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024-05-12|版权声明|我要投稿

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共7篇)

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篇1

扎龙国家自然湿地生态环境需水量研究

湿地生态环境需水是指维持湿地生态系统生态平衡和正常发展、保障湿地系统生态水文功能和相关环境功能正常发挥所需的水量,以扎龙国家自然湿地为例,选取植被需水量、土壤需水量、生物栖息地环境需水量及污染物净化需水量为主要指标,估算了扎龙湿地生态环境需水量.按照湿地管理的需要,划分扎龙湿地生态环境需水量为5个级别,其中最小生态环境需水量为24.588×108m3,中等需水量为40.879×108m3,最大需水量为71. 934×108m3.

作 者:郭跃东 何岩 邓伟 张明祥 章光新  作者单位:郭跃东,邓伟,章光新(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吉林,长春,130012)

何岩(中国科学院,北京,100864)

张明祥(国家林业局湿地资源监测中心,北京,100714)

刊 名:水土保持学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年,卷(期): 18(6) 分类号:X171.4 P333 关键词:扎龙湿地   生态环境需水量   最小需水量  

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篇2

作为我党第一代领导集体重要成员和第二代领导核心, 邓小平同志一直非常关注黑龙江扎龙国际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发展, 1983年8月在夫人卓琳和外孙女羊羊 (卓玥) 的陪伴下老人兴致勃勃地视察了丹顶鹤的故乡———扎龙自然保护区。今年是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 我们深切缅怀这位不朽的伟人, 沿着他走过的足迹再次感受他的风采。

扎龙自然保护区是保护丹顶鹤等珍稀水禽及其生态系统的湿地类型保护区。位于黑龙江省西部松嫩平原乌裕尔河下游, 面积21万公顷。乌裕尔河流至该区分散漫溢形成广阔的芦苇沼泽, 湖泊泡沼密布, 溪流河道蜿延迂回, 构成原始独特的湿地景观。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优越的地理位置, 使该区鸟类资源十分丰富。据调查统计, 现有鸟类269种, 其中国家重点保护的鸟类有35种, 尤其以鹤的种类居多。世界现存鹤类15种, 中国有9种, 扎龙保护区即分布有丹顶鹤、白枕鹤、白头鹤等6种。还有其他珍稀水禽包括白鹳、黑鹳、天鹅, 以及鸥类、雁鸭类等, 是驰名中外的“鸟的乐园、鹤的故乡”。

1983年8月6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 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中共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视察扎龙保护区。9时许邓小平等领导同志乘车来到保护区, 受到了保护区全体职工的热烈欢迎。邓小平同志面带微笑同迎候在接待室门前的保护区负责人一一握手, 健步走进接待室, 邓小平同志听取了保护区副主任吴长申的简要汇报, 他非常关心扎龙自然保护区的建设, 详细询问了保护区的面积、人员、经费来源、野生丹顶鹤的数量及其生活习性、人工繁殖情况等。当了解到我国丹顶鹤保护状况居世界前列时非常高兴, 得知保护区自成立以来已经接待19个国家1500多人次科学考察时, 指示要进一步加强国际间交流。

汇报结束后, 邓小平等领导同志来到饲养驯化场, 观看了人工饲养的丹顶鹤和其他珍禽, 在这里, 养鹤姑娘徐秀娟向中央领导汇报了人工繁殖丹顶鹤的情况, 并作了驯鹤表演, 当看到人工饲养的丹顶鹤翩翩起舞、振翅高飞等动作时邓小平极目远望非常兴奋, 并与在场工作人员合影留念。4岁的羊羊 (卓玥) 围着丹顶鹤亲昵嬉戏稚气喜人引来了随行同志的阵阵笑声。

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 使19岁的养鹤姑娘徐秀娟深受鼓舞。当天, 她写下了一段日记:“为了祖国的环保事业, 为了丹顶鹤, 我可以舍弃一切, 直至生命。”并决心努力学习, 与父亲一起探索, 尽早揭开丹顶鹤生命的奥秘。徐秀娟就是广为流传的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中的原型人物。4年后, 为了寻找受伤的丹顶鹤她深陷沼泽, 为了养鹤事业献出了年仅23岁的宝贵生命。

从饲养场返回的路上, 邓小平同志边走边对随行的同志说:这里生态环境不能破坏, 要好好保护。并以战略家的敏锐力深刻指出,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注意保护生态环境。尊重自然规律, 搞好生态平衡和水土保持。

视察结束后, 在接待室前邓小平等领导同志同保护区全体工作人员合影留念。邓小平同志在一片热烈的掌声中乘车缓缓驶离了扎龙自然保护区。邓小平同志此行对扎龙湿地未来的发展做出了科学的定位和长远的规划, 1987年4月国务院批准扎龙保护区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92年中国政府加入《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扎龙保护区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自开展生态旅游以来, 先后接待了来自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鸟类学者、生态学者和大自然爱好者及港、澳、台胞万余人次, 国内游人100多万人次。时至今日, 仙鹤低回仍眷恋伟人风采, 引吭九霄犹追忆赤子情怀。

每当看到邓小平、卓琳夫妇携羊羊与丹顶鹤的合影时, 世纪伟人慈祥的面容就深深地印刻在世人的脑中, 他的关于保护环境, 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殷切嘱托在耳边久久回响。

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篇3

关键词:扎龙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模式

中图分类号:F124.5 文献标识码:A

The Sustained Development Pattern of Zhalong Natural Reserve Under the Theory of Recycling Economy

ZHENG Chang-jiang,FU Shuang-feng

(School of Tourism and Cuisine,Harbin University of Commerce,Harbin 150076,China)

Abstract: Zhalong Natural Reserve is the national wetland protecting crane. Considering the exsiting problems such as water shortage,water pollution,man-made interference,regional administrative partition,disorganized management,disunified policies,on the basis of “3R” principles(Reducing , Reusing , Recycling),the paper proposes the plan of recycling preservation by establishing the sustained development pattern in industry and agriculture.

Key words:Zhalong Natural Reserve;sustained development;pattern of recycling economy

扎龙自然保护区是我国最大的以鹤类等大型水禽为主体的珍稀鸟类和湿地生态类型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但目前保护区水环境污染严重,人为干扰活动频繁,已使保护区失去了往日的生机。为此,在循环经济理论指导下对扎龙自然保护区资源进行可持续发展研究,不仅利于保护我国珍稀鸟类及湿地资源,而且有利于实现保护区的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一、保护区概况

扎龙自然保护区位于黑龙江省西部松嫩平原、乌裕尔河下游齐齐哈尔市东南郊26.7km处,保护区包括齐齐哈尔市的铁锋区、昂昂溪区、富裕县、泰来县和大庆市的林甸县、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的部分地域,总面积21万公顷,其中核心区7万公顷,缓冲区6.7万公顷,实验区7.3万公顷。

扎龙自然保护区属典型的湿地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区内植被类型主要有羊草草甸、杂草草甸、芦苇沼泽、水生植被等4种植物群落及47个群丛。共记录有蕨类植物3科4种,被子植物67科521种,合计70科525种;区内哺乳类5目12科37种,鸟类16目48科265种,两栖动物2目4科6种;爬行动物3目4科6种,鱼类9科35属51种。鸟类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鸟类8种,Ⅱ级重点保护鸟类37种[ 1]。是我国第一个以丹顶鹤等大型水禽为主的湿地生态型的国家一级自然保护区,是一种宝贵的水土资源,具有科研意义、生态价值、经济效益、旅游等功能的湿地自然保护区。

二、保护区面临的问题

(一)水资源短缺,蓄水功能下降,水环境恶化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湿地缺水问题日益加剧。造成缺水的原因是:扎龙湿地位于齐市东面低洼闭流地区,扎龙湖长年处于闭流状态。乌裕尔河是扎龙湿地赖以生存的主要补给水源,乌裕尔河径流量较小,冬季经常断流;乌裕尔河中上游地区工农业用水增加,河水被东升水库截流、分流十分明显;开垦、过度放牧使植被退化,蓄水能力下降。加之连年干旱,使扎龙湿地水位明显下降,芦苇沼泽植物群落严重退化,随之而来的是盐碱滩和草甸草原的出现,湿地生态景观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同时,缺水又使水流停滞,水体得不到补充和更换,自净能力降低而加重水体污染,危及水鸟的生存。

(二)工业废水和农药、化肥加重了湿地水污染

扎龙湿地上游的繁荣、东升及江东水田灌区,以及其它农田、自留地等施用的农药和化肥逐年增加,农药和化肥随着地表水流入扎龙湿地,增加了氮、磷和有机污染物的含量,加重了湿地水污染。另外,来自于乌裕尔河沿岸的制糖、酿造、食品、纺织、造纸、机械、化工、医药等为主的541个工业企业废水和8个乡镇生活污水也大量直接排入到湿地中。据有关数据显示,每年排入湿地的工业废水总量为910万t,其中化学耗氧量5 880t,五日生化需氧量3 203.3t,悬浮物2 319.4t,氨氮8.39t;生活污水,每年向保护区排放化学耗氧量1 016.6t,五日生化需氧量490.6t,悬浮物1 673.5t,氨氮0.29t[ 2]。湿地的纳污量已超过自净能力。

(三)人为活动干扰和大型生产开发活动得不到控制,适合鸟类繁殖栖息的空间日益减少人口增长、村屯入侵、定居点增多给湿地保护带来了巨大压力。自20世纪50年代末期开始,人口迅速增长,由最初的500人增至3 800多人。村屯规模不断扩大,并向湿地深处延伸。人口增长使土地利用力度加大,生产活动遍布整个湿地。

湿地内的生产活动使春季荒火频繁发生。为便于秋冬收割苇草,春季放荒烧掉苇甸上的残留杂草、打鱼的要烧出船道,吸烟和生活用火等都能造成荒火窜入苇塘。同时,湿地内人类活动过多,使捡卵、捉雏、偷捕偷猎难以禁绝,影响了鸟类栖息繁殖。据专家调查测算,目前扎龙湿地内生存的丹顶鹤数量比1996 年减少20%以上,减少约有40 对。 据统计,与20 世纪六七十年代相比,扎龙的湿地生物资源平均减少了约70% ,鸟类栖息地丧失了40%。目前,鸟类巢区90 %收缩在核心区内不足5 万hm2的范围里。特别是大火过后(2001年7月,2002年4月两次),鸟类非常喜欢的栖息场所被烧毁,环境改变很大,鸟类没有了安全感,再飞回来的可能性很难预料。

(四)管理体制不清,区划不明,权属交叉,管理不力

扎龙地区虽然成立了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但其行政管理隶属于齐齐哈尔市人民政府,业务主管部门主要为黑龙江省林业厅,管理局业务仅以动植物保护、研究和湿地监管为主,没有土地所有权和资源保护的行政执法权利。同时,保护区内的自然资源分别由行政区划的县乡(镇) 政府各管一片,水利、渔业、畜牧、轻工(芦苇) 各管一线。各业务部门的管理分别从各自利益出发,从而造成有关部门职责不清、管理不力,资源开发过度,生态失衡。

三、循环型保护区规划设计

根据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的核心思想,以及扎龙自然保护区目前的生态环境现状,依据循环经济理念,将其运用其中,不但是必要的,而且是当务之急。对保护区开发规划的重点是遵循“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的“3R”原则,重点保障保护区的资源与环境之间的可持续发展,即通过保护区工农业生产污染物排放的减量化以及再循环、再利用;人为干扰破坏的加强管理;逐步降低旅游成本、保证或增加环保投入,改善生态环境等一系列措施,使保护区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系统。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更好地保证旅游区环保的建设投入与循环型旅游的开展,形成良性循环。

(一)开发设计目标

循环型保护区以保护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具体内涵有三:第一是限制性开发利用,即开发的前提是保护湿地自然生态景观的完好性,规划需在生态资源环境可承载的范围之内。第二是效益最大化,即开发的近期目标是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减低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给湿地带来的威胁,从而实现区域经济、社会、环境综合效益的最大。第三是可持续效益,即开发的远期目标是实现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维护保护区内的物种多样和丰富性。

(二)开发设计过程

传统的资源开发设计是一种由规划→建设→管理的直线式模式,这种方式会使开发与管理相分离,同时使开发与管理共同强调的保护难以实现。

循环型保护区开发设计,由规划、建设、野外管护、生态监测、组织管理五个环节组成,整个开发过程克服了直线式开发模式的弊端,使开发过程呈现循环闭环式开发模式,如图1。

从图1可以看出,循环型保护区开发设计较传统的开发过程多了“野外管护”和“生态监测”两个环节。其中管护人员受组织管理部门的直接领导,并负责将其在管护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相关管理部门。另外,“生态监测”环节是有效沟通保护区规划、设计建设、组织管理和野外管护的纽带,它负责向这四个环节反馈信息。保护区在经过规划设计并运行一段时间后,必将给生态环境带来一定的影响,这些问题会通过生态监测数据反映出来并及时反馈,通过优化规划设计,就会使保护区建设更加完善合理;同时通过生态监测也会暴露出组织管理上的一些问题,这些信息反馈给管理者,又能促进相应管理制度的完善。总之,这种通过信息间闭环循环的方式,可以不断优化并及时调整保护区的规划设计方案,体现了循环经济的理念,能从根本上实现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资源的永续利用。

四、扎龙自然保护区资源可持续发展模式

循环经济的核心是提高生态环境的利用效率,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扎龙自然保护区的景区部分,由于参观游览季节性强,且浏览人数在环境承载力范围内,因此对保护区不构成大的影响,在保护区可持续发展模式上,景区部分不作研究,笔者探讨的重点是区内及周边工农业生产对保护区的破坏及影响。根据循环经济的“3R”原则,结合扎龙自然保护区的基本情况,笔者提出了循环型保护区可持续发展模式。其重点是要切实保障保护区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利用与发展,即通过保护区污染物排放的减量化以及再利用、固有资源的循环再利用的方式,使保护区形成良性循环。

在扎龙保护区,10%的土地用于农业生产,在乌裕尔河流域又有500多家工业企业。利用循环经济理念,笔者将保护区划分为两大循环体系,即子系统内循环体系和子系统间循环体系。

(一)子系统内的循环模式

1.农业子系统

如图2所示,建立以农产品生产为核心的循环模式。在系统内,建立一个以沼气生态工程为重点的还原系统。农产品经简单或深加工,通过销售系统进入社会消费体系,同时,各环节产生的废弃物被输送到还原系统,以达到废物再利用的目的。经还原系统的生化、物化作用,所产生的沼气作为电能,一部分作为温室大棚照明被返还至农业生产,一部分作为农户用电进入社会消费系统。还原系统所产生的沼液、渣,为种植、养殖系统提供了丰富的饲料。种植、养殖所得的副产品,可满足社会消费,所产生的废物(粪尿)又被输入到还原系统,被再次加以利用。

2.稻田养鱼子系统

20世纪初的大垦荒,使扎龙地区的许多草原和湿地被开垦为农田。水稻就是当地的一种主要作物。根据生态学原理,可以把水稻和鱼组合在一个系统内,发展稻田养鱼。水稻可以为鱼遮荫,稻田的杂草、病虫以及昆虫是鱼的优质饵料;而鱼能疏松土壤和水稻的根部,促进水稻的生长。水稻收割后,稻草一方面可制作成蔬菜大棚冬季保温防寒的草帘被,一方面作为薪柴,供当地居民使用。而生产出来的大米供社会消费。稻壳、稻糠用于酿酒,酒糟则用于喂猪,猪肉供社会消费,猪的粪便以及稻草废渣通过沼气池发酵,返还至稻田,开成了完整的生态链条。

3.工业子系统

分布在乌裕尔河流域沿岸的克东、克山、依安、富裕、林甸县,已形成了酿造、食品、纺织、造纸、机械、化工、医药、建材为主,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工业子系统,就是以这些工业生产企业为核心,通过建立污水处理厂的方式,将其纳入一个完全闭合的体系。在该系统内,污水大户特别是克山亚麻厂、啤酒厂等工业企业,污水处理后,经有关部门检验,达标才能作为农田灌溉用水、湿地补水及养殖用水被再次利用;工业生产的固废资源经还原系统,发酵产生的沼气可作为能源被返还至工业生产系统。热的废气,可作为冬季采暖被输送到住户,冷却水可作为湿地、农业用水。

4.芦苇子系统

以芦苇为重点的湿地循环系统:扎龙保护区盛产芦苇,收割芦苇是当地主要的生产活动和经济来源。扎龙村和烟筒屯镇是该区两大芦苇集散地,一般年份外销芦苇10多万吨,直接收入达4 000多万元[ 3]。芦苇的用途很广,可以做建房、编织和造纸材料,所生产出的产品均是绿色消费品。碎芦苇还是当地居民的薪柴。生产加工后的碎芦苇以及绿色消费后的残留物,可输入沼气池,达到资源化再利用。同时,这些废渣也可以通过生化作用,制成有机肥,作为芦苇生长所需肥料再次返还到苇塘中。

5.鱼塘子系统

建立以鱼塘为核心的苇鱼禽共生循环体系:扎龙湿地鱼类资源蕴藏丰富,最高年产达2 000多万吨。据有关数据显示,扎龙湿地鱼类生产价值为163.25万元[ 4]。在湿地周边,可建立鱼产品加工厂和沼气池。湿地所产各种鱼经不同方式的深加工,被制作成各类鱼产品,大部分外销,只留少部分供当地居民食用。加工后的废渣以及食用废弃物,一方面可引入沼气池,另一方面可经发酵,作为土壤肥料,返回至鱼塘。湿地内的大片芦苇,是鹤等珍稀禽类的理想居所,它们在这里筑巢繁殖,其粪便又可作为肥料返还鱼塘。鱼塘的底泥,也可作为沼气池的原料。沼气池内的各种废物,经发酵后,生成大量沼气、沼液及沼渣。沼气可发电,作为加工厂的电能。沼液、渣被返回至鱼塘,作为鱼饵。

(二)子系统间的循环模式

子系统间的循环体系,即区域层面的工农业生产共生模式:在区域层面,工、农业生产按照各自的生态链发展要求组合在一起。工业园区的废水经过污水处理厂的处理后,被输入到农业区,作为灌溉用水。而农业生产的部分作物,作为工业生产的原材料,输送到工业生产系统中。这样,通过两大系统间的产品交换,物资被循环利用,减少或杜绝了废弃物的产生,从而达到工农业生产系统的共生共赢。

此外,去年在扎龙乡又发现了丰富的地热资源。地热资源经过开发后,可以作为保护区房舍和当地居民生活区冬季采暖。当水温降至40℃左右时,一部分通过管道输送到温室大棚,代替电能为大棚温度加热;一部分输送到沼气池,用于冬季发酵增温。当温度降至20℃左右时,用于鱼塘养鱼、农田灌溉和湿地补水。

总之,通过对扎龙自然保护区资源子系统内部及子系统间循环模式的研究,利于资源的多级利用和循环利用,以尽可能减少系统外部资源的投入,提高系统的综合效益。同时,可以充分发挥系统内生态调控机制和自净化能力,努力减少“三废”的产生量,形成一个低排放或少排放并向零排放理想状态努力的良性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

参考文献:

[1] 李晓民,刘胜龙.扎龙自然保护区中长期管理计划[J],2005(9):38-42.

[2] 赵旭.扎龙湿地水环境与可持续发展[J].湿地科学,2005,12(4).

[3] 李长友.走进扎龙湿地[M].黑龙江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2005.

[4] 崔丽娟.扎龙湿地价值货币化评价[J].自然资源学报,2002,7(4).

[5] 陈子季,庞学栋. “循环”的蟹岛[J].中国经济周刊,2004(25).

[6] 高丽敏,陈兴鹏,拓学森.循环型旅游经济发展的新思路[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6,8(4):89-93.

拉鲁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篇4

拉鲁湿地概述

拉萨拉鲁湿地位于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市西北角地理坐标为东经 90度5分北纬 29度40分区域平均海拔3645米自然保护区现有面积620公顷。拉鲁湿地是世界稀有的、国内最大的城市湿地。它位于西藏首府拉萨市的西北角。其中北面大约6.6千米处为高山环绕属冈底斯山系东延部分;东北面与娘热、夺底两条沟谷汇集成的流沙河相接;东面与城关区拉鲁乡居民区及巴尔库接壤;南面紧邻拉萨城区以拉萨引水灌溉渠——中干渠和当热为界总面积6.2平方干米为典型的青藏高原湿地。根据我国湿地分类系统应属于芦苇泥炭沼泽。湿地内野生植被主要以芦苇群系和中生型莎草科植物为主还包括21种草本植物;湿地内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黑颈鹤、胡兀鹫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高山兀鹫西藏自治区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赤麻鸭等鱼类有横口裂腹鱼等5种两栖爬行类有高原蛙等2种哺乳类2种爬行类1种鸟类有百灵、斑头雁等39种。

据专家预算拉鲁湿地每年通过光合作用吸收7.88万吨二氧化碳产生5.37万吨氧气。拉萨人形象地称其为古城拉萨的“天然氧吧”湿地每年还可吸附拉萨市区空气中5475吨尘埃如果利用好了每年还可处理1000万吨以上的城市污水。2003年拉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354天优良率达96.98%拉鲁湿地功不可没。拉鲁湿地成了几十万拉萨市民健康的保护神不仅市民为之骄傲外国游客也惊叹不已。

面积与气候

拉鲁湿地早期作为专用的牧场牲畜少水草茂盛高度达到2米鸟类繁多。面积达数十平方千米。以后多次在湿地挖泥炭造农田20世纪60年代湿地的面积已退缩不到10平方千米。之后这里又进行过黄牛改良、菜篮子工程、农田建设等活动。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加快又有一些单位和个人进驻湿地致使湿地面积日益萎缩迄今只保留着6.2平方千米的范围虽然已经有所退减但还是占拉萨市总面积的11.7%区域内以沼泽草甸为主的植被覆盖率达到95%以上。拉鲁湿地所在的拉萨河谷属藏南高原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区。阳光充足日照长空气干燥蒸发大降雨量少气压低东风最多西风大主导风向为东南风。静风频率低雨旱两季分明全年降雨的80%~ 90%集中在6至9月年均降水量444.8毫米多为夜雨;热量水平不高气温低年均温7.5 ℃年温差小日温差大;年均湿度 45%。

自然环境

拉鲁湿地位于城市之内它和其他的远离人类干扰的湿地环境相差很远人类的自接行为如建筑、层往.捕捞、采石、挖沙、放牧等干扰湿地城市的污物书泄物、生活垃圾。甚至人工培植的动植物繁殖体都要随着水渠和洪水冲刷进入湿地。所以它的最大特征也就是城市湿地人类和城市的影响给它留下了深深地印迹。其次是它的过渡性由于拉普湿地介于城市和草地二者的边缘地区一边是城市的主要干道一边是高山草地和灌木草场边际的抗干扰能力弱、生物多样性高是一个由水生植物沼生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生物因素以及太阳辐射气候.水文、工灌等环境因素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构成的独特的生态系统。湿地环境复杂多样边缘效应显著。它不仅作为水禽的栖息地而且具有调节气候和水系水量、降解水污染物、维持较高的生物多样性和生物生产力等生志功能。

由于拉鲁湿地独特的高原气候特点该区域内动物种类以水生水栖为主。脊椎动物种类也有分布但多为迁徙种类如黑颈鹤、赤麻鸭等。鸟类有西藏毛腿沙鸡、褐背地鸦。斑头雁、棕头鸥。银鸥、胡兀鹫等现在夏季水域中鹞的数量较多白瓷鹤、戴胜、百灵、雪雀数量较丰。冬季赤麻鸭是水禽的优势种也有少数黑颈鹤。哺乳类分布在沼泽草甸上过去记录有藏狐、鼠兔、野兔等现在除了留下的鼠洞和鼠兔外其他哺乳动物已不见踪影。高原蛙依然是最普通的两栖动物湿地中人为放人的家鱼有础鱼、泥鳅等很大程度上已经取代了野生鱼类。

拉鲁湿地接受、保持、再循环了从工壤中不断冲刷下来的营养素维持了大量植物的生长。该区域内植物多样性高植物种类以高原特有的水生及半水生和草地植物为主。野生植物植被主要以芦苇群落和中生型莎草科植物为主。优势种和次优势种包括芦苇、攀蒲、西藏蒿草等。伴生种有垂穗披碱草、早熟禾、浮萍、长管马先蒿、云生毛慕、海乳草、龙胆草等草本植物。原植被群落的1.1%确保湿地能够长时间地滞留水量。而且草甸植被群落由于植物生长茂盛水分通过植物向环境空气中的蒸腾量大是草原植被群落的3倍因此拉鲁湿地中的水分(含地下水)可通过草甸植物在阳光作用下不断地蒸腾从而增加拉萨尔区环境空气中水分含量增加湿度特别是冬春季用枯水期人当拉萨河、堆龙河水域面积仅为丰水期的1/3流沙河干枯时拉鲁湿地对保持拉萨市区空气湿度起了重要的和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名副其实地“城市之肺”。其次拉鲁湿地还是拉萨市氧气的主要补给源。众所周知环境空气中氧的一个重要就是植物的光合作用。拉鲁湿地有生长良好的草地通过光合作用每年可吸收7.88万吨二氧化碳产生5.37万吨氧气。

湿地保护

拉鲁湿地是我国各大城市中唯一幸存的最大天然湿地。该湿地在调节拉萨气候吸尘防沙美化拉萨市区环境增加市内空气湿润程度和补充氧气维护生态平衡促进拉萨市城市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和城市环境质量的改善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此外拉萨属于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市区内除有举世闻名的布达拉宫外还有哲蚌寺、大昭寺、罗布林卡等历史文化古迹。所以对该湿地的保护不但具有环境意义而且具有社会意义。

由于该地区自然环境独特生物物种资源丰富又位于城市内因此在地理学、气象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以及旅游等方面都具有较高的科学研究价值和开发优势。1999年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建立为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同年拉萨市人民政府成立了以拉萨市市长为主任的“拉鲁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委员会”办公室设在拉萨市环境保护局。2000年拉萨市人民政府颁布了《拉萨拉鲁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禁止在保护区及周边地带挖沙、采石、捕捞、割草、放牧有力地保护了湿地的生态环境。总投资9200多万的拉鲁湿地自然保护区基础管护工程已初见成效拉鲁湿地正在恢复它强大的生命力。2005年8月被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拉鲁湿地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城市天然湿地也是黑颈鹤、胡兀鹫等珍稀濒危鸟类的栖息地和越冬地。位于拉萨市西北。海拔3 645米。保护区总面积620公顷占拉萨市总面积的11.7%。属冈底斯山支脉东延部分东、南、西三面与公和城市水渠接壤。为藏南高原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区阳光充足日照长空气干燥蒸发量大降雨量少气压低雨旱季分明多夜雨。土壤类型以腐泥湿地土、泥炭湿地土和泥炭土为主属芦苇泥炭湿地。植被类型主要为湿地草甸植物种类多样性较高以高原特有的水生及半水生和草地植物为主。

野生植物主要以芦苇群系和中生型莎草科植物为主优势种和次优势种包括西藏蒿草、芦苇、葛蒲等同时湿地内伴生有垂穗披碱草、早熟禾、灯芯草、长管马先蒿、云生毛莨、海乳草、龙胆草、莲等草本植物。保护区内动物种类以水生类为主脊椎动物种类也有分布。其中鱼类有异齿裂腹鱼、双腹重唇鱼、软刺裸鲤、拉萨裂腹鱼等两栖爬行类有高原蛙、西藏林虎蛙鸟类有褐背地鸦、斑头雁、黑颈鹤、赤麻鸭、棕头鸥、胡兀鹫、百灵、雪雀等。据专家测算通过光合作用拉鲁湿地每年可以吸收7.88万吨二氧化碳产生5.37万吨氧气对拉萨市区调节气候、增加空气含氧量、保持地下水位、过滤污水、维护生态平衡以及美化城市环境等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该地区自然环境独特生物物种资源丰富又位于城市内因此在地理学、气象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以及旅游等方面都具有较高的科学研究价值和开发优势。1999年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建立拉萨市拉鲁湿地自然保护区。同年拉萨市人民政府成立了拉鲁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委员会。2000年拉萨市政府颁布了《拉萨市拉鲁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编制完成了《拉鲁湿地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制定了保护区的管理、建设、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科学研究、宣传教育、生态旅游发展等规划。

自然地理

地理位置

拉鲁湿地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位于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市西北角地理坐标东经 90°05′北纬 29°40′该区域平均海拔3645米自然保护区现有面积620公顷三面为高山属冈底斯山支脉东延部分;东、南、西三面与公和城市水渠接壤。拉萨拉鲁湿地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是国内最大的城市湿地自然保护区世界稀有。而该湿地所在的拉萨市是一座具有1300多年历史的古城;是西藏自治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邮电枢纽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在世界上具有极大的影响。拉鲁湿地自然保护区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城市天然湿地也是黑颈鹤、胡兀鹫等珍稀濒危鸟类的栖息地和越冬地。位于拉萨市西北。海拔3645米。保护区总面积620公顷占拉萨市总面积的11.7%。属冈底斯山支脉东延部分东、南、西三面与公和城市水渠接壤。

气候

拉鲁湿地根据国际《湿地公约》定义应属于芦苇泥炭沼泽湿地。拉鲁湿地所在的拉萨河谷属藏南高原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区阳光充足日照长空气干燥蒸发大降雨量少气压低雨旱季分明多夜雨。该区年平均气温7.5℃年平均降水量444.8毫米降水量的89%集中在6~9月份年平均蒸发量为2206毫米年日照时数达3088小时年总辐射量为186千卡/平方厘米。土壤

土壤类型以腐泥湿地土、泥炭湿地土和泥炭土为主属芦苇泥炭湿地。植被类型主要为湿地草甸植物种类多样性较高以高原特有的水生及半水生和草地植物为主。

资源概述

拉鲁湿地位于城市之内它和其他的远离人类干扰的湿地环境相差很远人类的自接行为如建筑、层往.捕捞、采石、挖沙、放牧等干扰湿地城市的污物输泄物、生活垃圾。甚至人工培植的动植物繁殖体都要随着水渠和洪水冲刷进入湿地。所以它的最大特征也就是城市湿地人类和城市的影响给它留下了深深地印迹。其次是它的过渡性由于拉普湿地介于城市和草地二者的边缘地区一边是城市的主要干道一边是高山草地和灌木草场边际的抗干扰能力弱、生物多样性高是一个由水生植物沼生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生物因素以及太阳辐射、气候、水文、工灌等环境因素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构成的独特的生态系统。湿地环境复杂多样边缘效应显著。它不仅作为水禽的栖息地而且具有调节气候和水系水量、降解水污染物、维持较高的生物多样性和生物生产力等生志功能。

由于拉鲁湿地独特的高原气候特点该区域内动物种类以水生水栖为主。脊椎动物种类也有分布但多为迁徙种类如黑颈鹤、赤麻鸭等。鸟类有西藏毛腿沙鸡、褐背地鸦。斑头雁、棕头鸥。银鸥、胡兀鹫等夏季水域中鹞的数量较多白瓷鹤、戴胜、百灵、雪雀数量较丰。冬季赤麻鸭是水禽的优势种也有少数黑颈鹤。哺乳类分布在沼泽草甸上过去记录有藏狐、鼠兔、野兔等但随着事件和环境的变化除了留下的鼠洞和鼠兔外其他哺乳动物已不见踪影。高原蛙依然是最普通的两栖动物湿地中人为放人的家鱼有础鱼、泥鳅等很大程度上已经取代了野生鱼类。

拉鲁湿地接受、保持、再循环了从工壤中不断冲刷下来的营养素维持了大量植物的生长。该区域内植物多样性高植物种类以高原特有的水生及半水生和草地植物为主。野生植物植被主要以芦苇群落和中生型莎草科植物为主。优势种和次优势种包括芦苇、攀蒲、西藏蒿草等。伴生种有垂穗披碱草、早熟禾、浮萍、长管马先蒿、云生毛慕、海乳草、龙胆草等草本植物。原植被群落的1.1%确保湿地能够长时间地滞留水量。而且草甸植被群落由于植物生长茂盛水分通过植物向环境空气中的蒸腾量大是草原植被群落的3倍因此拉鲁湿地中的水分(含地下水)可通过草甸植物在阳光作用下不断地蒸腾从而增加拉萨尔区环境空气中水分含量增加湿度特别是冬春季用枯水期人当拉萨河、堆龙河水域面积仅为丰水期的1/3流沙河干枯时拉鲁湿地对保持拉萨市区空气湿度起了重要的和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名副其实地“城市之肺”。

赤麻鸭在拉鲁湿地上飞行

为古城拉萨的“天然氧吧”湿地每年还可吸附拉萨市区空气中5475吨尘埃如果利用好了每年还可处理1000万吨以上的城市污水。2003年拉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354天优良率达96.98%拉鲁湿地功不可没拉鲁湿地得到了拉萨市民及外国游客的赞誉。

该湿地保护区曾在早期作为专用的牧场牲畜少水草茂盛高度达到2米鸟类繁多面积曾达数十平方千米。以后多次曾在该湿地挖泥炭造农田至20世纪60年代该湿地的面积已退缩不到10平方千米。之后这里又进行过黄牛改良、菜篮子工程、农田建设等活动。尔后随着城市建设的加快又有一些单位和个人进驻湿地致使湿地面积日益萎缩到2009年只保留着6.2平方千米的范围虽然已经有所退减但还是占拉萨市总面积的11.7%区域内以沼泽草甸为主的植被覆盖率达到95%以上。拉鲁湿地所在的拉萨河谷属藏南高原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区。阳光充足日照长空气干燥蒸发大降雨量少气压低东风最多西风大主导风向为东南风。静风频率低雨旱两季分明全年降雨的80%~90%集中在6至9月年均降水量444.8毫米多为夜雨;热量水平不高气温低年均温7.5 ℃年温差小日温差大;年均湿度45%。

保护价值

拉鲁湿地国家自然保护区位于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市城区总面积12.2平方公里平均海拔3645米是典型的青藏高原湿地属于芦苇泥炭沼泽。拉鲁湿地占拉萨市总面积的11.7%是世界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城市天然湿地也是全国唯一的城市内陆天然湿地。2005年7月23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建立拉鲁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天然的“加湿器”

拉鲁湿地野生植物植被主要以芦苇群落和中生型莎草科植物为主。由于植物生长茂盛拉鲁湿地中的水分可通过草甸植物在阳光作用下不断地蒸腾从而增加拉萨市区空气中水分含量增加湿度。从这个意义上说拉鲁湿地是天然的“加湿器”。

“拉萨之肺”的美誉

拉鲁湿地还是拉萨市氧气的主要补给源。拉鲁湿地有生长良好的草地通过光合作用每年可吸收7.88万吨二氧化碳产生5.37万吨氧气。因此有“天然氧吧”、“拉萨之肺”的美誉。

市民健康的“保护神”

据有关数据显示拉鲁湿地每年可吸附拉萨城市上空和周边5475吨尘埃处理1000万吨以上的城市污水。对于清化拉萨城市空气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拉萨之肾”的说法名副其实。拉鲁湿地成了几十万拉萨市民健康的“保护神”。

地图

1995年自治区政府全面启动保护工程。1999年5月25日自治区政府正式批准建立拉鲁湿地为西藏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

2000年市政府颁发中国中国《拉萨拉鲁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并编制了《拉鲁湿地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成立了拉鲁湿地保护区管理站。

2004年12月拉鲁湿地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晋升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通过国家级专家评审委员会的评审。2005年7月23日国务院批准新建拉鲁湿地自然保护区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重庆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篇5

重庆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7600公顷,其中:核心区1235公顷,缓冲区1505公顷,实验区4860公顷,是以森林植被及其生境所形成的自然生态系统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具有十分重要的保护价值,它地处重庆主城区,离城市中心区的直线距离仅20余公里。为重庆市北大门的天然绿色屏障,是重庆的肺叶,为主城区附近的天然氧吧。

缙云山森林覆盖率高,已达96.6%。保护区内有大面积的常绿阔叶林,有多种具代表性的生态系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中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的.天然本底,是一个典型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生态综合体物种基因库。缙云山物种多样性丰富,有长江流域保存较好的典型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景观和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保存了许多古老的分类上孤立的形态特殊的植物,有植物246科、992属、1966种,其中有国家级保护植物伯乐树、香果树、八角莲等45种,有模式植物缙云四照花、缙云紫金牛等38种,

资料

已鉴定的淡水藻类植物105种。有动物1605种,其中:脊椎动物239种,无脊椎动物1249种,软体动物52种,环节动物65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小灵猫、秃鹳、红隼等11种。缙云山区系起源古老,物种稀有性程度高,特有性显著。在保护、科研、教学、旅游等综合利用方面都具有很高的价值。

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篇6

第一章 总 则

第二章 保护管理机构与职责

第三章 保护措施

第四章 合理利用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六章 附 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江西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江西武夷山保护区)的管理,保护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群及其栖息地,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江西武夷山保护区属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位于上饶市铅山县境内,地理位置介于东经117°39′30″-117°55′47″,北纬27°48′11″-28°00′35″之间,面积16007公顷。江西武夷山保护区的具体范围、界线和功能分区以国务院批准的文件为准。

第三条 江西武夷山保护区按功能划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江西武夷山保护区管理机构应当在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的界线上设立界碑、界桩等界标。

第四条 江西武夷山保护区的保护、管理和利用,适用本条例。

第五条 江西武夷山保护区的保护和管理应当坚持全面规划、严格保护、科学管理、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原则。

第六条 省人民政府应当制定并组织实施有利于江西武夷山保护区保护和建设的政策措施,将保护、建设、管理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铅山县人民政府可以根据保护和管理需要,对江西武夷山保护区所在地乡镇建立有利于生态保护的考核评价机制。

第七条 江西武夷山保护区管理机构依法接受的国内外组织和个人的捐赠,用于江西武夷山保护区的保护。

第八条 对江西武夷山保护区内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的义务,并有权对破坏、侵占江西武夷山保护区的行为进行检举、控告。

第二章 保护管理机构与职责

第九条 省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主管江西武夷山保护区的工作,江西武夷山保护区管理机构具体负责保护和管理工作。

第十条 江西武夷山保护区管理机构主要职责是:

(一)宣传贯彻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

(二)编制江西武夷山保护区总体规划及其专项规划,在征求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意见后按程序报批,并组织实施;

(三)组织开展江西武夷山保护区内资源调查和环境监测,建立江西武夷山保护区自然资源档案;

(四)开展与江西武夷山保护区相关的科学研究、科学知识普及和宣传教育活动;

(五)组织开展江西武夷山保护区规范化建设;

(六)对江西武夷山保护区内的生产、旅游、经营等活动进行监督管理;

(七)依法查处破坏江西武夷山保护区内自然资源、自然环境、保护管理设施的违法行为;

(八)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职责。

第十一条 江西武夷山保护区管理机构依法报经批准,可以在进出江西武夷山保护区的主要路口设立资源保护检查站。

资源保护检查站负责对运输进出江西武夷山保护区的动植物及其制品、动植物及其制品的检疫证和相关审批文件进行查验;对违法携带火种进入江西武夷山保护区等行为依法进行查处。

第十二条 江西武夷山保护区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环境保护、发展改革、财政、交通运输、国土资源、住房和城乡建设、农业、水利、旅游、科学技术、公安、出入境检验检疫等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江西武夷山保护区保护和管理相关工作。

江西武夷山保护区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和单位,按照各自职责,做好江西武夷山保护区的保护和管理相关工作。

第十三条 省森林公安机关应当根据需要在江西武夷山保护区设立派出机构,依法查处破坏江西武夷山保护区自然资源和财物的违法犯罪行为。

第十四条 省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组织协调上饶市、铅山县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江西武夷山保护区管理机构、武夷山镇和篁碧畲族乡人民政府等有关单位,建立健全江西武夷山保护区联合保护机制,制定保护公约,开展宣传教育,落实保护责任,协调做好森林防火、林地管理、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等保护和管理工作。

第三章 保护措施

第十五条 江西武夷山保护区面积、功能分区、界线和江西武夷山保护区总体规划及其专项规划,是江西武夷山保护区保护和管理的依据,不得擅自改变;确需改变的,应当报原批准机关批准。江西武夷山保护区的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应当严格按照江西武夷山保护区的性质、范围、功能分区和总体规划进行保护。

江西武夷山保护区所在地镇、乡、村规划的编制,应当与江西武夷山保护区总体规划相衔接,并书面征求江西武夷山保护区管理机构的意见。

第十六条 江西武夷山保护区管理机构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完善江西武夷山保护区生态和资源监测体系,在江西武夷山保护区内的黄腹角雉、黑麂、南方铁杉等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集中分布地域、典型植被群落所在地域,建设适当数量的固定样线、固定样地、站位断面或者永久性生态定位监测站,定期开展调查和监测,并建立江西武夷山保护区生态系统、植被和珍稀濒危物种分布数据库和监测档案;定期对江西武夷山保护区内生物多样性状况和保护成效进行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调整、完善保护和管理措施。

第十七条 核心区内,除依法履行保护、管理职责和经依法批准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员外,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进入。

第十八条 缓冲区内,除经依法批准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实习、调查观测和采集标本活动外,禁止任何形式的旅游、野外登山、探险、宿营和生产经营活动。

第十九条 实验区内,经依法批准可以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实习、参观考察、旅游以及驯化、繁殖繁育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等活动。

第二十条 进入核心区、缓冲区内从事相关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规定,事先向江西武夷山保护区管理机构提交书面申请。书面申请应当包括活动的时间、人员、地点、内容、方式、安全措施等。

江西武夷山保护区管理机构应当自收到书面申请之日起三个工作日内予以批准,并告知铅山县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不予批准的,应当书面说明理由。

第二十一条 在江西武夷山保护区内开展科学研究、调查观测、教学实习以及采集野生动植物标本等活动的,应当及时清理活动产生的垃圾,并向江西武夷山保护区管理机构提交活动成果副本。

第二十二条 江西武夷山保护区内禁止下列行为:

(一)野外用火;

(二)盗伐、滥伐、毁坏林木或者破坏植被;

(三)采挖野生植物、药材,猎捕、打捞、收购、加工利用、出售野生动物;

(四)引入生物新品种;

(五)非法开垦、开矿、采石、挖沙、取土、占地;

(六)擅自移动或者破坏界碑、界桩以及其他保护管理设施;

(七)对河流进行截流、改向、填堵或者其他改变;

(八)法律、法规禁止的其他行为。

第二十三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江西武夷山保护区内生病、受伤、被困的珍稀濒危野生动物,都有救护和及时报告江西武夷山保护区管理机构或者当地人民政府的义务。

第二十四条 江西武夷山保护区内,江西武夷山保护区管理机构可以与由其使用、管理的森林、林木、林地之外的其他所有者或者使用者签订保护协议,按照江西武夷山保护区林地的功能,约定林地使用方向、林木保护方式。

省人民政府可以对江西武夷山保护区内由江西武夷山保护区管理机构使用、管理之外的森林、林木、林地,采取依法划拨、征收、征用、租赁及股份合作等方式,加强江西武夷山保护区内森林、林木、林地的保护和管理。

第二十五条 铅山县人民政府应当会同江西武夷山保护区管理机构加强对江西武夷山保护区内人口的管理,除因婚姻、收养关系外,严禁江西武夷山保护区以外人员迁入江西武夷山保护区。

江西武夷山保护区所在地人民政府应当结合生态移民,在尊重居民意愿的基础上,有计划地安排江西武夷山保护区内原有居民逐步迁出,对外迁的居民依法给予安置或者补偿。

江西武夷山保护区内的单位、居民和进入江西武夷山保护区的人员,应当严格遵守江西武夷山保护区的管理制度。

第二十六条 铅山县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江西武夷山保护区森林防火工作,将江西武夷山保护区管理机构列为本级森林防火指挥机构成员单位,并将江西武夷山保护区森林防火纳入本级森林防火规划,加强对江西武夷山保护区森林防火工作的监督管理。

江西武夷山保护区管理机构负责江西武夷山保护区森林防火监测预警预报、巡护检查、火险监控等日常预防和监督管理工作。

第二十七条 江西武夷山保护区管理机构应当建立健全防护措施,做好外来物种入侵防控工作,并加强动植物疫源疫病的监测,严格按程序处置、报告疫情,严防动植物疫源体输入输出江西武夷山保护区。

第二十八条 江西武夷山保护区内村(居)民委员会应当配合所在地人民政府,做好森林防火和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

森林、林木和林地的经营单位和个人,在其经营范围内依法做好森林防火和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

第四章 合理利用

第二十九条 江西武夷山保护区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应当服从保护的要求,并符合江西武夷山保护区总体规划及其专项规划。

第三十条 核心区内禁止建设任何生产设施。

缓冲区内,经依法批准,可以建设野外观测站、样线样地、巡护通道、森林防火等科研监测及保护设施。

实验区内严格控制建设用地。经依法批准,可以建设与保护管理、科研监测、科普教育、生态旅游等相关的`设施。

实验区内严格控制居民住宅建设,确需新建、改建、扩建的,其房屋选址、建筑面积、层数、污水处理设施等应当符合江西武夷山保护区总体规划,严格遵守镇、乡、村规划,并依法办理相关审批手续。

第三十一条 实验区内开展参观、旅游活动的,由江西武夷山保护区管理机构提出方案,经省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审核后,报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批准。

第三十二条 江西武夷山保护区管理机构应当配合所在地人民政府,做好保护区内居民就业培训、医疗教育、生态移民等民生和基本公共服务工作,促进保护区内居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

第三十三条 江西武夷山保护区管理机构可以会同铅山县人民政府,根据江西武夷山保护区总体规划和江西武夷山保护区内居民生产生活状况,在实验区内划定固定的生产区域,合理安排江西武夷山保护区内居民开展符合生态保护要求的毛竹、茶叶等生产经营活动。

省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江西武夷山保护区管理机构对江西武夷山保护区内的单位和个人发展生态林业,应当提供技术和信息服务,并可以给予资金扶持。

第三十四条 江西武夷山保护区内基础设施建设、资源管护、森林防火、科研监测、林产品采集加工、旅游服务、抢险救灾等需要劳动用工的,在同等条件下应当优先聘用江西武夷山保护区内林权所有者和江西武夷山保护区内居民。

江西武夷山保护区管理机构可以向江西武夷山保护区内林权所有者和江西武夷山保护区内居民购买服务。

第三十五条 江西武夷山保护区管理机构可以与高校、科研机构在森林生态系统监测、迁徙物种保护、外来物种入侵、发掘可持续利用自然资源、科技成果转化等领域开展合作研究。

第三十六条 江西武夷山保护区管理机构应当建立科普教育场馆,编制具有江西武夷山保护区特色的科普教材和视听资料,定期开展生态环境教育和科普教育活动。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七条 江西武夷山保护区管理机构和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依法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给予处分:

(一)不执行或者擅自变更江西武夷山保护区总体规划及其专项规划的;

(二)违法批准进入江西武夷山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从事相关活动的;

(三)不履行本条例规定职责的;

(四)其他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

第三十八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在江西武夷山保护区内盗伐、滥伐、毁坏林木或者破坏植被,采挖野生植物、药材,猎捕、打捞、收购、加工利用、出售野生动物及其他破坏自然资源的,由江西武夷山保护区管理机构依照有关森林、野生动植物的法律、法规予以处罚。

第三十九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江西武夷山保护区管理机构责令改正,并处三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一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

(一)未经批准进入核心区的;

(二)未经批准在缓冲区进行科学研究、教学实习、调查观测、采集标本等活动的;

(三)在缓冲区旅游、登山、探险、宿营和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的;

(四)擅自移动或者破坏保护管理设施的。

违反前款第二项规定,除按前款规定进行处罚外,对未经批准进行科学研究、教学实习、调查观测、采集标本所得的资料和实物予以没收。违反前款第四项规定,破坏保护管理设施的,除按前款规定进行处罚外,对造成的损失依法给予赔偿。

第四十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的其他行为,由有关行政主管部门依照相关法律、法规予以处罚; 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在其法定权限内,委托江西武夷山保护区管理机构实施行政处罚。

第四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 则

第四十二条 本省的马头山、九连山、官山、九岭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可以参照本条例执行。

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篇7

2009年,在州委、州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省林业厅及州级相关部门的精心指导下,保护区管理局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紧紧围绕迪庆“生态立州、文化兴州、产业强州、和谐安州”的经济社会发展思路,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动力,按照“努力把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成为与国际接轨,国内一流,以滇金丝猴保护为重点,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示范区”的奋斗目标,同心同德,艰苦奋斗,完成和超额完成了年初制定的工作计划,实现了保护区的科学管理和跨越发展。现将一年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2009各项工作任务完成情况

(一)强化对资源的管护力度,有效保障国家生态安全

1、去冬今春以来,特别是在森林防火戒严期内,我局按照省、州森林防火指挥部的要求,对辖区内的森林防火宣传、预防、值班制度以及与当地党委政府和业务相关部门工作衔接等情况进行检查,并对上述工作结合各辖区内的实际,进行安排部署。一年中保护区内未发生重大森林火灾,国家生态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

2、进一步加强野生动植物资源的监管工作

今年共受理林业行政案件15起,查处15起,受处罚人数16

2信息量及信息质量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保护区《简报》通过减量提质,影响更加广泛深远;完成了白马雪山网站的建设任务。

4、保护区的宣传教育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社区群众的保护意识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5、塔城景区接待中心的科普厅、影视厅的投入使用,不仅发挥了较高的科普教育功能,而且极大地提高了保护区的知名度。

6、中小学的环境教育、利用媒体宣传白马雪山的工作都在上年的基础上得到了更大的提高。

7、与东竹林寺等一批寺庙的宣教合作得到了加强。

(四)以构建“云南滇金丝猴研究中心”科研平台为契机,以强化对外交流合作为推手,提升科技支撑能力,提高社区共管水平。

1、云南滇金丝猴研究中心项目获国家林业局批准

在2008年的工作基础上,进一步修改和完善了《滇金丝猴研究中心建设实施方案》。通过多方努力,国家林业局已经批准在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建立云南滇金丝猴研究中心。

2、争取和组织实施了3项GEF延期项目

GEF项目于2003年启动,原计划在2008年结束。但因2008年四川省项目实施地发生大地震无法按期完成,整个项目延期一年。我们抓住这一有利时机,积极向国家林业局世行项目管理中心进行衔接、汇报和争取,又给白马雪山保护区增加了固定样地调查、巡护监测培训和数据收集与分析处理培训三个项目,从而使GEF项目8年总投资从原计划的690万元增加至948万元,超计划落实资金258万元。

3、争取和组织实施滇金丝猴野外种群人工辅助投食试验研究项目

在州科技局的支持下,我局启动了响古箐滇金丝猴种群人工辅助投食试验研究,研究内容有:滇金丝猴生活规律、活动路线、食性、食物消长、种群变化、人工投食等。目前该研究课题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香格里拉滇金丝猴国家公园的生态旅游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4、争取和组织实施了自豪环境教育项目

自豪环境教育项目于2008年10月正式启动,在编制的《瑞尔自豪项目计划》的框架内,年内完成800份社区问卷调查;安装太阳能热水器100套,2500只节能灯,制作发放了5000套的挂历、海报、卡通等宣传资料。

5、争取和组织实施松茸生长及利用监测项目

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昆明食用菌研究所合作,连续四年开展了松茸监测项目,基本摸清了松茸的生长过程、生境变化对松茸生长的影响以及保护区松茸资源的利用现状,该项目的研究成果为松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管理提供了重要的科学数据。

6、争取和组织实施气象因子对松茸生长的影响研究。与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合作,启动了研究降雨量、气压、相对湿度等

6了下五年的具体行动计划。目前,《云南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计划研究》一书已由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发行。《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已上报国家林业局审批。

4、《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总体规划》完善工作如期完成。为了合理利用自然保护区的资源,有计划的开展生态旅游,根据国家林业局的审查意见,及时组织力量完成了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总体规划的完善工作。目前该规划已上报国家林业局审批。

5、加大资源监管力度,强化行业服务职能作用,促进地方社会经济实现跨越发展。2009年,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认真按照州委、州政府的要求,在做好资源监管工作的前提下,抽出很大的力量进行上门服务,完成国道214线行政许可事项的材料组织、审检上报工作,最后获国家林业局的批准。其它建设事项正处在积极服务指导当中。

6、编制《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实施方案》。根据省政府《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和省环保局、省林业厅的有关通知要求,编制上报了《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实施方案》,提出了项目目标、建设内容、工作步骤、经费预算等。

(六)狠抓根本,加强队伍建设

1、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按照州委的统一部署和要求,结合本单位实际,精心组织、周密安排,按质按量完成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学习调研分析、检查、整改落实三个阶段的各项任务。做到了“高标准完成规定动作,努力创新自选动作,联系实际推进保护区工作。”通过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我局干部职工队伍的政治思想素质、理论素养、意识修养、业务素质得到明显提高,有力地推动了保护事业的全面发展。

2、层层签订了《党风廉政责任书》,年内召开了两次高质量的民主生活会,党内民主、政务、财务公开得到了高度体现,职工群众的主人翁地位得到进一步提高,有力的推动了全局工作。

3、全面落实了阳光政府四项制度,完成了96128政府信息查询专线的建设。通过州人民政府信息公开网和阳光政府四项制度网宣传了保护区工作动态。

4、认真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维稳工作职责,重点抓了制度和组织落实,年内未发生任何安全责任事故。

5、做好参公登记和事业人员岗位设置工作

按照州人事局的要求,组织开展了参公登记和事业人员岗位设置工作,工作内容主要包括实施方案、身份证明、岗位工作职责、人员聘任等。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主题词:保护区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抄报:州委办,州人大办,州政府办,州政协办,省林业厅办公室、计财处、防火办、天保办、保护办,鲁永明常委,余副州长

抄送:州林业局,州环保局,州生态警察局,迪庆森警大队,州发改委,州财政局,州科技局,州旅游局,州委组织部,州人事局,州政府经研中心,第六纪工委,德钦县政府,维西县政府

印发:局机关各科室、所、中心,德钦,维西管理分局 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基层党建特色亮点案例下一篇:奥林匹克运动的人文精神及其在中国的实践

付费复制
期刊天下网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8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