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农业科研院所

2024-07-26

基层农业科研院所(精选12篇)

基层农业科研院所 篇1

摘要:本文以基层农业科研单位为研究对象, 分析了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的主要特点, 以全新的视角系统化提出新形势下农业科研院所的功能定位。

关键词:基层农业科研单位,功能定位,发展途径

基层农业科研单位是应用技术研究和作物育种领域创新成果的重要源泉, 是农业科技创新的一支重要力量, 是国家农业科技发展的坚实基础。基层院所如何发挥自身优势, 成为有影响力的区域性强所, 需要“战略”定位研究。

1 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的性质

1.1 科研层次的基础性

基层农业科研单位是农科系统的基层组织, 是国家和省级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战略节点, 上游农业科技的试验田, 下游农业科技的供应站。加强基层农科院建设是实施农业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基础。把基层农业科研院所纳入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统筹和支持基层农业科研事业是农业均等化、永续化发展的重要前提。

1.2 组织宗旨的公益性

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的服务对象是农民群众, 解决农业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体现着很强的非营利性。这种非权力化和非利益化的基层农业科研组织, 是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必要构件, 是维护国民经济基础和国家粮食安全的制度安排。繁荣基层农业科研事业是强化国家农业科研能力的重要内容, 坚持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的公益性是深化改革的主线, 政府投入是保证公益性的前提条件, 发展基层农业科研事业是政府必须承担的职责。

1.3 科研对象的地域性

农业科研的对象是有生命的动物和植物, 科研成果的大面积推广和应用, 要受气候、自然资源和环境条件的制约, 生产措施、技术手段、操作程序都带有显著的地域性。这种地域性是基层院所生存发展的重要基础, 在中国这样一个生态条件复杂多样的大国, 建设农业科技强国离不开广大基层院所的参与。

1.4 学科专业的应用性

基层农业科研是以区域特定的农业生产方式为背景, 以现实的科学技术发展状况为基础, 针对农业生产中某些有待解决的问题而开展的创造性研发活动, 有着提升地方农业发展水平和粮食生产能力的显著作用。研发地域性大宗和特色农产品先进适用技术, 是基层院所生存发展的策略和优势。

1.5 科研周期的长期性

农业科研是一个长期投人、延伸发展、递次创新、渐进积累的过程。动物和植物育种研究, 除了受动物和植物生命周期、自然环境的影响外, 还要受农业生产诸要素相互作用的影响, 要经过多代的遗传、筛选、培育, 才能育出新品种, 须有“十年磨一剑”的韧劲。

1.6 科研过程的风险性

农业科研的风险集中表现在:发明创造难, 周期长、风险多;科技应用难, 不仅受到推广组织、推广方式以及推广人员的制约, 还受地域、市场、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等因素的影响, 不确定性因素多, 需要政府提供资金和政策引导。基层农业科研事关国家农业和粮食安全, 国家应该把统筹基层农业科研院所的发展提到战略高度上来。

2 农业科研单位在技术创新体系中的功能定位

构建技术创新机制的主要角色, 科研单位、生产企业、政府管理部门三者的作用是不可分割且不可缺少的, 技术创造、技术创新两个关键环节是有机链接且不可或缺的。农业科研单位作为技术发明创造的主力, 以产业技术提升作为标杆, 生产企业作为技术创新投资与收益的主体, 是以产业发展作为企业技术创新的目标。在创新投入决策和收益管理方面, 企业起着主导作用;在技术发明和创造方面, 科研单位起着重要作用。政府管理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 政府的科技投入包括科技研发资金、技术装备资金、市场开拓资金等许多类别的资金, 科技研发资金只能投入具有技术创造能力的科研单位, 不能投向企业,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投入者和受益者, 通过技术转化, 获得商业利益, 向国家交税, 国家通过税收在国民收人再分配中给科研单位研发经费, 进一步从事技术创造, 向企业提供新的技术, 推动企业发展, 如此良性循环。如果企业吸纳了国家的研发经费, 就减少了科研单位的经费, 一方面, 造成企业之间商业竞争的不公平, 另一方面, 降低了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 消耗了科技资源。

2.1 企业是技术创新投资与收益的主体

在创建国家创新体系中明确提出, 科技创新的主体是企业。科技创新的结果必须由企业、工厂、农场等独立的生产单位吸纳和承接, 实施技术的转移, 使科技创新的商业价值得以体现。农业企业是农业科技创新的投资和收益的主体, 推动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技术创新是要素组合。技术创新是经济概念。创新一词是由经济学家而非科学家提出, 创新的最终目标不是“创造新的东西”, 而是让新东西创造更大的价值, 从而促进经济的增长。因此, 企业是科技创新投资和收益的主体, 即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

2.2 科研单位是技术创造的主力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 似乎认为企业“创造了新的东西”, 混淆了技术创新与创新体系的概念;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是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的主体, 企业是基于发现和发明的新产品生产营销的机构, 是科技创新投资和回报的主体。科学家发现科学规律, 发明技术, 创造产品。科技创新是有特殊内涵的, 科学和技术是不同的, 科学是“发现”原理和规律, 回答的是“是什么 (what) ”和“为什么 (why) ”, 用的英文单词是discovery;而技术是被“发明”和“创造”出来的, 回答的是“怎样做 (how) ”, 英文单词是invention (发明) 和creation (创造) 。目前, 农业企业自有科技研发队伍的能力有限, 不能全面承担科技创新任务, 技术产品的产生多数起源于科研单位。综上所述, 便可明晰“主体—主力—主人”之间的关系:企业是技术创新投资与收益的主体, 科研单位是技术创造的主力, 科技人员是科技创新的主人。

2.3 科研单位必须与企业协同创新

技术创新与技术创造的不可分割关系决定了科研单位必须与企业协同创新, 才能实现科技创新的目标, 并促进科技创新水平的螺旋式上升。除了新诞生的技术之外, 其实大量的技术是在现有元素重新组合的过程中产生的, 技术的本质内涵就是一种方法、流程、装置。同时, 技术创新与技术创造具有不同特征, 企业技术创新的过程是把产品制造出来, 这个产品制造的背后是制造和装配过程知识的显性化、结构化、标准化的工业核心技术, 是“方法—流程—装置”的具体体现, 科学是人类共享的东西, 而技术则是专利的, 在科学向技术转化的过程中, 把科学知识传播到企业, 应该是公益包容的。在技术形成产品的过程中, 将形成专利, 科学家和工程师创造的专利, 必须通过企业的投资转化成产品, 从而获得收益, 具有排他性。作为技术创造的科研单位和技术创新投资主体的企业, 应该协调好关系, 各司其职。国家的科技资源必须定向地投向与企业联合进行特定目标研发的科研单位, 确定好创新过程的组合关系, 科研单位为企业进行技术难题的研发, 优化企业的技术创新和科研的技术创造的组合, 促进企业生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波, 庄忠钦, 苏晖, 杨扬.新形势下农业科研单位功能定位与发展战略[J].农业科技管理, 2013, 32 (05) :6-11.

[2]蔡金华, 糜林, 温小林.关于基层农业科研单位成果转化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 2013, 24:333-334.

[3]柳世君, 段仁周, 刘学勋, 蓝黎明, 易宏岩.基层农业科研单位若干重要问题研究[J].农业科技管理, 2013, 32 (06) :42-45.

基层农业科研院所 篇2

3.2 简化项目中期检查和评估环节,让科研人员能够腾出更多的时间专心开展研究工作创新项目实施管理方式,加大项目申报和结题验收力度,抓好“头”与“尾”两道关卡。加强管理部门间相互沟通协调,建立检查评估结果互认互信制度,尽量简化和减少项目中期检查和评估环节,减少日常烦琐的应付性事务,把科研人员从日常的“文山会海”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可以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科研工作中,让项目经费产生应有的价值。

3.3 建立健全人才考核评价机制,充分调动科研人员工作积极性改变以往的因人设岗制度,推行因事设岗制度,真正建立起公开有序、公平竞争的岗位聘任模式。打破传统的岗位聘任终身制,逐步建立职务能上能下、优胜劣汰、合理流动的竞争机制,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人才评价应综合体现各种要素,既要注重科研功底,更要注重工作绩效;既要注重发挥自身潜能,更要注重团队协作精神;既要看重个人才能,更要看重人才的德行。根据岗位不同特点建立以绩效为核心、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人才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配以创新文化建设,创造共同的价值观,培养青年科研人才,创造一个和谐、有序的工作环境。通过建立各方权衡、加权有别的定量化评价体系,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人事相宜的人才使用格局,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类人才的作用。

3.4 完善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构建合理人才梯队引培并举、双管齐下,不仅要敢于打破传统思维,设置优惠条件,吸收和引进一批优秀人才,同时也要搭建激励平台,选拔推荐一批具有培养潜质的青年骨干进行在职培养,让高层次人才喷涌而出。在打造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同时,还要注重一般性人才和管理人才的适量引进,构建合理的人才梯队,切实激发科研团队创新活力。

基层农业科研院所 篇3

一、科研送教的五个创新

创新之一:架设了教育科研服务基层的桥梁。教科所承担着全市教育科研的管理与指导工作。长期以来,我们的工作方针是接受基层学校的邀请,参与学校的课题指导,提出新的科研管理思路——科研送教,即教科研人员主动走进学校与课堂,走近教师,面对面地交流与指导教科研的难点与困惑。科研送教突出的中心是“送”,围绕“送”,集中思考四个问题:谁来送?送什么?怎么送?为谁送?这个“送”是教科所全体研究人员集体送、主动送,是集体智慧的呈现。科研送教架设了教育科研服务基层的桥梁,消除了一线教师的疑难与困惑,更好地为学校和教师服务。

创新之二:创设了课题研究课。结合学校课题和个人课题开设课题研究课,是科研送教的亮点。我们在全市开展了科研送教,开设了46节课题研究课,以教科所领导为组长的研讨小组与学校学科组进行了充分的交流与沟通。此举受到了学校和一线教师的欢迎,有很多上课教师都将研讨活动写成书面文章进行反馈,使“研究与课堂是一张皮”的认识深入人心。

创新之三:完善了备课题的工作机制。在科研送教之前,牵头处室事先将学校的课题和个人课题交给相关人员,提前进行集体备课,并为每个课题从“亮点”和“建议”两个方面写了课题评语,在交流前交给学校,由课题负责人阅读,再在此基础上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沟通。这极大地提高了研究指导的效益,深化了课题指导的理解和执行,提升了教师科研与教学的意识和能力。

创新之四:营造了和谐的所内学习文化氛围。科研送教是全所的集体行动,无论是备课题环节,或大会研讨或小组交流,参与其中的每一位教科所人员都感到这是一次向基层学校一线教师学习的机会。我们通过走、看、听、说和学校呈现的文本,感受到了基层学校教师的敬业精神和辛勤劳动,感受到了学校浓浓的文化氛围和科研水平,收获很大。这也是一次教科所内互相学习的“所本培训”。通过集体听课、评课、评课题,培养了大家的团队合作精神,提升了其快速反应能力。这对本所来说是一次主题研修活动,也是一次所本培训。本次活动安排合理,不是检查、视导,而是主动服务,体现了南京市教科所的服务意识、服务能力、服务水平,提高了其服务满意度。

创新之五:打造了科研送教的科研名片。科研送教是一个新生事物,是教育科研转型发展的重要举措。我们每次科研送教组织精心,细节周到,落实了精细化管理的要求,各个环节起点高、过程实、思想活、成果丰,受到区县教育局、学校和教师、学生的普遍炊迎。如今,科研送教已经成为南京市教科所的一枚名片,是南京教育科研重要的科研品牌。

二、科研送教的五个核心价值

一是送去教育科研的好处。不少教师认为,教师的任务就是教书育人,搞科研是大学或研究部¨的事,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其实,教育科研的真正主体应该是教师,但真正做课题的教师并小是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可能就是广大教师不知道做课题的好处。因此,利用送教机会,通过讲座现身说法向他们说明课题是什么、为什么要做课题,以及教育科研对教师专业发展、对学生成绩提高、对学校发展的促进作用,就会提高广大教师从事科研的积极性。新课改背景下,永远没有不变的教师,新的人才观、质量观也需要我们去研究,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走科研之路。

二是送去先进的教育理念。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理论、教学方法等具有揭示教育规律,反映并代表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代表教育改革发展方向,有助于教育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因此,送科研下乡就是要把新的先进的教学理论、教学方法,以及优秀的课堂教学模式送到最需要的学校,为广大基层学校和教师及时送去务实创新的观摩课,送去科学、先进的教育理念,送去前沿的教改信息;为基层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进一步优化教改方案提供建议;为学校的资源整合、现代化教育手段、校本课程的开发、校本培训的实施等方面献计献策。

三是送去扎实的课题指导。从南京市前几期个人课题反馈的信息来看,选题仍然是课题研究中最突出的问题,仅次于研究目标和内容的确定。部分教师做课题研究的态度不够务实,小、实、新的课题数量较少,有的虽然课题的名称看似与教育教学有关,但研究角度的选择仍显得不够科学、不够适度。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选题大而空,不切合实际,不是一个人或两年内所能完成的,如对学习力、意志力等方面的研究,其选题过大,脱离实际,课堂教学并无太多的指导意义;二是选题缺乏新意,含糊空洞,炒冷饭或研究别人研究过、甚至已有现成经验的问题,这样的课题没有必要再研究。因此,我们力求为教师示范优秀课题,分析这些课题好在何处,举例说明为什么有的课题不能立项和结题,帮助他们选取“好”的课题。

四是送去科学的研究方法。教育科研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研方法。一方向,不少教师普遍认为科研深奥,只有专家才能出成绩,普通教师理论水平低,从事科研活动会事倍功半,出不了成绩,因而对科研望而却步。另一方面,许多教师不会做科研,就是做了也不知道如何下手,选用何种研究方法。我们在对两所城市小学84名小学教师的调查中发现,有79.7%的教师反映:读过部分教师的论文后,自感文中所言的问题和解决策略也都在身边或多或少地发生过、使用过,可自己却没想写或不会写;对小学常用的科研方法准确回答出4种以上的只有3位;对能否根据课题要求选择方法,回答不能完全有把握的占73.8%。可以说,面对课题不知如何选择运用科研方法已是制约广大小学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的瓶颈。为此,从教师的实际出发,探讨科研方法的选择就具有了很强的现实意义。

五是送去服务基层的深情。其实,教育科研人员与广大教师的关系是鱼和水的关系,他们才是教育科研的主力军和生力军,我们科研人员对他们怀有很深的感情,非常愿意为他们从事教育科研做好一切工作。利用送教机会,为他们服务是我们真情的流露,通过服务把这份真情体现出来,也应是我们送教的一项重要任务。

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的科研送教活动,可以说在全国范围内是首创,落实了走转改的要求,创新了省、市级科研院所深入基层学校指导教育科研的T作方式,满足了一线教师和基层学校的切身需要,主动服务意识强,指导工作效益高。

基层农业科研院所 篇4

关键词:科研管理,创新,新路径

科研管理创新是科技创新的重要保证,其核心内容是科研管理观念、模式、方法和手段的创新。“十一五”以来,作为基层农业科研院所,镇江农科所不断创新科研管理思路、方法和手段,有效地推动了农业科技创新,带动了丘陵山区现代农业的发展。

1 农业科研管理的创新成效

1.1 科研计划管理

(1)科研立项管理。科研计划是科研管理的核心工作之一,包含科研项目的选题立项和项目实施管理。

科研立项是科学研究的战略起点。科学创始人、英国科学家J·D贝尔纳指出:“课题的形成和选择,无论作为外部的经济技术要求,抑或作为科学本身的要求,都是研究工作中最复杂的一个阶段。一般说来,提出课题比解决课题更困难……[1]”。“十一五”以来,镇江农科所积极利用国家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力度,拓展科研计划种类、渠道与层次的契机,紧贴国家农业科研发展的方向,围绕“水田增粮、岗坡致富”的农业发展思路,围绕丘陵山区现代高效农业发展解决区域农业发展的技术难题进行选题立项,开展科学研究。与此同时,在项目选题—项目申请—项目下达期间,科研管理人员一方面注重项目申请信息的收集、传达和申报渠道的拓展,一方面加强项目申报的组织和外联工作,提高申报项目的命中率,立项成效明显。“十一五”以来,该所共承担各类课题(含协作)130项,其中国家级课题1项,部省级课题92项,市级课题36项。

(2)项目实施管理。在项目下达到项目验收直至项目档案归档期间,这个研究所通过制度约束规范科研人员的研究行为,先后制定出《科研管理暂行办法》、《研究室管理暂行办法》等多项管理制度,保证科研管理工作有章可循;通过实施领导挂钩项目制度和课题的跟踪管理督导项目的实施,每年组织夏熟和秋熟作物考察全面了解项目研究的实施进度、实施的困难与问题,提出解决方法,确保项目顺利实施;通过强化科研档案管理,将项目合同、实验数据、总结材料等与项目有关的材料及时归档,方便科研管理人员对照合同了解项目研究进展,督促项目的实施。项目合同任务完成后,科研管理人员组织项目人员提前撰写项目工作总结、技术总结等验收材料,协助项目组完成项目验收和验收材料入档十一五以来我所承担的百余项课题,均按合同指标按时完成。

1.2 科研成果管理

在科技成果鉴定—科技成果的示范应用期间,包含成果鉴定、登记、报奖、示范、转化等内容属于科技成果管理的范畴。在科技成果的鉴定与奖励方面,科研管理人员积极协助成果完成人对取得的科技成果进行鉴定、登记和报奖。“十一五”以来镇江农科所获得部省、市级科技进步奖6项;在科研成果的保护方面,近年来这个所借助推进江苏省和镇江市知识产权战略计划的契机,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2006-2009年共受理发明专利39件,授权发明专利8件;受理品种权保护18件,授权品种权14件;在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方面,作为基层农业科研院所,他们将科技成果在生产上的应用与推广作为学科研究的归宿。近年来,农科所坚持把园区发展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试验田和重要载体,将引进的国内外先进技术和科技成果首先在示范园区进行组装、试验、示范,在试验示范取得成功的基础上,再向农民转化,一大批科技成果在生产上得到应用和推广。尤其是草莓、葡萄、砂梨、桃等应时鲜果新品种、新技术仅在句容已累计推广5万多亩,镇稻系列优质稻米在镇江已累计推广50余万亩,有效地推进了丘陵山区农业的发展。

1.3 科研人才管理

科技创新的实质是人才智力的创新[2]。科研人才的管理既是科研管理的工作内容之一,也是科技创新的重要保障。“十一五”以来,我们按照“重视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战略思路,在组织内部通过制度激励和加强软硬件建设以及管理内容的创新为科研人员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创造宽松的科研环境与条件,激发科研工作热情,推进学科创新团队建设与团队协同攻关;在组织外部,通过加强与国内外农业科研机构的合作,为科研人员创造学习交流与合作的机会,充分发挥科研管理的桥梁纽带作用。“十一五”以来,这个研究所2人入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入选市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晋升镇江市“169”工程学术带头人,形成了水稻育种、小麦育种、蔬菜花卉育种、应时鲜果品种选育和配套技术研究等优势学科创新团队。

2 农业科研管理的问题所在

科研管理是管理与科技的桥梁,其创新既要符合管理的规律,又要适应科技的发展,然而无论是科研管理的理念与模式,还是科研管理的方法与手段,有些问题仍然难以适应科学技术发展。

管理理念上:计划经济时代的行政化管理的烙印导致科研管理工作缺乏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传统的“重成果、轻转化”的管理理念导致当前诸多农业科研院所缺乏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品牌理念。

管理模式上:对于基层农业科研院所而言,目前科研管理普遍采用的是三级管理模式(金字塔式管理模式),即第一层科研院所的领导层,第二层科研管理的职能部门,第三层按学科分设的各研究室。以镇江农科所为例,科研管理的最高层是所学术委员会,下设科研管理科负责全所的科研管理工作,包括制度建设、规划制定、计划管理、成果管理、指标统计等常规工作,同时负责研究室科研工作的指导、督促与考核。研究室则具体负责部门科研管理的事务性工作。这种管理模式明确科管部门与研究室的权、责划分,实现适当分权又相对集中的管理,研究室在科研方面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灵活性;但是此种管理模式又易出现各研究室在科研上各自为政,缺乏协调与合作,科管部门难以统筹科技资源的配置,提高科研管理效率。

管理手段与方法上:知识经济时代科研管理手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信息化和网络化管理手段的应用,提高了科学研究、科研管理和科研交流的效率和水平。然而对于大多数基层农业科研院所而言,科研管理信息化的应用仅仅是用计算机系统仿真原手工管理系统,[3]科研管理信息系统等现代管理手段还没有普遍应用,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管理的效率,但整体的管理水平还有待于提高。

3 农业科研管理的创新路径

3.1 理念创新

理念创新是科研管理创新的基础,在长期的实践探索和经验总结中,我们认为基层科研院所科研管理理念的创新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项目策划的理念。课题的选题与设计是科研的源头,课题的质量与数量是衡量单位科研能力与水平的重要标志[4]。为确保科研立项的成效,必须要树立项目策划的理念,面向市场、面向需求,做好项目的信息论证、学术论证和成果应用前景的论证。

二是技术与服务的品牌理念。品牌是技术水平、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的重要体现,作为科研院所要将品牌贯穿于课题选题、研究开发、成果应用及推广的全过程。

三是成果应用的理念。基层农业科研院所是直接面向生产、面向农民的,科技成果的应用与推广是其技术创新的的最终归宿,故科研管理要切合这一特点,科研管理人员要关注科研的应用及推广,引导技术人员既要出成果,又要提高成果的推广应用率。

四是知识产权保护理念柯瑞清曾指出由于产权保护意识薄弱等问题导致农业知识产权流失严重[5],因此保护好知识产权对基层农业科研单位具有特殊意义。科研管理不仅要针对知识产权保护的现状提高知识产权意识,还要主动谋划、健全制度,逐渐形成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

五是成果评估意识。科技成果完成后的一段时间里要围绕科技成果服务生产和促进生产力发展等方面的整体绩效重点评估,从而推动科技成果不断向提高生产力水平方面转化。

六是服务意识。科研管理要改变长期以来只强调管理,淡薄服务,缺乏引导意识、创新意识和服务意识的现状。科研管理不仅是管理,更重要的是服务。

3.2 模式创新

模式创新是在金字塔式管理模式的基础上融入“拢式管理”“走动式管理”和“抽屉式管理”等现代管理模式的思想。拢式管理强调的是个人与整体的配合,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在思想和行动上的一致;走动式管理强调的是以人为中心,激励为原则;而抽屉式管理则强调的是责、权、利结合,目标分解和考核责任制等。因此在金字塔式管理模式的基础上,整合重塑的科研管理模式,一方面要以目标实现为原则,形成以科研人员为基本单位的权限分配系统,激励和促进科研的横向和纵向联合;一方面要建立规范的责任制考核机制、目标激励和评判激励机制,形成科研者与管理者的“命运共同体”运行模式,强调和建立科研与管理的“利益共同体”。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重视目标管理。科研管理既要为科研人员设计长期的战略目标,也要设计切实可行的短期目标,将单位的总体目标分解为若干个子目标,分配到各个下设部门。同时又要重视责、权、利的结合,避免出现有职无权、有责无权,有权无责现象的出现。

(2)构建合理的考核激励机制。激励政策的制定,要切实围绕技术创新的核心,让具有成就的专业技术人才和服务人才得到各项政策的重点扶持,价值分配向核心科研人员倾斜。与此同时,还要结合本单位的实际采取多种激励策略,满足科研人员各个层次的需求,切实改变论资排辈、唯学历、唯职称、唯资历、唯身份的价值分配现象。

(3)创新科研评价体系。目前科研的评价考核主要是以量化考核指标为主,虽然这种评价方法有积极的一面,但也助长了科研人员片面追求成果数量的功利化倾向,同时不少科研人员受到年终业绩机制的影响,只能做也只敢做一些短平快、缺乏原创性的科研项目。科研的业绩考核应在量化考核的基础上,结合专家评价的方式,将科研项目和成果的内容、性质、创新难度和复杂性等因素考量进去[6]。

3.3 手段创新

手段创新是提高科研管理效率和效益的重要保障。在知识经济时代,科研管理要顺应知识经济发展的特点,充分利用计算机、互联网等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建立科研管理信息系统、人才档案数据库等,对科研和人才实现程序化、标准化和高效化的流程管理。通过网络宣传科研成果,传播科技信息,进行技术培训,推动科研成果的应用与推广。

3.4 内容创新

项目管理、成果管理和人才管理是科研管理的重点内容,但科研管理又不仅局限于上述内容。科研管理的创新要在科研管理的活动内容上有所创新,诸如不定期举办学术报告、课题进展报告等形式多样的学术交流与探讨活动,组织科研人员参加各类培训通过活动内容的创新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参考文献

[1]王富兰,张小鸣.农业科研物化技术研究课题的立项与管理[J].农业科技管理,1996(4):8-9

[2]戴洪娟,蒋启东,白一光.浅谈新时期农业科研单位的计划管理[J].农业科技管理,2006(1):49-50

[3]宋燕燕.农业科技管理与农业信息化相关性的研究[J].黑龙江农业科学,2009(1):124-125

[4]黄鹰.科技型企业科研管理创新浅议[J].铁道勘察,2009(4):91-92

[5]柯瑞清,程惠香,张斌.关于农业科研院所知识产权保护的若干思考与对策[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1(12):210-215

基层农业科研院所 篇5

一、公益性农业科研院所的特点

目前中国农业科研院所,分别承担着国家、省或一个地区全局性、关键性、战略性重大农业科技的研究任务,为公益性的研究机构。研究方向一般包括品种资源类、农作物(林木)类、资源环境类、畜牧兽医水产类、农产品加工类、农业宏观研究与信息技术类、农业机械与农业工程七大类。各省的农业科研院所一般是由省人民政府直接管理的事业单位(部分省的农科院机关为参照公务员管理的事业单位),在组织机构、人事制度上部份或完全按照政府机构和国家公务员进行管理,经费管理按财政补助单位(全额预算管理单位)进行管理,公益性农业科研院所面向社会无偿提供研究成果和技术服务,一般难以获得经济回报。农业科研单位按财政部门要求,编制年度部门预算,人员支出由财政部门全额拨付,商品服务支出(公用经费)定额管理、超支不补,项目支出实行零基预算,省财政根据可控财力进行安排。由于公用经费预算定额较低,造成农业科研院所经费供给、经费保障力度严重不足,尤其是公用经费严重不足。这样,也给农业科研院所的后勤服务、财务管理、资产管理等方面带来一系列制约及影响。

二、公益性农业科研院所后勤工作目前现状

公益性农业科研院所的后勤工作,在经费管理上采取全额拨款或是差额拨款预算管理方式,公益性农业科研的特点决定了这类单位经营创收不作为管理的重点,这部份单位的后勤管理主要以服务单位、服务职工的福利性质管理为主,管理的范围包括该单位土地日常管理、公务车辆管理、固定资产管理、水电物业管理、食堂学校卫生所招待所管理等工作。由于单位的后勤工作不以经营为主,营利性部门只限于食堂、招待所、卫生所及部份门市铺面,少量的收入不能保证后勤职工的岗位津贴及其他支出,后勤部门难以做到收支平衡。

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一是职工等、靠、要依赖思想严重,经营创收意识不强,即便后勤部门成立公司运作也容易导致政企不分、权责不明;二是随着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2009年全国各省开始统一清理行政事业单位经营性国有资产,由后勤部门管理的宾馆、培训中心、招待所和房屋铺面等经营性资产,面临集中管理和处置后收入上缴国库或财政专户,一旦经营性国有资产清理到位,则后勤部门向企业化、市场化管理过渡,实行自收自支、收支平衡的改革方向和目标就越发缺少改革的基础及平台;三是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标准与公务员工资标准差距较大,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未兑现到位,而后勤工作人员津补贴标准与单位机关及研究所津补贴标准又有一定差距,容易造成后勤服务人员人心不稳;四是对后勤干部职工队伍建设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对后勤工作复杂性的认识不足,认为后勤工作在农业科研单位中处于从属地位,缺少扶持、激励后勤队伍建设的政策或措施,然而从事后勤服务工作的人员人数比例大,人员又以工人居多,在职称评聘及岗位竞聘上处于劣势,后勤干部队伍如果处理不好,势必影响单位的整体发展及内部稳定。

三、做好公益性农业科研院所后勤工作的思考

在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过程中,如何围绕公益性农业科研院所的重点工作做好后勤保障的各项工作,不仅需要不断完善制度,强化管理,提高服务效率,而且还要充分用好现有政策、与市场紧密联动并用好用活人才,这样才能充分做好并发挥后勤保障工作的功能作用。

1、打好公益性农业科研院所这张牌。事业单位,很多,科研事业单位,也不少,但公益型农业科研事业单位就非常少,作为全额拨款或是差额拨款的公益型农业科研事业单位,就是要充分运用政策上的优势,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产

品,而作为公益性农业科研事业单位后勤部门的工作,最重要的是用好用足现有政策,在依靠公益性农业科研院所事业经费拨款的基础上,首先做好后勤服务保障工作。俗话说:“后勤工作不是中心,但服务中心;不是大局,但牵动大局”,在任何一个单位,后勤工作都服从服务于中心工作,但后勤工作完成的好坏,确实和每位领导职工工作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后勤部门要树立以“为科技创新服务、为单位重点工作服务、为全体职工服务”的目标宗旨,把构建和谐院所作为后勤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强化奉献意识,提高服务质量,切实做好后勤日常服务保障工作,尽力帮助单位干部职工解决好急需解决的问题和困难,真正做到为领导分忧,为职工解愁。

2、下好服务单位与市场联动这步棋。后勤的发展怎样才能既为单位做好服务,又能不断创效益,提高职工福利待遇呢?还是要与市场紧密联系,做到服务与市场联动。一是纯公益性的工作要不断规范和完善管理制度,对不适宜社会化管理的水电维修,资产管理、环境治理等工作主要还是立足农业科研单位的实际,努力提高后勤工作人员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二是树立花钱买服务的观念,对部份服务工作实行内部收费制,实行有偿服务,逐步实现服务的商品化和社会化;三是自己干不了、干不好的事坚决引入社会服务。由于农业科研单位人力及财力有限,由后勤部门直接管理的幼儿园、学校、食堂、卫生所、小区物业、招待所等管理已不

能满足单位日益发展的需要,可采用承包经营、联合办学办院(学校和卫生院)、委托管理等方式,采取“引进来”和“走出去”并举的策略,全面引进社会企业经营治理,提高专业化管理水平,形成规模化管理,节约后勤管理运行成本;四是结合公益性农业科研单位特色,后勤的经营开发要与单位的科研成果科技产业工作紧密配合,不断拓展经营范围,在农资农化、园林绿化、科技产品的包装推广销售上下功夫。

3、念活后勤人员改革发展这本经。由于历史的原因,目前公益性农业科研事业单位后勤工作人员普遍存在年龄老化、学历低,技能差距的问题,一方面,后勤部门进人“门槛”低,造成整体队伍文化水平低、职称低,结构不合理,呈现“三多三少”的现状,即:低学历的多,高学历的少;普通工人多,专业技术人员少;简单劳动者多,懂管理的人少;另一方面,由于工作岗位所限,不适应后勤工作的人员分流不出去,存在干好干坏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的情况。如何改变公益性农业科研事业单位后勤工作人员目前现状、念活后勤人员改革发展这本经呢?一是立足自身,培养自有人才,储备人才,在现有人员的使用中,既要坚持标准,又要做到不拘一格,把有能力、负责任、踏实肯干的年轻人提拔到二级部门负责人岗位上来,通过加强对现有人员尤其是年轻人的培养和锻炼,增加并保持人才资源储备;二是采用灵活多样的用人方式引进急需人才,引进人才要改变过去“唯我所有”的观念,建立人才“柔性流动”制度,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控制后勤人员事业编制,需要补充后勤服务人员时,可由各二级部门自主灵活聘用,通过兼职兼薪、聘请顾问、技术指导、合作研究、共同开发、短期聘用等多种形式引才借智,并按有关法规与聘用人员签订劳动合同,聘用人员的劳动报酬和劳动保障按有关法规和政策办理;三是结合后勤工作岗位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考核办法,建立和完善管理与分配制度,按照“强化岗位,以岗定薪,按劳取酬,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引入竞争机制,把年度考核同工作业绩挂钩、把年度考核同职工的待遇挂钩,不断提高后勤人员工作积极性。

基层农业科研院所 篇6

关键词: 农业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精细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 F810 45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5)08-0487-02

随着科研经费种类和数量的增加,国家对科研经费的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仍然存在科研单位和人员过于注重科研经费的申请、忽略科研经费管理的现象,尤其是经费的预算管理方面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从预算的编制到执行均过于笼统,造成了后期科研项目验收的困难。因此,本研究着重探讨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的精细化管理。

1 农业科研院所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精细化管理的意义

精细化管理是一种先进的科学管理理念,要求在规范化和标准化的基础上科学细化和合理优化企业的生产和管理流程,实现专业化结构、制度化管理和标准化的工作方式。2008年财政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预算执行管理的通知》,首次在预算管理领域提出了精细化管理的概念,标志着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进入全面精细化阶段;财预[2014]85号《关于进一步加强财政支出预算执行管理的通知》再次强调了细化预算的要求。对于农业科研院所来说,其科研项目预算精细化管理的核心在于通过抓住预算管理中的关键环节,制定科学的标准,细化预算的编制内容,通过刚性的制度规范行为,强化责任落实,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

2 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管理的现状

2 1 经费管理制度庞杂

农业科研经费来源包括中央财政专项拨款、地方财政拨款、自筹资金和其他渠道的经费资助 [1]。根据经费来源的不同,具体可划分为纵向科研项目和横向科研项目。纵向科研项目是各级政府部门下达的从财政部门取得专项拨款的各类科研项目;横向科研项目是地方企事业单位或个人委托的科研项目。由于项目来源和项目组织管理部门的不同,经费管理制度也有不同的规定,这就要求科研人员在编制经费预算时,须要了解各种不同类别项目经费管理制度中关于预算编制的相关规定,无疑加大了科研人员在申报项目时编制预算的难度。

2 2 预算申报流程不规范

在科研单位进行预算申报时,单位的财务和科研等相关部门的参与度不够,由于财务和科研人员自身认为自己的部门并不是对该科研项目最了解的人,无法对科研项目负责人编制出的预算进行合理有效的测算,往往造成财务与科研部门的职能流于形式 [2];另外,科研人员自身出于争取较多的科研经费的考虑,对预算编制的严肃性和科学性认识不足,对于预算的数额主观上也认为是越多越好,使得项目的组织管理部门将项目负责人编制好的预算上交财政批复时,审核得不到通过。

2 3 科研经费预算科目与财务会计科目不匹配

目前,绝大多数科研项目在进行预算的编制时都对支出进行了较详细的分类,并对这些支出项目从概念上进行界定。如“863”“973”等国家主体科技计划预算的支出大体分为包括设备费、材料费、测试化验加工费、燃料动力费、差旅费、会议费、国际合作与交流费、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事务费、劳务费、专家咨询费和其他支出在内的直接费用和无法在直接费用中列支的间接费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资金则将材料和小型仪器设备购置费、管理费等作为单列的支出类别;较特别的江苏省农业三新工程项目的预算支出则分为技术集成费、推广补助费、技术推介费、物化推广费、人员劳务费、首席专家推广经费等。这些支出分类与农业科研院所现行财务系统的会计科目并不能实现较高程度的吻合,财务部门无法通过财务系统直观发现费用的列支是否符合编制的预算要求,科研经费的报销反映不了课题的实际进展,财务部门无法有效监督经费的使用,对后期的预算执行和项目结题工作也造成了困难。

2 4 经费课题负责人制和国库集中支付制造成预算执行偏差

在不少农业科研院所,采取的是由科研项目的课题主持人全权负责科研经费管理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当课题负责人承担的课题较多时,往往疏于对项目支出预算执行的管理。对于课题发生的如材料费这样的共性支出,预算编制的课题负责人也只是在报销单上简单签字,存在本该在A课题报销的材料费放在了B课题报销,后期为了顺利实现项目验收不得不突击报销或人为调账。而财务部门审核时只要票据的合理性能够达到要求,便同意其报销,对课题经费的支出和使用情况的现实监管实际上是有限的;另外,在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要求下,科研经费通过财政预算系统直接下达,但经费的下达与经费的实际使用存在时间差,而科研项目的管理部门对于经费财政预算系统的执行进度又有考核要求,实际执行中容易导致财政预算系统中不同类别的项目相互垫支的现象,脱离预算执行。

2 5 绩效考核评估工作不到位

不少农业科研院所过于重视科研经费的申报和使用,忽略了对经费预算的考核评估与追踪,尚未建立有效的绩效考核和信用评级制度,缺少对科研经费预算执行效果的评价指标及标准,缺少奖惩机制,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无法鉴别,预算的执行情况也难以进行定量的考核。

3 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精细化的措施

3 1 规范经费管理制度中预算编制标准

随着国家对农业科研的不断重视和农业科技的财政经费的迅速增加,农业科研院所在对农业项目进行申报时也有很多可供申报的不同类别的项目。由于其牵头和组织实施的部门不同,不同类别项目的经费管理制度与标准存在较大差异,应该科学界定与项目研究相关的支出范围,使各类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的支出科目和标准原则上保持一致,既实现不同类型项目经费预算的可比性,也减少科研人员预算编制的工作量。

nlc202309041719

3 2 建立科学细化的科研经费预算申报、批准等流程

在进行科研经费的申报时,农业科研单位要重视项目的立项申报工作。 一般来说,对于项目金额较大的国家级、省级等重大项目,由科研项目负责人首先根据课题研究的实际需要提出总体预算方案,再由较权威的专家委员会对申报的项目预算进行论证,专家委员会应当由分管领导、财务部门、科研管理部门等职能部门负责人及科研项目负责人参加 [3]。财务人员配合项目负责人对各预算支出科目的具体内容逐项细化编制,依据相关支出的测算规定,对每一个支出数据进行详细的计算,列示计算过程。对一些容易混淆的支出明细予以重视,并进行合理细致的分类说明,做到预算编制的精细化。

3 3 科学设置会计科目,实现经费预算科目与财务核算的衔接

在科研经费核算时,应结合本单位财务系统的特点,将经费预算科目与财务系统的会计科目实现有效衔接,一方面便于相关会计报表的直接取数;另一方面满足财务人员从财务系统中统计预算各支出科目的具体使用金额和支出进度,直观反映预算的执行情况,尤其方便后期项目验收和预算的绩效考核。

3 4 优化科研经费管理模式,建立财务联系人制度

鉴于前述课题主持人负责全权管理科研经费的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可考虑设置专职财务联系人岗位,全程参与到科研项目的预算申报、执行、验收的过程中,与项目组成员共同研究讨论项目申报指南,参与经费申报预算编制,跟踪监督经费预算执行,提供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经费预算执行过程中有关财务方面问题的咨询服务以及意见建议,配合整理结题财务验收资料,为科研项目的财务审计验收提供技术支撑,督促项目结题后财务结账手续的办理等。

3 5 建立科学细化的预算考核指标和信用管理制度

项目初始即在项目预算编制的任务书中规定相关预算考核指标,可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定性分析主要评价项目的战略目标和合规目标,战略目标侧重于分析考核预算执行是否与科研经费预算编制时的战略目标一致,合规目标主要是指分析考核预算执行是否符合项目预算管理制度要求。定量分析可以通过采用能有效反映科研经费预算完成情况的比率指标来实现。

完善科研信用管理,建立覆盖预算编制、执行和验收全过程的信用记录制度,按信用评级实行分类管理,严重信用不良记录者将被取消项目申报和参与的资格。将信用评级与科研人员的绩效考评相结合,建立有效的激励制度,形成预算管理的良性循环。

农业科研院所科研经费预算管理的精细化工作关系到农业科研院所长期的发展,农业科研院所要适时建立健全的预算管理体系,科学申报科研经费,科学细化预算的编制,提高预算执行水平,加大预算考核考评力度,充分发挥好科研经费在提升科研院所农业科研能力、促进经济效益提高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陆学文 科学编制科研课题经费预算之管见[J] 财经界:学术,2010(1):117-118

[2]陈武梅 浅谈农业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编制和执行[J] 农业科研经济管理,2012(3):11-13

[3]余慧华 新形势下农业科研单位经费管理问题探析[J] 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2(16):141-143

基层农业科研管理工作浅议 篇7

1 克山分院科研管理概况

克山分院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所属的专业研究机构, 也是一个历史悠久和规模较大的基层农业科研单位。回顾科研管理工作的历史, 伴随着克山分院的发展, 科研管理工作在继承了优良传统的基础上, 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和提高。

1.1 科研管理机构稳定、设施齐全

科研管理是院内的一个综合性业务管理部门, 从事科研管理人员10人, 其中6人具有高级技术职称, 3人具有中级技术职称。科研科内设有办公室、档案室、图书室、阅览室、成果展览室等。科研科办公室拥有现代化的网络办公设备, 档案室存有建所以来科技档案资料2 000余卷, 图书室存有科技图书和工具书15 000册, 阅览室有国内外期刊和报纸等90余种, 成果展览室展有所史沿革、机构设置、研究领域等图版25块, 各类获奖和荣誉证书、珍贵图片资料等60余个。

1.2 科研管理底蕴深厚、成果显著

科研管理从建院之初到现在, 始终作为一个专门的中层管理机构, 服务于全院的科研活动。经过几代科研管理工作者的不懈努力, 形成以“三严”精神为核心的优良传统, 使克山分院的科研事业取得了丰硕成果。建院至今, 克山分院共计取得科研成果312项, 其中有23项获国家级奖励、71项获省市院级奖励。这些成果的取得, 都凝聚着广大科研管理工作者心血和汗水。目前, 全院承担着国家农业部项目4项、省部级基地建设项目3项、各级各类科研课题35项, 开创了克山分院有史以来的最好水平。在所承担的科研课题中, 课题来源渠道进一步拓宽, 由过去的以国家和省科技攻关计划为主渠道, 拓宽到国家863、948、科技跨越计划、科技部、中国农科院科研计划等多种渠道。课题的研究内容进一步丰富, 有过去的常规育种为主要研究内容, 扩展到分子育种等高新技术和优良品种示范繁育技术等多方面研究。

1.3 科研管理功能增强、手段先进

科研管理科又兼科技开发办公室、科技合作共建办公室, 服务范围由单纯的科研管理扩展到科研成果的示范与推广以及科技成果的生产和经营, 功能进一步增强。科研管理的手段更加先进, 基本上实现了现代化和网络化办公。科技档案也由以前单纯的纸件保存扩展为纸件和电子件的双轨保存。

2 科研管理工作的繁杂性

科研管理在基层农业科研单位是一项繁琐和复杂的工作, 其中最基础的工作内容是科研项目和课题的管理[2]。在这项最基础的工作中, 科研管理工作者首先要熟悉本单位、同行业和同领域的科研状况, 认真学习国家和省市的中长期科研规划以及目前的项目和课题申报指南, 并依据规划和指南的要求, 结合本单位的实际, 确立和制订出本单位的科研方向和主要研究内容。然后组织有关科技人员编写项目和课题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经学术委员会讨论通过后, 向上级项目和课题管理部门提出申请。在项目和课题获得批复后, 科研管理工作者对项目和课题的具体执行过程要进行督促和检查, 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项目和课题在实施中出现的变化和问题。在项目和课题完成计划任务后, 科研管理工作者要会同技术人员对研究所形成的结果进行验收和鉴定。通过验收和鉴定的成果符合上级部门奖励要求的, 还要进行申报奖励。对具有开发前景的科研成果, 科研管理工作者还要进行成果的宣传、示范和推广。

除此之外, 科研管理工作还包括科技资料和信息的收集整理、交流发布, 科研档案的收集整理、保存利用[3], 科研仪器设备的选购安装、使用管理, 科研人员的考核评定、交流互访, 科研用地的轮作分配, 通讯设备的维护保养等等。近几年来, 科研管理工作又增添了科技开发和合作共建等内容。科技开发管理主要包括科技开发的证照办理、计划落实、质量把关等。合作共建管理主要包括组织协调院县农业科技合作中的各种关系, 落实和总结合作共建中的各项工作等。

在上述的各项管理工作中, 科研管理工作者兼服务与管理于一身, 一方面是领导部门的参谋、助手, 服务于领导部门的科学决策;另一方面又是广大科技人员的组织者和协调者, 服务于科技人员的整个科研活动。工作内容涉及科研、开发、合作共建、对外交流、仪器设备、生产经营等多个方面, 事务繁琐, 情况复杂。而在名誉和利益上, 成果报奖没有名, 酬金发放没有份, 科研不属研究室, 管理不属办公室。科研管理工作者往往大都是幕后英雄, 默默无闻的奉献者。

3 科研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科研管理在基层农业科研单位又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 科研管理工作者的知识层面和管理水平的高低, 直接影响到整个科研活动的顺利与否。

科研管理工作中, 科研方向和计划的制订是关系到科研活动成败的关键。正确的科研方向, 科学的科研计划, 将会使科研活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4]。包括科研项目和课题的申报和执行、科研成果的鉴定和验收、乃至示范和推广等, 都要求科研管理工作者要具有丰富的文化知识和过硬的业务素质。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思考, 准确把握时代科技发展的脉搏, 领会贯彻国家的科技发展规划, 熟练掌握科研项目和课题管理程序, 熟悉精通本领域科研业务知识, 只有这样, 才能保证整个科研活动沿着正确的方向顺利进行下去。

科研管理工作, 归根结底是人和人之间的交流和协调。科研管理工作者在实施管理的过程中, 无论是作为领导的参谋和助手, 还是作为科技人员的组织者和服务者, 无论是项目和课题的申报和落实, 还是科研成果的示范和推广, 都是通过和不同层次的人打交道来实现管理的。因而, 科研管理工作者管理能力和水平的高低, 也会影响到科研活动的正常开展。这就要求科研管理工作者具有娴熟的管理能力和灵活的工作方法。在管理实践中, 科研管理工作者要不断学习和借鉴新的管理理论知识和好的管理方法, 并将这些理论和方法有效地运用于实际管理工作中。

科研管理是面对不同的科研活动而进行的, 所以科研管理工作者对不同的科研活动知识都要了解和熟悉[5], 而且管理工作又要面对不同的人员, 所以又要求管理者在实施管理过程中采用灵活的管理方法和技巧。从这一点上来看, 科研管理工作者的素质对于科研活动来说又是很重要的。

4 科研管理工作的建议

科研管理工作的特殊性, 也就决定了对从事科研管理工作者的特殊要求。一个优秀的科研管理工作者应具备丰富的管理理论、娴熟的管理能力、无私的奉献精神、高尚的管理道德。因此, 在选拔和培养科研管理人才上, 除要求从业人员本身要有自强不息、励精图治的进取精神外, 还要为从事科研管理的人员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加强科研管理人员知识和水平方面的培养, 在业务考核和职称评定等方面制定相应的鼓励政策, 促进科研管理人员的发展。

随着科研管理工作的发展, 一些设备和设施越来越显得跟不上科研管理工作的要求[6]。现代化的科研管理办公要求智能化、无纸化、移动化和电子化, 而目前大部分基层农业科研单位都不具备这些条件。因此, 在今后的基础设施建设中, 应加强科研管理设施方面的投资, 以满足新时期科研管理工作发展的需要。

摘要:通过对基层农业科研单位概况的思考, 指出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科研管理工作具有的繁杂性和重要性。科研管理工作内容涉及科研、开发、合作共建、对外交流、仪器设备、生产经营等多个方面, 事务繁琐, 情况复杂。科研管理工作者的知识层面和管理水平的高低, 直接影响到整个科研活动的顺利与否。针对基层农业科研管理的工作特点, 提出了加强人才培养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建议。

关键词:基层,农业,科研管理

参考文献

[1]文琪.关于高校科研项目申报的几点思考[J].西华大学学报, 2005 (4) :50-51.

[2]徐秋良.搞好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科研管理工作的思考[J].农业科技管理, 2007 (1) :21-22.

[3]曹荣伟.农业科技档案与农业科学发展的关系刍议[J].陕西农业科学, 1990 (5) :49-50.

[4]涂从勇, 高云.农业科研管理的三种模式与科技体制改革[J].农业科技管理, 2004 (6) :45-47.

[5]邬贤梦.农业科研管理职能的探讨[J].农业科研经济管理, 1998 (4) :11-12.

基层农业科研院所 篇8

一、将增强凝聚力作为科研院所基层党建工作的着力点, 营造和谐健康的科研环境

农业科研院所作为知识分子集中地, 党员干部的文化水平普遍较高, 多数党员拥有硕士及以上学历, 这部分群体受教育程度较高, 文化素质好, 思想活跃, 习惯独立思考, 遇到困难坚忍不拔, 对待工作执着追求。但正是高素质的文化水平, 导致这部分群体对社会文化政治的认识具有自己的一种看法, 固有的观念一旦形成很难轻易改变。这些特征在科研工作中会表现为各自为政, 科研交流合作有限并且不够深入, 长此以往会严重阻碍科研工作的健康推进。科研创新的推进并不是靠一个人的力量就可以成就的, 具有凝聚力和开拓力的科研团队才是科技创新工作的坚实基石, 将凝聚人心作为科研院所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的着力点, 切实发挥好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 不仅可以营造和谐健康的科研环境, 更是科技创新的源动力。

在农业科研院所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中, 要始终坚持凝聚人心, 将增强凝聚力作为党建工作的要务。要想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 基层党组织应做好以下工作。一是组织形式新颖、具有吸引力的党支部活动。科技人员日常科研工作繁忙、特立独行都导致他们参加党支部活动不积极, 这就要求党支部组织活动时不能依照老方法, 使党支部活动形式呆板、单调、缺乏吸引力, 可以将党支部活动与科研需求有效地结合起来, 理论学习与科研创新主题座谈会、小型体育文化活动、自己动手的小型聚餐结合。通过活动吸引科研人员积极参与, 不是简单地将科研人员聚集起来, 而是在活动的过程中大家各抒己见、交流思想, 锻炼身体、放松身心, 有效消除隔阂, 通过轻松的方式提高科研人员的凝聚力。二是选拔在科研人员中具有较强影响力的人才从事党务工作, 充分发挥党务工作者的中坚骨干作用。科研院所的科技工作是核心, 在科研工作中成绩突出的科技人员从事党务工作可以更有效地将一些党性意识相对薄弱的人员吸引到支部活动中来。三是加强支部工作与科研活动的联系。农业科研院所中党支部书记和工作人员通常为兼职, 若能充分发挥好各支委的“双肩挑”特性, 不仅不会使这种兼职成为党建工作的阻力, 反而能更好地将科技活动融入到党建工作中, 有利于党务工作和科研工作相结合, 从而通过党建工作增强科技人员的凝聚力。

二、将发挥服务性作为科研院所基层党建工作的切入点, 保障科技创新的有效推进

农业科研院所基层党支部工作具有其特殊性。在农业科研院所中, 工作的核心是“科技创新、服务三农”, 一切工作都围绕着科技创新进行。在新的形势下, 基层党组织的功能和定位也有所变化, 从过去科研院所各项工作的领导者转变为科研工作的服务者, 基层党组织的工作内容也从以往的领导作用转移到服务科研和保障科技攻关上来。党务工作重心转移后, 一些党务工作者对服务工作的重要性不够重视, 在时间、活动安排等保障措施上都不能做到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充分发挥科研院所基层党组织的服务性功能, 使基层党组织成为科技工作的坚实后盾, 这不仅可以保证科研人员在工作中无后顾之忧, 更是保障科技创新有效推进的助推器。科研院所基层党组织要发挥好服务性功能, 一是改变在新形式下党务工作的陈旧思维观念, 改变老套的工作方法, 增强创新意识, 将科技工作创新与与党建工作联系起来, 做到党务工作与科技创新同步规划实施, 实现党务工作和科研工作两手一起住抓;二是将服务“三农”作为党务工作的内容, 强化服务功能, 坚持政策导向, 将培养科研人员亲农爱农意识作为党务重点工作, 鼓励科研人员扎根农业、深入生产, 将宣传推广农业技术与科技成果、建立示范推广点作为基层党支部活动的工作内容, 使党务工作能切实为服务“三农”提供科技支撑;三是加强农业科研院所创新文化建设, 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工作, 使“尊重创新、激励创新”成为科研院所的动力支持, 建立主流的精神文明价值体系, 从而推动科技创新, 促进农业科研院所科技事业的大发展。

三、将树立表率作为科研院所基层党建工作的落脚点, 打造科技创新先锋模范

农业科研院所基层党组织是农科单位各项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 是组织科技人员攻坚克难、迎难而上的战斗堡垒, 必须起到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这要求科研院所基层党组织不仅要加强自身建设, 更要发挥科技表率作用, 充分发挥科技“领头羊”的作用, 充实更新战斗堡垒的具体内容, 认真搞好农业科研院所基层党组织的科技创新, 激励督促科技人员在各自岗位发挥示范作用, 从而带动科技创新、争先创优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基层农业科研院所 篇9

1 农业科研单位基层党支部建设工作存在的问题

1.1 思想意识淡薄, 对党的工作重视不够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因此, 农业科技人员更愿意从事成绩来得快、显现得明显的经济方面工作, 而对于不好干、难以取得成绩的思想政治工作不愿意干。特别是在农业科研单位, 大部分人员都具有专业技术背景, 其工资福利和待遇都和职称挂钩。因此, 大部分人员都愿意搞科研、写论文、出成果, 从而晋升职称, 提高自己的待遇。而对于职称晋升较慢的政工岗位, 大部分人员不愿意从事。当前, 农业科研单位政工干部大多数是专业技术人员兼任, 专职政工人员少, 而兼职人员很难将主要精力放在思想政治工作上, 使思想政治工作开展困难。在机构改革、岗位设置等过程中, 一些领导认为科研创新的主题是专业技术人员, 因而更加注重加强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 而对政工人才队伍建设不太重视。

1.2 部分党员的党性意识不强, 不能起到示范带头作用

农业科研单位党员队伍整体是好的, 绝大多数党员都能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但也有部分党员党性意识不强, 对自己不能严格要求, 把自己看做一般的群众, 不能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和示范带头作用, 有的甚至影响大局, 严重损害党的形象[1,2]。

1.3 党支部活动形式单一, 活动内容匮乏

当前, 有少数党支部书记由于受自身因素的限制, 难以或者很少参与单位的科研、开发等工作, 对科研单位的发展方向、基本情况、存在的问题等了解和掌握得不够, 对基层党支部建设工作存在的问题难以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法, 更难以发挥党组织的力量解决问题, 长此以往, 其在群众中的威信下降, 从而难以产生凝聚力和号召力, 也就难以发挥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与此同时, 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对基层党建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和新任务, 但是有些支部书记对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基层党建工作缺乏正确的认识, 在工作中因循守旧, 不能与时俱进, 科技创新, 面对新问题和新情况, 有畏难情绪, 造成基层党组织工作与新形势下党建工作要求不相适应。

2 产生的原因

2.1 认识不到位, 主观意识不强, 缺乏创新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党建工作也要不断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趋势, 而一些党务工作者对新形势下党的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错误地认为在农业科研单位一切都应以科技创新为中心, 科研工作质量、科研经费数量是检验单位发展好坏的标准, 其他工作都退而次之, 因而导致党建工作滞后。同时, 有些党支部书记不注重或不善于学习, 在组织建设、政治学习、提升能力等方面保证不了时间安排, 从而缺乏在新形势下做好党务工作的能力, 思想解放不够, 不与时俱进, 创新能力薄弱, 对新时期、新形势下做好党建工作缺乏独立思考, 用传统方法来对待新时期党建工作, 从而使党建工作缺乏主题性、针对性、实效性。

2.2 思想政治工作乏力

改革开放30年来, 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但同时带来的负面影响, 如金钱主义、奢侈腐败等歪风邪气日益蔓延, 享乐主义、一切向钱看等资本主义思想不断侵蚀腐化人们的思想, 使部分干部职工出现理想信念危机。在这种情况下, 基层党支部思想政治建设工作如果找不到有力的抓手, 找准切入点, 创新工作方式方法, 丰富工作内容, 就会显得苍白无力, 人们将对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产生怀疑。

3 发展对策

3.1 转变观念, 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基层党建工作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对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工作明确提出要求, 指出要从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伟目标这个高度, 正确认识加强基层党支部建设的重要性;从保持党的先进性、巩固执政党地位这个高度, 正确认识加强基层党支部建设的必要性;从实现科技创新目标、凝聚广大科技人员、创造和谐环境的高度, 正确认识加强基层党支部建设的坚定性[1,3]。

3.2 创新党组织的活动方式和方法, 迸发党建活力

农业科研要“立足三农搞科研, 围绕三农搞服务”, 紧密结合农业科研单位自身实际, 从安徽省农村实际出发, 从现代农业建设要求出发, 从农民的需求出发, 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要转变观念, 着力解决就党建抓党建、党建工作与科研业务工作平行发展的问题, 把党建工作的着力点放在创新活动方式方法上, 不断丰富活动内容, 紧密结合自身实际, 力争走出符合自身特点的鲜明时代印记的路子, 促进党建工作活力迸发, 不断增强党的凝聚力、战斗力和领导力。

3.3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为农业科研工作提供组织保证

思想政治工作是基层党组织的一项重要内容。坚持从实际出发, 按照党的思想政治工作要求, 切实开展好思想政治工作。密切关注职工的思想政治状况, 做好思想政治的日常指导工作;积极发挥共青团、工会、妇联等群众团体作用, 指导群众有效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在基层党支部建设工作中, 要理论联系实际, 并针对不同对象, 多种方式并用, 提高工作效率[4]。

3.4 打造高素质的政工干部队伍

要做好党务工作, 高素质政工队伍是基础和关键。因此, 今后一段时间要将培养高素质的政工干部队伍作为党组织的一项重要的战略性任务[5]。当前搞好政工干部队伍建设要从以下3个方面着手:一是合理配置, 形成上下联动、专兼结合的干部队伍[1]。二是配备素质过硬的党务工作人员。要重点培养党性强、作风正、工作能力较强、群众信得过、具有敬业精神的党员, 将其充实到党务工作人员中来, 从而提高党务工作者的整体水平。三是加强培训。党务工作要与时俱进, 理论联系实际, 务求实效, 因而要对党务工作者加强培训, 以全面提高他们的政治和业务素质。

摘要:分析农业科研单位基层党支部建设工作存在的问题, 结合实际分析原因, 并提出基层党支部建设的发展对策, 以夯实农业科研工作基础, 为农业科研发展提供思想支撑。

关键词:农业科研单位,党支部建设,问题,原因,对策

参考文献

[1]甘作勋.农业科研单位基层党支部建设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 2010 (11) :359-360.

[2]张发水.农业科学院所党建工作的思考[N].安徽经济报, 2007-10-17 (3) .

[3]周英.浅议新时期农业科研单位党的建设[J].湖南农业科学, 2001 (5) :38.

[4]马琦明.对科研院所党组织发挥好政治核心作用的思考[J].党的建设, 2007 (7) :25.

基层农业科研院所 篇10

1 农业科研单位基层党支部建设工作存在的问题

1.1 对党的工作重视不够, 认识模糊

市场经济条件下, 人们的视野主要关注经济效益和经济利益, 讲求实惠, 愿意做实实在在的经济工作, 不愿意做既没实惠、见效又慢的思想政治工作。特别是农业科研单位, 有技术职称人员众多, 他们需要写论文, 晋职称, 在政工岗位上, 影响这些人晋职称, 这类人员不爱到政工岗位工作。专职政工干部少, 绝大多数是兼职人员, 难于集中主要精力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在机构撤并、转制、重组中, 一些领导更加注重的是把科技队伍配强, 对政治思想工作队伍建设有所忽视。

1.2 有些党员的党性意识淡漠, 先锋模范作用不强

农业科研单位党员队伍总体情况是好的, 绝大多数党员立足本职, 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在科技创新、产业开发和行政管理中有效地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但是, 有的党员党性意识淡漠, 在日常工作中不严格要求自己, 把自己混同于普通群众, 表率作用不突出, 有时甚至成为群众的尾巴, 有损了党员的形象。

1.3 活动内容单一, 模式陈旧

少数党支部书记对科学研究、产业开发和学科发展等工作, 由于自身素质的限制, 无法参与其中, 对加强和改进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认识不足。在工作中因循守旧, 固步自封, 工作方式方法难有创新, 面对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畏难情绪、等、靠、要的思想较重, 党建工作的方法和模式没有发生根本的转变和质的飞跃, 基本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的套路上, 方法简单, 形式单一, 渗透力较弱, 凝聚力不强, 结合实际不紧密。明显地暴露出思想政治工作与当前的形势任务, 与农业科研体制机制创新的要求滞后, 缺乏思想政治工作应具备的生机与活力。

1.4 思想政治工作难度加大, 政工队伍后继乏人

以知识分子群体为对象, 以灌输、说教为主的传统思想政治工作被一部分人认为是不切实际的“虚功”。很少有人对思想政治工作这门学问进行潜心钻研, 即便是专职政工人员也没有做到聚精会神。思想政治工作不爱做、不会做、知识面窄的问题比较普遍。同时, 思想政治工作的疲弱, 也直接影响到政工队伍的稳定, 科研人员尤其是年轻的科技人员中学历高、素质好的党员, 大多不愿从事政治工作, 认为搞政工是不务正业, 没有成就感, 而一些非专业出身、学历不高的党员又很难胜任在科研机构中搞政工的要求, 使政工队伍难以保持稳定的数量和适应高素质的工作要求。

2 原因

2.1 主观认识不足, 党务工作缺乏创新

党的工作中心转移后, 一些从事党务工作的同志对新形势下党的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在组织设置、内容安排、时间保证上, 缺乏有力的措施保证, 错误地认为, 在以科技创新为中心的情况下, 科研工作一好百好, 其他工作不重要, 因而“党不管党”, 疏于党的建设。有些党支部书记不注重或不善于学习, 从而缺乏在新形势下做好党务工作的能力, 思维观念陈旧, 工作方法老套、创新意识不强, 在内容、方法、手段、机制等方面不能做到与时俱进。党务工作脱离实际, 与科技体制创新、职工思想实际联系的不够紧密, 导致工作缺乏针对性、实效性。

2.2 思想政治工作乏力

新形势下人们的社会活动方式、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都发生了新的变化。社会成员的活动空间更为广阔, 物质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信息传递的速度也变得更加快捷, 腐败现象和社会上的一些歪风邪气的滋生和蔓延, 使部分干部职工出现了理想信仰危机。面对这种情况, 思想政治工作显得苍白无力, 人们不再相信“说教式”的思想政治工作内容和形式, 对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了产生了从未有过的动摇, 威信度受到了空前的挑战, 解决问题的能力受到了严重的质疑。

3 对策

3.1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科研单位党建工作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对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 要从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伟目标这个高度, 正确认识加强基层党支部建设的重要性;从保持党的先进性、巩固执政党地位这个高度, 正确认识加强基层党支部建设的必要性;从实现科技创新目标、凝聚广大科技人员、创造和谐环境的高度, 正确认识加强基层党支部建设的坚定性[1]。

3.2 创新党组织的活动方式和方法

在诸多的新情况、新问题面前, 党支部一方面要善于把握事物的本质, 找准党建工作与科研业务工作的结合点, 在思想作风建设、党员教育管理、职工队伍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抓出富有成效的工作[2]。一方面要注重改进党组织的活动方式方法。要紧紧抓住科技体制创新这个中心工作和职工最关心的问题, 找准结合点和切入点, 既要坚持和发扬过去行之有效的好传统、好方法, 又积极创建新的活动方式和工作方法。要努力做到党建工作与科技改革和发展任务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考核和奖惩, 把党建工作融入科研和经济建设过程中, 认真克服和解决就党建抓党建, 党建工作与科研等业务工作两张皮的问题, 力争在实践中创造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突出的工作特点, 充分体现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3.3 大力加强思想工作

思想政治工作是基层党组织的一项重要内容。针对职工的思想政治状况, 做好经常性的思想政治工作;指导所工会、共青团等群众组织根据各自的特点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定期在所党政联席会议上通报思想政治工作情况, 提出改进工作的意见和措施。在工作内容上, 要注重对职工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教育, 形势与任务教育, 以及职工的道德教育, 帮助职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激发职工的上进心, 增强改革意识、法制观念和敬业精神, 为所的进一步发展打好思想基础。在工作中, 则要联系实际, 在解决实际问题上下工夫, 要注意区别不同对象, 采取多种方式, 增强工作实效[3]。

3.4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政工干部队伍

政工队伍是做好党务工作的最基本条件。因此, 有意识地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政工干部队伍, 是今后一段时间所党组织的一项重要的战略性任务[4]。当前要通过以下3个方面搞好政工干部队伍建设:一是组织配置合理, 形成上下能够协调互动的、专兼职结合的干部队伍。兼职的党务人员要认真负责地做好党务工作。二是配强党务工作人员。要把党性强、作风正、有一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党务工作知识、文化层次高、有一定专业特长、得到群众信任、工作能力较强、具有敬业精神的党员, 作为党务工作人员的主要来源加强培养。三是加强对党务工作人员的培训。培训中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讲求实效, 全面提高他们的政治和业务素质。四是加强交流。要本着有利于优化结构、增强活力、相对稳定、合理流动的原则, 有组织、有计划地安排党务工作人员与行政、业务工作人员之间的双向交流。

参考文献

[1]周英.浅议新时期农业科研单位党的建设[J].湖南农业科学, 2001 (5) :38.

[2]闵新桥.科研单位基层党支部建设的几点思考[J].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 2008, 21 (3) :19-21.

[3]马琦明.对科研院所党组织发挥好政治核心作用的思考[J].党的建设, 2007 (7) :25.

基层农业科研院所 篇11

关键词:地方院所 发挥 技术支撑 作用

地方农业科研院所大多以应用基础研究和区域重大科技攻关任务为主,服务的对象是最基层的群众,其科研成果可以直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以北方某地市级农科院为例,该院是本市唯一的一所集“农、科、教”与“产、学、研”于一体的综合性农业科研单位,近五年该院选育出粮菜鱼新品种几十个,为本市的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做出了突出贡献。

20世纪末,该院在东三省率先开展“都市农业示范园”建设项目,先后引领了北方地区“都市农业”和“寒地农业”的发展潮流。选育的哈菜豆系列品种和鱼类新品种既丰富了本市乃至本省的“菜篮子”也丰富了全国的餐桌文化。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们选育的“将军油豆”被列为十·五国家重点推广计划和国家重点新产品,在全国蔬菜基地山东寿光占油豆角播种面积的75%以上,在本省占油豆角播种面积的65%以上。该院选育的水果型黄瓜品质可与国际上同类产品相媲美,而且每栋大棚可为农民创收1-1.2万元,已在全国十几个省、市或地区推广应用,并已推广到俄罗斯远东地区,备受欢迎;名特优鱼类的驯化、开发为调整渔业结构做出了突出贡献。

总之,该院在无土栽培技术、组培技术和鱼类新品种引进、驯化等许多方面多次填补省内空白,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做出了应有的贡献。由此可见,地方农业科研院所在服务“三农”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必将大有所为。

那么,如何才能使地方农业科研院所在服务“三农”、服务城市、服务市民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更大、更好的技术支撑作用并实现其可持续性发展呢?

一、国家给予地方农业科研院所政策和资金上的倾斜,势在必行。

目前,地方农业科研院所的生存和发展还存在许多制约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是国家政策和资金的扶持问题。虽然近几年国家接连发布中央一号文件,而且自2003年后国家大幅度增加了对农业科研的投入,项目费大量增加。从全国范围来看,科技投入的总量不小,但由于种种原因,真正落实到基层科研院所头上的资金量很小。尤其对于农业科研单位来说,争取资金就更是难上加难。

以该地市级农科院近三年得到各级政府资金支持的情况为例,我们不难看出地方科研院所每年得到的资金支持占全国总投入的比重情况。从2005年2007年该院仅从国家获得100万元的资金投入支持。这一数据说明国家对地方农业科研院所的投入偏低。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一个高投入、低产出的行业,然而“民以食为天”,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条件。因此,农业是一个不可忽视的产业,它的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和资金的扶持,否则,势必会造成农业停滞发展甚至是不发展。

二、想方设法提高科研人员的待遇,努力留住人才。

科研事业的发展,人才是关键。尽管该院一直在想尽一切办法培养人才、尽心竭力留住人才,但该院的人才流动仍非常频繁,有出国的,有去发达地区高校任教的,有进政府机关的,有去省内高校的……近几年共调出24人,占科技人员总数的14.3%。这样高的人才流失率,对科研工作會造成极大的损失,众所周知,科研工作需要有个延续性,需要有一支结构梯次合理的科研团队,以便发挥科研工作传、帮、带的作用,使科研工作实现可持续发展。

当前,科研人员工资待遇普遍偏低和科研条件太差是令科研单位的领导非常苦恼的事情。有谁会想到在省会城市的科研院所,会有如此低的工资待遇?事实就是这样:在该院一个刚参加工作的大学生月工资900-1000元,参加工作7年中级职称的科技人员月工资1000-1100元,参加工作13年副高职称的科技人员月工资1500-1700元,参加工作19年正高职称的科技人员月工资2200-2300元。

这种工资水平远远低于省内同行业的工资水平,与发达地区更没有可比性。北京的政策是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的工资,每年扣除物价增长因素后至少增长5%,上海每年增长的速度是10%左右。广州每年增长的速度是15%左右。他们的工资基数本来就比偏远地区高,增长的速度又快,差距越拉越大。

2007年6月中华全国总工会和中国科学院到该院调研的同志了解到该院的实际情况后也在为该院如何留住科技人才担忧。另外,虽然每年国家、省、市都投入几千万甚至上亿资金进行重点实验室建设,但作为最基层的科研单位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基础薄弱,于是与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根本无缘。该院现有实验室仪器设备陈旧、落后,已远远不能满足科研工作的需要。

从另一个角度来分析,并不是科研人员的觉悟不高,然而日常生活谁又能离开柴、米、油、盐、酱、醋、茶?谁家的孩子不需要教育?谁会永远不生病……这一切的一切,都要依靠那微乎其微的工资来解决。高昂的消费费用和偏低的工资收入形成强烈的反差,那么多的后顾之忧,又怎么能使科研人员安心他们的科研工作呢?

为此,各级政府应该充分考虑科研单位的实际困难,适当的提高科研人员的工资待遇,尽可能地降低科研人员的流失率,确保各项科研工作稳步推进。

三、采取相应的激励机制,调动科研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激发他们的科研潜能。

一个好的激励机制,对于激发员工工作热情、促进科研单位多出成果、出好成果,实现科研单位快速、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激励机制运用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是决定一个单位兴衰的一个重要因素。如何运用好激励机制也就成为各个单位面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激励手段多种多样。

基层农业科研院所 篇12

1 农业研究院所科研档案的含义

农业研究院所科研档案是指在农业科学技术人员在研究过程 (考察、预备试验、申请立项、执行、总结、结题、鉴定、成果申报及示范推广活动) 中记录的, 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数据、录音、摄像等各种形式载体的材料[2]。农业科研档案的形成具有时间跨度长、收集范围广、成果性强等特点, 这需要管理人员针对科研档案的特性, 制定适宜的管理方案, 不断加强农业科研档案管理的现代化建设, 提高农业科研管理工作的效率, 促进农业科研院所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

2 农业研究院所科研档案管理现状

2.1 农业科研档案管理方式落后

目前, 农业科研院所的科研档案虽然制订或修订了一些档案收集保存利用的办法, 但是具体管理工作中仍然存在着重保存轻利用的旧观念, 保存方式主要以纸质材料记载科研档案, 造成档案所需存放空间较大, 且检索不方便, 利用效率低下, 落后的科研档案管理工作方式, 已成为制约科研档案管理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2.2 农业科研档案管理缺乏专业管理人员

农业科研院所科研档案管理人员往往不是专职, 而是由办公室人员兼任, 且不具备相应科研档案收集保存的知识, 容易造成归档不及时、漏归重要资料、不分类储存档案、查找档案困难等现象, 使得一些重要科研资料随着科研骨干或课题主持人岗位变动而流失, 给科研院所带来严重损失。

2.3 农业科研档案管理投入不足

大部分农业科研院所在科研档案基础建设方面投入资金不足, 使得档案保存的基础设施和设备缺乏, 主要体现在档案室、档案柜、档案储存电子设备不符合现代化要求, 加大档案管理工作难度, 降低档案利用效率[3]。此外, 虽然计算机网络技术日新月异, 但极少有农业科研院所针对农业科研档案建设一个资源共享的数字平台。目前, 国内农业科研院所现有档案数据的处理多数停留在收集与保存层面上, 使得档案信息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 使农业科研档案现代化建设难以为继。

3 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的建议

3.1 实现管理现代化

农业科研档案管理离不开现代化的技术和手段, 因为随着时代进步, 各种科研档案信息量高速膨胀, 面对数量庞大, 类别纷繁的科研档案材料, 必须利用现代化设备与技术, 如计算机、复印机、扫描仪、存储硬盘、网络技术等等[4]。我国农业科研院所在科技档案管理工作中, 由于对科研档案数字化管理软件和硬件设施投入较少, 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对科研档案进行管理仅停留于对项目、成果名称进行一般性检索的阶段, 对档案计算机管理的数字化管理模式等工作较少涉及。传统的档案管理方式已不能满足农业科技工作者的实际需要, 科研档案管理工作应引进相适应的软件, 以数字形式来对科技档案信息进行存储和利用, 利用网络连接多台计算机对科研档案进行集中管理和检索[5]。

此外, 为规范农业科研院所的科研档案现代化管理, 需要制定严格的科研档案管理制度, 包括科技档案接收制度、保管制度、整理制度、借阅制度、保密制度和销毁制度, 并需要专人落实各项制度, 确保科研档案的真实性、完整性、保密性和可利用性。

3.2 加快复合型人才培养

随着农业科学科技的发展, 农业研究领域不断扩大, 而目前相关农业科研院所的科研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更新相对滞后, 这将直接影响农业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因此, 尽快培养一批既懂档案管理和农业科研专业知识, 又熟练掌握计算机技术, 具有综合业务能力的专业人才显得尤为重要[6]。通过组织科研档案管理人员学习档案法、现代化的管理技术、参观学习外单位的管理方式、鼓励科研档案管理人员尽可能参与科研活动等提升专业素质, 使他们成为档案管理现代化建设的骨干力量[7]。

3.3 加大科研档案管理投入力度

农业科研档案管理的费用来源几乎无一例外地纳入行政事业管理费用, 这些费用一般用于购置了档案密集架、防磁柜、刻录机、全宗柜、吸尘器、温湿度仪等, 仅能维持传统的管理模式, 导致现代化的农业科研档案所需各种硬件条件和内外部配套设施不够完善[8]。为加快建设现代化农业科研档案管理模式, 在继续保证科研档案日常经费的同时, 及时针对某一方面或某一层面存在的薄弱环节, 有重点地加强人力、财力的投入, 例如增派人手及时归档农业科研材料, 设立专项管理经费用于软件购置、网络维护、培训管理人员等[9]。

摘要:农业科研院所作为国家农业科技的研发主体, 积累了大量的科研资料。农业研究院所科研档案管理人员如何在信息化时代, 不断提高档案管理工作水平, 是农业研究院所科研档案管理人员面临的一项重大任务。文章通过对农业研究院所科研档案的含义、管理现状、现代化的建议3个方面为规范和加强农业科研院所的科研档案管理做一些探索性研究。

关键词:农业科研院所,档案管理,现代化

参考文献

[1]梅盈洁, 邱俊荣, 刘军, 等.加强农业科研档案管理提高农业科研管理水平[J].农业科技管理, 2011, 30 (2) :14-17.

[2]舒琦艳.论农业科研单位档案信息化管理与创新[J].农业科技管理, 2013, 32 (6) :52-54.

[3]刘佳丽.水产科研院所档案管理现代化探索[J].福建水产, 2012, 34 (3) :255-257.

[4]徐渝榕.试探高校科研档案管理[J].福州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8 (2) :108-110.

[5]宋丽.我国科技档案现代化管理研究[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2, 32 (2) :150-151.

[6]张秀芳.浅谈建筑材料科研档案的现代化管理[J].福建建设科技, 2013 (5) :83-84.

[7]李俊霖, 张林, 郭梁, 等.高校科研档案管理信息化的研究[J].技术与创新管理, 2011, 32 (6) :602-604.

[8]宋喜梅, 林家丽, 郑良永.农业科研档案管理刍议[J].农业科技管理, 2012, 31 (5) :53-55.

上一篇:“五位一体”综合防治下一篇:预防性健康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