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共10篇)
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 篇1
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包括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保健学等课程, 在培养合格的高素质体育师资、社区体育指导员、体育保健与康复师、运动健身教练、运动医务监督工作者等专门人才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以期为高素质应用型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南通大学体育学院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1 研究对象
南通大学体育科学学院2005级体育教育专业学生75名, 社会体育专业学生30名。
2 研究方法与工具
2.1 研究方法
2.1.1 问卷调查法
依据相关理论和相关研究, 学习态度影响因素问卷包括家庭因素、教师因素、教学过程因素和社会因素四个部分, 编制了一套学习态度影响因素问卷 (量表) , 每部分9道题, 共36道题。采用五级评分, 根据项目的陈述, 回答“非常同意”、“部分同意”、“不能确定”“部分不同意”、“非常不同意”, 分别记5~1分。问卷中得分越高表示学生的学习态度受此因素的影响越大。所有题目打乱顺序后随机排列, 让受试者根据项目的陈述, 选择一个合适答案。
2.1.2 专家咨询法
问卷初稿设计完成后, 请南通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心理学教师和教科院心理学老师对问卷设置的条目进行逐个条目的审查、修改, 最终确定问卷项目, 保证了问卷的效度。
2.1.3 数理统计法
采用SPSS 11.5统计软件对回收的问卷进行相关的统计学分析。以p<0.05表示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1表示极具有显著性差异。
2.1.4 文献资料法
通过图书馆和中国知网查阅与本课题相关的文献资料, 查阅我院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设置方面的资料。
2.2 研究工具
通过资料的查阅, 自编学习态度影响因素问卷, 经过项目分析和信度、效度检验符合心理测量标准。
2.2.1 影响学习态度因素问卷信度的检验
测验的信度是指测验可靠程度。查阅相关资料, 编制影响学习态度的因素调查问卷的初稿, 共设计40个条目。请有关专业人士对测试条目进行审查、修改。在体育教育和社会体育专业中选出30名学生进行问卷预测, 并对题目进行项目分析, 删除相关性较低的题目, 符合心理测量标准的试题。最终构成学习态度影响因素问卷36题。同时, 本研究采用重测信度 (抽取30名体育教育专业和社会体育专业学生作时隔1个月的重测检验) 和克伦巴赫a系数对问卷做了信度检验。
2.2.2 学习态度影响因素问卷效度的检验
测验的效度是指测验在测量某项指标时所具有的有效程度, 包括内容效度、实证效度和构想效度, 其中最重要的是构想效度。一般构想效度是从逐步积累的资料中得到检验的。本文从内容效度、内部一致性、因子分析三方面检验问卷的构想效度。内容效度可以从研究方法中对专家的访谈得到证明。内部一致性可以从表2中得出检验结果。表3中的检验结果表明适合作进一步的因子分析。
本研究对问卷的内部一致性进行了检验, r为抽取30名体育教育专业和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在每一个项目上的所得分与30名学生在每一个成分 (或因素) 上的总分之间的相关系数。 (表1和表2)
表3表示对影响学习态度因素问卷作了KMO和Bartlett检验, 检验结果r值分别为0.678 (p<0.05) 和0.628 (p<0.05) , 提示本问卷适合作进一步的因子分析。
用主成分分析法把原始的30个因子 (或40个因子) 提取出3个 (或4个) 公因子, 利用SPSS 11.5统计软件包, 采用因子分析法对数据进行处理, 经过方差极大正交旋转后得出结果, 结果见表4。在表4中家庭因子、教师因子、教学过程因子、社会环境因子的累计贡献率达到77.48%。
3 结果
3.1 我院体育教育和社会体育专业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设置
从表5可以看出, 体育教育专业比社会体育专业多开设了运动生物化学、健康教育学课程, 社会体育专业比体育教育专业多开设了运动营养学。
3.2 体育教育和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学习态度影响因素的相关分析
从表6可以看出,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学习态度受教师和教学过程因素影响的相关程度较高, 其中受教师因素的影响最大, r值为0.438, p值为0.012 (p<0.05) ;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学习态度受教师和社会环境因素影响的程度较高, 都具有显著性的相关, 其中受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最大, r值为0.458, P值为0.016 (p<0.05) 。
4 分析与讨论
4.1 运动人体科学知识在体育科学中的作用
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是揭示运动过程中人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能量代谢规律及其适应机制, 阐述体育保健康复知识和技能的自然科学类课程。通过该类课程的学习, 使学生能够掌握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体育保健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具备分析和解决体育运动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因此, 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在体育科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体育教育专业是培养主动适应21世纪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的, 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初中体育教师。能胜任农村学校体育教育、教学、训练和竞赛工作, 并能从事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学校体育管理及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的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社会体育专业是培养具有社会体育的基本理论、知识、技能, 能在社会体育领域中从事群众性体育活动、体育健身、体育管理、体育市场营销、体育经营和体育指导等方面的复合型人才。由此可见, 因培养学生的目标不同, 我院体育教育专业和社会体育专业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的设置也有所不同。体育教育设有运动生物化学、健康教育学这些课程, 而社会体育没有这些课程, 社会体育有运动营养学, 而体育教育没有, 说明我院不同专业不同的培养目标, 但是在访谈过程中的一些学生反映, “我们是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 毕业之后当老师, 学这些课程没用。”这样的认识是错误的。体育教学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运动技术的教学, 更重要的是身体锻炼知识和能力的教学。这就要求广大体育教师不仅要懂得体育运动的基本原理和技术, 还要具备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能力。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既要适宜作学校的体育教师, 又可做健康教育、运动训练、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
4.2 体育教育和社会体育专业学生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学习态度的影响因素
学习态度的影响因素概括为家庭、教师、教学过程、社会环境4个因素。从表6中可以看出, 影响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学习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学习态度的因素中, 教师和教学过程这两个因素与学习态度的相关性较高, r值分别为0.438、0.402, p值分别为0.012、0.023 (p<0.05) , 因此具有显著性差异。家庭和社会环境这两个因素对学习态度的影响没有显著性差异。影响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学习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学习态度的因素中, 教师和社会环境这两个因素与学习态度的相关性较高, r值分别为0.396 (p<0.05) 和0.458 (p<0.05) 。因此, 教师和社会环境这两个因素是影响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学习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的主要因素, 其中社会环境因素是影响学习态度的最主要因素。现在健身行业在南通盛行起来, 健身俱乐部需要更多的健身教练, 我们学校有许多毕业生从事健身教练这个职业, 而作为健身教练首先要懂得运动人体科学类知识, 因此, 社会体育专业学生愿意付出更多的努力来学习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的知识。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学习态度受教师和教学过程因素影响的相关程度较高, 其中受教师因素的影响最大, r值为0.438, p值为0.012 (p<0.05) ;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学习态度受教师和社会环境因素影响的程度较高, 都具有显著性的相关, 其中受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最大, r值为0.458, P值为0.016 (p<0.05) 。
5.2 建议
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越来越受到重视, 学生要加强对此类课程重要性的认识, 认真学习此类课程, 为以后的工作和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教学方法, 掌握教学技巧,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教学中正确认识和处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两者之间的关系, 积极创造愉快的教学环境。在教学中注重加强人体科学类课程的实验教学, 加深学生对这些方面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手欲望, 培养学生的参与精神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如果我们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运动人体科学方面的知识, 在某种程度上就能拓宽就业渠道, 我们不仅能做中学、小学的体育教师, 而且可以在高级宾馆、健身俱乐部以及在全民健身活动中从事健身指导工作。
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 篇2
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运动人体科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专业实验技能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教学和科学研究方面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生物科学、临床医学和体育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2.掌握运动员身体机能诊断与评价、体育保健与康复的分析方法;
3.具有从事运动人体科学教学、研究和实验操作的基本能力;
4.熟悉党和国家有关体育事业、科学研究、社会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5.了解本专业及相关学科的发展动态和理论前沿;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主干学科:生物学、临床医学、体育学
主要课程:人体解剖学、人体生理学、生物化学、生物力学、临床医学基础、中医基础、运动训练学、运动心理学、运动实践与分析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教育实习、毕业论文等。
主要专业实验:运动员科学选材、运动员机能诊断与评价、医务监督与康复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教育学学士
相近专业:体育教育、社会体育
【本专业为国家控制布点的专业】
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 篇3
关键词:高职体育;运动人体科学基础;课程整合
《运动人体科学基础》是我国高职体育专业重要的专业主干课程,为学生学习其他专业课程奠定了理论基础,为科学地开展群众健身和竞技体育活动提供了方法和思路,并且为学生以后考取游泳救生员、社会体育指导员、按摩师等资格证书做了准备,本课程对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和综合素养养成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保健学》这三门课程是《运动人体科学基础》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整个教学构成中,占的比重大,基础作用强,还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在高职体育院校的运动人体科学基础的教学中,学生学习基础薄弱,学习有相当大的难度,运用知识指导体育实践的能力较差,这给学生未来可持续发展带来了许多困难。为适应体育职业教育的发展和社会需要,我院积极探索《运动人体科学基础》课程的教改方案,将《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保健学》三门独立的课程优化重组,整合为一门新的课程——《运动人体科学基础》,经过四年的教学实践,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运动人体科学基础》课程整合的必要性
《运动解剖学》是以正常人体形态结构及运动后的结构变化为主要内容,重点研究体育运动对人体形态结构和生长发育的影响,探索人体机械运动规律与体育动作技术关系的一门学科。《运动生理学》是研究人体运动能力及对运动的反应与适应过程的机能为主的学科。《体育保健学》是研究人体在运动过程中的保健规律与措施的科学,它是从卫生保健的角度,对不同人群、健康、体质、环境运动能力等各方面去研究运动的影响,主要是区分运动与健康和运动与疾病的界限。我院自2005年在运动训练和社会体育专业开设《运动人体科学基础》课程,其设置模式为:新生第一学期开《运动解剖学》,学期课时数72学时,第二学期开《运动生理学》,学期课时数72学时,第三学期开《体育保健学》,每学期课时数36学时,修完这三门课的总学时数为180学时。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教师为了强调课程自身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各自成体系,忽视了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三门课程的教学内容重叠、课程知识点缺少衔接、专业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等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严重制约了高职体育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二、运动人体科学基础课程整合的具体实施
在总结前几年的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我院于2008年8月将《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保健学》三门专业基础课程进行优化整合,加强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形成“三合一”课程——《运动人体科学基础》,在第一学期开设,周学时为6节,总学时为108学时。由于教学时数的减少,更有利于专业教学改革,突出实践教学和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实现高职高专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整合课程是指将原来自成体系的各门课程或各教学环节中有关的教学内容,通过新的组合方式进行整理与合并,使相关课程能够形成内容冗余度少、结构性好、整体协调的新型课程环节,以发挥其综合优势。实施整合课程的目的在于强调知识的整体性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改革中教材是重点和核心,它对整个课程起着指导、规范和推进作用。我院编写的校本教材《运动人体科学基础教程》于2008年9月在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在教材建设中,我们从体育类高职的实际情况出发,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打破原有的学科教材的常规,充分考虑实践教学的要求,以职业技能为中心,把相关的健康知识和技术知识融入进去。根据学生的实际,合理安排教学,教学内容不再过于强调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精简了繁杂的理论分析、机理机制等内容,力求课程内容简明实用。以运动为主线,突出运动特点,分为“人体运动的执行体系”(骨、关节、骨骼肌)、“人体运动的保障体系”(消化、呼吸、泌尿、循环)、“人体运动的调节体系”(感官、神经、内分泌)三个模块,及对应的11个学习任务(见下表)。建立“人体结构、功能及对运动所发生的作用→运动对其产生的影响→健身健美→体育卫生、保健康复”由浅入深、从基础到实践的知识框架。
在《运动人体科学基础》课程教学中,应根据体育专业学生活泼好动的实际,发挥体育专业学生动手、活动能力强的优势。在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适当增加实验和实践的比重,实行教、学、做一体化。例如在讲解运动的执行体系这一模块内容,我们把学生从课堂带到健身房和体育现场,通过各种运动动作的实例教学,进行现场动作分析、肌肉力量和伸展性练习,来指导学生认识关节、肌肉,了解科学合理的锻炼方式与方法,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由被动变主动,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积极性,彻底地改变传统“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把课本知识与运动实践相结合,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们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借助精品课程建设的平台,进一步突出以实践应用为出发点的课程整合教学模式。《运动人体课程基础》2009年6月被评为我院的精品课程,我们积极进行精品课程建设,建设丰富的教学资源,包括课程标准、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教学录像、试题库、师生互动答疑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学习,不受时空限制,并且可供高职体育专业一部分在外集训和比赛的学生自主学习。课程整合后对师资队伍有很高的要求,我院组成了职称、年龄、学缘结构比较合理的《运动人体科学基础》课程教学团队,实行课程负责人负责制,集体备课。整合后的课程全部由同一教师负责授课,这样可以保证教学内容的衔接和相互渗透性,有利于对课程体系的准确把握,保持清晰的课程主线。
三、课程整合后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课程整合后,先后在我院运动训练和社会体育专业2008、2009、2010级进行教学实践,结果证明,教学效果明显优于整合前。课程整合后有利于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紧凑、合理、连贯,执教时教师更容易加深理解,学生学起来也更容易接受,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强,学生技能水平有显著提高。整合后的课程强化技术应用,加重实践性教学的分量,强调高职理论“以必须,够用为度”的指导思想,满足了高职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课程教学要求。专业核心基础课程的优化整合,应该立足专业技能,注重实际应用,不断地探索和实践,突破传统的教学体系和模式,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对培养高素质体育专业技术人才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李世昌.运动解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王瑞元.运动生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姚洪恩.体育保健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李春超,趙慧君.设置综合专业整合课程[J].中国高等教育,2005,(1):44-46.
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 篇4
1. 运动人体科学实验考试的现状
1.1 实验教学考试缺失
有些院校实验课不独立考试, 不占学分, 实验课考核仅以实验报告为准, 而实验成绩在最终的考试成绩中所占比例很低, 甚至没有, 仅看卷面成绩, 致使不少学生将完成实验报告作为上实验课的目的, 忽视了实验教学的真正意义。
1.2 考试内容单一
由于对实验教学大多依附于理论教学而存在, 对于大多数学校来讲, 实验考试内容只是理论课的补充, 有的甚至是基本知识的复述和再现, 重复理论课的考核内容。这样的考核只是记忆型知识的积累, 学生只要能顺利背出来, 就能得高分, 与素质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相去甚远。实验教学失去了它所具有的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功能, 既没有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 又没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
1.3 缺乏考核标准
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没有建立完善的实验教学综合测试指标体系和衡量标准及方法。实验考核指标及其标准具有随意性, 在不同的教师之间, 考核的方法和标准可能不相同, 这种混乱、不统一、不具有科学性的考核方法不能做到全面地统筹安排, 导致考试缺乏全面性、公平性、合理性及科学性, 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的考核结果不能将实验教学的真实效果和真实的水平表现出来。
1.4 成绩评定不规范
有些院校评定实验成绩时是根据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态度、技能、实验报告、劳动卫生和设备维护情况等进行的, 不考查学生的运用知识的能力, 也不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 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一般只会教条不会分析问题, 只知道理论知识不会实际操作, 出现了很多动手动脑能力差的高分低能学生, 这与培养创新型、综合型人才的初衷是相悖的。
1.5 考核体系不完善
实验考核体系和实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不完善, 操作性、科学性不够, 实验教学缺乏完整的行之有效的考核办法, 对实验指导教师与学生的激励和约束功能都不足, 不能反映学生的操作动手能力, 更难以反映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创新创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2. 建立实验考试与成绩评价体系的必要性
我国高校的实验室大多是沿袭20世纪50年代的苏联模式, 按课程设置依附于教研室。实验都是和课程配套设置, 实验课一直都是作为理论课的补充。实验课的成绩没有一个独立的评价体系, 只是在理论课考试中包含一些实验内容, 因此学生对实验课不重视。相当多的学生做实验只是为了应付了事。在长期的实验教学中, 我们发现很多学生实验预习报告照抄书本, 做实验时看别人的, 实验结束后实验报告抄同学的。自己动手做实验的学生大部份只是“照方抓药”, 按部就班地照老师说的做, 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此, 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创新精神, 必须建立一个科学的实验考试与成绩评价体系, 加大平时成绩的比例, 促使学生重视每次实验, 激发学生做实验的兴趣, 提高学生做实验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强化实验教学效果。[3]
2.1 改革考试模式可以促进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进
实验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实验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学会分析问题, 学会把知识应用于运动实践。在传统的实验教学过程中, 实验项目和内容以验证性实验占大多数。随着教学改革的进行, 实验项目增大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类别的比例, 为了适应实验教学改革, 其实验考试应当同步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成分。传统的考试方式不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 也不利于学生很好地掌握和应用知识。如果在考试过程中体现出与运动实践相结合的理念, 真正考核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加入综合能力和设计能力、创新能力内容的考核。学生就会主动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运动实践中, 实验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更注重其与运动实践相结合方面知识的传授。这有利于促进实验教师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进, 增强实验效果。因此, 实验考试不仅可以评价学生对实验基本理论和实验操作技能掌握的程度, 反映学生的学习态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还可以增强实验教学效果, 提高教学质量。[4]
2.2 改革考试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能力
体育院系学生专业成绩较好而文化基础较差, 所以要求直观、形象、生动, 并充分与运动实践相结合地进行实验教学。我们有时会将实验课延伸到运动场所, 营造自主、直观学习的良好环境, 重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学习热情, 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综合设计性及研究探索性实验的训练, 学生在独立工作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实验设计能力、科研能力、创新意识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有效地培养了查阅文献、实验设计、数据统计、论文写作等方面的科学素质。
3. 运动人体科学实验考试改革策略及建议
3.1 增加实验考试在课程考核中的权重
增加实验考试在课程考核中的权重, 各院校的处理方法不尽相同。由于部分学校实验考试缺失, 建议将学生的实验成绩按照一定的百分比计算在理论课的总成绩中, 各校可根据自身的办学特点合理设计权重。[5]据了解, 有部分学校实验考试占课程总成绩的30%, 如此大的权重, 必然呈现出教师对待实验教学思想上的重视, 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提高。有的学校甚至严格规定实验考试不及格者, 不允许参加本学科的理论考试。有的学校进一步深化实验教学改革, 单独设立实验课程, 不隶属于任何一门理论课, 并单独排列实验教学成绩, 从根本上改变了高等教育中重理论轻实践的现状, 充分调动了学生上实验课的积极性。
3.2 合理安排实验教学与实验考试内容
3.2.1 合理安排实验教学内容
合理安排实验教学, 应从实验课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各个方面重新设计。针对运动人体科学各学科之间的关系, 对实验教学内容进行优化、重组, 精选实验教学内容, 整合分属于不同学科的实验教学内容, 减少单纯的验证实验, 增加按系统、按方法有机组合的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及研究性实验内容。将教学内容按照难易程度, 由简到繁依次合理安排, 即基本理论→基础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6]使学生在一系列的实验活动中掌握基本的实验方法和技能, 并逐步提高动手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增强创新意识, 激发对实验课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3.2.2 加强预习报告的考核
每次实验前的预习至关重要, 主要考核学生的设计能力和查阅资料能力。学生在实验前一周将预习报告提交给指导教师评阅考核, 并预约实验。指导教师根据预习报告的完成情况决定是否同意学生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未同意进行实验的学生要进一步完善预习报告直到达到要求, 并补做实验。每次实验要求学生提前15分钟进实验室, 根据预习报告进行实验仪器的准备和清点工作, 保障实验的顺利进行。
3.2.3 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考核
实验考试增加了对综合性、创新性实验的考试成分, 主要考查其独立工作、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科研思维能力及创新能力, 这样使考试由传统的对知识点的考核向新的对知识的掌握、运用和综合能力的考核转变。
3.2.4 拓宽考试渠道
为了改变仅靠实验课培养操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缺陷, 还可以开辟第二课堂。教师出一批拔高的实验题目, 或是实验课题中扩展的项目, 广泛征集最佳方案, 将实验场地延伸至实验室外, 密切地和运动实践相结合。还可以组织以学生为主体的问题讨论和经验交流, 把一些较有新意的问题集中起来进行讨论。具体做法如下:在学生完成设计后, 将其组织起来进行答辩。通常在一学期基本实验做完后进行, 这样对学生的吸引力极大。我们对有创新的同学给予较明显的成绩奖励。[7]
3.2.5 更新实验考试手段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在教学各环节已广泛使用多媒体技术, 针对考试这一环节的研究和应用已经展开。[8]利用多媒体进行考试, 进行计算机模拟实验、仿真和网络技术开发实验平台, 放映显微结构图片及各器官图片, 用电脑动画模拟体育动作等, 加强新技术在实验中的应用, 使实验成为可以激发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结合点, 为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和发展提供条件。[9]
3.3 构建合理实验教学考核评估体系
实验教学在高等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它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在实验教学的各个阶段实现规范化的量化管理,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 使量化的内容和考核的措施逐步达到完善、更趋合理, 将考试评价变为更准确、公正、合理的过程, 具体分为实验前预习、实验过程的表现、实验分析的深度、实验设计创新能力等方面。采用合理、科学的考试方法, 全面把握实验教学的目的和教学内容, 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水平和创新思维能力, 为评估学生自我素质和学校教学水平提供客观的参考。实验考核评价体系的逐步完善能够更加全面地反映学生对本门课程的掌握程度, 并且加强学生信息反馈制度, 有利于使课程改革更具针对性。
4. 小结
通过对运动人体科学实验考试的改革, 将进一步推动教学改革的进行, 激励学生树立开拓创新精神, 提高实验能力和创造能力, 锻炼学生的意志, 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摘要:本文分析了运动人体科学实验课程考试的现状, 发现其存在实验考试缺失、考试内容单一、缺乏考核标准、成绩评定不规范、考核体系不完善等问题, 结合目前教学改革形势, 提出改革考试的对策:增加实验考试在课程考核中的权重、合理安排实验教学与实验考试内容、构建合理的实验教学考核评估体系, 希望通过对实验考试的全面改革, 促进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进,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习主动性。
关键词:运动人体科学,实验考试,现状,改革策略
参考文献
[1]谢奇.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陕西教育.高教, 2013, 4:41.
[1]周学兰, 张新定, 吴华.高师体育院系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改革与思考[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2, 141 (5) :75-77.
[3]蔡丽玲, 葛志刚.建立实验成绩评定体系提高实验教学质量[J].嘉兴学院学报, 2002, 14 (6) :62-64.
[4]宋卫红, 张劲松, 邹秋英.运动解剖学实验考核模式改革探讨[J].内江科技, 2011, 11:80-81.
[5]赵彩霞.体育院校实验教学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菏泽学院学报, 2010, 32 (2) :139-142.
[6]姜涛, 黄海, 高新友, 马艳.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改革与思考[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08, 25 (2) :116-119.
[7]张双德.改革电子实验考试方法推进电子实验教学改革[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 2001, 23 (5) :106-107.
[8]程志清, 孙国生.关于改革运动解剖学成绩评定方法的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02, 1:66.
《运动人体科学概论》学后总结 篇5
《运动人体科学概论》讲述了运动人体科学是一门应用人体解剖学、生理学、营养学和体育保健学等多种人体科学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体育运动对人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的影响以及体育运动中的保健规律和措施的综合性科学知识体系,是我国体育职业教育中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运动人体科学概论》系统的介绍了人体基本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特点和运动伤病的基本知识;适当介绍了人体基本组成、运动员营养和运动按摩;而对运动训练更为重要的身体素质、运动中人体机能变化规律和运动代谢,作了较为详细的叙述。
作为运动休闲服务与管理专业的一名学生,我学过这门课程后感到受益良多。作为一个有生命体,了解自身的生命系统,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了解其正常有益的生活习惯,这是非常有意义的。我首先谈谈运动与营养。
一、运动与营养
要想有一个良好的身体素质,运动与营养应该是相结合的。营养和运动是维持和促进人体健康的两个重要方面。优异的运动成绩取决于三个因素:正确选材、科学训练和合理营养,缺一不可。合理的营养提供运动适宜的能源物质,有助于剧烈运动后的恢复,可减轻运动性疲劳的程度或延缓其发生。引起人体运动能力下降的常见原因如脱水、体温调节障碍引起的体温升高、酸性代谢产物的蓄积、电解质平衡失调所致的代谢紊乱、能源储备物的损耗等均可在合理营养的措施下(如适宜的饮食营养和补液等)延缓疲劳的发生或减轻程度。合理
营养有助于解决运动训练中的一些特殊医学问题,如减体重;生长发育时期的运动员、妇女、老年人、患有不同疾病的人参加体育运动时,均面临的不同的生理问题,需要特殊的营养调控,以保证练习效果及身体健康。
其次要合理膳食,合理膳食既要满足各类人群对各种营养素的生理要求,能防止营养缺乏病的发生,有利于工作效率的提高,又要防止某些营养素摄入过量而导致机体不必要的负担与代谢上近期或远期紊乱。这就要求实践中应遵守平衡膳食的要求:
1.有符合膳食要求的营养素;
2.有科学合理的食谱;
3.有合理的膳食制度;
4.有科学的烹饪方法;
5.有良好的饮食习惯和生活规律;
6.有严格的食品卫生制度和进食环境,提供的食品应无毒无害。
二、血液循环
1、血液的作用:在人的体内循环流动的血液,可以把营养物质输送到全身各处,并将人体内的废物收集起来,排出体外。当血液流出心脏时,它把养料和氧气输送到全身各处;当血液流回心脏时,它又将机体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输送到排泄器官,排出体外。正常成年人的血液总量大约相当于体重的8%。血液把氧气、食物、营养素和激素运输到全身各处,并把代谢出来的废物运送到排泄器官。血液还能保护身体,它能产生一种叫“抗
体”的特殊蛋白质。抗体能黏附在微生物上,并阻止其活动。于是,血液中的其他细胞会包围、吞噬、消灭这些微生物。血液也能够凝结成块,帮助我们堵住出血的伤口,防止大量血液流失以及微生物入侵。
2、血液循环种类:人类血液循环是封闭式的,由体循环和肺循环两条途径构成的双循环。血液由左心室射出经主动脉及其各级分支流到全身的毛细血管,在此与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供给组织细胞氧和营养物质,运走二氧化碳和代谢产物,动脉血变为静脉血;再经各级小静脉汇合成上、下腔静脉流回右心房,这一循环为体循环。血液由右心室射出经肺动脉流到肺毛细血管,在此与肺泡气进行气体交换,吸收氧并排出二氧化碳,静脉血变为动脉血;然后经肺静脉流回左心房,这一循环为肺循环。
3、血液循环过程:是一个完整的封闭的循环管道,它以心脏为中心通过血管与全身各器官、组织相连,血液在其中循环流动。心脏是一个中空的肌性器官,它不停地有规律地收缩和舒张,不断地吸入和压出血液,保证血液沿着血管朝一个方向不断地向前流动。血管是运输血液的管道,包括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动脉自心脏发出,经反复分支,血管口径逐步变小,数目逐渐增多,最后分布到全身各部组织内,成为毛细血管。毛细血管呈网状,血液与组织间的物质交换就在此进行。毛细血管逐渐汇合成为静脉,小静脉汇合成大静脉,最后返回心脏,完成血液循环
三、意外受伤的及时处理
1、踝关节扭伤:损伤后应立即冷敷,切忌热敷,急性伤后24—48后可用热敷,也不能使用局部搓揉等重手法,可以采用局部封闭以止痛。为了稳定关节可以让病人坐在座椅上,小腿下垂,以窄绷带套住第四五趾由患者自己向上牵拉,使踝关节背伸外翻。
2、上肢骨折:包括腕关节、肩关节和手臂骨折。赶紧用围巾、绳子将上肢挂在脖子上,固定在胸前。如果是开放型骨折(骨头刺破皮肤、断骨外露),注意保持伤口处清洁,防止细菌入侵导致化脓。
3、跟腱断裂:若出现抬脚后跟无力,肌肉紧张度丧失,在足跟后上方出现凹陷时,要高度警惕跟腱断裂。此时别再站立或走动,赶紧趴着伸直脚尖后固定受伤部位。
4、小腿肌肉拉伤:若运动时感觉到钝响,或者小腿后方肌肉明显疼痛肿胀时,就赶紧原地待命,否则容易导致骨筋膜间室综合征,造成足部运动障碍、挛缩,严重者甚至会造成腿部残疾。
学习了本书也让我了解到什么是保健按摩。保健按摩是人类在同疾病与死亡斗争中产生发展起来的一种保健方法,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保健按摩不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对于人们在强身健体,延年益寿方面,都有很大作用。保健按摩是一种在人的体表进行适当维动的一种保健方法。其施术手法颇多,动作轻柔,运用灵活,便于操作,适用范围甚广,不论男女老幼、体质强弱、有无病症,均可采用不同的施术手法,进行保健按摩。现在有的人自学保健按摩知识,进行自我保健按摩;有的人到按摩院进行保健按摩;有的人请按摩师前往住宅或宾馆进行按摩。到目前为止,能够享受保健按摩的人虽然很多,但还不普遍,这是由于有些人对保健按摩的作用还认识不足,另外,按摩师的缺乏也是原因之一。相信今后随着人们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保健按摩一定会走进千家万户,成为人们日常的生活内容和健康需求。它的手法也很多种,不同的手法按在人体不同的部位,它所体现的效果也是不尽相同的。
总之学习了《运动人体科学概论》后,对我有了很大的帮助,让我进一步对运动与营养,人体各大系统,以及遇到意外伤害等方面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处理办法,增大了自己的知识面。这对于我们体育专业的同学来说,学习了这门课,我们在自身生活上有拥有了丰厚的生活运动常识;对于我们以后走向社会工作,无疑是增加了一笔巨大的财富。用我们所学的知识服务与大众,利己利民。在以后的学习当中,我也会继续努力的学好其他相关学科,学习专业不但精,还得宽,而且得活学活用。
*************
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 篇6
针对新时期高校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应该高度重视运动人体科学实验课程教学,通过不同课程的实验项目,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思维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因此,深化运动人体科学实验课程改革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对提高普通高校体育专业实验教学质量,培养新时期体育高素质人才有重要的作用。
1运动人体科学实验课程教学现状
1.1实验课程教学依附理论课程教学,有被边缘化之趋势
现阶段,我国各个高校的体育专业都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课程教学现象,教师们普遍认为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辅助性手段,是为了巩固理论教学而存在的,因此,有关的实践课程的管理、 设置以及教学内容的选择都没有形成一定的体系。运动人体科学实验课程教学也是如此,完全是配合理论课程教学设置的,一般的教学安排是在理论课程计划中设置一定比例的实验课时。此外,这种依附状态还导致实验教学不能发挥其独立性,实验的课程不足也使得实验教学效果不佳,最终导致了实验课程教学被边缘化。
1.2实验课程教学内容重复,互相交叉渗透
在运动人体科学的平台上,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力学等基础课与体育保健学、运动损伤等专业课各自强调自身体系的完整,相近的课程彼此独立,导致有些实验课程教学内容重复,且相互交叉渗透。例如:PWC170的测定,人体体成分测评、心肺功能测评等,这些实验在不同课程的实验课指导书中同时出现。类似这种情况的大量出现,导致实验课程教学内容重复,既是低效又有浪费之嫌。
1.3实验项目设置过于简单和教学方法过于陈旧
实验项目的设置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前提条件之一,而目前运动人体科学相关课程的实验项目大多以基础性和验证性的实验项目为主,缺乏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 也就无法充分让学生发挥其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比较单一。而学生只是机械、被动地进行操作,使得实验课程教学很难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
1.4实验课程教学考核体系不完善
与理论课程相比,实验课程教学不受重视,没有完善的考核标准,考核形式单一也是原因之一,目前很多体育院校的实验考核是以学生的考勤和实验报告作为实验成绩标准,而且考核成绩所占比例很小。实验考核指标及其标准没有规范性,不同教师的考核方法和标准都不一致,有的甚至根据实验报告的结果来评判,这种没有科学性和信服力的考核方法无法反映教师实验教学的真实效果和学生的真实水平。因此,制定合理的考核标准,着重考核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势在必行。
2运动人体科学实验课程一体化改革的设想
为了紧跟高等教育体育改革的步伐,达到基础教育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提高实验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针对运动人体科学实验课程教学出现的主要问题,对实验课程教学内容设置、方法手段、考核标准等进行规范和改革集中体现在一条思路——独立设置实验课程。而独立设置实验课程首先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课程性质。必修课是指学校教学计划中规定该专业的学生必须掌握的课程,一般能够达到学校培养目标的基础的核心课程。 为突出运动人体科学实验课程教学的重要地位,引导学生认真完成学习任务,避免一些畏难情绪的干忧,建议体育专业独立实验课程确定为必修课。
(2)课程开设时间。独立实验课程的主要功能是综合运用运动人体科学实验知识指导实践,理解和强化运动人体科学的基础实验知识,该实验课程的设置只有安排在基础理论课之后,才能更加有效地帮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实际的问题,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操作能力。因此,提议体育专业独立实验课程的开设时间为第4学期或第5学期,学校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微调。
(3)课程学时数。科学合理地安排学时数是课程结构合理的关键因素。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是人才培养中相辅相成的两个教育环节,分别有其独特的作用。因此,要对长期以来理论课霸占学时计划的局面进行改革,使实验课在学时计划中占有科学合理的比例。建议体育专业独立实验课程学时数定为36~40学时,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具体实际情况做适当调整。
(4)课程学分。在课程学分设置时要根据现代课程改革、设置的发展新趋势。独立实验课程应设置相应的学分,有关具体分值的确定,按照相关规定,建议16~18学时为1个学分,认为2~2.5学分比较合理。
(5)课程考核方式。建立独立的合理的实验课程教学考核评估体系,重点是要加大操作考核所占的比例,重点考核实验技能、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建议学生的实验成绩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考勤(10%)、课题问答(10%)、实验报告(10%)和实验操作 (70%)等,具体的比例可依据实际情况稍作调整。
3独立运动人体实验课程在内容一体化改革方面几点提议
3.1课程内容“模块化”设置
根据专业特征和课程特点,对相关课程中所涉及的内容进行分类整合,以教学任务为依据把运动人体科学课程分为基础模块和专业模块,其中基础模块包括人体形态、人体机能、人体素质等3个课程模块,专业模块划分为国民体质监测、运动伤害防护、康复治疗和运动能力提升4个课程模块,形成人才培养的多层次、多样化、个性化特点[2]。如体育教育专业(方向)可以选择重点学习国民体质监测模块和运动伤害防护模块,而体育保健专业(方向)则可以选择重点学习运动伤害防护模块和康复治疗模块。
3.2课程内容“专题化”设置
专题化教学最大的特点就是每一堂课有个明确的核心问题, 问题可以来自于教材的提炼,也可以来自于运动实践。课堂教学紧紧围绕问题展开,能将理论知识与运动实践实现相互结合,对于解决实践问题有较强的针对性,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技能[3]。如 “运动生理学”、“运动解剖学”和“体育保健学”三门主干课程整合后根据所有专业的学习特点可以提炼形成60个左右的专题库,供各专业的任课教师选择讲授,这三门课程目前共开设学时约为144个,按照每2~3课时可以完成一个专题的讲授,每个专业可以讲授50个左右专题的教学内容。
3.3课程内容“层次化”设置
开展层次化教学以能力培养为中心,以学生技能形成的规律为依据,做到因材施教。设立多个教学层次更具有针对性的优势。 专题根据内容特征划分为“基础模块+专业模块+实验模块+自选模块+自修模块”等5个专题模块[4]。其中前3个模块构成基础层次, 后2个模块构成进阶层次,使得学生的学习内容由浅到深、由被动到主动,形成知识内容深度的层次性,学生根据自身的能力和需求主动自主地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更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和技能性能力的发展和提高。这是一个很好的设想。
4结语
通过独立设置运动人体科学实验课程,改变了落后的教学理念,从而提高了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运动人体科学实验作为该专业的理论基础的课程,对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科研能力都有重要的影响,从而达到培养高素质的体育专业本科生的培养目标。
摘要:针对当前体育专业运动人体科学实验课程教学中面临的实验课程教学不受重视地位边缘化,教学内容重复相互交叉渗透,实验项目过于简单,教学方法陈旧滞后,考核体系不完善等问题,提出独立开设实验课程教学改革策略,并对独立设置实验课程的课程性质、课程开设时间、课程学时数、课程学分及课程考核方式等相关问题进行探讨,最后提出独立运动人体实验课程在内容一体化改革方面要做到“模块化”、“专题化”、“层次化”三点思考,旨在为体育专业开展运动人体科学实验课程教学提供参考。
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 篇7
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重在夯实专业基础, 为后续专业知识的学习及专业技能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传统的运动人体科学的专业基础课包括运动解剖学, 运动生理学, 运动生物化学等, 这些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为后续各专业课教学打下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作为运动人体科学的专业基础课, 课程改革也经历了多次。从教学内容的补充完善到实验课时与理论授课课时比例的调整, 目标始终放在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上, 但改革效果仍然不很理想。该文拟对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如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 进行初步探索, 讨论如何进行课程融合, 提高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及系统运用能力。
1 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基础课的现状
南京体育学院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开设于1998年, 当时该院运动健康科学系只有运动人体科学一个专业, 随着学科的发展, 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又派生出运动康复专业, 从而使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涵盖面变窄了许多, 并且培养方案也进行了相应调整, 以便更好地与运动康复专业进行区分。2012年, 该系又开设了康复治疗学专业, 在这种情况下, 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就要更注重专业基础, 否则跟另外两个专业相比不具优势。
目前的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培养方案中, 专业基础课的课时比例占26.18%。专业基础课包括系统解剖学、运动解剖学、人体生理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物化学等重要基础理论课。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学生不但要学习医学院学生的部分专业基础课, 还要掌握运动相关的专业基础课, 课务量大, 学习任务重。而这些专业基础课理论性强, 专业术语多, 相对来讲比较抽象, 学生反映难学。以往的教学强调知识点的讲解, 课程之间缺乏联系, 学生往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容易“陷入”各个孤立的知识点, 无法将各门课程有机地连接成一个整体, 缺乏系统性思维能力, 这样不利于学生知识构架的形成[2]。
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发现, 这学期上运动生理, 而上学期讲的人体生理的内容有很大一部分已经遗忘, 甚至没有印象, 致使教学效果差, 学生学得也吃力。作为专业基础课, 有部分内容有重合或叠加, 对学生及老师都是一种严重的资源浪费。概括来讲, 在目前的课程设置及授课效果中, 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课程多、内容多、难理解。专业基础课课程内容多、术语多、联系紧密、理论性强、概念抽象、难理解, 学生不易掌握[3]。 (2) 知识呈碎片式、难成体系。每门课程独立开设, 虽然每门课程呈现出一定的系统性、逻辑性、条理性, 但相对于整个专业基础来讲, 呈现在学生脑海中的是碎片式知识, 难成体系。 (3) 学习周期长、内容衔接困难。课程的学时多、学习周期长, 导致学生在知识的衔接上更困难, 以至于针对单独的课程问题, 学生可以理解并掌握, 一旦需要知识综合运用并分析时, 学生就不知所措、不知从何入手, 根本不能联系及运用各学科知识来分析并解决问题。 (4) 实践动手能力差、理论与实践联系性差。虽然开设实验课程, 但是学生的积极性不高, 通常是依葫芦画瓢, 加之基础知识的掌握不牢, 根本不能对实验结果进行深入分析, 更谈不上联系实际。如何提高这部分课程的教学质量, 使学生理解透、掌握好是教改的关键所在。
2 改革途径——进行课程融合
根据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基础课程的特点, 分析并挖掘它们之间的深层关系, 进行课程融合, 将其融合成一门大课程或课程群, 按照一定的逻辑认知顺序进行授课,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利于学生知识构架的形成, 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基于此, 依据人才培养的目标, 考虑进行课程融合, 合理安排各个课程之间的比例, 加强各门基础课程间的沟通交流, 将重合的部分删掉, 然后按照学习的逻辑顺序将这些课程进行横向整合、纵向打通, 将这些课程以全新的面目呈现在学生面前, 相信学生们能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1) 打破原有按专业分教研室研讨的做法, 实行专业基础课教师集体研讨教学方案、集体备课的方法, 使教学内容实现无缝对接。
以往教学教研室的划分都是按专业进行的, 老师主要按照承担某一专业的课程来划分教研室, 每位教师负责相应专业的课程讲授, 这样便于每个专业教研活动的开展, 但不利于学生知识的衔接以及融会贯通。因为专业课不仅仅是专业基础课, 还有很多专业必修课、主干课, 如果专业基础课都学不好, 更何谈其他的专业课的学习。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成长, 为了学生的更好发展”原则, 经考察与慎重思考, 实行按专业基础课划分进行教研活动, 尤其是联系特别紧密的几门专业基础课 (如运动生理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物化学) 的教师集中进行教研活动, 探讨教学方案、教学方法, 集体备课, 使课程按照结构-功能的顺序进行讲授, 相信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2) 打破原有教学格局, 以知识构架为主体, 建立课程群教学。
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 即一门课程一个教师讲授, 将课程打散, 按一定的逻辑发展顺序 (即符合学生学习规律的顺序) 将课程内容呈现给学生, 可以实行一门课程多名老师讲授, 或将多门课程柔和, 不同章节不同的专业教师讲授的模式。如运动生理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物化学这三门专业基础课, 可以将三门课程内容进行整合, 分系统进行讲解, 形成一个课程群, 多名教师一同授课, 解剖老师先讲形态, 然后生理老师讲功能, 解剖老师继续讲运动中的动作分析及运动类型, 生理老师讲运动中的功能及不同环境下对运动的影响, 生化老师讲其运动过程中的供能方式及其生化机制, 这样不仅课堂新颖, 而且学生的知识会成体系, 学习效果将以指数级增长。同时可以使学生弱化对每门课程的区分, 强化对知识联系及知识结构的重视, 从而提高学习积极性及学习效果。
(3) 根据群课程教学进度, 穿插安排学科交叉综合性实验, 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往的实验课都是单个实验单独进行, 最后进行一个综合性实验, 并且都是针对一门课程来安排的, 这样虽然有利于学生对具体知识的巩固应用, 但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4]。进行课程群授课方式, 可以按照课程的进度, 安排一些多门课程交叉的综合性实验, 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同时, 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解剖学上讲完呼吸系统的结构之后紧接着生理上的呼吸系统的功能来安排一个肺活量测定实验, 这样学生们对呼吸系统不仅有结构功能上的整体认识, 而且能够结合实际, 理解并分析肺泡通气量等形成的原因。又如在讲完运动生理学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能力和运动生物化学的血乳酸及乳酸阈之后, 就可以安排一个结合运动实践的小型综合性实验, 让同学们在实践中体会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能力及代谢的关系, 既便于学科间知识的紧密联系, 又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可谓一举多得。
(4) 鼓励学生进行实践活动, 在课程考察上突出实践活动的重要性。
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传统的教学方法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独立, 实践活动除了实验教学、教学实习以及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跟相关教师组成的课题研究小组之外, 其他跟专业相关的实践活动较少。针对这个问题, 教师在平时应该加强与学生的联系, 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学校的教学及实验实践资源, 这样他们有什么想法或在毕业论文设计时有好的主意, 教师可以鼓励并给予支持, 培养其由理论到实践的能力。与此同时,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侧重学生实践能力及专业技能的培养, 增加实验课的比重, 注重学生求知探索欲的培养。在课程考核上加大实践技能所占的比重, 督促学生积极参与到专业基础课的社会或教学实践中来。在培养方案中要始终贯彻理论及技能考试并行, 并在以后紧抓执行, 注重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5) 考核方式改革, 实行厚基础, 重能力的学科交叉式考核。
以往我们的学科交叉或基础理论与技能考核都集中在第三学年的下半学期进行, 并且考核的内容相对简单, 题目也较单一。学生往往在考核前进行突击复习就能过关。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具有专业基础知识及实践技能的创新型人才。结合当今信息网络平台的迅猛发展, 可以利用网络平台进行考核[5]。专业基础课各课程教师按一定题型建立试题库, 由后台将几门专业基础课的内容随机打散并重新组合, 这样就相当于基础课的小综合考试;抑或试题由几个专业基础课教师一起讨论命题, 将知识点柔和在一起进行考察, 这样更能考察学生的知识掌握与运用能力。
3 结语
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甚为重要, 一旦一门课程没有学好, 会影响其他几门课程的学习。该文结合教学实践, 针对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从教研活动、教学内容、教学实践及考核等方面对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进行大胆地探索和设想, 推行更符合学生发展需求的教学方法及手段, 理论结合实践、循序渐进、自成体系。特别在教学内容与实践方面进行大胆地设想, 形成课程融合、实践融合、考核融合一体式的融合教学模式, 探索融合课程教学改革的创新思路, 为培养“厚基础、重能力”的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复合型人才做了大胆的探索研究。
摘要:在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基础课教学过程中,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及融会贯通的能力, 在现有的教学环境下, 改变教师的教学策略, 发挥教师的主动性进行课程改革, 思考适宜于具体授课对象的教学方法、教学计划及教学难度, 使学生在掌握现有专业知识的基础上, 能够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的知识构架, 对培养其创新能力尤为重要。该文拟对在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如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 教学中, 探讨如何进行课程融合, 以提高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及系统运用能力。
关键词: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基础课,课程融合
参考文献
[1]葛孚章, 亓建洪.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专业课模块化设计探索[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 (1) :124-125.
[2]卢起, 肖才坤, 李涛.高职体院运动人体科学基础课程改革研讨——以广东体育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运动, 2013 (6) :122-119.
[3]余晓慧, 熊伟, 周璐.新时期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体育研究与教育, 2011 (4) :39-41.
[4]张佑琏, 吴明方.运动人体科学专业设置独立综合实验课的思考与实践[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2006 (3) :68-69.
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 篇8
1 分子生物学及其主要研究内容
分子生物学是从分子水平研究生命的现象、生命本质、生命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分子生物学的价值体现在将各种生物分子 (蛋白质、核酸等) 的特性联系起来, 从分子角度阐释生命科学的最基本问题, 诸如生命的稳态、生命的存活与死亡、生命的繁殖、生命的发生及进化的机制等[1]。
1.1 核酸分子生物学
核酸分子生物学主要研究核酸的结构与功能。分子遗传学是其主要组成部分。该领域已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技术, 是目前分子生物学内容最丰富的一个领域。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核酸与基因组的结构、遗传信息的复制、转录与翻译, 核酸存储的信息修复与突变, 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和基因表达调控的调控等。
1.2 蛋白质分子生物学
蛋白质分子生物学研究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其研究难度较大, 比核酸分子生物学发展缓慢。近年来虽然对于蛋白质的结构以及其与功能关系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 但是对于它的基本规律的认识缺乏突破性的进展。
1.3 细胞信号转导分子生物学
细胞信号转导分子生物学主要研究细胞内及细胞间的信息传递分子基础。其研究的目标是阐明这些传递机制的分子机理, 明确每一种信号转导与传递的途径及参与该途径的所有分子的作用和调节方式以及认识各种途径间的网络控制系统, 是当前分子生物学发展最迅速的领域之一。
2 分子生物学在运动人体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2.1 进行科学的运动选材
运动员的科学选材是取得优异成绩、攀登世界冠军宝座的最强有力的因素。运动选材是竞技体育、科学训练必须首先解决的重要问题。运动员的运动成绩取决于其运动能力, 运动能力包括体能、技能、智能和心理能力等, 可以分为先天性的和后天性的两个部分。其中运动员生来就具有的一些特性, 即遗传性, 就是先天性部分。科学的运动员选材就是对少年儿童的运动能力的遗传性做出准确的预测[2]。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RFLT) , 多聚酶链式反应 (PCR) , 随机扩增多态性DNA (RAPD) 以及卫星DNA等技术已经应用到运动员的科学选材中, 因为运动员的一些运动能力, 形态技能具有很大的遗传性, 所以将分子生物学技术应用于运动员选材上将更准确、更加的科学[3]。
2.2 运动对肌肉影响的分子生物学机制
由于分子生物学对蛋白质以及核酸的研究优势, 其理论与方法已经应用到肌细胞的一些功能蛋白与相应基因及其表达调控的研究中。其中对于不同的运动条件下的肌纤维的膜受体蛋白、膜载体蛋白、膜脂质, 与收缩相关的蛋白、构成细胞骨架的蛋白、相关基因及其表达调控, 肌肉细胞凋亡的适应性变化特征与机制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4,5,6]。
2.3 运动疲劳的分子生物学机制研究
运动疲劳一直以来都是体育科学界非常重视的课题。关于运动疲劳研究的机制正向分子甚至原子水平发展, 找出引发运动疲劳的最终机制, 就很容易研究出避免疲劳或尽快消除疲劳的方法和手段, 从而指导运动训练[7]。
目前分子生物学对运动性疲劳的研究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部分: (1) 引起运动性疲劳的细胞内分子, 如酶、基因、信号传导因子、连接蛋白等; (2) 细胞外分子, 如神经递质、激素、转运蛋白、细胞因子、免疫球蛋白、补体分子等; (3) 细胞膜分子, 如受体、膜转运蛋白等; (4) 细胞内外广泛存在的分子, 如葡萄糖、脂肪酸、水、无机盐和氨基酸等。其中, 对于细胞内外广泛存在的分子的运动性疲劳机制已较为明朗[8,9]。
2.4 运动减肥分子生物学机制研究
随着人类社会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 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肥胖作为一种营养代谢紊乱疾病, 对人类的健康造成了越来越大的影响。运动对于减肥有着极其显著的作用, 目前关于有氧运动促进甘油三酯水解的分子生物学机制研究正在展开。目前对于运动减肥的分子生物学机制主要是研究各种信号转导系统对脂滴包被蛋白 (Perilipin) 的影响, 进而对脂肪分解产生作用。其中主要的信号转导系统包括肾上腺素-c AMP-PKA途径, 胰岛素-c AMP-PKA途径以及TNF-a途径等[10]。
2.5 运动影响学习与记忆能力的分子生物学机制研究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 长期科学有规律的运动有助于提高学习记忆能力。运动对学习记忆的影响机制十分复杂, 一直以来都是研究的热点。目前大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运动对神经元质膜受体、细胞内信号传导以及核内基因表达转录调控上。主要包括对BDNF、NMDA受体、AP21及转录因子CREB等影响因素的研究[11]。可以预见, 经过分子生物学的不断发展, 如PT-PCR技术、蛋白质质谱技术、基因芯片及蛋白质芯片技术的广泛应用, 将使得运动对于学习记忆能力产生影响的分子生物学机制的研究将更加的深入。
2.6 运动与生物节律分子生物学机制研究
人体的运动能力呈现一定的周期性变化, 这种变化与生物节律有关。运动中能够有效的利用生物节律指导训练比赛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已经了解了生物节律的规律, 但是它的运行机制还没有完全被认知。目前生物钟机制的研究从三个方面展开: (1) 由振荡器所组成的震荡环; (2) 生物钟与外界环境保持同步的机制: (3) 位于节律输出通道上的基因[12,13]。
3 结语
浅议运动人体科学的实验教学改革 篇9
关键词: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改革
运动人体科学在体育教学专业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因而在体育教学中对运动人体科学教学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在开展运动人体科学教学时, 一个很重要的途径就是进行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
1 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的重要性
对于高校体育专业来说, 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是对高水平体育专门人才进行培养的实践性教学活动, 因而其自身具有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1.1 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是发展现代体育科学的需要
运动人体科学涉及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力学、体育测量与评价以及运动医学等多门学科, 这些学科彼此独立且自成体系, 但这些学科在研究的目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联系。而要想促进现代体育科学的发展, 就需要将这些学科真正融合在一起, 构建一个综合性的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体系。
1.2 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在体育专业教学体系中起承上启下作用
由于运动人体科学是体育科学中的一个二级学科, 因而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是体育专业教学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 它在整个的体育教学体系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1.3 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培养学生如何进行基础实验操作的动手能力, 而是侧重于培养学生进行实验创新设计的能力、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正确思维的能力。而且, 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能够对学生在训练健身方面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解决, 帮助学生提高身体素质。
1.4 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有利于培养高水平的体育专门人才
对于体育院校来说, 如何对能够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高水平体育专门人才进行培养是其进行教学研究和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而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能够将传统的分科实验教学模式真正打破, 解决实验教学和理论教学之间的矛盾, 从而为高水平体育专门人才的培养提供一定的理论和现实基础。
通过上面的论述便可以明确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所具有的重要作用, 但当前的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2 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 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中暴露出了很多的问题, 下面选取较为主要的进行说明。
2.1 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未能引起的高度重视
我国的教育教学过程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 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也不例外。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总是被当成理论教学的附属品, 要依附理论课进行开设, 实验教学的内容也在理论课的范围内, 这导致了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无法真正发挥其自身的作用。
2.2 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的设备落后且配置不合理
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由于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 因而对它的资金投入也很少, 导致实验设备落后、人员配备不齐、管理体制不健全, 无法保证实验教学的有效开展。而且, 实验室的资源存在着严重的浪费现象严重, 阻碍了实验室的进一步发展。
2.3 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的内容陈旧, 手段落后
当前, 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没有统一的教材, 教学内容多是一些操作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 模式也是沿袭的前苏联在20世纪50年代运用的模式。而且, 当前的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并不是以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实验为主, 学生大多是机械被动地参与到这一教学过程之中。
2.4 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的考核标准不明确
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由于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 故而也没有建立科学完善的考核标准和考核方法。当前的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考核标准低, 考核模式单一, 缺乏全面性、合理性和准确性, 因而考核结果无法对实验教学的真实效果以及学生掌握的真实水平进行反映。
3 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的改革策略
针对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应积极采取有效的策略对其进行改革, 以促进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3.1 要转变观念, 高度重视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
在高校的教学过程中, 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虽然是相对独立的, 但两者也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是同一教学体系的两个不同方面。因此, 要进行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改革, 首先应在转念上改变理论教学高于实验教学的看法, 打破实验教学是理论教学的附属品的思想, 从而能够真正根据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的特点和规律对实验教学进行统筹设计和安排。
3.2 要优化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的内容
当前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的内容过于陈旧, 应切实依据运动人体科学各学科之间的关系, 对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的内容进行精心选择、丰富和优化重组。在对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的内容进行优化时, 需要坚持基础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的原则, 做到统筹兼顾。同时, 要减少单纯的操作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 增加一些有机组合的研究性、设计性或是综合性的实验, 既增加学生的知识, 又提高学生的能力。另外, 在选择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的内容时, 要特别注意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特点。
3.3 要完善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的教材
对于一门学科尤其是新兴学科来说, 教材的建设是非常重要的。当前, 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没有统一的教材, 因而应采取有力的措施进行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教材的建设和编写。在建设和编写教材时, 要依据运动人体科学的培养目标以及教育部有关于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内容要求;要积极吸收当前的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技术成果;要广泛听取专家和学者的建议;要能够与不同专业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相适应;要符合学生的心理和认知特点。
3.4 要积极研究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的教法
对于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来说, 实验教学手段是其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保证。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的教法也能不断得到完善。为此, 可以尝试采用以下几种教法:一是采取实验内容穿插在理论课中进行讲授的方法, 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运动到实践之中;二是采取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方法, 这有助于学生更加形象地了解实验原理和方法、实验操作的规范过程以及实验的正确现象, 还能缩短实验时间, 保证收到更好的实验效果;三是采用先预习后进行实验的方法, 这有助于学生在进行实验时对与实验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操作程序有预先的掌握, 便于更好地进行实验操作。
3.5 要不断完善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的考核机制
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既是学校运动人体科学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又有着相对独立的教学体系, 因而应不断完善其考核的内容和标准。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的考核机制应依据实验课程的特点来确定, 并将考核的重点放在学生的实验操作以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方面。在考核评定成绩时, 可以采用理论考试、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和实验报告相结合的办法, 从而使考核能对实验教学的效果以及学生掌握的水平进行真实的反映。
3.6 要合理设计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的实验类型
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在打好基础的前提下提高实践的能力, 因此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的实验应该包括三种类型, 即基础性的实验、设计性的实验和综合性的实验。一般来说, 基础性的实验要占有较大的比重, 用来对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实验操作技能的情况进行考察;设计性的实验用来改变学生在进行实验时总是机械操作的不好习惯;综合性的实验用来对学生灵活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进行考察。三种实验类型相结合, 不仅能从根本上改变曾经按部就班的旧实验教学模式, 还能够促进学生实验的主动性和创新性以及综合能力的提高。
总之, 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改革是对学生欠缺的专业技能进行弥补, 并对其综合实验能力进行培养的有效方式。虽然当前的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改革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需要解决, 但相信经过进一步的努力, 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的体系将不断得到完善, 其自身的作用也会得到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1]邱红霞.运动人体科学基础理论实验教学改革研究[J].体育科技, 2005 (2) .
[2]尤桂杰, 钟兴明, 顾丽燕, 等.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5 (3) .
[3]姜涛, 黄海, 高新友, 等.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改革与思考[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08 (2) .
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实践的几点探讨 篇10
我校为培养掌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知识与技能, 具有较强的应用与实践能力, 能胜任运动康复、体育健康促进和竞技体育医学服务等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对实践教学建设进行了摸索、探讨:第一, 逐步建立了科学合理的综合实验室, 实验室分为4个功能区, 即:国民体质检测与评定室、骨密度测量与身体成分分析室、运动营养生化室、运动康复治疗室, 实验设备总值400余万元, 并配有专职实验人员2人, 特别是经过2006年我院国家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实验室建设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第二, 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在以我校8家附属医院的基础上, 又与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康复中心、青岛阜外医院、烟台山医院、交通医院、北京康比特运动营养公司、青岛英派斯健身集团、济南市国民体质检测中心、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医院、国家体育总局女子举重中心、山东省体育局运动训练基地、山东体育科研中心等单位建立了联系, 形成了运动康复、体育健康促进和竞技体育医学服务三个方向的实践教学基地。第三, 利用寒暑假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创新活动, 以集体或个人形式开展了社会实践活动。但是, 从首届毕业生、实习单位反馈及2005级、2006级学生座谈会调查, 我院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学生普遍存在理论耳熟能详, 但实际动手能力明显不足, 创新意识不强, 理论强于实践等现象。
2 造成我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本科学生实践能力欠缺的原因
(1) 青年教师多, 动手能力、实践教学经验相对薄弱是影响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因素。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大以及2006年国家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 引进大量的青年教师, 而教师大都是从学校进入学校, 从学生进入教师的角色, 几乎没有教学经验, 尤其是实践教学经验更有待于提高。因此教师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水平的高低也就决定了学生水平的高低。
(2) 课堂教学偏重理论, 与实践结合不够紧密。“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影响, 实验教学被置于从属地位, 多数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偏重于理论的讲授, 侧重于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但操作方法的运用偏少, 学生少有操作的机会。久而久之就会导致理论耳熟能详, 但遇到实际问题不知从何下手。
(3) 在校期间与实习单位、用人单位实际接触太少。由于学生在校课程多, 学校所在城市位置, 组织安排不易, 学生在校期间参观医院康复中心、运动队、健身俱乐部等太少。大多数学生参观医院、运动队、健身俱乐部等仅1~2次, 而且时间太短, 走马观花不深入, 对所从事的专业感性认识少。
(4) 在校期间专业综合训练偏少。教师大多在课程教学中辅助采用一些专业训练方法, 如案例分析、项目设计等, 但仅仅结合一门课程开展, 明显范围过窄, 很难训练学生综合运用多种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5) 毕业实习的效果难以体现。由于学生择业时间恰与毕业实习时间相冲突, 更多的学生在实习阶段不断投入到各种招聘会、面试及单位测试中或在整个实习阶段都在寻找就业单位, 无心实习。另外, 由于学校与实习单位双方并没有明确彼此的责任义务关系, 实习单位不愿接收并主动承担对毕业生的培训工作, 如果学生在实习期间与学校联系不紧密, 学校教师的指导和监督作用便难以发挥, 使实习形同虚设, 毕业实习的效果难以体现。
(6) 毕业论文的实践应用性欠缺。本科学生在撰写毕业论文阶段其基础知识体系相对完善, 有一定的理论结合实践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但是, 文章观点相对陈旧, 缺乏独到的见解。虽然学生能够针对问题提出一些方法, 但其方法的实践应用性明显不足。
3 强化我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实践教学的几点措施
(1) 加强师资培养, 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以我校运动医学重点学科为依托, 加强师资梯队建设, 形成良好的师资队伍, 以老带新, 进行一帮一传授;加强集体备课、听课、教学比赛等形式, 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 但是要改变以往只重视理论教学, 忽视实践教学的弊端, 尤其是在教学比赛中, 更应强调教师实践教学的水平, 把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作为评价的重要指标, 以此来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2) 综合运用多种教学形式, 丰富课堂实践教学内容。
在课程教学中综合运用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行为模仿教学法、项目设计教学法等多种教学形式, 增加互动教学环节, 使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给学生提供操作的机会,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参与意识。增加课程实践活动。在专业理论课程教学过程中, 可根据各课程的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 加强综合性和应用性强的实验项目设计, 使学生通过课程实验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 增加参观医院康复中心、运动队、健身俱乐部等实习单位的机会。
加强与实习单位的联系, 丰富实践性教学环境。在教学中建议教师结合课程特点邀请实习单位人员进课堂进行演讲, 例如邀请医院康复中心专家介绍康复流程及康复治疗过程中的技术操作;邀请运动队的队医讲解不同项目运动员临场受伤的处理措施及康复治疗手段;邀请健身俱乐部的负责人或专家教练讲解时下最受健身者喜欢的运动项目, 以及锻炼的指导措施和注意事项等问题。让学生通过与医院康复中心、运动队、健身俱乐部等工作人员的接触与现场沟通了解认识在从事专业活动中的实际问题, 从而使学生可以借他山之石, 开拓学生视野, 了解医院康复中心、运动队、健身俱乐部实践, 带领学生去参观学习。深入医院康复中心、运动队、健身俱乐部参观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现场, 与工作人员的交流能让学生更清楚地了解自己专业学习的内容, 因此, 从教学环节看, 在新生入学专业教育阶段和相关专业理论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以安排组织学生深入各实习单位, 直观地感受实际工作的氛围, 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论分析, 培养学生的观察、判断和分析能力。
(4) 增加专业综合训练内容, 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在专业教学中可以采用专业导师制, 由导师安排学生进行综合案例分析、项目调研、社会调查等活动, 或在实验室进行综合实验操作, 进行实战模拟训练, 提高专业综合训练的效果。通过综合案例分析、综合实验操作、实战模拟训练让学生综合、全面、灵活地运用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知识案例中提出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或发现案例中尚未提出的问题并找出解决方案, 使学生能将所学的专业知识模拟地运用到案例分析中去, 达到训练并提高学生的分析、判断和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目的。再就是, 鼓励学生积极申报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 在导师的指导下, 通过查阅资料, 撰写课题申请报告以及课题调研、实验等活动, 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创新精神和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这些活动可以安排在假期进行, 也可以结合课程学习进程问题开展, 使学生更好地通过综合模拟实验训练, 使学生胜任运动康复、体育健康促进和竞技体育医学服务的实习工作, 满足未来工作的需要。
(5) 加强校企合作, 强化毕业实习指导。
要加强学校与健身俱乐部等单位的联系, 建立起互利合作的关系, 搭建良好的实习平台。一方面, 把校外资源引入学校, 建立综合模拟校内实习基地或是校内培训基地, 例如, 目前我们与青岛英派斯健身集团的合作意向, 建立泰山医学院英派斯健身俱乐部教练培训基地, 由英派斯健身集团派出教练来培训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学生, 学生经过培训考核合格后, 再到英派斯健身集团就业。另一方面, 深入社会调研, 建设有实力的校外实习基地, 通过调研和多种渠道, 我们与北京康比特运动营养股份有限公司建立了实习基地, 派去2004级实习的学生, 不但提高了实践技能, 还解决了就业。通过为俱乐部培养和输送人才、开展联合培训办学等方式向俱乐部提供了支持, 俱乐部也向学校提供了学生实习、社会实践活动等多方面的支持。同时, 从学校和俱乐部两方面强化毕业实习指导工作, 强化实习过程的控制, 避免毕业实习失控现象的出现。
(6) 增强学生毕业论文的实践性。
毕业论文选题的方向应侧重于实践型, 突出本专业实践教学的特点, 要求学生能够结合其在四年期间参加的实践, 特别是实习单位的具体情况, 充分利用学生所学的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基础知识, 来分析运动康复、体育健康促进或是竞技体育医学服务的实际。一方面, 避免了学生论文抄袭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 提高了学生理论运用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在指导和答辩环节, 可考虑加入体育界、医学界等人士。因其实践背景丰富, 对学生论文要求可能更贴近康复中心、运动健身俱乐部或是运动队运作实际, 如果学生实践型文章写的是其实习单位, 也可以考虑请实习单位的主管列席答辩, 他们对学生论文的应用价值及其可行性进行点评提问, 更具社会价值。
摘要:本文对我校运动人体科学本科专业实践教学条件现状及造成本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欠缺原因进行分析, 提出了强化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实践教学的6点措施:加强师资培养, 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综合运用多种教学形式, 丰富课堂实践教学内容;增加参观医院康复中心、运动队、健身俱乐部等实习单位的机会;增加专业综合训练内容, 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加强校企合作, 强化毕业实习指导;增强学生毕业论文的实践性。
关键词: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实践教学,措施
参考文献
[1]姚洪恩, 等.办好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理论与实践[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8 (20) :1-6.
[2]王鹏程, 等.理工医结合培养实用型、复合型高素质医疗技术人才[J].高等医学教育, 2008 (4) :31-32.
【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推荐阅读:
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07-04
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11-21
运动人体科学学院级学生实习总结06-07
高校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改革的论文08-02
人体运动08-02
人体运动能量11-12
运动人体检测论文06-17
人体运动学08-05
体育运动与人体健康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