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成果奖”奖励制度(共14篇)
“教学成果奖”奖励制度 篇1
马良镇小学教学成果奖
奖励制度
为了激励全体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大力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切实做到堂堂清、周周清、单元清,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整体提高学生学习水平和学习质量,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再上新台阶,特制定本制度。
一、学校严格按照县、镇两级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组织学期末的学生素质水平测试,严格测试工作的各个环节,严肃考风考纪,确保测试工作的公平、公正、公开。教师要在平时教学中把好每节课、每个单元的质量关,扎实抓好“培优辅差”工作,抓住“双基”训练不放松,要精讲、精练、精选、精评,牢固树立“不放弃每一个学生”的教学观,细致作好分层教学工作,用爱心、耐心、责任心服务于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进步。
二、本制度所指教学成果奖,主要指1——6年级语文、数学基础学科教学成绩。
三、测试成绩报县教研室(镇级抽考学科按县级排名计算),经县教研室汇总后,凡取得全县前一、二、三名的学科(且在全县平均水平以上),分别奖励300、200、100元。
四、六年级教学成绩除按照以上制度执行外,取得镇级教学成果奖时,按照教学成果奖的等级,中心学校颁发的教学成果奖奖金,由六年级参与统考统阅学科教师平分。
五、综合组教学成果奖办法另定。
六、以上奖励属绩效工资考核外的教学成果专项奖励。
七、本制度解释权归学校。
八、本制度自2011年9月30日起试用一年。
2011年9月
“教学成果奖”奖励制度 篇2
关键词:小学 课堂奖励 双面性 利弊
在小学教育教学中,课堂奖励是一种课堂激励方式,包括情感奖励、物质奖励两种形式。虽说是一种“激励”方式,却也具有事物普遍的双面性。一方面,这种外部的刺激能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德兴趣,促使学生集中注意力,保证课堂学习效率,同时还便于课堂管理;另一方面,这种奖励方式也会对小学生身心产生诸如兴趣下降、功利主义、人际关系紧张等消极影响。
一、小学生课堂奖励之“利”
(一)情感奖励激发热情
教师的真情表扬、神情眼色、体态动作等都是情感奖励不可缺少的部分,小学生受到老师的口头表扬等情感奖励,会觉得是老师对自己的肯定,能极大地激发学习热情。教师在课堂上及时公平地给出情感奖励,经常鼓励学生是作为教师的一个基本教学素质。
笔者对所在学校进行教学反馈过程中,整理学生调查表统计结果显示:97.7%的学生认为教师表扬对自己学习积极性影响“非常大”,99.4%的学生希望在课堂上得到老师的鼓励;同时对教师调查表统计结果显示:课堂教学中运用表扬次数越多的课堂氛围越活跃。该组数据表明情感奖励在课堂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能极大调动课堂气氛,而且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二)物质奖励丰富教学
一些物质奖励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还能起到丰富教学的作用。其作为一种非常规教学方式,往往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在不同年级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不同奖品的特殊性和不同学科的特点进行示范教学,让学生将不好理解的问题,晦涩难懂的题目在物品的演示下更好地理解,印象深刻不容易忘记。课后再将这些奖品巧妙地送给孩子们,这样恰到好处地运用物质奖励,可以让学生印象深刻,引导学生前行。
(三)多样性奖励带来惊喜
小学生表现欲强,思维活跃,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课堂教学中奖励的多样性特点,时常能给学生带来惊喜,使其注意力能较长时间集中到学习上来。教师设计多种奖励形式,如奖励积分卡、小红花、小红旗、糖果、写着特殊字迹的小纸条等,还可以采取合作、歌舞等形式,只要赋予其“对胜者的奖励”“全班同学对你的认可”等一定的意义,学生就很愿意参与进来,而且会把得到的奖励收藏起来放在最醒目的地方,对学生来说,这种惊喜是一份非常珍贵的荣誉。
二、小学生课堂奖励之“弊”
课堂奖励不是万能的,其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既有优势也有局限。不分析其“弊”,就不能使这个辅助的教学手段得到充分恰当的运用。
(一)课堂奖励存在短效性
在课堂学习中,课堂奖励不同于激励,课堂奖励是激励的一种形式,激励强调的是“唤醒”,即激发起学生对该科目学习的兴趣,不是暂时的,具有持续性。课堂奖励是在课堂上给予学生喜欢的奖品,并不能代替激励,也不能起到激励的效果。教师用课堂奖励这种形式对学生好的行为予以奖励,效果是短暂的,缺少过程上持久性的考虑,眼花缭乱的奖励形式只是满足了在课堂上的时效性。对学生还应该怎样进行持久的激励值得深思。
(二)机械式奖励流于形式
当前小学课堂上的奖励存在“因为奖励而奖励”的现象,教师为了到达教学效果进行机械式奖励,没有真情流露。瑞士教改人乔安·佩斯特罗兹说:“教育的最高成就是在我们指出学生的错误时,能感动他们的心灵,用我们强烈的爱是他们信服。”课堂奖励也是建立在“爱”的基础上的,学生能读懂教师温暖的眼神和动作,什么是真心的表扬。教师要用真心让课堂奖励起到应有的作用,要让课堂奖励传递给学生实实在在的“正能量”。如果只是因为奖励而奖励,只是为了教学效果而奖励,就失去了奖励本身的意义。
(三)奖励对象“厚此薄彼”
小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性和“向师性”,对教师又依赖又崇拜,教师的任何一句话都会对小学生产生很深远的影响。因此,如果在课堂奖励中教师做出不客观不公正的奖励会对学生影响很大。课堂奖励恰恰是教育改革中一种不太完善的激励方式,而且课堂中学生人数众多,导致课堂奖励存在奖励对象“厚此薄彼”的现象。给没有得到奖励的孩子留下“他比我强”“我不如他”的心理阴影。奖励对激发学生兴趣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奖励对象“厚此薄彼”的问题也会使同学背负莫大的压力。
三、如何逐“利”避“弊”
(一)告别经验主义
当前教师对课堂奖励的认识停留在经验主义层面,没有深入到理论层面,只有细致地思考课堂奖励之“弊”,深入研究课堂奖励及理论和发展方向,将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投射到教育学、心理学问题上进行深入分析,通过重新设计,再在课堂中进行实践,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的如此往复,才能制定出符合小学生发展的科学合理的课堂奖励制度。
(二)降低奖励的针对性
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奖励,研究表明:对个体奖励不合理,会导致小学生的攀比妒忌心理严重、人际关系不和谐。教师要从调动大多数学生积极性出发,降低奖励的针对性,做到不针对个人,而针对集体中的一部分,减少少数典型的树立。进行集体表扬,如表扬一组、一排、一边的同学,而不是某某同学。这样进行集体表扬,大部分学生都受到了表扬,而没受到表扬的一部分同学也不会有负面情绪,反而希望为自己所在的一部分做得更好,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的同时,又能为学生今后的集体协作,互帮互助等美德的养成打下基础。
(三)注重奖励的层次性
教师要以每个学生都有潜能,但潜能不尽相同为出发点,知道学生之间存在差异性,合理激发不同学生的不同才能,把奖励标准设置成具有层次性的标准,尽可能让每个学生努力后都能获得课堂奖励,机会均等。奖励标准应该随着学生在不同方面的能力而进行灵活性的变动,对某方面能力强的孩子设定较高一些的标准,能力弱一些的孩子设置较低一些的标准。
(四)师生共同设计课堂奖励
课堂奖励的主体应该是学生而不是教师,课堂奖励是为学生服务的,目的不是用奖励控制学生。教师在设置课堂奖励时也要注重尊重学生的独立性和主体性,从了解学生的需求出发,充分采纳学生的意见,奖其所需,一起商议课堂奖励的形式。学生在自己设计的课堂奖励形式中自我衡量,纵向比较,全面进步,对课堂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陈传东.教育隐喻:奖励意味着什么[J].上海教育科研,2014(10).
[2]李鹰.奖励的教育意蕴及实践[J].教育研究,2013(1).
[3]徐芳.用“崇高”激励学生——对课堂中过度物质奖励的批判[J].教育研究与评论,2013(3).
[4]刘磊.论教育中的奖励[J].教育研究,2011(2).
[5]刘惠军.动机心理学[M].北京:开明出版社,2012(10).
[6]杨道兰.巧用奖励,促进教学[J].学生之友:小学版,2013(10).
34、教学成果奖励方法 篇3
为加快现代学校制度建设,逐步建立与全员聘用制相适应的重能力、重实绩、重贡献的分配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特制定本办法。
一、高考成果奖
奖励对象主要为高考成绩显著、完成或超额完成预定目标的备课组、贡献突出的任课教师和高考全面达标班级的班主任等。
奖励办法和奖励标准另定。
三、竞赛成果奖
1、评优课:市一等奖200元,二等奖120元,三等奖80元。省级获奖的双倍奖励。
2、其他竞赛(教案评比、说课比赛、课件制作比赛等):市一等奖120元,二等奖80元,三等奖60元。省级获奖的双倍奖励。
四、学科竞赛辅导奖
1、教师指导学生参加教育行政部门或教育学术机构组织的各种竞赛获奖,全国级一等奖200元,二等奖150元,三等奖120元;省级一等奖150元,二等奖100元,三等奖80元;市级一等奖100元,二等奖60元,三等奖40元。学生集体获奖,按级别双倍奖励。(同一批次只享受一个最高奖)。
2、辅导学生参加数、理、化、生等学科奥林匹克竞赛获奖,按相应级别标准的5倍奖励。
五、体育竞赛训练奖
1、田径比赛:
①市级团体奖:第一名800元,第二名 600元,第三名500元,第四名400元,第五名300元,第六名200元,第七、八名100元。
②市级单项奖:每分奖励15元。
③省级及以上获奖按上述标准双倍奖励。
2、其他比赛项目:男、女队获市级团体第一名500元,第二名400元,第三名300元,第四名200元,第五名150元,第六—八名100元。省级及以上获奖按上述标准双倍奖励。
教师教学成果奖励制度 篇4
信庄小学
为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全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发展学生多元智能,扩大教学成果,特制订教师教学成果奖励制度。
一、学科教学质量及学科竞赛奖励。
1.学区质量检测:按名次进行奖励。学区排名第一,奖金100元。排名第二,奖金50元。排名第三,奖金30元。
2.县质量检查:集体获前十名的分别奖100.90.80.70.60.50.40.30.20.10元
二、体育与文艺比赛奖励。
学区团体赛前三名,按50、40、30元奖,未设团体奖的情况下,个人单项奖前三名,按20、15、10元奖(奖给辅导教师)。
三、优课评选奖励。
学区一等奖考评加3分、二等奖2分、三等奖1分,区以上逐级加倍(二、三等不加奖)。
四、教科研成果奖励。
1、在正规出版社、报刊社公开出版发表的教育专著、论文、调查报告、研究报告、实验报告、经验报告等。市级报刊每篇考评加2分,省级报刊每篇考评加3分,国家级报刊每篇考评加4分。
2、在县、市、省、国家级有关部门论文评比中获奖的教育教学论文、调查报告、研究报告、实验报告、经验总结等。县级:考评加1分,市级:考评加2分,省级:考评加3分。国家级:考评加4分
3、县级以上教育科研机构批准立项的课题、成果鉴定、评审的科研成果等。立项的课题:县级考评加2分,市级考评加3分,省级考评加4分,国家级考评加5分。在教科研成果评比中获奖的课题按“第二项论文评比”进行奖励。
4、学区、校级论文评比中获奖的教育教学论文、经验总结等。考评加0.5分。
教育教学成果考核奖励暂行办法 篇5
为体现按劳取酬、按绩取酬的分配优越性,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现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和我校实际,制定本办法。
一、期末统考
(一)统考学科
对期末统考(含地生、信息技术等八年级结业考试学科)的学科,设立均分、总分名次和单科优秀数奖惩制。对非统考学科(音、体、美及非结业毕业考试学期的信息技术等),设立综合考核奖惩制,具体奖惩办法:
1、总分名次奖:
期末统考各科总分名次,在学校的该年级学生总数前5%的,奖班级教师40元/生;前6%—15%的,奖班级教师25元/生;前16%—20%的,奖班级教师15元/生(以上计算均四舍五入)。奖金由班主任根据本班实情,按劳、按绩公正、公平分配(分配方案由班主任报到教导处,教导处将奖金分解到学科教师个人,以下同类情况方法相同)。
2、期末统考学科优秀数奖励标准:按期末统考常规要求(统一命题、统一组织考试、统一阅卷)进行的考试,以各年级各学科成绩取前20%的学生作为优秀人数,并确定相对优秀分,按优秀人数奖励该任课教师,奖励标准:语数外学科每个优秀数奖励10元,理化学科7.5元,政史学科6.5元,地生及信息技术学科每个优秀数奖励5元。
3、小学毕业考试、期末抽测等视具体情况比照执行,具体措施由教导处拿出。
(二)非统考学科奖
对音、体、美及非结业毕业考试学期的信息技术等非统考学科设基本奖100元。但该科教师只有本人或指导学生参加片、县及以上级别的相关竞赛、汇演等,才可享受基本奖。对于学生参赛获奖的,学校另外对任课教师给予奖励,奖励办法见下文的“
三、竞赛辅导奖”。
二、中考
1、重点高中录取奖励:
(1)凡中考等级分达旌德中学正招线(不含分解指标线),奖班级600元,另奖班主任100元;
(2)参与分配的对象:凡学科考分计入当年中考总分的任课教师;
(3)奖金分配办法由班主任与任课教师协商制定,学校建议:计算奖金兼顾课时和分值,若计算课时分享奖金,则在初二阶段终结性考试的学科,如地理、生物信及
息技术等,应按当时终结性考试时的周课时数计算。
2、省统考中考学科原始分优秀成绩奖励标准:以该学科单科成绩进入旌德中学计划内招生数从高到低推算,确定学科优秀分和优秀数,每个优秀数奖励该学科教师15元。
3、市统考学科中考科目(体育考试、理化试验考试、地生会考及信息技术考试等)原始分设满分奖,按15元/生奖励教师。
4、学生个人总分原始分成绩获得全县第一名,奖励该班任课教师600元,总分原始分成绩获得全县第2—5名,奖励该班任课教师400元,获得全县第6—10名,奖励该班任课教师300元。
5、学生考取普高(以普高建档线为准),奖励班级10元/生,奖班主任3元/生。
三、竞赛辅导奖
辅导的学生在县级组织的学科竞赛、汇演、汇展、体育比赛、读书活动等活动中,获一、二、三等奖,分别奖辅导教师100、80、50元。若在市、省、国家级竞赛中获奖,奖金分别为区级的2、4、6倍。(同人同次竞赛,按获奖最高级别计奖;团体赛,按一人次计奖)
四、教科研奖
在主管部门组织的教师教育教学论文、课题、教案、课件、教具制作等教研活动中获奖,学校将给予奖励,奖励标准和办法同于竞赛辅导奖。(同件作品,只按获奖的最高级别计奖)。教师开发的校本课程,一经上级教育主管部门认定,奖个人或集体200元。
五、创优绩效奖
1、个人表现突出,工作成绩显著,获得校级(含校级)以上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优秀教研组长等荣誉称号的,奖励100元,县级、市级及省级以上分别奖励200、300、500元。
2、获得校级(含校级)以上“青年骨干教师”、“教坛新星”或“学科带头人”等称号的,奖励100元,县级、市级及省级以上分别奖励200、300、500元。
六、本办法自颁布之日开始实施,由校长室负责解释。
关于美军奖励工作制度的研究 篇6
通过研究和借鉴美军军队奖励制度的架构、运行方式以及优劣特点等,把握好奖励和军队建设之间的关系,将奖励和部队战斗力紧密联系起来,对于研究我军在新时期新形势下的奖励制度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美军;奖励制度;形成发展;背景;作用特点
中图分类号:E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5-0285-01
一、美军奖励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美军的奖励制度可以追溯到美国独立战争期间,在战争之初,美军通常以破格提拔的方式对作战表现出色者进行奖励,并提供给他们更高的薪水,到了战争后期,考虑到军费开支问题,华盛顿设立了“紫心勋章”来奖励那些战功卓著的普通士兵,用荣誉奖励代替物质奖励极大的减少了部队的军费开支。但华盛顿辞职后,这套制度没有被保持下来,直到美国南北战争爆发后,国会批准了海军设立“荣誉勋章”以“提高海军战斗力”的提案,“荣誉勋章”自此正式诞生,随后,陆军仿效海军设立了“陆军荣誉勋章”,这标准着美军的奖励制度基本建立。
但是从1865年美国内战结束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期间,荣誉勋章是美军(陆军、海军、海军陆战队、海岸警卫队)唯一可用的勋章,因此,该奖章在历史上出现了许多滥用的情况,美军的高层也意识到将一些战功卓越的战士和不达获奖标准的战士颁发同样的奖章是不公平的,所以在一战开始后,美军开始完善自己的奖励制度,具体反映在设立了一些其他的奖项,例如,1918年1月陆军设立了优秀服役十字勋章、服役优异奖章等。
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的军事力量也达到了阶段高点,各方面建设也达到了一定高度。此时,美军的奖励制度进入了稳定发展期。首先表现在新增奖项减少,其次表现在奖励法规和工作程序不断完善,此外,为了迎合美军在全球的军事战略部署,美军还设立了全军通用的杰出军事志愿者服役奖章、反恐远征奖章和全球反恐服役奖章,有力的激励了美军官兵积极努力实现军队和国家的战略意图。
二、美军奖励制度建设的背景
美军的奖励制度在制度的背景下,又受到政治背景、经济背景、文化背景的影响,这三个因素构成了奖励制度的整个外围的基础性环境。
1.政治背景。“三权分立”是美国政治制度构建的基石,权力的相互制约成为美国政治的基本遵循,美军的奖励制度充分体现了对权力加以制衡的思维。首先,美军奖励制度注重各种决策的透明化。奖励从开始的推荐、办理过程到接下来的审核、颁发过程都做到完全的公开和透明,其他军人可以根据获奖者的实际表现来判断奖励是否公正。其次,美军为奖励制度构建了严密的奖励审查机制,对于受到质疑并经审查的确属违规的奖励行为将按照撤销奖励的程序执行,并将依据相关的军事法规追究涉及到的推荐人、审核官员的责任。这一措施,极大的对实行奖励的权利主体起到了制约作用,规范了美军的奖励制度。
2.经济背景。美国是当今世界的头号资本主义强国,雄厚的经济实力是美军发展建设的重要基础。美国的经济实力不仅在物质层面影响着美军的发展建设,还在制度层面决定和约束了美军的制度选择。美国的经济实力以及美军作用的充分发挥(战事不断),决定了美国军人所享受的经济待遇比较优越。无论是在美国国内的纵向比较还是和其他国家军队待遇的横向比较,美国军人的待遇都是比较优越的,这对美军奖励制度的影响是深远的。从古到今,奖励制度都有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两种取向。从历史上看,越是经济落后、生产力低下的时代或国家,就越重视物质奖励;越是经济发达、生活富足的时代和国家,便更加注重精神奖励。因此,美军通过荣誉奖励直接对军人的精神层面发挥作用,回避了物质奖励的边际效用递减现象,因而成为美军奖励制度的必然选择。
3.文化背景。一方面,美国文化通过影响塑造军人群体的价值观来影响奖励制度,因为价值观是美军奖励的基石,奖励制度的有效发挥离不开对价值观的正确把握。一名美国军人从出生,便置身于美国文化的包围之中,从参军入伍那天起,又开始受到美军内部文化、管理教育方式的影响,这两大因素对军人群体价值观的影响是决定性的。
另一方面,美军巧妙的将宗教和将价值观的构建结合起来。因为“美国是西方最笃信宗教的国家”,美国人中有90%以上的人信仰宗教,美国军队更是有95%以上的人信仰宗教。[2]美军利用宗教带来的行为思想上的影响构建美军的价值观念:美化军事行动,增强军人执行任务是的使命感和自我认同感;以“人道主义”为托词,赋予美国强权政治以“为民主而战”的外衣。因此,通过对美军价值观的构建,美军形成了荣誉至上的奖励机制。
三、美军奖励制度的作用
从美军的奖励制度的发展史不难看出,它之所以在美军两百多年的建设中一直占据重要地位,就是奖励制度对美军的平时建设和战时作战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美军奖励制度的作用第一反应在其强化对军队的控制力,通过怀柔的手段让士兵无论在平时还是在战时都能为追求荣誉而扎扎实实训练和不顾一切的完成作战任务;第二是正确引导军人行为,通过奖励制度帮助军人群体构建为“民主、荣誉和利益”而战的思想,达到引导军人行为的作用;第三是培养军人的荣誉感,军人获奖的外显机制能够增强军人的荣誉感,提高军人对国家和军队的认同度;第四是提高了军人的社会地位,美军的通过奖励机制塑造美军形象,用舆论引导美国社会支持军队。
四、美军奖励制度的主要特点
1.奖励法规健全。美军的奖励法规注重细节,可以从法规中比较准确地判断能否获得奖励以及应获得何种奖励。因而不论是被提名的获奖者,还是有奖励批准权的官员都只是依据法规参与到奖励工作之中,个人随意操作的空间很小。此外,美军奖励制度法规的层次比较清晰合理,具体的奖励由国防部和各军种自己完成,但不得与联邦法律相违背。
2.奖励不限比例。奖励不限比例是美军重要的奖励思想,这种制度更加注重个人,其关注点在于同样功绩的个人在全军范围内能够获得同样的奖励,避免了“同功不同奖”问题的出现,保证了奖励颁布的公平性。
参考文献:
[1]美国政情研究重点课题之九——《美军奖励工作制度研究》,总政治部联络部.
“教学成果奖”奖励制度 篇7
为调动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在教育教学岗位上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积极实践、争创一流教学成绩,特制定本办法:
一.教育教学质量奖
1、每学期期末或综合素质竟赛时,中心校组织考试时,所教年级学科平均成绩与上次相比上升者且进入总名次前1/2的,获教学“教学质量提高奖”。所任学科位次位于全乡总名次的1/2时奖励50元,较1/2名次每提高一名次再增加50元。
2、中心学校期末统考或综合素质竟赛时,所任科目单科成绩获得前总名次的前1/3的教师给与奖励,标准为:第一名500元、第二名400元、第三名300元、第四名200元、第五名100元。
3、在县教体局、教研室组织的综合素质竞赛中,所辅导的学生获奖一人次奖励100元,人次*100元=总额。
4、保持奖;每学期期末或综合素质竟赛时,所担任学科(语文、数学)在中心校上次统考时为第一名、第二名;在本次统考中保持第一名在原来名次奖的基础上奖200元,保持第二名在原来名次奖的基础上奖100元。
5、计算总名次的前1/
2、1/3时,保留整数,尾数只舍不入。
6、(语文、数学)第一名、第二名名次奖与保持奖可兼得,其它奖项若有重复时,按最高标准奖励,不重复奖励。
三、本办法适用于中召乡第六小学在岗在职的所有教
师,解释权在学校。
四、本办法自宣布之日起施行。
2014
“教学成果奖”奖励制度 篇8
第一条 为了表彰奖励从事高等教育教学、在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中取得成果的个人和集体,调动我省高等教育工作者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我省高等教育事业不断发展,根据国务院颁发的《教学成果奖励条例》和我省高等教育实际,特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教学成果系指反映教育教学规律,具有独创性、新颖性、实用性,对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实现培养目标产生明显效果的教育教学方案。具体指:
(1)坚持教书育人,在加强政治思想教育,进行课程、教材、实验实习基地建设,探索教学规律,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等方面的成果;(2)推进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在专业、师资队伍、教学基地和校风建设,促进产学研相结合,改进教学制度,实现教学管理科学化等方面的成果。
第三条 省级教学成果奖主要面向普通高等学校教师。凡在教书育人、教学改革、教材建设、教学管理等方面取得教学成果的教师、教学辅助人员和教学管理干部,以及在普通高等学校中取得教学成果的学术团体、社会组织和个人,均可依照本办法的规定申请省级教学成果奖。
第四条 申请省级教学成果奖的项目,必须符合社会主义
— 1 — 办学方向和教育规律,有突破、创新,具有国内或省内先进水平,经过两年以上教育教学实践检验,在较大范围内有示范作用和推广价值。
第五条 申请省级教学成果奖的教师应连续3年满教学工作量或连续4年中累计满3年教学工作量。其中从事本、专科教学的工作量不得少于额定教学工作量的三分之一。教学管理干部必须在本岗位上连续工作4年以上。
第六条 在成果的方案设计和实施过程中作出主要贡献的单位,为成果的主要完成单位。直接参加成果的方案设计和实施,并作出主要贡献的个人,为成果的主要完成人。申请省级奖时,每项成果的主要完成单位不得超过3个,主要完成人不得超过5人。
第七条 省级教学成果奖分为一等奖、二等奖,对获奖者颁发奖金和证书,其中奖金由所在学校安排。
对同时获得学校、省级、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者,按最高级进行奖励,不重复发奖金,但可发相应的荣誉奖。
省级教学成果奖应当记入本人考绩档案,作为评定职称、晋级增薪的重要依据。
第八条 设立省级教学成果评审委员会,负责省级教学成果奖的评审工作。评审委员会的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省教育厅聘任。
第九条 省级教学成果奖由省教育厅批准授予,日常工作由高教处、职成处负责。
— 2 — 第十条 省级教学成果奖的申请程序为:个人申请,教研室(组)、系(科)推荐,学校审核后,择优向省教育厅推荐,其中推荐一等奖的成果不超过推荐总数的20%。
第十一条 申请省级教学成果奖,须填写省教育厅统一制定的《省级教学成果奖推荐书》、《省级教学成果奖申请表》,并提交反映该成果的科学总结,或在省级以上新闻出版部门批准的报刊上发表的论文。
第十二条 申请一等奖,须在学校教务部门主持下,对成果进行现场鉴定,并提交《省级教学成果奖鉴定书》。鉴定委员会应由同行专家3至5人组成,该成果完成单位的专家和完成人不得担任鉴定委员会成员。
第十三条 省级教学成果奖每两年评审一次。
第十四条 省级教学成果奖的奖金,归项目获奖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截留。
第十五条 省级教学成果奖在授奖前应予以公布。单位或个人如有异议,可在公布之日起30天内提出,由初审单位提出处理意见,报省教育厅裁定。弄虚作假或剽窃他人成果者,经查明属实,应撤销其奖励,收回奖状、证书、奖金,并由所在单位按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或行政处分。
第十六条 校级教学成果奖的奖励标准及评审办法由学校制定,奖金不得高于省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中国科举制度研究的新成果 篇9
全书共十章,分别由对相关问题有深 入研究的学者撰写,如第七章的作者吴霓 博士长期研究私学问题,著有《中国古代私 学发展诸问题研究》及《中国古代私学与近 代私立学校研究》等;第八章的作者王炎平 博士对科举与社会风气问题曾有《槐花黄, 举子忙:科举与士林风气》一书问世;第十 章的作者徐勇博士对中国古代官学及元代 书院等教育史的重要问题及教育史文献均有深入精到的研究。这样一支作者队伍,为本书的质量奠定了基础。
鉴于学术界对科举制度的研究已有了较为丰富的成果,作者避免了这些成果广泛采用的以时间为序的论述方法,而采用专题的形式。全书十个专题几乎遍及科举制度的各个领域,包括其起源、演变的历程和其对政治、文化、社会的影响,其中既有纵向的对历史进程的叙述,也有横向的深入的比较分析;既有分论,又有总结,合理的结构为问题得到充分有力论证提供了保证。
材料是否丰富,论证是否深入,以及史与论是否实现了较好的结合,均是衡量史学著作学术质量优劣的重要标准。《中国科举制度研究》一书材料来源较为丰富,除正史、政书等研究制度史的基本史桫I、,经书、编年体和纪事本末体史书、诸于、野史、笔记、谱牒、文集、古典小说、方志、近代报纸和杂志等均在作者搜罗之列’。清末商衍鎏等亲身经历过科举实践者的回忆史料,也使读者耳目一新。第十章的作者更是结合自己对蒙学的深入研究,在文中引用了大量比较罕见或少有人关注的启蒙教育读物和民间教育读物,如《传家宝》、《改良绘图解人颐》、《益笺补》、《安乐铭》、《甚么话》等。在丰富史料的基础上,作者有说服力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实现了史论的较好结合。《研究》还有一个比较突出的特点,即对定量分析的重视。如历朝总人口与录取进士数之比例的表格(第62页);对唐会昌五年国子监及各府州县学举送明经和进士名额的统计及相关分析(第268页);对明代科举中第者是出自乡村还是城市的分析(第299页);对唐长庆元年进士出身的分析(第395页)等,都运用了定量分析的方法,使论证更加充分有力。
《中国科举制度研究》的作者还充分注意了海内外二十世纪中国科举制度的研究的诸多成果,其中国外学者如日本学者宫崎市定的《科举》和《中国的考试地狱:中华帝国的科举制度》、荒木敏一的《宋代科举制度研究》、西方学者贾志扬(John Char-fee)的《宋代科举》、李弘祺(Lee,ThomasHung-chi)的《宋代的官学与科举》、弗兰克·沃尔夫冈(Wolfgang Franke)《传统中国科举制度的改革和废除》、何炳棣(Ho,Ping-ti)的《中华帝国的成功阶梯》等都可以为我们提供新的观察视角。
作者在第三章论述科举制度与封建中央集权政治的关系时,运用了发生学的理论,以此讨论科举制,“其意并不在考证科举制度的起源,所关注的是隋唐王朝推行科举制的指导思想及历史背景’”(第89页),并由此得出结论:科举制是克服和改革两汉魏晋南北朝选举制度弊病的产物,是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政治的产物。这有益于深刻认识科举制度与封建中央集权政治的关系。
此外,作者比较注重从社会史的角度来研究制度史,如对政府官员出身的叙述(第94页)和论述科举制度对落第土子心灵的打击及对其生活道路的影响(第105页),以及第八章对科举制度下的士庶关系演变、人的价值观念、婚姻家庭关系的变化的研究等,都发表了以社会史的眼光考察历代科举制度的新认识。
当然,《中国科举制度研究》一书在有些地方尚可进一步做深入讨论。如关于科举制度对朝鲜、日本和越南等国家的影响,本书只是在第58页有简单叙述;对中国科举制度与西方文官考试制度的关系,书中仅在第59页有一段提及,其实对此完全可单列一章进行论述。另外,书中的个别结论仍有可商榷之处。如追溯八股文的渊源时,称其“可以溯源到宋元时期的经义”,“经义”是当时进士科的考试内容之一,而八股文只是一种文体,可见这一叙述有失严谨。然而,白璧微瑕,《中国科举制度研究》一书仍不失为科举制度研究的成功之作,其问世应当有益于推动科举制度史及相关政治文化现象的研究向纵深发展。
成果奖励办法 篇10
教育科研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奖励教育科研成果是教育科研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推动教育科研深入发展,促进科研水平不断提高,促使教育科研成果迅速转化的基本动力。为调动广大教育工作者进行教育科研的积极性、创造性,现制定教育科研成果奖励暂行办法。
一、指导思想
1.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双百”方针,努力推动全市群众性教育科研的广泛开展,促进我市教育科研和教育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教育教学管理水平。
二、工作管理
2.市教育局人事科和教研室负责市级教育科研成果的奖励工作。
3.成立市教育科研成果奖励评审委员会。
4.教育科研成果奖励的运作按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有关规定实施。
5.获奖的教育科研成果记入本人档案,作为评选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教师和晋升专业技术职务等的重要依据。
二、评选程序与评选标准
6.经市教育科研管理部门鉴定并认定的教育科研成果应由申报人所在单位向市教育局申请参评,符合市级教育科研成果奖励条件的,由教育局签署意见后报市教育科学成果奖励评审委员会评定奖励项目和等级。奖励项目主要包括教育教学改革实验、教育科研课题研究成果等。奖励等级分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其评奖标准如下:
一等奖选题有重要意义,对教育教学某些方面有创新见解,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和较强的实践指导作用,在我市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二等奖选题有较重要意义,对教育教学某些方面有深刻实践体会和理论认识,有一定学术价值和实践指导作用,在我市有一定的影响。
三等奖对教育教学的某些方面做出了正确、富有新意的阐释,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对解决实际问题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7.评选必须按照客观、公正、认真负责的原则,实行民主集中制,以集体评审意见为准。
8.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将对市级教育科研成果向上级教育科研机构推荐参评。
三、成果推广
9.加强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广,充分发挥其效益,才能使教育科研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教学奖励制度 篇11
一、指导思想
为了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计划,有利于落实国家课程计划,按要求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为了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推动我校教学工作的顺利进展。
二、奖励办法
(一)学科成绩奖
以镇期末统考成绩进行奖励,分保优奖、一等奖、二等奖、进步奖
1、保优奖:
代课教师能够保持上学期名次者奖励金额为180元。
2、一等奖奖励办法
代单科教师学科成绩为学区第一名者为一等奖,代多科教师所代学科的均名次在全镇前三名(含第三名)为一等奖,奖励金额为150元。
说明:均名次为所代学科的平均名次。如,语文科名次为1名,社会科名次为5名,均名次为(1+5)/2=3。
3、二等奖奖励办法
代单科教师学科成绩为学区第二名者为二等奖,代多科教师所代学科的均名次在全镇三至五名(含第五名)为二等奖,奖励金额为100元。
4、进步奖励办法
在镇期末统考中,对照上一学期成绩,进行倍奖,每门课每提高一个名次奖励10元,提高两个名次奖励20元,提高3个名次奖40元。说明:以上奖励可同时享受。
(二)教师辅导奖励办法
教师辅导奖包括二课堂活动奖、体育竞赛奖。
学生获镇级一等奖:辅导教师奖励30元;二等奖20元;三等奖10元。学生获县级一等奖:辅导教师奖励60元;二等奖40元;三等奖20元。体育竞赛获团体第一名:辅导教师奖励50元
“教学成果奖”奖励制度 篇12
【摘要】本文以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的投资主体和研发主体多元化为视角,分析其成果归属及运用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并以英国相关政策及实用工具为范例,分析后提出建议制定强制性及引导性规范,以期在国家权力干预及多元化投资研发合作方“意思自治”间达成权益分配平衡。
【关键词】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知识产权;意思自治;引导性规范
近年来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呈现出投资主体和研究开发主体多元化的趋势,企业作为投资主体和合作研发主体参与其中的比例逐年提升。随着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的出台,有望激励促成更有效的科研成果转化运用机制。笔者认为,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讨论多元化投资及研发合作的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成果的归属争议及其解决思路,颇有实际意义。
一、现行立法下的归属制度及其存在的问题
讨论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成果的归属,首先须关注三部法律和部门规章:《国家科研计划项目研究成果知识产权管理的若干规定》(2002年,科技部和财政部联合颁布,以下简称《若千规定》)、《科学技术进步法》(2007)、《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知识产权管理暂行规定》(2010年,财政部、发改委、科技部、教育部等四部委联合颁布,以下简称《暂行规定》)。该三部法律和部门规章确定了我国现行立法对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成果的一般归属原则是“以项目承担方持有为原则、以国家持有为例外”。再看《促进成果转化法》及《合同法》,综合该两部法律的相关条款可得出: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的投资人或研发参与人可视贡献度成为项目成果共有人,且在一定情形下享有免费实施、优先受让等权利,如当事人“意思自治”对权利义务做出特别约定则须被优先适用。综合分析上述现行立法及政策,笔者认为存有两个问题:
问题一:对国家权力的介入和实施缺乏相应的制度安排。上文提到的《若千规定》、《科学技术进步法》、《暂行规定》里确定的“以国家持有为例外”的情形,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及《合同法》里没有作出充分的呼应。根据《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及《合同法》的规定,多方主体合作形成的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成果可由合作各方进行协商约定,若无约定或协商不成的,则可引用的相应条款进行权利义务界定。那么问题在于:如因涉及国家安全利益等原因需对项目成果收归国有或限制其流转运用的,如何在各方主体自由协商环节作出合理的交待。换言之,如何既保障必要的国家意志贯彻又不影响自由契约效率?这是现行立法和政策需要补充回答的一个问题。
问题二:对项目主体间的自由协商缺乏必要的引导性规范。从上文不难看出,现行立法对多方主体合作形成的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成果的归属问题做了充分的放权,以当事人“自由协商”结果为优先适用。但是这种放权并没有促成实践中的充分有效协商,根结在于多元化投资和研发合作项目本身的特点。随着近年来科研合作的跨国跨界化、专业分工细化等趋势,多元化投资和研发合作的国家科技计划项目逐步集成了科研界和企业界的研发资源,其产出成果很有可能覆盖到未来新兴产业的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在转化应用上也有相应比较复杂的结构。企业界参与其中的目的往往在于通过联合资助、合作研发第一时间掌握项目所指向的未来新兴产业的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信息,由此会演化出对项目成果的知识产权归属、后续产品开发話语权甚至潜在的技术垄断力布局等一系列具体的诉求。而高校和科研院所在现有科研竞争及管理体制下则更看中项目成果本身的学术价值,且通常主张对项目成果享有进一步研究的权利。所以诉求不同的多类主体极易在项目成果的归属以及由归属引申出来的运用权益上引发争议。实践中大量项目在签署研发任务书时侧重对研究目标、进度、经费预算、成果形式等内容的约定,而对于成果归属及相关权利分配则频繁使用了类似“未尽事宜,各方另行商议”这样的表述。笔者认为,被回避的问题,可能就是最有协商难度的问题,也是容易引发争议的问题。这个争议会由项目成果归谁所有为焦点,引申出知识产权布局、后续产品开发、学术成果发布等相关权益分配上的一系列争议。为了预防或降低这些争议的出现,需要在现行立法框架下出台配套的制度性工具,用于引导促成各方主体的充分有效协商。
二、英国的相关引导性规范及其启示
笔者在工作中与英国技术转移服务机构有较多交流,英国在推动产学研合作方面起步较早,对于协调企业界参加政府项目的投资和研发有一些可供借鉴的制度创新,其非常鼓励建立由政府、企业和研究机构参与的多层次、多形式的专项合作计划,比如广为熟知的“法拉第合作伙伴计划”(Faraday Partnerships Initiative),该计划并不支持单个企业与学校之间的研发合作,而是支持以联盟为单位的合作,其所指的联盟是由公司、大学、研究机构等各方主体开展协作而组成。在英国,很多行业都建有“法拉第”联盟,英国政府对这些联盟会提供资金支持其开展活动及日常运行,行业内的公司或科研机构都可以申请联盟成员资格,取得资格后视情参与不同的合作科研项目。这种机制推动了大学科研机构与产业界的广泛联系及深入合作,并且成就了一批资深的技术转移咨询专家,他们善于捕捉产业界的技术需求、筛选对口的科研人员,并斡旋其间调动各方共同申请相应的资金资助,直至为这类项目的研发成果制作商业计划书,将其推向市场。
当然,在上述项目运行中,如何界定各自对项目成果(知识产权)的权益是焦点问题之一,英国政府为此配套推出了合同范本,其对知识产权归属及运用方面的利益分配的指引效果非常突出。兰伯特协议工具包是其典型代表,这是英国知识产权局为产学研多方合作开发的知识产权协议范本,旨在降低合作研发中知识产权分配的协商成本和契约化过程的复杂性。工具包设置了五个合作研究的协议范本,对项目成果中的知识产权归谁所有及相应的从属权利进行了不同的设定,当事人可五选一进行套用。这五种情形分别是:大学持有项目成果知识产权,并向企业发放非排他许可证;大学持有项目成果知识产权,并向企业发放非排他许可证,但企业有权提起谈判就特定成果索要排他许可证;企业持有项目成果知识产权,大学在不影响企业申请相应专利的前提下可基于学术目的而使用项目成果;企业持有项目成果知识产权,大学仅在限定条件下享有发表论文等相应权利。经对上述5种情形的分析比较,笔者认为兰伯特工具包有两个核心理念可供借鉴:
首先是适用有利于商业化原则,保护企业界对研究成果转化运用的主动权。从兰伯特协议工具包的五种情形不难看出,其规则设定隐含着一条线索,即企业是否有较大意愿对项目成果进行转化运用。实践中,在合作洽谈时企业会提前考量项目本身的商业化潜力及市场,如果偏学术理论,则可以选择限量研发资金投入,并不予主张过多的知识产权权益;而对于与商业利益紧密度高的项目,企业则可以选择加大研发资金投入,借以交换更多的知识产权权益及其他相关话语权,比如强硬到排斥高校发表学术论文的权利。这种以有利于商业化原则为出发点的规则设计原理是符合多元化合作的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的设定初衷的,此类项目或多或少都关系到具体产业的战略性布局,理应积极推动其项目成果尽快投放于产业、产生商业价值。这种立法精神在欧美国家均不鲜见,美国的《拜杜法案》即载明“借助专利制度去促进源于政府资助的研究产生的发明的利用,促进这些发明的商业化和公共使用,是国会立法的目标”。
其次是从利益平衡原則出发对具体权益做精确分割,尽量避免知识产权的简单共有。兰伯特协议工具包的5个范本均未设定双方共同持有项目成果知识产权的情形。其实在产学研合作环境比较成熟的欧美国家,高校和企业界都有共识即知识产权共有会造成高额的后续沟通成本,最经济的做法是在合同磋商阶段就考虑充分、谈判彻底、表述准确。说到“精确分割”,也有不同的切入点,比如对项目成果以量计分为A、B、C归属于不同的参与方,但这种分割法随着交叉学科项目的增多已经不被鼓励使用,更好的方式是把与项目成果相关的不同性质的知识产权权益进行“拆分”,对其所有权、基于学术目的使用权、进一步研究开发权、发放许可证权等不同权利在各个主体间进行按需分配,并相应调整该权利的获取对价。反观我国此类项目,由于没有类似兰伯特工具包的引导性规范,项目成果被约定共同共有的情形不在少数,各方主体认为悬而未决的问题可以在实践中另行商议。但实践中大量研发结束后重启的项目成果相关权益的谈判,都极易限入僵局,其结果都不利于技术成果的有效流转和运用。换言之,基于知识产权运用过程对“独占性”的必然要求,其相关权益的真正平衡不能靠简单共有达成,而需要对权益内容做精确的分类并预留限量的再协商余地才可。
三、对制度设计的几点建议
如上文所提及,多元化投资及研发合作的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成果归属制度须进一步对国家权力的介入和实施做出相应的补充规定,也须对项目主体间的自由协商提供必要的引导性规范。笔者建议在现行制度里增设两类类规则:
1、为使国家保有合理干预权,应设定强制性规范。建议在《促进成果转化法》直接增设相应条款对《科学技术进步法》、《暂行规定》等制度作出呼应,具体条款可有如下考虑:如果项目各方对项目成果归属及处置的具体约定违背“国家安全、国家利益或重大社会公共利益”的,则该条款自始无效;对所涉专利可能会写入国家标准的项目,项目各方对项目成果归属处置的具体约定不得排除向公众进行优惠许可和公平交易;对涉及公益或涉及特定社会效益的项目,项目各方应就未来可能之专利转让或许可的议价机制作出约定,避免排除社会公众得以合理成本运用项目成果的权利;项目各方对项目成果归属及处置的约定不得对抗国家因公共利益需要而对其相关专利进行推广应用的权利。
2、为提升项目合同的协商效率及可操作性,应设定项目成果归属的引导性规范。鉴于多元化投资及研发合作项目自身的复杂性及我国科研院校和产业界合同谈判有限经验及现有水平,需要设定项目合同示范条款,既对各方主体的最基本诉求做出锁定以避免不必要的谈判拉锯,也对其他具体权利义务设定可选项,引导双方进行“被动思考”。换言之,寻求契约化的正式合作关系不过是让过去隐藏的问题浮出水面,契约化在呈现问题的同时,也是解决知识产权归属问题的必经之路。对于具体条款,笔者建议设定以下3种归属情形:1)项目成果知识产权归非营利性机构一方时,其应授予其他各方非排他许可证,并不得排除就排他许可证或所有权转让开展后续谈判。这样设定可体现企业方参与项目的最基本诉求,是从有利于商业化的角度做出的考虑。2)项目成果知识产权归营利性机构一方时,其他各方有权基于学术目的免费使用项目成果,但各方可对该权利行使的期间、范围和方式等做出具体的限定性约定。这样设定是在保障产业界独占项目成果进行商业化开发前提下保留科研界做进一步研究的权利,有利于学术成果的延续和进步。3)项目成果知识产权归各方共有,各方均有权在该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研究开发,但未经项目各方一致同意不得将该技术成果对外许可或转让。这是考虑到个别重大跨界合作的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的客观需要,尤其项目各方不存在直接的商业竞争反而具备功能互补长期合作的基础,在这种情形下可设定共同共有,并由项目各方对共享的权利及共担的义务做出具体的协商和约定。
参考文献
[1]梅亚平,陆飞.《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知识产权管理政策探讨》,载于《研究与发展管理》2001年第2期第71页.
[2]沈文京,张明喜.《英国科技项目招投标的经验》,载于《学习时报》2011年第7期第7页.
[3]饶凯,孟宪飞.《英国大学专利技术转移研究及其借鉴意义》,载于《中国科技论坛》2011年第2期第153页.
[4]周竺,黄瑞华《产学研合作中的知识产权冲突及协调》,.载于《研究与发展管理》2004年第1期第92页.
[5]李晓秋.《美国拜杜法案的重思与变革》,载于《知识产权》2009年第5期.
[6]沈文京,张明喜.《英国科技项目招投标的经验》,载于《学习时报》2011年第7期.
[7]傅正华.《Bayh—Dole法案出台的背景及启示》,载于《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年第3期.
作者简介
公安调研成果奖励办法 篇13
一、实行优秀调研成果分级奖励制
全市公安机关和公安民警撰写的调研文章获奖或被上级有关刊物采用的,按照市局机关和各县、市、区不同管辖,分别给予稿酬之外的奖励。市局机关民警的奖励标准是:
1.凡是调研报告、论文在市委《决策参考》、市委政法委《政法调研》等市级刊物发表或在市级征文中获奖的,每篇奖励100元。
2.凡是调研报告、论文在省委《调研内参》、省委政法委《XX政法》、省厅《XX公安简报》调研专刊、XX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等省级刊物发表或在省级征文中获奖的,每篇奖励200元。
3.凡是调研报告、论文在公安部《公安调研》、《公安研究》、《调研文稿》、《公安大学学报》等部级刊物发表或在部级征文中获奖的,每篇奖励300元。
4.上述奖励标准适用市局机关各单位各部门和XX、XX、XX分局,具体奖励审批程序:凡是调研报告、论文有符合奖励条件的,由文稿撰写者提交发表文稿的刊物、证书或文件,填写《XX市公安局调研文稿奖励审批单》(见附表),报市局办公室研究室审核后,由市局办公室主任审批。市局各单位文稿撰写者凭审批单到市局财务领取奖金,XX、XX、XX分局凭审批单到本局财务领取奖金。
各县、市、区公安局、分局参照市局奖励标准,自行制定奖励机制。
二、实行优秀调研成果评选表彰制
由市局办公室组织有关专家学者对专题调研和调研文章进行评比审定,按照不超过25-30%的范围筛选出优秀调研文章,划分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优秀奖四个等级实行表彰通报奖励,分别给予500元、300元、200元、100元的物质奖励,必要时可召开调研成果表彰研讨会。具体奖励额度由办公室提出申报,报市局主要领导或分管财务领导审批,市局财务支付。
三、实行特邀研究员聘任制
对热心公安理论研究工作,调研文章质量较高,被省以上刊物多次采用或研讨会多次获奖的。市局遴选聘请为市局特邀研究员,作为全市公安系统调研骨干,开展调研工作。各地、各单位要为特邀研究员提供寻找素材条件和时间等调研保障。市局将不定期对优秀特邀研究员进行评比表彰,给予物质奖励,奖励标准参照调研文稿标准另定。
部机关重要信息成果奖励办法 篇14
关于印发《部机关重要信息
成果评价办法(试行)》的通知
部机关各处室:
经研究,现将《部机关重要信息成果评价办法(试行)》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中共南昌市委组织部
2008年9月28日
部机关重要信息成果评价办法(试行)
为进一步加强我市组织工作的对外宣传力度,扩大我市组织工作在全省、全国的影响,充分调动部机关干部工作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特制订本评价办法。
一、主要目的积极推介我市组织工作所取得的新成就、新经验,充分调动部机关干部撰写和投送组工信息、宣传稿件和调研文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力争在一些中央级、省级重要媒体上和中组部、省委组织部刊物上刊(播)发反映我市组织工作各领域的实践成果和制度成果,扩大我市组织工作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影响力。
二、评价办法
(一)评价对象
部机关各处室及工作人员发表的重要信息成果,包括:
1、反映南昌组织工作经验做法的文章、信息、图片、新闻报道;
2、关于组织工作方面的理论研讨文章、调研课题;
3、得到有关领导肯定性批示的汇报材料。
(二)评价范围
部机关各处室及工作人员在下列报刊发表的重要信息成果,均列入评价范围:
1、在中央级主流媒体及中组部刊物发表的字数在500字以上的文章,或在中组部《组工信息》刊发的正刊单条、正刊单篇信息。中央级主流媒体包括:《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求是》、《共产党员》、《组织人事报》、中央电视台等;
中组部刊物包括:《组工通讯》、《党建研究》、《党建研究内参》、《党建文汇》、《组工研讨》、《组工信息》、《人才通讯》、《全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情况通报》、《全国基层组织建设工作情况通报》等。
2、在省级主流媒体及省组刊物发表的字数在1000字以上的文章,或在《江西组工信息》刊发的正刊信息。
省级主流媒体包括:《江西日报》、《信息日报》、《当代江西》、江西电视台等;
省委组织部刊物包括:《江西组工通讯》、《江西组工信息》、《全省基层组织建设工作情况通报》、《江西人才通讯》、《江西党员电教与远程教育》及其它中心工作简报。
3、在市级主流媒体发表的字数在2000字以上的文章。
市级主流媒体包括:《南昌日报》、《决策参考》、《南昌党建》、南昌电视台等。
4、得到有关领导肯定性批示的汇报材料。
包括:市级主要领导及市级以上领导肯定性批示的汇报材料;中组部、省委组织部部领导肯定性批示的汇报材料;以中组部、省委组织部名义转发的汇报材料。
在电视台播发的新闻报道以条计算;刊登的图片以幅计算。
(三)评价形式
1、按照发表文章稿酬1:1的比例配发稿酬。对没有稿酬的刊发文章,中组部有关刊物刊发的按《党建研究》稿酬标准1.5倍计发稿酬、省委组织部刊发的按《当代江西》稿酬标准1.5倍计发稿酬;中央电视台和省电视台播发的新闻报道每条按5000元、1000元标准计发;
2、每季度在全部机关大会上通报一次;
3、评选年度组工宣传先进处室、先进个人。累计计算全年度通报情况,评选3-4个组工宣传先进处室、4-5名组工宣传先进个人,并
在全市组织工作会议上表彰;
4、与年度部机关评选先进处室、优秀等次公务员挂钩。把部机关各处室及工作人员全年度发表的文章量化计分,作为部机关评选先进处室、优秀等次公务员的重要依据。
三、管理措施
1、严格实行发表稿件登记制。对部机关各处室及工作人员发表的文章,由调研处负责造册登记,用稿一律以原件为依据,并附复印件存档。电视台用稿以用稿通知为凭证;
2、撰写的稿件严重失实或抄袭他人,造成恶劣影响的,在部机关通报批评,并取消其当年度评先资格;
3、两个处室(或个人)联合撰写的文章,稿酬按7:3比例分发。两个以上处室(或个人)联合撰写的文章,稿酬酌情按比例分发。以市委组织部名义发表的文章,稿酬由执笔者代领取。重复发表的文章取其最高标准计发,不重复计发稿酬。
四、组织领导
为了加强对此项工作的领导,成立部机关重要信息成果考评领导小组,由朱东同志担任组长,成员由办公室、机关总支、调研处主要负责人担任,具体工作由调研处承担。
五、其它事项
本办法自2008年10月1日起在部机关试行;
本办法未尽事宜由调研处负责最终解释。
主题词:组织部门自身建设重要信息成果评价办法通知中共南昌市委组织部2008年9月30日印发
【“教学成果奖”奖励制度】推荐阅读:
山西省教学成果奖励办法10-12
元通小学教育教学科研成果奖励办法07-18
凼底中心小学教师教学成果奖励制度06-02
温水镇中教师教学成果奖励制度5则范文07-02
科技成果奖励07-25
教学成果奖申报05-14
大学科研成果奖励办法09-07
教育教学成果奖06-27
部机关重要信息成果奖励办法07-06
乌尔逊学校教科研成果奖励办法1范文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