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生理参数

2024-08-29

人体生理参数(共7篇)

人体生理参数 篇1

摘要:随着环境污染的加剧以及工作压力的增加, 越来越多的人死于慢性疾病。因此人体生理参数信息, 如心率, 血氧, 血压, 呼吸频率等的采集显得尤为重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远程医疗成为可能, 而这种基于互联网的, 更加方便的医疗器械也必将是未来医疗器械发展的走向。目前, 心率测量的常用方法有心电图检测和脉搏血氧测量。两种测量在长期的检测中都会给患者的身体带来不适的感觉。为了改变这种现状, 我们基于动脉血液对光吸收量的变化, 采集人脸视频, 分离成带有人脸的图片, 并用识别算法获得RGB人脸信息, 最后通过JADE算法获得所需要的人体生理参数。

关键词:互联网+,人体生理参数,非接触,视频

0 引言

我国医疗体系不完善, 医疗水平及资源分布不均匀。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传统医疗设备的弊端逐渐显现。在心率测量方面, 目前临床主要使用Ag/Agcl电极进行体表心电信息的提取。然而, 电极中的导电胶含有的盐成分可能会渗透到皮肤中, 造成过敏性皮炎。一些体质特殊的患者也可能对这种成分过敏。在患者接受治疗的过程中, 传统的测量仪器也会对患者造成很大的心理负担, 不利于疾病的治疗。众所周知, 中国是老龄化最快的国家之一, 很大一部分老年人死于慢性疾病。并不是所有的老年人都能够保证对生理参数的实时测量, 不能很好的对慢性疾病进行监控。为了改善这些弊端, 完善国内的医疗系统, 一种新的测量系统的出现成为了一种必然。

进入21世纪, 我国远程医疗建设应用发展迅速, 使非接触式的医疗测量的普及成为可能。所以本系统符合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 让大众身处更为舒适和方便的医疗环境, 这种在互联网基础上的测量方式也会广泛受到大家的欢迎。该系统将实现医生可以随时了解患者的生理参数, 患者也可以没有任何影响的测量出自己的心跳等生理数据。该方法有可能会成为各个医院临床上广泛使用的测量方法。

1 系统设计

本设计的关键在于寻找生理参数与RGB彩色图像之间的关系, 建立数学模型。通过JADE算法分析RGB人脸信息获得人体生理参数。系统框图如图1所示。

本系统选用高清摄像头对脸部图像数据进行采集, 然后通过JADE算法分析和处理RGB人脸信息获得人体生理参数, 实现通过视频来采集人体参数数据的目的。之后以互联网为依托将相关参数向医疗机构进行传输, 起到实时监控被测对象健康状况的目的。

2 心跳频率测量原理

2.1 PPG原理

动脉血液对光吸收量的变化会随着动脉博而变化。当心脏收缩时, 外周血管血容量最多, 光吸收量也最大, 检测到的光强度最小;而当心脏舒张时, 外周血管血容量最少, 检测到的光强度最大, 光电接收器检测到的光强度随之呈脉动性变化, 再将该光强度变化信号转换为电信号, 将该电信号经放大滤波电路后便可获得容积脉搏血流的变化。

2.2 i PPG原理

皮肤的反射光谱携带了皮肤组织内部结构的信息, 特别是血液的信息。当波长在400nm-700nm范围内, 反射光谱与皮肤组织内血液含量的变化关系为:当血液含量增加时, 皮肤反射光谱强度下降;当血液含量减少时, 皮肤反射光谱强度上升。

3 测量结果仿真

彩色视频图像实际上是多张彩色图片的组合。每张彩色图片可以分离为红、绿、蓝 (R、G、B) 三个分量, R、G、B三色的波长在400nm-700nm之间。当皮肤血液含量减少和增加5%时, R、G、B三色光的反射强度对应着变强和减弱。B变化最大, G次之, R变化最小, 对应的变化值约为:0.3个单位, 0.2个单位, 0.1个单位。因此, 心脏收缩致使皮肤血液含量的变化, 可以在自然光中通过皮肤表面反射回来的R、G、B三色光的变化反映出来。

将视频图像中获得人脸图像, 分离成RGB彩色图像。分析R, G, B, 三色波的波长。数据仿真如图2所示。

4 系统的性能分析

该系统具有以下几种性能:

4.1 实时性

该设计通过网络摄像头采集人脸信息, 分离出RGB三色头像, 从而进行下一步的分析。在当下, 互联网高速发展, 网络摄像头随处可见, 包括自己的手机摄像头都可以完成这种采集人脸信息的功能。所以不仅仅在病房中, 在家里、在大街上, 随时录一段视频都可以传送到分析心率的终端生成自己此时的心率情况。对于持续性的测量可以在病房中或者家中安装摄像头对患者的人脸信息进行实时监控。保证医生或者患者可以24小时知道自己的生理信息。

4.2 舒适性

动态心率监护仪在测量时会用夹子, 夹在患者的指尖, 会给患者造成不舒适感。也有一部分患者会对电极中的盐成分过敏。我们的设计采用摄像头采集信息, 简单, 方便, 与患者没有身体上的接触, 所以在身体上不会产生任何的不舒适感。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对于生活环境以及舒适度的要求也不断提高, 医疗环境也是其中的一种, 所以我们的系统将会得到大众的认可。

4.3 隐私的保密性

本系统要实现实时测量的功能, 所以在一些情况下, 可能要对患者进行24小时的视频采集。在这种情况下, 很多人都会担心自己的隐私问题。首先, 对于24小时采集视频信息的患者很多都会是在医院住院的患者, 在病房内就不涉及到隐私的问题。第二, 患者在家中24小时采集视频的情况。患者可以自己在一间基本没有什么隐私的卧室内进行采集。我们正在考虑在成像终端只保留患者的脸部信息, 其余部分打上马赛克, 这样可以很好的保护患者的隐私。

5结语

为了达到设计需求, 该系统涉及到JADE原理, PPG原理, IPPG原理。利用上述原理分析所采集的视频中分离出来的RGB三色图像。动脉血液对光的吸收量随脉搏的变化而变化, 从而得出心跳频率。通过该过程得到的人体生理参数与实际的误差小于0.3%, 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 所以我们得到的数据几乎就是真实的数据。

参考文献

[1]任克严.基于脉博波的无创血压测量仪的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 2011.

[2]骆文, 刘阳, 熊俊俏.基于光电技术的心率测量仪[J].工业仪表与自动化装置, 2012 (1) :99-101.

[3]王晋.血管硬度测量仪的研制[D].重庆大学, 2003.

[4]李战胜, 万叶丽.基于CC2430的智能心率器的设计[J].电子制作, 2015 (17) :69-70.

[5]杨涛.便携式无创数字脉搏血氧仪的设计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 2011.

人体生理参数 篇2

关键词:生理参数检测,学习仪,开放式

1 引言

《医用电子仪器原理与维修》是医用电子仪器维护专业最为核心的一门课程。目前,由于医用电子仪器比较贵重,不能大量购买此类设备用于教学,使得实践教学较难开展,因此大部分院校实施该课程的实践教学时,都是以一类典型设备为载体,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拓展。以生理电测量类仪器为例,大多利用光电6511或东江11B(A)心电图机为学习载体,学生往往是拆开心电图机,对照原理图从输入放大、显示、键控制和电源等4个部分逐一分析学习原理和结构,而脑电、肌电等设备就在此基础上进行简单而表浅的拓展。

这种现状存在几个问题:学生将电路原理图和实物电路对照起来学习难度大,对于集成度高的电路则更加无法入手;学生所学的电路原理停留于理论,实际运用上存在困难;对现代医用电子仪器逐渐普及的微机控制、处理和显示技术的学习无法深入。

开放式人体多生理参数检测学习仪就是基于以上问题的考虑而研制的,在对经典医用监护仪的结构与原理进行剖析的基础上,搭建一个开放式微机平台,根据目前各种典型生理参数信息检测电路设计出分立模块,有机组合制成专供教学使用的学习仪。

2 系统的设计

该学习仪根据现代常见医用电子仪器的基本结构设计,体现理论与实践内容的系统性,涵盖了传感器技术、模数电路技术、单片机软硬件技术等内容,结构及原理框图如图1所示[1]。

系统的电路、模块、接口、程序按照开放式思路设计,在软件和硬件上可以在之后简便地进行修改、完善、调试。在教学上为学生提供一个可全方位切入进行学习的教学平台,满足科研、教学的需要。以下重点介绍检测电路、A/D转换部分、单片机系统和开放式设计的关键技术。

2.1 检测电路与A/D转换部分

系统的检测电路选择人体常见且有代表性的3种生理信息(体温、心电、血氧饱和度)作为采集的目标,通过各类型传感器及其电路完成电能量转换(采集)。

2.1.1 体温检测

利用温度传感器测量腋下温度,并转换为与之对应的电信号,经过预处理最后送入单片机[2,3],其流程如图2所示。体温探头选用AD590作为温度传感器,它具有灵敏度高、线性度好、响应速度快、良好的线性度和一致性等特点,通过外围电路调整后,AD590的输出电压为5~45 mV,反映体温5~45℃。

2.1.2 心电信号检测

为使导联线更加简单,该学习机采用监护仪上常用的“左右手检测,右腿浮地驱动”的导联方式,检测电路设计也较简单,如图3所示。其中,前置放大电路使用KT-2集成芯片,使输入阻抗提高至100 MΩ,主放大部分采用3级运放电路,其中最后一级增益可调,使用AH6561集成运放,通过负反馈通路选择×0.5、×1和×2这3种增益倍数,利用模拟开关控制,由键控部分经单片机发出增益选择信号。心电信号最后经由N120B(TL072)组成的缓冲放大器,送至A/D转换器转换为数字信号[4]。该生理信息采集模块主要锻炼学生电路方面的开发和调试技能,并学习利用单片机实现前端电路的控制。

2.1.3 血氧检测

考虑到目前医用电子仪器的开发方式已经发展到模块化运用,该部分设计采用广泛使用的指夹式血氧探测探头及其附带电路,其基本原理如图4所示,主要体现对成熟电路模块的迁移运用能力[5,6]。

该电路输出为血氧饱和度和脉搏的变化曲线,经A/D转换电路实现数字化,并由单片机处理显示。

2.1.4 A/D转换器

A/D转换器作为系统多路检测信号共用的模块,采用图5(a)所示的结构,由模拟开关进行信号输入通道的切换,其切换动作由键盘通过单片机发出指令完成。A/D转换器本身选择12位逐次逼近式串行的A/D转换芯片MAXl87,转换速度为8.5μs,能耗低,采用8脚DIP封装,外接元件简单,使用方便,完全可以满足对心电信号的采集速度和系统便携式的要求。MAXl87的SCLK(时钟)、CS(片选)、DOUT(数据)端分别与AT89S52的P3.0、P3.1、P3.2脚连接,通过控制MAXl87的串口时序,完成A/D连续转换的读写操作[7],其基本连接图如图5(b)所示。

2.2 控制与显示部分

控制模块采用4×4键盘输入,其中定义用于信号通道选择4个;心电模块控制6个,包含增益调节、闭锁信号和校准信号输入等;血氧检测模块控制2个;温度检测模块自动与手动模式切换1个;复位按钮1个;备用按钮2个。以温度检测为例,系统初始化后,系统处于体温自动测量模式下,AT89S52定时从温度传感器电路和实时时钟中读取温度数据和时间信息,再将两者进行组合成一条记录,然后存储在存储器中,同时将最新的一条记录送往液晶显示模块进行显示。而通过键盘进入手动模式后下,由键盘给一操作信号控制单片机完成上述工作。

显示部分选择240×128的图形液晶模块,实时显示血氧、体温数值以及心电波形,显示清晰,方便观察[8]。

2.3 单片机核心及软件部分

单片机核心使用AT89S52芯片,它具有以下标准功能:8 KB Flash,1 000次擦写周期,256 B RAM,32 bit I/O口线,看门狗定时器,2个数据指针,3个16位定时器/计数器,一个6向量2级中断结构,全双工串行口,片内晶振及时钟电路。这些丰富的资源使得该学习仪可以灵活地设计和拓展。

该学习仪的系统软件采用单片机C语言编制。为了便于程序调试和提高可靠性,同时方便学生进行学习,软件采用模块化结构程序设计方法,主要包括初始化程序、主程序、定时中断服务程序、串行口中断服务程序、各子程序模块等。主程序完成系统初始化,打开多路转换开关,查询各种状态并控制相应操作等功能。

系统软件工作过程如图6所示。系统软件在启动后先进行系统硬件和操作系统的初始化,然后进入系统主程序,等待键盘响应,当按键按下选择需要实现的功能时,系统向单片机发出命令采集相应的生理信号,并等待接收采集的数据,接收数据后进入数据处理子程序,计算得到所要求的生理参数和波形,并进行显示、存储或传输。

由于AT89S52片内的Flash存储器只有8 KB,为了提高其存储能力,可以扩展一片K9F2808(u)0b存储器,它是一种NAND Flash存储器,内部存储空间为16 MB,是一款理想的大容量数据存储芯片。串口接收数据时,读操作自动访问接收寄存器,然后将数据存储到K9F2808中。以采集心电信号为例,如以200 Hz的采样频率和一点位一个字节计算,这个Flash可以存储24 h的心电数据[9]。

2.4“开放式”的设计方法

为了使整个系统体现良好的教学适用性,方便学生从系统的各个方面进行切入学习研究,设计上采用“开放式”的思路,不仅是系统本身开放,其研发过程也完全开放,主要体现在:

(1)硬件电路方面,参考经典产品的结构进行设计,电路板采用较大的实验板制作,元器件和线路的布局与原理图直观对应,在关键点设置测试点、通断开关和插孔等,方便测量和电路改造。例如,在心电检测电路中预留闭锁、电极脱落检测、光电耦合等功能模块的扩展接口,在后期学习中,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实验,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设计出电路,与该系统对接实现相关功能。另外,单片机系统采用通用的接口,兼容其他功能模块接入,实现可拓展性。

(2)软件方面,以C语言为基础,采用模块化结构程序设计方法进行系统编程,程序语言给以逐行注释。同时预先按照几种编程思路进行软件编写和调试,作为备用程序包,实训时学生可以验证程序的语法规则,也可以进行修改再写入调试,还可以按照课程需求设计应用型编程题库,让学生进行自主选择,利用课余时间完成拓展[10]。同时,电路设计软件和程序开发环境完全开放,方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3)辅助资料方面,将开发过程中相关的资料进行梳理及整合,形成书面材料,针对医用电子仪器维护专业各门课程中运用在该系统的各种知识和理论,设计出实训项目,项目列表如表1所示。同时编写相关的实训指导书,便于学生自主学习。

各实训项目虽属于不同的课程,但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例如:传感器电路的设计需要各种检测、放大、输出电路的基础理论;A/D转换电路需要配合单片机处理I/O接口等。在这些项目的设计上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由单元到模块、再由模块到整体的原则,尽量做到深入浅出。所有课程结束时,可以根据专业方向设计一个综合性的项目,将所有课程串接起来,使这些单一的知识和技能汇成解决实际问题的合力。

3 结果分析

在上述方案的指导下,通过整体电路的设计、系统平台和各模块的搭建,最后开发出一个用于人体生理电、体温和血氧饱和度等典型生理信息测量的教学仪器。由于在开放式的指导思路下完成研制,该学习仪具有诸多特点。

3.1 应用效果良好

开放性的设计使得该仪器直观易懂,易于切入学习,学生在演示、检测、调试、开发设计等环节中可以由浅入深地学习医用电子仪器的系统结构和各模块的基本原理,并进行“模仿训练”和“创新尝试”,也使教学形式更加生动灵活。

3.2 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模式

全过程开放使该学习仪像一本教材,其“目录”就是这个研发过程中的每一个步骤或每一个项目,学生可以通过“目录”切入具体的知识点进行学习,又可在学习仪上实践而达到具体技能的训练,学习和训练的目的性大大增强。而教师可以将精力集中在学生的学习引导上,从而根本上改变了以前“填鸭式的知识讲解”和“机械式的实践操作”的教学模式。

3.3 具有较好的适用性

该学习仪的适用性主要表现在研制过程和使用范围2个方面:

(1)人体生理参数测量技术已经比较成熟,有很多相关的理论和实践资料可以参考,这使得该学习仪的研制基础变得简单,其研制过程也有章可循,适合一般院校开展研究,具有较好的适用性。

(2)学习仪运用于教学的设计初衷,使其具有结构简单清晰、各模块相对独立、检测调试方式成熟、成本较低等特点,其使用范围也大大拓展。

3.4 提升教学资源的利用率

利用现有医用电子仪器专业实践教学资源的支撑作用,将传感器器件、模电、数电实验台、单片机实验箱等各种设备仪器进行有机组合,可以完成人体多生理参数测量的简单验证、集中开发和调试应用,通过这一过程将各种单一功能的实验室的实验设备仪器有机联合起来,产生了“1+1>2”的效益,大大提升了实践教学资源的利用效率。

4 结束语

本研究立足于现代医用电子仪器的基本原理和结构,结合新型教学仪器的基本要求,体现了高等教育培养创新型实用性人才的改革思路。我院经过长期的研究和实践,在该学习仪的平台上,满足了《医用传感器》、《单片机技术与应用》、《医用电子技术基础》、《医用电子仪器原理与设计》等核心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的需要,并可以将各课程进行有机结合,开发出具有明确的岗位技能培养目标的综合性实训项目,使教学效率和效果都大幅度提升[11]。

可以说,开放式人体多生理参数检测学习仪的研制,不仅仅是一个软硬件的开发过程,更是一种教学模式方法的形成过程。对学生而言,在学习仪上的重复调试、研究,再到创新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而对于教师,搭建学习仪这个平台的过程也就是组织教学资料,设计教学环节的过程,这是对教学很好的促进。

参考文献

[1]林家瑞.微机式医学仪器设计[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31-33,225-226.

[2]梁家海,李尚平.基于AT89S52的自动连续温度记录仪的研究与设计[J].计算机与数字工程,2009(3):179-182.

[3]钱朋安,葛运建.一种人体体温自动检测监护系统的设计研究[J].仪器仪表学报,2008(4):59-61.

[4]余学飞.医学电子仪器原理与设计[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85-94.

[5]罗剑,雷勇.便携式多参数监护仪的研制与开发[J].脉搏血氧测量仪,现代电子技术,2008(13):25-28.

[6]杨玉星.生物医学传感器与检测技术[M].北京:化工出版社,2005:229-236.

[7]赵正平,吴小培.便携式心电遥测系统中A/D转换的实现[J].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08(3):207-209.

[8]陈雅楠,周丹.单导联心电图机学习机的研制[J].医疗卫生装备,2008,29(3):28-29.

[9]刘军,向平.基于单片机C8051F020的多生理信息检测仪[J].现代科学仪器,2007(2):37-39.

[10]王晋华.《C程序设计》教学中的开放式实验初探[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9(12):9769-9770.

人体生理学教学方法初探 篇3

1 教学初期思想教育

1.1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此可见兴趣在学习的过程中十分重要。首先在生理学绪论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务必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生理学并非枯燥乏味, 而是与我们生活中的许多现象密切相关, 例如我们兴奋时心跳加快, 天热时会出汗, 大量饮水时尿量增加, 饥饿时“肚子会叫”, 害羞时脸会红等等都与人体各系统器官的生理功能有关, 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明确生理学的研究内容, 增加学生的求知欲,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1.2 强调掌握生理学知识的重要性

医学生在入学仪式上已郑重宣誓“健康所系, 性命相托”, 如想要学好临床相关知识, 走上临床工作岗位履行自己的誓言, 则必须从现在开始就打好坚实的基础。人体生理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 只有在掌握了人体正常功能的基础上, 才能正确认识和掌握疾病时人体功能发生的变化及其机制, 才能做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 故在教学伊始就要让学生意识到学习人体生理学的重要性,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2 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提高教学水平

2.1 因材施教, 改革教学内容

现在医学专业分类较多, 教师应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因材施教, 精简或完善教学内容。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 人体生理学的知识飞速发展, 教师应时刻关注本学科的最新进展, 增加教学内容, 开阔学生的视野, 丰富学生的知识内涵, 提高教学质量。如在“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这一节, 教科书中较详尽地介绍了几种跨膜信号传递过程, 这些研究进展对于研究生来讲要求掌握, 但对于本科生来说, 这些知识不应做为重点来讲述, 可以适当鼓励学生将其做为课外知识来学习[1]。

2.2 理论联系实际, 注重实验教学

在理论教学的同时, 不要忽视实验教学。实验室应根据本校实际情况, 完善实验教学设施, 包括硬件和软件的更新及升级, 紧跟理论教材的改革。生理实验课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更能让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理解和消化理论课中学到的知识点, 这样就能将枯燥的知识点在实验过程中变得生动且容易掌握, 不易忘记。比如, 在蛙心灌流实验中观察一些因素对心脏活动的影响, 当在任氏液中加入肾上腺素时, 心脏出现正性变时、变力、变传导的效应;而加入乙酰胆碱时, 心脏表现为负性变时、变力、变传导的效应。通过实验课, 不但巩固了理论知识, 并且对培养学习兴趣, 调动学习积极性均有重要意义[2]。

2.3 采用启发式教学

问题教学法 (Problem Based Learning, PBL) , 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于1969年在加拿大的麦克马斯大学首创, 他强调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提倡以问题为基础的讨论式和启发式的教学模式[3]。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讲授为主, 学生被动接受为辅, 学生不是学习的主体, 处于依赖的被动地位, 大大制约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而PBL教学法, 在教学的过程中由教师设疑提问, 学生思考讨论, 自己寻求答案,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 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4 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 高校教学条件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多媒体教学已在高校中广泛开展[4]。生理学理论性较强, 内容较为枯燥, 传统板书和画图已经不能满足教学要求, 并且容易产生视觉疲劳, 不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活跃课堂气氛。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 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图文并茂的优势并结合动画flash课件, 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 使得原本枯燥乏味的生理学内容变得生动有趣。而将图像、动画、视频和音频等多种信息与教学内容有机地整合在一起, 可以让学生通过多种感官接受知识, 提高对信息的吸收率。例如在讲解心脏的泵血过程时, 就可应用flash动画课件来演示这一抽象复杂的生理过程, 使知识信息的传递更加直接, 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记忆的效果, 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重点和难点。

总之, 作为生理学教师应结合本学科的特点, 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并改进教学方法, 在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 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 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目前生理学的学习, 而且也为他们将来临床医学的学习和实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汪璇, 王军, 张丽娟, 等.重视生理学基本概念的讲述, 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掌握生理学知识[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增刊, 2009:259~260.

[2]王建新, 许存和.生理学实验教学与理论课的联系[J].青海医学院学报, 1994, 15 (3) :43~46.

[3]肖华, 方定志.PBL教学法在医学机能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理论与实践, 2005, 15 (11) :1067.

人体生理参数 篇4

1 体育专业人体生理学、运动生理学课程概述

新课标要求高校体育专业教育要把培养学生成为知识型、技能型、综合型以及创造型人才作为教学目标, 而人体生理学、运动生理学课程正是实现这一教学目标的重要基础平台课程。人体生理学是生命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它的主要研究方向是人体的生命活动规律, 无论是对医学科学的研究还是对体育科学的研究, 都必须离不开人体生理学;运动生理学则是人体生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 它主要是为了研究人体的运动能力、对运动的反应能力及适应过程, 同时也是体育科学中的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理论学科。总体来说, 体育专业人体生理学、运动生理学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让学生基本认识人体的生命活动规律; (2) 深入探讨体育运动对人体机能影响的规律和机制; (3) 对体育教学及运动训练过程当中的生理学原理进行阐明; (4) 研究不同性别、年龄及训练水平的人群在运动过程中的生理特点。可以说, 人体生理学、运动生理学是高校体育专业进行科学体育教学和学生进行科学运动训练的必要基础。

2 体育专业人体生理学、运动生理学课程教学现状

2.1 教学内容比较浅

体育专业人体生理学、运动生理学课程所涉及的内容面非常广泛, 因此其教学工作也存在着一定的复杂性和特殊性。然而目前很多教师都对人体生理学、运动生理学课程的讲述比较浅显, 并没有深入性地对其中的形态学、物理学、分子生物学、运动生物化学以及病理生理学等知识内容进行剖析, 从而使得学生对其的学习也比较表面化, 因而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2.2 实验教学过于程式化

在体育专业人体生理学、运动生理学课程的教学当中, 实验教学是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对人体生理学、运动生理学课程开展实验教学不但能够检验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 更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综合分析能力以及实践操作能力等。然而目前很多教师都忽视了人体生理学、运动生理学课程中实验教学的重要性, 在实验教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考核方式等各个方面都存在着许多不足, 整个教学过程显得过于程式化。再者, 很多教师对实验教学内容的设置都只是对固有理论进行反复验证和演示, 缺乏比较创新性的内容, 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不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与视野, 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主分析能力。

2.3 考核方式过于单一

目前大多数教师对学生人体生理学、运动生理学课程学习情况的考核方式还停留在传统的试卷考试模式, 这种单一的考核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对学生学习基础、学习方式以及学习过程的评价, 也让学生在学习知识之时仅是对课本中的理论概念死记硬背, 而不去真正深入性地思考与理解知识, 因而造成了学习效果不尽如人意。

3 体育专业人体生理学、运动生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3.1 优化理论教学内容

教师在进行体育专业人体生理学、运动生理学课程教学之时, 应当要遵循实用性、科学性、前沿性以及联系性的原则, 进一步优化其教学内容, 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适宜。具体来说, 实用性原则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要让学生真正学会灵活运用课本中的理论知识, 也即是让理论服务于实践、指导于实践;科学性原则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合理选择教材, 要对教材内容进行科学地删减、调整、提炼和精选, 从而保证教学内容能够更加凸出人体生理学、运动生理学的重点和难点, 同时也更加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前沿性原则就是应当要在选择教学内容之时更加注重一些理论与概念的创新, 要摒弃传统的教学理念, 不断探寻新的成果和目标;联系性原则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将人体生理学、运动生理学的知识内容与其他一些相关学科联系起来, 使其教学内容紧密结合、互相衔接, 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体育专业学科体系。

3.2 改进实验教学方法

实验教学作为体育专业人体生理学、运动生理学课程教学的重要项目之一, 它在实验演示方面不能够过于程式化, 而是应当要具有更加多样化的形式。例如, 对于一些实验难度较大、实验条件比较缺乏的实验内容 (如神经干动作电位观察) 来说, 教师可以通过电教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实验演示, 从而让学生熟悉其实验操作过程、掌握其基本实验原理。

3.3 完善考核评价体系

教师应当要完善考核评价体系, 不能仅采用试卷考试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考核, 也不能够仅仅注重于对学生理论知识掌握程度的考核, 而是应当采用更加多样化的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更加全面的评价。例如, 教师可以多对学生以口头提问的形式进行考核, 这同时也可以促进学生的反应能力;或是多考察一下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及自主分析能力, 而学生的实验报告就是可以是很好的评价参考。教师只有采用更加全面的考核评价方式, 才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更加深入的了解。

4 结语

综上所述, 优化理论教学内容、改进实验教学方法、完善考核评价体系是体育专业人体生理学、运动生理学课程教学的有效改革措施, 教师应当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与实践来更进一步改善其教学工作,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慧, 蔡文丽.体育专业人体生理学、运动生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 20 (3) :69-71.

[2]侯亚彬.体育专业人体生理学、运动生理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学园:教育科研, 2012 (1) :41.

人体生理参数 篇5

1 苏丹首都喀土穆和中国首都北京的气候对比

1.1 丹喀土穆的气候环境

苏丹境内大部分为盆地,南高北低。全年气候分旱、雨两季。全国气候差异较大,自北向南由热带沙漠气候向热带雨林气候过渡,最热季节气温可达50 ℃。全国年平均气温21 ℃。中北部地区长年干旱,年平均降雨量不足100 mm。主要作业区域的旱季是11月至来年的4月份,雨季是5月份至10月中旬。苏丹北部雨季不明显,长年干旱高温。

喀土穆是两条尼罗河的交汇处,有“世界火炉”之称,气候炎热干燥,年平均气温为28.7 ℃,最高气温达47.2 ℃,每年3月—11月,持续高温。到了7、8月份雨季,偶尔倾盆大雨,大雨过后,没有下水道的整个城市到处积水。冬季,酷热消失,这时空气清新,能见度高。

1.2 中国北京的气候环境

北京中心位于北纬39°54″,东经116°23″。位于华北平原西北边缘。北京的气候为典型的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春、秋短促。年平均气温10~12 ℃。1月气温-7~-4 ℃,7月气温25~26 ℃。极端最低-27.4 ℃,极端最高42 ℃以上。北京的冬春季是多风的季节,夏秋季无大风,春季平均风速305 m/s,夏季平均风速183 m/s, 秋季平均风速195 m/s,冬季平均风速256 m/s。 北京地区的年降水量平均600~700 mm。

1.3 喀土穆和北京的天气指标及空气质量对比

见表1。

2 气候因素对人体生理指标的影响

2.1 气温对人体生理指标的影响

气温对人体的生理指标影响非常大。一般地说,温度对酶活力有显著影响,温度降低酶促反应减弱或停止,温度升高反应速度加快。当上升至某一温度时,酶促反应速度达最大值,此温度称为酶的最适温度[1]。酶的活力升高,人体的基础代谢就会加快,人体就会表现出各种特征,如指甲和头发长的快等。气温对人体生理指标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1 水盐代谢

在炎热季节,正常人每天出汗量为1 L,而在高温下从事体力劳动,排汗量会大大增加,每天平均出汗量达3~8 L。汗中含有一定量的无机盐和维生素,如果水分丧失达到体重的5%~8%,且未能及时补充,人体就可能出现无力、口渴、尿少、脉搏加快、体温升高、水盐平衡失调等症状,使工作效率降低。

2.1.2 消化系统

在高温条件下劳动时,胃肠消化功能相应减退,出现食欲减退、消化不良以及其他胃肠疾病。

2.1.3 神经系统

长期在高温环境下工作,可因中枢神经长期处于抑制状态,而导致神经衰弱综合征的发生率增高,导致人们发生头痛、记忆力减退、烦躁等神经衰弱综合征症状,且随着工龄的增加而加重[2]。

2.1.4 心血管系统

长期在高温环境下作业,机体水分损失,血液浓缩,血液黏稠度增高,血容量偏低,以及为增加散热而向扩张的皮肤血管网内输送大量血液,使心脏负荷增加,导致心肌代偿性肥大。而且,长期在高温环境下工作的人,心电图异常率会增高[2,3]。

2.1.5 其他

高温可加重肾脏负担,还可降低机体对化学物质毒性作用的耐受度,使毒物对机体的毒作用更加明显。高温也可以使机体的免疫力降低,抗体形成受到抑制,抗病能力下降。

2.2 气压对人体生理指标的影响

研究表明,气压与人体健康关系尤其密切。气压对人体生理的影响主要是影响人体内氧气的供给,人每天需要大约750 mg的氧气,其中20%为大脑所用。当自然气压下降时,大气中氧分压、肺泡中氧分压以及动脉血氧饱和度都随之下降,导致人体发生一系列生理反应。以从低地登上高山为例,因为气压下降,机体为补偿缺氧就加快呼吸及血循环,出现呼吸急促、心率加快的现象[4]。

2.3 湿度对人体生理指标的影响

在任何气温条件下潮湿的空气对人体都是不利的。长时间在湿度较大的地方工作、生活,还容易患湿痹症;湿度过小时,蒸发加快,干燥的空气容易夺走人体的水分,使皮肤干燥、鼻腔黏膜受到刺激。相对湿度通常与气温、气压共同作用于人体。现代医疗气象研究表明,对人体比较适宜的相对湿度为:夏季室温25℃时,相对湿度控制在40%~50%比较舒适;冬季室温18 ℃时,相对湿度控制在60%~70%。夏季三伏时节,由于高温、低压、高湿度的作用,人体汗液不易被排出,出汗后不易被蒸发掉,因而会使人烦燥、疲倦、食欲不振;冬季湿度有时太小,空气过于干燥,易引起上呼吸道黏膜感染,患上感冒。据科学试验,在气温日际变化大于3 ℃、气压日际变化大于10 hPa,相对湿度日际变化大于10%时,关节炎的发病率会显著增加[5]。

2.4 空气质量对人体生理指标的影响

一般来说,空气污染指数在100~200之间时,表明污染物浓度小于环境空气质量三级标准限值,为特定工业区所要求的空气质量;在这个指数期间,易感人群症状有轻度加剧,健康人群出现刺激症状,心脏病和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应减少体力消耗和户外活动;空气污染指数大于300,为重污染。健康人运动耐受力降低,有明显症状,提前出现某些疾病。

空气污染物中的SO2和氮氧化物等对人体的危害都比较明晰,在这里向大家介绍可吸入颗粒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可吸入颗粒物是指悬浮在空气中,能进入人体呼吸系统,空气动力学直径在10 μm以下的固态、液态颗粒物。可吸入颗粒物对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有较为严重的危害,主要表现为对肺部的原发损伤,导致心功能受损,降低血氧浓度,加剧呼吸困难,心律失常,抑制血细胞的形成。颗粒物的吸收以及可溶性成分从肺组织扩散到心血管系统后,可改变心血管的正常节律[6]。

3 讨论

本文中选择了喀土穆和北京两个城市的气候作为对比,十分具有典型性。两个城市的气候和空气质量差异较大,能够较好地对比出热带气候对人体生理指标的影响。

从各种文献资料可以看出,热带环境对人体生理指标的影响比较复杂,往往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且与纬度分布、色光效应,以及个体的差异有很大关系。长期生活在热带环境中的人们,心血管系统会出现异常,心电图异常率会增高,神经衰弱综合征会或多或少地出现,其他症状也会随个体差异而出现。因此,对于长期工作在苏丹热带环境中的人们,应该定期进行体检,普查血压、心电图等,对有神经衰弱倾向的人应给予一定治疗。并且,要对比每年的体检结果,发现各种生理指标的变化趋势,找到出现异常的征兆后,要采取相应措施给予处理。

参考文献

[1]许冰,贾爱芳,赵文献.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0,3(7):28.

[2]孙品,杨跃林,王仁仪.高温作业工人健康状态的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10,31(1):21-23.

[3]张璐,李世焕,苏树祥,等.高温作业对职业暴露人群心血管功能的影响[J].化工劳动保护,2001,22(3):99-101.

[4]荣戎.气压与健康的密切关系[J].医药保健杂志,2005,(12):8-9.

[5]贾忠义.湿度对健康的影响[J].医药与保健,2006,14(5):64.

人体生理参数 篇6

1.目的明确

预设的问题要围绕课堂内容和人才培养目标,或为检测学生对知识掌握情况,或为培养训练学生多方面能力,不可随意发问或为问而问,甚至将发问变成口头禅。预设的问题必须起到激励学生多角度、多侧面思考并回答问题的作用。

2.难易适中

预设问题太浅显,使学生缺少思考即随身附和地回答,不能体现思维的深度;相反,预设问题太深奥,学生会难以捉摸不知所云,很难形成思维的力度。这两种提问不仅达不到教学要求,反而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合理地预设问题,难度要有梯度, 以中等偏上水平的学生经过思考、讨论或稍作提示、点拨能够正确回答为宜。

3.有逻辑性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设计问题, 不仅要考虑纵向的深度,还要考虑横向的跨度,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促进良好思维习惯的养成。

4.有启发性

恰如其分地提问, 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促其知识内化。在PBL教学中,教师怎样引导学生学习,要看课堂提问有没有启发性,即是否体现思维过程。

二、“布鲁姆—特尼”课堂提问模式

广泛应用的课堂提问是由美国教育家特尼创设的“布鲁姆—特尼”六个层次提问模式,不同水平的提问与学生不同类型的思维活动相对应。

1.知识水平提问

知识水平提问也叫回忆水平提问, 学生通过回忆检索已有知识回答问题即可。教科书上有现成答案,学生无需深入思考,只需从记忆中提取材料,就可以做出正确的回答。在《生理学教学》中,此类提问适合检测学生对基本概念的掌握情况比如:“什么是兴奋性? ”由于此类问题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较少,不能体现学生思维的过程,课堂上不宜过多使用。

2.理解水平提问

这类提问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对事实或事件进行叙述,对照、比较事实或事件的异同,把知识由一种形式转变为另外一种形式。比如:“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有哪些?理解水平的提问一般用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是否正确,可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有机的组织,进一步加工学习内容。

3.应用水平提问

要求学生把所学的生理学概念、理论等应用于某些临床问题的解决上。在回答这种提问时,学生要把所学知识迁移到所提问题的情景之中,即理论联系实际。这种提问不仅在生理学课堂经常使用,在其他医学课程教学中也广为应用。例如“用红细胞生成的知识说明临床上常见贫血的类型及特点”它可以用来考查学生对程序性知识的掌握情况, 一般在对课堂新内容的讲授和练习中使用此类提问。

4.分析水平提问

要求学生应用已学过的知识分析新学知识的结构、因素理清事物的关系和前因后果, 如:“糖尿病病人为什么会出现多尿? ”这类提问没有现成答案,学生要根据所学内容分析资料、理解知识结构、找出各种临床现象之间关系,以确定原因,进行推论。此类提问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教师在学生回答这类问题时,应给予鼓励和帮助,使学生分析问题能力不断提高。

5.综合水平提问

这类提问要求学生在记忆中检测到与问题有关的知识,对知识进行整体性的理解, 并将这些知识以一种新的具有创造性的方式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新的联系。比如:“请阐述临床输血原则。”这种提问有利于学生深入思考,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适合在课堂讨论、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活动中应用。在提问后教师应该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另外,教师应重视学生之间的合作与探究,使学生不仅能够利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还能利用学生资源进行知识建构,产生新的想法以解决问题。

6.评价水平提问

这种提问要求学生对给出的材料提出自己的价值判断和选择,是最高水平的提问。它能帮助学生根据一定的标准判断事物的价值,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认识问题、评价事物。比如:在第一个学生回答完问题后, 让第二个学生对第一个学生的答案作出评价,你认为回答得好,好在哪? 你认为回答得不好,不好在什么地方? 学生要对事物进行评价,就必须对相应的知识有深入的理解,并分析综合所学知识,产生新的知识,即自己对某事物的独特看法或观点。

三、讨论

在高职医学教育“理实一体”、“工学结合”理念的指导下,生理学课堂教学活动一改“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观念和方法,采用PBL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强调“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因此,怎样提问是生理学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决定因素。提问不仅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和引导学生进行思维,更应该通过有效的课堂提问,达到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目的。

1.根据提问的时机做不同水平的提问

按照PBL教学法,需要预设一个驱动问题,使学生从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开始学习。此时的提问,宜用“分析水平”的提问,以使每一个学生都进行充分的探究,避免出现千篇一律或无从探究的现象。在进入讨论环节,宜用最高水平的提问“评价水平提问”和“综合水平提问”,使每个学习小组的学生对大家提出的问题的解决方案与思路进行互评, 以集思广益、取长补短。而在课堂结束时的总结阶段,可以用较低水平的“知识水平”和“理解水平”提问 ,以检查和巩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2.根据学生特点做不同水平的提问

人体生理参数 篇7

1 高职院校人体解剖生理学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

1.1 在相关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模糊

目前, 高职院校中口腔、药学、眼视光、检验等多个专业都开设了人体解剖生理学这门课程, 将其作为一门医学基础公共平台课程来设置。众所周知, 人体解剖生理学是医学基础入门课程, 教学内容偏重于理论知识, 概念繁多, 然而由于高职院校的职业特点, 其教学理念普遍存在着重专业、轻基础, 重操作、轻理论的现象, 因此, 作为一门不直接与工作实践相联系的课程, 人体解剖生理学的地位显得有些尴尬。一些教师和学生甚至认为本门课程作用不大, 可有可无。

1.2 教材建设落后, 教学内容抽象

高职院校人体解剖生理学这门课程脱胎于普通医学院校的人体解剖学和人体生理学两门课程。因而, 在教材建设方面, 目前国内人体解剖生理学教材编写体例多数是将原有人体解剖学和人体生理学教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叠加和删减。由于编写教师在教材内容选择上对高职学生学习能力、相关专业岗位需求等方面缺乏分析和研究, 因而在编写时很难做到将原有两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有机融合在一起。在教学内容选取方面, 与行业企业岗位脱节, 没有突出高职教育的特点, 仍然是以概念、名词等内容为主, 学生动手和动脑的训练较少[1]。

1.3 教学学时压缩严重, 理论实践比例不合理

由于上述原因, 合并后的人体解剖生理学教学学时较人体解剖学和人体生理学总教学学时明显压缩了不少, 有些学校压缩比例甚至高达50%, 其中受影响最大的就是实验教学环节。由于教学学时减少, 为了保证理论教学, 只好将实验教学部分压缩, 采取的办法包括将一部分解剖课理论内容放到实验课上, 将较费时间的动物实验改为计算机模拟实验等。如此一来, 理论课与实验课课时比例严重不平衡, 学生缺乏动手的机会, 实验促进理论学习的作用不能有效发挥, 使学生在学习人体解剖生理学这门课时更觉得困难。

2 如何进行教学改革解决现存的问题

鉴于目前人体解剖生理学的教学状况, 我们认为应该从以下4个方面着手进行人体解剖生理学教学改革。

2.1 明晰岗位需求、确定课程定位

在高职院校, 岗位需求是专业课程设置的必备条件。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相关专业虽然开设人体解剖生理学这门课程, 但是对这门课程的作用其实并不很清楚, 仅仅简单地把它作为一门基础课程来对待, 有的甚至是为了凑专业课程数而设置的。我们认为, 一个专业是否有必要开设人体解剖生理学这门课程应由行业专家与专业教师共同研讨, 充分论证后做出决定。如果觉得这门课程的实际利用价值不大, 还不如干脆不开这门课;如果觉得这门课程十分必要, 可以满足岗位技能培养的需求, 那接下来的工作就是认真做好相应的教材建设, 并且改革教学方法。

2.2 创新教学内容, 编写适用教材

现有的人体解剖生理学教材大部分为多个专业共享教材, 针对面较广, 要适应岗位和专业需求。首先, 我们要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下工夫, 针对具体专业特色选取教学内容, 编写适用教材。例如同样是血液章节, 检验专业的教学内容要侧重于血液组成、性状和各类血细胞特征方面的基础理论与临床之间的联系;药学专业的教学内容则应突出药物在血液中的运输、载脂蛋白以及酸碱度等血液理化性质对药物的影响;而对于眼视光专业则仅需概要介绍本章节即可, 不需深入说明。其次, 在教材建设上, 应注意人体解剖学和人体生理学两门学科的有机结合, 而不是简单叠加, 这就需要创新教学内容, 也是教学改革的难点之一。要想解决这个问题, 需要本专业同仁的共同努力, 召开教材编写研讨会, 反复研讨, 集思广益[2]。

2.3 理论与实践并重, 课内与课外结合

高职院校的学生喜欢操作性强的内容的学习, 抽象思维能力较差, 不喜欢纯理论的课程内容。如果因为学时少而完全放弃实践内容的教学, 本门课程就会变得很枯燥, 学生的学习热情难以持久。因此, 我们认为在有限的学时内还是应做到理论与实践并重, 要给学生适当的动手机会, 例如血压脉搏的测量、血型鉴定和体表骨性肌性标志的触摸这些实验课, 学生就特别感兴趣, 学习积极性也很高。给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 表面看起来是浪费了时间, 但如果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那么花这点时间在操作上还是非常值得的。

此外, 我们还应该把课堂教学与课外自学结合起来, 把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例如, 对于像消化系统这部分学生较为熟悉的内容就可以以自学为主, 开放实验室观察标本和模型, 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查阅资料总结归纳本章节知识点, 对于学生提出的一些问题教师在课堂予以解答。教师还可以围绕每章节的主要内容, 布置适量的课前预习题和课后复习题, 以做题带动学生课外阅读教材, 自主学习。

2.4 重视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改革

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始终是教师应该思考的一个问题。常言说, 要给学生一碗水, 教师自己先得准备好一桶水, 也就是所谓的“功夫在诗外”。教师自己如果没有渊博的知识就很难做到在教学中游刃有余。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时, 要深入钻研教学大纲, 反复推敲教材相关内容, 广泛参考国内外有关的资料, 做到对要讲授的内容深刻理解和把握, 这样在课堂上才能做到融会贯通, 言简意赅[3]。

在教学中还应注意突出重点, 深入浅出。就突出重点而言, 由于教学学时有限, 如果平均分配教学时间, 教师在授课时就难以把主要问题讲透。例如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的生理功能部分不仅十分重要而且较难理解, 教师在教学中就应多花一些时间把知识点分析到位。我们认为在高职教学中应该更重视“浅出”的内涵, 要能够把较为深奥的、难以理解的知识以浅显易懂的方式呈现给学生, 这是一项很难同时也很费心思的工作。例如在讲授神经和神经纤维的时候, 可以先给学生展示一根网线, 从外表上看, 它是一根线, 等同于神经;再把网线的胶皮切开, 露出里面的8条细线, 这等同于神经内的一条条神经纤维, 也就是说一根神经内包含着多条神经纤维, 这样一解释, 学生对人体内神经概念的把握就更容易也更准确了。

摘要:从教学实践出发, 探讨高职院校人体解剖生理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思路和实践, 以促进人体解剖生理学教学发展, 提高教学效果,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体解剖生理学,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郭青龙, 王秋娟.人体解剖生理学教学体会[J].药学教育, 2003, 19 (4) :34-35.

[2]唐静, 蔡正洪.浅议人体解剖生理学教学与药学课程衔接[J].卫生职业教育, 2006, 24 (23) :47-48.

上一篇:高炉矿槽系统控制下一篇:员工工资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