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利益》教学设计

2024-10-28

《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利益》教学设计(精选7篇)

《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利益》教学设计 篇1

《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利益》教学设计

东江中学政治课组 刘素英

一、课程分析:

第四单元第八课第二框《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利益》是贯彻新课程标准4.13规定的“评述国家之间合作、竞争与冲突的实例,印证国家利益是决定国际关系的主要因素,说明我国在国际关系中必须维护自己国家利益”的要求。本框总共分三目,第一目“国家交往的剪影”,主要展现当代国际关系的主要内容和形式;第二目“国际关系及其决定性因素”,这部分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体部分;第三目“坚定地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进一步认识中国通过坚定地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安全、提高综合国力、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抵制外国的干涉等,努力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

教学的重点: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 教学的难点:如何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

二、学情分析:

国际政治是公民政治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现代公民必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责任感。高中生思维活跃, 乐于思考,课堂气氛往往较为活跃,对时事关注度高,对中日关系有一定的历史学科基础,但大多数学生只是停留在感性认识上,缺乏明确而清晰的分析国际问题的认识工具,在国际责任感上也需要激发和强化。同时按照学生平时的学习成绩和对政治的兴趣和认知水平,将班级的学生分成三个小组。

三、设计理念:

《思想政治》必修二《政治生活》贴近学生实际的生活为基础,是一门培养人的实践能力的重要学科,特别是强调了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所以教学这门功课的指导思想就是张熊飞教授提出来的“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思维为主攻”诱思探究教学模式。即在课堂教学中按照“探索——研究——运用”的因果层次关系去安排教学内容,组织教学,实现变教为诱、变学为思的目的。同时这种设计理念也是新课程倡导的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学习方式,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让学生通过主动地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

四、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国际关系的内容、形式

理解国家利益是国家关系的决定性因素

懂得如何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 能力目标

通过观看视频分析说明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通过分析维护我国国家利益的重要性以及如何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认同国家利益是影响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胸怀天下,情系祖国,热爱和平,树立维护本国利益与维护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相统一的理念,培 养学生的世界眼光。

五、教学流程

【新课导入】

(一)导入过程

复习导入:

(1)国际社会的主要成员?

(2)主权国家的基本要素是什么?(3)主权国家的基本权利是什么? 教师活动:上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国际社会的主要成员: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国际社会成员之间通常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关系,这些关系千变万化、错综复杂,但我们仍可以透过这些复杂的关系找到隐藏其中的本质、核心的东西。今天,我们就来讲讲主权国家之间的交往问题,以及处理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

(二)教学过程

自学导引: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94——96,思考以下问题

国际关系的含义

国际关系的内容与形式

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

我们应该如何维护我国的利益

学生自学(对问题的探究第一小组主要负责1、2小问,第二小组主要探究第3问,第三小组负责第4问,时间3分钟,期间教师会对学生的“颗粒归仓”进行针对性的指导。)(设计意图:是为了让学生有目的预习课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理解能力,并使学生克服因仓促上课缺乏了解教学内容而出现的被动局面,同时让学生展示“颗粒归仓”自学成果。)【讲授新课】

教学活动1.学生讨论,展示“颗粒归仓”自学成果(略)(课件投影):1.国际关系的含义

(设计意图:这部分内容比较容易,学生容易掌握,所以主要以学生展示自学成果为主。)

教学活动2.(课件投影):

课件内容:中日的破冰—融冰—暖春之旅材料分析 探究一 以中日关系为例概括国际关系的形式和内容? 学生阅读思考讨论,并完成回答。(课件投影):学习成果展示

2.国际关系的形式:竞争 合作 冲突

国际关系的内容:政治关系 经济关系 军事关系 文化关系

(设计意图:提供图片、文字信息,通过引导,学生能够开展自主的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学会阅读信息,提取有效信息)教学活动3.(课件投影)

探究二 中日为什么会出现错综复杂的关系?其中最根本的因素是什么?(课件投影):学习成果展示

3.国际关系决定性因素:国家利益(共同利益是合作的基础,利益对立是冲突的根源)

(设计意图:这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以中日交往的相关历史资料为载体,同时对中日的破冰—融冰—暖春之旅进行简要分析来讲授这个知识点。而课前第二小组的同学做一些简单的资料搜集,课堂上通过学生的讨论,合作学习,探究学习,锻炼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整合教材与案例的能力。)

教学活动4.(课件投影)

课件内容:材料 2012年9月,日本无视我方的抗议以20.5亿日元从所谓“土地权所有者”手中买下钓鱼岛中的3个岛屿,将其“国有化”。此后,日本无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的完整以及我方的强烈反对,继续干扰和阻扰我方在钓鱼岛的正常作业和巡航活动。探究三 你是如何看待日本所谓的购岛事件?(1)日本为什么要这么做?(第一小组同学负责)

(2)日本的行为有错吗?错在哪里?(第二小组同学负责)(3)我们如何应对?(第三小组同学负责)学生充分讨论与思考,并完成回答。

(设计意图:这三个问题是层层递进的关系,第一个问题是对前面知识点的巩固;第二个问题是考察学生掌握课外知识的情况,主要由第三小组的同学负责资料的收集整理;第三个问题是这节课的难点问题,要让学生充分讨论,教师到学生中间进行辅导,引导学生进一步突破重、难点。)教学活动5.(课件投影)

课件内容:二坚定维护我国国家利益的原因和我国国家利益的内容 教学活动6.(课件投影)

探究四.如何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提示:第一二小组站在国家角度思考问题,第三小组站在中学生角度思考问题)

(设计意图:这个探究活动是对探究三活动的第三问题的升华,也是本节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落脚点。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探究引导学生认同国家利益是影响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胸怀天下,情系祖国,热爱和平,树立维护本国利益与维护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相统一的理念,培养学生的世界眼光和责任感。)教学活动7.(课件投影)讨论

以史为鉴 面向未来,运用今天所学知识对中日关系进行预测? 学生充分思考与探究,并进行推测。

(设计意图:这个设问有一定的难度,对学生的知识面和语言概括表达能力要求较高。但这是开放式的问题没有标准的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就可以,能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探索,锻炼学生整合信息的能力,学以致用,进一步突破重难点。通过学生的讨论,增强学生明辨是非的意识和理性思考的能力,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增强爱国热情,坚定维护国家利益的信念。)【课堂小结】

(设计意图:查漏补缺,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反馈训练与课后作业】反馈训练:选择题(设计意图:查缺补漏,巩固知识。)

课后作业:结合今天所掌握的知识,就中美关系,谈谈你的认识.提示:搜集中美发展的历史

中美关系的决定性

中美未来发展

(设计意图: 巩固知识学生的知识,锻炼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能够利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合作探究完成。)

六、板书设计

8.2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利益 一 国际关系及其决定性因素 1 国际关系

国际关系的含义

国际关系的形式

国际关系的内容 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利益 二 坚定地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 1 原因 2 主要内容

3如何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

七、课后反思

中日关系是中国外交的一个敏感点,学生对此问题比较感兴趣,所以我主要

选用中日关系的曲折发展来贯穿整堂课的教学。其中讲到日本非法的购岛事件时,大部分学生的第一感受是气愤、愤怒的,甚至有些学生在课堂上脱口而出说中国应该直接攻打日本将钓鱼岛抢回来。(注:在备课时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关于这个问题我当下就决定在课堂举行一个小型的辩论会——是否应该派兵攻打日本。辩论的双方立刻就此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辩,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学生的思维在这次碰撞中不断闪出火光。最后,我向在座的所有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不管持哪方观点,都有一个共同点,那这个共同点是什么?”学生很容易就得出——国家利益。最后我进行总结:不管我们采取哪种形式,我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围绕着“国家利益”这个中心。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国家利益,通过这个小型的辩论会得到升华,学生也通过这次辩论会锻炼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个小小的意外竟是这节课的闪光点。所以,教师在课堂中要敏锐捕捉学生的生成性资源,做到适时而启、适时而发、适时而导;同时在捕捉这些生成性资源时应懂得取舍,用教育机智捕捉它,用教学水平和教学艺术来整合它;最后要注重对课堂生成性资源的引导与升华,立足课堂回归学生的生活实际。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提供良好的氛围和人际关系环境,学生才能放松心情,积极思考问题,激发创新欲望,发展创造性思维。

《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利益》教学设计 篇2

一、定点———运用材料, 确定核心概念

定点是运用教材或教师提供的素材确定材料所讲的核心概念。定点是“五点式”政治课堂教学模式的起始环节, 确定好核心概念对于后面的环节具有决定性作用, 能够决定后面四个环节的研究方向, 决定知识体系的构建层级, 决定结点的艺术。确定好核心概念是学科思维的展示, 通过运用课本的基本范式, 归纳学科的关键词确定核心概念, 这是学科思维的体现。确定好核心概念是对生活的感知, 核心概念确定得越准确, 往往体现对生活的感知越深, 体现对社会脉搏的触动越敏感。

定点的基点在于教材和材料所描述的核心概念, 在于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与方式, 根本的基点在于学生。这就要求在课堂上, 教师提供相应素材或者引导学生快速通读教材, 运用归纳的思维方式, 确定核心概念。下面通过教材和素材两个角度来探讨如何定点。

依据教材定点模式, 比如, 在《政治生活》的《国际交往的决定性因素:国家利益》这一框题的教学中, 让学生在速读教材的过程中, 来确定核心概念。在阅读的过程中, 教师引导学生要全读、速读、注读相结合。全读是指在阅读教材的时候, 要读框题的标题, 框题内的目、正文与“专家点评”、“名词点击”、“相关链接”等辅助文都要看到。速读是指学生在阅读教材的时候, 快速阅读, 在这一环节不能花过多的时间, 要提高阅读效率。注读是指学生在阅读教材的时候, 对那些重复率较高的概念多加注意并予以标注, 往往这些就是核心概念。在这一要求的引导下, 学生在阅读这一框题的过程中, 很快就会发现, 本框题的核心概念就是“国际关系”和“国家利益”。

另外, 可依据材料的情景模式来确定核心概念。下面是在上课的时候给学生提供的背景材料。

材料一:习近平与墨西哥总统培尼亚会谈后达成共识, 同意把中墨的战略伙伴关系提升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目的是深化互信, 拓展合作, 增进友谊, 这充分体现两国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真诚合作的精神。

材料二:白宫官员表示, 中美两国元首非正式的会面将有助双方进行更坦诚、不照本宣科的对话, 而对话的内容将更广泛, 且不一定要有结论。而在经济、朝鲜与网络议题外, 亚太领土争端也将是这次会谈焦点。白宫官员称, 美方认为这次的会谈将有四个目标, 分别是加深两国彼此了解、说明彼此的关切、扩大合作领域, 以及发现未来的双边互动模式。

纵观以上两则材料, 通过设置问题“两则材料分别涉及到哪些国家之间的关系”, 学生直接发现, 涉及到中墨和中美关系。学生运用聚合思维, 借助教材的基本知识, 可以推断出核心概念是“国际关系”。

二、拓点———运用课本, 构建知识体系

拓点是指根据定点所确定的核心概念, 运用教材相关章节的知识, 探究核心概念所研究的知识范围和对象并拓成知识圆圈, 引出各知识的关系。拓点是“五点式”政治课堂教学模式的关键环节, 拓点任务的完善程度决定了知识体系的完整程度, 对解决定点型的主观题具有重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 定点型的主观题就是考察拓点的完善情况, 比如, 2010广东生省考政治的36题第三问, “结合材料三, 运用‘当代国际社会’的相关知识, 简述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有利和不利国际形势”。在这里就是考察“当代国际社会”的知识体系。同时, 拓点的完成需要借助学生的发散思维来完成, 是学生发散思维的完整体现, 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 培养创造性, 创造出完美的知识结构体系。再者, 拓点的顺序性也有助于学生形成完善的知识体系。

拓点的基点在于教材对核心概念相关知识的描述, 在于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在于知识的内在联系。拓点的主体是学生, 这就要求在课堂上, 教师要引导学生, 探究围绕核心概念所描述的知识。为了增强探究的针对性, 教师可以对围绕核心概念探究的范围进行明确, 甚至可以指出探究的页码和段落, 包括框题的标题, 框题内的目、正文与“专家点评”、“名词点击”、“相关链接”等内容, 并将核心概念发散成为知识体系。

为此, 在《国际交往的决定性因素:国家利益》这一框题中, 针对第一个核心概念“国际关系”, 教师可以规定阅读教材范围, 从教材的第93页到95页的“坚定地维护我国的利益”这一目之前, 指出国际关系的相关知识。在最初几次使用这一模式的时候, 为了规范化, 教师甚至可以提供以下图式, 让学生在里面填相关内容。同时也要指出, 学生以后的拓点步骤可以借鉴这一图式来完成。

需要指出的是, 在这一步中, 教师要明确知道, 学生拓展的点数, 并不一定是和教材完全一致。教师需要对学生拓展的点数进行确认并进行完善, 这就需要在必要的时候对图式进行调整, 包括调整知识圆圈的数量、兼顾顺序性。同时, 还需要对每个点的知识内容进行理解、规范。比如, 关于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的知识点, 通过对教材关于这一知识点的关键性语言的理解、规范, 形成“国家利益决定国际关系, 国家利益是国家存在和发展的权益, 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国家间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 利益对立则是国家冲突的根源”这一规范性的内容。

三、忆点———展示能力, 记忆核心知识

记忆是所有学科需要的共同能力。忆点是指对定点所确定的核心概念和拓点所形成的知识圆圈, 进行记忆, 尤其是对核心内容的记忆。如果说定点、拓点是学生能力的外化表现, 那么忆点这一环节就是学生知识内化的过程, 知识的内化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忆点过程的进行, 实质就是学生对知识点掌握的系统化、条理化过程, 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的能力。忆点结果的呈现, 是对课堂知识记忆程度的展示, 这是对遗忘规律的运用, 从而带动学生运用好规律来学习, 并且学会实现由课堂运用向课外运用的迁移, 实现科目内运用到其他科目运用的迁移。

忆点的基点在于教材对各点的描述, 在于拓点的图式。基于此, 在忆点的环节中, 教师应引导学生记忆此框题的核心概念是什么、围绕核心概念讲了哪几方面的知识。这种问题设计的层次性, 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信, 在自我效能感的实现中找到学习的乐趣。

本框题忆点的环节中, 需要忆的核心概念有“国际关系”和“国家利益”, 围绕“国际关系”的核心概念讲述了含义、内容、形式、交往方式、决定因素等, 围绕“国家利益”讲了维护我国国家利益的原因, 我国的国家利益包括哪些内容, 以及如何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同时记忆“国际关系”与“国家利益”内部的机理机制, 知道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家利益, 我国维护自身的国家利益是正当的、正义的。

四、用点———精编试题, 提高运用能力

忆点不是目的, 用点才是目的。用点就是指学生主体通过定点、拓点、忆点的三个环节, 运用核心概念、知识体系来解决学习问题。用点根据答案的确定性可以分为开放式运用和封闭式运用。开放式运用是指运用相关定点和拓点的知识来分析问题, 但是问题的答案不是确定的, 判断答案不是通过正确与错误来进行评价, 而是通过是否合理来评价。封闭式运用是指运用相关定点和拓点的知识来分析问题, 答案是唯一的, 可以用正确与错误来评价。通过用点, 可以培养学生针对性运用知识的能力, 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培养学生通过现象抓住事物本质的能力, 培养学生再学习的能力。

用点的基点在于学生自我成长和知识的内化需要。学生在知识与能力方面的成长需要在运用中实现, 学生的发展需要借助知识内化的过程来达到。为此, 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用点。引导学生用点需要做到优情、用点、怡情的统一。优情就是教师需要设置良好的情境, 让学生感觉到情境与问题的设置非常接地气, 让学生有话可说;用点是让学生运用知识点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材料;怡情是用点的最高层次, 是让学生通过分析情境, 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认知, 从积极的角度来看待人生、看待社会, 以发展的眼观看待国家, 增强与弘扬正能量。

为此, 在这一框题中, 我们仍然可以通过前文的材料一和材料二来进行分析。

通过前文材料分析, 学生在确定国际关系的前提下, 可以看出国家与国家之间要涉及到经济、政治等内容, 可以看到国家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 可以看到竞争、合作、冲突是国际关系的基本形式, 可以看到合作的基础在于国家利益的共同点, 领土争端的解决办法是通过会谈的方式加以解决, 而不是通过武力, 也不是通过干涉别国内政来达到目的等等。这种开放式地运用知识来分析材料的方法, 培养了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怡情的目标实现也可以得到体现。在分析材料的过程中, 让学生知道国家之间关系的处理有多种方式, 通过会谈的方式是非常理想的方式, 相信国家之间可以在平等的基础上, 以诚恳的态度来处理竞争。

五、结点———落地有声, 内化为“能力果”

完整的课堂结构需要有结点的环节。结点就是学生在学习完本框题之后, 用言简意赅的方式对本框题的内容进行概括和总结, 形成结论。结点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可以是图式, 可以是一句话, 可以是表格, 也可以是流程图。只要有助于学生内化“能力果”, 只要有助于学生对框题内容的升华, 只要有助于学生追求正确的人生价值, 都是可以的。

结点的基点在于对教材的整体把握, 在于概括能力的有效发挥。学生对教材的整体把握需要对其进行规范和引导, 框题的标题往往具有很强的整体性, 可采用嫁接技术, 沿用框题的标题做结点, 也可以采用自己的总结提炼形成。

《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利益》教学设计 篇3

[关键词] 尼泊尔 中国 国家利益

尼泊尔对于中国构筑周边安全环境起着重要作用。进入21世纪后,中尼在政治、经济、贸易、安全和文化等方面的联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密切,“两国之间没有任何问题和障碍,这种以相互信任、相互支持和相互欣赏为主旋律的双边关系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中尼友谊常青的根本原因是双边关系的深化契合各自的国家利益。本文所用的“国家利益”一词,意指满足一国生存、安全与发展的基本需求。

一、双方在对方国家利益中的定位

(一)尼泊尔在中国国家利益中的价值

1.尼泊尔的发展和稳定与中国西部局势和主权安全休戚相关

尼泊尔是中国必须争取和精心维护的战略周边之一。尼泊尔与中国西藏地区的关系悠久而密切。历史上,尼泊尔领土曾经构成西藏安全和稳定的隐患。1769年尼?白尔国王普里特维(Prithvi Narayan Shah)征服尼泊尔谷地后,向东逐步占领了哲孟雄部、宗木部、作木朗部和落敏汤部等西藏属地。1788年(乾隆五十三年)和1855年(咸丰五年)发生了两次尼泊尔入侵西藏的事件,并根据随后签署的《西藏廓尔喀条约》,尼泊尔在西藏享有特权达百余年。1789年尼泊尔军队一度向前推进到西藏日喀则地区的扎什伦布寺,中国大清皇帝得到关于尼泊尔人攻打西藏的消息后,便派遣福安康将军带领强大军队抵达拉萨,直至局势平静下来。1814~1816年英尼战争后,尼泊尔实际上沦为英帝国的附庸,英国利用尼泊尔作为桥头堡,不断向西藏渗透和入侵。1956年9月《中尼协定》签署后,中国西藏地方与尼泊尔之间先前的条约和文件才予以废除,但几乎与此同时,“尼南部边界从20世纪50年代初被迫开放,这对尼泊尔的主权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而且不时给与尼接壤的中国西侧的安全带来威胁”。

由于尼泊尔夹在印度和中国之间,进入21世纪后,美国、英国、日本等区外大国一直关注并介入尼泊尔的内部事务。尽管中国西部周边安全环境获得一定的改善,尼泊尔依然是遏制“藏独”势力的战略依托和中印的战略缓冲区。值得关注的是,长期以来,尼泊尔南部沿着尼印边界狭长的特莱冲积平原(Terai Alluvial Plains,TAP)并不在尼泊尔中央政府的有效控制之下,大约有400万和印度关系密切的马德西人是这片土地实际上的主人,他们不怎么在乎加德满都政府的权威,而该地区是尼泊尔的经济主产区,尼泊尔大多数工业分布于此。特莱平原面向印度的一方完全处于失控状态,印度人进出尼泊尔甚至不需要签证,而且尼泊尔长期以来也没有在特莱平原建立有效的边境控制措施。2008年北京奥运会召开前夕,聚集在中国驻尼泊尔使馆前的闹事者并不是定居在尼泊尔的藏族移民,而是原本生活在印度、奉达兰萨拉的指令穿越特莱平原进入尼泊尔的流亡藏人。据笔者所知,来自特莱地区的一些议员近来逐步接触流亡在印度的达赖喇嘛。由此可见,维护稳定和健康的中尼世代友好的睦邻伙伴关系,有助于减少反华势力对中国主权和边疆安定发展的负面影响。

2.尼泊尔的“转口经济体”战略与中国西部的发展

尼泊尔是处于中印领土之中的内陆国。经济议程对于尼泊尔的政治变革的可持续性非常重要,其经济转型需要务实的政策、坚持不懈以及亲密朋友和国际社会的支持,因此,尼泊尔对与伟大的邻国的伙伴关系抱有很高的期望。进入21世纪后,尼泊尔政府确立了将尼泊尔打造为中印之间的“转口经济体”(Transit Economy)战略。印度对这一战略未持异议,实际上正是印度首先提出让尼泊尔成为印度商品打开中国市场的桥梁。尽管有尼泊尔人担心中印商品在尼倾销、外来人口大量涌入、国内安全面临压力以及尼泊尔产品将面临更严峻的竞争等,但尼泊尔政府认为,尼泊尔可借助中印经济辐射的作用,通过中转贸易增加本国商品的附加值,增加就业机会,仓储、餐饮、旅馆、娱乐、旅游等服务行业会因中转贸易而繁荣起来。

经由尼泊尔,中国可以扩大同南亚国家之间的经贸往来。青藏铁路从拉萨延伸到日喀则后计划再引出两条支线:一条通往聂拉木县的樟木口岸到中尼边界,一条通往亚东县到中国西藏和锡金的交界处。交通状况改善后将有利于中国商品和南亚商品及时顺畅地进入对方市场。被誉为“西藏小香港,’的聂拉木口岸距加德满都仅128公里,担负着中国80%的对尼贸易,占西藏地区90%以上的对尼贸易额,年接待出入境游客8万多人次,已发展成为设施功能完善的国家一类陆路口岸。③如果在中尼边境建立经济特区,生产符合中国国内市场需求的商品,将有助于增加当地就业,改善中尼双边贸易结构中尼方处于严重逆差地位的局面。尽管尼泊尔市场有限,但其劳动力成本低,且在出口方面有优惠政策,中国企业可以在尼泊尔投资办厂,将产品出口到南亚地区乃至欧洲和美国。由以上分析,尼泊尔的“转口经济体”战略能带来“三赢”的结果,人员和商品在中、尼、印之间的频繁流动将会改善三国间关系,因此该战略的提出具有一定的战略价值。

3.尼泊尔丰富的水力资源与中国的资金技术的互补

水电是21世纪的重要清洁能源。尼泊尔地处喜马拉雅山脉的南坡,地理落差巨大,境内河流密布,这使得该国成为世界上水力资源蕴藏量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据世界银行的研究报告估计,尼泊尔境内的水力发电潜力高达83000兆瓦,其中经济可行、可供开发的约为43000兆瓦,但目前尼水电总装机容量只有550兆瓦左右,利用率仅为1.2%。尼泊尔全国只有18%的人口能用上电,而约占尼全国人口85%的农村人口的用电量还不到5%。“尼泊尔政府的目标是在未来二十年内发展水电25000兆瓦,政府热切期待投资者且准备在这方面建立适当的合作伙伴关系。”

与尼泊尔毗邻的印度北方邦、比哈尔邦以及西孟加拉邦面临能源短缺问题,对能源的需求十分巨大。目前北印度电力短缺9500兆瓦,到2010年可能扩大到20000兆瓦,但是印度和尼泊尔的用水合作进展非常缓慢。一方面,尼泊尔大量的河水在白白淌走,另一方面,尼泊尔能源消费结构中的75%来自薪炭。由于不断砍柴毁林,尼泊尔水土严重流失,泥沙淤积,境内河流河床以每年1英尺的速度上升,而在河流上修建拦河坝更加剧了这一态势,这

也给下游的印度北部和东部的平原地区带来长期的洪涝灾害威胁。因此,从水系和流域的视野看,联合起来开发和控制这些流经中尼印三国的河流,无论在防洪灌溉还是发电方面,对于三国而言都是利害与共的。然而,“尼泊尔人数十年来一直希望把丰富的水利资源转换成电力,然后销往印度市场,从而实现经济繁荣,但从事后看来这一想法是多么地一厢情愿。”

因此,尼泊尔专家认为在寻求印度援建水电项目的同时,也应当同时加强与中国在水电开发领域的合作。随着中国西部加快实现现代化的步伐,要保证那里的制造业正常运转,不间断的电力供应至关重要。中国在水电开发领域拥有资金、经验和技术,与尼泊尔丰富的水利资源恰好形成优势互补。尼泊尔商界期望中国的设备制造、工程和建筑公司获得尼泊尔水电部门的投资项目,因为近40年以来,中国公司的身影遍布尼泊尔的水利、能源以及其他基础设施的建设领域,中国公司享有效率最高、成本最低的声誉。目前,中国水电公司对尼方的政府担保、市场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以及合同的信用等问题还存有疑虑,不过这些担忧可以通过双方的相应部门展开定期对话加以解决。由于受到中国公司的刺激,印度在开发尼泊尔水资源方面也开始变得积极起来。2008年9月,时任尼泊尔总理的普拉昌达与印度总理辛格签署了联合公报,双方同意分别设立部级、部秘级和技术级的三级机制,以推动双方在水资源方面的全面合作,并加强两国在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领域的合作。

4.尼泊尔在非传统安全领域和国际舞台上对中国的配合与支持

由于中尼两国地缘毗邻,一些民族跨境而居,非法移民和艾滋病传播对两国边境地区居民的威胁日益上升。1950年中国西藏和平解放后,尤其是1959年拉萨叛乱被平定之后,大批藏人出走,尼泊尔是其必经之地,不少出逃者滞留在尼泊尔境内。目前,约有1.8万流亡藏人生活于此,主要居住在加德满都谷地(12000人)和博克拉(Pokhara,3000人),其中大部分生活在约13个藏人居住区内。他们时常窜入西藏境内抢劫和破坏,扬言要打回西藏。“达赖驻尼办事处”自1960年成立以来一直组织反华活动,对在尼藏人进行反华教育,打击不效忠达赖集团的藏人,鼓动和组织藏人非法越境去印度。为此,尼泊尔政府向中方承诺不允许反华势力在其领土上进行活动,并一度关闭“达赖驻尼办事处”及其下属的“西藏难民接待中心”。

近年来,艾滋病在中尼边境地区的传播成为一种新现象。“在尼泊尔靠近西藏的一些地区,男性外出打工造成人口季节性流动,许多女性则被贩卖到印度和沙特的妓院,这就导致尼部分劳动力面临在第三国被传染艾滋病的危险。”根据2007年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研究报告,在印度被迫卖淫后获得解救的尼泊尔妇女中,近四成感染艾滋病毒,她们可能会让艾滋病毒在尼蔓延。中尼边民的频繁往来可能导致艾滋病进一步向西藏地方扩散,两国在艾滋病防治问题上的合作显得十分迫切。

需要补充的是,尼泊尔对中国外交的支持与合作不仅体现在双边层面,也反映在多边舞台上。尼泊尔曾经在联合国投票赞成恢复中国的合法席位。在人权问题上,两国长期相互支持。尼泊尔坚持“一个中国”政策,承认西藏和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坚决果敢地打击“藏独”势力利用尼泊尔领土的反华活动,同时也为中国获得南亚区域合作联盟观察员地位做出了积极努力。

(二)中国在尼泊尔国家利益中的定位

1.中国的支持有利于尼泊尔维护其国家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

尼泊尔处于中印的围绕之中。在尼泊尔中部加德满都谷地尼瓦尔人所讲的尼瓦尔语(Newah Bhaye或Newari)中,“尼”的意思是“中间的”,“泊”的意思是“国家”,所以“尼泊尔”的意思就是“中间的国家”,意为居于中印两大邻居之间的国家。“这种战略地位给尼泊尔的对外关系和对外政策造成特殊的环境,其对外战略目标的优先考虑显然是国家作为一个独立的政治实体的生存,其次才是促进民族利益。”②尼泊尔1990年《宪法》规定:“在对外关系方面,国家应通过维护国家主权完整和独立,达到在国际舞台提高国家威望的目标。”

尼泊尔认为中国的支持对其主权独立与国家安全十分重要。贫穷脆弱的尼泊尔很难在具体的外交实践中获得大国的平等对待,但是中国在这方面是个例外,因为中国严格遵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干涉尼泊尔内政,“从未寻求将中尼友谊和政治意识形态挂钩”。1975年2月,尼泊尔国王比兰德拉提出“尼泊尔和平区”建议,立即得到中国的支持和鼓励。该建议主张尼泊尔不加入军事联盟,不许别国在尼建立军事基地,不许从尼国土上对别国采取敌对行动,等等。从传统的地缘政治视角看,如果尼泊尔作为一个主权独立国家的地位无法保障,那么中国西部地区的确将面临多重的地缘问题,部分尼泊尔人正是从这一角度来看待中尼关系。

2.尼泊尔认为中国能平衡印度在尼泊尔的影响力

统一尼泊尔的普里特维国王曾将尼泊尔比喻为“身处中国和印度这两块巨石夹缝之间的番薯(yam)”。出于对主权的敏感,尼泊尔一直视中国为平衡印度影响力的重要选择。

尼泊尔高度依赖印度提供过境便利和海上出路,石油、武器等关键物资的贸易都必须经过南部特莱平原与印度或通过印度与第三国进行。如何维持与印度的友好关系,以确保尼泊尔与外界联系畅通而又不损害国家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一直是尼外交政策的一个十分重要、敏感和棘手的课题。长期以来,印度通过政党、媒体、公司和研究机构全面介入尼泊尔内部事务。尼泊尔人口仅2000多万,而新的国籍法使600—800万的印度移民自动获得了尼泊尔国籍,这对尼泊尔国内政治格局产生重要影响,从而让尼泊尔爱国人士忧心忡忡。

尼泊尔历届政府都基本上是在中印之间采取“等距离外交”,保持与中国的传统友好关系。进入21世纪初,尼泊尔主张加速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联系,减少在经济上对印度的过分依赖。尼泊尔专家认为,尼泊尔与中国铁路网的连接将使尼泊尔人产生巨大的心理转变:那种对如果不听从印度的指示将会招致贸易封锁的恐惧将会化为乌有,而且,“尼泊尔与高速发展的中国西部之间的融合将有助于提升本国的形象,提高本国的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近年来,尼泊尔期待尼中陆路交通连接的动力越来越由战略考量转向经济方面,即尼泊尔希望能通过便利的交通,充分利用中国经济发展的机遇,扮演联结中国与南亚地区关系的中转站和桥梁的角色。简言之,在尼看来,通过成为中国和印度之间的桥梁,尼泊尔将受益匪浅。

3.中国的发展给尼泊尔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援助

自1956年起,中国开始向尼泊尔提供无偿的经济技术援助,这在尼泊尔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截至2005年,中方向尼泊尔政府提供了15,3亿人民币的无偿援助,数量仅次于印度和美国,援助项目涉及交通、工业、水利、建筑、医疗、培训等领域,援助的形式包括经济和技术合作(包括无

偿援助)、技术援助、建筑承包合同、直接投资、合资企业等。尼泊尔政府希望中方在尼泊尔投资轻型制造业、保健和服务业相关的行业、旅游业相关的基础设施、金融服务、农产品加工和建筑等相关产业,还建议中方从尼中传统友谊及尼泊尔与西藏地区在地理上毗邻的角度出发提出新的发展两国合作的思路,支持在尼经济特区建设工业。

进入21世纪,中国援尼方式从基础设施援建和补助,逐步发展为软贷款、参与尼泊尔的项目竞标、双边贸易商业、工业和经济交易,同时鼓励私营企业参与援助。在西部大开发战略指引下,中国西部的通讯与交通状况正迅速改善,给尼泊尔带来极大的发展机遇。一直以来,中国为尼泊尔提供运输设备,经由西藏地区向那些欠发达地区运送粮食、药品和重型建筑材料,使得尼泊尔大大减少了向其北部多山地区运输消费品和建筑材料的成本。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尼经贸关系也获得较大的发展。2006年两国贸易额达2.7亿美元,较2005年增长36%;2007年l~5月,双边贸易额达1.3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61%,其中尼泊尔对华出口大幅增长,达1000万美元,同比增长1.6倍。随着中国对外商务活动的增多和尼?自尔局势趋于稳定,加上通往西藏的陆路交通干线陆续开通,中尼间旅游往来日趋活跃,中国已成为外国公民到尼泊尔旅游人数增幅最大的国家之一。

二、影响新时期中尼关系的主要因素

(一)印度因素

印度是影响尼泊尔局势的最大外部势力。尼泊尔在多重层面上与印度保持着密切联系,印度也与尼泊尔主流政党和军政部门保持着紧密关系。作为内陆国家,尼泊尔对外贸易严重依赖印度,尼印双边贸易额占尼泊尔对外贸易总额的62%,由于享有单方面的零关税待遇,印度是尼商品出口的主要市场。由于从中国进行运输的成本极高,印度仍被尼泊尔视为最主要的贸易伙伴,尼泊尔进出口商品的运输主要依赖印度的加尔各答港。以交通联结为例,尽管对印度的疑惧根深蒂固,尼泊尔仍请求印度帮助修建沿着尼印边界从美齐(Mechi)至马哈卡利(Mahakali)的东西电气化铁路线以及另一条从尼印边境城市比尔干吉(Birgunj)至加德满都的铁路线,其中东西电气化铁路线沿着马亨德拉公路,贯穿整个特莱平原,需投资20,7亿美元,计划修建1027公里的单轨铁路,据估计,2011年完工后日输送能力为17988人,到2034年日输送能力将达205871人。如果东西铁路建成,尼泊尔经济发展将被纳入印度的国家发展战略轨道中。

作为中印之间的缓冲地带,尼泊尔的战略价值显而易见。早在尼赫鲁政府时期,印度就把尼泊尔列为其防务内线的一部分。中国和平解放西藏后,印度安全战略部门更是把尼泊尔视为抵挡中国的第一道防线。印度对中尼关系的任何进展都觉得如芒在背,对泊尔任何潜在的离心倾向都会产生本能的反应。

(二)美国因素

自“九一一”事件以来,美国以反恐为名将其势力渗入尼泊尔,在尼的影响大有超过印度之势。在2006年尼泊尔国内推翻国王的“人民运动”中,美国国务院、美国国际开发署、美军太平洋司令部和美国驻尼泊尔大使馆忙得不亦乐乎,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又译为“国家民主捐赠基金会”,简称NED)等情报机构也异常活跃。

美国加强在尼泊尔的存在,公开理由是“防止尼泊尔的恐怖主义问题威胁到美在南亚地区的利益”,但其深藏的目的至少有三点:一是利用尼泊尔的领土关注印度的发展,推动印美关系向有利于美国的方向转变;二是暗中扶植在尼“藏独”势力,利用尼泊尔领土进行反华活动;三是利用在尼泊尔的科技情报与军事监控设施,监视南亚、中亚及其临近地区,防止出现不利于美国地区霸权的联盟。有研究认为,在当代通信与卫星技术快速发展的形势下,海拔极高的尼泊尔可以成为绝佳的科技情报与军事监控点;美国若在尼部署侦察设施或设置导弹基地,将可覆盖东南亚、南亚、中亚、印度洋乃至波斯湾,监控整个亚洲的军事活动。

(三)尼泊尔国内政局的变化

进入21世纪以来,尼泊尔政局变幻莫测,王室“灭门案”、贾南德拉国王亲政危机、尼共(毛派)从丛林走向议会、“人民运动”风起云涌、2008年大选及选后的政坛博弈等重大事件,像万花筒一样在尼泊尔政坛层出不穷。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是尼泊尔政局关键的大转折时期,国家未来的内外政策取向和优先次序正逐步重新铺排。中尼关系曾因1991年5月上台的尼大会党政府采取过分向印度倾斜的政策和一度削减对华贸易而蒙上阴影。2001年6月,尼泊尔王室血案发生后,尼方关闭了中尼樟木口岸海关,对中尼边贸的影响很大。尼泊尔国内动荡也对两国边民的生命和财产构成威胁。因此,尼泊尔政局的变化及其对外政策的价值取向,无疑会影响到中尼边境贸易和中尼关系的发展。

(四)双边贸易中的尼方逆差问题

中尼两国的善意和互信取决于两国政治关系的水平,而经济合作则对两国友谊的稳定增长和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尼泊尔经济落后,出口商品的竞争力较差,其工业品和消费品基本上依赖进口,而中国物美价廉的日用品、农畜产品、机电产品等在尼泊尔市场上有很大的需求,连续多年尼泊尔对华贸易存在严重的贸易逆差(见表1)。

中方主观上并不追求对尼方的贸易顺差,而且对尼顺差额占中国外贸总额的比例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对经济规模很小的尼方而言,中尼贸易逆差问题已经引起尼泊尔政府和经济界人士的高度关注。不断扩大的尼方贸易逆差可能会对两国政治关系产生不利影响,需要双方关注并予以解决。

三、推进中尼关系未来发展的基本点

综上所述,“尼中关系最突出的特征和最宝贵的财富是彼此心存善意”,在尼泊尔社会的各阶层,“人们都深信中国是尼泊尔人民的真正朋友,是那种在需要时克服自身困难也会提供帮助的朋友”。双边关系之所以长期保持良好的正常关系,根本原因是双方拥有巨大的共同利益,双方严格遵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特别是中方在尼泊尔国内发生政治变迁时始终保持一贯的对尼友好政策。

对21世纪的中尼关系而言,“当务之急是必须明确和扩大双边交往的基础以保持和发展睦邻伙伴关系框架(Good Neigbborly Partnership,GNP)。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满足四个条件:第一是态度真诚,第二是政策连贯,第三是因时而变,第四是积极回应。”具体而言,态度真诚使两国关系能够摆脱国内外各种不利因素的干挠;政策连贯能够使两国关系经受住各种势力的拉拢和国内外局势的变化;因时而变指的是两国睦邻友好关系要充分考虑到地区和全球范围内社会、经济、交通和安全等领域的发展趋势,双方应积极努力使尼泊尔和其他国家一道,进一步融人飞速发展的全球化进程,努力实现亚洲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积极回应指的是两国对对方的合理关切与核心国家利益做出及时、积极、有效的反馈。此外,有专家认为,两国民众之间就尼中关系的方方面面进行坦诚的对话,而两国学者的交流以及信息和情况分析的共享有助于提高这些对话的质量。

尼泊尔的贸易逆差是个需要尽早解决的问题,争取做到双边贸易大体平衡。尼泊尔工商界人士认为,解决方法是大力吸引中国在尼泊尔加工领域的投资,以便生产加工出能在中国西藏地区和其他内地市场上销售的产品,中国向尼方产品提供不对等的市场准入。尼中两国还可以合作开发水电,将尼泊尔的电力供应到西藏。此外,中方可组织企业赴尼采购。弥补贸易不平衡的另一个办法是吸引大量中国游客到尼旅游观光。尼泊尔旅游资源丰富,但目前两国人员往来状况似乎还很不理想,交通不便和宣传力度不够可能是两个重要制约因素。

《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利益》教学设计 篇4

1、面向学生:√□中学 □小学

2、学科:高中政治

3、课时:1

4、学生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内容

(2)根据课文内容收集相关时事材料 教学课题

知识目标

了解国际关系的含义、内容和形式;识记维护我国国家利益的原因、我国国家利益的主要内容;理解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理解在维护本国利益的同时,必须尊重他国合理的国家利益。

能力目标

通过分析中美两国交往中合作和冲突的典型事例,说明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通过分析维护我国国家利益的重要性以及如何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坚定地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培养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同时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课必修2《政治生活》第四单元第八课第二框的内容。本节课框题下设三目。第一目“国家交往剪影”是情景导入,通过五幅有关国际关系的内容与形式的图片及文字介绍,引导学生感悟,探究国际关系的内容与形式的知识。第二目“国际关系及其决定因素”是情景分析,是对课程标准规定关于国际关系及其决定因素的知识点的系统表述。阐明了国际关系的含义,国际关系的内容,形式及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是国际利益。第三目“坚定地维护我国的利益”是情景回归,意在明确国际关系及其决定性因素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中国通过壮大综合国力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抵制外国的干涉等努力,维护我国国家利益。通过这一教学内容的学习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国家力量也是决定国际关系的重要因素,而更重要的是明确中国只有通过增强国家力量才能有效维护国家利益。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法 讨论法 网上资料查询法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视频 胡锦涛同志出席G20获成功 维护我国重大利益

学生:观看视频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引出本课重点,激发学生兴趣)

二、新授课

(一)国家交往剪影

教师:让我们一起走进网络,根据材料思考下面问题。

【合作探究】:材料中的国家与组织为何能达成一致?反映了国际关系的哪些方面的关系?对你有何启示?

学生:分小组讨论并组内交流,然后进行交流展示,小组间相互补充。

教师归纳:当今国际社会,国家之间的交往频繁而广泛,有政治、经济方面的,也有文化、军事方面的,决定它们之间关系状况的主要因素是国家利益。

(设计意图:列举学生所知道的近期国与国交往的事件,可以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归纳出国际关系的含义、内容、形式、可以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二)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

教师:让我们一起进入百度贴吧,来讨论中美关系

【合作探究】

中美关系的状况是怎么样的?其决定因素是什么?

学生:围绕问题,对探究结果分小组进行交流展示。

《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利益》教学设计 篇5

国家利益

(1)国际关系的含义及内容。国家之间、国际组织之间以及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的关系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国际关系。其中最重要的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内容:政治关系,经济关系,文化关系,军事关系,

(2)国际关系的基本形式:竞争、合作、冲突

(3)影响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利益。

(4)国家合作与摩擦的原因。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而利益对立可能使国家间发生分歧或引起摩擦乃至冲突。

(5)如何协调国家间的利益:任何国家都不应以维护国家利益为理由,侵犯别国的主权和安全,干涉别国内政,这是非正义的、错误的。

(6)影响国际关系的重要因素:国家力量。

(7)我国国家利益的主要内容:安全利益、政治利益、经济利益。

(8)如何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

国家:

1.发展、增强综合国力,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不断提高综合国力。

2.坚定地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尊重他国合理的国家利益,并维护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

3.任何国家都不能以维护本国国家利益为理由,侵犯别国的主权和安全,干涉别国的内政。

公民:

1.树立国家观念、民族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

2..努力学习,学好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素质

3.努力维护国家安定、社会稳定的政治局面

4.必须同一切损害国家利益的现象作斗争

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

(1)当代国际社会最基本的.成员:主权国家

(2)三种重要类型的主权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广大发展中国家。

(3)构成主权国家的基本要素:人口、领土、政权、主权,其中主权是最重要的要素。

(4)主权国家享有基本权利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管辖权及其各自的内涵。 (5)主权国家必须履行的主要义务: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内政,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

(6)当代国际社会的主要成员:国际组织。

(7)国际社会的成员: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

(8)国际组织的不同类型:政府与非政府间;世界性与区域性。

(9)政府间国际组织发挥的作用:促进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的交流和合作;协调国际政治、经济关系;调节国际争端,缓解国家间的矛盾,维护世界和平;等等。

(10)当代国际社会最具代表性的国际组织:联合国的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

(11)联合国及其会员国应遵循的各项原则。

(12)联合国发挥的积极作用。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经济发展、社会的发展,以及实行人道主义援助等方面发挥的积极的作用。但是,联合国也有其局限性。

《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利益》教学设计 篇6

送礼行为”的定性分析

■ 杜兴东

(通化市东昌区人民检察院 反贪污贿赂局 侦查二科)

检察机关在办理贪污贿赂案件过程中,时常遇到公款送礼的现象,作为单位领导的国家工作人员,以为了本单位争取更多利益为名,套取公款送给相关领导,用以疏通关系。公款送礼往往打着单位的旗号,在逢年过节时以“礼金”、“礼品”的形式进行,“一年辛苦,领导在工作上支持”往往成为送礼的理由,送礼者送得“理直气壮”,收礼者收得“心安理得”。套取公款的方法多为截留收入不入帐、少入帐或虚列开支、虚开发票顶帐等。在司法实践中,此行为一般不按犯罪处理,理由是,下级单位逢年过节向上级单位领导送些礼品、礼金属人之常情,且此现象也普遍存在,之所以采取截留收入或虚列开支、虚开发票的方法套取公款,是因为送礼的款项不是合法支出,不能入帐,但其主观上没有非法占有的故意。送礼的目的是为了疏通与上级的关系,以寻求对本单位的关照,是为了本单位的利益,并非为个人利益,并且是经过单位领导集体研究决定的,此行为虽不合法,但却合理,因此构成犯罪。

对此行为不定罪处罚,不但人为缩小了对贪污贿赂犯罪的打击范围,而且会被一些人利用,成为其逃避法律追究的保护伞。这些人往往将被自己贪污的公款辩称是为了谋取本单位利益将其送给某相关领导。因否定行为人这样辩解的证据难以收集,所以不能证明公款被行为人个人侵吞,不仅无法认定其犯罪,损失的公款也无法及时追回。

笔者认为,以为了单位利益为名,套取公款送礼属贪污行为。因为,无论是出于单位利益考虑,还是为了达到个人的某种目的,用公款送礼都是明令禁止的行为,该行为不属于单位必要进行的正当合法行为,此项支出是非法的。行为人明知此支出为非法,自己并无权力将公款用于非法用途,却从心理和行为上刻意追求其完成,又用了非法的手段将公款套出,很显然其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的故意,客观上利用了职务之便实施了套取公款并实际控制的行为,完全具备贪污罪的构成要件,应以贪污罪追究刑事责任,具体分析如下:

贪污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且数额较大的行为。

第一,行为人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的故意。贪污罪主观方面要求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这是构成本罪的主观要件,因此先分析确定行为人的主观犯意非常重要。我国刑法体系中,非法占有为目的,既包括使行为人自己非法占有为目的,也包括使第三者(包括单位)非法占有为目的。[1]既可以是行为人企图将公共财物永久的占为已有,也可以是希望将公共财物非法获取后转送他人。[2]例如,行为人为了帮助亲友买房、治病而利用职务上的使用侵吞公款,并送给被帮助人,虽然没有自己占有使用,但也成立贪污罪,因为以使第三者非法占有为目的实施的侵吞公款行为,同样侵犯了公共财产所有权和职务廉洁性(即贪污的客体)。本文讨论的单位领导非法套取单位公款送礼的行为,即属于使第三者非法占有的情形,行为人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的故意。

第二、为了单位利益还是为了个人利益不是贪污罪的构成要件,不

影响贪污罪的认定。只要行为人没有将套取的公款用于本单位合理开支,而是非法自己或第三人(包括单位)占人,就已符合贪污罪的主观要件要求,而不必区分行为人是为了单位利益还是为了个人利益,因为贪污罪不以特定的犯罪动机为其主观方面的必备要素,只要行为人故意实施了利用职务之便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行为,无论出于何种动机,均可构成贪污罪。[3]

第三,行为人客观上实施了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公共财物的行为。行为人是国家机关或有关部门的单位领导,对本单位公共财具有调拨、转移、使用或以其他方式支配的管理职权,有权决定公款开支,其将自己管理的公共财物非法套出,显然具有职务上的便利。

侵吞财物是指行为人将自己管理或经手的公共财物非法转归自己或他人所有的行为。概括起来侵吞的方法主要有三种:一是将自己管理或经手的财物加以隐藏、扣留,应上交的不上交,应支付的不支付,应入帐的不入帐。二是将自己管理、使用或经手的公共财物非法转卖或擅自赠送他人。三是将追缴的赃款赃物或罚没款物私自或非法据为私有。[4]

本文讨论的行为人采取截留收入或虚列开支、虚开发票顶帐等方法将公款套出,并将公款非法赠送他人,是典型的侵吞公共财物的行为。所以,行为人客观上实施了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公共财物的行为。

第四,既遂标准的认定。贪污罪的既遂标准是行为人是否实际控制了公共财物,如果已实际控制了,即为既遂。行为人控制公共财物后,是否将财物据为已有,不影响贪污既遂的认定。[5]最高人民法院2003年11月13日颁布的《全国法院审理经济犯罪案件工作座谈会纪要》中

已作明确界定:“行为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实施了虚假平帐等贪污行为,但公共财物尚未实际转移,或者尚未被行为人控制就被查获的,应当认定为贪污未遂。行为人控制公共财物后,是否将财物据为己有,不影响贪污既遂的认定。”因此,不论行为人是为了真实送礼而套取公款,还是以送礼为名而套取公款据为已有,只要虚假平帐行为实施终了,行为人取得此财物的实际控制权后, 单位即对公共财物失去了控制,犯罪就已既遂。行为人是否将套取的公款送出,并不影响既遂的认定,只是能在证据方面更充分的证明此款未做公用,进而证明行为人非法占有为目的主观故意而已。

明确既遂标准的意义在于,实践当中,行为人往往辩称“被套取的公款去向记不清了”,或者称“逢年过节将公款送给某领导了,但我不能出卖领导,送给谁我不能说”,以此来对抗审讯,造成因不能查明公款去向而无法认定犯罪数额的局面。但公款确已损失,确无人为此负责。明确了既遂标准后,公款被行为人控制,犯罪就已既遂,公款是否实际被送出,并不影响既遂认定,因此,只要能证实被套取的公款未做公用,便可认定被行为人非法占为已有或第三人非法占有,即可记入犯罪数额(但前提是证明未做公用的证据要确实充分)。此证明方法并非“不能证明无罪,即可推定有罪”的有罪推定,而是一个证据学上非此即彼的逻辑关系。如此认定,可以有效防止行为人以“记不清了”或“送给谁我不能说”等方法蒙混过关。相反,行为人如果知道此种辩解并不能帮助其逃避法律追究,便会放弃以此方法来对抗审讯,瓦解其心理定势,促使其如实供述。

第五、单位实施纯正自然人犯罪应如何处理。为了单位利益套取公款送礼的行为,有人认为是经过单位领导班子共同商议后决定的,并且是为了单位利益,应属于单位犯罪行为,又因为贪污罪中没有规定单位可以构成本罪,因此不能对单位以贪污罪追究刑事责任,也不能对行为人以贪污罪定罪处罚。笔者不同意此种观点,首先,从刑法立法目的上看,规定单位犯罪,目的是追究犯罪法人的刑事责任。[6]在97年《刑法》修订之前,我国刑法并无单位犯罪的规定,但随这社会的发展,由单位集体决定、利益归单位集体所有的犯罪越来越多,由于只能对自然人进行处罚,致使真正的利益归属者——单位,无法受到刑法处罚。正是基于这种现实情况,在97刑法当中设臵单位犯罪的条款,对单位犯罪处罚时,以双罚制为主,单罚制为辅。双罚制单位犯罪条款既处罚单位又处罚自然人,单罚制的单位犯罪条款只处罚自然人。可以看出,没有一个单位犯罪条款只处罚犯罪单位,而不处罚相关责任人的,也就是说,在单位犯罪中,没有因为相关责任人是为了单位利益,经过集体研究决定而免除处罚,而是在处罚相关责任人的同时,增加了对单位的处罚。如果认为单位实施纯正的自然人犯罪,不但不追究单位责任,也不能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那么无疑会造成刑法的混乱的局面。

其次,最高人民检察院2002年8月13日在《关于单位有关人员组织实施盗窃行为如何适用法律问题的批复》中指出:“单位有关人员为谋取单位利益组织实施盗窃行为。情节严重的,应当依照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的规定以盗窃罪追究直接责任人员的刑事责任。”我们不难看出,该司法批复所贯彻的法律精神就是:对于单位实施的纯正自然人犯罪的,虽然不追究单位刑事责任,但应当追究直接人责任人的刑事责任。

在刑法没有规定某一代表单位意志实施的犯罪行为构成单位犯罪的情况下,该行为实质上就是一个或多个自然人代表单位意志实施的普通自然人犯罪,其与一般情形下自然人犯罪的唯一区别就在于其犯罪的动机(即为谁谋取利益)不同,而在犯罪的构成要件上并无差异。而我国刑法理论认为,犯罪动机并非构成犯罪所必须的构成要件,至多只对该犯罪的量刑有所影响,“代表单位意志”不能成为阻却自然人犯罪理由。

举例说明:甲、乙两企业因生产同样产品而产生竞争,致使甲企业濒临破产,于是甲企业全体高层领导集体讨论决定:“为了企业利益,消除乙企业对甲企业的市场竞争威胁,使甲企业走出困境,由全体高层领导共同将乙企业董事长杀掉,将乙企业厂房放火烧毁。”随后在董事长人指挥下,实施了该计划。这个案例,我们一般会将全体高层领导按照故意杀人罪和放火罪共同犯罪处理。如果认为故意杀人罪、放火罪因法律没有规定为单位犯罪,而不对实施犯罪的自然人进行处罚,那么上述案例中的甲企业高层领导就会被认为无罪,这显然是一种无罪推定的滥用,也是对单位犯罪立法本意和犯罪构成理论的曲解。

因此,单位实施纯正自然人犯罪,应当按照自然人犯罪追究行为人员责任。单位实施的贪污犯罪,应对行为人以贪污罪定罪处罚。

第六,从公款送礼行为的社会危害性来看。贪污犯罪的社会危害性之大众所周知,本类贪污行为由于被冠以“为单位利益送礼而为”这样的所谓“合理”理由,往往能被许多人所包容和理解,致使仿效者众多。

行为人常辩解所套取的公款已悉数送礼,并非据为己有,客观上没有侵吞公款的实际,最多只是违纪而以,这种辩解往往引起许多人在情感上的认同。然而,情感归情感,法律是法律,绝不可被情感因素蒙智。也正是由于这种行为有了这么一种“合理”借口,它就更不易被揭发,更能长时间存在。但如果深入分析行为人的心理便不难发现:其实,“送红包”行为一般都没有明确的眼前利益追求,往往当作一种情感投资,行为人名义上是为了单位利益,将个人的真正目的隐藏,其无非是为了博取上级领导的好感,从而捞取个人的“政治资本”,除了希望收礼者对所在单位工作的支持外,更重要的是进行个人感情投资,让收礼者对其个人产生好感,在个人问题上给予关照。不花自己一分钱,得到实惠的却是个人,何乐而不为!于是公款送礼大行其道。中纪委多次明令禁止公款送礼,却是屡禁不止,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未能严厉制裁套取公款送礼这种贪污行为,未能堵死“礼”的来源渠道。其危害之大不容忽视,绝不可任其蔓延。

综上所述,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以为了单位利益为名套取公款送礼,造成公共财产的损失,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的故意,客观上实施了采用了虚假平帐等手段侵吞公款的行为,结合本罪的主体、客体要求,完全符合贪污罪的犯罪构成,数额较大的,应以贪污罪定罪处罚。

参考文献: [1] 张明楷:《论财产罪的非法占有目的》,《法商研究》2005年05期。[2][3][4] [5] 刘家琛:《刑法分则及配套规定新释新解(下)》,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版,第2600、2601、2598、2602页。

《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利益》教学设计 篇7

一、无产阶级的阶级利益观和其国家利益观

无产阶级的阶级利益是消灭剥削、实现人类的最高境界——无剥削的共同富裕的人人平等的社会。毫无疑问, 无产阶级的阶级利益不仅仅是这个阶级本身的利益, 而且是整个人类的利益, 最终的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但在不同的时期又有其具体的目标, “欧美两洲的无产阶级正在检阅着自己的战斗力量, 他们第一次在一个旗帜下动员成为一个军队, 以求达到一个最近的目的, 八小时工作日”。关于无产阶级的国家利益, 马克思认为国家是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并镇压敌对阶级的机器。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它不是社会各阶级友好协商的结果, 也不会平等的反应和代表社会各阶级的利益。国家“照例是最强大的, 在经济领域内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国家”。国家因统治阶级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阶级性, 国家的利益实际是代表了统治阶级利益。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马克思对于国家利益也赋予了另一层次的解释, 他指出:“随着分工的发展也产生了单个人的利益或单个家庭的利益与所有相互交往的个人的共同利益之间的矛盾。”然而共同利益是维护社会运行的基础, 共同利益没有了, 个人利益也就无法实现。因此马克思说:“正是由于特殊利益与共同利益之间的这种矛盾, 共同利益采取国家这种与实际的单个利益和全体利益相脱离的独立形式。”因此不难看出, 国家利益又是出于维护共同利益的需要而产生的, 它是个人利益与共同利益的统一。

二、早期为逐步增强无产阶级的力量, 无产阶级的阶级利益高于国家利益

在无产阶级作为新兴阶级出现在历史舞台上时, 其阶级力量, 理论思想还不成熟, 政党体系建设不够完善, 且当时所处的时代下, 作为新生的阶级, 无产阶级的蒸蒸日上遭到了资产阶级的残酷镇压, 为了能团结广大无产阶级, 集合力量对抗资产阶级且尽早完成夺取资产阶级国家政权目标, 早期无产阶级理论家在无产阶级的阶级利益和当时的国家利益上明显倾向于前者。在普法战争刚刚爆发时期, 恩格斯在给马克思的信中写到:“假如人们在巴黎能够做点什么, 那就是一定要阻止工人在媾和之前采取行动。”“如果工人现在取得胜利——是为国家服务的, 那他们就不得不继承波拿巴和当前的卑鄙的共和国的遗产, 并且将徒然被普鲁士军队镇压, 而且还要倒退二十年。”恩格斯考虑到一旦法国工人参加到保卫国家的战争中必将损伤工人阶级的力量, 同时间接地为当时的资产阶级服务, 为了保存实力要避免同德国军队交锋, 同时利用帝国主义的战争为工人革命提供机会, “在缔结条约以后, 对工人来说, 一切条件都比以前更加有利。”利用帝国主义的战争去发展无产阶级力量本身是一种阶级策略, 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一条捷径, 但在普法战争爆发过程中, 战争的残酷性超出预期, 马克思的个人观点也逐步发生变化, 当普法战争初期法国入侵普鲁士时, 他反对法国的入侵, 后期当普鲁士入侵法国时, 他致电德国社会民主党领袖李卜克内西让其在德国国会上对于俾斯麦的战争预算投反对票, 并且指责普鲁士的野蛮, “德军采用了既陈腐而又野蛮的战争公法, ”他同情战争的受侵害方, 但在阶级政策上依然没有改变, 认为帝国主义的战争人民是没必要参与并加以战斗的, 只有对方是殖民掠夺人民才应该起来反抗, “当然, 英国人在印度, 牙买加等地也这样干过, 可是法国人既不是印度人, 也不是中国人, 更不是黑人, 而普鲁士人也不是天生的英国人!一个国家的人民, 如果他们的常备军一旦被彻底消灭, 而他们还要继续保卫自己的话, 那简直就是犯罪。”马克思以及各国早期的革命家都承认这样一个观点, 国家是有阶级性的, 资产阶级统治的国家, 无产阶级以及广大人民是没有必要爱戴的, 只有无产阶级自己建立的国家才值得付出。列宁认为:“我们从一九一七年十月二十五日起就是护国主义者, 我们赢得了保卫祖国的权力”列宁的国家阶级论在马克思的基础上有了更大的发展, 他在苏联早期党内不同思想路线斗争中更是不断的强化了这一观点, 尤其是与考茨基, 托洛茨基的争论中, 他指出:“大俄罗斯人保卫祖国的唯一办法, 就是希望沙皇政府在一切战争中遭到失败, 这对十分之九的大俄罗斯居民危害最小。”沙皇的国家利益与无产阶级的阶级利益相比较没有一点可比性, 甚至无产阶级的利益是脱离沙皇的国家利益的, 相反, 无产阶级的阶级利益则放在第一位, “社会党人在战争一旦爆发时, 应当利用战争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以加速资本主义的崩溃。”列宁号召全世界的无产阶级联合起来, 无产阶级的利益是世界性的, 他说:“工人没有祖国, ”即使在苏联无产阶级建立自己的国家后, 列宁依然把世界无产阶级的阶级利益放在第一位, 他放弃了沙皇以前侵略别国的不平等条约, 主张并建立了第三国际, 使苏联给世界一个崭新的形象, 他说:“俄国军队越过俄国国界去镇压革命的那种时代, 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现在军队已经坚决不移地离弃了那种时代。”斯大林作为列宁以后苏联的无产阶级领导人, 早期依然延续列宁的思想, 把全世界无产阶级的阶级利益放在首位, 他认为;“任何国家的共产党人的战略和策略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能是正确的, 就是他们的战略和策略不限于自己的国家、自己的祖国、自己的无产阶级利益范围之内, 相反的, 是在估计自己国家的条件和情况的同时, 把国际无产阶级的利益、其他国家的革命利益放在首位。”毛泽东作为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 早期受列宁, 斯大林影响, 早在国内第一次大革命之前, 纪念巴黎公社五十五周年时期, 毛泽东就指出:“军阀争权夺利的国内战争是无价值的, 被压迫阶级起来推倒压迫阶级的国内战争, 才有价值, 一般国家主义派, 盛倡其为祖国而牺牲, 乃无上光荣的说法, 这是资产阶级之话, 我们万不受他们的悬弄!”

不难看出早期无产阶级革命家把全世界无产阶级的阶级利益和当时国家的国家利益是明显隔离开来的, 政策的制定都是从阶级利益的角度出发的。他们认为的国家利益是无产阶级自己推翻资产阶级后自己建立的国家的利益, 剥削阶级统治的国家所有的利益都是毫无无产阶级色彩的, 都是可以被利用的, 但同时应该明白, 首先即使是资产阶级国家的利益也不是完全与无产阶级毫无瓜葛的, 不同国家的无产者作为一个部分本身就生活在那个国度, 作为其未来的主要同盟军农民, 更是那个国家的主要组成部分, 他们都实在的和那个国家保持着广泛的联系。其次, 国家本身作为一个实体, 具有维护共同利益的属性, 这是马克思在国家的定义中就提到的, 同时国家本身包含着强烈的名族地域性, 是一个地区长久历史文化、生活习惯的积累与凝结, 爱国主义本身更多的是包含着对传统文化以及传统生活方式的热爱。一个处于不同阶级的个体能够割舍与其他阶级的感情, 但断然割舍不断与所生活土地和文化的联系, 爱国主义的阶级化势必会和爱国主义所包含的民族感有所冲突, 尤其在国家遭到外来入侵时。当无产阶级的阶级利益忽视当时的资产阶级国家的利益时, 是阶级战略的体现, 有利于无产阶级在时局下找到突破口, 但选择帝国主义战争的缝隙, 且在国家被入侵的情况下, 大批无辜的人民牺牲为代价, 势必与无产阶级所宣称的口号和目标相矛盾。如果以这种方式去实现早期目标, 那正像新保守主义者评价的:“社会主义革命也需要以上百万人的是生命为代价, 也许会导致对整个阶级的蓄意谋杀, 也许将引起文化的式微、知识的消亡和艺术的亵渎。”为了无产阶级的阶级利益而忽视资本主义国家的利益, 忽视生活在这个国度的其他阶级的利益, 往往彻底损害了他们希望为之效力的权威观念。

三、随着不同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 为发展各国自身, 无产阶级的国家利益开始高于全世界无产阶级的阶级利益

苏联在列宁逝世后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作为全世界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 苏联被世界无产阶级视为唯一乐土, 苏联也在不断领导世界无产阶级与帝国主义, 资产阶级进行斗争, 帝国主义国家为保卫自身现有利益, 纷纷敌视苏联, 为保卫苏联世界无产阶级联合是正确的策略, 但作为主要领导力量的苏联公然提出要世界各国无产阶级以保卫苏联为当前任务却带有爱国沙文主义色彩, 恩格斯说过:“必须维护真正的国际主义精神, 这种精神不容许产生任何爱国沙文主义, 并且欢迎无产阶级运动中任何民族的新进展。”当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国家的无产价级忙于应对本国帝国主义, 军阀时, 以保卫苏联的口号的提出势必影响这些国家的革命进程。斯大林认为:“不捍卫苏联, 就不能捍卫并推动世界革命运动, 要知道, 谁要想撇开苏联, 反对苏联而捍卫世界革命运动, 谁就是反革命, 谁就必然要滚到革命敌人的阵营中去。”在“保卫苏联”这一共产国际指示到达中国时, 受到了当时中共领导人陈独秀的质疑, 当时正值中东路时间爆发, 事发点在中苏交界处, 主要在中国境内, 对国人提出保卫苏联, 势必会引起人民的反对。苏联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中扮演着关键的作用, 对中国革命给予了很大的帮助, 但随着其力量的扩大, 尤其是二战以后成为世界超级大国, 信心与自负便同时出现, 抗日战争末期, 斯大林以沙皇对外政策为依据, 提出在中国领土上取的利益, 在涉及俄国使用满洲铁路的问题时, 他认为沙皇曾使用以满洲里到哈尔滨, 再从那里到大连及旅顺的铁路线, 以及以哈尔滨向东到尼科尔斯克的铁路线, 在那里同哈马罗夫斯克到符拉迪沃斯托克的铁路相连接。他认为这些要求是正义的, 斯大林说:“显然, 如果这些条件不能得到满足, 他和莫洛托夫就难于向苏联人民解释, 为什么俄国要参加对日作战。”斯大林的谈话表明, 苏联出兵对日作战的目的是出于本国民族的利益, 这种利益的谋求, 不仅要从战败国日本领土上取的, 而且要从战胜国中国领土上取的。对于中国共产党, 斯大林同样因为中国共产党从本国具体国情出发而不听从苏联的具体安排而恼怒, 在1944年6月, 斯大林在同哈里曼谈话时说:“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他们对于共产主义, 就像代用黄油对于真正黄油一样。”在抗日战争即将胜利, 新中国走什么样的路时, 苏联为实现战后自己的利益, 竟提出支持蒋介石政府。赫尔利给美国国务院写了旅行报告指出;“现在我相信苏联政府根本不承认中国共产党”斯大林时期的苏联政策中沙文主义色彩浓厚, 已经开始背离了列宁的国际主义, 抛弃了无产阶级的阶级利益, 与列宁在《为什么苏联不参加国际联盟》陈述的苏联与帝国主义国家性质的根本差别形成鲜明对比, 斯大林之后的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更是完全把无产阶级的阶级利益归属于了苏联一个国家的国家利益之中。在勃列日涅夫时期达到鼎盛, 勃列日涅夫叛徒集团未来进一步推行社会主义的侵略扩张政策, 发展了赫鲁晓夫修正主义, 炮制出了一套被称之为“勃列日涅夫主义”的法西斯理论。“有限主权论”、“社会主义大家庭论”、“国际分工论”、“利益有关论”, 宣扬“苏联具有作为一个世界大国的广泛发展的国际联系, 对于即使在地理位置上遥远, 但是却涉及到我们安全和我们朋友安全的那种事情, 也不能消极对待”。中苏作为一对合作紧密的社会主义国家, 在五六十年代的关系一变再变便是最好的证明。当无产阶级国家抛弃无产阶级阶级利益的原则时, 它本身已经开始逐渐脱离世界无产阶级这一范围。

苏联注重自身国家利益是有原因的, 他们把国内无产阶级的阶级利益与社会主义苏联的国家利益看作一致, 认为国家本身发展壮大就是无产阶级利益的壮大, 但却看淡了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和其无产阶级的利益, 过分看重国家利益而忽视全世界无产阶级的阶级利益, 利用增强的国家力量来要挟其他弱小国家, 势必是无产阶级的国际主义变为社会沙文主义, 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国家演变为霸权国家, 这样的无产阶级统治的国家, 这样的政策与帝国主义无异, 完全背离了马克思的无产阶级观。

四、无产价级阶级利益和国家利益在新时期的定位问题

随着民族国家的相继建立, 经济全球化的走向使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开始对话, 谋求合作, 加上资本主义公家福利政策以及养老保障制度的建设, 中产阶级在资本主义国家正在逐渐扩大, 无产阶级的阶级利益作为一种口号在正值领域内正慢慢淡化, 与之走势相反的是国家利益的不断强调。国家作为国际关系的主体, 其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重要, 中国作为一个世界性的大国, 正是审时度势, 与世界接轨, 走一条属于自己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关于世界无产阶级的阶级利益, 关于意识形态的输出问题, 邓小平在住地同身边人员谈到:“切不要打旗, 不要去干涉别国的事情。关键是自己要搞好了, 本身就是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贡献, 是对马列主义的贡献。”

上一篇:小学优秀作文:我的愿望下一篇:《片山有致 寸石生情》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