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研成果转化

2024-10-21

农业科研成果转化(共12篇)

农业科研成果转化 篇1

IT产业的蓬勃兴起使我国电子信息技术有了飞跃发展, 电话、电视、电脑相继问世, 推进了农村信息化, 也给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科技成果转化的平台建设提供了基础条件[1]。中央提出“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中强调:采用多种接入手段, 提高农村网络普及率, 为农民提供适用的市场、教育、卫生保健等信息服务, 推进面向“三农”的信息服务。目前, 我国农业农村信息服务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步骤。

农业远程服务是应用现代电子通讯技术、转输技术及计算机技术, 通过音频、视频, 把语言、文本、图像等信息资源传送到不同地域来实现农业科技服务的新型服务平台, 是农业现代管理理念的体现。镇江市农业科学院集数10年科技服务实践经验, 把区域农业科学技术分门别类, 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的服务模式, 为使服务更深入、更精准、更及时有效, 联合南京农业大学、江苏电信公司3方共同合作开发了江苏省首个远程农业科技服务平台———易农在线, 已正式投入运行。在实际农业生产过程中遇到技术问题, 可以直接使用手机拍照、录像, 在“易农在线”上提出, 从而得到迅速的回复和指导, 做到农民与专家间“face-to-face”, 技术指导“hand by hand”。

1 镇江市农业科学院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现状

镇江市农业科学院下设丘陵农业资源深度开发利用研究、丘陵地区生态农业技术研究、蔬菜花卉新品种选育、丘陵农牧结合新技术研究、优质高产多抗粮油新品种选育、丘陵地区主要农作物病虫草害发生规律及控制技术研究、农用微生物研究7个公益性研究领域;设立水稻、小麦、蔬菜花卉、果树、现代农业及植物保护6个研究室和有机农业、农民培训、科技服务3个中心;拥有江苏省绿盾植保农药、江苏丰源种业、中日合资瑞繁种业3个公司和万山红遍农业科技示范园1个园区。“十一五”期间, 共承担部、省、市各类研究项目167项, 比“十五”期间增长161%。先后有49个项目通过验收;共审定新品种13个, 申报专利85项, 获得授权专利27项, 申报品种权25项, 授权品种权16项, 2项指标均比“十五”翻了3番以上;新登记农药新产品12个, 同比增长50%, 5个新产品被认定为江苏省高新技术产品;制定地方标准12个;共获部、省、市各类奖项12项, 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次, 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次;有10多个稻麦油品种进行了品种权使用许可协议转让。

镇江市农业科学院立足江苏丘陵农业特点, 积极开发区域农业特色, 将长期从事的丘陵地区农作物育种与栽培、植物保护与环保技术等科研成果, 广泛应用到农业生产实践中。在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上, 挖掘潜力, 勇于探索, 大胆创新, 对江苏丘陵农业作了有力支撑, 也为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科技成果转化作了有益的尝试[2]。

科研成果是一种潜在生产力, 只有把成果推广应用于生产过程之中, 才能成为现实生产力。基层农业科研单位在长期的科研活动中, 摸索出既要重视科学研究, 也要重视科研成果的应用推广的“两条腿走路”经验, 这在目前我国农业生产形势下, 是加速农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镇江市农业科学院在科研成果转化上突破传统思维, 加大创新力度。近年来, 以模式创新加强科研成果转化, 总结多年的实践经验, 提出了一系列依据专业化特点的科技服务模式, 成果转化呈现出多种形式。镇江市农业科学院万山红遍农业科技园区, 于2005年建立, 集科研、示范、应用于一体, 以“做给农民看, 带着农民干, 帮助农民富”的行动投入服务“三农”, 牵头组建农村专业合作组织 (协会) , 如句容大卓万亩桃园、春城连片葡萄园区, 摸索出了舰队式的联合创新型模式。植物病虫防治和环境保护研究基础较为坚实, 创办了防病治虫生产厂家, 2009年, 面对当前区域内水稻生产上存在劳动力不足、农药使用不当、农药残留超标等现实问题, 部门在调查分析后, 制定了植保专业化社会服务模式, 实施技术联产大型承包。签立合同, 落实方案, 当年在市区范围内近66.67 hm2水稻生产上取得了显著效果。次年, 扩大至666.67 hm2以上。这样把科研单位的技术优势与推广部门的行政力量以及承包农户, 在联产承包中责、权、利联结起来, 极大地调动农业劳动者种粮积极性。专家培训型模式是基层农业科研单位在成果转化过程中探索出的新路子。农业科技成果在生产上应用, 除了物化生产资料中的技术外, 提高劳动者机能是一条有效的办法。专家培训是把专业农户培训成农民专家。每年订立培训计划, 安排培训科目, 通过课堂讲授或田头指导、媒体传播等, 将先进科学技术传授给农民, 在实际生产过程中, 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近年来, 镇江市农业科学院强化学科建设, 优化专业设置, 培植重点亮点研究项目, 大力推进观念创新、科研创新、服务创新, 在成果转化上出现了水稻、小麦育种领域的技术转让型模式;花卉蔬菜种业的公司订单型模式, 形成了专业有别的不同转化路径, 今后仍会有多方面的创新涌现。

2 远程服务是农业科技转化新平台

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开拓着农业发展的新途径。特别是现代电子信息工业技术产品的普及, 给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带来了崭新的局面[3]。农业远程服务以远程视频服务为主要手段, 为农业科技直接指导生产创造了条件, 通过远程语音, 沟通专家与生产经营者之间信息, 远程视频如临现场指导, 可以说是电子技术在农业生产上应用的一大创举。目前, 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电子通讯部门已建立了覆盖广泛的电子通讯服务网络, 在远程视频图像传输、音频传输方面的软件技术已日臻成熟, 有几十款性能优异的这类软件已应用与远程视频会议、远程教育培训。

1982年, 中央1号文件明确肯定农业生产联产承包的做法, 指出联产承包的社会主义性质, 至1982年6月, 全国农村有67%的生产队实行了包干到户, 至1983年底, 全国农村以家庭为主要形式的联产承包责任制, 占农户总数的90%以上。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遍推行, 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极大地推动了农业发展, 但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 农业生产的行业特点和农业外相对高收益导致农民外流, 广大农民群体文化技术水平低, 农业新技术接受能力差, 以及农业科技成果综合性强相关性广, 农业科技成果与农业生产相脱节的问题日益突出。中央到地方各级农业科研院所深入细致的研究农业实际情况, 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有关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政策, 积极应对农业科技转化难的问题。目前, 农业科研单位在科技成果转化上格局纷呈, 业绩辉煌。

镇江市农业科学院于2013年6月, 邀请农业院校和电信部门合作开发了全省领先的远程农业服务平台, 并正式投入运行。远程农业视频服务, 将在小范围内试点试验, 使用量从30户增至300户、3 000户, 乃至更多, 甚至服务范围覆盖全省、全国, 并且进一步扩大平台功能, 可涉及到培训、讲座、展销等各方面。

3 远程农业服务新平台的建设

基层农业科研单位在我国科研开发与应用体系中处于农业科研成果创新末端, 而在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中处于先端, 既有着研究开发适合区域内农业生产先进技术的义务, 又担负着加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促进区域内农业生产发展的重任。

镇江市农业科学院在科技成果转化上至今已有着较为深厚的基础, 从科技赶集到集成技术打包组装和模式创新, 在实践中总结、探索。农业远程服务是现代科学技术在我国古老基础产业里闪烁的光亮。目前, 我国正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阶段, 传统技术与现代技术在多层次上结合, 首先要着力于科技团队建设和农业劳动者接受能力的提高。要拥有一支专业技术水平高, 具有多年从事农业科学技术指导经验, 能迅速及时地回答处理农业生产上出现的各种问题的专家团队。如能现场视频指导稻麦、果树等农作物的栽培, 能传输现代栽培技术;视频诊断能及时提出各类病虫害的防治对策。因此农业远程服务的专家团队是该项技术能否顺利实施的重要条件[4]。农业劳动者是该项技术的直接应用者, 只有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 才能很好的接受和应用该项现代技术。据最近有关资料统计表明, 全国近5亿农村劳动力中, 小学及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农村劳动力占34.1%, 其中文盲及半文盲占6.9%, 平均受教育年限为6.87年。这同现代农业的要求是很不相称的, 必须努力彻底改变这种现状, 如重视农村中、小学文化教育、开展专业培训, 培养农村能人或专业户成为农民专家多种等途径来实现农业科学技术成果快速转化。强化硬件建设, 购置新仪器新设备, 拓展远程服务功能, 通过定点配给或专业户个人拥有, 做到指导零距离, 打造一流的远程服务新平台。随着服务的开展, 为保障平台的正常运作, 应定岗定位, 建立相应的规章或服务规定, 从管理软件上保证农业远程服务稳步发展[5,6]。

摘要:基层农业科研单位在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中处于先端, 担负着加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区域内农业生产发展的重任。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开拓着农业发展的新途径。论述了农业远程服务及在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的进一步发展, 提出从硬件、软件方面着手建设农业科研单位成果转化的新平台。

关键词:基层农业科研单位,农业远程服务,新平台,江苏镇江

参考文献

[1]朱道华.农业经济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1.

[2]孙素芬.北京市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与思考[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06 (11) :22-25.

[3]张绍明.植保专业化服务看邗江模式[J].中国植保导刊, 2009 (2) :45-46.

[4]蔡金华, 付反生, 张玉军.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科技服务模式探讨[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010 (S1) :88-91.

[5]张鸿, 刘家敏, 郑林用, 等.农业科研单位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 2011 (1) :58-62, 120.

[6]赵斌, 荣松柏.农业科研单位成果转化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 2006 (20) :5422.

农业科研成果转化 篇2

提 要 通过基础建设、典型示范、技术组装、农技培训和政府职能的综合,推广农业科技成果,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八十年代以来,吉林省农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以全国1/25的耕地,为全国提供1/10的商品粮,1/5的专储粮和1/2的玉米出口量,粮食生产10年跨跃了3个台阶。吉林省的农业之所以能够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其决定因素是坚持不懈地以科技成果转化为动力,大力推动农业和农村的科技进步。

1、切实加强基础建设疏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渠道基础建设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建立农技推广组织机构,形成以省为主渠道,以市为重点,以乡为骨干,以村为基础,以民间科技组织为补充的农技推广网络和以农业站、畜牧站、园艺特产站、农机站、林业站、经营站、水利站等为主体的横向网络的门类广、功能全、多层次、多成分的上下贯通、纵横交错、左右联系的农技推广组织体系,全省已拥有县级推广站64个,实现了县县有站;乡级站919个,占全部乡镇的99.5%。二是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搞好农业成果推广的全程服务,最大限度地提高成果转化的有效性,促进科技成果向规模化、产业化方面发展。例如,为了转化肉食鸡高产综合配套技术这项科技成果,在养鸡的重点乡成立了科技服务公司,对养鸡行业进行全过程服务,做到“七统一到户”,即统一贷款到户、统一送雏到户、统一送料到户、统一培训到户、统一防疫到户、统一回收到户、统一结算到户。三是抓科技情报信息系统建设、举办科技成果展示会、召开成果转化交流会、大力宣传科技成果等四个方面疏通信息渠道,把科技信息尽快送到农民那里。四是从3个渠道促进科技人员与农民的结合。其一以农业科技人员为核心建立农业专业研究会和农民技术协会;其二采取“四包一挂”的形式,即包技术、包产量、包效益、包赔尝实行责权利挂钩;其三以省内大专院校、科研单位为骨干组成的科技服务小分队,在农业生产的关键季节到农村去搞技术讲座,现场传播技术知识。

2、积极抓好典型示范,培育科技成果转化的辐射源在农业科技示范工作中,重点抓“三区”建设:

一是高效农业科技示范园区。1993年,通过公开招标的形式,在东部山区、西部农牧区、中部产粮区和城市郊区以乡、镇为单位建立了11个有代表性的高效农业科技示范园区。通过完善组织机构,实事求是地制定切实可行的园区建设发展规划和与之相配套的优惠政策,积极组织对园区的科技培训,大力转化推广先进成熟的科技成果,强化组织、协调、指导和管理,使之迅速成长和发展起来,效果非常明显。几年来,11个园区共转化推广了67项科技成果,培训农民71500人次。二是到目前为止,重点建设了10个星火技术密集区。这些星火技术密集区已成为科技成果推广的基地,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例如,作为全国最大产粮县之一的梨树县,自建立星火技术密集区以来,连续几年实施了以转化推广玉米丰产、耐密型玉米高产、工业应用的良种玉米栽培、米麦间作及长白杂交瘦肉型新猪种、四良四改、塑料棚舍北方全年养猪等农业科技成果的星火计划项目,产生了巨大的示范效应。三是农业综合开发科技示范区。全省建立了15个农业综合开发科技示范区。在示范区的总体布局上,确定了四大生态区、7种区域类型模式和18个技术体系与技术经济体系,经过4年精心培育,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示范区内农民纯收入比辐射圈内的农民同期年平均增长60%;示范区内粮食每年每公顷增长1749公斤,比全省同期每公顷增产1050公斤,提高了60%以上。

3、精心进行技术组装,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综合效益技术组装重点是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是围绕粮食(玉米、水稻、大豆)、畜牧(牛、猪)、水产(中小水面)、优势特产资源和生物技术等重点领域进行攻关,使其形成规模效益的项目,并与全省大农业工程配套,与国家计划项目配套。例如,在农作物新品种方面,围绕玉米、水稻、大豆三大优势作物,产前、产中、产后的一些关键技术(如耕作方法、病虫害防治)开展系列攻关,取得像玉米早熟丰产综合技术、玉米抗旱保苗技术、玉米大面积机械化综合高产技术、赤眼蜂、黑光灯防治玉米暝、水稻大棚盘育、水稻育苗床土调酸综合技术、盐碱地种稻技术和大豆综合丰产技术等一大批科技成果,初步建立起了与生产条件相适应的耕作栽培及病虫害防治的配套技术。二是合理组装,全力组织推广。把各单项技术组装起来,有组织、有计划地加以大力推广。从1990年开始,把65项组装配套技术列入省重点科技推广计划,选择基地为推广计划项目承担单位,计划采取滚动式,每年进行一次调整和补充。经过几年的努力,我省良种普及率达到97%,推广面积超过7万公顷的农作物新品种近20个。盐碱地种稻以稻治涝、以稻治碱和旱改水配套技术的推广,使全省水田面积迅速扩大,由20万公顷增加到66万公顷,增产稻谷45亿公斤。创造出“吉林大米”名牌产品,不仅解决了本省人民吃细粮的问题,还内销到关内各省。

4、经常开展农技培训,优化科技成果转化的受体和载体农技培训,主要围绕五个方面展开。

一是加强农技培训中心建设,全省已建立省级农业技术培训中心1个,市级农业技术培训中心1个,县级培训中心29个。这些培训中心已成为培训农民学习农业科技和文化知识的大学校,据不完全统计,每年通过农技培训中心培训的农村干部和群众达360多万人(次)。二是开展科普之春、科技之夏、科技之秋和科技大王师团活动,分别在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利用农闲时间对农民进行科技培训。把科技致富能手(大王)组织起来,组成科技致富大王讲师团到各地进行科技致富宣传,使农民在亲身体验、现身说法中受到教育。三是推广绿色证书制度。全省已有6335人获得了“绿色证书”,有6万人取得了农民技术员职称。这些农民已经成为全省农业生产的技术骨干,成为转化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新技术、培育和选用良种、防治病虫害及技术咨询的带头人,相当一部分绿色证书获得者被聘为科技副乡长。四是实行农民职业规范化教育。以农村职业技术学校、农业广播学校、实行(3 1)体制的普通中学和各类技术培训中心为阵地,对农民进行较系统的培训,使农民职业教育经常化、制度化和规范化。五是结合实施星火计划培训人才。优先考虑星火计划的实施,按计划要求的内容进行专题讲座。先后围绕玉米、人参等十大星火系列开发计划编写了10部教材,制作了10部配套录象带。

5、有效行使政府职能,加大科技成果转化行政支撑的力度

5.1 强化决策系统的科技意识为了在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有所作为,省委、省政府坚持把这项工作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努力强化决策系统的科技总识。一是成立了吉林省科技与经济结合领导小组。二是建立了市(州)领导班子科技进步工作的考核制度。三是积极选派科技副职。

5.2 制定优惠政策为了充分调动广大科技人员和科研、推广单位投身于农村科技事业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近几年先后制定印发了《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放活科技单位科研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的补充规定》、《关于推进我省农村科技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关于深化科研部门拨款制度改革若干问题的通知》、《关于发送“吉林省科委科技成果推广奖励办法”的通知》、《关于稳定吉林省农业科技队伍促进科技进步若干意见的通知》等一系列政策文件。

农业科研成果转化 篇3

【关键词】农业高校 科技成果转化 有效形式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3-0023-01

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正处于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新时期,需要依靠科技实现创新驱动、促进内生增长,其中最主要措施之一是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在此背景下,农业高校作为现代农业科技进步和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不断优化各项科技投入资源,积极参与产学研合作,然而科技成果实现的转化效益还远远低于科技投入。据统计,我国每年有大约7000项农业科技成果产生,但是转化率仅有30%~40%,其主要制约因素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不平衡,转化驱动力弱,转化途径效应不明显。如何破解农业高校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不力、不畅的难题,探索其有效转化途径,是创新强校及发展农业现代化的现实需求,更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有力支撑。

一、农业院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

新时期国家赋予了高等学校四项基本职能,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社会服务,充分彰显了国家对大学给予的厚望。作为农业院校,所培养的人才、研究出的科技成果、要服务的对象无不与农业、农村、农民有着天然的联系。就我国农业领域而言,每年通过技术鉴定、审定的农业科技成果有6000多项,而能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科技成果不足40%,这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70%左右的水平相比有相当大的差距,我国农业高校中这种“高产出、低转化”的现象,应该引起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二、农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形式

1.加強校企协作,推进产学研结合

(1)积极参与建设农业科技园区

农业科技园区在农村广大土地上正在进行建设,农业高校应该积极参与到农业科技园区的规划和建设中。首先,科技园区的建立,使得科技成果有了自己的实验基地。它改变了传统的农业科技推广的方式,不再是政府指导、行政命令的方法,而是在园区内,在基地中,对农业科技成果进行利用、配套使用,在当地形成与当地自然条件相适应的新技术,向农户集中展示,该技术既有实用性,又有先进性,让农户切实感受到农业科技的威力和切实的农业生产力。其次,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减少了因盲目引进技术而带来的损失。农户分散经营,单独引进项目和实验项目,这样的做法使得农户资金紧张,心理压力过重,个人承担很大的风险。而通过科技园区引进的项目,因为园区,成为了科技成果的扩散基地,农户的压力和风险就会得到减轻。

(2)组建股份公司

农业高校以入股形式与农业企业组建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实行农业高校与生产单位联合,推进校企合作的产学研合作模式。这种模式主要是高校提供高新技术、科研人才,企业提供生产设备、经营资金。经营操作方式以企业为主,高校参与,根据市场需求,实行产业化经营。经营运作由“企业—高校”双方共同确定技术研发项目,企业投资,企业运作,高校研究开发,取得的科研成果直接用于农业生产、加工、储运和销售整个过程,实行一条龙服务,实现农业技术创新与农业生产经营的无缝对接,保证科研成果的有效转化。

2.完善民生农业科技成果推广转化主体体系

可借鉴发达国家科技成果转化的经验。国外高校除了研究机构之外,一般设有中介服务机构。如咨询公司、联络办事处、大学专利事务所、综合服务机构等,主要负责校企合作事宜以及科技成果转化工作。这些中介服务机构在科技成果转化中发挥了主要的作用。目前,我国推广转化民生农业科技成果的主体——政府和高校并未设置联系校企的有效中介服务机构。因此,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借鉴国外的经验,可建立以政府与农业高校、中介服务机构有机结合的民生农业科技成果推广转化主体体系,规范技术转让交易、技术产权交易、科技信息交流、科技成果发布行为。

3.鼓励科技成果产业化国际合作,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

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农业领域也将不可避免地面临全球化的竞争和合作。首先,在各部门各自努力的前提下,涉外机构为农业科研部门和农业高校等相关单位提供国际农业协会的最新动态,发布全球最新农业科技成果信息,随时准备开展国际交流合作,从而为农业科研单位提供吸收发达国家先进农业科技成果的机会,完善农业装备,创新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其次,高薪聘请掌握先进农业科技知识的华侨回国兴办涉农企业,为中国的农业大事贡献一份力量。再次,国内农技企业与海外先进农机企业强强联合,在农业资源丰富地区合资兴办农业科技企业,海外先进企业的引进可确保国内农机企业接触国际消息,提高我国农业科技成果的国际知名度。

4.提升科技成果质量

加强农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管理,促进农业科研与经济紧密结合,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质量,需做到:第一,对技术先进、应用性强、有明显经济效益、并能自创条件尽快完成研究任务的选题优先批准立项。第二,对项目进行定期的检查和督促,确保项目按期完成。第三,科研管理部门应履行监管职能,严格按程序执行成果鉴定、核查、审批手续,保证鉴定结果质量。第四,鼓励农业科研人员在选题时要切入实际,把当前需要与长远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因地制宜地选准选好研究项目。同时还要根据实际生产变化特点、科技发展的新动向,不断完善课题,使研究成果不但价值高,且易于转化。

三、结语

农业高校是推动农业生产技术创新的主要力量,对于农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有许多学者已经做了深入研究,本文针对农业科技成果如何转化,怎样加强它的转化途径,做出更为具体的分析。

参考文献:

[1]彭义杰张开春王文娟戚元勇徐秋红农业科研单位科技成果转化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农业科技管理,2013,32(5):85-87.

[2]赵正洲,李玮.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动力机制缺失及其对策[J].科技管理研究,2012(15):133-136.

农业科研成果转化 篇4

1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现状

1.1 以人才培养为重点, 打基础、练内功、求发展

改革开放20多年来,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 坚持“科研立院, 人才强院, 创新兴院, 产业富院”的建院方针, 以山西省区域特色优势产业为基础, 推动了山西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2002全院共有17名博士, 29名硕士。67人从“企业管理研究生班”结业, 53人从“作物遗传育种研究生班”结业。为了实行教育、科研、技术推广“三位一体”的农业技术成果转化模式。首先要打好基础, 就是建立与社会发展的, 能够适应未来农业科研单位科技创新的人才和环境基础;其次练内功, 就是加强管理创新和科技创新, 是科技人员具有应对形式发展的“软硬”能力;最后求发展, 就是将发展作为头等大事来抓, 努力作好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工作。

到2008年全院增加到55名博士, 比2002年人数提高了223%。110名硕士, 比2002年人数提高了273%, 人才结构进一步改善。一直到2013年全院共有99名博士, 422名硕士。高学历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逐年递增, 人才年龄和学历结构趋于合理。而且选派了60名科研骨干到国外一流科研机构或者高校培训访问学习, 扩大了视野, 提升了承担大项目的研究能力。

1.2 以科技创新为主线, 抓项目、上档次、出成果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于2002年承担省级以上科研项目只有96项, 科研经费达到106万元。全院审定农作物品种21个, 鉴定成果16项, 获奖成果23项。到2008年承担省级以上科研项目达到995项, 科研经费达到1.3亿元。审定品种51个, 鉴定成果20项, 获奖成果20项。新上国家级项目30项, 国家支撑计划项目“黄土高原退化草地植被恢复”项目其动, 单项经费2000多万元使全院的项目质量和经费额度明显提高。一直到2013年承担省级以上科研项目962项, 科研经费1.5亿元。其中新上省级课题159项, 国家级课题80项, 审定品种50个, 鉴定成果25项, 获奖成果23项。全院科研课题的数量和质量有了进一步提高。

1.3 以成果转化为中心, 求推广、重配套、出效益

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整合优势资源, 2001年成立了以山西农业高新农业技术市场, 省内外43个科技企业入住, 成为山西省最大的农业高新技术与产品的集散流动场所。年交易额达3个亿。极大地促进了山西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广度和深度。同时以强盛种业、大丰种业为代表的一批科技成果转化实体, 建立了较为稳定的农作物良种繁育基地和原料生产基地, 将科技成果组装配套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健全了产业开发的生产经营体系和重点推广体系。2003年山西省农科院申请到省级以上科研项目90项, 到位经费2055万元, 其中国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0项, 经费550万元。2004年全院重点实施五大工程, 即农业重大、关键技术攻关创新工程、特色农业科技示范工程、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工程、科研创新能力建设工程和人才培养工程, 进一步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 科研成果与市场需求结合。构建了全院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产业开发的基本框架。到2013年, 全院实施了53项示范推广项目、推广新品种235个, 集成配套适用技术260, 组装高产高效种养模式30种, 为山西省农业生产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得到了政府的认可和社会的赞誉。

2 现阶段制约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因素

多年来,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在新品种的选育、引进和推广, 新技术的自主研发和引进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各项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有效地促进了山西省农村经济的发展, 但在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中仍然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间题。

2.1 竞争型成果偏多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偏低

对一个科研单位的农业科技成果总体来说, 如果竞争型成果偏多, 则这个时期的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就不可能很高。山西的农业科技成果主要分布在种植业组、蔬菜果树林业组、畜牧业组、食品加工生物医药食用菌组、电子信息自动化组、装备制造电气组、化工环保材料组7个领域。每年大约申报300个左右项目, 可以得到国家的经费资助有180项左右, 产生经济效益突出的项目只有50项左右。争取到国家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只有7~10项, 其转化率仅在35%左右, 在农业增产因素中科技只占3~40%, 而发达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大多在50~80%。例如, 据对山西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调查, 经营型成果和突破型成果在一起只占成果总数的11.56%, 其余皆为竞争型成果。这极大地增加了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难度。竞争型成果过多, 也说明我国现行农业科技体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投资浪费的问题。

2.2 综合配套性技术不足, 经济效益上的可行性缺乏

降低科技成果的使用成本、提高比较效益, 对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来说, 意义尤其重要。例如, 2000年我们引进日本的塑料薄膜技术, 但因价格昂贵, 只被应用于经济价值较高的花卉、蔬菜等领域。后来, 科技人员不断进行技术攻关, 以降低塑料薄膜的厚度和成本, 由此引发了我国农业的“白色革命”, 使该项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的各个领域。近年来, 我们引进以色列等国的滴灌技术, 该技术不仅设备昂贵, 还需要精细的人工维护, 且该技术的综合利用率低, 无论企业、还是农户, 受市场波动影响, 其生产经营规模极小, 酿成部分农业科技成果使用成本偏高而社会经济效益却不高的后果。

我国农业科技成果综合配套性不足, 单项成果多, 技术综合配套性不足, 也是影响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促进其转化, 在保证这些技术成果仍然具有使用价值、没有失效的情况下, 只有继续支持和完善相关的综合配套研究。

2.3 成果针对性不强运行机制尚不完善

山西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主要采用的是以计划为主、以专业推广机构为主体, 利用行政手段进行机制运行。成果推广项目的选题、立项直接面向政府和上级, 导致所选的研究项目与现实生产联系不紧密, 造成了成果针对性不强, 农业科技成果与生产脱节, 与农民需求脱节的倾向。调查表明, 目前有80%的农业科研人员愿意从事高产技术的研究, 60%的农业主管领导与70%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愿意从事推广高产技术工作, 均与农民实际技术需求不同。因此,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运行机制尚不完善, 脱离用户现实需求的农业科技成果供给体制。

3 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途径

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涉及到农业科技成果从研制到应用的各个环节, 只有各级政府、科研单位、推广部门、科技企业、农业专业协会、农民之间积极协作, 上下联动, 才能加快新技术、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步伐。

3.1 开展研究机构与企业合作的成果转化新机制

要提升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的档次和水平, 就要以科技创新为主线, 围绕为山西农业现状, 整合资源优势, 拓宽横向联合, 重点抓好农作物、畜禽新品种选育、绿色农产品的研制等方面, 积极争取国家课题, 加大投资力度, 高起点, 上档次, 出大成果。

首先做好种子企业的整合、兼并与重组, 全面清理山西省农科院各研究所主办的科技企业和经营实体, 适当保留主营业务和研究所科研方向一致的科技企业, 脱钩或注销其他类型的企业和经营实体, 现代种业做大做强。把大丰和强盛建成山西省最大的“龙头”种业。按照“育繁推一体化、产学研相结合”的思路, 进一步探索育种研究机构与企业开展合作研究、成果转化的新机制、新路径、促进科研成果尽快形成现实生产力。

3.2 创办科研与推广相结合的科技成果转化新基地

通过与政府、企业联合的方式, 创办科研与推广相结合的科技成果转化新基地, 解决好科技成果转化的中间环节, 对实验室成果进行放大试验、组装配套、完善工艺流程, 为规模化推广应用提供成熟的配套科技成果。通过抓典型, 树样板, 让农民看得见, 学的会。采用技术培训、承包、科技扶贫、咨询、示范推广等多种形式, 实现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针对农业生产中全局性、关键性问题, 选择具有一定实用性、商品性和较高经济效益前景的成果, 组织力量集中开展产业化研究, 加强对现有单项科技成果的组装、集成、配套和二次开发, 建立成果数据库, 增强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尤其要对具有较大市场潜力的科技成果重点推介、宣传, 促其快速转化。要充分发挥科研院所的自身优势, 密切联系生产实际, 加强科技成果的研发和储备力度。

3.3 设立保护与补助农业科技成果的新机制

科研院所作为科技成果的成果转化者和持有者, 具有三个方面的优势。首先是技术优势。农业科研院所从农业产业发展的科技需求出发, 通过研究成果转化工作, 积累和储备了一大批先进、适用的农业科技成果。其次是人才优势。农业科研院所的农业科技专家和农业培训的师资队伍, 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人力资源保障。还有基地优势。农业科研院所在不同产业区, 建立了服务产业的成果示范基地, 为农民提供了一批“看得见、学得会”的展示样板, 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平台。

农业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是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科技竞争的需要, 是反映农业新科技的生产效能, 也是促进农业经济增长的直接体现。要积极鼓励和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申请专利和新品种保护, 充分利用法律手段保护科技人员的权益。设立农业科技成果后补助专项经费, 对推广面积大, 增产增收效果显著的农业科技成果给予后期补助, 鼓励科研人员积极开展新品种、新技术研发与推广。科研院所要依托人才和技术优势, 组织科技人员下乡, 把新技术、新成果带到生产一线, 解决农民生产经营中存在的实际问题。通过院企合作、科技承包、创办企业及中介组织等, 加强科技成果与生产的对接, 如结合科技扶贫, 组织实施好科技整县 (乡) 承包, 整体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为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坚实的社会基础。

摘要: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及高新技术产业化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各项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有效地促进了山西省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笔者从科研院所自身角度分析了该院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现状, 探讨了目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制约因素, 并提出了推进山西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思路及对策。

关键词:农业科研成果,转化,对策

参考文献

[1]刘军, 翟勇, 王文亮, 等.提高农业科技计划项目资金产出效益的思考[J].农业科技管理, 2009, (3) :12-17.

[2]岳福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制约因素及转化模式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2.

[3]廖宝红.依靠农业科技进步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以河北省农林科学院为例[J].河北农业科学, 2011, 14﹙5﹚:92-93, 99.

如何申报农业成果转化资金 篇5

2006-2-28 17:19:1

1一、申报条件

(一)转化资金支持的项目需符合以下条件

1.符合国家农业产业政策和农业科技发展战略、规划,有利于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有利于区域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有利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和农村小康建设,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

2.属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指南》规定的范围。

3.申请项目的科技成果必须是经省(自治区、直辖市)或国家有关专门机构鉴定或认定的成果。

4.有较大推广应用潜力或良好市场开发前景。

5.技术水平高,核心知识产权归申请单位;或者属于已经引进但需中试熟化、以利于掌握其核心技术的重大技术成果。

6.涉及到需要行业执法部门审核的成果,必须经过主管部门或其指定的法定资质机构审定、鉴定或出具有关检测证明。

(二)承担转化资金支持项目的单位应具备以下条件

1.主要从事农业科研、开发、生产和技术服务业务,有从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能力,并具备一定的农业科技开发业绩。

2.依法登记注册,具备独立法人资格,产权清晰,财务管理制度健全。

3.有较强的市场开拓能力和较高的经营管理水平,并有持续创新的意识。

4.有良好的经营业绩,资产负债率不超过60%。

二、申报程序

1.科技部、财政部每年向社会公开发布转化资金项目指南,提出支持重点及申报要求。

2.凡符合申报条件的单位填写《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申请书》并编写《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报送国务院有关部门或省(区、市)科技厅(科委)。

3.国务院有关部门科技司或省(区、市)科技厅根据转化资金项目指南,组织项目申报,并对项目申报单位的资格、项目的先进性、真实性以及转化可行性等进行审核,在申报书上签署推荐意见后,报送科技部。

4.科技部将对申报的项目进行形式审查。审查不合格的项目,当年不得再次申报。对形式审查合格的项目,科技部组织专家对项目进行评审。经评审认定合格的项目,纳入科技部项目库管理。同时,提出当年安排项目建议清单,由协调小组进行认定。

5.经认定的项目由科技部、财政部审核批准,并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告。

6.经批准的项目将根据科技部科技项目管理的有关规定,由科技部主管单位同项目承担单位签定项目合同。

河南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问题探究 篇6

关键词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农业生产;河南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6.33.033

改革开放春风来,农村农民齐花开。改革开放不仅促进了国家城市化发展进程,在农民生产生活中也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变传统农业的生产模式,以二三产业促进农业产业化格局的建立,实现新常态下农业产业结构的升级改造是实现河南省农业现代化、让中原更加出彩的关键抉择。

我国每年有20000多项科研成果和5000多项专利产生,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内在需求巨大,但有关数据表明在实际运用中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仅为5%左右。单就河南省的农业来说,农村人口占到本地区人口的70%,河南作为每年我国粮食的主产区,每年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在40%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地区的80%。河南省是农业大省,素有中原粮仓的美誉,但是科技成果转换率的低下已经开始成为河南省农业进一步发展,农民增收,农产品产量提升的制约因素。

1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存在的问题

1.1 农业科技成果的供给侧效用低下

农业科技成果供给侧效用低下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分别是农业科技成果与实业的衔接性不强,农业科技成果的实用性不高,科技成果转化的服务体系不完善。

1.1.1 农业科技成果与实业的衔接性不强

河南省农业科技成果与实业的衔接性不强,脱离了市场需求。出现这样的情况,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首先,农业科技成果不能形成配套完整的科技成果体系,不同科技成果相对独立,难以在实际农业生产中定位,因此不便实施;其次,科技成果多偏重于基础研究,而在应用研究和开发性研究中却没有更大发展,而河南省的农业科学研究则主要集中在高校、农业研究所等科研场所,多数拥有高知识水平的研究学者仅注重于职称的评定、薪金水平等,并没有将农业科技成果进行实践检验、推广,从而造成农业科研成果难以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1.1.2 农业科技成果的实用性不高

作为农业大省,河南省是全国粮食的主产区,因此应有与之配套的农业科学技术,但由于我国目前整体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效率低下,加之整体农业科技创新跟不上,成为河南省农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1.1.3 成果转化的服务体系不完善

成果的转化依赖于成果转化中介的服务,而服务体系的不完善造成了技术与生产力的脱节。这其中有两个方面的原因:首先是政府主导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不健全,运行机制不灵活,从事农业技术传播推广的人员过少,仅占农民总数的0.053%,根本无法满足农业发展的需要[1];其次是农业技术传播者整体素质不高、知识框架老化,不能为农民提供最有效、前沿的科技成果;再次是因为政府对农村服务体系投入的资金不足,造成人才流失,体系出现漏洞,严重影响了农业新技术的传播。

1.2 农业科技成果的需求侧效用不足

农业科技成果的需求侧效用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农民整体文化素质低下;二是农业的风险性提高。

1.2.1 农民的整体素质不高

农民的整体素質不高造成了新技术在传播过程中不能很好地应用。我国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发现,河南省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为6398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为13212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为42460人。农民职业技术培训相对滞后,在农村4.97亿劳动力中,受过职业技术培训的不足5%,受过技能培训的仅为1%。显然,河南农村的受教育水平不容乐观。

1.2.2 农业经济的风险性提高

近些年来,我国的自然灾害频繁,农民收入经常会受到很大影响,河南地区更是旱灾频繁。农民不敢尝试新的技术,担心投入过多,最后还是要看老天吃饭,所以很多农民不愿意尝试新技术新产品,造成农业科技成果不能很好地应用。

2 河南省农业发展的技术瓶颈

河南省每年的农业科技成果很多,但成果都相对独立,不能形成很好的农业科技成果系统,即从产前、产中以及产后全方位的科技成果应用体系。而这其中有两个方面需要重点创新,第一个方面是在植物保护,第二个方面是秸秆的处理。

2.1 植物保护

植物保护,即在植物生长开花结果过程中对植物进行保护,而这其中主要则体现在植物生长过程中农药的喷洒问题。目前,河南省大部分农业生产都实现了机械化,大型播种机收割机的应用解放了农民的双手,但在防虫防病方面,却并没有相应高性能、机械化的农用工具,过去农民使用的是背在身上撒药的喷壶,现在虽然做了相应的改进,但只是加长了喷管的长度,并没有从根本上实现机械化,这就造成了农药喷洒过量的问题,农药的过量喷洒严重危害了国民的身体健康,并不符合绿色环保低碳农业的理念。

2.2 秸秆的处理

农作物成熟后秸秆的处理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由于没有接触到新的秸秆处理方法,农民开始大量焚烧秸秆,虽然焚灰中含有钾,方便快捷,但对空气造成了严重污染,且存在大量的安全隐患,同时政府相关单位近年来一直严厉打击秸秆焚烧行为,由于地方执法标准的模糊性,造成了不容忽视的社会矛盾[2]。虽然现在政府提倡在收获后直接使用旋耕、深耕等农作方式,在收割完之后直接将秸秆打碎回归土地,或建立沼气池发电站等方法解决秸秆问题,但仍是治标不治本,成效不明显,并隐藏了相关单位暴力执法的可能,加深了社会矛盾。

3 对策及建议

3.1 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供给侧效用

河南省农业科技成果的供给侧,要从三个方面提高,首先是政府主导建立完善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建立系统完备的科技转化平台,实现技术成果的系统化、分类化、专业化;其次是整改专利申请审核标准,以实际应用效果和推广水平为前提,以实际效益为基准,提升科研单位创新实践水平,抵制转换效果差、低质量、低效率的低水平成果;最后是政府应增加对农业科研的资金将投入,解决由于资金问题所造成的农业服务体系不完善、农业科研推广机构效率低下工作热情不高的问题。

3.2 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需求侧效用

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需求有效性,需要从三个方面开展工作。首先是建立和完善乡村农业技术培训机构,增加农民接触前沿农业科技信息的机会,拓展农民农业知识;其次是增加对本地区农民群众的补贴,为农民群众分担一部分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造成的损失;再次就是加快农村可耕地流转,把有限的土地资源集中利用,进行大规模的机械化、专业化生产,形成艾奥瓦州式的大农场经济,在本地区建立农业新技术示范区,加快农业新科技的推广。

3.3 找准河南省农业科技发展新方向

河南省农业科技发展的新方向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是植物保护的改进方式,即防病防虫工作的开展,这是以土地流转集中为前提,改变以往人工手动喷洒农药的操作方式,改用无人机喷洒。无人机工作效率高,使用农药量少、节约人力成本、对环境污染小,也降低对人体的伤害。对于农药喷洒过程中的雾化现象,可以添加相应的沉降剂,降低雾化效果[3]。第二是秸秆的有效利用,应在已有的秸秆处理方式基础上,研发新的处理方式,必须要以有利于农民生产生活这一思想为前提,满足农民所需,而最符合这种思想又可以获得经济效益的便是将秸秆制作成商品装的化肥,农民可以将自家的秸秆换成化肥,必然会调动农民积极性,再加上已有的秸秆处理的办法,治理秸秆焚烧的问题应该可以妥善解决。

3.4 发展农业第三方服务机构

農业第三方服务机构是指在土地流转工作顺利进行的基础上,发展专门服务于农业大规模生产的服务机构,不同于传统农业劳动者,第三方机构能积极运用新的农业生产技术,及时掌握农业技术前沿信息,运用高度机械化的生产方式,承包粮食作物的播种、除草、施肥、农药喷洒的各个阶段的工作,同时负责普及农业新技术,提高农民的农业生产技能。搭上互联网加农业的便车,迅速向各地区推广。不同于传统的小规模农业劳动,第三方服务机构拥有农业生产各个阶段所需要的大型农机设备,包括农用大型播种机,收割机,专门负责施肥、喷洒农药的无人机设备等,专业化的操作模式能满足各个阶段农业生产的需求,这大大减轻了农业劳动者的负担,同时也避免了农药化肥的过度使用。

参考文献

[1]张峭,王克.我国农业自然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1,32(3):32-36.

[2]王秀果,刘梅,谢俊良,等.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资本化的途径[J].河北农业科学,2008,12(5):127-128.

[3]鲁鹤.六类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主体将获农贷优惠[J].农村农业农民月刊,2016(9):15.

转制型科研院所科研成果转化初探 篇7

本文就转制型科研院所科研成果转化中存在问题进行初步分析, 同时提出一些建议。

一、科研成果转化的必要性

(一) 科研成果转化可以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在成熟的市场经济条件下, 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必须抓住有利时机, 积极调整产品结构, 加快科研成果转化步伐, 进一步完善经营机制, 提高效率, 从而适应市场的需求, 进一步提高产品竞争力。

(二) 科研成果转化是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转制型科研院所科研成果数量虽然很多, 但是真正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成果却很少, 只有大力加强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设计等, 具有市场前景好, 适销对路, 经济效益显著项目的研究开发并使之转化为生产力才能有利于转制型科研院所生存和发展。

二、转制型科研院所成果转化中存在的问题

(一) 计划经济时期遗留的思想认识问题仍然存在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运作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的不断扩大, 除国家必须控制的行业外, 已在相当多的领域中放开。转制科研院所, 依然还存在计划经济时的思想意识。长期的国家计划经济时期里, 实施产业化的过程决定了科研人员的意识表现为“等待”与“争取”, 也就是“跑部钱进”—跑到自己的上级主管部门汇报汇报就很顺理成章的接下一个项目, 钱也就很容易被批拨下来, 原料与市场也都在计划之中。

而由事业单位转制成企业的科研院所, 要想获得国家纵向课题, 必须依靠自己的科技实力, 可是在科研人员中, 仍然存在着等、要、靠的思想, 缺乏自己创业的积极性。这样都很容易使科研成果产业化进展缓慢或无法进行。

(二) 科技成果市场应用前景小

这主要是由于在单一、封闭的计划管理模式下形成的独立于经济系统之外的科技组织体系与科研方法所致, 科研选题、科技成果评价标准等过于强调理论。科研项目的立项不是根据市场需求而确定的, 在这种情况下, 科研人员的科技成果往往只注重解决当前“吃饭”问题, 而对于科技成果的市场前景, 研究、开发、推广的可能性以及科研成果产业化过程中的成本和收益不重视, 因此造成研究开发出来的科技成果不具有商业应用价值, 大量投入的科技研发经费被浪费。

(三) 科技成果成熟度和原创性不够

这是因为大部分科技成果只处于实验室的小试阶段, 有的甚至只是一个构想, 很不成熟;虽然每年完成的科技成果不少, 但在质量上却不尽人意, 真正原创性强、能独立形成产业的重大成果凤毛麟角。

(四) 科研投入强度偏低, 影响科技成果的产出与转化

科研是科研院所经济发展的原动力, 加强科研投入强度和基地建设, 关系到科研院所的长期和可持续发展。

(五) 科研人员对科技成果转化缺乏积极性

科研成果转化优惠政策力度不够, 没有真正调动起科研人员成果开发、转化的积极性。现行科研运行机制,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科研成果转化的速度和质量。

(六) 科技成果转化缺乏风险防范机制, 风险投资意识薄弱。

科技成果转化是进行技术创新和技术创新扩散的过程, 一些转制型科研院所对科技成果转化风险认识不足, 从而导致对风险普遍存在恐惧心理, 风险投资意识薄弱。导致科研开发课题倾向于短平快的项目开发, 重大科技成果极少有人问津。对一些转化周期长、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大的项目, 银行的积极性也不够。风险已成为严重的制约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因素。

(七) 专利保护意识薄弱

由于当前科技成果评估体系尚未建立, 没有从法律上规定各利益主体在成果转化过程中的产权分割和利益分配问题, 因而在目前的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中, 科技成果是否被授予专利权, 已越来越多的被各投资企业所重视。可过去, 由于专利申请费及年费较高, 再加上对知识产权保护存在片面的看法, 认为拥有专有技术就可以了, 其实专有技术与专利截然不同, 专有技术不受法律保护, 而专利受法律保护, 从而限制了专利的申请, 或减少了我院专利的申请, 造成了老一辈科技工作者, 几十年科技智力开发资源的浪费。

三、加速科研成果转化的几点建议

上述问题, 影响了转制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工作, 随着科技改革的深入, 加速科研成果转化, 已经成为转制科研院所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为此, 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 科研人员必须改变观念

科研人员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从过去脱离实际、轻视应用、忽视效益的传统观念中解脱出来, 摈弃不注意经济建设和实际需要的选题方式, 大力推进科学研究向科技开发、生产经营方向的延伸和拓展, 逐步建立科研计划的市场导向和科技成果的市场评价机制。

(二) 认真细致, 强化市场调研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科技型企业管理者或科研人员必须以认真, 细致的态度强化市场调研工作, 建立相关的组织与实施方案, 熟悉、掌握相关信息, 改变随行就市的工作作风, 对自身所在周边环境进行调研, 不断寻找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可利用资源与机遇, 对各处不利因素的产业早发现并采取措施, 避免资金、人才等各种资源浪费, 使我院科研成果产业化更易获得成功, 提高企业自身发展能力。

(三) 严格把住科研课题的选题关

在确定科研课题时, 要瞄准国际前沿, 围绕国家战略目标, 争取为我国的科技及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不开立纯基础研究、学术研究性的课题。不论是申报来自政府的纵向课题, 还是争取来自其他企业的横向课题, 或者是用自有资金开立课题, 其目的都是瞄准产业化, 没有产业化前景的课题坚决不能立。对一个课题, 尤其是新的领域的课题, 在立项前要仔细斟酌, 慎重论证, 要规划好将来的产业化前景和产业链、技术链;一旦立项, 就要按照既定的思路研究下去, 必要时集中单位的人力、财力进行联合攻关, 直到实现产业化, 中间不轻易改变。

(四)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是科研的主体, 是科研的第一要素。像多数转制型科研院所一样, 如何培养人才, 留住人才, 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必须解决好的问题。留住人才, 除了提高待遇外, 创造有助于人才尽快脱颖而出的环境, 给人才提供广阔的事业发展空间, 也非常重要。另外, 应该对新来的学生实行导师制, 由具有丰富经验的科研人员对其进行传、帮、带工作, 培养科研工作接班人。

(五) 加大科研投入

科研投入是科研的先决条件, 增加科研经费的投入, 是转制型科研院所逐步进入自我开发、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良性循环的有效而可行的途径。

(六) 调动广大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1) 通过制度体制创新, 最大限度地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2) 全面落实课题负责制, 实施课题开发总承包, 把课题开发与个人利益有机结合起来;

(3) 通过岗位工资体制改革, 在方方面面向具有高素质的科研人员倾斜。

(七) 完善科技成果转化风险防范机制

利用对外合作、融资、产学研合作、银行贷款等手段进行风险转嫁, 使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降低到最近。

(八) 改善管理机制

科研成果转化可以采用多种形式, 重点发展多层次、多渠道的科研生产联合体。进行成果转化的各方, 无论是单位或个人, 都不受企业所有制形式的限制。把科研成果以评估的手段进行造价, 或以股份的形式, 融入到产业开发的资金作价中去, 坚持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 以合同或协议的形式确定相互间的责权利关系。

(九) 加强专利申请和知识产权保护

目前, 自主知识产权的竞争成为促进企业技术创新, 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 提升企业综合经济竞争的一个战略制高点, 拥有知识产权的数量和质量, 运用知识产权制度的能力和水平, 已成为衡量企业市场竞争能力及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因此知识产权保护是转制型科研院所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工作。

总之, 如何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 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需要从多方面进行探讨。本文只是进行了粗浅的分析。相信随着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化, 将会营造出更好的社会和科研环境, 促进高水平科技成果的转化。

参考文献

[1]杨永年.科技成果转化中的若干问题思考[J].科技成果纵横, 2003 (02) .

[2]彭玲.科研机构成果转化的阻碍因素[J].科技成果纵横, 2003 (04) .

科研成果转化刍议 篇8

基础教育的科研必须立足于基础教育领域, 其所取得的成果是具备一定学术价值、社会价值或经济效益的知识产品。科研成果作为知识产品的一种, 其最终意义在于向实践的转化。

1.促进基础教育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有效手段。理论与实践脱离是制约基础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 而科研成果的转化对于解决这一问题具有无可比拟的重要意义。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育实践, 有利于实现以理论指导实践, 以实践反馈理论的良性循环。能够帮助教师掌握新的教育观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 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促使基础教育改革的顺利实施。尽管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已取得一定的成效, 但在变革过程中仍存在着诸如教育结构体系封闭、教育模式相对落后、教育观念受传统思想束缚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与否直接关系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现。科研成果正是针对教育改革过程中反映出的各类问题开展研究, 就目前教育改革的重点问题找出科学、有效的应对之策。因此, 科研成果的转化是促进基础教育改革顺利实施的重要组成因素。

科研成果转化过程中的瓶颈

1.认知模糊

准确、科学、全面地系统认知是有效实行科研的基本前提。然而, 现实表明, 包括教育工作者在内的广大社会人士对基础教育科学研究的认知都存在一定的模糊及偏差, 人们普遍将教育研究的思维过程等同于教育科研基本环节, 继而忽视了教育科研过程中的成果推广、应用环节。这势必会降低教育科研理论成果向实践转化过程的有效率, 使得多数教育成果仅以书面形式出现, 而难以实现其应有的实践意义及社会效益。

2.运行机制失效

目前, 制约我国教育科研成果转化的首要问题, 并非是缺少优秀的科研成果, 而是缺少推进优秀科研成果转化的管理运行机制。在科研成果推广、实践过程中缺少相应的政策规范、指导、检查、考试、奖励机制, 使得教师缺乏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实践的积极性, 严重制约了教育科研向实践转化的可能。此外, 教育科研后续管理滞后, 教育科研成果没有及时跟踪登记、注册、公布;教育科研成果缺少有效传播, 使得大量优秀成果闲置, 并造成重复研究的严重资源浪费。

3.实施环境受限

中小学教师作为基础教育活动的直接实施者, 同时也是将科研成果有效转化为教学实践的直接参与者。中小学教师在参与科研成果转化过程中的作用是极为重要的。然而, 我国当前的基础教育现状是:教师受困于升学压力, 仍以分数作为其教育最终的追求目标。为追求“分数”这一硬性标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能实施既定的、单纯提高成绩的应试教学方法, 而不敢轻易尝试新的教学模式或方法。现行基础教育环境对教育科研成果转化的限制性影响可见一斑。

科研成果转化的有效策略

首先, 教育主管部门应积极构建科学、有效的科研成果转化运行机制, 加强对科研成果转化过程的监督、管理。对科研成果转化的方案制订、组织系统、检查考核、经验总结等各个环节制定相应的制度规范。针对我国专门从事科研成果转化的机构或部门较少的这一现状, 可组建专门的中介机构从事传播、推广、应用工作。目前由于对于科研成果转化的激励措施不到位, 使得成果转化缺乏驱动力, 研究人员积极性不高。为此, 应从政策驱动和利益驱动两方面入手, 建立、完善对成果转化实施者的奖励制度, 从政策、利益两方面激发成果转化主体的工作积极性。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问题探索 篇9

1.1不合理的农业科技成果供给结构

不能从农业市场实际需求出发,农业产业系统中引入的真正有效的科技成果不多,供给结构有待于进一步调整。例如部分科技成果具有较高的商品化程度,转化速度较快,其推广应用也就较为简单,甚至“不推自广”,具有较高的采用率以及较广的应用范围。但部分难以转化的科技成果往往处于推而不广的状态,或导致农业经济损失。此外不少农业科研机构并非以市场以及社会经济建设为工作取向,导致其科研项目选题脱离了生产实际。

1.2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资金支持不足

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进程中,资金不足这一问题一直是不容忽视的“瓶颈”。据统计,国内农业科研投入所占比重仅为国民经济总产值的0.3%,这一比例在发达国家中高达2%~3%。受财力限制因素以及政府投入不足等因素的影响,部分基层推广单位往往是“网破人散”,地方财政也未能拨付充足的资金来推动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

1.3不健全的推广体系

国内农技推广体系主体是政府建立的专业推广机构,专群结合模式实质上是纵向直线模式,是自上而下的政府行为,难以真正激发科技人员以及农民的积极性。

2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对策

2.1改革农业科技体制

对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而言,提高科技成果质量是重要的先决条件,而转化科技成果必须体现出经济实效性、生产可行性、技术先进性以及应用可靠性。对于农业科研项目,应广泛听取管理人员、领域专家以及科技人员建议和意见后方可选题立项;积极开展农村调查,确认农业科技成果符合实际生产需求。

2.2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成果转化的资金投入

应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投资体系加以完善和调整,使之趋于多元化发展方向,供给充足的资金以履行相关公益职能,地方各级政府也应加大财政投入支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同时中央财政也应适当做出补贴。通过政策支持来吸引金融机构,不断扩大贷款规模,并在财政支农资金体系中逐步加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所占的份额。

2.3建立高效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并逐步加以完善

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农业科技推广无疑是极为关键的一个支撑点,同时也是科研与生产之间的联系与纽带,也是农业科技转化为农业生产力的一个重要保障。应构建县、乡、村、户四级农业科技推广网络,坚持以农民为中心开展农业科技服务,不断提高农民文化水平,为其筛选合适的致富科技信息,鼓励农民积极应用新技术。改变以往单纯的农业科技推广工作,逐步转变为信息与技术并重,促使农民主动去了解和搜集供求信息,进而根据市场变化来调整生产方向以及生产规模。行政部门也应做好协调管理工作,其余科教推广相关部门也应坚守职责,尽快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农业生产力,进一步推动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这一转化进程。

3小结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表现出长周期性、市场性、复杂性以及选择性特点,是推动农业科技进步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我们应改革农业科技体制、多渠道征求资金支持、建立高效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以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国内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问题,并探讨了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对策,希望有所指导和帮助。

关键词:农业科技成果,技术转化,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王生林,腾英.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主体耦合互动机制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5(11):197-200.

[2]刘兴斌,盛锋,李鹏,等.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主体动态博弈及协调机制构建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9):24-27.

加强农业科技开发与成果转化 篇10

1 加快科研成果转化是新时期农业科技创新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

1.1 农业科技创新的一个重要任务是推动技术成果的转化

推动技术成果的转化主要有以下几种途径:①加强科技开发基地建设, 通过试验示范, 以点带面转化科技成果。科技开发基地有2种类型, 一种是科研中试基地, 旨在对中试研究成果的技术指标进一步的量化、定型和完善, 同时对中试成果进行展示宣传、扩散、直至推广。另一种是科技推广示范基地, 旨在对成熟科技成果进行单项或复合技术的组装示范与推广。②融入农业科技园区建设, 做好技术依托, 强化科技成果转化。根据园区建设要求, 科研单位从规划到项目实施全程介入, 展示和转化新科技成果, 使农业科技园成为集试验、示范、休闲、观光、培训和产业化经营为一体的多功能现代农业高新技术园。③创办农业科技企业, 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开发。科研单位选择市场前景广阔、科技含量高且能物化的科技成果创办企业实体, 开发科技产品, 通过市场来推广科技成果, 这是一种推广速度快、覆盖面广, 且社会效益和自身效益双盈的途径。④实施农科教结合与科技扶贫,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是推动科技与经济结合, 为适应农村经济建设主战场的需要, 科研单位通过农科教结合, 开展科技扶贫和送科技下乡, 有效地推动了科技成果转化。

1. 2 影响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问题及解决办法

1. 2. 1 加强短缺科技成果的研制

农业科技成果总量不少, 但存在结构性供求不足矛盾, 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从调整科研方向和优化学科结构入手, 加强短缺科技成果的研制。要根据市场和生产需要加强养殖业、农产品加工、经济作物等短缺技术的研究力度, 提供迫切需要的关键技术成果。

1. 2. 2 加强基础性研究和中试工作

科研立项急功近利, 科技活动短期行为, 导致成果成熟度不够。解决这个问题, 需要改革科研立项管理办法, 加强基础性研究工作, 尤其要加强中试工作, 解决成果熟化和技术组装配套。

1. 2. 3 组织精干的科技力量进行攻关研究

科研经费投入强度不足, 致使科技活动偷工减料, 研制的成果技术单一, 彼此间的性状或性能相似, 这是当前普遍存在成果转化率不高的重要原因。解决这个问题, 最根本的是要从科技体制改革入手, 组织精干的科技力量进行攻关研究, 把有限的财力物力集中起来研制复合型并对农业产生重大影响的技术成果。

1. 2. 4 进行成果一次开发, 提高成果转化率

成果转化率低, 大量成果闲置, 造成科技资源浪费。解决这个问题需要进行成果的一次开发, 着重对原成果研制过程中存在的不足进行改进提高, 起点是在原来成果水平之上, 不是从头做起。通过成果的二次开发, 将有效提高成果转化率, 并取得事半功倍的技术效果[1]。

2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与使用

新时期的科技体制是一个充满竞争的体制, 竞争的焦点是科研项目, 竞争的实质是人才的竞争。在当前激烈的科技竞争同时, 人才争夺战日趋白热化, 争夺人才的手段多种多样, 有的不惜重金收买, 在这样的人才竞争中, 农业科研单位由于自身的弱势条件处于不利地位, 突出的问题是高层次和高学历的人才不愿来, 流进的不多。另一个问题是农业科研单位在人才素质上普遍太专, 缺乏知识面宽的复合型人才, 解决这个问题要靠加快培养。

2. 1 抓好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

按照高、中、初科技人员继续教育的时间规定, 并结合科技工作实际, 把继续教育工作落到实处。通过送出去, 即送到大专院校深造;请进来, 即举办各种培训班、学术讲座等各种方式, 积极开展人才培训, 紧密结合岗位技术工作, 提高学识水平和操作技能, 重点抓好外语水平提高, 计算机应用能力以及相关专业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的培训。继续教育遵循的原则是干什么学什么, 缺什么补什么, 突出重点, 学以致用。

2. 2 抓好学术带头人选拔培养

根据科研方向的调整和重点学科的发展需要, 主要选拔35岁左右优秀青年科技人员作为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 通过送出去读研究生, 或送到国外研修合作研究, 不断提高学术水平。同时在科研项目和工作条件上给予支持, 如设立青年科技基金、优先资助学术带头人承担科研项目;或作为第一主持人承担省级以上重点研究课题, 让他们在实际科技工作中承担重任, 锻炼成长。

2. 3 重视培养复合型人才

随着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 农业科研单位在承担综合性技术研究项目, 以及承担开发性农业产业化方面的项目越来越多, 这类项目的特点是项目投入强度大, 需多学科共同协作, 因此迫切需要知识面宽、适应性广的复合型科技人才来主持项目和运作。这种人才一般应具备两个专业以上的知识和技能或一专多能。培养复合型人才除了农业高等院校作用外, 农业科研单位应联系科技工作实际切实抓好培养, 如有目的地选择培养一些骨干跨专业从事研究工作, 鼓励科技人员跨学科联合申报课题, 在相应的专业内多方位担任技术工作, 培养适应能力, 加强课题主持人计算机、外语、管理、经营等公共知识和技能的培训[2]。

3 加强农业科研单位科技开发的具体举措

3.1 做好院内企业股份制改造工作

吸纳院 (所) 内和社会资本, 吸收自然人入股, 合理配置股权, 改善投资结构, 盘活现有资产, 充分用活土地等国有资源。

3.2 扶持有产业化前景的科研项目

专门召开技术转让项目筛选会议, 确定一批成熟的、有发展前景的项目, 整理打印出相关资料, 供技术洽谈使用, 并通过电视、报纸等媒体进行言传。

3.3 整合资源, 优化配置

打破以研究室或课题组为主的创收模式。既搞科研, 又搞开发, 产业做不大, 研究也搞不好, 形不成支柱产业, 结果是规模小, 效益低。科研人员应对研究出的成果进行评估, 评估后交由企业进行转化。

3.4 积极组织申报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

特别是要通过院所及所属公司的通力合作, 发挥院所及企业的互补优势及积极性, 充分利用丰富的科技资源, 组装集成大成果, 申报大项目。通过争取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和投入, 带动社会上具有互补性的优势资源投入, 加快发展支柱产业。探索通过项目带动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新思路、新模式, 加强项目与高新技术企业组建之间的联系, 并根据各类产业化项目逐渐向企业倾斜的趋势, 积极拓展以企业为主体申报的渠道和关系[3]。

3.5 重奖开发有功人员

制订一系列重奖政策, 激励开发人员出效益和科技人员转化科技成果。

3.6 注重知识产权的保护

总结以往科技开发工作的经验和教训, 技术转让的合同或协议严格按照《合同法》《专利法》的要求起草。同时确立合理的知识产权权益分配机制。应着重抓好以下方面:①把知识产权管理纳入科技成果管理范围, 提高成果的内涵和外延。在科技成果鉴定前, 对符合专利条件的项目要及时办理专利申请, 成果鉴定时应提交知识产权报告。②设立单位知识产权保护奖励基金。保护和奖励范围主要有:在科研上取得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成果 (含专利、品种权) 、具有原始创新性学术专著、在国际和国家核心刊物上发表的优秀学术论文等。③将知识产权管理融入科技计划管理。要充分利用知识产权信息资源, 避免低水平的重复研究, 提升科技计划项目的质量和科研目标的准确性。④结合本单位情况, 制定有关知识产权申请资助, 产权转让、开发的奖励等管理办法, 以激励科技人员获取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创新活动。

3.7 创建农科院所品牌

利用农科院所的信誉和知名度, 创立农科院所的专有商标, 按知识产权的管理办法, 供院所内企业或实体有偿使用。尽快使我院的成型成果规范化, 手续齐全, 品质优良, 推向市场。

参考文献

[1]陈德清.试论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问题和对策[J].宜春学院学报, 2003, 25 (5) :64-68.

[2]卢起建, 李明, 朱根娣.农业科研院所科技种子成果转化与开发初探[J].上海农业学报, 2004, 20 (2) :121-124.

农业科研成果转化 篇11

【关键词】 农业科技 推广 农村经济 发展

1.我国农业科技推广历史的回顾

建国以前,我国的农业科技推广规模很小,农业科技推广十分困难。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事业有了飞跃的发展。特别是经过20世纪70年代四级农科网建设、80年代以后全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以及国家农业技术推广系列技术职称(务)完善以后,农业科技推广有了较完整的体系,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国家、省、地(市)、县(市)、乡(镇)各级都有农业科技推广机构,从上至下构成了一个严密的体系。

2.农业科技推广中出现的问题

2.1 资金投入不足,推广缺乏后劲

由于近几年用于农技推广的资金逐年减少,少数地方还出现挤占挪用现象,使推广工作因资金问题难以维持,这严重影响了农技推广工作。据了解,目前的农业生产中,主干技术仍是以前农技推广时代的技术,近期推广的技术比重较小。

2.2 管理体系不顺,工作效率较低

我国农业推广体制属于国办形式,这与我国是农业大国的国情相符。推广工作受政府机构变动的影响较大,官僚主义、行政干预、推广人员兼職与推广无关工作的现象时有发生。

2.3 推广队伍不稳,知识结构老化

由于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工作条件艰苦,尤其是基层的工作人员待遇低,基本生活无保障等造成了人心涣散,跳槽或改行的现象时有发生。基层推广人员知识结构相对专一和老化,缺少培训、进修提高的机会。这些都影响了推广工作的效率。

2.4 农民文化科技素质低,行为方式不易改变

现阶段,我国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多为老人和妇女,文化水平多在初中以下,对信息的接受能力差。这种低文化素质的劳动力对接受新技术的热情不高、动力不足,不易接受新鲜事物,农业生产只能重复较低层次的简单再生产。这种现象严重阻碍了农业科技推广和成果转化。

2.5 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效果不理想

由于某些成果与生产相脱节,技术难配套,经费缺乏,延滞了成果转化的进程,使得目前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约为35%~40%,一些水平很高的科技成果不能在生产中推广应用。

3.关于农业科技推广的几点建议

3.1 加强法制建设,以法律制度巩固农业科技推广的地位

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和农技推广体系的建设,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建立过失追究制度,并逐步完善相关法律,真正实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过失必究,从法制的角度确保农业和农业技术推广事业的健康发展。

3.2 加强思想教育,增加投入,促进体系建设

加强思想教育,要大力宣传农业推广。增加农业科技推广的投入,并加强管理,让有限的经费用在关键处。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使之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不能影响面过大,更不能全盘否定。

3.3 加强科技练兵,提高农技人员的业务素质

长期从事比较单一、大强度、简单重复的工作,使不少从业人员的知识逐渐老化,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应该有组织、有计划、分期分批地进行科技培训。要挑选一些既有一定理论基础,又有一定实践经验的人作为培训教师。不仅要培训知识,还要培训技能。要从传统的技术培训逐步扩展到“产前、产中、产后”服务领域,并将培训成绩作为任用、晋升的一个依据。

3.4 强化农业科技推广管理

任何科技成果都有着其一定的适应范围,没有一项科技成果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在推广的过程中,要严格遵守农业科技推广的基本规律,实行“试验、示范、推广”三步配套;要认真总结试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分析原因,找出对策,并贯彻在示范和推广过程中。

3.5 构建农业科技成果的宣传平台

农业科技成果宣传是农业科技推广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农业推广工作人员的一个重要信息来源。必须加强管理,由农业行政机构通过组织试验后定期发布农业科技成果的有关信息,这些信息应该是权威的、有效的。

农业科研成果转化 篇12

1.1 科技档案促进农业成果转化意识薄弱

农业科技档案形成的主体为不同类别的农业科研单位,当前大多数农业科研单位受到传统思想长期影响,普遍存在“重保管、轻利用”现象。在科研项目结题验收完成后,科研成果就放在档案部门保管,没有建立相关转化与推广机制,大部分科研人员、档案管理工作者均不够重视成果转化。

1.2 科技档案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目前,档案工作部门和科研部门之间互相独立,两者缺乏必要的交流与沟通。通常情况下,档案部门仅是等待科研人员上门送入档案,单纯体现了档案存储作用,没有考虑档案质量问题,没有认真检查档案内容有无缺失、档案信息是否真实准确。这就造成部分档案信息缺乏完整性,降低了档案资源质量及科技档案资源转化率。

1.3 科技档案开发与利用不充分

档案管理部门仍具有“就档案管档案”单纯的业务理念,没有贴近社会,在有人查阅时提供档案,无人查阅时档案保管于库房,是一种封闭式服务管理,缺乏管理主动性。没有让科技档案真正得到推广,忽视对科技档案信息实施开发与应用,参与科技成果转化积极性不高,导致农业科技档案的潜在价值被埋没。现今很多单位科技档案信息化程度较低,仍采用实体档案管理模式为主,只是将信息化应用在目录检索方面,服务手段缺乏先进性,没有根据社会需要转化科技成果。

2 利用科技档案促进农业成果转化的对策

2.1 完善档案管理制度,提高科技档案的完整性

应充分按照农业科研工作特征,完善有关档案各项规范制度,包括档案建立、收集、整理、归档、分类、编目与检阅等各个环节。提升档案管理有序性,使档案工作有法可依,保证各项程序不出现偏差。还要建立与完善档案质量管理评价体系,使科技档案真实性、完整性得到提高,对档案质量实施全方位评价,提高评价系统性,从而提高科研档案转化农业成果的效率。在建设制度上,应该遵守科技档案规章制度,充分考虑单位现状,在多个方面建立推动科技档案转化农业成果的工作机制,在组织管理模式、评价标准等基础上对档案知识产权实施有效保护。对科技人员、档案工作者进行激励,让其积极投入科技档案成果转化工作中,为现代农业实业发展提供服务。

2.2 合理创新管理模式,提高农业科技档案质量

科研管理和档案管理之间应该相互渗透,科研档案管理可以作为科研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逐步建成项目管理与档案管理统一化管理体系,为促进农业成果转化提供有效支持。可以将项目作为单位,确定项目组中有专门档案人员对项目形成材料进行管理,在项目结题后由课题负责人实施审核,然后确认送入档案部门保存及管理。档案管理由课题立项最初就介入,同时融入项目实施的全过程,对档案资料进行及时收集与整理,可以提高档案管理工作有效性,确保档案工作日常化,促进农业科技档案质量的提高。还可以制定对科技人员奖惩制度,对其进行年终考核,加强科技人员对档案的认识,逐渐提升科技档案的准确性与系统性。

2.3 保证科技档案资料编研水平,为科技档案转化科技成果提供实用资源

科技档案的编制与研究属于科技档案管理的关键内容,也是科技档案开发及利用的必要方式。农业科技档案本身具有一定经济与情报价值,由于在实际中长期存放在档案部门,很多情况下人们并没有意识到档案的价值。这就要求必须强调有效管理档案载体,同时注重整理、加工与传播档案资源,进而凸显档案本身价值。档案管理部门必须重视目前农业与特色产业发展的关键方向,对档案中潜在的价值资源进行充分挖掘,结合使用者需要归纳分析、加工档案信息,使分散和原始信息转换成具有实用性的体系化编研成果。

2.4 建立科技档案信息管理平台

开发符合科研单位档案管理程序的信息处理软件,对档案信息进行加工与保管。档案信息在经过数字化处理后,形成档案科技成果资料数据库,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使管理效率明显提高。建成一个科技档案共享服务平台,实现对档案自动化、实时化控制,为农业科技信息交流提供条件,为用户搭建一站式信息服务平台,主要服务内容包括科技档案资料发布、检索、信息导出、信息在线咨询与中介服务等,不断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充分结合档案管理与使用,推动科技成果交流、转化与利用,以提高经济与社会效益。除此之外,还需加强科技档案安全保障工作,为提升农业科技档案信息化水平提供法制环境,保护知识产权,做好保密工作,让农业科技档案信息管理平台安全、可靠运行。在保证国家利益不受损的基础下,使农业科技档案资料充分得到交流与推广,实现科技档案信息共享。

有效发挥农业科技档案在科研成果转化中的作用,就必须逐渐改变传统档案管理观念,进一步提升档案工作人员能力素质,充分结合现今科学技术,深入挖掘农业科技档案的潜在价值,促进科技档案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为农业生产作出贡献,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摘要:科技档案是促进农业成果转化的关键资源,是直接影响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速度的决定性因素。本文主要对科技档案在促进农业成果转化中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科技档案促进农业成果转化的对策,旨在推进农业科技档案在农业成果转化及推广中发挥更大作用。

关键词:科技档案,农业成果,转化

参考文献

[1]肖芹.农业科技档案在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和推广中的作用[J].江苏农业科学,2014(10).

[2]肖娴.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

上一篇:中西商务礼仪差异下一篇:节水灌溉的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