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国家概况课教学

2024-11-30

英语国家概况课教学(共10篇)

英语国家概况课教学 篇1

高职高专院校的职业教育既是教育事业中与社会经济发展、与人民群众的利益联系最为直接、最为紧密的一种教育形式。同时,高职高专院校也是培养专业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目前,我国一些高职高专院校英语教学模式尚沿袭、停留于传统教学模式,并未形成以就业为导向、具有高职高专院校特色的应用实践型教学体系,尤其缺乏可操作性与实践性。因此,我国一些高职高专院校通过不断创新教学模式,以期为国家、社会、企业培养出更多的、具有较高英语水平的毕业生。同时,也欲通过不断创新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新模式,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职业技能、提高上岗就业率。英语国家文化概况是一门人文素养课程,也是高职高专英语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其总体教学目标是:“比较系统地介绍英、美等主要英语国家的文化传统、宗教信仰、地理概貌、经济概况、历史背景、政治制度、风俗习惯及社会生活等诸多方面的基本知识”“帮助学生了解主要英语国家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加深学生对语言文化的理解,从而促使其更好地掌握和运用英语语言。”然而在实践教学中,很多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概况课程的学习效果并不理想,进而也直接影响到了高职高专院校学生英语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因此,笔者结合高职高专教育的特点,为全面提升高职高专学生学习英语国家文化概况的成效,提出了将研究性学习应用于“LIC”教学模式,以期为改善高职高专学生英语学习习惯以及学习的自主性提供更多的参考。

一、英语国家文化概况课程在高职高专院校开展现状

目前,我国高职高专院校已明确了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有英语交际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以适应国内外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同时,要求在制订英语专业教学计划时,必须从职业技术教育的自身特点出发,全面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英语实际操作能力、英语语言交际能力。一个社会的语言也是该社会文化的一个主要内容,因此,我们也可以将语言和文化的关系看做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由于语言作为一个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殊性集中体现在:语言是学习文化的一种工具,而人在学习、运用语言时,也会自然而然地获得整个文化。只有较好地了解、熟悉一个国家的文化背景,才能学好、运用好这门语言,并在有效的沟通下促进彼此文化的深入交流。因此,高职高专院校英语专业均开设了英语国家文化概况课程,让英语专业的学生通过更多的了解、学习西方国家文化传统、宗教信仰、地理概貌、经济概况、历史背景、政治制度、风俗习惯及社会生活等知识,来全面提高英语的学习与运用能力。

英语国家文化概况是高职高专院校英语专业的必修课,但其在教学中的地位并没有真正得到重视。如,该课程的教学课时数少,与其教学内容多且范围广而矛盾;再如现行《英语国家文化概况》教材内容相对滞后,一些国家的发展信息并未做到与时俱进。从学生的角度来讲,高职学生的英语水平、知识普遍偏低,其英语阅读能力较弱,也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也会造成该课程的教学实效性较差。另外,一些高职高专院校对英语国家文化概况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多以“点到为止”为教学目标,这也阻碍了学生的英语水平的提高。

二、研究性学习和“LIC”教学模式内涵

(一)研究性学习

广义上的研究性学习是指为专门课程而存在的、有效的学习方式与学习策略;这也是我们通常所运用的“研究性学习”方式。而狭义上的研究性学习,则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之下,对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可以主动获取知识,并能够有效地促使学生可以将获取到的知识加以运用,去解决问题。因此,研究性学习即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还能有效激发、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合作质疑的意识,进而在提高综合技能的同时,学生也可以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发展、不断完善,逐步成为社会需要的实用型人才。

(二)“LIC”教学模式

LIC教学模式主要是由三部分构成,即本土(Local)、产业(Industry)和客户(Customer)。该教学模式主要是针对英语学习过程中,立足于英语国家的背景、当地的产业经济发展情况以及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需面向的对象国或是客户群体的整体学习,进而使高职高专院校英语专业学习可以了解更多与英语国家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等相关的人文背景,最终对提升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学习更具针对性。

三、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教学研究

(一)研究性学习主题的确定

绍兴地区有涉外企业数千家,其对翻译、报关人员、外贸跟单员、会展人员等英语专业商务人才需求十分巨大,且对人才要求相对较高,不仅要具备听、说、写、译、读等综合英语语言知识以及相应的国家人文背景、英语实践操作知识,同时,还要求此类人员必须具备较高水平的社交能力与协调能力。依据“LIC”教学模式,本文结合绍兴地区本土产业经济面向的主要国家、客户群,将高职院校学生研究性学习的主题确定为印度、俄罗斯、巴西、中东国家等为对象国。

(二)研究性学习对象的确定

本文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教学实践过程中,选取绍兴某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2014届大一的两个班为实验对象,选取一个班为实验班(48名学生):该班采用将研究性学习应用于“LIC”教学模式;另一个班为以对照班(47名学生):仅以普通教学方式实施教学。

(三)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

1. 准备阶段。

由高职英语专业教师向学生对此次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意义以及方向进行了系统讲解,然后对研究性学习的要求、具体内容、过程、方法进行了详细讲解。

2. 实验阶段。

把实验班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分别让学生选择所欲学习的国家。本教学以研究性学习各项要求、步骤严格实施;在每个小组选择课题之后,随即进行课题准备、开题、实施、成果展示、总结交流。

(四)研究性学习实践结果

两个班经过两年的对比实验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1. 英语国家文化概况的教学理念得以有效转变。

在研究性学习应用于“LIC”教学模式之后,英语教师均可全面摒弃传统“灌输”教学模式,将课堂的主体地位交还给学生。在“以学生为主体”为教学核心理念的影响下,结合以就业为导向,以适应国内外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并要求制订教学计划过程中,均可以有机地结合职业技术教育的自身特点,侧重培养学生英语实际操作能力、英语语言交际能力,进而也促使高职英语学生能够与就业相关度较高的英语学习内容产生极大兴趣。

2. 英语国家文化概况课教学效果得以全面提高。

经对该高职实验班学生的问卷调查、统计发现:80%以上的英语专业学生认为教师目前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可以让他们获得更多的知识,并学会了获取相关学科知识的不同方法和渠道;同时,通过研究性学习也能够让课堂上学习的相关知识更深刻、更实用。

3. 学生学习方法得以拓宽。

经对该高职研究班学生的问卷调查、统计发现:85%以上的英语专业学生认为,该教学模式下英语专业学生在课堂上课过程中,他们会自主思考、积极主动参与课堂相关教学活动,并在该教学模式下,逐步掌握了质疑、释疑的能力,也提升了自己未来的就业竞争力,这对自己未来走向工作岗位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4. 学生学习成绩得以提高。

经对该高职实验班学生的问卷调查、统计发现:实验班学生的综合英语成绩、英语等级过级率、自主学习能力均较对照班要高。同时,实验班学生的英语知识结构,包括有专业知识、综合知识均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其职业能力(包括商务英语实践或操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自主获取知识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及调适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独立工作能力等)也明显较对照班提升明显。

经过为期一年的研究性学习应用于“LIC”教学模式对比研究,实验班和对照组的期末成绩以及综合评价差异明显:首先,实验班的期末成绩平均分比对照班高出7.2分;而实验班的形成性评价成绩也高出对照班6.7分。另外,实验班的职业能力考核,也明显高于对照班。

四、结语

将研究性学习应用于“LIC”教学模式的最终目标就是以就业为导向,全面改善高职高专学生英语学习习惯以及学习的自主性,全面提升其英语学习能力与职业能力,为其将来走向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基础。但是,全文的研究性学习应用于“LIC”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受实验对象、实验区域所限,导致样本数量相对较小,且受该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生源不高所限,仅采用了两个班为研究对象;加之各班学生的英语基础水平也存在着较大的个体性差异,因此,在小组选择目标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但是,从本次研究的结果来看,将研究性学习应用于“LIC”教学模式对全面提高英语国家文化概况课的教学效率,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提升其职业竞争力仍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该教学模式也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摘要:英语国家文化概况课是一门人文素养课程,该课程主要是为高职高专院校英语专业学生进行跨文化意识培养而开设的。受传统教育模式影响,很多高职高专院校在进行英语教学时,往往侧重于对学生英语基础知识、口语等的教学,使之可以熟练掌握英语;但是,由于学生缺乏对西方文化以及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宽容性的了解,进而导致学生英语灵活运用能力相对较差。因此,为使高职高专学生更好地学习英语国家文化概况,提出了将研究性学习应用于“LIC”教学模式,以期为改善高职高专学生英语学习习惯以及学习的自主性提供更多的参考。

关键词:高职高专,教学实践,“LIC”教学模式,研究性学习

参考文献

[1]周慧芳.研究性学习引入大学英语精读情境教学模式的实证研究[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4(2).

[2]耿志英,周瑞珍.论研究性学习理念下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构建[J].职业时空,2010(2).

英语国家概况课教学 篇2

全部题目用英文作答,并将答案写在答题纸的相应位置上,否则不计分。

考试时间共150分钟。

Part One (40 points)

I. Read the following unfinished statements or questions carefully. For each unfinished

statement or question, four suggested answers marked A, B, C and D are given. Choose

the one that you think best completes the statement or answers the question. Write the

letter of the answer you have chosen in the corresponding space on the answer sheet. (40

points, 1 point for each)

1. On the island of Great Britain, there are _______.

A. four political divisions --- England, Scotland, Wales and Northern Ireland

B. four political divisions --- England, Scotland, Wales and Ireland

C. three political divisions --- England, Scotland, and Wales

D. three political divisions --- England, Scotland, and Northern Ireland

2. Who invaded and conquered Britain for the first time in 55 BC?

A. Emperor Claudius

B. Julius Caesar

C. King Alfred

D. King Ethelred

3. Who is the author of Murder in the Cathedral?

A. Christopher Marlowe

B. T. S. Eliot

C. Ben Johnson

D. Thomas Becket

4. In England, the most famous of the Catholic conspiracies was _______.

A. the Cobham’s Plot

B. the Gunpowder Plot

C. the murder of Thomas Becket

D. the execution of Mary Queen of Scots

5. English colonial expansion began with the colonization of ________.

A. India

B. Australia

C. Canada

D. Newfoundland

6. The economic policy Britain pursued in the 1950s and 1960s wa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______.

A. Karl Marx

B. Margaret Thatcher

C. John Maynard Keynes

D. Adam Smith

7. The Royal National Eisteddfod is a(n) _____ festival of poetry, music and other arts.

A. English

B. Scottish

C. Welsh

D. Irish

8. The British constitution is made up of the following except _______.

A. commonwealth law

B. conventions

C. common law

D. statute law

9. In Britain, capital punishment is the penalty of _______.

A. piracy

B. treason and murder

C. assassination

D. piracy and treason

10. _______ is more important than Christmas to Scots.

A. New Year’s Day

B. Whit Sunday

C. April Fool’s Day

D. Easter

11. The Hundred Years’ War with France was fought ________.

A. from 1327 to 1443

B. from 1337 to 1453

C. from 1347 to 1443

D. from 1357 to 1453

12. From 1649 to 1658 England was called a Commonwealth. It was ruled first by Oliver

Cromwell as _______.

A. Lord Protector

B. Lieutenant General

C. Commander of the New Modal Army

D. President

13. Ireland is divided into two political parts: _______.

A. Northern Ireland and Southern Ireland

B. Southern Ireland and the Republic of Ireland

C. the Republic of Ireland and Northern Ireland

D. Northern Ireland and Britain

14. Ireland has a bipolar political system with two major parties: _______.

A. Fianna Fail and Fine Gael

B. Sinn Fein and Fine Gael

C. Fianna Fail and Sinn Fein

D. Sinn Fein and IRA

15. _______ has been called the American Ruhr.

A. The Ohio River

B. The Mississippi

C. The Missouri

D. The Colorado

16. The Constitutional Convention in America was attended by _______.

A. all of the 13 states

B. all of the states except Maryland

C. all of the states except Rhode Island

D. all of the states, but later Rhode Island withdrew from the convention

17. The largest of the racial and ethnic minorities in the U.S. is the ______.

A. blacks

B. Hispanics

C. Asian-Americans

D. WASPs

18. The goal of Roosevelt’s New Deal was ______.

A. to change the American economic system

B. to save the American democracy and the capitalist system

C. to weaken monopoly interests in America

D. to nationalize banks and financial institutions in America

19. Which of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is TRUE?

A. The Louisiana was taken from Britain as a result of the war of 1812.

B. The Louisiana Territory was ceded to the United States by France.

C. The Louisiana Territory was purchased from Spain.

D. The Louisiana Territory was purchased from France.

20.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NOT TRUE about the Vietnam War?

A. The United States was weakened as a result of it.

B. American society had never been so divided since the Civil War.

C. Richard Nixon changed the strategy into “Vietnamization” of the war.

D. The cease-fire agreement was signed in 1975.

21. The following are the factors that have contribu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U.S.

economy EXCEPT _____.

A. the vast space and resources of the land

B. the ideals of freedom and economic opportunity

C. English as its national language

D. hard work by the people

22. America’s post-war policy toward the former Soviet Union was _______.

A. isolationism

B. containment

C. appeasement

D. neutrality

23. The second highest level of the federal judiciary in the U.S. is made up of ______.

A. the Supreme Court

B. the courts of special jurisdiction

C. the courts of appeal

D. the district courts

24. In the U.S., nearly all the ______ practice some form of open admission.

A. research universities

B. private colleges

C. public community colleges

D. specialized institutions

25. Among those American writers, ____ was awarded the Nobel Prize for Literature in 1954.

A. Walt Whitman

B. Ernest Hemingway

C. Mark Twain

D. Washington Irving

26. In order to remember George Washington, _______.

A. a memorial hall was built in his birthplace

B. a memorial hall was built in Washington D.C.

C. a tall white Washington Monument was built in the capital

D. an expensive car was named after him

27. The name “Canada” is believed to be derived from an Indian word “Kanata”, meaning

______.

A. a settlement

B. a country

C. a meeting place

D. a colony

28. By ______, Upper Canada and Lower Canada were created.

A. Canada Act of 1791

B. Quebec Act of 1774

C. British North American Act

D. Act of Paris in 1763

29. ______ and _______ are two main federal parties in Canada.

A. The Liberal Party, the Social Credit Party

B. The Liberal Party, the Progressive Conservative Party

C. The New Democratic Party, the Social Credit Party

D. The New Democratic Party, the Progressive Conservative Party

30. Since 1971 the Canadian government has adopted a policy of ______, recognizing that

cultural pluralism within a bilingual framework is the essence of the Canadian identity.

A. assimilation

B. integration

C. multiculturalism

D. gender quality

31. The majority of French Canadians live in _______.

A. Quebec

B. Ontario

C. Newfoundland

D. Nova Scotia

32. The Parliament of Canada is made up of all the following EXCEPT _____.

A. the Crown

B. the Senate

C. the House of Commons

D. the National Assembly

33. The Great Barrier Reef is included on the World Heritage list because it has _____.

A. the most beautiful seascape in the world

B. the greatest number of islands in the world

C. the most diverse and complex marine life in the world

D. the longest coast in the world

34. The first major discoveries, made in _____ in the early 1850s, resulted in gold rushes in

Australia.

A. Queensland

B. South Australia

C. Victoria and Tasmania

D. Victoria and New South Wales

35. It is assumed that the first Europeans who reached Australia’s shores were ______.

A. the Dutch

B. the English

C. the Germans

D. the Spanish and the Portuguese

36. Under the Whitlam government “God Save the Queen” was replaced by _____ as

Australia’s national anthem.

A. Waltzing Matilda

B. Click Go the Shears

C. Advance Australia Fair

D. My Country

37. With regard to its size, Australia is ______ country in the world.

A. the third largest

B. the fourth largest

C. the fifth largest

D. the sixth largest

38. In Australia, the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 and the Senate have equal powers EXCEPT

that _____.

A. the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 cannot introduce money bills

B. the Senate cannot introduce money bills

C. the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 can pass laws

D. the Senate can pass laws

39. The capital of New Zealand is ________.

A. Nelson

B. Wellington

C. Melbourne

D. Dunedin

40. Which of the following about New Zealand is TRUE?

A. New Zealand is a republic.

B. New Zealand has three major political parties.

C. New Zealand has a bicameral parliament.

D. Queen Elizabeth II is represented in New Zealand by the Governor-General.

Part Two (60 points)

II. Give a one-sentence answer to each of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Write your answer in

the corresponding space on the answer sheet. (30 points, 3 points for each)

41. Why is Alfred known as “the father of the British navy”?

英语国家概况课教学 篇3

关键词: 后方法 英语国家概况 自主学习

应用语言学教授Kumaravadivelu提出运用各种方法,谋求最佳教学法,创造学习机会,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综合培养多种语言技能,促进师生之间的协商互动,提高文化意识,培养语感等。如何在英语国家概况课程中运用相关方法的探讨应运而生,并且其运用效果:是否“后方法”教学方法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其自主学习,促进知识的获取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等值得调查研究。

一、“后方法”教学法的应用方案

本研究将“后方法”教学法应用于《英语国家概况》课程,受试班级分别为湖南城市学院外国语学院英语本科的1205101至104班,所用的教材为《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入门》(朱永涛,1997:156-251)。对英语专业大二的1、2、3、4班学生进行实证研究。试验在两组被试学生中进行,实验班1班师范班和3班商务班学生接受采用的“后方法”教学理论框架为基础的教学模式,控制班2班师范班和4班商务班的学生接受以老师为主进行展示和讲解的教学方式。实验工具采用实验之后的调查研究,其中在实验班课堂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求最佳教学方法,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如presentation(观点陈述),seminar(课堂讨论),mini-contest(小竞赛)和min-i project(小型科研课题)等。

1.Presentation(展示)

提前布置任务,如介绍英国的各个节日、体育娱乐项目、英国历史、毛利人等,每四个同学为一组,每组学生可以用ppt展示,加入相关图片、音乐背景及其视频,规定在每次课堂开始的10分钟发言人展示并解释ppt,之后3分钟由其他学生提出质疑,3分钟回答提问。教师对刚做完的项目展示进行点评时多表扬那些努力使用语言的学生,在强调流利的练习中不要当场纠正错误,让学生参与的兴趣更浓厚;还要指出需改进的地方,使学生的项目研究及其展示越做越好。

2.seminar(课堂讨论)

提前布置任务和分组,在课堂上分组讨论,如要求学生讨论美国政权三权分立的优缺点,讨论5分钟之后,每组派人讲叙讨论意见或结果。之后,老师务必要多表扬、多肯定。

3.mini-contest(小竞赛)

在章节结束时可采用此种小竞赛,检查学生是否掌握了本章关键的知识点,在屏幕上显示题目及其四个选项,看哪一组最先得知答案,这样能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促使课后加倍努力,争取下次做得最好。老师可鼓励表现得好的小组,平时成绩加分,对于没有回答出来的题目要加以进一步的解释。

4.mini-project(小型科研课题)

以寝室为单位进行分组,老师设计好科研选题或者学生自行选择感兴趣的课题,如选题是英国受外国侵略的影响、英国历史中国王的奇闻逸事等,建议学生到网上或者去图书馆查找有关英国历史的书籍,从语言、文化及城市建设等分析研究。派给每个组员不同的任务,督促他们按时完成、汇总资料,撰写报告。老师在评定时应该奖励为主,只要认真查找资料、撰写报告的组都加平时分。

二、运用效果

课程结束时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及访谈,接受采用“后方法”教学理论框架为基础的教学模式的实验班1班师范班27人和3班商务班学生29人,接受传统教学的控制班2班师范班28人和4班商务班的学生29人,问卷调查结果如下:

1.你觉得课程英语国家概况信息量大吗?

2.你上课之前预习这门课吗?

3.你觉得课堂氛围怎样?

4.你感觉一期下来课堂里能记住的学习内容多吗?

5.你会跟不上老师的进度吗?

6.你对这门课程感兴趣吗?

7.通过此课程学习有没有加强你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8.通过此课程,你的学习能力加强了吗?

9. 你喜欢老师的教学方法吗?

10.对本课程有什么建议?

从调查问卷的数据统计中,我们不难发现控制班和实验班的大多数学生都觉得课程英语国家概况信息量大,都认为此课程能学到很多有用的东西。然而,控制班不预习的人多于实验班,实验班经常预习和每次预习的人数多于控制班。控制班感觉课程沉闷枯燥的人多,实验班感觉课程沉闷枯燥的很少,一半的人认为很活跃。控制班35.09%的人认为在课堂里能记住的内容少,实验班只有7.02%的学生认为能记住的内容少。大多数实验班的学生能跟上老师的进度,控制班跟不上的人数较多占31.58%。实验班通过此课程学习提高了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培养了英语学习能力,然而在控制班的效果不明显。实验班的学生喜欢老师的教学方法,控制班则有很多人不喜欢老师的教学方法。控制班很多学生认为老师讲练的授课形式单一,课堂收获不多,知识点难记,可以尝试更多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实验班提建议的不多,对课程比较满意,自己主动预习课文,上课积极参与各项活动,回答思辨性问题和课题项目,发散了创新性思维,最终培养了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等。

三、结语

实验班和控制班的对比可以说明在实验班所采用的“后方法”教学模式得到了学生的广泛认可,学生的学习表现及主观能动性都得到了显著的提升。老师在采用传统教学和“后方法”教学理论框架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后,发现在“后方法”教学理论框架为基础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大大提高,他们能积极配合老师的各项任务,让他们上课更轻松。“后方法”视野下采用各种教学方法,真的能创造最大学习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1班和3班的学生从被动变成主动学习英语国家概况,主动预习课文,上课积极参与各项活动,回答思辨性问题和课题项目,激发了创新性思维,最终培养了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更好地掌握了英语技能。完成小组活动、设计,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在一起讨论,运用集体智慧解决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这样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指导学生共享知识,更能消除学习焦虑,弘扬团队和互助精神,增强集体荣誉感。但如何防止学生敷衍了事,是我们仍需讨论的问题,希望同行们能共同研究这个问题,并希望把此次研究的结果推广到其他专业课程,让整个外语院的学生受益。

参考文献;

[1]Ellis R.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 OUP,1985.215.[3]Ellis R.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OUP,1994:565-610.

[2]罗晶.《英语国家概况》课堂教学的创新——2P教学法的实践[J].外语界,2004(3).

[3]陶健敏.Kumaravadivelu“后方法”语言教育理论述评[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11).

[4]胥懋云.论共同参与式教学法在外语课堂教学中的六点优势[A].胥懋云.二十一世纪大学英语教学改革[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1-6.

英语国家概况课教学 篇4

根据2000年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英语国家概况》(后文简称《概况》)是为英语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一门专业知识必修课。该课程的整体目标是:比较系统地介绍主要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包括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学文化、科技教育、宗教习俗等。

目前,在西安外国语大学英文学院,我们为英语专业一年级学生开设《英语国家概况》这门专业必修课,每周2学时,共19个教学周,班级规模90-120人左右。鉴于该课程学时少,内容多,因此仅探讨英美两国的相关内容,暂不涉及其他英语国家,如加拿大、澳大利亚等。

经过笔者多年教学实践,发现该课程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教学问题。

1.教学内容庞杂,学时严重不足。在19个教学周中,教师需要教授英美两国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教育、文学、文化等章节的内容,其中涵盖了几百个大大小小的知识点和语言点;虽然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有所侧重,尽量做到详略得当,但依然觉得很多重点内容无法展开,只可浅尝辄止;而学生对一些难点内容也似懂非懂、难于掌握,对很多感兴趣的话题亦无法深入了解。此外,为了完成教学进度,课堂教学日渐程式化,造成有的学生“吃不饱”、“不够用”,有的学生“吃不了”、“用不了”。

2.班级庞大,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效果不理想。在90-120人的大课堂上,教师的授课方法以讲授法为主,虽然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但由于课程内容多,课堂时间有限,无法开展多种多样的课堂活动和讨论,难免出现“满堂灌”的现象,以致于教师机械地讲,学生被动地听,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无法得以体现,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受到压抑和损害。

3.教学层次不高,难以达到既定教学目标。学生大多只满足于记忆课堂内容,学习仅停留在知识的简单识记层面,对课程内容缺乏宏观把握,缺少对所学知识的分析、判断,及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比较等高层次思维活动。因此,该课程也很难实现让学生陶冶情操、开阔眼界、充实心灵、启迪智慧、构建知识结构的目标。

4.该课程与文化类其他课程之间缺乏必要的关联。《英语国家概况》作为英语专业基础阶段的专业课程为学生进入高年级学习打下基础,课程所涉及的历史、文学、文化等内容与其他的英美文学文化类课程息息相关,如《英国历史》、《美国历史》、《英国文学》、《美国文学》、《英国社会与文化》、《美国社会与文化》等。但在实际授课中,由于师资有限,教师只能顾及各自课程,所以在教学中难免出现内容重复、互不衔接的现象。

英语专业文化类课程的相关研究

关于英语专业文化类课程的教学研究开始于上世纪90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以及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众多学者纷纷提出了将多媒体手段引入英语专业文化类课堂[1][2]。

后来,以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为目标,一些学者提出了将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相结合,在文化类课程中体现“文化”特色的教学模式[4]。

近几年来,英语专业文化类课程的教学研究向“内容依托”教学,构建“内容·语言”相融合的课程体系[5][6]以及构建“英语文学及文化课程群”的方向发展[7]。

研究内容

本研究在微课理论指引下,利用国内外现有的微课研究成果,旨在探索一种适合英语专业文化类课程特点的新型教学模式。

微课(Micro-lecture),顾名思义,即微小的课程,又名微课程,是一种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而言的形式微小、内容简短的课程模式,通常由时长很短的微课视频为主要载体,辅以授课的配套资源组成。

2008年,美国圣胡安学院高级教学设计师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首次明确提出“微课”的概念[8]。国内率先提出微课程概念的胡铁生认为“对教师而言,微课程将革新传统的教学与研究方式……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对学生而言,微课程能更好地满足他们对不同学科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按需要选择学习的要求,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资源……基于微课程的移动学习、远程学习、在线学习、泛学习将会越来越普及,微课程必将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9]。

在微课设计理念的指导下,系统梳理课程知识点,找出并确定支撑这些知识点的核心概念。以核心概念为主要讲授内容,开发制作若干5-15分钟时长的微型教学视频。开发制作与微型视频文件配套的微教案、微课件、微习题等教学辅助材料。将制作完成的微课资源整理成系列微课程,应用于英语专业文化类课程教学中,实现同类课程之间的关联与整合。

研究特色

本研究认为,微课理念的引入将很好地解决《英语国家概况》课程中现存的诸多教学问题。

1.教师可以利用微课作为课堂教学的授课素材,改变传统授课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

2.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自主学习微课视频及相关辅导材料,充分消化重点、难点内容;而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有更多的时间答疑解惑、组织讨论或开展其他形式的教学活动。教师的主要工作不再是课堂讲授,而是在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中充当促进者和指导者,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使学生在课堂上占据主动地位,从而实现“翻转课堂”。

3.微课的引入使教师在课堂上不再费时于较低层面的知识点讲授,而可以更多地引导学生对微课所学内容进行思考讨论、归纳总结、比较分析,帮助学生展开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

4.由微课开启的自主学习模式可以满足学生预习、复习和自主学习的不同需求,也可以满足不同学生对不同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按需学习的需求。微课教学资源也将成为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

5.本课程所开发的微课资源也可适用于英语专业文化类的其他课程,实现资源开放共享,促进教师间的相互学习与沟通交流,避免教学内容上的重复,并将同类课程有机联系起来。

根据该课程现行的几本教材,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本研究选取了57个知识点,涉及课程基本概念、重要历史人物、主要历史时期、政治制度、教育体制、文化现象、社会运动等。

《英语国家概况》系列微课目录:

I.英国地理与人口VI.英国文学

◇英国名称及相关概念◇16世纪文学

◇英国及组成部分◇17世纪文学

II.英国历史◇18世纪文学

◇罗马统治下的英国◇19世纪文学

◇安格鲁·撒克逊时代◇20世纪文学

◇诺曼征服VII.美国国土与人口

◇金雀花王朝◇美国地理

◇大宪章和议会起源◇美国人口

◇百年战争VIII.美国政府

◇玫瑰战争◇美国宪法

◇亨利八世和宗教改革◇美国政府组织机构

◇伊丽莎白一世和文艺复兴◇美国选举制

◇英国内战◇美国政党制

◇光荣革命IX.美国教育

◇工业革命◇美国教育概况

◇维多利亚时代◇美国高等教育

◇两次世界大战中的英国◇常春藤盟校

III.英国政府X.美国社会与文化

◇英国女王◇美国节日

◇英国议会◇美国音乐

◇英国政府机构◇美国体育

◇英国司法体制XI.美国文学

◇英国宪法◇早期文学

◇英国大选和主要政党◇19世纪文学

IV.英国教育◇现代文学

◇英国教育理念◇当代文学

◇英国教育概况XII.美国历史

◇英国中小学◇殖民地时期

◇英国高等教育◇美国独立战争

V.英国社会与文化◇美国内战

◇英国宗教◇二战中的美国

◇英国媒体◇大萧条

◇英国节日◇民权运动

◇英国体育

课程改革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以微课理念为指导的《概况》课程改革,必将为英语专业文化类课程的教学带来新的变化与挑战。在研究论证阶段,研究者预测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需要在研究过程中给予充分的考虑并寻找适当的方法予以解决。

1.知识点的划分需要进一步细化。《概况》课因其涵盖了纷繁复杂、千头万绪的众多知识点,一向都是英语专业学生的“心病”;而这一特点也为该课程的改革和研究带来极大挑战。如何划分知识点,知识点应该具体或精确到什么程度,都需要研究者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并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和认知程度进行调整。本文所提供的微课目录,仅为该课程的改革提供了一个框架式的概览,在研究实践的过程中,需要在此框架下对知识点展开进一步的考量与细化。

2.改革后的《概况》课程仍将不可避免地涉及基本知识点的识记,但更多地将把重点放在基础知识的应用和思辨能力的培养等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该课程改革并不能抛开《概况》课固有特点,使学习者完全摆脱对基本知识点的识记,本研究希望能够探索一种全新的授课模式,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以生动并富有趣味的形式,使学习者更好地掌握教学内容。

配套教学资源的开发需要跟进。微课程的建设不仅仅涉及微课视频的制作,配套资源的开发与应用也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比如微视频学习前的指导;学习后的测试、练习和思考题的设计等。配套学习资源数量不宜太多,但要与教学主题紧密结合,设计具有趣味性和启发性的练习,激发学习者自主学习的热情。

3.微课的网络学习与应用需要匹配的网络平台。微课学习离不开网络平台的支持,只有借助网络平台,教师和学生才能够充分利用微课资源展开学习、教学与研究。

参考文献

[1]李玲:《关于〈英美概况〉多媒体教学现状的探析》,《外语教学与研究考试周刊》,2012年第6期,第80-81页。

[2]尹铁超、刘颖、石敏、吴莉:《超时空多媒体课件对英美概况课程教学的正面作用》,《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1年第5期,第55-57页。

[3]肖凌鹤:《高校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几点思考——以〈英美概况〉课程为例》,《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第136-137页。

[4]蒋红、樊葳葳:《大学英语限选课“英美文化”教学模式初探》,《外语界》,2002年第1期,第42-46页。

[5]常俊跃:《英语专业“内容·语言”融合教学整体课程体系改革的教学效果分析》,《语言教育》,2013年第2期,第11-20页。

[6]常俊跃、赵秀艳、李莉莉:《英语专业低年级阶段系统开展内容依托教学的可行性探讨》,《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年第12期,第24-30页。

[7]李嬿:《英语专业英美文学及文化课程群的构建》,《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年第3期,第102-104页。

[8]Shieh,D.“These Lectures Are Gone in 60 Seconds”,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2009,(26):1-13.

英语国家概况上下册答案 篇5

UK:U1(I)5 不确定(II)3 不确定

U2,3,5,6,7,8没问题

U4(I)8 不确定 U9(I)10,(II)1 有问题

U10(I)5 不确定

10.题改为F USA:U5,7,8,13

U3(II)6.选C

U4(I)8 有问题

U6(I)6 不确定

U9(I)6,7不确定

U10(I)第8题 改为F 但还不确定

U11(I)3,10,12 不确定

U12(II)8题选B

U14(I)第三题改为F

U15(II)10选B

论《英语国家概况》教学模式 篇6

英语是当前世界上流行最广的语言之一。全世界说英语的人数仅次于汉语普通话的人数。世界上把英语当作第一语言来使用的国家主要有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对广大的英语学习者而言,在注重基本语言技能训练的同时,很有必要了解这些主要英语国家的社会和文化概况。

《英语国家概况》是高等学校英语专业作为了解主要英语国家开设的一门必考课。本课程的设置是为了让英语专业学生了解主要英语国家的地理、历史、经济、政治等方面的概况了解主要英语国家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和社会生活的其他有关情况。《英语国家概况》是一门使用性很强的文化知识课。一方面能通过英语阅读主要国家的背景材料,扩大知识面,另一方面能通过学习文化知识,进行语言基本功的训练,巩固和提高英语水平。

二、《英语国家概况》的教学现状

在我国各个高校的英语专业里,也开设了英语国家概况的课程。把文化(亦称为国情)的教育列为外语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有充分的理由的:一是从外语学习的角度看,和外国人交往不仅要精通他们的语言,还必须理解他们的文化、思维方式、价值观和生活习惯;二是在一个多元化的社会里,跨文化的理解对促进各国人民的相互尊重和合作、对维护世界和平都是极为重要的。所以Poyatos甚至创造出了一个和音素,词素并列的“文化素”(culturemes)的词,用于表示基本的文化单位,并提出达到“文化流利”(culture fulency)的培养目标。而Schumann则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提出了第二语言习得的文化注入模型(The Acculturation Model)。

目前,我国的英语国家概况课程的教学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近几年,有一定数量的有关英语国家概况的教科书在我国出版发行并得到了师生的一致好评。如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朱永涛、王立礼主编的《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入门》;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办公室组编的《英语国家概况》。并且有相当数量的英语国家国别研究的书籍出现,如由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肖惠云主编的《当代英国概况》;由外研社出版,梅仁毅主编的《美国研究读本》;外研社出版的《盎格鲁·撒克逊简史》等。目前在我国高校中普遍采用的是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朱永涛、王立礼主编的《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入门》。该教材分为上下两册,分两学期讲授。涉及70多个学时。上册的内容涉及英国、爱尔兰及澳大利亚,下册的内容为美国、加拿大和新西兰。教材内容翔实,文字简明易懂,英语地道,内容新颖,基本词汇量不超过2500个,是众多同类教材中的佼佼者,为多数学校所采用。

三、该课程存在的问题

在对英语专业学生中多次进行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英语国家概况》课程的问题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1. 许多学校对该课程的重视不够。

许多学校把原本用两学期讲授的《英语国家概况》课程的缩短为一学期,远远低于规定的授课时数。由于没有足够的授课时数,从而无法保证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其地位与精读等课程无法相比,与同等的英美文学课程相比,也略显不足。

2. 授课教师。

目前在许多高校的英语专业,《英语国家概况》由外教讲授,在某种程度上,把文化课程变成了口语课。由于外教往往对中国文化缺少了解,不能更好地从中国英语学习者的角度出发来讲解这门课程。其次外教也许只对自己国家的地理、文化较为了解,对政治、经济不一定有系统的了解,不能很好地兼顾各个板块的授课内容,学生从中获取的信息量较少,较片面。

3. 授课内容随意性大。

部分教师根据自己的个人喜好和主观判断,将部分授课内容划为可讲可不讲、不重要等。不仅误导了学生对这门课程重要性的认识,而且使学生不能够获取应该掌握的知识,使得该课程信息量差,没有发挥出该课程应有的特色。

4. 缺乏有效科学的考核方式。

许多院校在对英语国家概况课程的考核也略显随意,如由外教对学生进行口头测试或让学生针对某一知识点写小论文。即使采取笔试形式,其试卷也往往存在着不能全面地覆盖各考查点、客观题和主观题比例失当、试卷偏易等问题。

四、解决方法

1. 提高对英语国家概况课程的重视。

学校应该从根本上保证《英语国家概况》课程的授课时数,确保师资的配备投入,确保各个主要英语国家的地理、历史、经济、政治等方面的概况都被讲授并予以考核。

2. 师资队伍的建设。

在保证授课时数的前提下,尽可能由中国教师讲解该课程。由于专门从事国别社会文化方向的教师较少,学校应重视该课程师资队伍的建设,如由多名教师讲解该课程,集体备课,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将视频、音频及图片文件结合到课件中,通过视频、图片给学生一点感性认识。不时举行一些背景报告会,请教师或外国访客介绍其中一国的社会或其他情况,作为该课程的补充。

3. 有效科学的考核方式的建立。

1)针对教学计划中要完成的讲解内容,定期(以每一单元为单位)设计练习内容和形式,并适当让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做一些小论文。让学生更主动、更感性地去了解、掌握主要英语国家的各个方面;2)严格按考核目标设计期末试卷。不要扩大或缩小考试范围,也不要提高或降低考核标准;考试内容要覆盖到各个章节,并适当突出课程的重点内容,难易程度要适中;本课程采用的题型应有:单项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题、简答题、论述题等。

五、结语

总之,《英语国家概况》是一门使用性很强的文化知识课,在英语专业基础阶段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有助于英语专业学生在高年级的英美文学等课程学习,并对英语学习者在今后的外事交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作为学校、教师及学生,都不应该忽视《英语国家概况》课程的主要性。学校和教师应共同努力解决该课程的授课模式和考核形式的问题,改变《英语国家概况》在当前高校中可有可无的尴尬境地,让该课程的学习者最大限度地获得其有效信息,培养学生对目的语文化的兴趣和理解力,进而使他们主动观察、分析、对比、评价,并从深层文化探讨和研究中西方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朱永涛.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入门.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2]余志远.英语国家概况.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6.

英语国家概况课教学 篇7

一、教材是《概况》教学提高的瓶颈

《概况》是外语专业院系英语言专业的基础课。《概况》课程教材种类繁多。笔者使用过的日常教学常常参考的教材主要就包括了: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张奎武主编的《英美概况》,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朱永涛等主编的《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入门》,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来方安编著的《英美概况(新编)》,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C.W.Pollard,June Almes,和周叔麟主编的《新编英美概况教程》等。有实力的教师还自己编写《概况》课程讲义。一些学校还引进了相关的国外出版物影印。教材使用的繁杂,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师对该课程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上有各自不同的理解,那么在怎样选用教材上也就会有不同的喜好。

以笔者所在的安康学院外语系为例,《概况》教学就先后使用过多种版本的教材,甚至包括笔者在内的教师们自己还动手编写过教材,但是这些教材都各有利弊。早期《概况》教材编辑所选的材料主要来自国内作者根据中文资料的翻译稿(从外文局流传出来的对外宣传资料)。其意识形态左倾严重,相关资料信息落伍,语言空泛,不被师生所喜爱。上世纪90年代末,各种版本的《概况》教材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这些教材大多是将外国人写的原稿汇编起来,信息新鲜,文字生动。但是也存在不少的问题,由于硬套国外原文资料,编辑时鲜有实质性的改动,使得教材整体结构松散,缺乏重点,篇章之间没有联系。这批教材中的内容描写多,而理论少,无法担当《概况》教学载体的重任。依托这样的教材,教师在讲解时,难免会将《概况》讲成“基础英语课”。这一类教材中的佼佼者是来方安编著的《英美概况(新编)》。来方安在编辑原始材料上下了很大的功夫。他降低了材料文字的难度,规避了生僻专业词汇,尤其是在该教材整个结构安排上有诸多可圈可点之处。笔者在《概况》教学中,长期依托来方安编著的《英美概况(新编)》,提取其精华,向学生讲授,收效很好。但是该教材还有相当大的改进余地。来方安编著的《英美概况(新编)》在内容安排上有许多重叠之处,信息相对陈旧,最主要的是,专业知识(经济、科技、政治法律制度、历史、地理、文化、人民生活习俗)的介绍还不够深入。其内容细节逊色于整体安排。在这一批教材中,大量使用外文原始资料也难免“削足适履”。

近期,《概况》新教材不断出现。由于语言功底的局限,教材编者中的中国人让位给了外国人。外国编者(或为特邀,或为访问学者,或直接使用国外出版物影印)在收集材料上,在对材料的感性认识上,最重要的是在对原始材料的加工整理上都有较大的优势。但是,这样编辑出的教材并不一定适合中国学生的学习。以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C.W.Pollard,June Almes,和周叔麟主编的《新编英美概况教程》为例,笔者发现,作者使用的原始资料过于详细、专业生僻词汇太多、站在中国人的知识背景中发现其结构并不一定合理。这样的教材摆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增加了教学的难度,教学效果却未必好。

综上所述,笔者发现,在《概况》教材选择与使用上,师生单纯依靠任何一种都有缺点。教师应该在几种教材中博采众长。教师应该自己设置课程计划、课程内容、安排各个章节的细节。教师应该参照外语专业院系《外国文学》课程授课思路,应该将《概况》课程教材的使用分为“知识介绍”和“选读”两个模块。以笔者授课经验为例,可将《概况》英国部分分为:地理/人口/种族、语言史、经济/科技、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历史、教育制度等。讲到英美法律制度时,笔者要求学生课外阅读John Scopes的The Trial that Rocked the World。《高级英语》教材常选的这篇文章很好的描写了英美法律制度中的庭上辩护、评审团制度、律师制度,这样理论与实践都照顾到了。种类繁多的《概况》教材应该更好地服务于一线教师。广大教师应该抓住每个教材的特点进行教学,不能局限于一本书、一个人。

二、《概况》教学目的是更好地服务于学生今后的发展

《概况》是外语专业院系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外语专业院系的研究生招生考试专业课测试部分每年都会有相关内容。纯粹的语言学研究与文学研究也有《概况》课程的影子。这就要求教师高度重视这门课的教学。授课教师应该有扎实的外文基本功、拥有《概况》涉及内容的知识背景、有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生动展示教学内容的能力。

《概况》课程的讲授还应该考虑到学生们的现实需求。笔者在某届英语专业学生中做过调查,意在展现学生在《概况》中想要学习的知识是什么,结果如下图:1.生活习惯;2.历史故事;3.经济常识;4.如何融入国外生活(文化差异);5.教育制度;6.通过《概况》学英语;7.了解国外新闻报道的背景。调查的结果表明,学生较为关心的是外国人的生活习惯、文化差异、历史变迁。满足学生们的需求是教师工作目标。在《概况》授课过程中,教师应该向上面的内容倾斜。

《概况》是英语专业各个方向的总目录。教师上课时应该阐明《概况》课程与其他课程接轨的问题,如,历史与文学的接轨;经济知识与商务英语的接轨;政治和法律制度与国际关系方向的接轨;文化习俗与语言学的接轨。只有教师授课时做到触类旁通,《概况》课程的教学才能上一个台阶。

三、结语

《概况》课程是英语专业基础阶段的重要课程。教师与教学活动的决策者应该从教材、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师队伍建设等许多环节着手改进《概况》课程教学。总结文中内容,笔者认为教材应该使用“介绍”与“选读”两个模块。教学内容应该考虑到学生现实需求。教学目标是要实现英语专业低年级课程与高年级阶段各个专业方向发展的成功接轨。

摘要:《英语言国家概况》是重要的英语专业低年级基础课。一直以来,该课程的教学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围绕着该课程,存在着教材不能满足教学需要、教学内容不成体系、教学目的与课程定位不清晰等问题。笔者认为以上诸多问题是有机联系的整体。教师应该在明确教学目标的情况下,取舍教学内容;在充分考虑各类教材优缺点的情况下,合理使用之。

关键词:《英语言国家概况》,教材,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来方安.新编英美概况(最新修订版)[M].河南人民出版出版社,2002,(再版前言).[1]来方安.新编英美概况(最新修订版)[M].河南人民出版出版社,2002,(再版前言).

[2]张奎武.英美概况[M].吉林科技技术出版社,2000.[2]张奎武.英美概况[M].吉林科技技术出版社,2000.

[3]周叔麟等.新编英美概况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3]周叔麟等.新编英美概况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英语国家概况课教学 篇8

传统的“概况”课教学采取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目前高职院校英语类专业“概况”课教材为全英文版, 出现很多语言点和新单词, 课堂内要花主要的时间和精力去解读字、词、句, 学生主要通过教材学习和老师讲解去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对于不同国家各个方面的情况往往是教师课前查阅资料认真备课, 课堂内进行详细的介绍, 学生只需要倾听、笔记。这样一来, 老师讲什么, 学生就学什么;老师讲多少, 学生就学多少。

娄底职业技术学院“概况”课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路:坚持“以实用为主、以应用为目的”和“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 提倡学生参与、体验、独立思考、合作探究, 实现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转变。课堂教学改革必须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即由以教师为本位转向以学生为本位, 也就是说在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过程中, 教师的职责是教会学生学习, 教师的指导作用应该为学生的学习服务。教师应该从研究How to teach on the part of the teacher (教师怎样教的方面) 转向研究How to lean on the part of the students (学生怎样学的方面) 。

我们课程教学团队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 从实践中总结出以下三种教学方式方法, 从不同方面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

一、实用教学法

英语教学中在强调语言知识传授的同时应向学生传授与语言知识有关的各种其他知识, 包括语境知识、世界知识, 并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我们高职院校英语类专业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注重传授语法知识, 更加强调语言作为一种沟通交流手段本身的交际性特点, 往往讲述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生活中能看得见摸得着的事例。目前本院商务英语专业的“概况”课采用了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致用英语 英语国家概况》, 新教材把生活带入课堂, 贴近生活与职场就业, 语境真实, 语言地道。例如, 在讲美国Sports时就会讲到:NBA is the greatest basketball group in the world, with superstars like Michael Jordan, Steve Nash and Yao Ming, etc.在介绍Food and Drinks时就会讲到Chinese Dumplings, Kentucky Fried Chicken, Pizza Hut and McDonald’s, Italian spaghetti, French pastry, Japanese sukiyaki, etc.这样丰富多元的社会与文化知识可以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 提高跨文化交际意识。在师生互动中通过比较真实的语境来进行丰富多彩的练习, 而不是过多地搞枯燥的、脱离实际的句型操练。

特别是在实训课堂上, 我们采用模拟的真实场景为依托进行教学, 学生是主体、唱主角, 教师是主导、当导演, 积极开展师生互动、教学相长。通过询问式、表达式和动手式学习, 实现“教、学、做”合一, 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探究式学习。

二、趣味教学法

让学生在紧张愉快中运用知识, 不仅能激发其兴趣和竞争意识, 而且能激励学生开动脑筋, 强化记忆。学院有计划地组织外教举办有关英语国家历史传统、文化习俗讲座和开设中西文化比较公选课, 让学生从中外不同国度的教师讲解中学习英语国家历史文化等知识, “概况”课教师应主动与外教交换意见, 让学生在对比中学习, 不断提高“概况”课的教学水平。在学了Traditions and Customs后, 请外教主讲“英国、美国的传统习俗”;在学了Education后, 请外教主讲“美国的教育特点”, 尤其讲了美国的职业教育的特点;学院每年会举办一次Christmas Party, 请外教去拓展“英语国家主要节日”, 其中会特别提到澳大利亚的白色圣诞节, 让学生与外教一起制作圣诞树、装扮圣诞老人、互赠圣诞礼物、演唱圣诞歌曲, 亲身体验英语国家的传统文化和民俗风情。在这样一种轻松愉快的环境中体会学习的快乐, 享受学习的成果。

对于学生感兴趣, 想知道的知识, 予以适当拓展。根据不同层次、不同兴趣学生的需要可以介绍莎士比亚、马克·吐温等重要作家的作品;或是欣赏一些优美的诗歌和散文; 或是观看课文中提到的电影, 如Lord of the Ring, Joan of Arc, 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老师提出问题, 让学生自由讨论, 然后相互点评、老师总结, 使课堂教学更形象、更直观。

三、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概况”课有着内容多、信息量大、覆盖面广的特点, 单一的口授方式不是最佳的教学方法, 利用信息技术的资源优势, 使用使学生视听觉并用的教学媒体, 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各种感官功能,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师的教育效果。在课程的讲授过程中, 让学生们欣赏到各国优美豪壮的国歌, 体味在不同的背景下国歌产生的由来。例如:英国国歌 (God Save the Queen) 产生于18世纪40年代, 原名《天佑国王》, 1837年至1901年维多利亚女王在位时和1952年伊丽莎白二世登基后改称《天佑女王》, 它是称颂英国国王的歌曲。当英国处在殖民帝国统治的后期时, 《天佑女王》不仅是英国本土的国歌, 也是它所有殖民地和附属国的国歌。美国国歌《星条旗之歌》 (The Star-Spangled Banner) 。歌词是一位名叫弗朗西斯·斯科特·基 (Francis Scott Key) 的美国律师, 在1814年英美战争战争期间的波士顿, 透过战场上的硝烟看到星条旗经过英军炮轰后仍在要塞上空高高飘扬时感慨万分而即景写下的。直到1931年才被美国国会正式定为国歌。这首进行曲充分发挥铜管乐队的表现功能, 以磅礴的气势和热烈的情绪歌颂自己的国家和军队, 颇有鼓动力。因美国也曾经是英国的一个殖民地, 所以它的国歌含有英国国歌《天佑女王》的曲调。随之又可对比我国的国歌《义勇军进行曲》 (The March of the Volunteers) , 由田汉作词, 聂耳作曲。这首歌曲高昂激越、铿锵有力, 表达了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解放事业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决心, 体现了中华民族勇敢、坚强、团结御侮的传统。同时还可通过多媒体直观地展现各国的国徽 (Coat of Arms) , 进而了解它们的组成内涵。这种图文并茂、声情融合、视听并用的方式, 全方位、多层次地刺激了学生的感官, 使枯燥抽象的内容变得形象、生动有趣, 激发学生学习英语国家历史传统、民俗风情、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知识, 提高英语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

总之, 通过精心设计的导学、教学活动, 能推动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练习设计注重交际性、应用性和实践性, 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与实践, 不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今后的职业发展创造条件。

摘要:坚持“以实用为主、以应用为目的”和“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提倡学生参与、体验、亲自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 从而实现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是当前高职课程教学改革的着力点。作者从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了实用教学法、趣味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三种教学方式方法, 从不同方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

关键词:高职教育,《英语国家概况》,教学方法改革

参考文献

[1]刘安洪.关于“英语国家概况”课教学的思考[J].重庆教育学院报, 2004 (7) .

英语国家概况课教学 篇9

关键词:网络,多媒体,英美概况,教学

1. 引言

《英语国家概况》课程 (以下简称《概况》课) 是高等院校为英语专业本专科学生开设的一门必修课。该课程主要介绍以英美为主的英语语言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 包括历史、地理、政治、经济及文化等。该课程的目的是通过对《概况》知识的学习, 使学生更加了解英语语言国家的文化背景、民族历史、价值取向等, 从而更好地运用英语语言。想要上好这门课具有较大的难度, 因为该课程知识理论性强, 内容涉及面非常广泛, 对教师的要求也比较高。而目前《概况》课的授课方式大都采用传统式的静态板书或是教师用课件代替板书的讲授, 学生往往会感到内容抽象难懂, 枯燥无味, 以致对此课程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加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传授的知识含量大又受到课时的限制, 教学往往收不到理想的效果。这种教学现状要求《概况》教师思考较为理想的教学模式及教学手段。网络多媒体辅助教学便是较为理想的选择之一。

2. 网络多媒体辅助英美概况教学的作用

网络多媒体辅助《概况》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基于《概况》课信息容量大, 理论性强, 学生不易接受的特点, 如果教师仅仅为了完成教学任务, 采用传统静态的板书式教学, 是很难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的。目前, 我国各高校使用的《概况》教材内容更新的时效性要差一些, 这一因素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而配合使用网络多媒体进行教学, 教师可以适当补充一些实时性和与学生生活较为密切的内容进去。例如:在讲授英国教育体系时, 教师可以进行中英对比教学, 通过播放中英教育体系短片, 使学生获得更直接更深刻的认识, 这样极大地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网络多媒体辅助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概况》课的设计应该从以学生为中心出发,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 主动去探索和发现知识。现代网络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更有利于学生学习英语概况知识, 主动去探索和发现知识。现代网络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更有利于学生学习英语概况知识, 他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是多元化的, 除教材和学校图书馆资料外, 他们完全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去探寻适合自己并使自己感兴趣的信息材料, 然后进行研读、对比、利用、最后成为自己的知识。这一过程不仅使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得到提高, 学生的判断力和识别力也会有所增强。

3.《英语国家概况》网络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实施探讨

《概况》课堂教学与网上教学相结合是一个较为理想的方式。建立在网络基础上的多媒体教学具有多媒体集成、跨平台资源共享, 个别化学习、交互式和远程教学等许多优点。它可以综合调动多种媒体参与, 变静为动, 变抽象为直观。把难以理解, 不易讲清或不宜用语言及板书表达的内容生动直观地表达出来。这种展示手段具有丰富、灵活的特点, 非常适合知识容量大, 信息琐碎的英语国家概况课程。课堂上借助多媒体, 教师把制作好的精美课件展示给学生, 课件内容要做到美观而不繁杂、全面而富有逻辑性, 目的是帮助学生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建立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学生利用课外通过网上教学平台对已建立的知识体系进行细化。该课程的网上教学可根据学生的需要来设置, 比如学生考研率较大的学校可以增设考研交流网络平台。具体可细分为内容导航、在线学习、在线测试及在线监控等板块。内容导航板块可以理解为内容提要, 帮助学生了解各章节课程内容, 重点及难点, 明确学习目标等, 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该课程的学习中来。在线学习板块是该模式的重中之重, 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概况教师可以把资料共享包括电子课件、电子教案、音像、图片等文件以及有关课程章节的文本资料分门别类建立若干文件夹供学生学习参考。网上交流或在线交流包括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是不可缺少的部分, 教师可以在线辅导答疑, 学生可以把自己平时学习过程中发现的有价值的资料、学习笔记以电子版的形式与大家分享, 这样无形中增进了学生之间的友谊并且会形成一种“竞争”式的学习, 会出现更多的同学把更有价值的东西分享给大家, 使更多的同学在学习中获得成就感, 从而增加了学习该课程的浓厚兴趣。在学期结束后, 教师可以建议学生把自己的学习体会、经验发表在论坛中供学弟学妹们参考, 以使他们更快地进入学习该课程的状态中去。在线学习板块不仅仅是展现该课程教师智慧的平台, 更是展现学生才华的平台, 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进来使这一平台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关于在线测试板块,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选用教材的特点设计多套测试题库供学生课后练习使用。在线监控板块是对学生在线学习的记录, 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在线学习的情况, 教师可以通过此板块给学生布置课后作业并要求按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技术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利用系统自动批改, 这样学生也可以得到及时反馈, 有利于教与学的顺利进行。

综上所述, 网络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可以满足学生获取学习资源的要求, 还可以使教师根据平台的交互功能随时关注与引导学生, 同时也改变了教师的单向灌输者的角色。借助网络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 能保证教师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为学生提供较多的学习内容。同时缓解不断扩大的学生群体与相对不足的教师数量之间的矛盾, 为教师和学生进行创新性的教学活动提供了更为广阔而灵活的空间。总体来说, 网络多媒体辅助的英语国家概况课程具有可行性, 概况课教师要进一步深化研究, 积累更多更成熟的多媒体辅助教学经验, 以提高英语国家概况课程教学的整体质量。

参考文献

[1]樊文武.多媒体与英语概况教学[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 (4) .[1]樊文武.多媒体与英语概况教学[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 (4) .

[2]马岩, 张恒权.论高校英美概况课程的教学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8 (11) .[2]马岩, 张恒权.论高校英美概况课程的教学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8 (11) .

[3]戴晓东.《英美概况》网络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设计与实施[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 2006 (1) .[3]戴晓东.《英美概况》网络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设计与实施[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 2006 (1) .

英语国家概况课教学 篇10

任务型教学法一直是应用于英语教学的一个课堂教学的重要研究方法。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 任务型教学法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此后, 以任务为中心的语言教学思路是最近几十年来的一种新的发展形态。《英语国家概况》 (以下简称为《概况》) 这门课程是英语专业学生的主干课程, 是令很多学生头疼的课程。本文意将任务型教学法应用到《概况》的课堂教学中, 希望以此为英语专业学生的学习提供帮助。

二、任务型教学法基本理念

任务型教学法是指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完成预设任务来进行的教学方法。近年来任务型教学法逐渐引入到我国的语言教学中来, 成为我国语言教学改革的一个趋势。任务型教学法有很多优点, 例如激发学生语言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等等。任务型语言教学的核心思想是要模拟人们在社会学校生活中运用语言所从事的各类活动, 把语言与学习者在今后日常生活中的语应用结合起来。任务型教学把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做的事情细分为若干非常具体的“任务”并把培养学生具备完成这些任务的能力作为教学目标。

三、《概况》课堂教学存在问题

《概况》是高校英语专业的必修课, 主要讲述英、美、加、澳、新等主要英语国家史地、政治、经济、教育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情况及文化传统, 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和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 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刘安洪, 2004) 。对于英语专业学生来说, 《概况》这门课程内容丰富, 涉及面广, 但难度也是相当大, 尤其是英美历史、文学部分尤为复杂, 词汇较多, 专有名词比较难把握。很多同学反映小知识点很多, 掌握起来容易混淆, 比较枯燥。当前《概况》课确实存在一些问题 (陈永宁, 2012) 。

1、教材选择。针对不同层次学生, 《概况》教材选择很重要, 矛盾就此出现。简单的教材讲不透彻, 学生听得很模糊, 学的一知半解;介绍的详细点的教材课时又不够用, 学生反映知识点太多, 找不到重点。

2、教学方法。《概况》主要涉及主要说英语国家的地理、历史、政治、经济、宗教等各方面信息, 内容丰富复杂, 对于初次接触本门课程的英语专业学生来说比较难以接受。而大多数教师教学方法保守, 满堂灌, 学生被动的听, 被动的记笔记, 往往不经过大脑思考, 掌握起来比较困难。

3、教师为中心。《概况》课内容丰富, 知识面宽, 很多教师迫于课时少, 内容多的压力, 整节课以教师讲授为中心, 不与学生互动, 课堂效率很低, 学生普遍不爱学习这门课程。

四、任务型教学法在《概况》教学中的应用

《概况》作为英语专业的必修课程, 难度较大。授课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 以教师讲解为主, 但普遍认为, 学生学习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 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 通过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等方式获得。由此可看出, 以学生为中心的学生的自主学习很重要, 但是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既完成教学任务, 又提高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激发他们的自主学习呢?

任务型教学法就此发挥重要作用。《概况》课可采用任务型教学三阶段的教学模式进行。即, 前任务阶段 (Pre-task) 由教师引入任务;任务环阶段 (Task cycle) , 由学生执行并完成任务;后任务阶段 (Post-task) 分析学生各组执行情况和教师指导两部分 (周雪峰, 2010) 。

基于以上《概况》课所存在问题并结合任务型教学法的教学模式, 本文从如下几方面发挥任务型教学法在《概况》课中的应用作用。

1、总结归纳

《概况》含英、美、加、奥、新几部分, 教师无论是采用先英、奥、新后美、加还是先美、加后英、奥、新的教学模式, 都无法割裂英国和其殖民地国家美、加、奥、新尤其是与美国在历史、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千丝万缕的联系, 英国和美国概况更是有分有合 (刘安洪, 2004) 。以上各国除了在历史方面, 其他方面也有联系。拿各国地理来举例:教师引入任务, 给学生制作一张大表, 上面有各个国家的地理位置, 气候, 国旗等相关信息;让学生独立去完成;然后教师对学生的填表信息进行核对, 并对重点内容再次强调。这种方法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并有利于他们系统的, 层次清晰的记忆重点知识。

2、学生自主学习

这种方法是本人在《概况》课上采用的方法。之前的《概况》课比较枯燥, 采用了这种方法之后, 学生普遍反映效果不错。首先由教师引入任务, 如:下次课我们要学习美国历史, 请把美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做成PPT, 要求不能照抄课本。一般都是按照学号, 每次两个学生。课下这两个同学进行准备。下次上课, 在讲授知识点的过程中, 让做PPT的学生来到讲台上讲自己所做的PPT, 把学生的辅助知识增加到课堂上来, 拓宽了其他学生的知识面, 其他学生也非常愿意配合自己的同学, 同时让做PPT的学生锻炼了自己的胆量。这种方法使枯燥乏味的《概况》课因为有了学生的加入而变得有生趣。这种讲学方法得到了学生们的一致认可。

3、小组讨论

《概况》课上的简答题和问答题较多, 尤其是历史部分和文学部分。学生记起来很不容易, 但是在讲授完基础知识之后, 让他们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自己总结简答题和问答题, 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如历史事件。教师引入任务, 如:简述历史事件时, 信息要全, 时间、地点、人物、过程等, 下面大家分小组总结。接下来学生讨论。最后各小组以作业的形式上交本次讨论结果, 并教师记录成绩作为小组成员的平时成绩, 这种方法使全班同学都融入到了课程中。

五、结束语

《概况》课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必修课。仅选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会使课堂枯燥乏味, 学生不爱学习。适当加入任务型教学法可以使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求知欲望, 使课堂真正变成以学生为中心, 使《概况》课收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陈永宁.多途径建构“以学生为中心”的英语国家概况教学[J].价值工程, 2012.

[2]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3]刘安洪.关于“英语国家概况”课教学的思考[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 2004.

[4]周雪峰.高职高专“英语国家概况”课程教学方法探析[J].教育与职业, 2010.

上一篇:物流理论综述下一篇:网络营销体系