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功能

2024-09-20

人体功能(共11篇)

人体功能 篇1

目前,到苏丹工作和生活的中国人越来越多,目前大约有7万中国人长期在苏丹工作或生活,涉及的行业十分广泛,几乎涵盖了苏丹所有的生产领域。在这些中国人中,大部分能够明显地感觉到身体各部分的显著变化,比如指甲和头发长的比较快,从事较为繁重工作的人头发掉的也比较明显。为了更好地了解苏丹和中国的气候差异,分别选择苏丹的首都喀土穆和中国的首都北京来对比气候的不同,以探讨热带环境对人体生理机能的影响。

1 苏丹首都喀土穆和中国首都北京的气候对比

1.1 丹喀土穆的气候环境

苏丹境内大部分为盆地,南高北低。全年气候分旱、雨两季。全国气候差异较大,自北向南由热带沙漠气候向热带雨林气候过渡,最热季节气温可达50 ℃。全国年平均气温21 ℃。中北部地区长年干旱,年平均降雨量不足100 mm。主要作业区域的旱季是11月至来年的4月份,雨季是5月份至10月中旬。苏丹北部雨季不明显,长年干旱高温。

喀土穆是两条尼罗河的交汇处,有“世界火炉”之称,气候炎热干燥,年平均气温为28.7 ℃,最高气温达47.2 ℃,每年3月—11月,持续高温。到了7、8月份雨季,偶尔倾盆大雨,大雨过后,没有下水道的整个城市到处积水。冬季,酷热消失,这时空气清新,能见度高。

1.2 中国北京的气候环境

北京中心位于北纬39°54″,东经116°23″。位于华北平原西北边缘。北京的气候为典型的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春、秋短促。年平均气温10~12 ℃。1月气温-7~-4 ℃,7月气温25~26 ℃。极端最低-27.4 ℃,极端最高42 ℃以上。北京的冬春季是多风的季节,夏秋季无大风,春季平均风速305 m/s,夏季平均风速183 m/s, 秋季平均风速195 m/s,冬季平均风速256 m/s。 北京地区的年降水量平均600~700 mm。

1.3 喀土穆和北京的天气指标及空气质量对比

见表1。

2 气候因素对人体生理指标的影响

2.1 气温对人体生理指标的影响

气温对人体的生理指标影响非常大。一般地说,温度对酶活力有显著影响,温度降低酶促反应减弱或停止,温度升高反应速度加快。当上升至某一温度时,酶促反应速度达最大值,此温度称为酶的最适温度[1]。酶的活力升高,人体的基础代谢就会加快,人体就会表现出各种特征,如指甲和头发长的快等。气温对人体生理指标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1 水盐代谢

在炎热季节,正常人每天出汗量为1 L,而在高温下从事体力劳动,排汗量会大大增加,每天平均出汗量达3~8 L。汗中含有一定量的无机盐和维生素,如果水分丧失达到体重的5%~8%,且未能及时补充,人体就可能出现无力、口渴、尿少、脉搏加快、体温升高、水盐平衡失调等症状,使工作效率降低。

2.1.2 消化系统

在高温条件下劳动时,胃肠消化功能相应减退,出现食欲减退、消化不良以及其他胃肠疾病。

2.1.3 神经系统

长期在高温环境下工作,可因中枢神经长期处于抑制状态,而导致神经衰弱综合征的发生率增高,导致人们发生头痛、记忆力减退、烦躁等神经衰弱综合征症状,且随着工龄的增加而加重[2]。

2.1.4 心血管系统

长期在高温环境下作业,机体水分损失,血液浓缩,血液黏稠度增高,血容量偏低,以及为增加散热而向扩张的皮肤血管网内输送大量血液,使心脏负荷增加,导致心肌代偿性肥大。而且,长期在高温环境下工作的人,心电图异常率会增高[2,3]。

2.1.5 其他

高温可加重肾脏负担,还可降低机体对化学物质毒性作用的耐受度,使毒物对机体的毒作用更加明显。高温也可以使机体的免疫力降低,抗体形成受到抑制,抗病能力下降。

2.2 气压对人体生理指标的影响

研究表明,气压与人体健康关系尤其密切。气压对人体生理的影响主要是影响人体内氧气的供给,人每天需要大约750 mg的氧气,其中20%为大脑所用。当自然气压下降时,大气中氧分压、肺泡中氧分压以及动脉血氧饱和度都随之下降,导致人体发生一系列生理反应。以从低地登上高山为例,因为气压下降,机体为补偿缺氧就加快呼吸及血循环,出现呼吸急促、心率加快的现象[4]。

2.3 湿度对人体生理指标的影响

在任何气温条件下潮湿的空气对人体都是不利的。长时间在湿度较大的地方工作、生活,还容易患湿痹症;湿度过小时,蒸发加快,干燥的空气容易夺走人体的水分,使皮肤干燥、鼻腔黏膜受到刺激。相对湿度通常与气温、气压共同作用于人体。现代医疗气象研究表明,对人体比较适宜的相对湿度为:夏季室温25℃时,相对湿度控制在40%~50%比较舒适;冬季室温18 ℃时,相对湿度控制在60%~70%。夏季三伏时节,由于高温、低压、高湿度的作用,人体汗液不易被排出,出汗后不易被蒸发掉,因而会使人烦燥、疲倦、食欲不振;冬季湿度有时太小,空气过于干燥,易引起上呼吸道黏膜感染,患上感冒。据科学试验,在气温日际变化大于3 ℃、气压日际变化大于10 hPa,相对湿度日际变化大于10%时,关节炎的发病率会显著增加[5]。

2.4 空气质量对人体生理指标的影响

一般来说,空气污染指数在100~200之间时,表明污染物浓度小于环境空气质量三级标准限值,为特定工业区所要求的空气质量;在这个指数期间,易感人群症状有轻度加剧,健康人群出现刺激症状,心脏病和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应减少体力消耗和户外活动;空气污染指数大于300,为重污染。健康人运动耐受力降低,有明显症状,提前出现某些疾病。

空气污染物中的SO2和氮氧化物等对人体的危害都比较明晰,在这里向大家介绍可吸入颗粒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可吸入颗粒物是指悬浮在空气中,能进入人体呼吸系统,空气动力学直径在10 μm以下的固态、液态颗粒物。可吸入颗粒物对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有较为严重的危害,主要表现为对肺部的原发损伤,导致心功能受损,降低血氧浓度,加剧呼吸困难,心律失常,抑制血细胞的形成。颗粒物的吸收以及可溶性成分从肺组织扩散到心血管系统后,可改变心血管的正常节律[6]。

3 讨论

本文中选择了喀土穆和北京两个城市的气候作为对比,十分具有典型性。两个城市的气候和空气质量差异较大,能够较好地对比出热带气候对人体生理指标的影响。

从各种文献资料可以看出,热带环境对人体生理指标的影响比较复杂,往往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且与纬度分布、色光效应,以及个体的差异有很大关系。长期生活在热带环境中的人们,心血管系统会出现异常,心电图异常率会增高,神经衰弱综合征会或多或少地出现,其他症状也会随个体差异而出现。因此,对于长期工作在苏丹热带环境中的人们,应该定期进行体检,普查血压、心电图等,对有神经衰弱倾向的人应给予一定治疗。并且,要对比每年的体检结果,发现各种生理指标的变化趋势,找到出现异常的征兆后,要采取相应措施给予处理。

参考文献

[1]许冰,贾爱芳,赵文献.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0,3(7):28.

[2]孙品,杨跃林,王仁仪.高温作业工人健康状态的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10,31(1):21-23.

[3]张璐,李世焕,苏树祥,等.高温作业对职业暴露人群心血管功能的影响[J].化工劳动保护,2001,22(3):99-101.

[4]荣戎.气压与健康的密切关系[J].医药保健杂志,2005,(12):8-9.

[5]贾忠义.湿度对健康的影响[J].医药与保健,2006,14(5):64.

[6]周林,邵龙义,刘君霞.大气可吸入颗粒物健康效应及评价方法[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09,(4):42-44.

人体功能 篇2

知识目标:

1、概述人体免疫的概念和作用。

2、举例说明人体的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

3、描述计划免疫,列举计划免疫的实例,认同计划免疫的意义。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目标: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关注与生物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学习重点和难点:

重点:1、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区别。2、计划免疫的意义。

难点:特异性免疫和免疫的概念。

学习内容及方法:(提示:标▲是重点掌握内容)

▲一、人体免疫的三道防线(结合课本上的插图,联系生活实际,通过推想、比较、总结,了解三道防线的组成及功能;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概念及区别。)

1、人体共有三道防线:和构成了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和构成了人体的第二道防线,第三道防线是由和组成的。

2、人体的第一、二道防线都是人生来就有的,它们不是只针对某一类,而是对都有防御作用,因此叫做。而人体通过产生预防传染病的`免疫功能是后天获得的,只针对起作用,因此叫做。

3、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刺激了细胞,这种细胞就会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叫做抗体。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如病原体等异物)叫做。

▲二、免疫的概念、功能(通过比较、分析、了解免疫的新老概念的区别及功能)

1、免疫是人体的一种;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自己”与“非己”成分,从而和进入人体内的物质,清除自身产生的和等,以便维持人体内部环境的和。

2、免疫的主要功能是和。

三、计划免疫(联系自己打预防针的经历,理解计划免疫及意义。)

1、计划免疫的概念。

根据某些传染病的发生规律,将各种安全有效的,按照科学的免疫程序,有计划地对儿童及青少年进行,以达到抵抗传染病的目的,这种有计划地进行,简称为计划免疫。

2、计划免疫的意义。

计划免疫就是有计划地对儿童及青少年进行,使其在的情况下产生,获得免疫功能。

学习疑问:

1、免疫异常

探秘人体皮肤视觉功能 篇3

库列索娃1960年参加文艺自修班学习,毕业后当了盲人协会戏剧小组的负责人。工作中,她看到盲人能用刺在纸上的盲文阅读,感到吃惊,她决心试一试。

一开始,她用初年级的盲文字母练习。一天过去了,只模糊记住了两个盲文字母,但她不气馁,经过两个星期的刻苦努力,终于学会了阅读。然而,她并不满足,她又不顾旁人的嘲讽,大胆闭眼试读普通人读的字母。起初,她只有一种粗略的感觉。但是经过半年的刻苦练习之后,她居然能够用手指阅读铅印的文章了。

1962年春,她患了急性扁桃腺炎,到医院做切除手术。有一天同病房的女友们把她的眼睛蒙上,递给她一本书。她用手摸着书页,马上读出了三行文字。女友们大为吃惊。医生自然也不相信,把她叫到办公室去,给了她一本书。书是放在枕套里。她把一只手伸进枕套,闭上眼睛,就用手指读完了整整一页她从来没见过的医学书,此事立即轰动了当地报界。当年夏天在下塔基诺市开办了一个少儿马戏团,库列索娃应聘到马戏团演出。当时她表演的是蒙眼、不触摸物体的颜色及外形。1965年她迁居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在一所盲童学校从教。她用自己的方法教学生,但是,为了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她没有告诉孩子,她不是盲人。

盛名之下,必有挑剔者。一次,有人用一条塞了棉花的黑布带把她的眼睛严严实实地蒙好,要亲自试试她。她当时却说,这样蒙起来更好,可以全神贯注于指尖,实验结果果然如她所言。怀疑者没有死心,又加了一条塞棉黑带,而且给她的一本《银屏》杂志,还外加了一个密实的壳子以阻挡视线。怀疑者做得真绝,可库列索娃更绝,她竟用脚趾、手肘试读,并一举成功。在场者无不钦叹。

后来应库列索娃本人要求,人们在一页白纸上方手指不接触纸只在空中画了一个两位数字。这数字实际上只在纸上留下体温的痕迹。库列索娃竟能丝毫不差地读出这个数字。库列索娃这样叙述:“当我阅读时,摸到的如果是黑色,我的手指会有一种热感;如果是白色,则有一种冷感。”原来,皮肤“视觉”取决于颜色及照度。在自然光照条件下,皮肤对红色、橙色最敏感,对紫色、蓝色也不错,而对黄色、绿色及天蓝色最迟钝。总之,皮肤视觉对光谱两端的颜色(红、紫)最敏感。人体皮肤甚至对红外线、紫外线照射都会有反应。如果手掌被紫外线照射,那么指读的可能性就会增强。短频光波能增加脉冲,从而加强特殊受光体的识别判断能力。相反,事先施与的若是暖色光照,那皮肤视觉的敏感就降低。

对于库列索娃的皮肤视觉功能,也曾有人质疑,科学家进行过多次检验,都证实库列索娃在辨认物体时,绝对排除了眼睛视觉。

大自然的奥秘无穷无尽,库列索娃的皮肤“视觉”仅是其中之一,它也远非自然界不可解释的唯一现象。我们的任务就在于探索自然的奥秘。

据《当代健康报》

人体功能 篇4

1 高原环境对机体的影响

1.1高原低氧对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

高原地区为低氧、低温、低湿、强辐射地区, 对人体各系统均有明显的影响, 包括生理和心理影响,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低氧、低温、强辐射等环境因素会引起机体功能的变化, 尤其是初到高原的人群更加敏感, 严重时甚至会威胁到生命安全, 低压低氧成为在高原环境下进行活动的主要制约因素, 其对机体功能和代谢的影响具有广泛性和非特异性, 在各个水平和层次上的影响程度和结果, 除了与海拔高度有关外, 也与人体进入高原的速度、停留的时间以及机体的功能代谢状态有关[1]。

1.1.1高原低氧对机体心脑血管系统的影响

低氧是高原环境影响人体的主要因素, 心脏是机体代谢最旺盛的器官之一, 心肌代谢对缺血缺氧十分敏感, 较长时间严重缺血缺氧将导致心肌的损伤甚至坏死。人体在高原低压低氧环境下进行大强度运动时, 机体供氧满足不了需氧, 导致心肌缺血缺氧, 引起组织功能的障碍, 进一步会导致整个心血管系统功能下降, 影响机体健康水平、工作和运动能力。

赵顺云等[2]通过对来自不同海拔地区的南极考察队员在不同高原环境下血氧饱和度及心率与高原反应风险的关系研究中发现, 在西藏高原和南极高原不同海拔下血氧饱和度、心率均有明显的变化, 在海拔110、3 650、4 300 m时血氧饱和度、心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且随着海拔的升高, 高原反应风险逐渐增加。在高原环境下, 随着海拔梯度和纬度的升高, 血氧饱和度明显下降, 呼吸频率和心率加快, 说明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 大气氧分压逐渐下降, 氧弥散的驱动力, 即肺泡与肺毛细血管之间的氧分压差明显小于平原, 以致在短时间内氧不能完全弥散到毛细血管中, 造成氧饱和度下降[3], 而氧饱和度是反映机体缺氧程度和预测进入高海拔地区发生急性高原病的简便而特异的指标, 严重低氧血症与急性高原病有密切关系[4]。机体对低氧环境耐受性降低, 心率增快是心血管系统为适应高原而发生的代偿性功能增强的表现[2]。

急性低压低氧对区域性脑血流量分配影响不大[5]。通过模拟在3 000、5 000、8 000、10 000 m高空低氧条件下动物实验表明, 急性低压低氧时, 脑组织中腺苷三磷酸酶 ( 机体能量代谢的关键酶) 活力降低, 心肌也出现明显的低压缺氧状态, 有氧代谢受到明显抑制, 导致机体生成的能量明显减少, 能量代谢出现紊乱, 而无氧代谢产生的ATP无法维持脑组织的正常生理代谢, 引起电解质平衡紊乱, 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的机体功能紊乱。在低氧期间和睁眼状态下的许多自发性脑电图特性与常氧条件下的情况是不同的, α 波的特征改变非常大[6]。

1.1.2高原低氧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

低氧对中性粒细胞的吞噬功能产生影响, 可使红细胞免疫功能下降, 同时低氧可以抑制单核巨噬细胞可逆的、无特异性的迁移。通过动物实验发现, 低氧暴露对动物免疫功能的影响存在性别差异, 低氧使雄鼠干扰素γ下降, 脾淋巴细胞扩增下降, 引起明显的免疫抑制, 而雌鼠无特殊变化[7];且低氧对机体免疫抑制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降低;由平原进驻高海拔地区, 机体的免疫抑制随着进驻高原高度的增加而增加, 随着进驻时间的延长而降低[8];自主神经系统可能参与低氧条件下的免疫凋节, 交感神经系统及去甲肾上腺素有免疫抑制作用, 副交感神经及乙酰胆碱起免疫增强作用。在低氧情况下, β-内啡酞通过交感神经系统而发挥免疫抑制作用。同时, 低氧暴露可以引起红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等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和淋巴细胞、抗原递呈细胞如巨噬细胞等特异性免疫组织细胞的免疫功能抑制, 增加机体的易感性[9]。

1.2高原低氧对机体心理功能的影响

知觉是指对机体或机体特征的感知和反应。感知和反应能力的变化对于任务操作的速度和准确性均有显著影响, 尤其是复杂任务[10]。其中综合反应时间, 即人对文字理解所需的时间是一个较为敏感的指标, 在海拔2 500 m以上就明显增加。而对多种刺激进行辨别和区分, 然后做出适当反应所需的时间即选择反应时间在海拔高于4 000 m时便会明显增加[11]。由于人的神经组织对内外环境变化最为敏感, 因此在低氧条件下, 脑功能损害发生得最早, 损害程度也比较严重, 且暴露时间越长, 损害越严重, 特别是对感觉、记忆、思维和注意力等认知功能的影响显著而持久。

1.2.1高原低氧对人体感觉功能的影响

高原低氧对人体感觉功能的影响出现较早, 其中视觉对缺氧最为敏感。在海拔4 300 m以上高度时, 夜间视力明显受损, 并且这种损害不会因机体的代偿反应或降低海拔高度而有所改善。人体的听觉功能也会随着海拔的增加而受到影响, 大约在海拔5 000 m左右, 人的高频范围听力下降, 海拔5 000~6 000 m时, 人的中频和低频范围听力显著减退, 而且听觉的定向力也受到了明显的影响, 此外, 人体的触觉和痛觉等也会在严重缺氧时逐渐变得迟钝, 在极端高度时还可能出现错觉和幻觉。

1.2.2高原低氧对机体记忆功能的影响

记忆对缺氧极为敏感, 在海拔1 800~2 400 m时记忆力便会受到影响, 5 000 m左右出现记忆薄弱, 以后随着海拔的升高和缺氧程度的加重, 记忆损害程度随之加深, 直到完全丧失记忆能力。动物实验研究表明, 间歇性低氧暴露也可以损害动物的空间记忆能力[12], 同时急性高原低氧环境下海马、皮质和纹状体神经元的凋亡可能导致动物空间记忆能力的下降, 但低氧暴露21 d后, 下降的空间记忆能力即有所恢复[13]。在急性低压低氧条件下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随训练次数的增加而增加, 急性中度和重度低压低氧条件下大鼠每天和平均的潜伏期均较对照组显著延长, 而且随着低压低氧天数的增加, 其延长更为显著。

1.2.3高原低氧对机体思维功能的影响

急性高原缺氧严重影响人的思维能力。在海拔1 500 m时, 人的思维能力开始受到损害, 表现为新近学会的复杂智力活动能力受到影响;在3 000 m时, 各方面的思维能力全面下降, 其中最明显的是判断力下降;在4 000 m时, 语言书写功能损害较为严重;超过7 000 m时, 有相当一部分人可在无明显症状的情况下突然出现意识丧失。动物实验表明:急性低氧暴露 (5%氧浓度、2 h) 3 h后可以严重损害动物的信息提取能力, 5 h后严重影响动物对新信息的学习能力[14]。研究人员认为, 缺氧对思维能力影响的危险性在于主观感觉与客观损害相矛盾。如缺氧已导致个体思维能力显著损害, 但自己却往往意识不到, 做错了事也不会察觉, 还自以为思维和工作能力“正常”。此外, 急性高原缺氧时还会使人的注意力明显减退, 在海拔5 000 m以上时, 注意力难于集中, 不能像平时那样集中精力专心做好一件事情。而且, 随着海拔的升高, 缺氧程度的加重, 注意的范围会变得越来越窄。

1.3低温对机体的影响

低温对机体的影响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局部性影响, 二是对人体全身性生理所造成的低温不舒适症状。低温作业对机体的影响与环境气温降低的程度、人体防寒保暖程度、体力活动强度等有关。人体的低温是指人体核心温度低于35℃, 低温的直接损伤作用决定了冻伤的程度[15]。

1.3.1低温对代谢和体温的影响

机体周围环境温度较低时, 机体为保持正常体温, 代谢活动增加, 骨骼肌收缩[16]。当身体温度降至35℃以下时, 会造成低体温或全身性的冷冻伤[17]。且低温可引发组织细胞的脂质过氧化反应[18]。

1.3.2低温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短时间的寒冷刺激能够提高交感神经紧张度, 机体较长时间处于寒冷环境中, 运动神经和感觉神经的功能都会受到抑制, 并可发生冻僵反应及不可逆损害[19]。

1.3.3低温对循环系统的影响

低温可以使机体的血流动力学发生显著的变化, 表现为皮肤血管收缩、内脏和骨骼肌血流增加、心率增加、收缩压增加、舒张压增加、心输出量增加, 而主动脉血流加速度降低。大鼠暴露于寒冷 (6℃) 环境4周后, 其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心率均升高, 并伴随有代谢性酸中毒、有效血容量减少等循环障碍表现[20]。

1.3.4低温对手动作业工效的影响

环境温度过低, 可使肌肉僵硬, 兴奋性降低, 骨骼肌的协调能力下降, 关节的灵活性减弱, 手的感觉和灵敏度下降, 从而影响工作能力[21,22]。

1.4紫外线辐射对机体的影响

海拔越高, 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增多, 过量的日光紫外线照射可对人体的皮肤、眼睛、免疫系统等造成伤害。同时紫外线能破坏人体皮肤细胞, 导致皱纹、色斑, 使皮肤未老先衰, 严重时产生日光性皮炎及晒伤, 或皮肤和黏膜的日光性角化症, 引起癌变。

2 预防措施

2.1高原习服

高原习服是指平原人进入高原后, 机体在神经-体液调节下发生的能够适应高原环境的过程的一系列代偿性变化。依据习服时间、基础生理指标 (呼吸次数、血压、脉率、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 和体能评价指标 (VO2max和1 000 m跑成绩) 等参数, 将高原习服分为初步习服、基本习服和完全习服3种。

促习服的措施和手段主要有阶梯习服、适应性运动锻炼、低氧预适应、高原富氧室、药物、促习服因子、营养和高原耐缺氧食品等, 目前, 国内外公认的预防急性高原病、促进高原习服的有效措施是适应性运动锻炼。低氧预适应作为一种通过内源性保护机制来提高机体缺氧耐力的有效方法, 是促进高原习服的重要措施, 对促进高原习服、预防和减轻急性高原反应具有良好作用[23]。

2.1.1低氧预适应

低氧预适应是指机体经一次或多次短暂、非致死性低氧刺激后, 机体获得的对后续更长时间或更严重低氧性损伤的耐受性。适宜的低氧刺激能够使人体产生对低氧的适应, 利用间歇性低氧对机体的有效刺激, 建立机体对低氧的适应能力, 使体内的呼吸机能、代谢能力和组织摄取、利用氧的能力得到逐步的改善, 从而提高了机体对氧的耐受性[24];而且在海拔900~1 500 m高度居留, 低氧环境可以刺激机体诱导高原习服[25,26,27], 由于间歇性缺氧预适应每次低氧暴露时间相对较短, 采取的缺氧程度相对较高, 在海拔2500 m的高度低氧暴露可以产生明显的习服效应[28], 而采用相同的氧分压在低压舱间歇性低氧则不会诱导明显的习服效果[29], 同时低氧预适应可以改善高原逗留人员的情绪状态[30]。预适应采用的氧分压应该等于或高于目的地的氧分压[31], 目前大部分研究低氧预适应采用的氧分压为12% (相当于海拔4 000 m的高度) [32,33,34,35]。另外, 预适应产生的习服效果与低氧阶段处于休息状态还是运动状态关系并不密切[36]。利用高原自然低氧环境或人工模拟低氧, 对机体产生的一系列特殊生物学效应, 再配合运动训练来增加机体的缺氧程度, 以调动体内的机能潜力, 抵抗缺氧生理反应并积极适应, 从而达到提高运动能力的目的。

2.1.2适度的运动

适度的运动可使机体免疫功能增强, 适度的运动结合低氧同样可使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 但高强度的运动结合低氧的共同作用, 机体将易产生免疫抑制, 且低氧对免疫抑制起重要的作用。

2.2被动加温[37]

试验表明, 被动加温试验的运动员直肠体温比低温暴露试验的运动员高、运动中的主观性工作强度平均值低于低温暴露试验、运动后的最大血乳酸浓度低于低温暴露试验、呼吸交换比率在运动中最大值低于低温暴露试验、心率平均值高于低温暴露试验, 所以对低温的预防可以采用被动加温的方法, 如穿戴加温手套、加温服装等。

2.3个体防护

个体对抗缺氧的最好办法是供氧, 对初次进入高原的人配备简易的便携式供氧装置, 这样有助于将缺氧所致的认知功能下降等风险降低到最小程度。在高原地区紫外线强, 户外活动可以带上防晒霜、遮阳帽、墨镜等物品, 预防晒伤等。

摘要:作者通过查阅相关资料, 简单归纳了高原高寒地区的气候和环境特点, 并针对高原高寒环境特点, 分析了高原高寒环境对机体的生理和心理功能的影响, 重点从血氧饱和度和心率等生理功能指标、红细胞、中性粒细胞等免疫功能指标、感觉、记忆、思维等心理功能指标等方面阐述了高原低氧对机体生理、免疫和心理功能的影响, 并从机体的体温和代谢、神经系统、循环系统等生理功能的改变情况分析了低温对机体的影响, 最后从供氧、高原习服、低氧预适应、被动加温等角度提出预防高原反应以及高原病的防护措施。

人体功能 篇5

4 健身锻炼对细胞因子和补体的影响

长期坚持长跑的老年人安静时血IL-1活性高于对照组。长跑运动员高于训练者。另有报道,多年练习吴氏太极拳的老人练习拳后外周血IL―2的变化结果显示,练拳后即刻 IL―2水平显著性增高,2小时后基本恢复。

关于运动引起的淋巴机能变化方面,它与类鸦片肋的关系日益受到重视。持续跑步30min时,有时可出现被称为“跑步欣快感”的现象,表现为心情愉快,内心舒畅。这是由于运动使B―内啡肪升高。

郭健生等研究10名中老年男性经长途自行车运动后,与运动前比总补体(CH50)增加,但无显著差异,补体第三成份C3显著降低,并认为这对于调整体液免疫功能具有积极作用。谢海宝等(1984)报道非锻炼组中老年人血清C3和CH50显著高于青壮年组。老年锻炼组与相应年龄对照组在C3值上无差异。但老人坚持长跑5年以上者C3显著低于长跑5年以下者,另有报道,长寿老者C3值低于普通人。

参考文献

1、DaviD.D等.Errect of Endurance Exercise On the Immune Respense.Endruance in Sport.Chater45P487―504

2、Mars.s等.Exercise and Immunology.Med Sci Sport Exerc,1994,26(2);125

3、袁家齐等.慢跑老年人免疫功能的影响.中国运动医学杂志。1984,391;41

4、孙绪生等.舞蹈锻炼者免疫状况的初步研究.中国运动医学杂志,1989,8(3);176

5、谢海宝等.对长跑锻炼者静止时心脏、免疫功能及血液流变学观察.中国运动攻学杂志,1984,3(2)

6、袁家齐等.体育运动与免疫.中国运动医学杂志,1982年1期,71

7、陈吉株等.体育运动对人体血液免疫球蛋白影响的研究.中国运动医学杂志,1983,2 (3): 19

人体功能 篇6

“特异功能”质疑中登场

“耳朵认字”是从《四川日报》1979年3月的一篇报道发端的,受到当时任中共四川省委书记杨超的支持,很快传遍全国。一时间,什么“耳朵认字”“腋下认字”等类的“超自然现象”在多种媒体上纷纷亮相,至于表演式的传播四处可见。面对现实,有不少科学家站出来揭穿其中的奥妙,反对宣扬这类所谓“超自然现象”。

1979年4月,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对北京一个孩子的“腋下认字”作了科学测试,结果表明系作弊所致。他们写出测试报告,附上当场露馅的照片,在国家科委、中国科学院的“信访简报”第92期上发表。当时任中宣部部长的胡耀邦同志曾在中科院工作过,他看到这期简报,在4月23日给一些宣传部门的领导作了批示:“穆之、井丹、绩伟、曾涛、香山同志一阅。所有表演过这出丑戏的小孩都没有罪。地县委居然轻信,党报居然发表,在向四个现代化进军声中,居然出现这样荒谬绝伦的笑话,并由此推想各条战线上必然存在的能同这样笑话相比美的事情,我们该要这么警惕啊!该要这么努力联系实际解决一些问题啊!”

5月5日《人民日报》发表署名“祖甲”的《从“以鼻嗅文”到“耳朵认字”》文章,批评一些领导反科学理念。

之后,在同年11月8日,耀邦同志又就《北京两个小学生能用耳朵手心和腋下认字》的报告,给两位宣传部门的领导写下批示:“穆之、井丹同志:这类事情,科学工作者要怎么办可以由他们去办。但不能公开宣传。宣传这类事情对四化没有一点用处、好处。中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国家,宣传这类事只能增加人们的迷信和思想混乱。这一点务必请你们把关。”

从这两段批示看,胡耀邦反对“耳朵认字”等伪科学,态度坚定,旗帜鲜明,与此同时,由胡耀邦主持的中宣部向各地媒体发出通知,规定对那些没有经过科学鉴定的奇事,不宜公开宣传。于光远、叶圣陶等一批知名人士也站出来批评,媒体上对“耳朵认字”之类的伪科学发表了不少批评的文章。《四川日报》发表四川医学院对那个小孩子的测试报告,证明所谓的“耳朵认字”完全是作弊、耍小把戏所致。

但是,那些“特异功能”的支持者指责反对者“摆出一副中世纪宗教审判官的架势来教训人”。上海有一本名为《自然杂志》的科技期刊,在其1978年的创刊号上就发表了什么是气功外气属性的文章。1979年9月发表了“耳朵认字”的“考察报告”。

这件事得到时任国防科委科技委副主任的钱学森的关注和支持(当然还有主任张震寰)。他专程访问了《自然杂志》,给他们鼓励,在1981年的《自然杂志》上发表论文,论述系统科学、思维科学和人体科学。“耳朵认字”等在遭到批评后,改名为“人体特异功能”,钱学森又将其演化为“人体科学”。按钱的论文所述,“人体科学”包括三项组成:人体特异功能、气功和中医,而气功又是中医的核心。这个概念在他1980年7月同《自然杂志》编辑谈话时就已经提出了,后来正式公开。然而,这个概念至今没有得到中国科技界的承认,权威的“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也没有同意这个概念。 钱学森及其拥护者于1980年2月在上海召开第一次人体特异功能研讨会。1981年5月在重庆召开第二次研讨会上,钱学森提交论文《开展人体科学的基础研究》。会议提出筹备人体科学研究会。钱学森还几次出版专著,最全的是由上海交大出版社1998年出版的《论人体科学与现代科技》,字数达108万。这个理念虽受到实践的检验和理性的批评,但他一直坚持,直到他去世。

“三不政策”争论中出台

1982年2月24日,中国科学院举行报告会。于光远在会上作了题为“对所谓人体特异功能的历史的科学的分析”的报告。中科院党组书记李昌表示不相信“人体特异功能”,但不反对对人体作严肃的科学研究。第二天,《人民日报》对此次报告会作了报道,并配以由总编辑胡绩伟亲自撰写的编者按,明确表示“我们不相信‘耳朵认字’”。

“人体特异功能”的支持者们并没有退让,他们多次找另一些中央高层领导表演“特异功能”,并借此大肆宣扬。当时的国防科委科技委主任张震寰亲自出马给反对“特异功能”的我国心理学家潘菽、李昌、于光远分别写信,指责有加。

接着,他又给《人民日报》总编辑胡绩伟写信,要他们相信“特异功能”的存在。他还特意请胡绩伟到国防科工委去看“特异功能”表演。胡绩伟派记者去看了,结果是新出山的“大师”张宝胜做的表演在记者们面前出了洋相。

张震寰的信被转到胡耀邦那里。从1981年6月起,胡耀邦已当选为中共中央主席。他在1982年4月10日就此信作了批示:“转乔木、任重、方毅、力群同志。这个问题79年一开始我就怀疑,作过三次批语,提出这不是我们的科研方向,报刊上不要介绍和宣传。有些话我可能说得绝对了一点,但我的主张是站住脚的。但后来我管不着了,报刊上登载不少。现在我仍主张守住这两条线,请宣传部门把关。”

当时,邓力群已接替王任重担任中宣部部长。担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的王任重也是相信“特异功能”的。就在4月20日,中宣部向全国各宣传系统发出通知,说:“一个时期以来,有些报刊不断进行了‘耳朵认字’之类的宣传。同时,有些报刊公开发表文章,对这类宣传进行批评。最近,中央几位领导同志认为:‘耳朵认字’之类,不是我们的科研方向,在报刊上不要介绍和宣传,也不要发表批评的文章和消息。”这就是所谓对“特异功能”“不宣传、不介绍、不批判”的“三不”政策,把胡耀邦坚守两道关的意见作了改变。

因为有了“不批判”三个字,一些“特异功能”的宣传受到限制,同样批评“特异功能”的文章也受到遏制,即便是《知识就是力量》正在连载的于光远文章也夭折了。

“人体科学”批判中消失

同时,《自然杂志》派人到钱学森、张震寰处告状。1982年5月5日钱学森征得张震寰赞同给中宣部副部长郁文写信。

信中说:“我也向您表白我的判断,我并以党性保证:人体特异功能是真的,不是假的;有作假的,有骗人的,但那不是人体特异功能。人体特异功能和气功、中医理论是密切相关的。”

钱学森的信被转送到邓力群那里,又立即被送到胡耀邦手中。对钱学森的信,胡耀邦在5月13日作了如下批示:

“这不是我们的科研方向和在科学上还没有充分证实之前,报刊上不宣传,不介绍,也不批评,这两者我看是稳妥的,公正的,要坚决这么办。但可以允许极少数人继续研究这个问题,也允许他们办一个小型的定期的研究情况汇编,发给对这方面有兴趣的科学工作者阅读和继续探讨。”

胡耀邦是尊重钱学森的。胡耀邦的批示做了一点让步,提出了“也不批评”。

钱学森更加大力宣扬他的“人体科学”。在1982年10月召开的人体科学筹委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钱学森作了题为《这孕育着新的科学革命吗?》的报告,在报告结尾时声称:“我想真正吸引着我们沿这条曲折而又艰险道路去探索的是:这可能导致一场21世纪的新的科学革命,也许是比20世纪初的量子力学、相对论更大的科学革命。我们当中谁来作这场未来科学革命的启蒙者?”他们在1983年正式编印了刊物《人体特异功能研究》“创刊号”。把钱学森的讲话放在第一条。《自然杂志》继续大量刊登“研究”“人体特异功能”的文章。从此,“人体科学”更加一发而不可收,风靡全国。

人体功能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吸食海洛因1年以上患者64例为研究对象,其中静脉注射组34例(A组),非静脉注射组30例(B组)。年龄18~48岁。平均(24±1.2)岁。男性52例,女性12例。志愿者30名(C组),年龄20~50岁,平均年龄(25.1±1.7)岁,男性20例,女性10例。排除具有心血管病及心血管病相关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三组病例年龄、性别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仪器与方法

仪器:GE LOGIQ-7、GE LOGIQ-400和ACUSON-X150彩色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5~12 MHz。检查方法:超声检查A、B、C三组血流介导和硝酸甘油介导肱动脉舒张功能改变,并进行对比分析肱动脉充血反应试验(血流介导的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EDD)。使用Celemajer等方法[2],测量部位选在右臂距肘窝3 cm处的肱动脉,首先测量基础状态下肢动脉舒张期末内径(D0),行反应性充血试验,然后用血压计袖带充气加压到200~280 mmm Hg(1 mm Hg=0.133 kPa)以完全阻断动脉血流,维持5 min后迅速放气,于其后60~90 s内测量肱动脉内径(D1)。最后计算加压前后血管内径变化值与基础测值的百分比(D1-D0)/D0的百分率(EDD%)为内皮依赖性动脉舒张活性。

硝酸甘油试验(非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EID):充血反应试验停止后15 min,使血管恢复至试验前状态,舌下含服硝酸甘油0.5 mg,于4~5 min内再次测量肱动脉内径(D2),再计算含服硝酸甘油前后血管内径变化值与基础测值的百分比((D2~D0)/D0的百分率(EID%),为非内皮依赖性动脉舒张活性。以上测量取3个心动周期的平均值。

1.3 统计学处理

所有测值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2.1 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静脉注射和非静脉注射吸毒者与正常对照组年龄、血压无明显差别。体质量指数较健康人降低,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促甲状腺素(TSH)、黄体生成素(LH)、睾酮(T)、一氧化氮(NO)较健康人分别为明显降低(P<0.01,P<0.05)。见表1。

2.2 肱动脉超声测量结果比较

A、B、C三组基础状态下肱动脉内径(D0)无显著性差异(P>0.05),肱动脉EDD%、EID%及EDD/EID存在明显性差异(P<0.01、P<0.05),见表2。

3 讨论

海洛因主要造成中枢神经系统发生适应性变化而导致人体的耐受、躯体依耐、心理依耐、复吸等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形成流行性、复发性、慢性脑疾病[3]。研究表明:海洛因对机体内分泌系统及其功能也将产生极大的影响,通常表现在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HPA)、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HPT)、下丘脑-垂体-性腺轴(HPAA)功能改变[1]。本研究结果显示:A、B组血TSH、LH、T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此结果与国外文献报道一致[4]。进一步证实了海洛因对人体内分泌系统的损害,导致内分泌激素较健康人低。

注:与对照组相比,ΔP<0.05;与对照组相比,*P<0.01

注:与对照组相比,ΔP<0.05;与对照组相比,*P<0.01

血管内皮细胞是一层连续覆盖整个血管腔表面的扁平细胞,是机体最大的内分泌细胞,释放血管舒张因子、一氧化氮及其他血管活性物质。NO是广泛存在的独特的生物信使因子,参与机体各种生理及病理过程,与免疫系统内分泌调控都有密切关系[5]。本研究结果显示:A、B组NO较C组显著降低(P<0.05),A、B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肱动脉内皮舒张功能变化可间接反映人体内分泌的变化。血管舒张有两种形式[6,7]:(1)内皮依赖性舒张,指加压充血等刺激引起血管内皮释放NO,使血管扩张,血流介导的血管扩张作用被认为是内皮依赖性的,它依赖于结构完整和功能正常的血管内皮,去除内皮细胞后该反应消失;(2)非内皮依赖性舒张,硝酸甘油是NO的前体物,可以直接作用于血管平滑肌引起舒张,其扩血管作用不依赖内皮细胞的功能。本研究结果表明:静脉注射和非静脉注射海洛因依赖患者,血流介导的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反应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P<0.05),说明海洛因依赖患者不仅存在血管内皮损伤,也存在血管平滑肌损伤。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与非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之比,比单纯的用反应性充血诱发的肱动脉内径百分比率更能反映其内皮功能状态。本研究中静脉注射和非静脉注射海洛因患者EDD/EID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果支持吸毒对人体血管内皮舒张功能和内分泌具有很大的影响和损害。而静脉注射吸毒直接作用于血管,造成血管内皮细胞和血管平滑肌损伤更为显著。

海洛因可导致人体神经-内分泌-免疫功能损伤,海洛因依赖患者肱动脉内皮舒张功能的检查,不仅为海洛因依赖患者内分泌变化提供依据,还可作为监测和评估病情变化的指标,以期指导临床用药,预防复吸的发生。

摘要:目的 研究静脉注射和非静脉注射吸食海洛因患者肱动脉血管内皮舒张功能的改变,探讨海洛因对人体神经-内分泌-免疫功能的影响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方法 超声检查34例静脉注射海洛因患者、30例非静脉注射海洛因患者和30例正常人对照组,肱动脉内皮依赖性(EDD)及非内皮依赖性(EID)舒张功能,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三组肱动脉内径基础值无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注射海洛因患者肱动脉内皮依赖性和非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EDD/EID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非静脉注射海洛因患者肱动脉内皮依赖性和非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EDD/EID与对照组比较有差异(P<0.05)。结论 静脉注射和非静脉注射海洛因患者肱动脉内皮依赖性和非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明显受损。肱动脉血管内皮舒张功能检查为吸食海洛因患者神经-内分泌-免疫功能损伤提供依据,还可以作为监测和评估病情的指标。

关键词:静脉注射,非静脉注射,海洛因,肱动脉,内皮舒张功能,超声检查

参考文献

[1]刘徽婷,王嘉军.海洛因依赖者神经-内分泌-免疫功能损伤.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2009,18(1):10-12.

[2]刘丽文,钱蕴秋,刘建荣,等.正常人颈、股动脉内-中膜厚度及肱动脉内皮舒张功能临床研究.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5,21 (11):838-840.

[3]陈峰,李涛,樊栓良,等.毒品成瘾与脑组织基因表达谱的研究进展.遗传,2008,30(7):809-814.

[4]Vescovi PP,Pedrazzoni M,Maninetti L,et al.Impaired prolactin response to hyperthermia in heroinaddicts.Acta Endocrinol(Copenh), 1990,123(6):619-621.

[5]Sarrelainen S,Seppala E,Laasonen K,et al.Circulating endothe-lin- 1 in obstructive sleep apnea.Endothelium,1997,5:115-118.

[6]李红丽,李凤华,张春燕.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肱动脉血管内皮舒张功能的超声研究.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9,25(4):396-398.

人体功能 篇8

关键词:健身气功,八段锦,人体健康,经络,中医

应《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要求,以及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需求,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于2003年创编了新的健身气功功法。健身气功·八段锦(或称八段锦)作为其中的一种,从人的生理、心理两方面进行修养锻炼,促进身心和谐发展,达到“身心合一”的状态。当代大学生在面对社会压力时,总是出现各种心理健康问题,针对这一现象的出现,各大高校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如练习健身气功•八段锦就是从身心健康方面对其采取的运动措施。在此将从人体健康的角度出发,阐述健身气功·八段锦的功能及作用,为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一些帮助。

1 研究对象

以健身气功•八段锦的功能及作用为研究对象,探索健身气功•八段锦功法对人体的影响。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法

收集以“人体健康”和“健身气功•八段锦”等为关键词的文献资料,并查阅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学、中医基础理论、经络与腧穴等著作,为研究工作提供理论基础。

2.2 逻辑分析法

在综合文献资料和著作的基础上,通过逻辑论证,归纳总结,分析基于人体健康发展的健身气功•八段锦的功能及作用。主要是从人体健康与健身气功•八段锦的辩证关系、功能关系和作用关系进行深入的分析。

2.3 归纳法

归纳法或归纳推理,有时叫做归纳逻辑,是从个别性知识,引出一般性知识的推理,是由已知真的前提,引出可能真的结论。笔者从中医学、经络与腧穴的理论知识,根据健身气功•八段锦的功法和具体招式,分析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3 结果与分析

3.1 人体健康和健身气功•八段锦的内涵初步分析

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是身体的、精神的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的总称[1]”。对于健康的定义,是根据历史的演变以及现代社会的需要发展变化的结果,它强调健康是一个整体的概念,要与个体的生理、心理以及外界环境的相互融合而发展,时时处于动态。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概念又有了进一步的升级,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健康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和道德健康(称为“四维健康观”),新概念不仅把个体与整个社会有机的进行结合,其中还增加了道德健康(社会对人的约束),更有利于健全健康的理念,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健身气功是国家挖掘整理出的第97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中国悠久的传统养生功法之一,其内涵定义为“健身气功是以增进身心健康为目的,以自身形体活动、呼吸吐纳、心理调整相结合为主要运动形式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2]”。健身气功•八段锦为健身气功系列之一,健身气功的总内涵就是八段锦的内涵,只是在具体的功法套路上有所区别。

新编健身气功•八段锦与传统八段锦的区别,在于套路编排、科学的运动量上、增加音乐进行指导练习、以及增加了起势和收势动作,其他的健身理论都是一样的,都受到了中医经络学说、古代阴阳学说的影响,这是根据时代的变化与发展,做出的相应变身。

3.2 基于人体健康与健身气功•八段锦的辩证关系分析

养生是人类追求健康的重要目标。人类对于追求健康的脚步,从远古时代到现代从未改变过,只是在远古时代追求简单的身体健康,没有疾病就可以了;到了中国古代追求健康的方式有所升级,追求的是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个别的人还追求健康长寿或者长生不死的方法;到了近代中国,人们追求的人体健康表现在躯干、心理、社会适应以及道德健康的发展上,其健康的发展是根据时代的需求发展变化的,但总的追求养生的思想一直是不变的。邱丕相先生认为,传统养生是人类进行“预防疾病、养护生命、延年益寿的实践活动[3]”,其独特的运动形式以及科学的锻炼方法,为人体健康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实践基础。

继承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郑国华博士在《社会转型与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中,提出“对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只有通过服务于社会来寻求自身发展的现实道路[4]”。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不是对过去的文化一味的全盘接受,而是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健身气功•八段锦的出现,就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与传播的现实道路之一,符合时代及社会发展的需求。

中医也是我国民族传统文化,历经数千年依然璀璨辉煌,为人体健康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中国古代的名医华佗,根据人体运动需要及从治疗医学的实践出发,创编了五禽戏,对人体健康有了独特的见解,而五禽戏与八段锦的性质及原理同出一脉,都受到中医经络学说以及中医基础理论的影响。因此从医学的视角出发,研究人体健康发展的健身气功•八段锦的功能及作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也是继承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之一。

3.3 基于人体健康发展的健身气功•八段锦功能分析

中国传统养生文化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其养生思想受到了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导引图的影响,后世根据其创编了养生功法。

(1)应四时气候,调整人体脏腑

新编健身气功•八段锦的八个动作,根据四时气候的变化,对人体脏腑进行调整,因此可以进行分开练习,也可以进行整体的锻炼。在春季,万物生长,一切欣欣向荣,充满了生机。八段锦第七式“攒拳怒目增气力”中,怒和目都属于肝的属性,中医认为“肝在窍为目,在志为怒”,在一定怒志的范围内是有利于疏泄肝气的,因此可在春天单独练习八段锦第七式动作,可达到增加力气的健身效果。夏季为四季中最为炎热的季节,心火自然旺盛,而此时练习八段锦第五式“摇头摆尾去心火”,刚好可以去除心火;而心属火,需要以水克火,才能真正消除夏天的心火,因此同时需要进行补水补肾气。

长夏为夏转秋之间时节,其脾属土,居中央,对应的季节为长夏或四时,而此时练习八段锦第三式“调理脾胃须单举”动作与季节相呼应,可以起到同时调理脾胃的功能;脾胃健全,则人体口味好,消化好,身体更好,不易得病。秋季为养肺的最好时机,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中记载“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中医学记载“肺在五行属金,为阳中之阴,与自然界秋气相通[5]”;肺主要与呼吸相关,其在人体表面的器官为鼻,而八段锦中第二式“左右开弓似射雕”中的左手为爪,右手为八字掌(反之),十字交叉,然后对拉运动分开,刚好配合了五脏中的肺进行协调呼吸,也刺激了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的经络运行。冬季为一年中最冷的季节,与其相对应的脏腑为人体的肾,肾为人体先天之本,主宰人体的生殖系统,故须加以保护与加固,才能起到生髓通脑的作用;在八段锦第六式中,通过身体前屈后伸的动作,从而达到“两手攀足固肾腰”的功效;中医认为“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腰背委中求”,对于腰背部的疾病应该在足太阳膀胱经中“委中穴”进行整治,而委中穴的定位为“腘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腱的中间”[6],刚好是动作需要摩运经过的关节及穴位。而对于第一式“双手托天理三焦”、第四式“五劳七伤往后瞧”、第八式“背后七颠百病消”及起势与收势动作,在四季都是可以进行练习的。对于八段锦的单个动作与整体动作的相互练习,是因人而异的,这样也更符合人的需求。

(2)与经络相通,调整人体气血

中医认为“痛则不通”,经络及气血的不顺畅将对人体造成伤害。人体的五脏六腑,分别为心、肝、脾、肺、肾(五脏)、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六腑),与人体的十四经络(除任脉和督脉)相互呼应,分别为手三阴三阳,足三阴三阳,经络的畅通将有利于人体健康。在健身气功•八段锦的功法练习过程中,并不是一个动作就主管哪条经络,而是与相应的表里、属络关系的经络都可影响到除本经以外的其他经络。

其下分析仅以八段锦中的两式动作为分析对象,其他经络的运行通络原理基本相同,如八段锦的第一式“双手托天理三焦”,三焦并不是一个穴位,而是以膈肌为界,其上为上焦(肺),其下为下焦(肾),中间为中焦(心包),对应的经络为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太阴肾经,通过手臂的上托、外旋、平举等动作,从而使三条经络的气血运行得更好,以利于人体颈椎病的防治;八段锦中“摇头摆尾去心火”的动作,除刺激尾闾中正的本经(脊柱、督脉、膀胱经)外,还可以刺激足少阴肾经的经络,肾与膀胱相互为表里关系,肾主水,因此可去除心火。不管是八段锦中的哪一式动作,其动作路线的原理与经络的循行走向的规律都是一样的,如第二式(左右开弓似射雕),此动作从胸部两手交叉成十字形,右掌成“爪”,左掌成八字掌(反之),两掌心朝内,打开如拉弓射箭之势,对应的经络为手少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遵循从胸走手的规律,因此八段锦的动作是与人体机体内的经络运行规律、人体运动规律相一致的,可以调整人体的气血正常运行。

(3)防治已病,治未病的功能

现代医学模式,为生物-心理-社会模式,在此基础上交叉了其他学科的影响,因此产生了运动医学这门学科。运动医学主要是把中医理论基础与运动学相结合,不仅可以治疗已之所病与未病,也可以引导病人进行运动与医学的结合,更有利于中医对人体健康的恢复。对于传统养生功法的练习,一直是医学院校必修的项目,要想更好地为病人指导运动,首先医者本身就应该要有强健的体魄。

健身气功•八段锦的每一个动作,都可以治疗人体的某种高发疾病。如前面四式的动作,都可以预防和治疗肩、颈部疾病,而第四式“五劳七伤往后瞧”的动作还可以预防眼晴疲劳;练习第五式“摇头摆尾去心火”动作,可以增加重要关节颈部、腰部、髋部的灵活性,还可以预防便秘和痔疮的产生;“两手攀足固肾腰”的动作,对于肌肉的柔韧性要求非常高,通过练习可以“对肾、肾上腺、输尿管等器官具有牵拉、按摩作用”[3];通过练习“攒拳怒目增气力”,可以增长人的气力,中医认为“肝在体合筋,其华在爪”,有利于全身关节的牢固与肌肉的结实;最后一式“背后七颠百病消”,通过轻微震动脚后跟,可以使全身肌肉达到放松的状态,起到放松心情的作用,心情一好,自然百病就不再有。

3.4 基于人体健康发展的健身气功•八段锦的作用分析

邱丕相先生把健身气功•八段锦的功法特点概括为:“柔和缓慢,圆活连贯;松紧结合,动静相兼;神与形合,气寓其中”[3],自然与人体的精、气、神相结合为一体,这样将有利于人体健康。

3.4.1 练以修身,养以修型

生命在于运动,任何一项体育项目的锻炼,必须持之以恒,才能得到健身的效果,如《诗经•大雅•荡》中所阐述为:“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健身气功•八段锦的创编,其整个套路的运动量、运动强度及运动时间等的准确量化,是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因此适合人体运动的规律,适合人体健康发展。练习养身健身气功•八段锦的时间一般为13分钟左右,一式动作左右各三次,共6次;现在也出现了时间为6分钟左右的八段锦,其一式动作左右各一次,共2次,运动量上有所减少,但动作的质量上是一样的,这样更符合大学生的心理状态,更有利于学校普及健身气功的发展。长期练习八段锦中的动作,可以预防驼背、肩、颈部的疾病等,治疗大学生的各种文明病;而小强度的运动量练习,以及科学的健身方法更有利于大学生的修身与修型。

3.4.2 配合呼吸,调整心态

在王宗岳的《太极拳论》中,对于呼吸的调整表述为“虚领顶劲、气沉丹田”,此处丹田一般指下腹部,也就是气海穴的位置,因此为腹式呼吸方式。腹式呼吸对于调整人体紧张、亢奋、失落等情绪,具有缓解的作用;在八段锦的练习过程中,也采用的是腹式呼吸的方法,长期练习八段锦动作,使其配合动作与意念,将有利于调整人的心态,有利于身心健康。当今的社会是一个浮躁的时代,而大学生群体在面临社会的各种压力时,更是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反而被压力所击垮,如果能在此时调整一下自己的心态,平心静气的去看待事物的发展规律或社会的一些门道,也许能更好的去适应社会所带来的各种考验。

3.4.3 意念指导,放松自我

武术习语说“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这都是对人体的精、气、神锻炼的具体表现。在练习健身气功•八段锦动作的过程中,须做到以意念为指导,配合动作与呼吸的协调,才能使人处于放松的境界。在意念的指导下,排除内心的杂念,才可以做到与音乐的完美结合,才能与动作融会贯通,达到形神合一的状态。急促的社会生活脚步及紧张的工作环境,给人们带来了各种精神上的压力,而如何学会放松成为适应社会的必然手段,因此长期练习健身气功•八段锦将会对人的身心健康做出最好的调整。

4 结论

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电子时代的迅猛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财富的同时,人类的健康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威胁,衍生了各种文明病,如何预防与治疗这些疾病,成为人类所面临的另一个生存问题。健身气功•八段锦应时代的需求而出现,利用其本身的健身功能对人体的各种疾病进行养生治疗,对人体健康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也为人类适应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途径。

参考文献

[1]黄敬享等.健康教育学[M].北京:上海医大出版社,1992,08.

[2]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编.健身气功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教材[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

[3]邱丕相.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

[4]郑国华.社会转型与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D].北京体育大学,2007,06.

[5]孙广仁,郑洪新.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07.

人体功能 篇9

关键词:资源共享,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多重功能

运动人体科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运动人体科学的知识和理论均是通过观察、实验测定好调查研究而得到的。通过运动人体科学实验不仅培养体育专业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解决体育活动过程中出现的人体体能、机能及运动损伤等问题,为培养应用型体育教育人才奠定基础;同时也可通过实验室的有效开放,利用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丰富的实验资源、人才资源和技术资源,为社会提供大众健身、运动队训练等方面机能、体能的测定和指导。

1 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的功能探析

1 . 1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功能

1.1.1 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当今世界范围内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国民素质的竞争。因此,研究如何利用实验科学特有的时空优势与环境设备条件,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是高校实验教学的核心内容。根据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的特点,除常规实验教学项目外,为吸引学生自觉自愿地到实验室进行操作、实践,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实验室除开出一些常规实验项目外,还可开设与健康、运动损伤及疲劳恢复有关的一系列项目,如:运动后消除疲劳的按摩、运动伤病的推拿按摩;骨折、脱臼的临时固定;各种常见运动损伤的急救、康复治疗等实用性、针对性较强的实验项目;同时,也可针对体育教学或运动训练开设如:体育课医务监督、运动性疲劳的判定、运动前后血乳酸的评定、尿成分变化与运动的关系等实验项目,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另外,实验室还可以利用淘汰的仪器设备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一些实验室的淘汰仪器,如心肺复苏模拟人、血压计、解剖学模型等可交给学生,通过拆卸、组装,研究仪器构成,帮助他们理解仪器的内部结构和工作原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和潜能;有些仪器设备甚至还可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通过修理得以起死回生,重新利用。

1.1.2 面向全体师生 ,拓展实验室的育人功能

运动人体科学是健身、训练、理论、实验并重的学科。它完全有条件利用其实验资源,面向全校师生进行各种身体、心理测试和咨询。在我校,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除为学校通识选修课“体育健康教育”“营养与健康”“运动处方”等课程提供实验条件外,还为全校师生提供体质测评、健康监督、健身、减肥、体育康复等有关身心健康方面的咨询和服务,拓展了实验室的育人功能。

1 . 2 全民科学健身、训练的指导功能

1.2.1 为全民健身提供科学指导

目前,全民健身正在我国广泛推广,国家号召体育科研单位和体育院校要以群众体育和全民健身的科学研究为重点,因此体育院校在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现在,全国范围内,全民健身正蓬蓬发展,但由于全民健身活动中专业的健身指导队伍较少,健身爱好者运动过程中难免进入健身误区,很多人进行锻炼没有针对性,随心所欲。不会针对不同目的、不同体质选择合适的锻炼方法和手段,所以锻炼效果不佳甚至起反作用。如清晨太阳未出时进行锻炼,尤其是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慢性病患者是不合适的,而我们很多中老年人却往往选择了这个时段;如大众健身在锻炼时间、锻炼强度、锻炼频率的安排、锻炼项目的选择上都没有一定的科学依据或不知如何进行,可能给他们进行正确指导的机构却不多,而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正是具备这一条件的机构之一。

高校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有着丰富的实验资源、人才资源和技术资源,可以为社会提供体育健身、机能测定等方面测定,并依此制订与之相适应的运动处方,能够科学合理地指导大家健身。通过开放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一方面可以为他们提供体质测评、健康监督、健身、减肥等生理学问题的咨询和服务,以介绍和普及科学健身的知识和方法。另一方面还可以更好地进行相关的科学研究,通过从健身大众方面获得的第一手资料,进一步研究运动处方在指导大众健身方面的运用。

1.2.2 为地方中、小学体质测评提供支撑

根据学校体育工作的要求,各个学校都要建立学生体质档案;大多中、小学由于设备、师资受限,测量方法和测量手段都较落后,测量速度较慢,误差较大。相对来说,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仪器设备较齐全,且拥有具备专业素质的实验技术人员。实验室若对他们开放,可以为地方教育发展做出贡献。

1.2.3 为地方专业体育机构、机关、厂矿体育工作服务

在地方体育部门各级各类运动队的选材;机关、厂矿每年的体育活动中,都需要对运动员进行身体检查、医务监督,对整个活动做科学合理的安排,而这些都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和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的支持。因此,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不仅可以为大众健身提供科学指导,为学校体育教育的开展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撑,还可为地方各类运动会、运动队提供选材、训练、比赛等各个环节的科学指导。

1 . 3 提升实验室的社会、经济效益

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以及国家对高等教育事业大力支持,各高校实验室设备也得到了快速的补充和增长,但目前很多高校实验室除了承担相应课程的教学任务外,平时几乎是闲置的,又由于运动人体科学实验课程受开课计划及开课时间限制,实验项目的设置不是很多,因而造成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闲置的时间比较多,这极大地浪费了实验室资源。

通过开放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可以一改以前的封闭状态,利用实验室丰富、前沿的人力、物力资源服务社会,将会收到1+1大于2的社会、经济效益。首先,实验室在向体育机构、机关、厂矿服务的同时,也可向他们收取适当的费用,这对双方都是合理并可接受的。通过这一途径,即盘活了实验室的资源,也给实验室创造了效益,增加了实验室的造血机能。我校在开放运动伤病的康复理疗、保健康复的推拿按摩、体质测评与运动处方制订等服务过程中就收到了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得到了师生的好评。

2 结语

人体功能 篇10

人类的生活和工作总是在不同气温,不同光源条件下进行的,而这两种因素对人体的自主神经系统及其调控的心血管功能都可能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研究不同气温条件下,不同照度和不同色温光源对人体心血管功能调控的影响,分析环境气温及人造光源的协同作用的机制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本项研究的目的是探索在不同环境温度条件下,不同照明光源对人体心输出量,心搏量、血压、心率和皮肤血流量等生理功能的作用,观察其数值的变化,评价其变化的机能意义 讨论环境温度和光源的协同作用,可为不同环境温度下的适宜光源的选用提供生理学的依据。

1 实验方法

1.1 实验条件

实验是在一个能调节气温和光源照度与色温的人工气候室进行的,实验温度分别为18℃和30℃,光源照度分别为300Lx和1000Lx, 光源色温分别为3000K(低色温)和6000K(高色温)。

1.2 受试对象

8名男性,健康的大学生自愿者作为受试对象参加了本研究,实验时受试者穿T恤衫、薄运动裤、 短袜及软鞋.在实验过程中每位受试者要分别暴露于不同温度,照度和色温三因素组合的8种条件下,每次暴露的间隔时间最少3d。

1.3 测试方法:

本研究中测定的心血管生理项目包括心输出量(Co),心率(HR),血压,皮肤血流.心率的测定是用心电图机记录的,在胸前区按装三个电记,用以记录心率,用R-R间期计数心率 根据心电图RR值推算, 心输量的测定用阻抗体积描记仪法(Impedance Plethesmography)其仪器由日本光电出产(AI600G,Nihon Kohden Japan),根据心率和心输出量的关系算出心搏量.用一自动血压计(Ew Matsushita Japan 连续记录上肢的血压,记录收缩压,舒张压,计算脉压, 皮肤血流用激光-多普勒流量计(Laser-Doppler Flow meter, ALF 21 Advance, Japan)测定,它能有效的穿透皮下1.5mm的深度处,测定位置在上肢。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均以undefined表示,组间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P<0.05,**:P<0.01。

2 实验结果

2.1 心率

不同温度照度和色温下心率的变化见图1,在18℃环境温度和6000K的冷色温下暴露时,高照度也比低照度下的心率要快,在3000K和6000K下其P值分别小于0.01和0.05,表明环境低温时高照度能使心率增加。

2.2 心输出量

对心输出量的分析结果表明, 心输出量对环境温度及光源照度的作用是有显著意义的(P<0.05),但对色温的变化是无显著性(P>0.05),见图2。表明在高温下的3000k和6000k时高照度引起心输出量增加。

2.3 心博量

在环境温度为180C时,于300Lx下,6000K色温所致的心搏量大于3000K色温. 在1000Lx时两种色温的心搏量无显著性差异.见图3。

2.4 收缩压

收缩压的分析的结果表明,环境温度,光源照度对收缩压的作用是有统计学意义的,而对光源色温是没有意义的(P>0.05), 如在30℃的环境温度下,当人体暴露于3000k和6000K时 高照度都比低照度的收缩压为高,见图4。

2.5 舒张压

环境温度和光源色温对舒张压的作用是有统计学意义的,当人体暴露于30℃的环境温度,在1000Lx和300Lx的照度下 6000K色温的照明下舒张压都比3000k时升高(P<0.05),见图5。

2.6 皮肤血流量

对皮肤血流量的分析结果表明环境温度和光源色温的相互作用对皮肤血流的作用是有统计学意义的,当环境温度为18℃时,在两种照度下高色温都比低色温下的皮肤血流量为高P<0.01),见图6。

3 讨论

在涉及到光源照度的作用时,SUGIMOTO[1,2,3,4,5]和SUGIMOTO与HATOOKE(1986)[6]的研究证明,当光源照度超过320~500Lx时可使心率明显升高,特别是当照度由10Lx的暗光升上为2000Lx的亮光时心率的增加更为明显。Sato等 学者的研究也表明,在光照度由200Lx升高为3125Lx时,心率明显增快[7]。在涉及到光源色温时MUKAE和SATO研究了作为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的指标,又能反映交感神经活性和副交感神经活性的HRV(Heat Rate Variability)在不同色温条件下的变化,他们比较了光源色温3000K,5000K和6700K的作用,结果表明,在6700K时自主神经系统的活性比3000K时为高[8],ISEKI和YASUKOUCHI也报导,光线的亮度对自主神经系统有明显的影响,通过自主神经的活性改变调控环境温度和光源对心血管功能的调节[9]。我们的实验结果表明:当受试者暴露于30℃时,心率,心输出量比在18℃有明显升高,而收缩压和舒张压则是在18℃时为高。在两种环境温度条件下,心率,心输出量,收缩压,舒张压和平均动脉压都是在光源照度为1000Lx时明显高于300Lx时,且以30℃时的变化较18℃时为之显著.这表明高照度光源能引起心血管功能的增强,而且这种变化存在着环境温度和照度的相互的叠加或抵消作用.这些结果表明,不同的环境温度和光源照度及色温能引起人体心血管功能的改变,这提示人们在不同的环境温度下对于光源照度和色温的选择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除能满足视觉需要和工作的进行外,还要考虑人的生理功能的平衡和舒适感。

人体暴露于低温环境时,对心血管功能调节产生明显的影响,冷可以直接或反射性的引起皮肤血管的收缩,血流阻力加大,皮肤血流量下降,交感神经兴奋和一系列产热反应的动员均构成了心脏负荷的增加,导致心输出量改变,血压升高,心率加快。一系列的研究报导,光源的照度和色温对循环功能有一定的影响,但这些研究多是在常温下进行的,还未见有高温和低温下光源照度和色温度对循环功能的研究报导,也未见有光源照度和色温度对心输量作用的研究报导,但心脏在人体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就是输出血液流到全身以适应机体对新陈代谢的需要,它是衡量心脏功能最基本,最具体的指标,也是衡量人体循环系统效率高低的体现,在评价心功能方面有重要的生理意义。心输出量的变化及其变化量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心率和心搏量,心率是心脏活动的速度,心搏量则是反映心脏的泵血功能和工作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由此可见,心输出量的变化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环境温度和光线强度变化时,人体心输出量的变化受温度变化的幅度,光线的强弱,暴露时间的长短和个体特异性等,我们的实验结果表明,在环境温度为30℃时心输出量比在18℃时为多,在高照度的光线下也比在低照度下为多,而且这种变化与心率的快慢相吻合,心搏量则未见明显变化,说明心输出量的增加是由于在高温或高照度下心率加快的结果,我们的结果还表明,光源色温对心输出量的作用不明显,但我们观察到高照度可引起收缩压的升高,而高色温能引起舒张血压的增加,这也和文献报导相符[2]。我们的研究结果还表明,照度增加时皮肤血流量也增加,同时温度和照度、温度和色温之间的相互作用也有一定的意义 。在环境温度和照度升高时,皮肤血流量增加,这对通过血流传导散热来说是不可缺少的,由于通过血管的扩张作用使皮肤血流增加,为了代偿皮肤血流的增加,使静脉回心血流量增加形成总的血流增加,另外在高温度或高照度下心输出量的变化也可能是大脑皮层兴奋,从而使交感神经兴 交感神经支配心肌神经未稍,释放儿茶酚胺类物质,如肾上腺素(NE),多巴胺等, 激活心肌的收缩功能,使其收缩频率加快,心跳次数增加,从而引起心输出量的增多。

在本研究中选用的环境温度分别为30℃和18℃。30℃是属于轻度热应激,18℃是中度寒冷,两者相差12℃,且这两种温度是人体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经常遇到的,例如季度的变化,昼夜的变化和地域的不同等。当人体分别暴露于30℃和18℃时,随着时间的延长所测的生理功能发生相应的变化,表现为在30℃条件下心率增加,血压下降,心输出量增加,而在18℃条件下 则表现为血压升高,心输出量减少,心率稍低于在30℃时,在环境温度发生改变时,人体所处的光源对心血管功能产生一定的调控作用,这就提示在不同的地区或季节,对光源的选择是有一定的考究的。

参考文献

[1] Kobayashi H, Sato M.Physiological responses to illuminance and color temperature of lighting[J].Ann Physiol Anthropol,1992,11(1): 45-49.

[2] Sugimoto S.Physiological effects of environmental lightingconditions relation between illumination level and physiological load (part 1)[J].J Illum Engng Inst Jpn,1980,64:178-182.

[3] Sato M, Yasucouchi A.Non-visual effects of room illumination. In Sato M, Tokura H and Watanuki S eds. Recent advances in physiological anthropology[M].Kyushu Univ Press, Fucuka, 1999:3-10.

[4] Sako H,Suehiro T, Kawahara M, et al.Compound effect of color temperature of lighting and ambient temperature[J].Ann Physiol Anthrop,1993,12:110.

[5]Sugimoto S.Physiological effects of environmental lighting condi-tions?Relation between illumination levels and physiological load(Part 2)[J].J Illum Engng Inst Jpn,1981,65(4):171-175.

[6] Sugimoto S,Hataka H.Physiological effects of illuminance[J].J Light and vis Env,1986,10(1) :15-20.

[7]Sato M.The effect of color temperature of lighting sources on theautonomic nervous functions[J].Annals of physiological anthropol-ogy,1992,11(5):533-538.

[8]Mukae H,Sato M.The effect of color temperature of lightingsources on the autonomic nervous functions[J].Ann Physiol An-thropol,1992,11:533-538.

人体功能 篇11

关键词:茶多酚,结构,生物学效应,运动功能,改善

茶叶是当前人们生活中常见的绿色饮品, 在我国的饮用历史已经超过四千年。茶叶深受人们喜爱, 除了其独特的口感外, 还在于其保健价值。茶叶中最为人所知的一种物质, 就是茶多酚, 这种多羟基酚类化合物是茶叶药效的主要活性成分, 在茶叶干物质中所占比例为20%-35%。大量实验研究表明, 茶多酚以其独特的生物学效应, 在增强机体抵抗力, 改善人体运动功能方面具有明显作用, 有着较好的天然药物研究与开发前景。研究茶多酚的生物学效应, 能够更好地将其应用于临床实践中。而在探讨茶多酚的生物学效应及其对人体运动功能的改善作用前, 我们首先应对茶多酚这一概念有清晰地认知。

1茶多酚的概念及其构成

在茶树中, 存在着一种多羟基酚类化合物, 该种化合物即被总称为茶多酚。茶多酚是茶叶中所特有的成分, 占茶叶干物质的20%-35%左右, 在茶叶药效中属于主要活性成分。基于茶叶显著的保健功能, 关于茶多酚,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投入了大量研究, 根据研究结果可知茶多酚中含有能够增强机体抵抗力的活性物质, 而且包含抗氧化、抗病毒、抗辐射等多种天然生物活性。

茶多酚由多种成分组成, 除茶素类、花青素类、缩酚酸类外, 还包括黄酮醇类、酚酸、黄酮等, 其中以儿茶素类化合物为茶多酚的主要成分, 在茶多酚中大约含65%-80%。而儿茶素类化合物则又包含四种形式的儿茶素化合物, 其一为表儿茶素, 其二为表没食于儿茶素, 其三为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 其四为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 英文分别简称为EC、EGC、EGCG、ECG, 其中儿茶素中50%左右为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

2茶多酚中已知生物学效应

2.1茶多酚具有一定的抗氧化作用

茶叶的抗氧化活性, 最早报道于1963年, 由日本棍本五郎提出, 此后关于茶叶及其活性组分的抗氧化活性研究层出不穷。茶叶保健抗癌中最重要的机理, 当前仍然公认为其抗氧化作用。B环上的邻二羟基, 作为抗氧化活性的主要结构, 常见于多酚类化合物;这种抗氧化结构还包括A环上5和7位上的二个羟基, 而在此之外, C环上的3位上的羟基也是其抗氧化活性结构基础。其中3, 4, 邻二羟基这些儿茶素结构上的物质, 具有整合游离金属离子的功能, 可促进金属离子活化而产生的活性氧离子的减少。对于人体疾病与衰老来说, 虽然由多种因素导致, 而目前研究均表明与人体内所形成的过量自由基是离不开的。内源性的形成过程, 使得电子传递成为自由基的基本反映。人们吸氧、空气都可能会催生自由基, 除此之外紫外线辐射或人体免疫功能低下, 也可能诱导自由基形成。而茶多酚在清除自由基活性方面显示出很强的效应, 尤其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能够高效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表没食子儿茶素与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则在其它类型自由基上具有很强的清除作用。

2.2茶多酚具有一定的抗癌效果

引发、促发和蔓延, 是人体肿瘤发生过程中必然会经历的三个阶段, 大量酶类存在于这些阶段中并控制着人体肿瘤阶段的发展, 或对其产生激活作用, 或对其产生抑制作用。茶多酚之所以具有一定的抗癌效果, 正是因为其与这些控制人体肿瘤阶段的关键酶类具有相应的抑制和激活作用。P-450氧化酶类, 是人们关于致癌物研究中最早研究出的酶类, 研究表明P-450氧化酶类与多数致癌物有关联, 其所发挥出的亲电子物质能够一定程度地左右致癌物活性, 存在于肿瘤引发阶段, 所以肿瘤起始阶段的生化标记物被很多人公认为这类酶。在癌症发生中, P-450氧化酶类能够产生明显的保护作用, 而茶多酚中的多种茶儿素单体对P-450氧化酶类活性具有还原作用。另外, 多种致瘤物还会导致鸟氨酸脱羧酶活性的激活, 而细胞增殖和分化与这种酶息息相关, 尤其在皮肤癌中比较明显。通过对茶多酚的研究表明, 茶多酚对致癌物TPA对这些酶的激活效应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茶叶中的儿茶素还能够较强地抑制端粒酶的活性, 而端粒酶在癌细胞增殖能力的控制酶中属于关键酶。此外, 茶多酚中的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还能够相应地干扰和抑制尿激酶和基质金属蛋白酶, 这两种酶中前者可促进癌细胞向周围扩散, 后者可加快癌细胞进入血液。

2.3茶多酚可一定程度调节机体免疫功能

茶多酚具有多种生物学效应, 其中比较显著的还包括免疫调节性。首先, 茶多酚对淋巴细胞的转化和增殖具有促进作用, 能够促进淋巴细胞功能的增强。茶多酚不仅能够使大鼠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得到增强, 而且能够促进人单核细胞的增殖, 促使人外周血单核细胞中环腺苷酸浓度发生明显降低, 从而促进机体免疫力的增强。其次, 茶多酚对细胞因子的分泌有显著影响。多种报道显示, 机体细胞因子的含量会被茶多酚所影响, 与此同时茶多酚的作用还体现在改变巨噬细胞对嗜肺军团菌的免疫应答方面, 在这一过程中TNF-α和IFN-Y的分泌会随之增加, 继而增加巨噬细胞免疫应答活性。再次, 茶多酚还可提高抗体水平。作为免疫增强剂之一, 茶多酚能够影响抗体的产生。研究显示, 人血清中Ig G、Ig M、Ig A等的免疫球蛋白含量可在茶多酚介入后得到出现提高, 且服用茶多酚抑制剂能够明显改善人体血清中原来抗体水平较低症状。茶多酚还具有消炎和抗过敏效果, 能够促进踧踖血氧与血浆与全血粘度的降低, 加快溶解纤维蛋白, 对机体微循环具有改进作用, 从而能够避免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2.4茶多酚具有一定的抗粥样硬化功能

茶多酚中的消炎、抗感染生物学效应, 还能够作用于粥样硬化这一炎症性疾病, 改善机体炎性因子与粘附分子等, 从而具有相对的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3茶多酚对人体运动功能的改善作用

3.1茶多酚可抑制人体自由基, 提高运动效能

人体代谢过程会产生多种垃圾物质, 自由基便是其中一种, 运动量越多, 自由基反应越强, 越容易导致运动疲劳。自由基对某些酶也会产生影响, 导致其失活, 从而致使一系列病理变化的产生, 也会对人体肌肉收缩能力产生影响, 导致其发生下降。清除自由基, 当前主要依靠生物抗氧化剂, 通过抗氧化剂对脂质过氧化的活性物质加以抑制。在多种抗氧化剂中, 茶叶内所包含的茶多酚被公认为具有很强自由基清除能力的生物抗氧化剂。在自由基的清除上, 茶多酚的清除率为98%左右, 同时可辅酶ⅠⅠ的电子传递链来对自由基的反应进行中断, 在避免损伤生物大分子的过程中协同消除体内过量有害自由基。因茶多酚在自由基清除中显示出较强的效果, 所以在进行大量运动使对一定量的茶多酚加以补充, 可使体内因大量运动而产生的自由基被显著降低, 促进线粒体呼吸链产生的ATP量的增加, 提高肌细胞中ATP量, 为肌肉提供更多能量来源, 使肌肉收缩性能得以更快恢复, 减轻肌肉疲劳, 提高人体运动效能。

3.2茶多酚能影响人的神经系统与氧运输系统, 提高运动反应能力

神经作为人体重要组成部分, 支配着人体的一切活动。当机体运动强度过大时, 将会导致大量ATP的消耗, 对人体神经元的机能活动产生直接影响, 降低神经元的工作能力, 减缓信息传递速度, 导致人体运动反应能力和判断力下降。而中枢神经系统在接触到茶多酚后将会产生兴奋感, 有利于开放人体钙通道, 对脑能量代谢产生调节, 促进大脑皮质的兴奋, 提高机体反映和灵敏性, 减轻机体的疲乏感。这种影响表现在运动功能中即可调动人体各种运动感觉能力, 服用茶多酚可使人在运动训练中疲劳得以延缓, 能够更加精准地掌握和理解运动动作要领, 促进人们更快地完成技巧性较高的运动项目。人体在进行体育运动的过程中, 循环系统受氧气影响很大, 被氧化的有机物量和机体的供氧量对机体能量的多少具有决定性作用。尤其在有氧运动中, 对氧化的作用更为看重。而氧运输系统与血红蛋白密切相关, 茶多酚对血红蛋白合成具有催化作用, 可提供足够的载体给氧运输, 使机体在运动中不会因缺氧而产生疲劳感, 促进人体运动耐力与能力的提高。

运动补剂是现代体育运动中人们在不断寻找的能量, 在不伤害运动员身体的前提下促进运动员运动能力的提高。茶多酚以其多种生物学效应, 在人体运动功能中可发挥重要作用, 不失为运动补剂的佳选。

参考文献

[1]胡珂.浅谈茶多酚的应用与发展前景[J].中外食品工业 (下半月) , 2015, (01) :31-32.

[2]马力, 陈永忠.植物多酚的生物活性研究进展[J].农业机械, 2012, (21) :108-109.

上一篇:先天性梅毒下一篇:民营企业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