性,与两染料的亲和力都不强的结构称中性。

有些组织结构可直接使硝酸银还原而显色,称亲银性,有些结构需加入还原剂后才能显色,称嗜银性。有些组织成分用甲苯胺蓝等碱性染料染色后不显蓝色而呈紫红色,这种现象称异染性。

超薄切片制作的基本原理。分析透射电镜图象时电子密度高与电子密度低的含义:被重金属盐染色的部位,荧光屏上图像暗,称为电子密度高;反之,称为电子密度低。

组织化学法、免疫组织化学法、核酸分子杂交、放射自显影等技术的基本原理。组织培养方法概要。PAS阳性的含义。

● 观察组织切片时,结构的立体形态与其不同断面形态的关系。● 镜下常用长度单位:镜下观察常用的计量单位为微米(µm)、纳米(nm),1微米=1000纳米(nm)。

(武玉玲)

第2章上皮组织

一. 目的要求

● 掌握上皮组织的一般特点和分类。

● 掌握各种被覆上皮的结构特点、分布和功能。● 掌握微绒毛和纤毛的光镜、电镜结构特点和功能,● 掌握上皮细胞侧面的连接结构、基膜的位置、光镜、电镜结构和功能。● 了解腺上皮和腺的概念,内分泌腺、外分泌腺的发生及结构特点,外分泌腺的结构和分类,腺细胞的类型。二.主要教学内容

 上皮组织的特点 细胞排列紧密,细胞间质少;大都覆盖在身体表面或体内管腔囊的内表面;细胞有极性;无血管,神经末梢多。

 上皮组织的分类

根据结构和功能分为三类,即被覆上皮、腺上皮和感觉上皮。

 被覆上皮的分类 根据构成上皮的细胞层数,分为单层上皮和复层上皮。在单层上皮中,又可根据细胞的形态分为单层扁平、单层立方、单层柱状和假复层纤毛柱状四种;在复层上皮中,又可根据其表层细胞的形态分为复层扁平、复层柱状和变移三种。

 单层扁平上皮 薄而表面光滑,表面观呈多边形,边缘呈锯齿状,核扁圆,位于细胞中央。铺衬于心血管和淋巴管内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称内皮,覆盖在胸腹腔、心包腔及某些器官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称间皮。

 单层立方上皮 表面观细胞呈多边形,垂直切面观呈立方形;核圆,位于细胞中央。分布于肾小管等处。

 单层柱状上皮 表面观细胞呈多边形,垂直切面观呈柱状;核椭圆、位居细胞基底部。分布于胃、肠、子宫、输卵管的内表面等部位。

 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 由形态不同、大小不一的细胞紧密排列而成,以纤毛柱状细胞最多,杂以杯状、梭形、锥状细胞。并非所有细胞的顶端都达上皮的游离面,细胞核也不在同一个平面上,但所有细胞的基底面部座落在基膜上,故显微镜下很像复层,实则单层。主要分布在呼吸道的内表面。

 复层扁平上皮 是最厚的一类上皮,其表层细胞呈扁平形,其基底部与结缔组织的界面呈波浪形。有些部位的复层扁平上皮很厚,表层细胞角化,称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如皮肤的表皮;有些部位的复层扁平上皮较薄,表层细胞不角化,称未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如口腔和食管的表面上皮。这类上皮的主要功能是保护和修复。

 变称上皮 又称移行上皮,多分布在泌尿道的内表面,细胞的层数和形状可随其所在器官的机能状态不同而变化。如膀胱在空虚时细胞层数变多,表层细胞变大,呈椭圆形,游离端增厚而成壳层;充盈时细胞层数变少,表层细胞变扁。

 上皮组织的特殊结构 在上皮细胞的游离面、侧面和基底面上有若干具有重要生理功能的特殊结构,如游离面7上的微绒毛、纤毛和细胞胞衣,侧面上的紧密连接、中间连接、缝隙连接和桥粒,基底面上的基膜、质膜内褶和半桥粒。 微绒毛 是细胞游离端的细胞膜及细胞质向外突出而形成的一些绒毛状突起,直径约100nm。电镜下可见,微绒毛的表面包绕一层细胞膜,内有胞质,胞质内有若干纵行微丝,微丝的远端游离于微绒毛顶部,近端连于终末网。微丝内含肌动蛋白,终末网的微丝内含肌球蛋白,两者相互作用,致使微绒毛伸长或缩短。微绒毛的主要生理功能是扩大了细胞的表面面积。

 细胞衣 位于细胞膜的表面,游离面最明显,由细胞膜内糖蛋白和糖脂分子上的寡糖链构成,在细胞识别、粘着、支持、保护等方面有重要作用。 纤毛 是细胞游离端的细胞膜和细胞质向外突出而形成的指状突起,长约5~10μm,直径300~500nm。电镜观察可见:纤毛表面有细胞膜包绕,内有细胞质,胞质内有2×9+2形式规则排列的微管,根部连于基体,基体的结构与中心粒相似。由于微管的存在,纤毛可单向摆动,从而将粘附于上皮表面的分泌物及有害物排放出去。

 紧密连接 又称闭锁小带,常见于单层柱状、单层立方和单层扁平上皮,多呈斑点状或带状。单层柱状上皮中的紧密连接位于相邻细胞间隙的顶端,呈箍状环绕细胞项端,该处相邻细胞膜呈间断融合,融合处细胞间隙消失,未融合处有10~15nm的间隙存在。紧密连接除其具细胞间连接作用外,尚有闭锁作用,以防止外物通过细胞间隙进入组织内和组织液溢出组织之外。

 中间连接 又称粘着小带,多位于单层柱状上皮紧密连接的下方,呈带状环绕上皮细胞,此处相邻细胞间有15~20nm宽的间隙,间隙内充满细丝状物质横向连接相邻细胞膜。细胞膜的胞质面上有若干致密物质和细丝,细丝构成终末网。中间连接除具粘着和连接相邻细胞外,还有保持细胞形态的作用。 桥粒 又称粘着斑,呈斑块状,大小不一。此处相邻细胞间有20~30nm的间隙,间隙内有若干横行的丝状物质连于相邻细胞膜,丝状物在间隙中线处交织而形成一条纵向的中间线。此处细胞膜的胞质面上,胞质浓缩而成附着板,胞质内有若干张力细丝横行达附着板并呈衬状折回胞质,有微丝将这些张力细丝袢固定于细胞膜上,还有些细丝从附着板穿越细胞膜止于细胞间隙中间线的细丝网。桥粒有很强的机械性连接作用,是一种很强的细胞连接。

 缝隙连接 又称通讯连接,呈斑块状。此处相邻细胞的间隙仅2~3nm,相邻细胞膜上有穿越细胞膜并相互对应的、由蛋白分子构成的6个亚单位围成的、直径为7~9nm、管腔为2nm的微小管,相邻细胞膜上相对应的微小管相互连通,成为贯通两相邻细胞膜的小管。作为化学信息的离子和小分子可以通过此小管从一个细胞进入另一个细胞;小管的电阻低,可很好地传递信息。可见,缝隙连接除具细胞间的连接作用外,更重要的是细胞间传递化学信息和电信息。 基膜 又称基底膜,是位于上皮基底面与其深面结缔组织之间的一层薄膜。电镜下可分为三层,由上而上分别为透明板、基板、网板。基膜由上皮和其下方的结缔组织共同产生。是两者进行物质交换的选择性透过膜,并有支持、连接作用,对上皮细胞的增殖、分化、迁移等也有重要作用。 质膜内褶 是细胞基底面的细胞膜向胞质内下陷而形成的一些微小皱折,皱折之间的胞质中富含线粒体。其生物学意义是扩大了细胞基底面的面积,有利于上皮与其下方结缔组织之间的物质交换。

 半桥粒 是上皮细胞的基底面与其下方的基膜间形成的半个桥粒样结构,可将上皮细胞牢固地连接在基膜上。

 腺上皮 又称分泌上皮,是一种具有分泌功能且构成腺体的上皮组织。 腺体 是以腺上皮组织为主构成的,具有分泌功能的一类器官,有内分泌腺、外分泌腺、浆液腺、粘液腺、混合腺、局浆分泌腺、顶浆分泌腺、全浆分泌腺、单细胞腺、多细胞腺等。

 腺体的分类 根据有无导管将分泌物排放到腺体之外,可将腺体分为外分泌腺和内分泌腺;根据构成腺体之腺上皮细胞的数目,将腺体分为单细胞腺和多细胞腺;根据腺细腺的分泌方式,将腺体分为全浆分泌腺、项浆分泌腺和局浆分泌腺;根据分泌物的性质,将腺体分为蛋白分泌腺(又称浆液性腺)、糖蛋白分泌腺(又称粘液性腺)、混合液、固醇类分泌腺。

 多细胞外分泌腺的构成和分类 由导管和分泌部构成。分泌部有的呈泡状,称腺泡;有的呈管状,称腺管。有的腺体只有一个导管,称单腺;有的腺体的导管分支,称复腺。根据腺体分泌部的形态和导管有无分支,常常将多细胞的外分泌腺体分为单泡状腺、单管状腺、复泡状腺、复管状腺和复管泡状腺。 蛋白分泌细胞 多呈立方或柱状,胞质嗜酸性,核圆形居中央。电镜下粗面内质网丰富,高尔基复合体发达,位居核上方,酶原颗粒多,居细胞顶端。 糖蛋白分泌细胞 多呈锥体形,胞质嗜酸性,HE染色的标本上呈泡沫状,核扁圆,位居基底部。电镜下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较多,高尔基复合体发达,顶端质中有多量粘原颗粒。

 类固醇分泌细胞 是分泌类固醇激素的一类细胞,细胞呈圆形或多边形,核圆居中,胞质中有大量脂肪小滴。电镜下滑面内质网多,高尔基复合体发达,线粒体嵴呈管状。

(高英茂)

第3章 固有结缔组织

一、目的要求 ●掌握结缔组织的特点和分类。

●掌握疏松结缔组织各种成分的结构和功能。

●了解致密结缔组织、脂肪组织和网状组织的基本结构和分类

二、主要教学内容

●结缔组织的特点 由细胞和大量的细胞间质构成;无极性,不与外界接触,有充填作用;形式多样,分布广泛;具有连接、支持、营养和保护等功能。●固有结缔组织的分类 固有结缔组织可分为疏松结缔组织、致密结缔组织、脂肪组织和网状组织。

●疏松结缔组织的构成 疏松结缔组织包括细胞、纤维和基质。细胞又包括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浆细胞、肥大细胞、脂肪细胞、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纤维成分包括胶原纤维、弹性纤维和网状纤维。

●成纤维细胞 成纤维细胞是疏松结缔组织的主要细胞。细胞扁平多突。胞核较大、扁卵圆形,染色浅。胞质丰富,显弱嗜碱性。电镜下胞质内有丰富的粗面内质网、核糖体和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表明有活跃的合成蛋白质的功能。成纤维细胞功能处于静止时,称纤维细胞。细胞体积小,呈长梭形。细胞质少,与合成蛋白质有关的细胞器亦不发达。但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变成功能活跃的成纤维细胞。成纤维细胞能合成和分泌胶原蛋白和弹性蛋白,从而生成三种纤维。还可合成分泌基质的蛋白多糖和糖蛋白。在创伤修复时,成纤维细胞分裂增殖,并分泌形成新的胶原纤维和基质成分,使伤口愈合。

●浆细胞 浆细胞呈卵圆形。核圆位于细胞一侧,染色质呈块状沿核膜内呈放射排列。胞质呈嗜碱性。电镜下,胞质内含大量粗面内质网、核糖体和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浆细胞在消化道及呼吸道固有层结缔组织和有慢性炎症部位较多。浆细胞可合成和分泌抗体即免疫球蛋白和多种细胞因子,参与机体的体液免疫。浆细胞由B淋巴细胞转化而来。

● 巨噬细胞

巨噬细胞来源于血液的单核细胞,又称组织细胞,其形态多样,功能活跃时常伸出伪足故形状不规则。胞核小,染色深。胞质多呈嗜酸性。电镜下,细胞表面有许多皱褶、微绒毛。胞质内含大量初级溶酶体、次级溶酶体、吞噬体、吞饮小泡和残余体。细胞膜附近有许多微丝和微管。巨噬细胞具有重要的防御功能,当细菌侵犯某部位时,细菌的代谢产物、炎性组织的变性蛋白、补体C5A等统称为趋化因子,可吸引巨噬细胞向该处游走。这种特性又称趋化性。通过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吞噬作用将细菌异物和衰老死亡的细胞等摄入胞质形成吞噬体或吞饮小泡,再与初级溶酶体触合形成次级溶酶体,异物颗粒被溶酶体酶消化形成残余体。巨噬细胞有活跃的分泌功能,能分泌数十种活性物质,如溶菌酶、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和补体等。巨噬细胞还能捕捉抗原经加工处理后与抗原呈递分子结合并形成抗原-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Ⅱ类分子复合物并呈递给淋巴细胞,引起淋巴细胞的免疫应答。

●肥大细胞 肥大细胞分布很广,常沿小血管分布,形态圆形或卵圆形。胞核小,多位中央。胞质中充满粗大的异染性嗜碱性颗粒,内含组胺、白三烯、肝素和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等。肥大细胞释放的组胺和白三烯能使微静脉和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组织水肿,还可使支气管平滑肌痉挛。肝素有抗凝血的作用。组胺、肝素和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贮存于颗粒内,故释放速度快。白三烯则不贮存颗粒内,故释放速度较慢。

●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 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是保留在成体结缔组织中的一些原始细胞,它们的分化程度很低,但分化的潜能很大,当创伤修复时,可增殖分化为成纤维细胞、脂肪细胞和新生血管的平滑肌细胞、内皮细胞。●胶原纤维 胶原纤维是结缔组织中的主要纤维成分,新鲜时呈白色,HE染色呈红色。纤维粗细不等,呈波浪状,分支并相互交织成网。胶原纤维的化学成分是Ⅰ型和Ⅲ型胶原蛋白,主要由成纤维细胞分泌。胶原蛋白在细胞外聚合成胶原原纤维,胶原原纤维再被粘结成胶原纤维。胶原纤维韧性很大,抗拉力强。●弹性纤维 弹性纤维含量较胶原纤维少。新鲜时呈黄色,易被醛复红或依地红染成紫色或褐色。弹性纤维较细且粗细不等。断端常回缩卷曲,有分支并交织成网。弹性纤维主要由弹性蛋白构成,外周覆盖有微原纤维。弹性纤维富于弹性。

●网状纤维 网状纤维较细,分支多,亦交织成网。纤维由Ⅲ型胶原蛋白构成,表面覆盖有糖蛋白和蛋白多糖,故用银染法染成黑色,又称嗜银纤维。网状纤维在基膜的网板,肾小管和细血管周围,造血器官和内分泌腺中较多,构成微细的支架。

●基质 基质是一种由生物大分子构成的胶状物质,有一定粘性,这些大分子物质包括蛋白多糖和糖蛋白。蛋白多糖是由蛋白质和多糖分子合成。多糖部分为氨基已糖多糖,又称糖胺多糖,其硫化型的包括硫酸软骨素A、C、硫酸角质素和硫酸乙酰肝素等;非硫酸化型的为透明质酸。透明质酸是曲折的长链大分子,它是蛋白多糖复合物的主干。其糖胺多糖分子与核心蛋白的结合,形成以核心蛋白为中心的蛋白多糖亚单位,再通过结合蛋白结合在透明质酸长链分子上。这钟蛋白多糖聚合体的立体构型形成许多微孔隙的分子筛,小于微孔隙的水、营养物、代谢物、激素、气体等可以通过,便于血液与细胞间进行物质交换。大于微孔隙的大分子物质如细菌则不能通过,限制细菌等有害物质扩散。溶血性链球菌和癌细胞能产生透明质酸酶,破坏基质的防御屏障。

●糖蛋白 糖蛋白是基质内另一类生物大分子,主要成分是蛋白质,从基质中已分离出的糖蛋白有纤维粘连蛋白、层粘蛋白和软骨粘连蛋白等。这些大分子不仅参与基质分子筛的构成,也通过它们的连接和介导作用,影响细胞的识别、迁移和增殖。●组织液 组织液从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入基质中的液体,经毛细血管静脉端和毛细淋巴管回流入血液和淋巴。组织液内含有电解质、单糖、气体分子等小分子物质。组织液且不断更新有利于血液与组织中的细胞进行物质交换,成为细胞赖以生存的体液内环境。当组织液的产生和回流失去平衡时,或机体电解质和蛋白质代谢发生障碍时,组织液的含量可增多或减少,导致组织水肿或脱水。

●致密结缔组织 致密结缔组织是以纤维为主要成分的固有结缔组织,且纤维粗大,排列紧密。包括规则致密结缔组织,主要构成肌腱和健膜;不规则致密结缔组织见于真皮、硬脑膜、巩膜等处;弹性组织则以弹性纤维为主,如项韧带等。

● 网状组织 网状组织是淋巴器官和造血器官的基本成分。由网状细胞、网状纤维和基质构成。为淋巴细胞发育和血细胞发生提供适宜的微环境。网状细胞可产生网状纤维。

(栾世钦)

第4章软骨和骨

一、目的要求

● 掌握软骨组织的构成

● 掌握透明软骨、弹性软骨和纤维软骨的结构与功能特点 ● 了解软骨的发生和生长 ● 掌握骨组织的结构

● 了解成骨细胞及破骨细胞在血钙与调节中的作用 ● 掌握长骨骨干密质骨的结构 ● 了解骨的发生和改建

二、主要教学内容

●软骨 软骨是由软骨组织及周围的软骨膜构成。软骨组织则由软骨基质和软骨细胞构成。根据软骨基质所含纤维的不同,可将软骨分为透明软骨、纤维软骨和弹性软骨三种。

●透明软骨 透明软骨分布较广,如肋软骨、关节软骨、气管与支气管软骨等。透明软骨的软骨组织包括软骨基质和软骨细胞。软骨基质即为细胞间质,由无定形基质和其中的纤维构成。基质的化学组成和立体构型与结缔组织的基质相似,但糖胺多糖中以硫酸软骨素含量最高。基质内的小腔为软骨陷窝,软骨细胞即位于此陷窝内。软骨陷窝周围的基质含硫酸软骨素较多,嗜碱性强,染色深,称软骨囊。软骨组织内无血管。透明软骨中的纤维是胶原原纤维,其折光率与基质的相似。软骨细胞充满于软骨陷窝内。在软骨组织的周边部位,软骨细胞较小,扁圆形,单个分布,为幼稚的软骨细胞。从周边向中间部,软骨细胞逐渐增大成熟,变为椭圆形或圆形,并成群分布,每群有2~8个细胞,它们由一个细胞分裂增殖而成,故称同源细胞群。软骨细胞核圆或卵圆形,染色浅。细胞质弱嗜碱性。电镜下,胞质内有丰富的粗面内质网和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软骨细胞可合成和分泌基质和纤维。软骨膜是软骨组织周围的致密结缔组织。软骨膜可分为两层,外层为较致密的胶原纤维,内层纤维较疏松而细胞较多,其中有些梭形的小细胞,称骨原细胞,可增殖分化为软骨细胞。

●软骨的生长方式 可有两种:(1)间质生长,是通过软骨组织内的软骨细胞分裂增殖,并产生基质和纤维,使软骨从内部生长增大。(2)外加生长,是通过软骨膜内层细胞的分裂分化,向软骨组织表面添加新的软骨细胞,产生基质和纤维,使软骨从表面向外扩大。

●纤维软骨 纤维软骨分布于椎间盘、关节盘、耻骨联合等部位,其基质中含有大量平行或交织排列的胶原纤维束。

●弹性软骨 弹性软骨分布于耳廓、会厌等处,其结构特点是软骨基质中含大量交织的弹性纤维。

●骨组织 骨组织由大量钙化的细胞间质和细胞构成。钙化的细胞间质称骨基质。细胞包括骨原细胞、成骨细胞、骨细胞和破骨细胞4种。骨细胞最多,位于骨基质内,其它三种均位于骨组织的边缘。

●骨基质 由有机质和无机质构成。有机质包括大量骨胶纤维,占有机质的90%;基质呈凝胶状,主要含有中性和弱酸性糖胺多糖,还有多种糖蛋白,如骨钙蛋白、骨粘连蛋白和骨桥蛋白。骨钙蛋白参与骨的钙化并调节骨的吸收。无机质又称骨盐,占骨重的65%,主要为羟基磷灰石结晶,呈细针状,长10~20nm,沿胶原原纤维长轴规则排列。有机质和无机质的紧密结合,使骨既坚硬又有韧性。骨基质的结构呈板层状,称骨板,是由骨胶纤维成层排列,且与骨盐晶体和基质紧密结合。同一层骨板内的胶原纤维平行排列,相邻两层骨板的纤维相互垂直,纤维束还可有分支,并伸至相邻的一层,增加骨的支持力。

●骨组织的细胞:骨原细胞 位于骨组织的表面,体积小,呈梭形,细胞核椭圆,胞质弱嗜碱性。骨原细胞是一种干细胞,能分裂分化为成骨细胞。●成骨细胞 位于成骨活跃的骨组织表面,常成层排列,胞体呈立方形或矮柱状。细胞表面有许多细小突起,与相邻的成骨细胞或骨细胞突起形成缝隙连接。细胞核大而圆,核仁明显。胞质嗜碱性。电镜下见有大量粗面内质网和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成骨细胞可分泌有机质的骨胶纤维和基质,称类骨质,同时以细胞膜出芽方式向类骨质中释放基质小泡,小泡内含钙,小的骨盐结晶和钙结合蛋白。基质小泡是使类骨质钙化的重要结构。当成骨细胞被类骨质包埋后,便成为骨细胞。

●骨细胞 单个分布于骨板内或骨板间,胞体较小,呈扁椭圆形,有许多细长突起,胞质弱嗜碱性。骨细胞的胞体位于骨陷窝内,突起位于骨小管内。相邻骨细胞的突起以缝隙连接相连。骨陷窝和骨小管内含组织液。骨细胞对骨基质的更新和维持有重要作用。骨细胞及其突起的总面积很大,与骨基质相接触,对于骨陷窝组织液中钙与血钙的交换及维持血钙的恒定有一定作用。

●破骨细胞 数量较少,常位于骨组织表面。是一种多核的大细胞,直径100μm,含有2~50个核。现认为它是由多个单核细胞触合而成。光镜下,破骨细胞的胞质呈泡沫状,多为嗜酸性,贴近骨基质的一侧有纹状缘。电镜下,这一侧有许多不规则并分支的指状突起,称皱褶缘,皱褶缘周围的环形胞质区含许多微丝,而缺乏其它细胞器,称为亮区。皱褶缘基部胞质内含大量初级溶酶体,吞饮泡和次级溶酶体。破骨细胞有溶解和吸收骨基质的作用。在溶骨时,亮区紧贴骨基质表面。形成一道环形围堤,使所包围的皱褶缘区成为封闭的溶骨微环境,破骨细胞向该区释放多种蛋白酶,碳酸酐酶、柠檬酸和乳酸等,使骨基质溶解。

●长骨 长骨是由骨松质、骨密质、骨膜、骨髓及血管神经等构成。●骨松质 分布于长骨的骨骺和骨干的内侧面。由数层平行排列的骨板和骨细胞构成大量针状或片状骨小梁,并相互连接成多孔隙网架结构,网孔即骨髓腔,其中充满红骨髓。

●骨密质 分布于长骨的骨干和骨骺的的外侧面,其骨板排列很规则,按骨板的排列方式分为环骨板、骨单位和间骨板。

●环骨板 是环绕骨干外表面和内表面的骨板,分别称为外环骨板和内环骨板。外环骨板较厚,由数层到十多层,整齐地环绕骨干排列。内环骨板较薄,仅由几层骨板组成,而且排列不规则。横向穿越外环骨板和内环骨板的小管称穿通管,又称伏氏管,与纵向走行的中央管相通连,它们都是小血管和神经的通道,并含有组织液。

●骨单位 又称哈弗氏系统,位于内、外骨板之间,数量最多,是骨质的主要结构单位。骨单位是圆筒状,直径30~70μm,长约0.6~2.5mm,与骨干长轴平行。骨单位中轴为纵行的中央管,又称哈弗管。周围为4~20层同心圆排列的骨单位骨板,又称哈弗板。骨单位表面有一层粘合质,是含骨盐较多而骨胶纤维很少的骨基质。骨单位内的骨小管相互连通,最内层的开口于中央管,形成血管系统与骨细胞之间营养物质交换的通路。

●间骨板 位于骨单位或骨单位与环骨板之间,是原有骨单位或内外环骨板被吸收的残留部分,呈扇形或不规则形,其中无血管通道。

●骨膜 除关节面以外,骨的外面均覆以骨外膜;在骨髓腔面、骨小梁表面、穿通道和中央管内表面均覆以骨内膜。骨外膜为较厚的致密结缔组织,又分为两层,外层含有粗大的胶原纤维束,有些纤维穿入外环骨板,称穿通纤维,又称sharpey纤维,将骨外膜固定于骨。内层较疏松,含有小血管、神经和骨原细胞。骨内膜较薄,纤维细而少,由一层扁平的骨被覆细胞铺衬,这些细胞可分裂分化为成骨细胞;此外还有分隔骨细胞周液和骨髓腔内组织液的作用。●骨的发生 骨是由胚胎时期的间充质发生而来,出生后仍继续生长发育,直到成年才停止生长。但骨内部的改建持续终生。骨发生有两种方式,即膜内成骨和软骨内成骨。

●膜内成骨 膜内成骨是先由间充质分化为胚胎性结缔组织膜,然后在此膜内成骨。人体的顶骨、额骨和销骨等以此方式发生。在将要形成骨的部位,血管增生,间充质细胞增殖、密集分化为骨原细胞并转变为成骨细胞群。成骨细胞分泌类骨质,并被包埋其中成为骨细胞。类骨质钙化成骨基质,形成最早的骨组织,称为骨化中心。成骨过程由骨化中心向周围扩展。最初的骨组织为针状,即初级骨小梁,继而连接成网,构成初级骨松质,其外的间充质分化为骨膜。此后骨进一步生长并改建。

●软骨内成骨 软骨内成骨是由间充质先分化为软骨,再被骨组织取代。人体的四肢骨、躯干骨和部分颅底骨以此方式发生。

●软骨雏形的形成 在将要形成长骨的部位,间充质细胞密集并分化为透明软骨,其外形与长骨相似。周围有间充质分化的软骨膜。称为软骨雏形。●软骨周骨化 在软骨雏形中段周围部,软骨膜内层的骨原细胞分化为成骨细胞,并在软骨表面形成薄层初级骨松质,称骨领。此时其表面的软骨膜即改称骨外膜。骨外膜的骨原细胞不断分化为成骨细胞并不断添加新的骨小梁,使骨领逐渐增厚加长。

●软骨内骨化(1)初级骨化中心的形成:在骨领形成同时,软骨雏形中央的软骨细胞肥大、软骨基质钙化,随之软骨细胞死亡。该区是软骨内首先成骨的区域,称初级骨化中心。骨外膜的血管与间充质及破骨细胞等穿过骨领,进入初级骨化中心,溶解吸收钙化的软骨基质,形成许多不规则的初级骨髓腔,成骨细胞又贴附于残存的钙化骨基质表面成骨,形成过渡型骨小梁。(2)骨髓腔的形成与骨的增长:过渡型骨小梁不久又被破骨细胞溶解吸收,初级骨髓腔触合成一个大的次级骨髓腔。骨领外不断成骨,而骨领内表面不断被破骨细胞吸收,使骨干保留适当厚度的同时又不断增粗。初级骨化中心两端软骨不断生长,初级骨化中心的成骨也向两端推移,使骨不断加长。骨髓腔也随之扩大。在胎儿长骨纵切面上,从软骨到骨髓腔间,可观察出成骨活动的4个区域。①软骨贮备区:软骨细胞较小,分散。②软骨增生区:软骨细胞增大、分裂,同源细胞群纵向排列成行。③软骨钙化区:软骨细胞肥大,变成空泡状,最后死亡;软骨基质钙化并呈强嗜碱性。④成骨区:见有过渡型骨小梁和初级骨髓腔。(3)次级骨化中心的出现与骨骺的形成:次级骨化中心出现在长骨两端,出现的时间有所不同,一般在出生前后。次级骨化中心的骨化是从中央向周围辐射,最后大部分软骨被初级骨松质取代,使骨干两端变成骨骺。骨骺和骨干之间也保留一层软骨,称生长板或骺板,此处的软骨细胞不断分裂增殖,是长骨继续增长的基础。到17~20岁,骺板停止生长,被骨组织取代,留下一骨化痕迹,称骺线。长骨因而不再加长。最早形成的骨干由初级骨松质构成,以后变得较致密,但其中无骨单位。大约在1岁左右,骨单位才开始形成,并不断改建。

(栾世钦)

第5章血液、淋巴和血细胞的发生

一、目的要求

● 掌握各血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 掌握红骨髓的结构

● 掌握造血干细胞和造血祖细胞的特点 ● 了解造血诱导微环境的概念 ● 了解血细胞发生过程的形态演变

二、主要教学内容

●血液 由血细胞和血浆组成。采取血液加入抗凝剂经沉淀后,可分三层,上层淡黄色的液体为血浆;中层薄层灰白色的是白细胞与血小板;下层猩红色的是红细胞。若血液中呈溶解状态的纤维蛋白原转变为不溶解状态的纤维蛋白时,液态的血液凝固成血块,并析出淡黄色透明液体,称血清。血液细胞学检查(血象)是检查血细胞形态、数量、比例与血红蛋白等变化。通常采用wright(瑞特)或Giemsa(姬姆萨)染色血涂片标本。

●红细胞

红细胞的正常值,男性是4.2×1012~5.5×1012/L;女性是3.5×1012~5×1012/L。血红蛋白(Hb)正常值,男性是120~150g/L;女性是105~135g/L。红细胞直径7.5~8.5μm,呈双面凹的圆盘状,血涂片中显示中央染色较浅,周边较深。这种形态特点可增加红细胞的表面积。成熟红细胞无细胞核,也无细胞器。细胞质内主要成分是血红蛋白,有结合O2和CO2的功能。有利于气体的运输。红细胞少于3.0×1012/L,血红蛋白低于100g/L,则为贫血。巨幼细胞贫血时,其直径大于9μm;小红细胞贫血时,其直径小于6μm。红细胞有一定弹性和形态可变性。红细胞正常形态的维持需足够的ATP供给能量,一旦缺乏,红细胞由圆盘状变为棘球状。当血浆渗透压降低,进入红细胞水分过多时,可致红细胞肿胀,甚至破裂,称溶血。若血浆渗透压增高,细胞内水分析出过多,致细胞皱缩。

●网织红细胞

网组织红细胞是刚从骨髓进入血液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用煌焦油蓝染色,可见网织红细胞内有染成蓝色颗粒或细网,是细胞残留的核糖体,仍有合成血红蛋白的功能。网织红细胞进入外周血1~3天后,核糖体等细胞器即消失,网织红细胞计数作为判断骨髓生成红细胞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成人外周血中网织红细胞占红细胞总数的0.5%~1%,新生儿高达3%~6%。红细胞的平均寿命为120天,衰老红细胞无明显形态变化标记,但在功能活动及理化性质方面都有变化,如酶活性下降,血红蛋白变性,膜脆性增加,表面电荷改变,结合氧能力降低等,衰老红细胞被肝、脾、和骨髓等处的巨噬细胞吞噬。●白细胞

白细胞为无色有核的球形细胞,正常值为4×109~10×109/L。在光镜下,根据白细胞质内有无特殊颗粒,可分为有粒白细胞和无粒白细胞两类。粒细胞根据其特殊颗粒的嗜色性,分为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无粒细胞可分为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

●中性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50%~70%。细胞呈球形,直径10~12μm,核呈杆状或分叶状,一般2~5个叶,中间有细丝相连,核染色质浓密而染色深。核分叶越多越衰老。胞质染成粉红色,含许多细小的、分布均匀的中性颗粒,可分为嗜天青颗粒和特殊颗粒两种。嗜天青颗粒占20%,多位于细胞边缘,体积稍大,染成紫色,它是一种溶酶体,含髓过氧化物酶和酸性磷酸酶,能消化分解吞噬的异物。特殊颗粒占80%,体积较小,淡红色。内含碱性磷酸酶、吞噬素、溶菌酶等。能杀灭细菌。中性粒细胞具有活跃的变形运动和吞噬功能。具有趋化性,能以变形运动穿出血管,集中到细菌感染部位,吞噬细菌,形成吞噬体,再与溶酶体结合,将其分解消化。中性粒细胞吞噬细菌后,自身也常坏死,成为脓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0.5~3%。呈球形,直径10~15μm。核呈分叶状,多为2叶,胞质内充满粗大的,分布均匀的嗜酸性颗粒。颗粒含酸性磷酸酶,芳基硫酸酯酶,过氧化物酶和组胺酶等。嗜酸性粒细胞也有变形运动,并具有趋化性,可吞噬异物或抗体抗原复合物,灭活组织胺,从而减轻过敏反应。还有抗寄生虫作用。

●嗜碱性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0%~1%。细胞呈球形,直径10~12μm。胞核分叶或呈S型,染色浅。胞质内含大小不等、分布不匀的嗜碱性颗粒,可覆盖在核上。颗粒含组胺,肝素。胞质中还含有白三烯。这些物质可使平滑肌收缩,小血管通透性增高,可引起过敏反应。

●单核细胞 单核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3%~8%。呈圆球形,直径14~20μm。胞核呈肾形或马蹄形,核染色质呈细网状,染色浅。胞质丰富呈灰蓝色,含有许多嗜天青颗粒。颗粒是溶酶体,内含过氧化物酶,酸性磷酸酶,溶菌酶等。单核细胞具有活跃的变形运动和明显趋化性。它在血液中停留1~5天后,穿出血管进入组织,分化为巨噬细胞。单核细胞与巨噬细胞均能吞噬异物。杀灭病原微生物,清除体内衰老病变的细胞,参与调节免疫应答,分泌多种活性物质。●淋巴细胞 淋巴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20~30%。分大、中、小三种,外周血以小淋巴细胞为主,直径6~8μm;中淋巴细胞直径9~12μm。其细胞核圆形,一侧常有一小凹陷,染色质浓密成块状,染色深。胞质很少,在核周形成一窄缘,染成天蓝色,含少量嗜天青颗粒。电镜下其胞质内有丰富的核糖体。淋巴细胞可分为三类,T淋巴细胞占淋巴细胞总数的75%,参与细胞免疫,并有调节免疫应答的作用。B淋巴细胞占总数的10~15%,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参与体液免疫。大颗粒细胞包括K细胞和NK细胞,K细胞借助其FC受体,与抗体的FC段结合而杀伤靶细胞;NK细胞可自然杀伤某些肿瘤细胞。●血小板 或称血栓细胞,正常数值为100×109~300×109/L。是骨髓巨核细胞脱落的小片胞质,直径2~4μm。血小板是双面凸的扁盘状,当受到刺激时,呈不规则形。在血涂片中,血小板中央部分有紫蓝色的颗粒,称颗粒区;周边呈浅蓝色,称透明区。电镜下,血小板膜表面有较厚的糖衣。血小板内有两套小管系统,(1)开放小管系与细胞表面连通,有利于摄取物质和释放颗粒内

2+容物。(2)致密小管系相当于滑面内质网,有收集Ca和合成前列腺素等功能。血小板颗粒也有两种,(1)α颗粒又称特殊颗粒,内含凝血因子,酸性水解酶、2+纤维蛋白原等。(2)致密芯颗粒外包被膜,内含5-HT、ADP、ATP、Ca、肾上腺素等。

血小板参与止血和凝血过程。当血管受损或破裂时,血小板粘附在受损的胶原纤维上,经一系列变化后,聚集成团形成止血栓并堵塞破损的血管;还可在表面IV因子的作用下,使血浆凝血酶原转变成凝血酶,凝血酶又催化纤维蛋白原变为纤维蛋白,形成凝血块。

●造血器官的演变 从人胚胎时期起,曾有一些器官参与造血,出生后红骨髓是主要造血器官。人胚第13~16天,卵黄囊壁上的胚外中胚层形成多能造血干细胞。人胚第6周肝开始造血,并持续至第5个月。继肝之后,脾也出现短暂的造血功能。从胚胎第4个月至终身,骨髓为主要造血器官。

●红骨髓 红骨髓位于骨髓腔内,胎儿和婴儿的骨髓都是红骨髓,成人的红骨髓主要分布在扁骨,不规则骨及长骨骺端的松质骨中。大约5岁开始,长骨的骨髓腔逐渐由黄骨髓代替红骨髓,其造血功能也逐渐消退,但黄骨髓中仍保留少量造血干细胞,所以仍有造血潜能。红骨髓的结构主要由造血组织和血窦构成。造血组织是由网状组织和造血细胞组成。网状组织构成造血组织的支架,其中充满不同发育阶段的各种血细胞;还有造血基质细胞,如巨噬细胞、成纤维细胞、间充质细胞等。血窦内皮细胞是造血诱导微环境的主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分泌粘附分子固定或粘附造血干、祖细胞;也可分泌多种调控因子调节血细胞的发生;血窦壁及窦腔内的巨噬细胞有吞噬清除血液中异物、细菌及衰老血细胞作用。●造血干细胞 造血干细胞是生成各种血细胞的始祖细胞,它起源于卵黄囊。出生后,造血干细胞主要分布于红骨髓中,约占骨髓有核细胞的5%,其次在肝、脾、淋巴结、外周血也有分布。造血干细胞重要的生物学特征有(1)自我复制,保持自身的特性不变。(2)有很强的增殖能力,受造血生长因子、细胞动员剂等因素作用,造血干细胞能大量分裂。(3)具有多向分化的能力,造血干细胞能分化成各系造血祖细胞。并由此分化为各系血细胞。此外,造血干细胞还能分化成某些非造血细胞,如树突状细胞、破骨细胞、朗格汉斯细胞等。(4)细胞表型,造血干细胞高度表达CD34和CDW90抗原 ●造血祖细胞 造血祖细胞是由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而来。它失去了自我复制的能力,依赖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来补充;造血祖细胞也失去了多向分化的能力,其细胞膜上存在某种造血调控因子的受体,能接受相应因子的调控而定向分化;造血祖细胞仍有高度增殖的能力。造血祖细胞表达CD34、CD33、CD38抗原;表达HLA-DR;表达各系标志抗原。造血祖细胞包括髓系多向造血祖细胞(CFU-GEMM),是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的早期祖细胞,能进一步分化为单系造血祖细胞。红系造血祖细胞(BFU-E,CFU-E),在白细胞介素-3(IL-3)、干细胞因子(SCF)和红细胞生成素(EPO)的诱导下形成红细胞集落。粒一巨噬系造血祖细胞(CFU-GM),在粒-巨噬细胞集落因子(GM-CSF)、IL-3的诱导下,能形成粒细胞与巨噬细胞共用的或单独的集落。巨核系祖细胞(CFU-MK),在血小板生成素(TPO)的诱导下形成巨核细胞集落生成单位。淋巴系祖细胞(CFU-TL,CFU-BL),在胸腺基质细胞、IL-

2、IL-7存在的条件下,形成T细胞集落生成单位(CFU-TL);在骨髓基质细胞、IL-

6、IL-1等诱导下,形成B细胞集落生成单位(CFU-BL)。

●造血诱导微环境 是造血细胞赖以生存、增殖和分化的场所。骨髓造血微环境包括骨髓的神经成分,微血管系统与纤维、细胞外基质与骨髓基质细胞。但主要是造血基质细胞,它包括骨髓的多种细胞,如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内皮细胞、网状细胞和载脂细胞等。它们既是造血细胞生长的支架,还可通过细胞间通讯、分泌多种造血调控因子、产生细胞外基质等多种途径调控血细胞生成。●血细胞发生过程中的形态演变 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原始阶段、幼稚阶段和成熟阶段。其形态变化规律是:(1)胞体由大变小,但巨核细胞则是由小变大。(2)胞核由大变小,红细胞最终消失;粒细胞则由圆形变为杆状,最终呈分叶状;巨核细胞核由小变大呈分叶状。核染色质由细疏逐渐变为粗密,核着色由浅变深。核仁由明显至消失。(3)胞质由少变多,嗜碱性逐渐减弱,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仍保持留嗜碱性;胞质的特殊物质逐渐增加,如红细胞质中的血红蛋白,粒细胞质中的特殊颗粒。(4)细胞分裂能力从有到无,但淋巴细胞仍有很强的潜在分裂能力。

在以上形态变化规律中,有的细胞发生,则在某一方面的变化有鲜明的特点,只要注意到就很容易辨认出。如红细胞胞质染色的变化,原红细胞和早幼红细胞的胞质强嗜碱性,染成墨水蓝色;中幼红细胞质的血红蛋白增多,呈红蓝间染。晚幼红细胞的胞质合成大量血红蛋白,染成红色;而且细胞核浓缩变小,即将脱落。再如粒细胞核的变化,原粒细胞的胞核圆形,染色质呈细网状;早幼粒细胞的胞核卵圆,染色质是粗网状;中幼粒细胞的胞核半圆形,染色质呈网块状;晚幼粒细胞的胞核呈肾形;成熟阶段粒细胞的胞核是杆状或分叶状,染色质呈粗块状。

(栾世钦)

第6章 肌肉组织

一.目的要求 ● 掌握肌肉组织的特性

● 掌握三种肌组织的光镜结构与功能特点

● 掌握骨骼肌纤维的超微结构和肌丝的分子构筑以及心肌纤维的光、电镜结构与骨骼肌纤维的不同点 ● 了解骨骼肌纤维的收缩原理 ● 了解平滑肌纤维的超微结构 二.主要教学内容

●肌肉组织的特点 肌组织的主要成分是肌细胞,肌细胞呈细长纤维状,又称肌纤维,肌细胞膜称肌膜,肌细胞质称肌浆,滑面内质网称肌浆网。肌组织根据结构和功能特点分骨骼肌、心肌、平滑肌三种。骨骼肌、心肌属横纹肌,平滑肌不属横纹肌,骨骼肌受躯体神经支配,属随意肌;心肌和平滑肌受自主神经支配,为不随意肌。

●骨骼肌纤维的光镜结构 骨骼肌纤维呈细长圆柱形,细胞核数量多,一条肌纤维内含有几十个甚至几百个核,核呈扁椭圆形,位于肌膜下方。肌浆中含有丰富的肌原纤维,肌原纤维呈细丝状,沿肌纤维长轴平行排列。每条肌原纤维上都有明暗相间的带,即周期性横纹。由于每条肌原纤维的明暗带都相应的排列在同一平面上,故骨骼肌纤维呈现出明暗相间的周期性横纹。明带又称I带,暗带又称A带,暗带中央有一条浅色窄带称H带,H带中央有一条深色的M线,明带中央有一条深色的Z线。相邻两条Z线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称肌节,每个肌节由1/2I带 + A带 + 1/2I带构成。肌节依次排列构成肌原纤维,肌节是肌原纤维和骨骼肌纤维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骨骼肌纤维的超微结构 骨骼肌纤维内的肌原纤维由粗、细两种肌丝构成,另外还含有横小管、肌浆网、线粒体等结构。肌原纤维由粗、细两种肌丝沿肌纤维长轴有规律地平行排列组成。粗肌丝位于A带,中央固定于M线,两端游离,细肌丝一端固定于Z线,另一端伸至粗肌丝之间,止于H带外侧。I带内仅有细肌丝,H带内仅有粗肌丝,H带两侧的A带内既有粗肌丝,又有细肌丝。粗肌丝由肌球蛋白分子有序排列组成。肌球蛋白分子形如豆芽,分头和杆两部分,在头和杆连接点及杆上有两处类关节结构,可以屈动。M线两侧的肌球蛋白对称排列,肌球蛋白分子尾端朝向M线,头端朝向Z线并突出于粗肌丝表面形成横桥,肌球蛋白分子的头是ATP酶,能与ATP结合。当肌球蛋白分子头与肌动蛋白接触时,ATP酶被激活,分解ATP释放能量,使横桥发生屈伸运动。细肌丝由肌动蛋白、原肌球蛋白、肌钙蛋白组成。肌动蛋白分子单体呈球形,许多单体相互串联成串珠状,并形成双股螺旋链。每个肌动蛋白分子单体上都有一个可以与肌球蛋白头部相结合的位点。原肌球蛋白是由较短的双股螺旋多肽链组成,首尾相连,嵌于肌动蛋白双股螺旋链的浅沟内。肌钙蛋白由TnT、TnI、TnC三个球形亚单位构成,肌钙蛋白借TnT附着于原肌球蛋白分子上,TnC能与钙离子结合,TnI则能抑制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相互作用。横小管是肌膜向肌浆内凹陷形成的小管,又称T小管,其走向与肌纤维长轴垂直。人和哺乳动物的T小管位于A带和I带交界处,同一水平的T小管分支吻合并环绕每条肌原纤维。横小管可将肌膜的兴奋迅速传至每个肌节。肌浆网是肌纤维内特化的滑面内质网,位于横小管之间,又称纵小管。肌浆网沿肌纤维长轴纵行排列并包饶每条肌原纤维。横小管两侧的肌浆网扩大呈扁囊状,称终池,每条横小管与其两侧的终池组成三联体。肌浆网膜上有钙泵蛋白(一种ATP酶),有调节肌浆中钙离子的作用。●骨骼肌纤维收缩的结构基础与原理 目前认为,骨骼肌纤维的收缩机制是肌丝滑动原理。收缩时,细肌丝沿粗肌丝向A带内滑入,I带变窄,H带缩窄或消失,A带长度不变,肌节缩短。其过程为:①神经冲动传至肌膜②肌膜的兴奋经横小管迅速传至终池和肌浆网,肌浆网膜上的钙泵活动,释放大量钙离子到肌浆内③钙离子与TnC结合,引起肌钙蛋白和原肌球蛋白构型发生变化,使肌动蛋白单体上的活性位点暴露出来并迅速与肌球蛋白头相接触④肌球蛋白分子头上的ATP酶被激活,分解ATP释放能量,肌球蛋白的头和杆发生屈动,头向M线方向摆动,将细肌丝拉向M线⑤细肌丝沿粗肌丝向A带内滑入,I带变窄,A带长度不变,H带缩窄或消失,肌节缩短,肌纤维收缩。收缩完毕,钙离子被泵回肌浆网内,TnC与钙离子分离,又一个ATP分子与肌球蛋白分子头相结合,细肌丝脱离粗肌丝并退回原处,肌节恢复原来舒张时的长度。

●心肌纤维的光镜结构 心肌纤维呈短柱状,常有分支,彼此吻合成网。心肌纤维一般只有一个核,呈卵圆形,位于细胞中央,少数为双核。心肌纤维连接处称闰盘,在HE染色标本中,闰盘呈深色的阶梯状或横线状。心肌纤维也有横纹,但不如骨骼肌纤维明显。

●心肌纤维的超微结构及与骨骼肌纤维的主要不同点 心肌纤维也有粗、细肌丝,它们在肌节内的排列分布与骨骼肌纤维相同,也含横小管和肌浆网等结构,但有所不同。①粗、细肌丝形成粗细不等的肌丝束,肌原纤维不明显,横纹不明显②横小管较粗,位于Z线水平,肌浆网稀疏,终池扁而小,常见横小管与一侧的终池紧贴形成二联体③闰盘位于Z线水平,闰盘的横位部分有中间连接和桥粒,纵位部分有缝隙连接。

●平滑肌纤维的光、电镜结构特点及平滑肌细胞间的连接平滑肌纤维呈长梭形,无横纹,细胞核只有一个,椭圆形或杆状,位于细胞中央。平滑肌纤维多成束或成层分布在内脏器官中,肌纤维相互平行或交错排列。平滑肌纤维表面的肌膜向下凹陷形成众多的小凹,小凹相当于横纹肌的横小管。肌浆网稀疏,邻近小凹,平滑肌细胞内无肌原纤维及明显的肌节结构。密斑、密体、中间丝、粗肌丝和细肌丝等结构明显可见。密斑位于肌膜下,为细肌丝附着点,密体位于胞质中,是细肌丝和中间丝的共同附着点,密体相当于横纹肌的Z线。中间丝连于相邻密体中间,构成平滑肌细胞的菱形网架,起支持作用。粗、细肌丝主要位于细胞周边部的肌浆中,二者数量之比约为1:12—30。粗肌丝由肌球蛋白构成,细肌丝主要由肌动蛋白构成。粗肌丝上没有M线及其两侧的光滑部分,表面有成行排列的横桥,相邻两行横桥摆动方向相反。若干条粗、细肌丝聚集形成肌丝单位,又称收缩单位。相邻平滑肌纤维之间有缝隙连接,利 于化学信息和神经冲动的沟通,利于众多平滑肌纤维同时收缩而形成功能整体。(张晓丽 王富武)

第7章 神经组织

一.目的要求

●掌握神经组织的一般结构

●掌握神经细胞的光镜和电镜结构,神经元的分类和功能特征; ●掌握突触的超微结构和功能及分类 ●了解神经胶质细胞的种类和功能

●掌握神经纤维的分类与光镜、电镜结构特点 ●了解神经末梢的种类和主要功能 二.主要教学内容

●神经组织的一般结构 由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组成。前者又叫神 经元,是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单位,具有接受刺激、整合信息和传导冲动的能力。后者对前者起支持、保护、营养和绝缘等作用。

●神经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其胞体表面有单位膜组成的细胞膜,有接受 刺激和传导神经冲动的功能;细胞核大而圆,位于细胞中央,着色浅,核仁大而明显;细胞质内除含一般的细胞器和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外,还有丰富的尼氏体和神经原纤维。光镜下,H.E.染色切片中,尼氏体呈嗜碱性颗粒状或斑块状,电镜下尼氏体由许多平行排列的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构成。神经原纤维在光镜下镀银切片中由很多棕黑色的细长原纤维交错成网,并伸入树突和轴突。电镜下神经原纤维是由排列成束的神经丝和微管构成,它们构成神经元的细胞骨架,参与物质的运输。神经元的树突有多条,其分支上常见树突棘,它是神经元之间形成突触的主要部位,电镜下树突棘内有2—3层滑面内质网形成的板层,板层间有少量致密物质,称此为棘器。树突的功能主要是接受刺激,树突棘和树突大大增加了神经元的接受面。神经元的轴突较树突细,直径均一,分支较少,有侧支呈直角分出,轴突末端的分支较多,形成轴突终末;胞体发出轴突的部位常呈圆锥形,称轴丘,光镜下此区无尼氏体,染色淡。轴突表面的细胞膜称轴膜,内含的胞质称轴质。轴质内有许多与其长轴平行的微管和神经丝,此外还有微丝、线粒体、滑面内质网和一些小泡等。轴突内无尼氏体和高尔基复合体,故不能合成蛋白质,轴突成分的更新及神经递质合成所需的酶和蛋白质,是在胞体内合成后输送到轴突及其终末的。

●神经元的分类 根据突起的多少可分为多极神经元、双极神经元和假 单极神经元;根据轴突的长短可分为长轴突的大神经元(称Golgi Ⅰ型神经元)和短轴突的小神经元(称GolgiⅡ型神经元);根据神经元的功能可分为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根据神经元释放的神经递质可分为胆碱能神经元、胺能神经元、肽能神经元和氨基酸能神经元。

●轴突运输 神经元的胞体与轴突是一整体,胞体与轴突间经常进行物质运输和交换。神经元胞体把新合成的微管、微丝和神经丝组成的网架缓慢地移向轴突终末,称此为慢速运输;轴膜更新所需的蛋白质、含神经递质的小泡及合成递质所需的酶等,由胞体输向终末,称快速顺向轴突运输;轴突终末内的代谢产物或由轴突终末摄取的物质(蛋白质、小分子物质或由临近细胞产生的神经营养因子等)逆行输向胞体,称快速逆向轴突运输。某些微生物或毒素(如破伤风毒素、狂犬病毒)进入轴突终末,也可通过逆行性运输迅速侵犯神经元胞体。●突触的分类和光、电镜结构 分为化学性突触和电突触两类。前者以化学物质(神经递质)为通讯媒介,后者以电流(电讯号)传递信息,为缝隙连接。是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非神经细胞之间的一种特化的细胞连接,可分为突触前成分、突触间隙和突触后成分三部分,突触前后成分彼此相对的细胞膜分别称为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两者之间的狭窄间隙称突触间隙。在银染标本中,突触前成分为棕黑色的环扣状,附着在另一神经元的胞体或树突上,称突触扣结。电镜下突触扣结内含许多突触小泡。突触小泡内含神经递质或神经调质;突触前膜和后膜均比一般细胞膜略厚,在突触前膜还有电子致密度高的锥形致密突起突入胞质内,突起间容纳突触小泡。

●中枢神经系统神经胶质细胞的种类 包括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和室管膜细胞。此外在嗅球和嗅束中还有一种神经胶质细胞,称嗅鞘膜细胞,它对中枢神经再生有重要作用。星形胶质细胞是最大的一种神经胶质细胞,可分两种,即纤维性星形胶质细胞和原浆性星形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从胞体发出的突起充填在神经元胞体及其突起之间,起支持和绝缘作用,有些突起末端扩大形成脚板,在脑和脊髓表面形成胶质界膜,或贴附在毛细血管壁上构成血脑屏障的神经胶质膜。少突胶质细胞在银染色标本中,突起较少,常呈串珠状。它的突起末端扩展成扁平薄膜,包卷神经元的轴突形成髓鞘,是中枢神经系统的髓鞘形成细胞;少突神经胶质细胞及其形成的中枢髓鞘还含有一些抑制因子,能抑制再生神经元的突起生长。小胶质细胞是最小的胶质细胞,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时,小胶质细胞可吞噬细胞碎屑及退化变性的髓鞘。室管膜细胞呈立方形或柱形,分布在脑室及脊髓中央管的腔面,形成单层上皮。室管膜细胞表面有许多微绒毛,有些细胞表面有纤毛;某些地方的室管膜细胞,其基底面有细长的突起伸向深部。室管膜及室管膜下层含有神经干细胞,在某种条件下,它能分化形成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

●周围神经系统的胶质细胞分类和功能 周围神经系统的神经胶质细胞有两种,即Schwann细胞和卫星细胞。Schwann细胞是周围神经系统的鞘细胞,它们排列成串,一个接一个地包裹着周围神经纤维的轴突;在有髓神经纤维,Schwann细胞形成髓鞘,是周围神经系统的髓鞘形成细胞;Schwann细胞对周围神经的再生有重要作用,正常或受损的外周神经,其Schwann细胞能产生一些神经营养因子。卫星细胞是神经节内包裹神经元胞体的一层扁平或立方形细胞,又称被囊细胞。细胞核圆或卵圆形,染色较深;细胞外有一层基膜。

●神经纤维的概念 由神经元的长轴突外包胶质细胞组成。包裹中枢神经纤维轴突的胶质细胞是少突胶质细胞,包裹周围神经纤维轴突的是Schwann细胞。根据包裹轴突的胶质细胞是否形成髓鞘,神经纤维可分有髓神经纤维和无髓神经纤维。

●周围神经系统的有髓神经纤维的结构 除起始段和终末外均包有髓鞘;髓鞘分成许多节段,各节段间的缩窄部称郎氏结,轴突的侧支均自郎氏结处发出;相邻两个郎氏结之间的一段称结间体。光镜下常规染色标本中,髓鞘中的类脂被溶解,仅见淡红色的残留蛋白质;在髓鞘的最外面还可见由Schwann 细胞最外面的一层胞膜和基膜一起构成的神经膜。用锇酸固定和染色的标本中,髓鞘呈黑色,在其纵切面上可见一些漏斗形的斜裂,称施-兰切迹。每一结间体的髓鞘是由一个Schwann细胞的胞膜融合并呈同心圆状包卷轴突而形成的,电镜下呈明暗相同的同心状板层。

●髓鞘的形成 在有髓神经纤维发生中,伴随轴突一起生长的Schwann细胞表面凹陷成一纵沟,轴突位于纵沟内,沟缘的胞膜相贴形成轴突系膜;轴突系膜不断伸长并反复包卷轴突,把胞质挤至细胞的内外边缘及两端(即靠近郎氏结处),从而形成许多同心圆的螺旋板层,即为髓鞘。故髓鞘乃成自Schwann细胞的胞膜,属Schwann细胞的一部分。Schwann细胞的胞质除见于细胞的外、内边缘和两端外,还见于髓鞘板层的施-兰切迹。该切迹构成螺旋形的胞质通道,并与细胞外、内边缘的胞质相通。

●中枢神经系统的有髓神经纤维的结构 其髓鞘由少突胶质细胞突起末端的扁平薄膜包卷轴突而形成;一个少突胶质细胞有多个突起可分别包卷多个轴突;中枢有髓神经纤维的外表面没有基膜包裹,髓鞘内无施-兰切迹。●无髓神经纤维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周围神经系统的无髓神经纤维由较细的轴突和包在它外面的Schwann细胞组成;Schwann细胞沿轴突一个接一个地连接成连续的鞘,但不形成髓鞘,无郎氏结;一个Schwann细胞可包裹许多条轴突;Schwann细胞外面也有基膜。中枢神经系统的无髓神经纤维的轴突外面没有任何鞘膜,为裸露的轴突。因无髓鞘和郎飞氏结,其冲动沿轴突膜连续传导,速度比有髓神经纤维慢得多。

●神经末梢 是周围神经纤维的终末部分,按功能分感觉神经末梢和运动神经末梢两大类。感觉神经末梢是感觉神经元(假单极神经元)周围突的终末部分,该终末与其它结构共同组成感受器。感觉神经末梢按其结构可分游离神经末梢和有被囊神经末梢。游离神经末梢由较细的有髓或无髓神经纤维的终末反复分支而成。感受冷、热、轻触、痛等感觉。有被囊神经末梢常见种类有触觉小体、环层小体和肌梭。触觉小体又称Meissner小体,它分布在皮肤真皮乳头内,可感受触觉。环层小体又称Pacinian小体,它广泛分布在皮下组织、肠系膜、韧带和关节囊等处,感受压觉和振动觉。肌梭为梭形小体,是一种本体感受器,主要感受肌纤维的伸缩变化,在调节骨骼肌的活动中起重要作用。运动神经末梢是运动神经元的轴突在肌组织和腺体的终末结构,分躯体和内脏运动神经末梢两类。前者分布于骨骼肌,当有髓神经纤维抵达骨骼肌时,髓鞘消失,其轴突反复分支,每一分支形成纽扣状膨大与骨骼肌纤维建立突触连接,此连接区域呈椭圆形板状隆起,称运动终板或神经肌连接。后者分布于心肌、各种内脏及血管的平滑肌处。●神经纤维的溃变 神经纤维受损或切断后,神经元的胞体肿胀,核偏位,胞质内尼氏体明显减少,胞质着色浅;远端的神经纤维全长发生溃变,轴突和髓鞘碎裂和溶解;与胞体相连的近端神经纤维则发生逆行性溃变,溃变一般只发展到临近断端的第一侧支终止。

●神经纤维的再生 当神经元胞体严重损伤时,或近胞体处的轴突损伤后,常导致神经元胞体的死亡;神经元胞体是细胞的营养中心,胞体的存活是其神经纤维再生的必要条件。胞体约于损伤后第三周开始恢复,恢复中的胞体不断合成新的蛋白质及其它产物输向轴突使残留的近侧段轴突末端生长出许多新生的轴突支芽。

●周围神经纤维的再生 切断处远侧段的周围神经纤维的轴突和髓鞘发生溃变,但包裹神经纤维的基膜仍保留呈管状;此时Schwann细胞大量增生,一面吞噬解体的轴突和髓鞘,一面在基膜管内排列成细胞索,并形成细胞桥把两端连接起来;从近侧端神经纤维轴突末端长出的轴突支芽,越过此细胞桥,进入基膜管内,其中一支沿着Schwann细胞索生长并到达原来神经纤维末梢所在处,则再生成功;Schwann细胞能产生多种神经营养因子对轴突的再生起重要作用。●中枢神经纤维的再生 比周围神经纤维的再生困难。少突胶质细胞能产生多种抑制因子,可抑制中枢神经元轴突的再生;中枢神经纤维受损伤时,星形胶质细胞增生肥大,在损伤区形成致密的胶质瘢痕,大多数再生轴突支不能越过此胶质瘢痕,即使能越过,也没有象周围神经纤维那样的基膜管和Schwann细胞索引导再生轴突到达目的地;故中枢神经纤维损伤后,其功能不易恢复;神经营养因子、胚胎脑组织或周围神经移植,均能促进中枢神经再生。

(张晓丽)第8章 神经系统 一.目的要求

●了解中枢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

●掌握大脑皮质、小脑皮质和脊髓的组织结构

● 了解周围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

●了解血脑屏障的结构 二.主要教学内容

●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 主要由神经组织组成,分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前者包括脑和脊髓,后者由脑、脊神经节,脑、脊神经,自主神经节和自主神经组成。

●大脑皮质分层 从表面到深层一般可分6层。1.分子层 神经元小而少,主要是水平细胞和星形细胞,还有许多与皮质表面平行的神经纤维。2.外颗粒层 主要由许多星形细胞和少量小型锥体细胞构成。3.外锥体细胞层 较厚,由许多中、小型锥体细胞和星形细胞组成。4.内颗粒层 细胞密集,多数是星形细胞。5.内锥体细胞层 主要由中型和大型锥体细胞组成,在中央前回运动区,有巨大锥体细胞,称Betz细胞。6.多形细胞层 以梭形细胞为主,还有锥体细胞和颗粒细胞。

●小脑皮质分层 从外到内分三层。1.分子层 较厚,神经元较少,主要由星形细胞和篮状细胞组成。2.蒲肯野细胞层 由一层蒲肯野细胞胞体组成。3.颗粒层 由密集的颗粒细胞和一些高尔基细胞组成。

●脊髓灰质的组织结构 脊髓横切面由中央的蝶形灰质和周围的白质组成。灰质分前角、后角和侧角(侧角主要见于胸腰段脊髓)。前角内大多是躯体运动神经元,大者称α神经元,小者称γ神经元,还有一种短轴突的小神经元称Ranshaw细胞,侧角内的神经元是交感神经系统的节前神经元。后角内的神经元组成较复杂,它们主要接受后根纤维(感觉神经元的中枢突)传入的神经冲动,其轴突在白质内形成各种上行纤维束到脑干、小脑和丘脑,故这类神经元又称束细胞。脊髓灰质内还遍布许多中间神经元。

●神经节的结构 可分脑、脊神经节和自主神经节两大类。脑脊神经节位于脊神经后根和某些脑神经干上;自主神经节包括交感和副交感神经节。神经节一般为卵圆形,外包结缔组织被膜;节内的神经细胞称节细胞,细胞的胞体被一层扁平的卫星细胞包裹,卫星细胞外面还有一层基膜;此外节内还有大量神经纤维及少量结缔组织和血管。脑、脊神经节的节内神经元为假单极神经元。自主神经节的节细胞是自主神经系统的节后神经元,为多极运动神经元,部分细胞有双极;细胞核常偏位于细胞的一侧。卫星细胞数量较少。节内神经纤维多为无髓神经纤维,其中有节前纤维和节后纤维;节前纤维与节细胞建立突触,节后纤维离开神经节,其末梢形成内脏运动神经末梢。交感神经节的节细胞多为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有两种,一种是主节细胞,占大多数,另一种节细胞为小强荧光细胞,数量少,可能是一种中间神经元。副交感神经节的节细胞一般属胆碱能神经元。

●脑脊膜的组织结构 脑脊膜是包在脑和脊髓外面的结缔组织膜,由外

向内包括硬膜、蛛网膜和软膜。1.硬膜是较厚而坚韧的致密结缔组织,其内表面有一层间皮细胞覆盖。2.蛛网膜由薄层纤细的结缔组织构成,形成许多小梁与软膜相连,小梁在蛛网膜下隙内分支形成蛛网膜结构。3.软膜是紧贴在脑和脊髓表面的薄层结缔组织,富含血管。在软膜外表面和蛛网膜外、内表面以及小梁的表面均被覆有单层扁平上皮。

●脉络丛的组织结构 分布于第Ⅲ、Ⅳ脑室顶和部分侧脑室壁,由富含血管的软膜与室管膜直接相贴并进入脑室而成的皱襞状结构,室管膜则成为有分泌功能的脉络丛上皮。脉络丛上皮由一层立方形或矮柱状细胞组成,上皮下是基膜,基膜深部是结缔组织,结缔组织内富含血管和巨噬细胞。

(张晓丽)

第9章 循环系统一.目的要求

●掌握毛细血管的光镜结构和几种毛细血管的超微结构。

●掌握动脉管壁的一般结构及大动脉、中动脉和小动脉的结构特点和功能 ●掌握血管内皮细胞的超微结构特征及其相关功能。●了解静脉的结构特点。

●了解微循环的概念、组成和各段血管的结构特点。●掌握心脏的一般结构,了解心传导系统的组成。二.主要教学内容

●血管内皮细胞在超微结构特征及其相应功能 内皮细胞长轴与血流方向一致,细胞基底面附着于基底膜上。内皮和基膜构成物质进出血管的重要通透性屏障。电镜下,内皮细胞有内皮突起、质膜小泡、Weibel-Palade小体等特点。内皮突起 内皮细胞向管腔内伸出的形态不一的胞质突起,较长的突起可分支并互相吻合,突起中可见质膜小泡。微绒毛状突起可能与吸收作用或与炎症时捕捉白细胞有关。片状或瓣状突起可能参与内吞作用。大型的指状突起扩大了内皮细胞的表面积,又使大血管腔面的血液形成涡流,减缓血流速度,便于物质交换。质膜小泡 在内皮细胞的胞浆中含有一些大小相近的质膜小泡,小泡约占内皮细胞胞质体积的1/3,其中近1/3的小泡开口于内皮细胞的游离面,此种小泡又称小凹。约1/3多的小泡与内皮细胞基底面融合,只有1/3的小泡分布于内皮细胞的胞质中。偶见小泡开口于细胞间隙内。有时小泡也互相连通,形成穿过内皮的暂时性孔道,称穿内皮小管。质膜小泡可能作为膜储备,多数认为小泡的主要功能是运输大分子物质,是内皮细胞的一种运输工具。Weibel-Palade小体 简称W-P小体,系内皮细胞所特有的杆状细胞器,它由单位膜包裹,内有6~26条直径约15nm平行排列的细管,细管之间为电子密度较高的物质。W-P小体参与蛋白质FⅧRAg的制造与储存,间接参与止血作用。

●动脉管壁的一般结构 动脉根据其管径的大小,通常将动脉主要分为大动脉、中动脉和小动脉三级,均由内膜、中膜和外膜三层膜组成。内膜表面衬以内皮,内皮周围有内弹性膜,由弹性蛋白构成,膜上有许多孔。在内皮和内弹性膜之间为内皮下层,其中含少量的胶原纤维、弹性纤维和少许纵行平滑肌。中膜位于内外弹性膜之间,主要由环形平滑肌、胶原纤维、弹性纤维、弹性膜和基质组成。血管平滑肌可与内皮细胞形成肌内皮连接,平滑肌借助这种连接,与血液或内皮细胞形成信息交流。血管平滑肌也具有分泌肾素和血管紧张素原的能力。它们与内皮细胞表面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共同构成肾外的血管肾素和血管紧张素系统。外膜由较疏松的结缔组织组成。在中膜和外膜交界处,有较密集的弹性纤维组成的外弹性膜。

●大动脉管壁的结构特点 1.内皮下层较厚,内弹性膜与中膜的弹性膜相连,故内弹性膜不明显。2.中膜主要由40~70层弹性膜组成,故又称弹性动脉,弹性膜之间为胶原纤维、弹性纤维及环行平滑肌。3.外膜较薄,由结缔组织组成,没有明显的外弹性膜。

●中动脉管壁的结构特点 1.内皮下层较薄,内弹性膜明显,呈波浪状.2.中膜主要由10~40层环行平滑肌组成,故又称肌性动脉。3.外膜厚度与中膜相似,中膜和外膜的分界处有明显的外弹性膜。

●小动脉管壁的结构特点 较大的小动脉有明显的内弹性膜,中膜有几层环行平滑肌,一般没有外弹性膜。管径在300μm以下的动脉称微动脉,它有1~2层平滑肌。小动脉和微动脉的收缩或舒张,能显著调节器官和组织的血流量。正常血压的维持,在相当大程度上取决于外周阻力,而外周阻力的变化主要取决于小动脉和微动脉平滑肌的收缩程度。

●毛细血管的结构、分类及分布 毛细血管是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微细血管,其管壁薄,结构简单。毛细血管的管径约6~8μm,管壁主要由一层内皮细胞和基膜组成。内皮细胞基膜外有少许结缔组织。在内皮细胞和基膜之间散在分布一种扁平而有突起的细胞,称周细胞。周细胞的功能不清楚。在电镜下,将毛细血管分为连续性毛细血管、有孔毛细血管和血窦三型。连续性毛细血管的内皮细胞间有紧密连接,基膜完整,胞质中有许多吞饮小泡。这种毛细血管分布于结缔组织、肌肉组织、肺和中枢神经系统等处;有孔毛细血管的内皮细胞不含核的部分很薄,有许多贯穿细胞全厚的孔。有的内皮细胞的孔有隔膜封闭,隔膜一般厚4~6nm。此型毛细血管主要分布于胃肠粘膜、某些内分泌器官和肾血管球等处。血窦 管腔较大,形状不规则。主要分布于肝、脾、骨髓和一些内分泌腺中。某些内分泌腺的血窦内皮细胞有孔,有连续的基膜;肝的血窦内皮细胞有孔,细胞之间有较大的间隙,基板不连续,仅由网状纤维缠绕;脾血窦内皮细胞呈杆状,细胞间隙也较大。

●静脉的组织结构

静脉与相应的动脉相比,其管腔大而不规则,管壁薄,平滑肌和弹性成分少,胶原纤维多。大静脉管壁内膜薄,中膜很不发达,为几层排列稀疏的环行平滑肌,有的无平滑肌,外膜则较厚,结缔组织内常有较多纵行平滑肌束。中静脉管壁薄,内弹性膜不明显。中膜环行平滑肌分布稀疏。外膜比中膜厚,无外弹性膜。在有些中静脉外膜中可见纵行平滑肌束。

●微循环的概念、组成 微循环是指微动脉到微静脉之间的血循环。它是血液循环的基本功能单位。是心血管系统在组织内真正实施物质交换的部位。微循环一般由微动脉、中间微动脉、真毛细血管、直捷通路、动静脉吻合和微静脉组成。

●心脏壁的组织结构 心脏壁很厚,左心室最厚。心壁由三层膜组成,从内向外依次为心内膜、心肌膜和心外膜。心内膜包括内皮、内皮下层和心内膜下层三层。内皮下层由细密的结缔组织组成,含少许平滑肌,但无血管,其营养直接从心腔血液获得。心内膜下层由疏松结缔组织组成,含有血管、神经。心室的心内膜下层还有心传导系统的分支,即普肯野纤维或称束细胞。此细胞较一般肌纤维粗而短,着色淡,肌丝束较少,位于细胞的周边。束细胞有快速传导神经冲动的作用。心肌膜主要由心肌纤维构成。心肌纤维呈螺旋状,大致可分为内纵、中环、外斜三层。心房肌纤维含有电子密度较高的膜包颗粒,称心房特殊颗粒。颗粒内含有心房利钠因子,简称心钠素,它有很强的利尿、排钠、扩张血管和降血压的作用。心肌细胞还能合成肾素和血管紧张素,具有增强心肌收缩、升高血压等作用。心外膜是心包膜的脏层,它是由一层间皮和其下面的薄层结缔组织组成,称为浆膜,含有血管和神经,并常有脂肪组织。

●心传导系统的组成 心传导系统包括窦房结、房室结、房室束及其分支。窦房结位于右心房心外膜的深部,其它均分布在心内膜下层。主要由三型细胞组成。1.起搏细胞 简称P细胞,存在于窦房结和房室结,是心肌细胞的起搏点。2.移行细胞 位于窦房结和房室结的周边及房室束。3.普肯野纤维 有快速传导神经冲动的作用。

(李盛芳)

第10章免疫系统一。目的要求

● 了解免疫的概念及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掌握淋巴组织的概念、分类及其结构。● 了解淋巴器官及分类

● 了解胸腺的结构和功能,掌握血-胸腺屏障的概念和组成。● 掌握淋巴结及脾的结构和功能。● 了解单核吞噬系统的组成及功能。二.教学内容

●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免疫系统主要由免疫细胞、淋巴组织和淋巴器官组成。免疫细胞主要包括淋巴细胞、浆细胞、巨噬细胞等。淋巴细胞分为T细胞、B细胞和NK细胞三类。其功能是通过识别自我和非自我,产生免疫应答反应,以发挥免疫保护、免疫监视和免疫自稳功能。

●淋巴组织的概念及分类 以网状细胞和网状纤维为支架。网眼中充满大量淋巴细胞及一些浆细胞和巨噬细胞等,这种组织称之为淋巴组织。按其存在形式,一般将淋巴组织分为弥散淋巴组织和淋巴小结两种。淋巴小结 又称淋巴滤泡,为淋巴组织聚集形成的圆形或椭圆形小体,主要由B淋巴细胞组成。抗原刺激时,小结的中央染色较淡,细胞分裂相多,称生发中心。无生发中心的淋巴小结较小,称初级淋巴小结;有生发中心的淋巴小结,称次级淋巴小结。弥散淋巴组织 淋巴组织散在分布,周围无明显的界限。弥散淋巴组织内常以T淋巴细胞为主,常见高内皮的毛细血管后微静脉,是淋巴细胞由血液进入淋巴组织的重要通道。

●淋巴器官和分类 淋巴器官是以淋巴组织为主要成分构成的器官。依据结构和功能的不同分为中枢淋巴器官和周围淋巴器官。中枢淋巴器官包括胸腺和骨髓,胚胎时期的淋巴干细胞到达中枢淋巴器官后,在激素和所在微环境的影响下,分裂分化成具有不同功能和不同特异性受体的处女型淋巴细胞。中枢淋巴器官发生早,其发生不受抗原刺激,在出生前已基本发育完善,并向周围淋巴器官及淋巴组织输送处女型淋巴细胞。周围淋巴器官包括淋巴结、脾及扁桃体,它们是发生免疫应答的主要场所。周围淋巴器官发生晚,其发生必须受抗原刺激。

●胸腺的一般组织结构 胸腺来自胚胎早期腮沟外胚层和咽囊内胚层。胸腺表面有薄层结缔组织构成的被膜,被膜的结缔组织伸入胸腺实质,形成小叶间隔,将胸腺分成许多小叶。每一小叶又可分为周边的皮质和中央的髓质。皮质内胸腺细胞密集,染色较深,髓质着色较浅。无论皮质或髓质,均以胸腺上皮细胞为支架,间隙内含有大量胸腺细胞和少量胸腺基质细胞。胸腺上皮细胞又称上皮性网状细胞。皮质的上皮细胞有被膜下上皮细胞和交错突细胞。被膜下上皮细胞与结缔组织相邻的一侧平整,有基膜,相邻细胞间有桥粒连接;细胞的另一侧则有一些突起。有些细胞的胞质内含有一些内吞的胸腺细胞,称为哺育细胞。被膜下上皮细胞能分泌β2微球蛋白,可吸引淋巴干细胞进入胸腺;还能分泌胸腺素和胸腺生成素。交错突细胞有许多分支状突起,突起之间以桥粒相连。此种细胞不分泌激素,有诱导胸腺细胞分化发育及其进行阳性选择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淋巴干细胞迁入胸腺后分化成的各期T细胞,称胸腺细胞。外皮质层有许多大淋巴细胞,即前胸腺细胞,深皮质层的胸腺细胞体积较小,为普通胸腺细胞。后者正处于被选择期,凡能与机体自身抗原相结合或与自身MHC抗原不相容的胸腺细胞将被灭活或淘汰。少数被选定的细胞则继续分化,从而建立了符合机体需要的淋巴细胞TCR 库。进一步成熟的普通胸腺细胞。胸腺基质细胞包括胸腺上皮细胞、巨噬细胞、是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成纤维细胞、肌样细胞等,为胸腺T细胞的分化发育提供了独特的微环境。髓质内含较多的胸腺上皮细胞和一些成熟的胸腺细胞、交错突细胞和巨噬细胞。上皮细胞又分为髓质上皮细胞和胸腺小体上皮细胞两种。胸腺小体是由胸腺小体上皮细胞同心圆排列,形成直径为30~150μm的结构,散在分布于髓质内。小体外周上皮细胞较幼稚,细胞核明显,近中心的细胞细胞核渐固缩,胞质中含有较多的角蛋白;小体中心的细胞已完全角质化,呈嗜酸性,有的已破碎呈均质透明状。中心还可见巨噬细胞或嗜酸性粒细胞。胸腺小体功能未明,但缺乏胸腺小体的胸腺,培育不出T细胞。

●血-胸腺屏障 胸腺皮质的毛细血管及其周围结构有屏障作用,称为血胸腺屏障,有下列数层构成1.连续性毛细血管的内皮,其间有紧密连接;2.内皮基膜;3.血管周隙,内含巨噬细胞;4.上皮基膜;5.连续包绕的胸腺上皮细胞突起。血液内的抗原物质不易透过,这对维持胸腺内环境的稳定、保证胸腺细胞的正常发育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淋巴结的组织结构 淋巴结表面有薄层致密结缔组织构成的被膜,有数条输入淋巴管穿越。被膜结缔组织伸入实质形成的小梁,小梁相互连接,形成淋巴结的支架。淋巴结的实质分为皮质和髓质两部分。皮质位于被膜下方,由浅层皮质、副皮质和皮质淋巴窦组成。浅层皮质含淋巴小结及小结之间的薄层淋巴组织,主要由B细胞构成。未受到抗原刺激的淋巴小结称初级淋巴小结。抗原刺激后小结即增大并产生生发中心,称次级淋巴小结。生发中心由明区、暗区两部分组成。暗区位于生发中心的内侧,由新转化的大淋巴细胞组成,其胞质的嗜碱性强,着色深。暗区的细胞分裂分化形成明区的中等大小的淋巴细胞。明区位于生发中心的外侧份,含有较多的网状细胞、巨噬细胞及滤泡树突细胞,故着色淡。增殖分化的小淋巴细胞集中于生发中心的顶部及四周称为帽区。副皮质区位于皮质的深层,为弥散淋巴组织,由深层皮质单位组成。深层皮质单位呈半球形,平整面朝向浅层,与一条输入淋巴管相对应,其球面朝向髓质。深层皮质单位分中央区及周围区。中央区内的淋巴细胞排列较紧密,主要为T细胞和一些交错突细胞,是胸腺依赖区。周围区为一薄层淋巴组织,兼含T、B细胞,内含有较多高内皮的毛细血管后微静脉,此处是血液内淋巴细胞进入淋巴组织的重要通道。皮质淋巴窦包括被膜下淋巴窦和小梁周窦。被膜下淋巴窦通过深层皮质单位间的窄通道与髓质淋巴窦相通。窦壁的内皮细胞很薄。窦腔内有星状内皮细胞支撑,还有一些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等。髓质由髓索及髓窦组成。髓索为索状的淋巴组织,主要含有B细胞、浆细胞、肥大细胞与巨噬细胞等。髓窦与皮质淋巴窦的结构相同。

●淋巴结的功能(1)滤过淋巴液(2)进行免疫应答

●脾脏的组织结构及功能 脾的表面覆以较厚的被膜,有间皮覆盖。被膜结缔组织伸入脾内形成许多分支的小梁,它们相互连接构成脾的支架。被膜与小梁内含有许多平滑肌纤维。脾由白髓、红髓和边缘区三部分组成。白髓包括动脉周围淋巴鞘和淋巴小结。动脉周围淋巴鞘 是围绕在中央动脉周围的弥散淋巴组织,主要由T细胞构成,还有一些巨噬细胞和交错突细胞。淋巴小结 又称脾小体,结构与淋巴结的淋巴小结相同,主要由B细胞构成。红髓分布于小梁周围及白髓之间,由脾索与脾血窦组成。脾索位于脾窦之间,由富含血细胞的索状淋巴组织构成。脾索内含有大量巨噬细胞、B细胞和浆细胞。脾血窦由一层长杆状的内皮细胞平行排列而成,细胞间常有较宽的间隙。内皮外有环行围绕的网状纤维,使血窦壁呈栅栏状结构。边缘区位于白髓与红髓交界处,该区的淋巴细胞较白髓稀疏,较红髓密集,以B细胞为主,并有较多的巨噬细胞及一些血细胞。脾的功能包括滤血、免疫应答、造血和储血。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组成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包括结缔组织内的巨噬细胞、肝内的Kupffer细胞、肺内的尘细胞、神经组织内的小胶质细胞、骨组织内的破骨细胞、淋巴组织内的交错突细胞以及表皮内的郎格罕细胞等。它们均来源于骨髓内的幼单核细胞。它们穿出毛细血管壁进入器官或组织后,进一步分化发育为上述各种细胞。

(李盛芳)

第11章 皮 肤

一、目的要求: ●掌握皮肤的基本结构 ●了解表皮的角化过程

●了解黑色素细胞、郎格罕细胞和梅克尔细胞的分布、结构和功能 ●了解皮脂腺和汗腺的结构和功能 ●了解毛发的基本结构

二、主要教学内容

●皮肤 人体面积最大的器官。它由表皮和真皮两部分组成。

●表皮 位于皮肤浅层,由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组成。表皮细胞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角质形成细胞,构成表皮的主体,分层排列;另一类是非角质形成细胞,散在于角质形成细胞之间,包括黑[色]素细胞、朗格汉斯细胞和梅克尔细胞。

●表皮的分层

在厚表皮,由深至浅,可清晰地分辨出基底层、棘层、颗粒层、透明层和角质层五层结构,其主要功能是合成角蛋白,参与表皮角化。●基底层

附着于基膜,由一层矮柱状或立方形的基底细胞组成。细胞核圆形或椭圆形,胞质呈强嗜碱性。电镜下胞质内可见分散或成束的角蛋白丝,也称张力丝。细胞间以桥粒相连,基底面借半桥粒与基膜相连。基底细胞属幼稚细胞。有活跃的增殖能力,新生的细胞向浅层推移,并分化为其余几层细胞。

●棘层 位于基底层上方,由4~10层多边形、体积较大的棘细胞组成,细胞表面有许多短小的棘状突起,相邻细胞突起以桥粒相连。棘细胞核较大,圆形,位于细胞中央。胞质丰富,弱嗜碱性,胞质中含较多的张力原纤维。电镜观察胞质中可见多个膜被的卵圆形的板层颗粒,其内容物主要是糖脂和固醇。

●颗粒层 由3~5层扁梭形细胞组成,位于棘层上方,细胞核和细胞器渐趋退化。细胞的主要特点是胞质内出现许多透明角质颗粒,颗粒呈强嗜碱性。电镜下,透明角质颗粒呈致密均质状,无界膜包被,角蛋白丝常穿入颗粒中。另外,颗粒层细胞含板层颗粒多,板层颗粒的内容物可释放到细胞间隙内,形成多层膜状结构,成为表皮渗透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透明层 由2~3层更扁的梭形细胞组成。胞核和细胞器已消失,胞质含透明角质。H-E染色细胞透明并显浅红色,折光性强。电镜显示细胞质内充满浸埋在致密均质状基质中的角蛋白丝。

●角质层 为表皮的最浅层,由多层扁平的角质细胞组成。角质细胞是一些干硬的死细胞,已无细胞核和细胞器,胞质中充满角蛋白,光镜下呈嗜酸性均质状。电镜下,细胞内充满密集、粗大的角蛋白丝束及均质状物质,二者结合的复合体为角蛋白。细胞膜因内面附有一层不溶性蛋白而坚固。细胞间隙中充满板层颗粒释放的脂类物质。浅层角质细胞间桥粒解体,细胞连接松散,脱落后形成皮屑。

●黑[色]素细胞 多位于表皮基底细胞之间,其突起伸入基底细胞和棘细胞之间。黑[色]素细胞的主要特征是胞质内含有许多界膜包被的椭圆形小体,称黑[色]素体。

●黑[色]素体 由高尔基复合体生成,其内含酪氨酸酶,能将酪氨酸转化为黑[色]素。当黑[色]素体充满黑[色]素后,改称黑[色]素颗粒。黑[色]素能吸收和散射紫外线,可保护深层组织免受辐射损伤。

●朗格汉斯细胞

分散于棘层浅部。为具有树枝状突起的细胞,是皮肤的抗原提呈细胞。

●梅克尔细胞 是一种具有短指状突起的细胞,常分布于表皮基底层。这种细胞可能是一种感受触觉刺激的感觉上皮细胞。

●真皮 位于表皮下,由致密结缔组织组成,可分为乳头层和网织层两层。

●乳头层 位于真皮浅层,结缔组织向表皮基底部突出,形成许多乳头状突起,称真皮乳头。具有丰富毛细血管的乳头,称血管乳头;含游离神经末梢和触觉小体的乳头,称神经乳头。

●网织层 位于乳头层下方,由致密结缔组织组成,粗大的胶原纤维束交织成网,并有许多弹性纤维,使皮肤具有较大的弹性和韧性。

●毛的一般结构

毛分为毛干、毛根和毛球三部分。露在皮肤外的部分为毛干,埋在皮肤内的部分为毛根。包在毛根外面的上皮和结缔组织形成的鞘为毛囊。毛根和毛囊下端合为一体,膨大为毛球。毛球底面有结缔组织突入其中形成的毛乳头,毛球是毛和毛囊的生长点。毛和毛囊斜长在皮肤内,在它们与皮肤表面呈钝角的一侧有一束平滑肌,连接毛囊和真皮,称立毛肌。

●毛的组织学结构 毛干和毛根由排列规则的角化上皮细胞组成。毛囊分为两层,内层为上皮根鞘,外层为结缔组织鞘。毛球的上皮细胞为幼稚细胞,称毛母质,它们不断增殖分化,向上移动,形成毛根和上皮根鞘的细胞。

●皮脂腺 多位于毛囊与立毛肌之间,为泡状腺。导管较短,为复层扁平上皮,大多开口于毛囊上段。腺泡周边为一层较小的幼稚细胞,称基细胞。胞质嗜碱性。基细胞不断分裂增殖,新生腺细胞体积逐渐变大,并向腺泡中心移动。腺细胞成熟时,胞体呈多边形,胞质内充满脂滴,细胞核固缩,细胞器消失。最后腺细胞解体,连同脂滴一起排出,即为皮脂。皮脂有润滑皮肤,保护毛发的作用。●汗腺 为单曲管状腺,可分外泌汗腺和顶泌汗腺两种。

●外泌汗腺 又称小汗腺,其遍布全身大部分皮肤。分泌部为较粗的管,管腔较小,由单层锥体形、立方形或矮柱状细胞组成,H-E染色标本上能见到明暗两种细胞。汗腺的导管较细,由两层小立方形细胞组成,胞质嗜酸性、着色较深。汗液除含大量水分外,还含钠、钾、氯、乳酸盐及尿素。

●顶泌汗腺

又称大汗腺。主要分布在腋窝、乳晕、肛门及会阴等处。其分泌部管径粗,管腔大,导管细而直。分泌物为较粘稠的乳状液,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类。

(郝晶、石运芝)

第12章内分泌系统一、目的要求

●掌握甲状腺及肾上腺的光镜结构及功能。

●掌握脑垂体的光镜结构及功能,下丘脑与脑垂体的关系。

●了解内分泌腺的一般结构特点,分泌含氮激素及分泌类固醇激素细胞的超微结构特点。●了解甲状旁腺的光镜结构及功能,了解APUD及BNES的概念。

二、主要教学内容

● 内分泌系统的组成 内分泌腺、分布于其它器官内的内分泌细胞群体和散在的内分泌细胞。

● 内分泌腺的一般结构特点:腺细胞排列成索状、网状、团状或围成滤泡状,无导管;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

● 内分泌腺细胞分类及超微结构特点:腺细胞分泌物称激素,根据激素的化学性质,将内分泌细胞分为分泌含氮类激素细胞和分泌类固醇激素细胞两类。分泌含氮类激素细胞超微结构特点:胞质中粗面内质网、高尔基氏复合体发达,并含有膜被的分泌颗粒;分泌类固醇激素细胞超微结构特点:胞质内含有丰富的滑面内质网、管状嵴线粒体和较多的脂滴。

●甲状腺一般结构 表面包有薄层结缔组织被膜,被膜结缔组织伸入腺实质,将其分为许多大小不等的小叶,甲状腺实质由大量的滤泡组成。

●甲状腺滤泡 由单层立方滤泡上皮细胞围成,滤泡腔内充满透明的胶质。滤泡上皮细胞形态随功能状态不同而变化。细胞游离面有微绒毛,胞质内有较发达的粗面内质网和较多的线粒体,溶酶体散在于胞质内,高尔基复合体位于核上区。细胞顶部胞质内有电子密度中等、体积较小的分泌颗粒,还有从滤泡腔摄入的低电子密度的胶质小泡。具有合成和分泌甲状腺激素的功能。

●滤泡旁细胞 位于滤泡之间或滤泡上皮细胞与基膜之间, 细胞稍大,胞质着色略淡。

●滤泡旁细胞功能 甲状腺滤泡旁细胞释放降钙素。降钙素是一种多肽,能促进成骨细胞的活动,使骨盐沉着于类骨质,并抑制胃肠道和肾小管吸收Ca2+,从而使血钙下降。

● 甲状旁腺的结构和功能

●肾上腺一般结构 肾上腺表面包以结缔组织被膜,少量结缔组织伴随血管和神经伸入腺实质内。肾上腺实质由周边的皮质和中央的髓质两部分构成。皮质由外向内可分为三个带即球状带、束状带和网状带。

●球状带 位于被膜下方,较薄,占皮质总体积的15%。细胞排列呈球状团块,细胞较小,呈矮柱状或锥形,核小染色深,胞质较少,内含少量脂滴。细胞团之间为窦状毛细血管和少量结缔组织。球状带细胞分泌盐皮质激素,如醛固酮,调节水盐代谢,保钠排钾。●束状带 是皮质中最厚的部分,占皮质总体积的78%。束状带细胞比皮质其它两带的细胞大,细胞呈多边形,排列成单行或双行细胞索,索间为窦状毛细血管和少量结缔组织。束状带细胞核圆,较大,着色浅。胞质内含有大量的脂滴,在HE染色标本中,脂滴被溶解,故胞质染色浅而呈空泡状。束状带细胞分泌糖皮质激素,主要为皮质醇和皮质酮。束状带细胞受腺垂体细胞分泌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的调控。

●网状带 位于皮质的最内层,占皮质总体积的7%。细胞索相互吻合成网,网间为窦状毛细血管和少量结缔组织。网状带细胞较束状带细胞小,胞核也小,着色较深,胞质内含较多脂褐素和少量脂滴,因而染色较束状带深。网状带细胞主要分泌雄激素和少量雌激素。

●肾上腺髓质的结构 位于肾上腺的中央,主要由排列成索或团的髓质细胞组成。细胞间为窦状毛细血管和少量结缔组织。另外,髓质内还有少量交感神经节细胞,胞体较大,散在分布于髓质内。

●髓质细胞细胞较大,呈多边形。如用含铬盐的固定液固定标本,细胞胞质内呈现黄褐色的嗜铬颗粒,故又称为嗜铬细胞。电镜下,根据胞质内所含颗粒的不同,髓质细胞可分为两种。一种为肾上腺素细胞,颗粒核芯电子密度低,颗粒内含肾上腺素。此种细胞数量多,约占人肾上腺髓质细胞的80%以上。另一种为去甲肾上腺素细胞,颗粒核芯电子密度高,颗粒内含去甲肾上腺素。

●垂体构成:

远侧部(前叶)腺垂体 结节部

中间部 垂体 后叶

神经部

神经垂体 漏斗 正中隆起 漏斗柄

●远侧部 即垂体前叶,其腺细胞排列成团索状,少数围成小滤泡,细胞间具有丰富的窦状毛细血管和少量结缔组织。在HE染色标本中,依据腺细胞着色的差异,可将其分为嗜色细胞和嫌色细胞两大类。嗜色细胞又分为嗜酸性细胞和嗜碱性细胞两种。

●嗜酸性细胞 数量较多,约占远侧部腺细胞总数的40%。细胞呈圆形或卵圆形,胞质内含粗大的嗜酸性颗粒。嗜酸性细胞有两种: 生长激素细胞和催乳激素细胞。

●生长激素细胞 数量较多,电镜下见胞质内含大量电子密度高的分泌颗粒,此细胞合成和释放的生长激素能促进体内多种代谢过程,尤能刺激骺软骨生长,使骨增长。

●催乳激素细胞 在女性较多。在通常生理情况下,胞质内分泌颗粒较小;而在妊娠和哺乳期,分泌颗粒增大,颗粒呈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细胞数量也增多并增大。此细胞分泌的催乳激素能促进乳腺发育和乳汁分泌。

●嗜碱性细胞 约占远侧部腺细胞总数的10%。细胞呈椭圆形或多边形,胞质内含有嗜碱性颗粒。颗粒内含糖蛋白类激素,PAS反应呈阳性。嗜碱性细胞有三种:促甲状腺激素细胞,促性腺激素细胞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细胞。●促甲状腺激素细胞 呈多角形,胞质内颗粒较小,多分布在胞质边缘。此细胞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甲状腺滤泡的增生和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释放。

●促性腺激素细胞 细胞大,呈圆形或椭圆形,胞质内颗粒大小中等。该细胞分泌卵泡刺激素和黄体生成素。上述两种激素共同存在于同一细胞的分泌颗粒内。卵泡刺激素在女性促进卵泡的发育,在男性则刺激生精小管的支持细胞合成雄激素结合蛋白,以促进精子的发生。黄体生成素在女性促进排卵和黄体形成,在男性则刺激睾丸间质细胞分泌雄激素,故又称间质细胞刺激素。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细胞 呈多角形,胞质内的分泌颗粒较大。此细胞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促脂素,前者促进肾上腺皮质束状带分泌糖皮质激素,后者作用于脂肪细胞,使其产生脂肪酸。

●嫌色细胞 细胞数量多,约占远侧部腺细胞总数的50%,体积小,呈圆形或多角形,胞质少,着色浅,细胞界限不清楚。

●中间部 由嫌色细胞和嗜碱性细胞组成。另外,还有一些大小不等的滤泡,泡腔内含有胶质。

●神经垂体的组成主要由无髓神经纤维、垂体细胞、丰富的窦状毛细血管和赫令小体组成。下丘脑视上核和室旁核核团内含有大型神经内分泌细胞,其轴突经漏斗直抵神经部,是神经部无髓神经纤维的主要来源。

●赫令小体 视上核和室旁核的大型神经内分泌细胞形成的分泌颗粒沿细胞的轴突运输到神经部贮存。轴突沿途呈串珠状膨大,膨大部内可见大量分泌颗粒聚集。膨大部即光镜下在神经部内见到的大小不等的嗜酸性团块,称赫令小体。内含抗利尿激素和催产素两种激素。

●垂体细胞 细胞的形状和大小不一。电镜下可见垂体细胞常分布在含分泌颗粒的无髓神经纤维周围,并有突起附于毛细血管壁上,故认为垂体细胞具有支持和营养神经纤维的作用。●垂体门脉系统 大脑基底动脉环发出的垂体上动脉从结节部上端进入神经垂体的漏斗,在该处形成第一级毛细血管网。该毛细血管网下行到结节部汇集形成十余条垂体门微静脉。这些微静脉下行进入远侧部,再度形成第二级毛细血管网。垂体门微静脉及其两端的毛细血管网共同构成垂体门脉系统。

●下丘脑和腺垂体关系 下丘脑视上区和结节区的神经内分泌细胞分泌的释放激素或释放抑制激素经轴突释放入漏斗处的第一级毛细血管网内,继而经垂体门微静脉系统输至远侧部的第二级毛细血管网,调节相应腺细胞的分泌活动;腺垂体分泌的各种激素又可通过垂体血液环流,到达下丘脑,反馈影响其功能活动。

●下丘脑与神经垂体的关系 神经垂体与下丘脑直接相连,二者是结构和功能的统一体。下丘脑视上区的视上核和室旁核内大型神经内分泌细胞的轴突经漏斗直抵神经部,是神经部无髓神经纤维的主要来源。下丘脑神经内分泌细胞产生的激素在神经垂体内贮存,并释放入血窦,通过血循环作用于靶器官。●摄取胺前体脱羧细胞(APUD细胞)能通过摄取胺前体(氨基酸)并经脱羧后产生胺的细胞统称为摄取胺前体脱羧细胞(简称APUD细胞)。●弥散神经内分泌系统 具有分泌功能的神经元(称分泌性神经元)和APUD细胞统称为弥散神经内分泌系统(DNES)。

(郝晶、白照岱)

第13章 消化管

一.目的要求

●了解舌的结构

● 掌握消化管的一般结构及各段结构特点 ● 掌握皱壁、绒毛及微绒毛的概念和构成 ●了解消化管与免疫 ●了解消化管的内分泌细胞 二.主要教学内容

●舌的组织结构 舌由表面的粘膜和深部的舌肌构成。舌肌为纵行、横行和垂直的骨骼肌,肌纤维相互交织。粘膜由复层扁平上皮及固有层组成,舌底面粘膜较光滑,舌背部粘膜形成许多乳头状隆起,称舌乳头。舌乳头依其形态结构可分为丝状乳头、菌状乳头、轮廓乳头和叶状乳头。丝状乳头数目最多,遍布于舌背,呈圆锥形,尖端稍向咽部倾斜,浅层上皮细胞常有角化并不断脱落,与唾液和食物残渣等共同形成舌苔。菌状乳头数目较少,多位于舌尖及舌缘,散在于丝状乳头之间,呈蘑菇状,上皮不角化,顶部的上皮内有味蕾。固有层内富含毛细血管,故外观呈红色。轮廓乳头位于界沟前方,约有10余个,体积较大,顶端平坦,乳头周围的粘膜凹陷形成环沟,沟两侧的上皮内有较多味蕾。固有层内有较多浆液性味腺,导管开口于沟底。

●消化管壁的一般组织结构 消化管各段的管壁一般自内向外分为粘膜、粘膜下层、肌层和外膜四层。粘膜由上皮、固有层和粘膜肌层组成。消化管的两端为复层扁平上皮,其余均为单层柱状。固有层由细密结缔组织组成,其内富含血管、淋巴管,胃肠的固有层含大量的腺体和淋巴组织。粘膜肌层为薄层平滑肌,其收缩可促进腺体分泌物的排出和血液运行,利于物质吸收。粘膜下层的结缔组织中含有较大的血管、淋巴管还有粘膜下神经丛。在食管及十二指肠的粘膜下层内分别含有粘液腺。肌层,消化管两端为骨骼肌,其余部分均由平滑肌,一般为内环行、外纵行两层。外膜分纤维膜和浆膜两种,前者由结缔组织组成,后者在结缔组织表面有一层间皮覆盖。

●食管的组织结构特点 食管壁腔面有纵行皱襞,粘膜表面为未完全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固有层为细密的结缔组织,在食管两端的固有层内可见粘液性腺。粘膜肌层主要由纵行平滑肌束组成。粘膜下层含有粘液性的食管腺。肌层分内环外纵两层。食管的上1/3段为骨骼肌,下1/3段为平滑肌,中段则两者兼有。食管两端的内环肌稍增厚,分别形成食管的上下括约肌;外膜是由结缔组织构成的纤维膜,利于食管与周围组织固定。

●胃壁的组织结构及相关功能 胃粘膜有许多纵行皱襞。粘膜表面有许多浅沟,将粘膜分成许多胃小区。粘膜表面的上皮下陷,形成胃小凹,每个小凹的底部有胃腺开口。上皮为单层柱状,除少量内分泌细胞外主要由表面粘液细胞组成。该细胞核椭圆形位于细胞基部。在顶部胞质内充满粘原颗粒,PAS反应阳性,在HE染色标本上着色浅,呈透明状。上皮下为固有层,其中网状纤维较多,并含有较多免疫细胞、散在的平滑肌和大量的胃腺,包括胃底腺、贲门腺和幽门腺。胃底腺分布于胃底及胃体处,为分支的管状腺,可分为颈、体及底部。胃底腺由壁细胞、主细胞、颈粘液细胞、干细胞和内分泌细胞组成。主细胞又称胃酶细胞,数量较多,分布于腺体部及底部。细胞呈柱状,核圆形位于细胞基部。胞质基部嗜碱性,顶部充满酶原颗粒,此颗粒不易保存,故多呈泡沫状。主细胞分泌胃蛋白酶原。壁细胞,又称盐酸细胞,在体部及颈部较多。壁细胞较大,多呈圆锥形,基部较宽,顶部较窄。细胞核圆形居中,有的见双核,胞质呈嗜酸性。电镜下,壁细胞胞质内有迂曲分支的细胞内分泌小管,小管腔内有许多微绒毛。分泌小管周围有许多表面光滑的小管和小泡,称微管泡系统。分泌小管与微管泡系统的结构随细胞的分泌状态而改变。壁细胞能合成和分泌盐酸。盐酸能激活胃蛋白酶原使之成为胃蛋白酶。壁细胞还能分泌一种糖蛋白,称内因子。内因子能促进回肠吸收B12入血。颈粘液细胞位于腺的颈部,常夹于壁细胞之间。核呈半月形或三角形,居细胞基部。核上方充满粘原颗粒,HE染色呈泡沫状。此细胞分泌的粘液含酸性粘多糖。干细胞存在于胃底腺颈部至胃小凹深部一带,于普通标本不易辨认。内分泌细胞散在于胃腺及上皮细胞之间。细胞多呈圆锥形或椭圆形,基底部附于基膜上。此细胞胞质内含有的分泌颗粒多位于细胞基部,故又称基底颗粒细胞。此细胞分泌胃肠激素,调节细胞的分泌活动或收缩运动。粘膜肌层由内环与外纵两层平滑肌组成。粘膜下层为疏松结缔组织,内含血管、淋巴管和神经等。肌层一般由内斜行、中环行及外纵行三层平滑肌构成。外膜为浆膜。

●小肠的组织结构 小肠分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小肠腔面可见许多环行皱襞,它是粘膜和粘膜下层共同向肠腔突出形成。粘膜表面有许多细小的突起,称肠绒毛,它是由上皮和固有层向肠腔突出而成。绒毛的表面为单层状上皮,中轴为固有层结缔组织。绒毛根部的上皮下陷至固有层形成管状的肠腺,又称肠隐窝。被覆在绒毛表面的上皮是由吸收细胞、杯状细胞和少量内分泌细胞组成,而肠腺上皮除上述细胞外,还有潘氏细胞和干细胞。吸收细胞的游离面在光镜下可见明显的纹状缘,电镜下,是密集排列的微绒毛。微绒毛表面有一层细胞衣,其中含有双糖酶、肽酶、胰蛋白酶、胰淀粉酶等消化酶,故糖衣是参与消化、吸收的重要场所。杯状细胞散在于吸收细胞之间,分泌黏液,对粘膜有保护和润滑作用。潘氏细胞(Paneth cell)位于肠腺的底部,常三五成群,细胞呈锥体形,胞质顶端有粗大的嗜酸性颗粒,内含防御素和溶菌酶,对肠道微生物有杀灭作用。干细胞位于肠腺的下半部,细胞不断分裂增殖,以补充绒毛顶部脱落的细胞。内分泌细胞分布于绒毛和肠腺的上皮细胞之间,种类很多。固有层为细密的结缔组织,其间有较多的免疫细胞。绒毛中轴的固有层内有1~2条纵行的毛细淋巴管,称中央乳糜管,还有丰富的有孔毛细血管网和散在的纵行平滑肌。固有层内可见淋巴小结,在十二指肠和空肠多为孤立淋巴小结,在回肠多为集合淋巴小结。十二指肠的粘膜下层内有十二指肠腺,分泌碱性粘液。外膜除十二指肠后壁为纤维膜外,其余均为浆膜。

●消化管的淋巴组织 消化管的淋巴组织又称肠相关淋巴组织,包括孤立淋巴小结、集合淋巴小结、弥散淋巴组织以及分布于上皮细胞之间的淋巴细胞、浆细胞、巨噬细胞等。它们是免疫系统的第一道防线。细菌、病毒等抗原物质必须通过黏膜的上皮屏障进入淋巴组织才能引起免疫应答。消化管的淋巴组织具有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人回肠粘膜集合淋巴小结由近百个淋巴小结聚集而成,均向粘膜表面突出,呈圆顶状隆起,此区表面光滑,无绒毛,深部无肠腺,上皮内无杯状细胞,而有一种散在的细胞,称微皱褶细胞(M细胞)。M细胞,是一种特化的上皮细胞,HE染色的标本不易区分。电镜下,M细胞游离面有一些短小的微绒毛和微皱褶,基底面质膜内陷形成一个凹腔,此腔很大,又叫中央腔。中央腔内嵌有多个淋巴细胞、浆细胞等。M细胞下方的基膜多不完整,淋巴细胞易通过。M细胞能摄取肠腔内的抗原物质,将其传递给下方的淋巴细胞。后者进入肠系膜淋巴结内,分裂增殖,后经淋巴细胞再循环或血循环途径再回到肠粘膜内,分化为浆细胞,分泌抗体,主要产生免疫球蛋白A(IgA)。IgA能与上皮细胞产生的糖蛋白载体—分泌片结合形成分泌性免疫球蛋白(sIgA),释放入上皮表面的糖衣内,它可与特异性抗原结合,抑制细菌增殖和病毒复制,中和病毒,并阻止细菌等抗原物质附着在上皮细胞上,阻止内毒素进入上皮细胞内,保护肠粘膜。

●胃肠的内分泌细胞 胃肠的内分泌细胞,散在于胃、肠及腺体内的上皮细胞之间,种类繁多,数量巨大。它们分泌的多种激素统称为胃肠激素。它不但调节胃肠自身的运动和分泌活动,也参与调节其它器官的活动。内分泌细胞多呈圆锥形或椭圆形,基底部附于基膜上,基部胞质内含有分泌颗粒,故又称基底颗粒细胞。根据细胞的游离面是否外露于管腔,将内分泌细胞分为开放型和闭合型两种。开放型的细胞多呈圆锥形,游离面有微绒毛,伸向管腔,此细胞较相邻的细胞长且粗,可感受管腔食物刺激和PH变化等化学信息,调节激素的分泌;闭合型,细胞多呈椭圆形,细胞顶部被相邻细胞覆盖而未露腔出面。闭合型细胞主要受胃肠运动的机械刺激释放其分泌物。

(李盛芳)

第14章 消化腺

一.目的要求

●了解唾液腺的一般结构及每种唾液腺的结构特点 ●掌握浆液性腺泡、粘液性腺泡和混合性腺泡的结构特点 ●掌握胰腺的结构和功能

●掌握肝小叶和门管区的光镜结构 ●掌握肝细胞、肝血窦及窦周隙的超微结构 ●了解门管小叶及肝腺泡的概念 二.主要教学内容

●唾液腺一般组织结构 唾液腺为复管泡状腺,包括腮腺、颌下腺、舌下腺三对腺体。被膜结缔组织较薄,将腺实质分为许多小叶。腺体由分泌部和导管部组成。其分泌部称腺泡,由单层立方或锥形腺细胞组成,腺细胞与基膜之间有肌上皮细胞。根据分泌物的性质,腺泡分为浆液性、粘液性和混合性三种类型。浆液性腺泡由浆液性腺细胞组成,胞质着色较深,基部胞质嗜碱性较强,核圆形,位近基部。顶部胞质内有较多嗜酸性分泌颗粒。浆液性腺泡分泌物较稀薄,主要含淀粉酶。粘液性腺泡由粘液性腺细胞组成。胞质内充满粘原颗粒,此为糖蛋白,易被水溶解,在HE染色切片中,胞质着色较浅。细胞核多为扁圆形,位于细胞底部。粘液性腺泡分泌物为粘稠的粘液。混合性腺泡大部由粘液性腺细胞围成,少数浆液性腺细胞位于腺泡的末端,在切片中呈半月形,故称半月。导管是反复分支的上皮性管道。闰管与腺泡相连,较短,管径细,管壁为单层立方或扁平上皮。纹状管或称分泌管与闰管相延续,管径粗,管壁为单层高柱状上皮,核圆位于细胞顶部,胞质嗜酸性,细胞基部可见基底纵纹。纹状管汇合形成小叶间导管,其管壁多为单层立方上皮。小叶间导管汇合为总导管,其管径粗,多为假复层柱状上皮。近口腔处变为复层扁平上皮。●三对大唾液腺的特点 腮腺为纯浆液性腺,其闰管较长。分泌物含唾液淀粉酶多;颌下腺为混合腺,浆液性腺泡多,润管短,纹状管长;舌下腺为混合腺,以粘液性腺泡为主,无润管,纹状管短。

●胰腺的组织结构及功能 胰腺表面覆以薄层结缔组织被膜,结缔组织伸入腺内,将实质分隔为许多小叶。腺实质由外分泌部和内分泌部两部分组成。外分泌部为浆液性复管泡状腺。腺细胞呈锥体形,基底面有基膜,无肌上皮细胞细胞核圆形,位于基底部,基部胞质嗜碱性,顶部胞质充满酶原颗粒。腺泡腔内有一些扁平或立方细胞,称泡心细胞。胰腺分泌物中含有胰蛋白酶、胰糜蛋白酶、多肽酶、胰淀粉酶等。胰腺的闰管较长,逐渐汇合成小叶间导管。小叶间导管较粗,管壁为单层立方或低柱状上皮。总导管上皮为单层高柱状,杯状细胞较多。内分泌部是散在于外分泌部之间的细胞团,称胰岛。胰岛大小不一,人胰岛主要有A、B、D、PP四型细胞,HE染色标本中不易区分,用特殊染色法可显示。A细胞约占胰岛细胞总数的20%,细胞体积较大,多分布在胰岛的外周部。胞质内的分泌颗粒较大,颗粒内有致密核心,膜和致密核心之间有密度较低的晕。A细胞分泌高血糖素,使血糖升高。B细胞数量较多,约占胰岛细胞总数的70%,细胞较小,多位于胰岛的中央部。胞质内的颗粒大小不等,其颗粒内常见杆状或不规则形的结晶小体,小体与膜之间有较宽的清明间隙。此细胞分泌胰岛素。胰岛素最主要的作用是促进血液内的葡萄糖通过细胞膜进入胞质。还促进葡萄糖合成糖原或转化为脂肪,使血糖降低。D细胞数量较少,约占胰岛细胞总数的5%。胞质内也有分泌颗粒,颗粒呈均质状。D细胞能分泌生长抑素,可调节邻近的A、B、PP等细胞的分泌功能。PP细胞 又称胰多肽的细胞,数量很少,胞质内有分泌颗粒。胰多肽可抑制胰液分泌、胃肠运动及胆囊收缩。

●肝小叶的光镜结构 肝表面覆以富有弹性纤维的致密结缔组织被膜。肝门处的结缔组织伸入肝实质,分隔成许多肝小叶。肝小叶是肝的基本结构单位,呈多角棱柱体,长约2mm,宽约lmm。人肝的小叶间结缔组织很少,故分界不清。肝小叶的中央有一条沿其长轴走行的中央静脉。肝细胞以中央静脉为中心单行排列成板状,称为肝板。肝板不规则,大致呈放射状,相邻肝板吻合连接成网,称肝板网。肝板之间是肝血窦,血窦经肝板上的孔洞互相通连,形成网状管道称肝血窦网。小叶周边的一层环形肝板称界板。在切片中,肝板呈索状,称肝索。肝细胞相邻面的质膜局部凹陷,形成微细的小管,称胆小管,胆小管在肝板内也互相连接成网,称胆小管网。肝细胞体积较大,直径约20~30μm,呈多面体形,核大而圆,位于中央,部分肝细胞有双核,肝细胞胞质丰富,多呈嗜酸性。

●肝细胞的超微结构及功能 肝小叶的主要成分是肝细胞,它有三种不同的邻接面,即血窦面、细胞连接面和胆小管面。血窦面有许多微绒毛,伸入血窦外面的窦周隙内。肝细胞连接面间有紧密连接、桥粒、缝隙连接等结构。缝隙连接有离子交换、信息沟通、协调肝细胞生理功能的作用。胆小管面有微绒毛伸入管腔内。肝细胞的各种细胞器都很发达。线粒体为细胞的功能活动不断提供能量。粗面内质网是合成血浆中的白蛋白、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以及运载铁、激素和有机离子的载体蛋白的部位。滑面内质网上有氧化还原酶、水解酶、转移酶、合成酶等多种酶系分布,与胆汁合成、脂类代谢、激素代谢及解毒功能有关。高尔基复合体参与肝细胞的分泌活动及胆汁的排泌。溶酶体数量也较多,可清除肝细胞吞饮的物质及退化的细胞器,还参与胆色素的代谢、转运和铁的储存。微体为圆形小体,人肝细胞的微体基质呈细粒状,无致密核心,内含多种氧化酶,主要为过氧化氢酶,可将代谢产生的过氧化氢还原成氧和水,以消除过氧化氢对细胞的毒性作用。微体内还有与脂类、乙醇代谢及糖原异生有关的酶。

●肝血窦的超微结构 肝血窦位于肝板之间,腔大而不规则,血液从肝小叶的周边经血窦流向中央,汇入中央静脉。血窦内皮细胞扁平且薄,内皮细胞有许多贯穿细胞的孔,孔上无隔膜。内皮外无基膜,仅见散在的网状纤维。内皮细胞之间常有较大的间隙。故肝血窦壁的通透性较大,除血细胞外,血浆中各种成分包括蛋白质和乳糜微粒等大分子物质均可通过,有利于肝细胞从血液中摄取物质和将分泌物排入血窦。肝巨噬细胞又称Kupffer细胞,形态不规则,有许多板状或丝状的伪足。细胞表面富于皱褶和微绒毛,还有较厚的糖衣。细胞常以其伪足附于内皮细胞表面或插入此细胞之间。细胞内溶酶体甚多,并常见吞噬体和残余体。肝巨噬细胞具有变形运动和活跃的吞饮、吞噬能力,在吞噬和清除从胃肠管进入的细菌和异物方面起关键性作用。肝巨噬细胞还可监视、抑制和杀伤体内的肿瘤细胞,尤其是肝癌细胞。肝巨噬细胞能处理和传递抗原,参与调节机体的免疫应答。

●窦周隙 又称Disse隙,位于血窦内皮细胞与肝细胞之间,宽约o.4μm,光镜下极难辨认。窦周隙内充满来自血窦的血浆成分,肝细胞血窦面的微绒毛浸于其中。窦周隙内有散在的贮脂细胞和网状纤维。贮脂细胞形态不规则,有突起,常附于内皮细胞外面及肝细胞之间,其胞质内有许多大小不等的脂滴,还有粗面内质网和高尔基复合体等结构。贮脂细胞的功能是贮存维生素A。在肝纤维性病变时,贮脂细胞增多,并生成大量网状纤维。

●肝腺泡 肝腺泡是根据肝细胞与肝内微循环血流的关系而建立的。它以相邻两个肝小叶之间的终末血管(终末门微静脉和终末肝微动脉)及胆管分支为中轴,两端是以邻近的两个中央静脉为界,大致为卵圆形的结构,其体积较小。故一个肝腺泡是由相邻两个肝小叶各l/6的部分组成,其体积约为肝小叶的l/3。每个肝腺泡接受一个终末血管(门静脉系和肝动脉系)的血液供应,故它是以微循环为基础的肝最小结构单位。肝腺泡内的血流是从中轴流向两端的中央静脉,根据血流方向,肝腺泡分为三个带。近中轴的部分为I带,此带内的肝细胞首先接触新鲜血液,肝细胞获得充裕的营养和氧的供应,细胞合成糖原和蛋白质等功能活跃,细胞的再生能力也较强。I带的外侧为Ⅱ带,即中间带,肝细胞营养条件次于I带。近中央静脉的两端部分为Ⅲ带,肝细胞营养条件较差,细胞的再生能力也较差,易受药物和有毒物质的损害。酒精中毒、病毒性肝炎、药物中毒等,首先引起Ⅲ带即近中央静脉周围的肝细胞变性坏死。肝腺泡的概念与肝的病理变化有关,故有一定应用价值。●门管小叶 因为肝为外分泌腺,故有人提出小叶的划分也应与其他外分泌腺一样以排泄导管为中心,所以提出门管小叶的概念。门管小叶为三角形柱状体,其中心为门管区小叶间胆管及伴行的血管,周围以三个相邻经典肝小叶的中央静脉连线为界。小叶内的胆汁从周边流向中央,汇入门管小叶中央的小叶间胆管。

(李盛芳)

第15章 呼吸系统一.目的要求

●掌握气管的结构。

●掌握肺的结构及肺泡的超微结构与功能。二.主要教学内容 ●气管管壁的结构 气管管壁可分为三层,由内向外依次为:粘膜,粘膜下层和外膜。粘膜由腔面的上皮和上皮深面的固有层组成。上皮为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由纤毛细胞、杯状细胞、基细胞、刷细胞和弥散神经内分泌细胞组成;纤毛细胞可将管腔表面的粘液及附着于粘液表面的尘粒、细菌等异物推向咽部排出。杯状细胞分泌的粘液与腺体分泌物共同组成粘液层,可粘附吸入空气中的颗粒,溶解吸入的SO2、CO等有害气体,使之随粘液咳出。基细胞可增殖、分化形成上述两种细胞。刷细胞呈柱状,游离面有排列整齐的微绒毛。这种细胞可能是未成熟的纤毛细胞,或是一种感受器,其基底面常与传入神经末梢形成突触。弥散神经内分泌细胞散在于上皮基部,胞质内有许多嗜银颗粒,故又称小颗粒细胞,其分泌物可能通过旁分泌或内分泌作用,参与调节呼吸道血管平滑肌的收缩和腺体的分泌。固有层为细密结缔组织,内有许多淋巴细胞、浆细胞、肥大细胞、腺体的导管及血管和淋巴管。粘膜下层由疏松结缔组织组成,与固有层之间无明显分界。此层内有弥散淋巴组织及淋巴小结等结构,另有较多的混合腺,称气管腺。淋巴组织中的浆细胞可产生IgA,当通过粘膜上皮时,与上皮细胞产生的分泌片结合,形成分泌性IgA(SIgA),后者释入管腔,起免疫防御作用。SIgA的量可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多,若缺少这种物质,易反复发生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外膜较厚,由透明软骨和疏松结缔组织构成。软骨呈“ C”字型,缺口朝向气管后壁,此处有平滑肌和结缔组织填充。相邻软骨环之间由韧带相连,起支架作用,保持管腔通畅。

●肺的一般结构 肺表面光滑,覆有浆膜,即胸膜脏层。肺实质由肺内支气管的各级分支和末端的肺泡构成。支气管分支进入肺叶,称叶支气管,再分支为段支气管,以下的多次分支称小支气管,小支气管的分支称细支气管,管径约1mm。细支气管继续分支,当管径为0.5mm时,称终末细支气管。终末细支气管以下的分支依次为呼吸性细支气管、肺泡管、肺泡囊和肺泡。每一细支气管连同其各级分支及末端的肺泡组成一个肺小叶,临床上常见的小叶性肺炎即指发生在小叶范围内的炎症。据功能不同,可将肺实质分为两部分:导气部和呼吸部。从叶支气管至终末细支气管主要起通道作用,称导气部;终末细支气管以下的分支,管壁不完整,有肺泡开口,即有气体交换的功能,称呼吸部。

●肺导气部的结构及其变化规律 导气部管壁结构与气管基本相似,由粘膜、粘膜下层和外膜构成。不同的是,其外膜中软骨呈不规则的片状,粘膜和粘膜下层之间出现环行排列的平滑肌束。随着支气管反复分支,导气部各段管道管径逐渐变细,管壁逐渐变薄,三层结构分界逐渐不明显。其中上皮逐渐变薄,杯状细胞逐渐减少,管壁中腺体、软骨片逐渐减少,平滑肌数量相对增多。至细支气管,上皮由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变为单层柱状纤毛上皮,杯状细胞减少或消失,腺体、软骨片也减少或消失,环形平滑肌明显,基本形成完整的一层,环绕管壁。终末细支气管内衬单层柱状纤毛上皮,无杯状细胞,管壁内无腺体和软骨片,平滑肌为完整的环行层,因此,在其横断面上,粘膜常形成许多皱襞。平滑肌的舒缩可改变管径的大小并调节气体的出入量。当某种因素使平滑肌痉挛时,可使管腔变小,出入肺的气流量减少,导致呼吸困难。(举例:支气管哮喘)电镜下观察,终末细支气管的上皮包括两种类型的细胞:纤毛细胞和分泌细胞,后者又称Clara细胞。该类细胞可分泌蛋白水解酶,使粘液分解,利于排出。细胞内所含的氧化酶系可对许多药物及外来毒物进行生物转化,使其毒性减弱,或便于排出。综上所述,可将导气部结构变化规律归纳为4个字:三无一多,即上皮内杯状细胞逐渐减少,至消失(无);管壁中混合腺体逐渐减少,至消失(无);软骨片逐渐减少,至消失(无);平滑肌相对增多(多),成为完整的环行层。● 肺呼吸部的组织结构 呼吸部各部的共同特点是都有肺泡。呼吸性细支气管壁上有散在的肺泡开口,上皮为单层立方上皮,在肺泡开口处,移行为单层扁平上皮。上皮外有薄层弹性纤维及散在的平滑肌纤维。肺泡管管壁几乎完全由肺泡构成,其自身的结构仅存在于相邻肺泡开口之间,此处常膨大并突向管腔,称结节状膨大。肺泡囊是许多肺泡共同开口的囊腔,其相邻肺泡开口之间,无结节状膨大。肺泡是进行气体交换的部位,为多面形囊泡,开口于肺呼吸部各管道,其壁很薄,表面覆以单层上皮,称肺泡上皮。

●肺泡隔 相邻肺泡上皮之间的薄层结缔组织,称肺泡隔,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大量弹性纤维及肺巨噬细胞。弹性纤维使肺泡在吸气时充分扩张,呼气时充分回缩,若其弹性减弱,就会影响肺的换气功能,导致肺气肿。肺巨噬细胞具有活跃的吞噬功能,其吞噬灰尘颗粒后称尘细胞;吞噬红细胞后,称心力衰竭细胞。

●肺泡上皮的微细结构与功能 肺泡上皮包括Ⅰ型和Ⅱ型两种细胞。I型肺泡细胞扁平,光镜下难以辨认。电镜下观察,细胞之间有紧密连接,近胞膜处有较多的吞饮小泡,可转运肺泡腔内的微小尘粒至间质内。这种细胞扁、薄、宽大,是肺与血液之间进行气体交换的重要结构。II型肺泡细胞散在于I型细胞之间,细胞为立方形,核圆,细胞质着色浅,呈泡沫状。电镜下可见细胞游离面有少量微绒毛,胞质中含有嗜锇性板层小体。小体内含磷脂,蛋白质和糖胺多糖。II型肺泡细胞的功能:①分泌肺泡表面活性物质,降低肺泡表面张力,稳定肺泡直径。若这种物质减少,即导致肺泡表面张力增大,引起肺不张(例:新生儿透明膜病)。②进行自我更新。③分裂增殖转化为I型肺泡细胞。

●气血屏障 毛细血管血液中的CO2与肺泡腔内的O2进行交换需要通过的结构称气血屏障,也叫做呼吸膜,厚约0.2~0.5μm,包括:毛细血管内皮及其基膜、薄层结缔组织(有的部位没有此层)、肺泡上皮基膜、I型肺泡细胞、肺泡表面液体层。间质性肺炎时,由于肺泡隔内结缔组织水肿,炎细胞浸润,可使肺泡隔增厚,影响气体交换。

●肺泡孔 相邻肺泡之间的通道称肺泡孔,可沟通或均衡相邻肺泡内的气体。其存在有利也有弊,利:当某一细支气管受阻时,可通过肺泡孔建立侧支通道。弊:在肺部感染时,炎症可通过肺泡孔扩散、蔓延。(武玉玲)

第16章 眼和耳

一、目的要求: ●掌握角膜和视网膜的结构

●掌握壶腹嵴、位觉斑、螺旋器的结构和功能 ●了解眼球壁的基本结构 ●了解内耳迷路的组织结构

二、主要教学内容

●眼球壁 自外向内可分为纤维膜、血管膜和视网膜三层。

●角膜 无色透明,不含血管。角膜从前至后分为5 层,即角膜上皮、前界层、角膜基质,后界层和角膜内皮。

●角膜上皮 为未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由5~6层排列整齐的细胞组成。基底层细胞为柱状,具有分裂能力,故角膜上皮有较强的再生能力。上皮内富含游离神经末梢,使角膜感觉十分敏锐。

●前界层 为不含细胞的一层透明均质膜,含有胶原原纤维和基质。

●角膜基质 又称角膜固有层,约占角膜全厚的90%,主要由多层与表面平行的胶原板层组成,板层之间有扁平并有细长分支突起的角膜细胞,具有形成纤维和基质的能力。

●后界层

结构与前界层类似,但更薄。

●角膜内皮 为单层扁平上皮,参与后界层的形成与更新。

●视网膜

主要由色素上皮细胞、视细胞、双极细胞、节细胞和Müller细胞等组成。

●色素上皮细胞

为单层矮柱状上皮,胞质内含有许多粗大的黑素颗粒,以及吞噬体和残余体等。黑素颗粒可防止强光对视细胞的损害,吞噬体内通常为被吞入的视细胞膜盘。

●视细胞 细胞分为胞体、外突和内突三部分。外突中段有一缩窄将其分为内节和外节,外节为感光部位,含有大量平行层叠的扁平状膜盘。根据外突形状和感光性质不同,视细胞分为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两种。●视杆细胞 细胞细长,核小、染色深,外突呈杆状,分布在视网膜黄斑以外的周围部。多数膜盘与胞膜分离,形成独立的膜盘,并不断向外节顶端推移,而顶端的膜盘不断老化脱落,被色素上皮细胞吞噬。其感光蛋白称视紫红质,感弱光。视紫红质由11-顺视黄醛和视蛋白组成。

●视锥细胞 细胞核较大,染色较浅,外突呈圆锥形。视锥外节的膜盘大多与细胞膜不分离,顶端膜盘也不脱落。其感光物质称视色素,感强光和颜色。人有三种视锥细胞,分别含有红敏色素、绿敏色素和蓝敏色素。

●视网膜光镜下的10层结构

自外向内分别为:①色素上皮层,由单层色素上皮细胞构成;②视杆视锥层,由视杆和视锥组成;③外界膜,由Müller细胞外侧突末端之间的连接复合体形成;④外核层,由两种视细胞含核的胞体组成;⑤外网层,由视细胞的内侧突、双极细胞的树突及水平细胞的突起组成;⑥内核层,由双极细胞、水平细胞、无长突细胞、网间细胞及Müller细胞的胞体共同组成;⑦内网层,由双极细胞的轴突、节细胞的树突及无长突细胞和网间细胞的突起组成;⑧节细胞层,由节细胞的胞体组成;⑨视神经纤维层,由节细胞的轴突组成;⑩内界膜,由Müller细胞内侧突末端互相连接而成。

●内耳 位于颞骨岩部,由骨迷路和膜迷路组成。

●骨迷路

由耳蜗、前庭和骨半规管三部分构成。耳蜗形如蜗牛壳,由骨蜗管和其内的膜蜗管围绕中央锥形的蜗轴盘旋两周半构成。骨蜗管被膜蜗管分隔为上下两部分,上部为前庭阶,下部为鼓室阶,两者在蜗顶处经蜗孔相通。

●膜迷路

悬系在骨迷路内,分为膜蜗管、膜前庭(椭圆囊和球囊)和膜半规管三部分,三者相互通连。膜迷路管壁的粘膜由单层扁平上皮和固有层构成。

●壶腹嵴 是壶腹部局部粘膜增厚突入腔内形成的嵴状隆起,粘膜上皮由支持细胞和毛细胞组成。支持细胞呈高柱状,其分泌的酸性粘多糖形成圆锥形的胶状物质,覆盖在壶腹嵴上,称壶腹帽。毛细胞呈烧瓶状,位于嵴顶支持细胞间,顶部有许多静纤毛,在静纤毛一侧有一根较长的动纤毛,纤毛伸入壶腹帽中。壶腹嵴感受头部旋转运动开始和终止时的刺激。

●椭圆囊斑和球囊斑

人体胚胎学教学 篇3

一、对域外有关人体冷冻胚胎的立法和司法实践的考察

纵观世界各国,人类辅助生殖技术发展较早的一些国家,已经对体外受精形成的人体冷冻胚胎相关法律问题以立法的形式进行了明确,并且出现了一些比较成功的经典案例。笔者主要对英美法系、大陆法系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英国、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进行考察。

(一)英国关于人体冷冻胚胎的立法和司法实践

1984年6月26日,Warnock报告被英国国务院社会服务机构于1982年成立的由16个专家成员组成并由Mary Warnock领导的调查委员会呈交给了英国议会。该报告对人体冷冻胚胎的诸多争议性问题提出很多建设性意见,主要有:胚胎应当具有特殊地位,但它与生存着的人法律地位不一样;如果夫妻两人都死亡了,则存储两人冷冻胚胎的医疗机构享有使用和处理胚胎的权利,如果夫妻两人之中一人死亡,则生存的一方享有该权利;通过五年一复检来及时了解夫妻对储存的冷冻胚胎的愿望,但冷冻胚胎的储存时间最长为10年。如果夫妻与储存胚胎的机构不存在相关协议,且储存时间已超过10年,则处理和使用该胚胎的权利就转移给了该存储机构。[2]

英国为了更好地规范和监督人类辅助生殖技术,于1990年成立了人类受精和胚胎学管理局,主要负责管理卵子、精子和冷冻胚胎的存储,许可与监督体外受精、胚胎捐赠和胚胎研究等相关工作。人类受精和胚胎学管理局的工作人员都是对国家相关法律非常熟悉,并且对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知识相当精通的专业人员。同年,英国颁布了法案《人类受精与胚胎法案1990》,该法案规定了如果人体的精子、卵子或冷冻胚胎的存储时间超过了法律规定的时间,应当允许其死亡或销毁,即其保存时间严禁超过法律规定的时间;还规定了允许对人体的精子、卵子和冷冻胚胎进行存储、科学研究以及医疗等内容。[3]

随着人类社会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英国对1990年版的《人类受精与胚胎法案》进行了修改,以保持立法与发展中的社会、科技的一致,避免出现无法可依的尴尬局面。在2008年通过了现行的《人类受精与胚胎法案2008》,并于2009年正式开始实施。《人类受精与胚胎法案2008》是对1990年版的《人类受精与胚胎法案》的全面升级,将法律条款的涉及范围进一步扩大,适应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通过上文的介绍,我们可知英国通过设立监督管理人工受精及胚胎的专职机关,并要求其管理人员熟知国家有关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的相关规定,精通此技术的专业知识,严格遵守相应的管理规范,以此对本国家人类辅助生殖技术进行有效的管理。另外,英国针对有关法律问题进行立法,并随着社会及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不断地进行完善,做到立法工作的与时俱进,避免了无法可依的尴尬局面。

(二)美国关于人体冷冻胚胎的立法和司法实践

美国在人类胚胎方面的立法工作相对于世界上的其他国家开始的比较早,在1986年,路易斯安那州就颁布了《人类胚胎法》。这部法律将人体冷冻胚胎定性为法律上的拟制人,规定其不是精子或卵子的提供者及施行人工受孕手术的医疗机构的财产。[4]目前,美国已经发生了多件关于人体冷冻胚胎法律纠纷的案件,由于各州对于胚胎的法律地位一直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所以发生在不同地区的案件的判决依据各不相同。下面,笔者介绍和分析美国几个地区的法院裁判的经典案例。

美国有的州将胚胎视为财产,胚胎的父母对其享有财产权。约克诉琼斯案是美国有关人体冷冻胚胎的著名案例之一。[5]在此案中,约克夫妇因无法行使对自己冷冻胚胎的监护权而将弗吉尼亚州的诺福克试管婴儿诊所起诉至法院。具体案情是:原告约克夫妇生活在新泽西州,由于两人不能自然受孕,所以打算实施人工助孕手术。经过考察,两人最终决定在琼斯医疗机构实施试管婴儿手术。可是,整个助孕过程并不令人满意。约克夫妇在琼斯医疗机构的技术支持下前前后后共接受了3次将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入女方子宫的手术,但是都没能成功地孕育成胎儿。之后,由于约克夫妇打算搬到加利福尼亚州开始新的生活,所以两人要求将剩余的冷冻胚胎转移到位于加利福尼亚州的一家试管婴儿医疗机构。但是,琼斯医疗机构拒绝了他们的要求。约克夫妇遂将琼斯医疗机构起诉至弗吉尼亚州的联邦地方法院,希望法院认定其享有对自己体外胚胎的监护权,并要求被告向其承担因非法扣押及违约造成的损失。美国联邦地方法院认为,原告对他们的胚胎享有财产权。最终原告约克夫妇胜诉。

有的州不认为人体冷冻胚胎是父母的财产,也不认可其为法律上的人,仅仅承认人体冷冻胚胎的父母对其有一定的权利。美国第一个涉及人体冷冻胚胎的案例是发生在哥伦比亚市的德·里奥夫妇诉哥伦比亚大长老医院胚胎侵害案。[6]在该案中,德·里奥夫妇因女方患有不孕症而向哥伦比亚大长老医院的谢特尔斯医生寻求帮忙,希望通过实施体外受精来帮助其怀孕。谢特尔斯医生在未向医院报告此项工作的情况下,将从夫妇体内取出的精子和卵子进行体外受精,并形成了受精卵。但是,在受精卵正在发育时,这件事情被该医院的负责人妇产科主任梵·威尔医生发现,该医生以体外受精的程序和做法违背道德为由,将受精卵取出培养皿并销毁。但销毁受精卵的事情并没有事先告知德·里奥夫妇和谢特尔斯医生。次年,德·里奥夫妇知道这件事情后,以哥伦比亚大长老医院和梵·威尔医生侵害胚胎“财产权”及造成其精神损害为由向法院提起诉讼。最终陪审团否定了受精卵为财产的诉讼主张,法院判决驳回当事人财产权侵害的请求,但是哥伦比亚大长老医院应当向原告德·里奥夫妇交付49,000万美元的精神损害赔偿。[7]尽管该案与约克诉琼斯案的判决根据是相反的,但是这两个案例都承认精子和卵子的提供者对他们的体外胚胎享有一定的处置权。

还有一些州认为胚胎是一种中间状态,应当给予其特别的尊重,但需通过合同法加以保护。对胚胎持此观点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案例是1992年发生在美国的戴维斯诉戴维斯案件,该案件争议的焦点是,胚胎的法律属性是人还是物。美国田纳西州于1980年结婚的路易斯·戴维斯和玛丽·戴维斯夫妇,由于妻子玛丽右侧输卵管被切除(因发生宫外孕),两人无法通过自然受孕的方式实现为人父母的愿望。为了以后夫妻两人可以通过实施人类辅助生殖技术而受孕,1988年12月玛丽与路易斯夫妇在医生的帮助下冷冻了7枚胚胎。但是,两个月后发生了出人意料的事情——路易斯向玛丽提出了离婚,于是7枚冷冻胚胎应当由谁处置及如何处理成为两人的争执焦点,遂发生诉讼。玛丽认为这些胚胎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自己是他们的母亲,希望在适当的时间将他们植入自己的体内从而孕育出自己的孩子。路易斯则认为两人各拥有每个胚胎的一半,离婚之后玛丽不可以生下他们共同的孩子,理由是自己不希望让自己的孩子在破碎的家庭中成长。本案的初审法院认为冷冻胚胎实际上就是路易斯和玛丽共同的孩子,法律属性为自然人,他们的监护权属于玛丽,理由是人的生命开始于受孕。初审法院判决支持玛丽的请求其中另一个重要理由是利益最大化原则,母亲玛丽的立场是发展这些胚胎的生命,但是父亲路易斯却恰恰相反,希望胚胎被销毁。路易斯不服初审判决,最终案件上诉至田纳西州最高法院。1992年6月田纳西州最高法院做出判决,认为应当将冷冻胚胎当作一种具有潜在人类生命的过渡类型,应当受到法律和社会的特别尊重,但它既不是人,也不是物。由此,田纳西州最高法院认为路易斯和玛丽行使他们私生活权之一的生育权的结果将决定七枚冷冻胚胎未来的命运,路易斯和玛丽对七枚冷冻胚胎享有准财产权性的决定权。如果两人的意见无法达成一致,那就只能看谁的负担大谁就对冷冻的受精卵处置享有相对较大的决定权,即通过权衡双方负担的方式解决争议。最终,田纳西州最高法院判决医院将冷冻胚胎交给男方路易斯处置,理由是男方路易斯的负担(被迫成为这七个冷冻胚胎的父亲)大于女方玛丽的负担(原先主张自己孕育这些胚胎,之后改为申请将之捐献)者,即男方路易斯的生育自决权优先于女方玛丽对胚胎的处置权。[8]

通过对发生在美国不同地区的几个关于人体冷冻胚胎法律纠纷案例的介绍,我们不难发现美国不同的地区,对人体冷冻胚胎法律属性的界定不同,从而在司法实践中采取不同的法律制度。这就说明,特定的国情与人文是人类辅助生殖立法不能离开的根基。

(三)德国关于人体冷冻胚胎的立法和司法实践

在德国,人体胚胎在民法典中没有明确的规定,并且体外受精胚胎亦不是刑法的保护对象,譬如《德国刑法》在第291a条中指出:对在子宫内着床前的受精卵发生效力的行为,不是本法所指的堕胎。1990年12月13日德国颁布的《胚胎保护法》则详细地对人体胚胎的保护进行了规定,对胚胎的存活以及其未来可能发展成为人予以充分的肯定与尊重,并对胚胎法益进行严格的保护。例如其中的第2条第1款规定,对体外受精胚胎或者在着床子宫前把体内受精胚胎取出,进行出售或不是以维持胚胎存活为目的的转让、取得或利用的行为人,将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罚金。[9]由此可见,虽然德国未在民法和刑法中对人体胚胎的保护做出规定,但是以专门制定关于人体胚胎的性质及法益保护的特别法的方式,给予人体胚胎特别的保护。

在德国曾经也发生了一起相关的著名案例——储存精子灭失案。一男子在医院要实施手术,但手术前医生告诉他这次手术将使其丧失生育能力。为了使自己还能有后代,男子让医生在手术前冷冻保存了自己的一些精子并存储在某大学附属医院。但是,由于医院的过失导致其存储在此医院的精子丢失了,该男子在结婚后想要取用精子生育后代时才获知这个令人痛心的消息。该男子因生育后代的愿望再也无法实现而受到了巨大的精神伤害,因此到法院起诉此大学附属医院,要求其支付2500马克的精神损害赔偿金。最终,德国联邦法院肯定了原告的身体权受到了被告的侵犯。[10]德国联邦法院认为损害了储存的精子,就是侵害人的身体。因为即使精子脱离了人体,但其仍然属于人体的组成部分。由此我们可以推论,德国联邦法院在法律的立场上,对在人体外冷冻的精子都这样认定,那么可想而知,其认为人体冷冻胚胎具有人格属性并且是人体的组成部分的观点就是理所当然了。但是,我们将人类卵子、精子和胚胎进行对比之后可以发现,前者是必须由人类身体直接产出的,那么将脱离身体的前者作为人类身体的组成部分来理解还勉强可以,但是后者胚胎并不是人体的直接产出物,在当代的科学技术下其完全可以在人体外形成,并且能够独立于人体而存在,因此用身体权的方式保护人体冷冻胚胎是不正确的。

(四)日本关于人体冷冻胚胎的立法和司法实践

在日本,就其整体而言,通过制定关于胚胎的特别法然后再结合刑法对胚胎予以保护的模式拥有较多的支持者。虽然日本现行民法没有将人体胚胎作为民法上的权利义务主体,但从目前的学术研究与司法实践来看,越来越多的立法者开始注意此问题,现行法律的界限正在被打破。如在1993年由日本文部省科学研究所制作的报告中提出,为了实现不孕夫妇适当运用人工辅助生殖技术,可以通过整合民法、刑法、行政法及其他相关的法律,制定《胚胎、胎儿保护法》。日本将破坏脱离母体的初期胚胎的行为认定为毁损罪,这是15年前日本的相关学说就考虑到人工辅助生殖技术的发展将会引起侵害初期胚胎机会增加这个问题的结果。所以,初期胚胎早就已经是日本法律保护的对象。[11]

二、从我国首例人体冷冻胚胎争夺案审视我国人体冷冻胚胎的立法现状

2013年3月,江苏宜兴一对年轻夫妻因车祸不幸身亡,并且夫妻二人都是独生子女。小两口生前曾在南京鼓楼医院做试管婴儿,并留下4枚冷冻胚胎。为争夺胚胎保留香火,男方的父母沈某、邵某将女方父母刘某、胡某起诉至江苏省宜兴市人民法院,并追加南京鼓楼医院为第三人,要求从鼓楼医院拿回其儿子、儿媳遗留的4枚冷冻胚胎。

一审审理过程中,原被告都要求鼓楼医院将这4枚冷冻胚胎交由自己保管,这是他们生命延续的希望。第三人南京鼓楼院对原被告的要求持反对意见,其抗辩理由主要是:目前我国对人体冷冻胚胎法律属性的界定仍没有明确,原被告双方都不能继承不具有财产属性的人体冷冻胚胎;年轻夫妇生前与医院签订有相关知情同意书,双方约定冷冻胚胎的保存期仅为1年,超过保存期的冷冻胚胎,夫妇两人同意将其丢弃;根据我国卫生部的相关规定,不能对胚胎进行买卖、赠送和禁止实施代孕。

经过对案件的审理,宜兴市人民法院认为,法律应当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但是,目前我国法律没有对人体冷冻胚胎的法律属性进行界定,而且人体冷冻胚胎和民法上的一般物不一样,它具有孕育成为生命的潜质,不能被任意转让或继承。所以,一审宜兴市人民法院判决驳回原告沈某、邵某的诉讼请求。[12]

沈某、邵某夫妇不服一审判决,向江苏省无锡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无锡市中院经过仔细的调查研究与慎重考虑,最后判决由上诉人沈某、邵某和被上诉人刘某、胡某共同监管和处置这4枚冷冻胚胎。二审法院的判决主要有以下几个理由:首先,虽然我国现行法律对人体冷冻胚胎的法律属性没有明确的界定,但是法院在遵循我国宪法及相关部门法精神的基础之上,结合本案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伦理、情感、特殊利益保护等三种因素,认为四位失独老人在不违反我国法律规定且不违背社会的公序良俗以及不损害他人利益的前提之下,应当享有冷冻胚胎的监管权和处置权。其次,南京鼓楼医院提出的“根据我国卫生部的相关规定,不能对胚胎进行买卖、赠送和禁止实施代孕”是我国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对从事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的相关医疗机构和人员的管理规定,不能以此对抗当事人基于效力级别更高的私法所享有的正当权利。最后,虽然年轻夫妇生前与南京鼓楼医院签订相关知情同意书,但之后两人的意外死亡是签订知情同意书的当事人不可预见且非其所愿的情况,那么原本约定的“冷冻胚胎的保存期仅为1年,超过保存期的冷冻胚胎夫妇两人同意将其丢弃”就不能继续履行。[13]

这就是我国首例人体冷冻胚胎争夺案,虽然这个备受关注的案件在无锡市中级人民法院二审落槌,但是该案也暴露出我国人体冷冻胚胎的立法现状存在诸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立法存在空白。目前我国法律没有对人体冷冻胚胎的法律属性进行明确的界定,这是造成我国首例人体冷冻胚胎争夺案同案不同判的根本原因,也是国内外大多数有关人体冷冻胚胎纠纷的司法案例中最受争议、最核心的问题。

第二,效力级别较低。我国没有一部专门的法律对人体冷冻胚胎的相关问题予以规范,只有卫生部发布的几个部门规章对人类辅助生殖技术做出了一定回应:2001年发布的部门规章《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管理办法》,之后陆续发布或修订的《人类辅助生殖技术和人类精子库伦理原则》《人类辅助生殖技术规范》等多部部门性规范文件,其效力低于法律,而人类辅助生殖技术涉及一系列的社会、法律、伦理问题,如果仅仅以效力级别较低的部门性规范文件作为规范和参考,很容易出现无法可依的尴尬局面,不利于应对现代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的快速发展。

第三,适用范围较窄。目前我国有关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的部门性规范文件的多数关键性内容仅适用于卫生部门下属的医疗机构、科研院所等单位及其医疗工作人员,如禁止任何形式买卖配子、合子、胚胎的行为、禁止赠送胚胎、禁止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实施任何形式的代孕技术等,却没有对实施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的受益人及其他相关人进行规范。

第四,缺乏专职管理机关及专门的管理规定。我国在《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管理办法》中明确指出对此问题的管理机关是卫生部及各县级以上政府的卫生行政部门,但是对于这些管理机关如何进行管理却没有具体的规定。人类辅助生殖技术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涉及到社会、法律、伦理等多方面问题,仅仅依靠职责繁重的卫生行政部门进行管理,难免会力不从心,尤其是在缺少专门的管理规定的情况下,实际管理效果很难让人满意。

三、对我国人体冷冻胚胎立法的初步构想

在某种意义上,我国首例人体冷冻胚胎争夺案的终审判决是对我国立法机关应当尽快启动相关的立法程序的督促。为了确保人类辅助生殖技术健康、有效、安全地发展,笔者以我国的实际情况为基础,同时借鉴国外的相关经验,提出对我国人体冷冻胚胎立法的初步构想,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制定专门的关于胚胎保护的特别法,并以此立法形式明确人体冷冻胚胎的法律属性。对于人体冷冻胚胎的保护,相比以个别条款的形式规定于民法、部门法、单行法之中,抑或是以司法解释的形式加以明确,笔者更希望能够借鉴德国采取特殊法益的保护模式,制定专门的胚胎保护法,对胚胎的法益加以确认。在立法中明确人体冷冻胚胎的法律属性,解决这一根本性问题,其他相关的法律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第二,将胚胎保护法的适用范围从卫生部门下属的医疗机构、科研院所等单位及其医疗工作人员,扩大到实施此技术的受益人及其他相关人员。我国现行的有关部门规章的不足之一就是适用范围较小,这导致很多法律问题无法可依的尴尬局面。所以,我国在制定专门的胚胎保护法时应当对其适用范围进行完善。

第三,在制定的胚胎专门法中,应当明确指定一个统一的专职管理机构,并对管理机构如何进行管理进行严格详细的规定。由于人类辅助生殖技术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并且对社会的发展也极为重要,因此应当实现管理机关对人工生殖技术的有效管理,具体可以通过配备专门的技术人员和管理监督人员、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制定详细的相关管理规范等措施来实现。英国政府为了加强对本国人工辅助生殖技术的监督管理工作,设立了人工授精及胚胎管理局,其直接掌握着人工生殖的实施许可权。英国政府对其中的管理人员要求非常严格,其必须精通人工生殖技术知识,熟悉国家相关法律规定。英国的这种管理经验是值得我国政府借鉴和学习的。

第四,立法时,应当明确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的行政特许原则。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的可控性和保密性比较低,因为它是一种只要具备了必要的医疗技术水平和先进的医学仪器设备,就很容易操作并得到推广的医疗技术。但是由于人类辅助生殖技术涉及较多的比较敏感的社会、伦理、法律等问题,实际情况又不允许对其进行大肆的推广,而是要控制对其的运用。所以,专职管理机构应当对特定医疗机构授权,许可其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可以掌握和实施人类辅助生殖技术,原则上一个行政区域内被授权许可的特定医疗机构只能有一家,同时要对此项技术操作人员的技术和职业道德进行统一的培训考核,通过后发给其许可证。

第五,在制定的特别法中应当明确对相关违法行为的惩罚手段,情节严重的,处以刑罚。例如,在经过国家批准的医疗机构中实施人工授精或体外受精等人类辅助生殖助孕手术的过程中,导致不良后果的(如造成接受手术的人功能障碍、死亡、伤残等伤害的),由此医疗机构或操作医师承担医疗事故责任;对未经国家批准的不符合条件而非法实施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的医疗机构或者个人,给予行政处罚;构成犯罪的,应当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注释:

[1]人体胚胎可以分为体内受精胚胎和体外受精胚胎,本文主要研究的人体冷冻胚胎是在实施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助孕手术过程中形成的,还没有植入母体子宫的体外受精胚胎。

[2]参见张善斌、李雅男:《人类胚胎的法律地位及胚胎立法的制度构建》,载《科技与法律》2014年第2期。

[3]同[2]。

[4]参见徐国栋:《体外受精胚胎的法律地位研究》,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05年第5期。

[5]参见浦纯玉:《论冷冻胚胎的法律属性及保护——围绕宜兴失独老人胚胎争夺案展开》,载《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4年第6期。

[6]同[2]。

[7]同[2]。

[8]同[5]。

[9]同[5]。

[10]同[2]。

[11]参见曾淑瑜:《人类胚胎在法律上之地位及其保护》,载《法令月刊》2003年第6期。

[12]参见《沈新南、邵玉妹与刘金法、胡杏仙一审民事判决书》,http://www.court.gov.cn/zgcpwsw/jiangsu/jsswxszjrmfy/ms/201501/t20150106_6160929.htm,访问日期:2016年5月3日。

人体胚胎学教学 篇4

教材内容的改革包括依据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第五版《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内容,针对不同专业的专科学生进行"删繁、加深、加强、拓宽"和建设信息化的教材体系。教学方法的改革主要通过引进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开发相应的教学软件丰富教学模式而实现。教学手段的改革是利用多媒体教学实现双语教学等。

1 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教学内容改革

1.1 传统的教材是将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分开,我们利用第五版《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内容把人体解剖学与组织学融合到一起,减少了两门学科的重复内容,这就解决了高职高专学校教学课时数不够的问题,并将节省出的时间让学生学习有关的医学最新研究进展,拓宽学生的视野。组织学是研究正常的组织结构的学科,属于形态学的范畴,是解剖学的分支,需要借助显微镜对正常组织进行观察,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的融合,学生由两门课减少为一门课,我们把宏观讲解到微观,再由微观讲解到宏观,有利于学生建立解剖学的完整概念。这同时也提高了我们每位教师的教学水平。

1.2 在第五版教材中,系统解剖学主要阐述的是成年人的结构,为了使人体结构的完整性,增加了"儿童解剖学"一章,作为临床专业的学生,我们依然按2个学时学习。但作为助产专业,我们考虑今后从事专业方向,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儿童解剖学"一章用4个学时学习。同时针对助产专业,我们提高了胚胎学的课时数,把胚胎学总论单独放在最后,但各论详细讲解,并把各器官系统的形成过程放在系统解剖学每章内容中讲解,畸形形成的过程穿插在系统解剖学每章后讲解。

1.3 人体解剖学作为一门较为经典的学科,针对护理专业我们根据第五版《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内容,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把局部解剖学与临床护理联系起来,以人体的局部为章节,穿插护理临床常用的操作技术,再从解剖学的角度探讨护理操作时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注意事项的解剖学基础,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

2 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教学方法改革

2.1 针对专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比较差的特点,我们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对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的认识,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爱上学习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

2.2 我们采用开放性实验室,提供学生学习标本模型,组织切片,挂图的场所。课堂上配备多媒体教学,开发相应的教学软件丰富教学,形态学用丰富多彩的标准图片能大大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图片可以随时放大,并清楚反映人体各结构名称及毗邻关系。

2.3 实验课针对人体解剖学大体标本的来源不足问题,我们更多采用多媒体,挂图,标本,模型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并开展结合所学知识与临床讨论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接触到更多的知识。

3 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教学手段改革

3.1 为培养21世纪人才需要,经过长期反复的实践和总结,我们在高职高专学校采用双语教学,并受学生普遍欢迎。

课堂采用多媒体教学,课件采用中英文相结合的编排方式,先标注汉语,并在重点的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名词后用英语标注。课堂上主要用母语讲解,适当穿插英语,但一定要讲解清楚,尤其形态学教学,在每个图片的汉语标注后都要重复英文标注。这有一定的难度,对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的要求更高了。因为高职高专学生并不同于本科学生,所以考试试卷都不出现英语,并给学生说明清楚,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2 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式。

作为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课堂的开场白,通过解决临床病人疾病的问题来学习,把临床上遇到的真实病例引入教学中。让学生像医生一样,不断自我提问,不断找出问题出现的原因。这样提高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有效发挥了学生的主题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总之,经过多年的实践经验总结,在传统的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教学基础上,我们总结了新的"系统性"教学方式。这些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根本改革,提高了教学效率,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但同时对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教学能力的要求更高了,为了适应这种教学改革,同时也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

摘要:经过多年的专科教学实践,根据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的教学特点,我们进行了针对高职高专不同专业的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和实践。结果显示通过这些改革促进了教学,提高了教学手段。

关键词:高职高专,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教学改革与实践

参考文献

[1]胡哲,智晨霞.多媒体教学在中等卫校人体解剖学教学的应用[J].包头医学,2006,30(1):64.

[2]曹秋生,黄存嫦,蒙艳斌.因人施教法在医学形态学教学中的尝试[J].西北医学教育,2006,14(2):193-195.

[3]林瑛护理专业人体解剖学教学改革思路[J].中外医疗,2008,11(1):71.

人体胚胎学教学 篇5

1 课程教学改革方法

1.1 修订教学大纲, 调整教学内容

由于人体解剖学学时少, 而授课内容多, 如运动系统和神经系统等, 若按教材编排进行授课, 不但无法完成教学任务, 而且学生会厌烦, 影响教学效果。根据教学大纲和其他基础学科、临床学科之间的联系, 对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调整, 如在讲授“运动系统”的“肌学”时, 对主要肌的名称、位置、起止点及作用进行讲授, 其余深层次的一些细小的肌和上、下肢肌的筋膜等由学生自学, 重视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先进性。

1.2 根据临床常用护理技术指导学生学习解剖学知识

拓展与解剖学知识相关的临床常用护理技术知识。如在运动系统解剖学教学中, 讲授“骨的构造”时结合常用护理技术———骨髓穿刺, 为学生讲解骨髓穿刺的常用部位和体位, 当取胸骨和髂前上棘作为穿刺点时, 病人体位为仰卧位, 采用胸骨穿刺点时还需用枕头垫于背部, 以使胸部稍突出;当取髂后上棘作为穿刺点时, 病人体位为俯卧位或侧卧位;当取腰椎棘凸作为穿刺点时, 病人体位为坐位或侧卧位。骨髓穿刺的目的是进行细胞学、原虫和细菌学等方面的检查和诊断[1]。结合基础护理学、卫生部《护理技术规范操作项目》及《临床护理指南》, 将肌肉注射、皮内注射、皮下注射、浅静脉穿刺术、胃肠减压术、洗胃术、灌肠术、腹腔穿刺术、鼻饲术、胸腔穿刺术、气管切开术、环甲膜穿刺术、导尿术、人工呼吸术、心内注射术、胸外心按摩术、指压止血术、血压测量术、颈内静脉穿刺术、股静脉穿刺术、桡动脉穿刺术、股动脉穿刺术、泪道冲洗术、腰椎穿刺术等护理常用操作技术与解剖学知识结合[2], 让学生记住常用骨性标志及常用肌性标志。将人体解剖学知识融入临床常用护理技术学习中, 体现了“早临床”的教学理念, 增强了学生学习解剖学的兴趣, 树立了专业思想。

1.3 多媒体教学法

多媒体教学能较好地解决教学信息量大、教学时数少的问题。多媒体课件集文字、声音、图片、动画于一体, 表现形式多样, 能清晰、直观、形象生动地展示教学内容,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对提高教学质量起到积极的作用。如讲授“脉管系统的血液循环途径和心传导系”时, 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动画, 学生可直观看到血液流到全身又返回心脏的途径和心传导系如何传导, 画面直观, 学生容易理解、印象深刻, 既缓解了内容多、课时少的矛盾, 又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和教师的课堂负荷。

1.4 感悟式教学法[3]

教师注重开发学生的“灵性”与“悟性”, 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 动眼、动口、动手、联想、想象, 让学生深入理解每项操作步骤的深层内涵。如“男性导尿术”在插入尿管时要求“提起阴茎与腹部呈6 0°角”, 教师寻问原因, 以发散学生思维, 使其深入领悟, 潜心思索。从男性尿道的解剖结构说起, 男性尿道有3个狭窄即尿道内口、膜部、尿道外口;两个弯曲即耻骨下弯、耻骨前弯, 耻骨下弯固定不变, 耻骨前弯则随阴茎位置不同而变化, 如将阴茎向上提起, 耻骨前弯就会消失。这样既达到强化学生操作技能训练的要求, 又达到增强学生心智技能的目的, 还能使学生在短期内较快地掌握操作要领, 提高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

1.5 直观教学法

直观教学法指借助实物、图片、模型、标本、动作语言等进行具体形象教学的方法。它能让抽象的理论形象化, 由静变动,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加深理解和记忆, 增强直观效果。

1.6 以问题为基础学习 (P B L) 教学法

P B L教学过程包括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资料、论证假设、小组总结5个阶段, 该法是一种以提出问题为切入点, 然后展开问题、解决问题并进一步引申出相关问题的教学方法[4]。如讲授“心血管系统”一章时, 先提出一个问题:慢性阑尾炎病人左手背静脉网滴注青霉素治疗, 试问药物经哪些途径到达阑尾?教师带着这样的问题讲授具体内容, 让学生思考, 使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 学生既学习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 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1.7 行动导向教学法

行动导向教学法[5]是指学习是个体的行动, 学生是学习的行动者, 教师是学习行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咨询者。通过护理操作项目、病例、角色扮演、歌诀记忆、多媒体等行动导向教学法将护理操作与解剖学知识紧密结合, 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口语表达、团队协作等能力[6]。

1.8 考核方法

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是一门形态学科, 实验课在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考核采用闭卷考试+标本考试的方法, 能促进教学改革,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7]。

1.9 知识竞赛

组织学生参加比赛, 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1.1 0开放实验室

学生在自习时间结合标本学习, 提高学习效率[8]。1.1 1观看视频

学生利用图书馆资源、网络资源观看常用护理技术视频, 加深印象。

2 教学改革成效

(1) 通过对2 0 0 3~2 0 1 1级学生进行教学改革, 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不仅掌握了基本知识, 基本技能, 而且为护理专业课程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2) 本教学改革效果明显, 可以在护理专业中推广, 并同其他兄弟院校进行交流。通过教学改革, 极大地提高了教师教学水平, 提升了学生学习的信心及成就感。

(3) 本教学改革贴近临床实际, 使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这门基础课真正体现其重要性。学生在医院实习中得到了带教教师的好评, 实现了基础知识与临床应用的完美结合。

(4) 满足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新大纲的要求, 我校学生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达9 5%以上。

(5) 满足全省医学类招聘考试的要求, 近3年我校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达8 6%, 在全省同类院校中名列前茅。

3 讨论

3.1 教材内容的取舍

根据护理专业培养计划, 结合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课程特点, 修订教学大纲, 根据教学计划, 突出重点和难点, 在内容深度、广度上力求反映最新进展。将临床护理常用技术贯穿于该课程教学各章节, 贴近临床,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9]。

3.2 教学手段的改革

3.2.1 改革教学模式

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 以学生为主体”的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 以护理专业解剖学知识应用为重点”的教学模式。

3.2.2 采用多种教学法

多媒体教学法、直观教学法、P B L教学法、感悟式教学法、行动导向教学法等。

3.2.3 改革考核方法

考核采用闭卷考试+标本考试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临床思维和实践能力。

3.3 解剖学知识与临床护理技术结合

以护理专业所涉及器官的位置、形态、结构和毗邻关系为基础, 突出解剖学知识在常用护理技术中的应用, 把解剖学知识与常用护理技术的相关内容紧密结合起来[10], 使解剖学内容“链接”护理常用诊疗技术, 突出对学生解剖学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和学习方法的指导, 培养高素质实用型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小萍.基础护理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

[2]楼蓉蓉.专科护理技术[M].2版.北京:科技出版社, 2008.

[3]孔玉涛.《基础护理学》精品课程创新建设与实践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 2011, 29 (5) :132-133.

[4]梁红英.浅议在解剖学教学中应用P B L教学法[J].解剖学杂志, 2006 (3) :395-397.

[5]王彩丽.浅谈行动导向教学法在护理专业教学中的体会[J].科技信息, 2011 (8) :207.

[6]李东.护理专业解剖学教学中的行动导向教学法[J].内江科技, 2011 (3) :8 8.

[7]刘爱生.关于人体解剖标本操作考试及相关问题的调查与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 2008, 26 (16) :104-105.

[8]田金玉.解剖组胚实验室开放的体会[J].卫生职业教育, 2008, 26 (17) :100-101.

[9]王策.浅谈高专护理专业解剖学教学与临床护理技术操作的结合[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2, 25 (4) :484-485.

上一篇:挤密效果下一篇:现代农业科研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