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科研院

2024-09-29

现代农业科研院(精选12篇)

现代农业科研院 篇1

长期以来, 农业科研院所作为国家农业科技的研发主体, 承担了大量的农业科技项目, 积累了大量的科研资料, 在农业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 农业研究院所科研档案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农业研究院所科研档案管理人员如何在信息化时代, 不断提高档案管理工作水平, 促进档案管理现代化发展, 对现有的科研档案资料进行归纳、保存, 为科技人员日后的开发、利用提供重要技术理论支撑, 是农业研究院所科研档案管理人员面临的一项重大任务[1]。

1 农业研究院所科研档案的含义

农业研究院所科研档案是指在农业科学技术人员在研究过程 (考察、预备试验、申请立项、执行、总结、结题、鉴定、成果申报及示范推广活动) 中记录的, 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数据、录音、摄像等各种形式载体的材料[2]。农业科研档案的形成具有时间跨度长、收集范围广、成果性强等特点, 这需要管理人员针对科研档案的特性, 制定适宜的管理方案, 不断加强农业科研档案管理的现代化建设, 提高农业科研管理工作的效率, 促进农业科研院所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

2 农业研究院所科研档案管理现状

2.1 农业科研档案管理方式落后

目前, 农业科研院所的科研档案虽然制订或修订了一些档案收集保存利用的办法, 但是具体管理工作中仍然存在着重保存轻利用的旧观念, 保存方式主要以纸质材料记载科研档案, 造成档案所需存放空间较大, 且检索不方便, 利用效率低下, 落后的科研档案管理工作方式, 已成为制约科研档案管理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2.2 农业科研档案管理缺乏专业管理人员

农业科研院所科研档案管理人员往往不是专职, 而是由办公室人员兼任, 且不具备相应科研档案收集保存的知识, 容易造成归档不及时、漏归重要资料、不分类储存档案、查找档案困难等现象, 使得一些重要科研资料随着科研骨干或课题主持人岗位变动而流失, 给科研院所带来严重损失。

2.3 农业科研档案管理投入不足

大部分农业科研院所在科研档案基础建设方面投入资金不足, 使得档案保存的基础设施和设备缺乏, 主要体现在档案室、档案柜、档案储存电子设备不符合现代化要求, 加大档案管理工作难度, 降低档案利用效率[3]。此外, 虽然计算机网络技术日新月异, 但极少有农业科研院所针对农业科研档案建设一个资源共享的数字平台。目前, 国内农业科研院所现有档案数据的处理多数停留在收集与保存层面上, 使得档案信息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 使农业科研档案现代化建设难以为继。

3 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的建议

3.1 实现管理现代化

农业科研档案管理离不开现代化的技术和手段, 因为随着时代进步, 各种科研档案信息量高速膨胀, 面对数量庞大, 类别纷繁的科研档案材料, 必须利用现代化设备与技术, 如计算机、复印机、扫描仪、存储硬盘、网络技术等等[4]。我国农业科研院所在科技档案管理工作中, 由于对科研档案数字化管理软件和硬件设施投入较少, 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对科研档案进行管理仅停留于对项目、成果名称进行一般性检索的阶段, 对档案计算机管理的数字化管理模式等工作较少涉及。传统的档案管理方式已不能满足农业科技工作者的实际需要, 科研档案管理工作应引进相适应的软件, 以数字形式来对科技档案信息进行存储和利用, 利用网络连接多台计算机对科研档案进行集中管理和检索[5]。

此外, 为规范农业科研院所的科研档案现代化管理, 需要制定严格的科研档案管理制度, 包括科技档案接收制度、保管制度、整理制度、借阅制度、保密制度和销毁制度, 并需要专人落实各项制度, 确保科研档案的真实性、完整性、保密性和可利用性。

3.2 加快复合型人才培养

随着农业科学科技的发展, 农业研究领域不断扩大, 而目前相关农业科研院所的科研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更新相对滞后, 这将直接影响农业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因此, 尽快培养一批既懂档案管理和农业科研专业知识, 又熟练掌握计算机技术, 具有综合业务能力的专业人才显得尤为重要[6]。通过组织科研档案管理人员学习档案法、现代化的管理技术、参观学习外单位的管理方式、鼓励科研档案管理人员尽可能参与科研活动等提升专业素质, 使他们成为档案管理现代化建设的骨干力量[7]。

3.3 加大科研档案管理投入力度

农业科研档案管理的费用来源几乎无一例外地纳入行政事业管理费用, 这些费用一般用于购置了档案密集架、防磁柜、刻录机、全宗柜、吸尘器、温湿度仪等, 仅能维持传统的管理模式, 导致现代化的农业科研档案所需各种硬件条件和内外部配套设施不够完善[8]。为加快建设现代化农业科研档案管理模式, 在继续保证科研档案日常经费的同时, 及时针对某一方面或某一层面存在的薄弱环节, 有重点地加强人力、财力的投入, 例如增派人手及时归档农业科研材料, 设立专项管理经费用于软件购置、网络维护、培训管理人员等[9]。

摘要:农业科研院所作为国家农业科技的研发主体, 积累了大量的科研资料。农业研究院所科研档案管理人员如何在信息化时代, 不断提高档案管理工作水平, 是农业研究院所科研档案管理人员面临的一项重大任务。文章通过对农业研究院所科研档案的含义、管理现状、现代化的建议3个方面为规范和加强农业科研院所的科研档案管理做一些探索性研究。

关键词:农业科研院所,档案管理,现代化

参考文献

[1]梅盈洁, 邱俊荣, 刘军, 等.加强农业科研档案管理提高农业科研管理水平[J].农业科技管理, 2011, 30 (2) :14-17.

[2]舒琦艳.论农业科研单位档案信息化管理与创新[J].农业科技管理, 2013, 32 (6) :52-54.

[3]刘佳丽.水产科研院所档案管理现代化探索[J].福建水产, 2012, 34 (3) :255-257.

[4]徐渝榕.试探高校科研档案管理[J].福州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8 (2) :108-110.

[5]宋丽.我国科技档案现代化管理研究[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2, 32 (2) :150-151.

[6]张秀芳.浅谈建筑材料科研档案的现代化管理[J].福建建设科技, 2013 (5) :83-84.

[7]李俊霖, 张林, 郭梁, 等.高校科研档案管理信息化的研究[J].技术与创新管理, 2011, 32 (6) :602-604.

[8]宋喜梅, 林家丽, 郑良永.农业科研档案管理刍议[J].农业科技管理, 2012, 31 (5) :53-55.

[9]陈颖.浅谈当前高校科研档案归档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大学教育, 2012 (1) :170-172.

现代农业科研院 篇2

3.2 简化项目中期检查和评估环节,让科研人员能够腾出更多的时间专心开展研究工作创新项目实施管理方式,加大项目申报和结题验收力度,抓好“头”与“尾”两道关卡。加强管理部门间相互沟通协调,建立检查评估结果互认互信制度,尽量简化和减少项目中期检查和评估环节,减少日常烦琐的应付性事务,把科研人员从日常的“文山会海”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可以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科研工作中,让项目经费产生应有的价值。

3.3 建立健全人才考核评价机制,充分调动科研人员工作积极性改变以往的因人设岗制度,推行因事设岗制度,真正建立起公开有序、公平竞争的岗位聘任模式。打破传统的岗位聘任终身制,逐步建立职务能上能下、优胜劣汰、合理流动的竞争机制,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人才评价应综合体现各种要素,既要注重科研功底,更要注重工作绩效;既要注重发挥自身潜能,更要注重团队协作精神;既要看重个人才能,更要看重人才的德行。根据岗位不同特点建立以绩效为核心、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人才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配以创新文化建设,创造共同的价值观,培养青年科研人才,创造一个和谐、有序的工作环境。通过建立各方权衡、加权有别的定量化评价体系,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人事相宜的人才使用格局,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类人才的作用。

3.4 完善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构建合理人才梯队引培并举、双管齐下,不仅要敢于打破传统思维,设置优惠条件,吸收和引进一批优秀人才,同时也要搭建激励平台,选拔推荐一批具有培养潜质的青年骨干进行在职培养,让高层次人才喷涌而出。在打造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同时,还要注重一般性人才和管理人才的适量引进,构建合理的人才梯队,切实激发科研团队创新活力。

农业科研竞风流 篇3

在汝州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汝州市农科所所长、党支部书记胡新正带领全所科技人员坚持以科研为中心,以科技成果转化为重点,紧紧围绕建设富裕汝州、文明汝州、平安汝州的总体目标,开拓创新,锐意进取,扎实工作,全力服务“三农”,为促进汝州市农业发展、农民增收、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做出了积极贡献。

示范推广 成绩斐然

在胡新正所长的带领下,农科所引进示范小麦、玉米、红薯、谷子、南斯拉夫油葵等农作物新品种15个,推广面积达45万亩。2004年,他带领全所科技人员示范推广优质高产多抗大穗玉米新品种国审豫玉25号,在汝州市纸坊乡、温泉镇建立了万亩高产示范田,推广面积达30万亩,平均亩产485公斤,获得2004年度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为进一步提高新品种的知名度,汝州市农科所每年安排小麦、玉米新品种试验,并在5月、9月分别组织各级领导、科技人员、种子经销商、科技示范户,到现场观摩,了解各个品种的特性,交流高产栽培技术。

为了使新品种得到更好地推广,农科所每年举办科技培训班10余期,培训农民2000人次。推广小麦施肥“前氮后移”、配方施肥等农业新技术31余项,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为汝州市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做了大量工作。

高质量、高标准地完成国家、省级新品种鉴定试验

2009年,汝州市农科所承担着2个国家级小麦新品种鉴定试验、4个省级小麦新品种鉴定试验、2个省级玉米新品种鉴定试验、1个省级谷子区域试验和平顶山良种补贴项目推广品种展示试验。该所科研人员严格按照区域试验的要求认真管理,详细记载,做好各项调查工作,精收细打,高质量、高标准地完成国家、省级新品种鉴定试验。通过区域试验,筛选出了一批优质、高产、抗病抗倒、综合性状较好的小麦、玉米新品种,对汝州市调整农业结构、优化品种结构、发展农业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必将发挥积极作用。

良种繁育 卓有成效

该农科所非常重视育种工作,在胡新正的领导下,大家按照自己的分工做好良种的选育工作。每年配置玉米杂交组合近千个,并在海南乐东县租50亩土地进行玉米加代试验,选育出了汝玉1号、汝玉2号、汝玉3号等玉米新品种。

在小麦育种方面,选育出了汝州0319、汝州632、汝州0418、汝麦6008等一系列小麦新品系。现已有小麦育种高代材料1300多份,高代产比材料76份,小麦育种工作已具备了一定的科技竞争实力。其中汝州0319小麦新品系在2006~2007年度区试比对照豫麦49增产8.7%,在12个参试品种中名列前茅。2007~2008年度,国家小麦工程中心在温县赵堡村采用汝麦0319小麦新品种进行小麦高产攻关。2008年5月25日,经全国小麦专家组副组长郭天财教授一行检查、验收,亩产高达728公斤,比2006年温县祥云镇小麦亩产717公斤的历史最高纪录增产11公斤,创国家历史新高。目前汝麦0319已申请农业部植物新品种权保护,并顺利通过省级审定,成为汝州市第一个通过省级审定的农作物新品种,在全省居于领先地位。

现代农业科研院 篇4

1 农业科研机构科研考核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科研考核是运用一定的评价方法对科研人员的科研工作成绩进行客观、实事求是的评价 (刘朝晖, 2014) 。农业科研机构科研考核是科研人员工作评价的重要依据之一, 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 客观、公正的评价科研人员的工作, 对于充分发挥科研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对于提高单位的科研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当前科研单位考核实行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考核方法, 定性和定量按照一定比例的权重, 定性考核主要通过领导投票、单位同事投票的方式来得分, 考核方式以描述性为主, 分为优秀、称职、基本称职、不称职4 个档次。定量考核主要是根据科研人员的科研任务、科技成果、知识产权、论文与著作、科技成果转化、科技服务、科技条件、人才培养、科技管理等指标的考核。一般采取量化积分的方式, 每个业绩指标根据考核指标和评分标准进行评分。但近几年农业科研机构考核针对性不强, 行政色彩较浓, 年度考核常流于形式, 出现为了树典型乱改标准、乱加分的情况, 不光没有有效起到激励科研人员, 提高工作积极性的作用, 反而导致许多内部矛盾, 考核成效甚微。近几年农业科研机构的科研考核, 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1评价过程不严谨, 人为干扰因素太多

目前农业科研单位科研考核主要依靠科研单位科研办或者综合办行政管理人员根据单位内部制定标准进行评判, 由于制定标准的模糊不清或者是评判人知识水平和专业的限制, 对考评方法的理解产生差异, 有的评价标准存在界限模糊, 从不同角度解释都解释的清的状况, 导致考核者评价标准模糊。农业科研机构每到年终考核科研办是科研人员咨询或者申诉最多的部门, 科研人员带着评定准则和自己的成果到科研部门要具体的答复“算不算”, “算多少分”“组内如何分配”等等的问题, 很多形式的成果、发表的不同刊物的文章, 宣传的材料, 项目的来源等问题考验着科研办行政人员的判断能力, 算或不算不止是对当事人一个的衡量, 还涉及到对其他科研人员但没有提出相同问题人员的公平, 这种条件下的考核人员的判断往往会成为矛盾的导火索, 科研办人员有时不能判断一些科技成果的价值, 很难回答科研人员的“算不算”或者“算多少分”等问题, 只能按考评标准严格办事。另外, 考评标准一旦制定, 鉴定和评价就会一味追逐标准上的指标, 而对于一些做出对单位有突出贡献的科研人员或者成果的判断, 在评定标准上没有明确标明, 考评者也会以评价标准没有而拒绝一些成果的计入。

1.2评价机制不健全, 指标混乱

不合理的考核指标和评价体系会使得科技人员对照指标急功近利、避难就易, 出现学术道德滑坡, 人才成长扭曲的现象 (苏俊宏, 2009) , 这样会挫伤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阻碍科研工作的发展步伐。不同的科研机构具有不同的发展定位、研究内容和研究团体, 同一个评价标准不能应用于所有的科研机构, 很多单位照抄照搬别人的评价标准, 不顾及单位本身定位, 尤其是像某些单位学科发展不均衡, 使得科研成果的评价在质量上很难衡量。另随着单位对不同方向的支持力度不同也会导致科研成果考核结果的失衡, 有的方向可能出现大量成果的堆积, 而有些方向可能发展较为困难, 而靠科研人员个人的意愿和努力也并不能赶得上。考核指标较为生硬, 流于形式, 追求数量, 难求质量, 经常以项目数、论文数、经费数作为评价一个科研人员科研能力的指标, 而忽视了科研具有一定的时效性, 科研人员为了年终考核的高分, 必须拼命拿项目、发文章, 而农业科研有很多是周期长、见效慢、需要有耐心才能有成果的方向, 考核却使得科研人员不愿意从事这些较长时间才出成果的基础性研究, 而一味追求较为快速、易出成果的科研工作。另外, 考核指标偏向于个人科研成绩, 科研人员做自己的工作考核得分高, 做单位公共的工作反而得分低的情况, 这样反而导致科研人员以科研考核的标准来从事日常的科研工作, 不关心、不愿花时间参与单位公共工作。

1.3分类考核工作不到位, 考核对象起点不一

现代农业科研机构的科研人员大部分都是硕士和博士, 且毕业的院校、专业不一, 而进入工作单位之后, 只能大体根据其原来所学专业进行分组或者使其加入到原有的研究室或者课题组, 而不同的研究室和课题组本来的研究实力和基础存在差异, 单位的发展定位和发展方向也会产生一些项目或者经费等对不同研究室课题组支持力度上的差异, 有的研究室和课题组原本就有项目, 并且是长期支持, 而有些研究室和课题组没有相关项目和经费支持, 且没有高级职称人员带头, 力量较弱。这样就出现科研人员一开始就已经存在较大的差距, 处于不同的起跑线上, 力量较强的团队, 团队成员不用努力也能顺利考核通过, 力量较弱的团队, 个人再努力也较难通过考核, 这导致在考核之初便已经形成一些科研人员的心理落差。这种考核方法, 无论对力量较强还是较弱的研究室或课题组团队, 都不可能起到激励作用, 而且还可能成为科研人员不满情绪的发泄点, 弊大于利。

2 农业科研机构科研考核合理构建的建议

当前农业科研机构科研考核的制度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触动某些工作不认真、科研动力不足、没有积极性和自觉性、不符合岗位的少数科研人员, 而对绝大多数科研人员的评价激励效果十分有限, 因为它并不能真实反映科研人员的科研努力和科研水平, 并且因此产生较多的内部矛盾, 存在着副作用, 不利于当前农业科研单位科研人员工作的督促与科研工作的顺利展开 (冯惠玲, 2012) 。农业科研机构科研考核必须在定量与定性、分类基础上, 本着公开、公平、公正原则, 真正发挥科研人员考核在科研工作中的促进作用。

2.1构建专业科研考核小组

科研考核者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 不能有主观偏向性, 这就需要专业的考核团队, 不要本单位内部人员参与, 最好能针对农业科研机构研究方向选不同专业的考核专家, 能够对科研成果进行专业、公正的评判, 考核小组可以设2 个以上, 每个小组包括多人, 对考评成绩进行无记名分别打分, 对于有争议的考核制度实行讨论, 表决制, 每年进行修改完善。考核小组成绩平均后得出最终的成绩, 每次考核成绩当场公布分数, 使得科技人员心服口服。

2.2实行研究室或课题组考核

长期以来, 科研考核通常是考核管理部门直接考核到个人, 形成了科研管理部门对准所有科研人员进行考核的局面。研究室、课题组层面在考核上基本不起作用, 这样导致考核者工作量加大, 判断出现误差、失误在所难免, 要计算全单位所有人员的考核分数, 细到每1 项, 而当组内遇到分配公共分时, 1 个人分数的修改也会带动全研究室或课题组整体分数的重新计算, 考核工作量较大, 重新修改的次数较多, 也导致研究室课题组管理者层被动消极, 责任互相推诿。研究室主任或课题组长对科研管理部门的工作不关心, 不理睬, 也是对研究室主任、课题组长没有任何考核标准的原因。当前农业科研机构既然已建立研究室课题组管理制, 修改进行以研究室、课题组为单位的考核制度, 非常有必要, 建立这种考核能够调动研究室主任、课题组长的带头积极性, 能够积极的对接科研管理部门做好科研办各方面管理工作, 为了能够提高整个研究室、课题组的考核分数, 实行小分级管理比较方便, 研究室或课题组团队较小, 管理者能够管理督促到每一个人。能够提高团队科研成果的人员会更加努力, 在团队中无所作为的人员也会因为影响团队总考核成绩而加倍努力, 有助于凝聚团队力量。

2.3实行“基本线”和“奖惩法”考核方法

考核的最终目的是督促科研人员努力工作, 通过考核成绩的差异起到一个激励促进的作用, 如果考核标准制定较高, 科研人员从一开始就认识到困难, 不光不积极向上, 反而消极懈怠, 考核的目的就达不到。农业科研机构对个人最好实行“基本线”考核, 考核标准要使得绝大多数科技人员都能达到合格或称职, 超量成果的奖励权利划归到研究室或课题组内部。对研究室和课题组实行“基本线”和“奖惩法”相结合的考核方式, 实行每年考核, 研究室和课题组考核要达到考核“基本线”, 超额实行奖励制, 没有达到目标则实行“惩罚制”。奖惩只针对研究室或课题组, 而奖惩个人的权限放到研究室主任或课题组组长。

参考文献

[1]苏俊宏, 彭渝丽, 李高宏等.地方高校科研绩效评价体系研究与实践探索[J].科研管理, 2009, 30 (3) :103-107.

[2]冯惠玲.高校科研考核改革的深度探索与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 2012 (5) :20-23.

农业科研培训心得体会 篇5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开展冬春农业科技大培训活动,是提高农民素质,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加快新农村建设的迫切需要,也是农技推广系统的重要工作职责,更是当前的重要工作任务。县政府高度重视“冬春农业科技大培训活动”,将其纳入了农业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为明确涉农部门的职责和工作任务,保证培训活动的有序开展,制定并下发了具有操作性的培训活动实施方案。为加强对科技培训工作的领导,县政府专门成立了“冬春农业科技大培训”活动领导小组,组长由主管农业的副县长担任,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农业和畜牧业局农业科教科。培训工作由县农业和畜牧业局具体牵头,财政局、科技局、特产行业管理总站、畜牧兽医管理总站等部门共同组织实施。为把科技培训工作真正落到实处,抓出成效,领导小组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从各相关业务单位抽调专业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骨干组成科技讲师团,既负责全县涉农科技人员、乡(镇)、村干部和科技示范户的培训工作,又承担着对乡(镇)科技培训的指导工作。领导的重视、健全的组织机构、得力的培训措施,为冬春农业科技大培训工作的有声有色开展提供了可靠保证。

二、培训工作开展情况

在今年的培训工作中,我们以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首要任务,以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生态安全和农村繁荣为目标,根据全县产业结构的布局,本着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将培训内容与生产实际进行良好的结合,具有针对性地制定培训工作计划和培训内容。重点围绕今年农业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农民转移就业与创业技能提升、基层农技人员知识更新、中央和省强农惠农政策普及宣传等内容,结合实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粮油高产创建、测土配方施肥等项目,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了冬春农业科技大培训活动。

1、培训了农业技术指导员35人、认定农业技能培训师35名。在县中心五楼会议室有计划、有组织、有针对性地分批进行知识更新培训。

2、培训了300名农业科技示范户。为充分发挥农业科技示范户的作用,更好的为农业科技示范户提供科技服务,我们有计划的分期对农业科技示范户进行各种实用技术、政策法规及中央有关惠农政策的培训。

3、培训骨干专业农民1500人。依托阳光工程,农民创业培训基地,全县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和科技示范户,采取在乡(镇)、村集中培训和传帮带的方式开展培训。

4、培训农业明白人1万人次。主要针对从事特色产业、粮食生产、庭院经济、多种经营等农户,重点培训了农业新技术、新成果等相关农业科技知识。

三、培训方式

一是举办各类种、养殖技术培训班。全县共举办各类各级培训班140期,培训村干部和各类种、养殖大户,邀请省内知名专家为培训班讲课,主要围绕食用菌、中药材等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进行了专家讲课。二是利用“科技之冬”、“科技之春”搞电视讲座15期。主讲玉米、大豆、特产作物高产高效栽培、病虫鼠害防治、品种应用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面向全县农民进行电视传播农业科学种田技术。三是围绕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示范县建设项目深入到示范村举办示范户和辐射户科技培训班,直接培训示范户。深入到乡镇、村集中办班。对各类作物的高效栽培技术,科学施肥技术,病、虫、草、鼠害综合防治技术进行了全面培训。四是适时开展生产技术服务。根据棚膜蔬菜生产特点,采取下到田间地头,走进蔬菜大棚,进行适时技术跟踪指导服务。使农户在绿色食品、田间管理、植物保护、嫁接等方面得到更全面更周到技术服务。

四、主要做法

冬春农业科技大培训工作中我们做到了“五落实”:

1、组织领导落实。成立了靖宇县冬春农业科技大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和冬春农业科技大培训宣讲团。

2、培训计划落实。以文件形式印发了《冬春农业科技大培训实施方案》,对培训目标、内容、对象、时间、方法等都提出了具体要求。

3、首席专家落实。确定了县域首席专家,玉米、大豆、特产、蔬菜专家及乡镇的科技人员,具体负责各项技术措施的落实。

4、技术人员落实。在农业系统选拔业务精通、年轻有为的技术人员,包村入户搞好培训。

现代农业科研院 篇6

创造经济效益超过10亿元、“安单系列”玉米品种累计推广2 600多万亩,新增粮食7亿多公斤。

记者从贵州省农业委员会了解到,目前,贵州省水稻、玉米和油菜作物自育品种种植面积分别占相应种植面积的25%、70%和80%,自育品种累计示范辐射面积超过3 370万亩,新增农产品117亿公斤,新增效益数十亿元。

近年来,贵州省农科院在科研经费、科研平台建设、科研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方面都取得了新进展,拥有的研究所数量从以前的9个增加到现在的18个,博士学位科研人员从2002年的两名增加到43名,科研成果转化推广面积从10年前的每年几十万亩增加到几百万亩。

据贵州省科技厅统计,目前,贵州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上升到42%,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45%;成功育成并通过审定的新品种248个,制定各类农业科技标准63个;全省农业科技特派员总人数已达2 348人,开展实用技术培训达49万人次以上。此外,在反季节蔬菜、辣椒、马铃薯、烤烟、山区精品水果等方面也取得一定的技术突破。

贵州省提出,到2015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要达到50%以上。今后几年贵州省将围绕特色农业、生态畜牧业、农产品安全等9大领域17个重大专项加大研发投入,并以实施项目为载体,加强农业科技人才培养,每3年完成一轮对县乡在岗公益性农技服务人员业务培训,进一步支撑现代农业加快发展。

(来源:新华网)

现代农业科研院 篇7

关键词:农业科研机构,科研奖励制度,科研管理,现状,问题,建议

科研成果的多少是一个科研单位科研实力最重要的证明, 如何采取措施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 做好科研, 多出成果, 对于一个单位的科研工作至关重要。科研奖励制度是科研管理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有效、科学的科研奖励制度能够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达到多出成果、多出人才特别是拔尖人才的目的, 落实中央“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政策[1]。随着近几年科研工作的快速发展, 制定和实施一套合理的科研奖励制度对一个单位科研成果的积累和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非常重要。

1 农业科研机构科研奖励制度的现状

农业科科研机构科研成果的大小与本单位有效的科研奖励制度密不可分, 科研奖励制度是调动科研人员从事科研积极性的必要手段。目前科研单位科研奖励制度制定的主要内容包括获国家、省部级资助的科技项目, 国家、省部级的科技奖项, 省部级以上奖励的科研创新团队、科研论文、专利、专著、专有产品以及获发布实施的国家级、行业、地方及企业标准, 成果需以本单位为第一完成单位。具体来看, 单位鼓励科研人员积极申请院外课题, 院内部分基本科研业务费一般是给予新进科技人员的科研启动费, 而院外课题的立项一般是通过公开申报、公平竞争的方式取得, 具有竞争大、高质量的特点;对科技成果的奖励主要包括国家级奖项 (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 、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 (合作奖、推广奖) 、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专利奖以及省市级的科技进步奖;科研创新团队是一种促进人才团队的激励机制, 科研工作的开展需要团队合作完成, 对于科研创新团队的奖励分为国家级和省部级2 种;获发布实施的国家级、行业、地方及企业标准、科研论文、专利、专著是科研人员成果最普遍的一种表现形式, 近几年我国科研论文的数量和质量不断提高, 高质量的论文发表是我国科研水平的显著体现;为了鼓励科研人员发明创造, 专有产品也属于科研奖励的范畴, 科研奖励制度是肯定科研人员的学术成就和社会贡献, 激发和引导科研人员奋发向上的重要激励机制[1]。这种奖励制度近几年在农业科研机构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在科研人员中起到了导向作用, 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 存在的问题

2.1 “一刀切”奖励

考核过于单一, 一个单位的考核制度往往照抄照搬其他科研机构的制度, 没有依据本单位实际情况, 考核制度往往适用于单位内部所有的科研人员, 没有兼顾性别、年龄、职称、学历、学科性质以及个性心理特征等差异性分析[2]。一个单位一般会存在不同的研究团队, 不同的研究室课题组由于基础不同, 研究实力不同、导致有些团队易出成果, 科研人员会得到较多的科研奖励, 这样的人员认为标准过于简单, 没有挑战性, 在团队中不努力照样会得到较高奖励;但有些团队力量较弱, 每年科研成果较少, 而科研奖励制度通常是面对个人, 使得力量较弱的团队对科研奖励制度规定的内容望尘莫及, 而对制度失去信心, 激励效果有限。

2.2 标准模糊

科研奖励制度有些条目的制定往往比较模糊, 有些成果较难判断是否属于标准范围之内, 这就导致制度规定范围之外的科研成果没有得到相应的奖励, 对科研人员的科研工作产生一定的误导, 有时会不利于科研人员工作的开展。如在有些农业科研机构, 科技服务是单位科研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 它是应用型科研项目开展和单位社会服务工作的一个重要的工作内容, 这项工作的完成往往需要团队合作, 费时、费力, 但却很难在科研成果中有所体现, 因为要想将科技服务成果准确、真实地表现出来非常困难, 因此这项工作往往被忽略, 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科研人员在这方面工作的积极性。

3 农业科研机构完善科研奖励制度的建议

科研人员开展科研工作的积极性是农业科研机构开展科研活动的基础, 科研奖励能够影响科研人员的内在动机, 从而加速、引导和维持行为的过程[3]。针对如何才能更好地提高科研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以及如何才能使科研奖励制度发挥最大效应, 提出如下建议。

3.1 制定科学合理的奖励制度

奖励制度是对科研人员科研工作进行评价的重要依据, 是一种鼓励措施, 对科研人员的科研活动给予物质奖励是对其科研成果加以肯定, 提高其工作积极性的重要手段。这种奖励不仅使科研人员的工作价值得到了体现, 同时也满足科研人员的精神需要, 使科研人员对自己的工作充满成就感, 因而会激发更大的力量, 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自己的科研工作。制定科技奖励制度应该统筹兼顾, 制度覆盖面应该具有普遍性和普及性, 科研机构最好根据单位本身的情况构建适合单位的多元的科研奖励制度, 另外还要注意短期政策与长远目标的协调。如单位发展初期, 在照顾一些弱小团队的情况下, 实行研究室或课题组奖励制, 规定一定的名额, 将分配权力适当往研究室课题组内部转移, 这样使得实力较弱的团队每年也有一定的奖励名额, 也能有工作的动力。当团队强大之后, 再适时调整。科研奖励制度最好体现层级指标, 能够将高端人才、高级职称、中级职称进行分级, 以充分调动各级各类人员的积极性。

3.2 通过改革完善科研奖励制度

科研奖励制度是推动科技发展的动力机制, 要不断进行改革, 修改完善科研奖励制度, 要使制度有利于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剔除不符合科研发展的奖励条例, 不断接受科研人员的意见和建议, 使制度符合科研机构的科研环境和科技发展的自身规律, 全面提高科研水平, 促进社会发展[4]。科研机构最好设意见箱, 随时广泛征集各方面意见, 派专门的科研行政人员负责收集意见, 于每年科研奖励工作完成之后, 通过会议讨论的形式, 进行下一年制度的修订, 科研奖励制度的修订可以请院外专门的专家小组进行, 要每年根据单位科研进展、人员结构等不断地进行修改, 以适应科研机构不断发展的科研工作。

3.3 注重公正、公开与公平

透明度是科研奖励制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透明度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奖励制度所起效果的强弱。试想如果一个科研机构的科研奖励是暗箱操作, 不公开事实, 不但达不到激励科技人员的积极性的目的, 还会制造较多矛盾, 挫伤科研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进行科研奖励评判的管理人员, 要能够公开评判所有依据和程序, 要经得起考验, 另外还要避开行政干预, 因为在奖励过程中如果存在过多的行政领导干预就会破坏奖励标准的科学性、有效性, 就会减弱奖励制度所起的正面效果。在整个评判过程中, 科研人员很容易进行横向比较, 与同级同事之间的比较, 如果科研人员比较的结果意识到对自己不公平, 科研工作积极性就会受到影响, 科研奖励制度一定要估计到每一位科研人员, 奖励机制要体现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的实际, 克服大锅饭平均主义, 使得每位科研人员都得到自己应得的报酬, 使每个人的劳动都有所体现。

3.4 制定团队协作的竞争奖励

目前, 科研机构的科研奖励内容大部分都是针对个人科研成绩的, 而科研机构的科研活动很多都是靠团队力量, 一般项目都包括项目负责人和执行项目的团队成员, 仅靠单个人的力量较难完成。团队协作是出好的成果的必要条件, 科研奖励制度的制定要考虑培养和激励科研团队内部协调合作的精神, 制定团队奖[5]。同时, 鼓励团队之间的竞争, 竞争机制也是科研管理的重要手段, 当今社会没有竞争就不能上进, 更难有突破和创新, 合理的奖励制度促进科研团队之间的竞争, 有利于激发科研人员的创造力和活力, 促进科研管理目标的优化实现。

4 结语

制定科学合理的科研奖励制度是管理上的一个重要方面, 能够营造科研机构活跃的科研氛围, 起到良好的激励作用。根据人性化原则, 制定灵活多样的科研奖励制度, 同时也是科研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内容。令人信服的奖励制度能够激发人的内在动机, 使人有一种内在的动力, 朝着自己的既定目标不断努力, 不断前进[2]。因此, 农业科研机构都应当建立科研奖励制度, 并随着科研事业的发展不断调整完善, 最大限度地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以提高科研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郑瑞萍.“三重三轻”:科研激励机制刍议[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11 (1) :22-25.

[2]郭华, 孙虹, 阚为, 等.高校附属医院科研激励机制初步探讨[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13, 23 (3) :104-106.

[3]田锋社.地方高校科研激励机制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管理研究, 2004 (3) :57-59.

现代农业科研院 篇8

1 科研经费财务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国家对农业发展的高度重视, 国家不断加大对现代农业和农村发展方向的支持力度, 行政事业类项目和基本建设项目科研经费大幅增加, 但是科研经费管理水平未能及时跟上, 在科研项目预算管理、内控制度、会计核算、项目经费结余等方面缺乏有效监管。

1.1 科研项目预算编制合理性差, 缺乏执行力度

农业科研单位科研项目预算编制由项目负责人自行编制, 由于项目负责人不具备财务知识, 在编制过程中又没有和财务部门充分沟通, 完全凭借经验和主观判断来完成预算编制工作, 导致预算编制缺乏可操作性。

由于前期预算编制存在不科学性和不合理性, 导致在预算执行中预算起不到指导作用, 可操作性不强, 科研项目在执行过程中很难按照既定的预算目标执行。为了项目的开展和预算执行进度, 项目负责人随意变更预算, 不按批复预算执行, 导致实际开支与预算不相符, 失去了预算的严密性和严肃性。

1.2 内控管理制度不健全, 监控力度薄弱

(1) 有些科研事业单位虽然制定了内控管理制度, 但由于单位内部的监控部门流于形式使得制定的制度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实施, 在日常工作中以强调灵活性为理由不按程序办事, 使得财务管理存在随意性;还有部分科研事业单位, 虽然建立并落实内控管理制度, 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发现不合理的地方未能及时更正而造成了资源浪费等现象。例如在科研经费中占比较大的专用材料费, 多数采购金额没有达到政府采购标准而采用自行采购方式, 由于材料采购和管理内控机制不够完善, 存在材料采购、保管、支出报账均由同一人经办的情况, 且对专用材料的验收入库、领用登记、库存结存等全过程没有得到有效地监管, 极大地造成了资金浪费。

(2) 财务部门和科研管理部门之间缺乏有效衔接, 科研管理部门忙于项目前期的申报、立项等工作, 对科研经费的使用规范化、合理性缺乏监督;财务部门只负责对科研经费进行核算, 不了解科研进度, 对科研经费使用的必要性、相关性无法进行职业判断, 无法监控到位。

1.3 会计核算不规范, 经费支出不严格

在日常工作中, 由于科研人员平时大多忙于工作, 对财经法律、法规方面的知识了解甚少, 觉得项目的钱想怎么花就怎么花, 不按相关制度执行, 在科研经费使用中没有及时和财务人员沟通, 因此随意性较大。出现了发放劳务费、咨询费时超标准或以现金方式发放, 委托业务费支付后未对委托业务的成果进行验收或相关的检测报告, 甚至出现超预算和无预算开支的情况。

在项目执行过程中, 由于受到季节性、周期性的特点的制约, 预算无法全面覆盖科研的全过程, 严重脱离科研实际活动;有的项目使用以前年度调剂资金安排, 经费往往到了最后一个季度才下达, 需要在年底完成预算, 为了既定预算目标的完成, 科研人员只能突击花钱, 势必造成违规报账、经费损失浪费等隐患。

1.4 管理部门缺乏衔接, 科研项目结余资金缺乏有效监管

单位领导、管理部门在实际工作中对科研项目结余资金的管理意识淡薄, 监管力度不足, 项目结题验收后, 由于科研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之间没有有效的衔接, 科研管理部门没有及时将已结题验收的项目情况反馈到财务部门, 财务部门不能及时对已结题验收的项目进行账务处理, 因此形成项目结题不结账, 出现长期挂账的现象, 甚至出现结题后的项目经费继续使用的情况。

另外一些采用“零余额账户”管理的财政专项经费, 执行期结束未达到预算执行进度的, 次年申请的科研经费将根据上年度的资金使用情况核减, 这样将大大降低科研人员节约经费的积极性, 导致科研人员想方设法花钱, 容易出现重复购置设备、提前预订的试剂过期等问题, 造成科研经费的损失浪费。

2 规范农业科研单位科研经费管理的建议

2.1 合理编制预算, 保证科研经费的规范使用

预算编制的好坏不仅直接影响科研项目资金的争取, 也有助于科研项目预算的顺利执行。因此在编制科研项目预算时, 预算编制人应该充分了解财务制度的要求, 同时应该加强和财务部门的沟通、交流, 共同完成预算编制, 认真考虑需要开支的各个环节, 让科研项目预算即符合财务制度的规定又能保证科研项目经费的顺利执行。

为了维护预算的严肃性, 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应严格按照批复的项目预算执行。在科研项目经费支出过程中, 财务人员应与科研人员加强沟通, 一方面财务人员应按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办法严格把关, 避免预算超支、无预算及项目任务书内容与预算批复不一致等违规情况的发生;另一方面提高科研项目负责人科研诚信度认知度, 避免为了追赶预算执行进度, 在科研项目中报销与本项目无关的费用, 以此保证项目经费的合规性、安全性。

同时在下达预算时将预算任务分解, 划分预算责任主体, 落实到人。财务部门定期将项目预算执行进度通报各项目负责人, 督促预算进度的推进, 确保在项目验收时间内顺利完成项目的各项任务指标。

2.2 健全内控管理制度, 加强监控管理力度

建立健全的内控管理制度是加强科研经费管理, 解决经费管理突出问题的重要保障。农业科研单位应该在深入了解国家相关内控管理制度的基础上, 结合自身实际发展需要, 从审批流程、票据管理、物资采购等方面建立适合本单位的内控管理制度, 使科研经费管理工作有章可循, 明确科研经费使用审批权限和审批流程。合理设置岗位并明确岗位职责, 业务经办与业务审核不相容的岗位相分离, 相互监督和牵制, 以此形成一个有效的监督机制, 最大程度地提高财务管理效率。

同时加强科研人员对本单位财务管理规定的学习及培训, 避免违规情况的发生。科研人员应主动与财务人员的沟通交流, 在费用开支前对报销的程序、所需的附件充分了解, 将事后控制提前到事中、事前控制, 将内控制度有效地贯彻于财务管理中, 避免内控管理制度流于形式。

2.3 规范会计基础核算, 严格科研经费管理

会计基础工作是科研单位经费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 财务人员除了扎实掌握财务基础核算外, 应该加强对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办法及相关财务制度的学习, 不断提高财务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在经费报销时, 严格按照会计法的相关规定认真审核凭证, 做到专款专用, 不得开支与本项目无关的费用。同时, 为了保证科研经费真正落在实处, 在科研经费开支时要求项目负责人、所在部门负责人签名, 确保费用的真实性。

财务部门还应该做好财经制度、法律法规的宣传工作, 让科研人员及时了解科研项目经费的管理办法, 自觉遵守相关规定, 同时提高科研人员合理、合法使用项目经费的意识, 让他们充分认识到严格执行国家财务制度的意义, 积极支持和配合财务人员合理管理科研经费。

2.4 加强部门间的工作衔接, 提高项目结余资金的使用效率

为了提高项目结余资金的使用效率, 首先应该提高单位领导的管理意识, 并加强科研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之间的沟通协作, 可以通过信息化管理手段, 建立项目经费管理信息系统规范结余资金的使用管理, 科研部门结题验收后立刻将信息反馈到财务部门, 及时处理结余资金, 避免长期挂账和随意挪用的情况出现, 确保资金的安全使用。

对于结题后项目剩余经费是否削减, 财政部门应该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统一结余资金的管理办法, 妥善处理结余资金。一方面应该提高财务预算的准确性, 强化预算执行和预算编制挂钩, 减少年度结余资金的产生;另一方面对于结题剩余资金, 要限时进行结题清理, 可以将剩余的资金划归为单位的科研管理经费, 用于其他项目的研究开发;也可以拿出部分经费对课题组成员及参与人员进行科研奖励, 避免无限期挂账造成的资源浪费, 消除资金的安全隐患。

3 结语

科研经费是农业科研单位开展项目研究的物质基础, 是农业科研单位发展的重要保障。科研经费管理作为科研项目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 其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制约着农业科研单位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因此必须从会计核算、预算管理、制度建设等方面入手, 加强项目经费的财务管理, 确保科研经费安全、有效的使用, 促进农业科研单位的持续发展。

摘要:随着国家对农业高度重视, 加大对现代农业和农村发展方向的支持力度, 科研经费从来源渠道和财政支持力度都大幅增加, 如何安全高效地管理好科研经费, 是农业科研单位良性发展的重要保证。本文结合实际工作, 通过分析农业科研单位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探讨完善农业科研单位科研经费管理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农业科研单位,科研经费,管理,对策分析

参考文献

[1]罗丽明.从财务管理角度加强科研经费管理探析[J].中国农业会计, 2013 (8) :16-17.

[2]韩海斌.对农业科研院所课题项目经费财务管理的思考与建议[J].农业科技管理, 2011 (6) :33-35.

[3]刘麦荣, 赵竹明.加强农业科研院所科研经费管理的对策[J].财务与金融, 2011 (5) :65-67.

[4]荣凤云.科学事业单位项目经费管理探讨[J].热带农业工程, 2012 (12) :53-55.

[5]李阿红.完善农业科研经费财务管理工作的思考[J].吉林蔬菜, 2009 (6) :86-87.

现代农业科研院 篇9

关键词:地市级农业科研院所,科研管理,现状,机制,对策

农业科研管理工作是农业科学研究中重要的组织环节, 是管理学与农业科研、农业经济有机结合的调控系统, 是科研发展的关键所在, 是农业科研能够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之一[1,2]。向管理要项目、要成果、要效益、要人才是每个农业科研管理者面对的重要问题。结合铁岭市农业科学院的科研管理比较成功的做法, 对进一步开展科研管理提出看法与建议, 以供参考。

1 科研管理工作现状

铁岭市农业科学院建院50多年来, 主要开展了大豆、玉米、水稻、小麦、高粱、谷子等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及品种资源、高产栽培、土肥、植保、蔬菜、果树、花卉和农业生物技术等方面研究, 先后承担国家“948”项目, 国家科技攻关、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国家产业技术体系项目和省科技攻关等各级各类项目。现为国家专用玉米原原种扩繁基地、国家引进国外智力成果示范基地、国家玉米水稻新品种展示基地、辽宁省大豆重点实验室和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大豆、玉米、水稻3个综合试验站。

本着“科研立院、创新强院”的原则, 从1965年至今一直主持辽宁省大豆育种攻关项目, 是辽宁省仅有的2家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主持省级攻关项目的单位;1991年玉米、水稻, 2002年花生也先后进入了省科技攻关队伍, 开始承担省科技攻关任务。“十五”以来, 大豆、水稻、玉米还相继纳入国家级科研攻关和产业体系建设当中, 并开始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和体系建设项目。

铁岭市农业科学院建院 (所) 54年来各项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共承担国家、省、市项目520项, 取得科研成果238项, 审定 (备案) 品种150个, 获奖成果126项, 其中获国家级奖励3项, 部省级奖励59项, 厅市级奖励64项, 累计创社会效益210亿元。其中优良大豆品种铁丰18号获得国家发明一等奖;铁春1号小麦品种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铁单4号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铁丰24号、铁丰27号、铁单8号、铁单12号、铁7922和铁C8605-2玉米自交系、铁粳4号、高粱TL169系列雄性不育等21项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铁丰25号、铁丰29号、铁丰30号、铁丰31号、铁丰33号、铁丰35号、铁单9号、铁单10号、铁粳7号等27项获辽宁省科技进步或科技成果转化三等奖。知识产权管理上, 30余个品种、自交系获得农业部授予植物新品种权。

2 科研管理机制与模式

一是科研项目实行主持人负责制管理模式, 扩大了科研人员的自主权, 激发广大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二是科研项目经费实行预算化管理, 强化约束和财务监督, 加大了科研发展基金统筹、科研经费使用的监管力度。三是成立学术委员会, 学术委员会在院长领导下, 对全院科学研究、科研管理工作中的重大问题进行咨询、评议、发挥参谋作用。通过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 互相启发思路, 提高项目申报的成功率。四是科研成果上出台科技奖励办法, 对课题研究人员按贡献大小发放课题岗位津贴。对通过审定的品种、获奖成果获得者给予一定的奖励, 对在正式刊物上发表的科技论文, 按不同标准给予奖励。五是重视资源引进, 集成创新。为了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多出成果, 出资购买资源, 派出专家考查搜集。现已育成的大豆铁丰31号、玉米铁单20号、玉米铁研26号、玉米铁研124、水稻铁粳7号以及正在参试的材料都利用了这些资源。六是提出加速科技成果 (品种) 鉴定方法, 建立异地育种试验站。将同一品种在不同生育区间种植, 在注重产量性状的同时, 强调品种的综合性状和适应性。七是引进高学历人才, 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目前已有博士研究生3人, 硕士研究生26人。

3 对策

一是健全管理机制。把科研成果的质与量统一起来考虑, 建立健全科研业绩评价机制[3]。做到定量管理与定性管理相结合, 在数量中求质量, 在质量中求数量, 不仅鼓励科研人员多出成果, 而且还鼓励科研人员多出高质量的成果。二是加强科研队伍建设, 建立创新型科研管理队伍。培养一批有能力的科研管理人员, 并建立相对稳定的知识化、专业化、高效化科研管理队伍。三是创新科研管理平台建设。要做好基层农业科研院所科研管理工作, 必须立足基层农业科研院所的发展实际, 遵循国家的相关政策法规, 在为广大科研人员创造良好的科研条件的同时, 改革绩效评价体系, 完善科研服务体系, 创新科研管理服务平台[4]。

参考文献

[1]李桂珍.农业科研管理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 2009 (18) :353-354.

[2]周汝芹.地市级农业科研机构科研管理工作现状和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 2007, 13 (9) :3-4.

[3]于海林.农业科研管理工作的实践与体会[J].黑龙江农业科学, 2009 (1) :118-119.

现代农业科研院 篇10

一、农业科研事业单位项目经费管理使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财务人员不参与科研项目的预算

在科研人员申请项目时, 对于科研经费大都根据自己的经验或以往的项目进行估计, 目前的状况是项目预算多有项目负责人根据历史经验来编制, 编制过程中缺乏科技部门和财务部门的参与指导, 没有一个相对完善的经费管理流程来规范项目组成员进行项目管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 课题组认为经费属于自己争取过来的, 经费的所有权应该属于课题组, 只要符合财务报销制度, 就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计划来使用。财务部门认为课题负责人可以对项目经费使用负责, 只要按照规定审核支出就可以了。科研管理部门认为只要拨付项目经费到位, 就任务完成。没有一个部门对科研项目经费负责, 使得科研经费预算与决算不否。

(二) 项目核算紊乱

不同的科研课题 (项目) 经费混用。部分经费没有严格按照规定实行专款专用, 许多费用支出与课题无关。科研经费任意支配的事实在科研领域里, 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中国目前还没有一部关于科研项目立项、审批、经费使用、监管责任的系统法律。立法的缺失, 直接导致科研项目管理的混乱。而科研项目管理又呈现出“政出多门、各自为政”的局面, 各经费来源单位对自己主管的科研项目都制定办法, 各高等院校、科研所也制定管理制度, 管理制度的不统一造成不同科研单位管理规定不协调和冲突, 造成了客观上纵容了科研腐败问题的发生。

(三) 科研经费到位和项目实施不同步

许多农业科研研究需从年初开始执行, 需要经过几个年度反复试验, 可是, 目前科研经费到下半年甚至到年底才能到位, 致使预算执行时间过短, 造成项目经费间互相挤占挪用科研项目经费的现象时有发生, 形成了年底突击花钱的现象, 甚至导致有些项目当年不能按时开展工作, 影响了科研项目资金的使用。

(四) 实验材料管理混乱

大部分农业科学事业单位没有建立“进、销、存”管理制度, 存在“以领代耗”现象。在农业科研工作中, 实验材料由课题人员自行购买, 在使用过程中, 自行领用, 不存在监督检查的过程。想用多少, 要用多少没有计划, 用了多少没有人监督。造成实验材料重复购买、闲置、浪费等现象。

二、加强项目经费管理的建议

(一) 科研部门会同财务部门, 采取弹性预算、零基预算和滚动预算等方法, 细化开支, 使每项开支合理、制度、规范。2006年在财政部、科技部《关于改进和加强中央财政科技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规定, 要建立健全专家咨询、政府决策的立项机制, 以及科研项目预算编制与评审制度, 积极引入第三方评估, 提高科研项目立项及预算的科学性和规范性。随着项目经费预算的编制程序和内容越来越严谨、细化, 这就要求农业科研单位要想争取更多的科研经费, 就必须要重视并加强科研项目的经费预算管理工作, 有必要建立一套财务全程参与科研经费的管理办法, 在实际工作中, 使财务人员和科研人员共同有法可依, 有章可循, 通过财务的全程参与, 加强财务部门在科研立项、预算、核算及评审工作中的决策和监督地位, 改变以往科研经费管理粗放的现状, 在科研管理部门或财务管理部门中设置专岗, 配备业务素质较高的人员 (专职或兼职) , 协助项目负责人编制经费预算, 使预算既适应研究工作的需要, 又符合财务的各项规章制度, 保证预算的严肃性和可操作性。

(二) 项目立项后应该在项目结题时进行绩效考评, 如果没有按照立项合同规定达到预期结果, 或者经费预算执行存在较大误差, 应该在阶段性检查时由主管部门对该项目申请人提出批评、停止经费使用或其它惩罚措施。这样可有效敦促项目申请人在编制经费预算时, 能够明确项目成果所要达到的质量标准和经费使用标准。另外, 如果在项目预算中有绩效支出费用, 当项目绩效考评达到规定标准时就进行相应奖励, 势必能更加有效鼓励科研人员自觉、主动、积极申请项目, 严格执行项目预算, 同时也能根除科研人员违纪违法的预算制度因素, 从而提高经费预算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更能体现科研项目的真实成本。

(三) 财务管理部门对于科研耗用品采用进、销、存的管理办法, 物品应有专人管理, 原则上与仪器设备管理员为同一人, 其对物品的计划、购置、保管、使用和回收都要负责, 做到验收严肃认真, 进出手续清楚, 台账记录健全, 定期核对检查, 经常保持账物相符。使用单位对物品应建立定期自查制度, 主管部门每半年抽查一次, 以确保账、物、消耗等相符。

(四) 调整科研方向, 促进农业科研在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中焕发生机。由过去只重视高产研究, 转向高产、优质、高效的研究;由只重视产中研究, 转向产前、产中、产后研究兼顾, 并通过提职加薪等方式鼓励一些科研人员到基层去, 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以市场认可程度和科技成果转化率作为农业科研成果的评价标准。把农业技术创新纳入到农业生产、销售的整个系统中, 鼓励农业科研人员为农民和消费者服务, 进一步调动研发积极性, 切实推动生产力发展。

三、结语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科研经费是一个稀缺资源, 重视科研项目的绩效评价, 合法、有效的管理项目经费, 使有限的经费资源获得最大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关于改进和加强中央财政科技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财政部、科技部, 2006.

[2]江伟真.《农业科学事业单位科技经费管理刍议》.中国农业会计2013-12.

现代农业科研院 篇11

摘 要:文章通过深入分析地市级农业科研院所农业科研管理工作现状,指出了科研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通过加强队伍建设,转变科研管理理念,创新科研管理机制,加强档案管理等对策,提升地市级农科所科研管理能力。

关键词:地市级农业科研院所;科研管理能力;提升对策

1 概述

农业科研院所是我国农业科研的主力军,是构建国家农业创新体系的重要基础,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新形势下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承担着农业科技创新、科技服务、农业科技推广,为推动本市和周边地区的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做出重要贡献[2]。随着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不断推进,以及农业科研院所自身的学科建设不断充实,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和科技服务体系,科技创新和科技服务能力均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与此同时,地市级农业科研院所科研管理工作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不能较好地适应时代,不能更好地为新时期农業科技创新及科技服务工作提供服务。农业科研管理工作是农业科学研究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是农业科研院所核心工作之一,如何才能弥补农业科研管理工作的不足之处,更好地服务于科技创新与科技服务,促进农业科研成果产出、转化、应用,进而提升农业生产力,已经成为农业科研管理者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

2 地市级农业科研院所科研管理工作现状分析

2.1 农业科研管理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2.1.1 地市级农业科研院所的科研管理人员专业素质有待提高

农业科研管理本身具有很强的横向性和综合性,管理对象是高级知识分子和专业性强的科学理论知识,要求科研管理人员必须具有一定的管理素质与管理能力,并且知识面还要更广,既专又全,既要懂得管理知识,又要熟悉专业科学[3]。目前,多数地市级农业科研院所缺少科研管理专业人才,科研管理人员都是半路出家,没有参加过系统的管理知识学习和管理岗位培训,缺乏系统的管理专业知识与技术。在日常工作中,科研管理人员多忙于事务性工作,忽视了科研管理经验的积累、总结和自身素质的提升;加之,农业科研院所普遍存在重科研轻管理的问题,科研管理队伍建设得不到足够重视,没有建立科研管理人才培养、培训机制,这些都使科研管理人才短缺现象加重,影响了科研管理队伍的建设和科研管理人员专业素质的提升,成为制约科研管理工作健康发展的瓶颈。

2.1.2 地市级农业科研院所对科研管理岗位人员不够重视

长期以来,科研管理人员在基层农业科研院所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大多数人对科研管理岗位缺乏正确的认知,认为该岗位的工作只是信息的上传下达,上报一些项目申报、结题、验收、报奖等材料,向科技人员传达相关部门的文件精神,难度不大,技术含量不高,随便哪个人都能够轻松完成。有的单位科研管理岗位人员身兼数职,长期处于超负荷运转中,忽视了科研管理岗位人员不可或缺的作用,不能更好地发挥科研管理在提高农业科研院所科研工作整体水平、推动科技创新事业快速发展等方面中起到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2.1.3 地市级农业科研管理用人机制有待完善

部分地市级农业科研院所在选拔科研管理部门人员时,不能按工作需求和人员自身特点来选用,盲目安排管理人选,不能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往往安排的人员虽有能力,但缺乏科研管理与服务人员必备的奉献精神,并不适合从事管理服务工作;有些热爱并适合科研管理工作的人员,却因为用人机制不完善而不能加入科研管理团队。另外,多数农业科研管理部门都没有自主用人的权利,使得“有人忙的昏天暗地,有人闲的无事可做”现象在农业科研管理工作中频现。用人机制的不完善,严重制约了高素质农业科研管理队伍的建设。

2.2 农业科研管理理念、机制陈旧和不完善,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2.2.1 农业科研管理理念陈旧亟待转变

随着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和国家、省、市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改革的不断深化,地市级农业科研院所将迎来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新的发展时期,旧的科研管理理念已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农业科研院所的科研工作运作好坏,关键在于能否以现代化科研管理理念为先导,营造良好科研环境[4]。在“科研独大”的氛围下,忽视了科研管理的重要性,重点开展项目申报、立项、实施及成果鉴定和报奖等工作,不能充分发挥科研管理的积极作用。部分科研管理人员在管理工作中或多或少还存在机关作风,不能正确对待管理和服务的关系,服务科研的意识有待于进一步加强。科研管理理念不能与时俱进,将阻碍农业科研院所良好科研氛围的营造和科技创新事业的快速发展。

2.2.2 农业科研管理人员激励机制不尽完善

多数地市级农业科研院所重科研、轻管理,收入分配体制欠合理,缺乏公平合理的环境,科研管理人员的竞争意识、责任感、使命感和成就感得不到激发,工作积极性不高。有些单位的科研管理制度中,科研人员的科研产出(如:论文、成果、品种、专利等)均有相应的奖励措施,同时,有这些科研产出便能顺利晋升职称,提高工资待遇,而科研管理人员付出了很多劳动,为科研人员提供服务,默默付出,却没有科研产出,不能以科研产出的形式来体现工作业绩,职称晋升时因没有主持项目、鉴定成果、学术论文等,而晋升无门。在这种机制和环境下,势必会影响科研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

2.3 农业科研档案管理落后,影响科研管理工作效率

农业科研院所科研档案管理相对落后,多数农业科研院所科研档案的管理十分薄弱,存在许多弊端,不能适应农业科研快速发展的要求。主要表现在:

①农业科研档案管理制度不完善或执行力度不大。部分农业科研院所还没有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或是已制定了相关制度,但执行力度令人唏嘘,大部分归档材料不符合要求,或是缺少部分材料,或是没有各类材料原件,又或是缺少后续相关材料,不能形成完整的归档材料。

②农业科研档案管理基础设施差。部分地市级科研院所科研档案管理设施投入经费少,不能确保科研档案安全保存的要求,不利于档案的收集、整理、管理和利用。主要表现为保管档案的空间不足、档案保管配套措施落后、档案管理技术手段不高等方面[5]。科研档案管理的落后,严重制约了科研管理工作效率的提高。

3 地市级农业科研院所科研管理能力提升对策研究

近年来,随着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快速推进,以及国家、省、市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改革的不断深化,科技资源配置更加高效合理,科技与经济结合更加紧密,科研人员创新热情将最大限度被激发。这就要求地市级科研院所抢抓机遇,顺应时代发展,加快改革步伐,创新科研管理体制机制,提升科研管理能力,更好地服务科研,为农业科技创新事业快速发展保驾护航。

3.1 重视管理人才培养,加强农业管理队伍建设

①加强学习,提升农业科研管理人员科研管理素质。农业科研管理人员自身素质的不断提升是建设高水平科研管理队伍的必备条件,而学习则是提升农业科研管理素质的唯一途径,是任何时期创新科研管理的必备条件。农业科研管理人员必须通过学习农业科研相关专业知识和发展动态、最新的国家、省、市各级科技政策法规以及科研管理知识等,不断提高对农业科研管理工作的认识,逐渐掌握广博的知识、丰富的信息和高效科研管理方法等,进而不断提升自身的创新农业科研管理能力。这就要求农业科研管理人员强化自身学习观念,时刻关注学科和专业的发展动向,熟练掌握现代化信息手段,在实践中不断提高科研管理水平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农业科研管理的档次和农业科技创新水平,为科研人员当好参谋,引好路[6]。

②强化培训,提升农业科研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科研管理水平的高低取决于科研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高低[7]。加强科研管理人员系统的岗位培训和教育,是提升科研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提高科研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能为更好地服务科技创新事业提供保障。而农业科研管理具有很强的专业性,科研管理人员必须加强相关专业知识学习,才能保证科研管理工作高质量完成[8]。针对目前多数地市级农业科研院所的科研管理人员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科研管理岗位培训和教育、管理水平较低的问题,可通过有计划的安排管理人员参加岗位培训和相关专业知识教育,提高管理人员对农业科技创新的认识,掌握农业科研最新发展动向;通过有针对性地组织管理人员赴科研管理水平较高的单位学习交流, 使管理人员了解先进单位的管理模式和先进方法,对比发现自身不足,及时改进,防止闭门造车、停滞不前;通过常态化邀请相关专家授课,为管理人员学习科研管理先进的理论、方法、技术,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提供便利;通过常态化组织召开科研管理工作交流座谈会,为管理人员提供相互交流学习的平台,共同探讨农业科研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共同提高。不断提高农业科研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加强农业科研管理队伍建设,从根本上提升农业科研管理水平。

③正确认识,完善科研管理岗位用人机制,确保科研管理队伍建设良性发展。科研管理是科研管理人员对科研人员从项目申报、实施到结题验收以及成果申请的全过程管理,科研管理在农业科研院所工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7]。针对部分农业科研院所对科研管理岗位工作的认知偏差,认为该岗位难度不大,技术含量不高,任何人都能胜任的问题,可通过加强科研管理工作信息公开,公开科研管理各项工作,实现科研管理工作透明化,使科研人员了解科研管理岗位工作的具体内容,提高对科研管理岗位认识;通过邀请全体科研人员参加科研管理工作交流座谈会,让全体科研人员参与科研管理工作的交流,使其在交流中加强对科研管理岗位工作的认识,进而消除对科研管理工作的错误认知。同时,农业科研院所必须完善用人机制,避免在选拔科研管理人员时,盲目安排,要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合理地配置人力资源,要将有能力、有担当、能奉献并热爱科研管理工作的高素质人才吸收到科研管理队伍中来,建设懂科研、会管理、高素质的农业科研管理人才队伍,从而实现农业科研队伍建设的良性发展。

3.2 转变科研管理理念,创新农业科研管理机制

3.2.1 顺应时代转变管理理念

近年来,国家、省、市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改革不断深化,科研管理工作的性质、任务和手段都随之发生变化,农业科研管理也需顺应时代要求,更新管理理念,转变管理方式,培养与时俱进的管理理念与意识,必须认识到先进的、科学的管理才能大大提高科研工作效率,是农业科技创新事业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通过运用先进的、科学的科研管理方法,做好学科规划、人员配置、项目管理、督促检查等基本科研管理工作;做好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科研管理部门和其他管理部门、科研成果数量与质量等矛盾关系的协调和服务工作,确保农业科研活动顺利开展;充分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为农业科技创新事业提供原动力。

3.2.2 创新农业科研管理机制

在农业科研管理中创新用人考核机制,实行定岗定责、竞争上岗、开放流动、动态管理的用人机制,建立合理、完善的考核指标(科研管理人员考核不与科研成果直接挂钩,而以其工作效率、责任心和科研人员的评价等综合评定),使农业科研管理人员压力与动力并存,能够积极主动地开展管理工作,确保农业科研管理工作良性发展,推动农业科研快速发展。

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农业科研管理人员积极性。通过采取有效措施,构建合理的职称晋升制度、收入分配制度,形成公平竞争环境,缩小科研管理人员与科研人员在地位和待遇上的差距,激发科研管理人员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竞争意识等,充分调动科研管理人员工作积极性,实现管理效益最大化[6]。

3.3 加强科研档案管理,提升农业科研管理效率

科研档案管理是农业科研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科研档案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信息化直接影响科研管理工作效率和水平的提高[9]。

①加强科研管理档案管理制度。建立并完善农业科研档案管理制度,对收集整理归档的科研资料信息、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系统性、科学性和归档资料的数字化等方面做出明确规定。要求科研管理部门以身作则加强制度的执行力度,科研人员严格按照档案管理制度进行归档资料的收集整理,并及时交档案管理人员建档归档,加强科研档案管理的规范化建设。

②加强农业科研档案管理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研院所需加大科研档案管理设施经费投入,建设高标准的档案室,配备必需的设施,确保科研档案的安全保存。同时,加强科研档案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通过科研档案网络化服务建设,建立农业科研档案局域网,实现农业科研档案资源内部共享;通过建设农业科研档案信息自动化系统,形成现代化农业科研档案管理模式,不断提高农业科研管理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王文娟,张开春,陈梅香,徐秋红,彭义杰.关于农业科研单位加强科研管理的分析与思考[J].农业科技管理,2011,30(5):32-34.

[2]王冰林.新形势下地市级农业科研机构的职能定位[J].科技创新导报,2012(10):248.

[3]戴洪娟,白一光,蒋启东.浅谈农业科技管理人员应具备的素质条件[J].农业科技管理,2006,25(4):78-79.

[4]蒋超.论科研管理发展及相关对策[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7):16.

[5]蔡翠花,彭荣康.关于基层农业科研单位档案管理工作的思考[J].山西科技,2013,28(3):27-28.

[6]吴林妃,吴敬华,张棋,孙丽霞.浅谈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科研管理能力提升措施[J].农业科技管理,2009,28(3):22-25.

[7]高明琴.农业科研管理部门对科研工作能动管理的思考[J].贵州农业科学,2009,37(4):190-191.

[8]王节萍.对创新省级农科院专业研究所科研管理工作的思考[J].农业科技管理,2010,29(6):55-57.

现代农业科研院 篇12

关键词:现代科技革命,现代体育科研,影响和促进,新发展

1 科技全球化背景下的体育科研全球化

当今, 全球化浪潮正席卷着世界各个角落。在这一浪潮中, 经济与科技全球化是最重要的两个部分。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 科技全球化的趋势更加明显, 已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一个热点。体育运动发展到今天, 科学技术已成为影响其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体育科技作为全球科技的一部分, 它的全球化同样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所谓科技全球化是指科技活动的主题、领域和目的在全球范围内得到认同, 科技活动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与合理配置, 科技成果实现全球共享, 以及科技活动规则与制度环境在全球范围内渐趋一致的发展过程。从科技发展史看, 人类的科技活动从来都是在全球范围内展开的, 在现代社会中, 科技的这种全球化趋势更为明显[1]。

科技全球化具有四个特征:一是科技问题的全球化。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 面临着许多共同关心的科技问题, 而且这些问题的牵涉面也越来越大, 必须靠世界各国科技人员的共同合作才能得到解决。在体育科技领域中同样也有许多关系到全球体育运动发展的重大问题, 需要靠世界各国的体育科技人员共同合作才能得到解决, 如兴奋剂的检测问题等。二是科技活动范围的全球化, 体现在科技人员的国际合作与交流的规模不断扩大上。全球范围内科技人员的大流动为跨国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创造了条件, 因此全球性合作研究项目不断增多;同时, 科技活动范围全球化还体现在研发机构的全球化趋势上。三是科技成果的全球共享。现代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为科技成果迅速在全球范围内流动与扩散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同时, 逐渐完善的全球科技管理体制保证了科技成果能在全球范围内流动顺畅, 使科技成果在一定条件下实现全球共享成为可能。科技知识的快速溢出与扩散成了科技全球化的一个重要特征。许多事例均已表明, 正是因为科技活动范围的全球化和科技成果的全球共享促进了体育科研的发展, 从而促进了体育事业的发展。不少国家为了尽快提高本国的体育运动水平, 加强了跨国的体育科技合作, 如澳大利亚游泳协会为准备第27届奥运会, 专门组成训练、科研、管理一体化的“多国部队”, 花费100万美金购买前苏联备战奥运会的全部资料, 并聘请了来自英国、加拿大等国的教练员、科技人员组成攻关小组, 结果取得引人注目的成功。四是科技体制的全球化。随着国际间体育科技合作与交流越来越频繁, 为保证合作与交流的顺利进行并提高合作效益, 就必须有国际统一的制度框架和标准。目前在国际体育科技研究方向的选择、研究范围的确立、跨国合作研究及成果的发表与交流、国际学术会议的召开等问题上, 都逐步有了一定的国际规则可以遵循[1,2]。

2 科学活动社会化与体育科研社会化趋势

科学活动的社会化是指科学劳动的组织形式发展到了国家规模、甚至国际合作, 科学技术已成为整个社会整体的有机构成。合作研究是当今科学研究的一种趋势, 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 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研究, 研究者单枪匹马都难以达成研究目的, 只有加强合作, 甚至多学科研究者之间的合作才能解决实际问题。从近年来国内的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来看, 合作研究的项目在逐步增多, 一些大课题的研究甚至需要全国范围的合作。在世界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今天, 各国之间体育文化的交流越来越频繁, 体育文化交流过程中产生的种种问题需要靠跨国合作研究, 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体育社会学研究者对跨国合作深感兴趣, 这种合作研究方式也是今后发展的一个趋势。

3 科学体系结构专业化下的体育科学发展

科学的发展总是存在着不断分化和不断综合, 使人类对自然界的总体认识更深一步, 为进一步的科学分化提供新的出发点和指导原则。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爆发物理学革命以来, 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 科学的发展突出地表现出分化的步伐大大加快, 学科越来越多, 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 科学知识的层次性也日益明显。例如体育人文社会学是以体育现象及其发展规律以及本领域中的各种关系为研究对象的人文和社会学科的总称, 它从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角度来研究体育现象, 涉及到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哲学、政治学、历史学、伦理学、美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 目前业已交叉形成体育史学、学校体育学、社会体育、体育社会学、体育管理学、体育经济学、体育法学、体育哲学、体育伦理学、体育美学、体育科学学、比较体育、奥林匹克、运动心理学、体育概论、体育信息、体育人才学、体育传播学、体育人类学、民族体育、体育文化、运动竞赛等22门比较成熟的学科[3]。同时, 我国体育社会科学的一部分二级学科经历了形成与发展的阶段, 其理论体系逐步成熟, 在面对实际问题日益复杂的情况下, 这些学科将不断向纵深方向发展并将产生一些更深层次的学科, 比如, 体育管理学将派生出学校体育管理学、社会体育管理学、竞技体育管理学等;社会体育将派生出社区体育、职工体育、农村体育等;体育经济学将派生出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体育营销学、体育广告学等。这些三级学科的产生将丰富体育社会科学理论体系, 促使理论与体育运动实践紧密结合, 为体育社会实践中的许多实际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指导。体育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将由单纯划分不同领域的平面结构, 转变为既有不同方向、又有若干层次的立体化系统结构, 各学科之间的界限、地位、相互关系等将逐步清晰, 同时又构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

4 科学发展加速化背景下的体育科学发展

科学发展的加速化主要是指科学发展的速度和科学理论物化的速度呈现不断加快的趋势。恩格斯曾对19世纪以前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速度加以概括:“科学的发展从此便大踏步地前进, 而且得到了一种力量, 这种力量可以说是与从其出发点起的 (时间的) 距离的平方成正比的。”[4]到了20世纪40年代, 人们对科学的发展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美国著名科学学专家D·普赖斯在他的《巴比仑以来的科学》一书中以科学杂志和学术论文作为知识量的重要指标, 描述科学是按指数增长的规律, 科学发展的速度可以从几个方面的统计数字来说明:首先, 从科学家的人数发展来看, 据统计资料推算[5], 每50年科学家增长10倍, 可见这一增长速度是相当惊人的。其次, 科学知识的增长与科学家人数增长的速度相适应, 科学家的主要任务是生产知识, 因此, 科学知识数量的增加和科学家数量的增长关系十分密切。据D·普赖斯的数据统计, 知识增长量是与科学家增长总数的平方根成比例关系, 即科学家增长3倍, 科学知识 (成果数) 增加1.7倍。再次, 从科学出版物的数量来度量。科学知识在19世纪和20世纪中叶是按指数规律增长的, 约每10年增长1倍;80年代则每6—7年增长1倍;现在全世界每天发表科技论文6 000—8 000篇, 发表科技论文的数量每隔一年半就增加一倍。

在这样的背景下, 我国体育科学发展也呈现加速化发展的态势。目前我国体育学术刊物众多, 各类体育学术刊物有50多种, 其中核心期刊有14种。据不完全统计, 我国每年发表的学术论文约万篇, 文字量高达6 000万字。2000—2004年间, CSSCI从百种期刊中收集了7种体育学期刊, 该7种刊物共刊登了7 769篇研究文章, 其中, 刊登体育学本学科文章7 126篇, 非体育学科文章643篇;另外, 有405篇体育研究文章发表在非体育刊物上, 如社会学、心理学和各类综合性学报等。我国体育学科文章产出在逐年增长, 尤其是2004年的增长幅度较大, 达到20%;体育研究文章在其他非体育类刊物上的刊登量也呈上升趋势。在1988年、1992年、1996年和2000年的奥运会科学论文大会上, 都有我国体育社会学的研究成果入选, 并且数量稳步上升。

5 科学、技术、生产的一体化与体育科技发展

自上世纪50年代以后, 人们普遍关心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对未来社会的作用, 日益清楚地认识到当代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能极大地影响人类的历史进程, 人们的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换句话说, 自然科学革命引起了技术和生产的革命变革;而技术和生产变革的成果反过来变成现代科学革命的强大基础, 促进并加速着科学革命的进程[6]。这是现代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相互关系的一个重要特点, 这一特点使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在更高的基础上融合成统一的过程。前苏联学者凯德洛夫根据现代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合流的趋势, 主张把这两个革命合称为“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当代科学对于物质生产的这种主导作用和超前作用, 不但极大地提高了物质生产力, 而且也从根本上改变了生产、技术、科学三者相互作用的形式, 在以前“生产→技术→科学”的过程基础上, 出现了“科学→技术→生产”这种逆向过程。比如, 运用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和遗传学等新成就发展起生物技术并广泛地应用于工业、农业、医药卫生和食品工业等方面, 这些都突出地表现了生产、技术、科学三者真正的辩证结合, 形成了“生产技术科学”的完整体系。

在体育领域同样存在这种趋势, 我们以体育用品为例加以说明。由于体育用品与现代体育运动的发展、特别是与现代高水平竞技运动技术的发挥密切相关, 因此, 体育用品在很大程度上又是现代科技成果的综合结晶[7]。例如生命科学技术、新材料技术、信息技术等被应用到体育用品生产领域中来, 加大体育用品生产的高新技术含量, 以适应现代高水平体育运动不断发展的需求。美国、澳大利亚能在悉尼奥运会前取得多项竞技体育器材的研究成果, 这和他们大量应用航天、军事等部门的科技力量和科研成果是分不开的。据报道, 美国每年单用于竞赛自行车制造的航空材料钛合金就有25万吨, 并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又如, 乒乓球发球机的研制不仅可以简单地以机器代替人的操作, 而且能够通过速度、力量和旋转的变化使发球难度更加人性化;田径塑胶跑道的面层品种已由原来多年不变的聚胺脂混合型、表面有颗粒的传统型的单一品种, 发展为橡胶预制卷材、透气型、复合型等多品种。这些科技成果应用于体育运动实践不仅可以提高体育锻炼和运动训练的效果, 而且可以使运动更科学、更安全、更环保, 以满足不同使用对象的要求[8]。在运动医学领域中, 采用母学科先进的仪器、设备为体育科学研究服务是最成功的学科。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在兴奋剂检测工作方面, 中国的兴奋剂检测专家利用高分辨质谱仪 ( HRMS) 、同位素质谱仪器 (IRMS) 和高压液相色谱质谱 (HPLC/MS) 、气相色谱质谱等先进设备和技术紧密跟踪国际最前沿技术, 使我国的反兴奋剂研究水平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相关技术和产品连续15年通过国际检测。图像自动识别仪器开始应用于体育领域, 在影片解析仪和录像解析仪上对电影胶片和录像磁带上的人体运动图像关节点的自动识别研究已取得初步成功并应用于实践。非生物性材料移植技术也逐渐应用于体育领域, 2003年我国科研人员对硅橡胶植入后对周围关节软骨及其他组织的影响做了进一步研究, 结果表明, 硅橡胶植入可延缓由于关节软骨缺损导致的骨关节炎, 未见硅橡胶性滑膜炎发生, 而且对脑、心、肝、肾组织无明显不良影响。

6 结束语

现代科技革命具有全球化、社会化、一体化等新特征, 现代科技革命的发展对现代体育科学、体育科技、体育科研的影响与促进日益加深, 科学、技术、生产、科研的一体化将成为未来体育发展的大趋势。

参考文献

[1]王秉彝.体育科研数学方法[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

[2]林德宏, 陈文林.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马克思主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3.

[3]卢元镇.体育人文社会学高级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7.

[4]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446.

[5]杨沛霆.科学技术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1986:481.

[6]史文清, 张金英.科技进步与我国体育事业发展[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7 (7) :121-122.

[7]钟天朗.体育经济学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6:2.

上一篇:人体胚胎学教学下一篇:数学学习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