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与国家政治的关系

2024-11-29

气象与国家政治的关系(通用8篇)

气象与国家政治的关系 篇1

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 随着国家权力在乡村社会的收缩和市场经济的渗透为乡村经济和社会活动提供了空间、风险和机遇, 一些有能力有闯劲的乡村精英因而崛起。这些崛起的乡村精英们有意愿带领乡邻一起走向富裕, 因为这样不仅能提升他们在乡村社会的地位, 也能为他们继续创造财富提供保障;而他们带动乡邻一起致富的意愿同样也与国家发展农村经济富裕农民的愿望相契合;同时农民不仅需要这些精英们为他们代言、反映他们的愿望和要求, 也希望这些精英们利用他们的能力、财富、关系、见识等带领自己致富。由此这些精英通过选举真正成为乡村领导者, 而他们的乡村领导者地位的获得也得到了国家的支持和认同。

关键词:国家政权,乡村精英,政治认同

乡村精英的崛起的空间与条件

20世纪50年代中期兴起的人民公社化运动, 使得国家权力可以直接控制乡村社会, 土地和农业生产资料及农业产品都归国家所有, 农民的农业生产、日常生活都受到了国家正确的严密管理。“生产队是最基层的权力执行者, 统一经营, 统一分配, 农民毫无自主权和积极性。农民在生产队指令下统一劳动, 成果全都均归队里所有。队里把一部分交给国家, 一部分按人口和劳动量大致平均分给社员, 维持生计。”i在这种体制下, 农民不仅失去了自主生产和经营的权利, 甚至连人身自由都无法得到尊重和保护。邹谠先生称这种国家管理社会的模式为“全能主义” (totalism) 政治模式, 即“政治机构的权力可以随时无限制地侵入和控制社会每一个阶层和每一个领域”ii, 这种模式下的乡村社会中, 农民被国家政权组织起来共同劳动并平均分享部分劳动成果, 而国家政权由于掌握着对生产资料和产品的绝对的垄断的所有权与分配权, 农民没有也不可能有自由选择生产投入或生产方式的机会, 乡村社会被置于国家的直接控制之下, 缺乏活力与自主性。在这种“全能主义”政治体制的模式下, 乡村社会没有自主活动的空间, 不得不按照国家的规定指导所有的生产活动与日常生活, 导致农业生产效率低下, 不能拥有自留地也无法进行家庭副业生产的农民没有主动发起生产技术革新和开拓新的生产领域的动力, 因而农民没有创造更多财富的条件。

20世纪70年代末由小岗村发起的包产到户, 在经过激烈的争论后在1980年被中央以正式文件iii予以认可, 直至“1982年底, 大体上有80%的农民实行了包干到户。人民公社的‘三级所有, 队为基础’体制基本上土崩瓦解。”iv人民公社的解体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确立, 意味着国家权力开始逐步收缩, 乡村社会在生产经营上获得了自主权, 农民可以自由地进行生产活动。国家权力的收缩为乡村社会的自主运转提供了空间, 与此同时, 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也使得农业生产和经营也必须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则来进行。伴随着1984年的4号文v推动了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 一些有能力、有胆识的乡村社会的活跃分子开始在参与市场竞争、多元化经营甚至“投机倒把”中富裕起来。他们立足于本乡本土, 但他们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 而是乡村社会的“新贵”。这些“新贵”们对社会发展的趋势有着一定程度的认识, 也经历过市场经济的浪潮并获得了一定的成绩, 具有现代意识和胆识, 为沉浸在农业经济的乡村社会带来了新的气息。

乡村精英非正式权威的获得

在传统中国中, 帝制国家并非对乡村社会进行直接和全面的控制的, 而是通过有一定功名的读书人、财主和宗族长老等有名望等地方士绅来进行间接的管理和税收的征缴, “在农村居统治地位的阶级依赖于帝国的行政/军事支持, 以及在帝制国家中获得职位的机会。而实施统治的朝廷则依赖于在地方上居统治地位的阶级, 来延伸对广阔而难以管理的农业区域 (中国) 的控制并榨取资源。”vi而在新中国成立之后, 乡村社会最基层的管理者则是在土地改革中那些阶级成分最“纯洁” (即解放前最穷困) 的、思想政治觉悟最高的、在革命斗争中最积极的那些“最革命者”中挑选产生的。与传统社会中的乡村精英不同, 这些新崛起的“新贵”们在乡村社会中往往并不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与人民公社时期的乡村领导者不同, 这些新崛起的“新贵”们也不是那些在思想政治上的先进分子而拥有基层的政治资源。他们的富裕也打破了传统的“均富贵”的观念, 由财富差距导致的无法克服的失落感使其他专心从事农业生产的村民们对这些“新贵”们产生了的分离和敌意。因而对于这些“新贵”而言, 通过与乡邻进行财富分享 (投资乡村的公共服务、赡养村里老人和帮扶穷困乡邻等) 、为乡村经济发展创造条件和提供引导等方式缓解乡邻对自己的敌视并获得尊重, 无论是对于他们保护自己的财富还是进一步的发展, 都是必要且划算的。与此同时, 他们也可以在这种与本乡本土的财富分享中提升自己的地位和声望, 获得非正式的乡村社会的权威, 成为新的乡村精英。

另一方面而言,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意味着大部分农民重新回归了独立自主的小农经济模式, 无论是进行粮食生产还是经济作物或农蔬水果的种植, 他们都是孤立地面对市场经济的风险的。粮食生产的低收益只能解决农民的温饱但无法使其快速致富, 对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把握的无能为力也使得农民在经济作物或农蔬水果种植上盲目跟风而无法按照市场需求进行投入而寻求高利润, 而且个体农民在交易时也不能形成合力从而在议价中获得优势地位, 甚至不能不想方设法降低价格导致相互倾轧。在市场经济浪潮中, 孤立的个体小农是弱小的无力的, 他们很难从议价过程的弱势地位上获益。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 乡村社会已经不自觉地融入市场经济体系中去了, 虽然粮食生产和经济作物的种植还部分地得到国家政策的保护, 但是商品的流通和生产生活消费必须要根据市场经济规律来运作了, 文化和观念也受到了市场经济体制所带来的外部文化的冲击和震荡, 传统的“变得很慢”的、“最容易安定的社会”vii已经被打破了, 但是绝大多数农民一方面在思想意识上还固守在小农经济体系上, 另一方面对财富和欲望又有了更加迫切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 这些乡村精英们的出现和通过带领乡邻共同致富以提升社会地位获取非正式权威的行动与其他农民快速致富的要求相契合, “新贵”们开始占据主导乡村社会公共生活的舞台。

国家对乡村精英的认可和支持

正如马克思的精辟论述指出的, 小农经济下的个体农民既是一个阶级又不是一个阶级, 他们就像装在一个口袋里的马铃薯, 不能以自己的名义来保护自己的利益, 而一定要别人来代表他们vii i。乡村社会的绝大多数农民不仅需要熟悉市场经济游戏规则、能及时了解和把握市场动态的乡村精英们带领他们致富, 也需要这些乡村精英们在政治上代表他们, 维护他们的权益并向上级政府表达他们的利益诉求;同时, 他们从历史和传统中继承下来的顺从性也要求他们更习惯于依附这些乡村精英们, 听从他们的领导ix。乡村精英们从经济方面获得的非正式权威由于他们能有效带领村民致富而转移到政治上了, 《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实施使得村民可以通过民主选举将这些乡村精英们委任为乡村社会正式的管理者和带头人, 使得乡村精英从经济方面获得的非正式权威在政治方面得以正式化了, 乡村社会实际上进入了“能人统治” (Meritocracy) x模式, 乡村精英作为基层的实际管理者, 在原则上尊重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的前提下引导和规制着乡村社会的生产经营和生活方式, 而且开始成为乡邻们的榜样。

而从国家政权方面而言, 20世纪70年代末期国家权力开始从乡村社会收缩以后, 并没有能探索制定出有效的替代模式以实现间接管理和控制乡村社会。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 乡村社会暂时的稳定和活力也没有对国家尽快制定有效的替代模式形成压力。而20世纪90年代开始, 城乡差距造成乡村社会的被剥夺感和不稳定、农民生活的压力和尽快致富的迫切愿望, 以及中央对快速发展乡村经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要求, 都让国家政权尤其是基层政权感到了政治压力。此时, 能有效带领农民发展乡村经济的乡村精英们的出现恰好解决了基层政府的难题。这些乡村经济发展的领路人的出现并非国家政权有意识地予以促进形成的, 只不过国家权力在乡村社会的收缩和市场经济体系的确立为这些新乡村精英们提供了空间和机会。但是这些乡村精英们不仅能帮助国家政权维护乡村社会的稳定, 还能为基层政府实现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富裕的政治目标。因此, 对这些乡村精英通过村民的民主选举成为乡村社会的正式管理者和领路人, 国家政权不仅乐见其成, 还会提供政策优惠等以配合乡村精英带领农民致富。

通过那些先富起来的乡村精英成为乡村社会的正式管理者而发挥中介作用, 国家政权实现了对乡村社会的间接控制与管理:村民们需要乡村精英发挥其能力和胆识带领他们致富, 村民们也需要乡村精英运用其经济地位和社会关系向国家政权反映利益诉求、维护自身权益;乡村精英也需要通过成为乡村社会正式的管理者得到村民的拥护和国家政权的认同, 从而保护自己的财富、社会地位和尊重;而国家政权则需要借助乡村精英间接管理乡村社会, 实现乡村的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由此, 一种村民、乡村精英、国家政权相互合作互利互惠的“三赢”局面就此形成, 20世纪90年代后, 国家政权与乡村社会也形成了以乡村精英为中介的间接管理的新关系形态。

气象与国家政治的关系 篇2

国际政治是公民政治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现代公民必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责任感。高中生思维活跃, 乐于思考,课堂气氛往往较为活跃,对时事关注度高,对中日关系有一定的历史学科基础,但大多数学生只是停留在感性认识上,缺乏明确而清晰的分析国际问题的认识工具,在国际责任感上也需要激发和强化。同时按照学生平时的学习成绩和对政治的兴趣和认知水平,将班级的学生分成三个小组。

三、设计理念:

《思想政治》必修二《政治生活》贴近学生实际的生活为基础,是一门培养人的实践能力的重要学科,特别是强调了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所以教学这门功课的指导思想就是张熊飞教授提出来的“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思维为主攻”诱思探究教学模式。即在课堂教学中按照“探索——研究——运用”的因果层次关系去安排教学内容,组织教学,实现变教为诱、变学为思的目的。同时这种设计理念也是新课程倡导的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学习方式,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让学生通过主动地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

四、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国际关系的内容、形式

理解国家利益是国家关系的决定性因素

懂得如何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

能力目标

通过观看视频分析说明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通过分析维护我国国家利益的重要性以及如何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认同国家利益是影响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胸怀天下,情系祖国,热爱和平,树立维护本国利益与维护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相统一的理念,培

养学生的世界眼光。

五、教学流程

【新课导入】

(一)导入过程

复习导入:

(1)国际社会的主要成员?

(2)主权国家的基本要素是什么?

(3)主权国家的基本权利是什么?

教师活动:上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国际社会的主要成员: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国际社会成员之间通常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关系,这些关系千变万化、错综复杂,但我们仍可以透过这些复杂的关系找到隐藏其中的本质、核心的东西。今天,我们就来讲讲主权国家之间的交往问题,以及处理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

(二)教学过程

自学导引: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94——96,思考以下问题

国际关系的含义

国际关系的内容与形式

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

我们应该如何维护我国的利益

学生自学 (对问题的探究第一小组主要负责1、2小问,第二小组主要探究第3问,第三小组负责第4问,时间3分钟,期间教师会对学生的“颗粒归仓”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设计意图:是为了让学生有目的预习课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理解能力,并使学生克服因仓促上课缺乏了解教学内容而出现的被动局面,同时让学生展示“颗粒归仓”自学成果。)

【讲授新课】

教学活动1. 学生讨论,展示“颗粒归仓”自学成果(略)

(课件投影):1.国际关系的含义

(设计意图:这部分内容比较容易,学生容易掌握,所以主要以学生展示自学成果为主。)

教学活动2.(课件投影):

课件内容:中日的破冰—融冰—暖春之旅材料分析

探究一 以中日关系为例概括国际关系的形式和内容?

学生阅读思考讨论,并完成回答。

(课件投影):学习成果展示

2.国际关系的形式:竞争 合作 冲突

国际关系的内容:政治关系 经济关系 军事关系 文化关系

(设计意图:提供图片、文字信息,通过引导,学生能够开展自主的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学会阅读信息,提取有效信息)

森林防火与气象因素的关系 篇3

森林火灾涉及的气象因素主要是温度、降水以及风等自然条件, 而且3者同时达到一定量级的时候加上自然的情况符合火灾发生的条件时才有可能发生森林火险。根据历史资料统计, 当风速、温度和最长连续无降水日达到一定程度, 火灾发生的机率明显上升。

2 历史资料的统计

黑龙江省历年气温降水资料如表1所示, 降水集中在6~8月间, 冬季降水少, 夏季降水量大。

从图1可以看到各月气温的形势, 以3月中旬到9月中旬为高温季节其余月份为低温季节。从图2可以看到, 每年降水集中在5月中旬到9月中旬, 7月时段为“枯水期”。

根据上述气温、降水和大风资料来看, 气温与降水多集中在6~9月份, 然而这个时段的温度虽然高过其它月份, 但因伴随着大量的降水, 森林火灾发生的机率也随之降低。而12月至次年4月份虽然温度低, 但降水也相应的有一个大幅度下降, 同时随着大风季节的到来, 风大物燥, 火灾发生机率明显增加, 见表2。

3 火险等级范围的确定

H= (T14+F14+∑d) /U14×100.

式中∑d为自被预报日开始前推的连续无雨 (日降水量≤0.1mm) 日数;T14、F14、U14分别表示预报日14h的气温、风速和相对湿度, 见表3。

4 结语

针对大多数地区春秋两季的防火形势, 采取科学的防范措施十分重要, 上述虽是单站分析, 但对大多数地区森林防火都适用。那么作为防火部门在春防、秋防期间如何利用气象部门提供的气象数据结合当地实际指导防火工作, 建议做好以下3个方面的工作。防火部门应将气象部门逐日报告的数据进行汇总, 多时段进行监控;根据当日天气预报结合前期的实况数据根据火险等级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得出气象火险等级;根据气象火险等级结合林业部门的各项指标进一步作出判断;根据得出的结论向各林场下达工作任务。在森林防火工作上如果能抓住上述要点, 及时布控, 森林火灾放生机率将会明显下降。

摘要:结合单站气象资料的统计, 分析了黑龙江省森林防火与气象因素的关系, 利用气象资料科学指导森林防火对黑龙江省森林防火具有重要的意义。

植物病虫害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篇4

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发展和流行必须同时具备以下三个条件:一是有可供病虫滋生和食用的寄主植物;二是病虫本身处在对农作物有危害能力的发育阶段;三是有使病虫进一步发展蔓延的适宜环境, 其中气象条件是决定病虫害发生流行的关键因素。虫害与气象条件———害虫生长、繁育和迁移活动的主要气象要素有温度、降水、湿度、光照和风等, 特别是其综合影响对于虫害发生发展有重要作用。这些气象要素还通过对寄主作物和天敌生长发育与繁殖的影响, 间接地影响虫害的发生与危害。

温度:农作物害虫的活动要求一定的适宜温度范围, 一般为6~36℃。在适宜温度范围内, 害虫发育速度随温度升高呈直线增长, 害虫生命活动旺盛, 寿命长, 后代多。

湿度和雨量:湿度和降雨量是影响害虫数量变动的主要因素。对害虫生长繁育的影响, 因害虫种类而不同。喜湿性害虫要求湿度偏高 (相对湿度≥0%) , 喜干性害虫要求湿度偏低 (相对湿度<50%) 。例如, 春季雨水充足, 相对湿度高, 气候温和, 常有利于玉米螟的大发生。

光照:对害虫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光波、光强、光周期三个方面:光波与害虫的趋光性关系密切;光强主要影响害虫的取食、栖息、交尾、产卵等昼夜节奏行为, 且与害虫体色及趋集程度有一定的关系;光周期是引起害虫滞育和休眠的重要因子。自然界的短光照会刺激害虫休眠。

风:风与害虫取食、迁飞等活动的关系十分密切。一般弱风能刺激起飞, 强风抑制起飞;迁飞速度、方向基本与风速、风向一致。病害与气象条件———病害发生发展的主要气象要素是温度、降水、湿度和风等, 低温、阴雨、干旱和大风等不利条件将明显影响寄主作物的抗病能力。

因此, 农作物病虫害与气象密切相关。掌握病虫害的发生与气象条件之间的规律, 用前期气象因子和病虫因子就可以预测未来病虫害的发生情况。

与气候变化造成的温度和降水异常相对应, 暖冬可造成主要农作物病虫越冬基数增加、越冬死亡率降低、次年病虫发生加重、全国大部地区病虫发生期提前、危害加重, 使农作物害虫迁入期提前、为害期延长。

做好病虫害预测工作病虫害气象预测与病虫害造成的严重危害极不相适应的是, 我国农作物病虫害的长期预测预报技术研究进展缓慢, 现有预报技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离实际生产的要求尚有较大的距离, 其主要原因是对我国农作物病虫害发生流行的气候背景及其影响机制尚不十分清楚, 进而影响到模式预报因子的筛选。

为此, 为大力增强农作物病虫害的防灾减灾能力, 开展农作物病虫害气象预测工作已成为当务之急。在掌握病虫气象规律的基础上, 用前期气象因子和病虫因子可以预测未来病虫害的发生情况。仅以稻瘟病、稻纹枯病、稻飞虱, 白粉病, 玉米螟、棉铃虫等17种重要病虫害统计, 做好大发生年份的预测, 充分发挥现有防治技术的作用就可望多挽回30%~50%的损失。

因此, 做好农作物病虫害气象预测工作, 通过进行调控, 变成灾因素为防治因素, 就能遏制病虫灾害日益严重的势头。目前, 农作物病虫害的气象预测, 从内容上看, 主要有病虫害发生期 (流行期) 预测、发生量 (发生程度) 预测和流行程度预测;从预报时效上看, 有长期趋势预测、中期预测和短期预测;从预测范围上看, 有县、地、省或一个发生区的。预测对象不仅包括多种粮食作物、经济作物, 而且还对油料、果树、蔬菜、热带作物等的主要病虫害进行气象预测服务;从技术方法上看, 在以经验为基础的综合分析法基础上, 摸索出许多统计预报方法, 使病虫害的气象预测进入到以多种统计分析方法并举的阶段, 并向着数学模式化方向发展。

冰糖柚生长与气象要素的关系研究 篇5

关键词:冰糖柚,气象要素,研究

1 前言

冰糖柚的生长发育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 土壤条件、管理水平等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其中尤以气象要素与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关系最为密切。气象要素与农作物生长发育关系的研究与分析显得尤为重要。

2 冰糖柚生长与气象要素的关系分析

2.1 冰糖柚生长发育与光和热的关系

影响冰糖柚生长发育的诸多要素中, 光和热的影响是非常直接、显著的。首先看光对冰糖柚生长发育的影响。光是农业生态系统唯一的能量源泉。在光合作用实际过程中, 光照对于冰糖柚有机质的形成和积累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良好的光照对于冰糖柚植物体色素的形成、细胞原生质的粘度及其流动等有着重要作用。光照波度不同, 能够引发的反应也有所不同。对于冰糖柚来说, 年光照在1200~1500h左右为适宜, 最适宜光照强度以1.2万~1.5万lx为最佳。

需要注意的是, 光照并非越多越好, 光照超出了冰糖柚生长所需范围, 不仅不能促进冰糖柚生长发育, 甚至适得其反。在冰糖柚生长发育所需适宜光照范围内, 光照强度越大, 光合作用效果也越明显, 生长也就越旺盛。光照条件不足的话, 枝条生长受到严重影响, 枝小势软, 容易枯死, 影响花芽形成, 进而影响果实质量。

基于这样的认识, 实际栽培过程中, 就采取合适的措施, 对光照强度进行必要调整, 保证光照条件始终满足冰糖柚生长发育。常见措施有果园合理密植、幼年树合理间种、生草覆盖等。

2.2 冰糖柚生长发育与水和气的关系

水分与冰糖柚生长发育有着密切关系, 不仅是光合作用和碳水化合物合成的主要原料之一, 也是冰糖柚体内养分输送的重要载体。地区降水量高低会对冰糖柚生长发育产生影响, 相比之下, 土壤水分平衡状况影响更直接。

冰糖柚种植与栽培实际进程中, 要充分了解当地降水规律, 保证冰糖柚生长发育所需水分。逢干旱期话, 须及时灌水, 以达到提高果品产量和质量的目的。同时搞好果园水利设施建设, 避免干旱、涝灾对果树造成减产。

2.3 冰糖柚生长发育与气候、天气条件的关系

一个地区整体气候和天气条件综合影响对冰糖柚生长发育也有着重要影响。

气候通常认为是某一地区多年气象条件总体状况, 这种状况是相对稳定的;天气则指短时间或某一时段内的状况。无论气候条件或天气条件, 它们与冰糖柚生长发育的关系都有一定侧重面, 气候条件综合影响主要表现在冰糖柚生长分布地带性和种植制度区域性。

天气条件对冰糖柚生长发育影响主要表现为突发气象灾害。如某一年或某一时段天气条件出现异常, 如降水量突然增加或减少等可导致冰糖柚生长发育受到不同程度影响。冰雹、霜冻等灾害突然发生, 同样给冰糖柚生长带来不良影响, 甚至毁灭性的。了解天气条件变化采取有效措施做好应对, 尽量减少引发不良影响。

气象因素的变化不仅对冰糖柚生长发育状况及产量影响, 也对果实质量产生重要影响。冰糖柚糖分含量、果实色泽、香味及营养物质含量等都与其有密切关联。了解冰糖柚种植区域气候特点, 适时做出调整, 将光照、水分等控制在冰糖柚生长发育所需适宜范围尤为重要。

突发自然灾害, 得到相关部门引导和帮助, 做好防范措施, 确保冰糖柚正常生长发育。

3 结语

气候因素对冰糖柚生长发育有着重要影响。虽然气候因素有着诸多不可控性, 但了解当地气候特点, 做出有效调控极为重要。

怀化市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四季分明, 冬无严寒, 夏无酷暑, 光热资源丰富, 雨量充沛, 且雨热同步, 对农作物生长有利。

全市年平均气温16.4℃, 西南部山间盆地年均气温较高, 北部和南部岗地段低。年均无霜期为287天。境内光照较为充足, 平均年日照时数为1303.5~1519.2h, 为可照时数的28%~34%。

境内平均降雨量为1160~1450mm之间。东半部溆浦、鹤城、中方、洪江一线, 年均雨量在1300mm, 西半部麻阳、新晃、芷江、会同一线, 年均雨量低于1300mm, 最多年降雨量在北部沅陵和南部通道, 平均年降雨量在1400mm以上。由于冬夏季风的进退, 形成境内各个季节的天气气候特色。怀化市非常适宜冰糖柚的种植。

气象部门加强自身建设, 提升相关人员专业素养, 准确掌握气候条件情况, 对可能到来的灾害, 及时下发通知, 做好直通式服务, 让农户们做好应对措施, 将可能导致的损失降到最低, 以利冰糖柚栽培与种植的良好经济收益。

注意控制好种植园小区域气象条件, 做好日常种植与栽培, 注意加强水分管理, 以满足冰糖柚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对水分和光照等实际需求。需要种植户不断加强学习, 树立先进冰糖柚种植理念, 摒弃传统栽培中不合理的、粗放的管理方法, 实现冰糖柚栽培与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与合理化。

参考文献

[1]郑朝武, 徐长宝.冰糖橙果实在韶关市曲江区生长发育规律研究[J].现代园艺, 2012, (21) :33-34.

[2]田有国, 刘子勇, 杨太新.几种不同土壤类型对冰糖橙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研究[J].土壤肥料, 2015, (3) :19-20.

[3]田世芹, 李业民, 宗晓鸿.冰糖柚年周期生长发育对气候条件的要求[J].落叶果树, 2014, (2) :71-73.

[4]赵东侠.果园小气候条件对果树生产的影响[J].河北农业科技, 2015, (15) :89-90.

输电线路防雷与国家气象软件应用 篇6

1 输电线路防雷技术

1.1 新型输电线路结构

在避雷线和耦合地线的基础之上, 我国正在不断的研究和改善新型的输电线路杆塔结构。该结构的特点是, 在原有基础上加装了2根避雷线, 使其由原来的5平行系统更改为7平行系统。这种新型结构能够有效的对雷电流进行分流疏导, 从而削弱了雷电过电压的强度, 使输电线路的防雷性能大大提升, 也带来了更加明显的抗绕击效果。而在这种结构当中, 杆塔的高度增加了10%-20%, 对于单回线路的综合投资来说, 是可以接受的。

1.2 保护间隙

对于绝缘子串的保护间隙来说, 国外的相关经验已经较为成熟。日本称之为招弧角, 德国称之为引弧保护装置。而在我国, 该项技术的实际应用较少, 目前只被应用在220k V及以下电压等级, 且防雷有困难的输电线路当中, 例如江苏南京大胜关跨越掀起运行的220k V线路、镇江220k V谏泰线的跨江段等线路。在国外的应用中, 招弧角的主要结构有棒形、羊角形、球形、网球拍形等形状。它们的主要优点是能够对闪络电弧根部进行有效的捕捉, 对绝缘子串和导线进行保护, 同时也能够对绝缘子串中的电压分布进行改善。

1.3 负角保护针

负角保护针的形状为圆棒形, 其主要由底部、主管、针尖这几个部分通过铆钉连接在一起。在安装过程中, 负角保护针必须要安装在到线上方横担头部。如果安装在地线支架的挂线点上方, 就无法有效的起到负保护角的效果。在传统避雷线保护的输电线路当中, 存在着一定范围的避雷线屏蔽失效区, 而这一区域的对地距离要大于导线的对地距离, 因而会产生雷电绕击。在杆塔上安装了负角保护针之后, 杆塔边相导线周围的雷电闪络距离距离要小于导线的对地距离。此时负角保护针的屏蔽失效区处在导线下方, 因此雷电先导只能对负角保护针或是地面进行放电, 这样就能够避免雷电绕击的产生, 从而大大降低事故发生率。

2 国家气象软件应用

2.1 业务预报系统

业务预报系统主要是利用对气象资料的加工处理、模式计算等工作, 来进行业务预报。这种系统的重点在于数学处理功能, 以设计的模型为核心, 构成业务系统。该类系统可以实时传输雷暴形成过程, 确定准确的方位、时间, 可以提供准确的雷电预报信息。

2.2 统计软件

统计软件主要应用在长期预报与其后分析等方面, 当前正处在一般化的设计阶段, 还没有出现较为完整的理性。目前, 这项软件正在逐渐的朝着新的内容方向发展, 例如多层递归、逐步回归、交叉谱分析、逐步周期分析、多层递接、AP或AR模型等方面。此外, 还有一些具有单向内容的软件等。

2.3 雷达卫星资料处理

雷达卫星资料处理是近年来我国发展速度较快的技术领域。目前, 气象雷达的数字化传输技术和组网拼图系统均已出现。其中通常具有多种处理回波资料的相关软件, 其主要功能是对平显或高显状态的回波进行实时录取和存贮。同时能够利用六种颜色进行分层显示, 也可以打印出数字式PPI回波图, 并利用有线或无线的形式进行数据传输。

3 输电线路防雷的主要措施

3.1 改进新建线路规划设计

对于新建和改建的输电线路, 避雷线对边导线的保护角不但要满足相关的规程和标准规定, 同时也要满足500k V的线路不超过-5°、220k V、110k V的线路不超过0°的控制原则。如果输电线路从强落雷区经过, 在设计中除了满足标准规程之外, 还要对绝缘配置适当加强。可以增设10%左右的绝缘子片数或有效绝缘长度。同时, 应当对塔头间隙距离进行严格把控, 将杆塔接地电阻适当降低。如果地势较高, 不易采取降阻措施, 可以加装线路避雷器等防雷设备, 从而提高线路的防雷效果。

3.2 改造运行线路综合防雷

对输电线路防雷水平产生影响的关键因素就是接地电阻。因此应当严格按照相关的运行规程, 采用科学的测试方法, 对其进行监测, 确保其安全性和稳定性。对于线路避雷器的安装要因地制宜, 虽然其保护范围相对较小, 但是经过长时间的实践发现, 线路避雷器目前仍是最为可靠的防雷措施。针对同塔多回线路的防雷, 应当加强对雷击跳闸基础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同时加强对同塔架设双回线路同横担异名相排列杆塔防雷水平的分析和研究。

3.3 通过国家气象软件信息雷暴检测数据和电网自动化系统改变运行方式

雷雨天气当中对于输电线路产生危害的另一大因素就是雷暴现象, 雷暴会对输电线路造成极大的影响, 可能会导致跳闸、甚至线路变电器烧毁等情况。而利用国家气象软件信息雷暴检测数据能够提前检测到雷暴的基本信息和爆发强度, 然后通过电网自动化系统预先设定的模式和参数, 迅速切换输电线路的运行状态, 避免雷暴对输电线路造成损害, 最大限度的保护输电线路的运行安全。

4 结论

输电线路的安全, 对于人们的正常工作和生活具有极大的意义。而由于雷击等自然现象的影响和危害, 使得输电线路经常存在着发生事故的危险。对此, 应当利用先进防雷技术和气象软件, 做好输电线路防雷工作, 以确保电力的稳定供应, 保证人们的正常用电。

参考文献

[1]赵淳, 阮江军, 李晓岚, 谢耀恒, 黄道春, 谷山强.输电线路综合防雷措施技术经济性评估[J].高电压技术, 2011, 02:290-297.

[2]钟炯聪.高压输电线路综合防雷措施的分析与探讨[D].华南理工大学, 2010.

武汉市高温中暑与气象因素的关系 篇7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以武汉市1994—2010年每年的6月1日—8月31日的逐日气象因素与逐日的高温中暑病例(缺2001年资料)为研究对象。共收集1 472天气象资料,2 109例中暑病例,其中6—8月期间2 080例。

1.2 资料收集和处理

对收集到的每个中暑病例,均采用事先设计好的表格,按发病日期、姓名、年龄、性别、发病地点、是否住院、恢复或死亡等项目进行登记。6—8月逐日气象条件主要包括逐日平均温度、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平均相对湿度、相对最小湿度、降水量、平均气压、日最高气压、日最低气压、平均风速、日极大风速、日最大风速、极大风速风向、最大风速风向、日照时数等气象资料。逐日气象条件资料来源于湖北省气象局,高温中暑资料来源于武汉市职业病防治院历年来收集的武汉市各区疾控中心上报的高温中暑报告卡,人口数据来源于武汉市统计局统计资料。

1.3 数据处理

通过2名专业人员分别应用Excel独立输入,建立数据库,并由第3人进行校对,统计分析使用SPSS 11.0进行。人口调整后逐日高温中暑人数=当日高温中暑人数∕当年末人口数×1 000万。

1.4 质量控制

病例诊断由各医院首诊医师根据职业性中暑诊断标准(GBZ41)进行诊断,非生产性中暑参照该标准诊断并及时填写高温中暑报告卡,武汉市每年定期组织首诊医师高温中暑诊断、卡片填写培训,同时上报的高温中暑报告卡经武汉市职业病防治院组织专家统一校核,确保病例诊断的正确性。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武汉市1994—2010年共发生高温中暑2 109例,其中男性1 381例,女性728例,平均发病年龄47.64岁;6—8月暑期日平均温度28.32 ℃,平均最高温度32.18 ℃,平均相对湿度74.77%,见表1。

2.2 单因素相关分析

对逐日高温中暑人数用武汉市年人口数进行调整,获得人口调整后逐日高温中暑人数,分别以逐日气象因素(逐日温度、湿度、气压、风速、风向、日照等)与人口调整后逐日高温中暑人数进行单因素相关分析,从中筛选出与人口调整后逐日高温中暑人数相关性较好并有统计意义的因素。结果表明,日均温、日最高温、日最低温与人口调整后逐日高温中暑人数之间的呈正相关关系,日均湿度呈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大于0.2并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2.3 多元回归分析

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温度和湿度是影响中暑的主要因素,考虑多元回归分析中各参数的共线性问题,我们选择温度中日均温、湿度中日均湿2个参数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并将日均湿、人口调整后逐日中暑人数分别以日均温进行平均,公式为:平均后参数=历史上相同日均温条件下该参数总和除以历史上相同日均温总天数,通过日均温平均后各参数的散点图分布,将日均温划分T日均温≤30 ℃、T日均温>30 ℃2组,并将日均温(t)、日均湿(f)与人口调整后中暑人数(y)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分别建立相应的回归方程,见表3、表4。

注:最后日均温(t)选入模型1,日均温(t)、日均湿(f)选入模型2;回归方程模型1(T日均温≤3 0℃)为y=-0.020+8.668 E-05 t,模型2(T日均温>30 ℃)为y=-1.886+0.006 t+0.002 f。

3 讨论

关于夏季气象因素与中暑发病的关系,国内外相关报道很多[5,6,7],并一致确认高温气象是引起高温中暑的决定性因素。中暑是机体长时间经热刺激,热负荷平衡失调所导致,因为日均温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机体每日接触的热负荷总量,也更容易导致热负荷平衡失调,从而发生中暑[7]。本次研究表明,日均温与高温中暑的发生相关性最高,与中暑理论相符,并与有些研究结果一致[8,9,10]。此外,部分学者认为高温中暑的发生与日最高温或日最低温有关,本次研究表明,高温中暑的发生与日最高温或日最低温亦相关,但相关性不如日均温,主要原因是日均温本身就和日最高温、日最低温相关,在描述一天气温时,这3个因素就存在非常好的相关性,因此高温中暑的发生与日最高温或日最低温相关的结论与日均温与高温中暑的发生相关性最高的结论并不矛盾。大多数人认为湿度对于高温中暑的发生具有协同作用,根据中暑理论,日均湿的高低通过直接影响到机体热负荷的散发,从而协同日均温导致中暑的发生,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在描述每日湿度的气象因素中日均湿与高温中暑的相关性最好。此外本次研究尚未发现高温中暑的发生与其他气象因素相关,但不排除其他气象因素通过影响到气温、气湿来达到影响高温中暑,如何确认其关系尚需进一步的研究。

本次回归方程表明,对武汉市来说,在T日均温≤30 ℃条件下,中暑主要与日均温有关,并且每日千万人口发病率在0~0.102之间,表明高温中暑的发病率较低,以散发为主,并且日均湿的作用不明显。T日均温>30 ℃条件下,中暑与日均温、日均湿都相关,并且每日千万人口中暑发病率在0~1.677之间,表明随着日均温的提高,日均湿的协同作用开始体现。理论上夏季皮肤平均温度为35 ℃,如环境温度超过35 ℃,机体只能通过蒸发途径散热,而高气湿可降低蒸发散热的效率[5,7],因此,随着气温的升高,气湿对机体的影响越来越大,对高温中暑的发生来说,日均温越高,日均湿的协同作用更加明显。

参考文献

[1]乔盛西.湖北省气候志[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84:30.

[2]陈正洪,史瑞琴,李松汉,等.改进的武汉中暑气象模型及中暑指数等级标准研究[J].气象,2008,34(8):82-86.

[3]钱颖骏,李石柱,王强,等.气候变化对人体健康影响的研究进展[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0,6(4):241-247.

[4]刘建军,郑有飞,吴荣军.热浪灾害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其方法研究[J].自然灾害学报,2008,17(1):151-156.

[5]张国高.高温生理与卫生[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25.

[6]Bouchama A,Knochel JP.Heat Stroke[J].N Engl J Med,2002,346:1978-1988.

[7]茅志成,邬堂春.现代中暑诊断治疗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0:30.

[8]杨宏青,陈正洪,刘建安,等.武汉市中暑发病的流行病学分析及统计预报模型的建立[J].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00,2(3):51-52,62.

[9]茅志成,恽振先,杜学利,等.南京市重症中暑发病与气象因素的关系[J].南京铁道医学院学报,1998,17(1):4-7.

气象与国家政治的关系 篇8

1 气象条件对棉花生产的有利影响

1.1 播种出苗期

根据棉花生理要求和多年生产实践, 棉花早发壮苗, 以5cm地温稳定通过12~14℃, 并且出苗后不受晚霜冻危害为适宜播种期。4月中旬, 平顶山地区气温、地温开始快速回升, 适宜棉花的播种, 但应该注意晚霜冻, 这时候棉苗弱小, 抗逆性差, 易发生病害。4月平顶山历年平均气温为16.2℃, 降水量为49.4mm, 日照时数为180.9h, 这时的温度、降水、日照对棉花的播种、出苗、生长十分有利。

1.2 苗期 (出苗至现蕾)

4月下旬到5月上旬, 平顶山历年气温为19.2℃左右, 降水量为70.5mm左右, 日照时数为192.0h左右, 能够满足棉花的生长, 到了6月上中旬, 棉花陆续进入现蕾期, 降雨量是决定现蕾多少的关键因素, 平顶山历年同期降水量在80.0mm左右, 降雨量基本满足棉花花蕾生长对水分的需求。

1.3 蕾期 (现蕾至开花)

棉花蕾期生长水平直接影响到中、后期抗灾能力和最终的经济产量, 是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行及根系发展的重要阶段。6月中旬到7月上旬, 棉花进入蕾期 (棉花蕾期是指从现蕾到开花期间) , 平顶山历年气温在26.8℃左右, 降水量为120.0mm左右, 日照时数为195.0h左右, 光、热、水分等气象条件充足, 有利于棉花花蕾生长, 棉花生育速度较快, 对棉花发棵稳长及年内丰产十分有利。

1.4 花铃期

7月上旬到8月底, 棉花进入花龄期, 花龄期是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 对气象条件十分敏感。要求适宜的温度为25~27℃, 光照要充足, 以每天不少于7h为宜。平顶山这时气温在28.3℃左右, 降水量为140.0mm左右, 日照时数为181.0h左右, 这个阶段是棉花一生中需水最多的时期, 棉株对水反应敏感, 这也是平顶山地区1年中降水最多的时期, 但时空分布不均, 在干旱地区要注意灌溉, 以免造成大量蕾铃脱落, 引起早衰, 严重影响棉花生育进程。

1.5 吐絮期

8月下旬到9月, 棉花进入裂铃吐絮期, 对喜温耐旱的棉花而言, 棉花裂铃吐絮需要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光照, 这个时期平顶山平均气温在24.0℃左右, 降水量为98.0mm左右, 日照时数为160.0h左右, 这时温高光足有利于秋桃和晚秋桃的生长以及棉铃增重和纤维素的成熟与伸长, 昼夜温差大, 有利于纤维质增长, 提高棉花纤维质量。

2 气象条件对棉花生产的不利影响及防御措施

2.1 气象条件对棉花病虫害的影响

(1) 棉蚜是棉花苗期和蕾铃期的主要害虫, 当温度达到24~28℃, 特别适合棉蚜的生长发育。棉蚜主要吸食棉花汁液, 使棉花叶片卷缩, 棉苗生长缓慢。降水对棉蚜的消长影响较大, 降水少, 田间有虫株率多, 危害重;降水量大, 田间有虫株率少, 危害轻。主要防治措施:可选用3%啶虫脒1 000~2 000倍液或5%定击2 500~4 000倍液喷雾, 也可选用10%赛波凯2 000倍液450~750mL/hm2、10%吡虫啉150~300g/hm2, 对水750~900kg/hm2喷雾。

(2) 棉铃虫是棉花蕾铃期的害虫之一, 9~10月温度偏高, 气温下降慢, 次年春季气温稳定回升, 棉铃虫的越冬基数大、成活率高, 易造成棉铃虫的大发生。棉铃虫喜高温湿润的环境, 相对湿度在70%以上, 最有利于繁殖, 1年可发生4~5代, 第3~4代幼虫主要为害棉花的蕾、花、铃, 造成受害的蕾、花、铃大量脱落, 对棉花产量影响很大。防治措施:3代棉铃虫龄期较小时选用25%棉铃虫多角体病毒 (NPV) 1 000倍液、奥绿一号病毒1 000倍液、Bt乳剂800倍液等生物制剂和释放赤眼蜂等天敌昆虫的方法防治棉铃虫。

2.2 气象灾害对棉花生长的影响

(1) 雨涝灾害。雨涝是频发性、季节性的严重自然灾害, 轻者造成棉花减产, 重则绝收。平顶山地区一般在6~8月发生。暴雨、连阴雨过后, 要及时排水, 这是预防涝灾的关键, 实践表明, 淹水5d以上, 棉花基本全部死亡。

(2) 干旱。棉花虽喜温耐旱, 但各生长期对水分的需求是不同的, 干旱也是制约棉花生长的主要气象因子。应根据棉花的吸水规律, 合理灌溉, 从而提高棉花的产量和质量。

(3) 冻害。霜冻是棉花播种和出苗期最易碰到的气象灾害, 也是比较严重的气象灾害之一。解决的措施最好采取覆膜技术, 这样不仅有利于减少冻害的发生, 还有利于解决播种期水分的流失问题, 是一种比较廉价而成熟的技术, 现在棉花种植一般都采用这种技术。

3 结语

通过对平顶山地区棉花生产与气象条件的分析, 秉着因地制宜, 趋利避害的原则, 充分利用当地的气候资源, 选取优秀棉花品种, 扩大种植棉花生产面积。合理利用气象条件, 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密切关注当地天气预测预报, 把低温、冻害、暴雨、冰雹等灾害性天气对棉花生产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从而提高农民经济收入。

参考文献

[1]汪若海, 张淑玲, 张文庆.安阳地区棉花产量及品质与若干气象因素关系初析[J].中国农业气象, 1985 (1) :1-5.

[2]范志杰, 刘鸿登, 聂安全.等.地膜覆盖棉花的保苗全苗技术研究[J].中国农业气象, 1984 (4) :26-28, 30.

上一篇:影视编辑下一篇:弱电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