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科研成果

2024-08-28

教育教学科研成果(共9篇)

教育教学科研成果 篇1

泸县石桥镇元通中心小学校教育教学科研成果

奖励办法

为了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发挥教师的教学优势,体现奖优罚劣的原则,构建竞争激励机制,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科研质量,推动学校的长远发展。经学校行政研究决定,特制定本奖励办法,并提交学校教代会审议通过。

1、科研成果奖:

县级课题结题,分别奖励5000元/个;市级课题结题,奖励6000元个,教学成果1000元个。

2、教育教学论文奖:

在县级以上正式刊物发表或教育行政部门组织评奖获奖,县级一等奖每篇50元,二等奖每篇40元,三等奖每篇30元,优秀奖20元,规格每提高一级增加10元。(40岁以下在编教师必写,未写每次扣10元,40岁以上教师上交一篇获奖另奖10元)。教育教学论文在各类刊物发表,按县级50元,市级70元,省级、国家级100元计奖。学校新闻信息在县级刊载,20元/条。

3、教师参赛奖:

教师参加校级教研课等,奖励20元/节。教师参加镇级研讨课、优质课竞赛、个人技能竞赛,获奖一二三等奖按60、50、40元计奖,未组织评奖的按二等奖计算奖励50元,未获奖的奖励30元/人次。教师参加县级研讨课、优质课竞赛、个人技能竞赛获县级一等奖200元、二等奖150元、三等奖100元,优秀奖80元,未评奖或未获奖仍奖80元,市级省级国家级逐级翻倍增加。如有专项奖励,学校不再设奖。师生个人参赛奖前期投入自行负责。校级、镇级比赛竞赛若有具体的奖励方式、则按比赛办法奖励。若按名次计奖,名次类别较少的,名次则按同数等级考核,若名次类别较多的,提交校务会讨论,根据具体实际情况分配等级奖。

4、教师评优:

教师参加各种学习评优,为学校赢得声誉,县级以上奖励200元/人次。教师节表彰优秀教师,校级100元/人,镇级表彰优秀教师如果有奖金则学校不再设奖,如果没有,则奖200元/人,县级以上奖300元每人/次。

5、辅导学生参赛奖:

辅导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个人县级奖100元、市级奖200元、省级400元、国家级800元;辅导学生参加教育部门组织的学科竞赛,个人县级奖100元、市级奖200元、省级300元、国家级400元(同一比赛取最高,同级不分等次);体育类团体获县级一等奖300元、二等奖250元、三等奖200元,逐级递增100元,其余团体类竞赛分别按200元、150元、100元计发。如有专项奖励的学校不再设奖。

6、其他:

(1)年巩固率100%以上(不含正常转出)班级奖50元;班级人数本期末对上期末每增加1人(绝对数),奖班级50元,且该年两期期末考试成绩均以上学年末学生人数计算。

(2)学科名次奖

在镇内同年级同学科相比较,获本年级学科平均分小学前三名和提高明显(与镇同年

级同学科第一名比较提高20、15、10分)的学科分别奖50、40、30元。二〇一三年十一月八日

教育教学科研成果 篇2

1 科研内容向教学内容转化

有些科研成果是一些基本理论和方法在具体领域的应用,它拓宽了该理论和方法的应用场合与范围,因此从教学角度来看,这些科研成果进一步证实了相关课程教学内容的有效性。这类科研成果适宜以案例的方式,充实到当前课程教学内容之中,作为对学生所学知识有效性的一种佐证[1]。例如在本人的《环境化学》教学过程中,如讲授室内空气污染时,尤其新房装修带来的苯、甲醛、挥发性有机污染物超标问题。介绍本人从事膨润土有机改性进行开发房屋装修有害气体净化剂的科研项目(教育部春晖计划项目),通过多媒体形式向学生展示项目开发的有机膨润土对空气中苯系物及甲醛吸附净化取得良好效果的研究成果,扩展了教材内容,重点引导学生进行科研思考和创新意识。当讲到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控制内容时,引人本人的煤基活性炭对多环芳烃吸附性能研究的科研项目(新疆兵团国际合作项目),讲述了利用煤基活性炭对环境介质中多环芳烃如萘、蒽、芘、菲及芴等吸附的研究方案及研究成果。另外讲生物化工概论的微生物发酵和生物制品开发的内容时,重点介绍了课题组获得两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的“枯草芽孢杆菌混菌发酵工艺技术”和“微胶囊型微生物肥料制备技术”的科研成果,由此科研成果使学生产生了感同深受的效果,并激发了学生的听课兴趣。

2 科研方法向教学方法转化

某些科研成果是对当前理论和方法的进一步发展,它或者进一步深入挖掘了该理论和方法的深层次内涵,或者进一步改进了该理论和方法的不完善之处,或者进一步拓宽了该理论和方法的体系结构,所以从教学角度来看,这些科研成果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的进一步延伸。这类科研成果适宜以理论引申的方式,充实到当前课程教学内容之中,作为对学生所学知识不完善性的一种弥补。这种转化途径的主要特点在于以学生当前所学知识的不完善性为驱动,以科研成果为解决问题的契机,通过科研成果转化而来的理论引申,进而拓宽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全面理解[2]。比如本人在《生物化工概论》教学过程中,当讲到微生物发酵及应用时,通过引申了本人开展微生物肥料项目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案,从功能菌的筛选鉴定、微生物发酵工艺,到微生物肥料的剂型开发及微生物肥料的田间应用等整个研究过程及研究结果,以及与企业合作进行产品中试生产、产品登记及田间推广应用等内容。从而对课本中微生物筛选及微生物发酵工艺等比较独立的内容进行补充和完善,形成了一个整体的知识体系。再如当讲到目前农业中由于大量施入化肥和农药,造成环境污染加剧等问题,引出了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重点开发新型环保肥料。引出了本人从事多年的解盐防病微生物肥料和保水型缓释肥料的科研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和新疆兵团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开发的微生物肥料和保水型缓释肥料产品能够显著提高肥料利用率,降低化肥和农药的施入量,起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通过讲授对科研成果的引申,学生听了深受启发,产生了很大共鸣,进而强化了科研思想。

3 科研实验向教学实验转化

某些科研成果是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变相表现形式,或者说将基本理论和方法通过另外更直观的形式表现了出来,如基于一定的理论和方法,或者开发了相应的软件系统,或者制作了相应的试验仪器,或者生产了相应的实际产品。因此这类科研成果适宜以教学试验的方式充实到当前课程教学内容之中,进而作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通常将此类科研成果转化为三种不同类型的试验,一是分析型试验,主要针对理论性较强的定量知识模型,用于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二是操作型试验,主要针对流程性的定性知识模型,用于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系统认识;三是演示型试验,主要针对较为复杂的教学内容,通过教师演示增强学生对抽象知识的感性认识[3]。本人在承担多项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将课题中某些局部且相对独立的研究内容,吸纳学生参与完成,自2006年以来,指导本科毕业生30余人,指导大学生课外科技训练计划“SRP”项目3项;在学生参与课题研究的过程中,通过推荐学生查阅、分析相关文献,培养了学生对资料分析和处理的能力,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课题研究背景尝试设计研究方案和预期研究成果,最后由本人对其进行评价和完善,再由学生参与研究。这对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再将学生开展的相关研究成果丰富到课程内容中,对于未参加科研活动的学生具有扩大知识面的作用,起到感同深受的效果。

4 科研成果向教材内容转化

某些科研成果具有较高的理论创新性,它采用全新的方法系统,构建了解决问题的基本知识体系,填补了缺乏相应课程教学内容的空白,使原来难以解决的问题获得了崭新的解决思路。从教学角度来看,这些科研成果具有极高的教学价值,它不但可以进一步完善学生的专业知识体系,而且可以转化并完善课程和教材内容。这种转化途径的主要特点在于通过科研成果转化而来的教学内容具有较高的创新性与前沿性[3]。一是本人以当前课程为基础,增加新的、自成体系的教学章节。比如本人在编写《细胞培养工程》教材的第八章细胞培养动力学内容时,将本人开展的功能微生物的高密度培养的研究成果融入到了教材内容中,增加了科研成果的教学案例和素材。二是创建新的教学课程,创建新的学科领域,增加学生培养方向的多样性。比如本人在给环境工程本科专业开设《环境工程前沿》课程时,主要以自己取得的科研成果和研究前沿为专题,以讲座的形式进行介绍,对课程内容的编排上进行改革和补充。比如开设了《微生物肥料与可持续发展专题》,结合自己从事的微生物肥料开发的科研成果,从微生物资源的挖掘、微生物发酵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技术的工程应用实例等三个层面进行介绍。还有开设了《多环芳烃污染物控制技术专题》,结合自己的煤基活性炭吸附多环芳烃的研究结果和多环芳烃的微生物降解等研究结果和前沿进行专题讲解。从而实现了科研成果对课程和教材内容的有益补充。

5 实现科研成果向教学内容转化应注意问题

在科研成果向教学内容转化的具体过程中,应当遵循课程教学的基本规律,以适当的方式方法,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相应的教学内容;同时要创建和完善科研成果向教学内容转化的评价体系和机制,有利于实现科研与教学互动。

(1)应当遵循两方面的基本原则[4]。首先,围绕科研成果适当扩展的原则。一是扩展与科研成果相关的基础理论。针对科研成果,在学生当前所学知识的基础之上,向学生讲述必要的与科研成果相关的基础理论;二是扩展与科研成果相关的应用领域。针对各领域存在的共性问题,向学生讲述该成果在相关领域的应用情况或潜在的应用价值;三是扩展与科研成果相关的分支知识。在讲述科研成果的核心理论基础上,适当扩展与科研成果相关的其他分支知识。其次,针对课程教学的内在规律,应当将科研成果以更为灵活丰富的形式多角度表述出来,从而提高学生的认知程度。一是将抽象的理论与具体的案例结合起来。二是将单一的科研成果表述形式通过多种形式形象地再现出来,如采用动画、影像、试验等媒体形式;三是将科研成果与其他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对比。通过对比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点的认识,同时巩固对其他知识点的理解。

(2)完善教学质量和科研活动统一起来的评价体系[4]。要想从根本上解决教学与科研脱节的问题,必须在保证教学与科研合理评价的基础上,建立促进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的科学的评价机制,对教学与科研的评价给予同样的重视,尽量做到客观、公正、合理。可以在评价教学质量高低的指标中引入学术活动要素,如任课教师对该课程中有关热点问题的介绍和研究动态跟踪情况等。其次,在评价教师的科研活动中引入教学性因素。如有无明确且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研究方向与所任课程的关联性;科研选题与教学的结合性;学生参与教师科研的数量和质量;研究成果导入课堂情况等等。通过对考评指标的调整,引导教师自觉地实现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结合,从而实现良性循环。

(3)创造高校科研成果向教学转化的机制[5],及时把科研成果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去,编写出新教材,开出新实验,并注重对科研成果进行理论上的概括和体系化的加工,在此基础上创建新的学科及边缘交叉学科,开出新的课程;同时,在政策上明确把科研成果向教学的转化作为高校科研成果推广的重要内容而纳入其体系,并在物力、财力等方面予以保证,有利于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有利于发展新兴学科、边缘交叉学科。

6 结语

教师将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一方面充实和优化了教学内容;另一方面教学可以使科研成果进一步传播和延续,充分发挥科研的价值;其次教学实践能使教师对基础知识更加融会贯通,促进自己对基础知识的了解和反思,从而使自己的研究工作有了更坚实的基础。因此,教师的科研项目与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实现科研与教学互相促进。

参考文献

[1]王广彦.科研成果向教学内容的转化研究[J].理工高教研究,2009,28(4):120-123.

[2]张会清,王普,任明荣.专业课教学与科研互动的研究与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8(2):109-111.

[3]胡胜亮,王延忠,林奎,等.科研成果向创新性实验教学的转化与实践[J].实验室科学,2012,15(3):170-172.

[4]陈涛.科研成果向教学转化的机制建设初探[J].武警学院学报,2008(3):70-72.

教育教学科研成果 篇3

关键词:网络环境 科研成果 知识产权

一、教育科研成果的网络化

教育科研成果网络化是顺应时代的必须,是势在必行。传统的科研成果通过印刷品等纸面形式表现出来,现今网络发展迅猛之极,已然成为经济发展的指标,互联网用户的不断增多,信息技术的突破发展,也使学术界找到了新的交流平台和成果转化的新兴场所,越来越多的成果拥有者选择通过网络来传播。它能在网上能提高教育科研成果的知名度,让成果的拥有者建立由网络带来的应有的知名度;通过有亲和力的网络,掌握当下的需求关系;提供教育科技成果的相关信息,服务科技成果的供求双方;为网民及业内人士提供最新的教育科研成果;为社会和需求者提供各种多媒体信息,通过不同方式形象的显示成果信息;降低宣传和咨询服务的成本,提高信息查询的效率,加强教育机构之间的成果交流。

总之,各教育机构必须正视电子商务带来的冲击尽快实现网络化科技成果,这是信息化的需要和必须,教育主管和职能部门应大力支持,加大这方面的投入,科技成果的网络化也应很好地借鉴和学习企业的无孔不入的网络化过程,它们在这方面有很好的经验和执着的精神。

二、网络环境下教育科研成果的知识产权侵权行为及救济途径

一方面来说,教育科研成果的网络化为提高成果之间的交流和享受网络的便利和进步,但从另一方面来说,教育成果的充分网络化也会带来其的自身权益的破坏,首先,网络是个大而杂的交流媒介,一旦将科研作品从现实世界转移至网络这个虚拟的世界,就要经受与传统的作品传播所不同而带来的不同程度的冲击,首先网络传播是不受地域、空间和国界的限制的,其次,其的方便性非常强,用户可以随意选择接触作品的时间和空间,再次,网络传播的灵活性使成果被修改、破坏、歪曲、篡改等的可能性增加,最后网络传播复制的简易性使作者的成果被轻而易举复制,再加上我国的网络监管的漏洞和不力使的通过法律来规制网络环境下教育科研成果的知识产权侵权行为。

而网络环境下的教育科研成果所涉及的知识产权即著作权和专利权。同一般著作权、专利权不同的是,网络环境下的知识产权保护更为复杂和艰难,如何定性及归责是一直存在难以解决的问题。

1、网络环境下教育科研成果的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的认定

根据我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二条的规定:”著作权法所称作品,是指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智力成果。”可见,受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其构成要件包括独创性和可复制性,网络环境下的作品也应具备这两个要件。教育科研成果侵权行为属于网络著作权的侵权,所以由著作权法规制。网络著作权侵权行为可以定义为”未经著作权人及相关权利人许可,通过网络行使权利人专有使用权的不法行为”,有擅自通过网络行使著作权人及相关权利人的专有权或侵害了其的其他利益和行为违法两个构成要件。

网络环境下侵犯教育科研成果的知识产权的归责原则学界有不同的说法,有过错原则,无过错原则和过错推定原则三种,要视于在什么情况下适用什么归责原则,对于直接侵权行为,侵犯信息网络传播权的行为人,就应当适用无过错原则,则是直接侵权人无论是否有主观侵权的故意都应承担其实际侵权行为带来的民事或刑事责任;而对于间接侵权行为,以主观过错为认定侵权责任的依据,只有在主观故意的情况下才承担责任;而大部分情况下应适用严格责任,这是我国网络侵权规制的必然选择,符合调节著作权人和使用者相互冲突的最终目的,即对于不幸损害的合理分配,保护创作者和使用者双方的合法利益。

2、教育科研网络侵权的救济方式

目前我国教育科研网络侵权的救济方式主要是诉讼方式和私力救济,诉讼方式以行政救济和刑事救济为主。而在实践中由于我国对于网络侵权缺乏相关立法,相关法律的缺失使知识产权人缺乏维权的法律依据,助长了网络知识产权犯罪的气焰,导致当权利人遭受知识产权侵害时,不会诉诸法律,使得网络知识产权人主动放弃自己权利成为一种趋势;从另一方面,私力救济在实践中也是困难重重,因私力救济对于搜证的要求很高,而网络上搜证实际执行难度是非常大的,所以要切实保护网络知识产权人的权利,主要从完善法律救济方式入手。

首先修改立法模式,设立相对独立的经济刑法。网络犯罪、知识产权犯罪除了侵犯了民事法律,应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之外,严重情况下还还侵犯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可纳入经济刑法中,通过刑法来规制特定的经济犯罪;用强制的手段规范网络知识产权侵权,同传统的民事手段相辅相成,使二者都发挥最大的震慑作用。

其次,修改现行刑法规范,扩大保护范围。目前,归于我国刑法的网络知识产权的保护种类有限,应相应增大对计算机软件技术措施与权利管理信息的保护的刑法规定,扩大著作权的保护方式,调整刑罚结构,重视罚金刑与资格刑的适用;通过多种方式丰富对网络科研成果的保护。

再次,取消刑法中知识产权犯罪无限额罚金制的规定,设置资格刑。由于很多知识产权犯罪的罚金数额没有明确的规定,实际中很多侵权人对于所承担的民事赔偿只是敷衍了事,所以,应按不同性质的侵权行为设定合理的罚金限额,使之适用于网络知识产权犯罪。

最后,完善网络犯罪的司法解释,使之有明确,正式的法律依据。明确的司法解释减轻实践中对于网络犯罪的认定的压力,使任何网络知识产权的保护有法可依。

参考文献:

[1]樊英.《浅谈科技成果网络化》《文科爱好者》2009年三月期

[2]史瑞琳.《网络环境下的著作权保护》《社科论坛》2009年6月下期

教育科研成果鉴定材料装订格式 篇4

**省教育科研成果鉴定材料装订格式

**省教育科学“十X五” 规划XX年度规划课题成果鉴定材料(小二号宋体加粗居中)

课题批准号: 课 题 名 称: 负 责 人: 工 作 单 位: 申请鉴定时间:

(封面)

**省教育科研成果鉴定材料目录(装订顺序)

一、课题立项通知单(复印件)

二、课题研究总报告

提示:

研究报告是描述一项课题研究的进展和结果的文件,一般应提供系统的或按工作进程的充分信息,可以包括正反两方面的结果和经验,以便有关人员和读者判断和评价。承诺预期成果为研究报告、(系列)论文的课题,本“研究总报告”可作为课题鉴定的“成果主件”,三、重要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1.课题实施期间,课题负责人、课题组研究人员撰写、发表的与......课题研究相关的论文复印件(复印件要复印刊物的封面、目录和论.........文)。

四、《**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成果鉴定申请·审批书》单独装订。

五、重要变更申请及获准批复(复印件)。

教育教学科研成果 篇5

教发基函【2009】04号 各省(直辖市、自治区)教育科学研究所(院):

2006年3月,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中国人才研究会教育人才专业委员会设立了“中小学教师科研专项奖励基金”,联合开展了“十一五”科研规划重点课题“科研兴校与学校优质发展的研究”,相关研究到目前为止已取得了一批优秀的研究成果,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深化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为了促进教育科研成果的交流、推广和应用,使教育科研更好地为教育改革发展和学校建设服务,根据广大参研单位、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要求,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决定举办“十一五”优秀教育科研成果总结交流、评选表彰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活动时间

2009年12月至2010年3月30日为申报时间;2010年3月30日至4月20日为评审时间;拟定4月底为开会表彰时间。

二、评选条件及奖项

(一)“十一五”教育科研先进集体 1.评选范围

中小学校、职业学校、学前教育单位。2.评选条件

(1)学校领导重视教育科研。将教育科研作为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学校的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定期研究全校科研工作,并能带头参加教育科研,承担课题研究任务。(2)科研组织机构健全。学校领导有专人分管科研工作,学校有科研管理专职部门及负责人。

(3)科研制度完备。有开展教育科研中长期规划和学年、学期工作计划,目标明确,内容具体,措施落实;有对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的具体要求;有教科研工作的学年、学期总结和考核、检查制度;有课题申报、评审、成果奖励等较为完备的规章制度。

(4)科研管理规范。课题申报、论证、立项、指导、结题和成果奖励、推广工作能按照制度规范管理,运转有序,科研档案完整。

(5)科研投入有保障。科研管理机构和人员有必备的办公设施和图书资料等设备,有固定的科研经费。(6)科研活动正常。科研管理机构能为学校科学决策提供依据;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学习教育理论,举办科研讲座;积极指导教师进行课题研究;定期编印科研信息资料,反映所在地区或本单位的科研动态。

(7)科研骨干队伍初步形成。教师具有较强的科研意识,在科研知识普及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一支具有一定教育理论素质、热爱教育科研、能胜任教育科研需要的科研骨干队伍,在当地有一定的影响。

(8)科研工作成效明显、气氛浓厚,大多数教师能承担科研课题,重视教育教学经验的总结,积极撰写论文并定期进行交流,有获奖成果在公开刊物上发表,推广科研成果取得一定成效,在区域范围内起到示范性的作用。

(二)“十一五”教育科研先进工作者 1.评选范围

中小学校、职业学校、学前教育单位的教师和教育工作者。2.评选条件

(1)认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教育法律法规,热爱教育科研工作,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奉献精神。

(2)科研管理成绩显著。主持、参与所在地区或单位教育科研的规划、组织和协调工作;拟订、实施有关教育科研的规章制度,组织课题的申报、论证、立项、检查、评审、推广;使所在单位教育科研制度化、规范化,运转有序。

(3)积极承担教育科研课题。重视自身的理论学习,在省级以上科研成果评审中获奖,积极撰写科研论文,成为所在地区或单位教育科研的带头人。

(4)积极指导教师开展教育科研。指导教师进行课题研究,组织教师学习教育理论、开展各种学术交流活动。

(5)积极为各级领导和教师提供信息服务,主动宣传教育科研,热心参加所在地区或单位教育刊物的编写、撰稿等工作,主动为所在地区或单位教育科研的发展献计献策。(6)积极从事先进教育理论普及和优秀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工作,对所在地区教育改革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3.参评名额

每单位申报名额原则上不超过2人。

(三)“十一五”教育科研优秀成果 1.评选范围 “十一五”期间已结题的研究成果。2.评选条件

(1)“十一五”期间,县级以上的基础教育类、职业教育类、学前教育类课题,2010年3月30日前已通过结题鉴定与验收的研究成果。

(2)参评人以第一负责人的名义申报,占其所在单位的参评名额,同一人作为第一负责人只能申报成果1项。

(3)参评成果应当具有创新性和实效性。基础理论研究应在原有理论研究的广度上有所拓展,深度上有所创新;应用研究应对教育改革发展提出新的思路、方法和途径,具有可行性。(4)申报人要直接参加研究课题的方案设计、论证、研究和实施,并作出主要贡献。(5)参评成果应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对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产生积极作用,具有较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对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提出有价值的意见、方法和经验,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较为重要的指导意义,对决策出台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和建议。研究成果有应用推广的价值。

(6)参评成果必须是原创研究成果, 引用他人的研究成果须注明出处。不得抄袭他人研究成果。如有抄袭他人成果的,一经查实,取消评审资格,并通知课题负责人所在单位,并由当事人承担因抄袭所造成的一切后果。3.参评要求

(1)申报单位根据本通知要求对申报成果进行资格审定,择优推荐。(2)每个单位申报课题成果原则上不得超过3项。

三、申报办法

请各省(直辖市、自治区)教育科学研究所(院)统一组织各地的申报工作。

(一)申报材料

1.“十一五”教育科研先进集体

(1)《“十一五”教育科研先进集体申报表》(见附件2)。(2)申报材料1份(2000字以上)。(3)办学许可证或法人机构代码证的复印件。2.“十一五”教育科研先进工作者

(1)《“十一五”教育科研先进工作者申报表》(见附件3)。(2)申报材料1份(1000字以上)。(3)免冠半身2寸彩色照片2张。(4)教师资格证或工作证的复印件。3.“十一五”教育科研优秀成果

(1)《“十一五”教育科研优秀成果申报表》(见附件4)。(2)课题立项通知的复印件。(3)结题报告。

(4)课题结题鉴定验收的复印件。

(二)材料要求

1.申报材料须经所在单位和上级教育科研主管部门审核、签署意见,并加盖公章。2.参评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的申报材料,须客观总结参评单位或个人在“十一五”期间教育科研的先进事迹和经验。

3.申报材料包括纸质版和电子版两种格式,要求word文档格式。纸质版要求A4纸打印,一式3份。

(三)申报方式

申报表格和相关材料请申报单位和个人从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网站(http://)下载。

请各省(直辖市、自治区)教育科学研究所(院)转发本通知,按照《申报“十一五”教科研先进名额分配表》(见附件1)得要求,统一组织符合申报条件的单位和个人申报。申报单位和个人按照本通知要求完成申报材料后逐级上报,各省(直辖市、自治区)教育科学研究所(院)汇总所属地区的申报材料后,统一邮寄至:北京市西单大木仓胡同35号教育部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马福如收;邮政编码:100816;联系电话:010—66059552,***。

各省(直辖市、自治区)教育科学研究所(院)在报送纸质版申报材料的同时,将所属地区电子版申报材料打包发送电子邮件至:qgjykybz@126.com。电子版材料只需报送申报表、申报材料及参评成果的研究报告则可,无须报送相片、复印件。申报材料报送截止日期:2010年3月30日。

四、参评费用

本届活动坚持公平、公开、公正和公益性的原则,申报单位和个人无需交纳任何评审费用。

五、评选程序 由中小学教师科研专项奖励基金管理办公室对参评材料进行初审后,专家评审组对参评材料进行专家评审。对于通过专家评审的单位、个人及成果在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网站(http://)公示。

六、表彰形式

对于通过评审批准授予有关荣誉称号的单位、个人和成果,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拟于2010年4月底在北京召开会议予以表彰。

通过评选的“十一五”教育科研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由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中小学教师科研专项奖励基金管理办公室等单位联合颁发奖牌和证书。通过评选的研究成果,颁发优秀成果获奖证书。

七、成果推广

在表彰大会上,邀请教育科研成果突出的获奖代表在会上交流经验,推广优秀研究成果。受表彰集体、个人的先进事迹和优秀成果,择优推荐在《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等报刊上发表,向全国教育系统推广。受表彰的研究成果,择优结集出版。

八、联系方式

(一)中小学教师科研专项奖励基金管理办公室

联系人:陈志明,电话/传真:010—62011042,手机:***。

(二)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

联系人:王淑惠、马福如,电话/传真:010—66059552。

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科学研究所(院)及时转发文件,协助中小学教师科研专项奖励基金管理办公室做好申报工作。

教育教学科研成果 篇6

为了保证教研活动的正常开展,首先我们抓了学校和系部两级教研活动计划的制定。在开学初,教科室根据省电大有关文件要求的精神,制定了学校教研计划,要求各系部按照学校的安排,再结合本系部的特点,制定出自己的计划。有了计划安排,教研活动的开展就有了依据。当然,本学期由于临时性任务比较多,学校和系部在实施过程中对计划都做了比较大的调整,但是计划毕竟起到了规定任务、指引方向的作用。

其次我们认真抓好每次教研活动的考勤。按照各系部开课情况,编排好教研活动分组表,发到系部。考勤工作由教科室和教务处联合进行,每一个周二的下午四点,都到各系部查看,对照分组表清点人数,做好记录。由于考勤工作抓得扎实,各系部基本上杜绝了无故缺席的现象。

再次,各系部能够按照狠抓质量、注重提高的原则妥善安排教研活动内容。教研活动研讨的内容有下列几项: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备课上课的研究、听评课活动、研讨课程改革、教科研课题的研讨。这些内容的安排,兼顾了日常工作实践和提高理论水平的两方面要求。二、一些好的做法

在本学期里,各系部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和任课教师的实际需要,踏踏实实地开展教研活动,形成了一些好的做法。

1.认真学习有关资料,提高理论水平。通过教研活动,学习新知识、新理论是一个很重要的任务,这是因为时代变化了,国家对人才培养的标准、规格有新要求,如果我们搞教育工作的人不学习,就很可能把力气使错地方,造成该做的事不做,不该做的事拼命做的糟糕局面。在抓学习方面,文经系经法组、计算机系、工美系做得比较好。他们能够在教研活动时间里专门安排理论知识学习,如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教会上的讲话、省电大开放教育项目有关文件、教学改革有关理论、教科研知识等等,这对于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思想认识很有帮助。

2.加强教学工作研究,着力提高教学质量。对教学工作的研究包括下列方面:听课、评课活动,开设公开课,进行考试方法改革的尝试等。

3.把教科研工作纳入教研活动之中。文经系经法组在教研活动时间里研讨了本学期课题研究问题,组织申报集体课题,明确了个人课题;工美系布置有关人员阅读资料,再互相交流,集中集体智慧确立自己的课题。这种做法对推进我校研究风气的形成大有好处。

4.根据素质教育的思想,进行课程建设的探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要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造性的人才,关键的问题是要设计好培养创新人才的课程教材体系,并改革课程管理制度。本学期,学校布置每个系部都要确立一门课程进行课程改革的探讨,目的是变学科中心课程为学生中心课程,变筛选教育课程为普及教育课程,变“应试教育”课程为素质教育课程。计算机系对《计算机常用工具软件》、《多媒体软件使用》的课程改革问题进行了探讨;工美系确定《餐饮》为改革课程,加大了实践教学的力度。

三、值得注意的一些倾向

1.教研工作缺少方向和计划性。对于我们学校的教研工作应该以什么为重点,通过教研体现什么思想和价值观念,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是什么,通过什么样的步骤来实现目标等等问题,我们还没有理出一个头绪来,所以在计划安排上不是变得太多,就是繁杂琐碎,缺少章法。

2.学习教育教学理论自觉性和学习的深度还不够。我们从各系部教研工作总结中可以看到,安排了学习活动的只有三个系,学习的内容范围也不大,特别是没能利用已经上网的有利条件开展经常性的学习。党中央、国务院发出了开展素质教育的号召,在我们这样的学校里,从学生的状况看既有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从管理体制看又有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很大空间,现在我们缺少的就是素质教育的理念、思想和欲望,所以更需要学习。但是我们还没能把学习提高到应有的高度来认识,只是当成教研活动的点缀,这是很不够的。

3.跟学习不够相关联的是教学研究工作还停留在传统模式的推广和完善上,抓教案的规范化,抓课堂教学的环节设计,搞公开课展示等等,对学生的研究还没有提到议事日程,还谈不到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课本为中心”,谈不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总体看还缺少教育教学改革的迹象。这与我们所处的改革开放的时代气氛是很不相称的。

4.个别系对教研活动应该如何搞思路不清,表现为活动安排缺少层次和条理,总结也很凌乱。把很大精力放在教案的规范化上,可以说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教育教学科研成果 篇7

一“科研的教育性”界定

我们知道高校科研的特征基本上可以概括为教育性、基础性、综合性、自由性。其中, 教育性是高校科研的基本特征, 也是重要特征。

从科研在高校的发展来看, 科研都是围绕着人才培养这个大的前提开展的。中世纪高校科研 (虽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科研) 是一种教学的形式, 洪堡时期科研是一种教学的方法, 现代科研仍然在为教学服务。所以说从科研在高校的产生到发展来看, 科研都是在为教学积极服务。也可以说科研在高校这个特殊的机构中以服务教学为宗旨, 以培养合格高级人才为目的, 同时是教育活动的必要延伸。

二高校科研具有教育性的意义

1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1998年《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学校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人才。如果单是教学是难以做到的, 要同时开展科研, 把科学研究引入教学中。学生不论是独立完成还是参与教师的科研, 在这个过程中都能对其创新思维和创造力加以锻炼, 这样就能够达到全面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此外进行的一些科研活动, 对于扩大高校学生的知识面, 提高其人文素养具有显著作用。

高水平人才的培养不仅需要传授基本的知识、传统的知识, 而且要有最新的理论、学术和技术。科学研究的参与让他们学到了最新的知识、前沿的知识, 能更好的适应岗位的需求和社会的需要。同时, 科研培养的是一种思维, 是一种方法, 锻炼的是一种能力。学生在经过这样一系列的锻炼后, 才能更好的在社会上立足。

2提高教师素质

高校教师通过申请课题或者立项, 再经过严格的研究过程, 能够了解当前社会对高校的动态需求, 全面把握本学科国内外发展趋势, 准确认识到自己所教课程在整个学科中的地位及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掌握内部逻辑联系, 从而把其研究的最新成果及时有效的反映到教学中, 同时把研究成果转变为一种课程资源。一般认为, 科研上出色的教师在教学中也比较优秀。

3作为新的课程资源

高校教学内容与中小学是不同的, 它更多的是流动性的, 是发展的, 虽然也有一些基础的东西, 但是这些东西也不是很稳定的。因为, 它要与最新的科学动向相联系, 要贴近生活, 要适应社会的发展。

高校科研成果本身蕴含着巨大的教育价值。科研是教师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大量基础知识, 搜集大量资料, 对教育问题、教育现象进行归纳与总结, 提出新观点, 得出新结果的过程。所以, 科研成果是旧知识和新观念的结晶。既是已有知识的提炼, 也是新知识的提出, 这样的课程使学生能够融会贯通已有知识, 还能接受新的观点, 能够从新的角度去全面的把握知识, 有助于高校实现培养高级人才的使命。

三高校科研具有教育性特征的原因

1高等教育的目的决定高校科研要具有教育意义

高等教育的目的具体而言是把接受过完全中等教育的人培养成为社会所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 它规定了所要培养的人才的基本规格和质量要求。培养合格人才和高级专门人才是高校的重要任务所在。毋庸置疑教学一直在向这一目的靠拢。第二职能是科研, 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为高等教育目的来服务, 实现高等教育目的。

什么是合格人才和高级专门人才呢?所谓培养出的人才, 是智力能力得到了锻炼, 道德情感得到了发展, 专业知识技能得到了提升, 各个方面协调发展。于是, 要求在科学研究的选题、过程和结果等各个环节都要体现教育目的。所以说, 高校科研应该比其他机构更能实现对教学效果的追求, 即培养了什么样的人才。

实际上, 从当今高校发展的状况来看, 高校已不仅仅是传播知识的地方, 同时也是探索知识、发展知识、创造知识的重阵。创造知识当然就需要进行科学研究, 更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研究者, 那么创造知识和培养研究者当然就成为了高校科研的任务。

2教学与科研本身的特点所决定

(1) 教学的特点

首先教学在高校职能中居基础地位。教学作为高校的基本职能是与生俱来的, 而科学研究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科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 是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发展过程才作为一项职能被高校接纳的。科学研究正式进入高校的时候, 主要是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方法, 即洪堡的“通过科研进行教学”。

高校中的教学活动是由教师承担的。从事过教学的教师都知道, 教学的过程是将知识融会贯通, 然后以一种益于理解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在整理知识时肯定会发现很多问题, 那么他们就会对这些问题展开深入的探寻, 这个过程就是研究的过程。同时, 知识的不断更新要求教师不仅要掌握书本上的基础知识, 同时还要掌握本学科的历史脉络、当前的最新研究动态以及发展方向, 这样才能真正将知识系统、完整地传授给学生。另一方面, 教师在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时, 不止是一纸试卷, 还要让学生们针对自己发现的问题, 进行深入研究, 并提交成果, 这一点在研究生学习中更明显。所以, 科研的作用是高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也是教学活动的必要延伸。

(2) 科研的特点

科研的目的是发现知识、探索知识, 同时也是一个创新的过程。而培养人才的过程也是创新的过程, 使学生能创造性的学习, 培养其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 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这一过程就实现了研究。科研的教育性, 就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与教学相比, 教师搞科研活动更容易出成果。因为, 对教学成绩的评价很难有一个量性的标准, 教学是传授知识, 是一个系统、长期的过程, 其成绩往往是隐性的。而科研往往以成果的形式直接体现出来, 教师会获得成功感和满足感。可见, 以科研带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现代高校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结合

1影响高校科研与教学关系的因素

影响高校科研与教学关系的因素有很多。一是来自国家和社会的原因。国家为了“科教兴国”, 提升国家的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 无论从经费上还是政策上都加大了对科研的支持, 使得不少高校更侧重科研, 而放松了对教学的关注。二是学校的原因。现代的高等学校不管什么层次, 都盲目地升格, 中专升大专, 大专升学院。而是否能够升格、能否符合高一级别的要求, 关键还是看科研的水平。另一方面科研能带来巨大的收益, 是学校经费的重要来源。所以各个学校都在努力提高科研的水平。三是教师自身因素。如今高校教师职称的评定, 薪酬的多少, 都是与科研挂钩的。要求发表多少文章, 或是科研获得了什么奖项, 这样才能评上职称, 教学上的表现相比之下并不重视。所以当今高校科研在种种因素的影响下出现了“重科研, 轻教学”的状况。

2强化高校科研的无功利性, 积极为教学服务

随着社会的发展, 尤其是“大科学时代”的到来, 高校的科学没有与教学紧密联系, 而与经济政治的联系更紧密。所以高校科研的范围扩大了, 不仅仅为教学所用, 也在发展科学、解决现实的社会问题方面体现了更多的实用价值。伯顿·克拉克对现代高校的科研的描述有这样一句话:“新的科研———教学———学习连结体并非洪堡心目中的连结体:即使在德国高校的实践中, 他的理想很久就处于次要地位, 并被学术专家赋予实用的解释。”面对如今高校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 我们应该重新审视高校的本质所在。作为高等学府贵在为社会培养所需的人才, 重在保存、传播、发展知识, 所以, 高校的科研还是应该发挥创新知识, 发展知识的作用, 为培养合格的人才来服务。

3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校应该对教学与科研的侧重有所不同

武书连等人在《高校评价》中按照高校科研规模的大小, 将高校分为四类:研究型高校、研究教学型高校、教学研究型高校和教学型高校。一是以办成世界一流高校为目标的高校, 都是研究型的高校。这类高校表现出来的往往侧重学术研究, 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研究, 比如说着重研究生教育。但是, 并不能说就是以科研为中心了, 教学的地位并没有降低, 他们同时还要培养高质量的人才, 其宗旨是教学与科研和谐发展的基础上侧重科研。二是国内一般的重点院校, 基本属于研究教学型或教学研究型, 他们的任务是在搞好教学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科研。三是地方性的普通高校, 他们受设备和条件影响, 进行科研比较困难, 需要他们立足当地人才培养, 将教学作为学校的重要工作来抓。

现代高校科研被赋予了更多的实用价值, 我们应处理好科研与教学的关系, 使科研能够发挥它为教学服务的特性即教育性。洪堡的纯科学理念, 科研作为教学方法的原则, 还是应该作为一种精神理念贯穿到我们当今的现代高校之中, 真正做好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 相互协调统一。谨记高校科研与其他机构科研的区别, 体现高校科研的教育性意义。

参考文献

[1]胡建华.高等教育学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5.

[2]薛天祥.高等教育学[M].桂林:广西师范高校出版社, 2001.

[3]伯顿·克拉克.探究的场所[M].王承绪, 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1.

[4]贺国庆, 王保星, 朱文富.外国高等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5]胡建华.高校科学研究的性质、地位、作用之比较[J].高等教育研究, 2006 (5) .

[6]龙献忠.教学与科研关系的历史考察及现实启迪[J].江苏高教, 2003 (4) .

[7]杨燕英.高校教学与科研互动:问题、归因及对策[J].教育研究, 2011 (8) .

[8]李斐.论我国高校教学与科研关系的演变与协调发展[J].高校教育管理, 2015 (1) .

教育教学科研成果 篇8

关键词:提升 管理品位 管理制度 促进 发展

学校科研档案是广大教职工在长期教育教学工作、学校管理及其他各项工作和学生学习等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音像等不同形式的文件材料,还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真实记录,它全面反映了学校最基本的职能活动,是评价学校综合办学水平的“窗口”,是从事教育教学活动、学校管理和教研工作必不可少的资料。“以科研为先导、实施素质教育”已成为学校工作的重点,随着教育科研在学校的蓬勃发展,学校教育科研管理的规范化、系统化也越来越显得重要。教育科研档案作为学校教育科研管理的基本环节在学校教育科研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其管理是否系统、规范、科学,直接影响学校教育科研发展,已成为学校教育科研档案管理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此问题,笔者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学校教育科研档案的作用

教育科研档案是一个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体现,其作用是多方面的,在学校教育科研活动中,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1.教育科研档案是进行教育科研的必要条件。无论是何种性质的研究都要借助于各种各样的档案,都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再进行深化,学校教育科研也不例外。通过查阅完整的档案资料,可以拓展思维,开阔眼界,在吸取前人先进的设计思想和研究内容基础上提高研究质量。学校教育科研档案真实地记录了科研活動的过程和成果,记载了前一阶段科研人员的思想、方法和经验,为后人的科学研究提供了可靠的第一手材料;从教育科研的选题、计划的制定、实施研究到成果的整理和研究报告的撰写等整个研究过程都需要吸取和借鉴已有的成果。

2.教育科研档案有利于提高学校教育科研水平。学校教育科研水平的提高是不断总结、积累、借鉴、发展经验的过程,这就必须依赖于教育科研和管理工作经验的不断积累、教育科研信息的有计划储备;依赖于直接记录反映人们进行教育科研活动的教育科研档案。实践表明,利用教育科研档案材料,可以充分发挥档案的作用,避免不必要的财力、人力、物力方面的浪费和走弯路,可以大大提高教育科研效益。

3.教育科研档案是教育科研管理的依据和参考。无论是科研规划的制定还是科研课题的立项评审,教育科研档案都能为决策提供依据。此外、课题的立项、进度、结题、专著,先进评选、教师职务评定、晋级……,教育科研档案都可为之提供详尽完备的事实依据,发挥其考查和凭证作用。

4.教育科研档案可提高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积极性。教育科研档案记载了学校教育科研的经验、教训与成果,利用教育科研档案对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宣传,能够让教师看到教育科研与学校发展的关系、教科研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作用,从而激发教师的科研热情,坚定科研兴教的信心,自觉地投入到教育科研活动中去;教科研档案的建立使得教师科研工作的好坏以及水平的高低有据可查,有利于激发教师奋发向上,不断进取。

教育科研档案在学校教科研中发挥着众多的重要作用,但令人忧虑的是:学校教科研档案在管理上却存在种种问题。

二、学校教育科研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1.教育科研档案收集不齐全。原因是:多数科研人员在科研过程中,重视研究实践活动,重视科研成果的论文发表与获奖,轻视科研档案资料的平时累积工作,认为这是档案部门的事,与己无关。

2.学校科研人员档案意识缺乏。他们认为自己的科研成果为什么一定要归档,放到档案室不如放在自己身边使用起来方便,于是以关键技术资料保密为借口,在科研过程中或科技成果奖励后应归档的资料不愿上交或找理由不主动上交。

3.教育科研档案制度不健全。科研档案的归档工作缺乏系统、完整的制度保证,不能做到上、下集中统一管理。档案管理没有真正实行“三纳入”“四同步”制度,在科研档案管理工作方面缺乏行之有效的制约手段,致使科研归档管理工作处于失控状态。

4.教育科研档案重心偏离。在科研档案中,纸质材料多、电子档案少;传统简易设备多,现代化管理工具少,不能有效地开发和利用教育科研档案材料。

鉴于此,教育科研档案中出现了“四多四少”现象,即一般性技术材料多,关键性技术材料少;鉴定、审批性材料多,工艺技术性材料少;文字材料多,光盘、磁盘、图表、照片、录像材料少;复印件多,原件少。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科研档案的收集和管理工作以及科研档案自身价值的发展和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因此,我们必须从思想认识、完善制度、提高从业人员素质,改进硬件设施诸方面着手提高教科研档案的管理水平。

三、提升学校教育科研档案管理品位的几点措施

1.提高全员对教育科研档案管理的认识。教育科研档案的形成过程反映了教育科研工作的全过程,因此,学校要加强宣传工作,增强档案意识,尽可能成立教育科研档案领导小组,并落实到日常生活中,学校领导、教育科研负责人、教师和教育科研档案管理人员要密切配合,做好科研文件材料的形成、积累、整理、归档工作,把它列入自己的职责中去。加强对教育科研档案工作的领导,从人、财、物等方面保证此项工作的正常开展。要使学校领导和教师充分认识到搞好档案管理、提高教育科研档案的效益,能促进学校教育科研的发展。教育科研档案管理人员要切实做好规划、组织,落实档案管理各个环节的工作。

2.建立健全教育科研档案的管理制度。加强教育科研档案的管理必须依赖一系列管理制度的健全和完善,学校要根据档案主管机关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规定,结合学校特点和教育科研管理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办法。要保证教育科研档案的完整性、系统性,必须做好档案的收集、整理工作,要制定《学校教育科研文件归档规定》《教育科研档案分类编号试行方案》,明确科研文件材料的归档范围、归档要求,加强对教育科研文件材料形成、积累、整理、归档工作的检查、协助和指导,并且对教育科研档案进行科学的分类和系统排列,保持教育科研档案之间的有机联系。总之,为了实现教育科研档案的有效利用,要逐步制定有关制度,采取有效方式,才能为学校教科研提供各种优质服务,实现教育科研档案的最终目的。

3.提高教育科研档案管理人员素质。在教育科研档案管理过程中,人始终是最重要的因素,档案管理工作水平的高低、质量的优劣,取决于档案工作人员的素质。所以,(1)重点抓好学校教育科研档案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鼓励其爱岗敬业,树立起高度的责任感,具有无私奉献精神,依法归档;(2)要注重对教育科研档案管理人员的培训和外出学习;在抓档案业务知识学习的同时,更要注意各学科知识的积累,特别是现代化档案管理知识的学习,像多媒体在教育科研档案管理中的运用等,要经常创造机会让教育科研档案管理人员到兄弟学校学习其档案管理先进经验,从而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

4.实现教育科研档案管理现代化。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管理档案是时代的需要,现代科学技术为档案管理带来了无限生机。学校搭建的网络平台使档案管理实现了质的飞跃,特别是网络的普及更是将信息共享推向极致,学校教育科研档案的记录、存贮、整理、加工、查找、报道、交流等都在网上进行,如BBS的运用,教师可以将自己的论文、课题立项等资料上传到网络,再由教育科研处室的人员进行筛选、整理,然后将结果直接在网上反馈给教师。教育科研档案管理人员直接点击教育科研处室的资料库就可将教育科研档案进行定期归档,如下图:

综上所述,推广与应用教育科研成果是教育科研的目的,为教育教学实践服务,对教育科研档案进行开发利用是科研成果转化的一条重要途径。因此,学校教育科研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意义深远的工作,要着眼于利用,使“死”的档案用“活”,更好地为学校教育科研服务,从而促进学校教育科研发展。

参考文献:

1.关月英.高校科研档案管理工作初探[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7.10.30(10)

2.冯文静.浅谈高校科研档案管理[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7.8

教育教学科研成果 篇9

龙马潭区泸化小学梁玉兰

龙马潭区泸化小学自从划归地方后,领导对科研工作尤为重视,2005年秋提出了科研工作的基本思路:“课题研究与课堂教学”合一;“教师提高与学生发展”合一;“自学自练与集中培训”合一,使学校科研工作生动活泼地开展起来,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果。

一、研究概况

泸化小学科研工作实行了以市级科研课题为引领,以区、校级科研课题为主的课题研究模式。校级课题主要指教师个人微型课题。实现了市区校课题层次化、一体化,实现了教师人人参与科研,人人有课题的梦想,开拓了泸化小学科研的新局面。

现在学校在研的有省级子课题1个,市级课题1个,区级课题5个,校级微型课题60个。校本微型科研也成为泸化小学科研工作的重点。

二、获奖成果

1.2004年12月,我校语文科区级课题《小学生作文想象能力培养实践研究》获市政府二等奖。

2.2009年12月,泸化小学三个课题结题,获得优异成绩。市级课题《小学生诚信教育活动实践研究》获市政府一等奖;区级课题《小学数学与生活实践研究》获区政府一等奖;区级课题《小学英语趣味性实践研究》获区政府三等奖。

三、成果推广

(一)区级课题《小学生作文想象能力培养实践研究》

1.成果概述

语文教学中的作文,首先应该是学生学习中的一道最美丽的风景,是学生一种心灵抒发的需求。没有想象的作文就像干枯的河流,就像没有声音和色彩的世界。本课题的研究,旨在素质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在课程改革的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下,让学生在作文“出乎意料之外,合乎情理之中”展开丰富有序的想象,达到人与文、文与魂的灵性表现,从而达到教学目标的实现。

通过研究,我们探索了培养小学生想象力训练的教学策略;构建了小学生想象作文写作“听→感→想→说→写”的五字训练程序;形成了小学生作文材料积累的素材本;总结了小学生作文想象能力训练法:启蒙训练法→练笔训练法→创

新训练法;编辑了学生优秀想象作文集《童心世界》;编辑了教师优秀论文《探索集》。

2.成果特点

成果操作性强,打开学生创作的源泉,在作文中展开丰富的想象;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弘扬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平等、尊重、和谐、无压力的轻松氛围中更受启迪;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浮想联翩;在生活的窗口前敞开心扉,由“要我写”变成学生发自内心的“我要写”。

3.成果亮点

(1)总结了小学生作文想象能力低.中.高段训练法: 启蒙训练法 →练笔训练法 →创新训练法。

(2)根据小学生作文想象能力低、中、高段训练情况编辑的学生优秀想象作文集《童心世界》。

4.成果推广

(1)推广情况概述

该课题系泸州市龙马潭区教育科技局普教科研资助金项目,属基层学校学科教学应用型研究。课题在研究中受到市区教育科研机构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该课题于1998年初开始研究,2000年在区立项,至2005年元月历时6年按期结题。2005年11月,该课题喜获泸州市政府教学成果二等奖。本课题成果坚持通过实践去检验、去应用,在推广中根据反馈进行改进和完善。成果在研究中推广,在推广中研究,不断寻求突破和创新,这种螺旋式的工作一直贯穿在研究和推广的全过程。

在研究与推广的前后六年时间里,成果在推广过程共有5篇论文获奖,其中市一等奖2篇。在全区范围内9所中小学进行了成果的交流推广展示活动9次,利用在我校举行的区小学语文中高年级教研会中进行成果交流现场会,开设示范观摩公开课2节。

(2)成果推广的形式、内容和范围

本成果推广主要通过成果报告会、教学公开课、成果展示会、经验交流研讨、参与论文评比、举办教师培训指导等形式;推广内容包括小学生想象作文写作“听→感→想→说→写”的五字训练程序;小学生作文想象能力训练方式方法、操作程序、教学策略等;推广范围以泸化小学校为中心示范点,以龙马潭区中小学为区域推广范围,推广面辐射市、省内外。

(3)成果推广的目标、步骤和策略

目标:通过在研究中推广,在推广中研究,以点带面,不断寻求深化、突破和创新的螺旋式推广方法和策略,使成果在龙马潭区部分中小学的区域范围内推广应用,影响和辐射市内外。

步骤:在区教科室指导下,我们制定推广计划,研究推广方式和推广条件,选定推广适用范围。我们确定以下推广步骤:

①筛选已经形成的成果,使应用和推广具有可能性,在局部的中心示范点推广(泸化小学校内)。

②根据反馈情况进行修改和完善,边研究、边推广,使成果更具有实用性和可行性;

③在区内的几个点上推广(小街子小学、罗汉小学、十二中、英才学校等)。④进行面上的普及应用推广(区内其它学校,凉山州学校领导的考察),使成果在应用和推广中产生应有的规模效应。

⑤总结、提升研究成果,对成果进行深化、突破和创新,将推广面辐射到市区内外。

策略:

①以点带面,边研究、边推广,形成三级辐射模式

学校利用平时的教研活动等安排成果推广交流活动,请课题组主研人员作专题讲座,结合课题成果开展人人献课,向每一位教师推广和传播成果。推广时以本校实验班为中心示范点,以学校其它年级为建设辐射区,以龙马潭区中小学为区域推广范围,推广面辐射区内外,采取以点带面,边研究、边推广的策略,形成三级辐射模式。

具体操作:学校确定5个实验班。全校24个教学班,一千多名学生。我们用先实验,再示范,后推广的办法,首先从实验班的局部范围进行实验和示范,通过校本教研,通过听课和评课,指导青年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模式与方法的改革,总结教改经验,写出教学案例和论文,向全校推广,然后通过区进修校教研室举办的教研现场会,采取以点带面,边研究、边改革、边实践、边推广的策略,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逐渐向龙马潭区各中小学推开,辐射到区、市内外。②研究与推广相结合研究与推广相结合,在区内推广、在研究中推广、在升级中推广。通过推广与研究过程,不仅使小学生作文想象能力训练方式方法、操作程序、教学策略等在区推广范围内广泛传播,形成了推广的氛围,而且还深化了小学生作文想象能力训练方式方法等创造性教学模式和方法的研究,扩大了研究的内容,也从推广中使原成果获得新的生机和活力,并在区内外产生一定的辐射性影响。

(4)成果的直接推广

①举办教师培训研讨会,进行传、帮、带

在成果的直接推广过程,我们通过开展校本教研培训,讲座、研讨、听课和评课等形式,因地制宜,直接、简便,有目的、有计划地对骨干教师进行传、帮、带,以研究与推广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成果推广。部分骨干教师在培训过程中通过创造性地学习和研究,不仅提高了自身的科研水平和能力,也充实和完善了原课题成果。

如对张俊梅、万霞、胡元清三位青年教师加强具体指导,帮助他们在教学实践中应用新的教学模式与方法,指导他们写出高质量的论文,其中张俊梅的论文获国家、市、区一等获,胡元清的论文获市、区一、二等奖)。

②开设教学公开课、成果现场观摩课

教学模式需要课堂教学实践来检验,公开课和观摩课能直接呈现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优势,也便于推广者和听课教师互动交流。例如在泸化小学举行“龙马潭区小学语文中高年级教研活动现场会暨课题《小学生作文想象能力培养实践研究》成果交流现场会”,全区各小学200多人来进行观摩,张俊梅老师执教的听音想象作文课《放飞想象的翅膀》,万霞老师执教的想象说话课《小手印,变变变》,课后课题组副组长梁玉兰对课题研究作了交流发言,均获得了听课教师和专家们的一致好评。活动对该课题起到了直接传播推广的作用。

③参加成果推广交流展示会

我们通过成果展示会、经验交流会,成果报告会等形式,直接传播推广信息,并提出实施的具体操作和要求。

在区教科局、区进修校领导和专家们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该课题的成果在全区范围内9所中小学进行了成果的交流展示、推广活动。2005年7至11月间分别去了城北小学、小街子小学(两次)、新民小学、十七中、罗汉小学、鱼塘中心校、英才学校、泸化小学等九所学校进行成果展示。该课题成果辐射面广,参与交流的领导、教师达700多人次。所到之处,课题的成果都受到了该校领导和老师们的高度评价,引起了学科教学互研、互学、互帮的高潮。

10月凉山州的领导也在区教科局领导的陪同下到泸化小学进行该课题的交流。2005年11月16日在区政府礼堂举行的科研工作总结表彰大会上,梁玉兰代表泸化小学课题组做了成果展示,受到与会领导和专家的好评。使该课题成果的学术价值在全区以及区外得到大力推广,也提高了泸化小学的声誉。

4、成果的间接推广

① 发表和出版成果,形成综合效应

我们认为,科研成果推广的最好途径是将成果写成论文,发表到报刊杂志以及在网络上发布,能在市级以上刊物上发表论文,教科研成果推广的范围就更广,其价值也逐级升高。具体操作:我们及时将成果通过出版社发表和出版,形成综合效应,扩大推广面积。在成果研究、推广过程中共有4篇论文发表,有近20篇论文在国家、市区获奖。课题组编辑的小学生优秀想象作文集《童心世界》和教师优秀论文《探索集》得到市区领导的赞赏,到各校展示得到各校领导、老师的喜爱,他们有的索要,有的传阅,有的甚至拿去复印,影响深远,效果极佳。

(二)市级课题《小学生诚信教育活动实践研究》

1.成果概述

《小学生诚信教育活动实践研究》课题系泸州市龙马潭区教育科技局省级课题《中小学和谐校园建设研究》的子课题。该课题也是泸州市普教科研资助金项目。本课题的研究由泸州市龙马潭区泸化小学具体承担。该课题于2003年初开始研究,2004年在区立项,2005年在市立项,升为市级课题,至2008年12月按期结题。

《小学生诚信教育活动实践研究》课题属基层学校综合性研究。在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历时4年的研究与实践,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探索了诚信教育研究的四大原则;构建了一套人文化的“治校理念”;在组织管理上,建立了规范有序的管理制度;在实践活动上,形成了一套小学生诚信教育活动体系“七方法”、“六类型”;编辑了小学生诚信教育活动《心雨集》和教师诚信教育文集《一路耕耘一路歌》。

2.成果特点

该课题成果突出,有创新性、先进性、应用性,操作性强,在全市处于领先水平。课题通过对低、中、高三段学生在学校教育、教学各个环节中按照本课题研究内容,采取“分段训练、综合提高”的方法,分层次、有梯度地对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训练,对诚信教育实践活动七体系、六类型进行逐步分项训练,进行实践性操作,全面落实,在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诚信意识、诚信品德,促进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方面产生了明显的教育改革效果。

3.成果亮点

(1)在实践活动上,形成了一套小学生诚信教育活动七体系六类型,每一种方法都有其操作策略。

(2)编辑了教师诚信教育论文、个案故事集《一路耕耘一路歌》,一共有19篇。编辑了学生诚信系列活动图片《心雨集》,有近一百幅生动地活动图片。

4.成果推广

该课题推广方式、途径、策略和《小学生想象作文能力培养实践研究》课题基本相似。只是参加成果推广交流展示会的方式有变化。

从2009年3月到5月,由区教育局和教师进修校组织开展全区教育科研成果巡回展示活动。活动由上级部门策划、部署、主持,精心挑选了拥有不同课题类型的10所学校参与全区学校的巡回展示。2009年3月9日下午,首场展示活动在泸化小学校拉开帷幕。从3月到5月,泸化小学在区上9所学校进行成果展示。它们是安宁中心校、双加中心校、奎风学校、城北学校、小街子小学、特兴中心校、胡市中心校、罗汉中心校、胡市来龙学校。展示的有《小学生想象作文能力培养实践研究》和《小学生诚信教育活动实践研究》两个课题成果。所到之处都被老师们的热情所围绕,被老师们的孜孜以求所感动。老师们零距离接触到科研,领略到科研成果的风采,感受到科研过程的绚烂,享受到科研带来的幸福。

这次展示推广交流活动真是全区一道美丽的风景,它的开展意义重大,旨在搭建良好平台,让各校优秀科研成果与全区教师一起分享,让更多的教师了解教师课题研究的成效,并把这些宝贵的经验运用到日常教学活动中去,真正实现科研与教学的有机统一。它让科研之花从学校盛开到全区各校,让全区学校教师分享科研之花的芬芳。通过成果展示,使全区的老师们感觉科研不再是镜中月,水中花,而是自己身边实实在在发生的事。老师们零距离接触到科研,领略到科研成果的风采,感受到科研过程的绚烂,享受到科研带来的幸福。

上一篇:有关牛年春节的文案下一篇:能源管理体系运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