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成果奖

2024-06-27

教育教学成果奖(通用8篇)

教育教学成果奖 篇1

教育教学成果奖总结材料

成果名称语境教学在英语专业教学中的实

践与探索

成 果 完 成 人高登亮 钟焜茂 詹仁美

成 果 完 成 单 位龙岩学院外国语学院

推 荐 等 级 建 议二等

推荐单位名称及盖章龙岩学院

推荐时间2009 年 3 月 8 日

成 果 科 类教育学

学 校 网 址 http:///

“语境教学在英语专业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课题成果总结

课题组

一、在理论方面的成果

1.1语境的理论体系

语境可以分为三个层面:

1、物质层面,即语音和文字,它们是言语活动和语境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

2、形式层面,指言语活动的有意义的内部组织模式;

3、情境层面,指交际者言语活动的环境。语境是以语用主体的交际行为而存在,语境的构成因素必须同语用行为、活动、过程有密切的关系,并对语用本身产生重要的影响。因而,上下文、前言后语、时问、地点、场合、境况、自然物、话题、事件、目的、情绪、对象、关系、体态、语体、风格、社会心理、时代环境、思维方式、民族习俗、文化传统、认知知识等等通常都是语境的构成因素。根据这些因素的关系.语境可以分出“言内语境”和“言外语境”两种。言内语境又可分为“语音语境”、“句际语境”和“语篇语境”等:言外语境又可分为“情景语境”、“社会文化语境”和“认知语境”三种。

言内语境中不论是语音语境、句际语境还是语篇语境,都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和共同性。它们对语用交际的影响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制约,人们通常都共同遵守。言外语境的各种因素,则与言内语境的因素明显不同,它们的活动形态呈现出明显的动态性特征,对语用的影响方式也不外露,属于内隐式的,是说写者和听读者双方共同持的认知背景知识,可以使交际成功但很多时候出现差异情况,这便是不同主体间的语境构建和生成的结果。

语境教学使学生了解语境学的内涵和外延,阐明了语境学,语境与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认知语言学、语用学、修辞学、语义学、文体学、翻译学等学科的关系,语境理论在西方和国内的发展以及语境学的诞生与发展,语境的性质、功能、分类以及认知语境等语境基础知识。让学生通过大量的实例掌握语境与语言、语境与语言学习和语用的关系,培养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语言知识学习能力和听说读写译能力培养中如何运用语境的能力,提出了运用语境学理论提高学习英语效率和培养学生英语语用能力并获得交际的方法,为我国英语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

1.2 语境教学理论创新意义

1、“语境教学”研究及《语境学概论》作为教材并为学生开课在全国属于首例。在西方,语境学是按照语用学研究的,只有美国是按照语境学进行研究的。在我国语言学界,由于对“语境学”的研究起步较晚,虽然出版了几本有关“语境”的著作,但能否将“语境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还有争议。在英语专业教学中,把语境作为一门课的教材使用并为学生作为必选课和精品课程开设还未见到。

2、《概论》的出版将推动我国语言学界对“语境学”的研究并且促进外语教学改革。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胡壮麟教授认为:“‘语境学概论’研究吸收了国内外语境研究的成果,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把重点放在了语境对语言学习和语用能力培养的作用方面。课题组的三位老师在他们多年的教学中对学生学习外语进行实地观察,根据教学实践和体会,将积累的语境研究资料进行梳理

和筛选后,写成的这本《语境学概论》,正是把语境作为独立的学科来进行研究的一次尝试,填补了将语境运用于语言学习和语用能力培养这方面的空白。”韩霆一先生也认为:“语境学的研究势必会对语言教学、语言交际带来很大的促进作用。”

3、“语境教学”突出了对学生的语言学习和语用能力培养,重点放在“将语境运用于语言学习和语用能力培养方面”,将有助于满足外语学习和外语教学方面的需求,为我国外语教学和外语学习做出了贡献。

4、“语境教学”突破了传统的英语教学理论和模式,突破性地将英语教学的重点通过充分利用语境放在了英语语言应用上,构建了语境教学的基本框架及发展方向,突出了如何发挥语境在语言学习和语用能力的培养方面的作用。

二、课题的实践成果

2.1 课题产生的背景

在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英语教学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当前的英语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有待解决。英语教学改革虽然进行了多次,但传统教学的思想观念和方法仍然在英语课堂上盛行。所培养的英语本科生辞不达意,汉式英语,比比皆是。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学英语,中学6年,本科4年,共14年的英语学习,其中大学4年是专业学习,培养的大部分英语专业学生竟未能获得通顺流畅的英语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全国英语“CCTV杯”优秀奖获得者大都是非英语专业学生,与文史哲其他专业学生相比,英语专业本科生似乎成了“无专业”人士,远远不能达到教育部颁布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要求的“具有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专业知识,较强的能力和较好的素质,面向21世纪的复合型外语人才。”和“要具备获取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独立提出见解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的要求。

追其原因,主要是各个阶段的英语传统教学法未能彻底改革。传统英语教学主要表现为:强调知识的传授、突出教师的主导和课堂为学习的主要场所。学校则围绕这三个中心开展教与学:教材、教师和课堂。这样的模式使英语教学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对学生能力培养,反映在英语学习上,一是认为只要把单词和语法点记住了就是学会了;二是学生学习英语不能离开老师,老师需要对学习的方方面面承担责任;三是学习英语主要在课堂上进行。这样的理论与实践导致了英语教学忽视了对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训练和培养,使得学生在大量吸收英语语言知识的过程中,往往产生一种感觉:他们不是在学习和锻炼如何应用语言,而是在研究英语语言本身。这种把学语言变成了语言学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把英语当成了如数学、物理等科学理论性的课程来学习。这种过分强调传授英语知识、过分关注书面语,把每一句英语句子都当成神物一样膜拜的做法,一旦遇到实际应用英语的场合学生就束手无策,导致了英语教学的失衡,致使英语专业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语用能力不能同步发展,出现了高分低能、哑巴英语、费时低效的现象,并且忽略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2.2 课题实践成果

针对上述传统英语教学的不足以及目前英语教学的现状,我们开展了“语境教学在英语专业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研究,将《语境学概论》作为教材,为学生开设了“语境学概论”课,在语境教学实践与探索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收获:

1、突破单纯传授语言知识的教法,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通过对语境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懂得语言(语音、词汇、句子、篇章)不是死的知识。在学习和使用英语过程中,英语语言的各个层次上都有语境制约因素,并且有规律可循。掌握英语各个层次上的语境功能,能缓解学生英语语音难掌握、词形变化复杂、句子和篇章结构特殊的问题,使学生易于掌握英语的特点,即英语的语音、句子、语篇的规律,提高学习英语的能力。

2、改革就语言教语言的现象,培养学生创造性与批判性思维,提高学生思辨才能。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学习者的英语的语用能力,最终达到用英语得体交际的能力。如果学习外语只求通过记忆而增加词汇量.只求造出合乎英语语法的语句,是远远不够的,也不是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另外,许多研究和学习英语的实践证明:获取语言知识也不能过分依赖书本而脱离语言运用的环境。只有在恰当的语境中学习语言知识、实践语言规则,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通过对“情景语境”、“社会文化语境”等知识的学习和了解,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持有语境意识,超越词语、句子去思考英语文章的内容、作者的观点,通过作者写作的时代背景分析、思考、理解文章的大意和主题思想。

3、打破沉闷的课堂气氛,利用语境调动学生使用英语的兴趣,培养语言能力、交际能力。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有意义的交际离不开语境。充分利用语境,即各种语言环境,能激发学生使用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养成用英语思维和表达的习惯,提高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

4、利用语境培养学生课外自主学习英语的能力。学生对语境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使学生便于解决课外自学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养成自主学习和使用英语的习惯和能力,为终身学习英语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通过语境知识的传授,重视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交际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彻底改变传统英语教学只重视知识的传授、教师为主导、课堂为学习的主要场所现象,解决把学语言变成了语言学的教学模式,英语实践课当作理论性的课程来教,过分强调词汇和语法记忆和书面语的语言现象分析,语言教学的失衡,致使英语专业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语用能力不能同步发展,出现了高分低能、哑巴英语、费时低效的现象。

三、成果推广与社会影响

国务委员陈至立于2005年07月20日在“首届世界汉语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外语教学在我国从小学到大学的各级各类教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中国的学校现在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就开设英语课程,甚至连一些幼儿园也开始让孩子接触英语。„„据统计在中国,全社会目前学习外语的人数已经达到2亿人。外语学习促进了中国同外国的交流,也加深了我们对世界多元文化的理解。” 我国学习英语的人数属于世界之首,包括了各种年龄和职业。但是,目前的英语教学改革不尽人意,教学效果令社会、学生、教师都不满意。所以,“语境教学”的推广具有广阔的前景。它不仅能促进英语专业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而且也可以应用各种各类的英语教学改革。

《语境学概论》出版后,于2007年学校正式确定为英语专业选修课、在大三开设,2008年定为校级精品课程。已为龙岩学院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05级4个本科班开课,为03、04、05、级3届专科生开了专题讲座课,同时作为龙岩学院校级公选课“英语学习策略与方法”06和07级两个班的辅助教材,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学生听课或阅读本书后,普遍反映该书理论联系实际,能够通

过大量的有针对性的例子来突出语境在学习英语中的作用,因此易于理解、掌握和应用,对语言学习和语用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还有的学生说,他们在过去的英语学习中死记硬背,费力费时,效果很不好。学习了《语境学概论》后,懂得了如何利用语境来学习和理解语言材料,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和使用语言的能力。在为英语专业05级本科生开的“语境学概论”课内容讲授结束后,通过向05级4个班的学生随机抽样调查,学生对该课的满意度为95.3%。另外,还有一些业余英语学习者读了该书后,认为该书非常实用,对英语语言知识的学习及听、说、读、写、译各个方面的掌握都有很大的帮助。他们认为传统的外语教学理论和方法致使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语用能力不能同步发展,出现了高分低能、哑巴英语、费时低效的现象,学习了“语境学概论”以后培养了他们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创造性与批判性思维,提高了思辨才能、语言能力、语用能力和自主学习等能力。

在2007年6月四川外国语学院在陕西延安举办的“英语专家论坛”上,作者就“语境教学”的内容、实施情况做了专题报告,与会专家、学者对“语境教学在英语专业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研究给予高度的评价。

四、成果的扩展与相关的成果

《语境学概论》作为教材使用三届,但为了能使“语境教学”更好地帮助学生提高英语学习效率、语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组的成员仍然在继续研究和探讨,近年来发表了与“语境教学“有关的语境与语言、语用、交际能力培养等方面的论文10余篇,高登亮教授还参加了陈丽英副教授主持的福建省教育厅2008年B类社科项目“自主学习与语境在外语学习中的应用研究”(项目编号JBS08135)的研究。

发表了与语境与英语学习、语用能力方面的相关文章:

1.浅析语境在学习英语中的作用.延安大学学报, 2008(4)(第1)

2.浅议语言、言语与语境的关系.龙岩学院学报,2007(5)

3.谈外语学习中的语境与语用关系.现代情报,2006(7).4.语境---学习外语的捷径.龙岩学院学报,2006(4).5.谈语用能力在外语学习中的重要性.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12)

6.谈外语学习中语用能力的培养.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12)

7.浅谈语境理论在西方的形成与发展.龙岩师专学报,2005(1).8.对我国语境研究的历史回顾.长春:现代情报,2004(12).9.谈外语交际能力.长春:现代情报,2004(8).10.论外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延安大学学报,2004(3)

11.认知语境初探.龙岩师专学报,2005(1).12.从文化语境的角度谈翻译(参与了外国语学院2007年论文汇编).13.语境、交际与翻译(Context, Communication and Translation)(詹仁美硕士毕业论文)

五、课题组成员名单

课题负责人:高登亮教授

成员:钟焜茂副教授

詹仁美讲师

2009年3月8日

教育教学成果奖 篇2

一、第六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统计分析

(一) 获奖单位的区域分布情况分析

关于获奖单位的区域分布, 本统计的原则是按照获奖者的排序, 取排名第一的获奖者所在单位进行分析, 不重复计算。关于区域划分, 这里按照政府年度统计的办法, 按地理位置, 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区域。本次特等奖共两项, 按照学校所在区域划分, 东西区域各一项。一等奖共59项, 按照区域划分, 东部41项、中部6项、西部12项。二等奖559项, 其中东部为352项、中部为110项、西部为97项。

统计表明:一是本次获奖情况的区域分布非常不均, 东部地区的高校获得了绝对多数的奖项。二是即使各区域内, 分布也同样不均。如东部地区获奖的高校主要集中在北京、天津、上海、江苏等地, 而广东、福建、山东所获奖项相对较少;中部地区主要集中在湖北、湖南两省, 其他如山西、安徽、江西等地所获奖项较少;西部地区则基本集中在陕西、四川和重庆, 其他省区如云南、甘肃、宁夏、新疆、贵州、广西等都获奖较少。

(二) 获奖单位的所属类型、成果层次与成果类型分析

所属类型是指获奖单位的隶属关系, 即国家部委直属高校、地方高校、民办高校;成果层次是指属于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高职高专教育, 还是其他;成果类型是指属于普通教育还是继续教育。

从表1的统计结果, 我们可以看到:

1. 国家部委直属高校获奖数除特等奖以外, 一、二等奖分别占各自总额的64.49%和43.11%, 但国家部委直属高校总数为104所, 占全国高校总数的比例很小。与国家部委直属高校情况相反, 地方高校占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总数的94.0%左右, 而获得的一等奖仅占28.81%, 二等奖占56.52%;民办高校获得的一、二等奖总共3项。由此可以看出, 国家部委直属高校获奖集中, 地方高校和民办高校获奖较少。这种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 国家部委直属高校高度重视教育教学改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优秀教学成果的取得与其丰富的教育资源、高水平的科研能力以及国家的重点支持与投入是分不开的。因此, 地方高校应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综合实力, 不断深化教学改革, 同时国家也应从政策上给予更多的支持和鼓励。

2. 从获奖成果所属的层次来看, 本次教学成果奖本科层次教育获得了72.88%的一等奖和76.38%的二等奖;高职高专层次的教育获得一、二等奖的比例分别是16.94%和14.84%;研究生层次教育获得的一、二等奖的比例分别是5.08%和5.72%。因此, 本次教学成果奖在不同层次教育之间的分布是非常不均匀的, 本科教育获得的奖项最多, 研究生教育总共为10.80%。这说明目前本科教育是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点, 对研究生教育的关注相对较少。但近年来, 随着高校研究生的不断扩招, 研究生数量急剧增加, 研究生教育教学质量不容忽视, 同时研究生在高校科研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 高校应重视与加强研究生教育教学质量的研究与探索。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 近年来, 在国务院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推动下, 其规模已是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 但其教学成果奖的获奖情况不容乐观, 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3. 从成果所属类型来划分, 普通教育在一等奖中占98.30%, 在二等奖中占97.85%, 继续教育获得的奖项仅占一、二等奖的1.69%和0.53%。除普通教育和继续教育外的其他类型的教育, 二等奖的比例是1.61%, 一等奖则没有。这种分布状况比较符合目前我国高校发展现状。继续教育是高校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一种拓展, 目前, 应使其不断规范与壮大, 但普通教育仍是高校的立本所在。

(三) 成果内容分析

按照教育部文件中的界定, 成果内容分为:教书育人、教学改革、教学建设、教学管理和其他。根据对本次获奖的618项成果的统计, 各类项目数见表2。

从表2看, 本次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的主题集中在4个领域。教学改革最为集中, 占一、二等奖的76.27%和64.04%;其次是教学建设和教学管理;第三是教书育人和素质教育等其他项目。

(四) 成果所属学科分布概况

由表3可知, 工学、理学、教育学和其他 (人才培养模式、素质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等) , 这4项所占比例较大。由表4可看出, 559项二等奖的获奖奖项中, 依然是这4项所占的比例最多, 与一等奖的情况相一致。

(五) 成果第一承担人的职务背景分析

笔者将成果承担人的身份分为行政领导、学术带头人和教学人员三类。成果第一承担人对成果的生成担负着最为重要的任务, 也是对成果贡献最大,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学成果的效果和水平。因此, 本研究针对成果第一承担人进行统计分析。另外, 由于主客观条件有限, 有一些成果申报书没有搜集到, 所以在统计中会有一些空缺, 但这是很少的一部分, 并不会影响统计数据的整体情况。图1至图4呈现的是成果第一承担人身份构成情况、成果内容与成果所属学科分布之间的关系。

1. 一等奖第一承担人与成果内容、成果所属学科关系分布概况。从图1可知, 在教学建设和教学管理方面, 行政领导的数量多于学术带头人;在教学改革方面, 学术带头人数量多于行政领导, 教书育人方面两者数量相当。但从总数来看, 学术带头人和行政领导的数量相差无几。

从图2可以看出, 在工学、教育学、其他和医学这4个学科中, 第一承担人中行政领导的数量明显高于学术带头人的数量。其中, 工学的差异最为明显。而在其他学科, 第一承担人中行政领导的数量与学术带头人的数量则持平或相反。

2. 二等奖第一承担人与成果内容、成果所属学科关系分布概况。从图3可以看到, 在教学改革方面, 行政领导和学术带头人的数量都远远高于成果内容的其他方面, 这说明对教学改革的关注是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在教学改革、教学建设和教书育人方面, 行政领导的数量都低于学术带头人的数量。而在教学管理方面, 行政领导的数量高于学术带头人的数量。二等奖中行政领导、学科带头人与成果内容间的分布与一般的理解基本契合。

如图4所示, 在二等奖获奖成果中, 大部分学科学术带头人的数量多于行政领导的数量, 其中工学和其他类尤其明显。这与一等奖获奖成果的情况正好相反。从二等奖所属学科的成果第一承担人分布来看, 工学、其他类是行政领导、学术带头人相对关注比较集中的学科, 而法学、历史学和哲学则两类人群的关注明显比较少。

(六) 成果形成时间跨度的分析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申报下限是5年。以5年为一间隔, 按照不同时间跨度对第六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进行统计。

如图5所示, 一等奖和二等奖的时间跨度总体分布情况基本一致。在5-10年这一时间区间的获奖成果数量是最多的, 其次是5年以下, 其余时间区间比较少。这种分布情况反映出教学成果奖的生成的时间应合理掌握, 并不是越短越好, 也非越长越好。我们理解这其实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了教学成果生成在时间上呈现一定的规律性。

(七) 成果的构成要素

成果构成要素是指组成该成果的主要内容, 主要包括主报告、研究论文、专著和社会效益证明四个要素。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成果都包括这四个要素, 而是会形成不同的成果构成模式。以下是对不同的成果构成模式数量的统计图表。

从图6可以看出, 一等奖教学成果的构成模式主要有4种, 其中主报告+论文+专著+社会效益证明构成模式的成果数量最多, 主报告+社会效益证明和主报告+专著+社会效益证明这两种模式的成果数量相当, 主报告+论文+社会效益证明构成模式的成果数量最少。这反映出在这4种模式中主报告和社会效益证明是每一种模式都必不可少的, 是教学成果的主要构成要素, 而论文和专著并不是必须具备的, 在高质量的成果中专著的必要性要高于论文。

如图7所示, 二等奖教学成果的构成模式与一等奖相同, 但其分布状况与一等奖有所不同, 主报告+论文+社会效益证明构成模式的成果数量是最多的, 其次是主报告+社会效益证明构成模式, 而主报告+专著+社会效益证明模式最少。这显示出专著并不是衡量获奖与否的必要要素, 但论文在教学成果二等奖中的重要性要高于一等奖。

(八) 成果完成人的数量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成果完成人的数量规定为一般为5人。以下分别是一、二等奖的成果完成人的统计表。

由表5可以看到, 一、二等奖获奖成果的完成人主要集中在5人和5人以上, 即大部分都是由5人及5人以上完成的, 5人以下的完成人很少。这反映出教学成果奖的获得是一个团队建设和努力的结果, 是由整个团队的协调配合、相互支持而成功的。当然, 在二等奖中有一个人完成的现象, 但这是极个别的, 不具有代表性。

二、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生成和培育的分析和思考

温家宝同志在1997年“普通高等学校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励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获奖成果是工作在教学和教学管理第一线的教师、教学辅助人员和教学管理干部辛勤劳动的结晶, 反映了我国高等学校教育教学的最高水平。”[2]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的设立和评选工作对推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对国家高等教育体系中各级各类教育教学改革起到了很好的导引和标杆作用。正因为如此, 我们需要从教学成果奖的特质和培育角度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进行思考和分析。

1.国家政策层面, 应加强教学成果奖的主要目的与具体措施之间的一致性。从前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得知, 第六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分布从学校的隶属关系来看, 主要集中在国家部委直属高校;从成果所属层次来看, 主要集中在本科生教育;从成果的类型来看, 主要集中在普通教育。这种成果的分布与前5届的情况基本相同。

但是, 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中, 高等学校是分层次和类型的, 不同类型、层次的高校, 其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是有所区别的, 其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有很大的差异。正是这些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校, 才构成了国家完整、系统的高等教育体系。高等教育水平和质量的提高, 需要各层次、各类型高校的协同努力, 更需高等教育体系中各级各类高校的协调发展。国家教委直属高校无疑代表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最高水平, 但绝大多数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集中在这类高校, 且集中在本科教育层面, 从整个高等教育体系的协调发展和做强高等教育的长远目标出发, 这种结果给我们提出了很大的政策导向和调控空间。因此, 教学成果奖的设计目标思路与具体措施还需要进一步突出重点、明确方向, 尤其要保证教学成果奖的设计思路、主要目的与具体措施之间的一致性。一方面要使教学成果在各级各类高校间的分布更趋合理, 教学成果奖的分布和质量水准应较为完整地体现高等教育的各层面的最高水平;另一方面, 教学成果奖应分级分类, 以便在更大程度上保证奖励的公平与公正。

2.高校层面, 应由重申报转向重培育。对于高校层面, 有以下5个方面的启示:

第一, 高校教学成果奖的生成有其基本规律和特质, 需要长期的积累和实践。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旨在促进和鼓励学校和教师积极推进教学改革, 转变教学方式, 推广教学成果,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统计分析, 我们可以看到其呈现出不同的特质和规律。高校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 应把握这些特质和规律, 分析自身优劣, 积极促进教学成果的生成。高校在激烈竞争奖项的同时, 应把注意力逐渐转移到如何结合高校自身的定位和目标, 有的放矢地探索促进自身发展的教改目标、内容、途径和模式, 从成果生成的内在机理上培育教学成果。

第二, 从分析中我们可以清楚看到, 完整的成果包括选题、完成人、成果形成时间、成果支撑材料4大部分基本要素, 而每一要素又可以细分为若干维度, 这4方面要素与其各种维度的选择组合构成成果培育的各种逻辑途径。

第三, 在选题和完成人的界定上, “教学成果奖中的教学成果”内涵需要进一步明确, 以便把重心偏向真正从事教学的一线教师, 至少在一线教师与教学工作管理者之间有一个适当比例, 以便促进教师研究教学、提升教学水平的积极性。从统计分析来看, 教学改革是获奖成果关注的焦点。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化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要求由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的改革来实现。人才培养既要有科学合理的顶层设计和目标规格, 更要有扎扎实实的教学改革, 尤其是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手段的改革来加以推动。一线教师、学术带头人是教学改革的直接推动者, 对教学的研究与探索是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直接因素。高校应重视对教师和学术带头人的培养, 调动其积极性, 不断转变教学理念, 加强课程建设, 深化教学改革, 提高教学质量。

第四, 从成果生成的时间和最后的表现形式上看, 虽然国家界定两年以上成果就能申报, 但大多数成果集中在5年以上, 说明成果的形成尤其是高质量的成果需要较长的时间来实践、总结、分析、完善, 因此, 高校要加强对成果的预见和培育。对于成果总结报告、论文、著作、社会价值证明这4方面构成的成果表现形式、意义和重要性是有所区别的。成果总结报告是对成果的背景理念、方法途径、结果成效等全面系统的介绍, 对于成果水平和价值的判定至关重要。社会价值证明则是成果社会影响力、示范作用的一个评价角度。而论文和专著则不同程度地体现出教学成果在理论方面的思考, 二者并非缺一不可。在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构成模式中, 我们可以发现主报告和社会效益证明是教学成果奖的支撑要素, 是必须具备的, 论文和专著的必要性因奖项等级的不同而占据不同的份量, 但二者并不是必需条件。

第五, 成果承担人的职务背景、数量, 影响对教育教学问题的关注程度, 与最终的成果内容质量紧密相关。其一, 从成果内容与成果承担人的关系来看, 行政领导比学术带头人的关注度更高, 推动力更大。行政领导的工作更多的是在教学管理中完成的, 是从宏观和课堂外部来思考如何提高教学质量;行政领导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对教学建设的方向、深度等等都有重要影响。值得注意的是, 在教学改革方面, 学术带头人的数量多于行政领导, 这反映出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 学术带头人的作用日趋明显。其二, 从成果承担人的数量组成看, 一、二等奖获奖成果中95%以上的完成人都主要集中于5人和5人以上。这说明教学成果奖的形成需要一个团队持续的努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http://www.moe.edu.cn/.

教育教学成果奖 篇3

1988年4月,原国家教委发出《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的意见》。《意见》提出了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10条措施,明确1989年召开全国高等学校教学工作奖励大会,以后每4年进行一次。普通高等学校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励制度自此建立。2013年该制度扩展为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包含基础教育(含幼儿教育与特殊教育)、职业教育(含高等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含成人高等教育)。奖励分为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3个等级,其中特等奖由国务院批准,一、二等奖由教育部批准。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代表着各层次教育教学工作的最高水平,对促进教师职业发展、学校教学和科研工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起着较大的推动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日前,教育部公布了2014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名单,这项被誉为我国教育领域意义最重大、影响最深远的国家级奖项,在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领域的全面启动意义何在?获奖成果具有怎样的特色?又反映出现阶段我国教育领域改革的哪些趋势?本期《焦点萃》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奖情况进行了综合分析,选取了部分能源电力类的创新成果进行介绍,希望在这些优秀项目的催生和带动下,各级各类学校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涌现出更多创新成果,推进我国各级各类教育内涵式发展。

2012初三教学成果奖 篇4

一、平均分奖

(一)各班参评人数

每个班级参加统计的人数为教育局统计我校成绩时的参评人数除以8,出现小数一律舍掉。

(二)奖励标准中考平均分全市排名,第一名奖励600元,第二名奖励480元,第三名奖励460元,第四名奖励440元,第五名奖励420元,第六名奖励400元,第七名奖励380元,第八名奖励360元,第八名以后不得奖。

(三)奖励办法

1、各班参加成绩统计的学生从总成绩高分到低分取到参评人数为止。

2、每名任课教师参加成绩统计的学生为所任班级参加成绩统计的学生之和。

3、先计算出每名任课教师的平均分,然后再和其它学校同学科成绩在一起排出名次。

4、学校单科排名占70%,个人排名占30%。

二、全市前29名奖

每考入前19名一名奖班主任500元,奖科任教师200元。每考入前20—29名一名奖班主任200元,奖科任教师100元。

三、班主任奖

班级各科平均分高于年组各科总平均分奖班主任260元,班级平均分低于总平均分奖班主任240元,说明:

1、班级人数范围为开学前分到各班的学生数。后转入到班级的学生不参加人数统计。

2、开学前分到各班的学生,如转出或未报到,参加灯塔市统一组织的中考,中考成绩拿回到原班级参加各项统计,未参加中考者,在中考成绩榜中取出与分班时该生全校排榜中同名次的学生成绩参加原班各项统计。

3、如果某一学科不参加中考,该科老师得初三全体科任老帅奖金平均值。

4、完成工作量但一学年内所得奖金低于200元教师得保底奖金200元。但一学期病事假超过20天,不得本学期教学成果奖。旷工半天以上不得本学期教学成果奖。

灯塔市第一初级中学

云南省教学成果奖 篇5

省级特等奖(3项)

1.民族政治学学科与人才培养体系的创建及实践

云南大学 周平方盛举 赵春盛 王燕飞

2.创建及规范再生资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探索与实践

昆明理工大学 宁 乎 郝吉明 瞿广飞

陈建中 唐晓龙

3.农业生物多样性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建设与实践

云南农业大学 朱有勇 胡先奇 王云月

何霞红 陈斌

省级一等奖(30项)

1.以全球医学基本要求(gmer)为标准,创建口腔医学临床实践教学模式

昆明医学院 丁仲鹃 奚春睿 雷雅燕

朱 红 董宝财

2.软件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云南大学 王世普 梁 宇 姚绍文李 彤 柳 青

3.围绕统计学省级重点专业建设,探讨统计人才培养新模式

云南财经大学 石 磊 王力宾 李兴绪

费 宇 雷健敏

4.旅游管理学科与人才培养体系的创建及实践

云南大学 田卫民 杜靖川 吕宛青

杨桂华 李 洁

5.以培养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标,构建具有基础医学特色的实验教学体系

昆明医学院 孙 俊 李树清 李 明

郭泽云 王文林

6.边疆民族地区高校体教结合培养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的改革、创新与实践

云南师范大学 刘 坚 陈志青 金黄斌

赵玲玲 何光煜

7.面向东南亚国际化人才培养的体系创新与实践

云南师范大学 伊继东 武友德 吴雁江

魏 红 明庆忠 8.西南林学院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西南林学院 刘惠民 姚孟春 赵龙庆

赵乐静 廖春华

9.培养云南省“云药”产业需要的中药类系列人才专业链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云南中医学院 李庆生 贾 勇 钱子刚

郭兆刚 杨国祥

10.提升内涵突出特色增强教学实力一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云南大学 李霁良 曹秋娥 丁中涛赵逸云 杨靖华 11.构建地方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工程实践平台

昆明理工大学 陈君若 王春荣 李白良刘美红 王胜民 12.建设特色鲜明的生物学本科实践教学平台,改革实践教学 云南大学 肖 蘅 叶 辉 王跃华王若南 程立忠 13.复合型音乐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云南艺术学院 陈劲松 朱发刚 刘晓耕叶明菊 杨 波 14.面向工程校企结合三方互动的电力本科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 昆明理工大学 束洪春 纳学梅 陆建生丁 炜 寇 伟

15.创新教学管理突出理工特色强化质量工程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昆明理工大学 纳海莺 陆建生 陈扬建邹永松黄丽 16.云南特色民间工艺在《旅游商品设计》课程中的应用 云南艺术学院 陈劲松 张 勇 彭 瑶

李海华何璞 17.结合云南生物资源产业优势建设特色专业的研究与实践 云南农业大学 吴伯志 邵宛芳 李文祥杨焕文 李佛琳 18.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物理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

云南师范大学 张 雄 侯德东 杨卫平刘应开 杨卫国

19.基于“禁毒防艾”的《大学生性健康》课程构建与实施效果评价 云南财经大学 张河川 郭思智 和平英欧阳慧蓉 张金甫 20.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云南民族大学 和少英 刘劲荣 陈 斌罗海麟 熊光红 21.云南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教学模式创建与应用

云南广播电视大学 罗 骥 李 渝周晓俊 郑新兴田云鹏 22.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昆明理工大学 段万春 介 俊 董毅明陈渝秦开大 23.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建设与实践 昆明医学院 姜润生 李 松 杨玉萍于建云 杨 凌 24.高职高专教育“双定生”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 夏昌祥 杨丽敏代祖良 谭红翔 25.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晏 杉 杨金华刘创明 周荣英秦 溱 26.招生一培养一就业一体化实现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有效对接 云南农业大学 唐 滢 晏丕振 洪树琼刘鸿高 段青松

27.高职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和课程体系改革、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云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黄晓明 王石健虎智猛

王 磊刘永刚 28.基于地域特色的土建专业群建设研究与实践

昆明理工大学 程赫明 李莉萍 费维水孙 俊 屈本宁 29.就业导向下的少数民族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云南民族大学 普林林 甄朝党 董 兴马永涛 冉德君 30.搞好东南亚语种群特色专业建设,服务国家和云南发展战略 云南民族大学 甄朝党 杨光远 陆 生刀承华 周德才 省级二等奖(69项)

1.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研究一以民族健身操推广教学为例 云南民族大学 寸亚玲 方 桢 赵静冬

黄光伟 金旭东

2.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教育为边疆稳定、社会和谐发展培养优秀人才 云南民族大学 马丽娟 张桥贵 李若青

赵学先 何叔涛 3.禁毒学(教材)

云南警官学院 于燕京 张义荣 莫关耀 骆寒青 王建伟 4.透视辩论一大学生智辩入门指导(教材)楚雄师范学院 王锡林

5.写作教学改革方案及其实施成果

昆明学院 尹相如 王昆建 吴跃辉 石 静 6.“三位一体、定点互动”教育实习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保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邓忠汉 尹康平

徐 东 李忻琪

李德光 7.以专业建设促进应用化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云南民族大学 王红斌 杨 敏 戴 云 高云涛 叶艳青 8.教学科研相结合促进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曲靖师范学院 巴春生 荀关玉 朱谷生

高文进 杨 筠 9.直面云南水利特色强化立体实训培养边疆水利应用人才 云南农业大学 文 俊 龚爱民 林志样

王春彦 王 龙

10.高校多元化网络教学环境构建及应用

云南大学 邓世昆 董立昆 李红灵

张月芬卫纯

11.“金属矿开采技术”重点专业建设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 叶加冕 王育军

况世华 翁春林

段永祥

12.《中医基础理论》课程辅助教学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云南中医学院 吕 峰 王志红 李永强 何丹 张潍纤

13.综合实用型小学教师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昆明学院 李晋德 李宗梅 王昆建

齐 逾 杨平

14.高职高专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及管理模式探索

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李红梅 那金华

付金峰 明 月

15.联合办学培养一专多能实战型法医学人才

昆明医学院 刘 清 李利华 瞿勇强

韩晓华 李建京

16.云南广播电视大学远程开放教育管理模式创建与实践

云南广播电视大学 李昭明 张卫平

火寿平杨立峰

王一帆

17.云南财经大学“读写议”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

云南财经大学 李国疆 旷锦云 石福荣

林 云 胡 琦

18.“aai”教学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探索和应用一以《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教学为例

云南大学 任新民 陈国新 李维吕

刘亚建 鄢显俊

19.医学生课外素质教育创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昆明医学院 李 燕 张爱云 李瑞民

张毅萍 邵维庆

20.以教学研究推动公共体育课教学改革,促进学生体质增强

云南大学 李国忠 杨 霞 杨雪芹

牟少华 秦庆峰

21.学分制综合教学管理系统的创新与实践

云南农业大学 李树坚 陆自强 饶志坚

张海涛 袁永华 22.中外合作国际化人才创新培养模式

云南财经大学 刘尔思 张洪烈 潘雪冬

钟 伟 杨淑香 23.数据库系列教材建设(教材)

云南大学 刘惟一 周永恒 王丽珍

岳 昆 梁 洁 24.化学本科专业全程实践教学改革的构建与实践 红河学院 刘 卫 易中周 闵 勇

张举成 严和平 25.校企合作高层次物流管理人才培养基地建设

云南财经大学 李严锋 周少方 郭思智

王力宾 冉文学 26.云南民族民间舞在舞蹈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

云南艺术学院 朱 红 徐 梅 曾金华

袁 蓉 殷宏光 27.农科专业基础实验教学平台的构建与实践

云南农业大学 李正跃 雷兴刚 陈建斌

李树坚 刘 勇 28.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

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 张云钢 王雪莲韩 越 赵宗泽

许 29.科研支撑林科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西南林学院 陈宝昆 王昌命 杨 斌

黄晓园 戴志荣 30.西部地方院校大学英语模块教学研究与实践

昆明理工大学 杨世强 王荣媛 郝兴跃

李玉琼 刘 艳 31.提高临床医学教学水平的探索与实践

昆明医学院 陈明清 韦 嘉 倪锐志

赵 卫 何 黎

32.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理实一体化和工学结合教学研究

昆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张 钢 王红伟

彭 戎 曹 宇

雷必钢 33.完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体系探索学生能力培养新途径 大理学院 吴建新 白 丽 田昆仑

郭宪国 申元英 34.创立民族民间文化传习馆构建能力本位本土化课程 玉溪师范学院 张汉东 孙 燕 程 斌

陈江晓 孙丹婷 35.热带园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杜 巍 李宏伟

毕廷菊章靖

陶 川 36.汽车运用技术专业“岗位导向校企联合培养”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杨宏进 宋麓明

邢忠义 张发龙

张嘉智 37.有机化学课程建设与应用研究

曲靖师范学院 汪 帆 杨思娅 杨 芬

刘品华 38.建设开放性实验室,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

云南大学 杨 军 宗 容 施继红

裴以建 蒋慕蓉 39.地方综合性艺术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与实践 云南艺术学院 陈 勇 郭 浩 丁煜伦

付 梅 段晋昆 40.小学教师专业化培养模式及其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楚雄师范学院 陈兰香 赵天培 陶汝林

吴永社 段连鑫 41.医学临床教学基地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昆明医学院 杨达宽 夏晓玲 何 勤

敖丽娟 唐新明 42.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

昆明理工大学 宋 智 夏 锋 唐 荣

刘桂芳 熊志坚

43.云南省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研究与实践 云南省高等教育评估中心 张国华

董云川

刘康宁

44.旅游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与模式、课程与实验室建设探索与实践 昆明学院 张明清 窦志萍 岳怀仁

郝旭霞 黄继元 45.通用网络教学平台开发与应用

云南农业大学 杨 毅 雷兴刚 饶志坚

洪树琼 曹志勇 46.“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改革

云南师范大学 周本贞 陈 路 李申文

罗 文 邬 农 47.提高化工类大学生工程能力的创新实践教学研究与实践 昆明理工大学 周梅村 余旭亚 杨庆云

宋鹏云 顾丽莉 48.西部地区教育硕士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云南师范大学 郑勤红 罗致含 罗利佳

何 斌 张绍宗 49.测绘工程技术专业递进、组合式教学模式改革实施方案 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 苟 伟 黄 涛

殷 英 董 云

50.西部地方高师院校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云南师范大学 郭 震 王 涛 朱维宗

化存才 黄永明 51.构建教学平台促进团队发展探索与实践

西南林学院 胥 辉 王昌命 李永和

费建国 郭盘江 52.三年制煤矿机械专业整体教学改革方案研究

云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 赵瑞安 邓开陆

季 春 张书征

庄 严 53.以素质教育为核心构建“模块化”大学语文教学新体系 云南农业大学 洪树琼 李 伟 黎 文

李荣兴 董华

54.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全过程、链锁式”实践教学模式的创建与应用 云南大学 姚建文 张建民 王克岭

张 霓 陶小龙 55.《民族传统体育》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云南师范大学 饶 远 陈 敏 陈 斌

左力 熊亚兵 56.英力克:创建英语语言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模式

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段平华 沈紫拉

杨丽萍 王晓芸

杨润生 57.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改革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核心素质的培养 大理学院 赵金元 施福昆 李鸿昌

鲍宏光 58.新型中医临床人才实践技能培养模式改革与探索 云南中医学院 秦国政 张 宏 叶建州

苗晓玲 李世辉 59.以专业基本技能为核心的学生能力培养研究与实践 大理学院 钱金袱 段利华 林椿榕

李鸿昌 李 彬 60.玉溪师范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玉溪师范学院 高卫国 高 洪 谢永安

莫晓辉 陶 琳 61.中医方剂学多维立体化综合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云南中医学院 秦 竹 熊洪艳 张 胜

李 铭 马凤丽 62.《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人文教育资源综合开发与利用 曲靖师范学院 高小和 蔡 燕 臧国书 郭兴良 朱堂锦 63.信息类本科专业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索与研究 昆明理工大学 黄青松 万 舟 张长胜

龙 华 杨立功 64.师范院校生物科学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云南师范大学 龚 明 林卫东 李忠光

范丽仙 许 波

65.西部农科高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云南农业大学 萧风回 高 洪 文 斌 余佳祥 周 玲 66.临床医学肿瘤专业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昆明医学院 隋 军 黄云超 王绍尧

刘志敏 蒋永新 67.开发云南民族传统体育资源构建大学体育课程体系 玉溪师范学院 程 斌 聂锐新 赵兴武

刘 林 陈琍琍 68.边疆农科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云南农业大学 雷兴刚 戴志明 郭华春

段 纲 赵燕妮

69.科研教学结合,建设一流的道路交通虚拟现实教学演示与探索实验室 昆明理工大学 熊 坚 万华森 秦雅琴

33-10教学成果奖实施细则 篇6

为了贯彻落实教学成果奖有关文件的精神,做好校级教学成果奖励及省级教学成果的推荐工作,特制定本条例。

一、奖励校级教学成果,其目的在于鼓励广大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积极参与教学改革,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研究,不断地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管理水平,从而进一步推进学校的改革和发展。

二、教学成果奖的评定,每四年一次。教学成果分学校、省级和国家级三个级别,自下而上评选,逐级评定。

三、校级教学成果设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学校对获奖者颁发证书和奖金。

四、校级教学成果,是指反映高等教育教学规律,对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具有独创性、新颖性、实用性,对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实现培养目标产生明显效果的教育教学方案,包括:

1、针对教育对象的特点和人才培养的要求,运用现代教育和教学手段,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开展课程、教材,实习、实验、基地建设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等方面研究,坚持教书育人,探索教学规律,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成果;

2、根据教育目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教学规律,在组织教学工作,推动教学改革,开展教学评估,加强专业(学科)、教师队伍和学风建设,促进产学研相结合,实现教学管理现代化等方面的成果;

3、结合教育,推广应用已有的教学成果,并在实践中进一步创新和发展,对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有明显效果的成果。

五、申请教学成果奖的基本条件:

(一)符合教学成果的内涵;

(二)经过二年以上教育教学实践检验;

(三)产生一定影响;

(四)一般应是立项并通过鉴定的教学研究课题的成果。

六、符合第五条第六条规定的成果,通过申报和评审,可获得校级教学成果奖。

七、申请教学成果奖时,每项成果的主要完成人和合作者不得超过5人。直接参加成果的方案设计,论证和实施,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作为成果的主要完成人和合作者:

1、品行端正并且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为人师表;

2、直接承担学校的教学、科研或管理工作。

八、教学成果奖的奖励包括物质奖励和荣誉奖励两方面。奖金由学校颁发,同时下发文件广泛宣传获奖成果。学校对省级和国家级教学成果实行配套的物质奖励,配套奖励不低于1∶1。

九、获奖成果记入完成人个人档案,作为评职晋级的重要依据。

教育教学成果奖 篇7

一、什么是教学成果

教学成果指反映教育教学规律,具有独创性、新颖性、实用性,对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实现培养目标产生显著效果的教育教学方案[1],主要包括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保障教学质量、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推动教学管理机制改革、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改进教学内容方法、强化实践育人环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等方面[2],既可以是国家、省和学校正式立项并结题课题的研究成果,又可以是学校特别是基层院系、一线教师多年来开展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过程中已取得较大影响的实践成果[3],甚至可以是一本或一套优秀教材[4]。不断取得重大教学成果,既是一所学校教学改革水平的体现,又是一所学校办学水平的体现。

二、如何培育教学成果

教学成果不是信手拈来的,也不是临时拼凑的,而是教师针对某一重大教学问题或某一重要教学问题进行长期系统的研究和实践的结果。如要取得优秀的教学成果,则最好通过教改立项研究实现。因为,进行立项研究才有利于研究专注、系统而深入。

(一)找准教改问题,争取教改立项。

要争取教改立项,必须找准一个需要改革的、有价值的教学问题,怎样才能找准这样的教学问题呢?问题主要来源于实践。这个“需要改革的、有价值的教学问题”,也许是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必须解决的问题,也许是查阅文献时受到启发产生的问题,或者参观学习别人的经验时受到启发产生的问题,也可能是应用他人经验或研究成果时遇到的问题。要找准这个“有价值的教学问题”,必须对国际国内教学改革历史、现状和趋势有全面了解,对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有准确预测,对本校或本专业教学现状及存在的突出问题有深刻认识。这就需要用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对以上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了解近几届省教学成果奖和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获奖学校及项目是了解省内、国内教改现状的重要途径。

找准教改问题以后,就要精心填写《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申请书》。教改项目申请书包括“项目立项依据”、“项目实施方案及实施计划”、“项目研究基础”等模块[5]。其中,最重要模块是“项目实施方案及实施计划”,包括“具体研究内容、研究目标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实施方案及可行性分析”、“分年度工作目标和主要工作内容”、“项目预期的成果和效果”、“本项目的特色与创新之处”等内容。申请者对申请书的每项内容都要认真思考、反复琢磨、精准填写。当然,若能从一个教学问题的宏观、中观、微观出发,或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设计一组立项课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系统研究,则更好。

(二)认真实施教改方案,及时总结和收集教改成果,及时结题。

教改立项以后,就要按申请书中的实施方案认真组织实施,当然,实施过程中可对实施方案进行进一步完善。对研究过程中产生的心得、体会、成效及时准确地总结,善于将教学实践中具有实效性、普适性的教学方法进行凝练,成为可以进一步推广的教学经验;善于把在教育教学实践与教育思维活动中形成的对“教育应然”的理性认识和主观要求进一步提升为教育理念和教育理论[6],及时发表教学论文,及时出版研究成果。对学生获益情况如学生发表论文、发表作品、比赛获奖、研制产品、获得专利、考证、考级、考研、毕业率、就业率等资料要及时收集。研究项目完成时要及时结题。

(三)加大宣传推介力度。

积极加大对该项目成果的宣传推介力度,并及时收集宣传推介资料。如积极参加相关教研教改会议,并力争典型发言,介绍教改经验;条件允许时,还可争取主办或承办相关研讨会;主动邀请宣传部门和各种媒体宣传报道该项目的进展和成果;如有兄弟院校参观学习,要热烈欢迎,热情接待;如有兄弟院校要应用该项目成果,更要热情提供资料、帮助和服务,同时主动收集应用成效方面的资料。对兄弟院校来访、参观学习及应用该项目成果等情况要一一登记,待申报教学成果奖时,请他们出具证明材料。

三、如何申报教学成果奖

申报教学成果奖,最好用已结题的教改立项课题形成的成果申报。一般而言,围绕一个立项教改课题进行研究并已结题,其研究更具系统性、深刻性和完整性,形成的成果更具体、更丰满。如没有立项,很难保证研究的系统性,形成的成果很可能小而散,若真如此,则申报教学成果奖时很难形成较强的竞争力,更何况,如评分细则中有项目立项分和项目结题分,则这块就会缺分或少分,更削弱竞争力。

当然,即使以已结题的教改立项项目成果申报,也要该项目研究出色、成果丰硕、影响较大才行。用于申报教学成果奖的教学成果最好针对目前高等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解决办法、实施效果显著、具有创新点和应用推广价值的成果,即具有适用性、创新性、导向性和示范性的成果[2]。在此基础上申报教学成果奖,主要填写好《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申请书》、《高等教育教学成果报告》,并准备好附件材料。《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申请书》和《高等教育教学成果报告》集中展示了教学成果的工作精髓与理念核心,因此,填写时要在规定的篇幅中紧扣主题、精准点题,让评审专家最便捷地了解成果主要内容[6]。

(一)《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申请书》的填写。

《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申请书》主要包括“成果简介”、“主要完成人情况”、“主要完成单位情况”等内容[2],其中最重要的内容是“成果简介”,包括“成果简介及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成果的创新点”、“成果的推广应用效果”4个部分。

“成果简介”就是简要介绍已取得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效,只需对各种形式的成果、实施范围、学生受益情况及社会反响进行综述即可[10],成果简介要力求准确、精炼。“成果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一定要准确、凝练,不要罗列太多,3-5条即可。

“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即为了解决本成果要解决的教学问题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和方法。这些措施和方法要力求具体、明了、精炼、正确、完整。

“创新”,即创造性;新意[11]。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创新”指为了解决本项目要解决的教学问题或通过解决本项目要解决的教学问题而改进或创造的新措施、新方法、新途径、新方案、新模式、新理论、新产品、新专利,等等。因此,要根据本成果的具体情况,准确提炼出本成果的创新点,并要具体、突出(鲜明)、精准、凝练,不要列得太多,2-4条即可。

“成果的推广应用效果”包括项目组的“实践成效”和项目组以外的人或项目完成单位以外的人应用该项目成果以后的效果。既包括校内应用效果,又包括校外应用效果;校外应用效果又分省内应用效果和省外应用效果。这部分内容填写要具体、明了。另外,社会各界对该成果的积极评价是成果推广应用效果的有力佐证。

在“主要完成人情况”方面,主持人(第一完成人)要突出,最好是项目主持人、最大贡献者、主要论文的第一作者。每个完成人的主要贡献要写具体、简洁、准确、明了,最好条例化。完成人要按贡献大小排序。

成果的主要完成单位,指在成果的方案设计、论证、研究和实践全过程中作出主要贡献的单位,应与成果主要完成人所在单位一致。每项成果的主要完成单位一般不超过3个[2]。

关于“成果起止时间和实践检验期”。成果起始时间指立项研究或开始研制的日期;完成时间指成果开始实施(包括试行)的日期,实践检验的起始时间,应从正式实施(包括试行)教育教学方案的时间开始计算,不含研讨、论证及制订方案的时间。即成果的实践检验时间应从成果完成时间开始计算[13],而不是从项目完成时或项目结题时或成果鉴定时算起。成果应经过2年以上教育教学实践检验(特等奖和一等奖的成果一般应经过不低于4年的教育教学实践检验)[2]。实践检验期一定要计算准确,否则,若算多了,则有弄虚作假之嫌;若算少了,则会影响评审专家对该成果的价值判断。

(二)《高等教育教学成果报告》的撰写。

《高等教育教学成果报告》主要包括“成果研究和改革基础”、“成果研究和改革实践”、“成果的特色和创新”等模块[3]。

1. 关于“成果研究和改革基础”

“成果研究和改革基础”包括“问题的提出”、“研究和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和改革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相关项目立项情况”等4个方面的内容。“问题的提出”就是项目的研究背景,提出的“问题”要具体、准确、精炼。对于“研究和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语言要精练、层次要清楚、重点要突出、论证要充分。“研究和改革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应与《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申请书》中的“成果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相同或相近,这些“核心问题”要找准,不要罗列过多,1-3条即可。“相关项目立项情况”可用表列出,表格内容包括序号、项目名称、主持人姓名、参与人姓名、立项文件编号、结题文件编号;要注意立项项目与本教学成果的相关性,不要把无关项目列上。

2. 关于“成果的研究和改革实践”

“成果的研究和改革实践”包括“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教育教学方案”、“实施过程”、“取得的理论成果”、“实践成效”等内容。“研究方法”指整个项目的研究方法。一般而言,教育教学研究方法有实验研究法、准实验研究法、调查研究法、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实地研究法等[16]。具体撰写时,首先点明本项目使用了哪些研究方法,然后具体说明用这些方法分别研究哪些内容。“研究过程”包括教改课题的选定,教改方案的设计、研讨与论证,教改方案的实施,教改成果的总结与推介等过程。“研究过程”可以按时间段来写,简要说明各个时间段的工作内容,也可列表表示。“教育教学方案”与《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申请书》中的“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相同。“实施过程”,将“教育教学方案”付诸实践的过程。可以按时间段简要说明各个时间段的具体工作内容。

“取得的理论成果”:既包括实施过程以前取得的成果,如文献研究取得的成果,调查研究取得的成果,参观学习取得的成果等,事实上,上述的“教育教学方案”也是一种理论成果;又包括“教育教学方案”实施过程中及实施完成后通过总结取得的成果。理论成果主要包括教改论文、教材、专著等,具体填写时可以用“综述(提要)加一览表”的形式表现,表格包括序号、论文作者(全部)、论文题目、期刊名称、发表时间。

“实践成效”:教育教学方案实施以后取得的成绩。实践成效主要通过学生获奖、发表论文、学生创新项目、考研、考证、过级、毕业率、就业率、就业质量、创业率、专利、经济效益等体现。

3. 关于“成果的特色和创新”

“成果的特色和创新”包括成果的特色、创新之处和社会反响三个方面。

“特色”,指事物的特殊色彩、风格等[17]。因此,要根据本项目的具体情况,准确提炼出与他人的研究不一样的观念、方法、措施、方案、成果等,力求具体、精准、凝练、突出(鲜明),不要列得太多,1-3条即可。

“成果的创新之处”与《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申请书》中的“成果的创新点”相同,可以稍作展开,最好从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两方面分别阐述。

“社会反响”指项目组以外或项目完成单位以外的人对该项目成果的反应,包括对该项目成果的评价和成果的推广应用。社会对该项目成果的评价包括兄弟院校前来参观学习、各种媒体的宣传报道、项目组成员在各级会议上介绍经验、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等,这些内容都要写具体,以便说明该项目的影响范围和程度,如在会议上介绍经验,要写明是在校内还是校外,是全省所有高校还是省内同类高校,是全国所有高校还是国内同类高校,并要写出会议名称和发言题目及发言要点,最好以发言稿作为附件。成果的推广应用指项目组以外的人或项目完成单位以外的人使用该项目的成果(如方法、方案、观点、措施、经验、模式、产品、专利等)。这部分也要写具体、明了,如校内哪些单位采用了本研究成果,获得了什么成效?校外推广到哪些学校,有什么成效?等等。

(三)关于“附件”。

提供附件时要注意以下问题:①附件要齐全。如项目立项文件、结题文件,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效的相关材料,社会反响方面的证明材料等。②附件要完整。如附件材料的出处和日期要清晰,该签字、盖章的地方要签字、盖章等。③附件要有目录和页码。要按《成果报告》中的出现顺序排列,最好在《成果报告》行文中出现“(见附件P5,见附件P8-10)”等向导词。④不要装订与本成果无关的附件。⑤申报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需出具成果鉴定书。

深入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是高等学校向前发展的必然选择。只要我们从实际出发,面向市场、面向未来、面向世界,找准研究课题,持久深入地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就一定能取得丰硕的教学成果。在此基础上,准确填写《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申请书》,精心撰写《高等教育教学成果报告》,全面提供相关支撑材料,很有可能获得教学成果奖。

摘要:评审教学成果奖是鼓励教育工作者从事教育教学研究、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要想成功申请教学成果奖,必须找准教学改革课题,深入持久地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精心培育教学成果,准确撰写教学成果奖申请书和成果报告,全面提供附件材料。

关键词:教学成果奖,培育,申报

参考文献

[1]国务院.教学成果奖励条例[Z].国务院令第151号,1994-03-14.

[2][7][9][12][14]教育部.关于开展2014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审工作的通知[Z].教师[2013]14号,2013-12-30.

[3][15]湖南省教育厅.关于开展第十一届湖南省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奖励工作的通知[Z].湘教通〔2015〕342号,2015-07-24.

[4]教育部.关于批准2014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的决定[Z].教师[2014]8号,2014-09-04.

[5]湖南省教育厅.关于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申报和已立项项目中期检查与结题的通知[Z].湘教通〔2015〕118号,2015-03-30.

[6][8]陆国栋,徐展斌,张聪,等.高等学校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现状分析及培育途径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2015(3):26-30.

[10]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第六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一等奖成果简介[EB/OL].http://www.moe.gov.cn/s78/A08/gjs_left/s7206/s3880/201105/t20110513_119670.html,2011-05-13.

[1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大字本)[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214.

[13]教育部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励办公室.关于重申有关成果起止时间和实践检验期的说明[EB/OL].http://www.jxcg.edu.cn/zcwj-67.html.2014-03-11.

[16]袁振国,主编.教育研究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7.11-13.

养成教育绽放成果之花 篇8

塑造教师形象,树立学习楷模

众所周知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直接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不强调身教胜于言教。石化中学从教师的着装、言行入手,充分利用周一的集体升旗仪式和集会对教职工进行教育,并结合学校实际,编写了《荆门市石化中学教师守则》。学校组织教师认真学习,让教师们充分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懂得如何对待同事、学生、家长,掌握在不同的场合、对不同的对象的处事分寸。学会如何得体着装,打扮自己。同时,利用政治学习时间,石化中学对教职工进行法律法规培训,学习学校的规章制度,开展“爱岗敬业正师风”“廉洁从教为人师”等主题教育活动。使全体教师主动适应德育教育的新形势,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真正成为德育管理者,实现德育全员管理、全面管理、全程管理。

倾力文化建设,立足润物无声

走进石化中学教学楼,立刻感受到浓浓的文化气息。学楼的每一处成了学生养成美好德行的乐园,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可以强烈地感受和体验到浓厚的文化熏陶。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制度文化是维持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系统。石化中学在制度建设中独树一帜,以“从师生中来、到师生中去”的原则,营造“人人定制度、制度管人人”的和谐制度建设的新局面。学校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学习到人,让制度进脑入心。于此同时,荆门石化中学还十分注重精神引领。利用升旗仪式和班会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日常行为和校情教育的同时,学校还开放阅览室,利用广播站播放校园新闻和优秀稿件。创办校报,搭建师生写作平台,充分展现全校师生的精神风貌,营造浓浓的“书香校园”氛围。石化中学以硬化、优化、美化、净化、亮化校园文化环境为重点,在传统中挖掘新意,用融合的手段来为校园文化注入生机与活力,营造了一种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氛围。

着眼细节管理,注重教育评价

古人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要求学生从点滴小事做起。石化中学在全校倡导“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着眼于细节养成”,提出行为习惯上应做到的“八个好”。同时,学校细化评价体系,注重对学生表现的教育评价。当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开动脑筋,出色地回答问题时,老师会对他的智慧予以表扬;当学生热心帮助了有困难的同学时,老师会对他的爱心予以表扬;当学生在校园里主动地捡起地上的纸屑时,看到的任何一位老师都会对他的卫生习惯予以表扬;当学生能尊敬长辈、孝敬老人时,他的孝心会得到表扬。从细节处进行管理,注重对学生的教育评价,是石化中学大力推行养成教育的重要举措之一。

创新特色教育,促进个性发展

音乐、美术、体育是最能体现创新的艺术,也最能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石化中学面向全体学生,以育人为宗旨、以展示特长为基础,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激发学生对艺术的兴趣和爱好,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今年九月,学校举行了一场规模盛大、全员参与的金秋艺术节。内容丰富多彩,活动精彩纷呈。活动中,同学们有思想的翱翔,有感情的抒发、有青春的旋律,有技能的展示,有科学的探索,有毅力的体现,有诗意的飞扬……此次活动充分展现了该校师生奋发向上的激情和风采。

上一篇:四风自省自查报告下一篇:简析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的质量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