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教学成果(通用8篇)
国家级教学成果 篇1
以“点、线、面、体”自我评估为核心的高校内部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的建立及实施效果
一.成果简介及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1000字)
成果简介:开展自我评估是教育部“五位一体”评估制度的基础。南昌大学在长期办学实践当中,牢固树立质量立校、质量强校理念,立项研究,积极实践,先后开展教师授课质量评价(点)、专业综合评估(线)、学院本科教学工作状态评估(面)、学校基本教学状态数据监测(体)的自我评估工作,构建了以“点、线、面、体”自我评估为核心的高校内部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持续有效地开展校内自我评估,对教学质量进行常态监测和持续改进,有效提高了学校教学质量。
该体系由教学决策、资源保障和教学执行、监控督导和教学评估、信息反馈等四个子系统组成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见图1),以“点、线、面、体”自我评估系统(质量评价与诊断)为核心,在教学质量信息收集的基础上,通过开展自我评估,对学校的教学质量过程进行综合评价与诊断,然后通过质量反馈及修正系统进行改进。自我评估坚持每年进行(教师授课质量评价每学期开展),实现了对教学质量的全方位、全过程常态监测,在“质量信息收集—自我评估诊断—评估信息反馈—调控与修正” 的闭环管理模式下,实现了对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其最主要的特点是能够实现教学质量“常态监测、自我诊断、自我调控、持续改进”的功能。项目实施过程,制定了覆盖教学主要环节的质量标准和涵盖教学全过程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制度,建立了定量与定性结合定量为主的结果导向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了合纵连横的全贯通的评价组织机构,建设了基本状态数据与时点评价数据相结合的结果呈现平台,形成了评价激励与约束机制相结合的持续改进机制,在提高学校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投入、本科教学条件建设、教学管理水平、本科生培养质量、优化专业结构等方面发挥了显著的作用。
图1 南昌大学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示意图
本成果以问题为导向,旨在破解传统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中存在的难题: 1.自我评估体系不健全。一些高校自我评估的形式很多,但缺乏明确的核心和主线,监控工作散而乱,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无法达到教育部要求的质量监控体系全面覆盖、常态监测的效果,也难以有效发挥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中的信息预警、运行监控和质量决策等功能。
2.评价方式不科学。一些高校自我评估按照合格评估的方式开展,导致评估结果无法量化和排序,从一定意义上说,不可量化就不可管理,持续改进也就失去了抓手,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的有效度也难以真正得到实现。
3.评估结果运用不彻底。一些高校评估往往流于形式或缺乏持续性,评价结果不分析、不反馈、不整改,没有形成 “评估—反馈—整改—再次评估”的闭环系统,无法起到应有的质量监测和持续改进作用。
二、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一)构建了以“点、线、面、体”自我评估为核心的校内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
该体系主要由教学决策、资源保障和教学执行、监控督导和教学评估、信息反馈等四个子系统组成。体系涵盖学校的办学目标、教学过程管理、教学制度建立、质量标准制定、质量评价和信息处理、持续改进等内容,系统之间相互独立,又紧密相连,构成一个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贯穿教学各个环节和全过程。该体系通过“质量信息收集—自我评估诊断—评估信息反馈—调控与修正” 的闭环管理模式,实现了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
以全方位、多层次、系统化为导向,选取影响高校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要素--课程(点)、专业(线)、学院(面)、学校本科教学基础状态数据(体),以“点、线、面、体”自我评估为核心,在多年办学经验的基础上,经过不断的探索与实践,构建了,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教师授课质量评价(点),覆盖全部课程。由学生评教信息、督导专家听课信息、网络辅助教学平台信息组成,严格按照日常工作流程和要求填写,综合三方信息评教结果,遴选授课质量优秀课程、合格、基本合格和不合格课程;专业综合评估(线),覆盖专业该信息来源于本科专业数据填报及综合评估系统,由各专业填报、学院审核,定量指标评价结果由系统直接算分、定性指标由专家在网上评分、最后综合评分。学院教学工作状态评估(面),覆盖学院。注重日常教学质量信息的积累,各指标的信息数据及评分信息来源于各职能部门,以及专家对学院自评报告和院长汇报答辩的评分。学校本科教学基础状态数据监测(体),涵盖核心数据。成果为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和状态数据分析报告,注重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尤其是教育部指定25项核心数据的收集,并进行自身发展变化的纵向比较,以及与同类高校的横向比较,向社会公布并接受社会监督与评价,并作为学校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
(二)形成了一套科学的评价方式 2.构建合纵连横的全贯通的评价组织机构 学校成立了“本科教学评估工作领导小组”,涵盖学校主要领导和职能部门、各学院(部);学校专门成立了正处级教学督导与评估办公室,主要负责对学校本科教学质量进行常态化的监督与评估、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与教学技能培训,同时根据学校的办学定同时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依据有关质量标准,监督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处的成立,使学校、职能部门、学院之间三者的质量保障与协调管理机制充分发挥,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有效运行。
3.不断完善教学质量标准体系和评估制度建设
学校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了包括教学运行质量标准、教学管理质量标准、教师教学质量标准、学生学习质量标准等覆盖教学全过程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制度,出台《南昌大学学院本科教学工作状态评估方案(试行)》《南昌大学本科专业综合评估工作实施办法(试行)》《南昌大学本科教学授课质量评价工作实施方案(试行)》等文件,为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提供强有力的制度支撑,确保体系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4.建立了定量与定性结合定量为主的结果导向的评价指标体系(1)授课质量评价。形成了学生评价以知识能力获取和教学效果满意度为核心的指标体系,专家评价以教学水平评价和持续改进为核心的指标体系,网络辅助教学评价以引导教师时间、精力投入教学为核心的指标体系。三方面评价指标、标准自成体系,最终结果是三方评价的有机结合,共同决定教师的授课质量结果。(2)专业综合评估。以学生、教学工作为中心,从投入、加工、产出来设计一、二级指标;在若干个反映专业办学状态的指标中,选取具有代表性、方便量化且可重复验证的指标;设计科学合理的评估标准,将定量与定性(以定量为主,占近70%)、过程性与终结性评价方法相结合,客观反映专业改革和建设的真实状态。
(3)学院本科教学工作状态评估。评价指标既体现了国家教育政策和教学评估导向,更多的指标则体现了学校发展规划任务、日常教学管理工作以及学校的具体情况,突出评价学校阶段性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采用新增数据,以鼓励当前的发展进步。
(4)学校本科教学基础状态数据监测。以全校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为依据,对照院校审核评估指标体系,对学校本科教学质量进行写实性自我评价,涵盖了教育部规定的质量报告必须提交的支撑数据,学校通过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查找影响教学质量的突出问题,分析主要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及建议,成果是学校质量报告。
5.建设了基本状态数据与时点评价数据相结合的结果呈现平台 先后自主研发了学生网评系统、网络辅助教学平台、本科专业综合评估系统、专家(同行)评教数据库、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基础状态数据库等,并依托教育部评估中心的高等教育质量监测国家数据平台,形成了学校层面的本科教学基础状态数据库,作为质量报告的基础数据来源。采取“以基本状态数据为基础,将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用数据和事实说话,既解决了“教学质量难以量化”的难题,又增强了评价结果的信度和效度,提高了工作效率。6.形成了评价激励与约束机制相结合的持续改进机制
学校出台系列政策,积极应用评价结果,除予以专项奖励外,将评价结果纳入资源配置、招生计划编制、学院绩效考核、遴选和建设优势特色专业、评奖评优条件、教师职称评聘条件等重要依据。学校评估工作持续开展,在“评估—反馈—整改—再次评估”的不断运行过程中,监测教学工作整改成效,实现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
三、成果的创新点:
1.理论创新
本成果提出了“将‘点、线、面、体’自我评估作为高校内部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的核心和关键”的理论,为教育部“五位一体”评估制度中的自我评估制度做出了有益的诠释。成果借鉴学习国内外高校最新评估理念和做法,选取影响高校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要素--课程、专业、学院、学校,构建了“点、线、面、体”融合的教学质量自我评估与诊断系统,四者的评价分别自成体系、边界清晰,但又环环相扣,互为联系、互为补充,实现了自我评估的全方位、全过程常态监测,并运用信息化手段,实现评价结果的量化和排序,为校内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的有效运行提供了抓手,使自我评估真正成为整个体系的核心和关键,保证了体系的有效运行。项目的实施,2.实践创新
(1)坚持用数据说话,实现了评价结果的量化和排序,为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提供了抓手 教学质量评价难以量化是长期困扰高校管理人员的问题。从一定意义上说,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不可量化就不便管理,持续改进也就失去了抓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效度则大打折扣。
南昌大学通过实践,坚持探寻大数据时代“互联网+评估”的路径,遵循高等教育与信息化相融合。设计了以基本状态数据为基础,以定量评价为主、定性评价为辅的教学评价体系和评价模式,开发建设了评估系统平台,使教师授课结果数字化、使专业和学院教学状态与水平可以排序并得到验证,使学校基础状态数据的分析比较中发现问题,可以使一大批默默无闻的优秀教师脱颖而出,使教学问题持续改进有了抓手,从而促进了各方面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2)创新了多种评价方法,保证评价结果的可信度
①在授课质量评价中,首创“人课”概念,并创新“课程分类评价”方法。以同一位老师(或课程组)上同一门课程为评价对象,即所谓的以“人课”为评价对象。课程分类评价是为了避免由于课程性质不同对学生评价结果造成的影响,在排序时按课程亚类(如II类通识课里的人文社科亚类)进行。
②在学生网评时,设计了一系列办法,保证学生参评率、保证学生评价数据是真实意愿的表达。如网上设计两段式评价,使学生一次性对本学期所有课程进行总体比较评价;要求同时评价课内和课外教学质量,保证评价结果的全面性。
③ 专业综合评估时,参考江西省对同一专业进行评价的经验,抽取其中共性的可量化或可对比、检验的指标,制定较为科学的计算公式,采取按学科分类评价的方式,巧妙地破解了“不同专业难以比较排序”的难题。评估结果得到了普遍认可。
④学院本科教学工作状态评估,强调校院两级教学管理新体制下,学院在教学质量监控过程中的作用,实现教学管理重心下移。在指标体系设计时,将审核评估指标体系与学校教学过程常态数据与重点工作完成情况评价相结合,更多地体现学校发展任务、日常教学管理工作以及学校具体工作的重点和难点等完成情况。
四、成果的推广应用效果
1.授课质量评价工作成效明显
自2010年评教工作开展以来,共评出授课质量优秀奖768项、提名奖1248项,网络辅助教学优秀奖385项;共有97门次评价成绩后10%的人课经帮扶和教师努力,进入评价成绩前30%行列,同时也淘汰了一批教学质量低的课程。
2.专业结构不断优化
学校将专业评估结果作为校内专业结构调整优化的重要依据,依据评估结果,近3年先后停招公共事业管理、财务管理等10个本科专业。项目实施推动了学校专业认证(或评估)工作,食品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建筑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临床医学专业先后通过国家级专业认证(或评估),化学工程与工艺、制药工程、环境工程三个专业获批参加2018年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3.学院本科教学持续改进
6年来,学院状态评估共评出一等奖40项、二等奖44项,6年评估中全部学院(部)均有获奖,评估即时滚动、竞争发展的功能充分显现。各学院共凝练办学特色60余条,查找本学院本科教学方面存在的大小各种问题100余条,制定整改措施300余条,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4.学校本科教学整体水平持续提升
学校近七年查找到影响教学质量的主要问题14条,均认真制定改进方案并顺利完成整改。近五年,学校荣获第七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新增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中心2个(含医学1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基地4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5门课程入选国家资源共享课和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主编的多门教材评为国家规划优秀教材,10项多媒体课件获第十三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二等奖及优秀奖等。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中国大学评价》研究数据显示:南昌大学本科人才培养单项得分从2014年的45位稳步逐年提升至2018年的39位。
5.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高
学生在各级各类竞赛中表现优秀,在近两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学校共获得全国金奖1项、银奖3项,铜奖5项,并获最具人气奖(全国唯一)和集体奖(排名15位);在近两届“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中,学校连创佳绩,多项作品入围终审决赛;三年累计获得美国数学建模大赛、美国IDEA工业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德国红点概念设计大赛、大学生“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竞赛、全国临床医学技能竞赛等各级各类国家级学科竞赛一等奖60余项,二等奖85项,三等奖近百项。2015年中国大学创业竞争力评级榜我校排行25位,充分显示了学校的实力与水平。
毕业生就业情况良好,年底就业率持续保持在93%以上,考研率保持22%以上,招就处4年“用人单位调查问卷”显示:98%的用人单位对学校毕业生综合素质高度认同。
6.成果示范与辐射作用显著
项目实施以来,受到同行与社会广泛认可。中国农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广西民族大学、江西师范大学等30余所高校的教务或评估部门先后来我校考察调研,南昌大学的做法得到同行普遍认可。
学校先后在“清华教育信息化论坛”“ 全国数字校园建设与创新发展高峰论坛”“高校教学督导工作交流会”“全国高校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教学与科研校际交流会”“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数据库建设研讨会”等全国性会议中做项目主旨发言和交流,得到广泛认同。
2017年11月,教育部审核评估专家集体评价:南昌大学质量保障体系不断完善,“点、线、面、体”的质量监控初见成效。
南昌大学专业综合评估的做法和经验在江西省得到推广和运用,2015年,江西省开展了以南昌大学为专指委主任委员单位的本科专业综合评价工作,该工作得到教育部陈宝生部长的充分肯定。2017年12月4日,中国教育报头版头条以“一场静悄悄的质量觉醒——江西创新高校本科专业综合评价工作纪实”为题,对江西省专业综合评价工作做了全面报道。
国家级教学成果 篇2
国家级教学名师(以下简称为“名师”)自2003年首次评选以来,已经评选了四届,共评选出400名教学名师。1由于名师在评选条件、评选程序和拟表彰人产生的办法等方面都有明确的规范和标准,所以,评选出来的名师在教学和科研以及教学效果等方面都代表着我国本科教学质量的最高水平。研究和探讨名师成长过程中究竟是哪些因素影响着名师的成功,对名师的成长、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政府和高校如何营造适合名师成长的氛围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2对介绍和描述名师个人生活史的文献资料或传播内容进行定量分析,从而以特殊的视角来揭示影响教学名师成长过程的因素,总结和概括名师成长的规律,以期对教学名师的成长和培养提供参考。
二、研究对象的选取和成因的编码
本文借助CNKI数据库、报纸杂志(如江苏工人报、中国大学教学、北京教育等)、网络(如各研究型大学的教务处网站等)等搜集到43篇3介绍名师个人情况和成长经历的相关文献,在分析和整理的基础上,按照本文研究的需要归纳出影响名师成长的因素。影响因素分为个人因素、环境因素和关键事件三项指标,为了尽可能准确、真实地总结和概括影响名师成长的具体因素,又对各类指标进一步细化,具体如下:
第一,个人因素,分为责任心、教学反思和研究、人生态度、口才、教学和科研的融合、宽博的知识结构、学习经历等指标。
第二,环境因素,分为学校环境、领导支持、老教师引领和指导、同事或团队的帮助、教学互动、教改、课题研究等指标。
第三,关键事件,分为教学的挫折、自尊的伤害、特有的经历、第一次上课等指标。
需要说明的是,43篇文献中有一些不是名师本人所写,而是高校的宣传部门、教务部门、记者或者名师身边的人,出于宣传学校或名师的目的,经过采访名师本人写的关于名师教学成果、科研情况、教学经验和个人故事的介绍。为了保证研究的客观性,论文采取了两种措施:对于名师本人写的文章,在“个人因素”和“环境因素”两项指标中依据文章的内容来判定,如“到美国的明尼苏达大学进修的经历对我的成长很有帮助”、“我在上清华的时候,有一位数学系的老教授,给了我深刻的影响,直到现在还影响着我。他讲课讲得非常好,他教学的神态、教学的效果包括当时教学的形象,到现在我都记得很清楚。这些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我觉得我的成功主要取决于:对自己学科的热爱、对自己学科的研究有所深入、对学生有亲近和负责的态度、有良好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这四点缺一不可”;对于他人写的文章,前两项指标的判定,则主要依据文中名师所谈到的对自己教师专业成功有影响的人和事,如“某老师坦言,学校的良好的学术氛围和领导的热情关怀对他的成功具有很大的影响作用”、“某老师认为,促使他走向成功的主要因素是对教师职业的热爱和不断对教学进行反思”。
关键事件,是以书面形式或口头讲述的记忆鲜明的事件的描述,4“关键事件能刺激教师新的行为与新认知的形成,对教师的自我发展具有直接的影响和塑造作用”,5因此本文把关键事件作为一项重要指标来分析。对关键事件这一指标的判定,主要根据文中名师记载和陈述的印象特别深刻,对其成长和成功发挥着极其重要作用甚至直接促使其成功的重大事件。
用SPSSforWindows13.0对上述三项指标的18个变量进行了频次统计和交互分类统计分析。
三、影响教学名师成长的因素
(一)影响教学名师职业成功的个人因素
名师的成功也依赖于自身的努力。那么,名师们是怎样通过个人的努力走向成功的?或者说名师们是如何看待他们成功的影响因素的呢?论文对影响教学名师成功的个人因素做了分析,见表3-1。
从表3-1可知,责任心、教学的反思和研究、教学和科研的融合、宽博的知识结构是影响名师职业成功的四个主要因素。
名师的责任心包括对教师职业的热爱、对所从事学科的热爱和对学生的热爱等方面,43位名师都把责任心看作是影响自身成功的因素。这说明责任心是名师职业成功的前提条件,也是名师成长中的首要影响因素。
教学的反思和研究包括认真备课、旁听观摩、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不足、改进教学方式等方面,许多名师都认为“边研究、边教学、不断反思”是走向成功的制胜法宝,这与目前教师专业发展研究所强调的教师的行动反思有助于教师的发展的结论是一致的。6
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关系,究竟其相关度有多大是一个被长期争论的话题。7由表3-1中可知,81.4%的名师认为,教学和科研的关系是相互促进,可以融合的,他们把教学和科研的融合看作是其成功的重要原因。这一结论和有关研究结论8一致,说明了在我国一流大学中,教学和科研的关系是呈正相关的。宽博的知识结构不仅包括名师对本学科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也包括对其他学科知识的涉猎,这种“文史哲不分家、数理化相通”的知识结构,也是名师职业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
另外,人生态度、学习经历和口才在一定程度上对名师的职业发展存在着较大的影响。因此,我们应当重视严谨的治学、淡泊明志、积极乐观等人生态度,去海外进修、留学、做访问学者和跨专业进行学习、研究的学习经历,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等都对教师职业成长的影响。
(二)影响教学名师职业成功的环境因素
教师的成长动因源于内还是源于外,这个问题历来受到人们的关注,但难以达成共识。从表3-2可以看出,所有的名师都把个人的成功归之于自身的努力,这说明,后天的个人努力是影响教师成功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因素。
虽然内因是名师成功的关键因素,但是正如表3-2所示,参与课题研究、导师的引领和帮助、教学互动、参与教改、学校环境、同事或团队的帮助和领导的支持等外因对名师的成长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绝大多数外因不是名师成长的主要因素;但是有一点不同,课题研究作为外因,却对名师的成长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我国一流大学的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的功能更加突出,尤其是科研功能,因此,才有课题研究对教学名师的成长起着重要作用这一结论。
通过进一步分析研究发现:参与课题研究,不仅可以使得名师站在学科的前沿,及时把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融入教学,提升其科研能力,夯实其专业基础;而且,通过参与课题研究,名师们发表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大大提高了其知名度,这也构成了其成功的重要原因。
导师引领和帮助对名师的教育信念、教学方式、思维方式等方面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而名师的这些导师又都是学科的大师,因此“名师出高徒”效应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教学互动的影响表现在教学相长,特别是名师在和学生互动过程中所产生的灵感和碰撞出的科研火花。
参与教改表现出教育理念的更新、教学方式的改进和新教材的编写,这是名师成长的又一趋动力。
学校环境对名师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良好的校风、学风,较高的学生素质和相关的优惠政策。
同事或团队的帮助对名师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相互的照顾、经验的借鉴和学习、彼此的鼓励等方面。
另外,领导在创造机会、制定政策和精神鼓励等方面的支持对名师的成长也有一定的影响。
(三)关键事件对教学名师成长的影响
“教师的专业成长受到过去的经历和经验的影响,但是,并不是过去所有的经历或经验都对教师的专业发展起着重要影响。只有一些重要的事件或称‘关键事件’才会对教师专业发展起重要影响,促使教师对个人的教育信念、行为进行反思、重组和改变”。9 23位教学名师提到了他们人生经历中的关键事件对自身的影响。
从表3-3可以看出,名师们提到最多的关键事件,即自己刻骨铭心的经历,只有13次,仅占30.3%;其他关键事件,诸如,第一次上课、教学挫折、自尊受伤害的次数则更少。这些数字似乎说明,关键事件在名师成长过程中并不占有太重要的地位。然而,在对关键事件提到的总次数、关键事件的作用和关键事件的本质进行分析思考后,就会重新认识关键事件对名师成长的影响作用。
在记录43位教学名师的相关文献中,共有23位教学名师详细地、深有感触地讲述了对自己的成功产生巨大影响的关键事件,这一数字占总数的53.5%,超过了半数。可以说,关键事件已经在内心深处震撼了名师,如果没有这些关键事件的发生,也许就不会有名师今天的成功,因此关键事件对名师坚定理想、找回希望、弥补不足等具有极其深刻的影响。进一步分析发现,不论是刻骨铭心的经历、第一次上课,还是教学挫折、自尊的伤害等关键事件,都发生在名师从事教学生涯的初期。
通过以上分析,本研究认为:许多教师在从事教学生涯的初期不是一帆风顺的,可能要经过一系列的挫折和困难;而能否帮助他们顺利地解决这些挫折和困难,会直接影响着他们以后是否能有所成就。这一结论和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相关结论相一致,即“相比较其他生涯阶段而言,初任教师面临的挑战更为艰难,获得的挫折感也更多。尤为重要的是,此阶段(特别是最初三年)的教学经验,会深刻地影响其后的专业发展品质,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他们的去留”。10
四、结论与启示
(一)结论
第一,在影响名师成长的诸多因素中,自身的后天努力是名师成长、成功的最主要因素;从事课题研究会给名师的成长提供更多的机会,其他外因对名师成长的影响程度依次为恩师引领和帮助、教学互动、参与教改、学校的环境、同事或团队的帮助、领导的支持;在诸多内因中,责任心、教学的反思和研究、教学和科研的融合、宽博的知识结构是影响名师职业成功的四个主要因素,人生态度、学习经历和良好的口才,对名师的成长也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促进作用。
第二,刻骨铭心的经历、第一次上课、教学的挫折和自尊的伤害等关键事件,对名师的成长,虽然不是主要的影响因素,但却是极为重要且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
(二)启示
名师成因条件的研究结论表明,影响教学名师成功的最主要因素是教师自身的努力,所以任何一个教师,只要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和科研中、不断地进行教学反思、注重教学和科研的融合、努力学习学科知识、端正人生态度、加强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都有可能成长为名师。
研究结论还表明,除教师自身努力外,课题的研究、导师的引领和帮助等外因以及关键事件等诸多因素,对名师的成长也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因此,名师的成长不仅仅是教师个人的事情,它也是学校环境和教育制度共同作用下的结果,所以国家和高校在名师的培养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第一,在出国进修、课题研究等方面重点关注和照顾具有发展潜力的青年教师,并在制度和政策上予以保证。学校层面可以考虑设立专项基金,鼓励青年教师通过各种途径,到国内外知名高校去进修学习,以开拓他们的国际视野;国家层面应该在课题的立项、申报、审核、评价等方面,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青年教师,从而使他们在科研中成长。
第二,对新进教师进行岗前培训时,要激发教师对教育教学的热爱,着重培养他们的职业责任心。
第三,通过教学团队的建设和教师助教制度的实施,实现“以老带新”,促进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在教学团队里,青年教师经过一段时间的科研和准备后,可以考虑让他们通过先教一节课,再教一章课,然后再教一门课这种“滚动教学”的形式,实现科研向教学的转变;对于具有博士学位的新进教师,可以给其讲师职称,但是应当让他们跟着老教师从事两到三年的助教工作,从而使他们在学习和模仿中成长。
第四,国家和学校要为青年教师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教师专业成长的有关研究结论表明,“在教师职业生涯中,教师的发展并非总是一种正向的成长过程,而是有停滞、有低潮期,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如何依据教师发展阶段的特点,给予教师适当、适时的协助和教育,使教师自身蕴含的潜能不断发掘出来,继续发展成长,这是我们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11因此,国家和学校要为教师的教学、科研等方面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对于那些需要长时间研究才可能出科研成果的教师和那些长期坚持为本科生讲课、不断探索教学模式的教师,各大学在对他们进行考核时,要敢于打破一年一考核的惯例,充分信任他们,允许他们以研究进展报告和探索进展报告的形式作为考核的科研成果。
第五,对教师职业初期要给予特别的关注。教师的成长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特别是在职业初期,可能会经历一系列的困难和挫折,学校和学校领导要通过和新教师谈心、开座谈会等多种形式,了解并解决新教师工作中的困难;对于新教师在工作中犯的错误要多鼓励、少责备。
第六,教学和科研的融合对名师的成长具有较大的影响,而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扎实的科研基础是实现两者融合的重要基础,因此,研究型大学应改变重科研轻教学的评价机制,在政策导向上引导青年教师在积累一定的科研基础后再从事相关教学。教师在进行一定时期的教学和科研后,高校应该充分尊重教师的意见,对于那些教学能力较强且热爱教学工作的教师,可让其专门从事人才培养工作;而对于那些科研能力强的人,可让其专门从事科研工作,成为高校内的专职科研人员。
摘要:在对介绍和描述名师个人生活史的文献资料或传播内容进行定量分析的基础上,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进行研究,发现:后天的个人努力是名师成功的最主要因素,但参与课题研究、导师的引领和帮助、教学互动、参与教改等外因对名师的成长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名师们认为责任心、教学的反思和研究、教学和科研的融合、宽博的知识结构是影响他们职业成功的四个主要因素;关键事件对名师坚定理想、找回希望、弥补不足等具有极其深刻的影响。因此名师的成长不仅仅是教师个人的事情,同时也是学校环境和教育制度共同作用下的结果。
关键词:教学名师,影响因素,内容分析法,关键事件
注释
11.教学名师自2006年起由三年评选100名改为每年评选100名,且兼顾高职院校,鉴于本文对普通高校的研究需要,本文只从获得第一届和第二届名师称号的200位名师中选取43位名师作为研究对象。
22.内容分析法作为一种对具有明显特性的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描述的研究技术,它建立在对现有的文献资料或传播内容的定量分析基础上,旨在揭示传播内容背后隐藏的不为人知的人的行为、态度和价值观念,有助于把定性和定量研究有机结合起来。
33.43位名师涉及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山东大学等国内20余所一流大学。
44.(美)斯蒂芬·D·布鲁克菲尔德.大学教师的技巧--论课堂教学中的方法、信任和回应[M].周心红,洪宁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55.
55.姜勇.个人生活史与教师发展初探--一种解读教师专业成长的新视角[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4,(3):5.
65.姜勇.个人生活史与教师发展初探--一种解读教师专业成长的新视角[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4,(3):5.
76.胡定荣.影响优秀教师成长的因素--对特级教师人生经历的样本分析[J].教师教育研究,2006,(4):65.
87.代蕊华.高校的教学、科研及其评价[J].高等教育研究,2000,(1):94.
98.教学型、科研型、教学科研型三类教师都认为教学与科研主要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见顾丽娜,陆根书,施伯琰.高校教学与科研关系的实证分析[J].教学研究,2005,(4):2.
109.姜勇.个人生活史与教师发展初探--一种解读教师专业成长的新视角[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4,(3):5.
1110.操太圣,卢乃桂.高校初任教师的教学专业发展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7,(3):52.
国家级教学成果 篇3
1988年4月,原国家教委发出《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的意见》。《意见》提出了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10条措施,明确1989年召开全国高等学校教学工作奖励大会,以后每4年进行一次。普通高等学校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励制度自此建立。2013年该制度扩展为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包含基础教育(含幼儿教育与特殊教育)、职业教育(含高等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含成人高等教育)。奖励分为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3个等级,其中特等奖由国务院批准,一、二等奖由教育部批准。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代表着各层次教育教学工作的最高水平,对促进教师职业发展、学校教学和科研工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起着较大的推动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日前,教育部公布了2014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名单,这项被誉为我国教育领域意义最重大、影响最深远的国家级奖项,在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领域的全面启动意义何在?获奖成果具有怎样的特色?又反映出现阶段我国教育领域改革的哪些趋势?本期《焦点萃》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奖情况进行了综合分析,选取了部分能源电力类的创新成果进行介绍,希望在这些优秀项目的催生和带动下,各级各类学校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涌现出更多创新成果,推进我国各级各类教育内涵式发展。
国家级教学成果 篇4
北京高校填报《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推荐书》有关说明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推荐书》(以下简称《推荐书》)是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申请、推荐、评审、批准的主要依据,必须严格按规定的格式、栏目及所列标题如实、全面填写。
一、封面
1.成果名称:申报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成果名称原则上与附件4中的成果名称相一致。应准确、简明地反映出成果的主要内容和特征,字数(含符号)不超过35个汉字。教学成果如为教材,在成果名称后加写(教材);
2.成果完成人、成果完成单位: 申报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成果完成人、成果完成单位原则上与附件4中的成果完成人、成果完成单位相一致。
3.推荐等级建议:不填。
4.推荐单位:填“北京市教育委员会”。5.推荐时间:填“2009年4月8日”。
6.成果所属科类:按下条成果所属科类代码中的规范要求填写。
7.代码:组成形式为:abcdef,其中:
ab:成果所属科类代码:哲学—01,经济学—02,法学—03,教育学—04,文学—05,历史学—06,理学—07,工学—08,农学—09,医学—10,管理学—11,军事学-12,其他(包括:政治思想教育、素质教育、评估、教育技术研究与应用等)—13。*科类代码(规范)与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教高[1998]8号)的学科代码(规范)一致。填写科类代码一般应按成果所属学科归类。
c:成果完成人为一个人填1,两个人填2,三个人填3,四个人填4,五个人填5,其他填0。
d:成果属普通教育填1,继续教育填2,其他填0。e:成果属高职高专教育填1,本科教育填2,研究生教育填3,其他填0。
f:成果内容属教书育人填1,教学改革填2,教学建设填3,教学管理填4,其他填0。
*填写编码时,不得少填、多填或错位填写,若编码中某一项无法填写,请在这一位填W。
8.序号:按附件4中的序号填写。
9.编号:不填,由第六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励办公室填写。
二、成果简介
1.成果曾获奖励情况:指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和国务院有关部门、中国人民解放军设立的教学奖励;经登记常设的社会力量设立的教学奖励,但不包括商业性的奖励。
2.成果起止时间:起始时间指立项研究、开始研制日期;完成时间指成果开始实施(包括试行)或通过验收、鉴定的日期。
3.主题词:按《国家汉语主题词表》填写3至7个与推荐成果内容密切相关的主题词,每个词语间应加“;”号。
4.成果简介及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对成果内容概述及其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字数一般不超过500个汉字。
5.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具体指出成果解决问题所采用的方法,思路要清晰。字数一般不超过600字。6.成果的创新点:是成果在创新性方面的归纳与提炼,字数不超过400个汉字。
7.成果的推广应用效果:就成果的应用、推广情况及实际效果进行阐述。
三、主要完成人情况
1.主要完成人情况,是核实推荐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主要完成人是否具备获奖条件的依据,应按表格要求逐项填写。
2.主要贡献:应在栏目内如实地写明该完成人对本成果做出的贡献。
四、主要完成单位情况
1.主要完成单位情况,是核实推荐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主要完成单位是否具备获奖条件的依据,应准确无误,并在单位名称栏内加盖成果完成单位公章。单位是指学校或其它法人单位。
2.主要贡献:应在栏目内如实地写明该完成单位对本成果做出的贡献。
五、推荐、评审意见
推荐意见:填写“经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评审委员会评审,该成果符合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条件,同意推荐申报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推荐日期填写2009年4月8日。推荐单位公章由市教委统一加盖,各高校只填写推荐意见和推荐日期。
六、附件
反映成果的总结字数不超过5000个汉字。
七、其他 1.《推荐书》等书写、打印格式:
(1)《推荐书》可用原件按1:1比例复印(去掉“附件1”字样),也可用教育部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励网站《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推荐书及有关材料填报说明》项目中提供的格式打印或印刷。纸张一律用A4纸,竖装,两面印刷。文字及图表应限定在高245毫米、宽170毫米的规格内排印,左边为装订边,宽度不小于25毫米,正文内容所用字型应不小于5号字。
(2)《推荐书》要求用中文和使用钢笔(或毛笔)填写,也可填好后复印或用计算机录入后一并打印,但不得以剪贴代填。需签字、盖章处打印或复印无效。表中各项目均不要另附纸。
(3)《推荐书》指定附件备齐后应合装成册(用软皮平装),以便于评审时阅读。其规格大小应与推荐书一致,但不要和《推荐书》正文表格装订在一起;首页应为附件目录,不要加其他封面。
2.上报材料要用厚牛皮纸袋装好。每袋限装一项成果的材料,并将《推荐书》封面(复印件)和袋内材料明细表分别贴于袋的两面。
3.除《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推荐书》(含指定附件)及教材成果提供的样书外,教育部不再接受其它纸介质材料。如确有其他必要的反映成果水平的论文等材料,可在单位(个人)的网站上展示,并在《推荐书》的附件目录中提供相应网址和展示材料目录,供专家在评审中查阅参考。
国家级教学成果 篇5
国家级 “马承三位一体教学法”实验实验 “马承三位一体教学法”简介哈63中学地处南岗区新发屯,落马湖地区,家长离异的学生多,大部分家长是下岗职工,做小买卖的,文化水平低,没有能力辅导学生,导致学生学习困难.为了使63中学校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都能获得成功,63中外语组采用了马承三位一体教学法,这一教法是北京现代教育研究所马承教授根据我国外语教学现况,经过三十几年潜心研究提出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以 “字母,音素,音标”, “词汇,语法,阅读”两个层次的一体教学为主要内容,通过迁移规律的运用,使初学者能够 “听其音,读其音;见其形,读其音.”进而利用单词集中学,语法提前讲,阅读同步行。马成三位一体教学法好,符合我国国情,符合我们教学和学生的实际。符合大纲教学要求,他适应了时代的要求,为广大英语教师开创了一条简单,易教,易学,省时高效的英语教学之路,增加了课堂教学的科技含量。范玉敏老师于98年9月开始承担本项实验,按时间内容划分三年六个阶段:第一年
第一年
1998年9月—1999年7月第一阶段,集中语音教学。
国家级教学成果 篇6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福建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近几年高等职业教育的一项重要课题,2005年以来我院紧紧围绕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进行了一系列积极的探索,开展“两个不间断,三个零距离”为特色的“骏鹏模式”实践,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改革,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发工学结合课程和教材,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取得了明显成效,现将本课题的研究情况总结如下:
一、教学成果的主要内容
(一)实施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我们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过程中,十分注重校企合作,先后与20多家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2007年我们与福建骏鹏五金有限公司进一步深度合作,签订了100人的订单协议,命名为“骏鹏班”,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就与企业合作开展“订单式”培养,实施“两个不间断,三个零距离”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为适应企业生产不间断的要求和校内学习与企业实践不间断工学交替,根据企业生产需要,我们将校内两个常规“骏鹏班”,分为多个企业实习小班,打破原有的学年、学期制,实行弹性学期制,轮流下企业参加生产实践。
我们根据职业岗位的要求和职业能力发展的规律,将三年的学习分为认知专业、学习技术、掌握技能、提升能力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认知专业(第一学期):主要安排文化素质课程,结合入学教育、专业教育,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生产认识实习,了解企业各个岗位的工作要求,企业生产的产品、生产设备、生产流程、生产管理和企业文化,企业各个岗位间进行轮换交替,从事一些简单的生产劳动。
第二阶段学习技术(第二、三学期):主要开设职业技术相关课程,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9周的各技术岗位的轮岗实习,主要岗位有模具制造、模具装配与调试、材料成型、数控操作、激光切割、钣金折弯技术、铆接技术、涂装技术等,在企业的师傅的指导下,一边做、一边教、一边学。部分课程由老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在现场组织教学,实现学校与企业的“零距离”。
第三阶段掌握技能(第四、五学期):以企业的产品作为教学的案例,进行专业课教学,并开展各种专业实践、技能认证等教学活动,加强学生职业技能培养,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15周的生产性实习,在师傅的指导下参与普通模具生产制造、精密模具生产制造、数控编程与加工、电火花与激光加工、模具装配与调试、材料成型与工艺等生产活动,实现教学与生产的“零距离”。
第四阶段提升能力(第六学期):由企业和学校共同考核,根据学生的特点实行双向选择,让每一个学生在适当的岗位上进行半年的顶岗实习,并结合企业的生产选择课题,进行毕业设计,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毕业后直接在公司上岗,实现就业与上岗的“零距离”。
人才培养模式图
“骏鹏班”采取“学生+学员+员工”的管理模式,由校企双方共同培养,即在校内学习是学生,在企业生产实习是学员,顶岗实习是员工。在企业实习的同时接受企业文化、企业管理、劳动素质等教育。实习期间企业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劳动报酬,并设立十万元“骏鹏奖学金”,奖励实习期间表现突出的学生。
(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改革
以培养学生专业能力为核心,兼顾其他职业面向,对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重构。
首先我们组织教师深入企业参加生产实践,开展广泛的专业调研,分析不同地区、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明确就业面向,得到岗位职责、工作任务、职业能力和素质要求,形成岗位任务分析表。
再按照企业生产流程,整合形成具有职业特征,体现任务综合性,富有教学价值的系列典型工作任务。
然后以典型工作任务为中心,将知识进行重构,开发行动导向、理论和实践一体化、工作任务引领型学习领域,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开展了从“产品造型→模具设计→编排工艺→购买材料→机械加工→数控编程、加工→电火花加工→热处理→模具装配→试模、调整→合格产品”的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模具设计与制造一体化综合实践。
还和企业合作开发了《激光切割技术》、《模具企业管理》等课程和校本教材。
(三)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配套改革
1、教学内容的改革
教学内容以能力为目标,以项目为载体,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确定教学内容,突出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以真实工作任务作为依据,分析生产过程,开发体现工学结合特色的课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按照职业活动选择教学内容,按照行动体系序化教学内容。
2、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学方法设计根据教学内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根据课程内容不同,场景不同,采用案例教学、项目教学、任务驱动教学、现场教学、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等,注重学生参与,强调师生互动。
(1)任务驱动教学
以“工作单”的形式下达任务,随后介绍相关知识,课后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制定计划,第二次课学生分组讨论计划,教师认可计划方案后实施,最后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项目成果展示,完成任务。
(2)实行项目教学
在生产实际中寻找项目,让学生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模具设计、制造的训练。使学生熟悉模具设计、制造与生产组织、产品技术经济的关系;通过实践训练,掌握模具零件的加工、检测及模具的装配调试;具备生产组织管理的初步能力。
(3)教师到企业现场教学
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组织教师到企业去和企业技术人员一起,针对企业 3 的产品和模具现场进行教学,如根据企业需要我们开了一门《钣金展开与计算》课,每次课前老师先到企业找一个钣金零件,就展开、成形、计算和工艺进行现场教学,还有《模具结构》课程,每次打开一付企业生产中的模具分析,效果很好。
(4)开展研究性学习
组织学生申报学生科研课题,开展研究性学习。开设有关的专题讲座,指导学生查阅有关资料、文献,申请科研小项目,撰写技术报告、学术论文,结合参加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全国三维创新大赛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实训基地建设
近几年学院自筹资金800多万元建设改造模具数控实训基地,2007年模具、数控实训基地获省财政300万支持,2008年又获中央财政440万支持。主要实验实训场所有:机械综合实验室、机电实验室、力学液压实验室、模具结构及装拆实验室、逆向工程实验室、机器人创新实验室、CAD/CAM机房、模具钳工实训室、先进制造技术实训室、数控实训室、机械加工实训室等,主要设备有:注塑机床,冲压机床,数控铣床,加工中心,数控车床,数控维修实验台,数控雕铣机床,线切割机床,电火花机床,三坐标测量机,及各种正版设计软件等等,以上设备都是目前社会和企业较流行、较先进的配置,绝大部分设备都是生产型设备,可组织学生进行生产性实习。此外我们还建立了20多家校外实训基地,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实习、企业认识实习、暑期社会实践、顶岗实习等。
(五)注重学生能力培养,提高综合素质
近几年我们在加强专业能力培养方面,采取了一些积极的措施,如建立专业导师制度,开展学生专业学习小组活动,学生科研课题申报,开放实验、实训基地,开展各种专业培训,安排学生暑期参加企业实践,开展CAD沙龙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技能竞赛等,努力为学生提供学习专业技术的平台,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近几年我们培养的学生参加全省和全国各项技能竞赛有100多人获奖,仅2008年我们参加的各类全国竞赛中,就荣获了全国职业技能大赛高职组数控项目二等奖、模具项目三等奖、机器人和自动生产线项目优秀奖,第三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加工中心和数控车两个全国第三名,第三届“正保教育杯”AutoCAD机械设计竞赛特等奖和一等奖。
二、教学成果的创新点
1、实施“两个不间断、三个零距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既打破原有的学年学期制,采用小班制工学交替,适应企业生产不间断的要求;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实施“企业认识实习—轮岗实习—生产性实习—顶 4
岗实习”不间断的企业实践;从而融“教、学、做”为一体,实现学校与企业的“零距离”、教学与生产的“零距离”、毕业与就业的“零距离”。
2、以“五个为主”的原则开展人才培养的探索
既“以企业需求为主,制定培养目标;以就业岗位为主,改革课程体系;以职业能力为主,强化专业训练;以保证质量为主,制定专业标准;以工学结合为主,深化教学改革”。
3、采取“学生+学员+企业员工”的管理模式
即在校内学习是学生,在企业生产性实习是学员,半年顶岗实习是企业员工,毕业后直接就业。
4、实行“六合一”的教学管理
既“学校与企业合一、理论与实践合一、实习与生产合一、课堂与车间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学生与学徒合一”。
三、项目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
1、教研课题:
(1)2005年“机械制图与计算机绘图一体化教学改革研究”获学院教研课题B等;
(2)2006年“机电工程系模具、数控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获学院教研课题B等;
(3)2007年“冲压工艺、模具设计与制造一体化教学改革”获学院教研课题A等;
(4)2007年“机械设计基础一体化教学改革”获学院教研课题C等;(5)2007年“机械制图一体化教学研究与探索”获学院教研课题A等;(6)2008年“高职机械制造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综合实验项目”获福建省首批十项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综合实验项目;
(7)2008年“校企合作、订单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获福建省教育厅教学研究课题立项。
2、精品建设
(1)2006年“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被确定为福建省首批级精品专业;(2)2006年“模具设计与实作”课程被评为福建省首批精品课程;(3)2007年“机械制图与计算机绘图”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4)2007年“数控技术”专业被确定为省级精品专业;(5)2007年“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被评为院级精品课程;(6)2008年“数控加工与编程”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7)2008年“特种加工技术”课程被评为院级精品课程;
(8)2008年“模具CAD/CAM”课程被评为院级精品课程;(9)2008年“机电技术专业”被确定为院级精品专业。
3、教材建设
(1)2007年许冬梅老师主编的《机械制图与计算机绘图》教材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
(2)2008年陈天凡老师主编的《数控加工与编程》教材由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
(3)2008年王翠凤与骏鹏五金有限公司合作编写《数控激光切割技术》、与福建友通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编写《模具生产与管理》校本教材。
4、基地建设
(1)2005年被科技部国家制造业信息化教育培训中心确定为“国家三维CAD教育培训基地”;
(2)2005年被福建省模具工业协会确定为“模具、数控培训基地”;(3)2006年被国家制造业信息化教育培训中心评为“国家制造业信息化优秀教育培训基地”;
(4)2007年模具数控实训基地获福建省财政300万支持;(5)2008年数控实训基地获中央财政440万支持。
5、各项技能竞赛获奖情况
(1)2006年参加“全国首届三维数字建模”竞赛,获一等奖2名,二等奖4名,三等奖2名;
(2)2006年“福建省职业院校数控技能竞赛”包揽数控加工中心前三名;(3)2007年参加全国第二届“正保教育杯”AutoCAD机械设计竞赛,获一等奖2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15名;
(4)2007年参加“第二届全国三维数字建模”竞赛,获二等奖1名,三等奖3名;
(5)2008年参加“福建省职业技能大赛”获模具、数控、机器人、自动生产线四个项目团体第一名,并获数控车和数控加工中心个人第一名,数控铣第二名;
(6)2008年参加“全国职业技能大赛”获高职组数控项目二等奖、模具项目三等奖、机器人和自动生产线项目优秀奖,是全国唯一一所参加全部四个项目比赛的学院;
(7)2008年参加“第三届全国数控技能竞赛”,获数控加工中心和数控车两个项目全国第三名;
(8)2008年参加第三届“正保教育杯”AutoCAD机械设计竞赛,获特等奖1 6
名,一等奖1名,三等奖5名。
6、发表论文情况
(1)2005年“空间想象力和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在《东华大学学报》上发表;
(2)2006年“计算机绘图案例教学法”在《装备制造技术》上发表;(3)2007年“模具精品课程建设与实践”在《常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上发表;
(4)2007年“模具课程的改革与实践”在《福建职业与成人教育》发表;(5)2007年“开展校企合作的实践与思考”和“以实践为重心,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在《福建信息技术教育》上发表;
(6)2008年“冲压工艺模具设计与制造一体化课程改革研究”在《赤峰学院学报》上发表;
(7)2008年“制图教学中的想象心理及其发展途径”《装备制造技术》上发表;
(8)2008年“机械设计基础一体化教学实践与探讨”在《中国高教探索》上发表;
国家级教学成果 篇7
评审委员会专家认为, 这个项目形成以精细化为核心的“辽河节能模式”, 实现节能减排工作的新突破, 为促进中国石油整体节能减排工作上水平提供了科学管理经验。
“辽河节能模式”的内涵是指通过建立健全管理体系, 突破节能减排关键技术, 将节能减排指标层层分解, 改变粗放的节能减排管理现状, 促进信息化与管理流程、生产流程的融合, 提高节能减排工作效率。
国家级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是将企业在管理创新实践中取得的经验提升为科学成果, 进行发布和推广, 形成社会共同知识财富。
国家级教学成果 篇8
关键词:3S技术?国家级核查?土地利用变更调查
中图分类号:P208;TP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09(c)-0131-01
目前,3S技术在国土资源调查管理中的应用,已由单一应用向综合或集成应用发展:以多源遥感影像为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成果检查的数据源,以GIS作为数据叠加分析和信息提取平台,以GPS/PDA为外业调查定位手段,三种技术优势互补,相互协作,共同为土地利用变更调查、内业核查、外业核查等提供决策支持和技术支撑。
2010年度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成果国家级核查作为土地变更调查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土地变更调查成果准确规范的一个重要措施,也是保证土地变更调查成果真实性的最后一个关键环节[2]。其目的是全面核查县级变更调查成果,确保土地调查的数据、图件与实地三者一致,为土地变更调查成果质量评定提供量化依据。
1 核查方法与技术流程
项目运用GIS空间分析以及多源多时相遥感影像对比等先进技术,利用成果核查软件,采用归纳整理、人机交互检查、统计分析等多种内业核查方法,借助核查地区地类影像样本目视判读,以县级行政辖区为单元,结合遥感监测成果,对2010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成果进行全面核查,逐地块检查变更调查成果数据与最新遥感影像及实地的一致性。保证土地利用现状、图件、数据三者一致。
通过内业核查,为外业实地检查提供目标和参考,为分析、验证调查数据的真实性提供基础资料,对国家下发的外业核查新增建设用地疑问图斑逐一进行实地核查,考虑外业核查图斑分布不集中、分布范围比较广等特点,充分利用GPS/PDA硬件平台,结合GIS的空间查询和分析技术对核查疑问图斑进行快速查找和定位,采用“远看近判”的方法开展核查工作。并对核查图斑进行实地拍照,获取实地现场资料,同时将核查的详细情况记录,并进行汇总统计、编写外业核查工作报告。
1.1 3S技術在核查中的应用
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成果核查,其目的是检查地方变更调查成果是否存在技术或人为因素造成数据失真,确保土地变更调查成果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1.2 遥感技术
遥感是获取土地信息的主要手段,具有极高的空间和时间分辨率。文章采用数据库空间叠加套合检验法,开展内业地类一致性核查。以多时相、高分辨率的标准时点的遥感正射影像图为底图,在统一的地理参考坐标系统下,叠加需要核查的土地利用变更地类矢量数据,人机交互目视判读影像,结合解译标志,逐个对比检查影像判读地类与调查数据库中的地类一致性,将判读认为不一致的地类图斑标注处理,按照规定提取分类汇总归纳,形成数据文件,为外业实地核查提供依据。
1.3 地理信息系统技术
地理信息系统是综合处理与分析多源时空数据的理想平台[3]。依据国家下发的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开发统一的数据库成果质量检查软件,采用人机交互式检查方法,检查数据库的数据精度、数学基础、图层的命名、拓扑结构及属性结构等是否正确,并对各层间的套合、逻辑一致性进行自动检查。利用GIS软件的空间分析功能,将遥感监测提取的年度新增建设用地监测图斑、本年批准建设用地(即B和P图斑)及“批而未用”土地建设情况(即PJ图斑)等与基础库图斑及变更数据库地类图斑等进行叠加分析处理,并将符合核查规程要求的图斑提取形成疑问图斑,以县级行政区域为单位,在地类一致性核查记录表的基础上,利用核查软件,按照疑问类型对疑问图斑进行分类型和分地类统计汇总,填写县级“疑问面积分类型统计表”和“疑问面积分地类统计表”。
1.4 GPS/PDA技术
GPS即全球定位系统,中文简称为“球位系”,是一个中距离圆型轨道卫星导航系统,结合卫星及通讯发展的技术,利用导航卫星进行测时和测距[4]。在外业核查过程中,采用GPS的空间定位技术可以快速便捷的搜索到核查图斑所在位置。
外业核查人员通过存储在PDA设备中的影像栅格底图数据和套合的疑问图斑数据进行分析、对比,就能直观地在底图上查找到核查图斑所在的空间位置、几何形状等信息。对外业核查疑问图斑逐一进行实地核查并拍摄实地地物照片,确保照片与疑问图斑一一对应,填写外业核查记录表,为以后开展复核工作和内业后处理提供有效的依据。
2 结语
“3S”技术在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成果核查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但是,受气候、地理环境以及软、硬件条件的影响,在核查过程中还是存在不够完善的地方。
1)部分核查地区受外部气候条件的影响,大气窗口时间较短,在影像数据收集时不容易获得无云雾覆盖的同时相图像。需要对该卫星图像进行去霾处理;
2)内业核查时,部分地区采用影像分辨率较低,结合解译标志进行地物类型判读时,对个人影像判读经验要求较高,不同的作业人员可能产生不同的判读结果,影响核查效果;
3)外业核查过程中,由于GPS接收卫星数据各地投影参数的不一致,以及差分计算方法的局限性,在进行定位导航时,会出现实地位置与核查疑问图斑位置有较大偏移的情况,还需要参照纸质的核查图斑分幅图进行比对,影响核查进度。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遥感卫星高空间分辨率、高光谱新型传感器的应用,地物光谱分辨率的增强,遥感影像数学处理模型方法的进步,地理信息系统平台和全球定位系统技术以及PDA硬件技术的发展,3S技术在空间信息获取、更新、存储管理、分析和应用的能力越来越强,其在土地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将会越来越完善。
参考文献
[1] 郭湘.对第二次土地调查国家级核查的思考与建议[J].国土资源情报,2010(12):18-20.
[2] 史赛赛.3S集成技术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中的应用[C/OL].中国科技论文在线,2009-09-17.http://www.paper.edu.cn.
【国家级教学成果】推荐阅读:
国家级教学团队07-26
国家级教学名师08-03
国家级教学名师奖名单12-06
英语国家概况教学07-09
英语国家概况课教学11-30
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09-16
国家财政作用教学设计11-22
国家教育资源网教学资源下载12-02
国家级平台06-13
复习维护民族团结 国家统一与安全教学设计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