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

2024-07-04

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精选12篇)

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 篇1

摘要:文章对当前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存在的实验教学被边缘化、实验教学内容设置不合理、教学目标不明确、考核标准不完善等现状进行了分析, 并针对实验内容、实验方法与手段、实验考核、实验管理等方面提出改革建议, 以期为促进体育院系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现状,对策

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的教学包含了两个部分, 一部分是理论教学, 一部分是实验教学。运动人体科学教学中实验教学占有非常重要的比重, 也是高校全面实现学校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内容。另外, 实验教学还能锻炼学生动手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逻辑思维能力。然而, 目前, 我国高校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还存在不足之处, 建立科学合理的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体系已成为当务之急。

当前运动人体课程实验教学的现状

1. 运动人体课程实验教学被边缘化

当前, 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普遍存在重视理论教学, 轻视实验教学的现象, 认为实验教学只是作为辅助性的教学, 配合理论教学而设立的, 对于实验管理体系、实验课程设置以及实验内容的选择都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另外, 实验教学的内容紧紧围绕在理论课, 使得课程实验教学相互孤立, 原本联系紧密的运动人体科学各课程实验教学被分割开来, 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还会使得实验教学的相对独立性不能发挥, 实际教学中存在实验开课不足的情况。实验教学的效果得不到有效的改善, 最终使得实验教学被边缘化。

2. 实验教学内容出现重复设置

实验课的设置往往只考虑到与相应的理论挂钩, 但是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均自成体系, 相近的课程彼此独立, 但其内容又有交叉, 然而各自有强调自身体系的相对完整性, 因此, 使得有些课程实验内容会出现重复, 学生很难形成“生物统一体”的科学整体性概念, 导致实验室配置分散、功能单一。

3.运动人体课程实验教学目标不明确

运动人体课程实验教学目标的游离使学生无法将所学的体育知识运用到社会体育中。高校体育教学中实验教学理念相对落后, 对于当今社会体育专业人才需要掌握的大众体育、养生健身以及特殊人群体育的运动技术等认识不到位, 落后的教学理念使得运动人体课程实验教学的目标不明确。忽略了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体育实际问题的能力。虽然高举社会体育专业的旗帜, 但是实际上却局限于体育专业的范畴。

4.运动人体课程实验教学考核标准不完善

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没有建立完善的实验教学综合测试指标体系。实验考核指标及其标准具有随意性, 在不同的教师之间, 考核的方法和标准则可能不相同, 有的考核甚至完全依赖于看实验报告, 这种混乱、不统一、不具有科学性的考核方法不能做到在“生物统一体”概念下全面地统筹安排, 使得考核缺乏全面性、公平性、合理性以及科学性, 导致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的考核结果不能将实验教学的真实效果和真实的水平表现出来。

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改革对策及建议

1.进一步提升实验教学的地位, 发挥实验教学的重要作用

在高等院校的教学过程中, 实验室是学校培养学生的主要场所。实验室教学在高等院校教育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重视实验教学,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专业水平。实验教学改革需要摈弃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和理念,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理论课程体系完善的情况下进一步地独立开展。通过课程的设置, 精选教学的内容, 转变成为实验教学的模式。

2.精选教学内容, 创新教学方法

运动人体科学构成的理论课程结构中, 以往的课程体系虽然能够形成一个简单的理论体系, 但课程之间的紧密联系性不足, 制约了该课程的教学发展。因此, 总结分析以往的理论课程, 设立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课程, 完善课程内容, 根据教学的目的和要求, 重新设计内容和知识点, 通过实验教学的方式, 完善教学内容和体系势在必行。实验教学的内容设计可以让学生自主、独立完成实验, 充分调动学生的研究思路, 充分发掘学生的科研能力。

3. 把握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明确教学目标, 对体育课程中培养学生专业能力和创新思维具有积极作用。充分认识教学最终目的是培养专业的社会体育人才, 为社会提供更多的人才资源。实验教学要求将社会体育专业的特点进行分析, 针对社会体育对学生的特殊要求, 全面把握教学的内容和方案, 重视实验教学在引导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重要作用。明确教学目标与高效培养学生专业素质之间相互促进和相互影响的作用。

4. 构建合理的实验教学考核评估体系

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专业水平评估受到评估方法或评估内容的不科学性影响。传统教学中, 学生仅考虑实验的考试水平, 忽视了整个实验教学的全过程考核。加之学生对实验课缺乏认识, 只重视实验报告而忽略实验本身, 违背了实验课教学的目的。需要通过合理、科学的考核方法, 结合有效的考核指标, 包括书面考核和实际操作考核, 全面把握实验教学的目的和教学的内容, 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水平和创新思维, 为评估学生自我素质和学校教学水平提供客观的参考。

总之, 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是高校体育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实验教学改革打破原有实验教学的方法、实验教学的模式, 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对高校体育教学质量起到了全面提升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忆冰, 于淼.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改革探析[J].当代体育科技, 2012, 28:17-18.[1]刘忆冰, 于淼.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改革探析[J].当代体育科技, 2012, 28:17-18.

[2]金佳, 顾兵, 肖寒贫.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现状及其对策分析[J].运动, 2012, 41:97.[2]金佳, 顾兵, 肖寒贫.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现状及其对策分析[J].运动, 2012, 41:97.

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 篇2

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运动人体科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专业实验技能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教学和科学研究方面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生物科学、临床医学和体育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2.掌握运动员身体机能诊断与评价、体育保健与康复的分析方法;

3.具有从事运动人体科学教学、研究和实验操作的基本能力;

4.熟悉党和国家有关体育事业、科学研究、社会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5.了解本专业及相关学科的发展动态和理论前沿;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主干学科:生物学、临床医学、体育学

主要课程:人体解剖学、人体生理学、生物化学、生物力学、临床医学基础、中医基础、运动训练学、运动心理学、运动实践与分析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教育实习、毕业论文等。

主要专业实验:运动员科学选材、运动员机能诊断与评价、医务监督与康复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教育学学士

相近专业:体育教育、社会体育

【本专业为国家控制布点的专业】

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 篇3

【关键词】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教学体系

A Preliminary Research on the Reform of Sports Somatic Science

Experimental Teaching

SHI Feng

(Physical Education College,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450044)

【Abstract】In view of the current teaching of somatic science experiment courses, in which experiment teaching is alienated from the practice of sports, and there exists a lack of interchange between different disciplines, this thesis proposes the establishment of a experiment teaching system of "one core、 two systems、three modules、four levels". These ideas will be of som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the further reform in experiment teaching.

【Keywords】Sports Somatic Science, experiment education, teaching system

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包括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保健与康复、运动生物化学、运动生物力学、体育测量评价、运动营养学等十几门课程,该类课程是培养体育专业人才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是体育专业教学计划三大系列之一〔1〕。实验教学是运动人体科学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实现学校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以及严谨的工作作风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目前,我国大多数体育院校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实验教学内容设置上存在诸多弊端,不利于学生对相关课程知识的融会贯通,背离了实验教学的宗旨与规律,妨碍学生综合认知能力、实际操作技能、创新思维素质与创新能力的提高。因此,深化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实验教学改革,建立科学合理的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体系,对于实现从知识传授到能力培养的飞跃,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复合型体育专门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2〕。

1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实验教学体系的现状

长期以来我国体育院校实验教学基本沿袭着苏联50年代的教学模式〔3〕,实验教学偏重于验证性和操作性实验,学生多以机械被动地参与、程序化操作为主,实验结果作为理论课的验证。这种传统的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实验教学体系,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1实验教学内容多数偏重于理论知识的验证,脱离体育运动实践

体育学知识具有实践性强、实用性高的特点。而目前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实验教学内容陈旧,多数是选用验证性实验来证实理论讲授内容。忽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缺乏综合性实验和应用性实验。不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1.2实验教学内容按课程各自独立,缺乏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

运动对人体机能的影响是由微观到宏观、机能状态到形态结构、瞬时的动态变化到相对的稳定状态。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医学、运动生物力学、体育测量评价等不同课程,虽然自成体系,但是在体育科学知识链中密切相关,存在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而现有实验教学内容按课程各自独立设置,缺乏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不利于学生对相关课程知识的融会贯通。

1.3实验课教学目的不明确,缺乏专业针对性

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运动训练专业、社会体育专业等不同专业均开设有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不同专业学生应掌握的知识侧重点应有所区别。而目前多数体育院校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实验教学内容设置上均是按照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设置,忽视其他专业的培养特点。实验课教学目的不明确,实验项目缺乏不同专业的层次要求,不适应实验教学与人才培养发展的需要。

1.4不同课程之间存在较多实验内容和方法的低水平重复

由于现有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实验教学从属于理论课教学,导致各门理论课按照自身需要开设实验。所设实验内容和项目自成系统,相对独立,很容易形成相近课程实验内容的重复。例如台阶实验这一实验项目同时存在于《运动生理学》、《体育保健学》、《体育测量与评价》三门课程教材中,造成实验课开设混乱。

2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实验教学体系改革的基本思路

2.1更新实验教学理念

实验教学理念决定高等学校实验室建设定位的层次、建设发展的可持续性,决定实验教学体系改革的方向与成效,决定人才培养的标准与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是实验教学改革中首先要解决的重要命题。以“体育学大学科、侧重应用性”为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实验教学体系改革理念,在体育学的平台上组织实验教学,注重生命活动普遍规律学习和研究方法的训练,可以避免专业越分越细、基础越来越窄的倾向,帮助学生养成整体、系统、综合的科学思维方法。同时根据生命科学知识性强、技术方法先进,以及体育学知识实践性强、实用性高的特点,注重实验内容与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实践密切联系,充分体现现代化教育的鲜明特色,形成良性互动,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分层次、分专业、多模块相互衔接的科学系统的实验教学体系,可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综合技能与专业技能的有机结合。

2.2整合不同学科实验教学内容

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体育保健与康复、运动生物力学及体育测量与评价等课程虽然分属不同的学科,彼此间相互独立,自成体系,但是,它们在研究目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彼此均以人体为研究对象,以不同的研究方法和手段为基础,从不同的角度探讨运动训练监测和训练效果评价的科学体系,揭示运动与人体机能之间的关系。而以往该类实验课的设置与相应的理论课程挂钩,相近的课程彼此独立,内容重复,学生难以对运动人体科学课程群形成一个整体的清晰概念〔4〕。因此,整合不同学科的实验教学内容,构建综合性的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体系不仅具有一定的理论依据,而且是现代体育科学发展的需要。

2.3灵活实验课程设置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根据实验教学内容的不同,在考虑学科特点、专业特点、学生特点不同的基础上,灵活设置实验课。将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分成运动人体科学基础实验知识体系和运动人体科学综合实验技能培养体系两部分分别进行授课和让学生选修。运动人体科学基础实验知识体系中实验课内容根据各课程教学计划授课,实验课和理论课教学进度保持一致;运动人体科学综合实验技能培养体系根据不同专业特点分成体育教育模块、运动训练模块、大众健身模块分别作为三门选修课供不同专业学生选修。在学生毕业论文阶段,根据学生毕业论文研究内容开设创新性实验。

3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实验教学体系内容

以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为实验教学目标,依据学科特点、专业特点、学生特点、培养目标与社会需要,按照“保证基础实验教学,全面培养学生实践应用、创新研究素质与能力”的指导思想,遵循“务实创新、学有所获、学能有用”的实践应用原则整合、优化实验项目,构建“一个核心、两个体系、三个模块、四个层次”的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实验教学体系。“一个核心”是指实验教学全面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为核心培养目标,“两个体系”指运动人体科学基础实验知识体系和运动人体科学综合实验技能培养体系,“三个模块”指体育教育模块、运动训练模块、大众健身模块,“四个层次”指实验教育体系分“基础、综合、设计、创新”四个层次构建(见图1)。

图1运动人体科类课程实验教学体系

3.1运动人体科学基础实验知识体系

运动人体科学基础实验技术体系培养目标面向体育教育专业、运动训练专业、社会体育专业三个专业学生。通过该平台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各类实验研究的基本方法及其原理;学会规范的实验操作方法和技巧;学会观察、分析运动人体科学现象和通过测量获得数据,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掌握常用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和原理,以及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和实验条件的选择等,初步具备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该体系的主要实验项目包括运动解剖学的形态观察;血压计、心率表等基本实验仪器的使用等;常见运动损伤的检查、包扎等体育专业学生应掌握的基本技能等。

3.2运动人体科学综合实验技能培养体系

运动人体科学综合实验技能培养体系根据体育教育专业、运动训练专业、社会体育专业三个专业学生所应掌握知识侧重点不同,分为体育教育模块、运动训练模块、大众健身模块等三个模块内容。实验教学重点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使学生能够“学有所获、学能有用”。

3.2.1体育教育模块

该模块主要对象是针对体育专业的学生。通过该模块的教学,培养体育专业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及初步的科研能力;使学生具备新世纪体育教师应掌握的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方法,并能运用于实践,即监测体育教学和指导业余运动训练。其中综合性实验以《中学体育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项目或《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规定的锻炼、测试项目为切入点,以某个项目或项目的某个技术环节为线索,以问题的形式编写;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实践操作能力。设计性实验可安排安排学生撰写实验设计、操作实验、实验报告,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的能力。创新性实验结合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进行设计〔4〕。该模块的主要实验项目如表1所示。

3.2.2运动训练模块

该模块主要对象是针对运动训练专业的学生。通过该模块的教学培养,使学生能掌握运动时人体内部生理生化变化规律,运动对机体组织的影响、运动时物质和能量代谢的特点和规律,以及运用运动生理生化的特点和规律为体育锻炼、运动训练科学化服务等理论及知识;考察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态度。该模块的主要实验项目如表2所示。

3.2.3大众健身模块

该模块主要对象是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及以有志于从事大众健身行业的其他专业学生。实验项目选择依据主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制定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国家职业标准》和美国运动医学会《ACSM’SGETCERTIFIEDGUIDE》。通过指导学生完成人体形态、机能、素质、心理、社会适应各指标的测评,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人体体质的组成、各指标所反映的人体体质健康的意义,发展学生实践操作能力;通过学生的实践操作和自主研究设计方案及实施加深对体质健康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巩固和掌握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表3所示)。

4小结

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是将体育知识与实验能力培养相结合、基础理论与运动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活动,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提高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质量,构建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实验教学体系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任重而道远.因此应当深化实验教学改革,不断完善实验教学体系,以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体育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琳华.创新教育与高师体育实验教学改革〔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6(3):310-312.

〔2〕〔4〕姜涛,黄海,高新友等.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改革与思考〔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8,25(3):116-120.

〔3〕周叶中,陈学敏.综合性大学实验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00,33(5):75-82.

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 篇4

一、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改革的现状

(一)对实验课的重视程度普遍比较低

这主要表现在目前我国众多高等院校当中对运动人体科学教学的开展过分重视理论教学而忽略了实验教学。虽然,理论知识的学习在运动人体科学教学中必不可少,可以使学生学到基本的知识框架和从事运动人体科学的相关方法。但是,理论教学只起基础性的作用,只学习理论知识是万万不够的,没有实验教学的实践,理论知识的框架必然不能稳固。

(二)对实验课的课程安排不合理

目前在许多高等院校当中,运动人体科学实验课程所占的比重相对偏低,这也是目前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改革中存在的一个重要现状。在实际教学当中,实验课应该跟理论课并重,甚至实验课的比重要大于理论课,这才符合教育体制改革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但是,在现实的教学实践中,一些高等院校往往难以保证足够的实验课程安排,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的知识面仅限于纸上谈兵而严重缺乏实际的动手能力,进而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能力的提升。

(三)教学观念落后,实验课程缺乏创新

我国体育现代化的进程相对落后。首先,传统的教学观念导致一些先进的教育理念往往在落实的时候会受到无形的抵制,具体的教学改革措施难以推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教学内容缺乏创新,难以适应新时期学生对运动人体实验课程的需求;其次,在仪器设备方面,仪器设备的更新速度要远远落后于科技的进步和新的教学理念的推进。学生在进行实验课的时候使用的是20世纪的陈旧设备,导致学生在上课的时候缺乏新鲜感。

二、运动人体科学教学改革方法探析

运动人体科学在我国的体育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可是近几年我国的人体科学发展得并不是很好,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体育的整体发展水平,所以我们需要认真探讨我国运动人体科学教学的改革方法。

(一)提升人们对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的认识

在我国的体育教学中,人们对于运动人体科学教学的了解不是很全面。一般在体育课上老师会直接教给大家理论性的知识,或者直接教给大家动作,很少将理论和实践很好地结合,这使人们对于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的了解总是停留在单独的某一个领域。所以在这个方面,老师一定要注重运动人体科学实验课的理论与实践的合理结合。

(二)要与时俱进,及时更新课堂教学设备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相关体育设备是教学的基础,尤其是当我国的体育课程有所进步的时候,运动人体科学实验课程也一定要跟上这节奏,人们只有在这个过程中才能更好地接触新的元素,并且将自己所了解的内容与新元素进行结合,教学中也更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从而使我国的体育进行更高水平的发展。

(三)提高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的宣传力度

在与时俱进的同时还要注意提高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的宣传力度,通过对运动人体科学教学的宣传能让更多的人对此进行进一步了解,从而吸引更多的人关注该体育项目的发展,也可以吸引更多的群体开始研究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这样我国的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才能得到更好地发展。

总之,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改革的目的在于培养适应新时期背景下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在这样的局面下,学校更应该敢为人先,响应时代的号召,积极推动实验教学改革,针对当前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改革,在改革的过程中抓住重点,把天平朝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方向倾斜,这样才能真正提高高校的体育教学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运动人体科学概论》学后总结 篇5

《运动人体科学概论》讲述了运动人体科学是一门应用人体解剖学、生理学、营养学和体育保健学等多种人体科学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体育运动对人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的影响以及体育运动中的保健规律和措施的综合性科学知识体系,是我国体育职业教育中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运动人体科学概论》系统的介绍了人体基本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特点和运动伤病的基本知识;适当介绍了人体基本组成、运动员营养和运动按摩;而对运动训练更为重要的身体素质、运动中人体机能变化规律和运动代谢,作了较为详细的叙述。

作为运动休闲服务与管理专业的一名学生,我学过这门课程后感到受益良多。作为一个有生命体,了解自身的生命系统,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了解其正常有益的生活习惯,这是非常有意义的。我首先谈谈运动与营养。

一、运动与营养

要想有一个良好的身体素质,运动与营养应该是相结合的。营养和运动是维持和促进人体健康的两个重要方面。优异的运动成绩取决于三个因素:正确选材、科学训练和合理营养,缺一不可。合理的营养提供运动适宜的能源物质,有助于剧烈运动后的恢复,可减轻运动性疲劳的程度或延缓其发生。引起人体运动能力下降的常见原因如脱水、体温调节障碍引起的体温升高、酸性代谢产物的蓄积、电解质平衡失调所致的代谢紊乱、能源储备物的损耗等均可在合理营养的措施下(如适宜的饮食营养和补液等)延缓疲劳的发生或减轻程度。合理

营养有助于解决运动训练中的一些特殊医学问题,如减体重;生长发育时期的运动员、妇女、老年人、患有不同疾病的人参加体育运动时,均面临的不同的生理问题,需要特殊的营养调控,以保证练习效果及身体健康。

其次要合理膳食,合理膳食既要满足各类人群对各种营养素的生理要求,能防止营养缺乏病的发生,有利于工作效率的提高,又要防止某些营养素摄入过量而导致机体不必要的负担与代谢上近期或远期紊乱。这就要求实践中应遵守平衡膳食的要求:

1.有符合膳食要求的营养素;

2.有科学合理的食谱;

3.有合理的膳食制度;

4.有科学的烹饪方法;

5.有良好的饮食习惯和生活规律;

6.有严格的食品卫生制度和进食环境,提供的食品应无毒无害。

二、血液循环

1、血液的作用:在人的体内循环流动的血液,可以把营养物质输送到全身各处,并将人体内的废物收集起来,排出体外。当血液流出心脏时,它把养料和氧气输送到全身各处;当血液流回心脏时,它又将机体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输送到排泄器官,排出体外。正常成年人的血液总量大约相当于体重的8%。血液把氧气、食物、营养素和激素运输到全身各处,并把代谢出来的废物运送到排泄器官。血液还能保护身体,它能产生一种叫“抗

体”的特殊蛋白质。抗体能黏附在微生物上,并阻止其活动。于是,血液中的其他细胞会包围、吞噬、消灭这些微生物。血液也能够凝结成块,帮助我们堵住出血的伤口,防止大量血液流失以及微生物入侵。

2、血液循环种类:人类血液循环是封闭式的,由体循环和肺循环两条途径构成的双循环。血液由左心室射出经主动脉及其各级分支流到全身的毛细血管,在此与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供给组织细胞氧和营养物质,运走二氧化碳和代谢产物,动脉血变为静脉血;再经各级小静脉汇合成上、下腔静脉流回右心房,这一循环为体循环。血液由右心室射出经肺动脉流到肺毛细血管,在此与肺泡气进行气体交换,吸收氧并排出二氧化碳,静脉血变为动脉血;然后经肺静脉流回左心房,这一循环为肺循环。

3、血液循环过程:是一个完整的封闭的循环管道,它以心脏为中心通过血管与全身各器官、组织相连,血液在其中循环流动。心脏是一个中空的肌性器官,它不停地有规律地收缩和舒张,不断地吸入和压出血液,保证血液沿着血管朝一个方向不断地向前流动。血管是运输血液的管道,包括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动脉自心脏发出,经反复分支,血管口径逐步变小,数目逐渐增多,最后分布到全身各部组织内,成为毛细血管。毛细血管呈网状,血液与组织间的物质交换就在此进行。毛细血管逐渐汇合成为静脉,小静脉汇合成大静脉,最后返回心脏,完成血液循环

三、意外受伤的及时处理

1、踝关节扭伤:损伤后应立即冷敷,切忌热敷,急性伤后24—48后可用热敷,也不能使用局部搓揉等重手法,可以采用局部封闭以止痛。为了稳定关节可以让病人坐在座椅上,小腿下垂,以窄绷带套住第四五趾由患者自己向上牵拉,使踝关节背伸外翻。

2、上肢骨折:包括腕关节、肩关节和手臂骨折。赶紧用围巾、绳子将上肢挂在脖子上,固定在胸前。如果是开放型骨折(骨头刺破皮肤、断骨外露),注意保持伤口处清洁,防止细菌入侵导致化脓。

3、跟腱断裂:若出现抬脚后跟无力,肌肉紧张度丧失,在足跟后上方出现凹陷时,要高度警惕跟腱断裂。此时别再站立或走动,赶紧趴着伸直脚尖后固定受伤部位。

4、小腿肌肉拉伤:若运动时感觉到钝响,或者小腿后方肌肉明显疼痛肿胀时,就赶紧原地待命,否则容易导致骨筋膜间室综合征,造成足部运动障碍、挛缩,严重者甚至会造成腿部残疾。

学习了本书也让我了解到什么是保健按摩。保健按摩是人类在同疾病与死亡斗争中产生发展起来的一种保健方法,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保健按摩不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对于人们在强身健体,延年益寿方面,都有很大作用。保健按摩是一种在人的体表进行适当维动的一种保健方法。其施术手法颇多,动作轻柔,运用灵活,便于操作,适用范围甚广,不论男女老幼、体质强弱、有无病症,均可采用不同的施术手法,进行保健按摩。现在有的人自学保健按摩知识,进行自我保健按摩;有的人到按摩院进行保健按摩;有的人请按摩师前往住宅或宾馆进行按摩。到目前为止,能够享受保健按摩的人虽然很多,但还不普遍,这是由于有些人对保健按摩的作用还认识不足,另外,按摩师的缺乏也是原因之一。相信今后随着人们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保健按摩一定会走进千家万户,成为人们日常的生活内容和健康需求。它的手法也很多种,不同的手法按在人体不同的部位,它所体现的效果也是不尽相同的。

总之学习了《运动人体科学概论》后,对我有了很大的帮助,让我进一步对运动与营养,人体各大系统,以及遇到意外伤害等方面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处理办法,增大了自己的知识面。这对于我们体育专业的同学来说,学习了这门课,我们在自身生活上有拥有了丰厚的生活运动常识;对于我们以后走向社会工作,无疑是增加了一笔巨大的财富。用我们所学的知识服务与大众,利己利民。在以后的学习当中,我也会继续努力的学好其他相关学科,学习专业不但精,还得宽,而且得活学活用。

*************

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 篇6

【关键词】医学院校 运动人体科学专业 体育学 理论教学

运动人体学科学是一门医学、生物学、体育学相互交叉的学科。培养掌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理论和试验研究能力,能在中等以上学校、体育科研机构、运动训练基地和保健康复等部门,从事运动人体科学方面的教学、科研、竞技运动和康复指导的高级专门人才。1988年30多所体育院校、师范院校相继开设运动人体科学专业。2004年经国家教育部同意、备案,泰山医学院、温州医学院、赣南医学院、山东中医药大学等6家医学院校相继开设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体育概论学》、《体育管理学》、《体育心理学》、《学校体育学》、《社会体育学》、《运动训练学》等体育学课程列为泰山医学院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必须课程或选修课程。

最初,由于是医学院校开设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医学、生物学课程依托医学背景,而体育学教学,我们与体育院校相比,我们没有雄厚的体育专业师资背景,体育学理论课程由基础部体育教研室教师担任,尽管教师具有多年的体育授课经验,与体育院校体育理论专职教师相比,还存在教学经验不足,教学方法不当等现象。再就是从学生调查中显示96%的学生没有运动训练实践的基础,学生对体育学知识的领悟能力和感知能力差,经常存在教师讲课,学生茫然的现象。这两个方面影响了体育学的授课质量。随着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内涵建设的发展,我们较好的完成了体育学理论的教学,在体育学理论教学中也取到了较好的成果。结合近年来该专业体育学理论课程的教学,针对该专业学生的特点,我们对体育学理论教学进行了探讨。

一、加强教学管理,以科研促教学

充分利用2006年我校国家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契机,充分探讨体育学理论授课存在的师资情况,通过学校有关部门,从基础部体育教研室选调部分责任心强、有上进心、教学水平高的教师到运动人体科学系体育理论教研室,相对固定了体育学教师的授课课程和研究方向,同时外派学习和进修。由2至3名教师固定教授1门课程,定期开展集体备课、学术讲座等教研活动,以此提高教学能力和改进教学方法。鼓励教师积极申报校级、省部级等课题,以科研促进教学,目前,教师承担校级课题9项,参加省部级课题3项,逐渐形成了教师人人有课题的良好局面。

二、师生转变思想观念,改变教与学的方法

学生从第二学期就逐渐学习体育学的各门理论课程,学生所采用的学习方法往往还沿袭着高中时代的学习方法,但面对厚厚的书本和大量的陌生知识,不知道该如何去学习,如何才能掌握和理解这些内容。作为教师,如何为他们架起一座从中学到大学的桥梁,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成功的关键,我们不仅要传授给学生具体的知识点,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去获取知识。同时,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还要注意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认识到培养创新能力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这样转变教师和学生思想,更新了观念,师生之间的相互配合,积极主动地推进了创新性体育学理论教学工作的开展。

三、密切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合理分配教授任务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具体的体育学知识与运动技巧固然重要,学习方法及对正常人体的认知能力更加重要。学生将来要从事运动人体科学方面的教学、科研、竞技运动、康复指导与医学相关的工作,不可能在学校把知识都学到,将来工作后还要对本专业的知识进行细化、强化。对他们来说掌握所有体育学理论知识显然不现实,能够更好地将体育学理论和他们的专业方向紧密结合起来,显然更为重要。对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学生,通过学习体育理论,了解国家体育战略方针,竞技体育、大众体育、学校体育的发展趋势对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人才的影响与需求;教授运动训练学、体育心理学、学校体育学等课程,让学生理解、掌握运动的基本规律、训练原则、训练方法、队员、学生的心理状况等基本知识,结合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特点,适当调整教学大纲,重点突出“运动与医学”的结合,使学生形成较强的专业知识体系,为胜任未来从事的运动康复、体育健康促进、运动医学服务等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主动式实践教学法,使学生称为教学主体

主动式实践教学法正是基于让学生成为实践教学的主体这一指导思想,着眼未来而构建的,它主要是实行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模式,PBL强调“先问题,后学习”,获取知识与运用知识的能力同等重要,包括围绕问题的发现、提出、分析、解决,并在这样的活动中逐步形成强烈而又稳定的问题意识,始终保持一种怀疑、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学生是主动学习者,教师只是促进者和设计者。应用于体育学教学的主要过程是:把学生分成小组。学生针对某一阶段要学习的体育学理论内容先自学,在自学中提出许多问题,针对问题去积极查阅参考资料,并且寻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然后进行讨论,每组学生针对自己提出的问题做中心发言,其他学生作补充发言,甚至可以争论。老师只是针对前一阶段的学习进行总结,给出正确的答案。这样,课堂的主体不再是老师,而是变成了学生。

五、增加学生体育实践的机会,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我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学生是从高中理科招生的,大部分学生没有运动训练的实践基础,学生对运动知识感知能力和领悟能力较差,缺乏对体育理论现象和运动规律的了解,这就不利于学生正确的理解体育学理论。为之我们采取了有效的措施,也取到了较好的效果。第一,利用课堂教学时间组织体育术科观摩课,包括田径、球类及武术等课程;第二,充分利用第二课堂,组织运动训练和比赛;第三,充分利用寒暑假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到社区、体校、运动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体验运动现场情况。

六、积极开展网络教学

结合我校开展网络教学,体育学理论课程大部分进行了网络课程制作。通过网络课程的开设,补充了书本上没有且学生感兴趣的知识;网上进行模拟测试,复习巩固了所学的知识点;通过视频资料下载观看,更好地理解所学的抽象知识,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通过网络教师及时布置作业,通过答疑讨论区及时解决了学生提出的困惑与疑问,通过交流,解决了学生与老师当面不方便交流的问题,加强了教师与学生的密切联系程度。

总之,进行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体育学理论课程教学探讨,主要是为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体现专业特色,培养高级人才。以上是笔者在我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体育学理论教学和管理的一点体会,仅供同行参考。

参考文献:

[1]姚洪恩.等,办好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理论与实践.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20):1.

[2]李裕和等,运动人体科学专业课程设置与学生能力结构调查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5,(4):188.

[3]曹兰菊.加强体育院系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着力点.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8,35(3):231.

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 篇7

关键词: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创新能力

运动人体科学是医学与体育运动相结合的一门科学, 也是一门综合性应用科学。[1]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相对于理论教学具有较强的直观性、实践性、综合性和创新性, 其目的是培养具有较强实验能力和较高科学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所谓创新能力是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的综合体现。因此, 在新形势下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有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1 体育学生缺乏实验创新能力的原因

1.1 教育管理理念缺乏

目前, 由于我国的应试教育使大多数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仍然从单一学科的知识系统进行技能训练, 忽视了对学生个性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使得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受到限制。近年来, 本校对运动人体科学基础课程实验进行资源共享, 这种方式是停留在仪器设备等教学资源共享这一初级层面, 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实验教学从属于理论课教学的状态, 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优势尚未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2,3]。

1.2 体育学生创新实践的主动意识不够

随着社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综合能力的关注, 尤其是体育学生。因此, 体育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但由于传统的应试教育已根深蒂固, 使得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 使学生缺乏对各门学科融会贯通的能力, 缺乏综合分析问题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3 教师对体育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缺乏自信

在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中, 教师的作用最为直接, 其创新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与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密切相关。目前, 由于体育学生的理论基础较差, 学习习惯不好, 加之运动人体科学课时有限, 使得教师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缺乏自信。

2 加强体育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措施

2.1 更新实验教学内容, 加强综合性及设计性实验能力的培养

传统教学体系下的实验课过于依附理论教学, 缺少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因此, 在验证性实验的基础上, 应进一步加强综合性及设计性实验能力的培养, 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验创新能力。综合性实验是指实验内容涉及本课程的综合知识或与本课程相关课程知识的实验, 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验分析[4]。设计性实验是指给定实验目的要求和实验条件, 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加以实现的实验[5]。综合性实验能够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 设计性实验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实验积极性和实验动手能力, 以及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及培养学生在实验中敢于大胆探索的科学精神, 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2.2 推广翻转式、自主式、探究式教学新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 以“灌输式”、“填鸭式”方法传受信息, 忽视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当下在教学过程中, 主张以学生为主体, 注重从验证式教学模式向探究式教学模式过渡, 由“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法向“翻转式”、“自主式”、“研究式”教学法转变, 运用网络信息平台和多媒体教学手段指导学生的课前预习和课后讨论,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2.3 修订实验教材, 开放实验室。

为提高实验课的教学质量, 提高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创新能力和科学素养, 我们根据不同专业修订实验教材, 教材在传承经典知识的基础上, 重点突出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 同时重视学科前沿知识,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探究兴趣, 提高创新能力培养。开放实验室, 建立和完善大学生课外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是保障大学生提高创新能力前提。

总之, 为适应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运动人体科学实验课程应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进行相应的改革, 才有利于体育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陈嘉勤, 许之屏, 汤长发.等.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程[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 2006 (2) :1-2.

[2]代容春, 何文锦, 林荣华.等.植物生理学设计性实验教学的探索[J].实验室科学, 2010, 13 (3) :19-20.

[3]李玉梅, 姜云天, 顾地周.探究式教学法在植物生理学实验教学改革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 2010, 38 (6) :3273-3274.

[4]梁楠, 昝加禄, 李鑫, 等.构建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新体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8, 27 (1) :84-86.

运动人体科学基础课教学改革刍议 篇8

然而, 近年来在我省体育院系部分同学中, 对于《运动解剖学》和《运动生理学》的“厌学”或“畏学”情绪逐渐滋生。有部分同学感觉这两门课程抽象、枯燥、乏味, 甚至认为超出自身接受能力而产生了放弃的想法。这对于后续运动人体科学相关课程的学习及运动技术相关课程的学习无疑是极大的妨碍和阻力。基于以上原因, 本文对山东省部分高校体育院系《运动解剖学》及《运动生理学》的成绩进行了抽样调查分析, 试图总结出这两门课程目前存在的共性问题及不足, 并着重对于如何改进、提高这两门课程的教学时效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 1 研究对象

山东省部分高校体育院系2010 -2014 级学生运动解剖学结业考试试卷, 共50 个班2402 人份; 运动生理学结业考试试卷, 共50 个班2437 人份。

1. 2 研究方法

1. 2. 1 访谈法

与山东省部分体育院系运动人体科学任课教师就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的教学心得与体会多次进行座谈; 并随机选取了2012、2013 级部分同学进行座谈, 一起探讨在运动人体科学基础课学习过程中的体会, 重点听取了对不足部分的分析与建议。

1. 2. 2 调查法

随机调阅了2010 -2014 级山东省部分高校体育院系在校生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结业考试试卷、成绩单、成绩分析表, 综合分析教学过程中的经验与不足之处。

1. 2. 3 数理统计方法

采用SPSS17. 0 统计软件包对所采集数据进行处理, 计算成绩分布百分率、平均成绩 ( x-± SD) 、试卷难度系数。

2 研究结果

2. 1 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总体成绩分布统计结果

表1 统计结果表明: ⑴所调查高校体育院系试卷的难度系数比较适中, 说明在命题过程中较好的考虑到了知识面的深度与广度; ⑵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的高分成绩与低分成绩悬殊较大, 表明不同同学之间对运动人体科学基础课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成效存在明显差异; ⑶卷面分数优秀率较低, 表明在教学环节的把握与教学内容的选择, 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运用方面可能存在较多的问题; ⑷总体卷面平均成绩仅仅高于及格线寥寥无几, 卷面不及格率较高, 表明有相当部分同学对运动人体科学基础课的知识掌握较差, 亟需寻求恰当的解决途径和办法。

2. 2 山东省部分高校体育院系不同系别学生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成绩结果分析

2. 2. 1 山东省部分高校体育院系体育系同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成绩结果分析

2010 - 2014 级体育教育专业同学的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卷面考试成绩基本呈正态分布, 分布区间较为合理, 高分人数偏少而低分人数偏多, 运动生理学的平均成绩较之运动解剖学又有下降的趋势。

作为传统专业系科, 体育教育专业的同学在高中阶段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物学基础知识, 但从成绩上可以发现同学体现出来的学习热情与投入程度并不高, 这提示我们需要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 更多的与运动实践紧密结合, 增加直观有趣的CAI可视教辅教材, 并进一步搭建教学资源库及与同学交流互动的网络平台, 激发并保持同学对于运动人体科学基础课的学习兴趣, 在兴趣的引导下, 以期大幅度提升学习成效。

2. 2. 2 山东省部分高校体育院系运动系同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成绩结果分析

2010 - 2014 级运动训练专业同学的成绩已不呈正态分布, 卷面成绩低于及格线的人数甚至超过了1/3, 但与此同时高分人数比例并不低, 成绩分布呈现两极分化趋势, 总体情况不容乐观。以上结果提示我们, 只要方法得当, 措施得力, 同学的学习程度及学习成绩提升存在较大的空间与潜力。

运动训练专业的同学主要来自单独招生及部分退役的一线运动员, 由于客观条件限制, 部分同学的文化基础较为薄弱, 从考试成绩上反映出部分同学对运动人体科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 基本理论缺乏足够了解。他们的优势在于对运动实践的认知较为深刻, 由此要求在接下来的教学实践中必须结合同学的运动专项, 寻找激发他们的兴奋点, 加强直观教学, 并尝试把部分教学内容带出课堂, 与训练课直接对接, 加深同学对运动人体科学基础课的理解, 同时着力加强课堂小结、章节总结、课后复习等学习环节的把握, 借鉴已有的运动解剖学习题集的成功经验, 尽快建设完成适合同学应用的运动生理学习题集及习题库。

2. 2. 3 山东省部分高校体育院系武术系同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成绩结果分析

2010 - 2014 级武术系同学的运动人体基础课卷面成绩分布趋势与运动系同学比较接近, 不及格人数同样较多, 成绩也呈较为明显的两极分化趋势, 同学对于“三基”的把握存在较明显缺陷。

这首先与同学的知识背景紧密相关, 武术系同学大多来自于武校、体校及部分退役的一线运动员, 部分同学缺乏生物学知识基础。与运动系成绩分布不同的是, 武术系同学成绩分布运动生理学比运动解剖学的总体情况要稍微好一些, 高分人数多于运动解剖学, 究其原因我们认为在运动解剖学的教学中可能由于任课教师缺乏对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直观认知, 与直接运动实践结合的实例较少, 而运动生理学主要着眼于探求“人的运动”与“运动的人”的生理规律的变化, 所以更容易为同学接受。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努力践行备课就是备同学, 尽力满足不同专业同学的需求。

3 分析与建议

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 我国高等教育走向高速发展的快车道, 逐渐实现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 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这既为课程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 更对任课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要适应新的形势, 就必须善于学习现代教育思想, 转变和更新教育理念。在教学实践中围绕培养同学能力为主线, 调动同学的参与意识, 发挥同学的主体作用, 最大限度激发同学的求知欲。结合上述成绩分析结果, 建议从以下六个方面入手进行相应教学改革探索。

3. 1 积极适应教改对于学时的调整, 及时修订教学内容

自2000 年至今, 山东省部分高校体育院系运动解剖学课程学时设置从108 学时逐渐压缩为84 学时, 部分专业调整为64 学时; 而运动生理学从两门课程合计144 学时, 先是压缩为108 学时, 继而调整为96 学时, 2006 年之后大部分院系调整为84 学时。课程及学时设置的改变要求教学工作必须适应学时的调整, 既要突出核心问题及课程线索, 又必须大胆删减、精心选择与课程设置相吻合的教材与教学内容。运动解剖学必须牢牢把握运动系统这一重点, 让同学深入了解运动技术动作产生、改进、优化的结构基础, 学会用解剖学知识去分析技术动作并提出运动实践应用的建议; 而运动生理学则围绕运动过程中能量供应这一核心问题, 从能量的产生、利用、调节、补充诸多环节中, 精心选择教学内容, 突出对具备学科特色的问题比如运动性心脏、最大摄氧量、个体乳酸阈、运动性疲劳的介绍。在此基础上, 突出强调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基本规律, 着重帮助同学建构这两门课程知识框架之间的不可分割的有机联系。

3. 2 认真转变观念, 不断优化知识结构, 做合格的体育人

山东省部分高校体育院系运动人体科学基础课的教学师资大多来自医学院校的基础医学专业以及师范院校的生物学专业, 在攻读学位的过程中已经拥有了较为丰富的知识储备。但由于大多数人并没有经历较为正规的体育专业学习及训练, 对体育运动缺乏深入的了解, 在课堂教学中对很多实例的理解不深、不透, 较难引起同学的共鸣与兴趣, 因此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必须转变观念, 认真重新定位, 明确教学的过程同时也是自身不断深入学习的过程, 是自身知识结构不断得到优化的过程。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需要教师自觉自愿的去深入了解体育运动的特点, 需要不断学习、探索、钻研, 最后通过自己的努力, 最终从外行逐渐转变成内行, 从一个非体育人逐渐变成一个优秀的体育人。只有把自己的专业知识储备与运动实践密切结合, 在课堂教学中才能随时把握同学的兴奋点, 做到深入浅出、举重若轻, 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3. 3 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 促进备课个性化及教学个性化

在教学实践的过程当中,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与核心, 如何激发引导同学对运动人体科学基础课的学习兴趣, 是一个值得不断深入探讨的话题。在探讨的过程中, 必须明确一点, 备课就是备学生, 教学就是要展现自我, 换句话说, 要凸现备课的个性化及教学的个性化。要做到备课的个性化, 首先需要运动人体科学的教师对于各个体育项目以及体育赛事都要有较为深入的了解。一句话, 备课的个性化就是为了激发同学的兴趣, 引起同学的共鸣, 构建与同学进行知识交流互动的虚拟平台。除了备课的个性化之外, 在教学过程中, 在严格遵循课堂教学必备程序基础上, 在合理的范围内实现教学的个性化, 在不断变化与鲜明的个性展现当中, 始终引导保持同学的学习兴趣, 从而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3. 4 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及网络资源, 实践多元化教学

随着网络通讯的不断普及, 教师可以越来越方便的获取海量的知识素材, 同时随着课时的不断精简, 如何在更短的教学时间内使同学掌握更多的知识, 培养同学对运动人体科学基础课的兴趣, 成为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出发点。动画、录像、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 可以使枯燥乏味的抽象理论变得更直观。

部分教师在运动解剖学教学当中借助国外开发的3D clinic anatomy系统以及国内开发的3D Body等教学软件, 使同学对人体结构的认识更加深刻, 同时产生了较为浓厚的学习兴趣; 在运动生理学教学当中结合已经开发应用的CAI课件, 大量引入flash素材, 使原本相对比较枯燥的运动技能等章节与运动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均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教学效果。

下一步随着网络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深入应用, 可逐渐搭建成为师生在线交流的虚拟平台, 这样可以使师生之间的互动与反馈更具有针对性, 可以及时了解同学的掌握程度及兴趣点, 做到有的放矢。

3. 5 加强实验、实习、实践, 力求学有所用

运动解剖学与运动生理学都是应用性很强的课程, 两门课程的着眼点均基于为合理地体育锻炼和运动训练提供理论依据。为了适应课程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和先进性特点, 必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不断实践中逐渐培养并加强学生理解、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①在教学中增加课堂讨论, 精心选取与生活、运动实践关系密切的实例, 引导同学在课堂上及课下不断探讨辨析; ②引导学生设计一些综合分析问题的生理实验, 尽量使学生更愿意用它分析和解决运动实践遇到的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③鼓励更多的学生做有关运动人体科学方面的毕业论文, 积极引导同学参与相关老师的运动人体科学的科研课题研究工作中去。④逐步实现运动解剖学和运动生理学的部分课堂教学向训练课进行有效的延伸与衔接, 把理论与体育实践进行重新架构与对接。⑤引导同学走出校门, 在社区开展健身咨询和体能测试工作, 用所学知识服务社会, 回报社会, 使同学进一步认识到学有所用, 同时体验知识得到认可的意义与价值。

3. 6 着力加强小结、总结、复习等学习环节的把握, 温故而知新

在课堂教学中一方面认真抓好提问答疑、课堂小结、章节总结、课后复习及作业等教学环节, 不断给同学提供机会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强化、升华; 从目前应用作为复习资料的《运动解剖学习题集》与《运动生理学习题集》, 逐步开发形成CAI教辅光盘, 而后再逐步过渡到运动人体科学基础课教学资源库及交流互动平台的构建, 使同学在独立学习时有据可依, 更好的提升学习的效率及效果。

4 结语

1. 本文对2010 - 2014 级山东省部分高校体育院系同学运动人体科学基础课考试试卷及成绩进行了抽样调查分析, 初步总结出了两门课程目前存在的共性问题及不足, 发现结果不容乐观, 亟需探索有效教学改革措施, 以迅速提升教学时效。

2. 在对成绩进行合理分析基础上, 从教学的多个方面入手, 提出了系列合理的分析及建议, 有待于在接下来的教学实践中进一步验证其效果。

摘要:为探索运动人体科学基础课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及规律, 提高教学成效, 使其更好的为同学运动实践应用及未来发展服务。本文对山东省部分高校体育院系2010-2014学年在校生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两门运动人体科学基础课成绩进行抽样调查, 结果发现:卷面成绩处于优良的人数较少, 而卷面成绩不及格的同学人数偏多, 由此导致部分同学对这两门课形成了“畏学”或“厌学”情绪。针对这一问题, 本文对导致目前该现状的可能原因进行了分析, 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如何进行教改的建议与措施。

关键词:运动人体科学,基础课,成绩分析,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郑陆, 徐秀英, 隋波, 等.运动生理学教学内容改革的实验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00, 16 (4) :78-81.

[2]高丽, 郑陆, 王明燕, 等.运动生理学课堂理论和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03, 19 (1) :95-96.

[3]杨锡让.运动生理学学科现状与进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4, 27 (9) :1153-1158.

[4]赵亮, 毕小晶.普通高校运动生理学实验教学现状与改革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8, 25 (7) :44-47.

[5]郭红, 黄玉山, 郭浙斌, 等.运动人体科学网络教学资源库的建设[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8, 31 (2) :223-225.

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 篇9

一、确立改革目标

(一) 确立指导思想

自主设计创新性实验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在教学和科学探索过程中, 激发学生探索科学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思考以及创新能力、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严谨周密的工作作风、团队协作的集体精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实验课的指导思想是要培养学生的一种创新能力, 而不是掌握某个具体实验如何去做。

(二) 确立目标

专家在设置实验课的初衷也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和实践能力。但是, 目前沈阳体育学院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学生的实验课多以验证性实验为主,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要是机械性地、被动地学习实验过程, 教师做完基本操作后学生再去模仿老师实验教学的过程, 这种教学方式极大地限制了学生思维, 束缚了学生创造力, 限制了学生自由思考的空间, 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实验教学的目标如下。

1. 希望通过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对理论课知识的理解程度以及通过实验课来发现新的问题, 提高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传统的实验教学忽视用什么方法和策略来使想学生学习, 最终学生对实验原理和过程的掌握程度还是一知半解, 当换成一个实验原理相同的实验, 让其独立来完成时还是不能完成, 这样最终只能培养出一个高分低能或者低分低能的学生。这掩盖了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致使学生学习知识的缺陷暴露在今后就业工作中。

教师应该改变以往过分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 应该使学生在获得知识、掌握技能的同时学会科学地思维, 培养创新能力。

二、具体改革措施

(一) 整合实验教学内容

进行自主创新性实验教学一个系统的项目, 不是让学生漫天遐想, 而是建立在学生掌握一定基础理论和实验技能之后主观积极地创造性思维, 因此这个过程需要一步一步实现。

1. 大学一年级时候的应该开设一些以介绍实验仪器操作为主的实验课内容, 这门课非常重要。教师应该更多地介绍给学生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和基本原理, 只有在了解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和基本原理的基础之上, 学生才能够用实验工具解决类似的问题, 学生才有可能使用各种仪器进行交叉研究, 达到创新的目的。将沈阳体育学院实验室中常用仪器的具体使用方法和基本原理全部教给学生, 这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但是可以由每名教师负责自己专业的部分, 这样既相对地减少了工作量, 同时也能保证教学质量。

2. 大学二年级上学期的时候可以实施一些验证性实验课内容, 开设这些实验课的目的是以学生观察某些实验现象、验证某些结论、培养学生正确使用实验仪器操作为主, 训练学生的基本实验机能。

3. 大学三年级的时候, 学生在已经掌握了一些基础理论知识并且学习了一些专业课基础上, 可以增加自主创新设计性实验、综合实验, 这个阶段非常重要, 自主创新设计性实验可以以实验技能大赛的形式开展, 目前我们运动人体科学学院实验技能大赛已经开展了几年, 对于学生机能提高起到了关键作用, 但是在自主创新性实验的创新性和应用性上还不够, 还应该强调应用性。通过自主创新性实验的实施帮助学生实现创新, 培养独立思考创新能力。

(二) 增加自主设计性实验比例

目前我院运动人体科学专业虽有自主设计性实验内容, 但比例过小, 从教学大纲上来看只有一次课, 根本没有起到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作用, 目前大部分实验还是多以验证性实验为主, 这些实验以传授知识为主要任务, 偏重于演示实验、验证理论。自主设计性实验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自行确定研究项目、实验设计过程、查阅资料、实验具体操作、数据统计分析、最后评价。

考核对于自主创新性实验教学能否顺利进行时至关重要的, 自主创新性实验在整门课程的成绩中应该占有较大比例, 这样也会迫使学生重视自主创新性实验。主要从学生实验设计的创新性、实验操作过程和表现、最终报告形成三个方面评价。一些非常好的实验设计, 实验实施得到数据后, 经过老师的修改形成一篇科研论文可以投向核心期刊, 这样增加了学生在读期间的学术成果。

(三) 实验教学管理

自主创新实验的实施必然会使教师的工作量增加, 教师会很辛苦, 为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教务部门应该提供相应的奖励。同时教务部门还应该确立认定学生实验成果的相关政策, 以确保自主创新实验教学能顺利进行, 学校教务部门可以给予学生奖励。另外, 实验室管理上应该更加具有灵活性, 对于学生感兴趣的, 想作为今后自主创新性实验中重点开发研究的实验仪器应该开放给学生, 学生按照实验室的规章制度使用实验仪器, 这样一是提高了我院实验仪器的利用率, 增加科研成果, 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实验技能手段。

总之, 体育专业的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对培养体育学院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正确的思维方法、严谨的科研作风等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解析《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中关于“三性”实验的精神, 对体育专业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中存在的弊端进行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体育专业实验教学应整合为一个整体的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体系, 有机的整合实验内容, 多开设综合性、设计性、研究创新性实验, 灵活安排实验课时, 改革实验考核方式, 来促进当代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摘要:改革传统教学模式, 探索适应创新性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探索新的实验教学模式, 开展实验改革对于提高学生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目前沈阳体育学院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实验课的教学情况为研究对象, 提出了自主设计创新性实验教学改革的设想, 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以及养成科学求真的态度。

关键词:运动人体科学,自主设计实验,创新性,实验教学

参考文献

[1]王晓慧, 娄淑杰, 张剑, 魏安奎.“运动生理学”实验教学改革与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0, (04) .

[2]王玮.高校体育专业实验教学改革与探索[J].实验室科学, 2007, (05) .

[3]薛鹏, 胡振东, 李蕾.从学习主动性角度谈运动生理学教学改革[J].科技信息, 2010, (34) .

[4]高俊, 付艳敏.普通高校体育实验室建设及实验教学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0, (07) .

[5]周进, 陈丹, 李军汉.开设运动生理学综合性实验的实践与体会[J].实验科学与技术, 2010, (01) .

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 篇10

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重在夯实专业基础, 为后续专业知识的学习及专业技能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传统的运动人体科学的专业基础课包括运动解剖学, 运动生理学, 运动生物化学等, 这些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为后续各专业课教学打下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作为运动人体科学的专业基础课, 课程改革也经历了多次。从教学内容的补充完善到实验课时与理论授课课时比例的调整, 目标始终放在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上, 但改革效果仍然不很理想。该文拟对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如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 进行初步探索, 讨论如何进行课程融合, 提高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及系统运用能力。

1 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基础课的现状

南京体育学院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开设于1998年, 当时该院运动健康科学系只有运动人体科学一个专业, 随着学科的发展, 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又派生出运动康复专业, 从而使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涵盖面变窄了许多, 并且培养方案也进行了相应调整, 以便更好地与运动康复专业进行区分。2012年, 该系又开设了康复治疗学专业, 在这种情况下, 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就要更注重专业基础, 否则跟另外两个专业相比不具优势。

目前的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培养方案中, 专业基础课的课时比例占26.18%。专业基础课包括系统解剖学、运动解剖学、人体生理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物化学等重要基础理论课。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学生不但要学习医学院学生的部分专业基础课, 还要掌握运动相关的专业基础课, 课务量大, 学习任务重。而这些专业基础课理论性强, 专业术语多, 相对来讲比较抽象, 学生反映难学。以往的教学强调知识点的讲解, 课程之间缺乏联系, 学生往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容易“陷入”各个孤立的知识点, 无法将各门课程有机地连接成一个整体, 缺乏系统性思维能力, 这样不利于学生知识构架的形成[2]。

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发现, 这学期上运动生理, 而上学期讲的人体生理的内容有很大一部分已经遗忘, 甚至没有印象, 致使教学效果差, 学生学得也吃力。作为专业基础课, 有部分内容有重合或叠加, 对学生及老师都是一种严重的资源浪费。概括来讲, 在目前的课程设置及授课效果中, 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课程多、内容多、难理解。专业基础课课程内容多、术语多、联系紧密、理论性强、概念抽象、难理解, 学生不易掌握[3]。 (2) 知识呈碎片式、难成体系。每门课程独立开设, 虽然每门课程呈现出一定的系统性、逻辑性、条理性, 但相对于整个专业基础来讲, 呈现在学生脑海中的是碎片式知识, 难成体系。 (3) 学习周期长、内容衔接困难。课程的学时多、学习周期长, 导致学生在知识的衔接上更困难, 以至于针对单独的课程问题, 学生可以理解并掌握, 一旦需要知识综合运用并分析时, 学生就不知所措、不知从何入手, 根本不能联系及运用各学科知识来分析并解决问题。 (4) 实践动手能力差、理论与实践联系性差。虽然开设实验课程, 但是学生的积极性不高, 通常是依葫芦画瓢, 加之基础知识的掌握不牢, 根本不能对实验结果进行深入分析, 更谈不上联系实际。如何提高这部分课程的教学质量, 使学生理解透、掌握好是教改的关键所在。

2 改革途径——进行课程融合

根据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基础课程的特点, 分析并挖掘它们之间的深层关系, 进行课程融合, 将其融合成一门大课程或课程群, 按照一定的逻辑认知顺序进行授课,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利于学生知识构架的形成, 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基于此, 依据人才培养的目标, 考虑进行课程融合, 合理安排各个课程之间的比例, 加强各门基础课程间的沟通交流, 将重合的部分删掉, 然后按照学习的逻辑顺序将这些课程进行横向整合、纵向打通, 将这些课程以全新的面目呈现在学生面前, 相信学生们能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1) 打破原有按专业分教研室研讨的做法, 实行专业基础课教师集体研讨教学方案、集体备课的方法, 使教学内容实现无缝对接。

以往教学教研室的划分都是按专业进行的, 老师主要按照承担某一专业的课程来划分教研室, 每位教师负责相应专业的课程讲授, 这样便于每个专业教研活动的开展, 但不利于学生知识的衔接以及融会贯通。因为专业课不仅仅是专业基础课, 还有很多专业必修课、主干课, 如果专业基础课都学不好, 更何谈其他的专业课的学习。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成长, 为了学生的更好发展”原则, 经考察与慎重思考, 实行按专业基础课划分进行教研活动, 尤其是联系特别紧密的几门专业基础课 (如运动生理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物化学) 的教师集中进行教研活动, 探讨教学方案、教学方法, 集体备课, 使课程按照结构-功能的顺序进行讲授, 相信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2) 打破原有教学格局, 以知识构架为主体, 建立课程群教学。

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 即一门课程一个教师讲授, 将课程打散, 按一定的逻辑发展顺序 (即符合学生学习规律的顺序) 将课程内容呈现给学生, 可以实行一门课程多名老师讲授, 或将多门课程柔和, 不同章节不同的专业教师讲授的模式。如运动生理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物化学这三门专业基础课, 可以将三门课程内容进行整合, 分系统进行讲解, 形成一个课程群, 多名教师一同授课, 解剖老师先讲形态, 然后生理老师讲功能, 解剖老师继续讲运动中的动作分析及运动类型, 生理老师讲运动中的功能及不同环境下对运动的影响, 生化老师讲其运动过程中的供能方式及其生化机制, 这样不仅课堂新颖, 而且学生的知识会成体系, 学习效果将以指数级增长。同时可以使学生弱化对每门课程的区分, 强化对知识联系及知识结构的重视, 从而提高学习积极性及学习效果。

(3) 根据群课程教学进度, 穿插安排学科交叉综合性实验, 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往的实验课都是单个实验单独进行, 最后进行一个综合性实验, 并且都是针对一门课程来安排的, 这样虽然有利于学生对具体知识的巩固应用, 但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4]。进行课程群授课方式, 可以按照课程的进度, 安排一些多门课程交叉的综合性实验, 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同时, 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解剖学上讲完呼吸系统的结构之后紧接着生理上的呼吸系统的功能来安排一个肺活量测定实验, 这样学生们对呼吸系统不仅有结构功能上的整体认识, 而且能够结合实际, 理解并分析肺泡通气量等形成的原因。又如在讲完运动生理学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能力和运动生物化学的血乳酸及乳酸阈之后, 就可以安排一个结合运动实践的小型综合性实验, 让同学们在实践中体会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能力及代谢的关系, 既便于学科间知识的紧密联系, 又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可谓一举多得。

(4) 鼓励学生进行实践活动, 在课程考察上突出实践活动的重要性。

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传统的教学方法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独立, 实践活动除了实验教学、教学实习以及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跟相关教师组成的课题研究小组之外, 其他跟专业相关的实践活动较少。针对这个问题, 教师在平时应该加强与学生的联系, 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学校的教学及实验实践资源, 这样他们有什么想法或在毕业论文设计时有好的主意, 教师可以鼓励并给予支持, 培养其由理论到实践的能力。与此同时,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侧重学生实践能力及专业技能的培养, 增加实验课的比重, 注重学生求知探索欲的培养。在课程考核上加大实践技能所占的比重, 督促学生积极参与到专业基础课的社会或教学实践中来。在培养方案中要始终贯彻理论及技能考试并行, 并在以后紧抓执行, 注重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5) 考核方式改革, 实行厚基础, 重能力的学科交叉式考核。

以往我们的学科交叉或基础理论与技能考核都集中在第三学年的下半学期进行, 并且考核的内容相对简单, 题目也较单一。学生往往在考核前进行突击复习就能过关。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具有专业基础知识及实践技能的创新型人才。结合当今信息网络平台的迅猛发展, 可以利用网络平台进行考核[5]。专业基础课各课程教师按一定题型建立试题库, 由后台将几门专业基础课的内容随机打散并重新组合, 这样就相当于基础课的小综合考试;抑或试题由几个专业基础课教师一起讨论命题, 将知识点柔和在一起进行考察, 这样更能考察学生的知识掌握与运用能力。

3 结语

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甚为重要, 一旦一门课程没有学好, 会影响其他几门课程的学习。该文结合教学实践, 针对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从教研活动、教学内容、教学实践及考核等方面对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进行大胆地探索和设想, 推行更符合学生发展需求的教学方法及手段, 理论结合实践、循序渐进、自成体系。特别在教学内容与实践方面进行大胆地设想, 形成课程融合、实践融合、考核融合一体式的融合教学模式, 探索融合课程教学改革的创新思路, 为培养“厚基础、重能力”的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复合型人才做了大胆的探索研究。

摘要:在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基础课教学过程中,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及融会贯通的能力, 在现有的教学环境下, 改变教师的教学策略, 发挥教师的主动性进行课程改革, 思考适宜于具体授课对象的教学方法、教学计划及教学难度, 使学生在掌握现有专业知识的基础上, 能够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的知识构架, 对培养其创新能力尤为重要。该文拟对在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如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 教学中, 探讨如何进行课程融合, 以提高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及系统运用能力。

关键词: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基础课,课程融合

参考文献

[1]葛孚章, 亓建洪.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专业课模块化设计探索[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 (1) :124-125.

[2]卢起, 肖才坤, 李涛.高职体院运动人体科学基础课程改革研讨——以广东体育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运动, 2013 (6) :122-119.

[3]余晓慧, 熊伟, 周璐.新时期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体育研究与教育, 2011 (4) :39-41.

[4]张佑琏, 吴明方.运动人体科学专业设置独立综合实验课的思考与实践[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2006 (3) :68-69.

高校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建设刍议 篇11

关键词:高校 运动人体科学 实验室

运动人体科学实验的主要任务是揭示运动过程中人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能量代谢变化规律及其适应机制,传授体育保健康复的相关技能,探讨运动中各种生理现象及生理变化不同水平的机制,掌握与运动相关的若干生理指标的测定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评定和监控运动人体的机能。

一、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建设的主要问题

(一)重视资源配置,忽视资源共享

在运动人体科学高度发展的今天,以往学科分离、各自为政的实验室建设模式已经无法满足运动实践的要求,长期延续的结果必然使运动人体科学的研究与实践面临重大、复杂的障碍。同时,我国高校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的研究条件、研究成果、经费水平、建设规模,都与发达国家存在明显差距,即便是在学术传统和基础积累方面,也显得十分薄弱。因此,需要从这一实际情况出发,采用“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的模式来加强专业高效的实验平台建设。

(二)组织机构之间相互独立

在目前高校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组织结构中,往往根据专业课程建设的需要,又单独设置不同的实验分支机构。这些机构或分支都不可避免的要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强调自身的完整性,而对其他分支的建设情况却较少关注。这就使得实验室的整体建设中资源重复配置严重,实验设备难以得到及时的补充和充分的利用,极大地限制了实验室的资源共享,使学生的实践能力难以得到有效的锻炼。

(三)教学和管理方式落后

高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学生长期以来都存在动手能力差的弊病,这主要是学校长期受“重理论、轻实践”、“重基础、轻实验”思想的束缚,致使实验教学被置于尴尬的境地。一个基本的事实是,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必须通过“教师讲解 + 学生动手方能实现,封闭的教学模式必将使学与用脱节、知与行不一”。此外,这种落后的教学和管理方式使学科之间、师生之间、理论教师与实验技术人员之间难以相互沟通和融合,对学科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极为不利。

二、当前高校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建设思考

(一)加强实验室的特色建设

高校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是隶属于体育系的基础实验室,它的主要任务是验证运动人体科学相关课程的理论知识,培养体育专业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解决体育活动过程中出现的身体机能、能量代谢以及运动损伤等问题。随着实验室开放工作的实施,它不仅承担着完成实验教学的功能,而且承担着健身活动过程中的身体检测和健身指导等功能。

(二)加强交叉学科建设

在高校,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所拥有的仪器设备“大而全、多而贵”,这些资源不但能够应用于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生物力学等相关课程中,在其他学科中也能够得到一定的利用。因此,有必要加强实验室资源在学科-学科之间的共享力度,使实验室的外延性功能得到体现,在本学科发展的基础上带动相关学科的进步。

(三)加强实验室的社会功效

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实验项目的特色决定了它与社会的千丝万缕的关系,已不仅仅使学生受益,对于指导大众健康与健身也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血压、心电图、尿成分、血糖等项目的检测与分析,评定身体的健康状况,为他们提供身体体质测评、健康监督、健身等生理学问题咨询,同时根据他们各自的身体状况,尤其对于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等特殊人群,提供有针对性地锻炼方案,即运动处方,全面指导大众健身,推动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除具有指导大众健身的功效外,对于指导高水平运动员的训练也具有重要作用,通过测定运动员心肺功能、运动前后的血乳酸浓度变化及尿蛋白的检测,可以评定运动员的运动能力和运动后的恢复能力,从而判断运动员的发展潜力,一方面可以制定有效的训练处方,另一方面也为运动员的选材提供了测试标准。

(四)加强实验室开放力度

实验室开放是目前我国高校实验室改革和发展的大趋势,实验室作为教学、科研和为社会服务的基础,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着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创造有利条件,在原有实验室开放的基础上,选择一批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对学生有吸引力,基础条件较好的实验,提供一定的经费支持,在实验内容、时间和条件等方面都有保证的情况下,面向广大学生开放,为学生提供实验条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创新实践活动。

(五)加强运动人体科学实验人才培养

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在配备专职实验人员,新转入教师时,必须经过一年的培训,考核通过后才能上岗。鼓励青年教师继续深造,每年定期组织教师开展教研活动,参加学术研讨、考察学习,并主持、参与高水平研究项目,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弘扬科学精神,坚持实事求是,克服浮躁心理,端正学风,勤奋治学,强化服务意识和团队精神。

目前,高校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的建设已具备一定的基础,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开放力度,在保证教学的同时,加强开放,实现资源共享,以开放促建设,以建设促发展,全面提升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的水平。

参考文献:

[1]段立军.高校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建设探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4 )

[2]王 红.高校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资源共享的实践与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 11)

[3]陈 华.略谈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J].体育科学研究,2006, 6

[4]王 红.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资源共享的实践探索[J].实验室科学与技术,2009,4

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 篇12

1 康复医学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医学模式的转换,运动保健、强身健体越来越受关注,科学运动需要专业人员指导,社会对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该专业的毕业生主要集中在医疗康复部门、学校、各级体育科研或医疗单位、运动训练基地、健身俱乐部及社区体育健身中心等部门或企业,从事康复治疗师、教学、科研、保健康复、健身指导等工作[2]。培养医学院校的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学生熟练掌握一定的康复理论及实践能力是必然趋势。目前,我校运动人体专业已开设康复相关课程《物理治疗学》,物理治疗是康复治疗应用最广泛的技术之一,此课程侧重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由于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学生缺乏相关的康复知识,如人体发育、康复功能评定等,故授课需随时补充相应知识,但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此外,由于实践课时较少,学生难以真正掌握物理治疗技术的实践操作。因此,现有的康复医学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已滞后于人才培养的需要,亟需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针对专业特点,融合、关联、优化康复医学相关课程,让学生系统掌握康复医学的核心知识,具备运动相关康复的关键技能,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亦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

近年来,运动人体科学专业课程建设、优化和改革的研究及实践不少,但未见针对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康复课程建设的研究,笔者根据运动人体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有机融合康复医学基础、康复评定、运动疗法技术学、理疗学等内容,使学生系统掌握康复医学的知识和技术。人体运动科学专业的康复医学教学以物理治疗技术基本知识点为主线,以学生的专业素质和能力发展为目标,围绕优化学生的康复素质组织安排课程内容,建构“基础-评定-治疗”三位一体的全新康复医学课程体系,着眼于物理治疗技术的实际应用,以适应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形成完整的康复医学体系结构,避免原来物理治疗学课程所致的理论与实践脱节、评定与治疗脱节的弊端。为学生更好地掌握物理治疗学等康复相关理论知识,切实加强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提高其专业综合素质奠定基础。

2 康复医学课程的改革与实践

2.1 课程改革思路

针对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学生的特点及培养目标,以ICF康复理念为指导,规划、整合康复医学基础、康复评定、运动疗法技术学、理疗学等联系紧密、内在逻辑性强的内容,构建全新的康复医学课程,核心是“基础-评定-治疗”三大模块,并制定新的教学大纲,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编写适合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康复医学教材;在优化康复医学基础、康复评定的基础上,着重建设物理治疗技术单元,以强化实践能力;系统评价康复医学课程构建效果,为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提供依据。

2.2 课程建设方法

紧密围绕康复医学发展现状和趋势,模块化设计康复医学课程[3]。①基础模块;康复医学基础涵盖解剖学、运动学、人体发育学、生理学(含神经生理学)、物理学等内容,对照该专业已开设的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删减交叉、重复内容,优化整合康复医学基础内容。②评定模块;康复治疗技术应用前提是细致详尽地进行康复评定,包括检查与测量、收集及分析资料、确定障碍学诊断[4],运动人体科学专业评定模块以与运动相关的物理疗法评定为主,包括关节活动度、肌力、肌张力、疼痛、平衡功能、协调性的评定以及步态分析等。③治疗技术模块;结合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特点,治疗技术模块中以物理治疗技术为核心,内容包括关节活动度的维持与改善,关节松动术、肌力增强训练,耐力训练、平衡训练以及电疗法、光疗法、传导热疗法等对疼痛、损伤等具有显著作用的理疗技术。

2.3 理论教学改革与实践

围绕人体运动科学专业的特点系统掌握康复知识是改革的关键。因此,理论教学以运动中可能出现的常见功能障碍为主线,“典型病例”为切入点,贯穿于康复医学基础、康复评定及常用物理治疗技术的应用。突出“以问题为中心”,加强教学中学生自主分析、协作讨论的能力,突出康复医学的特色,满足运动人体科学学生的培养要求。

2.4 实践教学改革与实践

康复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系统学习掌握理论知识后,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及时掌握各种操作技能,实践是其重要环节。因此,加强实践教学,突出“简单模仿,反复训练,灵活应用”三个环节,即首先通过规范的视频资源让学生有一定的直观认识,接着教师进行具体的原理分析、技术拆解和示范,让学生简单模仿,教师重在引导和修正;然后学生分组,采取角色扮演、模拟场景等方法反复训练,教师注意营造活跃氛围,只进行必要的技术性指导,强化学生主动学习和协作的能力;最后根据设计好的运动功能障碍案例,让学生自行组织实施康复治疗,着重考察学生的康复理念、治疗思路、技术应用等,给予学生广阔的发挥空间,实现开放性教学。

2.5 教学效果分析

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全面考察教学效果,如课堂表现、考试、教学效果调查表等,了解学生的能力和专业素质。课堂表现记录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提高康复学习的兴趣;考试分为笔试和实操两部分,既可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运用情况,又能了解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学效果调查问卷通常在教学结束后由学生及任课老师填写,根据调查问卷反馈的信息总结存在的问题,及时整改,以达到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3 结语

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康复医学课程改革与实践针对该专业的培养目标,结合学生自身发展需要,改变原有康复医学教学的弊端,构建“基础-评定-治疗”三位一体的系统化康复医学课程,既符合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培养要求,又满足学生多元化发展的需要。康复医学课程的三大模块均有很强的针对性,教学内容以理论为基础,实际应用为目标,各个模块有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形成符合康复医学课程逻辑的完整系统,成为运动人体科学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一环。

摘要:以物理治疗学基本知识点为主线,整合康复医学基础、康复评定、运动疗法技术学、理疗学等内容,构建“基础-评定-治疗”三位一体、面向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康复医学课程,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康复理论知识,并具备较强的实操能力。

关键词:康复医学,运动人体科学,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姚鸿恩,李宗珊,周军,等.对我国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现状思考[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17(4):1-5.

[2]姚鸿恩,李宗珊,荣湘江,等.我国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本科)办学现状的调查研究[J].体育学刊,2006,13(1):82-84.

[3]吴怀宝.课程模块化教学的探讨[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7,24(9):220.

上一篇:土建施工质量下一篇:安全规划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