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平台

2024-06-13

国家级平台(共12篇)

国家级平台 篇1

如何充分发挥国家的基础型资源优势, 进而形成国家新的竞争力是未来国际贸易物流的重要发展方向。

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 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 从采购原材料开始, 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 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以往国内以单个企业为主导的供应链时代, 由于企业各自的规则、流程、标准不统一, 以及人为利益的分割, 导致供应链没有有效对接, 加之地方利益, 部门利益的冲突, 使得本来从技术上可以解决的问题, 人为复杂化, 使国际贸易物流缺乏良好的运行环境, 同时资源的过渡分散使得跨行业、跨区域的物流网络实际上没有真正形成。在世界经济一体化, 流通国际化的大背景下, 我国的外向型产业结构趋势越发明显, 作为国家竞争力的来源, 需要构建良好的国际贸易物流环境, 应提出国家参与构建供应链的理念, 从国家层面的来协同、规划、监督和优化供应链体系。

平台一般是指某项活动的运行基础。在工程学上, 平台的基本意思是指在生产和施工过程中, 为操作之需而设计的工作台。平台是指一种支撑物体, 也可以视为某项活动的运行基础。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中, 平台的概念更是得到了极大的普及, 各种类型的开发平台、网络平台、信息平台等等层出不穷。在经济建设的不同阶段, 很多学者也提出了用平台的概念来促进企业和经济的发展。在社会经济和公共事务的管理中, 随着事物复杂程度的不断提高, 很多的地区也提出了要建立各种各样的平台来促进本区域的发展, 于是各种类型的融资平台、技术平台等等应运而生, 以促进服务水平的提升。

国家级综合服务平台功能定位分析

国家供应链的形成需要强大资源平台作为支撑, 这样才会创造良好的企业国际贸易运作环境, 目前我国的企业国际化之路尚在起步, 发展国际贸易面临着诸多限制条件, 在国际贸易物流活动中受到物流工具维度、资源使用权维度、时间维度等方面约束。企业为了完善国际贸易服务体系, 特别是物流基础平台必须进行大量的资源投入, 力求建立覆盖更宽广的供应链网络, 从国家角度来看, 造成了投入成本积淀、沉淀信息积淀、人员沉淀、运行资源沉淀等诸多问题, 企业的投入无法形成有效的效益输出, 企业在享受供应链网络独占性的同时, 无法有效地进行扩展, 资源的利用率不高, 自身的利益也无法最大化, 同时面临着较大的风险。因此需要构建高速、顺畅、成本低廉的一体化物流体系, 实现国际贸易物流的绿色、高效运作。

国际贸易物流中存在着订舱、报关等刚性运作环节, 形成了巨大的市场服务需求, 国家级平台面向国际贸易物流的核心关键环节, 在整合现有资源的基础上, 突破国际贸易物流服务领域的瓶颈环节, 使企业通过委托的关系共享国家级平台的基础资源, 降低企业的物流服务投入, 提高投入产出比。

国家为了维护整体利益, 需要对国际贸易进行服务的同时要担负起监管的任务, 制定整体的政策法规等, 需要借助一定的媒介实时获取国际贸易的动态信息;为了促进国家贸易的发展, 国家还需要提供便利化的服务, 担当服务者的角色, 因此国家在国际贸易中担负的角色是多重的、综合性的。

政府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国家意志, 其投资的定位应该是从事基础投资大, 影响范围广, 可以整体提升产业效率, 提高国家竞争力, 服务受益对象大, 投资回报时间长, 社会资本介入困难的项目, 做好服务的平台搭建工作。

政府资金的投入取之于民, 用之于民;社会赋予政府较强的公信力, 政府利用适当的形式基于公信力搭建可提供信誉保证的服务平台;政府的行为应以服务为主, 盈利为辅, 以提升国家和竞争力, 降低国家成本为主, 坚决杜绝依靠政府行为获取垄断暴利, 提升国家成本的行为, 这种以发掘内部利润为主的监管和盈利模式势必将损害国家的整体利益, 短期将会使政府的局部部门获取大量的利润, 长期将会导致相关的产业萎缩, 外向型经济提升动力不足, 国内产业大范围受损, 国家整理利益受到侵害, 同时将会削弱政府部门自身的利益。这种以短期的局部利益为诱因, 最终导致国家利益受损, 从而极大地影响我国的经济发展。

国家级服务平台应该将国家利益和企业利益紧密协调, 以实现国家意志为目标, 以整合现有资源、实现企业服务为基础, 具体包括基础信息发布、企业资质认证、政务开展、知识决策支持、物流金融等活动, 满足国家监控及提供基础企业服务等重要服务需求, 形成信息发布平台数据交互平台综合信息增值平台等主要模块, 并以上述平台为依托, 构成国家竞争力的基础, 保障国家服务主权利益。

国家级综合服务平台的运营特点分析

国家级综合服务平台的运营过程中要明确国家利益的范围, 重视国家的整体利益, 兼顾国际整体利益, 注重国家利益的外部拓展、顺应国家利益内部构成的变化。国家级综合服务平台运行体现的主要思想体现为国家背景、国家投资、政府资质、以服务为主兼顾盈利、企业化运作、走科学可持续发展之路。目前企业对政府的服务功能有迫切的需要, 企业力图降低物流运作成本, 体现物流运作为企业带来的利益传递效应, 使物流活动成为企业的“利润中心”、“成本中心”、“决策中心”和“增值中心”。企业依托国家级平台将会形成“动机-动力-动作-动感”的“动态”运行模式。即企业或其他类型的平台以国际贸易便利化、高效化、集约化为动机, 以国家级平台提供的集成化、柔性化、规模化的低成本优质服务为动力, 以企业或其他类型的平台公共参与运行为动作, 在规模化运作的基础条件下使参与主体获得优质的服务而保障用户的稳定, 继而进行推广, 使平台的规模化优势更加突出。国家级综合服务平台的运营为供应链的部分参与主体提供了良好的运作环境, 也充分体现国家意志, 依托国家级平台构建的综合服务平台架构具体如图1所示。

图1所示图中, 供应链的角色包括服务者、管理者、控制者、需求产生者等多个角色, 而国家级综合服务平台是多主体之间的有效媒介。

中国的国际贸易环境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国际贸易的竞争模式已经不在以单一企业为主导, 国家在国际贸易中所起到的作用需要重新进行审视, 如何充分发挥国家的基础型资源的优势, 进而形成国家新的竞争力是未来国际贸易物流的重要发展方向。在强有力的国家物流服务能力的支持下, 我国的对外贸易企业的整体运作环境将更加有利, 国家级的服务平台也将成为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国家级平台 篇2

山西省电化教育馆

2013年是实施“三通两平台”工程建设的关键之年,是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的关键之年,围绕实施“三通两平台”建设任务的总体目标,我省以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目的,发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以“山西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为基础,建设以互联网和云计算为环境支撑的“优质资源班班通”和“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公共服务体系,形成了省、市、县三级共同推进的工作格局。通过行政推动、示范试点等有效手段,推动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积极推动有关政策的出台,以行政促应用 省教育厅于2012年成立了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统筹规划、协调推进全省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并设置了综合工作组和四个专项工作组,形成了职责清晰、分工明确、密切合作的工作机制。我馆作为成员单位,配合基教处开展基础教育领域的信息化工作。一是协助教育厅制定出台《山西省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年)》,把“三通两平台”的分任务分解细化,形成系统、科学的行动方案,确保工作推进有序;二是制定了《2014-2015年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安排意见》。总体指标与三年行动计划保持一致,分年分项制定了推进措施,明确了各市、县的工作目标和责任,与三年行动计划形成体系完整、相互配套的工作措施;三是围绕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参照国家《数字校园 1 示范校建设参考指标》,结合我省实际,制订了《山西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基本标准(试行)》,从互联网接入、校园网络环境、基础设施、教学应用、教师个人空间、教学资源建设和信息化管理方面提出了基本要求,标准已于2013年7月印发至各市,为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深层次应用提供了行政依据;四是出台了《山西省中小学网络学习空间建设指导意见(试行)》。意见提出,我省“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的建设将充分依托山西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计算、存储、资源和运营优势,建设网络学习空间软件平台,为学生、教师、管理者、家长等多个主体之间的交流、分享、沟通、反思、表达、传承等活动提供载体服务。在政策出台与行政推动方面,各市也积极出台了教育信息化的推进意见与应用意见,召开了教育信息化工作推进会。一些市还是以政府名义出台和召开的,工作推进力度很大。

二、积极开展试点实验项目,以示范引领应用 “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学教研”是我馆实施“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工程的一个实验项目。“三通两平台”工程中提出了“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学习空间的内涵到底是什么,目前也没有一个权威的解释,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我们认为学习空间必须与日常教学、教研紧密结合,深层次解决教学教研实际问题。基于以上理解,我们结合我省课改实际,在个人网络学习空间建设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目的是通过网络学习空间,探索如何有效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实现教学模式的变革,计划用两年时间完成。目前,网络学习空间平台已经搭建完毕,功能主要包括四个部分:教师课堂教学、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网络 2 教研和学习空间个性化服务。全省共有37所实验校、173个实验班、468名实验教师在11个学科上开始实验。该项目在“山西省网络教学教研寿阳县现场会”和‘山西省基础教育信息化“班班通”芮城现场会’上进行了展示,得到领导和与会者的一致认可。

三、省级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积极探索和尝试 山西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项目,是我省加快落实“三通两平台”任务的重要举措,符合我省教育教学一线的实际应用需求,对于我省教育信息化工作重心从资源建设向服务提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论证和筹备建设中我们遇到的主要问题:一是用户量大,对网络环境和基础设施的要求高;二是建设成本高,从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和后续维护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三是服务类型广,面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幼儿教育开展全口径服务,以及从课件资源库向多元化的交互式互联网服务转型的客观需要,对平台的服务形式、内容和服务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组织有关教育信息技术方面的权威专家召开了专项论证会,就项目的实施办法、技术标准和发展机制进行了充分讨论,并形成了以下共识。

1.应用技术手段满足服务需求。山西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将紧密围绕应用需求为建设基础,以ICT(信息通信技术)和云计算技术为依托,支持多用户大并发应用。通过建立云计算数据中心,以宽带网络(固网和移动互联网)、城域网和校园教育网络环境为传输载体,形成面向全省的网络教育云服务体 3 系,提供包括基础数据应用、教育资源应用、云存储、网络视讯、网络空间、远程教育与培训等多元化的互联网应用服务。

2.开拓建设思路,创新发展机制。广泛吸收先进技术与先进理念,积极发动社会力量参与教育信息化建设,采取由政府主导,企业投入建设、参与运营的方式,减少政府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并把选择权交给教育教学一线,通过市场行为建立需求与服务间的紧密对应关系。同时积极争取各级财政支持,以及在生均经费中列支信息服务专项经费等政策,最大化实现山西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应用效率和发展成果。

目前,根据《山西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实施方案》中的相关规范,《山西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整体解决方案》征集工作已经基本完成,国内多家优质企业积极响应,山西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思路已经逐渐清晰,建设实施方案中规划的各项互联网服务项目,包括网络微视频、网络选修课、网络培训和专递课堂等,均已完成前期开发工作,进入上线测试阶段。同时,正在积极争取教育厅、财政厅在政策和经费上给予更多的支持。

四、发现和推广市域整体推进教育信息化教学应用的典型 2012年,运城市就出台了《运城市整体推进教育信息化应用的实施意见》,把“班班通”教学应用、“人人通”试点应用放在引领教育教学改革的战略地位,始终坚持“分类指导、典型引领、行政推动、活动促进”的方针,把“班班通”教学应用、“人人通”试点应用同课堂教学改革结合起来,同学科教学研究结合起来,同教师专业成长结合起来,同各类教育教学活动结合起来,不断加大应用力度,不断强化推动措施,有效地促进了 4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经过一年多探索与尝试,取得了初步成效,形成了“教育信息化教学应用‘一县(校)一亮点’。”9月,在全省“班班通”、“人人通”教学应用芮城现场会上集中进行了展示,13县(市、区)、5所市直学校利用电子白板一体机和精彩的解说,集中展示了网络环境下新的教学模式、新的教研方式;展示了信息技术条件下教师专业成长,促进角色转型的新途径新方法;展示了不同学段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协作学习新方式、新路径;展示了县、乡、校三级资源库建设的新机制、新办法,以及我们在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方面做出的新的努力和探索,受到了王珠珠馆长和张卓玉副厅长的高度评价。人民网、山西日报、中国教育信息化网等多家媒体作了专题报道。

五、教学点数字资源全覆盖项目资源应用情况

我省自2012年底启动教学点数字资源全覆盖项目以来,为全省501所8人以上的教学点配备数字资源接收播放设备,通过宽带卫星网络,为地处偏远的教学点输送优质教学资源。各项目县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强化组织保障,创新教学应用形式,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芮城县积极探索,充分发挥中心校示范带动作用,借助网络优势,扩大数字资源的应用范围,实现异地同步课堂教学,缩小城乡教育的数字鸿沟;加强教师培训,利用示范课、交流课、汇报课等手段,组织教师之间的交流学习,切实提高教学点教师利用数字资源开展教学应用的能力。3月,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技装处乔玉全处长对我省教学点数字资源全覆盖项目的实施情况进行了调研,对芮城县、临 5 猗县的做法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六、即将开展全省“班班通”设备教学应用年活动 我省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班班通”项目已实施三年。为有效推动“班班通”设备在教学中的应用,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学水平,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省教育厅将2014年确定为“班班通”设备教学应用年,主要开展6个方面活动:一是组织开展第二届山西省中小学教师交互式电子白板应用技能大赛评比活动;二是组织开展交互式电子白板示范课展示、观摩、交流活动;三是启动实施“‘班班通’教育教学资源进教室计划,开发交互式数字资源、“同步课堂”资源以及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的数字资源,实现课堂教学模式转变,探索多途径实现“班班通”的新举措;四是组织开展优秀课件和微视频评选活动;五是组织开展山西省“班班通”多媒体设备教学应用示范校评选活动,发现和培养“班班通”多媒体设备在教育教学应用和教学管理方面的典型;六是启动实施全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国家级平台 篇3

根据活动要求,教师所提交的网上“晒课”内容应包括一堂完整课堂教学的教学设计、所用课件及相关资源或资源链接,有条件的教师还可以上传课堂实录和测评练习等。“优课”将覆盖义务教育阶段和普通高中各年级各学科各版本,可以为教师课前备课、课中上课、课后评价、教师专业发展等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提供参考和借鉴。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将结合网上“晒课”和“优课”评选,组织看课评课,开展网络教研,形成“人人用资源、课课有案例”的教学应用环境。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说,这项活动旨在充分调动各学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每位教师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和优质数字教育资源至少上好一堂课;建设一支善用信息技术和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开展教学活动的骨干教师队伍,使每堂课至少有一位优秀教师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和优质数字教育资源讲授;促进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共享,形成一套覆盖中小学各年级各学科各版本的生成性资源体系。

据悉,“晒课”活动将于2015年6月完成。全国所有具备网络和多媒体教学条件的中小学校,包括小学、初中、九年一贯制学校、完全中学和普通高中等,各年级各学科的教师均可参加。

国家级平台 篇4

本文认为, 自贸试验区本身, 也是一类新的国家级开发区平台。在中国的改革开发进程中, 国家级开发区对于中国各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所作出的贡献, 可谓有目共睹。新世纪以来, 中国的国家级开发区建设工作逐步走上正轨, 并在当前中央提出“深化改革”、“简政放权”、“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时代背景下, 获得了更大的经济社会活动空间。本文的研究对象, 就是管理制度相对规范、考核评估相对严格、社会信誉相对较高的国家级开发区平台, 主要探讨这一平台的公共关系管理方法。

国家级开发区平台的公共关系管理回顾

按照目前通行的国家级开发区管理模式, 一般由地方设立类行政管理区 (不是在民政部注册的行政区, 只设管理委员会, 无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 地方党委派出党的工作委员会 (以下简称“开发区党工委”) 和地方政府派出开发区管理委员会 (以下简称“开发区管委会”) , 在开发区范围内开展党政工作, 被评价为一种“准政府”管理模式。1这种管理模式在某种程度上也刺激了中央与地方政府的协同创新, 如苏州工业园区为副市级建制, 但具有副省级外事和经济审批权限, 以及部分省级外事和经济审批权限。2还有一些则主要是地方政府自主创新的情况, 如江苏张家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区镇一体化建设, 广州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一个窗口对外”、“一站式办公”投资服务体系等。所谓政府序列之开发区, 如大学系统之商学院, 两者所强调的都是管理、创新与实践。

依此, 国家级开发区平台的公共关系管理问题, 主要是一种政务公共关系 (常被称为政府公关Government Public Relations, 简称GPR) 问题。然而, 开发区平台又因为其经济上的外向型发展模式和必须统筹社会管理的职能, 其公共关系管理又要超越简单的政府公关讨论的范畴。简言之, 国家级开发区平台落户各地, 既需要打造国家的经济形象, 又必须融入所在城市的经济社会生活;既需要开发区管理者做好对内对外、对上对下的公共关系工作, 又需要和城市的其他组成部分一起, 打造开发区甚至所在城市的形象。

自世纪之交出现由传统的公共行政学向“新公共管理学”的范式转变3以来, 私人部门的管理方式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公共服务, 管理者与公众关系“也出现了变化, 市场竞争机制的引入、顾客至上、结果导向等原则的采用改变了公民的纯粹被动服从地位, 公民变成顾客, 要求公共管理有更明确的责任制, 听取公民的意见, 满足公民的要求, 提供回应性的服务”4。在这个基础上, 政府公关的公共管理意义更为凸显。

实际上, 与开发区平台公共关系建设紧密相连的开发区品牌建设, 已有一定的基础。如在大多数中国城市并无成体系的形象识别系统 (即CI系统) 的背景下, 开发区的CI系统策划与推广往往能够得到先行先试。定位于“生态品牌、政策品牌、服务品牌及产业品牌”, 上海浦东开发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天津滨海新区、广州开发区、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苏州工业园区、南京江宁开发区等经济发达地区的国家级开发区, 曾经由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研究中心认定为“最具竞争力开发区品牌”。5

由于国家级开发区主要承担地方政府的大型“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工作, 从土地、公共基础设施、交通、财政、税收、劳动就业等方方面面影响着地方政府的经济社会发展“成绩单”, 国家级开发区平台的公共关系管理意识也体现得比较明显。如开发区政企关系管理研究、开发区新型社区管理方式等等。6

然而, 问题在于, 目前国家级开发区平台实际上也存在细分, 存在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经开区) 、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高新区) 、保税 (园) 区和一类口岸等海关、边防特殊监管区、国家级新区以及自贸区等肩负特殊使命的开发区平台。对于这五类平台, 其公共关系管理有相似之处, 但也有不同点。上海拥有全部五种类型的国家级开发区平台。本文认为, 它们之间可以通过“竞合”达致一种的新的政务公共关系管理模式。

上海国家级开发区平台公共关系建设

上海的出现首批国家级开发区, 是1986年8月闵行开发区、虹桥开发区被批准为首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之后, 漕河泾、金桥开发区也跻身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1991年, 张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立, 20年后, 上海紫竹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也成为国家级开发区。上海的保税 (园) 区则以上海外高桥保税区为代表, 并于2013年8月, 以上海外高桥保税区为核心, 辅之以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和洋山保税港区等其他三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 成为上海自贸区的一部分和中国经济新的试验田。同时, 上海港和上海空港都属于中国对外开放的一类口岸。在国家级新区方面, 1992年成立的浦东新区, 是中国的第一个国家级新区。7

由此可见, 各类国家级开发区在上海这座特大型城市集聚, 而且在区划、土地、公共政策领域形成了交叉和重合。例如, 仅浦东新区的管辖范围内, 就有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金桥) 、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张江) 、保税 (园) 区和一类口岸, 以及具有实验意义和正在建设中的自贸区

一份2010年的公开发表的文献就曾这样评价:“从1986年8月闵行开发区、虹桥开发区被批准为首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以来, 上海开发区发展经历了探索起步、快速发展和整顿提高等发展阶段, 目前上海有15个国家级开发区、26个市级开发区, 规划开发面积656平方公里, 类型包括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园区、保税区、出口加工区、金融贸易区、工业园区、物流园区、生产性服务业园区等。精简、灵活、高效、统一的管理体制一直是开发区独特的制度优势。”8根据上海市统计局和上海市开发区协会提供的统计资料, 2012年, 上海的开发区工业总产值占到上海全市工业总产值的74.83%。9

开发区的公共关系建设, 涉及到开发区CI形象管理、危机公关与危机管理、管理者与媒介关系管理、管理者与社区关系管理以及开发区平台内部公共关系管理等, 由于目前开发区预算公开的程度不高, 难以具体测算开发区平台在其公共关系管理与建设方面的投入与效果。在这种情况下, 本文使用案例研究的方法, 对上海的国家级开发区平台公共关系建设进行评述。

首先评述上海国家级开发区平台的形象识别。经过统计, 本文研究的五类国家级开发区平台, 除上海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洋山保税港区目前因并入中国 (上海) 自由贸易试验区而无独立标识外, 其他十二个研究对象, 都有明确的标识, 占比86%。由于开发区平台的“管委会+开发公司”的管理体制, 企业的管理理念和模式全面进入开发区治理环节, 有清晰的形象识别系统, 可谓成为上海国家级开发区平台公共关系管理的自觉。从全国范围看, 为国家级开发区平台设置独立的形象识别系统也是大势所趋, 如苏州工业园区, 其形象标识已经渗透到园区行政管理和园区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需要指出的是, 在中国的城市形象识别系统并不发达的情况下, 国家级开发区平台能够先行先试, 也是一种城市公共关系管理的有益尝试。10

其次, 上海国家级开发区平台的危机公关与危机管理。作为众多国家级开发区平台所在地的浦东, 以及本身作为一类国家级开发区平台的浦东新区, 其危机公关与危机管理意识领先, 应急管理机制完善。从2005年起, 浦东新区各职能部门即按照《浦东新区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制定二级预案, 明确和完善责任机制。相关实证研究表明“浦东新区市政公用行业突发事件管理行政上属于新区政府的范畴, 同时, 各行业也有相应的行业主管部门。”在搭建统一预警处置平台方面, 采用网格化动态联动式应急管理模式, 浦东新区已走在前列。例如, 2007年浦东新区网格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建成;2013年浦东新区建立浦东新区实时和动态的“应急信息管理平台”;浦东新区应急管理工作会议机制的常态化;以及“浦东新区市政公用行业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全面从单向防控向综合治理、危机管理转变”等等。11高效、有序和与时俱进的危机公关与危机管理, 使得公共关系作为一种“具有战略意义的管理职能”12进一步得到了验证。

第三, 上海国家级开发区平台与媒体关系管理。进入“大数据”、“自媒体”时代, 传统意义上的国家级开发区平台与媒体关系, 和各类组织与媒体一样, 出现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公共关系强调以战略传播、双向沟通为手段, 实现组织再造和整合营销。这十分符合新的时代特点和时代需求。在上海国家级开发区平台与媒体关系方面, 开发区平台不仅继续利用传统媒体展现平台形象, 而且自创公共传播路径 (如闵行开发区的《开发区简讯》、金桥开发区的《金桥画报》) 。新近成立的上海自贸区从成立之日起, 就开始运用官方微博、微信和“上海发布”平台, 向国内外传递自贸区建设进展。由于自贸区的特殊性和高媒体关注度, 自贸区管理人员能够积极响应, 通过公共媒体渠道传递自贸区建设进展已成为常态。另外, 相对于一般的电子政务网站, 上海国家级开发区平台的官方网站无论从更新、内容、版面设计, 都更加注重客户体验, 特别是与各类媒体或企业组织互动管道的实时、通畅。13

第四, 上海国家级开发区平台与社区关系管理。除一般社区外, 经济全球化时代和中国的持续快速发展等因素一起, 为可能出现的越来越多的国际社区提供了发展空间。一项来自上海浦东外高桥保税区范围的社区调查显示, “海外人士选择居住社区的主要因素是:安全因素占80.3%, 社区的配套设施60.9%;离工作单位远近39.1%;社区规模21.7%”14在上海国家级开发区的范围内或毗邻区, 已经出现了不少国际化新区 (如虹桥的古北社区、浦东新区碧云国际社区) 。上海国家级开发区平台的国际社区管理现在虽处在起步阶段, 但同样为中国理解全球化世界的治理提供了本土实验室。借用“治理之岛”15的形象描述, 国家级开发取平台管理国际社区的各种规则、规范和机构能够成为中国将怎样参与全球治理的折射镜。中国式的国际社区管理还可以成为搭建中国国家形象、推广中国国际关系“软权力”的国际公共关系平台。

第五, 上海国家级开发区平台的内部公共关系管理。这主要涉及到上海国家级开发区平台的“管委会+开发公司”管理体制, 实质上是国家级开发区平台的内部政、企关系, 也是行政资源和国有资产运营之间的关系。例如, 虹桥开发区的运营模式是:“受上海市人民政府委托, 上海虹桥经济技术开发区虹桥联合发展有限公司 (虹联公司) 统一负责虹桥开发区的开发建设和经营管理。20多年来, 虹联公司一方面致力于开发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搞好‘七通一平’, 使开发区具备了良好的硬件环境;另一方面致力于开发区的产业、配套、绿化等软环境建设, 使开发区成为外商青睐的投资热点。”16实际上, 开发区经验中, 内部一致和对外引资是最为重要的两个工作环节, 由于开发区平台的特点, 行政资源和国有资产运营既要权责明确、又要相互借力, 需要平台内部公共关系方面的政治智慧和管理创新环节。遗憾的是, 本文的案例研究跟进尚力所不逮。

国家级平台 篇5

——胡帆谈国家统计数据库的开发

□ 本报记者

魏琳文

第十届全国统计科研优秀成果奖近日在京颁奖。国家统计局研发的“国家统计数据库”系统获得了信息技术应用类奖项唯一的一等奖,也是历史上第一个。这一系统是国家统计局第一个对社会公众提供公共服务的统计数据库系统,它的建设还同时制定并形成了统计数据库建设的相关数据标准、技术标准、业务规范,确定了国家统计数据库体系的结构,有力地提高了国家统计局的电子政务水平。当国家统计局数据中心副主任胡帆代表数据库工作组接受本报采访,谈到国家统计数据库开发时,不免感慨万端。

2002年10月28日,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来到国家统计局考察。原本准备在“统计信息化建设汇报”这一环节中进行数据库演示,但最由于当时数据库内所加载的数据,缺乏统一规划和规范整理,检索查询的结果不能保证与已发布的数据相一致,也不能保证跨专业查询结果的可查性和可比性,只好在汇报中以一组数据库用户界面的截屏一带而过。

在某年两会期间,当国家统计局一位副局长需要向与会代表、委员回答一系列关于统计数据的问讯时,他不得不点击了普通人都习惯使用的搜索引擎,在商业搜索网站上寻找“自己家里”生产的数据。这一幕,深深地刻在了每一个统计人的心里……

追溯以往,几代统计人默默进行了20年的统计数据库开发建设工作,纷纷无功而返。

时隔几年,当政府信息化大潮再次汹涌而来,《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实施在即,国家统计数据库,特别是建设用于公共服务的综合数据库,解决统计数据库建设中一直存在的指标解释不全、数据不匹配、分组不规范等问题已是箭在弦上,刻不容缓。

近年来,人们对统计数据愈发关注,每每谈及统计信息化也必谈统计数据库。国家统计局既拥有丰富的数据和谙熟统计数据的专业人才,又具有数据库开发建设的传统,拥有功能较为完整的数据库技术系统,建立一个权威的、可持续、好用的统计数据库应该是件容易的事情。然而,事情远非人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实际建设中不光要解决技术问题,还要解决诸多业务协调问题。面对试运行过程中的种种困难,国家统计局副局长谢鸿光掷地有声:“国家统计数据库就一定要建起来!”

此次,国家统计数据库的软件开发由局数据管理中心负责,数据组织制度由统计设计管理司、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和数据管理中心有关人员组成的局数据库工作组共同负责,各业务司(中心)整理、审核、提交入库数据,工作动员和督促检查则事实上由局党组和局常务会负起了责任,并以此组建了临时的数据库建设领导小组、工作组。

在2006年11月至2007年11月这一年时间里,国家统计局召开了3次统计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会议,以及20多次信息化专题会议,研究数据库建设及相关问题。时任局长谢伏瞻先后4次主持会议,亲自指导、督促数据库的建设工作。当时的主管局领导张为民、郑京平均主持或参加了上述所有的会议,具体指导协调相关工作。马建堂局长上任后,对数据库开发提出要求,紧紧瞄准世界统计科学和信息化发展前沿,紧紧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对此,胡帆感慨地说:“局领导的决心和推动作用非同一般,是取得成功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在数据库建设过程中,局内专业司和地方统计人员一开始还是习惯于将《统计年鉴》的数据表搬到数据库里。”胡帆说:“这样做,既忽视了社会公众的需求,也无法保证跨专业的共同分组,解决不了指标体系的重复矛盾。于是,我们决定将年鉴数据拆分开来,把按统一设计、规范的综合数据报表重新加载到数据库里。这样既可再现各种年鉴表,还可以重组多种跨专业的查询表。而多年前被‘打入冷宫’的宏观数据库系统,经过改造也获得新生,承载起公共数据库过渡系统的软件重任。”

2008年4月30日国家统计数据库过渡版开始对外试运行;

2009年9月10日连接到升级版发布库,正式版国家统计数据库全面上线;

2010年,国家统计数据库项目通过了国家级电子政务建设项目的专项评审,相关应用系统还通过了国家保密局的安全测评。

国家级平台 篇6

关键词:国家开放大学;移动学习平台;建设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01-0080-03

移动网络技术和移动互联技术的飞速发展,满足了人们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和愉悦学习的需求。开放大学建设的目的在于满足人们随时随地学习需求,促进“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信息化学习环境的构建,为终身学习搭建平台。移动学习代表了学习技术发展的方向之一,它的普及势不可挡,国家开放大学体系应该倍加重视移动学习平台的研发和建设,以丰富全新的资源及便捷高效的服务方式赢得公众的认可,从而推动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协同发展。

一、建设一流的移动学习平台是开放大学建设的必要内容

网络平台建设是开放大学建设的第一重点,国开平台建设要“支持千万级以上的用户通过互联网、卫星电视、智能移动终端设备等安全、可靠和高速的访问服务。通过光纤实现与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移动、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中国教育卫星宽带网(CEBSat)高速网络接入,实现总部数据中心与分部、地方学院数据中心的专用网络链接,实现覆盖全国用户的高速网络访问服务”。而一流的移动学习平台建设更是刻不容缓。

1.建设一流移动学习平台是实现开放大学职能的需要

开放大学的使命是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促进终身教育体系建设,促进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形成。当今移动通讯科技的发展,使移动学习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开展移动学习与开放大学的教学工作已经密不可分,移动学习平台的研发与建设是保证开放大学功能实现的需要。

(1)建设一流的移动学习平台,支持学员移动学习更符合成人远程学习的规律和特点,可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远程教学对象均为成人,他们具备独立认知和自由思维的能力,掌握一定的移动通讯操作及信息技术,又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在课程学习上的困难主要在于对重点和难点的理解,而现在流行的MOOC、微课等,内容精练、篇幅短小,适合学习者通过移动设备随时随地观看学习,正好可以满足成人学员解决课程重难点的需求。所以我们需要开发基于手机、平板等便携式设备的移动学习平台,以移动设备为载体,让学习内容微型化、模块化,学习时间碎片化,这样更符合成人学员的学习特征。

(2)建设一流的移动学习平台,能够有效弥补电大系统固有教学模式的缺陷和不足。建设移动学习平台、开展移动学习可以最大限度利用网络教学资源,提升教学质量,进而满足社会成员多样化的学习需求。这样开放大学的建设有利于促进学习型社会形成,其社会声誉会大大提升,进而实现招生、教学的良性循环,逐步增加移动终端“用户黏性”,成为开放大学布局移动互联的战略应用和新的盈利增长点。

(3)优质的移动学习资源和移动学习平台是国家开放大学开展移动学习的必要前提,合理科学地设计移动学习资源和移动学习平台,能够提升移动学习和远程教学支持服务的效率。国开移动学习平台既方便学生学习也方便教师导学,功能强大的移动学习平台,能方便教师随时随地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或进行互动交流。

2.建设一流的移动学习平台是提升开放大学核心竞争力需要

(1)建设一流的移动学习平台是教育受众的需要,更是大教育时代竞争的需要。目前,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北京语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高校网络教育学院均推出了各自的移动学习平台,国家开放大学也在部分学科做了移动学习的有关尝试。但一些情况反映出电大曾经的许多优势如今已经被后起的一些综合大学的网络学院赶超,在新兴媒体和新的学习载体不断更新的今天,无论是做大做强学历教育还是不断开拓非学历教育市场,均应该在不断完善现有网络教学平台的基础上加强移动学习平台的研究与建设,真正实现让学员能够随时随地学习,这样才能在近乎残酷的成人教育市场竞争中求胜。

(2)建设一流的移动学习平台能有效提升开放大学体系核心竞争力。开放大学建设关键要抓住市场,获得广大教育受众的认可,而取得大众认可的最直接因素为是否具有先进的网络上呈现的广大教育受众所需要的最直接的知识载体——高品位的网络课堂、最方便大众享用的资源呈现和推送形式、畅通无阻的通道。近年来,各名牌大学网络学院均在加快移动学习研究和推广,且较为广泛地得到了学生认可。开放大学作为“平民进步的阶梯、教育公平的砝码、学习者充实自我和增进动力的补给站”,应该以社会为大市场,满足“方便”这一社会教育受众群体追求的要素,加快移动学习平台研发和建设,提升核心竞争力。

3.建设一流的移动学习平台是信息化时代的需要

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实现教育信息化是国家开放大学追求的第一目标。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4年7月21日发布的《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4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32亿,其中,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27亿,较2013年底增加2699万人,手机使用率达83.4%,相比2013年底上升了2.4个百分点,首次超越传统PC整体使用率(80.9%),台式电脑和笔记本电脑上网网民比例略有下降,分别为69.6%和43.7%。移动手机已具备了相当庞大的用户群。手机相比传统互联网,具有便携性,它被人们看作是一个个人化的信息技术设备——可靠、使用频繁、操作简单、便宜和时尚。所以,国家开放大学抓住这一时代特征,加快移动学习平台的开发步伐。

二、开放大学体系移动学习平台研发存在的问题

当前,无论从国家开放大学体系移动学习平台建设现状看,还是和其它网络院校比较来看,开放大学体系移动学习平台研发与推广还存在一系列问题。

1.超前意识还不够,跟不上市场或时代发展要求,移动学习未成为主要渠道,尚处于局部开发阶段

开放大学应该是我国最大的大学,生源涵盖各行各业和社会各个阶层,学员都是在职成人,移动学习是他们的首需。而国开体系当前移动平台研发相对迟缓,移动学习资源的学科、课程涵盖面还不够广。目前研发的移动学习内容以视频为主,表现形式以App为主,而国外大学则以Web网站的移动化为先。

2.碎片化移动学习资源的建设进度及移动化学习方式的推广步伐迟缓

国外可汗学院、名校公开课等经过国内网易等组织翻译已家喻户晓,得到大众好评,国内关于MOOC、微课程等的论文讨论近几年虽然层出不穷,一些名校也开发了相应课程,如国家开放大学搭建“5分钟课程网”,开发了对应的“五分钟课程客户端”,但和国外资源相比,各方面还都有些差距,有些课程虽然变成了微课,唯美、活动多样等各种特点都有了,但易开发、易播放、易传播等特性不足;目前,基层电大所看到的仅仅《开放教育入学指南》一门课程有适合移动学习的平台和手机客户端,无关于开展其他课程或学科移动学习的计划,也无系统的移动学习资源成果,国家开放大学总部部分教师做了一些很精致的MOOC,但仅限于少数课程某些方面的知识点,课程规划和体例性不够,没有建立相应的评价交互体系,且宣传推广不够,大众知之甚少,点击率并不是很高。

3.没有形成系统合力开发的良好氛围

系统建设是电大的第一优势,国家开放大学在移动学习平台的开发和建设上,还没有以系统内各学科教学团队为主体研究和建设移动学习平台,亦没有重视对现有资源的再加工,造成教学资源的重复建设。

三、对加快建设国开一流移动学习平台的几点建议

1.科学规划,经济建设

电大系统通过30余年的资源建设和积累,资源量已不是问题,笔者认为,问题在于对资源整合不够,且没有得到充分的应用。当今,研发移动学习平台,应该在已有的在线学习平台的基础上,通过整合迁移完成。从平台承载力和推送量上,一定要有发展和超前意识,要站在“全民性”、“社会化”的高度投入平台;从学习资源建设上,国开总部要有系统性的规划,按照主要专业、主干课程,有大纲,有分工,成体系,不重复建设。一方面,鼓励支持系统内教师开发一些MOOC、微课,做好“五分钟”课堂建设;另一方面,在已有在线平台资源基础上改造加工。从过去到现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所自豪的是在线平台中海量的学习资源,尤其名家名师如华罗庚等大家的授课影视媒体作为不可多得的遗产,将这些资源合理切分、加工为微课程或者适度改造为适合碎片化时间学习的新媒体资源,开放版权、自由运用,应该是经济可行的路子。

2.发挥系统优势,完善平台功能

开放大学移动学习平台,要融入MOOC、微课、O2O、翻转课堂等先进理念,应该是功能、特性涵盖教、学、管、考、运营的全业务流程的平台,能承载本、专科层次多专业系统网络课堂资源,充分考虑学生主体地位。移动学习平台建设应该是国开总部专家引领,组建体系内各相关教学团队合力开发建设。其特性应该是多、快、好、省,“多”就是资源丰富且成知识体系;“快”就是平台承载量大,推送力强,程序简捷;“好”就是资源新、实用,平台界面吸引民众;“省”就是经济型,经济建设,经济使用。

3.基层学院和学习中心应重视基于移动学习平台的手机客户端建设

基于移动学习平台的手机客户端的开发与应用在当今社会已经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国家开放大学移动学习端不仅仅是一个学习软件,也是为实现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提供有力的社会平台。根据CNNIC统计,从目前的网络用户使用习惯、市场情况来看,移动端呈现多元化的入口特点,竞争激烈。随着智能手机普及、App发展,越来越多手机网民开始习惯于直接点击手机桌面图标的方式来使用网络服务,传统浏览器为主的入口形式开始逐渐向各个App分散,各应用都具有成为入口的可能性。

4.大力发展基于微信平台的移动学习

微信公众平台具有方便性、实用性等特点,目前大部分学员都具有微信账号,国家开放大学基层学院和学习中心应利用此优势,充分运用微信平台开展教学管理和支持服务工作。通过微信平台推送教学信息、辅导资料、教学资源等,学员通过微信平台查阅学习进度、考试信息、成绩信息等。

总之,人们也越来越关注学习方式和知识管理的效率和适切性,渴望随时随地以快乐而简便的方式进行学习。国家开放大学要超前部署,以移动学习的开展为突破口,开展教学改革与创新。要科学规划,经济建设,发挥系统优势,建设移动学习资源和平台。基层学院和学习中心应重视基于移动学习平台手机客户端和微信平台的建设和应用,大力发展移动学习,真正实现“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的使命。

参考文献:

[1]杨志坚.国家开放大学建设——改革与创新[J].中国远程教育,2013(4).

[2]腾讯科技讯.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27亿,使用率首次超越PC[EB/OL].http://tech.qq.com/a/20140721/043716.htm.

[3]国家开放大学.五分钟课程[EB/OL].http://www.5minutes.com.cn/default.aspx.

国家级平台 篇7

2010年7月27日, 吉林省首个服务于全省外贸企业的国家级区域电子商务平台——“吉林省国际电子商务应用平台”正式开通。这一平台的开通有望促进长吉图地区与国内区域的联动, 大力推进图们江国际区域合作与经贸发展。

此电子商务平台由吉林省商务厅和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联合打造, 采用当前国内地方政府广泛运用的“政府支持、资源共享、专业服务、企业受益”的区域电子商务平台共建模式, 旨在助力企业开拓市场, 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该平台将融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于一体, 涵盖信息发布, 信息检索、全球买家检索、企业和商品展示、在线询报价、商务留言、信息订阅等商务功能。同时, 结合吉林省特点, 为吉林省各地区政府和企业提供外贸外资咨询服务、撮合服务、金融服务与信用服务等特色服务。

国家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应用分析 篇8

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是指基于计算机信息网络, 通过提供物流信息、技术, 实现网络信息的有效衔接, 为实现物流信息交换、数据与服务共享, 有效解决信息孤岛问题, 提高物流行业信息化水平的公益性信息平台。

2 国外发达国家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应用

2.1 美国物流公共信息平台

美国国会为了建立一个完备的信息基础设施, 曾先后提出了“NII-国家信息基础设施行为计划”和建设“GII-全球信息基础设施”的倡议。其借助卫星通讯及其电信光缆实现全球信息网络的连通, 来形成信息共享的竞争机制。同时由政府引导, 相关运营商提供专门的信息基础设施来建设一个公共信息平台, 通过此平台完成数据交换和国际化物流服务。美国货运实时信息系统FIRST是为港口社区创造一个“一站直通” (one-stop-stop) 的系统。

2.2 欧盟物流公共信息平台

欧盟多式联运实时信息平台INTRARTIP, 是一个为用户提供经过筛选和标准化的市场数据适用于多式联运的实时信息平台。该平台将会提供经过选择和标准化的市场数据, 包括组织货物的递送和安排预约、交易协会、契约和有关条件、基础设施能力、路径、设备、时间表、关税、递送的可信度等的信息。

2.3 西班牙物流公共信息平台

西班牙萨拉戈萨物流平台 (PLAZA) 典型的特点是基于多式联运中心, 包含了水陆空所有的运输方式, 平台不仅提供多式联运物流平台, 而且也有助于吸引多个活动, 包括研究, 培训和交换在物流理论和实践领域的知识和供应链。80%的配送在欧洲, 并且是派送亚洲的最关键点。多式联运及综合物流平台也可能会产生额外效益, 如吸引新业务, 新的工业建设厂房, 仓库, 轻工制造, 使研究中心的情况下成立于广场的框架。因此, 供应链经理可以评估联运平台, 为了提高供应链的效率和实现重要的竞争优势。

2.4 新加坡的Trade Net和Trade Platform系统

Trade Net即电子大通关系统, 于1988年开发成功, 是世界上第一个电子通关系统, Trade Platform即物流信息转换平台, 是继Trade Net之后开发的全方位物流信息转换平台。

3 我国国家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应用

3.1 国家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发展

浙江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于2011年3月12日由交通运输部与浙江省人民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部省共建试点示范项目-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共享平台正式升级为国家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共享平台 (LOGINK, 又称物流电子枢纽) 。LOGINK亦代表中方参加东北亚物流信息服务网络 (NEAL-NET) 建设。

2011年12月6日东北亚物流信息服务网络 (NEAL-NET) 服务接口正式开通, 宁波-舟山港、日本东京-横滨港、釜山港3个试点港口的集装箱船舶动态信息实现共享, 标志着这一国际性物流信息共享合作机制初现成果。实现日本COLINS、韩国SP-IDC等国外物流信息系统等互联。

2014年8月, 浙江省委强调指出:国家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是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实践, 对于全国降低社会物流成本, 节约社会资源具有重要作用。要切实把它做好做大, 打造成全国领先的、独一无二的平台。

3.2 LOGINK的特征及架构

LOGINK是集物流信息交换和管理为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平台。是由浙江省运管局, 电子口岸, 交科所三方共同建设;形成“三位一体”的组织模式。其建设原则:交换是核心、标准是基础、应用是关键、综合是方向、建设是要务、创新是生命。

LOGINK的使命是“推动行业信息化、推进物流信息共享, 提供信息交换和共享基础服务网络”。所以平台的构架是构建一个公益性的物流信息交换基础网络, 同时推进若干个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共享、推出若干个物流企业管理通用软件、推动与若干个外部重要信息系统联网。从整体上来说我们可以将建设模式形象地称为“1+3N”。平台构架如图1所示。

同时LOGINK的战略定位为多国共建、多层共建、多省共建、多方共建的方式。其战略定位表现为公共性:中间环节, 开环应用, 对原各平台的补充、增强;公益性:不以营利为目的, 微利和补贴原则, 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政府机构参与和指导, 第三方公共服务机构运营;公开性:按国家、省市政府相关程序, 对社会公开透明;公众性:各级地方、行业机构参与, 共同建设和协同。如图2所示。

3.3 LOGINK的效益

该平台可以带来的效益有:

(1) 提供免费应用软件, 促进中小物流企业信息化水平的提高。

目前, 物流平台通用网站的注册已有9094家。据调研, 省内联入约10%左右的物流企业。平台去年数据交换量平均10万次/天, 现在数据交换量平均30万次/天, 最高达到200万次。软件用户超过10万家, 平台可以通过通用软件的推广使用, 与其他园区信息共享, 进出口业务订舱准确率达99.99%以上。

(2) 通过政府投资实现物流公共信息交换的公益性和公用性, 消除信息孤岛。

目前已有14个港口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 除宁波港已经完全改造完成, 8个港口在做接口改造, 暂未确定的是大连港、日照港、连云港、上海港、盐田港。通过调研LOGINK计划书中到2012年8月份, 国内要实现64.3%的港口改造。

在NEAL-NET建设中, 2012年完成了集装箱接口的任务, 使集装箱和船舶的预计抵港、实际抵港、进箱开始、进箱截止、离港等的动态港口物流信息真正的共享。同时, 为解决国际间物流信息的共享的难题开创了新篇章, 为促进我国的国际贸易信息化水平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为应对三国需求旺盛的物流活动提供了非常有利的环境。

(3) 统一全国各省市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科研单位、物流企业、IT企业等多方资源, 有效避免重复建设。

我国34个省级省市中目前除辽宁、天津、山西、陕西、甘肃、重庆、贵州、广西、西藏、台湾这10个省级省市均已加入网络共建中。并有中国电信集团、中国物品编码中心等13家单位加入到共建中。有万达信息股份有限公司、北京聚盾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浙江平易信息科技有限等50多家物流信息化共建联盟。

(4) 能够尽快形成物流信息交换的标准体系, 提高物流信息交换效率, 降低交换成本。同时平台的建设将直接带来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推动传统运输行业向现代物流转型。

国内的联入, 可以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10-30%的效率, 同时加快信息化进程3-5年。可以使一个中小物流企业平均每天节约3人3小时的数据输入量。业务速度提高3-5小时, 实现货物跨企业跟踪, 通过整合各类物流信息平台可以无缝的提供行业发展、道路通阻、车源货源、货物跟踪、经营信息的等各类信息。

LOGINK“东北亚物流信息服务网络 (NEAL-NET) ”的合作机制的建立在国际方面的最直接的效益是使国际集装箱进出口的物流过程可视化, 提高国际贸易的物流效率。据《Containerization International Yearbook 2012》数据显示, 中日韩3国间进行的集装箱货物吞吐量约16.17亿TEU (2010年) , 占世界整体的32.12%。除了东北亚物流圈的建设外, 我国在国际方面的连接, 目前正在和新加坡进行谈判, 并积极与欧盟进行沟通。LOGINK平台在国际NEAL-NET的建设的间接的效益是可推动、促进本国的区域经济, 带动其他行业的发展。满足物流活动参与方的管理要求, 提高制造业、商贸业的竞争力, 有利于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物流经营理念和经营业态, 改进经营方式, 加快与国际物流市场接轨的步伐。平台的建设还将进一步带来商流、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的集聚, 以及交通运输业、商贸业、金融业、信息业和旅游等多种产业的发展。

综上, LOGINK的标准化建设, 不仅节省了物流企业大量的接口建设的成本, 而且节约了社会资源, 同时还为我国物流行业规范化管理, 国际化互联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 国家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目前的不足及建议

目前, 首先LOGINK的推广力度仍然不足, 在推广过程中需要首先改善企业对标准推广的看法, 需加大对中小企业推广的培训。标准推广的困难是最主要的问题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 企业对于物流信息化认识不够, 很难接受新的思想;其次, 企业认为改造后效果不明显, 既要浪费时间、精力在标准的改造上面, 又不能直接产生利益。

其次, 多省共建还需要进一步加强。通过目前加入LOGINK的携手共建的省级省市来看, 要实现国家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全面共建及互联, 仍有近30%的提升空间。参考文献

摘要:在介绍国外发达国家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应用之后, 对我国国家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又名LOGINK, 从平台的发展、特征及构架、效益进行分析总结, 并指出目前我国物流公共平台存在的不足。

关键词:物流公共信息平台,LOGINK,特征及构架,应用

参考文献

[1]Lothar, Loehmaier.通过IT技术成为欧洲物流中心[J].现代制造, 2006, (23) :38-39.

[2]Jesus Cambra-Fierro, Rocio Ruiz-Benitez.Advantages of intermodal logistics platforms:insights from a Spanish platform[J].Supply Chain Management: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2009, 14 (6) :418-421.

[3]http://www.logink.org/eac/web/info/index.html[DB/OL].Copyright@, 2007-2010.

国家级平台 篇9

今年国务院通过的《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 (2014-2020年) 》指出, 要着力发展第三方物流, 引导传统仓储、运输、国际货代、快递等企业采用现代物流管理理念和技术装备, 提高服务能力。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有关专家表示, 我国物流业已步入转型升级的新阶段。但是, 物流业发展总体水平还不高, 发展方式比较粗放。主要表现为, 物流成本高、效率低。2013年全社会物流总费用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高达18%, 高于发达国家水平1倍左右, 也显著高于巴西、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的水平。“面对行业现状, 我国需要鼓励社会资本更多地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提升和发展仓储、运输等业务。”

国家级平台 篇10

关键词:国家航空产业基地,信息资源,共建共享

0 引言

建立国家航空产业基地信息资源平台就是在航空产业体系内各单位尽量减少文献重复收藏、重复加工,充分满足用户的多种信息资源要求,最大限度地节省人力、财力、物力。为了使航空行业各厂、所、院、校文献信息单位的信息资源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必须广泛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对航空各部门信息资源的布局和配置进行新的调整,对信息资源的采购、加工、建库、报道、检索等各工作环节实现或进一步推动自动化、集成化、网络化、数字化管理。以便在航空行业内,建立完善的信息资源综合保障体系,达到基地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目的。

1 建立基地信息资源平台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1.1 建立基地信息资源平台的必要性

1.1.1 提高基地的信息资源利用率

国家航空产业基地拥有丰富的信息资源,与我院及其他驻区单位进行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可以避免基地部分信息资源重叠,提高利用率;可以打破原有的封闭体制及其运行机制,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充分发挥自身信息优势开展信息服务,充分发挥地区信息资源中心的作用,支持地方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可以有效整合区域性的信息资源,实现信息资源的社会效益最大化。

1.1.2 缓解其他单位信息资源不足与社会对信息需求增长的矛盾

目前,所有驻地企业中,有些信息机构甚至连门户网站都没有。可见,无论从网络设施建设、信息服务能力还是信息资源来讲,它们是无法满足驻地用户对信息资源的利用需求的。通过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体系的建立,可以有效缓解其他信息机构资源不足与社会信息需求增长的矛盾。

1.2 建立基地信息资源平台的可行性

1.2.1 网络为各信息机构扩大服务范围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借助于网络各信息机构可以将其拥有的信息资源向社会开放,建立我院与基地其他信息机构之间的网上传递网络与业务关系,使基地参与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系统的信息机构的信息资源可以为更多的用户服务,从而基地的信息资源的利用率。

1.2.2 信息资源平台可以实现基地及驻区企业资源的优势互补

不同的单位具有不同的特色优质信息资源,比如,建有集航空人才培养和航空博览于一体的航空馆、国家重点支持的数控实训基地,能提供本校及其他单位人员的数控培训;学院图书馆馆藏图书46万余册,其中纸质图书24万册,电子图书20余万册,包括CNKI全文数据库、重庆维普中文科技期刊等数据库,涵盖航空、机械、计算机等多个专业。各个单位协作共建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体系,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率,以最低的成本为更多的企业提供更广泛的服务,实现信息资源的优势互补。

2 建立基地信息资源平台的对策研究

2.1 保障机制

建立共建共享共赢的利益平衡运行机制,就是以经济利益为基本驱动力,通过对参与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相关主体经济利益关系的调整,使各主体之间的利益达到一种相对平衡,并促使各相关主体产生一种积极参与共建共享的驱动力,从而实现对各相关主体思想行为的引导与控制,实现共建共享目标的调节过程和方式。

2.2 成立机构

资源共建共享是—个多方合作工程,需要有—个统一的管理协调机构,该机构负责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筹备策划、资源的配置调度、工程的分工协同、义务的承担、权利的分配等。这—机构应有—定的权威性,最好能得到政府的有关支持,这是实现基地信息资源共享的组织保障。由于基地各单位信息资源机构的规模大小不一,资金投入不均衡,对共享系统的贡献及需求有着较大差异,要使各机构携手合作。

2.3 门户网站

例如:建成后的网站主要包含几个主要功能:(1)文献信息资源。基地信息资源平台应该首先以文献信息共享为核心,使用户可以通过网站检索、预约、纸质图书,远程观看、下载电子图书。同时对于有实力的基地单位也可以通过网站发布自己的文献信息,提供给其他用户检索、使用,是文献资源得到最大化利用。另外,平台还可以实现文献捐赠、新书建购等功能,从而达到共建、共享、共赢的效果。(2)人力资源信息。该模块的建设可参考各类人力资源网。建成后,学校毕业生可通过网站发布求职信息,企业则可以发布招聘信息。学生、企业通过平台进行双向性选择,从而为学校扩展就业渠道,为企业扩大招聘范围,减小招聘成本。(3)交流论坛。平台还可以为用户提供一个开放的交流论坛。论坛主要完成两方面作用。1)用户反馈使用共享平台时的感受,提出意见想法,使平台的建设更趋完善。2)通过交流论坛、是平台聚集更高的人气,吸引更多的用户关注使用平台。(4)在线招聘。功能:网站动态提供企业招聘信息,管理员可进行更新维护,应聘者可将简历提交,提交的简历存入简历库,可依据职位、时间、学历等进行检索。

平台还可以提供一些便民信息查询。如阎良区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网站链接;部分驻基地企业的基本信息,对外联系电话等。使平台真正成为学校、基地、阎良区的信息资源中心。

实现航空产业基地信息资源建设,不仅是区域性信息机构发展的需要,也是一个地区文化建设的需要,是一个地区经济、文化、教育发展及建立和谐社会、实现科学发展的需要。实现信息资源建设,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需要各个参与机构的不懈努力,航空产业基地的信息资源才可以逐步建立区域性信息资源建设体系。

参考文献

[1]杨维平等.大学图书馆面向地方构建数字信息共享平台的探索与研究.载《现代情报》,2008,(11).

[2]杜占江等.建立区域性数字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体系.图书馆学刊,2009,(9).

[3]张瑞敏.浅谈文化信息资源共享语境下的文献资料建设.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24).

国家级平台 篇11

商务部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常务副主任王建国在开幕词中表示,“国家现代服务业服务交互支撑平台新闻发布会暨高峰论坛”的顺利举办将标志着我国自主研制开发的“现代服务业服务交互支撑平台”正式上线运行,标志着“政府引导、科技支撑、企业参与”的面向我国现代服务业跨越式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技术支撑环境和科技创新网络孵化环境初步形成;标志着我国信息化建设的方式特别是加快广大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进程将进入一个实践探索的新阶段。

目前,技术的集成度“高”、人力资本含量“高”、附加值“高”,促进“新”技术、“新”产业形态和“新”服务方式的形成与发展,这“三高”和“三新”已成为现代服务业的典型特征。但是,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整体水平以及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程度与发达国家乃至部分发展中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服务领域集成应用能力严重不足,已成为制约我国现代服务业产业发展和服务业市场开放程度的主要“瓶颈”之一。

本次高峰论坛正是在金融寒流中抓住机遇,邀请各方专业人士共同解读、交流分析国内关键政策和创新模式,掌握实体经济电子商务发展动向和需求,分享实体经济互联网化和电子商务运营企业的成功案例的一项行动。论坛意在以现代服务业发展促进流通,科技发展促进商务创新,平台所聚合的共性服务为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科技部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司副司长杨咸武表示,我国自主研发的现代服务业服务交互支撑平台的正式上线运行是“现代服务业科技行动”计划中的一件大事,是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现代服务业共性技术支撑体系与应用示范工程”的重要成果,必将对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商务部信息化司副司长聂林海说,涉及国民经济和社会生产主要领域的互联网应用情况仍远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传统服务业和传统实体经济的互联网化和改造升级将成为下一波互联网发展的蓝海。金融危机或为我国传统服务业和实体经济互联网化、发展现代服务业创造良机。在经济贸易大环境不景气之际,推动经济增长转型多半会徒劳无功,外部危机的压力有助于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型升级。

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政务项目合作部副总经理张建军在作现代服务业服务交互支撑平台成果发布报告时指出,平台正式上线运行的现实意义在于促进传统实体经济互联网化,推进企业直接面对消费市场,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促进建立统一、标准、规范的电子商务服务环境,打消中小企业电子商务顾虑,帮助优质服务企业脱颖而出;集成了中小企業开展电子商务的各种工具和服务,可以一站式、多选择、高可靠、低成本地快速搭建网络营销业务。

国家级平台 篇12

国家物联网基础运营平台 (以下简称基础运营平台) 是面向全国范围、支持物联网公共服务的信息基础设施和综合服务系统。它利用新的定位技术和终端技术, 对目标体进行位置和业务数据感知, 利用现有通信手段对数据进行汇总, 利用数据融合技术、数据挖掘技术、大数据处理技术等对数据进行综合处理, 将数据处理结果开放给各种业务系统, 从而完成目标体特征数据收集、传输、处理、服务等一系列过程。

1 基础运营平台是物联网应用的关键

物联网属于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 受到各级政府、企业和研究机构的重视并得到快速发展。近年来, 我国物联网产业在标准制定、技术研发、产业发展和应用拓展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进展。在标准方面, 我国物联网标准体系已形成初步框架, 并且是国际传感网标准化四大主导国之一, 在制定国际标准中享有重要话语权, 向国际标准化组织提交的多项标准提案已被采纳。我国提交的“物联网概述”标准草案, 于2012年3月30日经国际电信联盟审议通过, 成为了全球第一个物联网总体性标准。在技术领域, 物联网芯片、无线智能传感器网络通信、传感器终端机、微型传感器、基于移动通信基站的室内外精确定位等方面均取得重大突破。在产业发展方面, 我国物联网产业已初步形成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 以及中西部地区四大区域集聚发展的总体产业空间格局。在应用拓展方面, 我国物联网主要应用领域为智能工业、智能物流、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能医疗、智慧城市、智慧景区和智能环保等, 其中, 智能工业占比达到20%。基础电信运营商也已将物联网业务提升到战略层面:中国移动物联网基地自建成以来, 累计投资已达10亿元, 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都已申请了物联网专用号段。

尽管我国物联网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 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与制约因素影响着其进一步发展。例如, 产业发展以政府驱动为主, 缺乏市场动力;顶层设计亟待加强, 缺乏统一开放的国家级服务标准、基础设施和基础运营平台;物联网芯片等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能力亟待进一步提升;产业集中度低, 产业结构不合理, 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位置信息不健全, 缺乏广域室内精确位置信息, 等等。

从推动我国物联网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促进信息消费、开创物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出发, 当前加强顶层设计, 加速统一的国家级服务标准建设和广域室内精确定位基础网络建设, 开发室内地理信息系统, 整合物联网基础数据资源, 构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天地一体、技术先进、跨行业、跨区域、全国性运营的国家级物联网基础运营平台具有特别重要意义。通过基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级物联网基础运营平台建设与服务, 可以形成北斗差异化竞争优势, 促进北斗系统产业化、规模化应用, 推动信息消费;推动高精度位置服务创新, 促进产业融合与应用拓展, 加速物联网、智慧城市及相关战略性新兴产业广度与深度发展;满足商场室内导航、民生关爱、旅游出行等大众服务应用的迫切需要;提升消防救援、刑侦治安、危险品管理等公益性服务水平, 等等。

2 物联网不同层次需求与基础运营平台的服务模式

政府、企业、个人 (后二者可统称为大众用户) 等不同类型用户对物联网基础运营平台的需求可以分为三大类:对位置信息、温湿度等物联网感知信息的基础数据服务需求;对用户管理、接口管理、流量控制、计费收费等物联网应用的基础服务需求;以及对消防救援、民生关爱等各领域具体物联网应用的服务需求 (见图1) 。

2.1 物联网基础数据服务需求及模式

物联网基础数据服务需求主要来自于应用相对单一、变动不大、比较稳定、只需要某一方面数据即可满足需要的领域, 比如国土测量、城市规划、航道测量等领域对高精度位置信息的需求, 或移动互联网应用对基础位置数据、地理信息数据的需求。其服务模式如图2所示。

2.2 物联网应用基础服务需求及模式

物联网应用基础服务需求主要来自于业务功能相对复杂、具有共性业务功能需求、适合于直接运营或在二次开发基础上独立运营的行业和大众领域。例如, 包括交通领域对飞机、火车、汽车、船舶等运输和交通工具的监控调度管理及信息服务;物流领域对仓储货物定位引导、货物的远程跟踪、运输过程中货物流动、温湿度及安全性等状态的监控;旅游服务领域的景区管理和自助导游;大众领域的室内外无缝导航等。其服务模式如图3所示。

2.3 物联网服务需求及模式

物联网基础运营平台将选择具有重要社会意义和良好经济效益的物联网服务领域, 开发具体的物联网应用服务系统, 面向最终用户提供物联网服务, 比如消防救援服务、老年人与儿童关爱、监狱及服刑人员管理等。其服务模式如图4所示。

3 基础运营平台的构成及核心

3.1 基础运营平台总体框架

如前所述, 国家物联网基础运营平台是利用新的定位技术和终端技术, 对目标体进行位置和业务数据感知, 通过现有通信手段对数据进行汇总, 利用数据融合技术、数据挖掘技术、大数据处理技术等对数据进行综合处理, 将数据处理结果开放提供给各种业务系统使用, 从而完成目标体特征数据收集、传输、处理、提供服务等一系列过程。国家物联网基础运营平台总体结构框架如图5所示。

数据收集包括室内外精确位置信息、各种业务数据, 以及各种专业领域的数据收集。室内外位置信息的获取, 利用已有的GPS、北斗等系统获得室外位置信息, 开发建设室内定位技术和覆盖网络, 以获得室内位置信息;对目标体部署应用传感器和应用终端, 以获得各类业务数据;各种专业领域的数据, 可以接入专业系统已有数据, 例如空间遥感技术数据、CORS站数据等。

数据传输利用已有通信手段, 针对不同数据设计使用合理的传输方式, 将终端和业务传感器得到的数据汇集到物联网基础运营服务中心。

数据处理是用创新分析激活数据, 利用数据融合技术、数据挖掘技术、大数据处理技术等对采集来的数据进行转换、分组、组织、鉴别、计算、存储、检索和排序等综合处理, 从而导出有价值、有意义的数据信息。

物联网基础运营服务中心建有服务平台, 进行数据接收、存储、处理, 管理自建业务系统和外接业务系统, 通过门户向最终用户提供服务。

3.2 基础运营平台总体技术框架

物联网基础运营平台由六个技术层面构成, 分别是基础设施层、传输层、基础数据层、业务逻辑层、应用层和用户层。具体如图6所示。

基础设施层主要包括平台自建的广域室内定位广播基站和室内增补系统、局域室内定位节点, 以及北斗卫星定位系统、G P S卫星定位系统、天绘卫星遥感系统、区域/行业CORS站系统、交通信息采集系统、应用传感器等外部数据资源。

传输层主要是各类通信手段, 包括地面光纤、地面移动通信、卫星固定通信、卫星移动广播、地面移动广播、北斗短报文通信、通信专网以及互联网等。

基础数据层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合处理和存储, 并向业务系统提供数据访问服务。数据内容包括平台基础数据、终端及传感器基础数据、用户数据、业务应用数据、资源数据、室内外高精度位置数据、室内地理信息数据、空间遥感数据、广域/城域实时交通信息数据等。

业务逻辑层控制基础数据访问接口, 对业务系统进行接入管理;实现业务系统共性基础功能;管理业务系统的数据访问权限和流量占用。比如, 对不同用户可访问的基础数据的种类和数量的控制、对各用户访问权限的管理和流量带宽的控制、可使用的通信方式的管理、可调用的业务功能的管理, 等等。

应用层是指具体的应用系统, 包括业务系统和业务支撑系统两部分。业务支撑系统主要实现对外接物联网运营系统以及自建物联网运营业务系统的服务运营的支撑, 主要功能包括综合营业、综合计费账务、营销资源管理、数据采集应用等运营支撑子系统;运营维护、服务保障、分析优化、系统管理、资源管理等综合网管子系统;以及外部门户和内部门户等门户子系统。业务系统有两大类, 一是平台自建的物联网应用服务系统;二是外部合作伙伴以本平台提供的业务和业务支撑能力为基础构建的物联网服务运营系统。这些业务系统可以根据权限和合作模式的不同, 调用平台的物联网基础数据、通信能力、业务功能/逻辑模块和业务支撑能力。

用户主要分为政府用户、行业用户和大众用户, 这些用户可以是平台的直接用户, 也可能是平台外接物联网服务运营平台的用户。

4 基础运营平台建设及运营设想

国家物联网基础运营平台建设和运营中要注意遵循以下原则:

(1) 政府引导, 市场运营。物联网是国家重要的新兴战略产业, 深层次的综合应用具有跨区域、跨部门、跨所有制等特点, 因此, 在物联网迅速发展的现阶段, 为了引导我国物联网产业的健康发展, 需要政府高瞻远瞩, 前瞻性地统筹规划, 制定物联网基础标准, 推进各地区、各部门物联网建设中基础设施建设与标准方面的统一协调性, 以便于互联互通达到更好的经济社会效益。同时, 在应用与运营层面上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 形成国家物联网基础运营平台建设与运营的良性发展机制。

(2) 依托北斗系统, 统一标准。国家物联网基础运营平台要依托我国自主研发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来建设, 在国家战略安全上具有重大意义。同时, 为了充分发挥物联网无时无刻、无处不在的相互联通, 需要通过国家物联网基础运营平台建设对位置信息的采集、处理、服务等制订统一标准。

(3) 资源整合, 共建共享。本着共建共享原则, 通过建设国家物联网基础运营平台打破各自为政、相互封锁的陋习, 把物联网应用中的一些共性信息资源整合到同一个平台上来, 并采取市场化方式向各物联网应用平台提供开放性服务, 以求达到规模经济效益, 为全国各地区、各领域物联网的均衡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上一篇:弑母下一篇:中国法和国际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