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功能实验课程

2024-07-28

人体功能实验课程(精选5篇)

人体功能实验课程 篇1

摘要:随着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的开放,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不仅承担着完成实验教学的功能,而且还具有为全民健身服务,为地方学校服务,为地方体育部门、机关、厂矿服务等多重功能。本文通过论证,进一步阐明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若能全方位地面向学校师生、面向社会开放,便能有效地配置实验资源,发挥实验室的最优效应。

关键词:资源共享,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多重功能

运动人体科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运动人体科学的知识和理论均是通过观察、实验测定好调查研究而得到的。通过运动人体科学实验不仅培养体育专业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解决体育活动过程中出现的人体体能、机能及运动损伤等问题,为培养应用型体育教育人才奠定基础;同时也可通过实验室的有效开放,利用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丰富的实验资源、人才资源和技术资源,为社会提供大众健身、运动队训练等方面机能、体能的测定和指导。

1 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的功能探析

1 . 1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功能

1.1.1 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当今世界范围内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国民素质的竞争。因此,研究如何利用实验科学特有的时空优势与环境设备条件,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是高校实验教学的核心内容。根据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的特点,除常规实验教学项目外,为吸引学生自觉自愿地到实验室进行操作、实践,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实验室除开出一些常规实验项目外,还可开设与健康、运动损伤及疲劳恢复有关的一系列项目,如:运动后消除疲劳的按摩、运动伤病的推拿按摩;骨折、脱臼的临时固定;各种常见运动损伤的急救、康复治疗等实用性、针对性较强的实验项目;同时,也可针对体育教学或运动训练开设如:体育课医务监督、运动性疲劳的判定、运动前后血乳酸的评定、尿成分变化与运动的关系等实验项目,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另外,实验室还可以利用淘汰的仪器设备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一些实验室的淘汰仪器,如心肺复苏模拟人、血压计、解剖学模型等可交给学生,通过拆卸、组装,研究仪器构成,帮助他们理解仪器的内部结构和工作原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和潜能;有些仪器设备甚至还可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通过修理得以起死回生,重新利用。

1.1.2 面向全体师生 ,拓展实验室的育人功能

运动人体科学是健身、训练、理论、实验并重的学科。它完全有条件利用其实验资源,面向全校师生进行各种身体、心理测试和咨询。在我校,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除为学校通识选修课“体育健康教育”“营养与健康”“运动处方”等课程提供实验条件外,还为全校师生提供体质测评、健康监督、健身、减肥、体育康复等有关身心健康方面的咨询和服务,拓展了实验室的育人功能。

1 . 2 全民科学健身、训练的指导功能

1.2.1 为全民健身提供科学指导

目前,全民健身正在我国广泛推广,国家号召体育科研单位和体育院校要以群众体育和全民健身的科学研究为重点,因此体育院校在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现在,全国范围内,全民健身正蓬蓬发展,但由于全民健身活动中专业的健身指导队伍较少,健身爱好者运动过程中难免进入健身误区,很多人进行锻炼没有针对性,随心所欲。不会针对不同目的、不同体质选择合适的锻炼方法和手段,所以锻炼效果不佳甚至起反作用。如清晨太阳未出时进行锻炼,尤其是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慢性病患者是不合适的,而我们很多中老年人却往往选择了这个时段;如大众健身在锻炼时间、锻炼强度、锻炼频率的安排、锻炼项目的选择上都没有一定的科学依据或不知如何进行,可能给他们进行正确指导的机构却不多,而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正是具备这一条件的机构之一。

高校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有着丰富的实验资源、人才资源和技术资源,可以为社会提供体育健身、机能测定等方面测定,并依此制订与之相适应的运动处方,能够科学合理地指导大家健身。通过开放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一方面可以为他们提供体质测评、健康监督、健身、减肥等生理学问题的咨询和服务,以介绍和普及科学健身的知识和方法。另一方面还可以更好地进行相关的科学研究,通过从健身大众方面获得的第一手资料,进一步研究运动处方在指导大众健身方面的运用。

1.2.2 为地方中、小学体质测评提供支撑

根据学校体育工作的要求,各个学校都要建立学生体质档案;大多中、小学由于设备、师资受限,测量方法和测量手段都较落后,测量速度较慢,误差较大。相对来说,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仪器设备较齐全,且拥有具备专业素质的实验技术人员。实验室若对他们开放,可以为地方教育发展做出贡献。

1.2.3 为地方专业体育机构、机关、厂矿体育工作服务

在地方体育部门各级各类运动队的选材;机关、厂矿每年的体育活动中,都需要对运动员进行身体检查、医务监督,对整个活动做科学合理的安排,而这些都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和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的支持。因此,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不仅可以为大众健身提供科学指导,为学校体育教育的开展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撑,还可为地方各类运动会、运动队提供选材、训练、比赛等各个环节的科学指导。

1 . 3 提升实验室的社会、经济效益

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以及国家对高等教育事业大力支持,各高校实验室设备也得到了快速的补充和增长,但目前很多高校实验室除了承担相应课程的教学任务外,平时几乎是闲置的,又由于运动人体科学实验课程受开课计划及开课时间限制,实验项目的设置不是很多,因而造成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闲置的时间比较多,这极大地浪费了实验室资源。

通过开放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可以一改以前的封闭状态,利用实验室丰富、前沿的人力、物力资源服务社会,将会收到1+1大于2的社会、经济效益。首先,实验室在向体育机构、机关、厂矿服务的同时,也可向他们收取适当的费用,这对双方都是合理并可接受的。通过这一途径,即盘活了实验室的资源,也给实验室创造了效益,增加了实验室的造血机能。我校在开放运动伤病的康复理疗、保健康复的推拿按摩、体质测评与运动处方制订等服务过程中就收到了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得到了师生的好评。

2 结语

开放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是顺应社会发展和提升实验室功能而产生的,它是高校实验室工作改革的产物,也是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发展的重要途径,为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奠定了基础。同时,实验室功能的拓展,也极大地服务了地方,服务了社会,沟通了高校与地方的联系,为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当然,开放实验室还在创新和探索的过程中,如何更好地创新管理模式,利用实验室资源服务教学、服务社会、服务地方还有很多需要解决和处理的问题;如何将实验室管理和运行起来,使它更好地发挥社会、经济效益也还需不断探索。因此,在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开放的过程中,还需各位同仁共同努力,开拓创新,在保证教学的同时,加强开放,合理管理,实现资源的共享,以开放促建设,以建设促发展,全面提升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的功能水平。

人体功能实验课程 篇2

关键词:《人体及动物生理学》 实验课程 教学改革 实践 体会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是生命科学的重要分支,是生物学专业的必修课之一,在生物学人才培养体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主要研究生物机体基本生命活动规律、各种组織或器官的基本功能及其理化本质,既涵盖了动物行为、组织器官运动等宏观生物学,又涵盖了分子、离子跨膜转运机制等微观生物学知识,是一门集宏观生物学与微观生物学于一体的重要生物学课程。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课程实验性很强,它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不仅可以验证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加深学生对生理机能等理论知识的认识与理解,还要求学生掌握规范的生理学操作技术,了解生理学的科研方法,拓展创新思维。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探索未知世界的方法,为今后独立开展科研课题的研究奠定基础。因此,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实验课程成为了培养生物学拔尖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平台。

国家“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中,把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高等教育发展改革的主要目标,这对南昌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教学改革提出了新要求,尤其是对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生物专业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如何改革实验课程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其既能满足教育的需要,又能紧跟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步伐,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随着教学的发展及学生专业背景的复杂化,《人体及动物生理学》实验课对课程内容、难度及教学方式有了多样化的需求。因此,教师可以从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分析与评价等方面入手,通过人体及动物生理学实验课的教学,达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的。

笔者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在强化学生掌握基本研究方法、实验技术的基础上,以人为本,因材施教,进行分层次、分类别地教学,形成了完整的实验教学体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人体及动物生理学》实验课程的教学内容

1.根据教学对象的实际需求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

通过教学笔者发现,学生在接触《人体及动物生理学》实验课程之前,很少接触动物实验,大部分学生的动物实验基本操作能力差,许多学生对正确使用手术器械的方法知之甚少,所以提高学生的动物实验操作能力是笔者首要解决的问题。因此,笔者优化、重组了生理学实验内容,保留了一些经典的实验内容。如蛙腓肠肌标本的制作及对应电刺激的反应、离体肠平滑肌的生理特性、胰岛素和肾上腺素对血糖的影响等。

另外,实验教学中,所有的实验用具,如手术刀、手术剪、骨钳、手术镊、血管钳、金属探针等实验器械和药品均由学生负责,学生按自己所需,从保管柜中选取及配置,实验结束后擦洗干净,放回原处。这样做的目的是,教师通过基础试剂的配置,引导学生掌握配制方法;通过经典实验,引导学生验证理论知识。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切实加强训练学生的基本实验技术和技能,使学生可以快速掌握生理学实验的基本设计原理与方法、常用仪器设备的基本操作,并熟悉常用动物的捉拿、给药、麻醉及手术方法,以及实验结果的记录及收集、实验数据的整理等,为学生以后的综合实验和自主设计性实验打下良好的基础。

2.开发设计性、研究型实验

在学生已经掌握了生理学实验的基本设计原理、方法及实验技能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操作技能、实验室条件等诸多因素,设计科学、合理的实验。实验既不能超出学生的知识水平与操作技能,又不能一成不变、毫无新意,所以教师要尽量面向实际、贴近生活,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调动学习的学习主动性,使设计性实验真正起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

在学期末,教师可以布置一次设计性实验任务,给学生提供一定数量的实验动物、基本手术械及仪器设备,让学生根据现有条件,自己搜集资料、确定题目和方案,然后分组进行讨论。每组选出一项合理的设计方案,包括题目、目的意义、实验动物、仪器及试剂、实验方法和步骤、实验进度安排及预期结果等。所有实验方案都由学生独立设计,在教师确认审核同意后开始实施。

3.介绍《人体及动物生理学》实验技术发展前沿内容

当今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不断补充和课程有关的一些开拓性、前沿性和应用性较强的内容。如在教学传统动物实验操作技术时,教师可以介绍基因导入技术、克隆技术、胚胎移植技术、胚胎干细胞技术等知识在动物实验中的应用。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当前生物医学发展前沿的最新技术,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学生今后的科学研究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人体及动物生理学》实验课程的教学方法

对于今后从事科研的学生来说,《人体及动物生理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该课程涉及内容多、实践性强,但是课时有限。为了满足教学需要,在教学基础内容时,教师可以多媒体教学为主,利用其可视性强的特点,在课件中尽量补充大量有关实验方法及技术操作细节的图片及影像资料,以丰富的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同时,教师可以把PBL-基于问题式学习教学法应用于实验教学中。在实验课前,教师可以先提出问题,然后引导学生自学,最后在课堂上分组讨论;在课程安排上,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实验,增加学生动手实践的时间,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在课程结束前,教师归纳总结并提出课后要求;另外,在部分章节中,教师可以尝试引入自主授课式教学等教学方法,使课程教学手段更加多元化,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人体及动物生理学》实验课程的考核方法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实验课程的考核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平时成绩。主要以实验报告以及每次实验操作的动手能力为主,占总评成绩的30%;第二部分,学生平时回答问题的情况,占总评成绩的10%;第三部分,撰写相关综述性小论文。教师要求学生查阅与动物实验相关的文献资料,在期末考试实行一对一的实验操作考试,由学生独立动手完成,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完成的情况评分,占总评成绩的60%。

这样的考核方法,不仅要求学生认真对待每一次课堂学习和实验操作训练,还能培养学生查阅文献、独立思考的能力。

四、教学效果分析与评价

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南昌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调查了2013级、2014级和2015级学习《人体及动物生理学》实验课程的学生,发现该课程得到了学生们的一致认可。笔者通过反馈了解到,在教学中增加了实验操作技术方面的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也有利于学生学习其他专业课程。同时,学生普遍认为,理论课与实验课的有机结合,特别是讲授完相关理论内容后就进行实验操作的教学安排,对强化理论内容的理解、巩固操作技术的掌握非常有效,学生的问卷调查满意度达93%以上。

对于《人体及动物生理学》实验课程的教学,教师还需继续努力改进,扩大知识面,革新教学方法,并进一步完善教学安排和教学条件,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提高南昌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学生的动手操作及科研能力。

参考文献:

[1]左明雪.人体及动物生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乔建卫.生理学实验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方法[J].中华医学写作志,2005, (12).

[3]解景田,赵静.生理学实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姜建兰,邱一华,彭聿平.PBL教学法在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基础医学教育,2012,(14).

[5]何惠宇,满云娜,王星.自主授课式教学在成人口腔材料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学教育,2010,(8).

人体功能实验课程 篇3

1 探究性

高职护生对人体功能实验课程的探究性意识及其行为是一种学习本能, 在一定程度上对人体功能实验课程的完善有牵引和鼓动作用。教师应将这种活性架构置于实验课堂, 使之成为实验项目的内容, 促进学生提高实验情趣, 增强实验课教学效果。

有些高职护生学习观念淡薄, 加之对人体功能实验课中的动物麻醉、手术操作技能差, 易产生逆反、恐惧心理, 因而兴趣不高, 不愿进行实验。笔者认为, 在“教、学、做”一体化实验课堂中, 教师要以基于工作过程和“必需、够用”的教学原则引导学生以良好的精神面貌进入实验情境, 形成探究性意识及其行为, 激发学生的开放性思维;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明确人体功能实验课程的基本概念及要求, 明确应达成的目标, 在实验前对实验框架有了大致了解, 能投入到实验活动中, 使“教、学、做”一体化落到实处。

笔者对我院2011级高职护生进行分组比较。其中对观察组60人实施探究性规范化教学, 对对照组160人实施传统教学。结果显示, 观察组的实验程序化设计、优化分组、基本操作、实验进程与成功率、实验报告优秀率及目标达成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

2 贯通性

贯通性是指学生需要教师贯穿理顺实验思路、常规、基本技能与操作, 解开束缚学生动手和观察的“绳索”。高职护生在人体功能实验中的共性是实验底子薄、动手能力及独立性差。笔者在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贯通性实验素质:一是坚持让学生从基础做起, 优化、整合实验模块, 结合实验虚拟仿真系统, 加强基本操作技能训练, 教师全程跟进, 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随时得到指点;二是严格按照实验规程, 不随意弱化实验环节, 剔除不规范实验操作, 要求学生贯通达标实验操作, 对实验结果负责, 注意实验观察和结果记录, 开拓视野, 活跃思维, 探索实验归因;三是总结人体功能实验课程的贯通性因素, 以问题为中心多方面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 适时辅以案例, 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四是适时设计实验课题贯通性讨论主题, 切实提高护生实验操作技能, 并逐步提高护生的实验实效、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通过贯通性活性架构, 护生的实验素质和实验成功率明显提高。观察组学生实验素质明显提高, 可在两学时内顺利完成“影响尿生成的因素”实验, 成功率达100%, 明显好于对照组。人体功能实验课程的贯通性活性架构可以有效延伸、贯通病理生理和药理学的实验情境, 并对其有重要的积淀作用。

3 传递性

传递性架构是实验的自然属性, 贯穿实验全过程, 促进个人、小组间的双向交流, 有利于学生设计和推理实验模式, 进入实验角色。针对人体功能实验课程的实验特点和学习要求, 应从以下几方面开展: (1) 引导学生优化分组。每组6人, 组内均有1名实验能力强的学生作为实验带头人, 进行任务分配。 (2) 任务驱动。每次实验课 (2学时) 一般优化整合选取2~3个实验, 在教师指导下, 结合实验虚拟体系, 实验小组灵活设计实验进程和分配实验资源。 (3) 建立竞争机制。利用优势, 增加实验责任。 (4) 考核程序化。促使学生互助、团队协作, 对实验小组成员进行考核。 (5) 教师指导。教师随机巡视、指正, 基于工作过程重点培养高职护生的综合实验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6) 发挥实验带头人作用, 扩大传递性效应, 增加帮教机会, 使动手能力较差的学生得到较多的锻炼机会, 保质保量完成实验项目。实验传递性架构一方面利于教师及时获取反馈信息, 及时解决问题和总结经验, 了解实验效能;另一方面利于学生的实验技能、态度同步发展, 增进师生、生生情感。

4 可塑性

可塑性架构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随时调整, 以最佳姿态投入实验课堂。它要求教师充分利用时间, 进行协调有序的实验设计, 有机组合实验项目和实验器材, 最大限度地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使实验有价值地开展。如在有效进行动物麻醉、气管插管、颈动脉插管、膀胱插管训练的基础上, 利用8学时优化整合“内脏功能实验模块”, 涵盖“呼吸运动调节”、“动脉血压调节”、“胃肠运动观察”和“影响尿生成的因素”等实验内容, 既可以训练护生的综合实验能力, 提升动手能力, 体现“教、学、做”一体化;又可以节约实验动物资源, 展现人体功能实验课程的教学特色, 提升教师的能动性和责任心。

实验可塑性架构可以培养学生系统性和灵活性的实验层次结构理念, 是基于工作过程, 以问题为中心, 进一步提升护生综合实验能力的重要因素。

5 存留性

实验的目的之一就是使学生对实验基本内容具有存留性, 藉以积累实验操作技能。笔者认为要使高职护生具备实验存留性, 就必须在具有探究性、贯通性、传递性和可塑性的条件下使护生进行实验记忆;改革实验考核制度, 增加实验课程比重;实验成绩评定相对测量和绝对测量并举。笔者对护生人体功能实验课程的存留性进行了验证对比, 结果显示:观察组综合实验优秀率为91%, 良好率为9%;对照组实验优秀率为64%, 良好率为18%, 不及格率为18%。观察组与对照组优秀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1) 。

6 拟制实验平台

针对高职护生人体功能实验课程教学效率不高的状况, 有必要在探究性、贯通性、传递性、可塑性和存留性基础上推出拟制实验平台这一活性架构, 使实验效率最大化。拟制实验平台包括虚拟实验平台和动态演示平台。动态演示平台是指在护生进行人体功能动物实验实操中, 利用真实的动物实验技术直接指导其完成实验。虚拟实验平台是指在不能有效提供实验动物的实验场景下, 利用虚拟实验技术指导学生进行实验的学习。笔者认为, 基于高职护生的动物实验训练特质, 动态演示平台对提升实验效率更有实效性, 而过分强调虚拟实验 (只能做辅助实验训练) , 可能会降低学生的实验兴趣。正确运用虚拟实验平台和动态演示平台活性架构, 可有效提升高职护生的实验效率和实验操作技能。

7 网络实验课程

网络实验课程是提升高职护生人体功能实验课程教学效率的活性架构。完善的人体功能网络实验课程, 可以引导高职护生主动学习和复习人体功能实验内容, 增加学习空间, 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其人体功能实验素质。

8 功能馆

功能馆的自身价值就是人体机能学的教学价值, 特别是打造人体功能实验学习情境的教学价值, 是提升高职护生人体功能实验课程效率的活性架构。一方面, 可以充分展示人体机能学课程的直观性、生动性和实效性学习效果, 使学生易学、易懂, 并作为课堂理论讲授与实践的桥梁, 更好地提供学习平台和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 可以深化教学环节, 重点培养学生“必需、够用”的人体机能学实验操作技能, 更好地发挥人体机能学课程对临床专业课程的支撑作用。

人体功能实验课程 篇4

针对新时期高校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应该高度重视运动人体科学实验课程教学,通过不同课程的实验项目,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思维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因此,深化运动人体科学实验课程改革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对提高普通高校体育专业实验教学质量,培养新时期体育高素质人才有重要的作用。

1运动人体科学实验课程教学现状

1.1实验课程教学依附理论课程教学,有被边缘化之趋势

现阶段,我国各个高校的体育专业都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课程教学现象,教师们普遍认为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辅助性手段,是为了巩固理论教学而存在的,因此,有关的实践课程的管理、 设置以及教学内容的选择都没有形成一定的体系。运动人体科学实验课程教学也是如此,完全是配合理论课程教学设置的,一般的教学安排是在理论课程计划中设置一定比例的实验课时。此外,这种依附状态还导致实验教学不能发挥其独立性,实验的课程不足也使得实验教学效果不佳,最终导致了实验课程教学被边缘化。

1.2实验课程教学内容重复,互相交叉渗透

在运动人体科学的平台上,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力学等基础课与体育保健学、运动损伤等专业课各自强调自身体系的完整,相近的课程彼此独立,导致有些实验课程教学内容重复,且相互交叉渗透。例如:PWC170的测定,人体体成分测评、心肺功能测评等,这些实验在不同课程的实验课指导书中同时出现。类似这种情况的大量出现,导致实验课程教学内容重复,既是低效又有浪费之嫌。

1.3实验项目设置过于简单和教学方法过于陈旧

实验项目的设置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前提条件之一,而目前运动人体科学相关课程的实验项目大多以基础性和验证性的实验项目为主,缺乏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 也就无法充分让学生发挥其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比较单一。而学生只是机械、被动地进行操作,使得实验课程教学很难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

1.4实验课程教学考核体系不完善

与理论课程相比,实验课程教学不受重视,没有完善的考核标准,考核形式单一也是原因之一,目前很多体育院校的实验考核是以学生的考勤和实验报告作为实验成绩标准,而且考核成绩所占比例很小。实验考核指标及其标准没有规范性,不同教师的考核方法和标准都不一致,有的甚至根据实验报告的结果来评判,这种没有科学性和信服力的考核方法无法反映教师实验教学的真实效果和学生的真实水平。因此,制定合理的考核标准,着重考核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势在必行。

2运动人体科学实验课程一体化改革的设想

为了紧跟高等教育体育改革的步伐,达到基础教育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提高实验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针对运动人体科学实验课程教学出现的主要问题,对实验课程教学内容设置、方法手段、考核标准等进行规范和改革集中体现在一条思路——独立设置实验课程。而独立设置实验课程首先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课程性质。必修课是指学校教学计划中规定该专业的学生必须掌握的课程,一般能够达到学校培养目标的基础的核心课程。 为突出运动人体科学实验课程教学的重要地位,引导学生认真完成学习任务,避免一些畏难情绪的干忧,建议体育专业独立实验课程确定为必修课。

(2)课程开设时间。独立实验课程的主要功能是综合运用运动人体科学实验知识指导实践,理解和强化运动人体科学的基础实验知识,该实验课程的设置只有安排在基础理论课之后,才能更加有效地帮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实际的问题,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操作能力。因此,提议体育专业独立实验课程的开设时间为第4学期或第5学期,学校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微调。

(3)课程学时数。科学合理地安排学时数是课程结构合理的关键因素。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是人才培养中相辅相成的两个教育环节,分别有其独特的作用。因此,要对长期以来理论课霸占学时计划的局面进行改革,使实验课在学时计划中占有科学合理的比例。建议体育专业独立实验课程学时数定为36~40学时,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具体实际情况做适当调整。

(4)课程学分。在课程学分设置时要根据现代课程改革、设置的发展新趋势。独立实验课程应设置相应的学分,有关具体分值的确定,按照相关规定,建议16~18学时为1个学分,认为2~2.5学分比较合理。

(5)课程考核方式。建立独立的合理的实验课程教学考核评估体系,重点是要加大操作考核所占的比例,重点考核实验技能、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建议学生的实验成绩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考勤(10%)、课题问答(10%)、实验报告(10%)和实验操作 (70%)等,具体的比例可依据实际情况稍作调整。

3独立运动人体实验课程在内容一体化改革方面几点提议

3.1课程内容“模块化”设置

根据专业特征和课程特点,对相关课程中所涉及的内容进行分类整合,以教学任务为依据把运动人体科学课程分为基础模块和专业模块,其中基础模块包括人体形态、人体机能、人体素质等3个课程模块,专业模块划分为国民体质监测、运动伤害防护、康复治疗和运动能力提升4个课程模块,形成人才培养的多层次、多样化、个性化特点[2]。如体育教育专业(方向)可以选择重点学习国民体质监测模块和运动伤害防护模块,而体育保健专业(方向)则可以选择重点学习运动伤害防护模块和康复治疗模块。

3.2课程内容“专题化”设置

专题化教学最大的特点就是每一堂课有个明确的核心问题, 问题可以来自于教材的提炼,也可以来自于运动实践。课堂教学紧紧围绕问题展开,能将理论知识与运动实践实现相互结合,对于解决实践问题有较强的针对性,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技能[3]。如 “运动生理学”、“运动解剖学”和“体育保健学”三门主干课程整合后根据所有专业的学习特点可以提炼形成60个左右的专题库,供各专业的任课教师选择讲授,这三门课程目前共开设学时约为144个,按照每2~3课时可以完成一个专题的讲授,每个专业可以讲授50个左右专题的教学内容。

3.3课程内容“层次化”设置

开展层次化教学以能力培养为中心,以学生技能形成的规律为依据,做到因材施教。设立多个教学层次更具有针对性的优势。 专题根据内容特征划分为“基础模块+专业模块+实验模块+自选模块+自修模块”等5个专题模块[4]。其中前3个模块构成基础层次, 后2个模块构成进阶层次,使得学生的学习内容由浅到深、由被动到主动,形成知识内容深度的层次性,学生根据自身的能力和需求主动自主地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更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和技能性能力的发展和提高。这是一个很好的设想。

4结语

通过独立设置运动人体科学实验课程,改变了落后的教学理念,从而提高了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运动人体科学实验作为该专业的理论基础的课程,对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科研能力都有重要的影响,从而达到培养高素质的体育专业本科生的培养目标。

摘要:针对当前体育专业运动人体科学实验课程教学中面临的实验课程教学不受重视地位边缘化,教学内容重复相互交叉渗透,实验项目过于简单,教学方法陈旧滞后,考核体系不完善等问题,提出独立开设实验课程教学改革策略,并对独立设置实验课程的课程性质、课程开设时间、课程学时数、课程学分及课程考核方式等相关问题进行探讨,最后提出独立运动人体实验课程在内容一体化改革方面要做到“模块化”、“专题化”、“层次化”三点思考,旨在为体育专业开展运动人体科学实验课程教学提供参考。

人体功能实验课程 篇5

1 现状分析

我国师范类院校体育专业人体科学实验室普遍存在下列问题。

1.1 人体科学理论实验室不受重视

很多师范类高校实验设备资金主要投向理科或工科专业,对体育实验室的支持不够,这一方面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体育专业学生文化理论知识差,其理论要求不高,实验课程可有可无,另一方面也可能对新形势下师范类体育专业学生的培养要求缺少了解。这些想法不仅仅存在于非体育专业教师,一些体育学院或系领导和教师也对此不够重视,还沿用老一套的培养方法,重技术,轻理论。可能受到整个环境的影响或自身认识不足,学生们对人体科学实验课的态度不够端正,加上教师对要求不够严格,有兴趣的同学去玩玩,没兴趣的跟着看新鲜或干脆不去,人体科学实验课就像是杂耍课,想去就去,不想去也没有大碍,反正实验课考核都能及格。

1.2 实验室自我封闭,资金少

实验室已有设备陈旧,年久失修,老化损坏严重,新设备缺乏,无法保证正常实验开展,无法保证教学效果。实验室建设与维护资金少,实验室本身又自我封闭,不能服务社会,资金来源更加困难。

1.3 设备使用效率低,隐形浪费很大。

学生仅能在固定的实验课中使用,在实验课结束后学生便无权使用这样实验仪器设备,在实验课以外的时间内便一直闲置,有的实验室间隔一学期才安排实验课,在没有安排实验课的整整一学期内实验仪器设备尘封,闲置实验设备的利用率不高,无形中造成了隐性的资源浪费,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

1.4 无专业实验人员,管理制度如同虚设

大多数学校没有专业实验员,由任课教师兼任,实验课不独立于理论课程,占用理论课课时,使得本来就很少的理论课时更加捉襟见肘,实验课的课时自然压缩,有的学校干脆没有实验课。各高校实验室管理制度基本上都具有,但真正能严格遵守管理制度的少之又少,管理制度只是一种摆设。

1.5 实验内容落后,实验教学方法僵化,实验课中学生参与少

大多数实验是验证性实验,实验项目来源于基础医学实验,和运动训练脱钩,没有专业特点,没有针对性,操作繁琐,不少体育教育专业同学理论知识较为薄弱,做完了实验学生还不明白是在干什么。实验课老师把实验演示一遍后,仅仅部分同学能够参与到实验中,很多同学很少真正参与实验。

2 开放式实验教学探讨

南开大学的陈翠英潘元胜在1994年发表的《实验教学开放模式的探索》一文中提出教学实验室的开放模式主要有五种:开展设计性实验、吸收学生作为科研的助手、改革常规实验的内容、选修实验与兴趣小组教学、实验室功能的开放。本人认为实验室功能的开放模式比较符合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学习特点和理论基础。能够解决人体科学理论实验所存在的问题,能够提高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提高实验室的利用率、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1 大纲要求基本实验方面

2.1.1 拓展实验时间与空间

长期以来,实验的空间普遍局限于教室或实验室,实验时间也局限于一节课的时间,扩招以来,学生数量大大增加,而体育实验的规模还没有及时跟上,实验时“一人表演,少数人观看,多数人闲聊”体育实验课情景较普遍。开放式教学打破这种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验空间由室内向室外延伸,由课内向课外延伸,体育专业学生大多数时间活跃在体育场,而体育场也可以作为一个实验室,可以把实验仪器拿到体育场进行现场试验,增加了实验的针对性。

2.1.2 实验教学目标的多层化、实验内容选择的多样化

体育教育专业同学基础理论水平总体不高,参差不齐,对于水平较差,实验水平不高者可以通过增强实验的趣味性来促使其完成基本实验要求,如当体育专业的同学了解到运动状态时,尿中肌酐系数含量的变化可作为检测运动员运动强度的大小、训练效果等的一个重要参考数据时,他们兴趣盎然,表现得格外兴奋。他们都想通过检测自己的尿标本,来了解自己的运动强度大小,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对于较好者,可以在完成基本实验要求的基础上提高其实验的复杂性。如综合分析性的问题,例如:对有氧耐力的评定,涉及多个指标的测试,进行综合评价等等。

开放式教学的实验内容不仅仅局限于教材内容,应鼓励学生运用实验来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鼓励将学生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作为实验内容。运动训练中经常遇到的一些问题,可以作为实验的内容。另外,减少一些必修实验中验证性实验项目,增加综合性和创新性项目,拓宽实验内容。

2.1.3 实验设计的自主性

传统的运动生理学实验教学是由教师讲解、演示,学生根据教材或教师设定的实验步骤和方法“按部就班”的进行实验操作,然后按照规定的格式来完成实验报告。这种实验教学模式,局限于所学知识的复习巩固和实验操作技能的训练,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学生学习兴趣不大,积极性不高,实验效果不好,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开放式教学打破这种模式,先由学生独立自主的设计实验方案,再组织学生讨论,交流、评价、完善实验方案,并根据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来完成实验操作以获取结论。

2.2 实验课程的拓展——实验室面向社会开放

人体科学实验室包括运动生理学实验室、运动生物化学实验室、运动保健学实验室等,拥有一套完整的体质监测设备,如身体成分测试仪、生化分析仪、心肺功能测试仪、心电图机、肺功能测试仪等,拥有一套康复保健仪器如远红外按摩床、各种电针仪、理疗设备。另外相关授课教师基本经过正规康复医学教育,所以人体科学实验室具备了对外开放的条件。由于实验室功能开放增大了实验室的负荷,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仪器的老化和损坏增加。实验室的实验管理方案尤为重要,教学管理采取教师管理与学生管理相结合,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有机会参与管理。一方面,采用行为量化评价的方法,加强学生个体的自我管理,并通过学生个体之间、学习小组之间的相互评价来加强学生个体之间、学习小组之间的相互管理。另一方面,通过自荐、推荐和选拔相结合选取学生管理者(学生实验员和组长)来加强对班级和小组进行指导和管理。学生通过亲自参与实验室的管理,提高了对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扩大了就业面。增加了实验室资金来源,使设备得以更新。老师通过提高了教学效果,增强了科研能力,增加了教师收入。

3 开放式实验教学的意义

3.1 开放式实验教学方法提高了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

开放式实验教学方法解决了体育专业实验课程开展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解决了学生对实验课的轻视和排斥,提高了他们上实验课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积极主动的参与实验,和教师的积极互动,不自觉中提高了教学效果。

3.2 开放式实验教学方法使运动生理学实验和运动训练结合起来,优化了运动生理学实验内容

运动生理学实验内容的改革势在必行,把握运动生理学的发展方向,摒弃过时的实验内容,实验课走向操场、赛场,与训练结合起来。不再沿用医学专业的实验内容,培养的不是医学生,而是具有懂得科学训练和运动医务监督的体育生。

3.3 开放式实验教学方法促使实验室、教师、学生三者的良性发展

开放式实验教学提高了实验室的利用率,促进了实验室的良性发展。教师通过实验过程提高了实践水平,提高了个人知识水平,提高了教学效果。学生通过这个过程真正的参与了实验,提高了对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通过实践中的合作交流,提高了团结协作意识。

4 小结

体育教育专业人体科学实验课程通过采用开放式实验教学,包括基本实验课程开放式教学和实验室功能的开放,切合了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学习特点,提高了教学效果,提高了教师教学效果,增强了理论联系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增加了实验室资金来源,使实验室、实验教学良性发展。

摘要:针对体育专业人体科学理论课程实验开展过程存在问题,如:实验项目落后,实验方法僵化、针对性差、实验效果较差,实验室仪器落后、利用率低等,提出了适合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实际的开放式教学模式—实验室功能的开放。

关键词:体育教育专业,运动生理学,开放式实验教学

参考文献

[1]邱红霞.运动人体科学基础理论实验教学改革研究[J].体育科技.2005,26(2):77- 79

[2]黄英,任传忠,刘洪涛.解剖学开放式实验教学的探讨[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6,18(2):152-153

[3]王斌.浅论开放式实验教学与创新人才培养[J].实验室科学.2008,2:35-38

[4]吕艳欣,金松,王玉,等.医学遗传学试验开放式教学的实践探索[J].2008,21(1):42-43

[5]李艳,杨拯,周佃波,等.医学机能设计性实验教学的探讨[J].实研室研究与探索.2007,26(10):119-121

上一篇:招生途径下一篇:马铃薯覆膜栽培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