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教学团队

2024-07-26

国家级教学团队(共8篇)

国家级教学团队 篇1

为贯彻落实国家“十一五”期间高等教育发展重点要放到提高质量上来的战略决策和部署,2007年初,教育部与财政部联合启动了“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以下简称“质量工程”)。教学团队建设项目是“质量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在目前高校教学式微、教研室等基层教学组织形同虚设的背景下,教学团队建设项目的推出令人眼前一亮。大家普遍认为:教学团队建设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崭新途径,是高校教学管理模式的有益探索。甚至有学者认为高校教学团队建设是“大学组织创新的生长点”、1“高校教育制度的一种创新”。2尽管大家对教学团队建设项目评价高、期待多,但从两年多的建设情况看,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团队建设存在的各种虚化问题亟待解决。

一、高校教学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团队带头人年龄偏大,行政化倾向较明显

第一,带头人的年龄。据表1-1,2007年教育部财政部批准立项建设的国家级教学团队为100个。这100位团队带头人(团队有两位带头人的只统计列首位者)的平均年龄为56岁,年龄最大者为91岁,最小者为42岁。目前高校教师的退休年龄一般不会超过60岁,若以此为界,2007年100位团队带头人中达到或超过退休年龄的有40位,占总数的40%。近年来,高校行政职务聘任有“七上八下”的潜规则,若以58岁为界,58岁以上不宜担任团队带头人的为45人,占45%。

2008年被批准立项建设的国家级教学团队为300个。300位团队带头人的平均年龄为53岁,年龄最大者为76岁,最小者为40岁。达到或超过退休年龄的有61位,占总数的20%。若将58岁、59岁者亦计入,则不宜担任团队带头人的人数为79人,所占比例为26%。

总体而言,与2007年相比,2008年团队带头人的年龄结构明显优化,但76岁高龄者担任团队带头人仍占一定比例。仍有超过1/4的人不宜担任带头人的情况促使我们反思:为什么会存在这种状况?据表1-2,2007年,70岁及以上团队带头人有6位,其中院士有3位。2008年,70岁及以上团队带头人有21位,其中院士有7位。如果将60岁及以上界定为老人的话,那么2007年,60岁及以上团队带头人有40位,其中国家级教学名师有31位,即这些“老人”中国家级教学名师的比重为78%。2008年,60岁及以上团队带头人有61位,其中国家级教学名师有32位,比重为52%。就年龄而言,这些“老人”已不再适合担任团队带头人,但其拥有的学术成果、社会地位、学界影响,很可能是学校“委以重任”的原因。

第二,带头人的行政职务。表1-3表明,2007年100位国家级教学团队带头人中,担任校级领导职务(正副校长、正副书记)的有16人,占总数的16%;担任处级(不含学院正副院长及与学院级别相当的正副系主任)领导职务的有3人,占3%;两项合计19人,占19%。2008年300位国家级教学团队带头人中,担任校级领导职务的有80人,占总数的27%;担任处级领导职务的有8人,占3%;两项合计88人,合30%。与2007年相比,2008年团队带头人的行政化倾向有加重之势。“学而优则仕”、“双肩挑”是目前高校中的普遍现象,但学者为官后的繁重事务很难保证其有较为充足的时间投身教学、科研及团队建设工作。如果越来越多的“学官”担任教学团队的带头人,在某种程度上会造成团队建设的弱化,甚至虚化。

单位:人

(二)团队规模偏大

从表1-4和表1-5可以看出,2007年立项建设的100个国家级教学团队,团队人数最多的为191人,最少的为6人,团队规模平均为27人。其中超过100人的超大型团队有1个;50人以上100人以下的团队有5个,占5%;15人以上50人以下的团队有70个,占70%;15人以下的团队有24个,占24%。若假定15人以下的团队其规模较为适宜,则规模偏大(15人以上)的团队数为76个,占76%。

单位:人

2008年立项建设的300个国家级教学团队中,团队人数最多的为146人,最少的为5人,团队规模平均为26人。其中超过100人的超大型团队有1个,占总数的0.3%;50人以上100人以下的团队有16个,占5%;15人至50人的团队有210个,占70%;15人以下的团队有73个,占24%。规模偏大的团队数为227个,占76%。

与2007年相比,除超大型团队由191人下降为146人外,国家级教学团队的规模没有丝毫优化的迹象,特别是各规模段团队所占的比重,几乎与上一年度完全相同。教学团队规模急需优化的问题表现得十分突出。

(三)建设经费的一次性拨付

被批准为国家级教学团队建设项目的团队,可获得中央财政专项资金提供的30万元建设经费。此外一般还能得到省级财政额度不等的配套经费,如北京市为国家级教学团队提供配套经费亦为30万元。有的项目还能得到学校一定的配套经费。所以,一个国家级教学团队可获得的建设经费数目是相当可观的。管好经费、用好经费,不仅关系到国家财政性经费的投入效益,而且与团队建设成果息息相关。据调查,目前教学团队建设经费的使用存在诸多问题,建设经费一次性拨付成为重要原因之一。

中央财政支持的经费是一次性拨付,地方财政支持的经费也多是一次性拨付。团队带头人虚化、团队规模偏大表明教学团队建设存在虚化问题。基于此,建设经费的一次性拨付,难免让人会对建设经费的使用效益提出质疑:如果学校或团队建设负责人将经费挪作他用怎么办?如果团队建设任务书中承诺的各项内容迟迟不能落实怎么办?难道中央或地方有关部门届时会将所拨经费追回?如何追回?总之,建设经费一次性拨付会带来许多问题,特别是不利于调动项目建设单位及项目负责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单位:个

二、改进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建议

(一)“实化”团队带头人,控制其年龄和行政级别

领导者、带头人对一个组织、一个团队的建设与发展举足轻重。2007、2008年国家级教学团队带头人存在的虚化问题,显然不利于团队的建设和发展。

团队建设工作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显性工作,如团队目标的制定、团队规模的确定、团队成员的选择、团队制度的制订、团队任务的分配、团队资源的配备、团队协调、沟通、反馈及支持系统的建立等,工作之多、任务之重可见一斑;另一部分是隐性工作,如团队精神和团队文化的建设,为此要建立团队共同的愿景,增强团队的凝聚力,营造民主开放、团结和谐的工作氛围,帮助团队成员进步与成长等,这些工作绝非一朝一夕之功。所以,有学者认为:团队工作有赖于持续性地关注其管理。8

从“质量工程”教学团队建设内容而言,任务亦相当繁重。如探索建立团队合作机制、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开发教学资源、开展教学研究、通过教学工作的传帮带培养青年教师、接受其他院校教师进修、开展社会服务等。

所以,无论从团队建设的一般工作而言,还是从“质量工程”教学团队的建设内容言,均对团队带头人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除“具有较深的学术造诣和创新性学术思想,品德高尚,治学严谨,具有团结、协作精神和较好的组织、管理和领导能力”外,带头人必须乐于投入及能够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从事团队建设工作。

一般来说,当一个人接近退休年龄时,便会放松或降低自己对工作的要求。那些退休后仍被学校返聘的老教授亦存在同样问题,如奉行“中庸之道”,恪守“老好人思想”,不提或尽量少提虽有利学校建设但却让领导人不舒服的意见或建议。所以,如果让这样一批老教师充当团队带头人,团队建设成效可想而知。

从年龄角度说,老教师不宜担任团队带头人;而从行政职务的角度说,学校中高层领导亦不宜担任团队带头人,因为他们不可能有充足的时间投入团队建设。学校领导及中层职能部门负责人多为学者型官员,兼具两种身份:学者和官员;与此相应,他们要兼做两项工作:教学科研和学校管理。这就是通常所称的“双肩挑”。事实上,学校的管理工作十分繁重,与此同时,他们要给本科生授课(非此,其教授职称将不保),要带研究生,还要申请和从事课题研究,有的还在学术团体或社会团体担任要职。所以,“双肩挑”的可行性令人质疑。在这种情况下,再让他们担任教学团队的带头人,很可能的结果是他们“心有余而力不足”。

综上所述,建议团队带头人的年龄一般不宜超过57岁,学校领导及中层职能部门负责人一般不宜担任教学团队负责人。当然,这些老教授、学者型官员可以担当教学团队的顾问。这样,一方面可以发挥这些同志在团队建设方面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又可以为年龄较轻、精力充沛的学者提供担任团队带头人的机会。

(二)教学团队规模要适宜

团队规模是影响团队绩效的又一重要因素。一个146人甚至191人的超大型团队,成员间的熟悉都成问题,更不用说彼此合作开展工作了。从有关学者对团队的定义言,如“团队是一个由少数成员组成的小组……”、“团队是指在工作中紧密协作并相互负责的一小群人……”,9可知团队成员不宜过多。团队与传统的部门结构或其他形式的稳定群体相比具有“可以迅速组合、重组和解散”10的优点,这就决定了团队规模不宜过大。亦有学者认为:团队成员之间应该有密切的联系,所以团队的人数不可能很多。11如果团队成员很多,交流时会遇到障碍,讨论问题时难以达成一致;而且不易形成凝聚力、忠诚感和相互信赖感。12大型团队绩效不彰,马克西米利安·林格尔曼将其归因于“社会惰性”,即一个群体或团队往往会隐藏缺少个人努力的现象。13这与我们所说的“滥竽充数”相仿。

团队规模不宜过大,学者们已达成共识,但关于团队的最佳规模却莫衷一是。沃顿商学院管理学教授缪勒(Jennifer·S·Mueller)认为:团队规模大于5个人后,就会显露出“社会惰性”。14该院领导力研究项目主任伊万·维腾贝格认为:在职场,人们一直强调一个团队内5-6个人是最恰当的,因为这个数字可以让每个人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15有学者在对团队进行分类时,提及的两种团队类型均明确了团队的规模。一种是问题解决型团队,即为解决某个或若干个问题而组织起来的临时性团队,成员人数为5-12人。20世纪80年代,应用最广的一种问题解决型团队是“质量圈”或称“全面质量管理小组”,其成员一般是8-10人。另一种是自我管理型团队,通常由10-15人组成,这是一种真正独立自主的团队,不仅注意问题的解决,而且执行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对工作结果承担全部责任。这种团队的优点是员工的工作弹性大,能更快速地适应技术的变化。16据此分析,高校教学团队应属自我管理型团队。

尽管学者们关于团队最佳规模的说法不一,但却一致同意如下两个结论:第一,成员总数为奇数的群体比成员总数为偶数的群体更好,因为成员总数为奇数时,可以降低投票时发生僵局的可能性;第二,10人左右的群体比更大一些的群体或更小一些的群体都更有效,因为这样的群体足以形成大多数,允许发表不同意见,同时可避免与大群体相关的一些弊端,如形成小帮派,在决策时拖延时间等。17

综上所述,建议高校教学团队规模的上限宜确定为15人。考虑到一些老教授、学校领导有可能作为顾问参与团队建设工作,故每一团队还可配备一个3-5人的顾问小组。

“质量工程”实施之初,教育部会同财政部联合下发了《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分中央、地方、学校三级明确了各自对项目进展、经费使用应负的指导、检查、监督等职责,还对项目检查验收的内容、方式及对检查不合格项目如何处理等做了规定,但未对不合格项目已拨付经费如何处理做出明确规定。所以,如何保证项目经费的使用效益仍是一个问题。

目前,国家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有关部委或企事业单位委托开展的研究项目,其经费多是一次核定,分期拨付。有的是分三期:立项、中期检查及结项;有的是分两期:立项及结项。这样,将经费拨付与项目进展紧密结合,就形成了保证项目如期实施及经费使用效益的良性运行机制。所以,有关部门为教学团队建设提供的经费亦宜一次核定,分期拨付,以调动项目建设单位及项目负责人的积极性,从而保证各项建设任务的落实及经费使用效益。

注释

11.孙丽娜,贺立军.高校基层教学组织改革与教学团队建设[J].河北学刊,2007,(5):165.

22.余祖华,赵慧峰,刘兰昌.本科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探索[J].鲁东大学学报(哲社版),2008,(2):91.

33.4.根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国家级教学团队候选团队资料展示·2007年[EB/OL].http://jxtd.zlgc.org/User List2007.aspx和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国家级教学团队候选团队资料展示·2008年[EB/OL].http://jxtd.zlgc.org/User List2008.aspx资料整理而成

45.6.7.根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国家级教学团队候选团队资料展示·2007年[EB/OL].http://jxtd.zlgc.org/User List2007.aspx和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国家级教学团队候选团队资料展示·2008年[EB/OL].http://jxtd.zlgc.org/User List-2008.aspx资料整理而成

58.关培兰.组织行为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288.

69.聂永有.组织行为学[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9:162.

710.12.17.关培兰.组织行为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277,280,279.

811.16.吴爱明.组织行为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176,179.

913.14.15.沃顿商学院.团队最佳规模[J].商界(中国商业评论),2007,(4):94,95,95.

国家级教学团队 篇2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推动我校科研创新团队、重点实验室、重点学科、边缘与新兴交叉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实施学术创新团队建设计划及国家基金培育计划,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学术创新团队建设及国家基金培育项目面向国家和广东省科技创新规划,以及人才战略目标,通过在若干优先发展领域的有限主攻方向上,组织、培育和建设优秀学术群体,集聚核心创新资源。通过建设,创新团队具备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及广东省重大科研项目的能力,争取获得广东省基础研究团队和国家基金重点项目等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并产出一批具有原创性的科研成果。

第二章 申请与评审

第三条 学术创新团队建设及国家基金培育项目类别设A、B、C三类,申请的基本条件为:

1、A类(学术创新团队建设项目)

A类创新团队应以重点学科、特色学科、优势学科、重点实验室或工程中心为依托,有相对集中且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和共同研究的科学问题,在主攻研究方向上有良好的研究基础和工作条件,并已经取得突出的科研业绩;项目负责人应为本校学科带头人,在国内外有较高学术知名度,具有相应的组织管理能力和团队精神;团队核心成员3—5名,年龄和知识结构合理。创新团队成员中自然科学类近三年至少主持承担5项省部级重点以上科研项目或累计获得各类科研项目经费250万元以上,人文社科类近三年至少主持承担4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或累计获得各类科研项目经费50万元以上。

2、B类(学术创新团队建设项目)

B类创新团队应以重点学科、特色学科、优势学科、重点实验室或工程中心为依托,优先扶持边缘与新兴交叉学科。项目负责人应为本校学科带头人,在主攻研究方向上有良好的研究基础和工作条件,具有相应的组织管理能力和团队精神;团队核心成员3—5名,原则上以中青年学术骨干为主体,其中50%以上具有博士学位。创新团队成员中自然科学类近三年至少主持承担3项省部级重点以上科研项目或累计获得各类科研项目经费120万元以上,人文社科类近三年至少主持承担3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或累计获得各类科研项目经费30万元以上。

3、C类(国家基金培育项目)

国家基金培育项目旨在鼓励我校教师、科研人员积极申报国家基金,以高层次科研项目带动学校科研的整体发展。对于未曾获国家基金资助的项目申请人,学校将择优进行资助与培育,支持其继续申报国家基金。C类项目的申报条件为:自然科学类申请人须在近三年内申请两次以上国家基金、且未获得立项,人文社科类申请人须以主持人身份获得过省部级科研项目或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在研的校内基金项目主持人不得申请。本基金为引导性基金,原则上不作重复资助,每人只限一次获得资助。

第四条 申请人按照各汕头大学学术创新团队建设及国家基金培育项目申请通知的要求,填写《汕头大学学术创新团队建设项目申请书》(A类或B 类)或《汕头大学国家基金培育项目申请书》(C类),在通知规定的期限内通过依托单位向科研处提出书面申请。

申请人应当充分说明申请资助项目研究内容对于获得其它后续资助的意义,并且对所提交申请材料的真实性负责。

学术创新团队建设项目的核心成员均视为申请人,申请人及所有团队成员只能申请或参加一个学术创新团队建设项目的申报,且其核心成员不得再申请国家基金培育项目。

第五条 科研处自资助项目申请截止之日起的15个工作日内,完成对申请材料的形式审查。符合本管理办法规定的,予以受理。不符合本管理办法第三条、第四条规定的,不予受理。

第六条 对已受理的项目申请,科研处在科研委员会指导下组织同行专家进行书面通讯评议,科研委员会根据本管理办法的规定和专家评审组提出的评审意见,对初选立项名单进行答辩审议,以投票方式提出最终立项名单,同时提出建议资助额度,报请学校学术委员会审议并确认,确认后的名单由科研处发文公布。

第七条 批准立项的项目申请人在立项公布后的15个工作日内,按照评审意见和批准的资助额度向科研处提交项目计划书。申请人可依据评审意见和批准的资助额度对已提交的申请书内容进行调整,但不得变更预期成果形式或降低预期成果数量。

第三章 组织实施

第八条 A类学术创新团队建设项目专项经费自然科学类每年15万元,人文社科类每年9万元,周期三年,滚动支持;B类学术创新团队建设项目专项经费自然科学类每年10万元,人文社科类每年6万元,周期三年,滚动支持;C类培育项目经费自然科学类3万元,人文社科类2万元,一次核定,分拨款。

该经费主要用于团队运行费和团队成员的科研经费,由学术创新团队建设项目负责人严格掌握。团队的运行经费,主要用于团队培育过程中必需的费用,如高层次的学术交流活动,组织和参加高水平的国际、国内学术会议费、材料费、科研业务费等,原则上不能用于购置通讯、影像设备及其它大型仪器设备,也不能用于开支招待费、电话费等。

第九条 本基金项目经费不提取管理费,也不得提取劳务酬金。创新团队及国家基金培育项目管理工作中,涉及项目组织、评审、实施管理、评估等而产生的费用,在汕头大学学术创新团队建设或国家基金培育项目直接列支。

第四章 考核与管理

第十条 学术创新团队项目建设周期为三年。每年11 月 30 日之前应向科研处提交上建设进展报告,接受考核,对建设进展不力的团队,学校有权终止。国家基金培育项目研究周期为两年,每年11 月 30 日之前应向科研处提交上进展报告,接受考核。

第十一条 在建设期内,各类项目的考核指标为: A类:

自然科学类创新团队成员,1)至少申请到省部级重点以上科研项目4项、获得各类科研项目经费不少于300万元;或申请到省部级重点以上科研项目6项或广东省基础研究团队项目、国家级重点以上项目1项,获得各类科研项目经费不少于200万元;2)作为通讯作者身份、以汕头大学作为第一单位(以下同)在中科院SCI收录期刊列表1-3区发表论文12篇或在SCI/EI收录期刊上发表论文24篇;3)获得1项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或申请6项国家发明专利并转化成果1项; 人文社科类创新团队成员,至少申请到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3项,并争取到各类科研项目经费不少于80万元;发表CSSCI收录论文/国外匿名评审期刊论文/专著20篇/部(《中山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重要期刊目录》中所规定的一类期刊按1:5计算,其二类期刊按1:3计算,下同),获得1项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若所申请到的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达5项以上,且所发表/出版前述论文/著作达25篇/部以上,所要求争取到的各类科研项目经费可放宽至50万元。

B类:

自然科学类创新团队成员,1)至少申请到省部级重点以上科研项目2项、获得各类科研项目经费不少于200万元;或申请到省部级重点以上科研项目4项、获得各类科研项目经费不少于100万元;2)在中科院SCI收录期刊列表1-3区发表论文8篇或在SCI/EI收录期刊上发表论文16篇;3)获得1项市厅级以上科研成果奖或申请3项国家发明专利;

人文社科类创新团队成员,至少申请到省部级科研项目2项,发表CSSCI收录论文/国外匿名评审期刊论文/专著15篇/部,并争取到各类科研项目经费不少于40万元;若所申请到的省部级科研项目达3项以上,且所发表/出版前述论文/著作达20篇/部以上,所要求争取到的各类科研项目经费可放宽至30万元。

C类:

自然科学类国家基金培育项目负责人每年必须申请国家基金,且每年发表SCI或EI收录论文1篇;

人文社科类国家基金培育项目负责人每年必须申请国家基金,且每年发表CSSCI收录论文/国外匿名评审期刊论文/专著2篇/部。

第十二条 建设期结束后,学校按计划任务书进行验收。

第五章 责任

第十三条 具有下列情况之一的项目应当予以撤项:

(一)项目负责人因工作变动或因健康原因不能继续在汕头大学开展研究工作的项目;

(二)未经批准擅自变更负责人或研究内容的项目;

(三)不提交进展报告或检查中发现执行情况不好的项目;

(四)到期未完成而无正当理由的项目;

(五)有剽窃他人研究成果或者有弄虚作假等学术不当行为的项目。

所撤销项目的剩余资助经费由学校收回,项目负责人与核心团队成员不得再次申请汕头大学学术创新团队建设及国家基金培育项目资助或其它校内科学研究资助。造成严重影响的,将全额追回资助资金。

第十四条 学术创新团队建设及国家基金培育项目的经费使用必须符合《汕头大学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和学校相关财务管理规定。违反学校财务制度及相关管理规定的,依照有关规定予以处罚、处分。

第六章 附 则

第十五条 学术创新团队建设及国家基金培育项目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归学校所有,研究成果的鉴定、报奖、转让等根据学校有关办法执行。

国家级教学团队 篇3

中共中央、国务院1月8日上午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李克强、刘云山、张高丽出席大会并向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的代表颁奖。

南昌大学江风益团队的“硅衬底高光效GaN基蓝色发光二极管”项目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江风益教授作为项目第一完成人上台接受习近平主席的颁奖。该奖项的获得,实现了江西省在“国家技术发明奖”这项大奖中一等奖“零”的突破,也是地方综合性高校的一个殊荣。

1996年,经过3年时间的技术跟踪,江风益决定带领团队转向自主核心技术的研发,在一个欠发达省份的地方高校中,拉开了从事GaN蓝光LED研究、自主创造光明“中国芯”的序幕。历经19年的科研攻关,在LED照明技术上取得突破性成果,成功研发出硅衬底高光效GaN基蓝色发光二极管,并在市场应用上取得明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走出了一条“硅基发光,中国创造”的新路线。南昌大学硅衬底高光效GaN基蓝色发光二极管的诞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继日美之后第三个掌握蓝光LED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的国家。“中国芯”与日美技术形成全球三足鼎立之势,打破了日本蓝宝石衬底、美国碳化硅衬底长期垄断国际LED照明核心技术的局面,中国为之骄傲,世界为之震动。

国家级教学团队 篇4

教学团队是由多位具有共同目标而相互协作的教师组成的正式群体[1]。它起源于上世纪中期的美国,后来在美国的高等学校和中小学得到迅速发展[2]。广东的大学教学团队(University Teaching Team,简称UTT)始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当时大多数是以“课程组或教研室为基础的课程教学团队”出现于各高校[3]。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发展以及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和国家宏观政策的引导,广东大学的教学组织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革,逐渐摒弃以“学校—学系—教研室”为特征的学校和院系自上而下对教师进行行政管理的传统模式,代之而推行的是以“学科” 或“课程”、“课程群”为基本单元、以“二级学院(系)”为管理实体的教学团队模式。UTT建设成为政府(省教育厅)和各高等学校有组织的行政行为,师资队伍从数量到质量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推动了质量工程与教学教改水平的提升。2007年1月,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发布的《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简称“质量工程”),把教学团队建设作为质量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并遴选出100个国家级UTT进行支持与资金扶助。2008—2010年,国家级UTT数量分别增加到300、305和308个,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和众多所高校,组建的UTT对提高高校师资队伍水平和本科质量工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广东省本科院校于2007年有2个教学团队被评为国家级UTT,到2010年共发展到35个。这些国家级UTT涉及医学、农学、理学、工学、文学、史学、经济学、教育学等多个学科领域(表1),为广东省本科院校的质量工程建设起着示范作用。为了更好地对广东省国家级UTT进行分析,课题组设计了调查问卷并进行了调查。根据2007—2009年24个国家级UTT的调查结果并对其相应10项主要评价指标数据进行量化[4](表2)和分析,可以看出:广东省国家级UTT近年发展迅速,带头人具有先进的教育思想观念及深邃的学术造诣、多次获国家级或省部级奖励、长期致力于教学研究,在团队中起着核心与灵魂作用,能有效地带动UTT的建设;各UTT承担多项国家级、省部级教研教改及科研项目;其成员年龄、学历、职称结构基本合理,他们具有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符合教学团队建设工作的基本思路和价值取向。当然,这些UTT也存在一些不足,例如,规模参差不齐,个别UTT人数多达百人,结构偏大;国家级UTT分布比较集中,“985工程”、“211工程”大学占79.17%,一般普通高校(特别是地方院校)几乎没有国家级UTT。为了更好地了解各团队综合实力情况及它们之间的差距,研究采用折中型模糊决策方法进行综合评价。

2 折中型模糊决策

折中型模糊决策实际应用广泛,特别在经济[5]、军事[6,7]、电力[8]等多方案选优中表现优良。其基本原理[9]是从原始的样本数据出发,先对指标数据采用模糊三角数表达并进行归一化处理,然后找到模糊正理想值和模糊负理想值。对于正指标,模糊正理想值是每一个指标中模糊指标值的极大值,模糊负理想值是每一个指标中模糊值的极小值。然后,采用加权欧氏距离来计算各备选方案与模糊正理想值和负理想值之间的距离。在此基础上,计算各备选方案属于模糊正理想的隶属度,隶属度越大,方案越优。

设Ω={Ω1,Ω2,…,Ωm}为方案集,Ε={Ε1,Ε2,…,Εn}为每一方案的指标集,α={α1,α2,…,αn}为反映各指标相对重要程度的对应权重。模糊多属性决策是把已知的指标、权重大小和数据结构都相应的表示成决策空间中的模糊子集或模糊数,得到矩阵R=(rij)m×n。然后采用广义模糊合成算子对模糊权重向量α和模糊指标值矩阵R实施变换,得到H∶H=α⨂R,对于H中的元素采用模糊折中型决策方法对其进行排序,以此来对方案集Ω={Ω1,Ω2,…,Ωm}进行综合评价。

折中型模糊决策评价的步骤如下:

第一步:指标数据的三角形模糊数表达

①对于定性指标,将两极比例法改进为三角模糊数比例法[8],化定性指标为定量指标。

②对于定量指标,写成如下三角模糊数的形式:

a=(a,a,a) (1)

a是定量指标值。

当所有的属性指标全部化为三角模糊数后,得到矩阵R=(rij)m×n。

③对于权重向量的三角模糊数表达,若权重是定量的形式给出的,则由式(1)可表示为

α′=[(α1,α1,α1),(α2,α2,α2),……,(αn,αn,αn)] (2)

若权重是定性描述给出,则采用①的方法。

第二步:模糊指标矩阵H归一化处理

一般地,对m个评价方案的第j(j=1,2,…,n)个评价指标而言,在H中对应有m个模糊指标值,记为σi=(βi,γi,ηi),(i=1,2,…,m)。将σi进行归一化的具体公式如下:

①若σi是成本型指标对应的模糊指标值,则归一化公式为:

undefined

②若σi是收益型指标对应的模糊指标值,则归一化公式为:

undefined

由此可得归一化后的模糊指标矩阵Π=(yij)m×n。

第三步:构造模糊决策矩阵

将归一化后的模糊指标矩阵Π进行加权处理可得到模糊决策矩阵H=(πij)m×n,其中

πij=α⨂yij(i=1,2,…,m;j=1,2,…,n) (5)

这里采用普通的加权方式,即若α=(α(1),α(2),α(3)),yij=(yundefined,yundefined,yundefined),则

πij=α⨂yij=(α(1)yundefined,α(2)yundefined,α(3)yundefined) (6)

第四步:确定模糊正理想M+与模糊负理想M-

M+=(M+1,M+2,…,M+m),M-=(M-1,M-2,…,M-m) (7)

其中分量M+j=max{π1j,π2j,…,πmj}(j=1,2,…,n)是模糊决策矩阵H中第j列的模糊指标值所对应的模糊极大值;M-j=min{π1j,π2j,…,πmj}(j=1,2,…,n)是模糊决策矩阵H中第j列的模糊指标值所对应的模糊极小值。

第五步:分别确定评价对象Ωi与模糊正、负理想M+、M-之间的距离d+i和d-i:

undefined

undefined

第六步:令评价对象Ωi以隶属度θi从属于模糊正理想,则:

undefined

显然0≤θi≤1,若Ωi与M+越接近,则θi越接近于1。按隶属度θi从大到小进行排序,θi越大,表示方案Ωi越优。

3 广东省国家级教学团队综合评价

表2中给出了广东省本科院校国家级UTT 10项指标的量化数据,为了对这些UTT进行综合评价,本节采用折中型模糊决策方法。为了计算方便,对所给指标采用等额权重,即

α=(0.1,0.1,0.1,0.1,0.1,0.1,0.1,0.1,0.1,0.1)

由于各指标已根据功效系数法进行量化,根据公式(1)把量化后的各团队指标、权重化成三角模糊数如下:

α′=[(0.1,0.1,0.1),(0.1,0.1,0.1),(0.1,0.1,0.1),……,(0.1,0.1,0.1)]1×10

由公式(4)和公式(6)将数据进行归一加权化,根据公式(7)确定出模糊正理想值与模糊负理想值,由公式(8)~(10)进行模糊综合评价,计算结果如表3所示。

由表3可知,24个团队的综合实力水平的高低顺序依次为:

θ24>θ3>θ4>θ18>θ22>θ10>θ13>θ7>θ11>θ5>θ15>θ14

>θ12>θ1>θ17>θ21>θ2>θ19>θ9>θ16>θ20>θ8>θ6>θ23

4 结论

从表2可见:(1)广东国家级UTT的年龄量化分值较高,说明其年龄层次较为合理,24支UTT中,30~49岁占74.67%,教师结构明显呈年轻化,中青年教师已成为质量建设工程中的中坚力量。(2)UTT的规模参差不齐,团队人数在13~24人时,其量化得分最高,为99.61~95.20分,而人数分别大于90人或小于6人时,量化得分最低,为66.41~60分,这说明UTT规模对团队建设有一定的影响,规模太大时,成员间信息传递环节繁缛,工作会相互推诿,从而相互信任和合作的矛盾将呈几何级数增长;规模太小时,则难以承担复杂多样的教学教改工作。因此,应适当控制UTT的规模,使其合理化。(3)24支UTT中,有10支拥有国家级或省级重点实验室,其实验室建设的量化分较高,但由于科类不同,部分UTT没有重点实验室,其分值为基本分,故此处评价亦有失衡之处。

研究在实际调研的基础上,挑选了评价本科院校教学团队的10项主要指标,采用折中型模糊决策方法,对广东省国家级UTT(2007—2009)进行了综合评价。从表3来看,团队从属于模糊正理想值的隶属度明显不均衡,表明各团队综合实力悬殊较大,差距明显;排名较前的团队大多分布在省内的名牌高校(如中山大学等),这些UTT均表现出极强的教学教改能力、科研能力与资源优势。在综合排名处于前五位的UTT中,生化(含医学)团队有4个,文科团队1个,由此进一步表明优秀UTT的学科分布也不均衡。因此,广东省高校UTT建设应进一步整体规划,优化师资结构,整合教学资源,促进和谐发展,为提高省内高校教学质量的整体水平,逐步缩小省内高校教学与科研水平的差距,为推进质量工程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而努力。

参考文献

[1]KARIN GOETZ.Perspectives on Team Teaching[EB/OL].http://people.ucalgary.ca/~egallery/goetz.html,2012-11-15.

[2]刘宝存.建设高水平教学团队促进本科教学质量提高[J].中国高等教育,2007,(5):29-31.

[3]林晓新.UTT的类型、模式、结构、机制[J].宁夏大学学报(人社会科学版),2011,(5):163-169.

[4]刘际陆.功效系数法在财务危机预测中的运用[J].中国集体经济,2009,(4)上:84.

[5]李栋祥,张守凤,郑兆青.基于模糊折中型决策分析的多目标动态规划及其在投资决策中的应用[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1):19-23.

[6]刘海涛,郭嗣琮.基于结构元理论的折中型决策方法[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52-55.

[7]杨云,任建军,王建华,等.模糊多属性决策在装备质量评价中的应用[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05,(3),34-38.

[8]张志毅,陈允平,袁荣湘.系统重构阶段机组最优恢复次序的模糊多属性决策法[J].电工技术学报,2007,(11):153-157.

国家级教学团队 篇5

根据公路工程课程的特点, 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本课程教师队伍在教学方法、课程内容、教材编写和实践教学改革上进行了大量的探索与实践, 取得了显著成效, 《路基路面工程》与《道路建筑材料》分别于2008年和2010年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

教学团队的建设是“质量工程”的主要内容之一, 是精品课程的支撑者和执行者, 是保证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1]。

团队概况

长安大学道路与铁道工程学科经过五十年的建设与发展, 已成为我国公路交通科学研究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1981年以来先后取得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 1999年建立了博士后流动站, 2000年获准设立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岗位, 2002年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 拥有特殊地区公路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道路结构与材料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 “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被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和陕西省名牌专业, “土木工程实验中心”为省级教学实验中心。

在本学科发展过程中, 形成了一支面向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及相关专业的本科生, 讲授由公路工程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构成的课程群, 教师的政治素质好、业务水平高、职称年龄结构合理、治学严谨、专业配套且稳定的“公路工程系列课程教学团队”。团队中现有教师7人, 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1人, 博士生导师5人, 6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学团队中包括省级教学名师、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交通部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等优秀人才。团队带头人是著名的公路专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陕西省优秀留学回国人员”和“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

团队建设

1.教学队伍建设

(1) 现在教学队伍情况。团队建设需要成员具有优秀的教师风范。团队成员具有良好的教师风范不仅为学科建设作出突出贡献, 也为全校师生树立榜样, 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2]。配置好团队成员是建设和培育高水平教学团队的基础[3]。

团队中现有教师7人, 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1人, 博士生导师5人, 6人具有博士学位。本团队以公路工程本科专业系列课程建设为平台, 经过长期的教学科研积累和改革实践, 形成了学历层次高、年龄结构合理、教学质量好、学术水平高、团结协作、富于创新的团队特色。

(2) 培养青年教师, 接受教师进修工作。

(1) 为使青年教师尽快提高教学水平, 对青年教师培养实行导师制, 由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作为指导教师, 言传身教, 在各个教学环节指导青年教师适应教学要求, 从课堂助课、批改作业、参与课程设计等环节参与教学实践, 培养青年教师认真扎实的敬业精神和教学方法。

(2) 定期组织讲课观摩、经验交流等活动帮助青年教师成长, 定期开展教学内容和方法的研讨活动, 培养青年教师树立热爱学生、热爱教学、热爱教育事业的思想。

(3) 有计划地安排青年教师进入同济大学、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等国内外著名大学深造和进修。

(4) 鼓励并带动中青年教师参加各类科研课题, 特别是积极鼓励中青年教师指导和参与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 所指导的学生多次在全国竞赛中获奖, 其中获得“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1项和三等奖4项, 还获得过“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第二届全国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以及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等奖励。

(5) 在加强对团队内青年教师培养的同时, 本团队还指导来自福州大学、重庆交通大学、兰州理工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等多所兄弟院校的青年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和派出学校的好评。

2.教材建设

公路工程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 随着工程技术的发展, 尤其是我国近年来公路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发展, 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不断涌现, 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教材建设必须适应新的形势。

本教学团队注重教材建设, 编写了8部本科生教材, 其中《路基路面工程》与《道路勘测设计》2部为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 2部为面向21世纪教材, 3部获得了省部级优秀教材奖。道路承担教改项目10余项, 获得省级奖励5项和软件著作权多项。《路基路面工程》与《道路建筑材料》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 《基础工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

3.教学改革措施

(1) 改进教学方法。为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学校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多媒体课程的建设。本团队积极组织教师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通过电子邮件或网络答疑等方式探索与实践网络教学, 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 重视实验和实践, 注重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所指导的学生多次在全国竞赛中获奖, 其中获得“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1项和三等奖4项, 还获得过“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第二届全国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以及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等奖励。

(2) 改进教学内容, 修订教学大纲。在教学中注意教学重点与专业发展需求相结合, 根据专业技术的国内外发展动向和新的行业标准规范的修订, 结合教师科研与生产活动中的研究成果与工程经验, 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保持教学内容的前瞻性, 拓展学生的专业视野, 增强学生的工作适应能力。

根据调整的教学内容和新编写的教时完成若干示范工程和培育创新研究基地用于教学。

本教学团队利用充足的科研经费自行开发或购置了相关实验设备, 在进行科学实验的同时, 分批组织学生进行参观, 拓宽了学生的眼界, 提高了其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科研工作中, 有意识地给部分本科学生提供参与科研活动的锻炼机会, 以培养其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本团队教师指导的学生的科技创新作品《高性能化学构网改性桥面防水材料》获“挑战杯”全国二等奖, 《基于废橡胶微波处理的以废治废型沥青路面再生剂》“获挑战杯”全国三等奖, 《AMF-I型沥青路面磨光仪的研发及室内评价体系的建立》获全国第二届交通科技大赛三等奖。

本团队平均每学期举办学术报告与讲座3-4次, 结合最新的科研成果, 进行广泛地学术交流, 极大地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应用推广情况

团队经过多年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团队主持的教改项目的研究成果现已广泛应用于教学管理与本科人才培养之中。本团队进行的教学内容、教材建设、教学大纲等方面的教改成果已经在本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得到贯彻。根据《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内容的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成果, 按照我国目前公路建设大发展对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 调整了公路工程专业本科生课程体系和学时分配比例, 一方面加强了学生的实习实践环节, 另一方面增加了专业选修课的门类, 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还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增加了学生对毕业后工作的适应性, 满足了公路大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

在公路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中, 测量实习、道路勘测课程设计、勘测实习和道路勘测毕业设计是四个主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以前由于受实习场地 (校园) 、仪器及经费的限制, 测量实习和道路勘测设计生产实习只能采用传统的仪器和方法, 这非但不能使学生得到全面的技术训练, 也不利于学生对先进测设仪器和方法的掌握。自《公路勘测实习基地生产实习教学改革与实践》教改项目完成以来, 加强了学生的教学实践环节, 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及独立从事测设工作的能力。与此同时, 注重测量实习、勘测实习与道路勘测课程设计、道路勘测毕业设计之间的有机联系, 加深了学生对实践教学内容的理解, 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效果。目前学校太白公路勘测实习基地在国内已颇具影响, 不仅满足了本校公路专业学生实习的需要, 而且多次接受本校土木大类专业和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学校的学生前来实习。

目前本团队教学研究成果不仅在本校的专业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而且这些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 尤其是所编写的教材和制订的教学大纲也为国内多所高校的同类专业所采用和借鉴, 对国内其他高校同类专业的课程建设起到了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孙广中, 陈国良, 徐云等.并行计算系列课程教学团队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 2008, (2) .

[2]李鸿江, 尹军.从国家级精品课程到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的建设经验与启示[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9:21 (4) .

国家级教学团队 篇6

1 运行机制

1.1 组织管理

“中药学教学团队”的管理由北京中医药大学“质量工程”办公室总体负责, 实行校-院-团队-课组四级管理制度, 具体体现在学校的宏观调控、学院的协调指导、团队带头人的全面负责以及课组负责人、骨干教师的组织落实。

1.2 学术管理

团队带头人全面负责团队的可持续发展, 包括团队发展方向及建设目标;课组负责人制定各课组的研究内容及建设工作, 定期讨论、交流、汇报。根据本团队教学、科研密切结合, 中医、中药学科交叉与综合的学术特色, 设置一定的研究激励基金, 鼓励教学理念交流与学术争鸣, 鼓励形成新的研究方向, 逐步建立一支相对稳定、高水平、具有学术创新能力的教学队伍。

2 管理制度

在相关职能部门包括大学的“质量工程”办公室、教务处、人事处、计财处、信息中心等专业人员的指导下, 团队建立和完善有关的运行机制及管理制度, 以保证团队工作的和谐、高效、顺利开展。

2.1 “传帮带”工作制度

为提高团队教师整体教学水平, 充分发挥老教师、骨干教师的示范、带头作用, 促进青年教师快速健康成长, 实现教学团队教育教学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 本团队实行程课组老中青传、帮、带制度。

指导教师职责。全面关心被指导教师的专业成长和教学道德培养;指导制定传帮带计划, 指导青年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研究, 指导青年教师备课、上课。同时, 课堂向青年教师开放, 传授先进教学经验, 共同探讨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青年教师任务。明确学习目的, 端正学习态度, 尊重指导教师, 虚心听取指导教师的意见, 不定期向指导教师汇报学习情况、工作体会和教学感悟;每学年听课不少于10学时, 每学年撰写1-2篇教学总结或体会;每学年至少举行研究课、汇报课或公开课1-2学时, 进行不同范围的传帮带效果展示;每人每学年提交1份传帮带学习体会。

2.2 教学研究课题管理制度

为调动团队内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的积极性, 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管理, 结合本团队实际, 设立教学研究课题。

团队内教育教学改革课题申请周期为每年一次, 具体立项时间定于每年的1-2月。申报人填写大学《教育科学研究课题申报书》, 由团队组织专家对课题进行评审后立项;鼓励青年教师立足于本团队教学中的关键问题, 进行教改研究;由教学团队给予经费资助, 由北京中医药大学“质量管理”办公室批准立项, 等同于校级教育研究课题。

申报课题应对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现实意义。理论性研究应具有一定的学术深度, 对教育理论的发展具有丰富、创新的学术价值;实践性研究要具有指导性、创新性和可操作性, 切实推动本团队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课题完成后, 课题组应对研究工作全过程进行认真总结, 写出研究报告, 填写《中药学教育科学研究课题结题鉴定表》, 向团队进行研究汇报, 并按校级教育研究课题要求进行结题。

2.3 经费管理制度

为规范教学团队经费的管理和使用, 方便团队教师的监督, 使教学团队活动得到更好开展, 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立项建设2007年“国家级教学团队”的通知》和学校的相关财务条例, 特制定本制度。

使用范围。购置团队建设所需的教具。原则上不超过经费总额的5%, 采购手续应按照学校有关规定办理;编印各类教学文件、购买所需的图书资料、声像资料、研制多媒体课件等;教材建设 (自编特色教材等) 的有关费用;调研和参加学术会议的差旅费 (原则上不超过经费总额的5%) ;骨干教师国内短期进修培训费;与团队建设有关的教改论文版面费;与团队建设相关的教学建设与改革课题研究费用;团队工作会议及验收评审工作费用;团队教师绩效激励。

经费管理。以课程组为单位实施经费使用预算制;建设经费的开支必须符合财务处及设备办有关制度的规定, 厉行节约;经费管理由团队带头人直接负责, 大宗项目 (超过总经费5%以上) 由团队骨干讨论决定;课程组负责人要详细记录每项支出情况, 以便核对, 同时接受所在教学单位、教务处和财务处的管理与监督。

2.4 激励制度

为充分调动中药学教学团队成员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 鼓励思考与创新, 争取在本科教学质量与改革工程中做出最大成绩, 制订激励制度。

目标激励。帮助教师按照本科教学质量与改革工程建设实施方案设立明确可行的教研工作目标, 使教师对教研工作有深入认识, 坚持不懈地去探索。对完成教学团队建设目标的团队成员给予精神鼓励和适当的物质奖励。

氛围激励。鼓励教师各抒已见、敢于尝试、勇于改革、善于创新。鼓励合作学习, 促进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共同提高, 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团队提供平台促进各教学课组和课组之间及团队成员间经验、成果交流和共同发展。对经常组织研讨并有相关会议记录的课程组给予表扬, 对把较成熟的成果整理成论文发表者给予物质奖励。对讨论中衍生的新思路和新方法等给予课题立项和资助方面的帮助。

绩效激励。依据学校教学管理部门的评价制度和标准对教师工作进行评价, 及时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对教师在教研工作中表现突出, 取得较好成绩的, 如评估分数在90分以上者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对在教学改革方面取得成绩, 如发表论文的教学课组予以表彰。

2.5 教学资源共享制度

以教学团队教师为主体, 从管理上鼓励优势互补, 资源共享, 最大限度节省成本, 提高工作效率, 同时重视原创者的权利。

思路共享。对团队成员在教学中的创新想法、思路或初步方案并准备实施者, 团队提供必要的帮助, 对其可行性和科学性进行论证, 集思广益, 完善其设计。

教学信息资源共享。团队中各课程组教师之间对于与教学过程、课程建设、教改方法等有关的信息共享。采用工作会议、讨论、互联网等多种形式交流信息, 尤其是鼓励指导教师将获得的信息传达给中青年教师, 充分发挥老教师的优势以帮助青年教师采用先进、可行的方法提高自身素质和工作能力, 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提升整体教学水平。

教材、教具共享。团队教师的教材或书籍中的相关内容及教具共享, 使用方应尊重原创方的著作权和版权。鼓励教师之间的互动和协作, 对不同课程组讲授内容特色的成果予以推广。

教学课件制作技术共享。教学课件制作者享有著作权和版权, 其制作技术可在团队内讲解推广, 其它课程组使用时应注明或说明原创者。原课件获得的成果和奖励归原创者所有, 若将原课件中部分内容引用到其它课件的制作中并取得成果和奖励应与原创者共享。

2.6 学术交流制度

为了进一步提高本团队成员的教学水平, 充分发挥团队学科优势, 促进知识交融, 特制定学术交流制度。

每学期教学团队围绕教学关键问题, 召开一次教学法研讨会;各课程组及时研究教学中的问题, 并定期在团队交流汇报;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国内外研讨会, 年终将其参加国内外各级教学研讨会、校内示范教学及教学讨论会、承担教学课题、发表教学论文、跟班听课次数等进行量化显示;不定期聘请校外相关学科教学专家, 举办高水平的教学研讨会;鼓励各课组积极接收国内外进修教师, 发挥团队的辐射带动作用。

国家级教学团队 篇7

多年来一直从事畜牧兽医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目前主持并参与的科研项目5项, CSFV和PRRSV多重RT-PCR方法的建立及应用、主要病原耐药性检测基因芯片的研制、花羔红点鲑分子遗传多样性研究、绒山羊繁殖生物学特性与卵泡发育规律的研究、猪囊尾蚴循环抗体及免疫活性细胞变化规律的研究等, 发表相关学术性文章20余篇。

出版了《养兔大全》、《兔病诊治图谱》等专业著作10余部。

长期以来, 一直致力于“三农”的服务工作。现为吉林省12316新农村热线专家, 吉林省新农村信息服务有限公司专家顾问, 每天为农民接听电话和回复短信达上百次, 对农民在生产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帮助和解决。

李莫南, 女, 汉族, 出生年月1963年7月, 年龄:47岁, 学历:大学本科、学士, 现任吉林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遗传学会会员、中国畜牧兽医学会会员、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养羊分会理事。

1984年7月毕业于吉林农业大学牧医系畜牧专业, 留校任教至今。多年来, 主要从事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相关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先后主讲《动物遗传学》、《动物育种学》和《生物统计学》以及相关的多门本科、专科必修课程。主要著作有, 高等院校教材《养羊学》 (副主编) 和《动物遗传学实验教程》 (副主编) 等。参加过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 如:国家八五攻关课题《松内平原低洼易涝盐碱地综合治理研究》、农业部948项目《OFDA2000羊毛纤维检测仪的引进与配套研究》、国家科委项目《松辽黑猪种质特性的研究》、省科委项目《小尾寒羊的杂交利用》等等。结合教学和科研工作, 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指导硕士研究生2名。

苏凤艳, 女, 博士, 副教授, 室主任。1996年7月毕业于吉林农业大学中药材学院, 获农学学士学位;2000年在吉林农业大学获得硕士学位, 主要从事动物产品开发的研究工作。2007年在吉林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获得博士学位。主要讲授《动物营养学》和《动物药成分分析》等课程, 获得吉林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一项。在《上海交通大学学报》、《西北农业学报》、《中国预防兽医学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吉林农业大学学报》、《经济动物学报》、《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等多家刊物上发表论文10多篇。

国家级教学团队 篇8

“搞不清楚是最好的”

1992年, 潘建伟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本科毕业。“进大学时之所以学物理, 是因为觉得物理可以带给人成就感。只要你掌握物理原理, 什么都可以推导出来。在牛顿力学理论里, 自然界物质的运动规律和相互作用完全由力学定律支配和决定。”

这种决定论使潘建伟觉得科学很伟大, 但又很沮丧。“如果一切由定律决定并可推导出来, 那么, 我们的世界是一个宿命的存在。”他说。

由决定论衍生出来的宿命论, 使潘建伟感到一丝悲观。好在, 不久他发现了一个变化如鬼魅、无法预知的世界——由量子力学主宰的微观世界。量子理论认为, 物质可以同时处于多个可能状态的迭加态, 当被观测或测量时, 才随机地呈现某种确定的状态。

这种不确定性令潘建伟着迷。“从哲学上讲, 量子力学是一种积极的科学, 充满变化, 催人奋进。”他说, “搞不清楚是最好的, 它会推动着你继续搞下去。”

于是, 潘建伟留在中科大攻读理论物理, 进入到量子世界。当时, 国内量子物理研究主要集中于理论方面, 由于科研条件的限制, 实验水平与国外有不小的差距。潘建伟深知, 实验水平上不去, 理论上也难以有大突破。1996年, 潘建伟在中科大获得理论物理学硕士学位后, 远赴奥地利维也纳大学攻读实验物理学博士学位。

彼时, 他的梦想是, 在中国建立一个世界领先的量子实验室。

不失去做领跑者的机会

1997年, 潘建伟和同事在国际上首次实验实现了量子态隐形传输, 这个实验被公认为量子信息实验领域的开山之作, 《科学》杂志将其列为年度全球十大科技进展。1999年, 该工作同伦琴发现X射线、爱因斯坦建立相对论等重大研究成果一起, 被《自然》杂志选为“百年物理学21篇经典论文”。

此后, 他和同事又完成了“国际上首次实现量子纠缠交换”“首次实现三光子纠缠及其非定域性检验”等一系列突破。潘建伟逐渐意识到, 中国人也有能力做前沿科技的引领者。

2001年, 潘建伟放弃国外为他建立实验室的计划, 回到中国建立了他梦寐已久的量子物理与量子信息实验室。“在许多领域, 我们国家常常扮演着追随者和模仿者的角色。现在我们要努力在量子信息这个新兴领域做领跑者和引领者, 这个机会不能失去。”潘建伟说。

有了实验室, 还需要有人才。由于量子信息研究具有多学科性, 为储备人才, 潘建伟将不同学科背景的年轻人送出国门, 分赴剑桥、牛津、斯坦福等大学的量子信息研究小组锻炼。2008年, 团队成员悉数回国。

在求知中“观测”自己和国家

这个团队确实走在了世界的前头。他们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复合系统量子隐形传态、远距离的自由空间量子隐形传态与双向量子纠缠分发、绝对安全距离超过百公里的量子密钥分发、国际上首个全通型量子通信网络……并始终保持着纠缠光子数的世界纪录。

“在光量子纠缠操纵和量子通信方面, 我们最终走到了领跑的位置。”潘建伟谈到他的团队时说, 未来, 他们将进一步推进量子通信的实用化, 并推动量子物理的应用基础研究。

领跑中的潘建伟并没有忘记能使他持续飞跃的推动力。“我们国家有着高效的体制, ”他说, “一旦我们的科学研究获得了国家的认可, 国家会提供最好最有效的保障来推动科技成果的实现, 这是西方国家难以比拟的。”

领跑中的潘建伟也没有忘记当年的起步点。“我的兴趣仍是探索未知, 更喜欢也更适合待在实验室, 做前沿基础研究。”他意在给我国量子信息的应用和产业化提供土壤, 如同这个国家为他探索未知提供了土壤一样。

上一篇:七年级作文教学六法下一篇:麻杏止咳糖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